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文化教育的有效方式(1)
2023年河南省高考政治真题试卷(全国乙卷)(含答案及详细解析)
2023年高考政治真题试卷(全国乙卷)河南一、选择题。
1.劳动课程成为义务教育阶段一门独立课程后,一些企业加大了儿童劳动工具的开发与生产,销售市场也不断升温,如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儿童使用的锅、碗、炉、勺、铲等厨具销售火爆。
上述现象反映的经济道理是()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内容,生产什么就消费什么②市场需求引导供给,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③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供给转型才能扩大需求④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新消费热点催生新生产业态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D【知识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原因及要求【解析】【分析】劳动课程成为义务教育阶段一门独立课程后,一些企业加大了儿童劳动工具的开发与生产,销售市场也不断升温,说明市场需求引导供给,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新消费热点催生新生产业态,故②④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生产决定消费,故①不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供给转型才能扩大需求,故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新的消费需求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新的消费热点会带动新的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2.某农机企业为了推广智能农业机械,推出一种新的营销服务模式。
该模式允许农户选择短期租赁、系统代运营服务,农户支付较低服务费用后获得业务支持,如播种、杂草控制、施肥、灌溉、土壤分析等。
目前,这种服务模式得到大面积推广。
该模式被市场广泛认同的原因在于()①减少农机研发成本,扩大农机生产规模②推动智能化生产,提高农产品销售价格③加速农机运营周转,增加农机使用效益④降低农户生产劳动强度,提高经营效率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知识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解析】【分析】该模式允许农户选择短期租赁、系统代运营服务,农户支付较低服务费用后获得业务支持,如播种、杂草控制、施肥、灌溉、土壤分析等。
中小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效途径研究
中小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一)、研究背景和现状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有傲立于世的璀璨文化,有数千年积淀起来的传统美德。
“观乎人文,天下化成”。
人之为人,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理性情感动物,有着独特的精神家园需要坚守。
然而,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受到来自世界各地文化的冲击。
由于不加以比较辨别的吸收,以至于泥沙俱下,鱼目混珠,在不知不觉中丢掉了自己的文化精华,吸收了他人的文化垃圾。
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符号,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具有悠久文明和文化底蕴的泱泱大国。
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小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悠久历史,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增强民族自豪感。
近年来,公共社会对传统的兴趣日增,对传统的关注越来越强烈,神州大地,各种传统蔚然成风,但很多仅限于形式上的模仿。
在中小学教育领域,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传统文化严重缺失。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曾经说过,传播中国文化不能一味钻进历史故纸堆,应强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应与世界上其他文明接轨。
现阶段中小学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只是简单地、机械地经典文本诵读或者文本书写,这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需要重视对传统人文积极精神理念的传播,以传统文化为本、以时代精神为辅,融会提炼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国学教材”,引导和教育学生从用新视角去理解传统文化、传承国学。
(二)、概念界定与解读研究如何使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及积极向上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相统一、融合,探求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新的教学模式,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新途径。
让学生切身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并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有关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的情感,并且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计划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学会做人。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加强自身修养外,还有建设未来中国新文化的任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一)为了推进依法治教,切实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小学生的违法和犯罪现象,继续深入开展我校法制宣传教育,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现结合我校教育工作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紧紧围绕教育局提出的相关决定,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紧密联系教育改革,注重教育的实效,深入进行以宪法、基本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全校师生的宪法观念和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学校依法办事和依法管理水平,增强青少年学生的知法守法意识,积极开展依法治校,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实现教育事业的依法管理。
二、学习内容及要求:主要学习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法律和道德教育方面的基本知识。
重点抓好《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交通安全条列》等法规教育。
做到法制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条文灌输与形象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思想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面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
组织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学法的积极性。
三、教育对象实施普法对象是: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
重点对象是少年学生。
四、方法与步骤1、坚持面授为主,组织自学为辅的教育方式。
充分发挥校业余党校、校业余团校、政教处等教育机构的宣传培训教育骨干作用,层层培训普法骨干师资。
利用课常主渠道作用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
坚持使学校法制学习制度化、经常化。
采用集中学习辅导和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抓好教职员工的普法工作。
幼儿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策略
幼儿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策略在幼儿园阶段,培养孩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起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对传统价值观的理解和接受。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针对幼儿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策略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为您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以生活化的方式引入在幼儿园中,幼儿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方式引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组织一次传统手工艺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比如剪纸、折纸、画年画等。
通过动手制作,可以让幼儿在实践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注重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中,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之一。
注重游戏化教学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重要策略之一。
可以开展各种寓教于乐的游戏活动,比如传统民间游戏、民间故事演出等,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三、注重亲子互动亲子互动是幼儿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家长是孩子们最好的榜样和引导者,通过家长的参与,可以让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更加深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
可以组织一些亲子活动,比如亲子手绘、亲子制作传统美食等,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其中,共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培养传统文化意识在幼儿园中,培养传统文化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通过给孩子们讲述一些传统的历史故事、传统的节日习俗等来增强他们的传统文化意识。
孩子们可以通过这些故事和习俗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总结回顾通过生活化的方式引入、注重游戏化教学、注重亲子互动和培养传统文化意识等策略,可以帮助幼儿在幼儿园阶段建立起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这样的教育活动不仅能够让幼儿们在快乐中学习,更能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茁壮成长。
个人观点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在幼儿园阶段,正是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文化认知和理解的关键时期。
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随着全球化的加剧,文化交流成为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自然也不能脱离这种趋势。
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传承和创新中国文化,成为当前中国文化事业中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传承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特韵和内涵。
传承中国文化,就是要让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品牌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1、重视教育教育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教育中注重学生国学、历史、地理、文学、语文等方面的学习,将有助于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下一代人的思想和生活中,促进这些文化活动的延续和发展。
2、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国拥有众多优秀的文化遗产。
要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要加强管理力度,提高保护技术,还要提高公众的意识和参与度。
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和爱护中国传统文化,使这些文化遗产得以延续下去。
3、坚持发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一。
坚持发扬民族精神,就是在弘扬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思想,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进现代化,在新的历史时期迎接新的挑战。
二、创新中国文化与传承中国文化相对应的是,创新中国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传承中国文化的基础上,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思维方式来寻求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将是中国文化事业中的重要任务。
1、文化创新重点要依赖人才文化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持。
要在国内外寻找并吸引优秀的文化人才。
在人才的培养方面,也要突出重点,加强各种文化类专业的教育培训,不断拓宽人才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充分激发文化创新的活力。
2、加强与国际文化交流文化创新是一个开放、包容的过程。
要加强与国际文化的交流,吸收国外的文化元素,使其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成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动力。
同时,通过文化交流的方式,也能够更好地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3、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是中国文化创新和传承的重要支柱之一。
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推动中国文化向社会市场更广泛、更深入地传播发展。
因此,应该坚持科学规划、扶持产业优势企业,培育示范企业,建立文化产业互联网平台等多种措施,切实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并为中国文化的创新积累更多的发展动力。
国学教育的实施方案
国学教育的实施方案
国学教育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通过对经典、古籍的学习,培养学生的
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国学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并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那么,如何更好地实施国学教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建立国学教育的课程体系。
国学教育应当融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中,成为
学生学习的一部分。
课程内容可以包括经典诵读、古文阅读、国学常识等,通过系统的学习,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其次,培养专业的国学教育师资队伍。
国学教育需要专业的教师来进行教学指导,他们需要具备丰富的国学知识和教学经验,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国学知识。
因此,需要加强对国学教育教师的培训和引进优秀的国学教育人才。
再次,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广国学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可以通过建立国
学教育的在线平台,推出国学教育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等,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接触和学习国学知识。
同时,也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展览、虚拟实境等,让学生更生动地了解国学知识。
最后,加强学校与社会资源的合作。
学校可以与博物馆、图书馆、文化机构等
合作,开展国学教育的实践活动,如参观古代文物、举办国学讲座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国学的魅力,增强学习的兴趣和深度。
总之,国学教育的实施需要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科技手段和社会资源等多
方面进行全面推进。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出更多具有国学素养的优秀学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案-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主要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维导图导入【新课讲授】出示课题——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观看视频《中国十大传统文化》《最可爱的人》,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一幕:中华传统文化主要内容及特点议题一:从视频《跟总书记学历史》和材料《戏曲是怎样发展起来的》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特点议学情境一:观看视频《跟总书记学历史》,阅读材料《戏曲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先秦、汉唐时期的孕育、发展,直到宋金时期才形成较为完整的戏剧形态。
中国戏曲种类丰富,汉族地区有京剧、秦腔、山西梆子、豫剧、黄梅戏等,少数民族地区有白剧、藏剧、侗剧、傣剧。
不同的剧种既相互交融,又有各自的曲调和表演特色,形成许多审美风格的覆盖。
从上世纪初,西方戏剧大量进入中国,对此,中国戏剧拥抱西方戏剧。
在尽情吸收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等的营养后,中国戏曲也走出了国门,特别是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日受到了外国戏迷的空前欢迎。
议学问题:结合议学情境,根据中国戏曲文化形成和发展情况探究中华文化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议学提示: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
①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②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③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对点练习】◆下列句子体现的核心思想理念是什么?(1)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孟子》(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3)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
——《论语》(4)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文天祥《正气歌》(5)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答案提示:◆下列句子表现在中华传统美德的哪些方面?(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弘扬传统文化的方法和建议(对如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一些建议)
弘扬传统文化的方法和建议(对如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一些建议)今天给各位分享弘扬传统文化的方法和建议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对如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一些建议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议?2、直播授课中关于学习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你有哪些方法和建议?3、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怎样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一,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传承至今,就说明有其存在的理由。
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一律以“迷信”进行封杀,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能够促进家庭和睦团结、社会和谐的传统文化应该保留下来,只要它对社会不能产生负面影响,就应该允许其存在。
例如,节日对逝者进行祭奠,就应该允许存在。
通过祭奠逝者的活动:1,可以表达生者对逝者的哀思与怀念。
2,可以进行尊老、爱老、敬老,教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爱自己的亲人,推而广之,热爱所有老人。
有利于“尊老、爱老、敬老”的良好社会风气的传承与形成。
3,通过活动还可以加强亲人之间的联络,增进感情,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二,加强正面引导。
还是以对亲人的祭奠为例,过去都是烧纸,烧纸污染空气,破坏环境,特别是对森林防火造成压力,国家可以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
例如,现在实行了网上祭奠亲人的方式。
三,坚决打击借着“传统文化”的幌子,进行违法活动。
例如,有的演出,有淫秽内容,必须进行整顿、打击。
有所谓的“大神”,他们既图财又害命,说某某人是什么什么,让其家属必须将其置于死地。
对这样的所谓“大神”必须进行严惩。
他们破坏家庭亲情、造成社会的动荡。
直播授课中关于学习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你有哪些方法和建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方法一、扎实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
《乡土中国》 Word版含答案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乡土中国》【相关知识】一、作者简介费孝通(1910—2005),字彝江。
祖籍江苏吴江。
著名社会学家。
1936年赴英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副教务长。
1949年后历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等职。
曾获美国马林诺夫斯基纪念奖、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的赫胥黎奖章、菲律宾“麦格赛”社会领袖奖等奖项。
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民族与社会》《行行重行行》《乡土重建》等。
其中,《乡土中国》及《生育制度》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二、写作背景《乡土中国》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内容整理结集而成的,全书主体共十四篇文章,站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了解了那时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中国。
一个以农业这种生产方式为基础而产生的聚居,由于聚居,便会有群体间“熟悉”的关系;这种“熟悉”再联结血缘和地缘等因素,乡土社会的结构才会是“差序格局”;因为“熟悉”和“差序格局”,所以维持乡土社会结构的就必然是“礼治秩序”;乡土社会的本色——经验性社会决定乡土社会的变迁是很缓慢的。
三、写作目的《乡土中国》成书缘由正如费孝通先生在《重刊序言》中所说,他是想借“乡村社会学”这个讲台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
四、内容简介1.主要内容《乡土中国》的内容具体的说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中整理出来的一部分,包括14篇论文:《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国学教育的实施方案
国学教育的实施方案国学教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制定并实施一套科学有效的国学教育方案,对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就国学教育的实施方案进行探讨。
首先,国学教育的实施需要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国学课程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经典文化、传统礼仪、古代诗词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同时,国学课程的设置也需要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注重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需求相结合,使国学教育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经典的死读书,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
其次,国学教育的实施需要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学教育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方式,使传统文化更加生动活泼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同时,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等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国学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再者,国学教育的实施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的国学教育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来支撑,他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国学功底,还需要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
因此,教育部门需要加大对国学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引进力度,通过各种方式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国学教育工作,为国学教育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最后,国学教育的实施需要与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
学校是国学教育的主要实施场所,学校应该加强国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家庭是学生性格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家长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国学教育工作,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国学观念。
社会是国学教育的重要支持力量,社会各界应该加大对国学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共同推动国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国学教育的实施方案需要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合力。
中国启蒙教育方式
中国启蒙教育方式中国启蒙教育是指在孩子的早期教育阶段,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对孩子进行智力、品德、情感等方面的培养,以期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启蒙教育一直被重视,而且有着独特的方式和方法。
首先,中国启蒙教育强调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
在中国,父母会通过故事、歌谣、童谣等方式,向孩子传授道德、文化知识,培养孩子的品德和情感。
同时,家庭也是孩子学习语言、社交等方面的最佳场所,父母会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孩子学会与人相处、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其次,中国启蒙教育注重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指孩子在家庭之外的社会环境中所接受的教育。
在中国,孩子会通过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如幼儿园、托儿所、兴趣班等,来学习与他人相处、学习团队合作、学习自我管理等能力。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孩子的身体,还能够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自理能力,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再次,中国启蒙教育重视学校教育。
学校是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地方,中国的学校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和思想教育。
在中国,学校会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品格和情感。
最后,中国启蒙教育还注重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智慧和情感。
在中国,孩子会通过诗词、经典、传统节日等方式,接触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培养自己的情感、品格和智慧。
总之,中国启蒙教育方式多种多样,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相辅相成,共同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条件。
这些教育方式和方法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智力,还能够培养孩子的品德和情感,为孩子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希望未来,在中国启蒙教育方面能够不断创新,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
全媒体语境下高校中国文化浸润式教育体系探索
全媒体语境下高校中国文化浸润式教育体系探索作者:左菊苏芹来源:《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20年第01期摘要:文章从国家文化利益出发,以中国文化教育研究项目为依托,通过文献梳理,从语言教育的视角提出借助全媒体手段从四个维度构建高校中国文化教育体系策略:(1)以文化育人为目标导向,实现“课程思政”;(2)以内容为依托,构建系统的文化教育话语体系;(3)以过程为核心,开辟文化的多元话语路径;(4)以结果为参照,构建多元化动态考评机制。
以期完善高校中国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助力国家的核心人才培养与软实力建设。
关键词:全媒体;中国文化;浸润式;多元评价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57(2020)01-0068-0521世纪以来,社会进入了以互联网为主导、依托各类传播工具而形成的“全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带来了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
全媒体背景下,各种信息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尺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无疑也给当下高校中国文化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机遇。
在全媒体态势下,文化教育应依据国家文化政策,把握全媒体的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特征及受众阅读浅表化、碎片化特点,将新媒体、中国文化内容、英语语言三者深度融合,充分挖掘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文化资源对接课程教学、构建文化话语、扩展文化内容;同时,运用媒体手段拓宽教学视角,改进教學语态,增大文化学习音量,提升文化课教学的实效性,实现中国文化教育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及“课程思政”的目标价值。
这是全媒体时代为语言教师提出的新课题,也是时代赋予中国文化教育的新任务。
一、中国文化教育研究述评文化即人文化成,“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1]它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个民族总体的学习与教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魂”,是中国人民思想和精神的内核与精髓。
中国教育课堂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作为一名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我有幸在中国教育体系下接受教育,亲身经历了课堂上的点点滴滴。
回顾这段时光,我深感中国教育课堂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在中国教育课堂中的心得体会。
一、严谨的学术氛围中国教育课堂的一大特点就是严谨的学术氛围。
从小学到大学,无论是语文、数学、英语还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老师们都严格要求我们认真对待每一节课。
课堂上,老师们注重知识的传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我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 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中国教育课堂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老师们认为,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因此,在课堂上,老师们会耐心讲解每一个知识点,让我们充分理解并掌握。
2.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中国教育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老师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会引导我们思考问题,培养我们的创新意识。
这种教育方式让我受益匪浅,使我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如何分析问题。
二、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中国教育课堂注重师生互动,使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愉快。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们可以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1. 课堂提问与讨论在课堂上,老师们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我们思考。
这些问题往往与所学知识密切相关,让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老师们鼓励我们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2. 小组合作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中国教育课堂常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在小组合作中,我们共同探讨问题,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中国教育课堂注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
在课堂上,老师们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帮助。
1. 因材施教老师们会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
在课堂上,老师们会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给予个性化的解答。
2. 鼓励学生发挥特长中国教育课堂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全文版)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优秀实践方略
(全文版)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优秀实践方略引言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于培养青少年的品德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优秀实践方略,以期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1. 创设寓教于乐的研究环境通过创设寓教于乐的研究环境,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例如,可以组织文化体验活动,如传统音乐、书法、剪纸等工作坊,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引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引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可以增强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理解力。
比如,通过讲解传统节日的由来和庆祝活动,让学生了解并参与其中,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中华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创造精神而闻名于世。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开展美术、音乐等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创作,例如写诗、绘画等,以展现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
4. 强调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观念的培养,如孝道、礼仪等。
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故事、典籍等形式,向学生传达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并引导他们将之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惯。
5. 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学术探索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和文学知识。
教育工作者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研究,如开展传统文化的科研项目、组织学术讨论等,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学术探索精神。
结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创设寓教于乐的研究环境,引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强调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以及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学术探索,可以有效提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希望本文所提供的优秀实践方略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于传统文化建设的建议
关于传统文化建设的建议
1.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包括传统文化的知识传授和传统文化活动的组织。
此外,社会也应该提供更多机会让年轻人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如文化展览、讲座、工作坊等。
2. 保护传统文化遗产: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同时,应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人员和机构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意识。
3. 加强传统文化研究: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对接与创新。
鼓励学者、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展相关研究,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资金。
4. 倡导传统文化价值观: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回归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的仁爱、尊敬、孝顺等核心价值观念。
通过媒体、教育等渠道向公众普及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5. 结合现代社会需求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并不是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对立的,可以通过结合现代社会需求,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例如,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产品创新中,以及传统文化与旅游、体育等产业的结合。
6.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广中国传统文化。
建立文化交流机制,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了解与友谊。
总之,传统文化建设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措施和持续的投入,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
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1. 直观教学法:通过实际物品或事物进行直接教学,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
2. 讲述教学法:教师通过口头讲解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3. 课件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PPT 等工具进行教学,图文并茂地展示知识点,增强学生视觉和听觉的接受效果。
4. 探究教学法: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通过问题解决和实践探究的方式来获取知识。
5. 合作学习教学法: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学习、交流和讨论,提高学习效率和技能。
6. 互动教学法: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提问、解答和讨论来促进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深度。
7. 多元化教学法: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媒体,如音乐、绘画、戏剧等,激发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8. 实践教学法: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并实践所学知识。
9. 启发教学法: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启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去探索、发现和理解知识。
10. 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为载体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完成特定项目,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素质。
11. 实践性教学法:结合实际案例或问题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解决现实问题来理解和应用知识。
12. 接受式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重在听、看。
13. 主动参与教学法:重在给学生提供活动,让学生参与,从而促进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14. 教师讲授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导,通过讲授知识来帮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
15. 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阅读、研究、总结等方式获取知识。
16. 课外拓展教学法:利用课外时间给学生提供拓展学习机会,拓展知识面和综合能力。
17. 情境教学法:将学习内容设置在特定情境中,让学生在特定情景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18. 示范教学法:教师通过示范来引导学生学习,帮助他们掌握技能和方法。
19. 联系生活教学法: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增加学习的实用性和生活性。
中华经典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中华经典教育活动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中华经典教育活动是一项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活动。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华经典教育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中华经典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对于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活动目标。
1.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心;2.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3. 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活动内容。
1. 课堂教学,通过对中华经典文化的深入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孔子思想、儒家道德、中国古诗词等;2. 校园文化活动,举办中华经典诗词、故事朗诵比赛,组织学生参观中华经典文化展览,举办中华经典文化知识竞赛等;3. 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中华经典文化传承活动,如参观古代建筑、走访名人故居、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等。
四、活动方法。
1. 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多媒体技术,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示中华经典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互动式教学,采用问答、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学生参与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3. 实践体验教学,通过参与体验式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华经典文化的魅力,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和深度。
五、活动评估。
1. 学生评估,通过课堂测验、作业表现、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估;2. 教师评估,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活动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3. 家长评估,了解学生在家中对中华经典文化的学习情况和家长的配合程度,形成多方位评估。
六、活动保障。
1. 师资保障,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对中华经典文化的理解和传授能力;2. 资源保障,学校加大对中华经典文化教育资源的投入,建设多媒体教室、文化角、图书馆等;3. 管理保障,建立健全中华经典教育活动的管理制度,明确活动责任人,确保活动的顺利实施。
文化传播的方式
据《史记》记载,汉武帝 时,使臣苏武被匈奴拘留,并 押在北海苦寒地带多年。后来, 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 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 这时有人暗地告诉汉使事情的真相,并给他出主 意让他对匈奴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这只雁 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困。这 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谎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汉 朝。从此,"鸿雁传书"的故事便流传成为千古佳话。而 鸿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称。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 员会10月11日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 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第二课
传媒的行程
请和大家分享一下 你最难忘的一件事! (例如:难忘的旅游经 历、最关注的时政民生、 有趣的课外活动等等皆 可)
旅游归来,介绍异地他乡风俗人 情、奇闻趣事; 阖家团圆,高谈阔论各自的所见 所闻; 独居一室,打开电视机收看节目 或者在Internet上“冲浪”; 这些都是文化传播现象,它无处 不在、无时不在!
烽火狼烟本是古代中国边境的士烽火狼烟本是古代中国边境的士兵为了及时的传递敌人来犯的信兵为了及时的传递敌人来犯的信息在烽火台上点燃燃料息在烽火台上点燃燃料点燃时的烟很大可以看的很远点燃时的烟很大可以看的很远就这样一个烽火台接一个烽火就这样一个烽火台接一个烽火台的点下去敌人来犯的消息就台的点下去敌人来犯的消息就传的非常快
4.文化传播的方式
文 字 传 播
印刷传播
口语(人际)传播
网 络
网络传播
电子传播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人民网)
为了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 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体国民 的共识,进而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要通过各种 媒体、各种组织、各种形式的行之有效的经常性的 宣传教育凝聚共识 。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情况的调查与思考-2019年精选文档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情况的调查与思考一、引言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代相沿而又不断传承更新的共同认可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识、民情习俗、思维特性及价值观念等。
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
为了掌握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我们以辽宁省六所高校部分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调研,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调查研究的背景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到 20 世纪 80 年代,国人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几次论争。
90 年代后,人们开始重视传统文化问题,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热(国学热),一直延续到现在。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正处在文化冲突的焦点。
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作为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大学生更应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研究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只针对大学生群体,调查对象为沈阳市六所高校在校大学生。
采取团体施测形式,文理科生兼顾,覆盖面较广,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共发放问卷 5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444 份,样本分布情况见表 1。
问卷共包含 35 道题, 27道单选题, 8 道多选题。
二、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总体认知情况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了解程度一般。
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 6%的人对传统文化了解非常深入, 81%的人了解程度一般, 13%的人不了解。
总体上看并不理想,传统文化教育依然任重道远。
2、大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
76%的被调查者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或比较感兴趣, 20%的人兴趣一般, 4%的人不感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中国文化教育的有效方式一、语言、文化与交际水平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难以学好一个民族的语言。
在外语教学中导入目的语文化已得到我国外语界的普遍重视。
海姆斯在乔姆斯基的“语言水平”的基础上提出“交际水平”之后,培养学生的交际水平成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也就是说,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用语言实行交际,而语言是一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受制于文化,文化因素是影响跨文化交际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吴鼎民(2002:65)教授曾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的“三套车”构想,就是把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系统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之中。
由此可见,文化教育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
大学英语教学不单是语言教学,还应包括目的语和母语的文化教学。
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平台和桥梁,没有深厚的文化素养,缺乏对文化差异的感知,就无法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而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所谓的文化教育主要是对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对母语文化常常是避而不谈,这种“文化教学一边倒”导致了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二、当前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在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最早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提出。
他于2000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
之后有很多学者对此课题实行了研究,刘长江(2003:16)提出,“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外语教育在很大水准上应是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兼容并举”。
李娅琳和陈晓靖于2010年3月对两地三校(淮阴工学院,淮阴师范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的300名学生和100名英语教师实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发现,在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育远不尽人意,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大学英语教学中存有很多误区首先,大学英语教学被当作纯语言教学,即使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作为最终目的,也仅仅偏重英语听力和口语训练,认为只要听说水平提升了,跨文化交际水平就提升了;其次,在教学中文化导入就是对目的语文化导入,过度夸大母语文化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影响,对母语文化只字不提;最后,即使部分教师理解到了母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对文化概念的理解过于狭隘,仅局限于民俗文化,文化教学的内容不够全面。
2.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无明确的要求2007年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水平……提升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合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并将大学英语课程定性为“不但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所以,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理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
《要求》中虽提及了文化教育,以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但没有明确指出母语文化教育。
由此导致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育撇开母语及母语文化而独行,无论是外语教育大纲的制定者,还是外语教育工作者,对母语及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所起的作用都缺乏充足的理解,过多地强调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错误地认为外语学习就是要摆脱母语的影响。
(吴利琴,2006)3.教材编写中缺乏相关中国文化的内容现行大学英语教材中有很多相关英语国家文化的介绍,说明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在英语教学中已引起了充分重视,在教材编写中也充分反映出来了。
不过,教材中相关中国文化的文章几乎是凤毛麟角。
李娅琳和陈晓靖曾对现行较为通用的三套大学英语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4册》、《新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4册》、《浙江版大学英语精读1-4册》)实行了统计,其中涉及中国文化的文章篇数最多的也不到3%,以致于学生无法从教材中直接获取相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法,而教材往往是学生获得较为权威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
4.英语教师自身文化素养不高在李娅琳和陈晓靖的问卷调查中,100名被试者有65%的教师低于及格线,仅有35%的教师得分高于及格线。
这表明当前教师的本土文化英文表达水平仍然处于低水平。
课堂教学一直是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渠道,英语教师是英语知识及文化的直接传播者,他们的中国文化素养将在很大水准上影响学生的中国文化学习。
5.缺乏相关评估措施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没有明确指出中国文化的教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全凭教师的兴趣和自身文化素养,随意性较大,也不够准确。
在大学英语测试中,无论是学期末的终结性测试,还是每年两次的全国性的四六级考试,都很少涉及相关中国文化的考核。
在对教师的考核中,也没有提出对其中国文化素养的要求。
所以,无论是老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全凭兴趣,有时仅仅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而且,在四六级考试的指挥棒下,英语被当作单纯的语言技能课。
刘润清、戴曼纯(2003:88)指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还存有重应试、轻素质;重形式、轻文化导入和文化意识的培养等问题。
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增强中国文化教育的意义1.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作者发现在英语课堂上用英语来谈论中国的一些热点问题,能够增加教学的实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naked”一词时,作者联想到了当今中国社会流行的相关“裸”的一些热门词汇,如“裸婚”、“裸捐”、“裸官”、“裸考”、“裸辞”等,并让学生将这些词汇试着用英语表达出来,若不太准确,作者再给出参考性建议。
因为贴近现实生活,学生兴趣极浓,整个课堂气氛也顿时活跃起来了。
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也学会了一些热门词汇的英语表达,有助于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与对方实行交流。
2.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水平从严格意义上说,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制约并不是来自对目的语文化的不了解,而是来自对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之间差异的不了解,在两种文化的直接交流中,不了解母语文化的外语表达也是制约交际的原因之一(刘长江,2003:18)。
刘润清(1999)提倡“不但要让学生懂些西方文化,而且也要懂些本民族文化,二者并重”。
许力生(2000)认为在交际中应“使交际双方能够充分发出属于自己文化的声音,又能够最大限度地相互接近和理解”。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增强中国文化渗透,能够增强学生对英汉两种文化差异的感知水平,从而提升跨文化交际水平。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片面地注重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对其是大加宣扬,结果导致很多学生产生“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圆”的错误判断,以致产生对母语文化的一些厌恶感。
英语教师首先要树立全面准确的中西文化观,不能“崇洋媚外”,片面地抬高目的语文化,贬低母语文化,给学生造成一些误导,以致于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迷失自我。
在英语教学中增强中国文化的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感情,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主动抵御西方文化殖民,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妄自菲薄,始终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
4.有效地输出中国文化“外语学习的目的绝不是使外语学习者越来越外国化”(刘长江,2003:16),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学习英语的职责之一是使用英语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在跨文化交际中失语的原因并不但仅是英语水平不高,更重要的是对母语文化知之甚少,又不知道如何用英语去表达。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厚西薄中”,以致于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出现“文化逆差”。
中国文化被误解、误读甚至被同化、被殖民,在国际交流中处于弱势地位。
因为中国文化教育长期被忽视,中国文化已出现“断奶”、“贫血”现象。
现在的大学生是将来中国面向国际交流的主体,只有增强中国文化学习,才能逐渐扭转中西文化交流逆差。
四、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增强中国文化教育的具体方法以下将以2008年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版)》(以下简称《新视野》)为蓝本,具体介绍一下如何在现有教材的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希望对广大英语教师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
1.对比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目的语文化,反过来加深对母语文化的理解和了解。
《新视野》第二册第一单元介绍了美国人的时间观点,教师能够将东西方对待时间不同的观点实行对比,这样学生今后在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时候就会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册第三单元讲述了异族婚姻,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东西方不同的婚俗,并能够把中国传统的包办婚姻的英语表达法“arrangedmarriage”告诉学生。
再如,在“FiveSymbolsofAmericanCulture”一文的导入时,能够介绍一些中国文化象征,如四大发明、秦皇兵马俑、丝绸之路等,在介绍这些文化象征时能够利用多媒体软件将这些文化象征的图片展示给学生,使其更直观,并将其英语表达告诉学生。
这样在跨文化交际中,谈及文化象征的时候,就能够知己知彼,使交流更加顺畅。
同时学生通过对中国文化象征的了解,不知不觉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2.联想法上文中提到在现有的英语教材中涉及中国文化的文章是少之又少,但这并不意味着英语教师就完全没有机会渗透中国文化。
比如,在“GracefulHands”这个课的单词讲解时,我们能够由一些英语单词联想到一些习语。
例如,讲解“straw”时,引入“Itisthelaststrawthatbreaksthecamel’sback.”,并与汉语里的“救命稻草”实行区分。
讲解“skeleton”的时候,引入“Everyfamilyissaidtohaveatleastoneskeletoninthecupboard.”,看看学生能否联想到汉语里的“家丑不可外扬”。
这样能够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使单调乏味的单词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通过联想,既加深单词的记忆,又加深对中西文化的理解。
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信息。
3.拓展法在跨文化交际中,导致交际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知道中国一些特有文化的英语表达。
如与西方人谈论起餐桌礼仪时,对西方人使用的刀叉是脱口而出,却绞尽脑汁想不出中国人吃饭用的筷子用英语该如何说。
针对此类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中国特有的一些文化和事物的英语表达法介绍给学生。
如在讲解“entertainment”一词时,能够让学生翻译一下从2012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广电总局下发的大快人心的“限娱令”和“限广令”,即“cutbackonTVentertainment”和“TVcommercialsban”。
除此以外,还能够拓展到“广电总局(StateAdministrationofRadio,FilmandTelevision,SARFT)”的翻译。
这样学生由一个单词学会了好几个汉语词汇的英语表达法,在与外国人谈论此新闻时也能侃侃而谈。
再如讲解“recruit”一词时,能够拓展到当前我国高校实行的自主招生(universities’independentrecrui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