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韩端午节争端 - 北京大学中文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端午节争端看中韩两国的文化冲突

陈连山

摘要:中韩两国围绕江陵端午祭出现的文化冲突,其表层原因是两国国民互相不了解相关事实,深层原因则是双方各自都有文化自我中心主义,不能正视事实。针对前者,本文全面比较中韩两国端午节习俗的事实,指出韩国端午节起源于中国。针对后者,本文批判了部分中国人把文化发明权扩大为文化所有权;同时也批判了部分韩国人为维护本国文化独特性而故意否认与中国文化的历史联系。

关键词:端午节端午祭城隍巡游文化冲突中韩关系

作者简介:陈连山,河南洛阳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民间文学硕士,古代文学博士。1990年留校任教至今,副教授,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主要著作《结构神话学——列维—斯特劳斯与神话学问题》、《游戏》和《话说端午》。

中国、韩国山水相连,文化上也非常相似,1992年建立外交关系以来,政治上彼此相安,经济上互相合作,都取得了很大成绩。按照一般想象,双方应该成为非常友好的邻邦。但是,偏偏在双方非常相似的文化上,彼此冲突不断,其中包括端午节争端,叶舒宪被韩国网民误解事件,郑在书被中国网民误解事件1等等。这些事件严重影响了两国国民之间的感情和进一步的文化交流、文化合作。

本文将以端午节争端为个案,还原事实真相,并探讨导致中韩文化冲突的表层和深层原因。由于我不懂韩国语,只能读韩国古代文献和现代翻译为中文的文献,论文中难免有错误之处,敬请中韩两国专家批评指正。

一、端午节争端的出现

2004年4月14日,《光明日报》报道韩国的文化部门正在为“江陵端午祭”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进行积极准备。但这条消息没有引起多少反应。5月6日,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发表记者刘玉琴的《不要冷落了自己的传统节日》:

12007年,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中文系教授郑在书发表论文认为:中国上古神话包含了一部分东夷民族的神话。这个观点被部分网民误解为中国神话起源于韩国。

“近日东北一位大学教授给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发来一份急件,说据可靠消息: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很快将向联合国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一石击起千层浪。很多国人,包括学者、政治家都觉得中国传承了两千多年的端午节成为韩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感情上无法接受。网络上更是骂声一片,认为韩国的申报是偷窃中国文化遗产。于是,一批热心人士集中起来,开始进行所谓的“端午保卫战”。这种说法经过时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的刘魁立先生的批评、经过民俗学家贺学君等人现场考察韩国江陵端午祭并详细说明它跟中国端午节有区别之后,并没有消失,至今还有流传。由此可见这场端午节争端之影响是多么深远。

我认为:这场冲突的起因很复杂。其表层原因是中韩两国国民对于对方文化的误解。为此,我认为有必要重新考察中韩两国端午节(包括韩国江陵端午祭),还原事实真相,以消除误解。深层原因则是双方都有文化自我中心主义思想。对此,我将在本文第四部分加以分析。

二、中韩两国端午节的事实

我在《话说端午》(2008年)一书中全面考察过中国端午节的起源、流传变化和基本性质。这里只做简要概括:端午节是一个为了避免疾病瘟疫而产生的全民卫生节日。它最初的日期是干支记日法夏历五月午日,后来普遍采用数字记日法,于是节日日期正式改为五月五日。端午节起源于战国时代,最初的名字就是五月五日,晋朝周处《风土记》定名为“端午”。端午之所以能够成为节日,原因是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接近夏至)阳气最盛,即将衰竭,而阴气开始复生,阴阳相争,这是一个邪气横生的恶日。所以,端午节的主要活动目的就是辟邪。

中国端午节民俗大致包括八个方面:第一是使用兰草、菖蒲、艾蒿。兰草、菖蒲、艾蒿具有巫术和药用的双重价值。用它们泡水沐浴、或悬挂,或者用来制作各种装饰品。第二是缠挂五色线以驱邪辟凶。第三是张贴道教符图驱邪。第四是饮用药酒(蒲酒、雄黄酒)。第五是吃粽子,这是象征季节变化,实际也是趋吉避凶的。第六是到河边游玩,并抛弃香袋象征抛弃邪气。第七是划龙舟或龙舟竞渡。有一种六朝之后产生的传说称划龙舟或者龙舟竞渡是纪念屈原,但是在多

数民众心目中龙舟竞渡的真正目的是“送瘟神”2。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现代知识分子认为端午节辟邪过于迷信,所以极力宣扬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3。第八是亲友互相赠送夏季使用物品(端午扇、草帽、毛巾),互相关心。以上八项端午节习俗中,主要是以辟邪、辟瘟、保健为目的,因此辟邪是中国端午节的核心。杨琳、萧放等学者的观点类似。

韩国古代历法与中国相同,朝鲜时代以来,传统节日体系也与中国基本相同,绝大多数节日与中国相同,例如,韩国有四大节日:元旦、寒食、端午、中秋。这些都和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基本一致。当时,韩国只有个别节日是纯粹的本国节日,如农历六月十五的流头日。4当然,中韩两国在共同拥有的那些节日里,具体风俗也存在一些差异。

以下讨论端午节的起源问题。

韩国上古时代文献相对缺乏,所以,韩国端午节的起源时代记录比较晚。根据崔在洛整理、韩国外国语大学翻译的《江陵的无形文物》(2004年)介绍:新罗时代已经定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全民同庆。5只从起源时间和节名看,韩国端午节可能来源于中国。但是,这样论证是不够严谨的。韩国一直到18、19世纪才有专门的民俗志书,上古典籍又短缺,所以,在新罗时代之前也有可能已经出现这个节日了。要确认韩国端午节起源于中国还需要更多的证据,详见下文。

但是,现代韩国民俗学界部分学者认为:韩国端午节有自己独立的起源。第一,韩国端午节除了这个汉字名字之外,还有一种固有名词:“上日”。因为这一天韩国民众吃车轮形状的艾子糕或Suliqu(山牛蒡)糕。而Suli是“高、上、神”的意思。第二,中国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用楝树叶包裹竹筒,内装大米投入河流,后来演化为吃粽子。6

但是,以上两条证据很不准确。

首先,艾子糕的确是韩国典型的端午节食品,但是这个习俗可能来源于中国。按照洪锡谟(朝鲜时代后期)1825年著《东国岁时记》云:“端午俗名‘戊衣日’。戊衣者,东语车也。是日,采艾叶烂捣,入粳米粉,发绿色,打而作糕,象车轮

2见明代杨嗣昌《武陵竞渡略》。武陵即今日湖南常德。

3参看萧放《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第165——167页。

4参看萧放《18-19世纪中韩“岁时记”及岁时民俗比较》。

5《江陵的无形文物》,第18页。

6见《江陵的无形文物》第18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