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谣言产生原因的分析及控制

合集下载

论网络政治谣言及其社会控制

论网络政治谣言及其社会控制

论网络政治谣言及其社会控制一、本文概述《论网络政治谣言及其社会控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网络政治谣言的产生、传播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社会控制策略。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政治谣言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对公众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产生着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网络政治谣言的定义、特点、产生原因入手,分析其在网络空间中的传播机制和影响,进而探讨如何通过社会控制手段有效应对网络政治谣言,以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有序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对网络政治谣言进行界定,明确其概念、特征和分类。

然后,我们将分析网络政治谣言产生的社会背景、心理机制和网络环境,探究其传播路径和扩散过程。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网络政治谣言对社会稳定、公众信任和政府形象等方面的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网络政治谣言,本文将提出一系列社会控制策略。

这些策略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和处罚力度;提高公众媒介素养,增强辨别谣言的能力;建立及时、透明的信息公开机制,减少谣言滋生的空间;以及加强线上线下联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谣言防控体系。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们期望能够有效遏制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有序发展。

《论网络政治谣言及其社会控制》旨在全面分析网络政治谣言的产生、传播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社会控制策略。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相关部门和公众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共同营造一个清朗、和谐的网络环境。

二、网络政治谣言的生成与传播机制网络政治谣言的生成与传播机制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过程,涉及信息源的产生、网络环境的助推以及受众心理的互动等多个方面。

网络政治谣言的信息源往往具有多样性。

它们可能来源于政治竞争、社会不满、经济利益等多种动机的驱动。

在某些情况下,政治谣言可能是有意为之,旨在影响公众舆论、损害对手声誉或推动特定议程。

而在其他情况下,谣言可能源于误解、误传或信息的不完整,导致公众对政治事件或政策产生误解。

网络环境的匿名性、交互性和即时性为政治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网络谣言和传言的形成和传播机制

网络谣言和传言的形成和传播机制

网络谣言和传言的形成和传播机制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网络谣言和传言也随之而来。

网络谣言和传言指的是一些没有证据支持、基于虚假或者夸大事实的信息在网络上流传,影响到了个人和社会的诸多方面。

这些消息的传播往往具有不可逆性和病毒式扩散的特点,因此,探讨网络谣言和传言的形成和传播机制,对于维护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谣言和传言的形成原因网络谣言和传言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1、信息需求不对称。

人们在获取信息时,往往会选择性地接受和传播一些与自己观点或者价值观相符的信息,而对于那些与自己观点或者价值观不符的信息则容易产生排斥甚至拒绝。

2、知识和教育素质低下。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虽然信息获取的渠道非常多,但是有些人却只从单一的、不全面的渠道获取信息,而缺乏科学和严谨的思维方法,很容易就深信不疑。

3、诱因和利益驱动。

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为了迎合公众的需求而制造和传播谣言,因为网络传播的特点,一些谣言很容易形成病毒式扩散。

二、网络谣言和传言的传播机制网络谣言和传言的传播机制,与信息传播的特点和网络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1、黑话效应。

网络上有很多类似于黑话的说法和文化,许多人以黑话的形式,将一些假信息作为真实信息进行扩散。

2、匿名性保护。

网络上使用匿名身份很是常见,这就让那些制造谣言的人可以在网络上毫无顾虑进行捏造和传播,因为他们不用担心法律的惩罚。

3、误信传染。

网络上的信息很容易形成民众的看法和意见,所以,当一些人对网络上的信息容易信以为真,以至于无数人跟随,就形成了谣言和假消息的传播。

4、潜在的效应。

网络传播具有潜在的效应,就是信息在网络上以极快的速度扩散开来,而且已经到了难以逆转的状态,这也是许多谣言得以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防范网络谣言和传言的途径在如此繁杂的网络谣言和传言信息的传播和影响下,如何有效地防范谣言的产生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1、教育反诈骗。

对网络谣言的报告

对网络谣言的报告

对网络谣言的报告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大大加快,但与此同时,网络谣言也随之而来。

网络谣言具有迅速传播、广泛覆盖和难以追溯等特点,给个人、社会以及国家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本报告将对网络谣言进行分析,探讨其产生原因、危害以及防范措施。

原因分析匿名性网络谣言的传播往往是匿名的,传播者不需要承担责任,这让一些人故意制造和散布谣言变得更加容易。

匿名性的存在使得网络谣言难以追溯和打击,进一步促使了网络谣言的传播。

情绪宣泄网络上的留言评论往往是不经过审查和过滤的,一些人利用网络谣言来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他们在传播谣言的同时,也能够获得一定的满足感和安慰。

因此,情绪宣泄是网络谣言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知识的不对称网络信息的获取很容易,但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却相对薄弱。

有些人由于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容易相信和传播谣言。

网络上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人们难以辨别真相,这也为网络谣言提供了传播的土壤。

危害分析影响公共秩序网络谣言的传播往往会导致公共秩序的混乱。

虚假的消息可能会引起恐慌,甚至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一些谣言可能会导致人们对政府、组织或个人的误解和偏见,进而对其产生负面影响。

伤害个人形象网络谣言一旦传播开来,就很难收回,个人形象可能会受到严重的伤害。

一些恶意的网络谣言可能会导致个人受到侮辱、诽谤甚至人身攻击,给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

损害社会信任网络谣言的泛滥可能会破坏人们对信息的信任。

当人们无法分辨真假信息时,他们可能变得怀疑和不信任所有的信息来源,从而导致社会的信息传播受阻。

防范措施学会辨别真假提高个人和群体的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是防范网络谣言的关键。

人们需要学会对信息来源进行评估、查证事实和多角度思考。

此外,关注权威媒体及正规机构的信息也是避免被谣言所蒙蔽的重要途径。

加强法律监管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法律监管,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制造和散布网络谣言的行为进行打击。

同时,公安机关和相关部门应及时侦查和处理网络谣言案件,维护网络环境的良好秩序。

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及治理对策分析

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及治理对策分析
} 愈 烈 的状 态 ,极 大 地 影 响 了人 们 的生 活 , 网 络 空 间 的虚 拟 性 ,更 易 导致 谣 言泛 滥 ,影 响 社会秩序 。
网络 谣言之 所 以会产 生就 是 因为不 法分 子 造谣而引起轰动,但 目前对造谣者 的惩治力 度 很小,导致网络谣言屡禁不止。为 了进一步
} ,比如传统社会 中的谣言也被席卷入网络
喊 为 网 络 谣 言 。网 络 谣 言 是 指 : 在 当 今 数
4 结 束语
权 威 机 关 又 没 有 及 时做 出合 理 的解 释 和 管理 ,
展的当今社会 ,一些人利用 网络追星甚至想 自 己出 名 , 捏 造 虚 有 的 信 息 。这 时 需 引 导人 们 不 造谣,不成为网络谣言 的始作俑者 ,提 高网络 文化靠 自律、 自省、慎独 。最后 ,需要不 断加 强技术建设,培养高科技的网络人才 ,进而 完 善网络谣言的监控,对研发屏蔽和追踪技术起 到积极的作用。
N e t w o r k Wo r l d● 网络天地
网络谣言产生的原 因及治理对策分析
文/ 陈佳 霖
上网人群与 日俱增的今天,网 民素质 良莠不齐 随 着信 息 时代 的到 来, 网络 技 术 极 大 地 便 利 了人 们 的 工 作 、 学 习生 活。任何 事 情都 有利 弊 两 方 面,上 网人群 的 增加 也带 来 了 些 不 完 善 的 地 方 比如 一 网 络 谣 言 的产 生。本 文主要 从 网络 谣 言 的 发 展 概 况 引 入 , 进 而 分 析 了 网 络谣 言 的产 生原 因,针对 原 因提 出 了 应 对 策 略 。 希 望 通 过 这 些 原 因分 析和 应对 策 略,能对 社 会上 治 理 网络 谣 言 , 维 护 网 络 世 界 的 和谐 稳 定作 出 一 些 小贡 献 。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网络谣言与虚假信息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网络谣言与虚假信息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网络谣言与虚假信息网络舆情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传播,为社会带来了许多利益,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包括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的泛滥。

针对这一现象,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挑战。

本文将从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的定义、危害、原因以及综合治理的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网络谣言与虚假信息的定义网络谣言是指无事实依据、并且通过网络广泛传播的信息。

虚假信息包括故意捏造的、误导他人的以及未经证实的信息。

这两者在网络舆情中都起到了扰乱秩序、煽动情绪等不良影响的作用。

二、网络谣言与虚假信息的危害1. 破坏社会稳定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往往以夸张、臆测、歪曲等方式传播,容易引发社会恐慌,扰乱社会秩序,甚至导致群体事件的发生,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

2. 损害个人声誉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往往涉及到特定的个人或机构,当这些信息被大量传播后,往往造成对个人或机构的声誉严重损害,给其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3. 影响公众判断由于网络信息的匿名性和广泛传播,当大量的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涌现时,公众辨别真伪变得困难,容易受到舆论影响,导致公众判断偏颇。

三、网络谣言与虚假信息的原因1. 匿名性网络给了人们匿名发布信息的渠道,这种匿名性让发布者可以逃避法律责任,因此大胆传播虚假信息和谣言。

2. 高点击率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更容易吸引点击率,原因在于大部分人对新奇和轰动的信息更感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产生。

3. 基于利益驱动某些人发布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是出于追求个人或商业利益的驱动,他们通过散播虚假信息来获取无谓的关注和利润。

四、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策略1. 强化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立法和监管,构建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的界定,并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以便从根源上遏制其传播。

2. 增加技术手段借助技术手段,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网络监测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和辨别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从而及时予以干预和阻断。

网络传谣总结报告范文(3篇)

网络传谣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报告背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

然而,近年来,网络传谣现象日益严重,严重扰乱了网络秩序,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侵害了他人合法权益。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决策部署,维护网络空间清朗,本报告对网络传谣现象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二、网络传谣现状1. 网络传谣类型多样化网络传谣主要包括以下类型:(1)虚假新闻:编造虚假事实,以新闻报道的形式传播,误导公众。

(2)网络谣言:无中生有,散布不实言论,造成社会恐慌。

(3)网络暴力:恶意攻击、诽谤他人,侵犯他人名誉权。

(4)恶意营销:利用网络传播虚假信息,诱导消费者购买。

2. 网络传谣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网络传播速度快,一旦谣言产生,短时间内即可迅速传播。

同时,网络传播范围广,涉及全国乃至全球,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3. 网络传谣主体复杂网络传谣主体包括个人、自媒体、企业等。

其中,自媒体成为网络谣言传播的重要渠道。

4. 网络传谣危害严重网络传谣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谣言传播可能导致社会恐慌、不安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2)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网络暴力、恶意攻击等行为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

(3)扰乱网络秩序:谣言传播可能导致网络空间秩序混乱,影响网络生态。

三、网络传谣成因分析1. 网络传播特点网络传播具有匿名性、去中心化等特点,使得网络谣言传播更加隐蔽、迅速。

2. 网络监管难度大网络空间治理涉及多个领域,监管难度较大。

部分网络平台监管不力,导致谣言传播。

3. 部分网民缺乏法律意识部分网民对网络谣言的危害认识不足,缺乏法律意识,盲目传播谣言。

4. 自媒体监管缺失部分自媒体为追求关注度和利益,传播不实信息,导致网络谣言泛滥。

四、网络传谣治理对策1. 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网络传谣行为的处罚力度。

2. 强化网络平台监管督促网络平台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内容审核,及时清理网络谣言。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谣言传播与应对策略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谣言传播与应对策略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谣言传播与应对策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谣言成为了新媒体时代无法回避的问题。

网络谣言以其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对社会秩序、个人声誉和信息传播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探讨网络谣言传播的原因和应对策略,不仅对于个人和社会的身心健康,也对于网络信息的可信度和社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

一、网络谣言传播的原因1.网络匿名性和无障碍性:互联网为任何人提供了发布信息的平台,没有实名制和严格的审核机制,使得发布虚假信息变得容易。

单纯凭借一部手机或电脑,任何人都可以匿名地发布消息和评论,从而导致谣言在网络上快速传播。

2.人的心理因素:人们具有倾向于相信和传播负面信息的心理。

负面信息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共鸣,更容易被大量转发和传播,从而使得谣言迅速蔓延。

此外,人们对于未知和恐惧的东西更容易产生兴趣,而谣言通常与未知和恐惧感相关,因此更容易引起关注。

3.不完全信息的传递和信息过载:网络传播的速度之快导致信息的不完全性,人们更容易被不完全的信息片段欺骗。

此外,互联网的大量信息导致人们难以分辨真假信息,容易被虚假信息所影响。

二、网络谣言传播的危害1.扰乱社会秩序:网络谣言往往携带着负面情绪和恶意,对社会秩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虚假信息可能引发社会恐慌、群体事件甚至引发社会动荡,破坏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2.损害个人声誉:个人和组织往往成为网络谣言的主要攻击对象,虚假信息容易破坏个人和组织的声誉和形象。

这不仅对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社交关系造成困扰,更影响到公共舆论对个人的评价。

3.影响信息传播的可信度:网络谣言的传播降低了信息的可信度和真实性,使得人们对于网络上的信息产生怀疑。

这对于信息的传播和公共舆论形成障碍,阻碍了有效的社会交流和决策。

三、应对网络谣言的策略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发布和传播网络谣言进行打击和制裁。

同时,加大对网络谣言责任的追究力度,加强相关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

网络谣言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原因分析报告

网络谣言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原因分析报告

网络谣言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原因分析报告随着各大社交平台的不断发展,网络谣言时有发酵,涉及公共政策、社会事件、民生问题、医疗健康、教育培训、自然现象、就业形势等各个公众较为关心的领域,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把真相混杂在谣言之中,让人们丧失对真相的辨别能力,加剧了社会恐慌和信任危机。

对于网络上发生的诽谤、侮辱等行为,其对象选择的随机性,让身处网络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有了代入感和恐慌感;网络谣言对被害人本人造成的影响力巨大,对网络社会人们的冲击也很大,让人们失去安全感,形成失序感。

一、典型网络谣言案例1、“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案”事件事发2020年7月7日,杭州的谷女士如往常一样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某居民小区快递驿站取快递时,被附近便利店店主郎某某偷拍。

随后,郎某某与朋友何某某编造“女子出轨快递小哥”等内容并发至微信群,有人抱着吃瓜、猎奇的心态合并转发了上述内容,还有人为了给自己的公众号赚流量而继续添油加醋,谣言在互联网上扩散并持续发酵。

2020年12月26日,据浙江省检察院通报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事件,郎某某、何某某因网络诽谤他人被余杭警方立案侦查,自诉案件转成公诉案件。

2021年4月,法院以诽谤罪判处被告人郎某某、何某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

2、“桃城中学教师猥亵学生”事件2022年2月9日,一自称河北衡水桃城中学学生的用户“XINt”发文称,该校存在违规组织考试、老师体罚或言语侮辱学生等问题,引发网民持续关注。

2月16日起,该校初中部教师猥亵女学生的爆料迅速发酵,界面新闻等网络媒体跟进报道,推高舆情热度。

2月17日,桃城区委区政府成立联合调查组进驻桃城中学。

此后,大量爆料信息涌现舆论场,如网民发布伤口照片控诉是桃城中学老师殴打所致、贵州水城一小学教师殴打学生的视频被冒充为桃城中学、网传桃城中学拿出1.8亿压热搜等,舆论愤慨情绪被层层推高。

2022年2月21日,衡水市公安局桃城分局官微发布调查通报称,桃城中学一学生因被该校教师许某训责心存不满,发布许某猥亵他人的谣言;甘肃网民仇某飞借此赚取流量,编造“猥亵”的聊天记录;一名未成年人受不实言论误导,剪辑制作不实视频并配以“桃城中学”等文字发布。

网络谣言的形成与防范

网络谣言的形成与防范

网络谣言的形成与防范伴随着信息的快速传递,网络谣言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网络谣言不仅会造成个人声誉的影响,也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重大威胁。

因此,了解网络谣言的形成原因和预防措施非常必要。

一、网络谣言的形成原因1. 点击率的驱动很多时候,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和个人会散布各种谣言,以博取点击率。

在网络上,点击率也是一种货币和权利。

因此,一些不负责任的人会故意散布不实信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2. 信息过度筛选当我们用搜索引擎寻找某种信息时,搜索引擎会根据我们的搜索习惯和历史记录为我们筛选相关的信息。

这种过度筛选会造成我们接触到的信息出现偏差,因此有可能接收到一些不真实的消息。

3. 情绪和心理的渲染网络上的谣言常常伴随着情绪和心理的渲染,让人们产生恐惧和紧张的情绪。

这种情绪和心理的渲染会导致人们更愿意相信这些不真实的消息。

二、网络谣言的防范措施1. 验证信息的来源接收到不明信息时,首先要确认消息的来源是否可靠。

如果信息来源不明确,则有可能是谣言。

如果可以确认信息来源,则可以在不经调查和验证的情况下,进一步确认信息的真实性。

最好的方式是,从各方面收集证据,以确定信息是否真实。

2. 提高媒体的素质媒体是网络谣言的主要传播渠道之一。

媒体人应该加强自己的职业素质,讲求新闻道德,负责任地传递信息。

在报道消息之前,应该对消息进行充分的调查和核实。

3. 加强教育和宣传教育和宣传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应该加强网络素质教育,提高公众对网络谣言的纠错意识。

可以利用各种媒介和渠道,向公众宣传网络谣言的危害、如何鉴定谣言以及如何避免传播谣言。

4. 加强法治建设对故意制造,散布不实信息的人,应该依法追究责任。

通过加强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可以有效地打击网络谣言,维护社会公正和秩序。

总之,网络谣言的危害不容忽视。

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从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着手解决,因为网络媒体是现代传媒中最快速,最迅捷,最有力的传播渠道之一,反谣言行动,不仅是个体和企业的利益所需,也是社会和公众的需要。

网络信息传播乱象分析与治理策略思考

网络信息传播乱象分析与治理策略思考

网络信息传播乱象分析与治理策略思考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信息传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信息传播乱象的频繁出现,如虚假信息、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等问题,给人们的阅读、传播、获取信息带来了很大困扰。

对于这些乱象现象,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有效的治理策略,以建立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网络信息传播环境。

一、网络信息传播乱象分析1. 虚假信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虚假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尤其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

不法分子利用网上购物、广告宣传等途径,通过编造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造成经济损失。

而一些网络媒体也存在造假报道,为了吸引眼球,故意发布不实信息,导致公众产生误解和恐慌,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虚假信息的传播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信息污染和心理压力。

2. 网络谣言网络谣言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不实信息,其特点是信息散布范围广、速度快,容易误导大众。

网络谣言可能是有意传播的谣言,也可能是无意识的误传。

这种谣言可能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使得社会风气恶劣,导致社会不稳定。

网络谣言也容易造成人们的不良心理,造成不良后果。

3. 网络暴力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网络暴力现象越来越严重。

一些人通过网络,在不具任何道德和法律约束的情况下,对别人进行嘲讽、谩骂,甚至刻意造谣陷害,使得受害者遭受极大的伤害。

网络暴力不仅会导致个人的严重伤害,更可能引发社会恶劣风气,严重危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治理策略思考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网络信息传播乱象的出现,政府应加大立法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网络信息传播的监管和管理。

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可以有效打击网络谣言、虚假信息,维护网络信息传播的秩序,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2. 加强信息传播伦理建设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加强信息传播伦理建设,培养公民的信息素养。

倡导理性、客观、负责任的信息传播方式,树立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净化网络信息传播环境。

网络谣言案例分析

网络谣言案例分析

网络谣言案例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的广泛,网络谣言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中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网络谣言的传播迅速而广泛,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损害了公众的利益,甚至对个人的生活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威胁。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网络谣言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进而探讨如何有效地应对和防范谣言。

一、网络谣言的定义和特点网络谣言是指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传播工具传播起来的不真实信息,其内容往往涉及到一些热点新闻、社会事件或相关人物,具有较强的传播力和感染力。

与传统的谣言相比,网络谣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传播速度快:网络媒体的快速传播特点使得谣言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广泛传播,迅速形成舆论场。

2. 受众范围广: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到网络谣言,受众群体覆盖面广,影响力巨大。

3. 虚假性高:网络谣言往往是通过伪造信息、断章取义、无中生有等手段制造出来的,其真实性欠佳。

二、网络谣言的案例分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各种网络谣言层出不穷。

下面将针对几个典型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例一:A明星绯闻传言近期,某明星A被爆出与一位男演员B有不正当关系,这则消息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然而,经过核实后,这则传言被证明是捏造出来的。

虽然真相被揭示,但A明星的声誉受到了一定的损害。

这个案例中的网络谣言主要是利用了公众对名人绯闻的好奇心和猎奇心理,煽动了舆论,对明星的形象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例二:假药谣言的传播某时,一条关于某种常见疾病的假药谣言在网络上频繁传播,声称某种药物能够治愈该疾病。

由于该药物的价格昂贵,很多人在得知这条谣言后纷纷购买,结果造成了经济和心理上的巨大损失。

这个案例中的谣言通过对大众健康问题的触动,调动了人们对于病痛的恐惧,导致了盲目的购买行为。

事实上,这种药物并不能达到宣传的效果,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网络谣言案例。

例三:虚假负面新闻某网络平台传播了一条关于一家公司的负面新闻,声称该公司涉及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产生演变及控制路径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产生演变及控制路径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产生演变及控制路径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已成为一个难以忽视的社会现象。

网络谣言不仅侵犯了公民的权利和利益,还对社会治理和舆论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网络谣言的产生、演变及控制路径。

网络谣言产生的两大原因网络谣言的产生有两大原因:信息不对称和传播途径。

信息不对称是指一些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产生和传播,是因为人们在获取信息时存在着不对称的现象。

这种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信息的可信度和信息的真实性上。

即使是在传媒时代,很多人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是有限的。

而在如今的自媒体时代,信息的获取更容易受到限制,人们更容易接触到一些虚假信息,从而产生网络谣言。

传播途径是指一些谣言之所以能够迅速传播,是因为网络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比传统媒体更快。

任何一个人只要有一个社交媒体账号,就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群甚至QQ空间等途径,将虚假的消息迅速传播出去。

网络谣言的演变过程1. 传播阶段:谣言产生后很快就会有人在社交网络上进行传播。

在初始传播阶段,谣言会通过一个小圈子传播。

如果这些人相信这个谣言,他们就会进一步将其传播给他们的朋友或跟随者。

2. 扩散阶段:如果谣言传播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就很可能通过大众传媒达到许多人。

此时,谣言开始扩散到一个更广泛的受众。

3. 强化阶段:在扩散阶段后,谣言会开始进一步被强化和加强。

这通常是通过与一些当前新闻或事件相结合来实现的。

这些谣言所包含的信息,可能会被其他监察机构或媒体机构加以确认或辟谣,但由于无法获得同样广泛的传达范围,仍可能继续得到信仰。

4. 平衡阶段:一旦谣言在扩散中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它也就达到了一个“平衡”状态。

这意味着它已经成为了一个无法通过媒体和其他机构去掉的信息。

在这个阶段,很多人已经相信了这个消息,并开始广泛在社交网络上分享和传递。

要控制网络谣言,需要协同应对该问题,而非由单一机构采取措施控制。

以下是网络谣言控制的路径:1. 加强技术手段,构建监测机制:要控制网络谣言,必须依赖技术手段和机制。

社交媒体中的谣言传播机制分析

社交媒体中的谣言传播机制分析

社交媒体中的谣言传播机制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谣言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也越来越普遍。

从各种社交媒体上看到的新闻和消息,我们时常难以分辨其真假。

因此,本文将从社交媒体中的谣言传播机制进行分析。

社交媒体中的谣言产生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看看社交媒体中谣言产生的原因。

通常,谣言的产生有以下几种原因:1. 知识匮乏:人们可能因为知识缺乏,不能准确地分辨事实和谣言,从而在社交媒体上散布谣言。

2. 恶意操作:在现代信息化时代,有些人会利用谣言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那些不良企业、组织、政治人物或其他希望制造混乱的人,通过引导舆论,制造错误的信息并将其散播开来来达到一定的目的。

3. 个人情感驱动:一些人可能会因为自身的情感需要,而无意识地传播谣言。

因为某些事情会触发他们的情感,他们在没有深入了解情况的情况下,往往会轻易地相信谣言并加以传播。

社交媒体谣言的传播机制在社交媒体中,有许多传播渠道,这导致谣言很容易在社交媒体上传播。

以下是一些社交媒体谣言传播机制的细节:1. 推特、脸书、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体平台,因其用户容易与其他用户互相转发,就像一系列互相连通的管道。

如果一条谣言被发布到其中一个用户平台上,它就可以很容易地被其他用户转发,形成一个谣言热点。

2. 并不是所有用户都会像正常人类一样阅读新闻,这意味着谣言可能在社交媒体上爆发,甚至在它们被证实不实之前,它会快速地传播到数百万、数十万、乃至成千上万的用户。

3. 推特、脸书等社交媒体平台对谣言的监管很有限,它们的防火墙在大部分情况下是无用的。

另外,在平台上发布的谣言,也很难被准确标注为“虚假消息”,这就让谣言更容易在网络世界里流传。

如何防止社交媒体中的谣言1. 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教育用户如何识别谣言,加强社会舆论引导能力。

2. 加强社交媒体平台管理和监管,并对发布谣言的用户进行严惩。

3. 新闻媒体与社交网络联合起来,共同致力于打造公正价值观、真实、权威的媒体渠道。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成因和规避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成因和规避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成因和规避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谣言的频繁传播。

谣言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速度之快,使得一些谣言甚至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了解谣言的成因和规避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一、互联网时代下谣言的成因1.信息不对称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变得非常迅速和便捷,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许多人在接收信息时,往往只看到了一方面的资料或观点,对事实的了解并不充分。

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人们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判断产生偏差,从而很容易相信谣言。

2. 缺乏个人核实的意识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往往过于依赖互联网上的资讯,忽视了对信息的核实。

许多人在接收到某些信息后,往往没有自己去查证,而是盲目相信或转发。

这种缺乏核实的意识也成为了谣言传播的温床。

3.社交媒体的泛滥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的泛滥也是导致谣言频繁传播的原因之一。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分享和互动日益增加,但是在这种平台上难以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因此一些不实的消息很容易在这些平台上获得传播。

1.加强自身信息素养对于互联网上的信息,我们应该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学会通过多方面的渠道获取信息,并且具备对信息进行筛选、辨别真伪的能力。

只有在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水平后,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规避谣言的侵害。

2.核实信息来源在接收到某一信息后,我们应该学会核实信息的来源和真实性,不要盲从和转发未经核实的信息。

通过查看多个独立渠道,比对信息的真伪,以及与专业人员进行咨询,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事实。

3.理性思考信息内容接收到新的信息后,我们应该学会理性思考,不要被情绪所左右。

在接收信息时,我们应该冷静下来,进行思考和分析,而不是盲目相信。

4. 提高对媒体和社交平台的审查能力在利用媒体和社交平台获取信息时,我们需要学会甄别信息的真伪。

在接收信息时,我们要注意信息的来源和发布平台,选择正规、权威的媒体和社交平台,避免一些非法信息的误导。

网络谣言案例分析

网络谣言案例分析

网络谣言案例分析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乐趣,但同时也给信息传播带来了诸多挑战。

网络谣言作为其中的一种现象,给社会治安和人们的信任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网络谣言案例,探讨其产生原因、危害和如何应对。

一、案例一:某地传言食品中掺入有毒物质近期,网络上盛传某地市场的食品中掺入有毒物质,引起了广泛的恐慌和不信任。

然而,通过调查发现,这一传言完全是谣言。

造成这一谣言的原因在于社会对食品安全的普遍担忧和人们对网络信息的不加辨别。

当谣言传播到一定程度时,威胁社会稳定和市场信任的问题就凸显出来。

网络谣言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造成公众恐慌和不信任,从而影响社会稳定。

第二,对企业和品牌造成负面影响,导致企业信誉受损。

第三,耗费社会资源,增加社会治安成本。

应对网络谣言需要综合利用技术手段和社会力量。

一方面,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遏制谣言传播。

另一方面,提高公众的信息识别能力,教育人们正确使用网络,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二、案例二:明星涉嫌性侵传闻引发争议近年来,网络上不断传出明星涉嫌性侵的传闻,引发了广泛的舆论争议。

然而,经过调查,大部分传闻都被证明是虚假的。

这些谣言的产生来源于一些人对明星的嫉妒和娱乐圈的竞争心态。

网络谣言在这个案例中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对明星的名誉和形象造成巨大伤害,同时也动摇了公众对法律和正义的信任。

针对这种情况,解决的方法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法律监管,对恶意散布网络谣言的行为进行惩处。

其次,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培养对信息的辨别能力。

此外,明星和娱乐圈也可以通过加强自身形象管理,提高公众对其信任度。

三、案例三:疫苗谣言引发大规模拒种疫苗谣言一直是网络谣言的一个热点话题。

曾经有一次疫苗谣言引发了大规模的拒种现象,导致公众担忧和疾病的传播。

疫苗谣言的产生往往与人们对疾病的恐惧心理和信息不对称有关。

疫苗谣言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疫苗接种率下降和疾病的复发,给公众的健康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网络舆情与网络谣言

网络舆情与网络谣言

网络舆情与网络谣言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人们的信息获取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舆情与网络谣言的难题。

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关于事物的意见、情感和行动的总称,而网络谣言则是指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缺乏真实依据或者被有意篡改的信息。

本文旨在探讨网络舆情与网络谣言的关系,并提出应对之策。

一、网络舆情的现状分析如今,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到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中。

一则小小的新闻,只需经由网络的一次分享,即可迅速扩散,甚至演变成社会事件。

网络舆情的产生与互联网的高速度传播相辅相成,在迅速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真实性的难题。

人们在网络上表达情感时,常常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只盲目追随他人的观点,从而形成所谓的“舆论场效应”。

二、网络谣言的危害与原因分析网络谣言是网络舆情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

首先,网络谣言扰乱了社会舆论秩序,导致公众情绪波动,甚至引发社会恐慌。

其次,网络谣言造成信息失真,污名化了个人和机构的声誉,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包括恶意传播、缺乏核实、对信息过度兴奋等。

三、应对网络舆情与网络谣言的措施面对网络舆情和网络谣言的蔓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

首先,加强舆情监测,通过数据分析和技术手段,及时掌握舆情动向,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

其次,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维护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整体秩序。

此外,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大众的媒体素养和信息辨识能力,使公众能够更理性、科学地对待网络传播的信息。

四、个人应对网络舆情与网络谣言的建议作为每一个网络使用者,我们应该具备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避免成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者和受害者。

首先,要保持独立思考,不盲目追随他人的观点,对能够影响自己生活和决策的信息进行多角度分析和核实。

其次,积极参与网络舆论的讨论,发表中肯的意见,引导网络舆论走向理性和积极的方向。

浅析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与控制策略

浅析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与控制策略

浅析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与控制策略互联网、微博等新媒介的发展,扩大了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范围,对社会安全造成更大的不稳定因素。

通过对具体的网络政治谣言案例进行分析,探究网络政治谣言的形成原因和传播路径,有利于更好地采取措施控制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这主要包括:政府必须真正忧民众之所忧,解民众之所急;政府要坚持信息透明原则;政府需完善互联网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社交门户网站需强化自身社会责任,规范网络传播行为;公民需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培养理性思考能力等。

标签:网络政治谣言;传播;控制策略互联网、微博等新媒介的发展,促进了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这不仅损害政治人物的名誉和利益,更有可能危及社会稳定与国家利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乃至动摇国家政治权力的重要诱因。

一、网络政治谣言的含义(一)谣言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戈登·奥尔波特和利奥·波斯特曼认为,谣言是与当时事件相关的命题,是为了使人相信,一般以传播媒介的方式在人们之间流传,但是却缺乏具体的资料证实其确切性的阐述或诠释。

我国学者胡钰认为,“谣言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1]。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谣言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其真实性未经相关主体证实;该消息得到广泛传播。

(二)政治谣言从内容上分,谣言可分为政治谣言、经济谣言、军事谣言、社会生活谣言和自然现象谣言[2]。

政治谣言是有关政治生活的谣言。

它是政治权力和政治利益斗争的产物,往往是为了某种政治需要而有意捏造,是对有关政治人物或政治集团的攻击和诽谤[2]。

(三)网络政治谣言网络政治谣言是以网络为载体而进行传播的政治谣言,是“指个人或集团为了实现特定政治需要,以国际互联网络为传播媒介,在没有事实根据或虽事出有因但在传播过程中却严重失真的情况下,对政治人物或政治集团进行有意诬陷、攻击和诽谤的政治传言。

它是国际、国内政治权力斗争和政治利益矛盾的产物”[3]。

关于网络谣言产生原因的分析及控制

关于网络谣言产生原因的分析及控制

关于网络谣言产生原因的分析及控制网络谣言是指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迅速蔓延并产生社会影响的错误、无根据的消息。

它在当代社会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且严重影响公众判断力和社会稳定的问题。

产生网络谣言的原因主要包括信息传播的特点、网络信息传播平台的特性、个人心理因素以及利益驱动等。

首先,信息传播的特点是产生网络谣言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消息可以迅速在网络上扩散,很难得到准确、权威的验证。

这种特点导致了谣言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而事实的查证则相对较慢。

人们对于即时性的需求和对于新闻敏感度的提高使得他们更加容易相信和传播未经核实的信息,从而成为网络谣言的传播媒介。

其次,网络信息传播平台的特性也是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之一、社交媒体平台和即时通讯工具成为网络谣言传播的主要渠道。

这些平台具有匿名性、广泛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使得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很难被有效监管和控制。

同时,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推送与用户的兴趣相符合,容易导致信息的共享和操纵,从而影响了公众的信息获取和传播行为。

再次,个人心理因素也是产生网络谣言的重要原因。

人们在感知和传递信息时常常受到认知偏差、认知失调等心理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人们对于负面信息更加敏感,因为负面信息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情感反应,进而使得谣言更易传播。

另一方面,人们对于与自己的观点相符合的信息更加容易相信和传播,从而形成了信息的筛选和过滤机制,容易导致信息的价值倾斜和片面传播。

最后,利益驱动是产生网络谣言的根本原因之一、网络谣言往往与个人、组织或政府的利益息息相关。

个人可能因为对于他人的误解或者为了其中一种目的而散布谣言,组织可能利用谣言来达到其中一种商业、政治或活动目的,政府可能通过控制和扩散谣言来掌控舆论和影响民众的观点。

利益驱动不仅促使网络谣言的产生,也使得网络谣言更加危险和难以控制。

为了控制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舆论监管和引导。

网络谣言传播现象分析报告

网络谣言传播现象分析报告

网络谣言传播现象分析报告摘要:网络谣言是指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虚假信息,其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本报告通过对网络谣言的定义、传播机制、影响及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探究网络谣言传播现象的特点和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以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

第一部分:网络谣言的定义与特点网络谣言是指在互联网上通过各种渠道广泛传播的虚假信息,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虚假性:网络谣言往往基于不实的事实,以迷惑、误导受众。

2. 传播速度快:网络谣言传播迅速,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并影响大量的人。

3. 影响范围广:网络谣言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微信等平台广泛传播,一旦传播出去,影响面极为广泛。

4. 社会危害性:网络谣言不仅会给个人造成困扰和伤害,还可能对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

第二部分:网络谣言传播的机制1. 群体心理因素:人们在网络上容易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从而追随、转发谣言信息。

2. 感情情绪因素:谣言往往涉及到社会热点事件或敏感话题,能够触动人们的情感,导致情绪的高涨,从而促使谣言传播。

3. 信息传播渠道: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工具等网络平台提供了传播谣言的便捷渠道,使得谣言可以快速传播并迅速影响大众。

4. 匿名性:网络上大量匿名用户的存在,使得发起谣言的人可以隐藏身份,减少追责的可能,增强了谣言传播的隐蔽性。

第三部分:网络谣言传播的影响1. 社会影响:网络谣言传播会扰乱社会秩序,干扰社会稳定,助长社会矛盾。

2. 经济影响:谣言影响人们对商品、企业的信任度,造成商家声誉受损,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3. 个人影响:个人受到网络谣言的侵害可能导致信誉受损,甚至产生心理压力。

第四部分:控制网络谣言传播的对策1. 法律手段: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依法打击制造、传播网络谣言的行为,对违法者给予严厉处罚。

2. 提高媒体素质:媒体应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提高信息报道的专业性和准确性,减少谣言的传播渠道。

网络谣言传播的原因与应对

网络谣言传播的原因与应对

网络谣言传播的原因与应对网络谣言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形式,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广、难以核实等特点,给社会稳定和民众心理带来了不良影响。

针对网络谣言的传播原因,可以从社会文化、技术、人性等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首先,网络谣言的传播原因之一是社会文化背景。

当前社会存在一种好奇和喜爱八卦的文化氛围,人们对于新奇、具有噱头的信息更感兴趣。

因此,网络谣言往往能够满足人们的这种心理需求,激发大众的猎奇心理,从而导致其传播。

其次,技术因素也是网络谣言传播的原因之一、互联网的高度发达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当前,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只要一条消息被发布,就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

这使得网络谣言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以至于传播不易控制。

此外,人性的一些弱点也是网络谣言传播的直接原因。

人们通常对一些警示性信息更加关注,容易对恶劣事件产生恐慌情绪,从而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抱有较高的认同度。

这种恐慌情绪使人们更加容易相信、传播虚假信息,为谣言传播创造了条件。

在面对网络谣言传播时,应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以减少谣言的影响。

首先,加强网络谣言的监管。

政府应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设立专门的机构或组织来负责网络谣言的监测、核实和处置工作。

同时,加强网络信息的管理和监管,加强对互联网公司的监管,防止虚假信息的传播。

其次,加强网络素养教育。

提高人们对网络谣言的辨别能力和警觉性,培养他们对信息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层面都应开展网络素养教育,让公众具备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不轻易相信和传播网络谣言。

此外,媒体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媒体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可以通过便利的渠道发布真实、准确的信息,及时辟谣并提供权威解释。

媒体应该履行社会责任,加强事实核查,报道真实情况,避免夸大报道和制造恐慌情绪。

最后,个人也应提高自身的素质和道德水平。

在接收到一条信息时,要保持理性思考,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并不轻信、不盲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谣言的生成与管理
时间:2011-09-20 13:16:00 作者:; 来源:
● 李明哲
谣言在网络上的传播日益增加,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从江苏省人民医院“艾滋门”事件到山东省东明县化工污染致60%人口患甲状腺肿瘤事件,还有近来因日本地震而引发的抢盐风波,受众的从众心理、窥私心理等复杂的心理状态推动着谣言从发布、轻信、增添到扩散成为焦点。

①网络谣言若得不到正确引导与控制,会对受众、各类组织乃至公众人物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要遏制网络谣言的泛滥,规避因谣言而带来的各种风险,降低谣言产生的信息传播“噪音”干扰,保障良好的信息传播环境,就必须对网络传播主体和受众进行规范和教育引导,并辅之技术手段,完善网络谣言管理的机制,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


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
1.网络谣言传播具有多渠道性
网络谣言生于虚拟世界,但由于主流媒体的传播,使网络谣言接触到更多受众,因此被人们认为是事实。

若谣言起于网络且只由网络传播,就不会造成相同的影响。

但若网络谣言被主流媒体当成新闻来报道,则谣言便可能发展成公司或组织在信心和信誉上的危机。

2.信息闭塞导致谣言产生
很多传播学者和危机管理学者都有一个共识,即“谣言止于信息公开”。

谣言之所以能盛行,有很多原因,个人的心理状态、社会环境状况、政治环境因素等对谣言的流行都负有责任。

③而信息闭塞、渠道堵塞是谣言盛行的一个很大原因。

人们生活在社会中,就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各类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判断自己的生活状况,并给出决策。

当信息渠道封闭、信息交流不再通畅的时候,人们出于对信息缺乏的恐慌,就会编造谣言,相互流传,以缓解自己的不安情绪,同时表达自己的不安。

3.传播者有目的地制造谣言
网络上的谣言大多属于黑色谣言,即传递坏消息、诽谤他人、制造骚乱。

谣言传播迅速,覆盖范围广泛,而且成本低廉,效果奇佳。

在西方,大多数政治谣言的传播都可以达到一定的目的,比如诽谤政敌、改变选民态度等。

由于中国的传统观念和政治体制,政治谣言的传播并不成为典型。

然而,谣言仍然作为一种手段被广泛运用于现代商业战争中,谣言的似真似假影响着股市的攀升、企业的并购。

同时,出于对他人的报复,也有人制造谣言,对他人进行中伤。

甚至在职场中的人事调动中,也有人散布谣言,以确保自己的地位或者赢得晋升机会。

总之,造谣者出于功利性的目的制造谣言,并利用谣言达成目的。

4.弱势群体发泄不满情绪
目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贫富差距逐渐拉大,这样就会有一些社会个体对目前的生活状况不满。

平头百姓痛恨腐败现象,市井小民表现出仇富心理。

作为相对弱势的一方,他们在能力、权力和财富上无力反抗的时候,就会选择一定的方式进行发泄。

于是,他们制造谣言,以赢得舆论的支持,完成自己对目前处境的不满情绪的发泄。

谣言作为一种廉价的、效果显著的传播方式,在迅速传播中满足了弱势群体的发泄心理,让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和力量。

同样,弱势群体更容易传播相对有利于己方的谣言,在传播的过程中,
人们宣传了自己的隐秘愿望,获得了快感。

网络谣言的控制与解决方法
1.及时、充分的信息公开有助于遏制谣言传播
网络上的谣言大多与事实严重不符,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及时直接指出其荒谬之处,通过正式机构向公众传播权威可信的情报和解释,并进行反证来否定谣言。

一般来说,这样的谣言虽然有貌似权威的信息来源,但是往往禁不起推敲,一经辟谣,其生命力就会大大减小。

2008年12月,有网友发帖《价值52万元,陕西佛坪县委书记的手表也不赖!》,爆料陕西贫困县佛坪县委书记杨光远佩戴价值52万元劳力士手表,还附有两张照片来佐证。

事后杨光远书记辟谣,称其佩戴的手表是2004年完成援藏任务,离开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时,用补发的援藏津贴购置的一块价值2000多元的梅花牌手表,用以纪念援藏工作,并一直佩戴至今。

该手表目前市场价值近3000元,并非帖文指称的所谓劳力士天价手表。

通过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当事人出面澄清,谣言则会不攻自破。

2.利用技术手段强制控制
和其他技术一样,网络技术本身是中性的。

它是一把双刃剑,在为社会提供便利和服务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消极的负面效应。

网络谣言主要产生并传播的场所之所以能提供虚拟匿名的交往,是与互联网技术分不开的。

尽管如此,一味地强调技术的过失是荒谬和不现实的,因为网络的运行并不是单单由技术推动的,而是加入了人的参与,包含了人们之间的配合、默契和协调一致。

因此,可以让技术开发人员研发出能够屏蔽不良谣言的软件,人机配合,共同抵制网络不良谣言的传播。

3.加强公众教育
谣言,是指凭空捏造的不可信的话。

人们之所以相信谣言,和其自身素质和受教育程度有关。

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曾提出“知沟”理论,即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来越有扩大的趋势。

为什么2003年的非典谣言能在农村大肆传播,而该谣言到了城市里就不易生存?这和两个不同人群在知识层面、文化程度和分析能力等方面的差距有很大关系。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他们采纳信息的多寡程度不同而致。

因此,对公众进行教育,加强自我教育,理性分析谣言,从根本上提高人口素质,对抑制谣言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网络是谣言产生与传播的温床。

若要克服网络谣言的影响,就必须针对网络空间特有的传播特征,辅以危机传播的概念与通则进行研究。

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从网民自身做起,防患于未然。

注释:
①张晓雪、高珊:《互联网在谣言传播中的角色及应对策略——以江苏省人民医院“艾滋门”事件为例》,《青年记者》[J],2011年第7期
②黄卫星、康国卿:《受众心理视角下的网络谣言生成与治理——以“艾滋女”事件为例》,《中州学刊》[J],2011年第2期
③胡百精:《危机传播管理——流派、范式与路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