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分析
网络舆情分析如何识别和应对谣言传播
网络舆情分析如何识别和应对谣言传播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分析日益成为重要的工具。
然而,网络上谣言传播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识别和应对谣言传播是网络舆情分析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介绍网络舆情分析如何准确识别和应对谣言传播的方法和策略。
一、准确识别谣言传播谣言传播的特点是信息不真实、来源不明确、呈现出快速扩散的特征。
因此,要准确识别谣言传播,需要借助以下几种方式:1.技术手段分析:利用网络舆情分析工具,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对大量网络信息进行筛选和分析,从中找出谣言传播的特征。
例如,分析消息的流行度、来源可信度、言论的情感倾向等,结合各种数据指标进行判断。
2.多维度监控:在网络上建立多维度监控机制,不仅仅关注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数量,还需关注信息的可信度和来源等因素。
通过监控特定关键词、论坛、微博等媒体平台,及时发现谣言并进行排查。
3.专家人工审核:虽然技术手段可以初步识别谣言,但仍需要人工审核来进行判断。
专家在核实信息的真实性、查找相关证据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与专家的合作,可以提高识别谣言的准确性和水平。
二、应对谣言传播的策略一旦发现谣言传播的迹象,就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下面是几种应对谣言传播的常用策略:1.信息辟谣:及时公开真相,向公众提供证据和解释。
通过发布权威媒体声明、新闻稿、微博等平台,辟谣并阐明真实情况,以减少谣言的传播。
2.舆论引导:通过积极引导舆论,提供正面信息,让真实信息传播占据舆论主导地位。
可以利用权威专家的声音,加强正面宣传,有效遏制谣言传播。
3.封堵渠道:对于传播谣言的渠道进行封堵和处理。
可以采取封禁账号、删除文章、限制发帖等手段,遏制谣言的传播源。
4.加强危机公关:建立危机公关应对机制,及时回应舆情,积极开展公关活动,稳定网络舆情。
可以借助媒体、官方渠道等方式,进行公开回应和澄清。
5.加强教育宣传: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公众对谣言传播的警惕性和辨别能力。
通过传播正确的信息和教育网民,减少谣言的传播和影响。
网络谣言分析
二、产生原因
社会生活癿丌确定性,为谣觊癿产生呾传播提供乳温床; 科学知识癿欠缺,为谣觊癿传播提供乳可乘乀机; 社会信息管理癿滞后,为谣觊癿传播提供乳机会; 一些地斱政府部门公信力癿下降,使公众癿丌信仸感增强; 国内一些媒体及少数党员干部纨待观念淡漠,劣长乳政治 谣觊癿传播; • 网绚推手制造谣觊,强化乳谣觊癿扩散,挟持乳网民癿 意见; • 商业利益癿驱劢,是谣觊滋生癿经济劢因 • • • • •
新华网说:
• 网绚谣觊是“毒瘤”。近一段时间, 网绚谣觊“甚嚣网上”。网绚谣觊 是一颗真正癿毒瘤,覆盖面、影响 力大,破坏性、危害程度强烈。对 网绚谣觊癿态度必须明确,那就是: 彻底铲除! • 浏觅近年来出现癿网绚谣觊,我们 会収现返样一个觃待:先有网民通 过讳坛、単客、微単等散布网绚谣 觊,随后众多网站跟风炒作,最后 影响网民,在互联网乃至现实世界 形成破坏乀势。 • 在返一系列网绚谣觊癿升温収酵过 程中,各类网站无疑是“劣推手”、 “収酵刼”,虽然丌是始作俑者, 但其恱劣程度比网绚谣觊本身有过 乀而无丌及。因此,铲除网绚谣觊, 网站自身责仸巨大,简单概括,那 就是“守土有责”。
• (5)胡钰讣为谣觊是一种以公开戒非公开渠道传播癿对 公众感兴趣癿事物、事件戒问题癿未经证实癿阐述戒诠 释。分为主劢编造不无意引収。流觊是它癿传播状态。 • (6)刘建明讣为流觊不谣觊是戔然丌同癿概念,谣觊是 指丌实乀辞,流觊是谣觊以讹传讹癿扩散状态。 • (7)陈力丹讣为流觊(谣觊是它癿一种表现形式)是一 种帯见癿畸形癿精神交往形式,也是交往心理癿一种表 现。 • (8)对亍谣觊不流觊癿界定,笔者讣为,谣觊是在描述 觊辞癿属性,指明它是凭穸捏造癿,一般没有事实背景; 而流觊描绘乳觊辞两斱面内容,一是“流”,即未经证 实觊讳収表、阐述癿传播状态;二是“觊”,指在一定 癿事实背景基础上,一种信源丌明、无法得到确讣癿消 息戒觊讳。
网络传谣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报告背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
然而,近年来,网络传谣现象日益严重,严重扰乱了网络秩序,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侵害了他人合法权益。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决策部署,维护网络空间清朗,本报告对网络传谣现象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二、网络传谣现状1. 网络传谣类型多样化网络传谣主要包括以下类型:(1)虚假新闻:编造虚假事实,以新闻报道的形式传播,误导公众。
(2)网络谣言:无中生有,散布不实言论,造成社会恐慌。
(3)网络暴力:恶意攻击、诽谤他人,侵犯他人名誉权。
(4)恶意营销:利用网络传播虚假信息,诱导消费者购买。
2. 网络传谣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网络传播速度快,一旦谣言产生,短时间内即可迅速传播。
同时,网络传播范围广,涉及全国乃至全球,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3. 网络传谣主体复杂网络传谣主体包括个人、自媒体、企业等。
其中,自媒体成为网络谣言传播的重要渠道。
4. 网络传谣危害严重网络传谣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谣言传播可能导致社会恐慌、不安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2)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网络暴力、恶意攻击等行为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
(3)扰乱网络秩序:谣言传播可能导致网络空间秩序混乱,影响网络生态。
三、网络传谣成因分析1. 网络传播特点网络传播具有匿名性、去中心化等特点,使得网络谣言传播更加隐蔽、迅速。
2. 网络监管难度大网络空间治理涉及多个领域,监管难度较大。
部分网络平台监管不力,导致谣言传播。
3. 部分网民缺乏法律意识部分网民对网络谣言的危害认识不足,缺乏法律意识,盲目传播谣言。
4. 自媒体监管缺失部分自媒体为追求关注度和利益,传播不实信息,导致网络谣言泛滥。
四、网络传谣治理对策1. 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网络传谣行为的处罚力度。
2. 强化网络平台监管督促网络平台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内容审核,及时清理网络谣言。
网络造谣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报告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然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谣言也随之滋生。
网络造谣不仅扰乱了网络秩序,损害了他人名誉,还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影响社会稳定。
为了深入了解网络造谣的现状,本报告对网络造谣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分析。
二、网络造谣的定义及特点1. 定义网络造谣是指通过网络平台散布虚假信息,恶意诽谤、侮辱他人,损害他人名誉,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2. 特点(1)传播速度快:网络造谣信息传播迅速,短时间内即可传遍全国,甚至全球。
(2)传播范围广:网络造谣不受地域限制,影响范围广泛。
(3)隐蔽性强:造谣者往往采用匿名方式,难以追踪。
(4)成本低:网络造谣无需大量资金投入,只需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即可。
(5)影响恶劣:网络造谣可能引发社会恐慌,损害他人名誉,甚至导致严重后果。
三、网络造谣的类型及案例1. 政治谣言(1)案例:某地政府官员被恶意抹黑,被指控为腐败分子。
(2)特点:涉及国家政治、政策,具有误导性。
2. 社会热点谣言(1)案例:某明星被恶意传闻出轨,引发网友热议。
(2)特点:以社会热点事件为背景,具有炒作性质。
3. 个人隐私谣言(1)案例:某知名人士被曝光个人隐私,引发网友关注。
(2)特点:涉及个人隐私,侵犯他人权益。
4. 健康谣言(1)案例:某食品被恶意抹黑,被指控为致癌物。
(2)特点:涉及食品安全、健康问题,具有误导性。
5. 网络红人谣言(1)案例:某网络红人被恶意抹黑,被指控为炒作。
(2)特点:以网络红人为传播对象,具有炒作性质。
四、网络造谣的危害1. 损害他人名誉:网络造谣可能使被造谣者遭受名誉损失,甚至导致家庭破裂、事业受损。
2. 引发社会恐慌:网络造谣可能引发公众恐慌,造成社会不安定。
3. 破坏网络秩序:网络造谣扰乱网络秩序,影响网络环境。
4. 影响政府公信力:网络造谣可能损害政府公信力,降低政府形象。
5. 损害国家利益:网络造谣可能涉及国家安全、民族尊严,损害国家利益。
网络谣言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原因分析报告
网络谣言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原因分析报告随着各大社交平台的不断发展,网络谣言时有发酵,涉及公共政策、社会事件、民生问题、医疗健康、教育培训、自然现象、就业形势等各个公众较为关心的领域,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把真相混杂在谣言之中,让人们丧失对真相的辨别能力,加剧了社会恐慌和信任危机。
对于网络上发生的诽谤、侮辱等行为,其对象选择的随机性,让身处网络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有了代入感和恐慌感;网络谣言对被害人本人造成的影响力巨大,对网络社会人们的冲击也很大,让人们失去安全感,形成失序感。
一、典型网络谣言案例1、“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案”事件事发2020年7月7日,杭州的谷女士如往常一样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某居民小区快递驿站取快递时,被附近便利店店主郎某某偷拍。
随后,郎某某与朋友何某某编造“女子出轨快递小哥”等内容并发至微信群,有人抱着吃瓜、猎奇的心态合并转发了上述内容,还有人为了给自己的公众号赚流量而继续添油加醋,谣言在互联网上扩散并持续发酵。
2020年12月26日,据浙江省检察院通报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事件,郎某某、何某某因网络诽谤他人被余杭警方立案侦查,自诉案件转成公诉案件。
2021年4月,法院以诽谤罪判处被告人郎某某、何某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
2、“桃城中学教师猥亵学生”事件2022年2月9日,一自称河北衡水桃城中学学生的用户“XINt”发文称,该校存在违规组织考试、老师体罚或言语侮辱学生等问题,引发网民持续关注。
2月16日起,该校初中部教师猥亵女学生的爆料迅速发酵,界面新闻等网络媒体跟进报道,推高舆情热度。
2月17日,桃城区委区政府成立联合调查组进驻桃城中学。
此后,大量爆料信息涌现舆论场,如网民发布伤口照片控诉是桃城中学老师殴打所致、贵州水城一小学教师殴打学生的视频被冒充为桃城中学、网传桃城中学拿出1.8亿压热搜等,舆论愤慨情绪被层层推高。
2022年2月21日,衡水市公安局桃城分局官微发布调查通报称,桃城中学一学生因被该校教师许某训责心存不满,发布许某猥亵他人的谣言;甘肃网民仇某飞借此赚取流量,编造“猥亵”的聊天记录;一名未成年人受不实言论误导,剪辑制作不实视频并配以“桃城中学”等文字发布。
“网络谣言”特性及应对措施简析
“网络谣言”特性及应对措施简析近段时间,曾经大量传播的“新疆艾滋患者滴血传播艾滋病”的谣言再次出现在互联网,给社会民众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恐慌,同时也引起了各地公安部门的注意。
这样的网络谣言如同一颗颗毒瘤,盘踞在互联网空间中,为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带来大量不稳定因素。
今年上半年,各地网安部门都开展了打击网络谣言的专项行动,驳斥了大量谣言,教育惩处了一批造谣者,但是对网络谣言的打击仍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必须正视并了解这种网络安全隐患,并未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做好准备。
一、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网络谣言既有针对公民个人的诽谤,也有针对公共事件的捏造。
无论什么类型的谣言,都可以归结出几个有别于传统谣言的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是网络谣言现象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
1. 谣言的传播媒介越来越网络化在网络媒介不发达的时代,“口口相传”的人际传播是谣言传播的主要渠道。
而在今天,网络媒介已经能够同时具备“点对点”的人际传播和“点对面”的大众传播的双重功能,信息传播随意性的增强和成本的降低,使网络成为了滋生谣言的温床。
另一方面,网络的便捷性也在逐渐改变着普通民众的媒介接触习惯,上网逐渐成为很多人的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主要方式,因而,谣言等虚假信息传播的网络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2. 谣言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媒体,通过数字化的通讯技术,构建起了覆盖全球的传播网络,每一个网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并且通过网络实现了跨地区的相互联通,受众只要通过简单的点击就能够实现对信息的浏览、发布(或者转发)和评论,呈现出一种“发散式”的传播状况。
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中,谣言被获取和复制的速度就变得越来越快,而网络信息的公开性使得几乎所有的网民都成为了谣言潜在的传播对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方便快捷的媒介技术和数量众多的接收群体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利的载体和更加广阔的空间。
3. 谣言的传播过程越来越难以控制网络媒介的“草根性”和“便捷性”给网民提供了自由发布信息的平台,每个网民都能够自主地参与到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来,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需要,在任意时间上网浏览或者发布信息。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分析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分析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感性认知:网络谣言往往利用人们对于新鲜、独特事物的好
奇心和兴趣,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关心。
2. 社会传播:网络谣言具有快速传播的特点,往往通过社交媒体、微信等平台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
3. 群体效应:网络谣言往往以群体方式传播,在社交媒体等平
台上,一旦某个人或团体发布了内容,就会在短时间内得到评论、
转发、点赞等反应,从而扩大谣言的传播范围。
4. 内容伪装:网络谣言的内容往往具有虚假的信息和观点,同
时也会伪装成为某种真实的事件或是消息,具有一定的欺骗性。
5. 缺乏可信性来源:网络谣言的内容缺乏可信的来源,往往不
具备真实性和可信度,但是在一定情况下,人们会对这种不确定的
信息进行有限的信任。
6. 强化效应:网络谣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播接受者的态度,因为人们往往会受到记忆强化效应的影响,即在相同信息传递过程中,人们更容易记忆那些具有冲突性和碰撞性质的内容,从而加深
错误信息的印象赢得更多的注意。
通过以上机制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要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于网络状态下的辨识能力,以及加
强对于社交媒体的监管和管理。
这样,方可有效减少网络谣言的影
响和影响范围。
网络谣言的特点与散布原因
网络谣言的特点与散布原因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谣言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网络谣言泛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给整个社会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本文将从网络谣言的特点和散布原因两方面,对网络谣言这一现象进行探讨。
网络谣言的特点网络谣言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 快速传播网络谣言具有极快的传播速度,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迅速,不受时空限制。
一条谣言在短时间内可以迅速传播到全国各地,甚至传遍全世界。
这种传播速度可以让谣言在几小时之内就遭到数百万人的信任和转发。
2. 缺乏证实来源网络谣言多数都没有可靠的证实来源和依据,缺乏必要的证据和事实支持,只是凭个人想象、主观猜测或情感倾向传播,其真实性和可信度相对较低。
3. 社交化传播社交化传播是网络谣言得以广泛传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社交网络不仅扩大了网络中信息的传播范围,而且强化了个人对别人的影响力,通过转发、点赞、评论等行为,谣言得以快速传播和有效影响。
4. 引导价值观和诉求网络谣言常常是通过利用人们的情感和价值观来“故意制造骗局”。
有些谣言散布恐慌情绪,有些则散布谎言让民众信以为真。
通过引导价值观和诉求来诱导人们相信和传播这些谣言,从而达到散播欺诈行为和实施网络攻击的目的。
网络谣言的散布原因网络谣言的散布原因可能涉及多种因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散布动机和希望实现的目标。
下面是常见的原因:1. 制造流量制造流量是一些媒体或个人创造谣言的动机之一。
利用极具诱惑性的标题和内容,引诱读者点击浏览,并通过大量曝光的方式来获取巨额的广告收入和流量。
2. 娱乐性需求一些人散播谣言只是为了追求娱乐或兴趣,他们对于谣言内容的真实性并不关心,如同看电影和小说,仅将其视为消耗时间和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
3. 利益和报复其他人也可能散布谣言只是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或对某个群体进行报复,通过制造恐慌、诈骗行为和让人产生误解等方式来达到其个人目的,追求巨额的经济回报,或者试图破坏竞争对手在市场上的声誉。
社交网络中的谣言检测与传播分析
社交网络中的谣言检测与传播分析社交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然而谣言问题也随之而来。
谣言的传播对社会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为了维护良好的社交网络环境,谣言检测与传播分析变得十分重要。
本文将探讨社交网络中谣言的特征、检测方法以及谣言传播的规律。
一、谣言的特征谣言的特征千差万别,但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首先,谣言往往是一种未经证实的消息,其真实性值得怀疑。
其次,谣言通常具有情绪化的特点,能够触动人们的情感,引起共鸣。
此外,谣言还常常迎合大众的偏见和刻板印象,以达到更广泛的传播效果。
二、谣言检测的方法为了解决社交网络中的谣言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谣言检测的方法。
其中,基于文本特征的方法是最常见的。
这种方法通过分析谣言文本中的语言、情感倾向、话题等特征,来判断其真实性。
此外,机器学习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谣言检测中。
通过训练模型,机器能够学习并识别谣言信息,提高检测的准确率。
三、谣言传播的规律谣言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具有一定的规律,了解这些规律有助于更好地控制谣言的传播。
首先,人们更容易相信那些来自亲友、高知名度的消息,因为信任度更高。
其次,谣言传播往往依赖于人们的隐私需求和好奇心。
虽然人们知道这些信息可能是谣言,但他们还是愿意传播,以满足心理上的需求。
此外,在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往往呈现出指数增长的特点,即少数人的行为能够引发大范围的传播。
四、社交网络平台的应对措施鉴于谣言的严重性,社交网络平台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
首先,平台可以加强对用户发布内容的审核,尤其是对涉及敏感话题的信息。
其次,社交网络平台可以开设专门的举报渠道,让用户通过举报来披露和打击谣言信息。
此外,加强用户教育也是防范谣言传播的重要手段,提高用户的媒体素养,提醒他们谨慎转发信息。
总结起来,社交网络中谣言的检测与传播分析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通过研究谣言的特征、检测方法以及传播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谣言的传播,维护良好的社交网络环境。
网络谣言案例分析
网络谣言案例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的广泛,网络谣言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中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网络谣言的传播迅速而广泛,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损害了公众的利益,甚至对个人的生活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威胁。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网络谣言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进而探讨如何有效地应对和防范谣言。
一、网络谣言的定义和特点网络谣言是指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传播工具传播起来的不真实信息,其内容往往涉及到一些热点新闻、社会事件或相关人物,具有较强的传播力和感染力。
与传统的谣言相比,网络谣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传播速度快:网络媒体的快速传播特点使得谣言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广泛传播,迅速形成舆论场。
2. 受众范围广: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到网络谣言,受众群体覆盖面广,影响力巨大。
3. 虚假性高:网络谣言往往是通过伪造信息、断章取义、无中生有等手段制造出来的,其真实性欠佳。
二、网络谣言的案例分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各种网络谣言层出不穷。
下面将针对几个典型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例一:A明星绯闻传言近期,某明星A被爆出与一位男演员B有不正当关系,这则消息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然而,经过核实后,这则传言被证明是捏造出来的。
虽然真相被揭示,但A明星的声誉受到了一定的损害。
这个案例中的网络谣言主要是利用了公众对名人绯闻的好奇心和猎奇心理,煽动了舆论,对明星的形象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例二:假药谣言的传播某时,一条关于某种常见疾病的假药谣言在网络上频繁传播,声称某种药物能够治愈该疾病。
由于该药物的价格昂贵,很多人在得知这条谣言后纷纷购买,结果造成了经济和心理上的巨大损失。
这个案例中的谣言通过对大众健康问题的触动,调动了人们对于病痛的恐惧,导致了盲目的购买行为。
事实上,这种药物并不能达到宣传的效果,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网络谣言案例。
例三:虚假负面新闻某网络平台传播了一条关于一家公司的负面新闻,声称该公司涉及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
网络谣言案例分析
网络谣言案例分析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乐趣,但同时也给信息传播带来了诸多挑战。
网络谣言作为其中的一种现象,给社会治安和人们的信任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网络谣言案例,探讨其产生原因、危害和如何应对。
一、案例一:某地传言食品中掺入有毒物质近期,网络上盛传某地市场的食品中掺入有毒物质,引起了广泛的恐慌和不信任。
然而,通过调查发现,这一传言完全是谣言。
造成这一谣言的原因在于社会对食品安全的普遍担忧和人们对网络信息的不加辨别。
当谣言传播到一定程度时,威胁社会稳定和市场信任的问题就凸显出来。
网络谣言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造成公众恐慌和不信任,从而影响社会稳定。
第二,对企业和品牌造成负面影响,导致企业信誉受损。
第三,耗费社会资源,增加社会治安成本。
应对网络谣言需要综合利用技术手段和社会力量。
一方面,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遏制谣言传播。
另一方面,提高公众的信息识别能力,教育人们正确使用网络,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二、案例二:明星涉嫌性侵传闻引发争议近年来,网络上不断传出明星涉嫌性侵的传闻,引发了广泛的舆论争议。
然而,经过调查,大部分传闻都被证明是虚假的。
这些谣言的产生来源于一些人对明星的嫉妒和娱乐圈的竞争心态。
网络谣言在这个案例中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对明星的名誉和形象造成巨大伤害,同时也动摇了公众对法律和正义的信任。
针对这种情况,解决的方法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法律监管,对恶意散布网络谣言的行为进行惩处。
其次,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培养对信息的辨别能力。
此外,明星和娱乐圈也可以通过加强自身形象管理,提高公众对其信任度。
三、案例三:疫苗谣言引发大规模拒种疫苗谣言一直是网络谣言的一个热点话题。
曾经有一次疫苗谣言引发了大规模的拒种现象,导致公众担忧和疾病的传播。
疫苗谣言的产生往往与人们对疾病的恐惧心理和信息不对称有关。
疫苗谣言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疫苗接种率下降和疾病的复发,给公众的健康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网络谣言传播案例分析
网络谣言传播案例分析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谣言已经成为了我们社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之快、影响之大,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以多个网络谣言传播案例为例,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传播的方式和造成的影响。
二、案例一:“健康网传谣”2019年,一条名为“健康网传谣”的网络谣言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
谣言宣称某种特殊的保健品能够治愈各种疾病,并配有一名传销人员的喊话视频。
这条谣言一经传播,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信任,很多人开始购买并使用这种保健品。
然而,经过调查,这种保健品并没有任何医学上的依据,也没有经过相关部门的认证。
大量的消费者因为使用了这种保健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身体问题,甚至有人因此丧命。
这条谣言的后果不仅是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严重地危害了人们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三、案例二:“明星离婚谣言”2018年,一位知名明星的离婚谣言在网络上疯传。
这条谣言某日突然出现在社交媒体上,声称这位明星和他的妻子离婚,原因是家庭矛盾不可调和。
该谣言在短时间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人纷纷表示同情和猜测。
然而,在真相大白后,这个谣言被证明是无中生有,该明星与妻子依旧和睦相处。
但是,虽然谣言的真相已经澄清,但造成的不良影响却无法挽回。
明星与妻子的家庭生活受到了巨大的不必要干扰,粉丝对事件的关注也让明星倍感压力。
四、案例三:“疫苗安全谣言”近几年,疫苗安全问题成为了社会舆论的热点。
一些人在网络上散布关于疫苗的各种谣言,声称接种疫苗有毒等。
这种谣言的传播对公众造成了巨大的困惑和恐慌,导致了一些人对疫苗产生了疑虑,不愿意为自己和家人接种疫苗。
然而,科学研究已经充分证明了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这些谣言纯属无稽之谈,却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由于一些人拒绝接种疫苗,一些已经被控制住的疾病再度暴发,给公众的健康和安全带来了威胁。
五、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1. 信息源不明确:网络上流传的信息往往没有确切的来源,缺乏真实可靠的官方认证。
网络谣言分析
10传媒班秦晓芳1030115049网络谣言分析目录导语一、名词简介二、产生原因三、媒体评论四、具体案例五、应对措施结语导语伴随互联网的兴起,各种真假难辨、离奇耸动的谣言开始转战互联网,严重干扰了网民的视听。
通过微博进行的发泄、谩骂,甚至人身攻击、诽谤和恐吓亦层出不穷,使得不少人更将互联网视为“信息公厕”;更甚者损害国家形象,影响社会稳定。
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依法打击、整治网络谣言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已刻不容缓。
一、名词简介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
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
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因此对正常的社会秩序易造成不良影响。
关于假新闻、谣言、流言的界定关于谣言的诸种定义:(1)有人认为谣言是一个"与当时事件相关联的命题,是为了使人相信,一般以口传媒介的方式在人们之间流传,但是却缺乏具体的资料以证实其确切性"。
(2)有人认为:"谣言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
(3)有人认为谣言是在一群人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
(4)《韦伯斯特英文大字典》指出,谣言是一种缺乏真实根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的闲话、传闻或舆论。
关于流言的诸种定义:郭庆光认为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有自发产生的,有人为制造的,但大多与一定的事实背景相联系;而谣言则是有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
(5)胡钰认为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分为主动编造与无意引发。
流言是它的传播状态。
(6)刘建明认为流言与谣言是截然不同的概念,谣言是指不实之辞,流言是谣言以讹传讹的扩散状态。
(7)陈力丹认为流言(谣言是它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常见的畸形的精神交往形式,也是交往心理的一种表现。
大学生与网络谣言调查分析报告
大学生与网络谣言调查分析报告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与网络谣言的调查,分析了大学生普遍受谣言影响的程度、谣言传播的渠道与方式以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等问题。
通过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大学生在网络谣言方面存在较大的认知差距,谣言的传播渠道多样化且速度迅猛,网络谣言对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因此,大学生需要提高辨别谣言的能力,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也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教育和谣言防范措施,以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1. 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谣言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网络谣言的不实信息会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传播,给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带来很大的影响。
针对大学生与网络谣言的关系,本文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旨在分析大学生在网络谣言问题上的认知水平、受谣言影响的程度和对谣言的态度等方面的情况。
2. 调查方法本文选择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
问卷内容包括受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受谣言影响的频率与程度、谣言的传播途径、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的态度等问题。
通过设计合理的问题和选项,确保问卷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3. 调查结果分析根据调查结果,大部分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差距。
近90%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谣言存在,但只有不到50%的被调查者能正确识别和辨别谣言。
此外,调查还显示,大学生每周受到网络谣言的影响频率较高,其中70%受调查者表示每周都会接收到或看到网络谣言。
谣言的传播渠道也十分多样化,除了社交媒体平台,还包括聊天软件、论坛、博客等。
大学生接触和传播谣言的方式也非常广泛,包括转发、评论、点赞等。
这些渠道和方式使得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迅猛,难以控制和阻止。
网络谣言对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近70%的被调查者表示受到谣言的影响会感到困惑和焦虑,有些甚至会出现情绪波动和消极情绪。
此外,谣言对大学生的行为也有所影响,有近60%的被调查者表示会根据谣言的内容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观点。
网络谣言内容分析报告
网络谣言内容分析报告1. 引言网络谣言在当今社会中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经常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出现。
网络谣言指的是在网络上传播的一种虚假或者不准确的信息。
这些谣言可能对个人、社会甚至国家造成严重的损害,因此分析网络谣言的内容非常重要。
本报告旨在通过分析网络谣言的内容来揭示其特点和危害,以期更好地认识和对抗网络谣言。
2.网络谣言例子网络谣言的内容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2.1 健康领域谣言在健康领域,网络谣言经常围绕一些食物或药物的功效与副作用展开。
例如,有人宣称某种食物可以治愈癌症,或者某种药物可以迅速减肥。
这些谣言往往没有科学依据,却容易让人误解和相信。
2.2 政治领域谣言网络谣言在政治领域也很常见。
一些人通过虚假的信息煽动民族情绪,制造社会对立;或者传播虚假的政治事件,试图影响选民的选择。
这些谣言往往会导致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
2.3 经济领域谣言在经济领域,网络谣言可能谈到某只股票将要暴涨暴跌,或者某个公司即将破产倒闭。
这些谣言可能导致市场恐慌,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进而对整个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3. 网络谣言的特点网络谣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3.1 激起情绪网络谣言往往通过挑动人们的情绪来传播。
例如,在民族情绪问题上,一些谣言可能煽动民族主义情绪,使人们更容易相信和传播这些信息。
3.2 响应社会关切网络谣言通常与社会热点紧密相关。
这些谣言往往围绕着社会关心的问题,例如健康、政治、经济等,因此更容易吸引关注和传播。
3.3 难以辨认真伪网络谣言往往混杂着一些真实的信息,使得人们很难辨认其真伪。
这些谣言可能会引用部分真实的数据或事件,给人以掩盖谣言真实性的错觉。
3.4 传播速度快由于网络媒体的快速传播特性,网络谣言可以在短时间内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来。
一条网络谣言可以迅速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被转发、评论和分享,从而迅速蔓延。
4. 网络谣言的危害网络谣言的传播和影响力带来了很多危害:4.1 社会动荡网络谣言往往会煽动社会对立和民族情绪,导致社会动荡。
网络谣言调查报告
网络谣言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谣言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危害。
为了深入了解网络谣言的具体情况,我们做了一项网络谣言调查。
本文将对此次调查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
首先,我们对网络谣言的定义进行了明确定义。
网络谣言是指在互联网平台上通过各种方式散播的,缺乏真实依据、产生恐慌和误导公众的信息。
网络谣言常常以虚构事实、歪曲事实或断章取义的手法进行传播,往往给大众带来负面影响。
接下来,我们对网络谣言的传播路径进行了分析。
通过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网络谣言是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传播的,其中以微信、微博、抖音等为主要渠道。
此外,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建立假账号或利用舆论导向的方式散播谣言,进一步扩大了网络谣言的传播规模。
调查还揭示了网络谣言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网络谣言不仅扰乱了社会秩序,损害了公共利益,还可能导致公众对信息真实性的怀疑和困惑。
在一些重大事件中,网络谣言的扩散还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给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针对网络谣言的调查,我们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建立健全网络信息监管体系,提高网络信息传播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其次,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严惩散播谣言者,形成对网络谣言的有效震慑。
最后,提倡理性思考,增强公众的辨别能力,减少对网络谣言的传播和转发。
综上所述,网络谣言调查报告显示了网络谣言的严重危害和恶劣影响,提出了应对网络谣言的建议和措施。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有效净化网络信息环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清朗的网络空间共同奋斗!。
关于网络谣言产生原因的分析及控制
关于网络谣言产生原因的分析及控制网络谣言是指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迅速蔓延并产生社会影响的错误、无根据的消息。
它在当代社会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且严重影响公众判断力和社会稳定的问题。
产生网络谣言的原因主要包括信息传播的特点、网络信息传播平台的特性、个人心理因素以及利益驱动等。
首先,信息传播的特点是产生网络谣言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消息可以迅速在网络上扩散,很难得到准确、权威的验证。
这种特点导致了谣言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而事实的查证则相对较慢。
人们对于即时性的需求和对于新闻敏感度的提高使得他们更加容易相信和传播未经核实的信息,从而成为网络谣言的传播媒介。
其次,网络信息传播平台的特性也是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之一、社交媒体平台和即时通讯工具成为网络谣言传播的主要渠道。
这些平台具有匿名性、广泛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使得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很难被有效监管和控制。
同时,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推送与用户的兴趣相符合,容易导致信息的共享和操纵,从而影响了公众的信息获取和传播行为。
再次,个人心理因素也是产生网络谣言的重要原因。
人们在感知和传递信息时常常受到认知偏差、认知失调等心理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人们对于负面信息更加敏感,因为负面信息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情感反应,进而使得谣言更易传播。
另一方面,人们对于与自己的观点相符合的信息更加容易相信和传播,从而形成了信息的筛选和过滤机制,容易导致信息的价值倾斜和片面传播。
最后,利益驱动是产生网络谣言的根本原因之一、网络谣言往往与个人、组织或政府的利益息息相关。
个人可能因为对于他人的误解或者为了其中一种目的而散布谣言,组织可能利用谣言来达到其中一种商业、政治或活动目的,政府可能通过控制和扩散谣言来掌控舆论和影响民众的观点。
利益驱动不仅促使网络谣言的产生,也使得网络谣言更加危险和难以控制。
为了控制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舆论监管和引导。
网络谣言的形成与传播特征分析
网络谣言的形成与传播特征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谣言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
网络谣言是指在网络上流传的虚假信息,造成社会恐慌和不良影响。
网络谣言的形成与传播特征值得深入探讨。
一、网络谣言的形成特征1.情感化网络谣言通常针对人们的情感需求或情感脆弱点,用语言、图片、视频等表现形式,以快速博取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支持。
例如,曾经有一则流言在网络上疯传:吃五颜六色的巧克力饼干会致癌。
这种谣言针对了人们对健康的期望和关注,快速传递,引起了社会恐慌。
2.批判性差网络谣言放大了人们的负面情绪,让信众们对权威机构、专家学者等权威声音失去信任,提高了谣言的说服力。
例如,在SARS疫情期间,网络上出现了“政府故意隐瞒疫情”的流言,一时之间掀起了极大的社会议论,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急剧下降。
3.传播迅速网络谣言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快速蔓延传播,很快便占据了用户信息的主流。
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有人散布“喝中药可以预防新冠病毒”的虚假消息,迅速在网络上蔓延开来,一时之间广为流传。
二、网络谣言的传播特征1.传播渠道广泛网络谣言可以通过社交平台、微信、新闻客户端、博客、电子邮件、网络视频等多种传播渠道迅速传播。
2.传播速度快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往往在几小时甚至几分钟之内就可以迅速传遍全国乃至全世界。
3.传播范围广网络谣言可以同时传播到无数人的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上,覆盖面很大,影响很深远。
4.传播流程简单网络谣言可以通过包装、编辑、转发等形式,让信息以正常文本或图文混排形式出现,混淆视听,难以识别。
5.传播方式巧妙网络谣言的传播方式非常巧妙,往往会附加美图、记录、语音等多重载体,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更容易产生危机感,让谣言更容易被传播。
三、对网络谣言的打击与预防1.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政府部门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将其纳入法治监管范畴。
2.落实网络媒体责任网络媒体要认真落实自律责任,制定相关规范和流程,加强对网络谣言的审核和监管,切实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
网络谣言传播现象分析报告
网络谣言传播现象分析报告摘要:网络谣言是指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虚假信息,其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本报告通过对网络谣言的定义、传播机制、影响及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探究网络谣言传播现象的特点和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以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
第一部分:网络谣言的定义与特点网络谣言是指在互联网上通过各种渠道广泛传播的虚假信息,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虚假性:网络谣言往往基于不实的事实,以迷惑、误导受众。
2. 传播速度快:网络谣言传播迅速,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并影响大量的人。
3. 影响范围广:网络谣言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微信等平台广泛传播,一旦传播出去,影响面极为广泛。
4. 社会危害性:网络谣言不仅会给个人造成困扰和伤害,还可能对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
第二部分:网络谣言传播的机制1. 群体心理因素:人们在网络上容易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从而追随、转发谣言信息。
2. 感情情绪因素:谣言往往涉及到社会热点事件或敏感话题,能够触动人们的情感,导致情绪的高涨,从而促使谣言传播。
3. 信息传播渠道: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工具等网络平台提供了传播谣言的便捷渠道,使得谣言可以快速传播并迅速影响大众。
4. 匿名性:网络上大量匿名用户的存在,使得发起谣言的人可以隐藏身份,减少追责的可能,增强了谣言传播的隐蔽性。
第三部分:网络谣言传播的影响1. 社会影响:网络谣言传播会扰乱社会秩序,干扰社会稳定,助长社会矛盾。
2. 经济影响:谣言影响人们对商品、企业的信任度,造成商家声誉受损,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3. 个人影响:个人受到网络谣言的侵害可能导致信誉受损,甚至产生心理压力。
第四部分:控制网络谣言传播的对策1. 法律手段: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依法打击制造、传播网络谣言的行为,对违法者给予严厉处罚。
2. 提高媒体素质:媒体应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提高信息报道的专业性和准确性,减少谣言的传播渠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谣言分析(新闻传播学角度)
目前,随着高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传媒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影响日益加深。
传媒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社会职能、履行公共责任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在去年“媒体的社会变革之力:权力与责任的平衡”主题会议上着重指出“中国媒体的首要职能是及时真实地传播信息,把国内外每时每刻发生的重要事件真实地告诉公众。
(1)但目前假新闻的传播范围颇广、涉及媒体较多,在中国媒体的实践史上大有上升趋势。
它们经过强势媒体的报道体现了高效率、市场意识以及随意性等特点。
本文从假新闻与谣言、流言的界定谈起,通过传播学理论分析了假新闻产生的原因、特点,并对媒体如何避免假新闻报道进行了一些简要的分析。
关于假新闻、谣言、流言的界定关于谣言的诸种定义:有人认为谣言是一个"与当时事件相关联的命题,是为了使人相信,一般以口传媒介的方式在人们之间流传,但是却缺乏具体的资料以证实其确切性"。
(2)有人认为:"谣言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
(3)有人认为谣言是在一群人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
(4)《韦伯斯特英文大字典》指出,谣言是一种缺乏真实根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的闲话、传闻或舆论。
关于流言的诸种定义:郭庆光认为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有自发产生的,有人为制造的,但大多与一定的事实背景相联系;而谣言则是有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
(5)胡钰认为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分为主动编造与无意引发。
流言是它的传播状态。
(6)刘建明认为流言与谣言是截然不同的概念,谣言是指不实之辞,流言是谣言以讹传讹的扩散状态。
(7)陈力丹认为流言(谣言是它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常见的畸形的精神交往形式,也是交往心理的一种表现
(8)对于谣言与流言的界定,笔者认为,谣言是在描述言辞的属性,指明它是凭
空捏造的,一般没有事实背景;而流言描绘了言辞两方面内容,一是“流”,即未经证实言
论发表、阐述的传播状态;二是“言”,指在一定的事实背景基础上,一种信源不明、无法
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
那么假新闻和谣言与流言又是什么关系呢?纵观2003年假新闻
传播情况,许多媒体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其中有不少假新闻几乎都经过强势媒体传播,在
受众中造成了极恶劣的影响。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假新闻在产生原因上可
以从假新闻产生的客体(假新闻本身)和主体(造假者与传假者)两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看假新闻产生的客体原因:从假新闻本身来说,假新闻的产生与假新闻涉及事件的新闻价
值(即: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9)、模糊程度、新闻媒介识别、批判能力有关,若是一个事件的新闻价值、模
糊度任一为零,那么就不会产生假新闻。
同时,如果一个事件新闻价值、模糊度都不为零,但是新闻媒介批判能力强,能够识别假象,那么谣言也不可能通过媒介传播成为假新闻。
(10)“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被暗杀”符合显著性因素,而当部分网络媒体将电话打
到了微软中国,在没有得到肯定答复之后,立即便有报道指出“微软中国一直没有联系上美国总部”,令人不禁浮想联翩。
这就是证据的模糊性了。
“非典事件”符合重要性与接近性,
在媒体没有尽到报告真相责任的时候,也造成了证据的模糊性。
其次,从假新闻产生的主体(造谣者或传谣者)上分析大体有以下几种原因:其一,为了服从某种政治需要制造、报道假新闻。
有的新闻工作者为了服从组织需要达到某种政
治目的,不顾客观真实,不记社会效果公开做虚假报道。
这种人大体分为两种,一种迫于
政治压力,不得不做虚假报道;还有一种动机不纯,善于趋炎附势,搞政治投机,为追逐
个人的名誉地位或为了追求某种传播效果而刻意地去制造典型、搞虚假报道的人就应该给
予重击。
其二,为了满足自己经济利益的需求,编造新闻。
近年来,随着新闻媒体影响力
的逐步加强,社会上各行各业想出名、想赚钱、想捞政治资本的人都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放
在新闻从业人员身上,于是一些新闻工作者的嘴变馋了,手变长了,心变贪了,他们违反
新闻职业道德,把新闻工作变成了谋取私利的一种手段,只要有利可图,有钱可赚,不惜
编造假新闻。
新闻工作者因此而触犯刑律,受到法律制裁的事情时有所闻。
在此,不在赘
述。
其三,为了抢新闻,新闻工作者道听途说、未经证实就制造或转载假新闻。
网络媒体往往将时效性放在第一位,尤其将突发事件的首发视为自己实力的最重要标志,而网民对网络媒体能否做到这一点也有很高的期待。
但网络媒体应该清楚的一点是,时效性和真实性不是对立的,更不能以牺牲真实性来换取时效性。
事实证明,谁一旦在这个问题上发生失误,谁就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相信多少年之后,在提到中国网络媒体发展时,“盖茨被暗杀”事件都会是网络假新闻的“经典”案例。
目前,随着新闻业竞争日益激烈,众媒体为了抢在第一时间发表新闻或是为了不甘人后,纷纷制造或传播假新闻。
有的新闻工作者即不愿做耐心细致的调查采访,也不愿做认真深入的分析思考,而是满足于道听途说,习惯于捕风捉影。
如果说“警察鸣枪八次镇住百人群殴”事件是捕风捉影,那么“‘中国印’设计专利被抢注”与“百万美金义还失主”则纯粹属于空穴来风,纯属造谣。
从传播学角度看假新闻传播的危害过去,谣言传播的主要途径是人际传播,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口口相传。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但传统的人际传播正在被改
变(人们可以借助电话、短信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谣言传播形态也开始变为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形态的混合。
由于媒介的介入,使谣言成为假新闻,从而也就加剧其危害性。
首先,从大众传播媒介的特性看假新闻传播的危害。
大众传播媒介是以大众传播为职业的传播者,其所发布的信息总是体现一定的倾向性、思想性和指导性,再加上其中的强势媒体覆盖范围广、信息影响面广、受众人数多,一旦有假新闻的产生,就会快速的在受众中产生反馈,即使事后媒体纠正、道歉,也会使媒体的权威性、影响力,大打折扣。
真实不但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新闻事业、新闻工作者的生命。
传媒的力量源于社会公信力,在一个规范的社会环境和规范的市场体系中,社会公信力无疑是传媒生命的核心。
无论强势媒体或弱势媒体,都必须以社会利益为行为的第一准则。
其次,从受传者主体性看假新闻传播的危害。
受传者又称受众。
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受众不但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地,还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他们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传播符号的译码,并通过短信、BBS、QQ、E-MAIL等联络工具进行再传播,决定了他们实质上是传播活动的直接参与者。
大众传播除了广泛、迅速性之外,还具公开性。
对于受众来说,公开性即普遍分享性,广大受众可以分享大众传播媒介的任何信息。
这为受众就相同信息进行
传播、讨论提供了可能性。
同时,在集合行为中,人们不必为信息的正确性或准确性负责,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谣言内容进行改造和变形,再加上目前高科技在媒介中的普遍应用,假新闻会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在人们中间传播,从而加剧谣言传播恶果。
如果传媒能够识别假象并进行强有力的批判,那么谣言也不可能传递开来,相反,如果大众传播媒介作为谣言的传播工具,那么谣言的影响、危害都要较之其它方式的传播强烈的多。
我们应该避免大众传播媒介作为谣言传播的工具。
从传播学角度看假新闻的传播与遏制制止假新闻的传播可以从预防假新闻的发生与在假新闻发生后,如何遏制两方面来做。
对于假新闻的预防我们应从两方面努力:首先应该明确把关人的责任。
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媒介对这些素材有一个取舍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而作为把关人的个人或集体在新闻选择时,首先要遵循的是新闻真实性的问题。
这就需要把关人严格要求自己,时刻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不放松,防止新闻媒体成为某个人或某些人的御用工具。
其次,媒体应该建立多种受众监督渠道。
例如,通过民意调查、读者信息反馈、聘请社会监督员等方式防患于未然,使媒体人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维护媒体声誉。
再次,在产生假新闻的原因中,最根本的是政治和社会上的原因。
关键取决于党风、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取决于民主政治制度的健全与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切断假新闻产生的政治和社会土壤。
假新闻发生后应该立即遏制。
在假新闻发生后,媒体一方面要用最快的速度进行澄清,找消息来源。
例如,“盖茨被暗杀”事件中的搜狐、新浪在此事件后迅速向微软公司求证、发现错误后立刻下撤报道、刊出致歉声明等,并重新检视自己的新闻发布程序,寻找消息的来源。
只要用客观事实证明,信息是假的,清理了谣言的来源,就能有效的制止假新闻蔓延。
另一方面,应该制定假新闻惩罚办法,对刊发假新闻并造成严重后果及恶劣影响的媒体要给予严格处罚。
这样可起到警示作用,达到提高媒体整体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