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凤祚治水思想的存在论思考
治水的读后感
治水的读后感《治水》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治水工程的书籍,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治水工程的历史、技术和成就。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古代治水工程的伟大和重要性,也对中国古代智慧和勇气深感敬佩。
中国古代是一个水文化发达的国家,大江大河纵横交错,水资源丰富,但同时也面临着水患的威胁。
古代的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治水的经验和技术,形成了独特的治水文化。
《治水》一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治水工程的各个方面,包括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
通过阅读,我了解到了中国古代人民在治水方面的智慧和勇气,他们不畏艰险,攻坚克难,创造了许多令人惊叹的治水工程,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阅读《治水》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治水工程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中国古代人民深知这一点,因此他们对治水工程的重视和投入是非常大的。
他们修建了许多大型的水利工程,包括大运河、灵渠、都江堰等,这些工程不仅解决了水患问题,还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通过这些治水工程,中国古代人民改变了自然环境,创造了更好的生活条件,也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治水》一书还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古代治水工程的精湛技术和卓越成就。
在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条件下,古代中国人民能够设计、建造和管理如此庞大复杂的水利工程,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他们利用了各种工具和技术,克服了重重困难,创造了许多令人惊叹的技术成就。
这些古代治水工程不仅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研究古代科技和文明有着重要的价值。
通过阅读《治水》,我对中国古代治水工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人民在治水方面的智慧和勇气,他们不畏艰险,攻坚克难,创造了许多令人惊叹的治水工程,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治水工程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论薛凤祚学术思想的传承
士 , 中书舍人 , 魏 擅 权 , 官 隐居 , 述 以终 授 值 弃 著 了, 曾删补 《 大学 衍 义 》 书 。薛 冈 和 薛 近 洙 父 子 等
二 人都 有著 述 行 世 。薛 凤 祚 “ 承 家 学 ” 从 父 辈 少 ,
复 杂 , 亡 图存 激刺 下 的 实学 精 神 得 到长 足 发 展 , 求 中西 学术 交 流 中西 学 的 传 播 更 为 深 人 。 总 之 , 多 种 思想 的互相 碰撞 和交 互 影 响成 为 这 一 时期 的重
弥补其空虚 ; 向西方传教士学 习, 他 却能“ 熔各 方之材质 , 吾学之型范” 他继承和发展 着徐光启等人较 为开 明 入 ; 的思想 , 会通 中西 , 中化 西。他的 学术思想在一定程度上 突破 传统观念的局 限 , 自己的科 学研究具有 了走 向 以 使
近 代 科 学发 展 的 倾 向 。
外, 对他 产 生 显 著 影 响 的应 属 当时 名 儒 孙 奇 逢 和 鹿善继 。
薛凤 祚 的思 想 和学 术产 生 重 要影 响 的学 者 。鹿 善
继著有《 四书说 约》 一书 , 书文笔简 属, 此 论证 简
要 , 思想颇 为 丰 富 , 核 心要 义 主 要 有 二 : 个 且 其 一 是所谓 “ 求 之 心 ” 一 个 是所 谓 “ 实践 之 ” 反 , 身 。他
第2 7卷
第 3期
齐 鲁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u a f i N r l nvr t orl Ql oma n o u U i sy e i
V0 . 7 12
NO. 3
21 0 2年 6月
Jn 2 1 u .0 2
论 薛 凤 祚 学 术 思 想 的传 承
“治水社会论”批判
"治水社会论"批判作者:秦晖发布日期:2007-03-01"不治水,照样要专制":我国数十年"魏特夫批判"的结论从"治水社会"中产生"东方专制主义"本是欧洲人"东方观"中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
从亚里士多德到亚当·斯密,从孟德斯鸠到黑格尔都或多或少地表达过这类看法。
在左派思想谱系中,这种"偏见"也是从马克思、普列汉诺夫直到列宁、托洛茨基都一脉相承的。
但是从学术上系统论证这种观点、并把它发展成一套完整的史学理论的,无疑还是首推"异端马克思主义者"卡尔·魏特夫。
魏特夫与马克思一样出身德国犹太人而认同左派激进理念,他早年曾是德国共产党中央委员,因对斯大林持异议,而被德共革除教门,此后在希特勒掀起的第一波排犹浪潮中又被抓进集中营,但当时还未发明奥斯威辛式的"最后解决",他因此幸免于难,后来移民美国。
魏特夫早在德共中就是一名左派汉学家,曾在苏联刊物上发表过研究文章,到美国后他很快成为声名鹊起的大家,长期在哥伦比亚大学、华盛顿大学主持中国史研究。
他与一些中外汉学家(其中有后来在国内知名的冯家升、王毓铨等教授)合作研究,后来写出影响很大的名著《东方专制主义》。
此书以马克思当年关于古代亚细亚专制国家的论述为出发点,旁征博引地力图证明中国古代专制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统治者对东方大河流域"治水社会"所负有的特殊公共服务责任--组织、兴修与维护大型水利工程,保障用水秩序与水事公正,以保证亚细亚式的灌溉农业文明得以延续。
虽然"东方专制"的提法在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普列汉诺夫开创的俄国马克思主义中素有传统,但斯大林掌权后这种提法被认为有影射现实之嫌,遂被指为"托派观点"而遭禁。
薛凤祚会通中西的努力及失败原因分析
21 第5 0 0年 5卷 第 2期 ( 总e e l o 2 9 00 o. 5 o 2 G n r N . 2 ) a
薛凤 祚 会通 中西 的努 力及 失 败 原 因分 析
肖德 武
(山东师范大学政治法律学院 , 山东 济南 , 0 1 2 04) 5
学起到了一种铺平道路 的作用 。
方面 , 由于文化上的 自大幻觉受到 冲击 而使 中国儒 士阶层 同的态度 : 学习与抵抗 。前一种态度 导致 了西方近代科学 知
感到不安和懊恼 。于是就有 了对待 西方 学术 的两 种根本 不
识在 中国的初步传播 , 而后一种态度则酿 成 了清初一场极 为 轰动 的历讼 。
薛凤祚( 59— 6 0 , 19 18 ) 字仪甫 , 号寄斋 , 山东益都 县金岭 镇( 今淄博市 临淄 区金岭镇 ) , 人 明末清 初著 名学者 和科 学
家 。明末耶稣会士来华 , 西学东渐 之风渐盛 。当时 中国部 分
光启。在与西方传教 士有接触之前 , 启有很长一段 时间 徐光
在为步入仕途 而忙 于参 加科 举 考试 。他 辗转苦 读 , 览群 博
前 6 翻译完成并正式出版 , 我国近代数学发展史上一 卷 成为
件 里程碑式 的事件 。 正是 由于以徐光启 为代表 的一批 中国学者 对西方学术 的主动接纳 和学 习, 才迎来 了明末清初 西方 近代科学在 中国 传播 的一个高峰 时期。传教 士不仅可 以在受 到较少 限制 的 情况下 向中国学者传授西方科学知识 , 个别人还 被征召进入 宫廷 , 参与编 制历法 、 测绘地 图、 制造 观象装 置等重大活 动。
其成败得失或许对现代人的研究活动有所 启发 。
一
、
对待 西方 学术 的两种 态度和
致用与会通——薛凤祚水利思想蠡测
致用与会通——薛凤祚水利思想蠡测
夏从亚;伊强
【期刊名称】《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12)001
【摘要】薛凤祚治学方法的特点,即"致用"与"会通". 其中,会通包含古今的会通与中西的会通.由<两河清汇>解读薛凤祚的水利思想,比较突出的是其治河和海运的思想.<两河清汇>从体例上言,可谓"编述之体",薛凤祚不仅继承发扬了儒家圣贤的一些学说,也吸收了其前代潘季驯、邱濬等人的观点.观其采择去取,无不以"致用"为宗.而其热心译介当时西方的水利器械,可以看作他在中西会通中所作的努力.虽然如此,对于薛凤祚<两河清汇>及其水利思想不可刻意拔高.
【总页数】8页(P17-24)
【作者】夏从亚;伊强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东,东营,25706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东,东营,257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092
【相关文献】
1.薛凤祚:中西文化会通的先行者——"全国首届薛凤祚学术思想研讨会"综述 [J], 马来平
2.“折衷众论,求归一是”——论薛凤祚的中西科学会通模式 [J], 马来平
3.补空谈之虚空破株守之迂滞——薛凤祚"会通"的科学思想探微 [J], 郑强
4.术数思想:薛凤祚中西会通模式的重要案例 [J], 乔宗方;宋芝业
5.从《历学会通》看薛凤祚易学思想的传承创新 [J], 王雪源;宋芝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人治水防灾的现实意义
古 人 是 怎 样 治水 与 防 灾 的 呢?
一
乾隆3 7年 一个上谕 : “ 淀 泊利 在宽深 ,其旁 间有淤
地 , 不 过 小 水 时 偶 然 涸 出, 水 至 则 当让 之 于 水 … … 所 占
之地 日益增 ,则蓄水之 区 日益减 ,每遇潦 涨,水 无所容 , 甚 至漫 溢 为患 ,在 闾阎获 利 有 限,而 于河 务关 系 匪清 , 其利 害大小 ,较然可 见……嗣后务须 明切 晓谕 ,毋许复行
多的被 动。同样 的 问题也 出现在珠 江三角 洲平 原和现今 的 淮河 中游平 原。但是不管 怎样 ,它的思路是 要用调整土地
1 8 ・
利 用方 式以及 农业种植 方式 ,进行 变革来适 应新 的环境 ,
高 山低头 ,河水让路” 、 “ 人定础上 ,贾让提 出 了治河上 、中、下 三策 。 贾让 三 策开 篇 的第 一句话 是 : “ 古 者 立国居 民,疆 理 土 地 ,必遗川泽之分 ,度 水势所不及 。大川 无防 ,小水得入 ,
陂障卑下 ,以为污泽 ,使 秋水 多得 其所休息 ,左右 游波 , 宽缓而不迫 . 、 ” 意思是说 ,人们 的努力防洪 ,一方 面要为 改善生存条件和 不利 的 自然环境作 斗争 ;另一方面 ,也 要 遵 循 自然规律 ,主动地 限制 国土 开发的力度 以适应 自然。 他 提 出的社会 发展 应 主动 与河 流洪 水规律 相适 应的治 水
元代 一位 水 官提 出 了一个 说 法 : “ 黄 河 退涸 之 时, 旧水泊淤地 ,多为势 家所据 ,忽遇泛 溢 ,水无所 9 3 - ,遂 致 为害 。 由此观之 ,非河犯人 ,人 自犯 之。”其意思是指 , 由于黄 河滩地 多被有权 有势 的人 瓜分 ,所 以一旦涨水 ,则
补空谈之虚空 破株守之迂滞——薛凤祚“会通”的科学思想探微
S  ̄a 0 iI
勰 拣
一
、
由空 虚 入 实 用— — 冲 破 旧藩 的 学 术 道 路
备, 到政治 完全绝望 , 得 已才 做学者生 活 。他们 里头 , 不 因政 治活 动而死 去 的人很 多 , 下生 存 的也断 断不肯 和 剩 满洲人合作 , 宁可把 梦想 的‘ 世致用之 学 ’ 旧托 诸空 言 , 经 依 但求 改 变学 风 以收将来 的效果 。 42 宗羲 乃清 初 ”[1 3黄 大儒 , 曾数 次被清廷拉 拢 , 却不 为所动 , 始终 持不 合作 态度 , 拒绝 应征 清廷 设 立 的“ 如 博学 鸿 儒” 而方 以智则 在 ;
航 子 习仲 、 渠丘 昆右 , 同 乡髯 叟子 羽 、 与 渔村 、 野诸君 子 。德 业 文章 , 绝一世 … …- 栩 超 3
诸城遗 民集 团的活动形式 不外乎 聚会纵谈 、 山赋诗 和结社 , 游 当时 曾出现 的 白莲 社和鸡 豚社 即为诸城 遗 民
所结 的诗文之社 ; 是 , 但 由于几 经删削 , 存诸城 遗 民诗 文集 中 , 今 已经 看不 到过激 的 言论 了 。我们 也试 图搜 寻薛 凤祚 的诗作 , 但是无 从找起 , 常遗 憾 。梁启 超 在评 述 这些 处 于 明清 鼎革 之 际 的文 人 时 说 : 他们 对 于 明朝 之 非 “
破理 学 的虚空 之弊 , 现 了他学 术生 涯 中 的重要 转变 。 实 中国传统 文化 一 向重“ 轻艺 , 为推 崇人 文 与道 德 心 性之 学 , 轻 视 和忽 略 自然 科 学 。 明末 清初 , 道” 极 而 明
古代水利智慧 新闻评论
古代水利智慧:新闻评论自古以来,水利工程在农业、城市发展以及防洪抗旱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中国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古代水利智慧在当今社会仍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深入探讨古代水利智慧对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
一、鱼嘴分水,分流灌溉在都江堰的鱼嘴分水系统中,分流灌溉的智慧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鱼嘴位于岷江的上游,通过自然河道进行分流。
在冬季枯水期,小洲滩出露,将水导向内江,实现灌溉成都平原;而在夏季丰水期,小洲滩被淹没,江水则直排外江,避免了成都平原遭受洪涝灾害。
这一智慧充分体现在古人的工程设计和环境保护的双重考量上。
二、飞沙堰排沙,保成都平原飞沙堰是都江堰的组成部分之一,其排沙功能堪称一绝。
飞沙堰在金刚堤最靠近离堆的地方故意留出一段凹槽,当水流经过弯道时,由于重力和离心力的共同作用,泥沙会因径向压力压向圆心。
此时,把引水口门设在凹岸,飞沙堰的位置,内江的泥沙就自动飞向外江。
据资料显示,进入内江的沙石,接近80%都能从飞沙堰排到外江。
这种巧妙利用水沙特性的分流和排沙方式,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技艺。
三、古人的智慧,现代的启示古代水利智慧对现代社会具有深远的启示作用。
首先,古人以自然为依归,尊重自然规律,这使得他们在规划和建设水利工程时能够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古人在工程设计上注重实用性和长效性,使得水利工程能够长期为农业、城市发展以及防洪抗旱做出贡献。
再者,古代水利智慧中的创新性和艺术性也是值得现代社会学习和借鉴的。
综上所述,古代水利智慧在当今社会仍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它教导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注重实用性和长效性、追求创新和艺术性。
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传承古代水利智慧,将其运用到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为构建更加和谐、可持续的社会贡献力量。
治水的哲学思考
治水的哲学思考治水的哲学思考文章作者:李佩成来源:水能载舟网[字体:大中小]阅读权限:游客身份消耗会员点数:0添加时间:2006-04-06 10:21:10哲学就是认识论,正确的认识是正确决策的基础。
战略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
要防止重大失误,做出正确的决策,就要从哲学的层面上研究和认识问题,包括治水问题,这就是本文的目的。
本文由以下八个方面对治水的哲学加以论述:(一)水的同一性和循环转化规律是治水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
要与时俱进,实现“多维治水”。
辩证法的最基本规律,便是对立统一规律,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矛盾构成的,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联接,互相包含,互相贯通,而又根据一定的条件在互相转化。
这种对立面的转化,基于对立面的同一性,水作为世界上最重的物质,也符合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因此,认识事物,把握事物,引导事物发展,趋利避害的人类活动,都必须自觉地运用辩证法,运用对立统一规律,人类的水事活动也是这样,不要随意提口号、定政策,我行我素,否则便会遭到事与愿违的报复。
人类不合理的水事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忽视地面水与地下水的转化,一味的引用地面水灌溉,就会引起地下水位上升,招致大面积土壤盐渍化。
省内外、国内外不乏其例。
2、盲目过量的开采地下水,又会引起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在雨水不足缺乏补给来源的地方,就会使湖涸河干、树死草亡,甚至使自然景观发生重大变化,严重者可以招致良田变沙漠;在滨海地区还会招引海水入侵,在另一些地区又会诱发地陷地裂等地质灾害。
3、在一些河段过量的堵截引水,会造成其下游的干枯少水,并能使地下水补给断源,水位大幅度下降,破坏区域性正常的水循环过程,引起不良后果,甚至生态灾难。
4、至于在同一条河上,同一个水源地内,各修各的坝,各打各的井,上下左右不顾,你争我夺致使堤成库干,上涝下旱的例子更为不少。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从根本上分析是人们忽视了地面水、地下水和天上水的同一性,忽视了水的转化规律,从而自以为是的盲目行动的结果。
有关《治水重要论述》研讨学习心得材料
有关《治水重要论述》研讨学习心得材料治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也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治水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我参加了一次研讨会。
在研讨会中,我充分了解了治水的重要性,并学到了很多有关治水的论述和经验。
下面是我的学习心得。
首先,治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研讨会上,专家们强调治水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性。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水文灾害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因此,治水工作不仅关系到人民的生活安全,还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只有加强治水工作,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才能确保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治水要立足于生态保护。
研讨会上,专家们强调了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重要性。
水生态环境是水资源的基础,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水生态环境被破坏,将导致水质下降、水资源枯竭等问题。
因此,治水工作必须立足于生态保护,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促进水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再次,治水要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
研讨会上,专家们强调了治水工作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采取多种手段来解决水问题。
水资源管理需要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合作,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
只有综合治理,才能更好地解决水问题,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此外,治水还需要加强技术创新。
研讨会上,专家们提到了水资源管理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
当前,水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需要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解决。
因此,我们要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推动技术在治水工作中的应用,提高治水的效果和效率。
最后,治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研讨会上,专家们提到了治水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水资源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治水工作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只有全社会携手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够解决水问题,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通过参加研讨会,我对治水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薛凤祚与《历学会通》
薛凤 祚之所 以取 得如 此 伟 大 的成 就 , 了家 学 除 渊源 的 因素外 , 与他 致力 于会 通 中西各家 学 问 , 还 求
薛 凤祚作 为清 初 一 位 著 名 的 民 间科 学 家 , 生 一 著 述很 多 , 本 文 重 点 介 绍 的代 表 作 《 学 会 通 》 除 历 外 , 有 《 河 清 汇 》、 车 马 图 考 》 《 遁 真 授 秘 还 两 《 、甲 集 》 《 象 类 占》等 , 中 有 多 部 被 《 库 全 书 》 、乾 其 四 、 《 清史稿 》 《 朝文 献通 考》 、清 等收 录 ,清史 稿 ・ 《 畴人 传》 将其 排 在 第 一 位 , 同 时 代 的 著 名 天 文 学 家 王 与 锡 阐并 称 “ 王 北 薛 ” 后 人 称 其 学 问 为 “ 齐 之 南 , 青 学 ” 由此可 见 , 学 问 的渊博 应 该 与 薛凤 祚 的家 学 , 他
薛 凤祚 (60—18 ) 字 仪 甫 , 寄 斋 , 淄 博 10 60 , 号 今 临淄 区金岭 镇 人 , 出身 于 “ 齐一 代 , 称 名 族 ” 青 号 的
显 赫家庭 ①。
① 《 薛氏世谱》 一卷 ) 山东 青州府 印刷 , ( , 中华 民国二
十年 。
② 《 氏世 谱》 薛 第一 册 ,95年 。该 谱存 于 薛 氏后人 19
家邢 云 路 共 同 研究 历 朝 律历 , 个 造 诣 很 深 的 学 者 。 是
祚 勤奋好 学 , 家 学 , 理 学 , 《 经 》, 考 中 秀 承 通 精 易 后
才 , 为 廪 生⑦。 由 此 可 见 , 凤 祚 的 家 学 背 景 很 补 薛
⑩
[ ] 清 薛凤祚 : 历学会通 ・ 《 中法四线引》 。
浅析古代水利工程治水思想
浅析古代水利工程治水思想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依水而兴,然而只有在除水害,兴水利的条件下,中华民族才得以源远流长。
本文从古代水利事业着手,分析中国古代筑堤防洪,航运沟渠,水利灌溉,堰坝水库四个方面的思想与成就,以及对现代的水利事业的影响,从中分析中国人在面对水利工程时的思想与智慧。
标签:治水智慧;水利发展;水利思想水乃万物之源,是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历史的缓慢进程中,人类逐步摸索出治水,利水的天工开物,即人类的生活核心工程--水利工程,水利从生活取水到农业灌溉,从社会生产到自我需求,无一不渗透其中,可见水利事业与社会的每个方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历代安邦治国的思想中,兴修水利,为民除害永远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
正如《管子》一书中“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除五害之说,以水为始。
”因此,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了众多古老的水利工程,它们是集古老人民智慧的大成结晶,对当代的水利工程也有着弥足珍贵的指导意义。
1、筑堤防洪人类从逐水草而居,择丘陵而处,刳木而舟,结网而渔,抱瓮灌园时,就开始了供水,防洪,航运,水产,灌溉的水利活动。
在先秦时期,曾著有《禹贡》一書,书中讲述顺应自然规律是治水思想的核心。
正与传说中大禹治水的思想一致--顺天时,迎地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事实证明,这种淳朴的思想是错误的,洪水横流时,一片汪洋,尸横遍野,房屋倾塌,为灾甚大。
故至宋朝时期,在治理黄河无成效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西薄大山,东属金堤,势不能远泛滥”,意思是修建牢固的堤防来约束水势。
因此在宋朝时,有了筑宽堤以限制洪水的思想。
这一里程碑式的治水思想一直流传至今。
时至明朝潘季训首提“束水攻沙”的战略:修建坚固的缕堤束水刷沙来对黄河进行疏导。
他的治水理念也具有划时代意义,为治理黄河开辟了一条独特而有效的道路。
这些治水理念在实践中创造了一个个治水神话。
黄河历来就是难以治理的河流,温顺则恩泽千里,孕育文明;愤怒则决堤溢流,致使民不聊生。
中国先人治水的哲学思想及其启示
的 水 资 源 开 发 利 用 的 “ 水 五 术 ”, 用 其 《 政 全 书 》 中 的 水 利 内容 既 农
江 水 系 与 珠 " 7 系 修 灵 渠 , 郑 国  ̄ J c 沟 通 泾 水 与 洛 水 修 郑 国 渠 , 都 在
历史 上 发挥 了巨大 的作用 。 东 汉 时 期 , 王 景 “堰 流 法 ”
水 、 排 洪 、 控 流 相 互 依 存 ,共 为
对 后 世 历 代 圩 区 的 水 利 建 设 产 生
了重 要影 响 。
先 人 治 水 实 践
公 元 前 2 00 年 至 2 0 年 7 00
体 系 ,保 证 了 防 洪 、 灌 溉 、水 运
和 社 会 用 水 的 综 合 效 益 的 充 分 发
元 明 时 期 , 赛 典 赤 “经 划 水 利 ”, “ 陂 池 , 以 备 水 旱 ”, 开 为
间 , 是 自 尧 而 至 舜 、 禹 进 行 治 水 的 时 代 。 史 迹 记 载 了 以 禹 为 代 表
的 一 批 治 水 人 物 , “ 水 为 师 ”, 以 “ 川 导 滞 ” ,治 九 州 之 江 河 陂 疏 …
黄河 上作 堰 导 水 建 成 通 灵 陂 等 ; 范 仲 庵 主 持 修 建 捍 海 堤 , 按 照
“ 围 、 浚 河 、 置 闸 并 重 ”的 原 修 则 和 “ 之 为 物 , 蓄 而 停 之 , 何 水 为 而 不 害 ; 决 而 流 之 , 何 为 而 不
展 的过程 中扮 演 着 重 要 的 角 色 。
清 朝 及 近 代 ,鄂 尔 泰 “ 采 博 舆 论 , 合 看 绘 图 ”, 据 “ 分 浚 或 以 杀 其 汹 涌 , 或 约 束 以 制 其 汗 浸 , 或 相 其 壅 障 而 排 刷 之 , 或 时
清静啸孤鸿 寂寞待知音——大背景下薛凤祚对天文历算的贡献与评价(上)
罕见天象 的记 录 , 直为 世界 各 国天文 学界所 珍视 。但 是 , 经 历 了早 期赖 于简 单 的 目视观 测取 得辉煌 成 就 一 在 的阶段 , 开始 借助 于人 造 的观测 仪器进 行 观测 以后 , 国古 代 在天文 观测 和历 算方 面的优 势 即荡然无 存 。 并 中 中 国历 史上 在天 文 观测 和史 料 形成 的过程 中体 现 出某些 规律 性或 特征 , 即重 术不重 学 、 用不 重理 。 自 重 1 4世纪 直至 2 0世 纪初 , 中国在天 文学 和历算 方 面再无 可 以傲视 世界 的成 绩 。忽 视 系统 的理 性 知识 的积 累 、 轻视 知识 的理论 体系 的建 立 , 一 明显 的缺陷正 是 导致 近代 中 国在 知识 体 系 和科 学技 术 上式 微 的重要 原 因 这 之一 。每代人 都会 有创 新 , 但是 不可 能超 越创新 的文化基 础 和 趋势 。中 国在天 文 历算 方 面 的 实践 和理 论 延 续 到 明末清初 , 土 的学者 在知识 结构 上形 成定 势 , 本 薛风祚 时代 的学 者不 可能 超越 中 国文 化和科 学技 术整 体
cre , ats公元 1 9 —6 0年) 代[1 g ∞[] 而这 两种 观点所 涉及 的 时间前后 只相 差半 个世 纪 。在科 学 知 5 61 5 时 3 _8 I , ] ] 识 的个别 门类 和个 别 问题上 , 虽然 中国在 近代 以前有 过辉 煌 的时期 , 由于文化 传 统 和社 会 制 度 的 区别 , 但 中 国的科学 知识 积 累在 近代 ( 且 以公元 1 0 —9 0年为 界 ) 近 代 以前 , 本 上 不具 备 现代 科 学 知识 体 系 的 暂 6 01 0 及 基 特 点 。这样 提 到“ 学” 并非 就是认 同科学是 唯 一判 断知识 对人 类是 否有用 或 正确 的标准 知识 , 科 , 例如 有关 中 医药学方 面 的问题就 不 能唯 以现代 西方 科学 的标 准来 评判 。但 是 , 数学 、 在 物理 、 天文 等知识 领 域 , 现代 科 学
[转载]“上善治水”与“上善若水”的辩证分析
[转载]“上善治水”与“上善若水”的辩证分析目前,社会上人们似乎对老子“上善治水”的教育理念颇多争议,争议的焦点集中在究竟是“上善治水”还是“上善若水”,一个“治”和一个“若”成了人们难解难破的哑谜。
治:《说文》古水名,音chi。
《辞源》(1)管理,疏理。
《论语》“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
”如治学、治经等。
(2)惩处。
《史记·李斯传》》“赵高治斯,榜掠千余。
”(3)与“乱”相对。
《易经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又引申为治水、治下、治理、治化、治平、治世,治兵等,指整治、修治、治理事物之意;治生、治行,《管子》“治行为上,爵列为下。
”指治理人的操守行为;治命,《左传·宣十五年》“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
”治体、治安等均为治理人的身体内和身体外一切事物、事理之意。
若:《说文》“若,择菜也。
”《玉篇》“杜若,香草。
”《辞源》(1)选择。
(2)顺从。
《书经》“钦若昊天。
”(3)好像。
《书经》“若火之燎于原。
”(4)如此,这样。
汝。
假如,如果等义。
(5)若水:古水名。
有若许、若干、若何等均表示好像、如是之意。
从上面的注解我们可以看出:帛书校注本《老子·德道经》中的“上善治水”和通行本《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在本义上和理念上都存在着根本的差别。
a、帛书甲本《老子》是最接近老子本义的著作,它是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的写本,比敦煌本、楚简本都要早,而且这些版本均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顺序,揭示了老子淳德归道的本义,是最能体现老子思想的真本。
《老子·德道经》是忠实地整理、校订帛书甲本《老子》的基础上,参证乙本、楚简本、敦煌本及通行本,而校注的符合老子原貌的真本,为区别于其它版本,故称《老子·德道经》。
对于“治水”还是“若水”问题,帛书甲本《老子》第五十二章为“上善治水”,乙本为“上善如水”,通行本《道德经》为“上善若水”。
所以,为了体现老子的本义,《老子·德道经》坚决地恢复了“上善治水”的原貌,将老子“上善治水”的教育思想大白于世,大白于天下,使老子最具有民族特色、迥异于整个西方教育理论的天人合一教育方法服务于民、服务于社会,使《老子·德道经》重新发挥它治身、治国的重大作用。
薛凤祚中西占验会通与历法改革
Wylie , 1815 - 1887 ) 对薛凤祚与穆尼阁合撰 《天步真原》 : “很难理解这个传教士为什么要将西方二 感到奇怪
④ 方豪则认为 ” 《天步真原 》 “不过是游戏之作, 以满足中国人的好奇 百年前荒诞不经的体系介绍给中国人 。
。费赖之和 Kosibowiez 都否认穆尼阁参与了 《天步真原》 : “我认为 心” 的著述, 认为是薛凤祚的作品, 前者说
: “在人类未进入现代科学时代以前, 的历史合理性。刘孝贤指出 在历史上有影响的国家和民族中 , 占星术 士和炼丹术士几乎曾经都是知识和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通常会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
③认识到对此探讨的重要性 ” , “薛凤祚身上体现的科学和迷信的双重性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 社会影响。 ④ 马来平在他的研究团队中专门安排人员研究薛凤 ” 总之, 薛凤祚的星占学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
⑤后 ” 因为柏应理、 卫匡国两位神父, 以及中文手稿或其他著作 , 都未提到为穆尼阁所著。 这是薛凤祚的著述,
:“ 《人命部》 者说 有许多错误及不精确处 , 这与穆尼阁的学识是不相称的 …… 当是薛凤祚所述, 反映了中国
⑥ 当代则有人认为这是薛凤祚的一 ” 的星占理论和薛氏的观点 , 挂在波兰传教士名下不过借用其权威罢了 。
② 马来平等研究者的实地考察也证实了这一点 。 ” 要手段。
《天步真原跋 》 后人对这一现象一直迷惑不解 。道光时期, 钱熙祚在 中, 述及后人对薛凤祚、 穆尼阁星占 《天步真原》 : “国初仅百余载, 学著作 的冷落、 当时的主流学术趣味和自己的猜测 而诸家著述均未及此书, 岂
③ 说明当时大多主流学者对占验是很不感兴趣的 。伟烈亚力 ( Alexander , 以其为星命家言, 遂弃置不屑观也”
清代科学家薛凤祚:躬历数千里详究黄河运河利弊
清代科学家薛凤祚:躬历数千里详究黄河运河利弊在中国古代文化史、科学史上,有一个本应十分响亮的名字却被今人有意无意地冷落了。
这个名字就是薛凤祚——堪称奇人的清代开国后第一位最重要的科学家。
最近一年多来,在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强力推动下,薛凤祚正缓缓进入大众视线。
薛凤祚( 1599年-1680年),字仪甫,号寄斋,今淄博市临淄区金岭镇人。
他少承家学,青年时期曾师从孙奇逢、鹿善继等大儒,后又向西方传教士穆尼阁等学习西洋历法,协同穆氏翻译西方天文、数学著作。
他在学术上会通中西,成为明末清初享誉海内外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清史稿·畴人传》称其“不愧为一代畴人(精通天文历算的学者)之功首”。
欲有建树于时世不愿空谈以炫人薛凤祚出身书香世家,其父薛近洙,明代万历年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为人耿直忠厚,因不满宦官魏忠贤专权擅政,辞官隐居不出,潜心经学著述。
薛凤祚天资聪慧,自幼熟读四书五经。
青年薛凤祚对读经入仕不感兴趣,于弱冠之年远游河北,向理学大师孙奇逢和鹿善继学习,研究陆(九渊)王(阳明)之学。
孙、鹿二人感受到明王朝大厦将倾的危机,积极提倡经世致用。
但薛凤祚仍觉得陆王之学空谈性理、“无致用之实”,于是“尝慨然欲有建树于时,不为空谈以炫人耳目”,开始向直隶满城人魏文魁系统学习中国历算,从理学转向自然科学。
清朝顺治年间,薛凤祚到达南京,结识了精通西学的波兰籍耶酥会士穆尼阁。
追随穆尼阁,他系统了解了西方天文学和数学,并与穆尼阁合作完成《天步真原》和《天学会通》等译述工作。
在跟西方传教士儒穆尼阁、汤若望、罗雅谷等人的交往中,薛凤祚颇得西方历学精要。
薛凤祚时时心系国计民生,注重把历算知识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在薛凤祚的家乡金岭镇迄今流传着一则关于他“低头谷子仰头麦”的故事。
麦子和谷子是当地的重要作物,每到播种时节,为能有个好收成,镇上百姓往往前来请教。
薛凤祚有时会回答:“今年春天低着头种吧。
”人们该去种谷子了。
如果他说:“今年秋天仰着脸种吧。
明末清初民间科学家薛凤祚数学观的探析
明末清初 , 西方科学通过耶稣会士开始传人 中国 , 中 在
国 思 想 界 激 起 反 响 , 新 奇 的 欧 洲 科 学 知 识 震 惊 了 整 个 中 “
国哲学界” … ” 。 西方科学知识与 中国传 统科 学合流在 一
起 , 真正 改 变 了 中 国 传 统 科 学 发 展 的 方 向 。 中 国 传 统 科 才
王 心 学 , 数 神 秘 主义 盛 行 。在 这 种 情 况 下 , 般 知 识 分 子 象 一
轻视经世致用 的学问 , 中包括数学 。明末清初 , 其 传教士传
人 的 西 学 , 中 国士 大 夫 认 识 到 数 学 这 一 学 科 在 自然 科 学 使
真正 喜爱 的 自然科 学研究 , 在天 文历法 、 数学 、 利 、 水 乐理 、 军事 、 机械和医学等领域 均做 出了 出色的贡献 。他 除将 穆 尼阁《 天步真原》 翻译 出版外 , 还撰 写了《 历学会通》 《 河 、两
清 汇 》 科 学 著 作 , 最 早 将 西 方 较 为 先 进 的 数 学 和 天 文 等 是 历法 知识 介 绍 到 国 内 的 中 国学 者 之 一 。 因其 在 天 文 历 法 方 面 的 贡献 , 与 另 一 位 天 文 历 算 学 大 师 王 锡 阐 被 时 人 并 称 他 为 “ 王北 薛 ” 南 。薛 凤 祚 在 长 期 学 术 生 涯 中 形 成 了 自己 独
一
样 , 识 到 数 学 是 众 学 科 之 基 , 调 “ 数 达 理 ” 重 要 认 强 由 的
性 。在 《 学 会通 ・ 用叙 》 , 凤 祚 说 : 历 致 中 薛
圣人 之 道 。 据 性 原 , 载 于穆 , 形 而 上 者 根 合 此
也 ; 形 下 则 有 象 数 之 学 。 象 数 之 学 , 者 为 历 其 大 法、 为律 吕 , 至其 他 有 形 有 质 之 物 , 有度 有 数 之 事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卷第1期2010年2月VoI.12№.1Feb.2010薛凤祚治水思想的存在论思考苏百义。
孙彦泉(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山东泰安271018)摘要:薛风祚的治水思想包括天的存在、地的存在和人的存在,彰显了“天时、地列、人和”的整体理念,再现了西:方存在论的精神,具有现代生存论的特征。
从中国人的认知发展历程来看,薛风祚的治水思想以朴实的方式,展示%了中国人科学思维方式的萌芽,特别是其强化实用和技术,折射了明清时船新实学的理念。
薛风祚的拜学治本思≯想不论是在思想方法上,还是具体技术上,至今仍有较大的科学参考价值,箕所呈现的认知境界为破解当代生态图:境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薛凤祚;治水思想;《两清河汇》;存在论墓,,∥f+#一{r《;二一pr;_q靴b+t”4¨^a:耘《,謦£一锄颤々㈨*^。
㈣t或%一p≥《4¥,丘伽4^{咿∥;∥“。
砌…/^,瓣中图分类号:N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99(2010)01一0025一06OntologicalReflectiononXueFeng-zuo’SFloodControlTheorySUBai—yi,SUNYan-quan(CollegeofArtsandLaw,Shand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Ta£an,Shandong,271018,China)Abstract:XueFeng—ZUO’sfloodcontroltheoryisholistie:thefloodcontrolisanoptimal,dynamicandsystematicprojectinvolving“waterconditions。
climateandgeography”and“manplaysacrucialroleinfloodcontrol”.Thistheorymanifestshiscognitivelevel,thecoreofWesternontology,andtheessenceof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whichhighlightshumanwisdom.Keywords:XueFeng-zuo;floodcontroltheory;TheRecoveryoftheYellowRiverandtheGrandCanal;ontology薛凤祚(公元1599--1680年,字仪甫,号寄斋,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岭镇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科学家。
他不仅擅长天文学、数学,而且学问广博,会通中西,学以致用,著述浩繁,在物理、水利、医药、地理等方面,亦有较深的造诣。
薛凤柞著有《天步真原》、《历学会通》、《比例对数表》、《三角算法》、《两河清汇》以及《车马图考》等,为中国近代科技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河道总督王光裕聘请薛凤祚佐治黄河、运河(简称“两河”)。
薛氏不顾年高体衰,行程数千里,亲自考察黄河、淮河、大运河,用四年时间编辑撰写十二万多字的《两河清汇》八卷和《历学会通・致用》中的“水法”一卷。
可以说,这是明末清初治水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思考,也是我们研究薛凤祚治水思想的第一手文献。
一、薛凤祚的治水思想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不难发现,人类发展史是一部治水的历史。
多少代人在必然法则的约束下盲目治水,造成了多少人间悲剧。
薛凤祚没有循规蹈矩,他超越了前人迷信治水的局限,深深认识到,治水必先识■—■■—l濑裂辫勰黪黝嬲缝端嚣黪溺瓣需黪魏缵㈣绷黝潲鳓獭獬翳糕搿戮躺溺粥辫缀缀戳魏嬲巍瓣麟辫糍黪糍籀酾黪黝溯禳溺黪瓣徽鞘黝漱臻缴缀糍缫鞴≥§藤躲l戮§女蹴戮收稿日期:2009—1卜12作者简介:苏百义(1964-),男,山东泗水人,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第12卷第1期2010年2月VOI.12№.1Feb.2010水。
也就是说,人为了改造对象,必须首先认识把握对象。
他认为,水不过是冷暖气体相遇而生,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了雨、雪、泉、潭、江、河等不同水体。
“天地中,一气充塞,遍满无间。
以水言之,有为气之所生者焉”oD]szo而对于当时人们崇信的河神,他的观点是,河神即水性。
“或有问于愚日:‘河有神乎?’愚应之日:‘有。
,.…“‘神非他,即水之性也。
’,,[21447在《两河清汇》中,卷首十五页内容是关于两河的整体水系地理概况绘图,再现了两河总体自然特征,并且进一步对两河的历史发展、各个河段的关键问题及管理状况进行了详细而具体的分析,认识把握了两河的水系变化规律及治水状况,为科学治水在思想认识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卷至四卷为运河修筑形势,北自昌平、通州,南至浙江等处,河、湖、泉、水诸目,皆详载之。
五卷、六卷则专记黄河概况、职官、夫役、道里之数及历代至本朝治河成绩。
七卷则辑录前明潘季驯《河防辨惑》、国朝崔维雅《刍议或问》二书。
八卷则凤祚所自著也,……书中援据古今,于河防得失,疏证颇明”oEZ]a47薛凤祚认为,天下创新的事情,一定要权衡利弊得失。
如果有利而无害,或者利多而害少,不妨舍旧取新;如果害多利少,或者有害而无利,则还是坚持旧的好。
治理黄河、运河也是如此,要全局把握,重点治理,分清利害关系,这是他治水的原则。
“清口乃黄淮交汇之处,运道必经之所,稍浅阻,便非利涉,但欲其通利,需令全淮之水尽由此出,则力能敌黄,不为沙墼。
偶遇黄水先发,淮水尚微,河沙淤上,不免浅阻,然黄退淮行,深复如故,不为害也。
,,Ez3388薛凤祚用三千余言详细考证、分析了从淮安府到张家湾3450里的海运情况,包括各段行程的距离、所需时间、海域状况、风向等,并且计算对比陆、河、海三种运输方式的成本等。
“自古漕运所从之道有三:日陆,日河,日海。
河运视陆运之费十省三四,海运视陆运之费十省七八。
……故善谋国者,恒于未事之先,而为意外之虞。
今于国家无事之时,寻元运故道,别通海运一路,与漕河并行,使人习之海道,以防漕渠阻滞,是亦思患预防之先计也。
,,E2140l《四库全书》以此为败笔,殊不知,这恰是薛凤祚治水思想的闪光点,说明薛凤祚治水具有开阔的视野、科学的思维。
对于投入巨资治理两河以保漕运的清政府,可谓一付清醒的良药。
对于治水者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具体治水方法上,薛凤祚坚持其“镕各方之材质,入吾学之型范”的模式,不拘泥于某一治水策略,根据水情的变化和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各种治水方法,做到随机应变,科学治水。
反对不顾客观实际,预设各种治水策略的错误做法,这是治水的关键。
“凡引河必相其势,之转弯急流之处,始放河头,又必河势迅急不变,殆可以冲刷淤沙,引归新河,若势迁徙不定,……倘挑浚之时,骤值其变迁,则河流既缓,而沙停河饱,故引河有成有不成,相机应变,此又权不可预设者也。
"[2]461在《水法》中,薛凤祚详细编辑说明了熊三拔关于中外水法的介绍,图文并茂的描述了“虹吸说”、“龙尾说”、“玉衡说”、“恒升说”、“水柜说”等不同的治水技术原理,为打井引水、灌溉,修建水库蓄水、泄洪、防洪,动态调度水资源等,提供了详实的技术理论准备。
如“虹吸说”:“田高水下,苦难逾溉,援制饮器引之,溉通不假人力,而尽夜自不息。
,,E]3523在《两河清汇》中,通过对实践中治理两河现实状况的描述,阐释其治水方法。
对于全长3500余里的大运河,如何克服河道不畅、水量不稳等不足,以确保漕运的正常化,薛凤祚提出通过修建“水闸”、“堤坝”、“以湖蓄水”等方式,调节泉、河、湖、黄河、淮河等沿线各水资源进入运河的流量,控制运河的水深和流速,保证船只的正常航行。
而对于黄河,薛凤祚提出了“筑堤”、“塞决”、“建石闸”、“建涵洞”、“建车船坝”、“挑河”、“栽柳护堤”、“四防”、“二守”等灵活的治水策略。
黄河下游由于地势平坦,河沙淤积,几乎年年决口成灾。
为此,薛凤祚主张治水与治沙结合,通过“疏、塞、浚”等治河方式,用土、石等修建的遥堤、缕堤、格堤等堤防措施固定河槽,“以堤束水”、“束水攻沙”,改变了以往治黄“分水策略”,一定程度上预防或减轻了水害。
水情是依季节、天气以及地理的变化而变化的,薛凤祚认为,治水要经常察看天时、地理,熟悉水情。
“黄河南北情形,必目击足遍,广讯博访,如行路者,历一步知一步,艰非揣摩臆度者。
盖常熟察水之情,天之时,地之力。
,,[2]“4掌握了水情,还必须依水性来治水。
“夏秋水涨走滩,冬春水落趋湾。
其湾也,可以堤塞;其滩也,可以挑引。
皆所以顺水之性也。
苟拂其性,虽有圣智,宁能与水角力哉?"[2]4“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在河南封丘县马神大王庙处,黄河决口,决口难以堵塞,往往是塞而又决。
直至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苏百义。
等薛风祚治水思想的存在论思考通过引河分流,才堵住决口。
这是几百年来最大的水灾,齐鲁大地深受其害,共造成171县次的水灾。
据聊城市《寿张县志》记载:“荆隆口决水,直冲张秋,淹没寿张,百姓溺死逃亡者过半,……田土淹没冲塌,仅存十之二三”oIs]这是一次失败的治水,除了战乱因素外,原因就是没有按水性治水。
“筑塞固有缓急,然治水之法不可不先以杀其势。
.[z3441这次水灾使人们纷纷反对堤防治水之策,然而,薛凤祚仍坚持“堤防”治水策略,反对教条式的“疏导”或“分流”方法。
“今之治河,以堤筑为上策,但治之河,有先疏而后塞者,有以塞为浚者”oC21471有人责问:古代大禹治水是疏导,而今修堤坝治水是阻碍水的流淌,设置障碍不是/bJL啼哭而堵其嘴的做法吗?薛凤祚否认这一说法。
他认为,古代白圭(公元前370一前300年)以邻国为壑,这是自我设置障碍。
而今根据水性修建堤坝,是防止黄河的外溢,这种做法ⅡH“防”,是为了引导河水的畅通。
当河水盛涨之时,如果没有堤防,河水必然从河旁外流,造成洪水泛滥。
大禹治水何尝不用大堤呢?那些不去考察仅凭耳闻的人担心:就算堤防水,水高堤高,这样大堤不就高到天上了吗?显然是杞人忧天!缕堤之外是岸,岸外是遥堤,缕堤下为河。
平时水不及岸,即使到伏秋天气,大水出岸而及堤,不过是几天或半月而复归于河槽。
我们修建的堤防已经15年多了,没有加高分寸,怎么能高到天上呢?[2]450薛凤祚强调人对治水的作用,这是治水的中心问题,他提出了“治河以得人为要论”。
首先,强调选拔治水人才的困难。
“自古有治人,无治法。
天下事,皆以得人为难,而治河为尤难。
必有人溺己溺之心,而又有应变无方之才,有尽瘁鞠躬之忠,而又有一介不苟之操,至于众咻不恤,任怨不辞,又非有特立不移之定力不可也。
-E23469薛凤祚认为,近二百年来,潘季驯就是这样的治水人才。
他历事三朝,忠心耿耿,在治水方面的言论足为后世效法。
有这样的人才,何患天下不太平、治水不成功呢?其次,存恤夫役。
治水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夫役,在生活上,关心、体恤他们,这是治水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