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贵《新闻采访教程》(第2版)章节题库-第十一章 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免费下载】新闻采访教程重点归纳

【免费下载】新闻采访教程重点归纳
③时新性 ④接近性 ⑤趣味性 2.5 新闻线索[P30]: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 2.6 获取新闻线索的主要渠道[P31]:
①通过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获取; ②通过各种会议、简报获取; ③通过记者耳闻目睹获取; ④通过记者对日常情况的积累获取; ⑤通过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和与他们的接触获取; ⑥通过互联网搜索获取。 2.7 运用新闻线索时的注意事项[P34]: ①注重验证,不硬顺藤摸瓜; ②尊重规律,不要拔苗助长; ③讲究时宜,不要大材小用; ④合理安排,不要齐头并进 。 2.8 知识的准备的功效(好处)[P38]: 第一,有助于同采访对象迅速有效地交谈; 第二,有助于敏锐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第三,有助于深刻揭示新闻主题; 第四,有助于避免犯知识性错误。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通保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配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问总中题体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中卷下,安与要全过加,度强并工看且作护尽下关可都于能可管地以路缩正高小常中故工资障作料高;试中对卷资于连料继接试电管卷保口破护处坏进理范行高围整中,核资或对料者定试对值卷某,弯些审扁异核度常与固高校定中对盒资图位料纸置试,.卷保编工护写况层复进防杂行腐设自跨备动接与处地装理线置,弯高尤曲中其半资要径料避标试免高卷错等调误,试高要方中求案资技,料术编试交写5、卷底重电保。要气护管设设装线备备置敷4高、调动设中电试作技资气高,术料课中并3中试、件资且包卷管中料拒含试路调试绝线验敷试卷动槽方设技作、案技术,管以术来架及避等系免多统不项启必方动要式方高,案中为;资解对料决整试高套卷中启突语动然文过停电程机气中。课高因件中此中资,管料电壁试力薄卷高、电中接气资口设料不备试严进卷等行保问调护题试装,工置合作调理并试利且技用进术管行,线过要敷关求设运电技行力术高保。中护线资装缆料置敷试做设卷到原技准则术确:指灵在导活分。。线对对盒于于处调差,试动当过保不程护同中装电高置压中高回资中路料资交试料叉卷试时技卷,术调应问试采题技用,术金作是属为指隔调发板试电进人机行员一隔,变开需压处要器理在组;事在同前发一掌生线握内槽图部内 纸故,资障强料时电、,回设需路备要须制进同造行时厂外切家部断出电习具源题高高电中中源资资,料料线试试缆卷卷敷试切设验除完报从毕告而,与采要相用进关高行技中检术资查资料和料试检,卷测并主处且要理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刘海贵《新闻采访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第三章 实施与运作(采访中期)【圣才出品】

刘海贵《新闻采访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第三章 实施与运作(采访中期)【圣才出品】

第三章实施与运作(采访中期)1.创造良好访问条件的重要性及其内容是什么?答:(1)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搞好采访,有时功夫在采访外。

从心理学角度看问题,任何活动要收到预期的效果,必须要创造一系列相应的良好条件并服务于活动前和活动中。

人们常讲新闻采访有相当的“难度”,而这个难度则主要表现在访问上。

因为记者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所需要的事实材料,然而,采访对象的性格等心理反应又各不相同。

面对心理反应不一的采访对象和种种复杂的采访局面,记者又要限时限刻、有质有量地完成访问任务,除了掌握熟练的采访方法、技巧和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外,访问前和访问中还必须创造各种良好的访问条件,否则,访问效益实难兑现。

(2)创造良好采访条件的内容①商定较适宜的访问时机。

由于采访对象所从事的职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工作、生活规律也就不尽相同,所以,记者很难在访问时机上作出统一的规定。

根据有关原理,结合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适宜访问时机的选择,有两个环节应掌握:a.让采访对象自己约时间。

这样做可以直接产生两个功效:采访对象自己约的时间,一般是其感到最空闲、最方便的时间,因而便于注意的指向、集中和稳定;对方一旦约了时间,人皆有之的守信心理随之产生,在这一心理的支配、驱使下,对方届时便会守约,即使临时又有“程咬金杀出”,采访对象因考虑有约在先,也会自觉排除干扰,保证注意的指向和集中。

b.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或生活片刻。

常有这样的情况,对方约的时间太迟,记者不能接受,而记者约的时间,对方又不能产生注意,此时此刻,记者不妨“入乡随俗”、“客随主便”,与采访对象一起工作、生活一段时间。

②设计较得体的仪表风度。

记者的服饰打扮有个原则,即主要不是指华丽、漂亮,而是指得体、大方,主张同采访的场合与采访对象的服饰习惯相吻合。

正如有些记者所说的那样:做记者的在穿戴上是没有个性可言的,记者应当是什么衣服都能穿的人。

刘海贵《新闻采访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第十一章 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圣才出品】

刘海贵《新闻采访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第十一章 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1.真实性有哪些具体要求?答:在实际工作申,若是掌握了真实性的具体要求,并能用它们对事实的真伪程度严格进行把关,那么,新闻失实现象便可大幅度地得以减少。

这些具体要求有:(1)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真实通常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为这是新闻赖以成立的起码因素,若有半点虚假,都会招致人们对整个新闻事实的怀疑,故千万马虎不得。

(2)新闻所反映的事实的环境和条件、过程和细节以及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等必须真实新闻报道不同于文学创作,即使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时要调动些文学艺术手段,也必须绝对服从、忠实于事实的真实,基本事实不能变动,否则,就不成其为新闻报道。

(3)新闻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确切无误一般包括数字、史料、背景材料等,采访中一定要注意反复、多方核实,在可能的情况下,要找到原始材料,并请权威人士或当事人、知情人核实,若引用已经转手、加工过的资料,当慎之又慎,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宁可不用。

(4)新闻中涉及的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入所述(5)讲究分寸,留有余地该要求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求新闻报道既客观全面,又要注意防止片面性、绝对化,否则,即使是一个基本真实的事实,也会令人生疑。

二是在许多情况下,单单就某一个具体事实而言,是绝对真实的,但是,将该事实放到全局、大背景下考察,就很难说是真实的了。

2.增强可读性的业务手段主要有哪些?答:可以通过以下业务手段增强新闻的可读性:(1)引而不发,含而不露这里既包含态度问题,即尊重受众,相信受众的理解、接受能力,又有艺术要求,即新闻的思想观点在文字上不直接显露,而是将其藏在精心选择的事实以及对事实艺术的叙述之中,让读者、听众看完、听完新闻报道后自己去想,自己去得出结论;他自己下了结论或悟出道理,自然就会心悦诚服,衷心接受指导了。

不能再像过去有些做法那样,在新闻稿件中用大段文字对读者、听众大搞“应该”怎样、“必须”怎样、“强调”怎样及最后还“号召”怎样式的“狂轰滥炸”。

刘海贵《新闻采访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第七章 经济与科技类新闻采访【圣才出品】

刘海贵《新闻采访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第七章 经济与科技类新闻采访【圣才出品】

第七章经济与科技类新闻采访1.记者学习、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与政策有何重要现实意义?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与政策是记者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从事经济报道时确定报道方针和报道思想的基本依据,是经济报道符合经济科学、正确反映经济规律的可靠保证。

这种学习和掌握应当是及时、系统、全面的,当然也是颇费精力的。

但是,若是不学习、不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与政策,就不能保证经济报道的科学性,就失去经济报道的新闻敏感和采写依据,非但提高不了经济报道的水平,甚至会搞出自以为正确,实质上已违背经济规律的报道。

因此,记者应当站在时代的高度去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与政策,并认识其重要性。

在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更要自觉摆脱计划经济条件下宣传模式的影响,加紧学习和掌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迎接时代的挑战。

2.怎样解决经济新闻的“三难”问题?答:长时期来,经济报道存在三难,即记者难写,编辑难改,受众难懂。

要解决这三难,关键在于采访,在于记者从业务技术堆里跳出来,把注意力侧重放在下述五个方面。

(1)抓问题经济新闻固然必须联系生产实际,如工业战线的增产节约,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按经济规律办事、进行企业管理等;农业战线的春耕春种,大田管理,三夏三秋,农田基建,多种经营等;财贸战线的市场供应,财政收入,物价等。

这是我们组织经济报道的出发点。

但若是仅仅限于这些方面,经济报道就容易陷入单纯业务观点的泥潭。

记者如果要挖掘经济建设中的先进因素,加以热情倡导,发现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因素,加以彻底清除,总之,如果要指导生产、推动建设、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靠不断总结新时期经济运行中的新经验,提出具有普遍性、方向性的新问题。

这样,经济报道才能上品位、上台阶,内行愿意看,外行看得懂,上级领导和广大群众都能满意。

(2)抓事实问题抓准后,紧接着就是要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事实来回答、说明问题。

这是因为:一是受众最相信事实,最愿意接受事实;二是经济报道说到底是成果报道,因此要摆事实;三是事实叙述清楚了,业务技术等程序性、术语性之类也就避开了。

新闻采访教程(刘海贵) 第二版 2011 复习笔记

新闻采访教程(刘海贵) 第二版 2011 复习笔记

新闻采访教程(刘海贵著)第一章总论1.1新闻采访的定义:“采访”一词始见于东晋史学家干宝的《搜神记序》,比“新闻”一词约早出现300多年。

新闻采访: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

1.2新闻采访的特点:①目的的差异性;②时间的限制性;③项目的突发性;④需要的广泛性;⑤知识的全面性;⑥活动的艰辛性。

1.3新闻采访的地位:从新闻实践的角度看,两者的关系是既紧密相连又有先后、主次之分的。

具体反映在4个方面:①反映在活动的程序上。

从活动的程序上看,先有新闻采访,后有新闻写作。

这一程序不能颠倒。

②反映在活动的内在联系上。

从新闻报道的材料来源和形成过程看,事实是第一性的,反映事实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两者之间的媒介是采访。

③反映在活动的性质上。

新闻采访和写作,其活动性质,一个是认识实际,一个是反映实际。

只有正确认识实际,才能正确反映实际。

从这个意义上说,采访决定写作,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则是采访的归宿。

④反映在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上。

新闻写作常常反作用于新闻采访。

* 采访的认识路线:两条:①唯物论的反映论;②唯心论的先验论。

危害:武断、无知失方向;投机取巧找捷径;为求深度搞臆想。

1.4新闻采访的方式:从形式上分:①个别访问:通常也称为“一对一”的访问形式,是记者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基本活动实施形式。

好处:谈得具体,谈得深入,且记者容易把握主动权;②开座谈会:也称开调查会。

记者可以就某个调查专题,邀集有关人员座谈。

好处:记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搜集较多的新闻材料;几个采访对象一起接待记者,心理比较松弛,不易紧张、拘束,采访气氛容易轻松和谐;有利于采访对象互相启发、补充,有关材料的真伪程度一般能当场得到修正或验证。

一般涉及面较广的大、中型报道题材,采用此实施形式,效果较为显著;③现场观察:俗称“用眼睛观察”,强调记者必须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充分发挥视觉功能,对事物微观细察;④参加会议:会议新闻一般主要通过这种形式采写;⑤蹲点:即深入一个点,解剖“麻雀”,作深入扎实的采访。

刘海贵《新闻采访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第十章 特殊类新闻采访【圣才出品】

刘海贵《新闻采访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第十章 特殊类新闻采访【圣才出品】

第十章特殊类新闻采访1.新闻小故事的特点与作用是什么?答:新闻小故事是通讯的一种体裁,素有“小通讯”之称。

其特点与作用是,从社会生活、社会实际的侧面取材,主要用以反映新人、新事、新气象、新风尚,反映时代洪流的“浪花”,可以收以小见大、“一叶知秋”之效。

人们对新闻小故事往往有所偏爱,因为它篇幅短,人们花时少、容易看;因为有故事,人们喜欢看。

特别是我国目前报纸版面紧张,大通讯占“地”多,因而小故事也容易受到编辑的青睐。

小故事是通讯的基础体裁,大通讯离不开小故事,有时就是由几个小故事串接而成。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写好新闻小故事是写好大通讯的基本功。

2.何谓特写?答:特写,是指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对能反映人和事本质、特点的某个细节或片断,作形象化的“放大”和“再现”处理的一种新闻文体。

它既不同于一般的消息、通讯,也不同于文学作品,而是两者“杂交”后的产物。

不能划归新闻(消息)体裁是理所当然,暂时只能归于通讯之列。

该体裁种类有:人物特写、事件特写、旅行特写、速写和大特写等。

特写是五四运动时期出现在我国报端的,20年代末期有了较大发展。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特写在中国近几年报刊上又重新活跃起来。

该体裁之所以重新受到读者的青睐,是因为改革越深入,竞争就越是激烈,特别是报纸新闻为了更好地参与竞争,就更要求新闻“镜头化”,要求记者凭“直观”写。

因为特写能使新闻事实成为“可视形象”,能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刺激与艺术享受,是报纸新闻同形象化的电视新闻抗衡、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特写体裁的身价日益倍增,特别是常以“广角镜”、“热点追踪”、“特别报道”名目出现的“大特写”,这几年在各新闻媒体中所占比例越采越大,特别是晚报、都市报类的报刊,更是将其视为重要卖点和重中之重,不惜抽调精兵强将采编这一体裁。

3.报告文学采访上有何具体要求?答:报告文学在采访上的具体要求有:(1)立足时代,摸准题材从某种意义上说,报告文学是“报告时代的文学”,“是时代的号角”。

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的读书心得刘海贵的《新闻采访教程》的第二章中把坚持真实性、坚持思想性、坚持时间性和坚持用事实说话作为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他认为“这既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采访的基本要求”。

现在,我要在这里谈谈我对这一章的理解和体会。

经过多次地认真阅读后,我发现教材中的四项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坚持真实性和坚持用事实说话这两项。

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的价值点,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就必须要用事实来说话。

那么坚持用事实说话安排在坚持真实性和坚持思想性的之间,这样不是更好吗?我继续思考,新闻真实性需要事实,这个事实是不是无条件的吗?不是,被报道的新闻事实是要有条件的,它的条件就是真实、有思想、具有时效性的。

因而这里的“坚持用事实说话”的“事实”是建立在这些条件之上的,所以作者把它放在了最后。

作为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明确和熟悉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具体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而且要谨记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有些新闻报道之所以失实并不是因为记者不知道真实性的具体要求,而是没有意识到他的一些主观做法是会导致新闻报道失实,比如“追求生动,合理想象”、“道听途说,不经核实”等,这在书中都有详细的讲解。

在这个学期里,我们进行了多个实战项目。

其中有一个项目是资料的搜集和整合,教材第二章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搜集和整合资料。

第一,搜集和整合的资料一定要体现出多角度、多层次的观点,尽力做到细致、全面,这是体现真实性的最好的做法。

第二,资料要有思想性,就是要和我们的时代背景、主题以及社会时政热点结合在一起。

第三,多次、多方核实资料,随时间不断更新资料,这样做可以很好的满足新闻报道对时效性的追求。

先前,在中国数字大学城城的新闻采访课里,我们开展了一个“如何在实践中提高我们的新闻观察能力”的讨论。

我的的观点是这个问题可以从坚持思想性这一要求出发。

首先,我们要明确观察的对象,一方面,对目前工作有指导意义的事实,党的方针、政策贯彻执行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对广大群众具有吸引力的、普遍关注的事实。

刘海贵《新闻采访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刘海贵《新闻采访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2013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46新闻实务考研真题及详解北京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新闻实务考试时间:2013年1月6日下午招生专业:新闻学研究方向:新闻史论、新闻实务、国际新闻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个5分)1.新闻场域2.全媒体3.赫伯特·马尔库塞4.新闻娱乐化5.静态式设计6.自审与送审二、简答题(共40分,每题10分)1.大众媒体的新闻选择或多或少受哪几种力量的影响,试举例说明。

2.试从新闻的专业角度,简述你对标题党现象的看法。

3.什么是肖像权、名誉权和隐私权?在哪些场合拍摄新闻照片,才不致侵害肖像权人的权利?4.试结合BBC不实报道案例,简述防范虚假新闻的主要对策。

三、分析论述题(共80分,每题40分)1.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基本陈列时发表讲话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你认为这对于我国的新闻改革有什么样的指导和实践意义?试举例分析阐述。

2.试结合电视片《舌尖上的中国》,阐述你对所谓“国际化叙事”的内涵和特点的了解,并从新闻传播的专业角度评价其作用及意义。

参考答案:北京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新闻实务考试时间:2013年1月6日下午招生专业:新闻学研究方向:新闻史论、新闻实务、国际新闻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个5分)1.新闻场域答:新闻场域是在十九世纪两类报纸的对立中构成的,一类优先提供“消息”,尤其是“耸人听闻的”或更佳的“轰动性的”消息,另一类则发书摘和“评论”文章的理论,充分显示其“客观性”的价值。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认为“一个场就是一个有结构的社会空间,一个实力场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有在此空间起作用的恒定、持久的不平等的关系,同时也是一个为改变或保存这一实力场而进行斗争的战场”,充分显示其“客观性”的价值。

新闻场与文学场或艺术场一样,是纯文化的特殊逻辑的存在场所。

刘海贵《新闻采访教程(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刘海贵《新闻采访教程(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刘海贵《新闻采访教程(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8分×5=40分)1.蹲点2.新闻敏感3.新闻主题4.上下结合5.精确新闻报道二、简答题(15分×3=45分)1.什么叫新闻采访?2.简述新闻线索的一般来源渠道。

3.简述隐性采访的适用范围与记者的注意事项。

三、论述题(第1题15分,第2、3题各25分,共65分)1.欲增强我国新闻时效应当抓住哪些环节?2.试述怎样在真实的前提下追求时效。

3.试论述事件通讯采访中有哪些注意事项?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8分×5=40分)1.蹲点答:蹲点,是指深入一个点,作深入扎实的采访。

此实施形式通常适合于时间性不太紧迫但报道量较大、涉及面较广的报道题材。

该形式能使记者较详细地搜集和取舍材料,通过几个反复过程,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过程,进而抓取典型材料和揭示事物本质特点,写出有深度、力度和厚度的报道。

2.新闻敏感答:新闻敏感又称“新闻嗅觉”、“新闻鼻”,是指新闻工作者发现新闻的一种能力,也是衡量新闻工作者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志。

它是新闻工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能力,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对新闻线索的识别能力,以及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能力的综合表现,其核心就是政治敏感。

这种敏感是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锻炼培养出来的。

新闻敏感有助于迅速及时的发现新闻,有助于从众多的新闻事实中发掘出对于本媒体来说最有价值的新闻,且能够帮助预见新闻。

一名记者要具备新闻敏感必须做到:①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②认真深入生活,仔细观察生活;③要认真思索;④要反复练习,不断实践;⑤要有高度的政治热情。

3.新闻主题答:新闻主题,是指新闻事实所提出的主要问题及其表明的中心思想。

它是贯穿一篇新闻的主导思想、主脑和灵魂,是决定新闻的思想意义和指导作用的根本因素。

新闻主题与一般文章主题的概念基本相同,通俗地讲,是指作品拥护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要解决或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等。

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新修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新修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新修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关注薇公号-精研学习网-查找资料第一章绪论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新闻采访的定义★★1两类代表性的诠释(1)新闻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实际或主观认识客观的调查研究活动。

(2)新闻采访是调查研究活动在新闻工作中的运用。

2当前比较科学、准确的诠释新闻采访是指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

考点二:新闻采访的特点★★★新闻采访的特点包括:(1)目的的差异性。

记者采访的目的是写出稿件、传播信息,满足人们的新闻需求,这与其他信息采集活动并不完全相同。

(2)时间的限制性。

新闻采访特别注重时效性。

(3)项目的突发性。

新闻采访除部分项目提前有计划和准备之外,其余大部分项目具有突发性。

(4)需要的广泛性。

人们对新闻的多层次、广泛性的需求需要新闻报道的题材、体裁等也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

(5)知识的全面性。

新闻采访是综合应用学科,人们通过新闻报道满足多层次和广泛性的需要,因此记者的知识必须尽可能广博、全面,记者应当成为杂家。

(6)活动的艰辛性。

新闻采访的艰辛性程度较高。

考点三:新闻采访的活动方式★★★★★1从形式上分新闻采访从形式上分,主要为下述十种:(1)个别访问个别访问又称“一对一”的访问形式,是记者最常使用的一种基本活动实施形式。

此形式的好处是:谈得具体且深入,记者容易掌握主动权。

(2)开座谈会开座谈会是指记者就某个采访专题,邀集有关人员座谈。

适用于涉及面较广的大、中型报道题材。

此形式的好处是:①在较短的时间内记者可以搜集较多的新闻材料;②记者同时采访几个对象,不易紧张、拘束,采访气氛容易轻松和谐;③采访对象之间互相启发、补充,通常能即时修正或验证有关材料的真伪程度。

(3)现场观察现场观察又称“用眼睛采访”。

现场观察强调记者必须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充分发挥视觉功能,认真观察现场事物。

(4)参加会议会议通常可能包含着大量的新闻信息或线索,会议新闻采访主要通过参加会议这种形式采写。

刘海贵《新闻采访教程》(第2版)章节题库-第九章 社会生活类新闻采访【圣才出品】

刘海贵《新闻采访教程》(第2版)章节题库-第九章 社会生活类新闻采访【圣才出品】

第九章社会生活类新闻采访一、概念题1.社会新闻答:社会新闻是指用以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的一种新闻体裁,是涉及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风貌的报道,包括社会问题、社会事件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尤以社会道德伦理为基础反映社会风尚的新闻为主。

具有广泛性、知识性、趣味性、突发性、思想性等特点。

2.灾害新闻答:灾害新闻是指以灾害孕育、发生、发展、危害及预防、抗灾、减灾等人类与之斗争为题材的新闻体裁。

灾害新闻的新闻价值具体有突发性、严肃性、客观性、情趣性、科学性等特点。

按报道题材则可分为自然灾害报道、人文灾害报道等。

二、简答题1.社会新闻的具体特点是什么?答:社会新闻的具体特点主要有:(1)广泛性社会新闻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问题,告诉人们工作、生产以外所发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件。

在此,社会新闻题材广泛性的特点十分显著,不管是男女老少,还是干部群众,都喜爱这一体裁。

可以讲,其他各类新闻体裁,就其广泛性来讲,很少有比得上社会新闻的。

凡是与人们社会生活有关的环境与场合,不论是天上地下,是国内还是国外,都会出社会新闻,也会引起共同兴趣。

(2)知识性知识性既是社会新闻的特点之一,也是社会新闻的职能之一。

当今受众看新闻、听新闻,既要满足“新闻欲”,也要满足“知识欲”,而社会新闻则往往带有知识性,能够满足受众的这一欲望。

(3)趣味性这是社会新闻的主要特点,受众喜爱社会新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此。

(4)突发性多数社会新闻伴有突发性,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新闻属于事件新闻、动态新闻的范畴,如《一辆26路无轨电车翻车》、《天降“火球”穿户过》、《上海动物园内虎口救人》等社会新闻的事实,都是突然发生而事先无法预料的。

(5)思想性成功的社会新闻,其思想性一般也体现得较突出、深刻,读者看了这样的社会新闻后,思想上必然得到一次生动的教育。

根据大量对受众的调查说明,当代的广大受众,特别是青年读者、听众,思想活跃,善于思考,喜欢自我教育,不喜欢抽象、概念化、泛论说教性的新闻报道形式。

刘海贵《新闻采访教程》(第2版)章节题库-第十章 特殊类新闻采访【圣才出品】

刘海贵《新闻采访教程》(第2版)章节题库-第十章 特殊类新闻采访【圣才出品】

第十章特殊类新闻采访一、概念题1.调查性报道答:调查性报道是指一种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新闻报道方式,是新闻工作者针对被掩盖或者被忽视的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以及社会问题,通过独立、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调查而完成的新闻报道方式,这种报道通常篇幅长、份量重、受到广泛关注。

2.精确新闻报道答:精确新闻报道是指对于重大的、复杂的新闻事实(事件),引入社会学的诸种调查方法,进行全面、系统和科学的采访报道,这就形成了精确新闻的报道样式。

精确新闻的报道样式追求报道的深入、精确和科学,而不是满足于记者的经验判断和偶然经历。

精确新闻报道样式所采用的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调查、量化分析统计、抽样调查、实地实验、民意测验以及横向定时调查、纵向追踪调查等。

3.新闻小故事答:新闻小故事是通讯的一种体裁,素有“小通讯”之称。

一般从社会生活、社会实际的侧面取材,主要用以反映新人、新事、新气象、新风尚,反映时代洪流的“浪花”,可以收以小见大、“一叶知秋”之效。

4.报告文学答:报告文学是指迅速、及时、形象地表现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带有新闻报道和政论性质的一种独特的文体。

从内容上看,报告文学同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没什么两样,两者所要告诉读者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真人真事。

5.连续性报道答:连续性报道,是指对新闻人物或事件在一定时期内持续进行的报道。

一般用于重大题材或正在发展过程中的事物,不断从新的角度反映过程的进展及其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收到集中、突出的宣传效果,以形成舆论和引起读者的关注。

6.深度报道答:深度报道,是一种涉及重大题材,系统提供新闻事件的背景,用客观形式进行解释分析从而延伸和拓展新闻内涵的报道形式。

深度报道侧重回答新闻要素why、how,旨在揭示新闻深层次的内涵。

深度报道的特征主要有:①主题的鲜明性;②题材的重要性;③报道的详尽性;④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7.预测性报道答:预测性报道,是指新近发生的预测性事实的报道,也即什么人最近对什么事作出了什么预测的事实的报道。

刘海贵《新闻采访教程》(第2版)章节题库-第三章 实施与运作(采访中期)【圣才出品】

刘海贵《新闻采访教程》(第2版)章节题库-第三章 实施与运作(采访中期)【圣才出品】

第三章实施与运作(采访中期)一、概念题1.访谈答:访谈即面访,是指通过与采访对象进行面对面交谈而获得相关信息的采访方式,为记者所普遍采用。

面访的对象较之座谈会与会者的数量要少,通常能形成记者与之一对一交流的格局;有时也会出现两个以上采访对象同时接受面访的情况。

在面访过程中,记者的主要工作是提问、倾听、观察和记录。

2.深度报道答:深度报道是指通过使用大量背景材料揭示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深层意义,以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取胜的新闻报道形式。

深度报道要求采访工作要完成大量深入细致的“基础作业”,通过大量片断、零散的材料的积累和分析,揭示新闻背后的新闻。

3.交叉采访答:交叉采访是指在同一时间采访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新闻。

要求记者要善于合理安排时间,最有效地利用交通、通讯和资料等各种采访条件,抓住机会,有条不紊地完成采访任务。

这种采访可以防止漏发或迟发重大新闻,并可节省重复找人的时间。

4.新闻素材答:新闻素材是指记者在采访中获得的原始材料,是记者提炼新闻事实、新闻题材、报道主题和写作新闻报道的基础。

新闻素材来源不一,而且往往零散杂错、真伪莫辨,一般只是接触到事物的局部细节或表象,只有经过认真的核实、鉴别、整理和提炼加工,才能成为真实、完整、典型、生动的新闻事实,成为新闻报道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揭示事物本质的具有高度可信性和雄辩说服力的材料。

5.报道选题答:报道选题是指记者选定的要报道的题目,即新闻采访活动的具体对象。

选题主要是解决记者采访什么以及从哪个角度去采访等问题。

确定选题的原则有:①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的辩证统一;②正面宣传与反面报道相结合;③社会需求与媒体取向的辩证统一。

6.上下结合答:上下结合是指记者到了采访目的地后,既要采访当地的政府领导机关,又要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事件的原生态。

在采访的过程中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偏废任何一方。

在这一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求记者“吃透两头”,即既能深入了解客观实际情况和群众的思想情绪、呼声、要求,又可以深入理解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刘海贵)目录式笔记

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刘海贵)目录式笔记

新闻采访写作一、新闻采访—新闻报道的基础(一)对新闻采访的诠释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进行的活动。

(二)新闻采访的特点1.目的的差异性。

2.时间的限制性。

3.项目的突发性。

4.需要的广泛性。

5.知识的全面性。

6.活动的艰辛性。

(三)新闻采访的活动方式1.形式(1)个别访问(2)座谈会(3)现场观察(4)会议(5)蹲点(6)查阅资料(7)改写(8)问卷(9)电话采访(10)网络采访2.性质(1)常驻(2)突击(3)交叉(4)巡回(5)隐性(6)易地(四)新闻体裁1.消息:以叙述为主的新闻体裁。

2.通讯:以叙述与描写相结合为主要表现手法较详尽报道新闻事件的体裁。

3.二者区别:消息通讯对象:事人手法:叙述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人称:第三人称第一、第三人称结构:单一多样篇幅:短长(五)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1.先有采访后有写作。

2.写作为采访提供经验。

3.采访是写作的来源。

4.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采访的归宿。

二、新闻报道策划(一)新闻报道策划的缘起(二)新闻报道策划的作用新闻策划是新闻不断出新的重大举措,是新闻传播实务和理论新的增长点,是我国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进程中新闻报道的有又一次成熟;标志着新闻工作者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又一次增长,标志着新闻报道方式和记者编辑思维方式对市场经济的进一步适应;有利于调动选择最佳信息资源,有利于记者采访作风的深入,新闻导向正确。

(三)新闻报道策划的分类1.显性策划。

2.隐性策划。

(四)新闻报道策划的流程目标锁定→制定方案→落实措施→目标矫正三、新闻采访前期活动(一)新闻敏感的培养1.新闻敏感的主要内容(1)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

(2)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否迅速吸引受众的注意。

(3)迅速透过一般现象挖掘出隐藏着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4)迅速在同一性质的诸多事实找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5)迅速在对事件进展过程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预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事实。

刘明华《新闻写作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消息写作的重要环节(之三)——新闻背景)【圣才出

刘明华《新闻写作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消息写作的重要环节(之三)——新闻背景)【圣才出

刘明华《新闻写作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一章消息写作的重要环节(之三)——新闻背景1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新闻背景概念1.广义上就事物的产生与发展而言,新闻背景是对人物和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2.狭义上指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烘托的材料。

二、新闻背景的作用(1)运用新闻背景说明、解释对象,令新闻通俗易懂。

(2)运用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关注。

(3)用背景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过程。

(4)以背景语言暗示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

(5)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增加可读性。

(6)用背景材料介绍新闻中的人物,满足读者好奇心、阐释人物行为的合理性。

(7)累加同类事实,开阔读者视野。

三、背景材料的选择1.明确目的,抓住重点决定背景选材的主要因素是事实本身的“疑点”、读者兴趣、新闻主题。

2.注意背景材料的广泛性、多样性用来说明新闻事件的背景性材料不受时空、事物类别和表现形态的限制。

为把新闻写得多姿多彩,增强背景的帮衬效果,记者在选择背景材料时应当不拘一格,旁征博引。

3.借用新闻价值标准精选背景材料背景也应具有说服力并能调动读者的兴趣,应以新闻价值标准——新鲜、重要、著名、接近(心理的、空间距离的)、情操、进展等诸要素为条件,来挑选可作背景的材料。

四、新闻背景的穿插1.插入导语导语提倡文字简练,开门见山,一般不加或少加背景,但下列情况下可在导语中插入背景:(1)背景本身为一典型实例,插入导语可以用来吸引读者,用来帮助“说话”;(2)背景材料极具吸引力,将其作为定语,用来修饰导语中的事实或人物,为新闻事实的出场鸣锣开路;(3)用历史性背景与新闻事实对比,在导语中造成新旧反差,引起读者注意。

2.导语之后接背景段(1)导语中出现的关键性的人和事、关键性的词语急需解释,否则会影响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影响主体的进一步展开;(2)鉴于思维逻辑和文章过渡的需要,可在导语之后立即加入背景段。

刘海贵《新闻采访教程》(第2版)章节题库-第一章 总 论【圣才出品】

刘海贵《新闻采访教程》(第2版)章节题库-第一章 总 论【圣才出品】

第一章总论一、概念题1.新闻采访答:新闻采访是指新闻工作者采集新闻素材和资料、访问新闻人物和知情人物的社会活动,是以新闻事实为对象、以新闻报道为目的、专业性极强的调查研究活动。

狭义的新闻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一项具体的报道任务而从事的采访活动;广义的新闻采访包括记者日常工作中参加会议、跑机关了解情况、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查阅与积累资料、商讨与研究一些问题等。

2.第一手材料答:第一手材料又称“直接材料”,它是指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所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现场访问新闻人物、参加实践以及现场收集的物证材料。

第一手材料具有很强的真实性,是最生动形象的材料,也是记者检验其他材料的依据。

3.感性认识答: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直接同外界事物接触获得的,具有直接、生动、具体等特点,是认识的基础。

其主要特点是直接性,此外还具有生动性、具体性、表面性等特点,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

4.体验式采访答: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直接投入到所要报道的新闻事件中去体验生活,以获得新闻报道所需要的素材,以及对新闻事件的认识。

体验式采访是新闻记者深入生活、体察民情的一种好方法,对于记者的思想作风和新闻写作都有好处。

5.隐性采访答:隐性采访是指记者隐藏真实身份与采访目的,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手段获取新闻素材的采访方式,其只适用于某种特殊场合、特殊题材或特殊采访对象。

运用这种方式,目的在于减少采访障碍和干扰,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务必十分慎重,一般应控制在法律和新闻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或已经得到有关部门的授权,切勿滥用。

6.党性原则答:新闻工作党性原则是指把党性原则的总要求和新闻工作的具体要求结合起来,形成的党的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长期以来,党性原则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制度安排,是组织原则,是纪律。

党性原则包括:①所有新闻媒体都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

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重点笔记...

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重点笔记...

新闻采访新闻采访一、诠释: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

二、特点:1.目的的差异性2.时间的限制性3.项目的突发性4.需要的广泛性5.知识的全面性6.活动的艰辛性三、活动方式:(活动实施方式具有侧重点和独特性)●形式上分1.个别访问2.开座谈会3.现场观察4.参加会议5.蹲点6.查阅资料7.改写8.问卷9.电话采访(注意:准备充分提问凝练记录及时)10.网络采访主要形式:1)直接转载信息2)组织网络调查3)通过e-mail、博客、MSN交流4)查阅资料(真实性)●性质上分1.常驻采访(派驻外地或外国记者的日常采访活动)2.突击采访(在事先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对突发事件所进行的采访活动)3.交叉采访(在同一期限内对两个以上新闻事件交替进行的采访活动)4.巡回采访(按照编辑部指示,沿着预定路线进行的采访活动)5.隐性采访(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不申明采访目的的特殊采访活动)6.异地采访(记者到分工范围以外地区的采访活动)新闻报道策划一、缘起1.1993年以来“策划”概念为新闻媒介所认同,并为全国一些有影响的媒介所推行2.1993年,探讨新闻策划的文章纷纷出现在新闻学术刊物上。

1993年11期《新闻战线》、《中国记者》刊载《搞好新时期的报道策划》、《报纸策划:当代新闻学新课题》等论文3.1994年,地方报协会举办“新闻报道策划研讨会”4.1995年,奉策划为“报纸灵魂”《华西都市报》创立、推出大量策划案例、理论界研讨开始集中5.1996年,“新闻”和“策划”相提并论,并形成争论6.1997年,《新闻记者》连续9个月推出“新闻策划”之讨论,业界对新闻报道策划的研讨全面展开,“走进新闻策划”成为共同要求。

二、定义:新闻传播工作人员对新闻传播活动最佳效益的谋划三、作用(3“是”、2“标志”、3“有利于”)三个“是”1.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不断出新的重大举措2.新闻传播实务理论和实践新的增长点3.我国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新闻报道的又一次成熟两个“标志”1.标志着新闻工作者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又一次增长2.标志着新闻报道方式和记者、编辑思维方式对市场经济的进一步适应三个“有利于”1.有利于调动、选择最佳信息资源2.有利于促进记者采访作风深入3.有利于促进新闻导向正确四、分类两类:第一类:报道题材价值呈显性状态的新闻报道策划狭义:价值显露报道题材所进行的视角新、立意高、开掘深、介入及时的战役性、系列性、专题性并能形成新闻传播强势的报道过程的谋划广义:诉求目标明确的媒体经营管理、公共广告等活动过程的策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一、概念题
1.新闻文体
答:新闻文体是指新闻的体裁、样式,是新闻写作中以文字形态表现的各种写作形式,是新闻事实(事件)在新闻传播中呈现出的信息内容、表达特色和结构方式的整体形态。

新闻事实(事件)要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凡是通过新闻媒体传播的、能满足受众新闻需要的、具备新闻特性的文章体裁,都可以被认为是新闻文体。

2.新闻写作
答:新闻写作,是指用语言文字对新闻事实(事件)加以表现,包括报道角度的选取、新闻内容的组合、写作手法的使用、语言文字的运用、文本结构的安排,等等。

应该说,新闻写作的创新与上述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3.虚假新闻
答:虚假新闻是指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采用发布假信息,达到欺骗当事者的一种舆论,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

虚假报道、虚假信息通过不同渠道出现在不同媒体上。

对于社会和受众,是严重的伤害;而对于新闻界自身,是致命的毒瘤。

不但损害了媒体公信力,也给国家、社会带来危害。

4.新闻真实性
答:新闻真实性是指新闻作品报道事实所达到的与事实实际情况的吻合程度。

它的基本
要求是,据实报道,如实报道。

在新闻写作中,任何虚构都是与新闻真实性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因而是应当严加拒绝的。

5.思想性
答:思想性又称指导性,是指新闻报道的思想观点或政治取向。

在中国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新闻报道中的体现。

即指政党的新闻事业通过具体的新闻报道,以影响、指导受众的思想和行动,把他们导向到一定的目标上去。

二、简答题
1.新闻报道迟缓的原因以及提高新闻时效性应当抓紧的环节?
答:(1)迟缓的原因
①有关记者、编辑的观念陈旧,作风素质较差,习惯于“大锅饭”,工作效率低下;
②新闻机构的管理体制不太合理,审稿制度繁琐;
③通讯、交通设备更新慢,不少记者的装备尚不完善,与时代发展脱节,大城市以外的交通工具也很简陋,不少新闻单位的印刷设备还较落后;
④发行渠道单一,长期以来是“邮发合一”的发行制度,造成发行层次多,辗转费时。

(2)提高新闻时效性应当抓紧的七个环节
①新闻从业人员的时间观念要转变、强化;
②新闻从业人员的工作作风修养要增强;
③采编人员的分工不宜过细;
④先简后详地进行连续报道;
⑤简化审稿制度;
⑥尽可能更新通讯设备和交通工具;
⑦组织强有力的多渠道发行网。

2.新闻失实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答:(1)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必须反映事物的原貌,又称准确性。

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初步接触,不明要求;
②作风浮夸,粗枝大叶;
③知识不足,真假难辨;
④道听途说,不经核实;
⑤追求生动,合理想象;
⑥急功近利,夸大事实;
⑥移花接木,偷梁换柱;
⑧沽名钓誉,胡编乱造。

(2)杜绝新闻失实的解决方法:
①加强每个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业性质的认识和新闻失实危害性的认识,从而迅速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提高同失实现象作斗争的自觉性。

②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切实做到层层把关,确保报道真实。

③尽快制定一部新闻法,对真实性原则用法律形式给予保证,从而在法的威慑下,在较大的力度上堵塞新闻失实的缺口。

(3)保持真实性的具体要求:
①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真实;
②新闻所反映的事实的环境和条件、过程和细节、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等必须真实;
③新闻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确切无误;
④新闻中涉及的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⑤讲究分寸,留有余地。

3.如何使思想性与可读性有机地统一?
答:要使思想性与可读性有机地统一,业务手段上应当注意下述三点:
(1)引而不发,含而不露。

这里既包含态度问题,即尊重受众,相信受众的理解、接受能力,又有艺术要求,即新闻的思想观点在文字上不直接显露,而是将其藏在精心选择的事实以及对事实艺术的叙述之中,让读者、观众、听众看完、听完新闻报道后自己去想,自己去得出结论。

(2)借用知识,纠正偏见。

思想性、指导性若从根本上讲,是通过新闻报道,用新的信息和知识,去满足受众的求新欲和求知欲,进而矫正原来的错误认识或是畸形歪曲的言行。

(3)增强趣味,寓教于乐。

人们均有讲究情趣的心理特征,如果记者能改变过去那种呆板、乏味的说教形式,而在新闻报道中增强健康向上的情趣,将思想性、指导性寓在趣味性之中,那么,新闻报道则会备受欢迎,思想性、指导性也一定会较好地得以体现。

4.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哪些?
答:新闻语言区别于文学、评论等语言,更与政治、法律、经济等专业语言不同,是有
其鲜明个性的一种语言。

其主要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准确、通俗、简洁。

(1)准确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受众被新闻事实吸引、感染,是因为他们感到新闻报道可信。

而没有准确的新闻语言,信息就难以准确真实地传播,受众就会生疑甚至失望。

并不是所有记者、编辑都将“准确、准确、再准确,”奉为新闻写作格言的,他们会常搞一些“九时许”、“不久前”、“上海郊区某地”之类的概念弄得受众印象模糊,甚至常犯一些低级错误,令受众感到不可思议。

(2)通俗
在准确的基础上,新闻语言还要求生动活泼、通俗易懂。

追求新闻报道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是受众的普遍心理需求,也是当今各媒体相互竞争的重要内容。

要做到语言通俗,业务手段上当努力体现“六多六少”:①多动词,少形容词;
②多细节,少议论;③多比喻,少笼统;④多解释,少晦涩;⑤多白话,少文言;⑥多具体,少抽象等。

(3)简洁
新闻作品不同于文学作品,允许较大篇幅去描述细节和事件过程,它只能以较少的篇幅去勾勒细节和概述事件过程。

因此,言简而意明就成了新闻语言的又一特征。

新闻语言要做到真正简洁,在清楚明晰地概述事件的前提下,要注重对段、句、词、字的精心删改,力求做到全文没有废段、废句、废词、废字。

5.与新闻真实性相关的因素有哪些?
答:与新闻真实性相关的诸多因素主要有:
(1)新闻真实性与主观倾向
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报道联系甚密。

如果报道是不客观的,那么它往往是不真实的。

记者在报道生活中的事实(事件)的时候,必须尊重客观事实,不为个人成见、偏见和私利所左右。

诚然,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事实(事件)的时候,必然要进行带有主观倾向的判断、选择和表现。

但带有主观倾向的判断应当符合客观实际,与客观实际尽可能统一。

进行带有主观倾向的新闻选择是记者的权利,但选择不应当造成自己不愿看到的、不愿它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的缺失。

在新闻表现过程中,虽然也会有主观倾向的流露,但要旨在于负责任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保证对新闻事实的原貌进行如实的报道。

(2)新闻真实性与细节描写
在新闻写作过程中,为了使报道显得更为精确,也为了使报道更具有可读性,常常需要对某些细节进行叙述和描写。

如果细节是一种客观存在,细节描写又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真实的,那么,新闻报道就会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和生动感人;而细节描写的不真实将会影响新闻报道整体的真实性。

因此,不能因为细节的微小而放弃对它的真实性要求。

在这里,关键问题在于,记者所描写的细节是否具有采访的依据(本人亲眼所见,或由采访对象提供并经过核实)。

如果在采访中并没有收集到有关的细节材料,而在写作中进行合理想象,那就不符合新闻真实性的要求。

在细节描写的问题上,要求记者具有一种负责的精神——既对受众负责,又对事实负责。

(3)新闻真实性与心理描写
在新闻报道特别是人物通讯中,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常常是相当重要的内容。

这种描写也应该是符合新闻真实性要求的。

对人物描写提出新闻真实性要求,主要是指:①由有关当事人提供彼时彼地心理活动的具体内容;②由其他人提供的真实情况作为采访依据;③如果当事人已经死亡,则应由与之亲近的人实事求是地提供当事人当时心理活动的具体内容;④因为有关当事人在特定情况下的心理活动内容难以核对,因此写作时更应强调采访依据,不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