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2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ppt章末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ppt章末整合课件
2000 19 333 520 38 10 205 1.025 2014 10 478 450 42 20 135 0.975
(1)该地区在此时期内粮食平均亩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B ) A.退耕还牧的面积增大 B.毁林开荒现象严重 C.气候发生异常,出现水旱灾害 D.人口增长过快 解析 读表可知,该地区在此时期内,森林覆盖率迅速下降, 说明毁林开荒现象严重;与已有耕地相比,在林地上开发的耕 地粮食亩产较低,这导致整个地区平均亩产下降。
重 地形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地形坡度越大,
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自然
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
植被
因素
降雨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基本
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土质越疏松,水土
土壤
条件)
流失越强
人为因素导致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原因是对地表植 社会经济因素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 (1)干旱的气候(基本条件) (2)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 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地表多疏松的 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来源。
(3)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动力因素)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 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气候异常(重要影响因素)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 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素。
练习3 读“贵州省典型石漠化治理区特征对比表”,完成(1)~(2)题。
地
大于
研
貌 究
海拔
25°坡
类 (m) 地比
区
型
例(%)
高 1 320
鸭原 ~ 25
池山 地 1 735
(1)该地区在此时期内粮食平均亩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B ) A.退耕还牧的面积增大 B.毁林开荒现象严重 C.气候发生异常,出现水旱灾害 D.人口增长过快 解析 读表可知,该地区在此时期内,森林覆盖率迅速下降, 说明毁林开荒现象严重;与已有耕地相比,在林地上开发的耕 地粮食亩产较低,这导致整个地区平均亩产下降。
重 地形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地形坡度越大,
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自然
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
植被
因素
降雨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基本
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土质越疏松,水土
土壤
条件)
流失越强
人为因素导致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原因是对地表植 社会经济因素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 (1)干旱的气候(基本条件) (2)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 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地表多疏松的 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来源。
(3)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动力因素)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 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气候异常(重要影响因素)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 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素。
练习3 读“贵州省典型石漠化治理区特征对比表”,完成(1)~(2)题。
地
大于
研
貌 究
海拔
25°坡
类 (m) 地比
区
型
例(%)
高 1 320
鸭原 ~ 25
池山 地 1 735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PPT课件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一)荒漠化防治的对策
三项内容、两条原则、一个重点
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三项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 内容
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两条 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原则 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一个重点: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整治
16
雨林生态的优越性?
▪终年高温多雨,生长季节长 ▪光合作用强生物循环旺盛,是生产力最高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三 、亚马孙热带雨林被毁的原因
1、自然原因: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黄土 高原
一、荒漠化概况
1、概念 2、表现: (1)土地沙漠化:西北内陆 (2)石质荒漠化:云贵高原(喀斯特地区) (3)次生盐渍化:西北华北(不合理灌溉)
分组自主探究:荒漠化的成 因
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P16-19 ) 非洲萨赫勒地区的荒漠化(P20) 苏联垦荒区的荒漠化(P24)
交流讨论
云贵高原——我国石漠化主要分布区
次生盐渍化 是指在蒸发旺盛的干旱、半干旱以及半湿润地区, 因人类的不合理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中的盐分沿 土壤毛管孔隙上升,水分蒸发后,使盐分在表层土壤中积 累的过程。
西北、华北——我国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区
地球的“癌症”——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灾害,它已影响到 世界六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是世界 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面积 267万平方千米,占28%。
干旱季节
Q2:气候异常如何导致荒漠化?
抑 制
降水增多
气候异常 降水变率大
Q3:在荒漠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决 定性作用的是什么因素?
高中地理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课件:第2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高中地理课件
成才之路 · 地理
人教版 · 必 修3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 地理 · 必修3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中新课程
· 学习指导 · 人教版 · 地理 · 必修3
1
内 容 概 要
5
学 法 点 拨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中新课程
· 学习指导 · 人教版 · 地理 · 必修3
内 容 概 要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中新课程
· 学习指导 · 人教版 · 地理 · 必修3
本章共包括两节内容。第一节是“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 北地区为例”,选择了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为典型案例。首 先从干旱为主的地理环境特征入手,探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自然 因素,特别点明自然因素只是荒漠化发展的潜在因素;然后以人为 因素为重点,探讨荒漠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特点;针对荒漠 化的成因,最后指明了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第二节是“森林 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首先分析了热带雨林 的全球环境效应和雨林生态的脆弱性,然后客观地说明了导致雨林
被毁的原因,最后在“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中表明态
度,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中新课程
· 学习指导 · 人教版 · 地理 · 必修3
学 法 点 拨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中地理课件
成才之路 · 地理
人教版 · 必 修3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 地理 · 必修3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中新课程
· 学习指导 · 人教版 · 地理 · 必修3
1
内 容 概 要
5
学 法 点 拨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中新课程
· 学习指导 · 人教版 · 地理 · 必修3
内 容 概 要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中新课程
· 学习指导 · 人教版 · 地理 · 必修3
本章共包括两节内容。第一节是“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 北地区为例”,选择了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为典型案例。首 先从干旱为主的地理环境特征入手,探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自然 因素,特别点明自然因素只是荒漠化发展的潜在因素;然后以人为 因素为重点,探讨荒漠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特点;针对荒漠 化的成因,最后指明了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第二节是“森林 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首先分析了热带雨林 的全球环境效应和雨林生态的脆弱性,然后客观地说明了导致雨林
被毁的原因,最后在“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中表明态
度,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中新课程
· 学习指导 · 人教版 · 地理 · 必修3
学 法 点 拨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章末整合提升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解析]
(1)提取图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答题的关键。读图文
材料可知,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有三 个:一是来自注入湖泊的河流形成的河口三角洲;二是来自冬 春季河流水位低而裸露的河滩;三是来自错那湖冬春季水位低 而出露的湖滩。(2)认真分析图文材料,即可得出答案。图示区 域冬春季干燥少雨,植被稀少,沙源裸露,再加上多风力强劲 的西风,故易起沙。(3)可从对铁路基础设施和列车运行安全等 方面分析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强劲的风沙活 动会掩埋铁路、吹翻列车,破坏铁路沿线的基础设施。(4)迁移 运用腾格里沙漠区采用草方格沙障固沙保护包兰铁路的措施; 还可以建设铁路防护墙,阻断自然灾害与受灾体接触。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章末整合提升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分布、原因、 危害及其治理措施
命题角度
主要以区域图为背景材料, 考查该区域生态环境问
题的原因、分布、特点与防治措施。此类题目难度中等,先进 行区域定位,了解该区域内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根据人地关 系的特点,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环境带来的 影响,然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找到对应的治理措施。题目 形式既有选择题也有综合题,多是以图带题。
根据上表,概述森林的生态效益。
[解析]
根据森林对“大气”的作用“吸收二氧来自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得出“增加碳储量”的结论,根据“降低 风速,吸附飘尘”可得出“净化空气、防风固沙 ”的结论,根据 对 “ 水文 ” 的作用 “ 蒸腾水汽的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 ” 可得 出“增加降水”的结论,根据对“土壤”的作用“根系固持土壤; 枯枝落叶层吸收一定量的降水 ”可得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 的结论,根据对“生物”的作用“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 可得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结论。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2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ppt章末复习课件
13
• 例如,八百里洞庭湖,昔日烟波浩渺,如 今滩洲毕露。1949年水面面积为44万公 顷,到1976年只剩下18.4万公顷,平均 每年减少近万公顷。鄱阳湖前些年围湖面 积超过8.1万公顷,使水面面积大为减少。
• 许多事实证明,大规模围湖造田严重地破 坏了生态平衡,造成了许多不可弥补的严 重后果:①减少了自然蓄水量,削弱了抗 旱防涝的能力;②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 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③严重地破坏了水 14
22
• 【答案】 危害:切沟分割土地,损坏耕 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加 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 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
• 防治措施: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
(如等高耕作、间作、修地埂等);修建引
水排水设施(如修建排水沟等);(在水流集
中区域)设置障碍(如草地、灌丛等);在切
16
•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 沙活动的沙源。
•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
危害。 •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
措施。
17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风沙活动的成因、 危害及其防治,同时考查获取地理信息、 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第(1)题,根据题干“就地起沙”,说明 沙源在当地,然后据图分析当地沙地成因 即可。图示桑曲和巴索曲注入错那湖,河 流沿岸及河口地形平坦,说明河流沿岸及 入湖口处泥沙沉积,且河口三角洲面积广 大;该地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冬春 季河流水量小,湖面面积小,河流水位和 18
10
• 2.我国主要生态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生 态
自然背景 问 题
主要分布区域
主要防治措施
• 例如,八百里洞庭湖,昔日烟波浩渺,如 今滩洲毕露。1949年水面面积为44万公 顷,到1976年只剩下18.4万公顷,平均 每年减少近万公顷。鄱阳湖前些年围湖面 积超过8.1万公顷,使水面面积大为减少。
• 许多事实证明,大规模围湖造田严重地破 坏了生态平衡,造成了许多不可弥补的严 重后果:①减少了自然蓄水量,削弱了抗 旱防涝的能力;②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 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③严重地破坏了水 14
22
• 【答案】 危害:切沟分割土地,损坏耕 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加 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 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
• 防治措施: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
(如等高耕作、间作、修地埂等);修建引
水排水设施(如修建排水沟等);(在水流集
中区域)设置障碍(如草地、灌丛等);在切
16
•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 沙活动的沙源。
•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
危害。 •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
措施。
17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风沙活动的成因、 危害及其防治,同时考查获取地理信息、 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第(1)题,根据题干“就地起沙”,说明 沙源在当地,然后据图分析当地沙地成因 即可。图示桑曲和巴索曲注入错那湖,河 流沿岸及河口地形平坦,说明河流沿岸及 入湖口处泥沙沉积,且河口三角洲面积广 大;该地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冬春 季河流水量小,湖面面积小,河流水位和 18
10
• 2.我国主要生态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生 态
自然背景 问 题
主要分布区域
主要防治措施
地理必修Ⅲ人教新课标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课件(14张)
2.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①赤道穿过亚马孙河流域的中部,终年受赤道低气压的影响,高温多雨; ②亚马孙河流域地势平坦开阔,为世界上最大的平原;③亚马孙河流域南 、西、北三面为高原、山地,东面向大西洋敞开,由东北、东南海上吹来 的湿热气流,汇集内陆,受西部山地抬升作用,终年降水丰富;④南美洲北 宽南窄,略呈倒三角形,亚马孙河流域位于南美大陆的最宽处。
【解析】乙图所示的国家为巴西,该国位于热带气候区,水热资源比较
丰富,但北部平原由于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自身积累和补 充的养分很少,因此土壤一般很贫瘠。
【答案】 B
【答案】
①放牧 ②樵采 ③开垦 ④干旱 ⑤大自然 ⑥全 球环境效应 ⑦脆弱性
谢 谢!
读图,回答1~2题。
1.甲图所示的森林的环境效益有( )。 ①提供木材 ②美化环境 ③涵养水源 ④防风固沙 ⑤保持水土,稳定大气成分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 C.②④⑤ D.⑤
【解析】①属于经济效益;②是城市绿化带作用;图中主要反映了森林
的光合作用和对径流的影响。
【答案】
B
2.下列关于乙图所示国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国境内的森林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 B.该国水热资源丰富,北部平原土壤肥沃 C.该国的气候适宜热带作物的种植 D.该国境内的森林正在遭受严重破坏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这个地区荒漠化快的原因是_______。
(2)A地沙漠的名称是
,B地沙漠所在的省区是
。
(3)土地荒漠化向东、向南扩展的原因
是
。
(4)华北地区哪种天气现象是土地荒漠化的迹象?
(5)针对图中所示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我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章末复习课件(共30张PPT)
由于该月降水异常多,到第5次降水时,地下水已经饱 和,已经很难下渗,故形成了洪峰;到第6次降水时,虽 然雨量不大,但洪峰较大,说明形成的坡面径流较大, 坡面径流对地表侵蚀加重,加之黄土高原土质疏松,从 而造成泥沙俱下的情形,即使是有植被覆盖的坡面也无 法幸免,故D选项正确。
答案:(1)B (2)B (3)D
多,易出现洪峰,③正确;由降水历时天数和降水量可 知,第5次降水强度大,易出现洪峰,②正确,选择B 项。比较6次降水可知,第5次降水历时不长,①错误; 植被截流量每次降水差别不大,④错误。(3)洪水含沙量 主要与上游水土流失有关,水土流失的多少主要与降水 强度、坡度、地表植被覆盖率等有关。因河床、沟谷面 积小,其对洪水含沙量影响极小,排除A、B选项;由材 料可知,该地植被覆盖率较高,且前4次降水都没有形成 明显洪峰,故该地裸露坡面应较少,可以排除C选项;
森林消耗水量大,不适宜在荒漠区植树造林,A错。在 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B错。地 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不 现实,C错。
答案:(1)C (2)D
主题升华 我国主要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 措施
区 生态问题、发展
域
障碍
形成原因
整治措施
①黑土开垦后, 土壤遭冲刷,黑 东 土层日渐变薄; 北 ②沼泽地的开垦 地 引起生态恶化; 区 ③森林生态和森 林资源遭到严重 破坏
风沙、气温年较差 大、降水集中且变 率大等特点;②片 面扩大灌溉面积, 大水漫灌、只灌不 排以及不合理开垦
①低湿地治理— —鱼塘—台田模
式;②盐碱地 治理——调节、 控制水盐运动
土地
南 方 丘 陵 山 区
水土流失严重,危 害大于黄土高原, 导致石质裸露,不 能恢复,形成“红 色荒漠”
地理必修Ⅲ人教新课标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本章整合课件(17张)
2.形成原因 (1)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方面,它是形 成水土流失的基本条件。它们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自然 条件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气候 地形 植被 土壤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 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 质越不稳定,越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现象 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 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3)修建淤地坝、修梯田、植树种草、建水库、轮封轮牧、轮作 套种、开展土地复垦工作等。
-12-
本章整合
知识网络
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二 我国不同地区的生态问题及防治措施
地 区
主要生态 问题
形成原因
防治措施
黑土开垦后,引起土壤冲 实行秸秆还田,保持土壤
东 黑土流 刷,土层日渐变薄;沼泽的 肥力;保护湿地,杜绝沼泽
-6-
本章整合
专题一 专题二
知识网络
专题突破
【例题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 南,面积30多万平方千米,海拔多在1 000~2 000米。除若干石质山 地外,大部分地面被厚层黄土覆盖,植被多为次生灌丛、矮林,覆盖 率低,许多地方地表裸露,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黄土高原是我国也 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面积高达27万平方 千米。
-10-
本章整合
知识网络
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专题二
解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成因涉及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 个方面,但结合材料来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当前诱发和加剧水 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从自然条件看,黄土高原地貌呈现沟谷发育的 特征,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夏季暴雨集中,且植被覆盖率低, 水土保持能力差,每逢暴雨,泥沙俱下。从人为因素来看,过度樵采、 毁林开荒等都严重破坏了当地植被,而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露天开 矿等活动又加剧了水土流失的频度与强度。一方面,水土流失使耕 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农作物单产降低,进一步 加剧人地矛盾;另一方面,大量泥沙入河,河流含沙量增加,往往导致 河流下游淤积,容易诱发洪涝灾害;水土流失的发生还会直接造成 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自然灾害的发生。水土流失是 可以治理的,要因地制宜进行综合整治,可从工程措施、农业技术 措施和生物措施等方面入手。
自然 条件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气候 地形 植被 土壤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 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 质越不稳定,越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现象 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 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3)修建淤地坝、修梯田、植树种草、建水库、轮封轮牧、轮作 套种、开展土地复垦工作等。
-12-
本章整合
知识网络
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二 我国不同地区的生态问题及防治措施
地 区
主要生态 问题
形成原因
防治措施
黑土开垦后,引起土壤冲 实行秸秆还田,保持土壤
东 黑土流 刷,土层日渐变薄;沼泽的 肥力;保护湿地,杜绝沼泽
-6-
本章整合
专题一 专题二
知识网络
专题突破
【例题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 南,面积30多万平方千米,海拔多在1 000~2 000米。除若干石质山 地外,大部分地面被厚层黄土覆盖,植被多为次生灌丛、矮林,覆盖 率低,许多地方地表裸露,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黄土高原是我国也 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面积高达27万平方 千米。
-10-
本章整合
知识网络
专题突破
专题一 专题二
解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成因涉及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 个方面,但结合材料来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当前诱发和加剧水 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从自然条件看,黄土高原地貌呈现沟谷发育的 特征,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夏季暴雨集中,且植被覆盖率低, 水土保持能力差,每逢暴雨,泥沙俱下。从人为因素来看,过度樵采、 毁林开荒等都严重破坏了当地植被,而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露天开 矿等活动又加剧了水土流失的频度与强度。一方面,水土流失使耕 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农作物单产降低,进一步 加剧人地矛盾;另一方面,大量泥沙入河,河流含沙量增加,往往导致 河流下游淤积,容易诱发洪涝灾害;水土流失的发生还会直接造成 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自然灾害的发生。水土流失是 可以治理的,要因地制宜进行综合整治,可从工程措施、农业技术 措施和生物措施等方面入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2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ppt课件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
内容概要
5
学法点拨
内容概要
• 本章共包括两节内容。第一节是“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选择了我国西北地区荒 漠化的防治为典型案例。首先从干旱为主的地理环
境特征入手,探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自然因素,
特别点明自然因素只是荒漠化发展的潜在因素;然
后以人为因素为重点,探讨荒漠化发生、发展过程
同时,大家要开动脑筋,思考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要边听边想。为讲明一个定理,推出一个公式,老师讲解顺序是怎样的, 为什么这么安排?两个例题之间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之处?特别要从中学习理科思维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 • 作为实验科学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就要特别重视实验和观察,并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思考来掌握科学的概念和规律,等等。 • 二、听文科课要注重在理解中记忆 • 文科多以记忆为主,比如政治,要注意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例,哪些是用观点解释社会现象。听历史课时,首先要弄清楚本节教材的主要观点,然 后,弄清教材为了说明这一观点引用了哪些史实,这些史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最后,也是关键的一环,看你是否真正弄懂观点与史料间 的关系。最好还能进一步思索:这些史料能不能充分说明观点?是否还可以补充新的史料?有无相反的史料证明原观点不正确。 • 三、听英语课要注重实践 • 英语课老师往往讲得不太多,在大部分的时间里,进行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大量语言实践练习。因此,要上好英语课,就应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 动,珍惜课堂上的每一个练习机会。
中的不同特点;针对荒漠化的成因,最后指明了荒
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第二节是“森和雨林生态的脆弱性,然后
客观地说明了导致雨林被毁的原因,最后在“雨林 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中表明态度,应该把保 护放在第一位。
1
内容概要
5
学法点拨
内容概要
• 本章共包括两节内容。第一节是“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选择了我国西北地区荒 漠化的防治为典型案例。首先从干旱为主的地理环
境特征入手,探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自然因素,
特别点明自然因素只是荒漠化发展的潜在因素;然
后以人为因素为重点,探讨荒漠化发生、发展过程
同时,大家要开动脑筋,思考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要边听边想。为讲明一个定理,推出一个公式,老师讲解顺序是怎样的, 为什么这么安排?两个例题之间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之处?特别要从中学习理科思维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 • 作为实验科学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就要特别重视实验和观察,并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思考来掌握科学的概念和规律,等等。 • 二、听文科课要注重在理解中记忆 • 文科多以记忆为主,比如政治,要注意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例,哪些是用观点解释社会现象。听历史课时,首先要弄清楚本节教材的主要观点,然 后,弄清教材为了说明这一观点引用了哪些史实,这些史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最后,也是关键的一环,看你是否真正弄懂观点与史料间 的关系。最好还能进一步思索:这些史料能不能充分说明观点?是否还可以补充新的史料?有无相反的史料证明原观点不正确。 • 三、听英语课要注重实践 • 英语课老师往往讲得不太多,在大部分的时间里,进行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大量语言实践练习。因此,要上好英语课,就应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 动,珍惜课堂上的每一个练习机会。
中的不同特点;针对荒漠化的成因,最后指明了荒
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第二节是“森和雨林生态的脆弱性,然后
客观地说明了导致雨林被毁的原因,最后在“雨林 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中表明态度,应该把保 护放在第一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2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ppt章末复习课件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风沙活动的成因、危害及其防治,同时
考查获取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第(1)题,根据题干“就地起沙”,说明沙源在当地,然后据图分 析当地沙地成因即可。图示桑曲和巴索曲注入错那湖,河流沿岸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二章 本章整合提升
1 知识网络构建
2 综合素质提升
4 课堂巩固训练
3 高考经典回放
5 课时作业
知识网络构建
综合素质提升
1.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
(1)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思路。
我们要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分 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具体主要环节和程序如下图:
(2)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有关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开发、湿地的 开发等)的问题分析中,首先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从自 然与人为角度找出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原因 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
(3)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角度
①根据成因确定措施。
即根据区域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采取的相应措施。如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严重,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其共同成因为滥垦、滥牧、 滥采,所以两地区应采取的对应措施就是退耕还林、还牧、还草。
(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 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2014·新课标Ⅰ)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下图为切沟 景观。 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季高中地理第2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课件新人教必修3
•学 法 点 拨
抓住环境整体性这一中心。例如,第一节要紧紧围绕“干 旱”这一自然地理特征,分析荒漠化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 对症下药搜寻防治对策和措施。学习第二节时以“湿热”环境为 切入点,理解雨林的环境效应和脆弱性就非常简单明了了,保 护放在第一位也就成了自然而然推出的结论。
பைடு நூலகம்
季高中地理第2章区域生态 环境建设课件新人教必修3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 •内 容 概 要 •5 •学 法 点 拨
•内 容 概 要
本章共包括两节内容。第一节是“荒漠化的防治——以我 国西北地区为例”,选择了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为典型 案例。首先从干旱为主的地理环境特征入手,探讨荒漠化发生 和发展的自然因素,特别点明自然因素只是荒漠化发展的潜在 因素;然后以人为因素为重点,探讨荒漠化发生、发展过程中 的不同特点;针对荒漠化的成因,最后指明了荒漠化防治的对 策和措施。第二节是“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 林为例”,首先分析了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和雨林生态的 脆弱性,然后客观地说明了导致雨林被毁的原因,最后在“雨 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中表明态度,应该把保护放在第 一位。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解析】 填海造陆工程虽然获得了大量土地,但 也使沿海地区生态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渔 业资源锐减,沿海污染加剧。因此“退耕还海”具 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 【答案】 增加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
•
(2014·山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植被浅沟常布置在城市道路两侧、不透水地面的周 边和大面积绿地内等处,可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 池相连,其表面一般种草进行覆盖。下图为植被浅 沟示意图。
• 【答案】 (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 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 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 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 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 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水侵蚀而成。下图为切沟景观。
• 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 【解析】 本题考查切沟的危害与防治措施,同时 考查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 答问题的能力。图示切沟分割、破坏了耕地,并加 剧耕地侵蚀,同时阻断耕作。防治措施应从两个方 面分析:一是防止新切沟出现,二是对已出现的切 沟进行治理,减轻或防止水土流失。据此思路分析 相关措施。
• (2)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 有关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 开发、湿地的开发等)的问题分析中,首先需要分析 该区域的地理背景,从自然与人为角度找出该区域 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原因制定相应的 治理措施。
• (3)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角度
• ①根据成因确定措施。
• 例如,八百里洞庭湖,昔日烟波浩渺,如今滩洲毕 露。1949年水面面积为44万公顷,到1976年只剩 下18.4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近万公顷。鄱阳湖前 些年围湖面积超过8.1万公顷,使水面面积大为减少。
• 许多事实证明,大规模围湖造田严重地破坏了生态 平衡,造成了许多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①减少了 自然蓄水量,削弱了抗旱防涝的能力;②减弱了湖 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③严重地破坏 了水产资源。由于大面积地减少鱼类生长的水体, 或破坏了产卵场所,使产量大幅度下降。
• 2.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最高整治目标是( ) • A.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 B.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 C.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 • D.恢复自然环境 • 【答案】 C • 【解析】 我国荒漠化整治目标是建立既防治荒漠
化、又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防治体系,求得生态效 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
越高、输沙率越低,即输沙率与植被呈负相关,所 以防治荒漠化的相应措施是提高植被覆盖率。
• (2013·泰安模拟)下图是“植被、风速与输沙率的关 系图”。读图,回答下题。
• 10.图中反映出( ) • A.同一植被条件下,输沙率与风速呈负相关 • B.同一风速条件下,输沙率与植被呈负相关 • C.在植被覆盖度为10~20%时,风速对输沙率的
影响较小
• D.输沙率与植被、风速的关系不明显 • 【答案】 B • 【解析】 图中显示同一风速条件下,植被覆盖度
• (2014·湖南十二校第一次联考)经国务院批准,
2011年11月16日,我国第十一个国家级综合试验 区——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立。下 图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分布略图”。读图完成3~ 4题。
• 3.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势较高,气候寒冷 • B.冰川众多,湿地广布 • C.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 D.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 【答案】 A • 【解析】 三江源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
• 【答案】 危害:切沟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 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加大土壤侵蚀量(切沟 形成后,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
• 防治措施: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 作、间作、修地埂等);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如修建排 水沟等);(在水流集中区域)设置障碍(如草地、灌丛 等);在切沟中修建拦水坝(谷坊);切沟填埋。
•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 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 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 (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 方格沙障。
•
(2014·新课标Ⅰ)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
• 指出植被浅沟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 【解析】 本题考查阐述地理事象的能力。图示植 被浅沟收集雨水后经滤网下渗到地下土层,既充分 利用雨水,增加水资源利用率,增加下渗,防止地 面沉降,又可减少城市内涝,调节局部小气候。同 时植被浅沟还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 【答案】 收集雨水(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增加可利 用水资源量);补充地下水(增加下渗);净化雨水; 减轻城市内涝;调节小气候(美化环境)。
• 1.近些年来我国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降水量减少,蒸发旺盛所致 • B.人类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所致 • C.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区推进所致 • D.全球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地面植被死亡所致 • 【答案】 B • 【解析】 近年来我国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人
为因素,如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造成植被破坏。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二章 本章整合提升
1
知识网络构建
2
综合素质提升
4
课堂巩固训练
3
高考经典回放
5
课时作业
知识网络构建
综合素质提升
• 1.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
• (1)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思路。
• 我们要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更重要 的是要学会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具体主 要环节和程序如下图:
生态环境脆弱。
• 4.三江源地区湿地广布,其具有的重要价值突出表 现为( )
• ①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 ②为鸟类等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
间 • ③调蓄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河流的洪水 • ④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 • ⑤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 • ⑥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 A.①③⑤ B.①②③ • C.②④⑥ D.④⑤⑥
• D.④禁止超载过牧,退牧还草
• 【答案】 B
• 【解析】 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① 大小兴安岭地区,大力植树造林;②三江平原改善 湿地;③阴山北部禁止超载放牧,退牧还草;④黄 土高原植树种草,涵养水源。
• 读下图,回答6~9题。
• 6.图示地区属于我国的( )
• A.黄土高原
B.柴达木盆地
林区、草 原、近 海海域
扩大自然保护 区、建立生态 走廊、采育结 合、合理放牧、 实行休渔期制 度
半湿润或 水土 湿润的
流失 丘陵地
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还草、 东南丘 植树种草、改
• 3.围湖造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利用河流、湖泊水面进行养鱼、放鸭、栽莲、植菱 等水生生物生产,对改善群众生活,增加经济收入, 促进农业发展和支援国家建设,都有重要意义。但 是,过去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忽视了林、牧、 渔业的全面发展,甚至有些地方提出“把秧插到湖 心,把粮种到山尖”的错误口号,出现了大规模围 湖造田、毁塘种粮等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现象,造 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 2.我国主要生态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生 态 自然背景 问 题
主要分布 区域
主要防治措施
森 中温带、 林 亚热带
破 边远山 坏区
东北、西 南、华 南林区
封山育林、计 划砍伐、采 育结合、退 耕还林、改 变林区经济 结构
生态 问题
自然背景
主要分布 区域
主源
性 锐
丰富地 区
减
• C.天山 D.内蒙古高原
• 7.为解决该地区能源短缺的问题,正确的措施是 ()
• A.兴建小水电站 B.利用风力发电
• C.营造速生薪炭林 D.修建核电站
• 8.造成该地区荒漠化的原因是( ) • A.过度樵采 B.过度放牧 • C.过度农垦 D.水资源利用不当 • 9.防治该地荒漠化的最有效措施是( ) • A.扎设草方格沙障固沙 • B.消除地表疏松沙质沉积物 • C.恢复荒漠区自然植被 • D.改善荒漠区局部小气候 • 【答案】 6.D 7.B 8.B 9.C
课堂巩固训练
• 一、单项选择题
• 根据国家林业局防治沙漠化管理中心透露,我国东 北、西北和华北地区风沙带目前已达到270万平方千 米左右,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30%。目前沙化土 地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13个省区市已形成 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北,东西长 约4500千米,南北宽约600千米的风沙带。据此回 答1~2题。
• 【解析】 从景观图上可以看到蒙古包、牛羊等典 型草原特征,应该属于内蒙古高原地区。该地区降 水较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资金缺乏,小水 电站、薪炭林、核电站建设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 当地风力较大,适合风力发电。当地主要生产活动 是放牧,过度放牧能造成草场荒漠化。荒漠化的最 有效治理措施是恢复其地表自然植被。
高考经典回放
•
(2014·新课标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
下列要求:
•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 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 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 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 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 问题。
(2014·浙江)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列
• 材料 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之国”、“风车之 国”,围海造田的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七分之一。 2009年荷兰实施一项“退耕还海”工程,位于其南 部西斯海尔德水道两岸的部分堤坝被推倒,原来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