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案例与思考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案例与思考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案例与思考一、引言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科学,学生常常觉得数学难以理解和学习。

而数学问题情境教学则是一种通过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通过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情境相结合,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本文将以一个初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案例为例,介绍如何利用情境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案例介绍小明买了一盒巧克力,盒子上写着“100克装”。

小明一共吃了5块,一块巧克力重15克。

那么,小明一共吃了多少克的巧克力?如果小明想让同学们也都品尝一块这种巧克力,那么这盒巧克力可以供多少人品尝?这是一个典型的数学问题情境,结合了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和数学知识。

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既需运用到数学的计算能力,又需要根据实际情境进行思考和推理。

而教师在教学中则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解答。

三、教学过程分析1. 引入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小明买巧克力的情景来引入问题,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思考欲望,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动机。

2. 学法指导: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先尝试利用手中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然后再进行实际验证,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解题方法。

3. 分组讨论: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互相讨论,提炼出不同的解题思路。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和讨论,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

4. 总结讨论:教师可以通过总结每个小组的解题思路,指出问题的解题关键点和方法优缺点,引导学生形成对问题的更加深入的理解。

通过这个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案例,学生通过实际情景引发思考,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和知识。

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学生之间能够形成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需求,有助于教师进行差异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五、思考和展望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

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6篇

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6篇

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6篇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6篇好的教学课件是很重要的。

通过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善于通过普通事物发现不寻常的“美”,并能根据对事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感情。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篇1】一、教学目标1.把握菱形的判定.2.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3.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二、教法设计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菱形的判定方法.2.教学难点:菱形判定方法的综合应用.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预备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七、教学步骤复习提问1.叙述菱形的定义与性质.2.菱形两邻角的比为1:2,较长对角线为,则对角线交点到一边距离为________.引入新课师问: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菱形最基本的判定方法是什么方法生答:定义法.此外还有别的两种判定方法,下面就来学习这两种方法.讲解新课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钱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图1分析判定1:首先证它是平行四边形,再证一组邻边相等,依定义即知为菱形. 分析判定2:师问:本定理有几个条件生答:两个.师问:哪两个生答:(1)是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师问:再需要什么条件可证该平行四边形是菱形生答:再证两邻边相等.(由学生口述证实)证实时让学生注重线段垂直平分线在这里的应用,师问: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吗为什么可画出图,显然对角线,但都不是菱形.菱形常用的判定方法归纳为(学生讨论归纳后,由教师板书):注重:(2)与(4)的题设也是从四边形出发,和矩形一样它们的题没条件都包含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例4已知:的对角钱的垂直平分线与边、分别交于、,如图.求证:四边形是菱形(按教材讲解).总结、扩展1.小结:(1)归纳判定菱形的四种常用方法.(2)说明矩形、菱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2.思考题:已知:如图4△中,,平分,,,交于.求证:四边形为菱形.八、布置作业教材P159中9、10、11、13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篇2】教学目标1.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2.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重要性质及运算律;3.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4.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定义教学难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及运算律的理解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应用教学工具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向量共线定理向量与非零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非零实数λ,使=λ五,课堂小结(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3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3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第一篇:初中数学教学案例——整数的加减法教学一、教学目标:1.了解整数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掌握整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律。

3.能够解决整数加减法运算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整数的概念及运用。

2.整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律。

3.整数加减法运算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方法:1.概念讲解法。

2.板书法。

3.示范演示法。

4.课堂练习方法。

四、教学步骤:1.导入。

教师通过巧妙的导入,介绍整数是数学中的一种运算类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

2.讲解整数基本概念。

通过生动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整数的基本概念及其符号表示法。

3.掌握整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律。

介绍整数加减法运算规律,由浅入深地讲解各类运算方法,同时涉及一些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法。

4.例题解析和举一反三。

通过逐步解析典型例题、变化多端的例题,让学生逐渐掌握整数加减法运算的方法和技巧,并通过举一反三的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5.课堂练习。

练习题目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使学生通过课内课后的集中、分散练习逐步掌握整数加减法运算能力。

6.总结点拨。

通过引导学生对课后练习的检查,发现和分析错误,总结提炼法则,加深认识,巩固知识。

五、教学评估:通过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方式,对学生实施模拟和评估,评定学生对整数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后记: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思维方法、技能和思维复合能力的发展,立足于问题解决,使学生掌握数学核心思想,运用数学技能和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案例一: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目标:通过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案例描述:小明购买了若干部手机,每部手机的售价为x元。

总共花费了450元。

他注意到,如果手机的售价再便宜20元,他就能多买一部手机。

请问,每部手机的售价是多少?解答过程:1. 设每部手机的售价为x元;2. 根据题意,得到方程:x * n + (x - 20) = 450,其中n为手机的数量;3. 将方程化简为一元一次方程:x * n + x - 20 = 450;4. 将方程进一步化简,得到:(n + 1) * x = 470;5. 除以(n + 1)后,得到x = 470 / (n + 1);6. 根据选项可得n + 1 = 10,因此n = 9;7. 将n = 9代入方程,解得x = 470 / 10 = 47。

教学评析:通过这个案例,学生能够通过实际问题推导出方程,然后运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求解,并且将解代入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求解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案例二:几何图形的构造教学目标:通过几何图形的构造案例,帮助学生巩固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构造方法。

案例描述:已知一个三角形ABC,已知AB = 5 cm,BC = 6 cm,AC = 7 cm。

请你用尺规作图的方法,构造这个三角形。

解答过程:1. 画一条线段AB,长度为5 cm;2. 以点A为圆心,以5 cm为半径画一个圆,与线段AB交于点C 和点D;3. 以点B为圆心,以6 cm为半径画一个圆,与线段BC交于点E;4. 连接线段AE,AE即为所求的线段AC;5. 连接线段CE,CE即为所求的线段BC。

教学评析: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不仅能够巩固三角形的基本概念,还能够通过尺规作图的方法进行几何图形的构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分析问题,运用几何知识进行构造,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精品文档,仅供参考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初中数学教学案例英国学者XXX曾说:对学科本质的认识一切教学法的基础。

所以数学教学的首要问题,不在于教学的更好方式是什么,而在于所教内容的数学本质是什么!本站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1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新的课程标准也被广泛的应用到了具体的教学中。

然而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不断的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和教学案例设计。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促进学生研究的进步和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但可以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和阐述,而且还会对教学行为进行记叙,能够充分的反应和体现教学过程中的遇到的各种问题。

接下来,笔者就对初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如下详细的分析。

一、讲授案例1.讲授案例的涵义。

所谓的讲授案例就是指对实践详细的讲授过程进行描述,包括详细的情境、问题、矛盾等。

它是一个详细的讲授实践的过程,描述的是讲授过程的一系列事件。

2.讲授案例的特点。

第一,讲授案例与论文比拟,在文体和表述上论文是以议论和说理为主的,而案例则是以记录和叙说为主,同时进行必要的、适当的议论和说明。

也就是说,案例是通过对故事的讲述,以此来阐述和说明一定的道理。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写作思路和方法上,两者的区别也是非常大的。

其次,与教案和讲授设计比拟,教案和讲授设计都是在课前就对讲授过程进行设计,而讲授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讲授过程的一种反映。

前者是在讲授举动之前,后者是在讲授过程之后,两者在工夫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除此之外,讲授案例比较适合完成师生之间的交流,而讲授设计就没法做到这一点。

最后,与教学实录相比,虽然这两者比较相似,都是对教学情境进行具体的描述,但是教学实例是有针对的对教学情境进行记录,必须是作者经过反复的思考的结果。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数学是一门理性与逻辑性并重的学科,对于初中生来说,数学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逻辑思维的训练。

因此,如何设计优秀的数学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需要思考和努力的问题。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分享一些初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希望能够给广大数学教师一些启发和帮助。

首先,我想分享一个关于解方程的教学案例。

在教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我设计了一个“找规律解方程”的活动。

我给学生出了一组类似的方程,要求他们通过观察、总结,找出解这类方程的规律,并将规律应用到新的方程中去解题。

通过这个活动,不仅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了解方程的乐趣,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总结能力,提高了他们解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其次,我想分享一个关于几何图形的教学案例。

在教学平行线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时,我设计了一个“证明全等三角形的任务型教学”。

我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从生活中找到一个全等三角形的实际例子,并用几何知识进行证明。

通过这个任务,学生不仅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几何证明能力。

最后,我想分享一个关于函数的教学案例。

在教学一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时,我设计了一个“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课堂活动。

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通过建立一次函数模型来解决,例如汽车行驶问题、水果价格变化问题等。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一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而且提高了他们的数学建模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案例,我深刻体会到,优秀的数学教学案例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只有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希望我的分享能够给各位数学教师一些启发,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案例一:解方程教学目标:通过解方程的实例,让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内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学生解方程的经验和方法,激发学生对解方程的兴趣和思考。

2. 提出问题:给学生出示一个实际问题:“小明有若干本数学书,小红借走其中的3本,现在小明手里还剩下7本,请问小明原来有多少本数学书?”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尝试解答。

3. 引入解方程的概念:将问题转化为方程,引导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含义和解法。

4. 讲解解方程的步骤:介绍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例如整理方程,移项,消元等。

5. 指导解题过程:与学生一起解答提出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解方程的过程,解释每一步的思路和方法。

6. 规范解答格式:给学生提供一个标准的解答格式,包括列式,计算过程和最终答案的展示。

解方程的能力。

8.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解方程的要点和方法,强调解题思路和解法的多样性。

教学案例二:平面图形的计算教学目标: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掌握计算平面图形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内容: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等相关内容。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对平面图形计算的兴趣。

2. 提问:给学生展示一个图形,如长方形,提问其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3. 引入相关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和定义,解释其计算方法和公式。

4. 讲解计算方法:通过讲解不同平面图形的计算方法,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让学生了解各种图形的特点和计算公式。

5. 解答实例问题:给学生展示一个实际问题,如求植物园中花坛的面积,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计算并解答。

在解答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计算图形的能力。

7.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平面图形计算的要点和方法,强调计算过程中的准确性和规范化。

教学案例三:概率统计教学目标:通过实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概率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教学内容:概率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案例与思考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案例与思考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案例与思考情境教学是一种通过具体情境来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索知识的教学方式。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将结合一个数学问题的情境教学案例,来说明如何利用情境教学方法进行数学教学,并思考其中的一些问题。

案例:甲乙两地相距100公里,甲地有一个人要去乙地。

甲地有一辆自行车,乙地有一辆摩托车。

自行车每小时行驶10公里,摩托车每小时行驶50公里。

如果他们同时从各自的地方出发,经过多长时间两人能够在中间会合?步骤1:引入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情节的引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甲地和乙地分别是两个相爱的人,他们因为种种原因被迫分开,但他们发誓要在中间会合,因此需要计算他们在什么时间会合。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问题,并询问他们的理解。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中的关键信息,例如甲地和乙地的距离、自行车和摩托车的速度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速度=距离/时间的公式来解决问题。

让学生利用已知信息,用代数方法设未知数,列方程并解方程,求出两人会合的时间。

步骤4:讨论和总结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他们学到的知识和解题技巧,例如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如何解决含有未知数的方程等。

思考问题:1. 在这个案例中,情境教学的优势是什么?情境教学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

通过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这个案例中的问题是否具有普适性?这个案例中的问题是一个简单的线性方程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线性方程的解法。

线性方程在数学中非常重要,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培养学生解决线性方程问题的能力,并为他们今后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3. 如何将这个案例与其他数学知识相结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个案例与其他数学知识相结合,例如速度、时间、距离的关系,以及其他相关的数学公式和概念。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优秀3篇)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优秀3篇)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优秀3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篇一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这种活动进程中,师生不仅存在知识的传递,而且还存在着人的情感交流。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需要。

如何做到师生互动,合作交流,我尝试新的“四步”教学模式,讲究课堂教学环节的艺术性,做好题型设计,把握好知识量和难易层次,处理好师生的地位与作用,讲究板书的艺术性,将德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它犹如一条纽带,将师生间、同学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创设信息传递的桥梁,使教与学和谐发展。

既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让学生心情愉快地进入知识新领域,又可以形成课堂教学活跃、轻松、和谐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学习中不断审视自己,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方式等,使自己后继的学习活动更富有成效。

通过师生、同学间互动来完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通过20多年来课堂教学的探究,认识到;要想整体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新时代需求的人才,首先教师必须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学观念,大胆尝试课堂教学改革新思路,实施适应本地区教学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尝试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新时代新形势下,再也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近年来,课堂教改虽然不断推陈出新,也初有成效,而如今面对“90后”和即将到来的“00”后的初中学生,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教改还要迈大步伐,开拓课堂教学新思路,新方法,发挥个人优势,增强合作意识,表扬先进,鼓励落后,将竞争机制、网络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以适应现今中学生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

几年来我尝试“四步”课堂教学模式:即“自学---讨论---释疑----达标”。

自学:老师出示“自学指导”给学生指明本节学习内容和导学题目,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探求新知,也就是老师给学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开辟课堂前进的道路。

讨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本节知识初步认知和理解,对基础知识有所掌握,对于存在疑惑问题再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达到对本节知识基本掌握,全组学生达成共识。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精选8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精选8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精选8篇)1. 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教学目标:理解线性方程组的概念,掌握解法方法。

教学内容:线性方程组的定义,解法方法,实例演练等。

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线性方程组的概念,引入解法方法,通过实例演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效果: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方法,能够独立完成相关题目。

2. 平面几何与三维几何的联系教学目标:认识平面几何与三维几何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

教学内容:平面几何与三维几何的基本概念及联系,实例演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图像让学生了解平面几何与三维几何的联系,鼓励学生发挥几何思维来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效果:学生掌握了平面几何与三维几何的联系,培养了几何思维。

3. 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教学目标:掌握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的方法。

教学内容: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的概念,方法和实例演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效果:学生掌握了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的方法,能够独立解题。

4.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教学目标:了解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

教学内容:直线与平面的基本概念、位置关系及公式推导,实例演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生动的图像,引导学生了解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鼓励学生发挥几何思维来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效果:学生掌握了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培养了几何思维。

5. 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教学目标:了解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的概念及应用。

教学内容: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的基本概念,公式推导及实例演练。

教学过程:教师以具体的图像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的概念及公式推导,并通过实例演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效果:学生掌握了平移、旋转和翻转变换的概念及应用。

6. 加减法与倍数基本关系教学目标:认识加减法与倍数基本关系,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内容:加减法与倍数基本关系的定义,解题方法及实例演练。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优秀5篇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优秀5篇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优秀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数学教学反思案例优秀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

而对于数学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去挖掘数学,他不仅要能“做”、“会理解”,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去“理解”,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辨证等方面去展开。

以函数为例:●从逻辑的角度看,函数概念主要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三要素,以及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特殊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函数的全部。

方程的根可以作为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数的图象在轴上方的那一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的集合;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2、对学数学的反思教师在教学生是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一些固定的程序去解决其中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案例(5篇)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案例(5篇)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案例近年来,我一直担任初中数学教师的工作,对于自己的教学效果一直有所关注和反思。

以下是我经过反思后得出的一些案例,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

案例一: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问题分析:在我上课的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容易打瞌睡、走神或者缺乏主动参与。

改进措施:通过反思,我发现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不高主要是因为学习方法过于单一和缺乏趣味性。

因此,我决定在教学中增加互动和趣味性。

我将会通过数学游戏、故事演示等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加入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能够在互动中学习并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此外,我还会通过举一反三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数学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二:针对学生思维能力较弱问题分析:我发现许多学生在进行数学思考和解题时,思维能力较弱,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

他们往往依赖于教师的指导,不能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改进措施:反思后,我认识到这些学生缺乏数学思维的训练。

因此,我计划在教学中增加数学思维训练的环节,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会采用一些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如诱导发现、教学探究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案例三:针对学生理解能力不强问题分析:在课堂上,我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力较弱。

他们往往对于概念的定义和定理的应用缺乏理解,容易混淆概念和公式。

改进措施:经过反思,我认识到这些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强主要是因为缺乏具体的例子和实例来帮助理解。

因此,我计划在教学中增加具体的案例和实例分析,通过具体事例的引导,激发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学习兴趣。

同样地,我还会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案例四:针对学生学习效果不佳问题分析:一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成绩不佳,难以掌握基本概念和解题技巧,经常出现错误和疑惑。

改进措施:经过反思,我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主要是因为他们基础知识不扎实和学习方法不正确。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教学案例分享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教学案例分享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教学案例分享数学教育是学生发展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而数学教学案例作为教学的重要支撑和有效工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本文将结合实例,分享一些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教学案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 教案例一:应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是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的重要途径。

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应用问题,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启发学生的思考。

比如,在教授代数方程式时,可以给学生一个问题:“班级里有30个学生,男生比女生多5个,求班级里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通过这个问题,学生需要从问题中提取关键信息,建立方程式,并进行求解,从而更好地理解方程式的应用。

2. 教案例二:游戏化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游戏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教授平面几何的知识时,可以设计一个角度测量的游戏。

学生分成小组,通过测量物体之间的角度,比赛谁能得到更多的正确答案。

这种游戏化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他们对角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3. 教案例三:问题导向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导向教学是一种鼓励学生主动提问、积极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发现。

以教授图形的知识为例,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个问题:“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正方形?”学生需要利用已学的知识,比如边长相等、对角线相等等特征,自行思考并给出答案。

通过这样的问题导向教学方式,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并发散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案例四:合作学习促进同伴互助合作学习是一种将学生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小组合作的活动,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帮助。

例如,在教授分数的知识时,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互相核对答案,并解释自己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和借鉴,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分享九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分享九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分享九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分享九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篇1一学期的工作结束了,可以说紧张忙碌却收获多多。

回顾这学期的工作,我教九(4)班的数学,我总是在不断地摸索和学习中进行教学,工作中有收获和快乐,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以后的工作能够有效、有序地进行,现将教学所得总结如下:一、在备课方面在上课前我总是查阅很多教参、教辅,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总是要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写教案,力争做到熟知知识要点,心中有数。

二、在教学过程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我一直注重学生的参与。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他们自主的去探究问题,发现知识。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人人参与,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但还是难免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加之经验不足,不太敢放手,怕完成不了当趟课的教学任务。

后来在学校“”的教学模式下,才开始进一步尝试,并在不断的尝试中总结经验。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教材挖掘不深入。

2)、教法不灵活,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

3)、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深入。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缺乏理论指导4)、差生末抓在手。

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不太清楚。

上课和复习时该讲的都讲了,学生掌握的情况怎样,教师心中无数。

导致了教学中的盲目性。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1)、加强学习,学习新教学模式下新的教学思想。

2)、熟读初一到初三的数学教材,深入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3)、多听课,学习老教师对知识点的处理和对教材的把握,以及他们处理突发事件方法。

4)、加强转差培优力度。

5)、加强教学反思,加大教学投入。

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这半年的教学工作很苦,很累,但在不断的摸索中,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

2023年最新的初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范文三篇

2023年最新的初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范文三篇

2023年最新的初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范文三篇第一篇: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一、背景新课标要求,应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

在实际工作中让学生学会从具体问题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用各种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建立数学关系式、获得合理的解答、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些多数教师都注意到了,但要做好,还有一定难度。

二、教学片段在刚过去的这个学期,我上了一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

出示例题:小宝和爸爸、妈妈三人在操场上玩跷跷板,爸爸体重为72千克,坐在跷跷板的一端,体重只有妈妈一半的小宝和妈妈一同坐在另一端。

这时,爸爸的一端仍然着地,后来小宝借来一副质量为6千克的哑铃,加在他和妈妈坐的一端,结果,爸爸被高高地跷起。

猜猜看,小宝的体重约多少千克?我问学生: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先看看题,一会请同学复述一下。

学生复述后,基本已经熟悉了题目。

我接着让学生思考:他们三人坐了几次跷跷板?第一次坐时情况怎样?第二次呢?学生议论了一会儿,自主发言,很快发现本题中存在的两种文字形式的不等关系:爸爸体重>小宝体重+妈妈体重爸爸体重<小宝体重+妈妈体重+一副哑铃重量我引导:你还能怎么判断小宝体重?学生安静了几分钟后,开始议论。

一学生举手了:可以列不等式组。

我给出提示:小宝的体重应该同时满足上述的两个条件。

怎么把这个意思表达成数学式子呢?这时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都抢着回答,我注意到一位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紧锁眉头,便让他发言:可以设小宝的体重为x千克,能列出两个不等式。

可是接下来我就不知道了。

我听了心中一动,意识到这应是思想渗透的好机会,便解释说:我们在初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都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研究解决,比方说前面列方程组不等我说完,学生都齐声答:列不等式组。

全班12小组积极投入到解题活动中了。

5分钟后,我请学生板演,自己下去巡查、指导,发现学生的解题思路都很清楚,只是部分学生对答案的表达不够准确。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总结(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总结(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总结第一篇范文:初中数学教学案例总结在教育实践中,数学教学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领域。

本文旨在通过具体的初中数学教学案例,总结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质量,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背景本次教学案例选取了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一章。

该章节是整个初中数学的基础,对于学生建立数学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定义,了解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有理数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提升数学思维,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通过生活实例,如温度、身高等,引导学生认识到有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利用数轴,直观地展示有理数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课堂讲解1.通过具体例题,讲解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

2.引导学生发现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解题心得,提升合作交流能力。

练习巩固布置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巩固课堂内容。

总结提升通过课后小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发现不足,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案例中,学生对有理数的理解有了明显提高,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进行有理数的运算。

但在课堂参与度方面,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总结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提升教学质量。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篇范文:示范课课程设计作为特级教师,课程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

本文将以初中数学为例,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一份示范课的课程设计。

课程背景本次示范课选取了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一节。

勾股定理是数学史上的重要发现,对于学生理解数学的内在联系,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数学教研教改案例(3篇)

初中数学教研教改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为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我们学校数学教研组积极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力求探索出一条适合我校初中数学教学的新路径。

二、案例描述1. 问题提出我校初中数学教学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方式单一,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参与度低。

(2)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评价方式单一,注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

(4)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 改革措施(1)优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为了改变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我们教研组开展了以下改革措施:①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②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图片、视频、动画等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2)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了解决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的问题,我们教研组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案例。

②开展数学竞赛、数学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发展为了改变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我们教研组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②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成长为了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我们教研组开展了以下活动:①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②开展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研讨,促进教师共同成长。

③鼓励教师参加教学比赛,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改革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研教改,我校初中数学教学取得了以下成效:(1)学生参与度提高,学习兴趣浓厚。

(2)教学效果显著,学生数学素养得到提升。

(3)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增强。

数学教案反思初中一年级

数学教案反思初中一年级

数学教案反思初中一年级一、教学内容与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初中一年级数学的第一章《有理数》。

在这一章节中,学生需要掌握有理数的定义、分类、运算及其性质。

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分类和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二、教学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我通过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数学世界。

然后,我通过讲解有理数的定义、分类和运算规则,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基本知识。

接着,我通过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巩固所学内容。

最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学习和交流。

三、教学效果与反思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来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体较好。

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并在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

然而,也有部分学生在理解和应用有理数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反思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改进和加强:1. 教学内容的深入与拓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深入和全面地讲解有理数的相关概念和性质,并通过举例和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同时,我还需要加强对有理数运算方法的拓展,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2. 学生参与度的提高:在课堂上,我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提问,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地学习和思考。

同时,我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3. 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我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边形内角和》案例与反思鄂州市第一中学周勇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内角和。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数学思考:通过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猜想、推理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

难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四、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五、教具、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三角板、量角器六、教学媒体:大屏幕、实物投影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师: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你知道吗?活动一:探究四边形内角和。

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与研讨,并汇总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用量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度数,然后把四个角加起来,发现内角和是360o。

方法二:把两个三角形纸板拼在一起构成四边形,发现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相加是360o。

接下来,教师在方法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作辅助线的方法,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把一个四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知道五边形的内角和吗?六边形呢?十边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活动二: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先独立思考每个问题再分组讨论。

关注:(1)学生能否类比四边形的方式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生能否采用不同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交流(五边形的内角和)方法1: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3个180o的和是540o。

方法2:从五边形内部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然后用5个180o的和减去一个周角360o。

结果得540o。

方法3:从五边形一边上任意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然后用4个180o的和减去一个平角180o,结果得540o。

方法4:把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然后用180o加上360o,结果得540o。

交流后,学生运用几何画板演示并验证得到的方法。

得到五边形的内角和之后,同学们又认真地讨论起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

类比四边形、五边形的讨论方法最终得出,六边形内角和是720o,十边形内角和是1440o。

(二)引申思考,培养创新师:通过前面的讨论,你能知道多边形内角和吗?活动三:探究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思考:(1)多边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2)多边形的边数与内角和的关系?(3)从多边形一个顶点引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边数的关系?学生结合思考题进行讨论,并把讨论后的结果进行交流。

发现1:四边形内角和是2个180o的和,五边形内角和是3个180o的和,六边形内角和是4个180o的和,十边形内角和是8个180o的和。

发现2: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内角和增加180o。

发现3:一个n边形从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边数n存在(n-2)的关系。

得出结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

(三)实际应用,优势互补1、口答:(1)七边形内角和()(2)九边形内角和()(3)十边形内角和()2、抢答:(1)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260o,它是几边形?(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440o,且每个内角都相等,则每个内角的度数是()。

3、讨论回答: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四边形的内角和多540o,并且这个多边形的各个内角都相等,这个多边形每个内角等于多少度?(四)概括存储学生自己归纳总结: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2、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3、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五)作业:练习册第93页1、2、3八、教学反思:1、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展示,激发学生自觉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2、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层面,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3、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

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一次函数的图象》案例与反思鄂州市第一中学周勇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定义,下面找同学写出几个一次函数。

学生 1:y=x+2。

学生 2:y=2x-1。

师:那么,谁还能写出一些其他的一次函数?学生 3:y=x。

学生 4:y=-3x。

师:这两个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同学(齐答):正比例函数。

师:现在我把同学们分成四组,每组的同学画一个一次函数图象,比一比哪个组画得最快 .师:画完的同学请举手。

同学们基本都画完了,你们所画的图象是什么形状的?同学(齐答):是直线。

师:有没有画的不是直线的,请举手。

没有。

从而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 5:一次函数的图象是直线师: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讲的内容 ----一次函数的图象.师:回想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画出函数图象的呢?学生 6:描点法.师:你描了几个点?学生 7:七个点。

师:减少点的个数行不行?六个、五个…..二个可不可以画出函数的图象?学生 8:不可以,因为点的个数太少,图象不够精确。

学生 9:可以,因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师:你们赞成谁的说法?同学(齐答):赞成学生 9的说法.师:由于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所以今后再画一次函数的图象,只要描出两个点就可以了 .如:y=2x-1的图象,你会描出哪两个点?学生 10:(0,-1);(1,1)。

学生 11:(-2,-5);(-1,-3)。

学生 12:(0,-1);(1/2,0)。

学生 13:(-2,-5,);(1,1)。

师:同学举的这些点都可以,只要是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函数图象上的点都可以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各组函数的图象: (分组进行)( 1)y=x+1与y=x-2;(2)y=-x与y=-x+3;( 3)y=2x-1与y=x-1;(4)y=-x+1与y=x-2.师:把各组同学完成的图象展示给大家,你们观察各组两个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 14:前两组中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后两组中的两条直线相交.师:你能通过观察它们的函数关系式找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吗 ?学生 15:k值相同时两直线平行.师: k值相同、b值不同,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由于两条直线平行,所以一条直线可由另一条直线平移得到.如:y=x-2,可由y=x+1经怎样平移得到?沿y轴向下平移3个单位得到.同样,y=x+1可由y=x-2如何得到?学生 16:沿y轴向上平移3个单位.师:再观察后两组的两个函数的图象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学生 17:两条直线相交.师:观察函数关系中的 k、b值可以发现,每组中两个函数的k值不同.所以,k值不同时,两直线相交于一点.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常数 k、b的取值对直线位置的影响.( 1)k相同、b不同,两直线互相平行,函数图象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不相同;( 2)k不同,b相同,两条直线倾斜程度不相同,两直线与y轴相交与同一点(0,b)师:填一填:对于两直线 y 1 =k 1 x+b 1 ,y 2 =k 2 +b 2 (k 1 、k 2 ≠0),( 1)当k 1 _____ k 2 ,b 1 _____ b 2 ,两直线平行;( 2)当k 1 _____ k 2 ,b 1 _____ b 2 ,两直线相交于 _______ ;( 3)将y=kx+b (k≠0) ________ 得到y=kx+b-m. (k≠0,m>0) 。

师:小结:1、两点法画一次函数的图象.2、常数k、b的取值对直线位置的影响( 1)k相同,b不同,两直线互相平行,函数图象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不相同;( 2)k不同,b相同,两直线倾斜程度不相同,两直线与y轴交于同一点(0,b)。

师:布置作业。

《一次函数的图象》评析1、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活动的机会,以学定教,且保证了活动的质量。

整堂课是通过由学生分组画不同的一次函数图象,然后从所画不同一次函数的图象都是一条直线中得出一次函数的图象是直线的结论,然后启发学生去思考能否有简便的方法将图象画出,得出本课的重点,可只描直线上的任何两点而得一次函数的图象。

而后给学生练习的机会,让学生利用两点法画出几组一次函数的图象,并观察每组直线的位置关系从而得到本堂课第二个有用的结论,整个教学过程都给了学生非常充分的时间,使教师真正变成了一个组织者、引导者。

2、能把握重点、调动各种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得出“画一次函数图象只需描出图象上的任意两点”的结论后,提问学生“你取的是哪两点”,找了四个同学回答出各自的两个点,既让学生知道如何去找图象上的两个点,也使学生理解了刚刚得出的结论。

( 2)在整堂课画图的过程中都采用了分组画的方法,这样做的好处不仅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体验,而且结论的得出也具有说服力且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3、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表现在提问学生以及展示学生的答案到位,而且整个教学过程是在大多数学生都完成图象的情况下进行的,面向了全体学生。

4、注意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

例如,讲两个一次函数k相同、b不相同,问:与前一条直线相比,你有哪些感受。

符合这个年龄的学生的认知特点5、教师的语言简练。

如“我们都知道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那么能否把点的个数减少来画图象”。

任何一堂课都有亮点,也有它的不足之处:1、时间上没有把握好,引入时画图时间过长(共用去10分钟),这跟学生的本身素质也有很大关系。

有的教师提出可通过检查作业的形式引入,我认为这种方法除可节约时间外,画出的一次函数的图象会更多,更有说服力。

2、由于时间紧,课堂后半部分显得较忙乱,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效率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3、教师的仔细程度不够,在展示学生的图象时,有的没有坐标原点,教师没有及时强调指出。

4、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如何实现两条直线间的转化部分,没能很好地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特别是两条平行线间可进行平移一带而过,应在直线上取几个点让学生观察,效果会更好。

5、投影仪使用不熟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课堂效益。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本课例对于毕业才两年的教师来说是一个大胆的尝试,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实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案例与反思鄂州市第一中学周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以此改变学生“坐中学,听中学,看中学”的现状,从而实现学习是学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课堂是展示学生生命活力的场所.基于此,我们应建立起自主探究基础上的学习方式,在探究过程中追求知识(包括获取知识的过程、方法、策略)的自然生成和教学过程的本真.讲授灌输的间接经验不是真正的“知识”和真实的“知识”,学生必须经历间接经验的形成过程和参与到获取间接经验的活动中去获取真实有效的知识.在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意识到要“放”,要让学生去探究,但在操作中却又放心不下,害怕“探”不出结果(书上的结论),害怕课堂失控,其实你没有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估计学生的潜力,只要你设计了科学的探究问题和恰当的探究方式,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师:一次函数的一般表达式是y=kx+b(k、b为常数,k≠0),请同学们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常数较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行吗?生:(表现踊跃)写出了十多个…师:你们认为黑板上这些一次函数大致有几个类型?生:(讨论一会儿后)四类,即k>0,b>0;k>0,b<0;k<0,b>0;k<0,b<0(老师对不同类型在学生板书的函数中各选了两个,并把常数较复杂的更换成简单的常数,即y=3x+2,y=-2x+3,y=x+1,y=-x+2,y=-2x-2,y=x-2,y=-x-3,y=2x-1)(教师的这里体现了一点超市经营理念,即让学生自己准备学习素材)师:(老师启发学生找到画直线的“两点式”简易方法后,画上述八个函数图象的任务分配给了九个小组,一组一个,六人一组在坐标系已画好的小黑板上动手操作.学生在自已提供的素材上进行再“加工”,兴趣很大,合作交流充分,课堂气氛活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