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谣言特征分析——基于2010-2014年间网络谣言的研究

合集下载

网络谣言的特点

网络谣言的特点

网络谣言的特点网络谣言是指由不明身份的人或团体,利用网络上的信息传播特性,散布虚假、夸大、歪曲事实的消息和信息,通过不断的转发和传播,在社会中形成恶劣影响的一种现象。

网络谣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传播速度快网络传播的速度极快,一条谣言通过转发、分享等方式,在短时间内可以迅速传播到数百、数千甚至数万人。

而且,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普及,网络谣言传播的速度更是变得惊人。

一旦谣言出现,不需要经过严密的审核和审查程序,就马上可以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尤其是在微信群、论坛等网络社区,随意发布消息的门槛很低,只要有网友转发就可以迅速传播开来。

二、形式多样网络谣言以虚假、夸大、歪曲的形式存在,这些形式极具欺骗性和误导性,容易让人误以为是真实的信息。

网络谣言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包括虚假消息、伪科学、谣传、恶意评论、恶搞、造谣、肆意揣测、歪曲事实、无稽之谈等等,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采用不同的传播方式,有些谣言以煽动性的标题或图片为诱饵,吸引网民点击,有些则由一些不明身份的人士在网络上发布,躲避法律法规的追究。

由于网络空间是公开的、开放的,网络谣言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易在网络上扩散。

三、来源不明网络谣言普遍没有明确的信息来源,或者给出的信息来源没有权威性可言。

很多发布网络谣言的人或机构,都隐藏在虚拟的身份背后,有些是人为制造的,有些则来自内部人员泄露,没有人对其真实性进行核实和调查。

由于网络平台的匿名性和信息存储的连续性,谣言很容易在网络空间中无限制地传播,短时间内形成舆论。

四、针对性强网络谣言针对性强,针对的对象通常是某一团体、机构、公司、个人等。

在各种社交平台上,造谣者利用社交关系链的传播功能,通过鼓动感情等手段,制造出有害的、偏见的、不实的言论,给如实情况的人带来恶劣影响。

针对女性、老年人、儿童等弱势群体的谣言也特别多,一些谣言含有恶意,通过诱骗、欺骗等手段危害广大网民的利益,甚至威胁到人们的安全和财产。

公共事件中网络谣言的行政法规制现状研究

公共事件中网络谣言的行政法规制现状研究

区域治理RULE OF LAW公共事件中网络谣言的行政法规制现状研究山东师范大学 周瑞华,牛淼,温碧盈,刘青媛摘要:在公共事件中,网络谣言易引发社会恐慌,影响正常社会秩序。

行政规制是治理公共事件网络谣言最常用的手段,只有不断填补行政法律的漏洞,才能更好地规制公共事件网络谣言。

本文首先以我国的立法和执法现状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目前实践中公共事件网络谣言内涵界定不明确、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治理力量单一、处罚标准模糊等问题,再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完善公共事件中网络谣言的行政法规制的设想。

最终期望能够在保障言论自由与制止网络谣言之间达到平衡,使我国网络谣言法律规制体系更加合法高效。

关键词:公共事件;网络谣言;行政法规制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0)31-0066-0002一、问题的引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网络谣言问题日益严重,公共事件中,因网络谣言传播速度快、成本低、覆盖面广的特征及公共事件的高敏感性,极易加大对社会秩序的负面影响。

实践中,行政法规制是治理网络谣言最直接的方式,其能对新情势作出更灵活和针对性的调整,在限制表达自由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发挥重要作用,本部分将从立法和执法两方面对公共事件中网络谣言的行政法规制现状进行归纳分析。

(一)立法现状在法律层面,我国出台《治安管理处罚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网络安全法》,确定网络谣言性质及后果;行政法规及规章层面,除《电信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外,我国颁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重点强调互联网环境的网络谣言治理;同时存在相关规范性文件,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加强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监管,对网络环境的健康运行提供多维引导。

总体而言,我国的行政法制度体系呈现多层次、分散型的特点,存在大量立法层级较低的规范,但多为原则性规定,可操作性低。

内容上,我国立法对网络谣言的界定采取较宽松的界定标准,着重对网民进行规制,且对造谣传谣者的惩罚力度较大;技术上,我国积极提升行政管控技术水平,强化网络技术监管;责任承担上,对网民、网络服务商的责任均予以明确。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短视频谣言研究——基于微博辟谣平台的谣言样本分析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短视频谣言研究——基于微博辟谣平台的谣言样本分析

短视频作为一种较新的体量化的传播方式[1],近年来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第48次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到8.88亿,占网民整体的87.8%[2]。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并迅速蔓延,使得大量的网络谣言在危机情境下涌现,并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被广泛传播,其中不乏短视频谣言的身影。

在网络谣言中,短视频谣言的危害性与破坏性不容小觑。

短视频作为谣言的一种视觉化呈现方式,往往借助影像来营造一种现实感、亲切感,极易引发关注,导致谣言迅速扩散。

短视频谣言的出现尤其是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出现,无疑为谣言的消解带来了新的难题。

一、研究设计研究主要使用定量分析的方法。

由于此次突发公共事件持续时间长、涉及区域广,谣言数量多且源头不清,研究以辟谣端为切入点,以微博辟谣平台作为数据样本来源端,通过爬虫工具采集了自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4月30日的全部辟谣数据,并剔除了与新冠肺炎疫情无关的辟谣信息,共收集1139条样本;其中,涉及短视频传播方式的谣言样本共205条。

随后对样本进行了编码再分析(见表1),利用spss26工具对这些谣言的内容、出现时间、特点等进行处理和分析。

二、基于微博辟谣平台的谣言样本分析在互联网技术极度发达的背景下,谣言得以借助各种具有信服力的外衣说服受众。

在此次突发公共事件期间,谣言的主要形式有文字、图片、短视频、音频等。

在本次收集的数据样本中,短视频谣言在所有谣言中占18.0%,在数量和影响力上已经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短视频谣言研究——基于微博辟谣平台的谣言样本分析陈思媛,林佳议,刘思雅,朱江(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6)摘要:短视频作为一种较新的体量化的传播方式,近年来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并迅速蔓延,使得大量的短视频网络谣言涌现。

研究以此次突发公共事件为例,通过定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针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短视频谣言的产生、分类、特点等方面对疫情期间的短视频谣言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公众更好地辨别短视频谣言,政府和媒体更好地开展辟谣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传播的治理研究

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传播的治理研究

研究论文36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网络谣言是通过网络介质传播的与事实不符或主观捏造的虚假信息。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为网络谣言的滋生、蔓延与传播创造了契机,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深入考察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传播的特征与成因,并提出系统的治理策略,成为时代与现实的客观要求。

一、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传播的特征(一)爆发性传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网络的升级迭代,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的传播呈现日益强烈的爆发性质,“一张图、一段视频经由全媒体几个小时就能形成爆发式传播,对舆论场造成很大影响”[1]。

一方面,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新浪、腾讯、百度、今日头条等门户网站,天涯、经济论坛、诸类贴吧等网络社区,微信、QQ、微博、脸书、推特、优兔等社交媒体,为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谣言的爆发性创播提供了丰富的渠道。

如用户极其活跃的社交媒体,为公众制造、转发、共享网络谣言信息提供了便捷,加剧了网络谣言的指数级生产与传播发散。

另一方面,大数据、5G、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颠覆性信息技术的数字分析、速度助力、视觉展示、智能推送等,加剧了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谣言传播的爆发效应。

(二)选择性传播在重大突发事件爆发后,网民迫切希望接触真实信息,网络谣言把握了网民的这一心理,但它呈现的不是真相,而是经选择性传播的失真信息。

这类信息主要以三种形态表现出来。

一是与网络谣言制造者动机、需要和利益挂钩的重大突发事件信息,这种信息看似真实,实则是“选择性失明”的失真信息。

二是以“权威”“迷惑”形态呈现的虚假信息。

“权威”形态信息即通过专家学者、公众人物、权威平台、网络“意见领袖”等的影响力误导网民的虚假信息;“迷惑”形态信息即利用网民认知与重大突发事件真相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依托“信息势差”故意捏造的能够引发网民恐慌、社会混乱的迷惑性信息。

三是基于舆论的社会记忆建构功能唤起网民负面记忆的重大突发事件信息,这种信息能够在激发网民新旧记忆比较的同时,刺激个体心理或群体心理,助推网络谣言的叠加传播,甚至引发新的突发性群体事件。

网络谣言的特点和传播渠道及应对措施

网络谣言的特点和传播渠道及应对措施

网络谣言的特点和传播渠道及应对措施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在享受其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体味到了这之中的劣势,网络谣言无疑是一个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谣言,即一种没有根据来由的语言,而网络谣言性质与之相同,不同的是在传播的介质上,借助网络进行传播。

由于网络现今已经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谣言借助网络传播的速度之快也超出想象,且波及的范围很大,比如突发事件、名人官员、传统背离等,这些现象对网络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社会生活也遭到损害,尤其是当事者所受到的影响是巨大的。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除了网民自身增加辨别是非的能力、提升道德品质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外,外部监督管理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

网络谣言的特点和传播渠道网络谣言的特点有三:一是变异性,主要是一些散布者的恶意心机而成,由此衍生网络谣言的迷惑性、破坏性和炒作性;二是反复性,有些已经沉默了一段时间的谣言,不久之后便又纷争四起;三是快捷性,只要信息上传网络,传播的快速程度超出想象。

谣言在网络中的传播渠道大约有如下四种。

第一是论坛。

网络论坛已经普及到人们的生活,许多言论在此充斥,不辨真假。

制造谣言和传播谣言似乎乐此不疲,也正是此类原因导致很多人不相信论坛中的一些消息。

但是论坛上的信息并不是全部虚假,一些真实而且具有价值的消息在这种浑浊的环境下被忽略,无法实现,而一些故意造谣热点的谣言却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传播。

第二是网络新闻。

网络的优势在于便捷,这一优势与人们的款节奏生活相匹配,网络新闻成为网民了解世界的首选,媒体自然不会放过这一机会,诸多构建了自家网站。

但由于一些新闻网站只为获得浏览量,扩大自身名气,就构造虚假信息,长此以往,人们对网络新闻的真实度不再认可。

第三是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的传播速度很快,而且由于是私人自己发送的,很多情况下会被人信以为真,并且在发出的短时间内便可以涉及范围极广的群体。

一些邮件还带有威胁性言语,使得一些网民在思想的影响下成为其谣言传播的助力。

网络谣言的特点与散布原因

网络谣言的特点与散布原因

网络谣言的特点与散布原因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谣言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网络谣言泛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给整个社会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本文将从网络谣言的特点和散布原因两方面,对网络谣言这一现象进行探讨。

网络谣言的特点网络谣言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 快速传播网络谣言具有极快的传播速度,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迅速,不受时空限制。

一条谣言在短时间内可以迅速传播到全国各地,甚至传遍全世界。

这种传播速度可以让谣言在几小时之内就遭到数百万人的信任和转发。

2. 缺乏证实来源网络谣言多数都没有可靠的证实来源和依据,缺乏必要的证据和事实支持,只是凭个人想象、主观猜测或情感倾向传播,其真实性和可信度相对较低。

3. 社交化传播社交化传播是网络谣言得以广泛传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社交网络不仅扩大了网络中信息的传播范围,而且强化了个人对别人的影响力,通过转发、点赞、评论等行为,谣言得以快速传播和有效影响。

4. 引导价值观和诉求网络谣言常常是通过利用人们的情感和价值观来“故意制造骗局”。

有些谣言散布恐慌情绪,有些则散布谎言让民众信以为真。

通过引导价值观和诉求来诱导人们相信和传播这些谣言,从而达到散播欺诈行为和实施网络攻击的目的。

网络谣言的散布原因网络谣言的散布原因可能涉及多种因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散布动机和希望实现的目标。

下面是常见的原因:1. 制造流量制造流量是一些媒体或个人创造谣言的动机之一。

利用极具诱惑性的标题和内容,引诱读者点击浏览,并通过大量曝光的方式来获取巨额的广告收入和流量。

2. 娱乐性需求一些人散播谣言只是为了追求娱乐或兴趣,他们对于谣言内容的真实性并不关心,如同看电影和小说,仅将其视为消耗时间和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

3. 利益和报复其他人也可能散布谣言只是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或对某个群体进行报复,通过制造恐慌、诈骗行为和让人产生误解等方式来达到其个人目的,追求巨额的经济回报,或者试图破坏竞争对手在市场上的声誉。

探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的传播及其治理

探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的传播及其治理

探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的传播及其治理1. 引言1.1 研究背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人们往往会在互联网上产生大量关于疫情信息的讨论和传播,其中不乏不实信息和谣言。

网络谣言的传播不仅会扰乱公众的心理状态,还可能导致社会恐慌和不良行为。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谣言传播规律及治理方法进行研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的一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SARS、甲流等,都曾受到网络谣言的干扰和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网络谣言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和影响,对于加强舆情监测、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建立网络谣言治理机制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谣言的传播路径和社会影响,分析网络谣言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探讨对抗网络谣言的有效方法,为今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谣言传播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深入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和特点,分析其在社会中的具体影响和危害,并就如何有效应对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提出具体的治理方法。

通过对网络谣言的定义、传播路径分析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谣言的社会影响进行研究,旨在实现对网络谣言问题的全面掌握和解决,从而有效维护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理性认识和预防教育,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本研究还旨在为加强舆情监测与引导、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建立网络谣言治理机制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为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2000字】2. 正文2.1 网络谣言的定义网络谣言是指在网络空间中散布的一种虚假信息,其目的往往是引起公众恐慌或误解,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

网络谣言通常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深远的特点,其内容常常缺乏事实依据,容易引起公众的恐慌和不良情绪。

网络谣言的特点还包括虚假性、传播性和煽动性。

虚假性指谣言的内容与事实相悖;传播性指谣言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扩散范围难以控制;煽动性指谣言常常带有煽动性言论,引发公众恐慌和不安情绪。

网络谣言的传播与治理研究

网络谣言的传播与治理研究

网络谣言的传播与治理研究1. 前言近年来,网络谣言作为一种新型舆情现象,不仅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也给政府和公众带来了严重的困扰。

本文旨在探究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和治理策略,为消除网络谣言提供参考。

2.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网络谣言的传播有其独特的机制。

首先,网络谣言利用了现代互联网技术,能够快速地在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中传播。

其次,网络谣言具有隐蔽性和低成本。

隐蔽性体现在传播者往往匿名或采用虚坐标识,难以被追溯到来源;低成本体现在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微信群等渠道免费传播。

再次,网络谣言能够利用人类的认知偏误进行传播。

人类的记忆、情感和信任等因素容易被网络谣言利用,从而导致网络谣言的快速传播。

3. 网络谣言的治理策略为了应对网络谣言的严重威胁,需要制定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治理策略。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治理策略:3.1 加强信息发布和管理政府应该积极地向公众传递真实可靠的信息。

在信息发布方面,可以建立多元化的发布渠道,如政府官网、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

在信息管理方面,应加强对虚假信息、谣言信息的监测和管理。

一旦发现虚假信息,应及时纠正,或采取法律手段追究相应责任。

3.2 提高公众的信息识别能力提高公众的信息识别能力,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辨别谣言信息和真实信息。

政府可以借助广告、宣传等手段,向公众普及信息识别方法和技巧。

另外,支持新闻媒体、公益组织等对虚假信息进行曝光和追责,加强民众的警惕和防范意识。

3.3 加强社交媒体平台的治理社交媒体平台对网络谣言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对社交媒体平台的监管。

平台应加强审核机制,对虚假信息进行删帖或封禁。

另外,政府也可以与社交媒体平台合作,共同打击网络谣言。

最近,一些国家还提出了“网络信息强制清洗”等相关法律法规,以保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4. 结论网络谣言是一种十分危险的舆情现象,具有难以控制和缓解的特点。

因此,我们需要联合政府、媒体和公众,采取多种手段,共同治理网络谣言,保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传播的原因与动机分析——以社交媒体为例

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传播的原因与动机分析——以社交媒体为例

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传播的原因与动机分析——以社交媒体为例作者:原光来源:《传媒》 2016年第21期文/原光摘要: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在于信息供求的不平衡、政府对突发事件处置的滞后性与信息传播的快速性之间的矛盾。

心理动机是网络谣言传播的直接动力,本文对网络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的动机进行了剖析。

并在此基础上,从公众、媒体和政府三个层面提出了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突发事件网络谣言社交媒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定义,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进入21世纪以来,突发事件爆发的频度与烈度大幅提升,并日趋与网络相结合,极易由现实危机导致网络舆情危机,而引发舆情危机的导火索则往往是各类网络谣言。

近年来,突发事件与网络谣言互动频繁,突发事件成为网络谣言产生的渊薮,而网络谣言则会加剧突发事件的危害,甚至引发新的突发事件。

在突发事件频仍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治理网络谣言已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一、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在网络时代,网络谣言以其制造成本低、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隐匿性强,迅速替代传统谣言成为了谣言的主要形式。

虽然网络谣言充斥于整个社会之中,而不仅限于网络领域,但是要研究网络谣言的传播却必须从其源头入手,研究其发生和发展的原始场域,即网络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

相对于其他网络媒体而言,社交媒体拥有三大特征:一是交互性强,即网民之间的交流频繁,互动明显,能够产生“循环反应”;二是社会性强,社交媒体是一种虚拟化的准社会组织,网民不仅可以通过网络身份,而且还可以通过其准社会角色影响他人;三是关系紧密,社交媒体中的网民往往存在一定的现实联系,如微信等社交媒体就是以现实社会关系构成的朋友圈为基础的,网民之间信任程度高,相互影响力强。

基于以上特点社交媒体的结构和特点比一般的网络平台更适合网络谣言的传播,网络谣言在社交媒体中的传播更加便捷,不仅传播速度快,而且欺骗性更大,因此,以社交媒体为例进行研究更具典型性。

高校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的传播和应对研究

高校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的传播和应对研究

216教研前沿高校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的传播和应对研究杨 恒 吕 晗(南京理工大学 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频发,许多相关谣言在网络平台上借巢产卵,通过多种渠道传播扩散,给网络舆论以错误的导向。

深入研究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和形成原因,制定应对问题的策略,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和社会秩序建设都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谣言;传播;应对策略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0-0216-03在自媒体逐渐兴起的今天,微信、短视频APP、微博、论坛和贴吧等已经成为高校师生信息交互的重要平台,是高校师生生活中重要的舆论场所及高校舆情发生和演变的重要阵地。

通过观察近年来发生的高校突发事件,可以发现,网络谣言在自媒体环境中可谓无处不在。

网络谣言的任意扩散不但会给高校管理带来不利影响,而且还容易升温溢出,诱致更大的社会危机。

因此,开展有关高校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传播和应对的研究,对于了解和应对网络谣言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突发事件和网络谣言的界定(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和类型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由自然的、人为的或政治的因素引起的,在高校范围内突然发生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在一定程度上会干扰、冲击甚至危害高校正常秩序的事件。

根据起因和内容的区别,高校突发事件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1.政治和社会稳定类。

由于学生采取不合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和政治愿望引起的事件。

2.公共卫生和自然灾害类。

高校中会发生群体传染性疾病或食物中毒事件,如新冠肺炎诱发的学生恐慌和群体事件;还会发生由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师生受伤和停课事件。

3.校园治安管理类。

此类事件包括由学校治安体系不够完善而引发的校园偷窃和抢劫等事件,还包括由学校管理机制不健全而引发的闹事抗议和投诉等事件。

网络谣言的语言学特征

网络谣言的语言学特征

网络谣言的语言学特征符存【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年(卷),期】2015(000)009【摘要】网络谣言在传播学、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的研究方兴未艾,但语言学界甚少涉及这个领域。

该文在回顾网络谣言国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网络谣言的数字特征、词汇特征、句式特征和文本特征四个方面分析了网络谣言的语言学特征。

%Communication science, sociology and political science have paid great attention on Internet rumors research. However, linguistics seldom touches this field. Based on the overview of previous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inter rumors from the aspects of number, lexicon, sentence and paragraph.【总页数】2页(P3-4)【作者】符存【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重庆408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9【相关文献】1.平话的区域语言学特征、存古特征与变异特征 [J], 李心释2.浅析法语手机短信的语言学特征r——评《法语语言学导论》 [J], 肖泽雄3.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谣言特征分析--基于2010-2014年间网络谣言的研究 [J], 汪青云;童玲4.网络谣言标题的特征研究——以健康养生类网络谣言标题为例 [J], 沈威;聂卓;廖莉莉5.网络谣言的语言学特征 [J], 符存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要素及治理策略研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要素及治理策略研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要素及治理策略研究唐金金摘要突发事件对于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严重的影响。

尤其是当今网络的普及,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就加大了这种影响力度。

文章主要探讨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政府对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治理对策。

以期能够有效地降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对社会影响,稳定社会秩序。

关键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要素;应对策略中图分类号 G2 A 1674-6708(2019)232-0111-02在我国提出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建设中,就提到了舆论引导。

舆论引导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要素,要是党和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所谓舆论引导就是一种互动机制,将政府相关部门、社会管理者以及网民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通过疏导网民的情緒,来降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带来的影响。

因此,解决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正确的面对舆情,解决问题,修复形象,并对舆情进行引导是当下社会治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新媒体逐渐成为媒体的主流,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和舆情汇集的主要载体。

网络的发展加速的信息的传播,实现了信息传播与接受的即时化,同时,也为网民观点的表达提供了平台。

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多,言论自由,使得信息的传播的范围更广,一旦形成了舆论,再进行控制是十分困难的。

网络背景下,每个人即是信息的受众,也是信息的传播者。

信息的种类和数量都越来越多,逐渐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第一,网民更加年轻化、情绪化。

在网民中,学生占据了绝大部分,并且相较于其他网民也是比较活跃的。

尤其是高校方面的热点事件所引起的舆论具有典型的年轻化、情绪化。

第二,网络舆情更加碎片化。

由于目前的信息来源渠道广泛,并且大多都不是正规的传播渠道,导致发布的信息可能不全面,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网民接受的信息也是片面化的。

正是由于这种接受信息的不真实全面,导致社会舆论越发严重,破坏力不断增强。

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

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

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

然而,与此网络上也频繁出现各种“谣言”现象,这些谣言不仅误导公众,甚至可能对社会的稳定和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对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旨在全面探讨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包括其定义、特点、产生原因、传播机制以及影响等方面。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结合具体案例,本文试图揭示网络谣言传播的本质和规律,提出有效的谣言识别和防范策略,为提升网络传播的质量和社会稳定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将综合运用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对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和影响进行深入剖析。

本文还将关注网络谣言的治理和应对策略,探讨政府、媒体和公众在网络谣言防范中的角色和责任。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公众提供一个清晰的网络谣言认知框架,帮助人们更好地识别谣言、抵制谣言,从而维护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传播环境。

本文也希望能够为政府和相关机构提供决策参考,推动网络谣言治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二、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和特点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谣言的传播现象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和特点与传统谣言相比,既有共性,也有其独特性。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主要依赖于社交网络平台的信息传播特性。

在社交网络中,用户通过分享、转发、评论等行为,将信息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

由于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使得谣言的传播更为迅速和广泛。

同时,网络谣言的传播还受到算法推荐、热门话题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加速其在网络中的扩散。

传播速度快:网络谣言往往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覆盖广泛的受众群体。

影响范围广:网络谣言可以跨越地域和国界,对全球范围内的受众产生影响。

内容多样化:网络谣言涉及的话题和内容种类繁多,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娱乐等各个领域。

关于网络传播和网络谣言的调研报告

关于网络传播和网络谣言的调研报告

关于网络传播和网络谣言的调研报告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

然而,与之相伴的网络谣言也日益泛滥,给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网络传播和网络谣言的现状,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一、网络传播的特点与优势网络传播具有以下显著特点和优势:1、信息传播速度快在网络环境中,信息能够以极快的速度传播。

一条新闻或消息可以在瞬间传遍全球,让人们能够迅速获取最新的资讯。

2、传播范围广网络突破了地域限制,使得信息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有网络连接,就能接收到来自各地的信息。

3、互动性强网络传播不再是单向的信息推送,而是用户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评论和分享,形成了强大的互动效应。

4、信息容量大网络能够承载海量的信息,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二、网络谣言的产生与传播机制网络谣言的产生通常有以下几个原因:1、信息不对称当某些事件的真相不明确或信息不完整时,容易给谣言的产生提供土壤。

2、利益驱动一些人为了谋取个人或团体的利益,故意制造和传播谣言,以达到某种目的。

3、公众焦虑和恐慌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或社会热点问题时,公众的焦虑和恐慌情绪可能导致对信息的误判和谣言的传播。

网络谣言的传播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1、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等,用户可以快速转发信息,使得谣言迅速扩散。

2、网络论坛和社区在这些地方,人们交流频繁,谣言容易在讨论中传播开来。

3、自媒体账号一些自媒体为了吸引流量,不经核实就传播谣言。

三、网络谣言的危害网络谣言带来的危害不可小觑:1、扰乱社会秩序例如,关于突发公共事件的谣言可能引发公众恐慌,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

2、损害个人或组织声誉不实的谣言可能会对个人的名誉造成损害,也可能给企业等组织带来经济损失。

3、破坏社会信任大量谣言的存在会降低公众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度,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四、应对网络谣言的措施为了有效应对网络谣言,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信息公开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及时、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从源头上遏制谣言的产生。

网络谣言的特点与散布原因

网络谣言的特点与散布原因

网络谣言的特点与散布原因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已离不开了网络的存在和手机的使用,在这样一个信息以爆炸速度般传播的时代,人们已越来越离不开通过网络来接触外面更大的世界,来了解来自世界各地的实时消息。

许多年轻人及中老年人开始逐渐地使用微博、论坛、帖子、社交软件等媒介同他人进行消息上的沟通和情感上的交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交流思想。

然而也有人通过这样的渠道,出于私利、心理宣泄、故意诋毁等方式,进行一些扰乱国家和社会治安,或者损害他人的名誉和利益的行为,通过传播凭空捏造的网络谣言,或者刻意放大某事态的严重性来满足自己的一时私欲。

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各地都有诸如此类的事情发生,心理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的学者曾经都对谣言一事进行研究和分析,多数人能够达成一致想法,即谣言的本质具有“尚未经过证实”的特征。

一、网络谣言的特点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在近几年迅速成为一个焦点话题,是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决定的。

由于网络是横穿架构于全世界各地的看不见的桥梁,网络谣言便能够通过网络这一便捷途径,高速地传播于世界各地。

同传统的谣言相比,网络谣言具有如下特点:(一)传播速度的快捷在任何形式的信息传播当中,时间的花费和空间的使用是必然的,在传统的谣言传播当中,谣言可以通过口述、报刊、书信、刻画等方式进行传播,然而这样的传播相对花费的时间比较长,并且需占用某些场地和空间。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全球普遍性,网络谣言的传播便大大减少了相对于传统谣言传播所花费的时间和加工等环节,直接性地把将要散布的谣言通过一台能够连接到互联网的电脑便能够传播出去,由于网络的即时性,世界各地同样连接互联网的网络使用者便能在前后相距远不足一秒(在网速相同的情况下)的时间距离内收到该消息,或以同样的方式进行转发。

这样一来,借助于网络的力量,网络谣言的传播方式的便捷性和高速性便能得到很好的条件支持。

网络谣言的形成与传播特征分析

网络谣言的形成与传播特征分析

网络谣言的形成与传播特征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谣言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

网络谣言是指在网络上流传的虚假信息,造成社会恐慌和不良影响。

网络谣言的形成与传播特征值得深入探讨。

一、网络谣言的形成特征1.情感化网络谣言通常针对人们的情感需求或情感脆弱点,用语言、图片、视频等表现形式,以快速博取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支持。

例如,曾经有一则流言在网络上疯传:吃五颜六色的巧克力饼干会致癌。

这种谣言针对了人们对健康的期望和关注,快速传递,引起了社会恐慌。

2.批判性差网络谣言放大了人们的负面情绪,让信众们对权威机构、专家学者等权威声音失去信任,提高了谣言的说服力。

例如,在SARS疫情期间,网络上出现了“政府故意隐瞒疫情”的流言,一时之间掀起了极大的社会议论,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急剧下降。

3.传播迅速网络谣言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快速蔓延传播,很快便占据了用户信息的主流。

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有人散布“喝中药可以预防新冠病毒”的虚假消息,迅速在网络上蔓延开来,一时之间广为流传。

二、网络谣言的传播特征1.传播渠道广泛网络谣言可以通过社交平台、微信、新闻客户端、博客、电子邮件、网络视频等多种传播渠道迅速传播。

2.传播速度快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往往在几小时甚至几分钟之内就可以迅速传遍全国乃至全世界。

3.传播范围广网络谣言可以同时传播到无数人的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上,覆盖面很大,影响很深远。

4.传播流程简单网络谣言可以通过包装、编辑、转发等形式,让信息以正常文本或图文混排形式出现,混淆视听,难以识别。

5.传播方式巧妙网络谣言的传播方式非常巧妙,往往会附加美图、记录、语音等多重载体,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更容易产生危机感,让谣言更容易被传播。

三、对网络谣言的打击与预防1.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政府部门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将其纳入法治监管范畴。

2.落实网络媒体责任网络媒体要认真落实自律责任,制定相关规范和流程,加强对网络谣言的审核和监管,切实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

谣言特征研究报告

谣言特征研究报告

谣言特征研究报告谣言特征研究报告引言: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谣言愈发猖獗,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深入了解谣言的特征对于有效抵制和预防谣言的传播至关重要。

本报告旨在对谣言的特征进行研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实践和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

一、谣言的定义与特征:谣言是指传播速度快、内容虚假、难以考证的消息。

它通常具有以下特征:1.匿名性:谣言一般都是匿名传播,没有实名来源,难以追溯到具体人物。

2.快速传播:谣言具有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尤其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谣言可以迅速扩散。

3.情感驱动:谣言往往通过情感激发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它可能利用人们的好奇心、恐惧心理或者其他情感因素,使人们更容易相信和传播。

4.难以考证:谣言的内容往往缺乏证据支撑,难以从客观角度进行验证。

5.与社会热点相关:谣言往往与当下的社会热点紧密相关,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传播。

二、谣言的影响与危害:谣言的传播对社会带来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1.误导公众:谣言的传播可能导致公众对真实信息的误解和不信任,影响公众对事实真相的判断。

2.社会动荡:谣言的传播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和不稳定因素,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经济损失:谣言的传播可能导致企业声誉受损,经济损失巨大。

4.个体伤害:谣言的传播可能引发个体的精神和情感困扰,甚至导致身心健康问题。

三、谣言传播的特点与机制:谣言传播具有以下特点与机制:1.心理效应:谣言通过激发人们的好奇心、恐惧心理或其他情感因素,吸引人们产生兴趣并传播。

2.社交网络:谣言通过社交网络的传播扩大影响力,人们在网络中的互动和分享促进了谣言的传播。

3.主流媒体传播:谣言可能通过媒体报道进入公众视野,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

4.信息滤波与选择性接受:人们在接收信息时往往倾向于选择与自己观点相符合的信息,这也有助于谣言的传播。

四、预防与打击谣言的对策:为了有效预防和打击谣言,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谣言的识别能力,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培养公众的媒体素养。

“网络谣言”特性及应对措施简析

“网络谣言”特性及应对措施简析

“网络谣言”特性及应对措施简析近段时间,曾经大量传播的“新疆艾滋患者滴血传播艾滋病”的谣言再次出现在互联网,给社会民众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恐慌,同时也引起了各地公安部门的注意。

这样的网络谣言如同一颗颗毒瘤,盘踞在互联网空间中,为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带来大量不稳定因素。

今年上半年,各地网安部门都开展了打击网络谣言的专项行动,驳斥了大量谣言,教育惩处了一批造谣者,但是对网络谣言的打击仍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必须正视并了解这种网络安全隐患,并未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做好准备。

一、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网络谣言既有针对公民个人的诽谤,也有针对公共事件的捏造。

无论什么类型的谣言,都可以归结出几个有别于传统谣言的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是网络谣言现象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

1. 谣言的传播媒介越来越网络化在网络媒介不发达的时代,“口口相传”的人际传播是谣言传播的主要渠道。

而在今天,网络媒介已经能够同时具备“点对点”的人际传播和“点对面”的大众传播的双重功能,信息传播随意性的增强和成本的降低,使网络成为了滋生谣言的温床。

另一方面,网络的便捷性也在逐渐改变着普通民众的媒介接触习惯,上网逐渐成为很多人的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主要方式,因而,谣言等虚假信息传播的网络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2. 谣言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媒体,通过数字化的通讯技术,构建起了覆盖全球的传播网络,每一个网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并且通过网络实现了跨地区的相互联通,受众只要通过简单的点击就能够实现对信息的浏览、发布(或者转发)和评论,呈现出一种“发散式”的传播状况。

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中,谣言被获取和复制的速度就变得越来越快,而网络信息的公开性使得几乎所有的网民都成为了谣言潜在的传播对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方便快捷的媒介技术和数量众多的接收群体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利的载体和更加广阔的空间。

3. 谣言的传播过程越来越难以控制网络媒介的“草根性”和“便捷性”给网民提供了自由发布信息的平台,每个网民都能够自主地参与到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来,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需要,在任意时间上网浏览或者发布信息。

网络谣言传播现象分析报告

网络谣言传播现象分析报告

网络谣言传播现象分析报告摘要:网络谣言是指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虚假信息,其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本报告通过对网络谣言的定义、传播机制、影响及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探究网络谣言传播现象的特点和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以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

第一部分:网络谣言的定义与特点网络谣言是指在互联网上通过各种渠道广泛传播的虚假信息,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虚假性:网络谣言往往基于不实的事实,以迷惑、误导受众。

2. 传播速度快:网络谣言传播迅速,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并影响大量的人。

3. 影响范围广:网络谣言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微信等平台广泛传播,一旦传播出去,影响面极为广泛。

4. 社会危害性:网络谣言不仅会给个人造成困扰和伤害,还可能对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

第二部分:网络谣言传播的机制1. 群体心理因素:人们在网络上容易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从而追随、转发谣言信息。

2. 感情情绪因素:谣言往往涉及到社会热点事件或敏感话题,能够触动人们的情感,导致情绪的高涨,从而促使谣言传播。

3. 信息传播渠道: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工具等网络平台提供了传播谣言的便捷渠道,使得谣言可以快速传播并迅速影响大众。

4. 匿名性:网络上大量匿名用户的存在,使得发起谣言的人可以隐藏身份,减少追责的可能,增强了谣言传播的隐蔽性。

第三部分:网络谣言传播的影响1. 社会影响:网络谣言传播会扰乱社会秩序,干扰社会稳定,助长社会矛盾。

2. 经济影响:谣言影响人们对商品、企业的信任度,造成商家声誉受损,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3. 个人影响:个人受到网络谣言的侵害可能导致信誉受损,甚至产生心理压力。

第四部分:控制网络谣言传播的对策1. 法律手段: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依法打击制造、传播网络谣言的行为,对违法者给予严厉处罚。

2. 提高媒体素质:媒体应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提高信息报道的专业性和准确性,减少谣言的传播渠道。

网络谣言调查报告

网络谣言调查报告

网络谣言调查报告引言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主要渠道之一。

然而,在网络世界中,谣言的传播也愈发猖獗。

本报告旨在对网络谣言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产生原因、传播途径和社会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网络谣言的定义和特征1.1 定义网络谣言是指在网络平台上,基于虚假信息或缺乏证据支持的言论,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渠道广泛传播,对公众产生误导和影响的信息。

1.2 特征网络谣言具有以下特征:(1)缺乏真实性:网络谣言通常缺乏可信度和确凿证据,往往只凭个人主观臆测。

(2)煽动性强:网络谣言往往通过夸张、煽动、情感化等手段来吸引读者的关注,并引起公众的恐慌和争议。

(3)传播速度快:网络谣言在信息传播的环境下迅速蔓延,往往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到大量用户。

(4)社会影响大:网络谣言可以对个人、组织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破坏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全感。

(5)缺乏监管:网络谣言的传播难以监管,有一定的法律法规限制,但执行难度较大。

二、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2.1 大众心理需求网络谣言的产生与大众的心理需求密切相关。

人们对新鲜事物、猎奇心理的满足、求证欲望和好奇心等,都使得网络谣言有市场与传播的土壤。

2.2 信息传播渠道的特点网络谣言的传播主要依赖于社交媒体、微博、微信、论坛等信息平台。

这些平台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可以迅速传播大量信息,而无需经过严格的审核和核实。

2.3 缺乏有效监管机制对网络谣言传播的监管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管标准和手段;另一方面,网络谣言往往通过匿名途径发布,难以追责。

三、网络谣言的传播途径3.1 社交媒体平台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是网络谣言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

用户可以通过转发、点赞等方式将谣言传播给更多人,形成传染效应。

3.2 在线论坛和博客在线论坛和博客也是网络谣言传播的重要途径。

这些平台通常对用户发布的信息审核不严,导致虚假信息得以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以获得利益 。而类似无利性 谣言 中
假借媒体 、权威 人士发声 以针 对政府行 为 的案 例 数见 不 鲜 ,如 “ 在 地震 发 生
6 期闻知饵 2 0 1 5  ̄第0 6 期
本 刊 特 稿
N 8 鼗E SE ARC
构 的期许 ,一些谣言在否定公 职人员的
同 时 ,也 会 肯 定 政 府 处 理 违 规 人 员 的 态
本刊特稿
NE WS RESE ARCH
突发事件 中的 网络谣 言特 征分 析
— —
基于2 0 1 0 — 2 0 1 4 年 间网络谣 言的研 究
童 玲
要 】பைடு நூலகம்常生活 中虽有谣言传播 ,但其对社会秩序 的干扰远 不敌 突发事件 中的谣 言。本文探讨 突发 事件 中
口 汪青云
【 摘
的 网络谣 言特征 ,有利于提 出相应 对策 ,通过详细的 内容 分析 ,发现突发事件 中的谣 言与事件 类型 密切相 关 ,与冲 突的范 围、对 象密切相 关,谣 言内容 与民众现有知识体 系呈现 明显相 关关 系。
度和行为 。
( 三 )网络 谣 言 的可 证 伪 性
本 文 主要 以辟 谣率 来 呈 现谣 言 的
可证伪性 。 以官方 、网友 、当事人和造 谣者 为辟 谣主体来分析辟谣情 况。需要 注明的是 ,官方是指政府 机构 、公职人 员 、权威机构和人士 、社会组 织和企业
合 系统 理 论 、社 会 冲突 理论 等 理论 , 提 出构 建 网络谣 言 的 协 同治 理 机制 。 律 、预警和治理机制 。
二 、 研 究 设 计
t L 5 7 %,占谣言 的一半 以上 。公共卫生
本 研究 以2 0 1 0 — 2 0 1 4 年社 会影 响较 事件 中利他 性谣 言最 少 ,共有7 则 ,占 信息样本作 为研 究对象 ,其 中 自然灾害 关 ,如 “ 双汇瘦 肉精 ”事件 ,企业 出面
此外 ,也有学者讨论 网络谣言 的传播 规 灾难事件有6 7 则 ,公共卫生事 件中有4 7
则 ,社会安全事件 中有7 5 则谣 言 ,分析 利 己性谣 言大多表现 为对政府 、社会 组
近 年 来 ,国 内关 于 突发 事 件 中 网 四类突发事件 中的 网络谣 言特征 ,有针 织 的不满 ,也有部分 谣言表现 为个 人为 络 谣言 的研究 逐渐 丰富 ,孙燕⑨ 认为 新 对性地提 出谣言预防和治理方式 。 牟 取私利而 作 出结论 ,如 “ @杨秀 宇吉 闻媒介 在谣言传播 中扮 演着双重角 色 , 研 究 所 用 材 料 均 以 公 开 报 道 或 发 布 林 长春盗婴儿案是一 则假新 闻”这 则谣 而 网络谣言则折射 集体情绪 和参 与者的 的资料为 主 ,通过对微博 、论坛 、博客 言 ,造 谣 者 承 认 造 谣 , 目的是 为 了 获 得
会 基础 ,提 出了谣言的基本应对 策略 。
实证研究 方式 ,对个案 进行较为详 细的 的恐慌 。除细分之外 的谣 言 ,均被归为
巢 乃鹏 和黄娴 ② 针 对 网络谣 言的特 性和 分析 ,但多是 聚焦 于突发事件 中网络谣 “ 其它 ” ,包括对事实 的客观陈述 。对 传 播过程进行探讨 。其后学者们 借助不 言 的传播 规律或是 突发事件各 阶段 的谣 动物的缅怀等等 。
【 关键词 】网络谣 言;突发 事件 ;政府公信 力 ; 谣 言治理


研 究 背 景
的因素 。此外 ,也有学 者致力于探讨 突
三 、 研 究 发 现
( 一 )网络 谣 言 类 型
谣 言 自古 就有 ,早 期 人们 多 对 谣 发事件各 阶段谣言传播 规律 ;分析群 体 言 内容及人们 的反应进行描述 ,奥尔波 性突 发事 件 中的网络谣 言传播与控制 策 特则从 心理动 因的视角探讨谣 言。2 0 0 3 略 。还有 学者聚焦 于微 博辟谣 的途径 ,
事件 中的 1 O 个 案例共有6 8 则谣 言 ,事故 澄清有利 于减少谣 言的产生 。 在对谣 言的分类整理过程 中发 现 ,
扩散 及消解 模 型。谭 九生 和杨建武 ④ 综 大的4 0 个 突发事 件 中出现 的2 5 7  ̄ U 谣 言 比不 到 1 5 %。公共 卫生事件 多与企业相
同 学 科 理 论 ,对 网 络 谣 言 进 行 深 入 研 言特 征和策略等 。 目前 尚无较为 系统和
自然灾 害中无利 性谣言最多 ,共有
究 。匡文波 和郭育 丰④ 借 鉴 奥尔波 特模 完整 的研究对 四种 类型突发事件 的谣 言 3 2 则 ( 见 图1), 占1 : t 4 7 %。社会 安全 型 ,提 出事 件的重要性 、事 件的模糊性 特征进行分析 。 事件 中利 己性谣言最多 ,共有 4 3  ̄ . J 1 ,占 和信息 的不 对称性是构成谣 言传播法则 的观点 ,并 根据此建立 网络 谣言传播 、
本研 究 借 鉴社 会 心 理 学 的 利他 动
机研究 ,同时综合谣言传播者 的分类方 年, “ 非典 ”肆 虐 ,谣言风行 ,国 内学 探讨 出公共突发事 件中网络谣言 治理 的 式 ,将 网络谣 言分为利他性谣 言 、利 己 者 开始大规模关 注谣言 ,不过关 注点主 新 模 式 。 性谣言和无利 性谣言 。这些无 利性谣言 要集 中于谣 言传 播过程 、接受及 传播心 综上所 述 ,目前学者们 的研究 多以 的传播实 际上 对个人 、组织 和政府将会 理 研究 。黄爱 萍 关注 了谣言 传播 的社 思辨性 文章为 主 ,虽有 少部分成果运 用 造成利益 、名誉的损失 ,甚至造成社会
群体 行为 。兰月新 利用 MA T A L B数 值 等平 台中谣 言的收集 ,制 定量化指标 , 仿 真和相轨线分析 ,研 究突发事 件网络 对谣 言类 型 、谣言指涉对 象及其态度 、 谣 言 的传 播机 理 ,探 讨 控 制 谣言 传 播 谣言可证伪性等方面进行详 细分 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