阿Q和堂吉诃德形象的比较研究
阿Q和堂吉诃德的狂人形象
阿Q和堂吉诃德的狂人形象阿Q是鲁迅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1]里面的主人公,他以精神胜利法为人们所熟知。
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的长篇同名小说《堂吉诃德》[2]里面的主人公,他的疯癫荒唐被人们所嘲笑。
他们是不同国家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创作动机下所产生的不同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两者虽时代背景、身份地位不同,个性特征也存在很大差异,但却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本文主要是对他们的不同之处进行比较分析,以便我们能更好地把握作品文本,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一、堂吉诃德与阿Q形象的同中之异(一)同属于游荡者但根源各异《堂吉诃德》和《阿Q正传》这两部小说都是通过主人公的游走反映社会的一个侧面,从行动轨迹上来看、从身份的界定上来说都属于游荡者,但他们游荡的根源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阿Q是地道的中国式农民,有着纯粹的小农意识,自私、愚昧、无知。
他只求自身安稳,能自保,满足自己基本的生存。
但他无依无靠,无亲无故,只能住在土谷祠,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工作略长久时,他也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
所以他只是为了生存而游荡,是一种最无奈的选择。
未庄呆不下去就去城里,城里混不住了就回未庄,无牵无挂的游荡于适合他生存的土地上。
躯体的游荡只为填饱肚子,于人没有任何益处与危害。
堂吉诃德是一个西班牙的乡村绅士,有家有一定的资产还有佣人,生活虽不算奢华富裕,但有吃有穿,有人管家,有人伺候,也还称得上是个老爷。
所以,他有足够的时间来看他喜欢的书。
一个上了年纪的乡绅,过着碌碌无为的生活。
或许,正因为上了年纪、碌碌无为,更深觉生活的无聊,更渴望激情与传奇,也更渴望冒险与刺激。
这样,骑士小说正好为他提供了一个平台。
[3]他沉迷于其中,似乎不在于小说“那晶莹剔透的文笔,曲折委婉的妙语”,而在于生活的无趣与对激情渴求的向往之心。
所以他找出一个祖上留下来的头盔,骑上一匹瘦马,带上一个随从,开始了骑士游侠流浪的生活。
堂吉诃德与阿Q之比较
幻想天堂里不同的笑与泪——堂吉诃德与阿Q之比较堂吉诃德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的作品《堂吉诃德》中的同名主人公,也是一个的经久不衰的文学经典形象,而阿Q则是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勾勒出的一个幻想悲剧的人物形象,同样在中国文学史上富有盛名。
这两个人物,一个出生在十七世纪的西班牙,一个出生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一个是潦倒的乡绅,一个是社会最底层的贫民,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身份地位,不同的文化教养……然而,再多的不同都掩盖不了这两个人物之间某种致命的共同点:爱幻想。
只这一点,就不得不让历代批评家们将目光锁定他们,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分析,今天我又将开始这个老套的话题,表达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进行阐述:一、堂吉诃德和阿Q形象意义的比较首先,我觉得,不同的生活背景,注定了堂吉诃德和阿Q两个人物形象诞生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堂吉诃德背负的是一种讽诫意义,而阿Q则带着一种揭露意义。
堂吉诃德诞生在骑士小说泛滥时期的西班牙,塞万提斯自己就在《堂吉诃德》序言中申明:“这部书只不过是对骑士文学的一种讽刺”,目的在于“把骑士文学的地盘全部摧毁。
”虽然这部书后来的意义不仅于此,但我们还是可以明确得到一个信息:这部书是想塑造一个典型,通过这个典型来达到讽刺及摧毁的目的。
塞万提斯希望通过塑造这个被骑士小说毒害的乡绅的一系列疯狂可笑的举动来向人们展示骑士文学的可笑性,从而劝导人们放弃骑士文学,在书中,表面上看来是堂吉诃德的亲友劝他不要沉迷于骑士小说,实际上是作者借堂吉诃德来劝告广大的社会群众不要再沉迷于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中。
这样一来,堂吉诃德这个人物身上就背负着一种劝讽的责任,塞万提斯希望读者在讽刺堂吉诃德的同时,能够得到一种劝告。
这种劝讽意义是集中在堂吉诃德一个人身上的,其他的人都是堂吉诃德疯狂表现的旁观者,由此看来,堂吉诃德与背景中的人物是处于一种对立位置的,他不属于戏弄他的那群人。
阿Q与堂吉诃德形象之比较
阿Q与堂吉诃德形象之比较学比较文学,觉得阿Q身上有不少堂吉诃德的影子。
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的作品《堂吉诃德》里的主人公。
它讲的是拉曼却村的一个穷乡绅,因读了骑士小说入了迷,幻想恢复骑士时代的光荣传统,穿戴上祖先留下的破盔甲,手持长矛,骑上一匹可怜的瘦马出外行侠冒险的故事。
阿Q是鲁迅小说《阿Q正传》里的主人公。
它讲的是农民阿Q的一些小故事,他用他的精神胜利法使自己总处于“优胜”地位,他的恋爱悲剧,他的革命和被迫不准革命,最后落得个“大团圆”的结局。
堂吉诃德是一个性格矛盾而复杂的形象。
疯癫,荒诞是其主要的特征。
同时他高尚,富有理想,有忘我的牺牲精神。
至于阿Q,20世纪80年代,学者林兴宅概括了阿Q性格的十大方面: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堂吉诃德和阿Q的相似处:一、精神胜利法阿Q和堂吉诃德在遇到挫折,失败时都有让自己精神上胜利的方法。
如:在《堂吉诃德》第十五章中有这么一段“……总之,这都怪我。
那些人不像我,没有受封骑士称号,我不该那起佩剑跟他们动手。
我想,正是因为我违背了骑士的规矩,战神才这么狠很地惩罚我……”他把自己被杨瓜斯人打败的原因归于神的惩罚,暗示自己的地位比那些人高他大战风车失利后对侍从桑丘说,要不是魔法师捣鬼,把巨人变成了风车,那巨人一定不是他的对手。
他在精神上是个胜利者,因此那一刻他可能是愉悦的。
阿Q 的精神胜利法更是我们所熟悉的。
他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两章,集中刻画了阿Q的这一性格特征。
他对于自己的身世很是渺茫,与别人口角时却会说:“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他生活困窘,地位低下,连老婆也娶不上,却偏偏要虚妄地夸口“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表现出盲目的妄自尊大;他忌讳头上的癞疮疤,且颇为苦恼,可人们偏要拿他的癞疮疤寻开心时,他会说“你还不配”,于是就觉得自己头上的癞疮疤非同寻常,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了;当他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响头之后,站了一刻,心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表现出他的自欺欺人;后来人家打他,还要他承认不是儿子打老子,而是人打畜牲,阿Q被迫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这下他该自认失败了吧?并不,他想: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他在精神上又胜利了。
阿Q正传与堂吉诃德比较
一、活在虚拟、幻想中的人读过鲁迅的《阿Q正传》的人都会对阿Q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留下深刻的印象。
阿Q的原形是封建旧社会放浪的社会底层人物,是旧社会中被压迫、剥削、孤立、闭塞的人群。
作品中,阿Q没有姓名、地位,甚至不配姓赵,而且常常遭人嘲弄,导致了阿Q在心理上战胜对方的“精神胜利法”,这么一来,未庄那些欺负他、瞧不起他的人都成了他的儿子或虫豸,于是阿Q就成了“人上之人”。
由于长期的自我蔑视,他对自己的猥锁早已麻木,以至于别人对他的嘲弄当作是对自己的欣赏,而这些又是他能生存下去的精神依托。
在辛亥革命时,阿Q因听了革命的“好处”,为了在未庄人面前耀武扬威,不知革命是什么的阿Q也要“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了。
”他狂热地投入其中,在思想上他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在行动上他又是人的丑陋性的大发作,只有这样,他才能给自己以精神的慰藉。
虽然形式上的胜利保驾他渡过无数次精神危机的难关,但长时间的精神上的压抑导致阿Q智光灵气的退缩,形成了病态的人格。
阿Q是深受封建社会的侵蚀与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的狭隘保守特点的落后、不觉悟的农民、愚昧无知、思想不觉悟,更突出的表现在他对“革命”的态度和认识上。
起初,阿Q “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直是“深恶痛绝”。
但是当现实的阶级压迫将他逼到绝境,辛亥革命的浪潮又波及到未庄时,他的行动更是可笑和丑陋,只有这样,才能给予自己精神上的慰藉。
外表由精神胜利法支撑着,长时间的精神上的压抑导致阿Q睿智的退缩,形成了文学界中普遍认为的落后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
同是沉迷于幻想,堂吉诃德仿佛陷入更深,再现实的东西,也会被他的幻想变得荒唐不堪。
他疯狂地崇拜骑士道,而自己行侠仗义的愿望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于是只有在幻想中寻找希望。
在这一点上,阿Q与堂诃德在“魔法师把巨人变成风车,来剥夺我胜利的光荣。
可是到头来,他的邪法毕竟敌不过我这反剑的锋芒”。
阿Q与堂吉诃德的形象比较
◎何萍萍
(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文学院 湖北・武汉 430212)
摘 要 阿 Q 与堂吉诃德 “同病相怜” “异邦兄弟” 他们在行为方式、 的 , 思想性格等方面显示出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滑 稽的造型, 荒谬的理想可笑的行为形成了强烈的喜剧效果。但在他们喜剧性外壳下又蕴涵着深刻的内在的悲剧性。 关键词 性格 喜剧 悲剧 相似
2009 年第
4期
安徽文学
阿 Q 与堂吉诃德的出现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欢 声笑语。 说到阿 Q, 我们马上联想到他的 “先前阔” “儿子打老 子” “造反” 等不同凡响的举止。 而提到堂吉诃德, 我们面前又 提着长矛, 骑着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走在资本主义兴起的时 代里, 一本正经的宣扬已是陈旧的骑士道精神。他们滑稽的 造型, 荒谬的理想可笑的行为形成了强烈的喜剧效果。但在 在他们喜剧性外壳下又蕴涵着深刻的内在的悲剧性。 他是以新旧交替为内核的历史矛盾运动中喜剧性因素的集中 表现。当某种事物在历史进程中丧失了存在的合理性依据 “ ‘陷入可笑 时, 他的存在 “变成了一种 ‘时代上的错误’,最终 的境地’阿 Q 的病态性格是建立在人类普遍弱点之上的, , 走 向的封建统治在人民精神上所形成的时代和社会的烙印, 也 是中华民族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 正是这种内在的不合理性 导致了阿 Q 思想行为的荒谬可笑。从阿 Q 身上我们看到了 国民的落后﹑ 保守, 看到了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 堂吉诃德性格的喜剧性同样是时代逆流的产物。 骑士道 本是反映封建经济的观念形态, 在西欧封建制度进入全盛时 期的十一世纪流行。 随着封建经济的解体和火枪在军事上的 运用, 他早已成为历史陈迹。可是生活在资本主义时期的堂 吉诃德却偏要在现实生活中恢复骑士道精神。 他穿着古代的 骑士甲胄, 脑袋里装的却是人文主义思想; 他手中提的是中世 纪的长矛, 进攻的却是火枪﹑ 大炮装备起来的西班牙现实社 会。时代的错误引发了他的种种 “奇思异想” 和荒谬行为, 从 而成为一个夸张的﹑ 滑稽的﹑ 喜剧性的角色。 鲁迅认为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某 种事物之所以有价值, 在于它存在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 在病态﹑ 畸形的社会中被 “毁灭” 或者得不到公正待遇, 从而引 起了读者的同情﹑ 怜悯, 甚至崇敬之情。阿 Q 与堂吉诃德正 是这样两个悲剧性的人物。 在他们一系列矛盾可笑的思想性 为中交织着某中模糊不确定﹑ 不自觉的合理性因素, 而这些合 理性因素最后的 “毁灭” 使他们的喜剧性行为具备了悲剧意味 的情感力量, “含笑的泪” 在 中进入到 “深刻” 的概念。 Q, 阿 严 214
比较文学7讲·阿Q与堂吉诃德形象的比较研究
• (二)悲剧性格 • 悲剧性成分在性格中占有了很大的比重。 二者身上具有很多值得肯定的成分。
• (三)悲剧性和喜剧性的融合 • 两个形象都具有正当合理的思想内核和 可笑可怜的主要性格特征。
三、形象类似性、美学性格构成 的相似性的成因
• (一)二位作者所处的社会历史状态 十分相似。
• •
• 2.在生活中都是弱者,却都希望成为强者, 甚至竟然达到妄自尊大的地步。也即都 有一种精神胜利法。 • 自诩为“模范骑士”,连法兰西十二武 士、世界九大豪杰的功绩都比不上他 “赫赫有名,而且空前绝后,当世无 双。” • 藐视王胡,鄙夷小D,比赵家的秀才还长的—— 现在不见了!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 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 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 的苦痛了。
• (三)都采取传记文学的名目来写作, 使自己的讽刺对象具有要给庄严的外观, 并反复强调它的真实性、可信性,因而 对书中人物和事件都作了某些“考证”。
• •
•
(三)构思上颇多相似之处。 屠格涅夫“下集里的堂吉诃德,是公爵和公 爵夫人的可爱的朋友,是他那作了省长的侍 从的英明的导师,他已经不是上集里,特别 是小说开始时我们所看到的那个堂吉诃德, 不是那个饱受打击的怪诞而又可笑的怪物 了。” 《阿Q正传》后五章要比前五章严肃的多。
阿Q和堂吉诃德形象的比较研究
一、思想行为方面的共同性
• 1.质朴、直率。都是老实人。 • Eg:让被解救的强盗去向自己的贵妇人 请安。 • Eg:阿Q调戏女人,直接上来就是言语 先行,“我要和你困觉” • 阿Q也并不讳饰,傲然的说出他的经验来。 从此他们才知道,他不过是一个小脚色, 不但不能上墙,并且不能进洞,只站在 洞外接东西。
• 3.都有一系列支撑自身荣誉和应付外界环 境的妙法:以假当真,将想象和幻觉当 成真实。 • 堂吉诃德妙法——把从骑士小说中看到 的一切想象为自己生活期间的真实世界。 • 阿Q的妙法——把自己的荣辱归因于赵家 的盛衰。觉得动过小尼姑的大拇指比平 常滑腻,仇恨赵太爷便将抢赵太爷家的 人当作白盔白甲的革命党人。
阿Q和堂吉诃德形象的比较研究
内蒙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准考证号 010*********论文题目阿Q与堂吉诃德相似性浅析姓名乌云指导教师张子程目录摘要-------------------------------------------------------------- 3 关键词------------------------------------------------------------ 3 引言-------------------------------------------------------------- 3一、双重人格------------------------------------------------------ 4二、精神胜利法---------------------------------------------------- 5三、失败中的清醒-------------------------------------------------- 6四、喜中有悲------------------------------------------------------ 7 小结-------------------------------------------------------------- 8 注释-------------------------------------------------------------- 8 参考文献---------------------------------------------------------- 8浅析阿Q与堂吉诃德的相似性作者:乌云(单位:赛罕区民族小学)指导教师:张子程摘要:阿Q和堂吉诃德是由中国作家鲁迅和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分别塑造的两个典型的人物形象。
这两个人物形象,虽时隔三百多年,分属两个不同的国家,他们的阶级出身、社会地位、教育程度、思维逻辑、感情色调等虽然有着很大的不同,但他们的言行、意识、命运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堂吉诃德》与《阿Q正传》的平行研究比较
《堂吉诃德》与《阿Q正传》的平行研究李鸽5110301004511级汉语言文学摘要:《堂吉诃德》与《阿Q正传》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两部伟大作品,都出自文化巨匠之手,创作于相似的历史阶段。
《堂吉诃德》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杰作,作者塞万提斯。
主要描写和讽刺了当时西班牙社会上十分流行的骑士小说,并揭示出教会的专横,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困苦。
《阿Q正传》,鲁迅小说的代表作。
写于1921~1922年,文章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它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
关键词:时代背景人物形象艺术特色比较一、时代背景比较《阿Q正传》是在民国时期创作的,当时正处在新文化运动的初期,国民党统治对于文学的东西有着很大的限制,但是国民的种种行径和当时社会黑暗的社会现实使得部分中国人民的低俗行为暴露无遗,鲁迅对阿Q进行冷静的剖析,希望改变阿Q之类的国民性的精神;《堂吉诃德》是反映西班牙社会文艺复兴后现状的一部百科全书,对于当时西班牙社会黑暗做出了辛辣的讽刺,并以堂吉诃德作为代言人,试图恢复“黄金时代”。
两部作品都是对社会的不满,都是在社会麻木了人的心灵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作品,从各个方面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和西班牙社会的黑暗腐朽。
二、人物形象比较在人生目标方面,堂吉诃德梦想成为英武的骑士,“他要去做游侠骑士,披上盔甲,拿起兵器,骑马漫游世界,到各处去冒险。
猎奇冒险,把那些游侠骑士的行事一一照办,他要消灭一切暴行,承当种种风险,将来功成业就”而阿Q 则是一名闲置的游民,似乎整天游荡在大街上或者小酒馆间,即使是在后来他差点去参加革命,也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的,他的出发点就是想要升官发财、报复赵太爷,假洋鬼子之流,为了一显自己的风光。
关于失败的原因,堂吉诃德败于坚守的骑士规则,“我吃了痛没作声,因为骑士受了伤,尽管肠子从伤口里掉出来也不得哼痛”在每次失败后,他都不表现出痛苦不堪的情状。
比较文学研究案例分析——以《阿Q和堂吉诃德形象的比较研究》为例
态、他们在政治世界观 、 美学思想和创作方 法等方 面的某些共 同性特点所规定的。 ”I s ] 这 两部作 品 “ 类似性再现 ”的深层原 因 是 ,“ 十六世纪末 的西班牙和二十世纪初 的 中国,都是一个病态的、畸形的社会 ” ,“ 他 们 的悲剧 性 的喜剧性 格和喜剧 性 的悲剧性 格 ,正是他们各 自所隶属的那个 ‘ 喜剧性 ’
究》 作 为例子 ,分析平行研究 的方法在这篇 论文的具体应用 , 希望 为初学者 提供有用 的 建议。 发掘 可比 性 《 阿 Q正传 》自问世 以来 , 众多学者对
一
文本出发 , 选择所要采用的研究 方法。比较 文学的研 究方法 主要分为两类 :影响研究 、 平行 研究 。 两种研究方法各有千秋。影响研究 以事 实 为依据 , 往往要从事实的讨论开始 ,进而 研究作家 、作品之间的相互联 系 , 并在此基 础上进行分析和解剖 。 而平行研究则打破了 时 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处 于不同时代 、 不 同地域 , 具有不 同地位和影响的作家和作 品都可 以在具有可 比性的前提下 , 做平行的 比较研究 。 在《 阿 Q和堂吉诃德形象的比较研 究 》 中, 作者一开始便明确了文章的研 究方法一 比较研 究。文章开篇写到 :“ 比较文学研
文史艺术 2 0 1 4年 7月 ( 中)
比较文学研究案例分析
一 一
以 《 阿Q 和 堂吉诃德形 象的 比较研 究》为例
邱馨 慧
( 华 南师 范大学 ,广东 广州 5 1 0 6 3 1 )
摘要 :平行研究是 比较 文学中一种 常用的方法,在 文学研 究的实践 中发挥 了重要 的作用。本文 以泰 家琪、陆协新的 《 阿 Q和堂 古诃德形象的比较研 究》为例 ,
阿q与堂吉诃德形象的比较研究
阿q与堂吉诃德形象的比较研究阿q与堂吉诃德形象的比较研究阿Q 与堂吉诃德的出现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欢声笑语。
说到阿Q,我们马上联想到他的“先前阔”“儿子打老子”“造反”等不同凡响的举止。
而提到堂吉诃德,我们面前又会浮现另一幅滑稽画面:一个年老体弱的老头儿,带着头盔,提着长矛,骑着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走在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里,一本正经的宣扬已是陈旧的骑士道精神。
他们滑稽的造型,荒谬的理想可笑的行为形成了强烈的喜剧效果。
但在他们喜剧性外壳下又蕴涵着深刻的内在的悲剧性。
其悲剧性就在于阿q和堂吉诃德同生于一个社会交替的时期,这样的一个转变的时间里,阿q和堂吉诃德都是跟不上时代的人。
他们身上透露出的性格特点和所处的年代是不一致的,阿q思想落后,愚昧无知,堂吉诃德为骑士小说毒害,思维精神已经偏离了他生活的正常轨道。
换一句话来说,他们就是一个“时代的错误”。
这悲剧性是必然的,是一个社会更替的结果。
阿Q和堂吉诃德虽有不同的外貌、理想情趣、教育程度等,但也有相似的地方:思想行为、性格特点。
以下就其相似点进行比较。
首先,他们性格都具有两重性。
这种性格,是典型的矛盾体,它自始至终表现在阿Q和堂吉诃德身上。
质朴愚味又狭隘无赖,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敏感又麻木健忘,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
这些,构成了具有两重性的阿Q。
阿Q是一个帮人打短工的农民,恋爱失败后,无人再要他帮忙,生活无着落,只好到静修庵偷萝卜。
当老尼姑发现他时,竟耍赖道:“这是你的?能叫得它答应么?”可见,质朴的阿Q又是一个无赖。
而人都需要自尊,希望自己成为强人,可阿Q在战胜不了别人时,就自轻自贱,并认为自己是世界上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的人。
尽管不承认“人打畜牲”,却也承认了“人打虫豸”。
只要过了这一时刻,便什么也记不得,又飘飘然了。
阿Q不能恋爱,但赵太爷却能讨小。
故‘而使人感到不平。
但是在阿Q 思想深处,如“男女之大防”、“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女人是害人的东西”等等,都是符合封建中国的思想的影子。
比较阿Q与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的异同
比较阿Q与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的异同作者: 林瑞琪鲁迅的《阿Q正传》和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都是通过塑造一个荒唐、滑稽、可笑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某个具体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挖掘出社会的发展状况对人的思想和人性的变化的深刻影响,从而发人深省。
一、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的异同:当时的社会制度正面临着巨大的改革和变动,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封建思想的残余仍然深深地钳制着中国民众的思想;文化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西方,中国的农民普遍都是目不识丁;小农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仍占主导;国力薄弱,中国处于被动受欺的位置,西欧列国以及美国对中国这头大肥羊虎视眈眈……阿Q正是活在这种状况下的中国,他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是街头上混日子、耍流氓的无业游民。
堂吉诃德生活在十七世纪初的西班牙,因读了中世纪的骑士小说入了迷。
在当时,西班牙正盛行骑士小说所描绘的骑士精神和生活模式被当时受到很多人的追崇,并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时尚。
二、人物的名字的文化内涵:堂吉诃德原名叫吉哈诺,为了附和当时西班牙的骑士小说的风气,他给自己改名为堂吉诃德。
如今这个名字已变成一个具有特定文学意义的名词,成了脱离实际、热忱幻想、主观主义、迂腐顽固、落后于历史进程的同义语。
阿Q,这个名字没有姓氏,而且好记,大家都可以随口喊他的名字,而作者起这个名字有一定的用意的。
(1)暗示了阿Q是一个活着人重视、死了没有人在意的无名小卒,他的身份极其低下;(2)可以用来泛指很多当时社会上的一类人,范围很大但是又不明确;(3)虽有悖于以往的小说人物有明确的定位,但在作品中,我们还是可以瞥见阿Q生活的背景,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阿Q”如今成了与社会脱节、靠主观臆想和“精神胜利法”苟活人世的一类人的代名词。
三、在艺术特点上,作者塑造人物形象都是运用喜剧的手法写了带有悲剧性的人物,把人物置于一个个不同的情景之中,采用讽刺的笔调和夸张的手法,描写了人物荒唐、滑稽的行为,造成了强烈的喜剧性效果。
唐吉诃德与阿Q之比较 ——浅析精神胜利法
唐吉诃德与阿Q之比较——浅析精神胜利法摘要:堂吉柯德与阿Q,是两部不同的著作中的典型人物,常被人们用来做比较,尤其是存在于他们身上的精神胜利法。
而本文便从精神胜利法的角度出发,来深刻探讨两人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关键词:堂吉柯德阿Q 精神胜利法相似性差异性一,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指的是人耽于幻想,脱离实际,使得主客观严重分裂、理想与现实相脱离,生活在自我缔造的幻想世界里不能自拔,沉醉于那种臆想的自尊中,对自己的失败命运采取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态度。
它是人的“反抗精神与现实环境的沉重压迫的产物”,是弱者面对失败,为求自我解脱而所做的精神逃遁,来获得自欺欺人的心理平衡的现象。
在《堂吉柯德》与《阿Q正传》这两篇小说中,堂吉柯德和阿Q两个经典形象可以来做对比。
两者间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
二.相似性实际上,有学者很早就指出来堂吉柯德与阿Q两个人物之间在精神上的相似性,“堂吉柯德和阿Q两个人的名字,常常被人们用来做对比,我们会听到讽刺或骂人的话“你这家伙啊阿Q精神十足!你呢!你是堂吉柯德” 这里把阿Q和堂吉柯德无意间并列起来。
”堂吉柯德,一个家境优越不为生活所迫的穷乡绅,却一心想打抱不平,救死扶伤,想做一个骑士,他年过五十,却仍想书中骑士时代的生活才是现实生活。
正因为他身上集骑士侠义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于一身,所以他身上才凸显出“精神胜利法”特征。
每次在游侠过程中,在遭到别人痛打后,还暗自庆幸,这种灾难是“游侠骑士份内应有的”,每一次失败,都会勾起他对书中骑士形象的回忆,于是他便心安理得得接受了失败。
当看到小男孩挂在树上被财主抽打便想去解救他,当他看到一队商人,便发出挑战,他把风车当做巨人,把羊群当做军队,把苦役当做迫害的骑士,把穷客店当做城堡等等,每次的结局都是自己受伤害,但是每次他都不以为苦,反以为荣,并暗自认为这是成为一名好骑士最起码的必修课。
尽管生活给了他无数的打击但每次他都能为自己找到一个合理的借口。
试比较阿Q与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
试比较阿Q与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摘要】阿Q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笔下作品《阿Q正传》里的主要人物,是辛亥革命时期下层贫苦农民的典型。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堂·吉诃德》里的主要人物,他所代表的同样是当时西班牙现实社会生活中贫苦农民的形象。
《阿Q正传》成书于1921年12月,《堂·吉诃德》成书于1615年。
虽然两部作品诞生的时间和国度不同,虽然有人认为阿Q形象与果戈理的小说《死魂灵》里的主人公契珂夫的形象非常相似,但是,细细读来,我却认为阿Q与堂·吉诃德同样有许多相似之处。
在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书廊里,阿Q的知名度是最高的;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画廊中著名的艺术典型。
【Abstract】A Q is the greatest writer of modern pen works of Lu Xun, “The True Story of Ah Q” in the main characters, is lower during the Revolution the typical poor farmers. Church ·Quixote Spanish writer Cervantes distinguished humanist masterpiece “Church · Quixote,” where the main characters, he also represents the reality of social life in the Spanish image of poor farmers. “The True Story of Ah Q” was written in December 1921, “Church · Don Quixote” was written in 1615. Although the birth of two works of different time and country, although some think that the image of Ah Q and Gogol’s novel “Dead Souls” in the image of the hero Qi Kefu is very similar, however, careful reading, but I think that Ah Q and the Church ·Quixote are also many similarities. In the art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Book Gallery, the Ah Q’s popularity is the highest; Church · Quixote is the world’s literature in the famous art galleries typical.【Key words】Comparative; Ah Q; Church · Quixote; image; The same point; Difference;Production; Reasons《阿Q正传》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经典性的传世之作,是一座难以逾越的艺术高峰,也是“现代中国小说中唯一享有国际盛誉的作品。
阿Q和堂吉诃德形象的比较研究
阿Q和堂吉诃德形象的比较研究阿Q和堂吉诃德形象比较研究摘要:阿Q和堂吉诃德这两个艺术典型,相隔三百多年,一个诞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一个诞生在十七世纪初期的西班牙,处于截然不同的时代,体现了各自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意识特点。
无论从他们生存的社会环境、阶级出身、社会地位、教育程度、恋爱意向、思想信念、思维逻辑、感情色调,以至一生经历和最后结局等方面来看,他们之间的差异性是十分明显的。
但在意识、语言、行为、命运、性格等方面又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本文运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对堂吉诃德和阿q形象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堂吉诃德阿Q 形象比较性格精神胜利法悲剧人物列宁说:“如果要作历史类比,那就应当分清并且确切指出不同事件的共同点,否则就不是历史类比,而是信口开河。
”①阿Q和堂吉诃德确实是“不同”的,但在他们思想和行为上,有着许多共同特点。
毫无疑问,这些共同点又因他们各自的社会地位、理想情趣、知识修养和认识能力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个性色彩,但这并不能掩盖他们思想行为实质上的共同性,和在世界艺术形象系列中的互相类似的不可分离性。
一、性格的相似性阿Q和堂吉诃德都具有质朴、直率的性格特点。
鲁迅认为,“真正的吉诃德”并非如中国的“江湖派和流氓种子,”他是“十分老实”的。
[1]他心口如一,毫无伪饰,往往把自己所思所行,和盘托出,使自己成了没有任何遮蔽的靶标,因而处处受辱、被人愚弄。
他不是那种“阴柔人物”,所以总是吃亏。
阿Q呢?这是一个具有“农民式质朴”的老实人,老实得简直有些愚蠢,虽然有时不免有些狡猾,“不过没有流氓样,也不象瘪三样。
”[2]他不谙人情世故,为人坦率正直,其喜怒哀乐之情总是溢于言表,“想在心里的,后来每每说出口来”。
这样,他总是未庄闲人嘲弄撩惹的对象、侮辱攻击的目标。
二、借助于精神胜利法他们在生活中是被欺侮的弱者,但却都希望成为强者,其愿望之迫切,有时竟达到妄自尊大的地步。
堂吉诃德自诩是“模范骑士”,甚至连法兰西十二武士、世界九大豪杰的功绩都比不上他“赫赫有名,而且空前绝后,当世无双。
阿Q和堂吉诃德形象的比较研究
堂吉诃德与阿Q之⽐较_两个滑稽_荒唐的精神胜利者社会⽂化研究堂吉诃德与阿Q之⽐较———两个滑稽、荒唐的精神胜利者张德超内容提要 西班⽛⽂学巨擘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和中国现代⽂坛泰⽃鲁迅笔下的阿Q是世界⽂学⼈物画廊中两个不朽的典型形象,两个⼈物形象同中存异、异中有同。
虽阶级出⾝、社会地位、⽣存环境、教育程度、情感信念等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但在这两个完全不同的艺术典型中,却存在着惊⼈的相似之处。
本⽂运⽤⽐较研究的⽅法,将⼆⼈的经历和结局及其悲剧原因作了分析。
关键词 塞万提斯 堂吉诃德 鲁迅 阿Q 精神胜利法⽐较张德超,江苏省宿迁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 223800 西班⽛作家塞万提斯的长篇⼩说《堂吉诃德》是举世闻名的杰作。
⼩说的同名主⼈公堂吉诃德因迷恋古代骑⼠⼩说,竟像古代骑⼠那样⽤破甲驽马装扮起来,以丑陋的牧猪⼥作为⾃⼰的⼼上⼈,再以矮胖的农民桑丘?潘沙作侍从,3次周游全国,企图创建锄强扶弱的骑⼠伟业,以致闹出不少笑话,到处碰壁受辱,被打成重伤或当作疯⼦遣送回家。
时隔300余年之久,在中国同样也出现了⼀部中国现代⼩说的奠基之作《阿Q正传》。
于是,在中国也诞⽣了⼀个我们⾃⼰的笑料———阿Q。
很快地,在国民的嘲笑声中,中国⽂化及其顽固⾃⼤的维护者们⽔到渠成地对堂吉诃德和阿Q执⾏了近乎⼀致的宣判:⼀个是执著的出击丑恶却⼜陷⼊“错误的打法”;⽽另外⼀个则是“农民式质朴”的⽼实⼈,但却浑⾝洋溢着“国民的劣根性”,因⽽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通过分析研究⽂本我们看到这样两个出⾝完全不同的⼈物典型,虽⾝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沐浴在不同的地域⽂化之中却有着惊⼈的相似、相通之处。
当然,堪称难兄难弟的堂吉诃德与阿Q同样也呈现出了各⾃的与众不同及不可替代性。
堂吉诃德与阿Q这样⼀对精神兄弟,⽣⾠和国籍均不相同,⼀个诞⽣在17世纪初期的西班⽛,⼀个诞⽣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时隔300余年,地跨欧亚。
⽆论是所处的社会环境、流露的感情特⾊,还是各⾃的经历、爱情意向乃⾄结局都不尽相同,他们⾝上的这些民族意识、民族特⾊的不同,造就了各⾃形象的特殊及不可替代性。
最新堂吉诃德与阿Q的形象对比
堂吉诃德与阿Q的形象对比湖北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生论文评审表论文题目:堂吉诃德与阿Q的形象对比准考证号:姓名:专业:办学点:学生类型:(助学班/独立本段)2013 年 9 月 20 日湖北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印制堂吉诃德与阿Q的形象对比摘要:中国作家鲁迅的《阿Q正传》和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两部著作都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他们以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精湛感人的艺术魅力赢得了中外读者的高度评价和热烈赞赏;其塑造的文学典型阿Q和堂吉诃德更是世界文学殿堂里不朽的形象,他们具有丰富鲜明的民族色彩和民族意识,虽阶级出身、社会地、生存环境、教育程度、情感信念等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但在这两个完全不同的艺术典型中,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本文运用比较的方法,将二人的经历和结局及其悲剧原因作了分析。
关键字:精神胜利法堂吉诃德阿Q 形象分析对比目录标题《堂吉诃德与阿Q的形象对比》前言:关于阿Q和堂吉诃德的比较,在80年代就有学者采用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想结合的方法,对阿Q和堂吉诃德德思想行为、美学品格方面的相似点进行了比较,并结合两位作家的世界观、美学思想与创作方法,探讨了导致这些相似点的深层成因。
但中国与西班牙分别属于东方和欧洲两个不同的文化圈,它们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将阿Q和堂吉诃德放在一起加以研究,而异质文化之间文学的比较应从求其同出发,进而辩异,并深究其成因。
只有通过寻根究源,得到两者的全貌,才能达到异质文化之间文化的互证、互补、互识。
在这里,我们根据阿Q和堂吉诃德的生活经历和结局进行对比和分析。
1、《堂吉诃德》与《阿Q正传》背景分析《堂吉诃德》小说全名《奇情异想的身世堂吉诃德·德·拉·曼却》,主要描写一个瘦弱的没落贵族堂吉诃德因迷恋古代其实小说,竟像古代其实那样用破甲驽马装扮起来,以丑陋的牧猪女作美赛天仙的崇拜贵妇,再以矮胖的农民桑丘·潘扎作侍从,3次出发周游全国,去创建扶弱锄强的骑士业绩。
阿Q正传和堂吉诃德的分析比较
《阿Q正传》和《堂吉诃德》的分析比较《阿Q 正传》与《堂吉诃德》这两部文学作品是属于不同时代,但人物形象极为相似的悲喜剧。
两部作品的主人公阿Q和堂吉诃德都具有质朴、直率的性格特点, 都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但实际上都是被欺凌的弱者, 却又以“精神胜利法”来对待自己的失败。
可以说阿Q 和堂吉诃德是悲剧性的喜剧性格与喜剧性的悲剧性格的和谐统一, 他们都具有正当合理的思想内核和“可笑可怜”的性格特征。
鲁迅和塞万提斯采用诙谐、夸张的艺术手法使作品的喜剧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作品中所包涵的喜剧精神却能引起人们对整个民族、整个时代的深思。
一、文化背景的比较《阿Q正传》植根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封建文化,是鲁迅先生用于展示中国农民畸形性格的典型。
鲁迅笔下的悲剧人物几乎都是小人物, 鲁迅爱用悲喜剧结合的方式来表现他们, 传达他对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精神的绝望感。
这也是那个社会状态和时代背景所赋予的思想内涵。
人类从整体而言, 心灵是非常脆弱的, 而处在中国翻天覆地变革历史潮流中的阿Q夹缝中挣扎的人生恰恰是麻木的悲剧的中国人的代表。
与阿Q的普遍文化意义不同,堂吉诃德是西方文化中异端的代表,“堂吉诃德式”行为方式在社会掀起风潮。
而堂吉诃德是专凭理想而勇往直前去做事, 他是个为了维护正义, 拯救世人, 甘愿牺牲性命的无畏勇士。
他痛恨专制残暴,同情被压迫的劳苦大众, 锄强扶弱, 把清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
他尊敬妇女, 主张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自由等。
塞万提斯实际上把自己的爱憎与希望寄托在这个人物身上。
堂吉诃德的悲剧就在于此, 他的主观思想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而鲁迅却是为人生而改造人生, 是唤起阿Q式的国民精神,给世人以警示启发。
塞万提斯当时的思想矛盾复杂, 他不满于现实的黑暗, 却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
一方面嘲笑骑士制度, 一方面又寄希望于理想化的古代骑士精神, 所以他在塑造堂吉诃德时让其出尽洋相,但同时又表现了人物身上许多善良的高尚的东西, 也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投入作品中,有一定的局限性。
堂吉诃德与阿Q之比较_两个滑稽_荒唐的精神胜利者
堂吉诃德与阿Q之⽐较_两个滑稽_荒唐的精神胜利者社会⽂化研究堂吉诃德与阿Q之⽐较———两个滑稽、荒唐的精神胜利者张德超内容提要 西班⽛⽂学巨擘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和中国现代⽂坛泰⽃鲁迅笔下的阿Q是世界⽂学⼈物画廊中两个不朽的典型形象,两个⼈物形象同中存异、异中有同。
虽阶级出⾝、社会地位、⽣存环境、教育程度、情感信念等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但在这两个完全不同的艺术典型中,却存在着惊⼈的相似之处。
本⽂运⽤⽐较研究的⽅法,将⼆⼈的经历和结局及其悲剧原因作了分析。
关键词 塞万提斯 堂吉诃德 鲁迅 阿Q 精神胜利法⽐较张德超,江苏省宿迁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 223800 西班⽛作家塞万提斯的长篇⼩说《堂吉诃德》是举世闻名的杰作。
⼩说的同名主⼈公堂吉诃德因迷恋古代骑⼠⼩说,竟像古代骑⼠那样⽤破甲驽马装扮起来,以丑陋的牧猪⼥作为⾃⼰的⼼上⼈,再以矮胖的农民桑丘?潘沙作侍从,3次周游全国,企图创建锄强扶弱的骑⼠伟业,以致闹出不少笑话,到处碰壁受辱,被打成重伤或当作疯⼦遣送回家。
时隔300余年之久,在中国同样也出现了⼀部中国现代⼩说的奠基之作《阿Q正传》。
于是,在中国也诞⽣了⼀个我们⾃⼰的笑料———阿Q。
很快地,在国民的嘲笑声中,中国⽂化及其顽固⾃⼤的维护者们⽔到渠成地对堂吉诃德和阿Q执⾏了近乎⼀致的宣判:⼀个是执著的出击丑恶却⼜陷⼊“错误的打法”;⽽另外⼀个则是“农民式质朴”的⽼实⼈,但却浑⾝洋溢着“国民的劣根性”,因⽽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通过分析研究⽂本我们看到这样两个出⾝完全不同的⼈物典型,虽⾝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沐浴在不同的地域⽂化之中却有着惊⼈的相似、相通之处。
当然,堪称难兄难弟的堂吉诃德与阿Q同样也呈现出了各⾃的与众不同及不可替代性。
堂吉诃德与阿Q这样⼀对精神兄弟,⽣⾠和国籍均不相同,⼀个诞⽣在17世纪初期的西班⽛,⼀个诞⽣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时隔300余年,地跨欧亚。
⽆论是所处的社会环境、流露的感情特⾊,还是各⾃的经历、爱情意向乃⾄结局都不尽相同,他们⾝上的这些民族意识、民族特⾊的不同,造就了各⾃形象的特殊及不可替代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Q和堂吉诃德形象的比较研究秦家琪陆协新黑格尔在谈到对客观事物进行比较研究时说:“假如一个人能见出当下显而易见之异,譬如,能区别一支笔与一个骆驼,则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
我们所要求的,是要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
”1同样,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任务之一,也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艺现象之间共同性中的差异性和差异性中的共同性。
诚然,阿Q和堂吉诃德这两个艺术典型,相隔三百多年,一个诞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一个诞生在十七世纪初期的西班牙,处于截然不同的时代,体现了各自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意识特点。
无论从他们生存的社会环境、阶级出身、社会地位、教育程度、恋爱意向、思想信念、思维逻辑、感情色调,以至一生经历和最后结局等方面来看,他们之间的差异性是十分明显的。
这些差异性构成了他们各自时代的、阶级的和民族的特殊性,由这些特殊性构成的艺术典型的社会历史的、思想政治的和道德精神的不同实质和深度,便是他们之间不可替代和混同的主要根据。
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两个艺术形象作进一步的考察、剖析和比较研究的话,就能够发现,在他们各具特性的血肉之躯中却包裹着一个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灵魂(即人类的共同经验和体验),因而,不仅以独特的面貌为人们所区别,同时还能从某些思想行为的特点中,以及在美学性格的塑造上,显示出惊人的相似之处。
本文将着重对阿Q和堂吉诃德形象的相同性方面作一比较研究。
一列宁说:“如果要作历史类比,那就应当分清并且确切指出不同事件的共同点,否则就不是历史类比,而是信口开河。
”2阿Q和堂吉诃德确实是“不同”的,但在他们思想和行为上,有着许多共同特点。
毫无疑问,这些共同点又因他们各自的社会地位、理想情趣、知识修养和认识能力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个性色彩,但这并不能掩盖他们思想行为实质上的共同性,和在世界艺术形象系列中的互相类似的不可分离性。
如果把它们并列在古今中外艺术典型的雕塑群像之中,熟谙他们的鉴赏家是不会感到对立和不协调的。
阿Q和堂吉诃德都具有质朴、直率的性格特点。
鲁迅认为,“真正的吉诃德”并非如中国的“江湖派和流氓种子,”他是“十分老实”的。
3他心口如一,毫无伪饰,往往把自己所思所行,和盘托出,使自己成了没有任何遮蔽的靶标,因而处处受辱、被人愚弄。
他不是那种“阴柔人物”,所以总是吃亏。
阿Q呢?这是一个具有“农民式质朴”的老实人,老实得简直有些愚蠢,虽然有时不免有些狡猾,“不过没有流氓样,也不象瘪三样。
”4他不谙人情世故,为人坦率正直,其喜怒哀乐之情总是溢于言表,“想在心里的,后来每每说出口来”。
这样,他总是未庄闲人嘲弄撩惹的对象、侮辱攻击的目标。
他们在生活中是被欺侮的弱者,但却都希望成为强者,其愿望之迫切,有时竟达到妄自尊大的地步。
堂吉诃德自诩是“模范骑士”,甚至连法兰西十二武士、世界九大豪杰的功绩都比不上他“赫赫有名,而且空前绝后,当世无双。
”阿Q 藐视王胡、鄙夷小D;比赵家的秀才还长三辈,即便是对有钱有势的赵、钱二位太爷,阿Q也“在精神上独不表格外的崇奉”。
想成为强者的愿望,是因无法摆脱的逆境而产生;如果说成为一个强者仅仅是一种愿望,那么维护个人的尊严,自我珍重,以至自我陶醉、忌讳缺点,或许不失为在困苦不幸的逆境中聊以自慰的现实手段,这不仅是不幸者的一种“幸福”,而且还是失败者的一种“胜利”。
在这一点上堂吉诃德和阿Q也是一样的。
堂吉诃德常为自己屡遭失败的侠义而勇敢的事迹感到骄傲,虽然“自称自赞适得其反”,但他还是忍不住要在“没有旁人替我说话”的时候,“只好自己说说”,作一番自我陶醉。
当他听说有人把他的荒唐行为当作“丰功伟业”写成传记出版,便一面觉得“一个有声望的好人生前看到自己的美名在各种语言里流传”是最称心的享受,一面又因书中把他一次次失败和挨揍的狼狈相都包罗进去而深为遗憾,认为这“有损主人公的尊严”。
阿Q的忌讳头上的疮疤,要有一个姓氏,想娶个老婆,以及想为吴妈唱好几句戏等等,也都说明他的自尊自负和自珍自重,而所有这些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
但是,现实毕竟是现实,自我尊重和自我陶醉最终都是无济于事的,在备受凌辱、到处碰壁之余,为了使自己屈辱的灵魂获得一点暂时的安慰,为受伤的肉体涂抹一点止痛的精神药膏,他们又不得不求助于“精神上的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既是阿Q性格和气质的核心,也是堂吉诃德性格和气质的核心。
阿Q的“我总算被儿子打了”,“我的儿子会阔得多”,“你还不配”,“孙子才画得很圆”,固然是自轻自贱,但却是“第一个”,和状元一样,乃至“擎起右手,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使自己“立刻转败为胜”等等,都是人们熟知的阿Q精神上获得胜利的法宝,这里不再赘述。
堂吉诃德的“精神胜利法”则不大为人们所道及,其实在这方面,较之阿Q也并不逊色。
你看:他在遭到痛打,抚摩伤痕之际,还在“私自庆幸,觉得这种灾殃是游侠骑士分内应有的”;他的“惯技”是把自己的失败和不幸,同骑士小说里英雄们的遭遇加以类比,一比便不觉得特别不幸,又何况自己是骑士中的“第一”,而“‘第一’究竟是表示出人头地的词儿”,于是更加心安理得,甚至有些沾沾自喜起来。
在受尽磨难,吃够苦头以后,他会自我解嘲地说;“这种种苦难都是和披甲拿枪的行业分不开的,不然的话,我就倒在这里活活地气死了”。
在他看来,“名人而不遭毁谤,那是绝无仅有的”,“好人都受到这样的毁谤”,“游侠骑士的经历,决不会都一帆风顺”。
当他被关在笼子里押解回乡的时候,还振振有词地宽慰自己“干了我们这一行,这种灾难都是免不了的,否则我就不是个有名的游侠骑士了。
名望不高的骑士从来没有这种遭遇,因为世界上谁也不理会他们,英勇的骑士就不同,他们的品德和功勋遭到许多国王的骑士的嫉妒,那些人就使出卑鄙的手段来陷害好人”。
因此,他从不垂头丧气,而是继续沉浸于幸福的梦幻中,让精神上的欢愉再次滋润他那受难的心:“我在牢笼受苦就是光荣;我带着枷锁心上也舒服;我躺的硬板就不是挣命的场所,却是温柔乡!”甚至在严酷的现实使他再也无法自我安慰,谋取精神胜利的时候,还使出最后一个“法宝”,自我宽慰说这个现实仍然是不真实的,它不过是魔术家变的戏法,“凡是和我们有关的事物,他们都要变化,爱怎么变就怎么变,全看他们是存心帮我们还是害我们”。
精神胜利法无论对阿Q还是堂吉诃德,都象是一瓢掺有毒药的稠蜜,可以暂时缓解一下失败的痛苦,但最终会将他们导入永久的迷误和虚妄的泥潭之中,沉浸在精神麻木状态而不能自拔。
上述种种“精神胜利法”既不能拯救阿Q于败局,也不能改善堂吉诃德的困境,于是在他们恍惚的心神中和傻愚的头脑里,不约而同地冒出了另外一系列支撑自身“荣誉”和应付恶劣环境的“妙法”:以假当真,把想象和幻觉当成真实。
例如阿Q会把自己的得失荣辱归因于赵家威风的盛衰;总觉得动过小尼姑的光头和面颊的大拇指和食指“比平常滑腻”,因而心旌摇荡;当他发现革命的风声竟使举人老爷害怕,使未庄的鸟男女们慌张时,霎时间便沉缅在“似乎革命党便是自己,未庄人却都是他的俘虏”的幻境之中;他仇恨赵太爷,于是把抢劫赵家的人当作白盔白甲的革命党。
堂吉诃德则更是生活在一个心造的幻想世界里,他把从骑士小说中看到的一切虚幻化为自身生存其间的真实世界,“他所思、所见、所想象的事物,无一不和他所读到的一模一样”。
于是他把客店当堡垒,把店主当长官,把妓女当名门闺秀或高贵命妇,把牧猪奴吹号唤猪当作迎接他这位高贵骑士的礼仪之乐;此外,还有把风车当巨人,把羊群当敌人,把商队当游侠骑士,把酒袋当魔鬼的头颅,把祈雨的偶像当作遭劫持的贵妇,把傀儡戏中的打仗当作真实的战争,等等,尤其可笑的是把面貌丑陋、胸脯长毛,而且从未见过一面的农家姑娘当作自己的意中人,给她起了一个带有公主贵人意味的响亮名字“杜尔西内娅”(意即甜蜜温柔),奉为自己心中的太阳、勇敢和力量的源泉,生命和荣誉的保护神。
总之,“把这类分明虚假的事都信以为真。
”阿Q和堂吉诃德都把自己当作强者,是胜利者,其实他们是真正的弱者,而“幻想是弱者的命运”5。
生活不断嘲弄阿Q和堂吉诃德,而伴随他们的总是倒霉和失败。
桑丘说他主人在“一百次的遭遇里,九十九次的下场是倒霉别扭的”,阿Q也同样如此。
于是,他们把无可辩解的败局归因于生不逢时,慨叹今不如昔。
阿Q是叹息“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或是忿忿然于“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
为什么?因为世道日衰,风气败坏,所以会有“儿子打老子”的怪事发生。
直到面临“大团圆”的结局时,还认为“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被抓被游街被杀头的。
堂吉诃德呢?他被关进牢笼,苦思失败的原因,终于悟出“大概今非昔比,骑士道和魔法都换了样了”,“另创了新鲜的魔术,别有新法摄走着魔的人了。
”他把一切不幸都归因于“时候不同,运道也不一样”,因为“游侠骑士在古代多么有用,在现在多么急需。
可是这个年头儿,可怜的世人只知道偷懒享乐了。
”所以得出结论:“人生历史上总是一会儿得意,一会儿失意的”。
当然,在他们的全部失意史中偶然也可以找到一星半点光荣的“优胜纪略”,虽然只是小小的“胜利”,但却给他们带来了大大的欢乐。
阿Q一生中唯一的胜利是同小尼姑的“较量”,在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中成了胜利者,建立了唯一的“勋业”。
堂吉诃德的唯一的胜利史是战胜了改扮骑士的参孙,他因此洋洋自得,不可一世,“觉得自己打了这一场胜仗,就算得当代最英勇的游侠骑士。
”这种胜利,不但给他们带来了暂时的欢乐,而且也给他们造成对先前屈辱的忘却,忘却不久前的失败、不幸和痛苦。
阿Q在遭遇意外袭击的时候,会立即捡起“‘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
堂吉诃德同样如此,在小胜以后,“他把魔术家和魔术全不放在眼里;他当游侠骑士以来数不清的一次次挨打呀、成阵的石子砸掉他半口牙齿呀,······都忘记得一干二净”,并且立即信心十足地面对未来,“今后有什么冒险,拿定都会马到成功。
”然而,阿Q和堂吉诃德并不是始终迷糊的傻瓜,愚不可及的笨蛋。
阿Q只有在自己遭到失败和痛苦,以及根据无师自通地从“圣经贤传”中得来的见解观察生活、评论是非时,他才显得愚蠢可笑,但只要一旦能够摆脱(即便是暂时的)外在势力(赵太爷等未庄的统治者和闲人们)的直接加害和逼迫,环境容许他多少能够以独立的人格去思索和探求的时候,他也就多少能表现出几分清醒,甚至是聪明机智的。
例如他在生计受到威胁而吃完偷来的第三个萝卜的时候,就拿定了进城的主意,因为他清醒地感到未庄已不是他生存之地;对赵太爷传令看货,他用拖延时间的办法对付,对秀才的“价格政策”也表示冷淡,因为他仇恨他们,鄙视他们;赵白眼想探口风,阿Q准确深刻而且机灵含蓄地用一句话把他顶了回去;而临刑前的霎那(这时他仍是独立的,他已经不再害怕),在旋风似的思绪里出现的“狼眼睛”,终于使他猛然有所惊觉,虽然不很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