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十姐妹

合集下载

越剧十姐妹是哪十个人?越剧十姐妹的简介

越剧十姐妹是哪十个人?越剧十姐妹的简介

越剧十姐妹是哪十个人?越剧十姐妹的简介本文导读:袁雪芬(1922.3.26~2011.2.19),女,浙江绍兴人,中国越剧泰斗,越剧袁派创始人,工正旦。

袁雪芬1933年开始学艺,先后在杭州、上海等地演出。

袁雪芬认真唱戏,洁身自励,持斋茹素。

2011年2月19日下午2点,在上海逝世,享年89岁。

尹桂芳,女,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原名尹喜花,浙江新昌人,1919年12月1日出生于浙江省新昌县西门外小龙潭村(今属七星街道下坎村)。

越剧小生流派--尹派艺术创始人,被称为"越剧皇帝","越剧十姐妹"之一。

10岁入越剧之乡的嵊县学艺,后改入醒狮剧社、大华舞台跟班。

出科后在宁波、绍兴、杭州等地演出。

1946年在上海创建芳华越剧团,1959年随越剧团迁往福建。

历任上海、福建芳华越剧团团长,上海老闸区第一届政协副主席,黄浦区第一届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剧协福建分会副主席。

曾在《红楼梦》、《西厢记》、《沙漠王子》、《盘妻索妻》、《屈原》、《梁山伯与祝英台》、《江姐》等剧目中成功塑造了多个人物形象,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筱丹桂(1920-1947) ,越剧名演员。

姓钱,名春韵、春凤,嵊县长乐人。

被誉为"越剧皇后",是女伶中最早冠以"皇后"之人。

曾有"三花"(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不如"一娟"(姚水娟),"一娟"不如"一桂"(筱丹桂)的说法。

范瑞娟(1924年1月6日-2017年2月17日),女,别名范竹山,1924年1月6日出生,浙江新昌县黄泽镇(今属嵊州)人,越剧范派创始人、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代表作《梁山伯与祝英台》。

1935年4月18日入龙凤舞台科班学戏,由黄炳文师傅启蒙,工小生。

1938年春节前,随姚水娟、邢竹琴等所在的越升舞台到上海演出。

年演320场 演出收入135万元 诸暨市越剧团走进戏曲春天

年演320场 演出收入135万元 诸暨市越剧团走进戏曲春天

年 演 3 0场 演 出 收入 15万 元 2 3
诸 暨 市越剧 团走进戏 曲春 天
寿 震 林
诸 暨市越剧 团采取一 系列与市场 经济接轨的方 针政策 , 正确把握戏曲市场走势和主动灵活的运作 方法 , 出业务越来越红火 , 团继 20 年年演 出 演 该 04
的 演 出场 次 和 收 益 , 持 着逐 年 提 升 。从 目前 势 态 保 看 。我 团 20 06年 的收 益 肯定 会 更好 —— 因早 在 20 05年元 旦 前 ,我 团 2 0 春 节 下 乡业 务 已 预 订 06年
江三角洲经典 戏曲展演”等城 区大剧场争妍 斗艳 , 甚至 注入重 资投入 精排 细磨后 奔赴 国际大 都市香 港 ,献演 了二 台大戏和一 台折子戏专场 ,博得香港 观众强烈反响 和媒体 的高度评价 ,为该市 乃至我省 争得 了荣誉 ,为越 剧艺 术接轨 国际演艺市 场发挥了 积极作用 。可 以说 , 暨市越剧团 的 20 诸 05年是 艺术 效益和经济效益 双丰收的一 年。是城 乡兼顾 , 客户
盈 门春 风 得 意 的 一 年 。
在基层 民众的爱护下获得生存 和发展 , 获得冲刺艺 术殿堂的经济实力和艺术资本。因现在城市大剧场
演 出机会少 ,如果不认真开拓乡村演出市场 ,演职 员也会 因缺少舞 台实践磨练而滞化艺术 的长进 。 诸 暨越剧 团一直奉行城 乡并举的方针 , 在狠抓乡村演
袁 雪 芬 搭 档 素 娥 ,
文后颇有诸多感想也要谈一谈 。
“ 名伶 ” 词 , 一 在解放前旧社会 通常是对出名 的
戏曲艺人的 习称 , 电影 界则称为 “ 星” 常风诸 在 明 ,
于报刊文章 和宣传广告 中。称得上 “ 名伶 ” , 者 一般 总有相 当高 的演技 和专 长 , 至拿 手绝活 ,以及有 甚 自己的代表作 和拿 手戏 , 并在社会 上很 “ ” 拥有 红 , 大量 的观众 , 也为 同行业者所公认的 。越剧男班时 期的小旦魏梅 朵 、 白玉梅 、 金雪芳 , 生王永春 、 小 张 云标 、 支维永 、 花碧莲 , 老生马潮水 、 童正初 、 楼天 红 、 丑马阿顺 、 小 谢子 云、 张瑞丰 等 , 可算是那个时 期 的名伶 。女 子越剧诞 生后 , 早期的女班名伶有被

一代越剧名旦筱丹桂,竟被经纪人逼迫致死?

一代越剧名旦筱丹桂,竟被经纪人逼迫致死?

一代越剧名旦筱丹桂,竟被经纪人逼迫致死?本文导读:筱丹桂身处乱世,幼年的日子也很艰苦,八岁在别人家当童养媳,想必也是经历了很多生活的困苦不易,但是幸运的是,八岁以后她就被接回了家中,有幸入了私塾读了两年书,后来拜俞传海为师,主攻旦角。

筱丹桂天资极好,嗓音甜润,聪颖且又刻苦用功,尚未出科就成为她所在科班的主要花旦。

她演谁像谁,不仅演得起巾帼英雄,打得起利落的武打动作,担得起女英雄豪杰慷慨的气概,还演得出闺秀娇姿,身段俊秀,风度翩翩的古代闺阁佳人。

而且另辟蹊径,演出了举止轻浮的潘金莲、婀娜多姿的徐夫人、惊艳多情的刁刘氏等“艳旦”。

她还和其他越剧演员组成“越剧十姐妹”,举行多次联合义演为社会重大事件筹募资金。

可谓是一名德艺双馨的年轻艺术家。

但是正是在她的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她被混迹越剧界的流氓张春帆看中,“聘请”她和师姐妹数人到上海卡德戏院演出,说是聘请,其实就是被张春帆以流氓手段强行占有、严密控制,自己宣城是筱丹桂的经纪人。

受人胁迫的筱丹桂的戏路受到严密的控制,她被逼一些隐含着庸俗色情的表演,以迎合一些观众的趣味。

筱丹桂也希望回到正路上,积极靠拢进步文化人士,响应越剧改革。

张春帆见她居然有这些反抗自己的举动,十分不满,更是加紧了控制,甚至当众侮辱筱丹桂。

因为与一位名叫冷山的导演交谈多时,张春帆就诬蔑她与冷山关系不正常,多次当众辱骂。

最终筱丹桂不堪其辱,在家中服毒自杀,临死前咬破手指,在床上写下了“做人难,难做人,死了”八个血字。

她死后,全市34家越剧场子停演,百名越剧演员和无数观众拥向殡仪馆向她致哀。

强行霸占和控制她的流氓张春帆被送上法庭。

只是张春帆被拘不久就被放出。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张春帆才真正受到法律的制裁。

论戏曲舞台语音的普通话化现象——以越剧为例

论戏曲舞台语音的普通话化现象——以越剧为例

论戏曲舞台语音的普通话化现象——以越剧为例方 言摘 要: 语音是地方戏最重要、最显著的标识,多源自其发源地的方言。

近年来,越剧语音受演员籍贯、剧目题材和角色塑造、剧种定位等诸多因素影响,加之越剧本身对语音的规范程度不高,越剧语音开始出现向普通话化靠拢的倾向。

面对这种变化,越剧应保持警惕,以免发生异化致使丧失特色。

除了维持现有语音体系,可以开展戏曲音韵的相关研究,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发掘剧种语音特色以建立更完善的语音体系。

此外,从地方戏特色的角度看,语音以外的可以凸显剧种特色的其他影响因素同样要予以重视,进而从唱腔、行当、服化道等多方面展示地方戏曲的地方性。

关键词:戏曲;语音;越剧;普通话 中图分类号:J82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2-09-13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戏曲史(江苏卷)”(项目编号:19ZD0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方言,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昆剧史与昆剧理论。

戏曲舞台语音与该剧种的发源地及其流行的区域有重要的关系,是其所流行的区域方言,或是受到这些区域观众认可的、带有本区域特色的舞台语音。

因其具有明显的特征,被视为区别各个剧种的重要标志。

“剧种的首要因素是方言语音,无方言语音就构不成剧种音乐的地方特色,也就没有腔调上的差别。

”[1]汉语语音本身具有旋律性,地方戏之间最显著的区别就是语音,可以说语音是剧种的基础。

语音亦是剧种的特色,“声腔或腔调乃因为各地方言都有各自的语言旋律,将此各自特殊的语言旋律予以音乐化,于是就产生各自不同的韵味”[2]。

音乐化的语音赋予了剧种不同韵味,使之听起来回味悠长。

戏曲语音展示着剧种审美的同时,还制约着剧种的扩张。

戏曲舞台语音会随着剧种、流行地区、社会发展等外部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剧种内部因素引导和约束着舞台语音的变化发展,舞台语音的选择也影响着剧种整体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现今戏曲舞台普遍存在着戏曲舞台语音普通话化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剧种本身到外部环境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语音。

越剧小生和花旦

越剧小生和花旦

越剧的发展史
(一)1950年4月12日成立了上海第一个国家剧团——华东越 剧实验剧团。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剧院正式成立。此外,一批集 体所有制的剧团如“芳华”、“云华”、“合作”、“少壮”等 也很活跃,在出人出戏方面取得不少成果。 (二) 50~60年代前期是越剧的黄金时期,创造出了一批有重大 影响的艺术精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 梦》、《祥林嫂》等,在国内外都获得巨大声誉 ,随着社会主义建 设事业的发展,越剧开始从上海走向全国。至60年代初,越剧已流布 到二十多个省市,影响日益扩大。 (三)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越剧受到严重的摧残。一 批著名演员、创作人员和管理干部,受到迫害,越剧被迫停演。 (四) 十年动乱结束后,越剧得到复兴。1977年、1978年和1981 年,上海越剧院相继创作演出了男女合演的《忠魂曲》、《三月春 潮》、《鲁迅在广州》,塑造了现代史上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 历史伟人的形象。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解体的区级越剧团,也 部分得到重建,恢复了艺术活动。
钱惠丽 女,一级演员。浙江诸暨人,1963年4月出生。 1979年高中毕业后考入浙江诸暨越剧团,工小生。开 蒙戏《红楼梦》,因其扮相英俊,桑音亮丽,脱颖而 出,以“哭灵”一折参加绍兴地区青年演员会演,获 优秀演出奖,接着参加浙江省青年演员会演,获学员 表演优秀奖。1988年,正式进入上海越剧院,成为红 楼剧团的领衔演员 钱丽亚 女,二级演员。 浙江海宁人,1962年7 月出生。1979年高中 毕业后考入上海越剧 院为学员,1980年至 1982年被送入上海市 戏曲学校越剧班学习, 工小生,学唱徐派。 1983年起任上海越剧 院演员。她擅长唱功, 嗓音明亮甜润,现任 红楼剧团领唱。
韩婷婷
张 伟 忠

七十年前那些乘风破浪的姐姐们——越剧“十姐妹”与上海女性精神

七十年前那些乘风破浪的姐姐们——越剧“十姐妹”与上海女性精神

越剧“十姐妹”合影
以戏曲为职业的女性很多。

百年前的艺人和现在的艺人有着天差地别的社会地位,所谓“男不当兵,女不唱戏”。

就越剧来说,1923年第一女班成立之前,越剧演员都是男性,为什么会有女班?历史文化环境很复杂,可似乎又很简单,就是“生存”两个字。

生存问题,它是20世纪初期越剧女班兴起的心酸理由。

1929年后,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引发了上海的工业萧条,缫丝业遭到重创,嵊县农村经济破产,导致女性更为恶劣的生存困境,女艺人骤然增加,当时小小一个嵊县,女演员有2万之多。

在生存面前,面子似乎不值一提。

越剧“十姐妹”中有七位来自嵊县及其周边地区。

尹桂芳8岁丧父,孤儿寡母四人,依靠母亲缝补浆洗为生,生活无以为继;范瑞娟、傅全香和张桂凤的父亲是雇工,收入菲薄,无法养家糊口;筱丹桂从小被卖作童养媳,受尽虐待;徐天红8岁父
言之。

纪念越剧大师傅全香——傅全香演唱艺术研究

纪念越剧大师傅全香——傅全香演唱艺术研究

Northern Music 83Theatre Dramaturgy 戏剧戏曲纪念越剧大师傅全香——傅全香演唱艺术研究陈丹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摘要】傅全香是“越剧十姐妹”之一,是旦角傅派创始人,她饰演的祝英台、敫桂英等角色深入人心,她的艺术成就不仅仅在于细腻的表演,更在于她断追求完美的演唱方法。

她的演唱技巧值得我们新一代越剧爱好者学习研究。

本文从傅全香演唱技巧和行腔特点出发进行研究,以期为越剧爱好者提供更多的学习依据。

【关键词】傅全香;演唱;行腔【中图分类号】J8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4-0083-02【本文著录格式】陈丹丹.纪念越剧大师傅全香——傅全香演唱艺术研究[J].北方音乐,2020,02(04):83-84.傅全香出生在浙江嵊县,是地道的越乡人。

9岁时到近乡一所尼姑庵里拜师学艺,跟着“四季春班”走上了浪迹四海的艺人生涯。

一、傅全香演唱技巧傅全香的好嗓子是出了名的,被后人称为“越剧花腔女高音”。

当然,这样的演唱能力并非一蹴而就,除了拥有过人的声音条件,在学习越剧、演唱越剧的过程中,她一直不忘学习、借鉴、研究,向兄弟剧种学习、向其他大师请教,最终成就了傅派靓丽甜美的演唱特色。

(一)傅全香的真假声早期越剧唱腔音域控制在十度以内,因此,演员基本都用真声演唱,然而傅全香的嗓音条件好,演唱高音比较轻松。

她不满足于自己的天赋,选择挑战自己,在演唱中尽量扩大自己的音域,到高音处用假声来演唱;她向京剧名家程砚秋学习,在程先生的指导下,有机运用真假声;同时,还向评弹艺人徐云志学习发声、吐字、运气等演唱技巧。

经过长期苦练,多方请教,再根据自己的条件融会贯通,力求让真假声衔接处没有痕迹。

在傅全香的演唱中,我们可以听到很多大跳和高音的延续,高音已开始借鉴混声的演唱方式来演唱(见下谱例):谱例1上例是《情探》中的乐句,“休书”两字音高达到小字二组的g,并且有一拍半的时值,后面的音符也都相对较高。

嵊州是中国越剧之乡

嵊州是中国越剧之乡

越剧有全国第二大剧种之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而越剧的诞生地,就在嵊州。

嵊州与我们上虞是山水相连,同属绍兴市。

嵊州的地方不大,以前我在义乌小商品市场做生意,来来往往经常奔走于嵊州,当年嵊州的领带可是独领风骚。

但我的印象中,嵊州是中国越剧之乡。

我的母亲是个越剧迷,年轻时曾在上海工作,业余经常登台演出,最拿手的是《盘夫索夫》,在文革中每当生产队开大会她总要露一手。

我是从小听着母亲的越剧戏曲长大的,有时候也会哼几句,来上一段越剧,有着浓重的越剧情结。

我很早就听母亲说过:越剧演员中有三花(赵瑞花、施银花、王杏花)不如一娟(姚水娟,后封越剧皇后);一娟不如一桂(筱丹桂)的传言。

筱丹桂文武兼长,扮相俊美,眼睛传神。

旦角戏和女扮男装均很出彩。

我还听母亲讲过:袁雪芬、筱丹桂、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竺水招、徐天红、张桂凤、吴小楼是什么越剧十姐妹。

并看过她们的照片,这些照片我母亲以前当宝贝一样地收藏着。

因此,我每次到了嵊州就会对越剧之乡颇感兴趣。

嵊州,在秦汉时就建县称剡,唐初曾设嵊州,北宋年间始名嵊县,至今已有2150多年历史。

1995年8月,撤嵊县设嵊州市。

嵊州四面青山环抱,中间盘地宽广,剡溪九曲悠悠。

嵊州因山而秀因水而名,四明山、西白山横贯东西,天姥山、峙大山遥望南北。

山中泉水清澈、幽谷深秀,断崖峭壁、龙潭飞瀑,处处千奇百怪。

素有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之美誉。

书圣王羲之爱慕剡中山水而晚年隐居终老金庭,谢灵运、李白、杜甫、朱熹、陆游、戴逵等历代文人墨客名流贤士,多次来嵊游历,留下了不少咏剡佳句和访剡遗迹。

处于唐诗之路上的嵊州,由于中原文化的注入,民间学诗填词、善歌能唱者众多,人们借用佛曲、宣卷的曲调,即兴编词,见物唱物,见人唱人,见事唱事。

到19世纪初,逐渐成为嵊州独特的地域文化。

嵊州民间多才多艺的农民,就是越剧艺术的原始创造者。

大约在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前后,嵊州甘霖镇(原嵊县剡北乡)马塘村农民金其炳用田头说唱、山歌小调唱出了一种新的曲调,非常清新优美流畅,很快就流传开来。

越剧名家傅全香

越剧名家傅全香

>>>>>>>>>傅全香开创的“傅派”,广泛汲取京剧程派唱腔和民族唱法的演唱技巧,表演富于激情,细腻传神,唯美典雅;曲调流畅,优美华丽;演唱跌宕起伏,转换收放自如;润腔方法多样,音色变化丰富,融戏剧性、抒情性于一体,塑造出祝英台、敫桂英、李亚仙、杜十娘、刘兰芝、李清照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傅全香被戏曲家刘如曾赞誉为“越剧的花腔女高音”。

傅全香的一生,伴随着时代风云变幻,历经坎坷,终成大家。

“师傅把我一脚踢到前台”1923年8月的一天,绍兴嵊县西乡后庄村一间东倒西歪的破草屋里,一个女婴呱呱坠地。

傅全香原名孙泉香,其父孙琴文能唱戏文、会打鼓板,在当地戏曲界越剧名家傅全香郝达 夏元勇傅全香颇有些声名。

小泉香耳濡目染,加以天生一副好嗓子,唱起山歌又脆又甜。

看过电影《舞台姐妹》的人都知道,当时绍兴穷人家的女孩主要有两条出路:一是做童养媳,二是去戏班唱戏。

十岁那年,为了不做童养媳,傅全香抱着“唱勿出山就勿回转家里来”的决心,进“四季春”女子戏班学戏,和她同时进班的还有袁雪芬。

1933年农历六月廿二,傅全香、袁雪芬等拜老生鲍金龙为师。

拜师之后,袁雪芬学青衣,傅全香学花旦。

师傅鲍金龙水平高超,脾气暴躁,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学戏稍稍马虎一点便要“吃手心”。

师傅把唱词写在布条上交给大家,当时傅全香并不识字,可还是郑重地将其放在一只心爱的火柴盒子里。

在师傅的辛勤培育下,袁雪芬、傅全香等人仅用半年时间,便能登台唱戏了。

1934年春,她们坐着乌篷船,开始了“年年难唱年年唱,处处无家处处家”的跑码头生涯。

傅全香首次登台是被鲍师傅踢上去的。

据其晚年在《师傅把我一脚踢到前台》一文中回忆,当时她在《三仙炉》中饰演白赛花小姐的丫头。

师傅早就替她化好妆,扎了个大包头,弄得她头晕眼花,泪水涟涟,脸上胭脂花粉被泪水淋得一塌糊涂。

要登台了,师傅把门帘一掀,傅全香只见台下黑压压一片人头,心里一慌,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头一缩,又退回了后台。

范瑞娟个人资料

范瑞娟个人资料

范瑞娟个人资料
范瑞娟简介
范瑞娟,浙江嵊县人,生于1924年。

十一岁入“龙凤舞台”学艺,攻小生。

十三岁开始在杭州、宁波等地农村演戏。

1938年到上海后,与姚水娟、竺素娥、邢竹琴、傅全香等。

1945年,她参加雪声剧团,与袁雪芬一起演出了《梁祝哀史》、《祥林嫂》等一批剧目。

1947年参加“越剧十姐妹”的联合义演。

同年,和傅全香同组东山越艺社。

1950年任上海越剧工会主席。

翌年进华东戏曲研究院,任越剧实验剧团副团长,后转上海越剧院。

范瑞娟的唱腔淳朴滋实,稳健大方,热情内涵,旋律华采,拖腔丰富,咬字坚实,发音宽厚,具有男性稳健、轩昂的气质。

演唱时从不追求单纯的舞台效果,而是致力于深入开掘角色内心的思想感情。

她与琴师合作,大胆吸收京剧[反二簧]曲调,首创了优美、抒情的[弦下调],丰富和发展了越剧的声乐艺术。

范瑞娟戏路极宽,既能把梁山伯、焦仲卿、贾宝玉这类正直、厚道、儒雅的古代书生演绎得温文而雅,又能把文天祥、韩世忠、李秀成这样的忠臣良将塑造得铿锵刚韧。

其主演的《西厢记》、《白蛇传》、《打金枝》、《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等优秀剧目,在观众中享有盛名。

【纪念·袁雪芬·范瑞娟】绝代艳后、楼台会、祥林嫂、夸夫

【纪念·袁雪芬·范瑞娟】绝代艳后、楼台会、祥林嫂、夸夫

【纪念·袁雪芬·范瑞娟】绝代艳后、楼台会、祥林嫂、夸夫袁雪芬与范瑞娟,从1944年第一次合作《雁南归》,到1953年拍摄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到1984年最后一次合作灌制《双烈记》录音,整整40年。

袁雪芬创造了越剧【尺调腔】,范瑞娟创造了越剧【弦下腔】,和越剧传统的【四工腔】一起成为越剧声腔的“三大主旋律”。

袁雪芬、范瑞娟两位艺术家对越剧的贡献是巨大的。

这里辑录两位各个时期的合作剧目,限于最多只能一个音频、三段视频(其中两个也是音频制作成的视频),所以难免挂一漏万。

1946年《绝代艳后》唱片袁雪芬饰演戚姬范瑞娟饰演刘盈应菊芬饰演吕后陆锦花饰演如意这是1946年醒狮唱片的第二面,可能大家很少听到,第一面“遭害”主要是袁雪芬与陆锦花的对唱,已经在《越韵华章》里出版了,这里不再辑录。

1953年《楼台会》电影袁雪芬饰演祝英台范瑞娟饰演梁山伯这是1953年拍摄的电影,大家非常熟悉了。

基于《楼台会》是越剧传统剧目,各个名家都有演出,留下的音响资料有最早的赵瑞花、李艳芳的3张丽歌唱片,还有尹桂芳、戚雅仙的1954年实况,徐玉兰、王文娟的1954年钢丝录音,戚雅仙、毕春芳的1962年实况和录音,竺水招、筱水招的1962年实况以及最为常见的范瑞娟、傅全香的多种版本(1950年电影、1952年10面粗纹唱片、1955年粗纹唱片、1961年密纹唱片以及1979年舞台实况)。

而袁、范版的《楼台会》反而对很多越剧迷来说印象不太深刻,其传人也没有很好地继承这个版本,所以重温一下袁、范50年代初期的作品,更体会两大流派的发展过程和艺术特色。

1962年《祥林嫂》实况袁雪芬饰演祥林嫂范瑞娟饰演贺老六这是1962年舞台实况版本的《祥林嫂》“洞房”一折,也是最为经典的版本。

袁雪芬的越剧《祥林嫂》有四个版本,从1946年首演之后,分别于1956年、1962年、1979年进行复排、修改,历时三十多年的打磨,每次修改都幅度很大,可谓精品中的精品。

越剧:百年越剧_世纪辉煌

越剧:百年越剧_世纪辉煌

越剧:百年越剧 世纪辉煌Yue Opera文·图|钟冶平(除署名外) 核稿|彭先国 内容指导|浙江省委宣传部对外交流处Yue Opera, originated in She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prospers i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Zhejiang and becomes well-known in Shanghai. Looking back to the rise and decline for centuries, Yue Opera has grasped a very rare heaven-sent opportunity and developed into a mainstream regional opera in China from the countryside. Its evolution course can be seen as an epitome of China’s great changes.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兴盛于浙江城乡,闻名于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上海。

回眸百年兴衰,越剧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抓住千载难逢的天赐良机,在逆境中生存发展,从乡下人的“田头歌唱”发展为中国主流的地方性剧种,其演进历程亦可视为中国百年巨变的 缩影。

嵊山剡水传越韵嵊州在秦汉时建县称“剡”,唐初曾设嵊州,北宋始名嵊县,1995年撤县设市,称“嵊州市”至今。

11. 2015年12月,乌镇大剧院,浙江小百花越剧院献演音画越剧 《梁山伯与祝英台》(吴元峰 摄)一条白练般的剡溪流过崇山峻岭,流过新嵊平原,汇入娟秀的曹娥江,归入浩瀚的东海。

清中晚期,嵊县灾害不断。

村民迫于生计,或站或蹲在富贵人家门口,用长烟杆敲击门槛打着节奏,唱着诸如“中堂高挂玉麒麟,麒麟送子喜降临;天官赐福玉如意,如意门庭照财星”的贯口。

这种即兴演文化印记71唱通俗易懂,生动风趣,往往讨得一块年糕、几只粽子的赏赐,被称为“唱年糕”。

越剧京剧流派

越剧京剧流派

越剧流派常见演员一、小生类1、尹桂芳创立的“尹派”传人有:尹小芳、筱桂芳、宋普南、赵志刚、茅威涛(饰邵士龙)王君安、萧雅李霄雯(饰贾蔷)傅江风(饰四姑爷陈文新)王清2、范瑞娟创立的“范派”传人有:丁赛君、陈琦、邵文娟、史济华、张志明、方雪雯(饰三姑爷邵应龙)、章瑞虹吴凤花(饰柳湘莲)江瑶(饰五姑爷陈文华)王少楼韩婷婷张伟忠陈雪萍3、徐玉兰创立的“徐派”传人有:金美芳、徐小兰、刘丽华、汪秀月、翁荔英、刘觉、徐持平、钱惠丽郑国凤张小君(饰贾蓉)邵龙(饰孙绍祖)邵雁(饰大姑爷俞志云)陈筱珍(饰二姑爷丁大富)4、陆锦花师承张福奎,又受马樟花影响,创立“陆派”,传人有:曹银娣、陆文治、许杰,夏赛丽(饰门童)黄慧、裘巧芳杨魏文(饰贾琏)廖琪英徐标新张宇峰何慧丽5、毕春芳创立“毕派”传人有:杨文蔚、丁莲芳杨童华、丁小娃、孙建红6、竺水招创立的“竺派”传人有:竺小招,孙婷涯,孙静二、花旦类1、袁雪芬创立的“袁派”传人有:方亚芬、陶琪、华怡青林慧茜(饰探春)谢进联(饰元春)2、傅全香创立的“傅派” 传人有:薛莺、徐涵英、陆梅英、张蓉华、胡佩娣、洪芬飞、张腊娇、张金月、陈颖、颜恝、何英(饰三小姐三春)、陈岚、陈飞(饰薛姨妈)徐芬芳(饰秦雯)钱松青(饰鸳鸯)吴海丽(饰二小姐双桃)3、王文娟师承竺素娥,创立“王派”,传人有:钱爱玉、姚建平、钱世娥、王志萍、徐璐单仰萍、俞建华李敏(饰袭人)陶慧敏(饰五小姐五凤)洪瑛(饰春兰)舒锦霞4、吕瑞英初跟袁雪芬学艺,创立“吕派”传人有:吴素英、黄依群、陈辉玲(饰夏莲)孙智君、张咏梅、赵海英(饰薛宝钗)周妙利(饰尤三姐、配唱:王滨梅) 舒燕(饰龄官)5、金采风师袁雪芬,并吸收施银花、范瑞娟、傅全香各家精华,融汇一体创立“金派”,传人有:谢群英、黄美菊,樊婷婷何嘉仪(饰王熙凤)6、戚雅仙创立的“戚派”是从袁派中衍化出来的,传人有:周雅琴、朱祝芬、金静、徐洁和、周美姣(饰大小姐大梅)王杭娟、朱蔺陈珠(饰迎春)王建丽(饰金钏)7、张云霞师承袁雪芬,又拜昆曲名角方传靶为师,创立“张派”传人有:何赛飞(饰三春)袁小云、吴国兰、洪倩管海燕(饰秦可卿)陈伟萍三、老生类1、张桂凤创立的张派老生,传人有:董柯娣(饰杨继康)张国华,章海灵,孟柯娟杨慧月(饰贾政)2、徐天红创立的老生徐派,传人有金烨3、吴小楼创立的老生吴派,传人有:杨同时、许矞云、陈琴香、金红四、老旦类周宝奎派创立的周派,传人有:陈少君,俞会珍越剧“五朵金花”:茅威涛、董柯娣、何英、何赛飞、方雪雯越剧“舞台十姐妹”:1、尹桂芳、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筱丹桂、竺水招、徐天红、张桂凤和吴小楼,人称“越剧十姐妹”。

永远的尹桂芳,永远的尹派艺术

永远的尹桂芳,永远的尹派艺术

28 ┸ 大师剪影2000年3月1日8时40分,一代宗师尹桂芳离开我们了,数以万计观众冒着雨、排着长队前去为尹桂芳先生送别,他们个个神情黯然,悲难自抑,场面感人肺腑。

尹桂芳先生是创造越剧史上殿堂级艺术的一代宗师,是中国戏曲界的一面旗帜,她是越剧小生流永远的尹桂芳,永远的尹派艺术文/孙根宝派——尹派艺术的创始人,被称为“越剧皇帝”,系“越剧十姐妹”之一。

中国戏曲评论家、剧作家李惠康如是评价尹桂芳:“中国越剧界100年才出了一个尹桂芳,这是中国越剧界和中国戏剧界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越剧要在新世纪重新走向辉煌,那么研究尹派艺术、继承和发扬尹派艺术是一条不可或缺的途径。

”尹先生在越剧发展史上的贡献之巨大,地位之重要,影响之深远,是不可估量、无与伦比的,最值得人们世代去怀念她、品味她。

壹尹桂芳,原名尹喜花,1919年12月出生于浙江省新昌县西门外小龙潭村。

10岁入越剧之乡的嵊县学艺,后改入醒狮剧社、大华舞台跟班。

出科后在宁波、绍兴、杭州等地演出。

1946年在上海创建芳华越剧团,1959年随越剧团迁往福建。

历任上海、福建芳华越剧团团长,曾在《红楼梦》《西厢记》《沙漠王子》《盘妻索妻》《屈原》《梁山伯与祝英台》《江姐》等剧目中成功塑造了多个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

1940年初期,尹桂芳向绍兴大班和向姜妙香、俞振飞、叶盛兰学习京剧艺术,吸取营养,在唱腔和表演上求新求精、自创一格,创造了风靡越坛、独树一帜的尹桂芳流派越剧艺术,受到越剧观众欢迎,成为越剧名小生。

1942年10月19日,尹桂芳开始越剧改革,与傅全香在龙门大戏院首演由张莎茵编导的新戏《戏粉飘零》,新布景、新场面。

同年,推出了由欧阳编导的《新红楼》,这部戏可以说是越剧史上最早出现的贾宝玉形象。

1943年,尹桂芳演唱的《贾宝玉哭灵》灌制了唱片,又成为首张《贾宝玉哭灵》的唱片。

1945年,尹桂芳又将《红楼梦》搬上越剧舞台,成为尹桂芳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并灌下唱片,红遍电台。

“越剧”知识

“越剧”知识

“越剧十姐妹”,指在二十世纪四十年 代上海出现的越剧名角的合称,包括袁 雪芬、尹桂芳、筱丹桂、范瑞娟、傅全 香、徐玉兰、竺水招、张桂凤、徐天红 、吴小楼。因1947年同台演出《山河恋 》而得名。 1947年夏,为反对旧戏 班制度,筹建剧场和戏校,发展越剧,其 十人举行联合义演,同台演出,轰动上海 ,“十姐妹”因此得名。
淡入深出绣绣服装服装多年来多年来组成配饰组成配饰古装衣古装衣越剧裙越剧裙越剧云肩越剧云肩越剧云肩越剧云肩越剧盔帽越剧盔帽越剧蟒越剧蟒越剧靠越剧靠越剧褶子越剧褶子越剧靴鞋越剧靴鞋经典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王老虎抢亲王老虎抢亲五女拜寿五女拜寿红楼梦红楼梦西厢记西厢记西厢记西厢记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11写实型布景写实型布景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起源
清末起源于浙江嵊县(即古越国所在地而得名),由当地民间歌曲发展 而成。
发源于浙江嵊县(今嵊州),发祥于上海。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 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演变。
服装
90年代以来,设计者还在越剧服 装中作了各种改革,刺绣上采用 了"深入淡出"、"淡入深出",绣 线上同色推移法、间色跳跃法、 对比色反衬法、衣料加绣剪贴、 丝网印花等方法。 多年来, 由于不懈地探索和积累,使越剧展,并 在国内外演出中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从而使它成为我国戏曲服装 中,除传统衣箱外的另一种服装 风格样式。
越 剧
江 南 灵 韵
越剧——中国五大戏曲种类之 一,全国第二大剧种。越剧长 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 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 ,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 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 术流派纷呈。主要流行于浙江 、上海、江苏、福建等江南地 区,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 广泛的群众基础。2006年5月20 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

越剧简介

越剧简介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成立于1984年5月。 虽然历史不长,但却以它整齐的阵容从亮相依始就确立了
它在越剧界甚至是整个戏剧界不可替代的位置。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开拓创新,逐步形成了
具有浓郁的江南气息的优美、抒情、清新、细腻的艺术特 色,为国内外观众所瞩目。 女子专业表演团体之一 “东方奇葩” 10多年来,剧团从初创时期的《五女拜寿》、《汉宫怨》 到成熟时期的《西厢记》,积累了一批优秀剧目。 《西厢记》荣获文化部第四届文华大奖、中国戏曲学会奖 和第三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 《陆游与唐琬》荣获文化部第三届文华新剧目奖。 通俗喜剧《红丝错》荣获文化部第五届文华新剧目奖。 《琵琶记》荣获第四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
越剧的流派
流派分类的依据: 越剧流派是演员表演艺术的总体,它包括
剧目、唱、念、做等多种艺术因素,集中体现 在所塑造的典型艺术形象中。
其中,唱腔所具有的独创性最强,特点最 突出,影响也最大,因此,人们称之为流派唱 腔。
越剧流派唱腔由曲调和唱法两大部分组成。
越剧的流派-曲调
在曲调的组织上,各派都有与众不同的手法和 技巧,通过旋律、节奏以及板眼的变化,形成 各自的基本风格 。
越剧的起源
越剧诞生于1906年,时称“小歌班”。 其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艺 术——落地唱书。艺人基本上是半农半 艺的男性农民,曲调沿用唱书时的〔呤 哦调〕,以人声帮腔,无丝弦伴奏,剧 目多民间小戏,在浙东乡镇演出。
迄今有90多年历史
越剧的发展
1910年小歌班进入杭州。 1917年到达上海。 1920年起,演出用丝弦伴奏,因板胡定弦1—5两音,
上海越剧院
上海越剧院作为影响卓著的国家剧院,创建于1955年11月。 剧院合作、改编、整理的古装戏、 历史戏和现代戏 300多

越剧

越剧

066-越剧十姐妹 志未酬身先亡 067-越剧十姐妹 中秋赏月 068-越剧十姐妹- 仲卿不要性命捐 付全香 069-越剧十姐妹-164 操琴品箫 筱丹桂 070-越剧十姐妹- 拷红 071-越剧十姐妹-166 马寡妇开店 072-越剧十姐妹-167 品箫 073-越剧十姐妹-168 妾身常到书房地 074-越剧十姐妹-169 下楼房 075-越剧十姐妹-170 相公相劝言语良 076-越剧十姐妹-171 夜静更深停针绣 077-越剧十姐妹-172 越剧绝版赏析-筱丹桂、马樟花、支兰芳 078-越剧十姐妹-173 打金枝 张桂凤 079-越剧十姐妹-174 二堂放子 080-越剧十姐妹-175 何日骨肉能聚首 081-越剧十姐妹-142 李清照 082-越剧十姐妹-143 李清照空有明月照人心 083-越剧十姐妹-144 莫忘了十年窗下无人问 084-越剧十姐妹-145 盘妻 085-越剧十姐妹-146 情探·送别 086-越剧十姐妹-147 情探·行路 087-越剧十姐妹-148 情探三支香 088-越剧十姐妹-149 情探-阳告 089-越剧十姐妹-150 人比黄花瘦 090-越剧十姐妹-151 荣归 091-越剧十姐妹-152 诗意的蝴蝶 092-越剧十姐妹-153 说不尽水晶帘下 093-越剧十姐妹-154 听说是汴京城 094-越剧十姐妹-155 投江 095-越剧十姐妹-156 想起了在莱阳 096-越剧十姐妹-141 赖婚记 097-越剧十姐妹-195 红楼梦责子
162-越剧-089 红楼梦 问紫娟 越剧徐玉兰 163-越剧-131 越剧 - 红楼梦之哭灵 164-越剧-088 红楼梦 金玉良缘 165-越剧-130 越剧 -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 166-越剧-152 越剧 红楼梦 金玉良缘 167-越剧-128 越剧 - 红楼梦之宝玉哭灵 168-越剧-019《血手印》法场祭夫 169-越剧-056 方亚芬 - 断桥 169-越剧-056 方亚芬 - 断桥 170-越剧-054 方亚芬 - 断肠人 171-越剧-032 洞房 172-越剧-033 洞房悄悄静幽幽 越剧 盘妻索妻 173-越剧-136 越剧 - 盘妻索妻之洞房悄悄静幽幽 174-越剧-027 沉香扇书房会 毕春芳 王文娟 175-越剧-026 唱道情 越剧 珍珠塔 176-越剧-025 碧玉簪选段 177-越剧-023 宝玉哭灵 178-越剧-079 何文秀桑园访妻 179-越剧-087 何英-菱花镜-08 海神爷降下了勾魂令 180-越剧-086 何英-菱花镜-07 人间地狱欲断魂 181-越剧-085 何英-菱花镜-06 自在瑶池神仙境 182-越剧-084 何英-菱花镜-05 潇湘父老送我归 183-越剧-083 何英-菱花镜-04 别郎容易见郎难 184-越剧-082 何英-菱花镜-03 叠纸雁 185-越剧-001 越剧-金玉良言 186-越剧-081 何英-菱花镜-02 疏帘风细传琴声 187-越剧-080 何英-菱花镜-01 菱花镜 188-越剧-163 越剧 盘夫索夫·表本楼 189-越剧-003 红色医生 190-越剧-006 血手印·花园相会 192-越剧-008《珍珠塔·后见姑》毕春芳、陈金莲(50年代室录) 193-越剧-009 千悔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剧十姐妹作者:马信芳来源:《上海采风月刊》2017年第07期越剧,如从“小歌班”算起,始创于1906年,故乡是浙江嵊县。

越剧界的前辈大都出生于新昌、嵊县、绍兴一带。

有的为贫穷所逼,有的为生活所迫,大多小小年纪就进科班学戏。

“金嗓子”傅全香9岁入科学艺。

“越剧大姐”尹桂芳10岁进科班。

新越剧创始者袁雪芬11岁就离家去学戏。

“年年卖唱年年唱,处处无家处处家”,学戏不久的越剧小姐妹就跟着穷苦艺人,挑着戏箱,爬山路、宿破庙,入乡随俗边流浪边唱戏。

抗战前后,随着女子越剧进入上海,她们才陆续来到申城。

来到这“冒险家的乐园”,有的成了戏院老板的摇钱树,有的则成为达官贵人、巨商大贾乃至地痞流氓的“囊中物”,有的经不起逼迫和诱惑屈从了,但有的却毫不犹豫地进行了抗争。

“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成为一部分艺人做人的标准。

袁雪芬可谓是个代表,她淡妆素抹,身后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表示她不愿与这个肮脏社会同流合污。

但在当时,要独立做人,又谈何容易。

旧上海,本来地方戏曲就低人一等,备受社会的歧视。

越剧演员更是处处受着老板的控制、盘剥和欺凌,而且有些好的或大的场子还不准演出,如卡尔登的老板就声称:“宁可演话剧蚀本,也不要越剧来赚钱。

”更何况,艺术生命的短暫,就算一个名演员到了三十岁出头,也就“红颜已老”,时时担心被老板所抛弃。

袁雪芬萌生了一个想法1946年年底,越剧红伶袁雪芬因病暂时离开了舞台。

在治疗和养病期间,她观摩了不少越剧团的演出,看到演员每天演两场疲于奔命,没有进修提高的机会,生病也难以休息,更不用说培养新的一代……深为越剧前途担忧的她,萌生了一个想法:我们何不用自己的力量,造一个剧场,不受老板的摆布,想演什么就演什么。

另外再办一个学馆,用以培养新人。

袁雪芬生前回忆这段往事时,说道:下一步该如何走呢?我想,作为主要演员,首先要提高自己并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应该让全剧种的成员参加到改革行列中来。

另外必须有自己的剧场,并有附设学校培养接班人。

为了实现这些设想,1947年初,我跑遍了上海各种类型的剧场和电影院,对剧场设计、舞台大小和观众座位好坏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1500个座位的南京电影院(解放后改为上海音乐厅)座位最好,而扇子形的剧场演戏曲效果更好。

不到一个月,设计者就绘出了新剧场的初稿图纸。

随后我们找到了霞飞路(现在的襄阳公园隔壁原祥生汽车公司)的一块地,租50年约20亿元,造价约30亿元。

这50亿元,只有依靠我们自己演出和向观众集资解决了。

我考虑,这是整个越剧界的事,如果能说服尹桂芳、竺水招、筱丹桂、徐玉兰、范瑞娟、傅全香、徐天红、张桂凤、吴小楼来参加,共同发起为造剧场进行集资活动,不是很好么?袁雪芬说到的这九位演员,当时分属各个越剧团,不用说都是台柱,在上海广有影响。

其中,她与尹桂芳、竺水招、筱丹桂、徐玉兰没有交往过。

于是她找了当时尹桂芳、竺水招的合作者徐天红和吴小楼,谈了联合义演、集资造剧场和越剧学校的设想。

徐天红与吴小楼表示积极参与。

于是她请徐天红约尹桂芳、竺水招到晋隆西菜馆见面。

尹竺两位与她会面后,不仅同意,同时还提出号召基本观众认股投资以增加资金等建议。

接着,袁雪芬专程拜访了因吐血正在休息的徐玉兰。

徐说:“这是越剧界的大事,我一定参加。

”至于筱丹桂,因国泰戏院老板张春帆有求于袁雪芬去演出,因此,张当即表示:“这是出风头的事,春凤(即筱丹桂)一定参加,但你不必去看春凤了。

”所以,袁雪芬当时已感到,筱丹桂毫无自由。

而范瑞娟、张桂凤与她共事改革演出两三年了,联合义演她们极力赞成。

傅全香是她的同科班师妹,当然一口答应。

自此,为建有自己的剧场和学校,联合义演得到了越剧姐妹们的一致呼应。

1947年7月29日,上海越剧界这批著名演员来到四马路大西洋西菜社聚会,为联合义演签订一份《合约》:兹为共同发扬新越剧及谋同仁福利起见,经过数次讨论,人人志趣相同。

为此共同发起,集合同仁力量,组织公司,谋建新型剧场一所。

此后为剧院及剧务上一切进行事宜,发起人都须共同负责,各尽力量,以期越剧前途发扬光大……发起人:尹桂芳徐玉兰竺水招筱丹桂袁雪芬张桂凤吴小楼傅全香徐天红范瑞娟著名律师平衡到场成为这次合约的起草人和见证人。

在《合约》上签名的这十位发起人,后来被人们称为“越剧十姐妹”。

联合义演《山河恋》十姐妹邀请著名编导南薇、韩义等商量演出剧目。

大家一致认为要区别于以往会演的老剧目,可新编的题材要容纳这些主要演员又实是不易。

当时曾想过演《红楼梦》,但贾宝玉只有一个,怎么来分配角色呢?经过商议,大家决定义演的剧目为《山河恋》。

它取材于法国作家大仲马的小说《三剑客》(又译作《侠隐记》《三个火枪手》),再融合《东周列国志》中的宫廷轶事,时代背景则移到了中国的春秋时代。

剧情为:梁僖公穷兵黩武,掳曹国美女绵姜为夫人。

宰相黎瑟垂涎绵姜姿色,频加挑逗,屡被斥拒,怀恨在心,遂假传书信,召自幼与绵姜相好的纪苏公子进宫私会,以图陷害。

幸宫女戴赢从中相助,方化险为夷。

不料绵姜赠纪苏公子凤钗一事为黎瑟侦知,乃怂恿僖公逼问绵姜,又串通纪侯宠妃宓姬潜赴曹国窃取珠凤,加害公子。

危急中,戴赢得到宓姬婢女季娣的帮助,恳托禁军百户长钟兕、申息两人,跋涉关山,历尽艰险,终于在湘灵庙手刃宓姬,解救了绵姜。

众姐妹打破门户之见,废除争角色的戏班旧习。

剧中角色分配,先由演员抓阄,再经导演南薇调整。

筱丹桂饰演旦角戏最多的宓姬,竺水招饰演绵姜,徐玉兰饰演纪苏公子,张桂凤饰演黎瑟(后张生病,改由徐慧琴饰),吴小楼饰演梁僖公(原定徐天红,因病未演),傅全香饰演宫女戴赢(后傅生病,改由张云霞饰),尹桂芳、范瑞娟分饰演任侠好义的御林军申息和钟兕,袁雪芬饰演的是一个唱词不多的小丫头季娣。

可谓各流派荟萃一台,各个行当的表演和唱腔都得到了充分发挥。

演员们除了排戏,还抽空准备自己的戏服。

大家在骄阳里坐着三轮车满街跑,置衣料,买首饰,量身材,谁都不愿意在台上逊色于别人。

靠着“十姐妹”之间的团结,虽然时值盛夏,只用半个多月,戏很快就排出来了。

关于演出场地,袁雪芬打听到黄金大戏院因“麒麟童”周信芳先生演出歇夏,正是空档,便去商谈。

黄金大戏院提出一月租金四亿元。

很快,一个星期的座券被订一空,座券分福禄寿三种,票价定为10万、5万、3万。

8月11日和12日,十姐妹轮流在电台演唱《山河恋》中的精彩唱段。

尹桂芳、袁雪芬对唱的“送信”一段唱,流畅委婉,富有喜剧色彩,广为流传,后由百代唱片公司灌制成唱片。

8月19日,《山河恋》在位于西藏路、金陵路口的黄金大戏院隆重开演。

演出说明书上印着“十姐妹”亲笔签名的《〈山河恋〉的公演之动机》:我们从事越剧的革新工作,时间虽短,但是舆论的推荐和观众爱护的热诚,使我们感觉到自己这项工作的意义重大。

因此,使新越剧变得更完美更充实,就愈形迫切了。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一座理想的剧场和一所训练人才的学校,才能真正打下革新的基础,使新越剧对社会的贡献更广大,因此,平时分散各处的我们,现在聚在一起来了。

这次我们出演《山河恋》,就是为了创办越剧学校、建造实验剧场筹募资金。

我们虽知道这件工作的艰巨,但是想到它的意义,我们愿意迎接一切困难。

只是我们十个人,自知力量微小,因此热烈希望我们的万千观众和各界人士,给我们最大的帮助和指教。

当天清晨,袁雪芬来到戏院门口,只见人头攒动,预售票已售罄,说明特刊也一抢而空。

此后几天下午和晚上各演一场,场场爆满。

《山河恋》联合义演震动了上海滩。

虽然戏票已经售完,但每天在剧场门口还是挤满了人。

每场演出,气氛都十分热烈,掌声不断。

报纸上发表了数以百计的文章,对越剧演员们的这一壮举进行了热情的赞扬。

然而,越剧演员们万万没有想到,8月28日晚上,国民党上海警察局嵩山分局的一纸公文送至黄金大戏院后台,声称因申请手续不完备,上海市社会局命令该剧停止演出。

袁雪芬、尹桂芳等人当即去见社会局局长吴开先,据理力争。

吴开先听说剧场门口人山人海、群情激愤,唯恐触动众怒,才同意撤销禁演令。

但提出成立一个托管委员会对演出收入实施监管,三个月后解禁。

为了能继续演出,袁雪芬等无奈接受了这个苛刻条件。

《山河恋》获准后继续演出,直演至9月12日结束。

由于禁演风波和中国大戏院京剧名角汇演分流观众等事件的影响,后期票房有所减少。

支付高额剧院租金后,演出收入被“基金保管委员会”掌管,在通胀中不断贬值,最终只值96两黄金,造剧场、办学校成为泡影。

后来女演员们虽在新大沽路买下一幢石库门房,搭了一个戏台,挂上“越剧实验学校”招牌。

因时局动荡,这个学校也没用过。

“越剧十姐妹”影响深远“越剧十姐妹”得名至今已整整70年,当年义演《山河恋》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但在中国越剧史上却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它给上海市民留下了越剧艺术家们积极向上、锐意改革的形象。

诚如戏剧家田汉在《新闻报》撰文所指出:此剧演出的意义在于越剧演员“有了新的觉醒”,懂得了“必须求取团结,团结才是力量”,“此次联合公演的实现便是一个伟大的成就”。

“十姐妹”不仅每人都有自己的拿手戏,而且在唱腔和表演上都各有自己的特色。

不少还是各个流派的创始者。

她们在数十年的舞台实践中,对创造和丰富流派艺术,对革新、发展越剧,丰富祖国戏曲艺术做出了贡献。

“十姐妹”中旦角演员有四位:一是袁雪芬,她不仅锐意改革,而且是新越剧的践行者。

作为越剧表演艺术家,她扮相俊秀,表演大方、朴实、细腻,善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她的唱腔从容自如,婉转圆润,韵味很浓。

她演过一百多出戏,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特点的妇女形象。

诸如祝英台、崔莺莺、祥林嫂、花木兰、梁红玉、秋瑾等。

另一位是筱丹桂,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曾经红极一时。

她不仅功底深厚,扮相俊俏,而且文武见长,旦角戏和女扮男装戏均很出色。

她的表演妩媚娴静,落落大方。

由于她既吸收了施银花唱法上的特点,又有自己的创造,演唱时吐字清晰,善于以柔带刚,所以她的唱腔轻松活泼,优美流畅,在越剧界独树一帜。

代表剧目有《仁义缘》《再生缘》《碧玉簪》《西厢记》《马寡妇开店》《玉蜻蜓》等。

被称作“越剧程砚秋”的傅全香,善于学习并吸收了京剧“程派”的唱法,做到真假声结合,唯美典雅。

她又向弹词名家徐云志的学习“糯米腔”和美声唱法,为的是不满足越剧用大本嗓的传统唱法。

她所创立的“傅派”,其唱腔俏丽圆美,曲调婉转,华彩跌宕;其表演以激情充沛,却又细腻传神见长。

她所塑造的祝英台、敫桂英、杜十娘、刘兰芝、李亚仙等艺术形象均十分动人。

在“越剧十姐妹”里,竺水招是擅长生、旦两行的演员。

1935年开始舞台生活,她最初与尹桂芳、傅全香合作时,以花旦角色著称。

1947年改演生角,曾与戚雅仙同台演出。

她扮相漂亮,端庄。

唱腔和表演上的特点是朴实无华,亲切感人。

她的代表剧目有《柳毅传书》《南冠草》等。

郭沫若先生对她在《南冠草》里扮演的夏浣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