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经脉穴位

合集下载

十二正经每条经络的9个要穴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的新编总诀

十二正经每条经络的9个要穴原、井、荥、输、经、合、络、郄、募的新编总诀

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结题报告〔一、课题背景及界定在什么背景下我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内涵是什么?二、理论根据及意义讨论的理论、实践、政策根据。

三、讨论的过程与方法四、讨论结果与成效五、存在问题及改良〕课题背景及界定:在日常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总会听同学说,学校时候很轻松的就可以考八九非常,就算平常不学,考试前背一背也是很有效果的`,考试时候至少不会太差。

但是上高中以后,高一第一次英语考试往往特别受打击,由于考好一点也就六七非常,想要得高分太难了。

最主要的是,似乎不会考试了,由于考的并不是平常课堂上所学的学问,不知道应当如何应考。

这个困惑,几乎是全部高中生的困惑,也是全部高中英语老师应当仔细思索的一个问题,教育连接的问题,由于只有敬重教学实际的教学才是有效地教学。

只有关心同学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的高中英语教学才会收到更佳效果。

因此也是带着这个问题,同时结合自己即将进入高一英语教学的实际,我选定了本课题。

课题讨论过程当中,始终以敬重教育规律,敬重教学实际为根据,通过多次听课,参加课堂评议,查阅相关资料,讨论初高中英语教学连接的理论成果和参考他人的讨论成果并最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绽开。

同时,参照《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努力使自己的讨论成果更好的切合实际。

讨论过程与方法:课题讨论过程总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搜集资料,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听课,与学校英语任课老师沟通,总结自己的教学体会,发觉并总结初高中英语教学特点及同学学习特点的差异,为课题的进一步绽开奠定基础。

其次阶段,确定新课程标准对于高中英语学习的目标及要求,总结如何在常规教学中做好初高中英语教学连接的理论根据及方法,并且将其付诸实践。

然后进入最关键的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详细过程如下:开学初期,使同学明确初高中英语教与学的差异,明确高中英语课标要求,关心同学培育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同学渐渐适应高中英语学习。

然后再教学中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教学实践及总结:词汇与阅读。

十二经络及常用穴位

十二经络及常用穴位
便秘 失眠 脾胃虚 胃肠消化不良 胸闷 肩颈、腰背酸痛 痛经 腹痛 青春痘 感冒 喉咙痛 鼻炎 牙痛

收头 留
,,
面腰
口背
合委
谷中
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
常灸足三里 胜吃老母鸡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 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 缘一横指(中指)。
此穴主治甚广,为全身强壮要 穴之一,能调节改善机体免疫 功能,有防病保健作用。
疏风解表——风池,曲池 清热/散寒——大椎,神阙
风池——人体风池穴位于项部,当 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 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乃风邪蓄积之所,故名风池。
大椎——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体
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 陷处。 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
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 胸椎,约与肩平齐。
1、循法 按经络路线 轻揉循按,便于得气。
2、弹法 轻弹针尾, 使针身振动,催气行气补 气。
3、刮法 固定针尾, 指甲刮针柄,便于得气传 导。
留针、出针
留针:得气后,(1)将针留置穴位内一定时间。 (2)可作间歇行针,以使得气或加强针感及针刺 持续作用,加强疗效。(一般5-10min)
出 针 : 一般缓慢捻转提至皮下,静候片刻,然后 拔离,同时用棉签压住针刺部位。
十二经络及常用穴位
什么是经络?
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 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学也是人体针 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 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
腧穴、经络是如何产生的?
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保健实践中逐步发现和积累起 来的。初期“以痛为腧(阿是穴)”,然后发现其可以 缓解病痛,最后随着治疗效果的重复出现,人们开始有 意识地运用腧穴治病…随之也慢慢形成了经络。

十四经脉穴位分寸歌图

十四经脉穴位分寸歌图
商阳食指内侧边,二间寻来本节前,
三间节后陷中取,合谷虎口歧骨间, 阳溪腕上筋间是,偏历腕后三寸安, 温溜腕后去五寸,池前四寸下廉看, 池前三寸上廉中,池前二寸三里逢, 曲池屈肘纹头尽,肘醪大骨外廉近, 大筋中央寻五里,肘上三寸行向里, 臂臑肘上七寸量,肩髃肩端举臂取, 巨骨肩尖端上行,天鼎扶下一寸真, 扶突人迎后寸五,禾醪水沟旁五分, 鼻翼中点外迎香,大肠经穴是分明。
(五)手少阴心经穴位分寸歌(9穴) 少阴心起极泉中,腋下筋间动脉凭,
青灵肘上三寸觅,少海屈肘横纹头, 灵道掌后一寸半,通里腕后一寸同, 阴郗去腕五分地,神门肌腱桡侧逢, 少府小指本节后,小指内侧是少冲。
(六)手太阳小肠经穴位分寸歌 (19穴) 小指外端为少泽,前谷外侧节前觅,
节后捏拳去后溪,腕骨腕前骨陷侧, 锐骨下陷阳谷讨,腕后高突翻养老, 支正腕后五寸量,小海肘髁鹰嘴中, 肩贞腋上一寸寻,臑俞贞上冈下缘, 天宗秉风下窝中,秉风冈上举有空, 曲垣冈端上内陷,外俞陶道三寸从, 中俞二寸大椎旁,天窗扶突后陷详, 天容耳下曲颊后,颧醪面鸠锐端量, 听宫耳中大如菽,此为小肠手太阳。
膝下九寸下巨虚,条口之旁丰隆系, 却是踝上八寸量,解溪跗上系鞋处, 冲阳跗上五寸唤,陷谷跖趾关节后, 内庭次趾外间陷,厉兑大次趾外端。
(四)足太阴脾经穴位分寸歌(21穴) 大趾内侧端隐白,节前陷中求大都, 太白结后白肉际,结后一寸公孙呼, 商丘踝前下陷逢,踝上三寸三阴交, 踝上六寸漏谷是,阴陵下三地机朝, 胫髁起点阴陵泉,血海膝髌上内廉, 萁门穴在股肌尾,冲门曲骨旁三五, 冲上七分府舍求,舍上三寸腹结算, 结上三寸是大横,却与脐平莫胡乱, 建里之旁四寸处,便是腹哀分一段, 中庭旁六食窦穴,膻中去六是天溪, 再上一肋胸乡穴,周荣相去亦同然, 大包腋下有六寸,渊腋之下三寸悬。

十二经脉及其腧穴

十二经脉及其腧穴
临床应用
募穴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也可用于诊 断。
八会穴
定义
01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
八个腧穴。
分布与特点
02
八会穴位于躯干部和四肢部,其位置较深。八会穴与各自所会
的脏腑组织关系密切,能反映相关组织的功能变化。
临床应用
03
八会穴主要用于治疗各自所会的脏腑组织的疾病,如脏病取章
功能与作用
十二经脉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它们通过运行气血,调节阴阳平衡,维持人体正常的 生命活动。同时,十二经脉还与脏腑器官、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维持人
体的健康状态。
02
十二经脉详解
手太阴肺经
01
02
03
经脉循行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 循胃口,上膈属肺。
主要腧穴
中府、云门、天府、侠白、 尺泽、孔最、列缺、经渠、 太渊、鱼际、少商。
五输穴与五行相配,可用于治疗本经 、本脏腑及相应组织器官的病证。
原穴
定义
临床应用
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 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
原穴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 也可协助诊断。
分布与特点
原穴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其位置较 五输穴更深一层。原穴与脏腑原气关 系密切,能反映脏腑功能的变化。
络穴
03 腧穴详解
五输穴
定义
分布与特点
临床应用
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中,分布在四肢 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 、荥、输、经、合穴。
五输穴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 列,井穴分布在指、趾末端,为经气 所出;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 前,为经气所流;输穴分布于掌指或 跖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所注;经穴多 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为经气所行;合 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为经气所入。

人体12经脉循行和365个穴位

人体12经脉循行和365个穴位

人体12经脉循行和365个穴位2013年09月12日15:54 新浪健康微博我有话说(1人参与)人体十二经脉和子午流注人体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

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

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

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

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属膀胱酉肾位,戌时心包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其实这就是子午流注,具体如下:1. 卯时( 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人体经络穴位图

人体经络穴位图

引用人体经络穴位图1 头部穴位图(正面) 头维穴发际穴阳白穴印堂穴攒竹穴鱼腰穴外明穴睛明穴丝竹空瞳子髎承泣穴球后穴四白穴迎香穴人中穴地仓穴承浆穴补充:前顶通天上星神庭承光当阳五处曲差眉冲素髎兑端龈交上迎香2 头部背面穴位图百会穴后顶穴风府穴风池穴天柱穴哑门穴太阳穴下关穴客主人耳门穴听宫穴翳风穴颊车穴大迎穴人迎穴补充:四神聪强间脑户目窗正营率谷承灵脑空头窍阴完骨天冲颔厌头临泣悬颅悬厘听会和髎角孙颅熄玉枕3 胸部腹部穴位图天突璇玑华盖紫宫玉堂膻中中庭鸠尾巨阙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神阙阴交气海石门关元中极曲骨会阴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或中俞府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赝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足五里阴廉急脉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日月期门天池食窦天溪胸乡周荣中府云门4 人体背部穴位图大椎陶道身柱神道灵台至阳中枢脊中悬枢命门腰阳关肩中俞肩外俞附分肩井天髎曲垣秉风天宗臑俞肩贞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腰俞会阳长强魄户膏肓神堂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白环俞5 上肢内侧穴位图天泉穴天府穴侠白穴青灵穴曲泽穴尺泽穴少海穴孔最穴郄门穴间使穴内关穴列缺穴经渠穴太渊穴大陵穴灵道穴通里穴阴郄穴神门穴鱼际穴少商穴劳宫穴少府穴中冲穴少冲穴6 上肢外侧穴位图曲垣秉风巨骨肩髎肩髃臑俞肩贞臑会臂臑消泺手五里清冷渊肘髎天井小海曲池手三里上廉下廉四渎支正温溜三阳络支沟会宗偏历外关养老阳谷阳池阳溪腕骨后溪中渚前谷液门少泽关冲商阳二间三间合谷7 下肢内侧穴位图箕门穴血海穴阴包穴曲泉穴阴谷穴阴陵泉膝关穴地机穴中都穴漏谷穴筑宾穴蠡沟穴三阴交穴交信穴复溜穴商丘穴中封穴太溪穴大钟穴水泉穴照海穴然谷穴公孙穴太白穴大都穴隐白穴9 下肢外侧穴位图居髎环跳髀关风市中渎伏兔阴市梁丘膝阳关犊鼻阳陵泉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丰隆外丘阳交飞扬光明阳辅悬钟跗阳解溪冲阳丘墟太冲陷谷足临泣第五地内庭行间大敦厉兑足窍阴至阴侠溪足通谷束骨京骨金门申脉仆参昆仑1920人体十二经络运行时间《黄帝内经》记载,每天十二时辰和人的十二经络的运行是有规律的,掌握这个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你就会得到健康的身体。

十二经络规律起始时间走向主要穴位及不通症状

十二经络规律起始时间走向主要穴位及不通症状

⼗⼆经络规律起始时间⾛向主要⽳位及不通症状⼗⼆经络规律起始时间⾛向主要⽳位及不通症状 ⼈体如果经络僵硬劳损堵塞,严重影响了⽓⾎的运⾏和营养的输布。

《黄帝内经》⾥⾯有这么⼀句话:“百病源于经络堵”!民间也有两句:“经络不通,⾛路中风”,“经络不通,浑⾝不舒象⿁上⾝” 。

⼗⼆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躯⼲和四肢,纵贯全⾝。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躯⼲。

⼗⼆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三阴经上肢分别三阴经上肢分别为⼿太阴肺经在前、⼿厥阴⼼包经在中、⼗⼆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少阴⼼经在后,下肢分别为⾜太阴脾经在前、⾜厥阴肝经在中、⾜少阴肾经在后,其中⾜三阴经在⾜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8⼨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阳经上肢分别为⼿阳明⼤肠经在前、⼿少阳三焦经在中、⼿太阳⼩肠经在后,下肢分别为⾜阳明胃经在前、⾜少阳胆经在中、⾜太阳膀胱经在后。

⼗⼆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是有⼀定规律的。

具体从以下三⽅⾯叙述。

头⾯部:⼿三阳经⽌于头⾯,⾜三阳经起于头⾯,⼿三阳经与⾜三阳经在头⾯部交接,所以头⾯部说:“头为诸阳之会”。

⼗⼆经脉在头⾯部分布的特点是⼗⼆经脉在头⾯部分布的特点是:⼿⾜阳明经分布于⾯额部;⼿太阳经分布于⾯颊部;⼿⾜少阳经分布于⽿颞部;⾜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

另外,⾜厥阴经也循⾏⾄顶部。

⼗⼆经脉在头⾯部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经脉在头⾯部的分布规律是:⾜少阴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腹中线旁开0.5⼨处;⾜太⼗⼆经脉在躯⼲部的的分布是,⾜少阴肾经⼗⼆经脉在躯⼲部的的分布是阴脾经⾏于胸中线旁开6⼨,腹中线旁开4⼨处;⾜厥阴经循⾏规律性不强。

⾜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腹中线旁开2⼨;⾜太阳经⾏于背部,分别于背正中线旁开1.5⼨和3⼨;⾜少胆经分布于⾝之侧⾯。

⼗⼆经脉根据各经所联系的脏腑的阴阳属性以及在肢体循⾏部位的不同;具体分为⼿三阴⼗⼆经脉根据各经所联系的脏腑的阴阳属性以及在肢体循⾏部位的不同经;⼿三阳经、⾜三阴经、⾜三阳经四组。

十二经脉穴位

十二经脉穴位

十二经脉循行图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列,次则侠白下尺泽,在下孔最与列缺,经渠太渊下鱼际,抵指少商如韭叶。

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历温溜,下廉上廉三里长,曲池肘髎迎五里,臂臑肩髃巨骨起,天鼎浮突接禾髎,终以迎香二十止。

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髎经,地仓大迎下颊车,下关头维对人迎,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寻,膺窗乳中下乳根,不容承满出梁门,关门太乙滑肉起,天枢外陵大巨里,水道归来达气冲,髀关伏兔走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底,下巨虚下有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同,内庭厉兑阳明穴,大趾次趾之端终。

足太阴脾由足拇,隐白先从内侧起,大都太白继公孙,商丘直上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前,府舍腹结大横上,腹哀食窦天溪连,胸乡周荣大包尽,二十一穴太阴全。

手少阴心起极泉,青灵少海灵道全,通里阴郄神门下,少府少冲小指边。

手太阳经小肠穴,少泽先行小指末,前谷后溪腕骨间,阳谷须同养老列,支正小海上肩贞,臑俞天宗秉风合,曲垣肩外复肩中,天窗循次上天容,此经穴数一十九,还有颧髎入听宫。

足太阳经六十七,睛明攒竹曲差参,眉头直上眉冲位,五处承光接通天,络却玉枕天柱边,大杼风门引肺俞,厥阴心督膈肝胆,脾胃三焦肾俞次,气大关小膀中白,上髎次髎中后下,会阳须下尻旁取,还有附分在三行,魄户膏肓与神堂,譩譆膈关魂门当,阳纲意舍及胃仓,肓门志室连胞肓,秩边承扶殷门穴,浮郄相临是委阳,委中在下合阳去,承筋承山相次长,飞扬跗阳达昆仑,仆参申脉过金门,京骨束骨近通谷,小趾外侧寻至阴。

摔肾经足底生涌泉,然谷太溪大钟连;水泉照海到复溜,交信筑宾阴谷瞧;横骨大赫上气穴,四满中注肓俞结;商曲向上是石关,阴都通谷上幽门;步廊之上有神封,灵墟神藏入或中;二十七穴俞府终。

心包九穴天池近,天泉曲泽郄门认,间使内关输大陵,劳宫中冲中指尽。

三焦有穴二十三,关冲液门中渚涵;阳池外关支沟续,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烁,臑会肩髎天髎合;斜上天牖到翳风,瘈脉颅息角孙从;耳门再上耳和醪,丝竹空与胆经交。

穴位发音

穴位发音

十二经脉一、手太阴肺经(共11穴)(1)中府ZhōngFǔ(2)云门Yúnmén(3)天府Tiānfǔ(4)侠白Xiábái(5)尺泽Chǐzé(6)孔最Kǒngzuì(7)列缺Lìeqūe(8)经渠Jīngqú(9)太渊Tàiyuān(10)鱼际Yújì(11)少商Shàoshāng二、手阳明大肠经(共20穴)(1)商阳shāngyáng(2)二间èrjiān(3)三间Sānjiān(4)合谷Hégǔ(5)阳溪Y ángxī(6)偏历Piānlì(7)温溜Wēnliū(8)下廉Xiàlián(9)上廉Shànglián(10)手三里Shǒusānlǐ(11)曲池Qūchí(12)肘髎Zhǒuliáo(13)手五里Shǒuwǔlǐ(14)臂臑Bìnào(15)肩髃Jiānyú(16)巨(17)天鼎Tiāndǐng(18)扶突Fútū(19)口禾髎KǒuHéLiáo(20)迎香Yíngxiāng三、足阳明胃经(共45穴)(1)承泣Chéngqì(2)四白Sìbái(3)巨髎Jù1iáo(4)地仓Dìcāng(5)大迎D àyíng(6)颊车Jiáchē(7)下关Xiàguān(8)头维Tóuwéi(9)人迎Rényíng(10)水突Shǔitū(11)气舍Qìshě(12)缺盆Qūepén(13)气户Qìhù(14)库房Kùfáng (15)屋翳Wūyì(16)膺窗Yìngchuāng(17)乳中Rǔzhōng(18)乳根Rǔgēn(19)不容Bùróng(20)承满Chéngmǎn(21)梁门Liángmén(22)关门Guānmén(23)太乙Tàiyǐ(24)滑肉门Huáròumén(25)天枢Tiānshū(26)外陵Wàilíng(27)大巨Dàjù(28)水道ShuǐDào(29)归来Guīlái(30)气冲Qìchōng(31)髀关Bìguān (32)伏兔Fútù(33)阴市Yīnshì(34)梁丘(35)犊鼻Dúbí(36)足三里Zúsānlǐ(37)上巨虚(38)条口(39)下巨虚(40)丰隆Fēnglóng(41)解溪(42)冲阳(43)陷谷Xiàngǔ(44)内庭Nèitíng(45)厉兑Lìduì四、足太阴脾经(共21穴)(1)隐白Yǐnbái(2)大都Dàdū(3)太白Tàibái(4)公孙Gōngxūn(5)商丘Sh āngqiū(6)三阴交Sānyīnjiāo(7)漏谷Lòugǔ(8)地机Dìjī(9)阴陵泉Yīnlíngqu án(10)血海Xuèhǎi(11)箕门Jìmén(12)冲门Chōngmén(13)府舍Fùshě(14)腹结Fùjié(15)大横Dàhéng(16)腹哀Fùāi(17)食窦Shídòu(18)天溪Tiānxī(19)胸乡Xiōngxiāng(20)周荣Zhōuróng(21)大包Dàbāo五、手少阴心经(共9穴)(1)极泉Jíquán(2)青灵Qīnglíng(3)少海Shàohǎi(4)灵道Língdào(5)通里Tōnglǐ(6)阴郄Yīnxì(7)神门Shénmén(8)少府Shàofǔ(9)少冲Shàochōng六、手太阳小肠经(共19穴)(1)少泽Shàozé(2)前谷Qiángǔ(3)后溪Hòuxī(4)腕骨Wàngǔ(5)阳谷Y ánggǔ(6)养老Yǎnglǎo(7)支正Zhīzhèng(8)小海Xiǎohǎi(9)肩贞Jiānzhēn (10)臑俞Nàoshū(11)天宗Tiānzōng(12)秉风Bǐngfēng(13)曲垣Qūyuán(14)肩外俞Jiānwàishū(15)肩中俞Jiānzhōngshū(16)天窗Tiānchuāng(17)天容Tiānr óng(18)颧髎Quánliáo(19)听宫Tīnggōng七、足太阴膀胱经(共67穴)(1)睛明Jīngmíng(2)攒竹Cuánzhú(3)眉冲Méichōng(4)曲差Qǔchā(5)五处Wǔchù(6)承光Chéngguāng(7)通天Tōngtiān(8)络却Luòquè(9)玉枕Yùzhěn(10)天柱Tiānzhù(11)大杼dàzhù(12)风门fēngmén(13)肺俞fèishū(14)厥阴俞juéyīnshū(15)心俞Xīnshū(16)督俞Dūshū(17)膈俞Géshū(18)肝俞G ānshū(19)胆俞Dǎnshū(20)脾俞Pǐshū(21)胃俞Wèishū(22)三焦俞Sānjiāoshū(23)肾俞Shènshū(24)气海俞Qìhǎishū(25)大肠俞Dàchángshū(26)关元俞Gu ānyuánshū(27)小肠俞Xiǎochángshū(28)膀胱俞Pángguāngshū(29)中膂俞Zhōng ǚshū(30)白环俞Báihuánshū(31)上髎Shàngliáo(32)次髎Cìliáo(33)中髎Zh ōngliáo(34)下髎Xiàliáo(35)会阳Huìyáng(36)承扶Chéngfú(37)殷门Yīnm én(38)浮郄Fúxì(39)委阳Wěiyáng(40)委中Wěizhōng(41)附分Fùfēn(42)魄户Pòhù(43)膏肓Gāohuāng(44)神堂Shéntáng(45)譩嘻Yìxǐ(46)膈关G ěguān(47)魂门Húnmén(48)阳纲Yánggāng(49)意舍Yìshě(50)胃仓Wèicāng(51)肓门Huāngmén(52)志室Zhìshì(53)胞肓Bāohuāng(54)秩边Zhìbiān(55)合阳Héyáng(56)承筋Chéngjīn(57)承山Chéngshān(58)飞扬Fēiyáng (59)跗阳Fùyáng(60)昆仑Kūnlún(61)仆参Púcān(62)申脉ShēnMài(63)金门Jīnmén(64)京骨Jīnggǔ(65)束骨Shùgǔ(66)足通谷Zútōnggǔ(67)至阴Zh ìyīn八、足少阴肾经(共27穴)(1)涌泉Yǒngquán(2)然谷Rángǔ(3)太溪Tàixī(4)大钟Dàzhōng(5)水泉Shuǐquán(6)照海Zhàohǎi(7)复溜Fùliū(8)交信Jiāoxìn(9)筑宾Zhùbīn(10)阴谷Yīngǔ(11)横骨Hénggǔ(12)大赫Dàhè(13)气穴Qìxué(14)四满Sìmǎn(15)中注Zhōngzhù(16)肓俞Huāngshū(17)商曲Shāngqū(18)石关Shíguān (19)阴都Yīndū(20)腹通谷Fùtōnggǔ(21)幽门Yōumén(22)步廊Bùláng(23)神封Shénfēng(24)灵墟Língxū(25)神藏Shéncáng(26)彧中Yùzhōng(27)俞府Shūfǔ九、手厥阴心包经(共9穴)(1)天池Tiānchí(2)天泉Tiānquán(3)曲泽Qūzé(4)郄门Xìmén(5)间使Ji ānshǐ(6)内关Nèiguān(7)大陵Dàlíng(8)劳宫Láogōng(9)中冲Zhōngchōng 十二经脉十、手少阳三焦经(共23穴)(1)关冲Guānchōng(2)液门Yèmén(3)中渚Zhōngzhǔ(4)阳池Yángchí(5)外关Wàiguān(6)支沟Zhīgōu(7)会宗Huìzōng(8)三阳络Sānyángluò(9)四渎Sìdú(10)天井Tiānjǐng(11)清冷渊Qīnglěngyuān(12)消泺Xiāoluò(13)臑会Nàohuì(14)肩髎Jiānliáo(15)天髎Tiānliáo(16)天牖Tiānyǒu(17)翳风Y īfēng(18)瘛脉Chìmài(19)颅息Lúxī(20)角孙Jiǎosūn(21)耳门ěrmén(22)耳和髎ěrhéliáo(23)丝竹空Sīzhúkōng十一、足少阳胆经(共44穴)(1)瞳子髎Tóngzǐliáo(2)听会Tīnghuì(3)上关Sh àngguān(4)颔厌Hànyàn(5)悬颅Xuánlu(6)悬厘Xuánlí(7)曲鬓Qūbìn(8)率谷Shuàigǔ(9)天冲Tiānchōng(10)浮白Fúbái(11)头窍阴Tóuqiàoyīn(12)完骨Wángǔ(13)本神Běnshén(14)阳白Yángbái(15)头临泣Tóulínqì(16)目窗Mùchuāng(17)正营Zhèngyíng(18)承灵Chénglíng(19)脑空Nǎokōng(20)风池Fēngchí(21)肩井Jiānjǐng(22)渊腋Yuānyè(23)辄筋Zhéjīn(24)日月Rìyuè(25)京门Jīngmén(26)带脉Dàimài(27)五枢Wǔshū(28)维道Wéidào(29)居髎Jūliáo(30)环跳Huántiào(31)风市Fēngshì(32)中渎Zhōngdú(33)膝阳关Xīyángguān(34)阳陵泉Yánglíngquán(35)阳交Yángjiāo(36)外丘Wàiqiū(37)光明Guāngmíng(38)阳辅Yángfǔ(39)悬钟Xuánzhōng(40)丘墟Qiūxū(41)足临泣Zúlínqì(42)地五会Dìwǔhuì(43)侠溪Xiáxī(44)足窍阴Zúqiàoyīn十二、足厥阴肝经(共14穴)(1)大敦Dàdūn(2)行间Xíngjiān(3)太冲Tàichōng(4)中封Zhōngfēng(5)蠡沟Lìgōu(6)中都Zhōngdū(7)膝关Xīguān(8)曲泉Qūquán(9)阴包Yīnb(10)足五里Zúwǔli(11)阴廉Yīnlián(12)急脉Jímài(13)章门Zhāngmén(14)期门Qīmén一、督脉(共28穴)(1)长强Chángqiáng(2)腰俞Yāoshū(3)腰阳关Yāoyángguān(4)命门Mìngmén(5)悬枢Xuánshū(6)脊中Jìzhōng(7)中枢Zhōngshū(8)筋缩Jīnsuò(9)至阳Zhìyáng(10)灵台Língtái(11)神道Shéndào(12)身柱Shēnzhù(13)陶道Táodào(14)大椎Dàzhuī(15)哑门Yamén(16)风府Fēngfu(17)脑户Naohù(18)强间Qiángjiān(19)后顶Hòuding(20)百会Baihuì(21)前顶Qiánding(22)囟会Xìnghuì(23)上星Shàngxīng(24)神庭Shéntíng(25)素髎Sùliáo(26)水沟Shuigōu(27)兑端Du ìduān(28)龈交Yínjiāo二、任脉(共24穴)(1)会阴Huìyīn(2)曲骨Qūgǔ(3)中极Zhōngjí(4)关元Guānyuán(5)石门Shímén(6)气海Qìhǎi(7)阴交Yīnjiāo(8)神阙Shénquè(9)水分Shuǐfēn (10)下脘Xiàwǎn(11)建里Jiànlǐ(12)中脘Zhōngwǎn(13)上脘Shàngwǎn(14)巨阙Jùquè(15)鸠尾Jiūwěi(16)中庭Zhōngtíng(17)膻中Dànzhōng(18)玉堂Yùtáng(19)紫宫Zǐgōng(20)华盖Huágài(21)璇玑Xuánjī(22)天突Tiāntū(23)廉泉Liánquán(24)承浆Chéngjiāng奇经八脉三、冲脉奇经八脉四、带脉奇经八脉五、阴维脉奇经八脉六、阳维脉奇经八脉七、阴跷脉奇经八脉八、阳跷脉十五络脉(1)四神聪Sìshéncōng(2)鱼腰Yúyāo(3)上明Shàngmíng(4)太阳Tàiyáng (5)耳尖Erjiān(6)球后Qíuhòu(7)上迎香Shàngyíngxiāng(8)内迎香Nèiyíngxiāng(9)夹承浆Jiáchéngjiāng(10)金津、玉液Jīnjīn、Yùyè(11)牵正Qiānzhèng(12)翳明Yìmíng(13)安眠Anmián(1)子宫Zǐgōng(2)三角灸Sānjiǎoji(1)定喘Dìngchuǎn(2)夹脊Jiájǐ(3)胃脘下俞Wèiwǎnxiàshū(4)腰眼Yāoyǎn(5)十七椎Shíqīzhuī(6)腰奇Yāoqí(1)肩前Jiānqián(2)肘尖Zhóujiān(3)二白Erb ái(4)中魁Zhōngkuí(5)腰痛点Yāotòngdiǎn(6)落枕穴Luòzhěnxué(7)外劳宫Wàiláogōng(8)八邪Bāxié(9)四缝Sìfèng(10)十宣Shíxuān(1)环中Huánzh ōng(2)百虫窝Bǎichōngwō(3)鹤顶Hèdǐng(4)膝眼Xīyǎn(5)胆囊Dǎnnáng (6)阑尾Lánwěi(7)内踝尖Nèihuáijiān(8)外踝尖Wàihuáijiān(9)八风Bāfēng。

一文读懂十四经络,各种不适一目了然!完整高清动图,所有穴位都在!

一文读懂十四经络,各种不适一目了然!完整高清动图,所有穴位都在!

一文读懂十四经络,各种不适一目了然!完整高清动图,所有穴位都在!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者也!——《内经·灵枢·经脉》中医认为,人体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沟通上下内外的重要通道,堪称“药房”,上面的穴位好比“中药”。

只要把人体十二正经和任脉二脉弄懂,身体哪个部位不舒服,只要调理跟这个部位相关的经络穴位,症状就会大有缓解,不仅效果好,还能随时随地使用,非常方便!在介绍经络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当按揉相关经络及穴位,出现以下感觉时,说明经络出现了问题。

1、酸经络通,但气血不足。

只要把气血引进来,就不会酸了。

2、酸痛缺血的同时,还沉积了一点瘀血。

3、胀气很足,说明体内的气出不去。

4、胀痛火力比较壮,气有余而血不足,说明血分配得不好。

5、痛经络不通,瘀血阻络,必须疏通经络。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看人体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如果不通,分别对应哪些症状,上面又有哪些重要穴位。

1子时(23点-1点):胆经当令。

胆经裤线重叠行,分泌紊乱变神经;嗜睡液汗疲倦态,腋窝肿胀后脑痛;淋巴发炎局部胖,眼花目黄有增生。

功能作用:疏泄肠道积滞,修复肠道疾病。

表现症状:口苦,口干,偏头痛,白发,脱发,怕冷,怕热,胆怯,易凉,皮肤萎黄,便秘。

主要穴位:肩井穴:乳房胀痛,头痛,肩膀痛,牙痛等。

环跳穴:坐骨神经痛,子宫肌瘤。

风市穴:治疗中风的要穴,对偏瘫、风湿引起的下肢痹痛也有效果。

悬钟穴:半身不遂、腰腿疼痛、偏头痛、落枕等。

足临泣穴:头痛、腰痛、肌肉痉挛、眼疾、胆囊炎、中风、神经官能症。

2丑时(1点-3点):肝经当令。

肝经对应胆经行,循环分泌掌控中;肤色发青腰疼痛,眼圈发黑有痛经;眼球发干眼屎多,肝火旺盛有罪行。

功能作用:主疏泄、主藏血、主宗筋,肝脏有解毒功能。

表现症状:口苦,口干,头部晕眩,头顶垂坠,眼睛干涩,情志抑郁,脂肪肝,月经不调,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前列腺炎,易怒。

主要穴位:期门穴:疏肝解郁,是十二经络气血运行的终止穴。

人体12经脉循行和365个穴位

人体12经脉循行和365个穴位

人体12经脉循行和365个穴位2013年09月12日15:54人体十二经脉和子午流注人体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

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

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的时刻表。

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理、病理相应的周期变化,如人的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变化多半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和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是在不同的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的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的生物钟效应相似。

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的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为: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属膀胱酉肾位,戌时心包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其实这就是子午流注,具体如下:1. 卯时( 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十二经络及原穴、络穴、输穴(图文总结)

十二经络及原穴、络穴、输穴(图文总结)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走向: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

《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

”1、十二经络表里关系2、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属膀胱酉肾位戌时心包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3、十二经络原穴、络穴、输穴对应表(重中之重)4、十二经络及原穴、络穴、输穴位置手太阴肺经(寅时:3-5点):从胸走手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

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向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支脉: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一侧11穴(左右两侧共22穴)其中9穴分布于上肢掌面桡侧,2穴在前胸上部,首穴中府,末穴少商。

主治:呼吸系统病症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 本经穴位: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 原穴:太渊(腕横纹桡侧端,挠动脉挠侧凹陷中)● 络穴:列缺(腕横纹上1.5寸,前臂挠侧缘)● 输穴:太渊(腕横纹桡侧端,挠动脉挠侧凹陷中)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7点):从手走头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下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人体20经络循环和主治疾病(动画图)

人体20经络循环和主治疾病(动画图)

人体20经络循环和主治疾病(动画图)意圣堂章意推拿资料来源:《网络》编辑制作:《意圣堂章意推拿》人体20经络循环和主治疾病(动画图)查穴方法:方法一:找到相应的穴位后,直接用鼠标左键点击。

方法二:按Ctrl + F 组合键(先用左手按住Ctrl键不放手,再用右手按一下F键),在屏幕左下角调出查找窗口,在空白框中输入拟查找的穴位,例如输入“中脘”,按回车,找到该穴后,用鼠标左键点击。

看图说明:按⊙为重播按⊙为播放按⊙为暂停按⊙为动画说明一、手太阴肺经循行图手太阴肺经主治疾病肺经中府穴云门穴天府穴侠白穴尺泽穴孔最穴列缺穴经渠穴太渊穴鱼际穴少商穴主咳喘、心烦、掌中热、心里烦躁、咳喘中府:胸骨旁开六寸(脾肺之气汇集的地方)兼治脾肺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咳等。

天府:横隔膜下三寸(墨点)。

肺开窍于鼻,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

是补肾的穴位。

(金生水)降逆气治疗高血压,哮喘。

孔最:掌横纹7寸。

穴位较深,(郗穴是治急性病)是个汇聚的穴位。

主管所有毛孔的穴位。

(毛孔、鼻孔)治鼻出血,是痔疮的要穴,对感冒起发汗作用。

治急性咳、咽喉痛有疗效列缺:不好找。

合骨相对凹点。

治疗小儿遗尿,落枕、偏头疼,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疼。

“头项寻列缺”经渠:挠骨头外面骨头边缘。

治疗咳的要穴(虚寒性的或肺热)太渊:很深。

用手的大拇哥攥住腕子硌着的穴位。

是肺经的原穴,补气的效果非常好,是大补穴补气。

脉的会穴可治静脉曲张。

(心血管病)鱼际:火穴。

治疗热性病。

咳、喘有效果。

心中烦热,小孩疳积症、消化不好停食了少商:大拇指外根部。

治疗咽喉痛的要穴。

(外感风寒或虚火上升)刺出血来效果最好。

小结:主治呼吸系统疾病:各种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

五官病:急慢性扁桃体炎、鼻炎、流鼻血。

其他:经脉所过的关节屈伸障碍、肌肉疼。

二、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图手阳明大肠经主治疾病大肠经商阳穴二间穴三间穴合谷穴阳溪穴偏历穴温溜穴下廉穴上廉穴手三里穴曲池穴肘髎穴手五里穴臂臑穴肩髃穴巨骨穴天鼎穴扶突穴口禾髎穴迎香穴功效:一防治皮肤病;二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去掉;三通便效果好(推按二三间到商阳穴这一段大肠经。

针灸经络穴位_(彩图)

针灸经络穴位_(彩图)
二、主治病侯 本经腑穴主治喉、胸、肺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胸部的外上方,上肢掌面桡侧和手掌及拇指的桡侧。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左右各11个穴位。(如图)
手阳明大肠经
一、经脉循行
①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②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 经上臂外铡前边(手五里、臂臑),④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⑤下入缺盆(锁骨上窝),
针灸经络穴位 (彩图)
这里给各位学习中医针灸气功的朋友们提供比较完整的彩色针灸经络图,可以经常对照练习学习。看不清楚时可以再点击一 针灸穴位图一
针灸穴位图二
针灸穴位图三 人体经络图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头、项、耳、目、咽喉病,热病,神经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
三、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指、掌尺侧、上肢背侧面的尺侧缘,肩胛及面部。起于少泽,止于听宫,左右各19穴(如图)。
足太阳膀胱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目内眦(睛明),上额交会于巅顶(百会,属督脉); 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颞颏部; 巅顶部直行的脉:从头顶入里联络于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着肩胛部内侧,挟着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 腰部的支脉: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腘窝中; 后项的支脉:通过肩胛内缘直下,经过臀部(环跳,属足少阳胆经)下行,沿着大腿后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腘窝中。从此
二、主治病候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

穴位发音

穴位发音

十二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共11穴)(1) 中府 ZhōngFǔ(2) 云门 Yúnmén(3) 天府 Tiānfǔ(4) 侠白 Xiábái(5) 尺泽 Chǐzé(6) 孔最 Kǒngzuì(7) 列缺 Lìeqūe(8) 经渠 Jīngqú(9) 太渊 Tàiyuān(10) 鱼际 Yújì(11) 少商 Shàoshāng十二经脉 二、手阳明大肠经(共20穴)(1) 商阳 shāngyáng(2) 二间 èrjiān(3) 三间 Sānjiān(4) 合谷 Hégǔ(5) 阳溪 Yángxī(7) 偏历 Piānlì(7) 温溜 Wēnliū(8) 下廉 Xiàlián(9) 上廉 Shànglián(10) 手三里 Shǒusānlǐ(11) 曲池 Qūchí(12) 肘髎 Zhǒuliáo(13) 手五里 Shǒuwǔlǐ(14) 臂臑 Bìnào(15) 肩髃 Jiānyú(16) 巨骨(17) 天鼎 Tiāndǐng(18) 扶突 Fútū(19) 口禾髎 KǒuHéLiáo(20) 迎香 Yíngxiāng十二经脉 三、足阳明胃经(共45穴)(1) 承泣 Chéngqì(2) 四白 Sìbái(3) 巨髎 Jù1iáo(4) 地仓 Dìcāng(5) 大迎 Dàyíng(6) 颊车 Jiáchē(7) 下关 Xiàguān (8) 头维 Tóuwéi(9) 人迎 Rényíng (10) 水突Shǔitū(11) 气舍 Qìshě(12) 缺盆 Qūepén (13) 气户 Qìhù(14) 库房 Kùfáng (15) 屋翳 Wūyì(16) 膺窗 Yìngchuāng (17) 乳中 Rǔzhōng (18) 乳根 Rǔgēn (19) 不容 Bùróng (20) 承满 Chéngmǎn (21) 梁门 Liángmén (22) 关门 Guānmén (23) 太乙 Tàiyǐ(24) 滑肉门 Huáròumén (25) 天枢 Tiānshū(26) 外陵 Wàilíng (27) 大巨 Dàjù(28) 水道 ShuǐDào (29) 归来 Guīlái (30) 气冲 Qìchōng (31) 髀关 Bìguān (32) 伏兔 Fútù(33) 阴市 Yīnshì(34) 梁丘(35) 犊鼻 Dúbí(36) 足三里 Zúsānlǐ(37) 上巨虚(38) 条口(39) 下巨虚(40) 丰隆 Fēnglóng(41) 解溪(42) 冲阳(43) 陷谷 Xiàngǔ(44) 内庭 Nèitíng(45) 厉兑 Lìduì十二经脉 四、足太阴脾经(共21穴)(1) 隐白 Yǐnbái(2) 大都 Dàdū(3) 太白 Tàibái(4) 公孙 Gōngxūn(5) 商丘 Shāngqiū(6) 三阴交 Sānyīnjiāo(7) 漏谷 Lòugǔ(8) 地机 Dìjī(9) 阴陵泉 Yīnlíngquán(10) 血海 Xuèhǎi(11) 箕门Jìmén(12) 冲门 Chōngmén(13) 府舍 Fùshě(14) 腹结 Fùjié(15) 大横 Dàhéng(16) 腹哀 Fùāi(17) 食窦 Shídòu(18) 天溪 Tiānxī(19) 胸乡 Xiōngxiāng(20) 周荣 Zhōuróng(21) 大包 Dàbāo十二经脉 五、手少阴心经(共9穴)(1) 极泉 Jíquán(2) 青灵 Qīnglíng(3) 少海 Shàohǎi(4) 灵道 Língdào(5) 通里 Tōnglǐ(6) 阴郄 Yīnxì(7) 神门 Shénmén(8) 少府 Shàofǔ(9) 少冲 Shàochōng十二经脉 六、手太阳小肠经(共19穴)(1) 少泽 Shàozé(2) 前谷 Qiángǔ(3) 后溪 Hòuxī(4) 腕骨 Wàngǔ(5) 阳谷 Yánggǔ(6) 养老 Yǎnglǎo(7) 支正 Zhīzhèng(8) 小海 Xiǎohǎi(9) 肩贞 Jiānzhēn(10) 臑俞 Nàoshū(11) 天宗 Tiānzōng(12) 秉风 Bǐngfēng(13) 曲垣 Qūyuán(14) 肩外俞 Jiānwàishū(15) 肩中俞 Jiānzhōngshū(16) 天窗 Tiānchuāng(17) 天容 Tiānróng(18) 颧髎 Quánliáo(19) 听宫 Tīnggōng十二经脉 七、足太阴膀胱经(共67穴)(1) 睛明 Jīngmíng(2) 攒竹 Cuánzhú(3) 眉冲 Méichōng(4) 曲差 Qǔchā(5) 五处 Wǔchù(6) 承光 Chéngguāng(7) 通天 Tōngtiān(8) 络却 Luòquè(9) 玉枕 Yùzhěn(10) 天柱 Tiānzhù(11) 大杼 dàzhù(12) 风门 fēngmén(13) 肺俞 fèishū(14) 厥阴俞 juéyīnshū(15) 心俞 Xīnshū(16) 督俞 Dūshū(17) 膈俞 Géshū(18) 肝俞 Gānshū(19) 胆俞 Dǎnshū(20) 脾俞 Pǐshū(21) 胃俞 Wèishū(22) 三焦俞 Sānjiāoshū(23) 肾俞 Shènshū(24) 气海俞 Qìhǎishū(25) 大肠俞 Dàchángshū(26) 关元俞 Guānyuánshū(27) 小肠俞 Xiǎochángshū(28) 膀胱俞 Pángguāngshū(29) 中膂俞 Zhōnglǚshū(30) 白环俞 Báihuánshū(31) 上髎 Shàngliáo (32) 次髎 Cìliáo(33) 中髎 Zhōngliáo (34) 下髎 Xiàliáo(35) 会阳 Huìyáng(36) 承扶 Chéngfú(37) 殷门 Yīnmén(38) 浮郄 Fúxì(39) 委阳 Wěiyáng(40) 委中 Wěizhōng (41) 附分 Fùfēn(42) 魄户 Pòhù(43) 膏肓 Gāohuāng (44) 神堂 Shéntáng (45) 譩嘻 Yìxǐ(46) 膈关 Gěguān(47) 魂门 Húnmén(48) 阳纲 Yánggāng (49) 意舍 Yìshě(50) 胃仓 Wèicāng(51) 肓门 Huāngmén (52) 志室 Zhìshì(53) 胞肓 Bāohuāng(54) 秩边 Zhìbiān(55) 合阳 Héyáng(56) 承筋 Chéngjīn(57) 承山 Chéngshān(58) 飞扬 Fēiyáng(59) 跗阳 Fùyáng(60) 昆仑 Kūnlún(61) 仆参 Púcān(62) 申脉 ShēnMài(63) 金门 Jīnmén(64) 京骨 Jīnggǔ(65) 束骨 Shùgǔ(66) 足通谷 Zútōnggǔ(67) 至阴 Zhìyīn十二经脉 八、足少阴肾经(共27穴)(1) 涌泉 Yǒngquán(2) 然谷 Rángǔ(3) 太溪 Tàixī(4) 大钟 Dàzhōng(5) 水泉 Shuǐquán(6) 照海 Zhàohǎi(7) 复溜 Fùliū(8) 交信 Jiāoxìn(9) 筑宾 Zhùbīn(10) 阴谷 Yīngǔ(11) 横骨 Hénggǔ(12) 大赫 Dàhè(13) 气穴 Qìxué(14) 四满 Sìmǎn(15) 中注 Zhōngzhù(16) 肓俞 Huāngshū(17) 商曲 Shāngqū(18) 石关 Shíguān(19) 阴都 Yīndū(20) 腹通谷 Fùtōnggǔ(21) 幽门 Yōumén(22) 步廊 Bùláng(23) 神封 Shénfēng(24) 灵墟 Língxū(25) 神藏 Shéncáng(26) 彧中 Yùzhōng(27) 俞府 Shūfǔ十二经脉 九、手厥阴心包经(共9穴)(1) 天池 Tiānchí(2) 天泉 Tiānquán(3) 曲泽 Qūzé(4) 郄门 Xìmén(5) 间使 Jiānshǐ(6) 内关 Nèiguān(7) 大陵 Dàlíng(8) 劳宫 Láogōng(9) 中冲 Zhōngchōng十二经脉 十、手少阳三焦经(共23穴)(1) 关冲 Guānchōng(2) 液门 Yèmén(3) 中渚 Zhōngzhǔ(4) 阳池 Yángchí(5) 外关 Wàiguān(6) 支沟 Zhīgōu(7) 会宗 Huìzōng(8) 三阳络 Sānyángluò(9) 四渎 Sìdú(10) 天井 Tiānjǐng(11) 清冷渊 Qīnglěngyuān(12) 消泺 Xiāoluò(13) 臑会 Nàohuì(14) 肩髎 Jiānliáo(15) 天髎 Tiānliáo(16) 天牖 Tiānyǒu(17) 翳风 Yīfēng(18) 瘛脉 Chìmài(19) 颅息 Lúxī(20) 角孙 Jiǎosūn(21) 耳门 ěrmén(22) 耳和髎 ěrhéliáo(23) 丝竹空 Sīzhúkōng十二经脉 十一、足少阳胆经(共44穴)(1) 瞳子髎 Tóngzǐliáo(2) 听会 Tīnghuì(3) 上关 Shàngguān(4) 颔厌 Hànyàn(5) 悬颅 Xuánlu(6) 悬厘 Xuánlí(7) 曲鬓 Qūbìn(8) 率谷 Shuàigǔ(9) 天冲 Tiānchōng(10) 浮白 Fúbái(11) 头窍阴 Tóuqiàoyīn(12) 完骨 Wángǔ(13) 本神 Běnshén(14) 阳白 Yángbái(15) 头临泣 Tóulínqì(16) 目窗 Mùchuāng(17) 正营 Zhèngyíng(18) 承灵 Chénglíng(19) 脑空 Nǎokōng(20) 风池 Fēngchí(21) 肩井 Jiānjǐng(22) 渊腋 Yuānyè(23) 辄筋 Zhéjīn(24) 日月 Rìyuè(25) 京门 Jīngmén(26) 带脉 Dàimài(27) 五枢 Wǔshū(28) 维道 Wéidào(29) 居髎 Jūliáo(30) 环跳 Huántiào(31) 风市 Fēngshì(32) 中渎 Zhōngdú(33) 膝阳关 Xīyángguān(34) 阳陵泉 Yánglíngquán(35) 阳交 Yángjiāo(36) 外丘 Wàiqiū(37) 光明 Guāngmíng(38) 阳辅 Yángfǔ(39) 悬钟 Xuánzhōng(40) 丘墟 Qiūxū(41) 足临泣 Zúlínqì(42) 地五会 Dìwǔhuì(43) 侠溪 Xiáxī(44) 足窍阴 Zúqiàoyīn十二经脉 十二、足厥阴肝经(共14穴)(1) 大敦 Dàdūn(2) 行间 Xíngjiān(3) 太冲 Tàichōng(4) 中封 Zhōngfēng(5) 蠡沟 Lìgōu(6) 中都 Zhōngdū(7) 膝关 Xīguān(8) 曲泉 Qūquán(9) 阴包 Yīnbāo(10) 足五里 Zúwǔli(11) 阴廉 Yīnlián(12) 急脉 Jímài(13) 章门 Zhāngmén(14) 期门 Qīmén奇经八脉 一、督脉(共28穴)(1) 长强 Chángqiáng(2) 腰俞 Yāoshū(3) 腰阳关 Yāoyángguān(4) 命门 Mìngmén(5) 悬枢 Xuánshū(6) 脊中 Jìzhōng(7) 中枢 Zhōngshū(8) 筋缩 Jīnsuò(9) 至阳 Zhìyáng(10) 灵台 Língtái(11) 神道 Shéndào(12) 身柱 Shēnzhù(13) 陶道Táodào(14) 大椎 Dàzhuī(15) 哑门 Yamén(16) 风府 Fēngfu(17) 脑户 Naohù(18) 强间 Qiángjiān (19) 后顶 Hòuding(20) 百会 Baihuì(21) 前顶 Qiánding(22) 囟会 Xìnghuì(23) 上星 Shàngxīng (24) 神庭 Shéntíng(25) 素髎 Sùliáo(26) 水沟 Shuigōu(27) 兑端 Duìduān(28) 龈交 Yínjiāo奇经八脉 二、任脉(共24穴)(1) 会阴 Huìyīn(2) 曲骨 Qūgǔ(3) 中极 Zhōngjí(4) 关元 Guānyuán(5) 石门 Shímén(6) 气海 Qìhǎi(7) 阴交 Yīnjiāo(8) 神阙 Shénquè(9) 水分 Shuǐfēn(10) 下脘 Xiàwǎn(11) 建里 Jiànlǐ(12) 中脘 Zhōngwǎn(13) 上脘 Shàngwǎn(14) 巨阙 Jùquè(15) 鸠尾 Jiūwěi(16) 中庭 Zhōngtíng (17) 膻中 Dànzhōng(18) 玉堂 Yùtáng(19) 紫宫 Zǐgōng(20) 华盖 Huágài(21) 璇玑 Xuánjī(22) 天突 Tiāntū(23) 廉泉 Liánquán(24) 承浆 Chéngjiāng奇经八脉 三、冲脉奇经八脉 四、带脉奇经八脉 五、阴维脉奇经八脉 六、阳维脉奇经八脉 七、阴跷脉奇经八脉 八、阳跷脉十五络脉(1) 四神聪 Sìshéncōng(2) 鱼腰 Yúyāo(3) 上明 Shàngmíng(4) 太阳 Tàiyáng(5) 耳尖 Erjiān(6) 球后 Qíuhòu(7) 上迎香 Shàngyíngxiāng (8) 内迎香 Nèiyíngxiāng (9) 夹承浆 Jiáchéngjiāng (10) 金津、玉液 Jīnjīn、Yùyè(11) 牵正 Qiānzhèng(12) 翳明 Yìmíng(13) 安眠 Anmián(1) 子宫 Zǐgōng(2) 三角灸 Sānjiǎojiǔ(1) 定喘 Dìngchuǎn(2) 夹脊 Jiájǐ(3) 胃脘下俞 Wèiwǎnxiàshū(4) 腰眼 Yāoyǎn(5) 十七椎 Shíqīzhuī(6) 腰奇 Yāoqí(1) 肩前 Jiānqián(2) 肘尖 Zhóujiān(3) 二白 Erbái(4) 中魁 Zhōngkuí(5) 腰痛点 Yāotòngdiǎn (6) 落枕穴 Luòzhěnxué(7) 外劳宫 Wàiláogōng (8) 八邪 Bāxié(9) 四缝 Sìfèng(10) 十宣 Shíxuān (1) 环中 Huánzhōng (2) 百虫窝 Bǎichōngwō(3) 鹤顶 Hèdǐng(4) 膝眼 Xīyǎn(5) 胆囊 Dǎnnáng(6) 阑尾 Lánwěi(7) 内踝尖 Nèihuáijiān (8) 外踝尖 Wàihuáijiān (9) 八风 Bāfēng。

十二经脉穴位位置与其对应疾病的治疗

十二经脉穴位位置与其对应疾病的治疗

十二经脉穴位位置与其对应疾病的治疗肺经天府:鼻尖触手臂处。

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

补肾。

治高血压、哮喘。

孔最:腕横纹上七寸。

治鼻出血,治痔疮的要穴,对感冒汗不出可起到发汗的作用。

治急性咳鏉、急性咽喉痛列缺:合谷相对食指下的凹陷处。

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外感风寒引起的偏头痛。

头项寻列缺经渠:铙骨头叫铙骨茎突,顶着它往外推。

治疗咳鏉的要穴,不管是虚寒引起的还是肺热引起的。

太渊:用大指关节往下咯它,或者来回挫搓。

〔在大拇指下〕肺经的原穴,大补穴,补气。

脉之会穴,可治静脉曲张。

鱼际:治疗咳鏉,喘促,心中烦热,小儿疳积。

少商:大拇指甲外侧,治疗咽喉痛的要穴,用三棱针轻轻点刺挤出一滴血来,就会感到嗓子轻松了。

大肠经成效:1.有效防止皮肤病,刮痧大肠经可治痘疹和湿疹。

2.可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火气去掉。

3.有很强的通便效果。

推二、三间到商阳通便。

商阳:食指指甲内侧,调节便秘,要用指甲掐它。

合谷:强壮穴,可以止痛,如面部的疼痛,牙痛等。

温溜:在合谷之上。

有补阳气的作用,体质虚寒的人可以艾灸。

也可用刮痧法泄火。

按揉此穴可治痘初起。

曲池:曲手臂时肘横纹的端点处。

降血压,治皮肤病,通便。

是一个排毒的穴位,要经常揉一揉。

肩腧:手臂伸直肩膀凹陷处。

是人体最容易受风寒的穴位,防止进风寒,睡觉时穿上短袖。

迎香:鼻翼旁。

通鼻窍的成效,治鼻炎,闻不到气味,鼻出血。

经常按摩点揉。

胃经四白:在眼袋下。

治眼袋,黑眼圈,给眼供血。

敲打胃经可美容。

天枢:肚脐旁开两寸,治疗大肠功能不好,腹泻便秘双向调节。

梁丘:膝盖上两寸最敏感的位置。

点按治急性胃痛。

足三里:膝眼下三寸旁开一横指。

是一个非常好的强壮穴,长寿穴。

治疗慢性胃痛,增强免疫力,补益人体虚弱。

也是一个胃肠的消气穴。

小贴士:肠胃先揉左腿,肝胆经先从右边揉。

上巨墟:足三里下三横指。

治疗大肠疾患。

下巨墟:再往下三横指。

治疗小肠疾患,小腹痛。

丰隆:外踝尖上八寸旁开一指。

注意不要找到胆经上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肺经图穴 1 6、小肠经图穴10 11、胆经图穴20 16、冲脉图穴302、大肠经图穴2 7、膀胱经图穴11 12、肝经图穴23 17、阳跷脉图穴313、胃经图穴 4 8、肾经图穴15 13、任脉图穴24 18、阳维脉图穴324、脾经图穴7 9、心包经图穴17 14、督脉图穴27 19、阴跷脉图穴335、心经图穴9 10、三焦经图穴18 15、带脉图穴29 20、阴维脉图穴341、肺经常用腧穴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1中府胸前臂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

肺的募穴;手、足太阴经交会穴。

>>腧穴总图2云门胸前臂外上方,距前正中线旁开6寸,锁骨外端下缘凹陷中取穴咳嗽,气喘;胸痛,肩痛。

3天府腋前皱襞上端水平线下3寸,肱二头肌外缘气喘,鼻衄,瘿气,臑痛。

4侠白天府穴下1寸,肘横纹上5寸咳嗽,气喘,干呕,烦满,痛。

5尺泽肘横纹中,肱二头肌键桡侧缘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肺经的“合穴”。

6孔最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痛,痔疾。

肺经的“郄穴”。

7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二.5寸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

肺经的“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

8经渠桡骨茎突内侧,腕横纹上1寸,桡动脉桡侧凹陷中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手腕痛。

肺经的“经穴”。

>>腧穴总图9太渊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咳嗽,气喘,咳血,胸痛, 咽喉肿痛,腕臂痛,无脉症。

肺经的“输穴”;肺经“原穴”;又是八会穴,脉会太渊。

10鱼际第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咳嗽,咳血,咽喉肿痛,失音,发热。

肺经的“荥穴”。

11少商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咽喉肿痛,鼻衄,咳嗽,发热,昏迷,癫狂。

肺经的“井穴”。

2、大肠经常用腧穴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1商阳食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

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颌肿,青盲,手指麻木,热病,昏迷。

大肠经的“井穴”>>腧穴总图2二间握拳,当食指桡侧掌指关节前凹陷中。

目昏,鼻衄,齿痛,口喎,咽喉肿痛,热病。

大肠经的“荥穴”。

3三间握拳,当第二掌骨小头桡侧后凹陷中。

目痛,齿痛,咽喉肿痛,身热,腹满,肠鸣。

大肠经的“输穴”4合谷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头痛,目赤肿痛。

鼻衄,齿痛,牙关紧闭,口眼喎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

大肠经的“原穴”。

别名:虎口3、胃经常用腧穴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1承泣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

目赤肿痛,流泪,夜盲,眼睑动,口眼喎斜。

足阳明经、阳蹻、任脉交会穴。

>>腧穴总图2四白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

目赤痛痒,目翳,眼睑动,口眼喎斜,头痛眩晕。

3巨髎目正视,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

口眼喎斜,眼睑动,鼻衄,齿痛,唇颊肿。

足阳明胃经与阳蹻脉交会穴。

4地仓口角旁0.4寸。

巨髎穴直下取之。

口喎,流涎,眼睑动。

手足阳明经与阳蹻脉交会穴。

5大迎下颌角前1.3寸凹陷中,咬肌附着部前缘,闭口鼓气时即出现一沟形凹陷,即于凹陷下端取之。

口喎,口噤,颊肿,齿痛。

6颊车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阳溪穴上3寸处口喎,齿痛,颊肿,口噤不语。

7下关颧弓下缘,下颌骨髁状突之前方,切迹之间凹陷中。

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耳聋,耳鸣,聤耳,齿痛,口噤,口限喎斜。

足阳明、足少阳经交会穴。

>>腧穴总图8头维额角发际宜上0.5寸。

头痛,目眩,口痛,流泪,眼睑动。

足阳明、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交会穴。

足背踝关节横纹的中央,长伸肌键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在解溪穴下方,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当二、三跖骨与楔状骨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4、脾经常用腧穴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1隐白趾内侧趾甲角旁约0.1寸。

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

脾经的“井穴”。

>>腧穴总图2大都趾内趾,第一跖趾关节前缘,赤自肉际。

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热病。

脾经的“荥穴”。

3太白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

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

脾经的“输、原穴”。

4公孙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缘,赤白肉际。

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

参考资料:①据报道,对消化性溃疡病人进行X线胃肠捡查时,观察到针刺内关、足三里对胃蠕动多有增强作用,尤以足三里为明显,而针刺公孙则胃蠕动多减弱。

②据报道,针刺公孙、内关、梁丘等穴有抑制胃酸的分泌作用。

脾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

5商丘内踝前下方凹陷中。

腹胀,泄泻,便秘,黄疽,足踝痛。

脾经的“经穴”。

6三阴交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萎,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

孕妇禁针。

5、心经常用腧穴穴名穴 位主 治特定穴1 极泉 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

心痛,咽干烦渴,胁肋疼痛,瘰疡,肩臂疼痛。

>>腧穴总图 2 青灵少海穴与极泉穴的连线上,少海穴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

头痛振寒,目黄,胁痛,肩臂疼痛。

3 少海屈肘,当肘横纹内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之中点。

心痛,肘臂挛痛,瘰疠,头项痛,腋胁痛。

小肠经的 “合穴”。

4 灵道腕横纹上1.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心痛,瘈疭,暴喑,肘臂挛痛。

小肠经的 “经穴”。

5 通里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挠侧。

心悸,征忡,暴暗,舌强不语,腕臂痛。

小肠经的“络穴”。

6 阴郄腕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心痛,惊悸,骨蒸盗汗,吐血、衄血,暴暗。

小肠经的“郄穴”。

7 神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癫狂痫,胸胁痛。

参考资料:①据报道,给狗注射垂体素造成垂体性高血压,针刺“神门”穴有明显的降压作用;③据报道,针刺癫痫病人的神门、阴郄、通里、百会、大陵等穴,可使部分癫痫大发作患者脑电图趋向规则或使病理性脑电波电位降低。

小肠经的“输、原穴”。

8 少府 第四、五掌骨之间,握拳,当小指端与无名指端之间。

心悸,胸痛,小便不利,遗尿,阴痒痛,小指挛痛。

小肠经的“荥穴”。

9 少冲 小指挠侧指甲角旁约0.1 寸。

心悸,心痛,胸胁痛,癫狂,热病,昏迷。

小肠经的 “井穴”。

>>腧穴总图6、小肠经常用腧穴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1少泽小指尺侧指甲角旁约0.1寸。

头痛,目翳,咽喉肿痛,乳痈,乳汁少,昏迷,热病。

小肠经的“井穴”。

>>腧穴总图2前谷握拳第五指掌关节前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

头痛,目痛,耳鸣,咽喉肿痛,乳少,热病。

小肠经的“荥穴”。

3后溪握拳,第五指掌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

头项强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腰背痛,癫狂痫,疟疾,手指及肘臂挛痛。

小肠经的“输、穴”。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

4腕骨后溪穴直上,于第五掌骨基底与三角骨之间赤自肉际取之。

头项强痛,耳鸣,目翳,黄疸,热病,疟疾,指挛腕痛。

小肠经的“原穴”。

5阳谷腕背横纹尺侧端,尺骨茎突前凹陷中。

头痛,目眩,耳鸣,耳聋,热病,癫狂痫,腕痛。

小肠经的“经穴”。

6养老以掌向胸,当尺骨茎突桡侧缘凹缘中。

目视不明,肩、背、肘、臂痠痛。

小肠经的“郄穴”。

7支正阳谷穴与小海穴的连线上,阳谷穴上5寸。

头痛,目眩,热病,癫狂,项强,财臂痠痛。

心经的“络穴”。

8小海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中。

肘臂疼痛,癫痫。

心经的“合穴”。

9肩贞腋后皱襞上1寸。

肩臂疼痛,瘰疬,耳鸣。

10臑俞腋后皱襞直上,肩胛骨下缘凹陷中。

肩臂疼痛,瘰疬。

手、足太阳,阳维脉与阳跷脉交会穴>11天宗肩胛骨岗下窝的中央。

肩胛疼痛,气喘,乳痈。

12秉肩肿骨岗上窝中,天宗穴直上。

肩胛疼痛,上肢痠麻。

手三阳与足少阳经交会穴。

凤13曲垣肩胛骨岗上窝内侧端,约当臑俞与第二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取之。

肩胛疼痛。

14肩外俞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肩背疼痛,颈项强急。

15肩中俞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咳嗽,气喘,肩背疼痛,目视不明。

16天窗喉结旁开3.5寸,在胸锁乳突肌之后缘。

耳鸣,耳聋,咽喉肿痛,颈项强痛,暴暗。

17天容下颌角后,胸锁乳突肌前缘。

耳鸣,耳聋,咽喉肿痛,颈项肿痛。

18颧髎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中。

口眼歪斜,眼睑动,齿痛,颊肿。

手少阳、太阳经交会穴;19听宫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

耳鸣,耳聋,聤耳,齿痛,癫狂痫。

手、足少阳与手太阳经交会穴。

>>7、膀胱经常用腧穴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1睛明目内眦旁0.1寸。

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

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阳蹻五脉交会穴。

>>腧穴8、肾经常用腧穴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1涌泉于足底(去趾)前1/3处,足趾跖屈时呈凹陷中。

头痛,头昏,失眠,目眩,咽喉肿痛失音,便秘,小便不利,小儿惊风,癫狂,昏厥。

肾经的“井穴”。

>>腧穴总图2然谷足舟骨粗隆下缘凹陷中。

月经不调带下,遗精,消渴,泄泻,咳血,咽喉肿痛,小便不利,小儿脐风,口噤。

肾经的“荥穴”。

3太溪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月经不调,遗精,阳萎,小便频数,便秘,消渴,咳血,气喘,咽喉肿痛,齿痛,失眠,腰痛,耳聋,耳鸣。

肾经的“输、原穴”。

4大钟太溪穴下0.5寸稍后,跟腱内缘。

癃闭,遗尿,便秘,咳血,气喘,痴呆,足跟痛。

肾经的“络穴”。

5水泉太溪穴直下1寸。

月经不调,痛经,经闭,阴挺,小便不利。

肾经的“郄穴”。

6照海内踝下缘凹陷中。

月经不调,带下,阴挺,小便频数,癃闭,便秘,咽喉干痛,癫痫,失眠。

参考资料:据报道针刺健康人照海穴,有明显促进泌尿作用。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跷脉。

7复溜太溪穴上2寸。

水肿,腹胀,泄泻,盗汗,热病汗不出,下肢痿痹。

8交信复溜穴前约0.5寸。

月经不调,崩漏,阴挺,疝气,泄泻,便秘。

阴蹻脉的“郄穴”。

9筑宾太溪穴上5寸,在太溪与阴谷的连线上。

癫狂,疝气,呕吐,小腿疼痛。

阴维脉的“郄穴”。

>>腧穴总图9、心包经常用腧穴&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1天池第四肋间隙,乳头外侧1寸。

咳嗽,气喘,胸闷,胁肋疼痛,瘰疬,乳痈。

手厥阴、足少阳经交会穴。

>>腧穴总图2天泉上臂掌侧,腋前皱襞上端水平线2寸,肱二头肌长、短头之间。

心痛,咳嗽,胸胁胀痛,臂痛。

3曲泽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

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泄泻,热病,肘臂挛痛。

心包经的“合穴”。

4郄门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心痛,心悸;呕血,咳血,疔疮,癫痫。

心包经的“郄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