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二、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归纳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归纳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归纳高中生物实验知识归纳如下:一、实验方法1.显微观察法:如“观察细胞有丝分裂”、“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等。

2.观色法:如“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观察动物毛色和植物花色的遗传”、“DNA和RNA的分布”等。

3.同位素标记法(元素示踪法):如“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恩格尔曼实验”等。

4.补充法:如用饲喂法研究甲状腺激素,用注射法研究动物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用移植法研究性激素等。

二、实验技术1.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包括显微镜的取送、放置、旋转、对光(反光镜及光圈的使用)、低倍观察、高倍观察、镜头的擦拭;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体的长和宽,不是面积,也不是体积)、焦距问题、物镜离装片的远近、准焦螺旋的使用、显微镜使用时物象移动方向、显微镜使用时异物的判断(通常通过移动玻片、转动转换器或旋转目镜来判断)。

2.临时装片、切片和涂片的制作:适用于显微镜观察,凡需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先制成临时装片、切片和涂片,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中要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在“生物组织中脂肪的鉴定”中要制作花生种子的切片,在“观察动物如人体血液中的细胞”中要制作血液的涂片等等。

3.研磨,过滤:适用于从生物组织中提取物质如酶、色素等,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研磨、过滤的方法,如研磨时要先将生物材料切碎,然后加入摩擦剂(常用二氧化硅)、提取液和其它必要物质,充分研磨之后,往往要进行过滤,以除去渣滓,所用过滤器具则根据需要或根据试题中提供的器材加以选用,如可用滤纸、纱布、脱脂棉、尼龙布等。

4.解离技术:适用于破坏细胞壁,分散植物细胞,制作临时装片。

5.恒温技术:适用于有酶参加的生化反应,一般用水浴或恒温箱,根据题目要求选用。

6.层析技术:适用于溶液中物质的分离。

主要步骤包括制备滤纸条、划滤液细线、层析分离等。

7.植物叶片中淀粉的鉴定:适用于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主要步骤包括饥饿处理、光照、酒精脱色、加碘等。

高中生物实验方法总结(全面)

高中生物实验方法总结(全面)

高中生物实验方法总结(全面)1.显微观察法:如“观察细胞有丝分裂”“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等。

2.观色法:如“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观察动物毛色和植物花色的遗传”“DNA和RNA的分布”等。

3.同位素标记法(元素示踪法):如“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恩格尔曼实验”等。

4.补充法:如用饲喂法研究甲状腺激素,用注射法研究动物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用移植法研究性激素等。

5.摘除法:如用“阉割法、摘除法研究性激素、甲状腺激素或生长激素的作用”“雌蕊受粉后除去正在发育着的种子”等。

6.杂交法:如植物的杂交、测交实验等。

7.化学分析法:如“番茄对Ca和Si的选择吸收”“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等。

8.理论分析法:如“大、小两种草履虫的竞争实验”“植物向性动物的研究”等。

9.模拟实验法:如“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分离定律的模拟实验”等。

10.引流法:临时装片中液体的更换,用吸水纸在一侧吸引,于另一侧滴加换进的液体。

11.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1)增加水中O2:泵入空气或吹气或放入绿色植物;(2)减少水中O2:容器密封或油膜覆盖或用凉开水;(3)除去容器中CO2:NaOH溶液、Na2CO3溶液;(4)除去叶中原有淀粉:置于黑暗环境(饥饿);(5)除去叶中叶绿素:酒精水浴加热(酒精脱色);(6)除去植物光合作用对呼吸作用的干扰:给植株遮光;(7)单色光的获得:棱镜色散或透明薄膜滤光;(8)血液抗疑:加入柠檬酸钠(去掉血液中的Ca2+);(9)线粒体提取:细胞匀浆离心;(10)骨无机盐的除去:HCl溶液;(11)消除叶片中脱落酸的影响:去除成熟的叶片;(12)消除植株本身的生长素:去掉生长旺盛的器官或组织(芽、生长点);(13)补充植物激素的方法:涂抹、喷洒、用含植物激素的羊毛脂膏或琼脂作载体;(14)补充动物激素的方法:口服(饲喂)、注射;(15)阻断植物激素传递:插云母片法。

高考生物:高中生物实验归纳(全面)

高考生物:高中生物实验归纳(全面)

高考生物:高中生物实验归纳(全面)一、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1.实验原理(1)放大倍数的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2)放大倍数的实质:放大倍数是指放大的长度或宽度,不是指面积或体积。

(3)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可以将细胞放大,更清晰地观察到细胞的形态、结构,有利于区别不同的细胞。

2.操作步骤[深度思考](1)如何区分目镜与物镜,其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提示目镜无螺纹,物镜有螺纹。

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物镜观察?提示低倍镜下视野范围大,而高倍镜下视野范围小,如果直接用高倍物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物像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

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物镜观察。

(3)如何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提示物像在视野中偏向哪个方向,装片就向哪个方向移动,简称“偏哪移哪”。

(4)若视野中出现一半亮一半暗;观察花生切片标本材料一半清晰一半模糊不清,出现上述两种情况的可能原因分别是什么?提示前者可能是反光镜的调节角度不对;后者可能是由花生切片厚薄不均匀造成的。

(5)若所观察视野中有“污物”,应如何判断“污物”位置?提示[方法技巧]1.关注显微镜使用的“4”个易错点(1)必须先用低倍物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然后再换用高倍物镜。

(2)换用高倍物镜后,不能再转动粗准焦螺旋,只能用细准焦螺旋来调节。

(3)换用高倍物镜后,若视野太暗,应先调节遮光器(换大光圈)或反光镜(用凹面反光镜)使视野明亮,再调节细准焦螺旋。

(4)观察颜色深的材料,视野应适当调亮,反之则应适当调暗。

2.显微镜下细胞数目的两种计算方法若视野中的细胞为单行,计算时只考虑长度和宽度;若视野中充满细胞,计算时则要考虑面积的变化。

(1)若视野中为一行细胞,高倍镜下细胞数量与低倍镜下细胞数量之比等于其放大倍数之比的倒数。

高中生物实验原理步骤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原理步骤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原理步骤总结一、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1.实验原理(1)放大倍数的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2)放大倍数的实质:放大倍数是指放大的长度或宽度,不是指面积或体积。

(3)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可以将细胞放大,更清晰地观察到细胞的形态、结构,有利于区别不同的细胞。

2.操作步骤【深度思考】(1)如何区分目镜与物镜,其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提示:目镜无螺纹,物镜有螺纹。

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物镜观察?提示:低倍镜下视野范围大,而高倍镜下视野范围小,如果直接用高倍物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物像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

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物镜观察。

(3)如何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提示:物像在视野中偏向哪个方向,装片就向哪个方向移动,简称“偏哪移哪”。

(4)若视野中出现一半亮一半暗;观察花生切片标本材料一半清晰一半模糊不清,出现上述两种情况的可能原因分别是什么?提示:前者可能是反光镜的调节角度不对;后者可能是由花生切片厚薄不均匀造成的。

(5)若所观察视野中有“污物”,应如何判断“污物”位置?提示:[方法技巧]1.关注显微镜使用的“4”个易错点(1)必须先用低倍物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然后再换用高倍物镜。

(2)换用高倍物镜后,不能再转动粗准焦螺旋,只能用细准焦螺旋来调节。

(3)换用高倍物镜后,若视野太暗,应先调节遮光器(换大光圈)或反光镜(用凹面反光镜)使视野明亮,再调节细准焦螺旋。

(4)观察颜色深的材料,视野应适当调亮,反之则应适当调暗。

2.显微镜下细胞数目的两种计算方法若视野中的细胞为单行,计算时只考虑长度和宽度;若视野中充满细胞,计算时则要考虑面积的变化。

(1)若视野中为一行细胞,高倍镜下细胞数量与低倍镜下细胞数量之比等于其放大倍数之比的倒数。

高中生物实验报告

高中生物实验报告

高中生物实验报告高中生物实验报告(一)实验题目: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实验目的:1.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2.研究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3.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实验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滴管、清水实验步骤: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移动玻片,使观察目标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以换用高倍显微镜观察。

若此时视野较暗,可以调节反光镜或光圈,最后,调节细准焦螺旋,使图像清晰。

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低。

实验结论: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形态多样,这体现细胞的多样性特点;同时也可见细胞都有相似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这体现细胞的统一性特点。

高中生物实验报告(二)实验题目: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原理:还原性糖 + 斐林试剂→ 砖红色沉淀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 紫色脂肪 + 苏丹III试剂→ 橘黄色实验材料:XXX或梨匀浆、斐林试剂甲液和斐林试剂乙液、花生种子匀浆或豆浆或鲜肝脏研磨液、双缩脲试剂、花生种子、双面刀片、吸水纸、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

实验步骤:1.制备还原性糖样液2.取样(2mL注入试管)3.加入刚刚混合均匀的斐林试剂1mL4.水浴加热2分钟5.观察颜色变化,预期将由蓝色变为砖红色。

1.制备蛋白质样液2.取样2mL3.加入双缩脲试剂的A液1mL,摇匀4.加入双缩脲试剂的B液4滴,摇匀5.观察颜色变化:溶液呈现紫色1.制备脂肪样液(去种皮,切薄片)2.加苏丹III试剂染色3分钟3.用50%酒精试剂洗去薄片上的浮色实验结论: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生成砖红色沉淀。

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溶液呈现紫色。

生物组织中的脂肪与苏丹III试剂发生反应,溶液呈现橘黄色。

高等绿色植物叶片、显微镜、健那绿染液、载玻片、盖玻片、滴管、蒸馏水实验步骤1.从高等绿色植物叶片中取出一小块叶片,放在载玻片上。

高中生物涉及的“多样性”(1)

高中生物涉及的“多样性”(1)

高中生物涉及的“多样性”(详细版)1、细胞多样性成人身体约有1014个细胞,这些细胞大约有200多种不同的类型,根据分化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600多种。

在同一个由多细胞构成的生物体内,由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分化,构成生物体的细胞也呈现多样性。

用显微镜观察的几种细胞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结构,这就反映了细胞的多样性。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细胞多种多样,但是所有细胞都具有共同的基本结构。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了《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法国的比夏认为器官由组织组成。

1665年,英国科学家虎克用显微镜观察了植物木栓组织,看到了死亡的细胞,并命名。

荷兰人列文虎克和意大利的马尔比基分别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细胞。

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结合施莱登的观点,建立了细胞学说。

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提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2、蛋白质多样性蛋白质:细胞内含量最多的有机物。

其组成单位是氨基酸,约有20种,8种必需氨基酸(甲缬赖异苯亮色苏)和12种非必需氨基酸。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特点是: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组成蛋白质分子结构具有多样性(原因是组成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种类不同,数目成百上千,排列次序变化多端,由氨基酸形成的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导致功能也具有多样性(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催化作用,运输作用,调节作用,免疫作用)。

蛋白质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

蛋白质是由肽链构成的,具有一定的空间立体结构,多肽具有一定的功能,但多肽不是蛋白质。

关于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理解时比较困难,可以通过分析"歌曲"的谱写情况(7个基本的音符可以谱写出无数的歌曲)来帮助理解。

尽管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约20种,但是由于组成每种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种类不同,数目成百上千,排列次序变化多端,由氨基酸形成多肽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

高中生物人教版新课标实验专题总结

高中生物人教版新课标实验专题总结

实验一: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一.实验目的:初步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二.实验原理:1.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注意混合染色剂的配制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

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休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 与染色剂结合。

三.方法步骤: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P18一.实验目的: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二.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沉淀。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淀粉遇碘变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三.实验材料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

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

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四、实验试剂斐林试剂包括甲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 mL CuSO4溶液、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双缩脲试剂包括A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 mL CuSO4溶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碘液、蒸馏水。

五、方法步骤:一可溶性糖的鉴定二脂肪的鉴定三、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三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必修一P7一.实验目的:1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2 运用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二.实验原理:利用高倍镜可以看到某些在低倍镜下无法看到的细胞结构,例如:可以看到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从而能够区别不同的细胞。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2、3教材实验专题复习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2、3教材实验专题复习
取适量的样液加入试管
加入双缩脲试剂A[ 0.1g/ml NaOH ] 2ml
加入双缩脲试剂B[ 0.1g/ml CuSO4 ] 3—4滴 溶液变成紫色
例题1:在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 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叙述中,错 误的是 ( )
A.甘蔗茎的薄壁组织、甜菜的块根、马铃薯块 茎等,都含有较多的糖且近于白色,因此可以用予 进行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
方法:
制作花生子叶切片(组织不能有颜色)
染色 洗去浮色
滴苏丹Ⅲ(苏丹Ⅳ)染液2—3滴 滴加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1—2滴(溶解有机物)
显微镜观察 有橘黄色(或红色)的脂肪微粒
3. 蛋白质的鉴定 原理 :
-CO-NH- (类似双缩脲H2NOC-NHCONH2结构) 与Cu2+作用形成紫色的络合物 方法 : 组织样液 (组织不能有颜色)
会向分解一侧移动
E. 实验所用的肝脏研磨液可以制好后较长时间后用
2 . 验证酶专一性的实验 实验材料: 1%的淀粉液 1%蔗糖溶液
试管
实验过程:
淀粉酶溶液 裴林试剂
①取A、B两支试管,向A试管中_加__入__适__量__的__淀__粉__液____溶液,向 B试管中___加__入__与__A_试__管__淀__粉__液__等__量__的__蔗__糖__溶__液__溶液; ②向两支试管中__分__别___加__入__适_量__并__且__等__量__的__淀__粉__酶______溶液
可能的实验结论: 1. 酶的催化跟无机催化剂相同,没有高效性。 2. 酶的催化与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高效性。
例题: 下列关于过氧化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在无催化剂时,不会分解成水和氧气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考纲要求的教材实验必修一(1)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3)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4)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5)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6)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7)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8)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9)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10)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必修二(11)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12)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加倍(13)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必修三(14)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15)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16)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一.显微观察类实验一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DNA 与蛋白质分离)→冲洗涂片(蒸馏水)→染色(甲基绿、吡罗红)→观察实验结果: 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实验二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1)如何使用高倍显微镜?先使用低倍镜确定目标→移动装片,使目标位于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镜→调焦(转动细准焦螺旋,视野较暗,可调反光镜或光圈)。

(2)如何将低倍镜转换为高倍物镜?视野发生怎样变化?如何调节?转动转换器。

视野变暗。

调节反光镜和光圈。

(3)实物与镜像在方位上有何关系?相反(4)我们在10×10看到的视野中有64个细胞,在10×40显微镜视野下会看到多少个细胞?4个(5)所用目镜、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6)物像清晰后,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和放大倍数的关系?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越小,放大倍数越大。

(7)总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放大倍数具体指面积的放大倍数还是长度的放大倍数?总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是指细小物体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

(8)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大小、多少、视野明暗的关系?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越大、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高中生物必修课本实验归纳(全)

高中生物必修课本实验归纳(全)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归纳高中生物所有试验实验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1、高倍镜的使用步骤:(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如果光线较暗时,可用凹面反光镜来对光,同时选用较大的光圈;如果光线明亮时,可用平面反光镜来对光,同时选用较小的光圈。

(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换用高倍镜后不能使用粗准焦螺旋。

2、低倍镜和高倍镜的区别:透镜大小镜头长短视野亮度物像大小细胞数量低倍镜小短亮小多高倍镜大长暗大少3、污点位置的判断: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目镜、物镜、所观察的材料是在同一直线上的,只要分别转动镜头或移动玻片标本,看污物是否随之而动,就可做出正确判断。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一)可溶性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斐林试剂与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这种试剂要现配现用。

甲液(质量浓度为mL的NaOH溶液)与乙液(质量浓度为mL的CuSO4溶液)等量均匀混合生成蓝色Cu(OH)2,Cu(OH)2与可溶性还原糖发生反应。

淀粉、蔗糖等不能与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2、实验过程:1选材(应选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浅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研磨过滤组织样液加入斐林试剂(现配现用)摇匀水浴加热观察颜色反应(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二)脂肪的检测和观察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苏丹Ⅲ染液:把脂肪物质染成橘黄色苏丹Ⅳ染液:把脂肪物质染成红色2、实验过程选材(选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较好)浸泡制作花生子叶临时转片(徒手切片,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滴3滴苏丹Ⅲ染液染色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浮色显微镜观察(先用低倍镜,找到子叶最薄处,并移到视野中央,再换高倍镜,调整细焦螺旋观察,可见已着色的脂肪颗粒)。

(三)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高中生物重点知识点

高中生物重点知识点

高中生物重点知识点高中生物重点知识点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统一性:元素种类大体相同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差异性:元素含量有差异2、组成细胞的元素微量元素:Zn 、Mo、Cu、B、Fe、Mn(口诀:新木桶碰铁门)主要元素:C、H、O、N、P、S含量最高的四种元素:C、H、O、N基本元素:C(干重下含量最高)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O(鲜重下含量最高)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水(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无机盐脂质有机化合物、蛋白质(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核酸糖类4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常用材料:苹果和梨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乙液:0.05g/ml的CuSO4)注意事项:①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②甲乙液必须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中,现配现用③必须用水浴加热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砖红色(2)脂肪的鉴定常用材料:花生子叶或向日葵种子试剂: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注意事项:①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

②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③需使用显微镜观察④使用不同的染色剂染色时间不同颜色变化:橘黄色或红色(3)蛋白质的鉴定常用材料:鸡蛋清,黄豆组织样液,牛奶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B液:0.01g/ml 的CuSO4 )注意事项:①先加A液1ml,再加B液4滴②鉴定前,留出一部分组织样液,以便对比颜色变化:变成紫色(4)淀粉的检测和观察常用材料:马铃薯试剂:碘液颜色变化:变蓝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氨基酸及其种类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或单体)。

结构要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氨基酸的种类由R基(侧链基团)决定。

二、蛋白质的结构氨基酸、二肽、三肽、多肽、多肽链、一条或若干条多肽链盘曲折叠、蛋白质氨基酸分子相互结合的方式: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的水。

高中生物所有实验方法及必备知识点

高中生物所有实验方法及必备知识点

高中生物所有实验方法及必备知识点实验一:运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必修一P7〕1.是低倍镜还是高倍镜的视野大,视野明亮?为什么?低倍镜的视野大,经过的光多,缩小的倍数小;高倍镜视野小,经过的光少,但缩小的倍数高。

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缩小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假设直接用高倍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对象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

因此,需求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缩小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3.用转换器转过高倍镜后,转动粗准焦螺旋行不行?不行。

用高倍镜观察,只需转动细准焦螺旋即可。

转动粗准焦螺旋,容易压坏玻片。

4..运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和要点是什么?答:〔1〕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

〔2〕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并悄然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楚资料为止。

5.总结:四个比例关系a.镜头长度与缩小倍数:物镜镜头越长,缩小倍数越大,而目镜正好与之相反。

b.物镜头缩小倍数与玻片距离:倍数越大〔镜头长〕距离越近。

c.缩小倍数与视野亮度:缩小倍数越大,视野越暗。

d.缩小倍数与视野范围:缩小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P18〕一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无机化合物,发生特定的颜色反响。

1.可溶性恢复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作作用,可生成砖白色的Cu 2O沉淀。

葡萄糖+ Cu ( OH ) 2 葡萄糖酸+ Cu 2O↓〔砖白色〕+ H 2O,即Cu ( OH ) 2被恢复成Cu 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白色〕。

淀粉遇碘变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作作用,发生紫色反响。

〔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发生紫色反响。

〕二实验资料1.做可溶性恢复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

高中生物实验汇总

高中生物实验汇总

高中生物实验汇总观察类实验(6 个)实验一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必修一P7)实验二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实验三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必修一P47)实验四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必修一P61“探究”)实验五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必修一P115)实验六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必修二P21)鉴定类实验(2 个)实验七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P18)实验八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必修一P97)探究类实验(6 个)实验九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必修一P78、P83)实验十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必修一P91)实验十一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必修二P88)实验十二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必修三P51)实验十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必修三P68)实验十四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必修三P78、P112相关知识)补充说明一、生物学中常用的试剂和药品二、课本经典实验及研究方法三、一些常见的实验方法四、细胞内物质或结构的检测方法五、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六、实验结果的显示方法高中生物高考实验专题拓展.考纲要求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高中课本实验汇总必修模块共有35个实验,其中学生实验15个(高考10个),探究类实验11个(高考6个),模型建构4个(高考1个),课外制作3个(高考1个),调查2个(高考1个)。

必修课本中的实验高考要求19个,可分为四类,即观察类(6个)、鉴定类(2个)、探究类(6个)、模拟调查类(5个)。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大全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大全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大全高中生物实验是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生物概念和原理。

以下是对高中生物常见实验的总结。

一、观察类实验1、观察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实验材料:多种多样的细胞,如植物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叶肉细胞等)、动物细胞(人口腔上皮细胞等)。

实验步骤:制作临时装片(如植物细胞需滴清水、撕取表皮细胞;动物细胞需滴生理盐水、刮取细胞),然后用显微镜观察。

注意事项:制片时避免产生气泡,显微镜使用时先低倍镜观察,再高倍镜观察。

2、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观察线粒体:材料常选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用健那绿染液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

观察叶绿体:材料选用新鲜的藓类叶或菠菜叶,无需染色,直接制片观察。

注意事项:观察线粒体时,健那绿染液要保持活性,染色时间不宜过长;观察叶绿体时,要选取薄而嫩的叶片。

二、检测类实验1、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原理:糖类中的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实验材料:苹果或梨匀浆(检测还原糖)、花生种子(检测脂肪)、豆浆或蛋清(检测蛋白质)。

注意事项:斐林试剂要现配现用,且需水浴加热;双缩脲试剂使用时先加 A 液,再加 B 液。

2、检测细胞中的 DNA 和 RNA实验原理:甲基绿使 DNA 呈现绿色,吡罗红使 RNA 呈现红色。

实验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注意事项: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 DNA 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 DNA 与染色剂结合。

三、探究类实验1、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变量:自变量(温度、pH 等)、因变量(酶活性,通常通过检测反应物的减少量或生成物的增加量来衡量)、无关变量(底物浓度、酶浓度等)。

实验材料:过氧化氢酶、淀粉酶等。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复习归纳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复习归纳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复习一、高考考纲实验要求(共19个实验):二、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必修一P79): `(1)对照性原则(2)单一变量性原则:(只能一个因素变,其余均要一致) (3)等量性原则:实验中要做到“单一变量” ,应注意等量的原则例如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只能生长素浓度变化,其余条件均保持一致:✍ 生物材料要相同(数量、长度、来源和生理状况等方面要相同);✍所用试剂的成分、体积要相同;✍ 处理条件,光照、培养温度要相同。

三、实验操作设计(四步曲) (1)取材、分组、编号(2)根据原理进行实验处理(遵循对照、等量、单一变量原则) (3)培养与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4)结果与结论分析四、实验设计与分析中要注意语言规范、科学、简明1、实验组别编号描述如:凡实验中涉及到两组或两组以上,所用器材需用1、2、3……或A 、B 、C ……或甲、乙、丙……等加以编号便于区分。

2、实验步骤分步描述并加以编号(一般不宜连续描述)3、在实验中因素不能做到准确量化的描述,应尽可能用“定性”的语言表达。

@如:“一段时间”、“适宜的温度”、“适量的”、“一定量的”等。

4、叙说中尽量要用规范的实验术语,不能用含糊的口语如:“盖玻片”不能说是“玻璃片”;“等量的”不宜说成“一样多的”;“振荡”不宜说成“晃动”“摇动”等等。

如:第一步……。

第二步……。

……如:1、……。

2、……。

:……五、实验复习要点a、对实验相关基础知识(实验的目的、原理、材料、用具、现象)准确记忆,透彻分析。

b、熟练掌握实验中涉及的方法及操作技能并能灵活运用c、提升对实验设计和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及处理的能力。

~光学显微镜构造注1:目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注2:放大倍数:目镜和物镜二者放大倍数的乘积,显微镜放大倍数是指直径倍数,即长度和宽度,而不是面积。

注3:显微镜的使用:置镜(装镜头)→对光→置片→调焦→观察注4:换高倍物镜时只能移动转换器,换镜后,只准调节细准焦和反光镜(或光圈)问1:低倍镜换为高倍镜后,若看不到或看不清原来的像,可能原因?(ABC)《A、物像不在视野中B、焦距不在同一平面C、载玻片放反,盖玻片在下面D、未换目镜问2:放大倍数与视野的关系: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视野越亮,工作距离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工作距离越短。

高中生物教材实验知识点梳理

高中生物教材实验知识点梳理

高中生物教材实验知识点梳理(共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二部分高中生物教材实验知识点梳理高中考纲规定教材的19个实验可分为:(1)显微镜观察类实验:一、三、四、六、十、十二;(2)探究性实验:七、九、十三、十五、十七、十九;(3)验证性实验:二、八;(4)模拟实验:五、十一、十六;(5)调查类实验:十四、十八。

实验一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1、原理、步骤、结论2、实验注意事项(1)选材:口腔上皮细胞或洋葱内表皮细胞(无色)【不能用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或叶肉细胞,防止颜色的干扰】(2)缓水流冲洗目的:防止玻片上的细胞被冲走。

(3)几种试剂在实验中的作用①%NaCl溶液(生理盐水):保持口腔上皮细胞正常形态。

②8%盐酸:a.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b.使染色体中DNA与蛋白质分开,有利于染色。

③甲基绿吡罗红染液:混合使用且需现配现用。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P18)1、实验原理及步骤2、实验注意事项(1)还原糖鉴定实验材料要求:需为白色或浅色,且还原糖含量高。

【不能用绿色叶片、西瓜、血液等材料,防止颜色的干扰;不能用马铃薯(含淀粉)、甘蔗、甜菜(含蔗糖)。

】(2)唯一需要加热:还原糖鉴定,且必需水浴加热,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

若不加热则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3)非还原糖(如蔗糖)+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现象不是无色而是浅蓝色[Cu(OH)2的颜色]。

(4)唯一需要显微镜——脂肪鉴定,实验用50%酒精的作用——洗掉浮色。

(5)斐林试剂:需混合加入,且现配现用;双缩脲试剂:需分别加入(先加A液,后加B液)。

实验三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必修一P7)1、显微镜的使用22、显微镜使用的注意事项:先低后高:先低倍镜后高倍镜。

放大倍数:指的是“长度”的放大倍数。

镜头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目镜越短,物镜越长,物镜距离玻片越近,放大倍数越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二、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B1—P7、8)一、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Array1、显微镜的构造3、关于显微镜的常考知识点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显微结构,可以观察到等细胞结构;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的是细胞的结构。

习题1.有一架光学显微镜的镜盒里有4个镜头,甲、乙一端有螺纹,甲较长、乙较短;丙、丁无螺纹,丙较长、丁较短,若要在视野中看到较多的细胞,宜选用()A.甲/丙B.甲/丁C.乙/丙D.乙/丁2.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O×,物镜为10×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

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 ( )A.2个B.4个C.16个D.32个3.显微镜目镜为10×,物镜为10×,视野中被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

若物镜转换为40×后,则在视野中可检测到的分生组织细胞数为()A.2个B.4个C.8个D.16个A .以上三种细胞内遗传物质的载体是染色体B .a 细胞有细胞壁,而b 、c 细胞没有该结构C .二种细胞中共同具有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D .a 、b 细胞内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构成了生物膜系统5.下图是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③表示构成细胞膜的物质。

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③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B .细胞膜结构特点是选择透过性C .细胞识别与物质①有关D .由②参加的物质运输不一定为主动运输6.下列关于生物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NaOH 溶液和CuS04溶液需混匀后使用B .观察细胞中DNA 和RNA 的分布实验时,可以用二苯胺试剂进行染色C .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有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染液使染色体着色D .在观察叶绿体的实验中,藓类的叶片大,可直接使用高倍镜进行观察7.下列关于光学显微镜高倍镜使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换高倍镜前,需在低倍镜下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B .换高倍镜后,必须先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再用细准螺旋调焦C .换高倍镜后,物镜镜头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减小D .换高倍镜后,视野会变暗,需增加进光量8.下面甲图示洋葱根尖生长点连续分裂的细胞在各个时期细胞核内DNA 含量的测定结果,乙图是一组目镜标有5×和16×字样、物镜标有10×和40×字样的镜头,丙图是某同学在乙图中选用的一组能放大160倍的镜头组合所观察到的图像。

欲将丙图视野中处于甲图e 时期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进行640倍高倍镜观察,正确的镜头组合及操作程序应是 ( )A .⑴×⑶;左上方B .⑴×⑶;右下方C .⑵×⑶;右下方D .⑵×⑶;左上方9.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没有胰岛素基因B .人体内不再分裂的体细胞中共有46个DNA 分子C .性激素的合成与内质网有关D .溶酶体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所有病菌或病毒10.(多选题)下列关于生物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变形虫对大颗粒性物质的吞食需借助于膜的选择透过性来完成B .所有的酶都在生物膜上,没有生物膜生物就无法进行代谢活动C .细胞膜在细胞间的信息传递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D .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细胞内的化学反应不会互相干扰11.(多选题)下列是有关生物实验的四幅图。

其中说法错误的是 ( )一个细胞内 DNA 含量甲 乙⑴ ⑵ ⑶ ⑷A.图①由甲转换乙时,视野中所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增多B.图②两个胚芽鞘在单侧光照射下将弯向同一方向C.图③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是细胞液浓度要大于外界溶液浓度D.图④是在缺镁培养液中,长期培养的番茄叶片叶绿体中色素的层析结果12.概念图是一种能够比较直观体现概念之间关系的图示方法,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有关“生物体的结构”相关的概念图。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参考答案:1——5 CABCB 6——9 CBAC 10 AB 11 ACD11.①病毒②原核细胞③细胞膜④线粒体⑤叶绿体⑥蛋白质合成场所(或生产蛋白质的机器)⑦消化车间⑧液泡1.某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在低倍物镜下发现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然后转换高倍物镜后,异物仍存在。

则异物可能在()A.反光镜上B.物镜上C.目镜上D.装片上2.降低镜筒时,操作者最关键的姿势应该是 ( ) A.注视目镜 B.观察反光镜 C.注视物镜和玻片 D.观察镜筒3.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O×,物镜为10×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

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 ( )A.2个 B.4个 C.16个 D.32个4.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显微镜放大50倍,这里的“被放大50倍”是指()A.体积 B.表面积 C.像的面积 D.长度或宽度5.下列细胞结构中,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分辨不出的是()A.染色体B.液泡C.核糖体D.叶绿体6.用显微镜的一个目镜分别与4个不同的物镜组合来观察同一根尖细胞装片(细胞分散均匀)。

当成像清晰时,每一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如图所示。

如果载玻片的位置不变,在一个视野内看到细胞数量最多的是()7.显微镜目镜为10×,物镜为10×,视野中被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

若物镜转换为40×后,则在视野中可检测到的分生组织细胞数为()A.2个B.4个C.8个D.16个8.在显微镜下,要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甲转为乙,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②调节光圈③转动细准焦螺旋④转动转换器⑤移动标本A.①一②一③一④B.④一⑤一③一②C.②一①一⑤一④D.⑤一④一②一③9.在光线明亮的实验室里,用白色洋葱表皮做质壁分离实验,在显微镜视野中能清晰地看到细胞壁,但不易看清楚细胞是否发生了质壁分离,为了便于判明,此时应()A.改用凹面反光镜,放大光圈B.改用凹反光镜,缩小光圈C.改用平面反光镜,放大光圈D.改用平面反光镜,缩小光圈①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 ②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③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 ④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②③D .①④11.要把位于显微镜视野右上方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玻片标本应向哪个方向移动( )A .右上方B .右下方C .左上方D .左下方12.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同一标本,视野中看到细胞数量最多的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 ( )A .目镜——10×,物镜——10×B .目镜——10×,物镜——15×C .目镜——15×,物镜——15×D .目镜——15×,物镜——45×13.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如在视野中看到中央发亮,周边黑暗的圆圈,该圆圈可能是( )A .污物B .气泡C .细胞D .墨水14.盖盖玻片正确方法是)15.正确的显微镜操作步骤是( )①对光②装镜头 ③放置 ④升镜筒 ⑤降镜筒 ⑥低倍镜观察 ⑦调细准焦螺⑧寻找物象A .③②①④⑤⑥⑦⑧B .③②①⑤④⑦⑧⑥C .②③①⑤④⑦⑥⑧D .②③①④⑤⑧⑦⑥16.下图为显微镜下黑藻细胞的细胞质环流示意图,视野中的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右方,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逆时针,则实际上,黑藻细胞中叶绿体的位置和细胞质环流的方向分别为( A .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右方,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顺时针B .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左方,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逆时针C .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右方,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逆时针D .叶绿体位于液泡的左方,细胞质环流的方向为顺时针17.有一架光学显微镜的镜盒里有4个镜头,甲、乙一端有螺纹,甲较长、乙较短;丙、丁无螺纹,丙较长、丁较短,若要在视野中看到较多的细胞,宜选用 ( )A .甲/丙B .甲/丁C .乙/丙D .乙/丁18.下面甲图示洋葱根尖生长点连续分裂的细胞在各个时期细胞核内DNA 含量的测定结果,乙图是一组目镜标有5×和16×字样、物镜标有10×和40×字样的镜头,丙图是某同学在乙图中选用的一组能放大160倍的镜头组合所观察到的图像。

欲将丙图视野中处于甲图e 时期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进行640倍高倍镜观察,正确的镜头组合及操作程序应是 ( )A .⑴×⑶;左上方B .⑴×⑶;右下方C .⑵×⑶;右下方D .⑵×⑶;左上方19.下列关于显微镜的使用不正确的是 ( ) A .观察切片时,先低倍后高倍是因为低倍镜下易找到观察的目标B .换用高倍镜后视野将变暗。

为提高亮度,可放大光圈或换平面镜为凹面镜采光C .低倍镜下的视野中,右上角有一不清晰物像,此时应换用高倍镜并调节细准焦螺旋D .观察质壁分离时不需用高倍镜,因为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较大20.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实验时,先用低倍镜观察,后用高倍镜观察,所观察到的物像,后者比前者 ( )A .物像较大,视野较亮B .物像较大,视野较暗C .物像较小,视野较亮D .物像较小,视野较暗 叶绿体 丙一个细胞内DNA 含量甲 乙 ⑴ ⑵ ⑶ ⑷1——5 CCADC 6——10 DBDDC11——15 AABBB 16——20 BCACB选校网高考频道专业大全历年分数线上万张大学图片大学视频院校库(按ctrl 点击打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