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案

合集下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共5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共5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共5篇)第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析诗歌语言,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中教学难点: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教学流程:一、导入(2')背古诗《春望》导入课题,(PPT出示课题)二、诗歌学法指导(1')问:学习古诗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1、析诗题2、知作者3、想画面(故事)4、品语言5、悟情感三、分析诗题、简介作者1、简介作者2、解析诗题:(板书课题)(1)“为”的读音,(2)“为-----所”被动句式(3)歌行体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4)从诗题看,这首诗写了什么事?你觉得作者会抒发什么感情?四、初读,知内容。

过渡:带着这些猜测,让我们来读这首诗——1、师范读,生画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把握重音和停顿2、学生试读:(正音,纠正朗读中的问题)思考:你读到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秋风破屋的不幸)你能不能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都遭遇了那些不幸吗?例:秋风破茅屋指导归纳:秋风破茅屋群童抱茅去丧乱长夜苦五、默读,想画面。

(配乐)过渡:很好。

那么大家能把刚才概括的内容描述出来吗?在前三节中找出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然后描述出在你大脑里浮现的画面例:略(PPT)六、自读,品语言。

过渡:之所以能在我们的大脑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那是因为诗中那些生动传神的词,然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很精彩的字、词、句进行赏析。

并在班内交流2、对比阅读:卷我屋上三重茅吹我屋上三重茅(“三”是虚数,“几”的意思,那你认为在这里究竟表示多还是少,为什么?)布衾多年冷似铁布衾多年冷似冰七、品读,悟情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优秀4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优秀4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优秀4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析诗歌语言,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中教学难点: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教学流程:一、导入背古诗《春望》导入课题,二、诗歌学法指导问:学习古诗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1、析诗题2、知作者3、想画面4、品语言5、悟情感三、分析诗题、简介作者1、简介作者2、解析诗题:(板书课题)(1)“为”的读音,(2)“为-----所”被动句式(3)歌行体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4)从诗题看,这首诗写了什么事?你觉得作者会抒发什么感情?四、初读,知内容。

过渡:带着这些猜测,让我们来读这首诗——1、师范读,生画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把握重音和停顿2、学生试读:(正音,纠正朗读中的问题)思考:你读到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秋风破屋的不幸)你能不能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都遭遇了那些不幸吗?例秋风破茅屋指导归纳:秋风破茅屋群童抱茅去丧乱长夜苦五、默读,想画面。

(配乐)过渡:很好。

那么大家能把刚才概括的内容描述出来吗?在前三节中找出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然后描述出在你大脑里浮现的画面六、自读,品语言。

过渡:之所以能在我们的大脑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那是因为诗中那些生动传神的词,然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很精彩的字、词、句进行赏析。

并在班内交流2、对比阅读:卷我屋上三重茅吹我屋上三重茅(“三”是虚数,“几”的意思,那你认为在这里究竟表示多还是少,为什么?)布衾多年冷似铁布衾多年冷似冰七、品读,悟情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4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4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4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篇1教材分析:杜甫的这首诗,从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高尚精神境界里受到教育。

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唐七言古诗篇幅长、容量大、用韵活的特点及杜诗基本风格;2、进行朗读训练,理解诗中的细节描写,精当的用词;3、体会杜甫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细节描写、朗读训练、思想意义;教学难点:杜甫的精神、情怀。

教学设想:加强诵读训练,这样才能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由基础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主要过程及设计意图: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背景·导入简介: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命运坎坷。

唐肃宗上元元年,在亲友的帮助下,于成都浣花溪筑草堂栖身,但秋风破屋,夜雨屋漏,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因有此作。

了解背景知识,初步感受诗人感情。

1、激发学习兴趣;2、为阅读教学准备必要的背景材料、感性知识。

二、感知·定向1、范读课文;2、明确学习重点:细节描写朗读训练思想意义3、解析“学习重点”,导入下一教学环节。

听读;注意字词读音;整体感知全诗。

1、使学生了解全诗概貌;2、加强阅读目标定向。

三、诵读·品味1、辅导朗读第一小节,注意重音、动词;2、提问:“怒号”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卷”换成“吹”、“刮”行不行?3、引导想象:后三句中描绘的景象;诗人当时的模样。

1、学生朗读;2、回答: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风的凶猛气势;“卷”字除表现风大之外,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

3、想象、表述、概括。

使学生通过诵读、思考、想象、表述,理解诗人用词的准确,描绘的生动,并培养语言表述能力。

1、指名朗读第二小节并辅导;2、第二节写什么?3、“归来倚杖自叹息”,“叹”的是什么?4、评价诗人的'“叹息”。

1、朗读;2、概括:“群童抱茅”3、讨论回答:“叹”的是:天公无情毁屋;群童不明苦衷;黎民生活困苦。

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通用5篇)

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通用5篇)

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通用5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重点难点】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1.介绍创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2.朗读、背诵,对内容相近或体裁相同的诗作比较阅读。

3.组织一次古代诗歌(不限于学过的)朗诵比赛。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继续欣赏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1.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6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6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6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思想情操。

3.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在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一位是杜甫。

李白因为他的个性浪漫洒脱,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他被人们称为“诗仙”。

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被人们称为“诗圣”。

知道他为什么被称为“诗圣”吗?(因为杜甫的大多数诗歌传达了人民的心声,表现了人们的疾苦,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而他本人也就被人们尊称为“诗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杜甫所写的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板书:(放课件,出示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题目。

(学生读题目)注意,“为……所”在文言文中是一种比较固定的被动句式,表示被动的意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就是“茅屋被秋风吹破了”。

“歌”,是古代乐府诗的一种,写法上比较自由灵活,形式上以五言、七言、杂言居多。

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二、讲解写作背景弄清了题目的意思,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杜甫的一生可以说是很不得志的,也可以说,穷愁潦倒伴随了诗人的一生。

公元747年,杜甫来到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伟大的政治抱负,但唐肃宗昏庸、专横,使他的政治抱负破产。

公元755年,也就是杜甫43岁那年,爆发了一场战乱。

你们知道是什么战乱吗?(安史之乱)(我觉得学习唐诗,了解唐朝历史,安史之乱是应该要知道的。

安史之乱:这是发生在唐朝中叶的一场叛乱。

公元755年,叛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兵变,攻入长安,唐朝开始由盛转衰,直到公元763年,这场战乱才被平息。

时间长达8年)安史之乱,使杜甫看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那个时候社会的真实写照。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弃官西行,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了四川成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模板共4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模板共4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模板共4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下面是我收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模板共4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供大家品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模板共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一、新课导入:说起杜甫,请大家说一下,你对他了解多少?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被誉为“诗史”。

而要正确领悟一首诗的精髓,首先就要去了解一下它的作者,只有从心灵上真正走近作者,我们才能更好的去领悟诗人蕴涵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那么这节课我们共同来解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全班朗读诗歌1、首先播放范读录音,请同学们认真听,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注意句读2、范读听过了,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读的时候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韵脚读出延长音,边读边想想画面。

3、齐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4、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圈画重点字词,不解的地方,小组交流解决三、分析诗歌内容1、本诗所写的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秋天2、发生在什么地方?四川杜甫住的茅屋里3、诗中主要描述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诗人的茅屋被秋风吹破,雨夜淋雨事情忧国忧民四、感受秋天1、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特殊的秋天。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秋天的句子,想象当时的情景,并感受其特征。

2、请把你想象的这个秋天的场面,四人一组给大家描述一下。

小组代表汇报。

3、总结这个秋天的特征:狂风肆虐、乌云密布、大雨如麻、凄凉肃杀)板书:感受秋天让我们看到了杜甫人生的悲凉时节过渡: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充分感受到了诗人就在这样一个悲凉的时节里住在他的草堂里。

那么,这草堂的情形又如何呢?五、走进草堂1、让我们共同走进草堂去看看。

请××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文中描写草堂的句子。

2、都画出来了吧,小组讨论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草堂?用“我从文中的______(句子)中,看到了一个_____的草堂”的句式在小组中交流。

3、请同学们用词语来形容下草堂的特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设计3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设计3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设计3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设计3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下面是小编准备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学设计篇 1 懂内容,清结构,品人物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代宗师,被尊称为“诗圣”。

资料助读:茅屋:安史之乱后,杜甫颠沛流离,到处奔波,后来流寓成都,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终于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丧乱:“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唐王朝从盛至衰的转折点。

二、读出歌行体的味道 1、读好七言句的节奏“歌行体”诗是古体诗的一种,从汉乐府诗歌发展而来,多为七言,形式自由。

七言诗的朗读节奏为“二二三”式,具体节奏应根据句意来确定。

2、读好长短句的节拍如: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如: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三、读清诗歌的思路多角度理解课文思路:可从“概说段意”、“作者心情”、“文章结构”的角度来理解全诗。

请同学们将全诗划分为四个层次,理清诗歌的思路:预设:①运用一系列动词写出风势之大,受害之重,诗人好不容易盖起的茅屋遭遇不测,怎不令人万分焦急?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

②诗人从主观感受写顽童的行为,诗人如果不是十分穷困,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穷困,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原来,“四海皆穷困”!这也为作者结尾的抒怀埋下伏笔。

“叹息”一词,诗人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却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3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3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3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设计:①揣摩诗歌语言。

②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③进行朗读训练。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抒情诗,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在制定的三个学习目标中,应该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当然,也是难点)。

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经过考虑,我决定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用具设计、实验教材设计或多媒体展示资料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根据教学过程,随堂使用。

(具体见“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一)讲课之前的“开场白”设计新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要重视师生之间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注:由于进行优质课讲课比赛,采取易校讲课的方式。

我的授课地点是胶州一中。

学生是高二年级。

我执教的是高三年级的课文--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讲课之前实行抓阄,老师学生互不见面。

怎样跟学生快速沟通,并激发其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和学的任务,为此,我决定临时来一段“开场白”。

)临近上课还有一分钟,教师微笑着用平和的语气给学生说这样一段话:“同学们好,我姓张,来自胶州三中。

三中是一所新学校(注:2000年5月由胶州师范学校改制办普通高中),我们很注重向先进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学习。

202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范文合集5篇

202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范文合集5篇

202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范文合集5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篇1教材分析:杜甫的这首诗,从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高尚精神境界里受到教育。

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唐七言古诗篇幅长、容量大、用韵活的特点及杜诗基本风格;2、进行朗读训练,理解诗中的细节描写,精当的用词;3、体会杜甫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细节描写、朗读训练、思想意义;教学难点:杜甫的精神、情怀。

教学设想:加强诵读训练,这样才能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由基础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主要过程及设计意图: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简介: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命运坎坷。

唐肃宗上元元年,在亲友的`帮助下,于成都浣花溪筑草堂栖身,但秋风破屋,夜雨屋漏,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因有此作。

了解背景知识,初步感受诗人感情。

1、激发学习兴趣;2、为阅读教学准备必要的背景材料、感性知识。

二、感知·定向1、范读课文;2、明确学习重点:细节描写朗读训练思想意义3、解析“学习重点”,导入下一教学环节。

听读;注意字词读音;整体感知全诗。

1、使学生了解全诗概貌;2、加强阅读目标定向。

1、辅导朗读第一小节,注意重音、动词;2、提问:“怒号”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卷”换成“吹”、“刮”行不行?3、引导想象:后三句中描绘的景象;诗人当时的模样。

1、学生朗读;2、回答: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风的凶猛气势;“卷”字除表现风大之外,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

3、想象、表述、概括。

使学生通过诵读、思考、想象、表述,理解诗人用词的准确,描绘的生动,并培养语言表述能力。

1、指名朗读第二小节并辅导;2、第二节写什么?3、“归来倚杖自叹息”,“叹”的是什么?4、评价诗人的“叹息”。

1、朗读;2、概括:“群童抱茅”3、讨论回答:“叹”的是:天公无情毁屋;群童不明苦衷;黎民生活困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的内容。

2、培养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3、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重点:1、朗读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

2、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教法学法: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把茅屋图片、杜甫头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屏幕显示出来。

伴随解说词:这几间茅草屋,虽然简陋,却牵系一个诗人的家庭冷暖;这个诗人是谁?(杜甫)我们曾学过《杜甫诗三首》,请回忆一下杜甫的基本情况。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先由学生介绍,互相补充,老师再重点强调)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

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1982年,杜甫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如此。

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

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

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精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三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篇1学习目标:1、理解诗意,品味语言2、感受意境,体会情感教学步骤:一、导入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优秀的诗歌同样如此,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诵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领略这首诗歌超越时空的恒久魅力。

二、吟读诗歌,读出韵味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用“/”划出节奏,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下加“△”标出韵脚。

要求节奏读得分明,韵脚读得响亮,读出延长音。

2、我们找一名同学读一遍,注意刚才的要求。

正音。

“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明确诗歌韵脚的变换。

3、齐读一遍,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味。

三、品读诗歌,读出感悟1、读好诗歌还需懂得诗意。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内容。

疑难处标出来,我们一起探讨。

读完这首诗歌,秋风破屋,夜雨屋漏,作者辗转难眠,遥望广厦的情景像四幅画面浮现在我们脑海。

2、圈点勾画做批注(1)杜甫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首诗歌的语言也堪称典范,请同学们深入字里行间,品味语言,圈点勾画作批注,可就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写下你的感悟。

比如“诗中—————————写得好,因为它写出了———————————————————”;或“从诗中————————————————————————里,我读出了————————————————————————————————————。

”举例:“怒号”一词用得好,用拟人手法写出风吼如雷,震天撼地,传达出风云突变,狂风骤至的天气变化,正因风力之猛才卷起屋上三重茅草,风力愈大,屋破愈惨。

现在同学们细细品读,写下感悟,一会我们交流。

(2)现在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感受和体验。

重点赏析: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依杖自叹息。

问: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这里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他真的认为“群童”是强盗吗?他叹息什么?这一富有戏剧性的镜头,把诗人焦灼的心情写得形象逼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6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6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6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6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文教案1 学习目的1知识与才能:初步理解七言古诗篇幅长、容量大、用韵活的特点及杜甫诗歌的根本风格。

2过程与方法:进展朗读训练,体会诗中的细节描写,精当地用词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进展朗读训练,体会诗中的细节描写,精当地用词的作用。

[学习难点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才能。

学习方法诵读—自学—讨论—探究。

学习流程〔一〕预习检测1作者杜甫,字〔〕,自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因任校检工部员外郎,又被称为杜工部。

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

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 ”〕,诗人被尊称为〔“ ”〕。

2释题:〔二〕课内探究1朗读。

学生先齐读,老师再范读。

指导朗读,把握节奏、轻重、缓急。

2 内容概括。

〔1〕学生自己提出难解的句子,大家讨论后明确。

〔2〕分别用最精练的短语概括1—3节的内容和诗人的感情。

3赏析第一节诗。

作者是如何描绘秋风的?4赏析第二节诗。

让学生描绘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5赏析第三节诗。

看看第三节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6赏析第四节诗。

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由此可见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三〕拓展延伸1相关资料。

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他在友人的帮助下在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建成后,诗人非常喜悦。

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二百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绝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勃春色。

《江畔独步寻花》中“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单独漫步时喜悦心情的反映。

不料,到了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长夜沾湿,诗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精选7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精选7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篇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教学目标l.理清诗歌思路,读懂诗歌内容。

2.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对比写法。

3.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l.理清诗歌思路,读懂诗歌内容。

2.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对比写法。

难点: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对比写法。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文导入唐代诗歌谱写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辉煌。

唐代的诗人灿若繁星。

今天大家就一起来学习其中最负盛名的大诗人之一——杜甫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精品课件】展示杜甫草堂图片、杜甫头像。

二、整体感知【精品课件】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

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诗作流传至今约1400多首。

代表作有“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可参考【影音资源】《杜甫》2.了解背景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

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2、结合注释疏通诗意,积累文言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理解作者的情感。

学法指导:诗歌的理解应以有感情的反复朗读为前提,在读中理解感悟,此外还要结合写作背景来理解诗人的情感。

【助读资料】1、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

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经同谷到了四川。

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

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

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整首诗表现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改变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学习内容】一、自主学习、互检互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怒号.()挂罥.()沉塘坳.()布衾.()三重.茅()广厦.()大庇.()突兀.()2、本文作者,时期人,被后人尊称为,他的诗作被称为。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二、设问导读、合作探究1、借助课下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把疑惑写在下面。

三、交流展示、精讲点拨1、各小组以自己的方式翻译指定文句,下一组的组长先评价或纠错,之后再翻译。

2、教师针对共性问题精讲点拨。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做得好又快)(一)必做题: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互检互测二、设问导读、合作探究(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更何况聪明的你呢?赶快投入吧!)1、诗人描写风的威势的动词有哪些?表达效果如何?2、“归来倚仗自叹息”,你认为诗人叹息什么?3、第三节中,“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5、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范文汇编六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范文汇编六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范文汇编六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本诗的体裁及关于杜甫的文学常识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抒发的忧国忧民情思3.重点词句的背诵与理解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同学们学过许多大诗人杜甫的诗歌,那么你又对杜甫有多少了解呢?(学生发言)好,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历史的河床逆流而上,回到一千二百年前,去成都浣花溪畔座简陋而破旧的杜甫草堂,一起去触摸这颗想黎民、思百姓、忧天下的爱国之心。

(二)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及诗体知识1.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任工部校检郎,又被称杜工部。

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

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2.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

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到四川。

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自娱。

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

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3.诗体知识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三)指导朗读,整体感知1.扫除字词障碍2.播放本诗的配乐朗诵3.指导学生朗读(四)深入课文,疏通文意1.诗歌翻译2.精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词句概括各段内容。

(板书体现)3.从一到三两节中任选一小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说说你所想象到的.画面。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精选5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精选5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精选5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1)【与前后教材知识体系的联系】学生们在初一已经学习过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

对本诗的作者杜甫,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初一学过了杜甫的《春望》,对其人其诗有初步的了解。

这课《诗词五首》,俱是见景抒情或遇事感怀之作,《茅》为其中的第一首,也是情感特征最为炽烈、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

能通过学习此诗掌握解诗之法,学生要学习其它四首诗词也就顺利得多。

而且本诗是诗圣杜甫的名篇,千古传诵,学习本诗,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

学生还能在逐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克己为人的博大胸襟的过程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2)【本课的知识体系】字词(略)本诗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本诗为七言古诗,但诗篇中的句型打破七言和骈偶的形式束缚,兼永长短句和奇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

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

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值得鉴赏和学习。

诗歌所具有的深广的社会意义。

二、确定教学目标1、依据(1)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

我的个人理解,就是要使学生对古诗文要“想读”、“会读”、“熟读”、“解读”。

至于本课,字词知识不多,语言通俗,淡中见奇,意蕴深厚,所以计划以“熟读”“解读”本诗为重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案一、基础积累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风怒号()(2)高者挂罥()(3)沉塘坳()(4)倚杖()(5)俄顷()(6)布衾()(7)大庇()(8)突兀()2、解释加点的词。

(1)八月秋高风怒号()(2)卷我屋上三重茅()(3)忍能对面为盗贼()(4)归来倚杖自叹息()(5)俄顷风定云墨色()(6)秋天漠漠向昏黑()3、默写填空。

(1)茅飞渡江洒江郊,,。

(2),娇儿恶卧踏里裂。

(3)床头屋漏无干处,。

,长夜沾湿何由彻!(4)安得广厦千万间,,。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4、选出对课文理解正确的一项。

()(3分)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D、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6、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6分)(1)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5)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7、积累杜甫的有关爱国的诗句(不少于3句)。

二、拓展阅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质教案(通用10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质教案(通用10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质教案(通用10篇)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诗中重点文言字词的音与意,如:怒号、三重、挂罥、布衾、丧乱、何由彻、庇、见、突兀等。

2、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

能力目标掌握通过朗读品味诗歌情与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体味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前三节的描写与叙述在表现诗人情感上的服务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激趣引导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自拟对联一副,“踏雪寻梅只为一睹芳容,傲骨凌寒姿;读诗悟情但求百味愁心,忧国忧民绪”,激趣导入新课。

二、解题1、质疑:同学们,杜甫的诗已经读到过了吗?现在请同学们把你所知道的有关杜甫的知识告大家!(待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

杜甫也曾应进士考试,但不第。

一身从未放弃过通过出仕为官为天下苍生贡献力量的宏愿,但生不逢时,遇上了安史之乱(755——763)。

无奈之下携了妻小跑到四川去了。

在辗转漂泊中就接触到了社会的底层,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

最后在亲友帮助下,于西郊的浣花溪畔,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茅屋(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

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

于是,诗人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人写下这首诗歌的时候才49岁。

(这一点请同学们注意!)2、质疑:同学们,你来读一读诗歌的题目,看看有什么特点?(待学生思考)教师明确:“……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

题目的意思是茅屋被风吹破。

歌: 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三、整体感知1、先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下语文学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习目标
1.能结合页下注或借助工具书,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大意。

2.能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精练的语言,感受诗人的艰难处境并体会诗人的博大情怀。

3.通过反复诵读,揣摩朗读技巧,能准确流利并入情入境地朗读全诗。

重点难点
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提供资料: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布衣、少陵野老,有《杜工部集》。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以古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他的作品最著名的当推反映战乱的组诗“三吏”“三别”。

他的代表作品如《兵车行》《春望》《北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在文学史上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课前预习:
给划线的字注音
三重茅()挂罥()塘坳()布衾()大庇()
突兀()见此屋()
课前准备:多媒体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优秀的诗歌同样如此,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诵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领略这首诗歌超越时空的恒久魅力。

2、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布衣、少陵野老,有《杜工部集》。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以古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他的作品最著名的当推反映战乱的组诗“三吏”“三别”。

他的代表作品如《兵车行》《春望》《北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在文学史上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二、初读感知
1、结合书下的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
(2)揣摩感情基调
(3)把握节奏(用“/”划出节奏,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

要求节奏读得分明,读出延长音。


2、指名朗诵诗歌
3、齐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味。

三、再读明意
1、读好诗歌还需懂得诗意。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内容。

并抓住文中的关键词,用四字短语来概括每小节诗的主要内容。

秋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难眠——愿得广厦
师小结:读完这首诗歌,秋风破屋,夜雨屋漏,作者辗转难眠,遥望广厦的情景像四幅画面浮现在我们脑海。

2、下面,就让我们带着想像,各自再小声地把课文读一遍。

师评价:刚才大家带着想像读,把简练的诗歌就读得丰满多了。

四、品读悟情
1、杜甫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首诗歌的语言也堪称典范,请同学们深入字里行间,品味语言,圈点勾画作批注,可就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写下你的感悟。

比如“诗中---------写得好,因为它写出了-------------------”;或“从诗中--------里,我读出了-----------------。


举例:“怒号”一词用得好,用拟人手法写出风吼如雷,震天撼地,传达出风云突变,狂风骤至的天气变化,正因风力之猛才卷起屋上三重茅草,风力愈大,屋破愈惨。

下面请同学们细细品读,写下感悟,一会我们交流。

2、交流一下,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感受和体验。

第一段:“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等一系列动词细致的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牵动着是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痛苦的心弦。

诵读指导;读出诗人的痛苦和焦灼。

第二段:这一富有戏剧性的镜头,把诗人焦灼的心情写得形象逼真。

插入把背景介绍和安史之乱的资料
诵读指导:重读“欺、忍能、公然”,“呼——不得——””读出焦灼之情,“叹息”延长读得无奈,归来倚杖自——叹——息——。

第三段他先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昏暗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自己黯淡愁苦的心境。

诵读指导:环境阴沉,压抑,读出凄苦之状,重读“何由彻”,痛苦中的爆发。

第四段:杜甫将自己的困境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由个人遭遇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表现了一种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这是从痛苦的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

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

作者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在很多诗作中都能看到。

比如我们曾学过的比如《春望》描写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而“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愁苦;《石壕吏》中目睹老妇一家的遭遇而哀伤。

还有“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

诵读指导:语调高昂,还有悲哀、愤怒的语气(当时无法实现,只是一个愿望)。

重读“安得、千万、大庇、天下、俱、何时、独、死”,其中“安得、何时”要读得既悲哀又充满希望;“呜呼”要读得无可奈何; “呜呼”“死——亦足”中“死”字须拖长读音。

要读得坚定有力。

五、诵读溢情
多么可敬、可叹、可佩服的诗人啊!同学们,假如你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一千多年前,你就是那悲天悯人的杜甫,你会怎样吟咏出你的伟大诗作呢
朗读点拨:
1.抑扬顿挫(语调高低、语气强弱、语速快慢)
2.想像画面(诗歌是极富想像的艺术,我们也要带着想像来读)
3.揣摩感情(读出诗人的愁苦、潦倒,读出诗人发自肺腑的祈盼,读出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分明看到了在人生苦旅的悲凉时节,在一贫如洗的凄凉之地,孤苦伶仃的苍老的杜甫,却有着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伟大情怀。

让我们全体起立,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次声情并茂地诵读全诗,体会诗人的博大情怀。

结束语:诗人来了,又去了。

如今成都杜甫草堂犹在,而浣花溪畔已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年代变为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了。

板书: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六、作业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

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结合本课的学习体会,请代表世界文化名人组委会为杜甫写一份颁奖辞。

板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忧国忧民
秋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难眠——愿得广厦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