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古诗两首》∣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古诗两首》∣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古诗两首》∣苏教版第3课《古诗两首》1课时教学设计(2)课件出示句子“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对诗句的明白得。

课件出示说明。

童子:小孩,那个地点指隐者的弟子。

言:回答说。

课件出示整句诗的意思:松树下,我询问了年少的童子(“你的师父去了哪里?”)。

他回答说:“师父差不多去山中采药了。

”(3)课件出示句子“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课件出示整句诗的意思:(童子)还对我说,(他的师父)就在这座大山中,可山中云雾充满,不明白师父到底在什么地点。

师问:依照对诗句的明白得,你能想象出诗人和童子的对话吗?我们来表演一下。

话的意思。

引导学生依照字词的说明,翻译整个句子。

引导学生依照动物特点,回答问题。

翻译全诗的含义,再回答问题。

生举手回答自己明白的有关描写孩童趣事的古诗。

思的能力。

引导学生明白蝉是夏天的动物。

锤炼学生从诗的翻译中去提炼要紧内容。

考查同学们平常对古诗的积存。

课件出示整句诗的意思: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2)课件出示句子“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课件出示说明欲:想要。

捕:捉。

鸣蝉:正在鸣叫的知了。

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对诗句的明白得。

课件出示整句诗的意思:突然想要捕捉正在鸣叫的知了,就闭住嘴,静静地站住了。

3.分析古诗课件出示问题: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引导学生从蝉这种动物身上找到答案)生举手回答:夏季。

从哪里能够看出来?从“意欲捕鸣蝉”这句诗能够看出来。

有“鸣蝉”,说明蝉的叫声专门大专门响,只有夏天的时首诗都活了起来。

即学即测。

课堂练习说明下列词语。

振:振荡。

鸣蝉:正在鸣叫的知了。

云深:山上云雾缭绕的地点。

作业布置 1.背诵这两首古诗。

课后巩固。

2.明白得这两首古诗的诗意,并默写。

板书设计古诗两首说板书设计。

3 古诗两首_生字词学习

3 古诗两首_生字词学习

chǐ
齿部 上下结构
牙齿 锯齿
拼 音
部 首
结 构
词 语
yì n
单耳旁 左右结构
印章 脚印
拼 音
部 首
结 构
词 语
tái
草字头 上下结构
苔藓 青苔
拼 音
部 首
结 构
词 语
kòu
提手旁 左右结构
扣除 扣留
拼 音
部 首
结 构
词 语
句 子
qiáng
提土旁 左右结构
墙壁 墙角
xiǎo y ā 鸭 晓
知晓 晓得 鸭子 野鸭
3 古诗二首 lú yù
芦 芦芽 芦苇 欲 欲望 食欲 kòu 扣
扣除 扣留
lián
怜 可怜 怜爱 qiáng 墙
墙壁 墙角
chǐ
齿 牙齿 锯齿
yì n
印 印章 脚印
tái
苔 苔藓 青苔
拼 音
部 首
结 构
词 语
xiǎo
日部 左右结构
拂晓 晓得
拼 音
部 首
结 构
词 语

鸟部 左右结构
鸭子 野鸭
拼 音
部 首
结 构
词 语

草部 上下结构
芦芽 芦苇
拼 音
部 首
结 构
词 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谷部 左右结构
欲望 食欲
拼 音
部 首
结 构
词 语
lián
竖心旁 左右结构
怜惜 怜爱
拼 音
部 首
结 构
词 语

3《古诗两首》导学案设计

3《古诗两首》导学案设计
(2)教师相机补充。
(3)课件出示资料。
4.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
1.流利地背诵《寻隐者不遇》。
2.齐读课题。
3.交流课前搜集的作者资料。
袁枚:清代诗人,字子才。乾隆进士,曾任江宁知县。他的诗主张抒写性情,倡导“性灵说”,多数诗篇抒发闲情逸致。主要作品有《所见》《山行杂咏》《湖上杂诗》等。
4.学生读诗,注意“骑、振、蝉”等字的字音,记住字形。
2.根据预习交流。
贾岛:唐代诗人,字浪仙,范阳人。早年出家为僧,法名无本,后来还俗。与孟郊齐名,他的诗,以清奇凄苦而著名,诗风清淡朴素。主要作品有《题李凝幽居》《枕上吟》等。
1.贾岛是我国______代诗人,字______,______人。主要作品《题李凝幽居》中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意欲捕鸣蝉()A.需要。B.心想。C.将要。
2.寻隐者不遇()A.遇到,碰到。B.机会。C.对待,款待。
3.云深不知处()A.居住。B.存在。C.地方。
二、加上部首组成新字,再组词。
奇____()单____()辰____()采____()约____()
三、课文传真。
1.《寻隐者不遇》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写的。全诗只有二十个字,却有丰富的内容。诗人巧妙地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藏问于答。诗中童子回答诗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学案设计
课题
古诗两首
主备人
教学时间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诗的语言。

三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两首

三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两首

惠崇《春江晓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 / / 春江水暖鸭先知。 / // / 蒌蒿满地芦芽短, / / / 正是河豚欲上时。 / / //
惠崇《春江晓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竹林外开着两三枝鲜艳的桃花, 春江水暖鸭先知。鸭子最先知道春江的水开始变暖和。 蒌蒿满地芦芽短,蒌蒿长得满地都是,芦苇也生出嫩芽, 正是河豚欲上时。这正是河豚将要逆流而上的时候。
作者简介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 字嗣宗(sì zōng),号靖逸, 龙泉(今属浙江)人,南宋中 期文学家、诗人。
译文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 应怜屐齿印苍苔, 木鞋底在上面留下我的脚印吧, 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 小扣柴扉久不开。 园里的花开得正好,盎然的春色是关不住的,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开得正旺的红杏伸出了墙外。 一枝红杏出墙来。
3、古诗两首
惠崇《春江晓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 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 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 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 北宋文豪,“三苏”家族成员 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 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 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 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 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 一。
根据译文猜一猜下列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 应怜屐齿印苍苔, 木鞋底在上面留下我的脚印吧, 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 小扣柴扉久不开。 园里的花开得正好,盎然的春色是关不住的,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开得正旺的红杏伸出了墙外。 一枝红杏出墙来。

五年级语文上册 3、古诗两首

五年级语文上册  3、古诗两首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 师父去哪里采药了?)
(在这山里的什么地方?)
三番问答,被诗人精简成二十字,使用了以答句包含 问句的方法,这种“推敲”就不只在一字一句之间了。
• 诗人心境的变化
满怀希望
|
失望
| 一线希望 | 彻底失望
• 小结
诗歌记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却没 有遇到这件事,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 和诗人对他的仰慕。 和同桌互相进行场景模拟,注意补充 诗人省略掉的内容,并表现出心境的 变化。
所见
(清)袁枚
考考你:
季节?(夏天) 理由? (意欲捕鸣蝉)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所见
(清)袁枚
考考你:
心情?(愉快) 理由? (歌声振林樾)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3.诗文详解
• 松下问童子
松下: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者的隐居之地, 远离尘俗,显示隐者的高洁品格。 童子:儿童,诗中指隐者的徒弟。 Q:诗中涉及的人物有哪些? Q:问的是童子,透露了诗题中的哪件事? Q:问的什么内容没写,可能是?
诗人、童子、隐者
不遇 你师父在吗?
• 言师采药去
言:说。 Q:这句话省略了说话的人,是谁?
《所见》
解题:
所见, 所看到的。
Q:仔细观察课本上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 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2.诗人介绍
• 袁枚 (1716-1797)清代诗人、散 文家。字子才,晚年自号随园 主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 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 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 下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 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 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 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当世所称“南袁北纪”,就是 指袁枚和时任大学士的纪昀。

五年级上册3古诗两首

五年级上册3古诗两首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童子答: 言师采药去。 第三问: 只在此山中, 童子答:
云深不知处。
领悟到:
寻隐者不遇 (宋)魏野 寻真误入蓬莱岛,
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 白云满地无人归。
寻隐者不遇 (宋)魏野 寻真误入蓬莱岛,
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读到这里你 有什么疑问? 隐者到底何 许人也??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全诗写了作者寻 访不遇的焦急心 松下/问童子, 情,表现了隐者 言师/采药去。 高洁的性格以及 只在/此山中, 诗人对他的仰慕。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只在:就在。
此:这。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云深:山深云雾 浓。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不知处:不知道 在何处。
师父其实就 (唐)贾岛 在这座旷远的大 松下/问童子, 山里, 但云雾弥 漫,不知他到底 言师/采药去。 在什么地方……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题材:隐逸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贾岛:
二句三年得,


诗 人
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
归卧故山秋。
寻隐者不遇
艺术特点:采用 松下/问童子, 了寓问于答的手 言师/采药去。 法,语言清新、 平白。

3《古诗两首》

3《古诗两首》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 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 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 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 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 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 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 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 和”可言了。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 人。世称“刘宾客”著有《刘梦得文集》, 代表作有:《陋室铭》《乌衣巷》 《秋词》。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 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 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 多名胜。
洞庭秋月
洞庭夕照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 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 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 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 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 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 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 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 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 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3古诗两首山行_枫桥夜泊 精选1篇

3古诗两首山行_枫桥夜泊 精选1篇

山行两首的内容分别是《枫桥夜泊》和《登高》。

这两首诗都
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其中《枫桥夜泊》是一首描写夜晚在枫桥
上停留的诗,而《登高》则是一首描写登山的诗。

这两首诗都是杜
甫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之作。

《枫桥夜泊》是一首描写夜晚在枫桥上停留的诗,全文如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以夜晚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孤独的人在枫桥上停留的情景。

月亮落下,乌鸦啼叫,霜满天空。

江边的枫树和渔火交相辉映,与主人公的忧愁形成了鲜明对比。

姑苏城外有一座寒山寺,半夜时
分传来了钟声,传到了客船上。

《登高》是一首描写登山的诗,全文如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以登山为主题,描绘了一个人在高山上行走的情景。


很急,天很高,猿猴在哀嚎。

河水清澈见底,沙滩洁白无瑕。

无数
落叶在空中飘荡着往下落;长长的江水滔滔不绝地向东流去。

作者
用“万里悲秋常作客”来表达自己长期漂泊在外的心情;“百年多
病独登台”则表达了自己年迈体弱、疾病缠身却仍然要攀登高峰的
精神。

最后两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则表达了作
者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和对自己人生的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古诗两首-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培养朗读能力、品诗折句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

4、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预习要求:(1)把古诗读通读顺。

(2)结合诗句、借助工具书理解“石径”、“坐”、“于”、“啼”、“对”、“到”等字的意思。

第一课时
山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春夏秋冬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
师:确实,一年四季各不相同,只要我们有着一颗敏感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就会觉得四季都是美的。

今天我们就一
起来学习杜牧的《山行》,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秋天的美景,去感受赏秋的情怀。

(板书:山行杜牧)
学习这首诗歌,我们需要达到哪些要求哪
二、初读古诗
下面,我们来听这首诗的录音朗读。

(屏显画面)
同学们跟录音读。

自由朗读。

三、理解诗意。

师:下面同学们结合注释,试着理解诗意,有不懂的地方,同位之间可以互相商量,也可以举手问老师。

学生看注释,交流。

师:《山行》描写的是深秋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师:那么,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除了写霜叶外,还写了哪些景物(板书:霜叶)(板书: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师:文章怎么写“山、石径”的
师:由“远上寒山石径斜”,你能想到山势怎么样的
师: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远”、“斜”。

师:“远”写出了山路的绵长。

“斜”写出了山势的缓。

“远”和“斜”这两个字也是互相照应,又写出山高。

另外写山势缓、坡度不大,从后文也能看出你找到了吗“停车”。

师:写“云”、写“人家”是第二句——“白云生处有人家”。

这里用了一个“生”字,有一种版本印成了“白云深处有人家”。

你觉得“生处”与“深处”用哪一个更好说说理由。

同位之间可以互相商量一下。

师:古人说:“诗中有画”,从我们这几位同学生动形象的描绘中,我仿佛从“白云生处有人家”这句诗中看到了一幅“山林人家晚炊图”,感到了深山中也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

但最令诗人动心的还不是“石径”、不是“人家”,那么晚了,诗人停车驻足,诗中说,这全是因为——“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经霜的枫树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组经霜的枫叶图。

(多媒体展示一组枫叶图)
师(解说):枫叶流丹,层林如染。

傍晚了,诗人还停车驻足,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的,胜于春花的枫叶。

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的山林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感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

那么,作者借这样的景,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哪
(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师:下面同学们结合对全诗的理解与感悟再来诵读这首诗。

要想读好一首诗,除了要注意诗的节奏,也就是停顿、语速的快慢外,还要注意理解诗的内涵,理解诗中所蕴含的诗人感情。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要读好诗,你还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把自己当作诗人,把这首诗当成你自己的。

同学们自由朗读。

四、谁能给大家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五、总结
六、作业:
1、《山行》写的是诗人在行走所看到的时节的景色,描绘了一幅由、、、构成的山林秋色图。

表达了诗人。

2、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山行
景: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
情: 热爱大自然
第二课时
《枫桥夜泊》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着名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学生自学课文。

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

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理解课题。

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5、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6、朗读训练
7、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朗读训练
9、齐读全诗
四、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

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贴出“愁”)
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3、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

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4、请学生交流:张继,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
5、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五、指导写字
1、请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导“愁”、“霜”的结构。

3、钢笔描红。

六、作业
1、《枫桥夜泊》写的是诗人在(时间)把船在(地点)时的所见所闻。

诗中通过看到的、、、、,听到的、,勾画了一幅意境幽美的秋江夜泊图。

2、背诵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