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垦河流域水文特性分析研究
哈密地区河流水文特性分析
哈密地区河流水文特性分析摘要哈密地区地处新疆东部,是典型的内陆干旱区。
哈密地区主要有4个国家级水文站,根据各站多年实测水文资料,分析了降水、水面蒸发、径流量、洪水、泥沙和水质等水文特性,以期为该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河流;水文特性;分析;新疆哈密哈密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是古丝绸之路和亚欧大陆桥的纽带,也是新疆联系内地的“窗口”。
地理位置介于东经91°6′~96°23′,北纬40°52′~45°5′。
东部与甘肃省酒泉地区的肃北县、安西县和敦煌市相邻,南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若羌县,西同吐鲁番地区的鄯善县、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木垒县相通,北与蒙古国接壤。
地形概括为“四山夹三盆”,自南向北依次由南端的库鲁克山、横贯哈密中部的东天山余脉巴里坤山和哈尔里克山、北部支脉的莫钦乌拉山、北端的阿尔泰山东南支脉。
夹有吐哈盆地、巴伊盆地、淖毛湖盆地。
由于天山横贯东西,成为南北两部天然屏障,形成南北2个封闭盆地。
哈密市区域跨准葛尔板块和塔里木板块2个地质构造单元,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变质作用明显。
北部以下泥盆,中石岩统的地层为主。
南部主要地层为元古界、泥盆系、石岩系为主。
因气候、水文地质与荒漠化作用强烈,自然生物作用微弱,在洪积扇上、中部形成棕色荒漠土。
哈密绿洲农业历史悠久,人类对自然土壤的耕作种植,极大丰富了地表植被,使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大大增加,土壤结构得到改善,土层疏松,土壤空气、热量状况得以调节,耕性变好,创造了新型的耕作层。
1气候特征哈密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属典型的温带大陆型干旱气候。
地形状况为中高南低,地势差异大。
最高峰哈尔里克山主峰托木尔提峰海拔4 886m,最低处沙尔湖海拔53m。
天山山脉自东向西横亘其中,形成山南山北气候迥然不同的两大自然环境区:天山南部的哈密盆地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山北的巴里坤草原,夏季凉爽,冬季寒冷。
2河流水系哈密地区境内大小河流主要分布在天山及其支脉的南北坡,呈梳状排列,按其形成、补给、径流组成及其分布情况分为:北坡为巴里库湖水系,分布于巴里坤山北坡及北山各条河流最终向巴里库湖汇集。
三种生态流量计算方法适应性分析及选择
文章编号:1006-0081(2020)12-0059-04水工程在发挥防洪、发电、航运、灌溉等效益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河流水文情势,产生了相应的生态效应。
在工程实践中,一般较多关注优化水工程的最小下泄流量,主要考虑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
随着对河流生态系统认识的逐步深入,水库下泄流量需要考虑下游生态保护目标的需求,河流生态流量的计算和实践评估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复杂的课题。
研究和实践表明:应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类型河湖的气候水文特性、水资源禀赋条件及开发利用状况、河湖生态功能定位等,分析并明确主要生态保护对象及保护要求,合理确定河流生态流量及过程,对重要河流生态流量的满足状况进行评价,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成因[1]。
欧洲开展生态流量的研究和实践起步比较早,在《欧盟水框架指令》下开展生态流量计算评估[2]的经验和案例值得参考借鉴。
1生态流量计算方法学术界常用的几种生态流量计算方法包括:①水文法;②水力-栖息地法;③整体法。
为了对比3种方法的利弊,在表1中对这些方法进行了比较。
表1三种生态流量计算方法比较方法类别水文法水力-栖息地法整体法用途审查历史流量数据,找出河流中天然流量阈值,并可将其视为流量的“安全”阈值审查选定目标物种或群落的栖息地数量和面积随流量变化的情况在专家意见研讨会上检查流量,推荐用于河流生态系统所有组成部分的流量,包括社会和娱乐用途规模整条河流,应用于区域评估根据研究河段代表性,扩大至整个流域整条河流,应用于区域或河流特定尺度相对成本较低一般较高相对使用频率较高一般低1.1水文法水文法是基于历史径流数据分析的方法。
基本假设是为了保护河流生态系统,必须保证天然的水文情势。
水文法中并不考虑物种或群落特定水平,提供同期流量的变化幅度和范围,以维持生态过程与生物多样性。
水文法在当前的应用趋势是从仅设定一个最小流量的方法(如:1976年Tennant 法)转向更加全面的方法,考虑维持河流形态和生态过程所需的水文条件。
流域产汇流过程的理论探讨及其应用
流域产汇流过程的理论探讨及其应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流域产汇流过程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流域产汇流是水文循环中的关键环节,它涉及到水从地表、大气和地下水体中被汇集到河流、湖泊等水体中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深入理解对于水资源管理、洪水预报、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首先回顾流域产汇流过程的基本理论,包括产流机制和汇流机制。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不同流域类型、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产汇流特性,以及这些特性如何影响流域的水文过程。
随后,我们将重点讨论流域产汇流模型的发展和应用,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遥感技术的应用。
本文还将关注流域产汇流过程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研究。
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流域产汇流过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洪水预报、水资源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等。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将展示流域产汇流过程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有效性,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流域产汇流过程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实践,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增强对流域产汇流过程的理解,推动其在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二、流域产汇流过程的理论基础流域产汇流过程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水文学、水力学、气象学以及地理学等多个学科。
这些学科共同构成了理解和分析流域产汇流过程的框架。
产汇流过程描述了雨水或融雪如何在流域内分布、转化和汇集,并最终形成地表径流或地下水流的过程。
在产汇流过程中,降雨或融雪首先转化为地表径流或入渗成为土壤水。
这个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降雨强度、土壤类型、植被覆盖、地形坡度等。
土壤水一部分会转化为地下水流,一部分则通过蒸发、植物蒸腾等作用回到大气中。
地表径流则会沿地形流动,汇集到河流或湖泊中。
产汇流模型是描述这一过程的数学模型。
常见的产汇流模型有流域水文模型、单位线模型、SCS曲线模型等。
这些模型通过数学公式和参数,模拟降雨或融雪在流域内的转化和汇集过程,从而预测流域的径流量和洪水过程。
乌鲁木齐河流域水文特性分析
2010年10月枣庄学院学报O c t.2010第27卷 第5期J O U R N A LO F Z A O Z H U A N GU N I V E R S I T Y V o l.27N O.5乌鲁木齐河流域水文特性分析古丽巴哈·扎依提1,迪丽努尔·阿吉1,2(1.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乌鲁木齐 830054;2.新疆干旱区湖泊环境与资源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 830054)[摘 要]本文根据乌鲁木齐河流域内主要控制站的多年水文资料,从气温、降水、径流、洪水等方面对流域的水文特性进行了分析,并于2009年11月对乌鲁木齐河上游进行野外水样采集,对上游水质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乌鲁木齐河上游水体矿化度不高,含盐量均为≤500m g/L,总硬度为145~175m g/L,P H值在7.0~8.2之间,电导率为250~350u S/㎝,高锰酸盐指数含量较低,六价铬未检出.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 B3838-2002)上游的水质良好,属Ⅱ类水域.[关键词]乌鲁木齐河流域;气温;降水;径流;洪水;水质;水文特性 ①[中图分类号]P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77(2010)05-0131-061 流域概况乌鲁木齐河流域位于天山北坡中段、准噶尔盆地南缘,介于东经86°45′~87°56′E和北纬43°00′~44°07′N之间.流域南起乌鲁木齐河上游天山山脉依连哈比尕山分水岭,北至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东道海子,西接头屯河流域,东到柴窝堡洼地及米泉县的东缘[1].乌鲁木齐河流域由乌鲁木齐河水系和东山水系组成,乌鲁木齐河水系包括南山的乌鲁木齐河和10条小河.东山水系包括源于东山的水磨沟、芦草沟、铁厂沟、白杨沟等15条小河和山泉(图1).流域内较大的河流有乌鲁木齐河、板房沟、小东沟、水磨沟、铁厂沟.流域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南部海拔高度2000m以上的山区年平均气温2℃,降水量500m m,蒸发量953.4m m;北部年均气温5℃-7℃,降水量150m m,蒸发量2200m m.乌鲁木齐河流域面积不大,主要依赖降水和裂隙泉水,其主流大西沟为古今冰川补给河流[1].2 气温特征2.1 气温年分布特征乌鲁木齐河流域年平均气温随海拔高度而变化,温差大,寒暑变化剧烈,冬季有逆温层出现.从表1可以看出[2],在高山,高原区域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如,从海拔高度440.5m处的蔡家湖至海拔高度3804.6m处的空冰斗区,高差为3364.1m,而年平均气温从5.9℃~-7.1℃,相差13℃.在平原前山至沙漠区域,却出现逆温现象,如,从海拔高度600.3m处的米泉到海拔高度440.5m处的蔡家湖,高差为159.8m,温度差1. 1℃,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①[收稿日期]2010-06-19[基金项目]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2010211A18)、日本クリタ水·环境科学振兴财团科研基金(19198)资助项目.[作者简介]1.古丽巴哈·扎依提(1984-)女,研究生,主要从事干旱区环境演变;2.迪丽努尔·阿吉(1968-)女,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干旱区水文水资源及G I S应用研究.由表1知,乌鲁木齐河源的空冰斗站点和1号冰川水文点海拔高度相差111.6m ,而年均气温相差0.4℃,其递减率约为0.36℃/100m ,大西沟站与1号冰川水文站相比,海拔高度相差为149.2m ,温度相差1.4℃,其递减率0.94℃/100m ,近似于干绝热过程.显然,后者温度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递减快,前者相对慢.其原因是大西沟地形不同,海拔高度较低,增热较快,从而造成递减率较大.图1 乌鲁木齐河流域位置示意图F i g 1 t h e L o c a t i o n m a p o f t h e U r u m q i r i v e r b a s i n2.2 气温月分布特征乌鲁木齐河流域受地形和地势的影响,各月气温地区差异十分明显,如表1所示,气温最低月份出现在1月,一般介于-19.0℃~-10.0℃之间,气温最高月份出现在7月,沙漠和平原达21.0℃~25.0℃,高、中山带达4.0℃~23.0℃;出现0℃以下的月份,下游平原区和中、低山区约有5个月,即从当年11月到次年3月,高山区约有9个月,即从当年9月到次年5月;3月份增温很快,在海拔高度1100.0m~440.0m 处,均在-0.5℃~-2.0℃之间,而海拔高度1400.0m~2500.0m 处的气温则-5.0℃左右;在中低山区秋末和冬季(11月至次年2月)出现逆温带;暖季(4~10月份)月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其规律性很强.表1 乌鲁木齐河流域各站点气温分布T a b l e 1 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t e m p e r a t u r e e v e r y s t a t i o ni n U r u m q i r i v e r b a s i n 站名海拔(m )月 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年空冰斗区3804.6-17.6-17.1-13.1-8.3-2.70.63.42.8-0.5-6.7-11.7-13.9-7.11号冰川3693.0-16.8-16.5-13.2-8.6-5.01.34.23.6-0.6-7.3-12.3-13.4-6.7大西沟3543.8-15.6-15.0-10.7-5.3-6.02.74.94.50.5-4.8-10.5-13.5-5.7牧试站2355.6-10.3-9.4-4.91.36.410.412.311.07.61.6-3.5-7.41.3小渠子2161.0-10.6-10.0-4.82.98.613.014.913.88.92.0-4.7-8.32.1天池1935.2-11.7-11.0-5.82.08.213.015.114.39.12.5-3.7-8.81.9板房沟1750.0-9.8-8.1-4.64.410.215.516.314.810.54.0-3.8-8.23.4永丰乡1480.0-11.1-9.0-4.35.211.317.318.216.511.94.5-4.7-9.43.9柴窝堡1120.0-11.1-10.0-2.48.115.819.822.821.614.76.0-2.6-10.75.8枣庄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达板城1103.5-10.7-7.7-0.48.414.919.220.919.914.26.3-21.0-8.36.2乌鲁木齐918.7-13.9-11.5-1.610.117.122.024.322.816.97.8-2.9-10.96.8米泉600.3-15.8-12.8-0.710.918.323.325.623.911.48.8-2.5-12.27.0昌吉577.2-16.4-13.0-1.211.018.022.824.923.211.18.0-2.9-12.46.6阜康547.0-16.9-11.70.112.118.823.825.023.117.88.9-2.3-13.57.1蔡家湖440.5-18.8-15.6-1.611.018.523.525.323.416.67.2-4.1-14.75.9 (数据来源:气象出版社,乌鲁木齐河流域水文气候资源与区划,2006年。
开垦河流域近50年降水、径流变化趋势分析
22 月降水、月径 流趋 势分析 .
M—K趋 势分 析 检验 法 是 一种 非 参数 统计
检验方法 ,也称 无分 布检验 ,可用 于检 验不 符
f s 1/ l 1(n 5/ , > (一 ) ( J, 一 )2 + ) 8 s 0 1
-0
.
合正态分布特 征 的变 量 ,其 优点是 不受 少数异 常值 的干扰 ,更适 合 于 类 型 变量 和顺 序 变量 , 计算较简单 , 用 范 围广 、人 为 性少 、定 量 化 适 程度高 。该法在水 文气 象趋 势检验 领域 被广泛
步得到 以下结论 :
匝
流增加的趋势 ;径流量减少月 份 中只有 1 月通 1
自 16 90年以来 ,开垦河 流域降水 、径流 均
过 9%显著性检验 ,其余径流量减少月份减少 0 的趋势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年径流量 M一
呈现增加的趋势,但降水增加的趋势更为明显。 ()降水趋势分析:从 1( 20 年开垦 1 90— 09 3
1 26 69 80 99 91 72 70 42 22 11 0 . 4 4 2 6 1 4 3 0 1 . . . . . . . . . 2 . 1 . 7 4 . 1 15 14 14 18 13 17 6 0 4 5 5 2 1 . . . . . . . 9 小 于零 时为 3 . 7 2 . 0
~~~ 一
田 乐 ,姜
芸 :开垦 河流域 近 5 降水 、径 流 变化趋 势分析 0年
图 1 开垦河站年 降水量 3 滑动 平均 图 年
图 2 开垦河站年径流量 3 滑动平均 图 年
图 3 开垦河站年 降水量、年径 流量 累积距 平 图
本 一致 ,即表 明降 水 对径 流趋 势 的 影 响很 大 。
2024版初二上册地理黄河的治理说课稿[1]
黄河治理现状
当前黄河治理取得了一定 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如水土流失、水污染等。
5
课程目标与意义
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特 点、治理历史与现状。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24/1/30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之情,增强环保意识。
2024/1/30
优化水资源配置
根据地区水资源条件和需求状况,合理配置水资源,保障经济社 会发展和生态用水需求。
加强水资源调度与管理
建立健全水资源调度和管理体系,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和使用效率。
积极开发非常规水资源
鼓励和支持海水淡化、雨水收集利用、再生水利用等非常规水资源 的开发利用,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探讨黄河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开发模式、开发重点等,提出针对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 具体开发策略。
2024/1/30
黄河旅游产品的设计与推广
结合市场需求和旅游资源特点,设计具有吸引力的黄河旅游产品,并运用多种手段进行 产品推广,提高黄河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1
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01
02
黄河文化与旅游的关 系
2024/1/30
15
水资源现状分析
2024/1/30
黄河水资源总量不足
01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黄河水资源总量呈下降趋势,供
需矛盾日益突出。
水质污染严重
02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等导致黄河水质恶化,影
响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
水资源分布不均
03
黄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严重。
河道整治
关于新疆精河流域水文特性探讨
关于新疆精河流域水文特性探讨【摘要】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各种活动对自然环境具有很大的影响。
水文特性作为自然环境之一,也受到了同样的影响。
于是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工作实际,以新疆精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地理位置、地质条件、土壤、植被及地形等方面的自然地理特性进行探讨,再从水文状况和气象状况进行分析。
以供同行或相关科研人员进行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新疆精河水文特性研究1 引言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各种活动对自然环境具有很大的影响。
水文特性作为自然环境之一,也受到了同样的影响。
本文主要针对新疆精河流域水文特性进行了探讨,其成果为后期资源优化配置以及合理开发提供指导。
2新疆精河流域自然地理特性新疆精河流域自然地理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是地理位置状况;第二是地质条件状况;第三是土壤、植被及地形状况。
下文分别对其进行详细的阐述。
2.1 地理位置情况精河处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并贯穿于整个精河县,其起源于婆罗科努山。
据有关统计资源记录,精河整个河流区域高程大约在4500m,较大部分高程范围在500m至2000m之间。
精河的东、南、西以及北部都与其它河流相邻,东部主要与四棵树河流相邻,南部主要与喀什河流相邻,西部主要与博尔塔拉河流相邻,北部主要与托里县南边的小河流相邻。
整个精河呈南北走向,其坡度的降幅为24‰至8.5‰之间,河流出口最后汇入艾比湖。
2.2 地质条件情况新疆精河流域的地质条件状况是先后经过一系列的地质运动而成的。
如加里东运动,华力西运动,第三世纪以及第四期初的喜马拉雅运动。
目前,精河流域的总体地质条件是总体构造沉降,经泥沙沉积、地质运动以及风蚀作用而成的第四纪沉积。
2.3 土壤、植被及地形情况新疆精河流域的土壤分布以垂直性分布为主。
不同的海拔处,其土壤有所不同。
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土壤:第一种是灰棕漠土,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冲积倾斜平原上;第二种是灰褐土,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多的沟中;第三种是栗钙土与棕钙土,主要分布在西部;第四种是灰漠土,主要分布在中部的小部分区域;第五种是盐化草甸土及沼泽土,主要分布在艾比湖的大部分区域;第六种是风沙土,主要分布在艾比湖湖底。
天然文岩渠流域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分析
1 9 7 0 -2 0 0 9年 水文气象要 素变化特征进 行 了分析。结果表明 , 该流域降水量 、 径 流量、 输 沙量年 内分配差异较大 . 水面蒸 发量年 内分配较 为平均。年降水量呈不显著减 少趋势 , 具有反持 续性 , 在 未来将 呈增加趋 势 ; 年 径流 量、 年 输 沙量 、 年 蒸 发 量呈 显著 减少趋势 , 分别 于 1 9 8 4年 、 1 9 9 4年 、 1 9 7 7年发生 变异 , 且都 具有长持续性 , 在 未来一段 时间都将呈减 少趋 势。 关 键 词 :水文气象要 素 ;变化特征 ;数理统计方法 ;天 然文岩 渠流域
水文时间序列 的突变 点 。该 检验基 于 Ma n n—Wh i t n e y的统 计 函数
一
. s =∑ ∑s g n ( X 1 一 X k )
式中: , 、 ‰ 分别为J 、 k年相应 的测量值 。
然后计算 V a r ( S ) :
( 2 )
, 认 为样本 。 、 、 …、 和
量 和输 沙量 资料 , 面雨量 、 蒸 发量采 用原 阳 、 延津、 封丘 、 长垣、 濮 阳 5站 资料 的算 术平 均值 。
流域源头分南 、 北两 支 , 南支 称天 然渠 , 北 支称文 岩渠 , 分 别发
源于原阳县王禄南和王禄北 , 在长垣县大车集 汇合后称 天然文
岩渠 , 天 然 渠 和 文 岩 渠 流经 原 阳 、 延津 、 封丘 、 长垣 四县 , 于 濮 阳
i n 1 98 4,1 9 9 4 a n d 1 9 7 7 h a s a l o n g d u r a t i o n,wh i c h i n d i c a t e s t h a t t h e y wi l l ma i n t a i n a c o n s i s t e n t l y d e c r e a s i n g t r e n d i n t h e f u t u r e .
青海省西宁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A. 地理环境B. 经济条件
C. 风俗习惯D. 交通条件
2. 下列有关八大菜系所在省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都位于东部地区B. 都位于中部地区
C. 跨东、中、西三大地区D. 都位于南方地区
[答 案]1. D 2. C
[解 析]
[1题详 析]
八大菜系特色是体现地方风味,注重传承。主要与地理环境、经济条件、风俗习惯关系密切,A、B、C错。各地间交通联系便利,但不能改变各菜系的风味特色,与我国八大菜系形成关系最不密切的是交通条件,D对。故选D。
青海省西宁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5题,小计50分)
鲁菜,是山东菜的简称,它是我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也是全国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川菜、湘菜、粤菜、浙菜、闽菜、苏菜、徽菜、鲁菜),主要由济南和胶东两地的地方风味组成。菜品大方朴实,适应性强。粤菜长期受海外文化的影响和滋润,着重传承,又不固于传统,在统一中显出灵活、清新和年轻,是我国饮食体系中最富于改革和创新的角色。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江西素有“白鹤鱼米之国”的美誉,可谁又曾想到,这颗红土地上的绿色明珠,还潜伏着危害匪浅的“江南荒漠”。令人欣慰的是,经过长期的防沙治沙工作,该省的荒漠化情况得到有效遏制,能直接影响百姓生活的大片沙地基本消除。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8. “江南荒漠”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分别是( )
A. 风化作用和过度放牧B. 风蚀作用和开山取石
A. 云南B. 辽宁C. 重庆D. 福建
[答 案]5. C 6. B 7. A
[解 析]
[5题详 析]
攀枝花干热河谷地区蒸发旺盛,气候干燥,地表植被稀疏,地表缺乏植被保护,且当地作为著名矿区,人为地开矿采石等行为进一步破坏地表植被,在雨季时水土流失致使表土流失进而产生石漠化现象,C正确。土质疏松不是当地土壤的特性,且当地主要发展种植业,过度放牧不是石漠化产生的主要原因,A、B、D错误。故选C。
干旱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的研究分析论文
干旱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的研究分析论文关于干旱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的研究分析论文1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尽管内陆河流域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了中长期水资源规划,但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宏观控制,只强调水资源满足工农业发展的需求,而不注重经济发展、产业布局与水资源条件的匹配性;只重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对水资源的节约、配置与保护重视程度不够;流域水资源管理与区域水资源管理关系没有理顺,流域管理相对薄弱,上下游、左右岸、不同地区部门之间用水矛盾依然突出,存在区域用水计量、水费征收、取水计划及监督管理等工作不够完善,区域之间管理力度不一等问题;由于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和经济杠杆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在管方面没有充分发挥,流域内涉及的取水许可与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水功能区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河道采砂许可制度等还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水资源的高效管理和合理配置。
2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模式随着水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结合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现状,以改善生态环境、水资源高效管理为目标,在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经济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基于“三条红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和流域水资源集成管理的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模式,提出在未来应加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污染研究、气候变化影响下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研究和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研究2.1基于“三条红线”的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模式三条红线是国家为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能力3个方面划定的管理红线,它与一定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体现了该地区一定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社会发展规模、社会管理水平,是水资源管理必须达到的目标[8]。
实行“三条红线”控制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即是将“三条红线”的主要内容贯穿在水资源综合管理包括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体制到管理制度的全过程[9]。
《苏尼特古河道前中段水源地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研究及水质评价》范文
《苏尼特古河道前中段水源地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研究及水质评价》篇一一、引言苏尼特古河道位于我国某重要地区,其前中段水源地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对苏尼特古河道前中段水源地地下水的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及水质评价,不仅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下水,同时也有助于保护和改善地下水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区域概况苏尼特古河道位于某地区,地形地貌复杂,气候条件特殊。
该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是当地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重要水源地。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该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度开采、污染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野外调查、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等方法,对苏尼特古河道前中段水源地地下水进行系统研究。
通过采集地下水样,对其水化学特征进行分析,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水质进行评价。
四、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分析通过对苏尼特古河道前中段水源地地下水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发现该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型和HCO3-Na型。
其中,HCO3-Ca型水主要分布在河道上游及周边地区,而HCO3-Na型水则主要分布在河道中下游及周边地区。
此外,地下水中还含有一定量的其他离子,如Cl-、SO42-等。
这些离子的含量受到地质条件、气候条件、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五、水质评价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研究结果,对苏尼特古河道前中段水源地地下水的水质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表明,该地区地下水水质总体良好,大部分指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然而,部分指标如总硬度、硝酸盐等存在超标现象,这可能与当地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污水排放有关。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严格控制污染源的排放,加强地下水环境的监测与保护。
六、结论与建议通过对苏尼特古河道前中段水源地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及水质评价,得出以下结论:1. 该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型和HCO3-Na 型,水质总体良好;2. 部分指标存在超标现象,可能与当地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污水排放有关;3. 针对存在的问题,建议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严格控制污染源的排放,加强地下水环境的监测与保护。
《内蒙古苏尼特古河道中段地下水数值模拟与水化学特征研究》范文
《内蒙古苏尼特古河道中段地下水数值模拟与水化学特征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苏尼特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地质资源闻名。
该地区的古河道中段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该地区古河道中段地下水的数值模拟及水化学特征研究,旨在为当地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背景本研究区域位于内蒙古苏尼特古河道中段,该地区地势平坦,河流纵横交错,地下水丰富。
近年来,随着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逐渐加大,因此对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地下水数值模拟(一)模拟方法与模型建立本研究采用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法,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建立地下水流数值模型。
通过收集研究区域的地理、地质、水文地质等相关资料,分析地下水流动的规律和特点,确定模型参数,建立三维地下水流数值模型。
(二)模拟结果与分析通过对模型的运行和结果分析,可以看出研究区域地下水的流动方向、流速和流量等特征。
在古河道中段,地下水的流动受到地形、地质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变化和时间变化。
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地下水的分布和运动规律,为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四、水化学特征研究(一)水样采集与处理为了研究古河道中段地下水的化学特征,本研究在研究区域内设置了多个采样点,采集地下水样。
采集的样品经过过滤、分离、浓缩等处理过程,以备后续分析。
(二)水化学指标分析通过对水样的化学指标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和性质。
本研究主要分析了地下水中常见的离子成分、矿物质含量、pH值、电导率等指标。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采样点的水化学指标,可以了解地下水的化学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三)水化学特征分析结果根据水化学指标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研究区域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和性质具有一定的空间变化和时间变化。
其中,离子成分和矿物质含量的变化受到地形、地质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开垦河6-8月平均流量有序回归分析与预报
开垦河 6—8 月平均流量有序回归分析与预报
琪美格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文分析计算中心,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Ordinal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Forecast of Average Discharge from June to August in Kaiken River
图 1 开垦河水文站分类因变量及前期预报 因子序列
2.2 序回归分析 SPSS 操作步骤为: 步 骤 1:在 图 1 中 依 次 单 击 菜
单“分 析 → 回 归 → 有 序”,从 弹 出 的 Ordinal 回 归 对 话 框 左 侧 的 列 表 框 中 选择“Y”,移动到因变量列表框,选择 “T5_3”、“Q4_3”和“P4_1”,移 动 到 协
中,P1 是类别 1(偏枯型)的预测概率, P2 是类别 2(正常型)的预测概率,P3 是 类别 3(偏丰型)的预测概率。
(5) 平 行 线 检 验:广 义 c 2 为 2.245,ρ= 0.523 > 0.05,说明在 0.05 显 著 性 水 平 下,T5_3、Q4_3、P4_1 的 回 归系数在不同分类因变量水平上是相 对不变的。 2.4 预报
(-0.697×T5_3+0.245×Q4_3- 0.058×P4_1))/ (1+Exp(-7.301-(-0.697×T5_3+0.245×Q4_30.058×P4_1)))
由上式可计得分类因变量各类可 能发生的概率 Pj:P1 = P(y ≤ 1),P2 = P (y ≤ 2)- P(y ≤ 1),P3 = 1 - P(y ≤ 2);其
《内蒙古苏尼特古河道中段地下水数值模拟与水化学特征研究》范文
《内蒙古苏尼特古河道中段地下水数值模拟与水化学特征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水资源研究的深入发展,地下水资源的数值模拟与水化学特征研究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以内蒙古苏尼特古河道中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地下水数值模拟与水化学特征分析,旨在揭示该地区地下水的运动规律及水质特征,为该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概况内蒙古苏尼特古河道中段位于我国北方地区,该地区地势平坦,气候干燥,降水量较少。
古河道中段的地下水是当地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对于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及生活用水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古河道中段地下水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地下水数值模拟1. 模型建立根据苏尼特古河道中段的地质构造和水文条件,建立了地下水流动模型。
通过收集水文地质资料、边界条件数据和地下水观测数据等,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地下水系统进行模拟。
2. 模拟结果分析通过数值模拟,得出地下水的流速、流向和水位等参数。
分析表明,该地区地下水受气候、地质构造和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动态变化。
3. 预测与优化基于数值模拟结果,对未来地下水资源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并提出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以实现地下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四、水化学特征研究1. 水样采集与测试在苏尼特古河道中段设置采样点,采集地下水样并进行水化学测试。
测试项目包括pH值、电导率、总硬度、主要离子浓度等。
2. 水化学特征分析根据测试结果,分析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离子比例和浓度变化等特征。
结果表明,该地区地下水的水质受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和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区域性特征。
3. 水质评价与分类根据水质指标和评价标准,对地下水进行分类和评价。
结果表明,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存在硬度过高、含盐量较大等问题,需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善和保护。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对内蒙古苏尼特古河道中段地下水的数值模拟与水化学特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 该地区地下水受气候、地质构造和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动态变化。
玛河流域水资源变化特征研究分析
玛河流域水资源变化特征研究分析水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在人口数量大幅度提升的背景下,以及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人类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逐渐提升。
在干旱性区域当中,水资源更是会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导性因素之一。
一个方面是大力发展,另外一个方面是维持生态,如果水资源领域中的问题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的话,就会涌现出来非常严重的问题。
西北诶路和流域平均一年的降水量是230mm,蒸发能力是降水量的110倍。
标签:玛河;流域;水资源;变化特征;分析1、问题研究背景及意义内陆河流域与其他区域之间最大的区别是,水资源基本上都被流域内生产生活相关活动消耗掉。
三者之间构成的消耗结构以及水资源时空分布变化规律也决定了干旱区域当中水资源系统的稳定性比较强。
在此基础上,干旱内陆和流域当中的水资源,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时空分布层面上的变化,都是会对流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之下,将冰川积雪融水作为基础条件的干旱内陆河流域当中的水资源系统显得十分脆弱和敏感。
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会让溶血径流出现季节性变化问题,在此基础上自然会引发水资源的异变。
水利基础性设置缺陷以及滞后性比较强的管理技术,都会让水资源工序矛盾对区域经济发展速度造成一定影响。
与此同时因为以往见当中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大幅度提升,南方干旱问题较为严重。
西北地区大多数区域当中气温都有较为明显的提升,涌现出来了几十年当中最为严重的干旱性问题。
在此基础上小麦呈现出来一种绝收的态势,数量众多的天然性草场也受到灾害问题的影响。
除此之外气候变化问题也有可能引发极端性水文事件,甚至在某些严重的情况下会在内陆河流域水资源供给系统当中造成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在此情况下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逐渐提升,重大性工程运行安全性也难以得到应有的保证,依据相关研究工作得到的结果显示,在气候变化问题的影响之下,有可能会让西北内陆河流水资源呈现出来一种极度匮乏的态势,也有可能让内陆河流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大幅度提升。
中国西南地区河流水文特性
3期
林三益等 :中国西南地区河流水文特性
243
参 考 文 献
1 陈家琦 ,王浩 1 水资源学概论 1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6 ,5 ;56~85 2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 1 中国自然地理 1 地表水 1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1 ,1~23 3 林三益 1 西南湿润山区河流域径流模拟与径流分析 1 四川水力发电 ,1995 ,6 (6) :17~23 4 缪韧 ,林三益 1 非均匀下垫面流域径流模拟与径流分析 1 四川水力发电 ,1995 ,6 (2) :17~23 5 缪韧 ,林三益 1 应用流域水文模型评估黔中高原分水岭地区地下水资源的探索 1 四川水力发电 , 1996 ,6 (2) :22
31 流域植被度对洪水过程的影响量大于流域面积的影响 ,且山区强于丘陵区 ;
41 QM / ( △PM ·F) 值 , 山区明显高 于丘陵区 (其中 QM 为洪峰流量均值 , △ PM 为一次降雨量的最大时段雨量平均 值 , F 为集水面积) ; 51 地貌对洪水过程 (包括汇流历时 等) 影响显著 。
《内蒙古荒漠草原小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研究》范文
《内蒙古荒漠草原小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荒漠草原地区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脆弱,易受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对内蒙古荒漠草原小流域生态水文过程进行研究,对于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内蒙古荒漠草原小流域的生态水文过程进行研究,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一)研究区域本研究选取内蒙古荒漠草原地区的小流域为研究对象,该小流域具有典型的荒漠草原生态环境特征。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野外实地考察、室内实验分析、遥感技术等方法,对小流域的生态水文过程进行研究。
通过采集小流域内的水样、土壤样品等,分析其水文地质特征、水化学特征、土壤性质等。
同时,结合遥感技术获取该地区的地表覆盖信息,进一步了解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三、小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分析(一)降水与地表径流过程在内蒙古荒漠草原地区,降水是维持生态环境的重要水源之一。
由于该地区地形起伏较大,降水在经过地表径流后,会形成不同的水系。
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分析,我们发现小流域内的地表径流受到地形、植被、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雨季时,由于降水量较大,地表径流较为明显,对小流域内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二)地下水与地表水相互作用地下水与地表水是构成小流域水循环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荒漠草原地区,由于降水量较少且季节性较强,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旱季时,地下水会通过毛细管作用上升到地表,形成干涸河床或季节性河流;在雨季时,地表径流会通过渗透作用进入地下水中,形成地下水位上升的现象。
这种相互作用关系对于维持小流域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三)植被与土壤对生态水文过程的影响植被与土壤是影响小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的重要因素。
在荒漠草原地区,植被稀疏、土壤贫瘠是该地区的主要特征之一。
河道变宽的原因
河道变宽的原因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
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
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
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越严重。
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
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
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
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
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对于近年来黄河流域水沙量增加的原因,目前存有两种相同的重新认识,一种指出主要就是流域降水量偏少,特别就是中游多沙地区大雨、暴雨频次偏少及量级偏大导致的,而水利水保促进作用居次要地位;另一种指出就是水利水保措施充分发挥了主要促进作用.笔者认为,近年来黄河水沙量减少的原因,在中、小雨的情况下水利水保措施有一定作用,但更主要的因素是大雨、暴雨量的减少.据有关资料统计,黄河河口—龙门区间20世纪80年代后期较70年代以前大雨次数减少了26.2%,暴雨次数减少了53.2%,而近十余年来大雨、暴雨次数减少得更多.黄河中游大部分属超渗产流地区,由于大雨、暴雨的减少,进入黄河的水量亦随之减少,同样是毫米降雨量分为5天降下与1天降下其入黄水量将有很大差别,在这里降雨强度应起到很大作用.暴雨的减少,意味着洪峰流量的减少,其对黄土的冲蚀能力减少,沙量亦随之减少.~年潼关平均值去沙量仅为4.16亿吨,最小输沙量为年的6.61亿吨,最轻输沙量为年的2.47亿吨;平均值最小洪峰流量仅立方米每秒,最小为年的立方米每秒,最轻为年的立方米每秒.而年来沙量超过11.4亿吨,洪峰流量为立方米每秒,该年主要为黄甫川、窟野河等多沙粗沙地区降下暴雨,构成黄甫川黄甫东站洪峰流量超过立方米每秒,窟野河温家川东站洪峰流量超过立方米每秒,并构成干流龙门东站洪峰流量超过立方米每秒.而在年来沙量即为超过12.4亿吨,洪峰流量为立方米每秒.该年8月份河口—三门峡区间连跌三次暴雨,雨区主要原产在无定河、延河、北洛河,龙门最小洪峰流量为立方米每秒.以上两年与前述之11年枯水段仅相距几年,其水利水保措施不能存有非常大发生改变,据此也可以表明主要就是降雨强度与落区构成了该两年与~年输沙量的非常大差别.又从系列资料中可知,年是陕县(三门峡)自年建站近90年来年径流量仅次于年的特枯水年,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局部地区发生大暴雨仍可在该地区形成历史特大洪水和输沙量.年7月,河口—龙门间支流清涧河发生大暴雨,子长站24小时降雨量达.4毫米,子长站流量达立方米每秒,是自年建站以来实测第二大洪峰;清涧河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分别达2.39亿立方米和1.08亿吨,分别是水土保持治理后~年均值的1.7倍和3.4倍.另外,年8月31日,北洛河也出现了一次特大暴雨,吴旗东站次暴雨量超过毫米,吴旗、刘家河、(氵状)头三站洪峰流量分别超过立方米每秒、立方米每秒和立方米每秒,其中(氵状)头站洪峰流量系则自年设站70余年去的最大值.以上情况可以说明,黄河中游地区20世纪70年代以后水利水保措施对减水减沙起到一定作用,但更主要的应是大雨、暴雨的发生几率及量级较前期明显减小,其中局部地区一旦发生大暴雨,则可能产生历史上最大洪峰流量和输沙量.黄河属于太平洋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