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的读后感1000字
西厢记读后感(通用9篇)
西厢记读后感西厢记读后感(通用9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厢记读后感(通用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厢记读后感1中国的戏曲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不但数量之多,经典之多,戏曲的作品也能体现出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境界。
因此,在拜读完《牡丹亭》以后,我又马不停蹄的借来了《西厢记》进行研读。
研读并不过半,却要写读书笔记了,害怕有些人看了之后又嘲笑说不过是应付任务,我还是解释一下,此篇读后感只是个人之拙见,还请见谅。
版本介绍:《西厢记》王实甫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年北京第1版。
这个版本是横排简体的版本,虽然可能缺乏竖排繁体的风韵和优雅,但是仍不能盖过经典饱经风霜的清香。
其实《西厢记》的故事雏形最早是出现在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里,而这部小说其实就是以元稹自己的人生经历为题材提笔写下的。
小说中的穷书生张生起先疯狂且热烈的追求着崔莺莺小姐,却在仕途利益面前低头,最终娶了另一高门下的女子,对崔莺莺始乱终弃。
而在《西厢记》中,作者是以张生和莺莺的故事为主线,但是结局一改张生负心汉的形象,改为了两人得以终成眷属,这也体现出了王实甫内心中对爱情的期望和对未来生活和情感的希望和期盼。
《西厢记》的故事是围绕着主人公张生和崔莺莺展开的。
张生是一个赴京赶考的穷书生,而相较之下,崔莺莺是一个貌美如花的崔相国家的千金,本是门不当户不对,是一对连上天都不眷恋的男女。
但是从张生开始,两个人都不甘屈于命运。
两人一见钟情,张生看崔莺莺看的神魂颠倒,六神无主,不禁感慨“我死也!”;而崔莺莺在与张生吟诗对唱之后,心生情感,说道“昨宵个锦囊佳制勾引,今日个玉堂人物难亲近。
这些时坐又不安,谁又不稳,我欲待登临又不快,闲行又闷,每日价情思睡昏昏。
”但是现实总是残酷,本有一个机会若张生能够献策解孙飞虎之围,夫人便让张生娶莺莺为妻,但是夫人并没有兑现诺言,而是让两人以兄妹相称。
西厢记优秀读后感1000字左右
西厢记优秀读后感1000字左右西厢记优秀读后感1000字左右你们应该知道《西厢记》是一部有名的创作,而你对于它的读后感是什么?以下是店铺给大家带来西厢记读后感1000字范文,以供参阅。
西厢记读后感1000字篇1《西厢记》,为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王实甫所著。
究其根源,实为“新杂剧,旧传奇”,唐代元稷宋代赵令畤,金董解元,都曾撰写过不同版本的《西厢》,至元代王实甫,终于把《西厢》推举到颠峰,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已经变为一种潮流,一种中国封建思想的蜕变,如此寥寥万余字,何以有如此魅力,何以堪如此重任?就此处,我把我的观后之感付之于字,并总结了下面三点世间文章不可兼备的好处,望阅者于其中游幸一翻,感受《西厢记》这一文学珍品为大家带来的视觉的冲击与精神上的享受。
一为情节。
大凡书籍,均以情节为首要之物,叙述平铺还在其次。
《西厢》的故事情节,简单明了。
崔莺莺与其母老夫人并红娘送父亲灵柩至博陵安葬,路宿于普救寺。
恰逢张君瑞游览至此,二人相遇,便萌生爱慕之情,只迟迟未得机遇相见。
后因孙飞虎围住普救寺,欲强抢莺莺为妾,老夫人无奈,言道:“谁若能解救我母女二人,便把莺莺许配与他。
”张生闻听便投信至其友白马将军处,求其解围,并完此姻缘。
后兵至围解,老夫人又悔其前言,并未撮合崔张二人。
二人悲苦,想尽万般妙计,互相试探内心,后因红娘于中穿插取事,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婚姻。
故事情节让现代人觉得俗气简单,可实不知于当时的封建社会,这便是一种突破,一种冲击!霎时掀起了一股“西厢热”,竟成为了当时社会的“畅销书”,且不少词曲作家都开始对爱情剧本下了大量的笔墨与精力。
到了明清,凡写男女方面的故事、剧本,都是受了《西厢记》的影响,以致于今,按一些言情剧、肥皂剧的情节看来,《西厢》应该算是他们的鼻祖了。
其表现的主题思想,即:“永老无别离,万古常玩聚,愿普天下的有情人都成了眷属。
”以当时的社会看这种思想,是非常大胆、非常叛逆、非常有冲击力的。
其次为价值。
西厢记读后感1000字范文(通用7篇)
西厢记读后感1000字范文(通用7篇)西厢记读后感1000字范文(通用7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厢记读后感1000字范文(通用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厢记读后感1000字1“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凝是玉人来。
”,每当读到这句诗时,脑中总会浮现出关于崔莺莺的朦胧想象,那大概是一个身姿纤弱的大家小姐,斜倚在木质的门廊上,满目柔情的望着一轮圆月,等待着自己的情郎到来,这样的意像,充满了关于诗情画意的美好和一丝花前月下的浪漫,是属于中国古代独有的含蓄古典之美,让人忍不住心神荡漾,思绪在字里行间沉浮,被带向一个未知的远方。
很长一段时间里,说道西厢记,我总认为这就是一个关于情情爱爱的无聊故事,当年读红楼梦时,见贾母说:“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
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
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
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
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
”,只觉得深感赞同,但是当我我真正拿起这本书时,就完全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不由自主的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
王实莆细腻优美的笔触下所描绘的崔张两人的爱情故事,乍一看有些老套,家境贫寒的张生上京赶考时路经河中府,去古刹普救寺拜访时遇到了暂住在寺中的崔相国家小姐崔莺莺,崔小姐气质娴雅容貌秀美,惹得张生“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飞儿在半天”,为了接近佳人,张生在寺庙中住下,诗书应和之下两人逐渐暗生情愫,无奈崔府老太太百般阻拦,两人的爱情历经种种磨难,好在上天不负有情人,两人最终修成正果拜堂成亲。
其实比起这一版的故事,元慎的《莺莺传》似乎更贴合实际,在元的故事中,张生上京赶考后将莺莺抛之脑后,徒留莺莺苦等一生。
《西厢记》读后感《西厢记》读书笔记五篇
《西厢记》读后感《西厢记》读书笔记五篇《西厢记》是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品。
关于《西厢记》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WTT给大家整理的《西厢记》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西厢记》读后有感(一)《西厢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描绘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的渴望,写出了生活在压抑中的女性的青春苦闷和莫名的惆怅,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从而对封建道德教条的某些方面造成有力的冲击。
崔莺莺是一个美丽,善良,温柔、含蓄,深受封建礼教的濡染,又有着对爱情生活的向往贵族小姐。
她是一位具有时代叛逆性的女性形象,她在追求理想爱情时,能够与封建礼法进行抗争,这是难能可贵的。
她不由自主的对张生一见倾心,月下隔墙吟诗,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痛苦。
同时她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
她对张生的爱,纯洁透明,没有一丝杂质,当张生被迫上京考试,她悔恨的是“蜗角虚名,蝇头小利,拆鸳鸯两下里”。
长亭送别别,她给张生把盏时的感触是:“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她给张生最郑重的叮咛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担心的是张生不像她那样爱得专一,一再提醒他“若见了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总之,在她的心中,情始终是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于功名利禄,是非荣辱,统统可以不管。
她对张生的爱恋,一开始却是胆怯和动摇不定的,一方面她具有少女的情感和欲求:另一方面,她作为一个相国小姐又是在那样的母亲的管教下成长起来的,同时又接受过较多的封建道德教育,这就构成了她思想和行动上的矛盾。
她回答张生的那首诗“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表达了她不甘寂寞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流露了她对张生的爱恋。
在“听琴”的时候,她被张生琴中热切的呼唤深深地感动着,以致于泪水涟涟,但是她又没有勇气与张生见面。
此时在她的心中,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对张生的爱恋激烈地冲突着,最后爱情终于战胜了礼教。
西厢记优秀读后感1000字(通用5篇)
西厢记优秀读后感1000字(通用5篇)西厢记优秀读后感1000字(通用5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西厢记优秀读后感1000字(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西厢记读后感1000字1“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
”在如此浪漫多情的时节里,张生遇见了崔莺莺,便一见钟情。
我始终记得张生对莺莺的第一评价是“解舞腰肢软又软,千般婀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
”我想,这次相遇,就早已注定他们将拥有一段美好而又残酷的爱情故事。
崔莺莺是一个大胆,美丽,善良,温柔的贵族小姐。
生为一个相国小姐的她,从小就在妈妈的管教下受到了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接受过很多的封建道德教育。
当她与张生恋爱,她从一个乖乖女变成了一个“违背道德”坏女子,就构成了思想与行动上的矛盾,在我看来,崔莺莺能与张生相爱,挺不容易的。
但在这样的坏境下,她还能不顾一切地与张生相爱,我想这是非常难得的。
这样的女子,放在我们现代来讲,令许多年轻人汗颜啊!许多年轻人曾信誓旦旦,许下海誓山盟,可是最后呢?最终在世俗盛名之下,大多不过是当年的风流韵事化作如今的浅斟低唱。
想想那“情切切,意绵绵”,想想那“别后相思隔烟水”,想想那高楼碧袖,碧玉红笺,都如过眼云烟,浮华似梦,崔莺莺对张生的爱是纯洁美好,不含一丝杂质。
当她与张生离别时,她从不像其他的女子希望自己的丈夫金榜题名,衣锦还乡。
在她的眼里“情”字是第一,名利功禄,是是非非,她统统都可以不管。
“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在回复张生的诗里,她将自己不甘寂寞的苦闷心情写得淋漓尽致。
她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她对张生的爱恋,但最终没有勇气与张生见面。
在“听琴”的时候,她的心被张生琴中那份热切的呼唤深深的感动着,但她那一颗被封建道德教育束缚的心控制着她,尽管她早已泪水涟涟。
此时此刻,她心中的爱情正与封建教育进行激烈的争吵,最终爱情战胜了封建传统思想。
《西厢记》读后感通用10篇
《西厢记》读后感通用10篇《西厢记》读后感1《西厢记》是中国文学史的名著,有人把它和《红楼梦》一起提及。
我也是这么想的。
在写这种读后感之前写不出文章,不是不够动人,也不是不够深,而是充满,那末恰当漂亮,只是感觉不到那种语言,尽管如此,我还是想在这心里吐出不少愿意付出手感的笔锋。
故事蜿蜒,情趣细腻《西厢记》真是爱的美学宣言。
什么是爱情美学宣言?在王室报的文章中,莺莺和长生公然战胜封建礼教,守护清纯干净的爱情,公开辟表就是宣言。
“不到一顿饭的时间,河16聚在一起看完,自觉地做弥撒,余香满嘴,虽然读完了书,但还是疯了,心里默默朗诵。
”说。
这是《红楼梦》第23回中玉对《西厢记》的赞单词,其实是曹雪根的单词。
“希翼永远不离不弃,玩万古相,天下有情之人都成为家人。
”这是《西厢记》年千古流传的名门,数百年来在无数代人心中吟诵的夸姣爱情生活。
看透永恒无穷的魅力和奇妙,连西湖的月老寺都忘不了这个词,题目是大连。
美丽的爱情是我们追求的。
所以当生活有点枯燥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净化自己的心灵,展开《西厢记》,用心感受那粗糙的爱情,那甜蜜的集合,以及其中令人陶醉的辞藻。
细细品味《西厢记》,可以看出长生和崔英英的相遇只是纯粹的一见钟情,长生迷恋莺莺,只是因为她的美貌和温和,莺喜欢长生只是因为长生的才干和气质。
然而,在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一见钟情”往往是因外貌特征或者气质上偶然迎合心理需求而产生的。
它是人类生理上的荷尔蒙冲动,冲动总是短暂的,短暂的冲动就像冰雪中的一滴。
不久就会自动冷却和冻结。
丘比特的箭,月亮的红线,天空神谕的微光;在我眼里,一见钟情的神话抑或者只是浪漫的幻象,生活里的故弄玄虚。
它经不起天长地久的考验。
人们常说《西厢记》是喜剧,吾深感如此。
张生看似有愚钝笨拙,但其实质无非是追求自身的真爱,所表所露都是自然真诚的,于生活中不易寻觅而已即不常见的更难拥有,遂讥之天真,实则笑己矣。
读书是一种心灵的享受,不同的人去读会有不同的想法,当夕阳西下,不免有一丝哀愁,于是也就想到了张生与崔莺莺可能不完美的婚后生活,同时也奉上了我自己的一些理由,不管有理与否,这些都是我自己过完一天读书生活后最深的心得,生活照常要过,如果有情人能终成眷属,那也未尝不是一见美满的事情!《西厢记》读后感220某某年9月23号晚7:30分,蒲剧《西厢记》于全国地方戏展演中心准时开演,在研会的组织下,我观摩了此剧,略有感想,于此浅谈。
西厢记读后感(精选30篇)
西厢记读后感西厢记读后感(精选30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西厢记读后感(精选30篇),欢迎大家分享。
西厢记读后感篇1看完戏剧《西厢记》后,颇具震撼与欣赏,因为之前只是在听老师讲这部极具价值的杂剧,就饶有兴趣,尤其想进一步深入了解它,于此对其剧情有了大概认识。
整个戏曲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波澜,却表现得极丰富、生动,王实甫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使女主角莺莺的性格显得十分突出,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女子的含羞与矜持,充满了女性的另一种美。
在整场戏剧中,分为4个高潮,一线贯串是指整部作品自始至终都是以崔、张二人的爱情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二类矛盾是指以崔、张、红为代表的进步力量和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之间的根本性矛盾,以及崔、张、红之间的误会性矛盾。
这两类矛盾构成了两种不同的戏曲冲突,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从而使剧情生动曲折。
三个人物是指处于全剧结构中心的崔、张、红三个主要人物。
整部戏就是以这三个人物为中心,通过情节发展来展示性格,又通过性格来展开冲突。
《西厢记》全剧情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六次高潮,即寺警、赖婚、闹简、赖简、拷红和争婚。
全剧既有统一的线索,又有六大转折,因而使剧情波澜曲折,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戏剧中刻画的四个人物中,张生,一方面执着追求爱情,一方面对莺莺的心思捉摸不定。
莺莺,她既要克服封建礼教长期对他的影响,更要躲开老夫人的耳目,又不得不表现小姐的尊严与矜持,所以充满了顾及与尴尬,这种种的客观因素困扰着她。
而在其过程中,各个人物的心理与性格特征尤其生动。
西厢记读后感篇2《西厢记》描写的是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其间红娘是关键人物,无论郑桓、张生在想获得崔莺莺时都突显了红娘的作用,我想,红娘在今天应该是媒人或是引荐人形象吧,而一个人的生命中遇到一个助自己事业有成的推荐者、指引者是很重要的。
《西厢记》读后感1000字5篇
《西厢记》读后感1000字5篇《西厢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它叙述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小姐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西厢记》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厢记》读后感篇1关于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可以说广为流传的。
可是我却从来没有去想认认真真的看过。
这周老师给我们讲《西厢记》,我才从心底里觉得我应该认真的看,而不再是囫囵吞枣的阅读。
剧本塑造了崔莺莺和张生两个形象,他们具有共同的特点:向往爱情,追求幸福。
他们互相爱慕,可是他们的地位悬殊:一个是相国之女,处在母亲严厉的家教之下;一个是书生,地位远远不及相国之女,在封建社会里,门当户对是婚姻成功的一个必备条件。
所以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注定要通过反抗封建传统观点、反抗封建礼教,并要求两个人能够始终真心相爱,才能够取得胜利。
故事就是围绕他们为爱情而反抗封建、以及他们面对重重考验时对爱情是否执著而展开的。
看了《西厢记》之后我觉的这样的爱情史完美无缺的,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有现在难得的一见钟情,有经历各种社会给予的磨难,有来自双方家长的阻扰,他们之间的爱情可谓是越演越切,在我们看来可谓是天作之合。
这个故事的结尾以中国似的大团圆给大众一个交代。
而我却不太喜欢这样的结尾,我觉的过于通俗化,所以有时我会去看一些国外的经典电视及作品,我觉得他们的结尾都会留下一些空间让观众自己去细细品味,我觉的这样才让作品更有意义,才会促使人们去回味去发表自己的见解。
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太喜欢大团圆的结局或直接不用想就可以猜到的结尾,所以我不怎么喜欢看韩剧结尾不是女主角得不治之症就是大团圆。
看了结尾在看一下他的正文,你是否觉得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是否太过于完美了呀?好像他集聚了所有经典爱情的必要情节于一身,就一见钟情而言,现在科学家研究机率很低,况且在古代女子足不出户,所以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开始就有点梦幻般的感觉。
后来又经历了社会的考验,为心爱的女子于权贵做斗争,可谓是要美人不要江山的壮举,验证了爱情史盲目的。
《西厢记》的读书心得感悟8篇
《西厢记》的读书心得感悟8篇《西厢记》的读书心得感悟8篇1古往今来,最真的是亲情,最深的是友情,最琢磨不透的是爱情。
爱情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更是遥不可及。
但是王仕普的《明月三五夜》让我明白了他对爱情的诠释,也让我知道了一对年轻男女的憨直之爱。
我钦佩他们敢于反对封建势力。
刚看《西厢记》的时候只是个假名,元杂剧大结局。
看完之后,我后悔了。
我觉得无聊,不想再读一遍,就扔在一边了。
后来收拾的时候发现了这本书,心血来潮就开始看。
看完之后,我得出一个道理——。
什么是好书,什么是耐久书。
这本书修辞华丽,情节生动,文笔细腻,让人爱不释手。
亭子的告别,属于我最爱的。
歌曲多愁善感,优美动听,语气婉转动听。
把盈盈的哀怨和恨意表现到极致,让全文充满一种淡淡的说不出的哀怨。
此折主要描写盈盈告别张生时的情景,以及离别后的焦灼感。
这个折不仅好看,还借了很多曲子。
“蓝天,黄花,西风紧,北雁南飞。
黎明来临,霜林中谁醉?总是泪流满面。
”堪称其中最重要的作品。
前四句一句一景,巧妙地利用秋景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凸显了盈盈复杂的内心世界。
两个问答下来,风景深深地脱离了人的主观色彩,磨砂的叶子如痴如醉。
其实是脱离人的血液的。
这两句话既说明了时间和季节,又刻画了盈盈含泪的眼神,使离别更加伤感,从而表现出一个多情女子的形象。
古往今来,不止一个崔莺莺,众所周知的梁山伯和祝英台至死不渝的爱情,还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
他们不怕封建势力的迫害,敢于反抗,因为他们想实现自己的理想。
我们应该学习他们执着的信念和不懈的精神,为他们的梦想和抱负而奋斗。
至于感情,我们还没到享受的年龄。
《西厢记》的读书心得感悟8篇2似乎古人也爱推销,光是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就推出了一本书。
这本书就是《西厢记》。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是被此书彻底地迷住了,感受着这其中动人的爱情故事,陶醉在其中。
不光是她就连我也不例外。
那痴情书生张君瑞遇见了那崔莺莺是茶饭不思,堂堂读书之人却把书忘道九霄云外,念念地将那莺莺往心底搁着,久久不能忘怀。
西厢记读后感范文(3篇)
西厢记读后感范文(3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以下是我整理的西厢记读后感范文(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西厢记读后感篇1"好句有情怜夜月,落花无语怨东风'。
这是《西厢记》里的一句名诗。
《西厢记》,元代王实甫作。
这部作品实际上来源于唐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唐元稹作)。
传奇者,浪漫爱情故事。
元朝是中国剧本创作的一个高峰时期。
除了王实甫外,杰出的剧作家还有关汉卿,其代表作《窦娥冤》经久不衰。
《西厢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剧之一(其余为《牡丹亭》、《长生殿》和《桃花扇》),剧中张生与崔莺莺的生死恋情历来为人们传颂。
《莺莺传》本是以悲剧收尾,但在王实甫手下,张生(字君瑞)和崔莺莺却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张生出身于上层阶级,父亲是礼部尚书,但因病早逝,从今,家道没落。
于是,前往投靠其父亲曾救济的同窗杜確,由于他镇守边疆,掌控十万大军。
张生想从那里谋个一官半职。
崔莺莺出身其实更优越。
父亲是相国,但也在她幼时早逝。
一家人只好举家迁移至浦东(今山西省西南永济市蒲州古城)。
张生爱游山玩水,所以有一日特地去浦东普救寺游玩。
由于有缘,所以那天,崔莺莺及侍女红娘也碰巧去该寺上香(普救寺是崔相国生前主持捐建的),两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
迫于封建礼教,张生以读书为名,借居于普救寺的西厢,希冀每天多望崔莺莺一眼。
后来,当地的地头蛇孙飞虎得知崔莺莺貌若天仙后,欲用其五万大军趁崔家上香的机会去普救寺"抢劫'。
无奈,崔夫人提出解围者嫁其女的说法。
值此危难之际,张生接下这一"光荣的任务'。
他派一和尚送信给杜確,最终在他的关心下,压退了孙飞虎。
但是,"却道妇人心易变',崔夫人瞧不起张生,嫌弃他无名无财,便生出返悔之心,由于有损名门。
可是,在爱情面前,谁又阻挡得了丘比特的情箭呢?"崔莺莺夜听琴',两人在红娘的关心下成就"好事'。
西厢记读后感1000字范文大全-5068儿童网
西厢记读后感1000字范文大全 - 5068儿童网《西厢记》,元代王实甫作。
这部作品实际上来源于唐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唐元稹作)。
传奇者,浪漫感情故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西厢记读后感1000字范文大全1,希望你喜欢。
西厢记读后感1000字范文大全1还记得以前。
不管是在语文课上,还是在历史课(文学史)上,都曾看见过、听过教师讲关于《西厢记》的文章或简介,所以,说实话,心里对《西厢记》还是存在一点好奇的,所以有种想看的冲动,可是,怎奈种种原因,这一想法被搁置了,可是,到了大学,古文教师正好说让我们每人都看《西厢记》,还真是那什么啊呵呵……话说,提起元稹的《莺莺传》可能许多朋友并不熟悉,可一提起《西厢记》,恐怕没有几个不明白的。
其实《西厢记》就是根据《莺莺传》改编而成的。
只可是《西厢记》是歌颂自由恋爱的喜剧,而《莺莺传》则是一出始乱终弃的感情杯具。
如果说《西厢记》是根据人们完美愿望而写成的一篇成人童话,那么《莺莺传》则是描述社会现实的报告文学。
看《西厢记》的原始冲动还是因为被书中的感情故事所吸引、所感动,我明白,原本《莺莺传》是以崔莺莺最终被张生无情的抛弃作为结局。
说心里话,我是不喜欢读杯具的。
我和大多数人一样,也都期望每个感情故事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的认识到这只可是是自欺欺人的想法罢了。
世界上存在着太多的另人悲伤的故事,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
并且我觉得《莺莺传》比《西厢记》更具有艺术感染力,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结局耐人寻味,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说起《西厢记》来,我最喜欢的不是那缠绵悱恻的男女主角,也不是那个比较古板的老夫人,而是那个娇俏的小丫鬟,红娘。
首先,在我看来,红娘是一个充满反叛精神的人,虽然她只是一个小小的丫鬟,可是她的反叛精神却表现得很明白。
崔莺莺、张生的自由婚姻,在充斥着封建礼教的社会背景下,是大逆不道的,但红娘作为一位老夫人派来“看守”小姐的丫头,不仅仅不揭开这层秘密,或置若罔闻,反而推波助澜,是这场婚姻得以美满结局的主要的牵线搭桥之人。
西厢记读后感1000字两篇西厢记读后感1000字西厢记读后感.doc
西厢记读后感1000字两篇西厢记读后感1000字西厢记读后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本好书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阅读享受,更重要的是能启迪我们的灵魂。
读后感栏目为大家带来西厢记读后感1000字,一起来看看吧!西厢记读后感1000字【一】《西厢记》的情节如今看来不过才子佳人,终成眷属。
若非王实甫文才出众,人物刻画细腻入微,跃然纸上,此类题材极易沦为浓词艳曲,附庸风雅之流。
中国人的情感历来含蓄隐忍,决不可能如希腊艺术中“我欲火中烧,如痴如狂”那般纵情恣意。
在正统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时代,一曲西厢唱醒了多少对真挚爱情的强烈渴望。
提及《西厢记》,必不可不提《莺莺传》。
一个团圆美满,一个始乱终弃。
虽则人人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毕竟《莺莺传》的结局更趋于真实。
《西厢记》的大团圆是中国文人永远的才子佳人梦,它存在于童年时代泛黄的小人书里,在爷爷随口哼唱的古戏里,在敲锣打鼓,纷纷嚷嚷的闹剧里,却偏偏不在多情才子的薄情浅意里。
张生是否为元稹,莺莺是否为其“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有情人,我自无暇追问。
只是中国文人惯以多情自居,在爱情面前信誓旦旦,激情荡漾,而最终在世俗盛名之下大多不过是当年的风流韵事化做如今的浅斟低唱。
想那“情切切,意绵绵”,想那“别后相思隔烟水”,想那高楼红袖,碧玉红笺,都果然如过眼云烟,浮华似梦。
而我总以为,只要曾经有情,不论多久多远,总能在记忆中存留一抹,或深或浅,或不甘或释然,或念念不忘,或故作烟消云散,某时某地恍惚追忆,只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而已。
《莺莺传》中张生一句“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将可怜的爱情贬为淫邪妖魔。
而莺莺一纸断肠书哭尽多少绝别之痛“自去秋已来,常忽忽如有所失,于喧哗之下,或勉为语笑,闲宵自处,无不泪零。
乃至梦寝之间,亦多感咽……临纸呜咽,情不能申。
千万珍重!珍重千万!”人生难得真性情,情切至此,痛断前缘也要清清楚楚,两不相欠。
转念思之,多情薄意自然不能完全责备才子文人。
西厢记读后感优秀作文5篇
西厢记读后感优秀作文5篇王实甫《西厢记》诞生后,就被誉为元明杂剧的压卷之作,七百多年来,一直活跃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直到现在还有许多《西厢记》的保留剧目,受到人们的喜,大量的《西厢记》续书也应运而生。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西厢记读后感优秀作文,希望大家喜欢!西厢记读后感优秀作文1《西厢记》说的是“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样一个又俗又滥的故事:张生与崔莺莺一见钟情而崔母出于家族利益和封建礼法的考虑百般阻挠最后在红娘的帮助下经过一系列斗争崔张终成眷属。
作品表达了男女青年要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愿望显示出一种所谓反封建的主题。
今天崔张们自由结合的障碍早就不复存在造成他们当初离合悲欢的社会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青年人为什么还要读《西厢记》呢?《西厢记》又凭什么去打动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物质极大丰富、两性结合空前自由的时代里的年轻人呢?当然《西厢记》的故事曲折生动文辞优美华艳写景写情写人写事无不妙笔生花令人心旷神怡。
我们读《西厢记》的确应该细细潜玩元曲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王实甫的如“花间美人”般的绚丽词章但更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来揣摩体味曲词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这种揣摩体味又会反过来丰富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强化自己的生活体验。
这样阅读就同生活联系起来了就同人生和生命联结起来了阅读活动就在精神上、心灵上影响人、改变人。
林黛玉读西厢时的所谓“词句警人满口余香”不是仅就《西厢记》的作者融化百家、文采斑斓的语言艺术来说的我的理解“警人”者乃是指它的思想意蕴“余香”者则是情到浓时氤氲飘香熏陶渐染怡情养性。
文学作品是写人的写人之情、人之性写人情之美、人性之真。
《西厢记》写出了张生的钟情之美、莺莺的深情之美、红娘的热情之美情之美基于性之真。
人活着不只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精神的美在于率性纵情而任何破坏这种美的势力必然是丑恶的。
《西厢记》写出了这种美与丑的较量写出了人性的被束缚和被压抑更写出了人性终于冲破束缚如惊雷如春笋自由伸张的勃勃生机。
读西厢记有感1000字
读西厢记有感1000字读西厢记有感1000字(精品8篇)读西厢记有感1000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读西厢记有感1000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读西厢记有感1000字(精品8篇)】,供你选择借鉴。
读西厢记有感1000字篇1在《西厢记》这本杂剧里,王实甫的功绩绝不止是将讲唱文学改变成了代言体的戏剧,使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在崭新的艺术形式里获得了新的生存基地。
王实甫充满创新精神地使崔张故事各方面都趋于完美,符合大众的审美观点,从而具有了从《莺莺传》到《董西厢》、一系列歌咏崔张故事的作品,所不可比拟的生命力。
“永老无离别,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这是《西厢记》主题思想的点睛之笔,不仅张君瑞与崔莺莺应当成为夫妇,也不限于《董西厢》里所说的“从古至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而是愿“普天下”的有情人,都毫无例外地应当成为眷属。
莺莺与张生从佛殿初遇时起,就开始了感情的交流,经过月夜联吟、斋堂互视,就更加深了这种感情,由最初的互有好感,发展到倾心爱悦。
张生对莺莺从一开始就爱慕的神魂颠倒,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刚刚的打个照面,风魔了张解元”,而莺莺说:“自见了张生,神魂荡漾,情思不快,茶饭少进。
”从一开始的一见倾心,到了普救兵乱、白马解围时,这种感情就已经发展到难解难分的程度,莺莺在白马解围后满以为婚事将成,不禁吐露真情:“我相思为他,他相思为我,从今后两下里相思都较可。
”可如果不能成合,岂不就明明白白地成了:“我相思为他,他相思为我,从今后两下里相思难较可”吗?然而,老夫人当下就反对二人的爱情:“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并提出要张生进京赶考,如果他不去或者落第就甭想得到莺莺。
封建家长制鄙弃的是爱情,可男女主人公所重的是爱情,剧作家所肯定的、支持的也是爱情。
那么爱情是抽象的吗?当然不是。
爱情作为男女之间互相爱慕、互相吸引的感情,从来都是具体的内容。
张生眼里的莺莺是:“比着那月殿里嫦娥也恁般撑”,“佳人才思,俺莺莺世间无二”,“那语句轻,音律轻,小名儿不枉了唤莺莺”。
《西厢记》的读书心得感悟(精选17篇)
《西厢记》的读书心得感悟(精选17篇)《西厢记》的读书心得感悟篇1看完戏剧《西厢记》后,颇具震撼与欣赏,因为之前只是在听老师讲这部极具价值的杂剧,就饶有兴趣,尤其想进一步深入了解它,于此对其剧情有了大概认识。
整个戏曲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波澜,却表现得极丰富、生动,王实甫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使女主角莺莺的性格显得十分突出,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女子的含羞与矜持,充满了女性的另一种美。
在整场戏剧中,分为4个高潮,一线贯串是指整部作品自始至终都是以崔、张二人的爱情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二类矛盾是指以崔、张、红为代表的进步力量和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之间的根本性矛盾,以及崔、张、红之间的误会性矛盾。
这两类矛盾构成了两种不同的戏曲冲突,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从而使剧情生动曲折。
三个人物是指处于全剧结构中心的崔、张、红三个主要人物。
整部戏就是以这三个人物为中心,通过情节发展来展示性格,又通过性格来展开冲突。
《西厢记》全剧情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六次高潮,即“寺警”、“赖婚”、“闹简”、“赖简”、“拷红”和“争婚”。
全剧既有统一的线索,又有六大转折,因而使剧情波澜曲折,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戏剧中刻画的四个人物中,张生,一方面执着追求爱情,一方面对莺莺的心思捉摸不定。
莺莺,她既要克服封建礼教长期对他的影响,更要躲开老夫人的耳目,又不得不表现小姐的尊严与矜持,所以充满了顾及与尴尬,这种种的客观因素困扰着她。
而在其过程中,各个人物的心理与性格特征尤其生动。
《西厢记》的读书心得感悟篇2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包括《拜月亭》、《西厢记》、《墙头马上》、《倩女离魂》,在这四部剧作里,《西厢记》是我唯一一部从头读到尾的作品。
对于西厢记,恐怕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剧中的人物了,剧中主要人物张生、崔莺莺、红娘,各自都有鲜明的个性,而且彼此衬托,相映成辉。
就崔莺莺这个人物个性,就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地方。
出身名门家道中落的崔莺莺,带着青春的忧郁上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厢记的读后感1000字提起元稹的《莺莺传》可能许多朋友并不熟悉,可一提起《西厢记》,一提到红娘,恐怕没有几个不知道的。
其实《西厢记》就是根据《莺莺传》改编而成的。
只不过《西厢记》是歌颂自由恋爱的喜剧,而《莺莺传》则是一出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
如果说《西厢记》是根据人们美好愿望而写成的一篇成人童话,那么《莺莺传》则是描述社会现实的报告文学。
看《莺莺传》缘于《西厢记》,因为被《西厢记》中美好的爱情故事所感动,所以当我无意间看到《莺莺传》后,便迫不及待的读了起来,想知道它到底与《西厢记》有哪些不同。
可我怎么也没想到,故事竟然是以崔莺莺最终被张生无情的抛弃作为结局。
说心里话,我是不喜欢读悲剧的。
我和大多数人一样,也都希望每个爱情故事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的认识到这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想法罢了。
世界上存在着太多的另人悲伤的故事,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
而且我觉得《莺莺传》比《西厢记》更具有艺术感染力,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结局耐人寻味,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崔莺莺的个人悲剧是如何造成的呢,这既有张生的原因,也有她自己的原因,还有社会的原因在里头。
首先说张生这个人物,小说开头交待说:“有张生者,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
或朋従游宴,扰杂其间,他人皆汹汹拳拳,若将不及;张生容顺而已,终不能乱。
以是年二十三,未尝近女色。
知者诘之,谢而言曰:"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凶行。
余真好色者,而适不我值。
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尝不留连于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
"诘者识之。
”从这段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张生是当时社会一个非常优秀的知识分子,既长得英俊潇洒,又性格温和,还不近女色。
当然文中也提到了,他对人说:“不是自己不好色,而是没有找到能让自己心动的女人啊!”给人的感觉就是张生对爱情的态度非常的认真,不是那种烂情的人。
在没有遇到自己心依的人之前,他不会轻易付出自己的感情。
文章紧接着交待说,张生出去游玩寄住在普救寺,而他的姨母郑氏也寄宿在那里。
正赶上当地军队的最高统帅病死了,而新任的将军还没有到,所以士兵们便开始到处烧杀抢掠。
张生与当地的将领是朋友,所以请就请他派军队保护郑氏一家。
郑氏对张生非常感激,所以便让他的儿子和女儿出来拜谢张生的救命之恩。
张生对郑氏的女儿崔莺莺一见钟情不能自拔。
所以他就私下里多次送给莺莺的丫鬟红娘许多礼物,并请求她代为传递感情。
红娘起初不同意说:“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泄。
然而崔之姻族,君所详也,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而此时,张生则耍起了无赖。
他说道:“余孩提,性不苟合。
或时纨绮间居,曾莫流盼。
不为当年,终有所蔽。
昨日一席间,几不自持。
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
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
尔其谓我何?”大家注意,悲剧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若张生是真心实意的喜欢崔莺莺自然会乐意娶她,怎么可能像他说的那样因为多等两天就会因相思而死了呢!我觉得人的性命决不可能像他说的这么脆弱,否则人类早就绝种了。
他之所以这么说,无非就是想不负责。
前文交待过他是个对感情很负责的人,而此时为什么突然之间就变了呢。
我认为可能是他此时正处在一种矛盾当中,首先是他的确深深的爱上了崔莺莺,可他又非常明白自己和崔莺莺门第不合,父母是决不会同意的。
在这种两难的情况下,最好的选择便是不负责任的偷情。
这种以牺牲崔莺莺的终生幸福来换取他个人短暂快乐的做法,是非常的卑鄙和龌龊的。
但红娘并没有看出他的狼子野心,相反的,她觉得张生是个痴情的男子。
为了成全他,红娘给张生出主意说:“崔之贞慎自保,虽所尊不可以非语犯之,下人之谋,固难入矣。
然而善属文,往往沈吟章句,怨慕者久之。
君试为喻情诗以乱之,不然则无由也。
"张生大喜,立即写了两首情诗交给红娘,希望能打动崔莺莺的心。
崔莺莺给张生回了一首《明月三五夜》,其词曰:"待月西厢下,近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张生知道莺莺已经被他打动,约他在西厢见面。
所以张生便在当晚趁着月黑风高,悄悄的跳墙进去与莺莺约会。
张生本以为可以与莺莺尽鱼水之欢,谁想到莺莺之所以写这首诗,就是要把他引来,好当面说清楚。
张生被莺莺回绝以后,只得灰溜溜的走了,并从此对莺莺死了心。
若故事就此打住,也就没有那么多事了。
可谁知过了几天,莺莺竟主动送上门来,和张生缠绵了一夜,张生自己都以为是在梦中。
崔莺莺为何会有如此转变,一般人都会觉得很突兀。
可若是仔细读读,崔莺莺写给张生的诗,不难看出些端倪来。
"待月西厢下,近风户半开。
”半开的又岂是门户啊,还有莺莺一颗萌动的芳心。
莺莺自幼生在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所以把女人的名节看得很重。
刚开始他的妈妈另她出来见张生时,她托病不肯出来,出来后又不发一言。
可她必竟是正处在青春期的少女,正所谓:“哪个少女不怀春!”也许在她的心里,早就对张生有意了,可又迫于封建礼教不敢表露出来。
接着张生以情诗来打动她,她对待张生的态度便似她诗中所写的那样欲拒还迎。
可作为一个女孩子,尤其是封建社会的女孩子,在社会舆论压力空前巨大的情况下,又不得不压制自己的感情,所以她才在西厢拒绝了张生。
我想在她看到张生失望的离去的那一刻,她的内心也一定是非常痛苦的。
她明明是喜欢张生的,却迫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不得不拒绝他。
应该说崔莺莺是勇敢的,最终她终于冲破了一切束缚投入到了张生的怀抱。
可她又是懦弱的,当她得知张生有意遗弃她之后,不但一点也不反抗。
反而向张生说:“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
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则殁身之誓,其有终矣,又何必深感于此行?然而君既不怿,无以奉宁。
君常谓我善鼓琴,向时羞颜,所不能及。
今且往矣,既君此诚。
”她将一切责任都归结于自己太过轻浮,张生若是一直对她好下去,那是她的运气。
张生若是舍弃她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临了,还为他拂了一曲《霓裳羽衣序》,然而没有弹了几声,就因曲调哀怨而停止了。
莺莺丢弃了手中的琴,哭着跑回去了。
当时,张生也被感动的热泪盈框。
然而他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还是无情的将莺莺抛弃了。
而崔莺莺面对张生无情的抛弃又是怎么做的呢?第二年,张生科考失利,莺莺寄书于他:“捧览来问,抚爱过深,儿女之情,悲喜交集。
兼惠花胜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唇之饰。
虽荷殊恩,谁复为容?睹物增怀,但积悲叹耳。
伏承使于京中就业,进修之道,固在便安。
但恨僻陋之人,永以遐弃,命也如此,知复何言?自去秋已来,常忽忽如有所失,于喧哗之下,或勉为语笑,闲宵自处,无不泪零。
乃至梦寝之间,亦多感咽。
离忧之思,绸缪缱绻,暂若寻常;幽会未终,惊魂已断。
虽半衾如暖,而思之甚遥。
一昨拜辞,倏逾旧岁。
长安行乐之地,触绪牵情,何幸不忘幽微,眷念无斁。
鄙薄之志,无以奉酬。
至于终始之盟,则固不忒。
鄙昔中表相因,或同宴处,婢仆见诱,遂致私诚。
儿女之心,不能自固。
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无投梭之拒。
及荐寝席,义盛意深,愚陋之情,永谓终托。
岂期既见君子,而不能定情,致有自献之羞,不复明侍巾帻。
没身永恨,含叹何言?倘仁人用心,俯遂幽眇;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如或达士略情,舍小従大,以先配为丑行,以要盟为可欺。
则当骨化形销,丹诚不泯;因风委露,犹托清尘。
存没之诚,言尽于此;临纸呜咽,情不能申。
千万珍重!珍重千万!玉环一枚,是儿婴年所弄,寄充君子下体所佩。
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终始不绝。
兼乱丝一絇,文竹茶碾子一枚。
此数物不足见珍,意者欲君子如玉之真,弊志如环不解,泪痕在竹,愁绪萦丝,因物达情,永以为好耳。
心迩身遐,拜会无期,幽愤所钟,千里神合。
千万珍重!春风多厉,强饭为嘉。
慎言自保,无以鄙为深念。
”多么痴情的一个女子啊!可惜她遇到了一个薄情负心汉。
那张生竟将此书到处展示给人看,好让别人看他多么有手段。
当别人问他为何抛弃对他一往情深的莺莺时,他竟然无耻的说:“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
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不为雨,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
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
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
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真是一个无耻至极的混蛋。
然而更另人可悲的是,当时世人竟没有几个同情莺莺悲惨遭遇的,反到将张生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
可悲,可叹啊!从这点我们也可以看出张生之所以这么做,也是顺应了当时人们的普遍认知的。
在他认为他自己做得很对,而根本没有把莺莺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去想。
只不过把她当成一个玩物,正像刘备说的:“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能够白头偕老的妻子都可以视为衣服,就更不要提情人了。
也许在他们眼里,莺莺连衣服都不如,简直是一盆祸水。
从崔莺莺的悲剧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社会大环境不变的情况下,个人是很难冲破大众普遍所持有的观念的。
社会认知是什么样的,人们行为便会怎样。
生活在现代的青年们是幸福的,我们可以爱自己想爱的人。
然而有利必有弊,现在的人对爱情过于轻率了,人们不再相信这世上有忠贞不二的爱情了,认为那只是美好的童话而矣。
现在像崔莺莺一样被人抛弃的女孩子实在太多了,而她们倒是比崔莺莺更想得开,因为这太普遍了。
所以她们可以很快的再找到新的情人,因此上爱情便也就贬值了。
若长此以往,恐怕以后再想看到纯真的爱情,也真的只能在书里找了。
这才是真的可悲可叹啊!西厢记读后感1000字,XX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大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