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诗律
诗律重点
诗律诗词格律是诗词在字数、句数、对仗、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
⏹诗律古体诗除押韵外没有严整的格律。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要求。
⏹五言:律诗、绝句、排律⏹(8句、40字)(4句、20字)(8句以上)⏹七言:律诗、绝句、排律(8句、56字)(4句28字)(8句以上)一.各诗体间的关系是:1.在五言之前,加平仄相反的两个字即为七言: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2.律诗按平仄格式取一半即为绝句。
律诗按平仄格式一联一联地延长下去,即为排律,排律的联数没有限制。
3.因此,掌握近体诗的格律,可以五言绝句为基础:(1)在五言绝句格式基础上,再多推两联即为五言律诗;(2)在五言绝句格式基础上,再多推三联及以上即为五言排律;(3)在各五言体基础上,每句前加平仄相反的两字即为七言各体。
二.近体诗的押韵、平仄、对仗(一)近体诗的押韵1.押韵,也作“压韵”,指诗歌韵文中,在一定位置上重复使用同韵的字,造成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的“秋、流、舟、留”,属尤韵。
2.古代诗歌是同调相押。
故《山居秋暝》中“后”字与“秋、流、舟、留”虽然韵腹韵尾都相同,但声调不同,也不算押韵字。
3.近体诗一般押平声韵。
极个别押仄声韵,属不常规,有的学者干脆把它归入古体诗。
4.唐宋以来的诗,依据的韵书是“平水韵”。
“平水韵”是在《广韵》206韵基础上,合并“同用”的邻韵而成。
南宋江北平水人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合并为107韵,金国平水书记王文郁《平水新刊韵略》合并为106韵,流传至今。
“平水韵”即这106韵。
5.押韵位置:双数句末必押。
首句末可押可不押。
五言近体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七言近体以首句入韵为常。
(二)近体诗的平仄1.平仄:是对近体诗和骈文对中古“平、上、去、入”四声的再分类,即平声为平,上、去、入为仄。
二十八诗律解析
郡国士马羽林材,和抚四夷不易哉!……
三国时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如: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行。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它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格律诗
七律 七言 七绝
五律 五言 五绝
三、格律诗的押韵 1、何谓“押韵”?
押韵 是指在诗歌该用韵的地方用同韵部的字。
格律诗一般隔句押韵,偶句最后一个字押韵。第一句可用 韵,也可不用韵,用韵的叫“首句入韵”,不入韵的叫“首句 不入韵”。五言诗多首句不入韵,七言诗多首句入韵。
格律诗用韵的字也叫“韵脚”
? 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云。 人间长见画,老去恨空闻。 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 此生随万物,何处出尘氛。 ——桂甫《观李固清司马弟出水图》
?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南山宿雨晴,春入凤凰城。 处处闻弦管,无非送酒声。 ——刘禹锡《路旁曲》 ? 何年顾虎头,满壁画沧州。 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水流。 锡飞常见鹤,杯渡不惊鸥。 似得庐山路,莫随惠远游。 ——杜甫《玄武禅师屋壁》
?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岸芳春色晚,水影夕阳微。 寂寂深烟里,渔舟夜不归。 ——司空曙《黄子陂》 ?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拟行路难》之一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华中师范大学-古代汉语常识部分试题以及答案
古代汉语常识部分(十八)古书的注解(讲授内容)一、古书注解的概况和体例1、汉代的注释传笺2、唐代的注释疏正义《五经正义》《十三经注疏》3、宋代的注释朱熹4、清代的注释衍文脱文二、旧注的常用术语1、曰为谓之2、谓3、貌之貌4、犹5、之言之为言6、读曰读为读若读如1.名词解释:疏、正义、传、笺。
(P672)“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说”有时也可称为“正义”。
“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做“疏”。
“疏”是对注的解释。
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注:“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
2.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魏.王弼、东晋.韩康伯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西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仪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春秋左传正义晋.西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东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东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北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北宋.邢昺疏⏹论语注疏魏.何晏注、北宋.邢昺疏⏹孟子注疏东汉.赵岐注、北宋.孙奭疏3.了解《诗经》、《史记》三家注、《汉书》、《三国志》、《老子》、《庄子》、《楚辞》等名著在唐代以前的名家注解。
⏹战国策注,东汉,高诱。
⏹吕氏春秋注,东汉,高诱。
⏹楚辞注,东汉,王逸,宋洪兴祖补注。
⏹老子注,魏,王弼,河上公;周易注,魏,王弼。
⏹庄子注,晋,郭象,《世说新语》以郭象窃向秀之书。
⏹国语注,吴,韦昭。
⏹论语注,梁,皇侃。
⏹荀子注,唐,杨倞。
⏹管子注,唐,尹知章。
⏹史记三家注,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隠,张守节正义。
⏹汉书集注,唐,颜师古。
⏹文选注,唐李善、五臣注。
古代汉语课件2诗律
比兴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广泛应用,如《诗经》、《离骚》等经典诗歌作品,通过比 兴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象征
象征手法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 表达抽象的概念或情感,使诗歌更具 深度和哲理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象征手法在古代诗歌中也有广泛应用 ,如“月亮”常常象征着思乡之情, “梅花”常常象征着高洁和坚强等。
地理解诗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诗人应该通过独特的意象创造, 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客观事物相 融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诗
歌意象。
CHAPTER 06
诗与文化
诗与历史
01
02
03
历史记录
诗歌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 历史记录方式,许多历史 事件和人物通过诗歌得以 流传。
时代反映
诗歌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 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 貌、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
02
平声调值平缓,音长较长;仄声 调值急促,音长较短。平仄的交 替使用可以产生韵律的变化,增 强诗歌的音乐美。
押韵
押韵是指在诗歌中,某些音节或字音 有规律地重复出现,形成和谐统一的 声音效果。
押韵有助于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 美感,使诗歌更加易于记忆和传唱。
对仗
对仗是指在诗歌中,将意义相对或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进行配对,形成一种平衡和 对称的美感。
诗律的起源与发展
总结词
诗律起源于先秦时期,随着诗歌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详细描述
诗律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诗经》,随着诗歌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唐诗、宋词、元 曲等不同形式的诗律。这些诗律形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形成了各自独特的 韵律和节奏特点。
诗律在古代汉语中的地位
总结词
诗律是古代汉语诗歌的精髓,对于诗歌的创作和欣赏有着重要的影响。
《古代汉语》王力 中华书局 1997 03
《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1997 03目录王力简介--------------------------------------------------------------------------------◇绪论◇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古汉语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古汉语通论(八)叙述句◇古汉语通论(九)否定句,否定词◇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古汉语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古汉语通论(十八)古书的注解(下)◇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常识(一)◇古汉语通论(二十)古代文化常识(二)◇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古汉语通论(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识(四)◇古汉语通论(二十三)古文的文体及其特点◇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古汉语通论(二十五)骈体文的构成(上)◇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古汉语通论(二十七)◇古汉语通论(二十八)◇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古汉语通论(三十)诗律(下)◇古汉语通论(三十一)词律◇古汉语通论(三十二)曲律◇第一单元文选(左传)◇第二单元文选(战国策)◇第三单元文选(论语)◇第四单元文选(孟子)◇第五单元文选(墨子)◇第六单元文选(诗经)◇第七单元文选(楚辞)◇第八单元文选(史记)◇第九单元文选(贾谊)◇第十单元文选(韩愈)◇第十一单元文选(沈约)◇第十二单元文选(贾谊)◇第十三单元文选(两汉乐府民歌)◇唐宋五言古体诗◇第十四单元文选(词)◇次韵章质夫杨花词[1]◇曲·小令◇常用词(一)60字◇常用词(二)62字◇常用词(三)65字◇常用词(四)65字◇常用词(五)63字◇常用词(六)66字◇常用词(七)71字◇常用词(八)93字◇常用词(九)91字◇常用词(十)95字◇常用词(十一)89字◇常用词(十二)88字◇常用词(十三)96字◇常用词(十四)82字◇〔附录一〕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附录二〕汉字部首举例◇〔附录三〕上古韵部及常用字归部表◇〔附录四〕上古声母常用字归类表◇〔附录五〕词谱◇〔附录六〕曲谱◇〔附录七〕曲韵常用字表◇〔附录八〕常用词音序检字总表◇〔附录九〕常用词笔画检字总表◇编后记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作者:秋闲提交日期:2010-01-28 11:17:04 1楼自从部落改了版,编辑文字都会出现乱码,怎么办呢?作者:秋闲提交日期:2010-01-28 15:57:12 2楼王力简介王力先生(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
诗律——精选推荐
诗律诗律 诗词格律是中国古典诗词是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度集合。
在形式上,⽐较注重声韵之美与对仗之美,由此产⽣了诗词格律的规范要求。
下⾯是⼩编为⼤家收集的诗律,欢迎阅读,希望⼤家能够喜欢。
第⼀节诗的种类 关于诗是种类,问题是相当重复的。
《唐诗三百⾸》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类;古诗、律诗、绝句⼜各分为五⾔、七⾔。
这是⼀种分法。
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长律⼀类。
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类。
现在我们试就上述三种分类法再参照别的分类法加以讨论。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称今体诗。
从字数上看,有四⾔诗,五⾔诗,七⾔诗[1].唐代以后,四⾔诗很少见了,所以⼀般诗集只分为五⾔、七⾔两类。
(⼀)古体和近体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
在唐⼈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定的标准。
但是,诗⼈们所写的古体诗,有⼀点是⼀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 我们可以说. 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乐府产⽣于汉代,本来是配⾳乐的,所以称为"乐府"或"乐府诗"。
这种乐府诗称"曲"、"辞"、"歌"、"⾏"等。
到了唐代以后,⽂⼈摹拟这种诗体⽽写成的古体诗,也叫"乐府",但是已经不再配⾳乐了。
由于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乐,后来⼜产⽣了配新⾳乐的歌词,叫做"词"。
词⼤概产⽣于盛唐。
在乐府衰微之后,词产⽣之前的⼀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近体诗。
像王维的《渭城曲》、李⽩的《清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形式。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
律诗的韵、平仄、对仗。
都有许多讲究。
二十八种对仗方法
二十八种对仗方法本讲主要讲解28种对仗方法《对仗二十八种对仗方法》对仗是中国楹联最根本的特征,何为对仗?古人谓之“实对实,虚对虚”、“有无虚与实,死活兼重轻”(《缥湘对类》)。
今人则总结为“六要素说”。
不过,这仅仅理论上的清规戒律,在实际对联创作中,其对仗却是千变万化、异彩纷呈的。
当然,万变不离其宗,“对仗”的核心原则总是贯串其中。
否则,无以名之对联。
对联有多少种对仗方式?古今有很多人从不同角度提出过种种模式,如“工对、宽对、借对、自对、蹉对”等等,大多己约定俗成。
本文试从格律、联意、内容、语体、句式等几方而概括总结一下各种主要的对仗方式。
格律论对每一种格律体文学(又谓韵文)皆有其严格格律。
对联的格律即为“对仗”,即“六相”,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对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
根据对仗的宽严水准,可分为工对、宽对、失对三种。
(一)工对工对也就是严对,要求严格遵守对仗的“六相”原则,尤其是词类相当、结构相对应、节奏相同三个基木原则。
特别是词类对仗,要求所对仗的词属于同一小类。
在我国传统的诗联创作中,词可划分为28小类。
即“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宫室类、器物类、衣饰类、饮食类、文具类、文学类、植物类、动物类、形体类、人事类、人伦类、代名类、方位类、数目类、颜色类、干支类、人名类、地名类、同义连用字类(如“格调”)、反义连用字类(如古今)、连绵字类、重叠字类、副词类、连介词类、助词类。
试看福建福州小西湖一联:“桑柘几家湖上社;芙蓉十里水边城。
”“桑柘”、“芙蓉”同属植物类,“几”与“十”同属数词类,“湖”与“水” 同属“地理类”,“上”与“边”同属方位类,“社”与“城”同属宫室类,诚工对也。
小类相对中,数目、体形、颜色、方位更是自成一格。
见下:数目对:“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
”(五丈原联)体形对「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岳阳楼联)颜色对:“莫到街头寻白雪;应知室内有红颜。
《古代汉语》王力 中华书局 1997 03
《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1997 03目录王力简介--------------------------------------------------------------------------------◇绪论◇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古汉语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古汉语通论(八)叙述句◇古汉语通论(九)否定句,否定词◇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古汉语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古汉语通论(十八)古书的注解(下)◇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常识(一)◇古汉语通论(二十)古代文化常识(二)◇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古汉语通论(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识(四)◇古汉语通论(二十三)古文的文体及其特点◇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古汉语通论(二十五)骈体文的构成(上)◇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古汉语通论(二十七)◇古汉语通论(二十八)◇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古汉语通论(三十)诗律(下)◇古汉语通论(三十一)词律◇古汉语通论(三十二)曲律◇第一单元文选(左传)◇第二单元文选(战国策)◇第三单元文选(论语)◇第四单元文选(孟子)◇第五单元文选(墨子)◇第六单元文选(诗经)◇第七单元文选(楚辞)◇第八单元文选(史记)◇第九单元文选(贾谊)◇第十单元文选(韩愈)◇第十一单元文选(沈约)◇第十二单元文选(贾谊)◇第十三单元文选(两汉乐府民歌)◇唐宋五言古体诗◇第十四单元文选(词)◇次韵章质夫杨花词[1]◇曲·小令◇常用词(一)60字◇常用词(二)62字◇常用词(三)65字◇常用词(四)65字◇常用词(五)63字◇常用词(六)66字◇常用词(七)71字◇常用词(八)93字◇常用词(九)91字◇常用词(十)95字◇常用词(十一)89字◇常用词(十二)88字◇常用词(十三)96字◇常用词(十四)82字◇〔附录一〕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附录二〕汉字部首举例◇〔附录三〕上古韵部及常用字归部表◇〔附录四〕上古声母常用字归类表◇〔附录五〕词谱◇〔附录六〕曲谱◇〔附录七〕曲韵常用字表◇〔附录八〕常用词音序检字总表◇〔附录九〕常用词笔画检字总表◇编后记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作者:秋闲提交日期:2010-01-28 11:17:04 1楼自从部落改了版,编辑文字都会出现乱码,怎么办呢?作者:秋闲提交日期:2010-01-28 15:57:12 2楼王力简介王力先生(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
律诗和绝句的28格律
律诗和绝句的28格律平仄诗二十八式格律仅供格律诗词爱好者参考平仄诗二十八式格律平韻詩十六式,仄韻詩十二式表:五绝1、平起首句不入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首句入韵,首句换“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3、仄起首句不入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4、仄起首句入韵,首句换成“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律1、仄起首句不入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仄起首句入韵,首句换“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3、平起首句不入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4、平起首句入韵,首句换“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有括号者为可平可仄,下同。
七绝1、平起首句入韵)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平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起首句入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仄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1、平起首句入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绝律诗平仄韵二十八式格律表
绝律诗平仄韵二十八式格律表1内容编辑绝律诗平仄韵二十八式格律表2一、五绝编辑五言绝句的省称。
指五言律绝。
四句二韵或三韵。
平仄韵定格共八式。
(1)首句仄起不入平韵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首句平起不入仄韵式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3)首句仄起入平韵式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4)首句平起入仄韵式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5)首句平起不入平韵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6)首句仄起不入仄韵式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7)首句平起入平韵式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8)首句仄起入仄韵式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注:仄起式,指首句第二字为仄声;平起式,指首句第二字为平声。
3二、五律编辑五言律诗的省称。
八句四韵或五韵。
平仄韵定格共八式。
(1)首句仄起不入平韵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首句平起不入仄韵式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3)首句仄起入平韵式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4)首句平起入仄韵式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5)首句平起不入平韵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6)首句仄起不入仄韵式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7)首句平起入平韵式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诗律的知识点总结
诗律的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古代诗律1. 韵脚韵脚是指诗歌中的韵部,其分为押韵和对仗。
押韵是指诗句末字或末两字音相同,在韵的情况下要求形式相似,内容相近(如平仄)。
对仗是指一句对句,前后交互配合,前后呼应交还。
中国古代诗歌有平水韵、叠字韵、交字韵、并字韵等多种韵式。
2. 格律格律是指诗句的规律和形式。
古体诗的格律一般包括平仄、句读、章法等。
古体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共四句,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共四句。
3. 长短古代诗歌的长短指诗句的字数。
五言律诗每句五字,七言律诗每句七字。
在诗歌的长度上,每个字都要力求精炼,以求简练、凝练、精炼。
4. 修辞修辞是古代诗歌的一大特点,包括比兴、夸张、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
比兴是一种比拟的修辞手法,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以表达一种意境。
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事物的言语夸大处理,使文章更加强烈。
排比是一种排列修辞法,通过排比的语言,使文章具有鲜明的对比或者对照,突出诗意。
二、西方诗律1. 音韵西方诗歌中,音韵是指诗句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常见的音韵有押韵和对仗。
押韵是指诗句中末尾的音相同,对仗是指前后句的词语呼应。
古典诗歌中的音韵规律十分严格,现代诗歌中音韵则相对较为自由。
2. 格律西方诗歌中的格律包括诗句的长度和节奏。
常见的有十四行诗、十四行诗、八行诗、八行诗、六行诗、六行诗、等等。
不同的格律要求诗句的长度和韵脚不同。
3. 押韵押韵是西方诗歌中常见的诗律。
押韵是指诗句中末尾的音相同。
在西方诗歌中,押韵的方式有很多种,如交替押韵、交叉押韵、交响押韵等。
4. 修辞西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常见的有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夸张等。
修辞手法的使用可以增加诗歌的表现力,提升诗歌的艺术成就。
总结:诗律是诗歌创作中的重要规范,它不仅要求诗歌在音韵和格律上的严谨,还要求诗歌在意向与修辞上的独特性。
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时代风貌,造就了不同的诗律。
但无论中西,古今,诗律都是诗歌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咏茶绝句100首
咏茶绝句100首咏茶绝句100首(一)翠团云拱嫩芽新,百碾千搓一水淳。
[注]我看座中名利客,能知真味是何人注:一水,斗茶术语。
古人斗茶之胜负常在一水间也。
(二)——题朱丹《逸竹壶》霞染云裁逸竹壶,新篁一撇醉相扶。
[注]紫烟撩破知三昧,山径迷僧问有无。
注:逸竹壶为宜兴龙溪女朱丹所制。
(三)闻言有木似佳人,隐在蓬莱待玉轮。
一赋风流思鲍女,暮吟朝醉惹芳唇。
[注]注:鲍女,南朝著名女诗人鲍令晖(即鲍照之妹),作《香茗赋》而有时名。
(四)细浪百壶鱼眼生,春风在手茗如婴。
赵州茶客来相见,恨断红尘念佛名。
[注]注:赵州茶客,即是唐代赵州临济禅院的从谂禅师,以“吃茶去”口头禅而名于世,时称之为“赵州茶”。
(五)社寒梦醒在天涯,只道少陵诗少些。
[注]便与清风同一住,梅花带雨探春芽。
注:少陵淡茶之诗仅四首而已,可谓少之又少矣。
(六)——兼答天涯游子吟、雨岚、听雨轩主、轩辕令主四诗友推窗听雨和琵琶,最笑陈抟不识茶。
三昧来时关不住,报知此兴满天涯。
[注]注:《宋史·隐逸传·陈抟》记云:抟隐于武当山九室岩辟谷二十余年日仅饮酒数杯。
(七)一衣一水一壶遐,人道扶桑此物佳。
钵破浑然终未解,带将梦里问樱花。
注:曾得扶桑茶,其味甚异。
(八)独依山舍爱烟霞,醒睡行时忘绿芽。
紫笋缘无三片叶,化来一片种僧家。
[注]注:事见钱易《南部新书》。
其文曰:“陆鸿渐《与杨祭酒书》云:顾渚山中紫笋茶两片,此物但恨帝未得尝,实所叹息。
一片上太夫人,一片充昆弟同啜。
”鸿渐者陆羽也。
(九)白石垂杨处处家,云间二月绿鹰芽。
[1]山中莫道无佳味,待客潇然七碗茶。
[2]注[1]:茶似鹰嘴故称为鹰嘴芽。
[2]:七碗茶典出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十)世事沉浮似日斜,凭窗闲坐对烟霞。
独邀草木人来去,也学苍生唤翠花。
[注]注:草木人者茶也。
翠花,市间俗语耳,借此一用。
(十一)金陵城下西江水,惹得此生羡不回。
[注]嘉木清凉神不解,无香真味佛难猜。
诗律
第三节诗律一、诗的发展我国的诗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先秦时代便有产生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和《楚辞》。
《诗经》以四言诗为主,《楚辞》以六言诗为主。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五言诗产生于四言诗盛行的时代,到了西汉,乐府民歌主要是五言诗,乐府民歌以叙事为主,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焦仲卿妻》)“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
“古诗十九首”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
文人的五言诗是东汉才有的,如班固、张衡等。
建安时期是五言诗的繁荣时期,出现了曹氏父子三人,建安七子的诗具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文风。
七言诗在汉代也已经出现,如“柏梁体”,指汉代出现的一种一韵到底、句句押韵的七言诗体。
三国时代,句句押韵的七言诗不仅更完整,而且还有了隔句押韵的七言诗,如曹丕的《燕歌行》就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鲍照的《行路难》之一和之三,是最早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
南朝齐梁永明年间,周颙注意了汉语平上去入四声,同时代的著名诗人沈约等自觉地把声律运用到了诗歌创作中,这样,到了唐代,在诗歌创作中就逐渐形成了诗的格律,出现了按照诗律进行创作的诗歌。
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即汉魏六朝的诗歌,包括汉乐府,魏晋南北朝乐府以及这一时期的文人作诗)以及唐以后不讲求格律的诗歌(又叫古风)。
近体诗:唐以后按照诗律创作的诗叫“近体诗”或叫“今体诗”。
诗律:就是诗的格律,是近体诗所遵循的规则。
二、近体诗的格式、要求(一)字句数的要求古体诗句数没有规定,一首诗可以四句、五句,也可以八句、十句乃至更长,诗句可以五言、七言,也可以长短交错,比较自由。
近体诗的句数有严格要求,计有三类:律诗、绝句和长律。
字数有两类:五言和七言。
1.律诗(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句数:八句,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每一联有两句,上一句叫出句,下一句叫对句。
如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出句东风无力百花残。
诗律ppt课件
① 仄仄平平仄 │ │ — — │ ② 平平仄仄平 — — │ │— ③ 平平平仄仄 — — — │ │ ④ 仄仄仄平平 │ │ │ — —
七言句实际是五言句的扩张,按平
仄相间的规律在五言句上加两字即可
超 过 八 句 的 律 诗 称 排 律 或 长 律 , 它
二、近体诗的格律 ㈠字数和句数要求
1.五言诗每句5字,七言诗每句7字; 2.律诗全首八句; 3.律绝全首四句; 4.排律(长律)全首八句以上。 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五言律绝 七言律绝 五言排律 七言排律
五言律诗
春 望
(杜甫)
五言律绝
登鹳雀楼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唐· 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对仗 对仗 对仗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仇名?
对仗
其 余 各 联 必 须 全 用 对 仗 。 例 如 :
的 句 数 必 须 是 双 数 , 而 且 , 除 首 尾 联 外 ,
㈡押韵要求
1.偶句押韵,奇句不押韵,但首句可押可不押;
2.押平声韵,不押仄声韵 ;(韵字依照 “平水韵”) 3.押韵句用平收式,不押韵句用仄收式; 4.一韵到底,不能出韵。 字 的 声 调 可 以 归 并 为 平、仄两类:平声为平, 黄河远上白云间, (jiān)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 所谓出韵,就是在押韵时,某句的韵 一片孤城万仞山。 (shān) 江流宛转绕芳甸,(dià n) 羌笛何须怨杨柳, 脚用了不同韵的字。 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 n) 春风不度玉门关。(guān)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jià n)
28通论九诗律
通論九詩律教學目标:瞭解律詩的格律知識,能比較熟練地分析近體詩。
教學重點:律詩的平仄格式。
學時:2教學内容:引言中國古代的文體,前面講過,根據用韻與否,主要分爲散文和韻文。
韻文主要包括詩詞曲賦。
詩詞曲都有着自己嚴格的語言結構形式。
詩有詩律、詞有詞牌、曲有曲譜。
因此,閲讀和欣賞這些作品時,對於它們的語言形式不能不瞭解。
教材第四册所收的文選主要是韻文,相應地,在通論部分對韻文的語言形式也作了介紹,包括《賦的構成》、《詩律》(上下)、《詞律》、《曲律》。
由於時間關係,我們祇講授詩律,主要是近體詩的格律。
其他部分,請大家自己學習。
一、古體詩和近體詩中國的詩歌傳統源遠流長,從先秦的《詩經》、《楚辭》,到漢魏六朝的樂府民歌,到唐代,詩歌在藝術上達到頂峰。
從形式上看,唐以前和唐以後的詩歌是有明顯不同的。
漢魏六朝詩,一般稱爲古詩,包括漢魏樂府古辭、南北朝樂府民歌和文人詩。
在齊梁時代,隨著漢語四聲的發現,詩歌創作中開始講究平仄。
到了唐代,正式形成了一種以講究平仄和對仗爲特點的格律詩,稱作近體詩或今體詩。
這裏的“近”或“今”是相對漢魏六朝的“古”而言的。
當然,唐代以後也有人仿照古詩寫作,也稱古體詩,又叫古風,比如李白就寫作了不少古風。
古體詩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
近體詩則有很多格律上的限制。
二者的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1)句數和字數詩句的字數,一般有四言、五言、七言(六言少見)。
四言即四字一句,五言五字一句,七言七字一句。
《詩經》以四言爲主。
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
古體詩(包括古詩)的句數不定,可多可少。
每句字數,有四言、有五言、有七言。
四言古體詩,如曹操《步出夏門行(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五言古體詩又簡稱五古,如陶淵明《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如王勃《滕王閣》(“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此外還有所謂雜言,即一首詩中句式有長有短,主要是三字、五字、七字,也有四字、六字,甚至七字以上。
吟 诵
吟诵一、吟诵是什么?1.我们的学生现在读古诗词都一字一顿的读,这种读法是从哪里来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1920年北洋政府小学课本使用白话文。
怎么读?大纲中出现“两字一顿”的读法。
1926年取消,推广欧洲重音语言诵读方式的“朗诵”逐渐兴起。
一字一顿的读是从两字一顿读那里发展过来的。
2.自古以来,我们的汉语的诗词文赋,是怎么诵读?是吟诵的。
自古读书皆吟诵。
吟诵不仅仅是诵读方式,它还是创作方式、教育方式、修身方式、养生方式,是汉文化的意义承载方式,它是中国式读书法,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系统。
二、吟诵是汉诗文的主要创作方式:“作诗”的主要方式是“先吟后录”,鲁迅诗云“吟罢低眉无写处”。
吟诵的规则有“一本六法”。
一本,就是吟诵的目的,是表达作品的涵义,尤其是声韵涵义。
六法,即一字型腔、依义行调、平长仄短、模进对称、文读语音、腔音唱法。
汉诗文意义是由音义和字义两部分构成的。
现在大家只从字面上解释汉诗文,抛弃了音义部分,把诗文只当大白话,可惜可叹。
三、吟诵是汉诗文传统的唯一诵读方式。
“中华经典诵读”就应该是中华经典吟诵。
四、吟诵是古代教育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吟诵教学法就是老师带着学生吟诵几遍,外加少量讲解。
1.有人说儿童过早识字是拔苗助长,我觉得那是西方人的经验。
西方的文字逻辑性强,识字多用理性,所以不该过早识字。
汉字是图画文字,识字多用感性,不在儿童期识字,才是违背天性呢。
2.古代是小时候背诵的时候,就是埋下了理解的种子。
埋的方法就是吟诵。
吟诵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
反复吟诵,直至满意。
背诵和理解、审美、创造、快乐、想象一起进行,是一个自觉的行为,所以古人的背诵是如此之大,而又如此之好。
3.我们的教育历来是因材施教。
老师教十个学生的吟诵都不一样。
吟诵是鼓励差异、鼓励创造、鼓励想象、鼓励个性的。
吟诵的规则只规定了长的必须长,短的必须短,但是长多长,短多短就是个人的事情了。
五、吟诵是古代基本学习方式。
张惠言《词选序》及注释
张惠言《词选序》及注释词选·序——张惠言叙曰:词者,盖出于唐之诗人,采《乐府》(1)之音以制新律(2),因系(3)其词,故曰“词”。
《传》(4)曰:“意内而言外(5)谓之词。
”其缘情造端(6),兴于微言(7),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8)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9)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10)以喻其致(11)。
盖《诗》之比、兴、变风之义(12),骚人之歌(13)则近之矣。
然以其文小(14),其声哀,放者(15)为之,或跌荡靡丽(16),杂以昌狂俳优(17),然要其至者(18),莫不恻隐盱愉(19),感物而发,触类条鬯(20),各有所归(21),非苟为雕琢曼辞(22)而已。
自唐之词人,李白为首(23),其后韦应物(24)、王建(25)、韩翃(26)、白居易(27)、刘禹锡(28)、皇甫松(29)、司空图(30)、韩偓(31),并有述造(32)。
而温庭筠(33)最高,其言深美闳约(34)。
五代之际,孟氏(35)、李氏(36),君臣为谑(37),竞作新调,词之杂流,由此起矣。
至其工(38)者,往往绝伦(39),亦如齐、梁五言(40),依托魏、晋,近古然也。
宋之词家,号为极盛。
然张先(41)、苏轼(42)、秦观(43)、周邦彦(44)、辛弃疾(45)、姜夔(46)、王沂孙(47)、张炎(48),渊渊乎文有其质焉(49)。
其荡而不反(50),傲而不理(51),枝而不物(52),柳永(53)、黄庭坚(54)、刘过(55)、吴文英之伦(56),亦各引一端(57),以取重于当世。
而前数子(58)者,又不免有一时放浪通脱之言出于其间。
后进弥以驰逐(59),不务原其指意(60),破析乖刺(61),坏乱而不可纪(62)。
故自宋之亡而正声绝(63),元之末而规矩隳(64)。
以至于今四百余年,作者十数,谅其所是(65),互有繁变(66),皆可谓安蔽乖方(67),迷不知门户者也。
今第(68)录此篇,都为(69)二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间 照,
- ∣ 浣 女,
∣ ∣ ∣ - - 清 泉 石 上 流。
- - ∣ ∣ - 莲 动 下 渔 舟。
(BACK)
拓
展 训 练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感时花溅泪, 烽火连三月, 白头搔更短,
城春草木深。
恨别鸟惊心。 家书抵万金。 浑欲不胜簪。
拓
展
训
练
甲 乙 丙 丁 甲 乙 丙 丁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 平平平仄仄 恨别鸟惊心。 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 仄仄平平仄 家书抵万金。 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 平平平仄仄 浑欲不胜簪。 仄仄仄平平
对句第五字改“平” 救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1、孤平拗救
(乙种句式)
• 甲:仄仄平平仄 •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 乙:平平仄仄平 •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丙:平平平仄仄 • 丁:仄仄仄平平
•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 (五言一拗三救)
格律诗为什么押韵?
吟唱
声律求同,追求语言的和谐美。 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格律诗押韵严格
◆只能用平声韵。
◆不能“出韵”。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押韵时没有用同韵部的字叫做“出韵”。
平水韵
隋代陆法言《切韵》193韵 北宋陈彭年《广韵》206韵 独用 同用 南宋江北平水人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107韵 金人平水书籍王文郁《平水新刊韵略》106韵
拗救:
一三五无不论,二四六分明。 第五字不可“平” 三平调 第三字必“平” 犯孤平 第五字改“平” 当句救 第五字用“仄”拗 第六字改“平”救 第六字用“仄”拗 对句第五字改“平” 救 第五字用“仄”拗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注
意
七言乙种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果第三字仄拗了,• 不能用第一字的 能 平去救?不能,即使第一字用了平声 (平仄仄平仄仄平),还算“孤平”句, 必须用第五字的平去救。那为什么?原 来救孤平是以五言为准的,五言必须在 第三字上救,七言就必须在第五字上救。
诗词格律专家王力教授找遍《全唐诗》,只找到 两个例子: 醉多适不愁(高适《淇上送韦司仓》) 仄平仄仄平 百岁老翁不种田(李颀《野老曝背》) 仄仄仄平仄仄平 2、丁种句式中,即五言的仄仄仄平平,• 言的平 七 平仄仄仄平平。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 绝不可将仄声通融为平声,变成 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此为“三平调”, 为诗之大忌 。
最早隔句用韵的的七言诗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 之三。如: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衿。 《拟行路难》之一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2、“永明体”的出现
南朝· 齐永明年间 讲究声律 沈约 谢眺 ▲汉语语言研究的深入。 沈约《四声谱》、周颙《四声切韵》 ▲汉语对仗特性的成熟。
平仄、中古四声、普通话四声对应图表
平 平
上 仄 去 入
阴
阳 上 去
中古四声与普通话四声的对应规 律: 初 安 飞 清 声 母 平声 阴平 劈 屋 七
上声 去声 入声
部分清声母、次浊声母
低 帖 云 福 语 塔
阳平 上声 去声
龙 民 杂 局 准 海 铁 笔 上 坐 助 爱
齐 竹 马 雪
在 似 至 用
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
归飞体更轻。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GO)
七 律 平 仄 探 求 例
《阁夜》(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 仄仄平平平仄仄
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 夷歌数处起渔樵。
六 作 设 月
律诗的平仄
基本要求:平仄相间,以求得声调的抑扬顿挫。一句 之中平仄两两交替。例如: 平平仄仄平 或 仄仄平平仄
注意:句尾不能出现三个平声或仄声,例如: 仄仄平平平 ㄨ 或 平平仄仄仄 ㄨ 而前面三个平声或三个仄声是允许的,例如: 平平平仄仄 √ 或 仄仄仄平平 √
四种基本句式:
甲: 平平﹣ 仄仄﹣平平﹣仄
拓
观
展
训
练
丁 乙 丙 丁 甲 乙 丙 丁
猎(王维)
风劲角弓鸣,
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 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
千里暮云平。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拓
展
训
练
晚晴(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 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 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
•
(七言三拗五救)
例
证
李白《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 ● 五言: 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 (一拗三救)
贾岛《三月晦日送春》
三月正当三十日, 风光别我苦吟身。
共君今夜不须睡,
未到晓钟犹是春。 仄仄平平仄仄平 ▲ ● 七言: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三拗五救)
“永明体”发展到唐代,正式形成讲究平仄与对仗的格律 诗。
二、近体诗的特点
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区分,不是从时间上而是从形式上来分的。 与古体诗相比较,近体诗有四大特点: 句数固定、押韵严格、讲究平仄、要求对仗
1、句 数 固 定
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
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律诗八句,每两句组成一联,依次叫做首、颔、颈、尾。 每联的上句叫作“出句”、下句叫做“对句”。
仄仄﹣仄﹣平平 城阙辅三秦, 平平﹣仄仄﹣平 风烟望五津。 平平﹣平﹣仄仄 与君离别意, 仄仄﹣仄﹣平平 同是宦游人。 仄仄﹣平平﹣仄 海内存知己, 平平﹣仄仄﹣平 天涯若比邻。
平平﹣平﹣仄仄 无为在歧路,
仄仄﹣仄﹣平平 儿女共沾巾。
仄仄﹣仄﹣平平 天地一沙鸥。
平 仄 探
山 居 秋
空 山 新 雨 后, 明 月 松 间 照,
平平仄仄平平仄 甲
仄仄平平仄仄平 乙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丙 平平仄仄仄平平
拗
救
近体诗有些地方对平仄的要求很严,不能随 便变动,否则叫做“拗”。出现了“拗”就必 须采取补救措施,称作“救”。常见的拗救有 三种:( 拗加 ▲ ,救加 ●) 1、孤平拗救(此拗救是就乙种句式而言) 2、特种拗救(此拗救是就丙种句式而言) 3、对句相救(此拗救是乙种句式救甲种句式)
格律诗的生成
唐宋时期流行的字句固定讲究押韵、平仄与对仗的诗, 叫做“格律诗”,也叫“近体诗”。它是在汉魏六朝古诗的 基础上形成的。
1、古诗的出现
汉魏六朝时期出现的句数不定、押韵宽泛又不讲究平仄 与对仗的诗称为“古诗”。包括五言诗、七言诗和乐府。 五言诗起源于西汉的民谣,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 是最早成熟的五言古诗。如: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物复道,努力加餐饭。
平仄格式举例: 甲:仄仄﹣平平﹣仄 丙:平平﹣平﹣仄仄 仄起仄收式
杜甫《旅夜书怀》
乙:平《送杜少府》
仄仄﹣平平﹣仄 细草微风岸, 平平﹣仄仄﹣平 危樯独夜舟。 平平﹣平﹣仄仄 星垂平野阔, 仄仄﹣仄﹣平平 月涌大江流。 仄仄﹣平平﹣仄 名岂文章著, 平平﹣仄仄﹣平 官应老病休。 平平﹣平﹣仄仄 飘飘何所似,
求 举 例
暝 (王维)
天 气 晚 来 秋。 清 泉 石 上 流。
竹 喧 归 浣 女,
随 意 春 芳 歇,
莲 动 下 鱼 舟。
王 孙 自 可 留。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山 居 秋 暝 (王维)
空 山 新 雨 后,(hòu)天 气 晚 来 秋。(qiū) ∣ - 明 月 松 间 照, 清 泉 石 上 流。(liú) ∣ 竹 喧 归 浣 女, ∣ 随 意 春 芳 歇, ∣
格律诗的平仄 1、何谓“平仄”?
平 平 “平仄”指的是两种性质不同 上 的声调。“平”即中古的平声, 去 仄 “仄”即中古的上、去、入三声。 入 平分阴阳 浊上归去 2、格律诗为何讲究平仄 去声一贯 入派四声 声律求异,追求声音的变化美,抑扬顿挫。 王之焕《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
丙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丁
平平仄仄平平仄 甲
仄仄平平仄仄平 乙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丙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卧龙跃马终黄土,
人事音书漫寂寥。
《游山西村》(陆游)
七 律 平 仄 探 求 例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仄仄平平仄仄平 乙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丁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七言诗最早的是《柏梁台诗》。相传汉武帝在长安筑台, 与群臣人各一句,赋成句句用韵共计二十五句的《柏梁台 诗》。如: 日月星辰和四时,骖驾驷马从梁来。 郡国士马羽林材,和抚四夷不易哉!„„ 三国时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如: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行。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它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