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治糖尿病论文

合集下载

中医理论治糖尿病论文

中医理论治糖尿病论文

中医理论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应用【摘要】目的运用“运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中医理论,充分发挥整体辩证优势,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使患者认识和了解关于该病的中医科学理论及相关知识,更好地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及发展,减少并发症,进一步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中医理论糖尿病健康教育糖尿病是一组糖耐量减少、血糖升高,尿糖阳性为特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代谢性疾病,是一种是由胰岛素缺乏和/或胰岛素生物作用障碍导致的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

其心、脑、肾、眼、神经及周围血管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

其临床多见口渴多饮,消谷善饥、多尿,形瘦为主症,也有无明显三多症状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中医认为其病因多由素体阴虚,复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致肺燥、胃热、肾虚而成,其病机主要是,燥热偏盛,阴津亏耗,若迁延日久,阴损及阳,可致气阴两虚或阴阳俱虚,若失治误治,护理不当,常可并发雀目、耳聋、疮疡、痈疽、泄泻、水肿、中风等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目前,糖尿病已成为全世界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5种疾病之一。

1未病先防,预防糖尿病发生糖尿病的发生原因是非常复杂的,除先天遗传因素外,70%是后天因素的影响。

因此要治在未病之先,即在尚未发生糖尿病的时候就做好防范措施,将血糖调节在正常阶段。

健康宣教如下:1.1饮食有节糖尿病患者饮食宜清淡,以少食多餐,不可过量为原则,大饥大饱、饮食偏嗜均能形成疾病。

宜进食低糖、高维生素类食物,主食宜少,应以粗纤维食物(如玉米、小米、大麦、燕麦、黄豆、荞麦面等)为主,注意适当滋补,加用瘦肉、蛋类、鱼类、植物油等;多食用含淀粉低的新鲜蔬菜水果(如萝卜、菠菜、白菜、芹菜、冬瓜、黄瓜、杏等),少食土豆以及含淀粉较多的食物;要多吃含铬丰富的食物(如全谷物、香菇、大豆制品);忌食芳香、辛辣、助火的食物,少吃或不吃油炸食品,禁止吸烟和饮酒。

传统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进展

传统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进展

传统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进展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世界各地的患者数量正在不断增加。

传统中医药作为千年传承的宝贵财富,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也有着丰富的经验与研究成果。

本文将探讨传统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方面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进展。

传统中医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将人体看作一个与自然环境相互关联的整体。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糖尿病被认为是由于气血不调、阴阳失衡所导致的。

因此,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原则是调节气血、平衡阴阳。

临床实践中,针灸是传统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技术之一。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平衡阴阳、调节代谢的目的。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同时对症状如多尿、疲乏等也有明显的缓解效果。

中药在糖尿病治疗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传统中医药认为糖尿病是由体内湿热、气血不足等因素引起的,因此,中药方剂的使用往往以清热利湿、益气养血为主。

例如,人参、黄芪等具有补气作用的草药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能够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体力状况,提高人体免疫力。

同时,一些中药如苦瓜、金银花等也有一定的控制血糖的作用。

研究表明,苦瓜中的活性成分能够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降低血糖水平。

除了针灸和中药以外,饮食疗法也是传统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强调饮食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认为饮食调理是调节气血、阴阳平衡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糖尿病治疗中,中医药建议病人注意饮食结构的合理搭配。

比如,适量摄入蛋白质,减少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保持合理的能量平衡。

同时,注重食物的质地、口感、调味,使病人在饮食过程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传统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现代科学技术的引入,使得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成为可能。

例如,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人员发现一些中药可以通过调节糖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来发挥治疗糖尿病的作用。

此外,一些激素、胰岛素等现代医学疗法也可以与中医药相结合,提高治疗效果。

医学毕业论文浅谈中医治疗糖尿病

医学毕业论文浅谈中医治疗糖尿病

浅谈中医治疗糖尿病糖尿病是以持续高血糖为其基本生化特征的一种综合病症。

由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胰岛素抵抗,使体内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发生紊乱。

中医糖尿病,强调扬长避短选择好适应症。

就降糖作用而言,中药一般没有西药快,但它注重整体调控,在改善症状方面则明显优于西医,故中医治疗糖尿病尤其适合于非胰岛素依赖型患者(即二型糖尿病);或伴有慢性血管神经并发症者。

但对胰岛素依赖型患者(即一型糖尿病)中药降糖可能不适合,因为该类患者自身不能或只可产生少量胰岛素,需完全依赖外源的胰岛素来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一旦中止胰岛素治疗则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而威胁生命[1]。

1 控制饮食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和饮食有关,饮食控制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

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出不少防治糖尿病的药膳验方。

如用猪胰子一只,低温干燥,研成粉状,每次服九克,每日两次。

及三豆饮,用绿豆一百克、黑豆五十克、赤小豆五十克,煎汤服用。

或苦瓜炒肉,鲜苦瓜一百克、瘦猪肉五十克,武火炒后食用等。

2 配合适当运动《诸病源候论》提出,消渴病人应“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

《外台秘要》亦强调:“食毕即行走,稍畅而坐”,主张每餐食毕,出庭散步[2]。

说明适当运动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这一点和医学的认识完全一致。

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及强度,应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进行。

“以不疲劳为度”,“不能强所不能”。

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散步、快速行走、健身操、太极拳、滑冰、游泳、老年迪斯科等。

运动强度过大或时间太长会引起劳累,会使病情加重。

尤其是严重缺乏胰岛素的患者及合并冠心病、肾病者,应该限制活动量。

但运动强度太小又起不到治疗作用。

特别值得推荐打太极拳,它具有轻松、、舒展和柔和的特点,是糖尿病患者最为适宜的运动形式。

3 调摄情志糖尿病的发生和与情绪有一定关系。

因此要糖尿病患者正确对待生活和疾病,“节喜怒”、“减思虑”。

保持情志调畅,气血流通,有利病情的控制和康复[3]。

《2024年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研究》范文

《2024年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研究》范文

《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糖尿病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慢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施今墨学派作为我国中医界的瑰宝,在糖尿病的诊治方面拥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文旨在探讨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的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以期为中医糖尿病治疗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

二、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施今墨学派注重“以病为师”,认为医生应该深入了解疾病,善于把握疾病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在诊治糖尿病方面,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辨证论治:施今墨学派强调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病程等因素进行辨证论治。

在糖尿病的诊治中,名老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整体调节:施今墨学派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与人体内环境密切相关,因此注重整体调节。

名老中医通过调节患者的饮食、运动、情绪等方面,达到控制血糖、改善症状的目的。

3.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施今墨学派在诊治糖尿病时,既注重辨证论治,也关注辨病治疗。

名老中医在把握患者整体情况的基础上,针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制定出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

三、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传承施今墨学派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是一代代名老中医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

在诊治糖尿病方面,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传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师徒传承:施今墨学派的师徒传承制度为中医经验的传承提供了重要保障。

名老中医通过言传身教、手把手教等方式,将自己的临床经验传授给弟子,使中医的诊治技术得以延续。

2. 经典学习:名老中医非常重视经典学习,认为只有深入理解中医经典,才能更好地掌握糖尿病的诊治规律。

因此,他们要求弟子们认真学习《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从中汲取智慧。

3. 临床实践:施今墨学派的名老中医非常重视临床实践,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诊治水平。

中医学治疗糖尿病论文

中医学治疗糖尿病论文

中医学治疗糖尿病论文中医学治疗糖尿病论文糖尿病在中老年阶段属于常发、多发疾病,由于其归属慢性疾病,大多伴随患者终身,严重困扰着患者心理,也使患者生活质量大幅度下降。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老龄化趋势逐渐加重,我国糖尿病患者明显增多。

第1篇: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方案[关键词]2型糖尿病;消渴;中医药疗法;综述,学术性糖尿病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

目前西医对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研究透彻。

中医学将糖尿病归于“消渴”范畴,认为本病是一种虚实夹杂的复杂疾病,一般认为病因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对于本病根源于何脏,发展于何脏,一直存在争议。

越来越多的医家对本病的发生发展、论治、方药提出了新观点、新认识,现笔者就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1.1劳欲过度房事不节,劳伤过度,肾精耗损,肾水不足,虚火内生,消灼津液,久而发为消渴。

《济生方》载:“消渴之疾,皆起于肾,盛壮之时,不自保养,快情纵欲,饮酒无度……遂使肾水枯竭,心火燔炽,三焦猛热,五脏干燥,由是利生焉。

”不仅古人认为劳欲过度与消渴的发生有密切联系,今人对此观点依然很重视。

如张兆蓬等[1]认为消渴发病主要责之于肾,并贯穿消渴病的始终。

劳欲过度,相火妄动,肾水耗伤,终致肺胃肾3脏虚热俱现,发为消渴。

可见,消渴发病与房劳伤肾密切相关。

1.2饮食失节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嗜酒无度,火热内盛,致使三焦积热,津损液枯,发为消渴。

《备急千金要方》载:“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

”此外,饮食无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谷津液难于正常输布,反直趋而下化为小便,亦为消渴之因。

高玉芳认为很多2型糖尿病以肥胖为突出表现,其主因为脾虚湿盛,膏脂聚积。

嗜食辛辣滋腻,或损伤脾胃,失其转输,湿阻中焦,或气郁化火,或邪热内传胃腑,胃热炽盛,灼伤津液,阴虚燥热,发为消渴。

肖永华等通过对消渴病案病因分析,认为过食厚味是糖尿病前期的发病因素之一,也是糖尿病发病期最重要的病因,饮食因素贯穿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始终,故糖尿病的治疗应注意调节饮食。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文献总结论文(共2篇)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文献总结论文(共2篇)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文献总结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总结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严重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表现为蛋白尿、高血压、水肿等,如不进行控制则会发展为严重的肾功能衰竭[1]。

西医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医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本文就近3年来有关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的文献作一综述。

1病因病机中国古代医书中并无明确的糖尿病肾病的病名,历代医家对糖尿病肾病进行长期研究和总结后,认为糖尿病肾病属于“消渴”、“水肿”、“溺毒”、“消瘅”、“尿浊”、“关格”等范畴。

对于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各医家各有其看法。

黎晶晶等[2]认为糖尿病肾病的病因为气阴两虚,兼有瘀血、水湿、痰浊诸邪阻伤肾络,正虚邪实,脏腑皆虚,“痰、瘀、毒”是导致糖尿病肾病的重要因素。

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机是脏腑内虚,导致血瘀痰浊,并贯穿于糖尿病肾病的始终。

扈丽萍[3]总结刘文峰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认为肾是病位所在,糖尿病肾病的病因是是糖尿病久病致虚、久病致瘀、久病生痰、久病入络、久病及肾。

正虚邪实,虚实相兼,交互为患,损伤肾络,耗伤肾气,肾之气化、固摄功能失常,导致肾关开阖失度,引发糖尿病肾病。

杨芳等[4]认为糖尿病肾病的病机指为标瘀血阻络,根源是脾肾亏虚,肾虚和血瘀关系密切,肾虚导致血瘀,同时瘀血又会加重肾虚。

牛丽娜等[5]根据李建民教授的“肾络瘀痹”理论,认为消渴病病程过长引发肾络损伤,肾脏虚损,肾用失职,气化不利,气血运行不畅,血行迟滞而成瘀,导致致肾络痹阻不通,引发糖尿病肾病。

于晓辉等[6]从浊毒学说论述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认为脾肾是糖尿病肾病病变的关键脏腑,脾虚丧失运化水湿的机能,肾失封藏,精微泄露,导致尿检出现蛋白尿;脾虚丧失运化水湿的机能,肾虚丧失化气行水的机能,同时久病瘀血阻络,引发水肿。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研究论文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研究论文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研究论文【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医药疗法气阴两虚肝虚不足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

在糖尿病中的发病率达47.66%[1],是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和死亡的常见原因,占糖尿病患者死亡率的60%[2]。

笔者就中医药对DN研究进行归纳,报道如下。

1病因病机耿嘉等[3]明确地将DN的病因病机概括为“奇恒柔弱,内热熏蒸,伤津耗气,血稠液浓,蓄浊失精”,并强调气阴两虚是DM及DN的基本病机,瘀浊阻滞贯穿DN始终,是导致DN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南征[4]认为,DN的发生是疾病迁延,气阴两伤,阴损及阳,渐致血脉瘀阻,邪毒内生,损伤肾络而成,毒损肾络为病机核心。

陈翠兰等[5]认为DN是在气阴两虚,阴虚燥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陈以平等[6]认为虚、瘀、湿、浊是DN之基本病机,四者中虚是导致DN的始动因素,瘀是构成DN的病理基础,而湿、浊是加重DN不可忽视的方面。

吕仁和等[7]认为DN是消渴病久治不愈,伤阴耗气,痰热郁瘀互结,阻于络脉,形成微形瘕,由瘕聚渐成积的过程。

瘕的形成与发展是DN的成因和病变发展的关键。

朴春丽等[8]认为,毒损肾络是主要病机,邪阻肾络,深滞于浮络、孙络是其病情缠绵久治不愈的根本原因。

2临床研究2.1辨证论治杨永铭[9]将DN分为燥热阴虚、气阴两虚、脾肾气(阳)虚、阳虚湿浊瘀阻4型与DN的改变的各期相对应,共观察248例,早期以气阴两虚为主,临床期以阴阳两虚为主,终末期以阳衰湿浊瘀阻为主,各期中医辨证均有侧重,治疗结果显示西医分期、中医辨证相结合的诊治模式是可取的。

张耿良[10]把DN分为气阴两虚;脾肾阳虚;心肾阳虚;阴阳两虚;浊毒内阻5型。

分别治以益气养阴活血;温肾健脾,利水活血;益气养心,泻肺利水;调补阴阳,益气固肾;清热解毒,降浊和胃。

盖灵芝[11]辨证分为:气阴两虚,肝肾不足型,治当益气养阴,予参芪地黄汤合生脉饮加减;脾肾两虚,瘀血阻络型,治当健脾补肾,活血通络,予四君子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阳虚血瘀,水气凌心型,治当温阳利水,化浊祛瘀,逐毒降逆,予大黄附子汤加减。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文献总结论文(共2篇)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文献总结论文(共2篇)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文献总结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总结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严重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表现为蛋白尿、高血压、水肿等,如不进行控制则会发展为严重的肾功能衰竭[1]。

西医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医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本文就近3年来有关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的文献作一综述。

1病因病机中国古代医书中并无明确的糖尿病肾病的病名,历代医家对糖尿病肾病进行长期研究和总结后,认为糖尿病肾病属于“消渴”、“水肿”、“溺毒”、“消瘅”、“尿浊”、“关格”等范畴。

对于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各医家各有其看法。

黎晶晶等[2]认为糖尿病肾病的病因为气阴两虚,兼有瘀血、水湿、痰浊诸邪阻伤肾络,正虚邪实,脏腑皆虚,“痰、瘀、毒”是导致糖尿病肾病的重要因素。

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机是脏腑内虚,导致血瘀痰浊,并贯穿于糖尿病肾病的始终。

扈丽萍[3]总结刘文峰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认为肾是病位所在,糖尿病肾病的病因是是糖尿病久病致虚、久病致瘀、久病生痰、久病入络、久病及肾。

正虚邪实,虚实相兼,交互为患,损伤肾络,耗伤肾气,肾之气化、固摄功能失常,导致肾关开阖失度,引发糖尿病肾病。

杨芳等[4]认为糖尿病肾病的病机指为标瘀血阻络,根源是脾肾亏虚,肾虚和血瘀关系密切,肾虚导致血瘀,同时瘀血又会加重肾虚。

牛丽娜等[5]根据李建民教授的“肾络瘀痹”理论,认为消渴病病程过长引发肾络损伤,肾脏虚损,肾用失职,气化不利,气血运行不畅,血行迟滞而成瘀,导致致肾络痹阻不通,引发糖尿病肾病。

于晓辉等[6]从浊毒学说论述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机,认为脾肾是糖尿病肾病病变的关键脏腑,脾虚丧失运化水湿的机能,肾失封藏,精微泄露,导致尿检出现蛋白尿;脾虚丧失运化水湿的机能,肾虚丧失化气行水的机能,同时久病瘀血阻络,引发水肿。

中医治疗糖尿病(消渴病)慢性并发症临床研究论文

中医治疗糖尿病(消渴病)慢性并发症临床研究论文

中医治疗糖尿病(消渴病)慢性并发症的临床研究【摘要】糖尿病又称消渴病,对人体的主要危害源自于使人体的血糖长期居高不下而导致各类并发症,从而造成对人体的危害,同时糖尿病也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内分泌代谢失衡疾病。

调查数据表明,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经过我国现代医学一段时间的发展,医学工作者充分利用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方面进行了多次临床试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使糖尿病治疗获得了较大进步,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因此对于中医治疗糖尿病(消渴病)慢性并发症的临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医药;糖尿病;临床研究糖尿病(消渴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其对人类机体的主要危害是长期的高血糖导致的各种并发症,同时这些并发症也是导致糖尿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经超过4000万。

通过中药对糖尿病进行预防和治疗在我国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

本文对糖尿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则方药、单方食疗、针灸体疗、合并症的治疗及统一中医诊疗标准等七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述评。

1病因病机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多达4000万,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糖尿病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源自于并发症导致的致残或致死,而并发症又是由于糖尿病使患者血糖长期居高不下导致的。

我国中医学上对糖尿病的研究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古代医学就有记载:上焦肺燥阴虚,津液失于输布,则胃失濡润,肾乏滋助;中焦胃热炽盛,灼伤津液,则上灼肺津,下耗肾阴;下焦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肺胃,致使肺燥、胃热、肾虚三焦同病。

所以,现代医学结合古代对糖尿病医学研究的基础上,一致认为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是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阴虚燥热之间互为因果关系,具体而言,糖尿病的发病是和人体的先天体质、后天的饮食失衡、外感邪毒、房劳过度、情志不遂等原因密切相关的。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病机初期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临床表现一般以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疲乏为主;第二个阶段的病机多为气阴两虚,络脉瘀阻,在临床上出现典型的三多症状,口干、乏力、气短、舌胖质暗为主要特征,大多数患者出现视物模糊、肢体麻痛、眩晕心悸、胸闷胸痛、水肿尿浊、中风偏瘫等合并症;末期病机为阴损气耗阳伤,终致阴阳失调,痰瘀互阻导致了患者脏腑经脉严重受损而出现肾衰水肿、胸痹、坏疽、中风昏迷等严重的合并症。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研究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研究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研究自古以来,糖尿病一直是困扰人们的疾病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中医学逐渐形成了对糖尿病的深刻认识和独特治疗方法。

作为一名从事中医研究的学者,我深感自豪,并有意将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分享。

本文将主要从中医理论、治疗方法、临床实践等方面,详细探讨糖尿病的中医治疗研究。

一、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在中医学中,糖尿病被称为“消渴”,其病机主要涉及肺、胃、肾三脏。

中医认为,糖尿病是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倦过度等原因导致肺燥、胃热、肾虚,使人体水液代谢失常,出现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等症状。

长期下去,病情不断发展,最终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衰竭。

二、中医治疗方法1. 辨证论治中医治疗糖尿病注重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主要辨证类型包括:肺燥型、胃热型、肾虚型等。

2.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糖尿病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不同辨证类型,中医师会选用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

如肺燥型糖尿病,可选用清热润肺、生津止渴的药物,如天花粉、麦冬等;胃热型糖尿病,可选用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药物,如黄连、知母等;肾虚型糖尿病,则可选用滋阴降火、补肾益精的药物,如生地黄、山茱萸等。

3.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糖尿病具有显著的疗效,主要选用肺经、胃经、肾经等穴位进行治疗。

如肺燥型糖尿病,可选用肺俞、胃俞等穴位;胃热型糖尿病,可选用曲池、内庭等穴位;肾虚型糖尿病,则可选用关元、气海等穴位。

4. 饮食治疗中医治疗糖尿病强调饮食调理,提倡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油腻、高糖等食物。

同时,根据患者体质,选用具有降糖作用的食物,如南瓜、苦瓜、玉米等。

5. 起居调摸中医治疗糖尿病还注重起居调摸,提倡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

适当锻炼也是提高免疫力、改善病情的重要途径。

三、临床实践2. 患者女性,42岁,确诊为1型糖尿病。

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患者严格控制饮食,加强锻炼,病情得到稳定,血糖水平明显下降。

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概述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了全球人口的健康。

传统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而近年来也得到了更多科学验证和临床实践。

这篇文章将探讨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和相关的科学研究进展。

一、传统中医药理论对于糖尿病的解释1. 中医药将糖尿病归为“消渴”、“消渴已几”等范畴,并通过经络调理、脏腑平衡等方法来恢复身体内部平衡。

2. 中医药理论认为,肾主水津,胰脏主生化功能。

当肾阳虚或胰脏功能紊乱时,会导致体内水湿不排或生化失常等情况,从而引起体内湿毒和体内湿腻。

二、中医药治法及相应配伍原则1. 温补肾阳法:通过温阳补益的中药调理,以改善肾脏功能的衰退情况。

2. 清热化湿法:通过清热解毒和化湿排脂的中药组合,帮助排除体内湿毒和降低血液中脂肪含量。

3. 和胃理气法:通过草药配伍,既能提高胃口、消化吸收,又能改善患者的气虚状态。

三、实验研究证实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1. 中医药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多项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水平,并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情况。

2. 中医药有助于减轻并发症风险:一些实验表明,中医药可以降低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神经损伤和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的风险。

3. 中医药对生活质量有积极影响:研究显示,中医药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四、现代科学对中医药治疗机制的解析1. 调节胰岛素抵抗:多项研究发现,一些中草药具有降低细胞内脂肪含量、改善胰岛素信号通路等作用机制。

2. 抗氧化和减少炎症反应:中医药中许多成分被发现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从而减轻了机体对高血糖引起的损伤。

3. 激活AMPK通路:部分中草药被发现能够通过激活AMPK(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通路来调节血脂代谢等,从而改善糖尿病状态。

五、临床实践1. 中西医结合治疗: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表明,将传统中医药与西医治疗相结合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并大幅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中医论文:糖尿病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分析

中医论文:糖尿病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本诊所近年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WHO1999 年指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1]:空腹血糖大于7.2mmol/L。计算机程序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探讨组各50例。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40-75岁,病程2-13年,体重50-70kg。探讨组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42-76岁,病程2-14年,体重47-75kg。经统计学SPSS17.0分析,两组患者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可进行实验研究。
1.2 方法:(1)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片或格列酮类进行口服治疗,患者论文咨询白老师口口号1104734439如果病程较长,血糖难以稳定控制,可合并注射胰岛素。(2)探讨组根据中医辩证法,将患者主要分为气阴两虚、阴虚热盛、阴阳两虚、血瘀气滞、痰湿内阻等5种证型【2】。以清热、益气、养阴为基本治法。气阴两虚者健脾益气、滋阴补肾,阴虚热盛津亏者滋补肝肾、养阴增液,阴阳两虚者宜培元固肾、滋阴助阳,气滞血瘀者疏肝通络、活血化瘀,痰湿内阻者化痰除湿、健脾助运。其余各种证型随证候的变化合理应用不同的汤剂加减使用,中药汤剂都是本诊所自制。
2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社会常见病,据调查[4]本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其生物效应降低(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以高血糖为基本病理、生理改变的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紊乱综合征。其患者临床上常表现为多食、多饮、多尿(尿有甜味),疲乏少力,消瘦等三多一少的症状。若久久不能得到正确的治疗,则会造成全身多器官多系统不可逆转的损害并且其往往会引发很多脏器的病变而导致多种并发症。近年来临床研究显示,用中医辩证的角度治疗糖尿病可以起到更好的临床效果,在组方时运用中医辩证论治的整体-部分-整体的治疗策略,不仅可以改善或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可以结合辨病用药整体调控,达到预防和治疗糖尿病之目的。

论中医药治愈糖尿病

论中医药治愈糖尿病

论中医药治愈糖尿病【关键词】中医药;糖尿病糖尿病是以口渴多饮,多食善饥,尿量多或尿有甜味,悄瘦无力,中医称为消渴病。

临床上可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重症者容易发生一系列急性或慢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质量。

目前,世界各国糖尿病患病率均有增多,而那些专家无法治愈。

但笔者用青藏高原野生药,研究发明了治糖尿病的秘方,治愈率92%,绝大部分患者,一经治愈,可彻底免除糖尿病带来的痛苦。

1 病因及发病机制中医认为: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原因均可导致消渴病。

其病机,从中医脏象学中,脾包括脾和胰脏,笔者认为其实质是在以上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久病必导致胰虚、胰瘀。

正由于胰虚、胰瘀,减弱了其功能,逐渐出现口渴、消瘦乏力,尿频尿量增多,腹泄或便泌交替出现,最终发展成为胰损,引发糖尿病。

但由于中医对病位、检查缺乏详细的方法,加之治法也存在缺点,显然已经落后,所以无法治愈。

而西医更是治标不治本,所以笔者依据以上具有特征的临床症状,必要时查血糖、尿糖、自身免疫标记物,是中医诊断糖尿病的新方法。

2 中医药辨证施治2.1 治胰法根据虚则补之,瘀则化之的原则。

适用于胰虚、胰瘀、胰损者,同时治一般并发症,使其恢复正常功能,直接用糖尿病秘方药。

2.2 清热除湿法适用于糖尿病兼有湿热者,药物选用唐松草、到老嫩、温大青、眼睛草、天香炉、毛大丁草和配治糖尿病秘方药。

2.3 清热解毒法此法适用于疫毒炽盛证(主要是西医指的乙肝、癌症)等导致的糖尿病兼病症:药用藏茵陈、游走草、地宝、达尔俄尔等西藏草药,排除瘀毒,和配治糖尿病的秘方药。

2.4 抗痨杀虫法适用于肺痨(西医指的结核等细菌)引起的兼病症:药用落地生根、黑老虎、青刺尖、救必应等西藏草药,和配糖尿病的秘方药。

2.5 通补法适用于糖尿病引起胸痹、真心痛(西医指的冠心病)一定要用补心药,选用小红草、千解草、洪连、黑果等西藏草药(重点补充心脏气血阴阳,其次化解瘀血、寒凝、痰浊、气滞、通补配合),和配糖尿病的秘方药。

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与机制研究

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与机制研究

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与机制研究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与机制研究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临床上,中医药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其机制研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主要包括中草药的应用和针灸疗法。

中草药可以通过调节血糖、改善胰岛功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等多种途径来发挥治疗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与气虚、瘀阻、痰湿等因素有关。

中草药的选择应基于病情辨证施治,以达到调整全身的阴阳平衡,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常用的中草药有黄连、苦瓜、桑叶等,它们具有降血糖、抗氧化、保护胰岛细胞等作用。

针灸疗法在糖尿病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改善胰岛功能、调节血糖代谢等,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临床上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等。

针灸还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相关症状,如多饮、多尿、体力疲乏等,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草药的活性成分及其对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上。

研究发现,一些中草药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黄酮类、生物碱类等。

这些活性成分可以调节胰岛素分泌、促进糖代谢、改善胰岛细胞功能等,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中草药还可以通过抗氧化、抗炎等作用来降低糖尿病的病理反应,改善血管功能。

未来,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发展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望:一是深入研究中草药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加强中草药的开发与利用;二是加强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证据总结与评价,提高糖尿病的治疗效果;三是探索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形成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草药和针灸疗法是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常用的方法,其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草药的活性成分及其对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上。

未来,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发展方向应注重中草药的研发与利用、临床实践的证据总结与评价以及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糖尿病”的中医论治

“糖尿病”的中医论治

“糖尿病”的中医论治“糖尿病”是西医术语,多属于中医“消渴证“范畴。

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对“糖尿病”的认识是不同的,而且古中医与“现代中医”认识也有不同。

在此,我原汁原味地摘录古中医的论语,供大家参考。

《医学入门》:消者烧也,如火烹烧,物理者也。

《李东垣》:《内经》曰:二阳结谓之消。

注曰:二阳结,谓胃及大肠俱热结也。

肠胃藏热,则消水谷。

又,手阳明大肠主津液,所生病热则目黄口干,是津液不足也。

足阳明主血,所生病热则消谷善饥,血中伏火,是血不足也。

结者,津液不足,结而不润,皆燥热为病也。

《内经》:(病单)成为消中。

注曰:(病单)谓消,热病也。

多饮数溲,谓之热中。

多食数溲,谓之消渴。

注曰:食肥则(月奏)理密而阳气不得外泄,故肥令人内热;甘者性气和缓而发散逆,故甘令人中满。

然内热则阳气炎上,炎上则欲饮而嗌干;中满则阳气有余,有余则脾气上溢,故转为消渴。

《内经》:心移寒于肺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注曰:金受火邪,肺脏消烁,气无所持,故饮一溲二也。

又,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

注曰:心肺两间,中有斜膈膜,膈膜下际,内连于横膈膜,故心热入肺,久久传化,内为膈热,消渴而多饮也。

《圣惠方》:喜渴者。

由心有热也。

心主便汗,便汗出多则肾中虚燥,故令渴。

凡夏月渴而汗出多,则小便少;冬月不汗,故小便多,皆平人之常也。

《直指方》:消渴有三,曰消渴,曰消中,曰消肾。

又,热气上腾,心虚受之,心火散漫不能收敛,胸中烦躁,舌赤唇红,此渴引饮常多,小便数而少,病属上焦,谓之消渴。

又,热蓄于中,脾虚受之,伏阳蒸胃,消谷善饥,饮食倍常,不生肌肉,此渴不甚烦,小便数而甜。

病属中焦,谓之消中。

又,热伏于下,肾虚受之,腿膝枯细,骨节疼痛,,精走髓虚,引水自救,饮水不多,随即尿干,小便多而浊。

病属下焦,谓之消肾。

又。

自消肾而析之,又有五石过度之人,真气既尽,石势独留,阳道兴强,不交精泄,谓之强中。

消渴轻也,消中甚也,消肾又肾也,若强中则可毙可立待也。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研究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研究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研究作为一名深受糖尿病困扰的患者,我一直在寻求一种能够有效控制病情的方法。

近年来,随着中医的不断发展,我开始关注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了解。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饮食治疗、针灸治疗、按摩治疗等。

这些方法各有特点,但都注重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强化自身免疫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药具有天然、安全、无副作用的特点,可以通过调理脾胃、滋补肝肾、清热解毒等方式,有效降低血糖、尿糖水平,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许多中药都被证明对糖尿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如黄连、黄芪、枸杞、葛根等。

这些中药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配伍使用,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饮食治疗在中医治疗糖尿病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饮食不当密切相关。

因此,科学合理的饮食搭配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在饮食治疗中,中医强调“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原则,提倡糖尿病患者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和脂肪,严格控制糖分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中医还强调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个人口味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以保证营养均衡,减轻胰岛负担,降低血糖。

再者,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另一种有效方法。

针灸具有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疏通经络的作用,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改善胰岛功能,降低血糖。

临床实践表明,针灸治疗糖尿病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无副作用的特点。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曲池、胰俞、肾俞等。

针灸治疗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中药治疗、饮食治疗等相结合,以提高治疗效果。

按摩治疗也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一种方法。

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系统,增强机体免疫力。

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和部位,可以有效降低血糖、尿糖水平,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

常用的按摩穴位包括胰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

按摩治疗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糖尿病的中医中药治疗研究

糖尿病的中医中药治疗研究

糖尿病的中医中药治疗研究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由于长期高血糖对全身各个器官的损害,糖尿病对患者的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传统中医在糖尿病的治疗上有着丰富的经验,通过中药治疗可以调节患者的气血平衡,改善代谢功能,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糖尿病的中医中药治疗研究,探讨中医中药在糖尿病治疗上的作用和优势。

首先,中医认为糖尿病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所致。

内因主要包括先天禀赋、脾胃功能失调、肝肾阴虚等;外因主要包括饮食不当、情志内伤、寒湿侵袭等。

中医通过辨证施治,针对病人不同的体质和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在治疗上,中医强调整体观念,以调理患者全身技能,改善机体功能,从根源上控制血糖。

中药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药可以通过调整脾胃功能、加强气血运行、调节内分泌功能等方面达到降低血糖的效果。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山药、苦瓜、金银花等。

这些中药具有滋补气血、健脾益肾、清热解毒、清理湿热等作用,通过改善机体内环境,调整体质,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和利用,从而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此外,中药还可以通过与西药的配伍应用,优化治疗效果。

中医认为,西药主要是通过降低血糖药物、胰岛素治疗等方式来控制血糖。

然而,西药的副作用和依赖性较高,容易导致胰岛细胞疲劳和胰岛素抵抗。

而中药通过调整机体功能,改善气血运行,增强胰岛细胞的功能,可以减少西药的使用量,降低副作用和依赖性。

研究表明,中药与西药的联合应用,不仅可以增加治疗效果,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中医中药在糖尿病治疗研究中具备很大的潜力。

中医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注重调整机体内环境,从根本上控制糖代谢紊乱。

中药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调整脾胃功能、加强气血运行、调节内分泌功能等方面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机体功能。

此外,中药与西药的联合应用,可以增加治疗效果,降低西药的副作用和依赖性。

然而,目前对于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的证据还不够充分,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实践验证。

中医药对于糖尿病的独特疗效研究

中医药对于糖尿病的独特疗效研究

中医药对于糖尿病的独特疗效研究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血糖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的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拥有独特的疗效,逐渐被现代医学所认可。

本文将讨论中医药对于糖尿病的独特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独特疗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整体观念的治疗方法中医药强调整体观念的治疗方法,强调人体内的功能协调与平衡。

在中医传统理论中,糖尿病被归类为“消渴”病,主要症状是多尿、消瘦、口渴。

中医药认为糖尿病的发生是由于脾胃虚弱、肾阴虚损等原因导致,因此治疗糖尿病不仅要治标,还要治本。

通过调整脾胃功能,平衡阴阳,中医药可以有效缓解糖尿病的症状,并延缓病情进展。

二、个体化的药方配伍中医药治疗糖尿病采用的是个体化的药方配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针对病情选择相应的中药药材进行调配。

中医注重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症表现和体质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治疗,因此可以针对性地调整药方,提高治疗效果。

三、药食同源的治疗策略中医药注重药食同源的治疗策略,即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食材,发挥食疗的特殊疗效。

中医药认为糖尿病与饮食密切相关,适当的饮食调理可以帮助控制血糖水平。

常用的食疗方法包括草莓、苦瓜、芹菜等具有清热降火、降血糖作用的食材。

通过药食同源的治疗方法,中医药可以降低患者对降糖药物的依赖性。

中医药对糖尿病的治疗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调理脾胃功能中医药认为脾胃为生化之源,是调理全身功能的重要器官。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脾胃虚弱的情况,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下降,从而影响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利用,并加剧糖尿病症状的发展。

中医药可以通过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改善机体代谢功能。

二、调节阴阳平衡中医药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平衡密切相关。

糖尿病被归类为“消渴”病,主要症状是阴虚内热。

中医药可以通过药物的调理,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患者的体质,从而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药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研究

中医药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研究

中医药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研究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对全球人群的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传统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管理当中。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并综述其中的一些主要方法和临床研究。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主要包括中药的内服和外用、针灸及其他中医疗法。

中药的内服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核心方法之一。

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中药可以帮助调节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细胞功能和减轻糖尿病患者的症状。

适当的中药治疗可以帮助患者降低血糖,控制糖尿病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外用中药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引起的皮肤问题,如慢性溃疡和感染。

针灸和其他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和经络,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帮助恢复或改善胰岛细胞功能,调节血糖水平,减轻糖尿病患者的症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对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进行了探索。

这些研究发现,中药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改善胰岛细胞功能,减少胰岛素的使用。

例如,黄芪、苦瓜、陈皮和山药等中药被证实能够调节血糖水平和促进胰岛细胞的再生。

针灸治疗也被证明能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细胞功能和血糖控制。

这些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配合现代医学治疗,发挥独特的疗效。

虽然中医药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证据支持,但其机制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中药的复方配伍、针灸治疗的穴位选择和疗程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规范。

此外,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可能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长期的随访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综合医疗模式的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医学体系,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在于它可以从整体上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而不仅仅是针对症状进行治疗。

中医药注重患者的整体调养和预防,并且具有较低的副作用和毒性。

这使得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医学领域的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中药对糖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

医学领域的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中药对糖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

医学领域的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中药对糖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中药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患病人群逐渐增加。

针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法也不断更新和改进,中药作为一种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在糖尿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中药在糖病治疗中的应用及其对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中药在糖病治疗中的应用1. 大黄大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泻火、通便利水的功效。

研究表明,大黄中的芪草酸等有效成分能够抑制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血糖水平。

此外,大黄还可以改善胰腺功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具有积极影响。

2. 苦瓜苦瓜是一种常见的蔬菜,被视为一种中药食材,对糖尿病的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苦瓜中的苦瓜皂苷成分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能够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和利用,减少葡萄糖的生成。

因此,适量食用苦瓜能够有效地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

3. 黄芪黄芪被广泛应用于中药方剂中,主要具有调节免疫功能、增强体力和抗氧化的功效。

临床研究发现,黄芪中的黄酮类物质能够降低血糖、减少胰岛素抵抗,并且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

因此,黄芪在糖尿病的综合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中药对糖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1. 降低血糖水平中药中的有效成分能够通过抑制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和利用等途径,起到降低血糖水平的作用。

研究发现,中药的治疗效果与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有关。

对于轻度糖尿病患者,中药可能能够完全控制血糖;而对于重度糖尿病患者,中药则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改善血糖控制效果。

2. 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研究表明,中药中的一些有效成分能够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敏感性的提高使得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将血糖转化为能量,从而减少血糖浓度。

3. 辅助治疗作用中药在糖尿病治疗中还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例如,一些中药在改善胰腺功能、保护胰岛细胞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减少胰岛功能的退化,延缓糖尿病的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理论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应用【摘要】目的运用“运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中医理论,充分发挥整体辩证优势,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使患者认识和了解关于该病的中医科学理论及相关知识,更好地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及发展,减少并发症,进一步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中医理论糖尿病健康教育糖尿病是一组糖耐量减少、血糖升高,尿糖阳性为特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代谢性疾病,是一种是由胰岛素缺乏和/或胰岛素生物作用障碍导致的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

其心、脑、肾、眼、神经及周围血管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

其临床多见口渴多饮,消谷善饥、多尿,形瘦为主症,也有无明显三多症状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中医认为其病因多由素体阴虚,复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致肺燥、胃热、肾虚而成,其病机主要是,燥热偏盛,阴津亏耗,若迁延日久,阴损及阳,可致气阴两虚或阴阳俱虚,若失治误治,护理不当,常可并发雀目、耳聋、疮疡、痈疽、泄泻、水肿、中风等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目前,糖尿病已成为全世界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5种疾病之一。

1未病先防,预防糖尿病发生糖尿病的发生原因是非常复杂的,除先天遗传因素外,70%是后天因素的影响。

因此要治在未病之先,即在尚未发生糖尿病的时候就做好防范措施,将血糖调节在正常阶段。

健康宣教如下:1.1饮食有节糖尿病患者饮食宜清淡,以少食多餐,不可过量为原则,大饥大饱、饮食偏嗜均能形成疾病。

宜进食低糖、高维生素类食物,主食宜少,应以粗纤维食物(如玉米、小米、大麦、燕麦、黄豆、荞麦面等)为主,注意适当滋补,加用瘦肉、蛋类、鱼类、植物油等;多食用含淀粉低的新鲜蔬菜水果(如萝卜、菠菜、白菜、芹菜、冬瓜、黄瓜、杏等),少食土豆以及含淀粉较多的食物;要多吃含铬丰富的食物(如全谷物、香菇、大豆制品);忌食芳香、辛辣、助火的食物,少吃或不吃油炸食品,禁止吸烟和饮酒。

做到“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1.2调理情志“宜节忧思以养气,慎喜怒以全真”,“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糖尿病是一种与情感应激相关的躯体疾病,其发生、发展及转归与情感应激反应有密切关系。

糖尿病患者在平时要力戒不良情感应激反应,忌大悲、大喜,更不能恼怒发脾气,要通过调养心神,舒畅情志等方法、保持心理平衡,从而保证身体健康。

有意识地控制、驾御、调节自己的心神。

护理人员应多关心体贴患者,经常与其谈心,了解其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为其排忧解难,使患者感到有所依靠,使其心情平静,善待一切,树立起乐观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对性情急躁者,可以指导他们通过下棋、赏花、等怡情养性,听一些激扬、豪迈的音乐以调动情绪,防止悲忧和惊恐等,保持心情愉悦,以利于血糖稳定。

对性情忧郁、情绪不稳定者,教育他们多与亲朋好友及同事交谈沟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坦然对待不顺心之事,调节不稳定情绪,这样才能使患者早日康复。

1.3 生活起居“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只有生活规律,起居有常,才能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起居应顺应自然,戒烟限酒。

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如选择气功、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健身方法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并运用针灸、推拿、拔罐、药膳等传统疗法以扶正祛邪、调和阴阳,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以达到保健和防病作用。

日常生活工作中应早睡早起,起居有常,节制房事,规律生活,劳逸结合,避免熬夜,注意休息,中医认为糖尿病多为虚损性疾病,病人体质下降,疾病乘虚而入。

因此,如不能遵循科学的生活规律,轻则会引起人体正气虚弱,重则可引发诸多疾病。

1.4 动静结合生命在于运动,古往今来对运动保健康的重要性论述很多。

运动可以增强肌肉、韧带、骨骼关节的协调性,增强心脏收缩力,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力等等,但是,亦有人认为,“生命在于静止”、“养生在于静”、“静养存精者长寿”等等说法。

“心静可以固元气,百病不生,百岁可活。

”自然界的和谐离不开平衡,动和静应该处于平衡状态。

人的生命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动静交替,日出则起,夜临则眠;久坐思立,久立思坐,久动思静,久静思动。

保持健康必须做到有张有弛、动静结合、阴阳平衡。

2既病防变,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如果不能及时治愈,其主要危害就在于它的并发症。

早期诊治,根据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的动态变化,把握疾病发生发展与传变规律,以防止或阻断疾病的发展与传变,对已诊断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及早治疗,有效治疗,防止糖尿病加重,预防并发症发生;严格地控制好血糖,防止器官和组织损害加重,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糖尿病的残废率和死亡率。

2.1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

如果饮食合理则不病或病轻,反之则多病病重。

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之气血、津液、精血均来源于脾胃的化生。

食物种类选择得当,又具有相应的食疗性能,加之搭配合理,就能符合人体健康的需要,达到一定的治疗目的。

另外注意劳逸结合,慎防劳心、劳力和房事太过,注意休息,如散步、太极拳、按摩脚心、做保健操或户外活动或采用疏通后背膀胱经,按摩肝经、脾经、心包经等一些行之有效的健身方法,排除毒素、降低血糖、减少胰岛素抵抗。

2.2良好的遵医行为中医有“齐毒药攻其中,针艾治其外”的方针。

有病早医,这也是“治未病”的重要思想之一。

但药物都是有毒性的,应中病即止。

中医认为,“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之谓,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胜”。

在采用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应及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糖等药物,以达到满意地控制血糖,自觉症状消失。

避免血糖忽高忽低、擅自停药、或暴饮暴食增加药量或换药。

如血糖控制不理想,需要增加药量或更换药物时,须遵从医嘱。

2.3血糖的自我监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疾病,致残率极高,而且每日的衣食住行都会影响血糖水平,所以让每一个糖尿病患者都能在任何情况下正确自我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是引起糖尿病症状和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控制这些代谢紊乱,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日益增高,糖尿病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目前仍无法根治,只能是控制。

对糖尿病良好的控制不仅需要患者本人不断增加防治知识和经验,而且也需要其家属、工作单位领导、同事等社会成员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患者必须长期、严格地遵守饮食控制与医疗保健,自我监测控制血糖、自我调节饮食及药物治疗,及时就诊,预防和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居家最好备有血糖监测仪,掌握自行监测血糖的方法及频率,以便了解血糖变化规律,或经常到医院监测血糖。

如发生低血糖时进食,若经过自救不能缓解者,应立即就医。

2.4定期健康体检无论是易患人群还是健康人群应注意根据自身的体质、年龄、生活、工作等状况,定期到医院进行健康体检,以便早期发现易患因素、及时调理偏颇体质,采取干预措施。

3愈后防复,防止糖尿病病情复发在糖尿病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保证并发症不再发展和加重,保证不再出现新的并发症。

中医认为“病后防复”要立足于扶助正气,强身健体,注意体质调养,改善体质偏颇。

针对患者气血衰少,津液亏虚,脾肾不足,血瘀痰阻等病理特点,采取综合措施,促使脏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达到邪尽病愈,元气恢复,病不复发的目的。

3.1饮食调养饮食疗法是治疗本病的关键,糖尿病患者要忌食,饮食要有规律,要定时、定量有节制。

祖国医学认为,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可导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耗津,发为消渴。

因此教育患者控制饮食是十分必要的。

3.2 日常起居调养3.2.1充足睡眠,避免劳累睡眠是一种保护性抑制,是人体恢复健康、养精蓄锐的重要方式,糖尿病患者一定要保证每日有充足的睡眠,按时作息,有规律地安排每日的生活起居。

3.2.2足浴、预防感染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在病程中晚期因末梢神经病变、下肢动脉供血不足及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足部疼痛、皮肤溃疡甚至肢端坏疽等病变,一旦并发糖尿病足患者非常痛苦,也很难治愈。

因此,糖尿病患者每晚临睡前坚持用热温水泡脚,医学上称足浴疗法,能使足部温度升高,促进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减少酸性代谢产物在足部的积累,加速血液循环,消除疲劳,对四肢末梢神经系统产生一种良性温和的刺激,对防治糖尿病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常以盐水漱口,注意外阴清洁,以防止感染及并发症发生。

3.3 适当运动糖尿病患者可适当参加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

平日宜多在户外新鲜空气中休息或做轻微的体力活动,根据体力情况,可练简化或全式太极拳,每天一次,体力较好的患者,还可参加徒步旅行或划船等活动。

3.4用药指导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终生用药。

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患者不可能长期住院治疗。

当患者病情稳定,血糖、尿糖及其并发症得到较好控制后可予以出院回家休养。

指导患者及家属测血糖、尿糖、注射胰岛素,教会患者掌握服药及使用胰岛素的注意事项,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告诉患者坚持按时服药,随身携带甜食和急救卡,如有头晕、汗出、心慌、饥饿、脉搏增快等低血糖反应时,口服一杯糖水或果汁,若15min内尚未恢复或上述症状加重,应立即送医院抢救。

3 体会在糖尿病防治过程中,针对糖尿病发生、发展特点,我们利用中医理论,深入浅出、条理分明的进行糖尿病护理健康宣教,对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控制糖尿病的发展、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糖尿病的残废率和死亡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使患者对糖尿病的防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普遍认为比单纯西医观点进行宣教效果更好。

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血糖的基础和前提,通过通过饮食、起居、运动、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维持“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的健康状态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疾病预防,使患者自觉改变诱发疾病的不良行为,消除危险因素,以便有效防止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疾病一旦发生,应积极采取防变措施,控制疾病及逆转疾病对心、脑、肾、眼、神经及周围血管的损害,提高患者对疾病的监控及自我管理的能力,达到防止或延缓疾病恶化及复发,促使机体康复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