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个不同民族的春节习俗

合集下载

各民族过年习俗

各民族过年习俗
白族——过年放“高升”
过年放爆竹不稀奇,就连远居我国云南的白族, 过年也有放爆竹的习俗,他们把放爆竹称为放“高 升”。稀奇的是他们放的才是真正的“爆竹”——用 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后整棵大竹 子“蹦”上天空!够精彩吧!
达斡尔族——年年高
居住在我国北方的达斡尔族也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 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走街串户,互相祝贺。家家户 户都要备好蒸糕,拜年的人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盛 情款待。“糕”与“高”谐音,以糕待客,表示互相 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芝麻开花——节节高!
黎族——打起猎来过新年
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 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 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等到大年初一,全 村的青年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有趣的是在分猎物 时,要先把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 另一半则由大家平分。另外孕妇可分得两份,因为是“两” 个人嘛!而且见者有份,路过的人也可分得一份哟!
藏族——戴着面具迎新年
除夕那天,藏族人民会穿上艳丽的民族服装,戴着各种 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举行隆重而 又盛大的“跳神会”。男孩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 驱邪降福。到了大年初一,女孩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 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满族——旌旗招展庆新年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 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 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那可真是旌旗招展、 彩旗飘飘!人们用悬挂这些图案优美、色彩鲜艳的挂旗, 来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傣族——越湿越快乐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 节日。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 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

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

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

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中国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解析壮族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

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

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

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

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

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斤重,小的有二、三两。

除此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

粽子味香堪称一绝。

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

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藏历新年据藏族学者说,在古老的年代,西藏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而是夏天过年,“麦熟为岁首”,“雪山下,麦子黄了,快乐的新年来了。

”现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

人们穿古代服装,骑着马,沿丰收的青稞地转圈祈祷,还要骑马射箭,围着篝火跳舞狂欢,既娱乐自己,又娱乐本地的保护神。

相传,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遗留。

还有在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的,“麦收为岁首”。

拉萨东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环绕的工布(林芝)地区,到现在还是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称为“工布洛萨”。

藏史记载,工布地区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这里非常盛行。

藏历十月过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时代。

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

但农民们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过年,称“索朗洛萨”(农民新年)。

因为到藏历正月,春气萌动,备耕繁忙,农民已没有心思过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

其他民族的春节习俗

其他民族的春节习俗

其他民族的春节习俗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春节习俗,下面介绍一些其他民族的春节习俗。

1. 苗族:苗族的春节叫做“追放会”,意味着各种病痛和不幸都被赶走。

他们会在春节期间进行祭祀仪式,祷告来年平安、丰收。

2. 傣族:傣族的春节叫做“水节”,他们会互相泼水庆祝新年。

这个习俗象征着洗去过去一年的不快和净化身心。

3. 哈尼族:哈尼族的春节称为“尧坝节”,他们会在村庄的中心广场上举行跳壮族舞的活动,展示自己的民族特色。

4. 土家族:土家族春节有一个叫做“驱鬼医病”的仪式。

他们会请一位专门的医生来祈福、祭拜,然后用辣椒、大蒜、狗肉等东西熏烧起来,以驱走邪恶和疫病。

5. 撒拉族:撒拉族的春节称为“诺苏节”,他们会举行盛大的集会,表演传统舞蹈、唱歌,用祈福的方式迎接新年。

6. 高山族:高山族的春节叫做“高山节”,他们会制作精美的木偶,代表祖先的灵魂,用来祭奠和祈福。

以上仅为一些其他民族春节习俗的简要介绍,每个民族的春节习俗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意义。

各民族春节习俗

各民族春节习俗

九.蒙古族:酒肉不尽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

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

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

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十.壮族:迎英雄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

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

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

“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十一.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

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

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

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

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

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十二.哈尼族:荡秋千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

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

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

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

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十三.傣族:掷糠包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

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

少数民族的春节

少数民族的春节

少数民族的春节
少数民族的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华人世界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不同的少数
民族有不同的春节习俗和传统,下面简要介绍一些著名的少数民族的春节庆祝活动:
1. 壮族春节:壮族是中国的第二大民族,他们的春节庆祝活动以祭祀、拜祖、祈福为
主要内容。

壮族人会在春节期间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福气
满满。

2. 苗族春节:苗族是中国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春节庆祝活动被称为“苗年”。

苗族人在春节期间会举行独特的龙歌节活动,男女青年会结成龙舞队伍,穿着苗族传
统服饰,载歌载舞,沿街巷游行庆祝。

3. 藏族春节:藏族是中国西藏地区的主要民族,他们的春节被称为“扎西德勒”。


族人会在家中贴对联,挂神画,悬挂各种装饰品,同时,他们还会举行祈福和祭祖仪式,喜气洋洋地庆祝新年的到来。

4. 哈尼族春节:哈尼族是中国云南省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春节被称为“打糍
粑节”。

哈尼族人会在春节期间聚集在一起,共同制作和品尝糍粑(一种由糯米制成
的传统食品),并进行歌舞表演和其他庆祝活动。

以上是部分少数民族的春节庆祝活动,不同的民族之间还有更多独特的习俗和传统,
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使得中国的春节成为一个全民欢庆的节日。

春节的民族风俗

春节的民族风俗

春节的民族风俗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庆祝的盛大节日。

不同民族在春节期间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和习惯,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民族风俗:
1. 汉族:汉族是春节的主要庆祝民族,春节期间的主要习俗有贴春联、放鞭炮、守岁、拜年、吃团圆饭、发红包等。

此外,汉族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等民间表演活动。

2. 蒙古族:蒙古族在春节期间会举行祭火、摔跤、赛马等活动,还会唱蒙古族民歌、跳蒙古族舞蹈,庆祝新春的到来。

3. 藏族:藏族在春节期间会举行祈福法会,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此外,藏族还有跳神舞、唱藏戏等民间活动。

4.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在春节期间会举行歌舞晚会,表演维吾尔族歌舞,庆祝新春的到来。

此外,维吾尔族还有举行婚礼、拜访亲友等习俗。

5. 壮族:壮族在春节期间会举行舞龙、舞狮、舞麒麟等民间表演活动,还会举行斗牛、赛马等比赛,庆祝新春的到来。

6. 苗族:苗族在春节期间会举行踩高跷、跳芦笙舞等民间活动,还会举行祭祀、祈福等仪式,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7. 彝族:彝族在春节期间会举行火把节,点燃火把,驱邪避凶,庆祝新春的到来。

此外,彝族还有举行祭祀、祈福等仪式。

8. 布依族:布依族在春节期间会举行舞龙、舞狮等民间表演活动,还会举行祭祀、祈福等仪式,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春节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庆祝的盛大节日,不同民族在春节期间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和习惯,共同庆祝新春的到来。

全国各个民族的过年习俗有什么

全国各个民族的过年习俗有什么

全国各个民族的过年习俗有什么全国各个民族的过年习俗有什么我国有56个民族,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习惯。

各个民族有过年的习俗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汉族过年的习俗拜年、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狮舞龙、挂灯笼、磕头等活动,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过年的习俗满族春节的节前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萨其玛用精粉、鸡蛋、糖、芝麻、青红和瓜仁等原料做成,其色美、味香、可口,是人们喜的具有独特民族风味的节日佳品、张贴对联、窗花、挂笺(按旗属分别贴红、黄、兰、白色)、福字(沈阳市新民县辽滨塔村瓜尔佳氏家中有印福字的桃木印板)。

满族喜戴荷包,春节节前宫廷要例行赏赐王公大臣“岁岁平安”荷包,民间也互相赠送。

白族过年的习俗白族人民早上写对联,家家户户的人都以贴上自编、自写的对联为荣。

中午,白族主妇到村寨中的本主庙里祭祀本主。

本主意为“本境之主”,是村寨的保护神,也是白族特有的宗教。

到了晚上,全家人团团圆圆地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

席上一定要有白族特色菜“酸辣洱海鱼”,表示年年有余;用糯米糍粑蘸糖吃,表示来年生活甜蜜。

白族妇女要准备好第二天的菜肴,并将家里的水缸挑满水———按白族习俗,初一全天不能再动菜刀、挑水和扫地。

初一当天,按习俗是不能去别人家,但可以去外面玩。

早上起来,白族主妇先在院子中祭拜天地,再到堂屋中祭拜祖先,最后到大门口拜祭,之后方可出门。

苗族过年的习俗苗年是苗族自己的年纪,各地方的苗年时间很不一致,多数地区是“岁首以冬三月,各尚其一。

”岁首即每年的开头,也就是指过年。

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或腊月。

近年以来,绝大多数苗族过年以改在正月过年,过春节,但苗族的风俗习惯仍然保持不变。

过年是最大的节日,要准备丰富的食品,如杀年猪,熏腊肉,打糍粑,炒炒米,还要杀鸡祭祖,“守岁”,开“财门”,敬“年神”,从的冬天初一到初十五都要休息。

各民族的春节习俗

各民族的春节习俗

各民族的春节习俗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不同民族在这一节日里有着各自独特的习俗和传统,下面将介绍一些主要民族的春节习俗。

1. 汉族:汉族春节习俗十分丰富多样。

在除夕夜,家人会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共同欢庆。

长辈会给小辈压岁钱,以祝福他们长大成人。

全家人还会贴春联,贴对联,挂灯笼,给房屋增添喜庆气氛。

夜晚,人们会放鞭炮来驱除邪灵,迎接新年的到来。

2. 藏族:在藏族的春节习俗中,最为重要的是拉萨大昭寺的祈福活动。

在正月初一和二,数以万计的信众会聚集于拉萨大昭寺,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祈求新年平安和丰收。

此外,人们还会举行赛马、赛射箭等传统体育活动,喜庆非常。

3. 哈萨克族:哈萨克族的春节习俗以辛巴克和盛宴为主。

辛巴克是哈萨克族特有的马球运动,春节期间会举办盛大的比赛,人们欢聚一堂观看和参与。

此外,哈萨克族人还会准备丰盛的宴席,宴请亲友,品尝各种美食和美酒,一同庆祝新年。

4. 傣族:傣族春节习俗充满了浓厚的民俗风情。

他们会举行水灌节,将神圣的河水洒向每家每户,祈求来年顺利吉祥。

他们还会举行泼水活动,人们手持水枪、水盆互相泼水,象征着洗去所有不祥的事物,迎接新的开始。

5. 朝鲜族:朝鲜族的春节习俗蕴含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他们会集体举行石曼山祈福活动,人们将白米、大酒、豆腐等供奉在山脚下,祈求来年平安和丰收。

同时,朝鲜族人还会舞狮子,表演各种传统舞蹈和歌曲,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

除了以上几个民族,中国境内还有很多其他少数民族,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特有的春节习俗和传统。

这些习俗不仅彰显了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展示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和谐与互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个不同民族的春节习俗
1、纳西族的春节习俗
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

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2、蒙古族的春节习俗
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

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3、满族的春节习俗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

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

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4、彝族的春节习俗
根据彝历选定年节。

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

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

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
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

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

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5、水族的春节习俗
主要聚居在我国的贵州省,不数散居在广西族自治区。

与许多民族一样,水族每年农正月初一至十五也过春节。

节日前夕,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庭院,收拾房屋,缝制新衣,贴年画、春联,准备丰盛的节日食品,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春节期间,人们最重果的活动就是祭祀祖先,鱼是必不可少的供品。

祭祀的习俗,有的地方在家门口临时放桌,摆上酒席。

有的地方摆上箩筐,一头盛着各种生产工具,冀盼来年生产丰收。

祭祀时,燃香烧纸,全家无论男女老幼都要跪拜,祈求祖先保佑全家平安,事事如意。

春节期间,水族小孩儿会挨家串门向大人讨糖果吃,谁要得最多,谁就被认为福气最好,将来聪明健康。

除此之外,人们还穿着节日盛装,相互走访庆贺新年。

男女青年则汇集在村头寨尾,吹笙,击铜鼓,随着鼓点跳起各种铜鼓舞。

节日期间往往鼓声昼夜不停,整个水族山寨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中。

6、藏族的春节习俗
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

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

到了新年早
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7、东乡族的春节习俗
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8、京族的春节习俗
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

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9、苗族的春节习俗
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10、壮族的春节习俗
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区的壮族同胞,与汉族同时过春节。

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

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

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11、布依族的春节习俗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

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

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12、傣族的春节习俗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目。

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

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13、黎族的春节习俗
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

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

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

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

孕妇可分得两分,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