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佛法
认识佛教
一、什么是佛?——智慧、觉悟的意思 什么是佛教?——佛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
二、佛教的学位制度
1、(阿)罗汉——正觉。 贪嗔痴断尽了,没有烦恼了。 2、菩萨——正等正觉 “等”是等于佛,还没成佛。 菩萨用的心和佛的心一样,是真心。 罗汉用的心和我们的心一样,是妄心,是假心。 3、佛——无上正等正觉 觉悟了宇宙人生真相,拥有究竟圆满的智慧的 人。
四、佛法的教学艺术——佛教寺院 1、天王殿——进山门第一个建筑物,供奉弥勒菩萨和何事物, 心里都欢欢喜 喜、平平静静, 不要跟任何人 计较,有了这 些条件才能真 正入佛门学佛。
四大天王—— 1、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 持:保持,国:国家 主持一个家庭(持家)、公司、 国家,要怎么做呢?——一定要 尽职尽责,尽自己的本分。 琵琶代表“中道”, 代表做事 情尽职尽责,做到恰到好处,不 能过也不能不及,事情才圆满。 像琴弦松了弹不了,紧了就断了。 2、南方增长天王(手持智慧剑) 代表做好分内的事情还不够, 要天天进步。我们的德行、学问、 智慧、才艺、能力都要增长。 慧剑代表“快刀斩乱麻,慧剑 断烦恼”
4、贡品、贡具——一切 贡品设施都是教育提醒 我们自己,佛不会吃的。 (1)水——代表清净, 看到水,就想到我们的 心要像水一样清净、平 等。 (2)花——代表“因”, 先开花后结果。 (3)水果——代表“果” 看到花和果,教导我们 “希望得什么果报,就 应该修什么因” (4)灯——代表智慧、 光明 (5)香——代表戒定真 香,看到香,闻到香气, 提醒自己要修戒。
三、大乘佛法的修学次第——以四大菩萨代表整个佛法。 1、九华山的地藏菩萨:——代表孝敬 “地”比喻我们的心地,本来具足无量慈悲、智慧、福德。 《地藏经》讲入佛门的修学方法——“孝亲尊师”。
什么是“佛法”?
佛学中所谓的“法”,并不是人们所理解的什么法规法令的那个意思中的“法”,在佛学的义理中,“法”是泛指一切的事和理,及其产生、消亡的内在外在之原由。
那么,从这个角度讲,世法范畴中的什么法令法规当然也是“法”了。
在佛经中,我们常见到“一切法”、“诸法”等字样,就是指“一切事物”或“宇宙万物万有之事理”的意思。
佛学中常有“万法圆融”的说法,即是指一切事物之存在都不相背离,相互依存,因果相续,平等无二,都在本有的“实相”之中。
按现代哲学语义来讲,就是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互为条件的,变化发展的,都是客观存在。
我们认识和感受世界,就是从“法”开始的。
任何事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质和相状,有它一定规则、规律以及存在的内在和外在条件,只不过在佛学上叫做因缘、因果而已,这一切都是“法”。
例如水这种东西,它保持着它的“水性”,它有水的物理和化学特征、特性,使人一见便生起水的了解,反过来说,如果一件东西没有“水性”,它的规则不同于水的规则,我们便不能生起水的了解。
而修证佛学的目的,就在于如实这般地求证到一切的“法”之来龙去脉。
一般来讲,我们习惯将释迦牟尼对一切法如实的证悟后,在特定条件下,宣示出来的相关言说与实践方法统称为“佛法”,狭义来理解即是释迦牟尼佛讲的“法”就叫佛法。
所以,释迦牟尼既已成佛,那他所言所证的一切便是正确的,我们当然要恭敬地学习、实践他传下的“佛法”了,佛门管此叫“如法修证”,这是从世俗谛的角度讲。
广义来看(即胜义谛中),佛法即“般若波罗蜜多”。
它与释迦牟尼这个人的存在与否可以毫无瓜葛,因为“般若波罗蜜多”,是指存在的本然实相,法尔如是,绝不是由谁所发明或创造。
释迦牟尼只是一个“般若波罗蜜多”的实践者、证明者、宣传者。
而且法无定法,“法”只在一定具体因缘条件下才会“有用”。
我们体认这一点很重要,否则弄不好信仰佛法就成了迷信和盲从。
所以,释迦牟尼曾用舟来比喻“法”,教导我们上岸时一定要“弃舟”才能实现修行的目的。
佛教的意义
佛教的定义作者:堪布慈诚罗珠发布时间: 2011-05-09 来源:慧灯之光四现在有很多学佛多年的人,还不清楚真正的佛法是什么,其所涵盖的范围究竟为何。
不仅在汉地有很多人不懂何为真正的佛法,在藏地也有同样的问题。
除了一些僧人以外,一般的农民或牧民大都对佛法的内涵不甚了解,认为只要能修佛塔、经堂或金碧辉煌的寺庙,或者念一点观音心咒,就是很不错的佛教徒了,但这些仅是做善事而已,不是学佛,也不是修行,所以,我们有必要对佛法或佛教的定义略作说明。
一、佛教的错误定义佛教≠信仰有些人认为,佛法是一种信仰。
信仰也即信心,佛法当然是需要信心的,但如果因此而说佛法就是信仰的话,又显得过于简单了,由于信心仅仅是佛法的许多观念之一。
佛教的基础和重点都不是信仰,而是智慧和大悲。
佛法虽然提倡信仰,但除了佛法以外,科学也有对信心的要求。
譬如,现代人提倡对科学要有信心,如果有人不相信科学的话,可能连飞机都不敢坐了。
正因为相信科技,相信飞机能将人从出发地带到目的地,人们才会去坐飞机。
无论做世上的任何事,都要有信心才能成办,而佛教所谓的信心,也就是如此,所以,认为佛教仅是一种信仰是不正确的,信仰不能等同于佛法。
佛教≠哲学那么,佛教是哲学吗?也不是。
哲学有西洋哲学、东方哲学等不同的类别,虽说其中的某些思想与佛教相似,但没有任何哲理所剖析出的深度,能达到佛法的层次,所以,佛教也不等同于哲学。
佛教≠科学佛教是科学吗?虽然佛教中的某些观点与科学相同,但也不能就此将二者画上等号。
佛教≠唯心主义佛教是唯心主义吗?很多人认为,宗教是唯心主义,但这应该是针对西方宗教而言的。
多数的西方哲学家都是唯心主义者,故而他们也将西方的宗教归入唯心主义的范畴,然而,佛教的思想与唯心主义是全然不同的,所以佛教也不是唯心主义。
佛教有四个宗派,其中的经部与一切有部根本就没有唯心的论点,属于大乘的中观也没有唯心的主张,而同属于大乘的唯识宗则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派别,其中仅有一派所讲的小部份观点与唯心主义有些许相同。
最简单地说明什么是佛法
最简单地说明什么是佛法
佛教就是教人断恶行善,由此可以得到下列几种离苦得乐的结果:1,可以获得智慧,破除愚痴。
2,心情快乐,意识精神状态正常及提升,消除精神病及各种烦恼不快,3,身体得到健康,消除疾病,4,生活状况好转,人们尊敬,消除与人之间的矛盾,消除各种灾难,消除贫贱困苦。
5,死后升天或投生于好的家庭,死后不生于贫贱家庭及不生于地狱饿鬼畜生中。
当然,也可以发愿念佛成为教育人断恶行善离苦得乐的教师---成佛。
以上所依据的原理就是因果报应原理:作善得福,作恶得祸,所作所得,自作自受。
善指对众生有利的事,恶指对众生有害的事,福指快乐的心情、高的智慧与好的意识形态、健康的心理、健康的身体、好的人际关系及富贵的社会地位,祸指痛苦的心情、智商低、卑劣的意识形态、病态的心理、不健康的身体、差的人际关系及贫贱的社会地位。
几个佛教术语:戒定慧是学习断恶修善离苦得乐的的具体过程。
戒就是努力不作恶;定就是遇事要冷静理性地思考自己为什么会作恶,肯定会错误地认为做恶事会给自己带来好处。
如果安定理性地思考,会纠正自己的错误思想观念,从而消灭了自己错误的思想观念和产生正确的思想观念。
正确的观念就是慧---智慧。
消灭了自己错误的观念,自己就会消除了由此导致的痛苦与灾难---解脱(或不在六道里向苦道轮回或脱离生死之苦),有了正确的思想观念,自己就会忏悔自己的错误及所作的恶事,自己就会只做善不作恶而进入无苦的精神及生活境界---涅磐。
佛教的戒恶就是十善:不杀生、不邪淫、不偷盗、不欺骗、不自赞、不恶口、不告状、不贪吝、不嗔恚、相信善必得福恶必得祸。
福报、能量守恒、传统文化与佛法 (1)
福报、能量守恒、传统文化与佛法(昱普于佛历2554年戊子月辛卯日卯时禅定感言)福报是什么?是正的能量,是因缘而生的果实,包括住房、工资待遇等名利、身体健康、婚姻美满、子嗣绵延。
果报是什么?是福报和恶报的综合,有吉凶之分。
福报是怎么来的?源于前世之善因和今生的为人处世,因缘而化,因缘而示现,就如好的果实必是源于充分的阳光、肥沃的土壤、定期的施肥和科学的栽培,这是自然规律。
能量守恒是什么?是自然规律在能量场上的和谐体现,是自然平衡法则。
传统文化是什么?是古圣先贤通过对自然规律的阐释,对子孙后代的至善教育。
佛法是什么?是宇宙人生真相,是佛陀告诉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去为人,处事和生活、觉悟,即回归自性,。
学佛是什么?是按照佛陀的教诲,能够觉悟,按照自然规律去生活,进而恢复自己的性德而已。
学佛的目的是什么?是成佛,成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回归自己,实现自己,最终离苦得乐。
学佛的根基是什么?从《弟子规》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培植自己的德行,敦伦尽分,使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天下和谐,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过程,最终成为和佛陀一模一样的人,自利利他,觉行圆满。
学佛的过程是什么?从儒家的“立德立名立言”开始,不断修习直至拥有佛陀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
幸福、健康、吉祥是什么?是好的福报。
好的福报是什么?是正的能量,正的能量源自你的内心,源于身心的和谐统一。
身心和谐如何获得?按照古圣先贤的教诲,即自然规律,做一切事,包括生活的各个方面,培养和累积自己的德行,使之厚德载物,德位相配,把过往造作的不好的一面转变为好样子,也就是由负能量逐步消解并向善的力量、正的能量转化,恢复身心和谐与平衡,逐渐回归自己,使万事万物各安其位,仅此而已。
佛法与能量守恒定律、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什么?佛法和传统文化都是大医学,大科学,都是能量守恒定律的示现。
传统文化是佛法的根基,是小乘,是成就三善道的基础,虽至善但不圆满。
佛法高于传统文化,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
海空师父讲什么是佛..
什么是佛法2002-11-18 海空上师于栖乐寺所谓“佛法”,即成就智慧、觉悟圆满的方法。
从释迦牟尼佛的诞生、出家、成道、传教,到以后南进的小乘佛教,以及北上的大乘佛教,直至传入中国后,分各宗各派的说法。
若用历史的眼光讲佛法,只能说明外表,而没有深入骨髓。
我今天试将这个大问题,从三个不同的方面来阐述:至于我这样阐述究竟是否能使各位得到益处,还要请各位指正。
哪三个不同的方面呢?第一,是比较佛法和其他宗教的不同。
目的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说明佛法。
第二,是以大乘佛法人人都具有佛性的真理为中心,说明我们还未成佛的原因。
第三,是针对现代一般人的生活情况,介绍几点符合佛法修持原则,而人人可以随时随地实行的方法。
目的在使人人易于自己体验,逐渐引入,明白佛法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一、佛法否认世界是上帝创造的其他任何宗教,除佛教外,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相信有一个万能的上帝,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上帝;上帝创造世界、创造人类,上帝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能做。
可是佛法却不承认有这么一位创造世界的万能上帝,因为佛法在基本理论上,根本不承认有一个创造世界的最初开始。
佛法的理论认为,“开始”这个观念,是因人类“有限”的心理,不能涵括万千的因果关系,为其本身的思想便利起见,所发明创造出来的一个假想或假定罢了。
一般宗教的“宇宙开始”论,即是犯了这个错误。
凭着自己有限性意思,硬说有个开始,因为有这么一个最初开始的假想,所以接着就弄出一个创造世界的万能上帝来。
问题是:上帝如果是万能而慈悲的,他老人家为什么不把他自己创造出来的人们,这些痛苦的众生,当皮球一样,一脚踢上极乐天堂更省事!可是事实上他没有这样做。
其实上帝也是人类思想的假定。
上帝这个概念,是由于古代人民震慑于宇宙间许多不能解释的现象,如雷电、地震、海啸、瘟疫等而设定出来的。
人类创造出来这个“神”的观念,不仅对宇宙现象的奇妙有了解释,同时也满足了当时人类实际的需要,使他们得到了“安全感”。
佛法基础知识
问:佛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我前面说过释迦牟尼当初出家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
当时印度许多教派都是有最后解脱的理想的。
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简单地说来,就是说世间的苦苦谛Dukkha”sacca和苦的原因因谛或称集谛Samudayasacca,说苦的消灭灭谛Nirodha”sacca 和灭苦的方法道谛Magga”sacca。
佛教经籍非常繁多,其实不超出这四圣谛Cattāriariya”saccāni,谛的意义就是真理,而四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则是缘起论Paticcasamuppāda。
佛教的所有教义都是从缘起论这个源泉流出来的。
佛法的基本内容和佛教经籍问:缘起是什么意思?答:“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
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待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
因Hetu、缘Paccaya,一般地解释,就是关系和条件。
佛曾给“缘起”下了这样的定义: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 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这四句就是表示同时的或者异时的互存关系。
问:什么是同时的互存关系?答:举一个简单例子来说明。
如师生关系:有老师则有学生,有学生则有老师,无老师则不成其为学生,无学生则不成其为老师。
这是同时的互相依存的关系。
问:什么是异时的互存关系?答:如种子和芽的关系:因为过去先有了种子,所以今天才能有芽生;也因为今天有芽生,过去的种子才名叫种子,这是异时的互相依存的关系。
从另一方面看,种子灭的时候也正是芽生的时候,芽生的时候也正是种子灭的时候,在这里,芽和种子的生与灭现象又是同时的互存关系。
总之,无论其为同时或异时,一切现象法必然是在某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中存在的,没有任何一个现象可以说是绝待绝对的存在。
问:异时的互存关系是否就是因果关系?答:照佛教的说法,所谓互存关系,都是因果关系。
从异时的互存关系来说,种子是因,芽是果,这是异时因果。
从同时的互存关系来说,如以老师为主,则老师是因,学生是果;如以学生为主,则学生是因,老师是果,这是同时因果。
五种佛法的基础是什么样的
五种佛法的基础是什么样的
佛法的信仰贯穿整个佛教的传统文化,它不仅促进了佛教追求解脱和超越宇宙之外的状态,而且也是人们追求平等和幸福的思想。
佛法深受大众爱戴,它也是行佛修行的基础。
在佛教传统中,有五种佛法作为最重要的基础,也是佛教信仰的主要基础。
首先,佛法中最重要的基础是四谛法门,也就是戒、律、慧和般若四谛。
这四谛由佛陀所教授,是佛教信仰的基础。
四谛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自我,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更加稳健,也有助于培养对自身行为的自律。
其次,还有禅宗的佛法,禅宗强调放下杂念、发现内心真实的本质,是佛法的重要支柱。
佛教中的禅宗主要关注无常的空性,它强调坚持禅修,破除个性的生存状态,实现解脱。
第三,还有佛家修行法门,也就是行者。
佛家修行法门也称为实修,是对四谛、禅宗、法本体等佛法的实践总称。
它帮助我们超越无常,解除束缚,实现解脱的道路。
第四,有佛教的宗教修养,也就是行者的礼仪和仪式。
宗教修养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接受四谛、禅宗、行者等佛法,从而实现其心性的改变,解脱苦难。
最后,还有佛教社会责任,也就是行者在社会上带给其他人的价值和实践。
佛教精神真正体现在以爱为本,谦和、喜悦、善良、惠慈、慈悲等仁慈品质,并以此帮助他人解脱苦难。
总之,四谛、禅宗、行者、宗教修养与社会责任,都是佛法的重
要基础。
它们构成了佛教信仰的基本原则,也是佛教修行的基础。
只有正确理解这些基础,才能真正领悟佛法的真谛,才能超越无常,实现花费给其他生命以慈悲。
最好的佛教宗派分类
用图表画得很清楚。他们把它变成一门学问,一种知识,不太讲究修行,
也不求麻哈巴尼亚发露,只管一辈子研究经典。这个叫佛学。
真正钻研佛学的像唐三藏他们,拼命的思维,拼命的钻,钻钻钻,
钻到山穷水尽,钻到没有道理的时候,喔!柳暗花明,真实的境界就出现了。
所以钻研佛学的人也可能解脱,就看你的根器够不够,有没有明眼的师父来指导你。
学净土就更是完全不相契。
第二种是佛学,
华严宗。天台宗。唯识法相宗。都是钻研理论的。
尤其华严宗学的人很多,专门研究华严经,探讨理的世界,事的世界,
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还有一些研究佛学的人,用图解方程式,
代数坐标的方法去解释心经的,什么叫四智源自八识,五蕴,六根,六尘... ?
理论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分别心。你若没有分别心,也没有理论;
所以当我们离开分别的时候,也就没有理论了。
所以,佛法就是成佛的方法,直接了当。
佛法大致上以密宗。禅宗。净土宗为主流。
密宗叫你不要怀疑,依师所教的相信就是如此,念这个咒。结这个手印。观想这个本尊,
你只要有耐心,花上时间就会有所成就。
所以不要用密宗的法去搞禅宗的法,反之亦然,这两种法完全是背道而驰的法。
净土宗要你念阿弥陀佛,念到念而不念,不念而念,放下这句佛号后,再看看它是个什么?
它不是个什么?真心就出来了,但要有明师提点,不然多半当面错过。
佛法就是成佛的方法,不要去研究道理,你用研究道理的方式去钻研,
学密宗就走火入魔,学禅宗就会落入文字禅,口头禅,葛藤禅,野狐禅...等之流,
禅宗刚好反其道而行,他告诉你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你就是要去怀疑,
佛法是什么
佛法是什么?我们想到世尊在当年,照中国人历史的记载,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三十七年,跟外国人的算法不一样,外国人是二千五百多年,相差六百年。
到底哪个对哪个不对,不要去计较,都有依据。
世尊成道之后,三十岁成道之后,一生都在教学,这是我们从经典里面都能看得出来的,每一天讲经教学,没有中断过。
所以佛法是教育,佛法不是宗教,这一点一定要认识清楚。
可是佛法变成宗教,被人误以为是宗教,而且以为是低级宗教,给我们的印象很深。
我在没有遇到方东美先生之前,我也认为佛教是宗教、是迷信,所以从来不接触宗教,不愿意接触。
自己以为自己是个知识分子,不愿意跟宗教为伍,你说这个毛病犯得多大!我二十六岁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方老师非常难得,特别给我开的课程,给我讲一部《哲学概论》。
《哲学概论》是从西方讲起,讲到中国,最后讲到印度,从印度哲学里头,最后一个单元他跟我讲的是“佛经哲学”。
我那个时候感到很惊讶,我说佛教是宗教,是多神教,它什麽神都拜,是多神教,多神教在宗教里头是属于低级宗教,高级宗教只有一个真神,没那麽复杂。
佛教里面你看看佛菩萨,不知道,都以为是神,所以就很轻视它。
老师告诉我,他说你还年轻,你不知道,释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我们学哲学,找哲学家学,他是哲学家。
说“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这我们从来没有听人说过,“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我从这个课程里面,才把从前那些误会洗刷干净,接受佛教是伟大的教育,这才开始接触佛经。
老师告诉我,他说你要真正修学佛经哲学,佛经哲学不在寺庙。
我问在哪里?过去的出家人真正都是有学问、有德行,真的是大哲学家,这是过去的。
他说现代出家人他们不学,不研究经典了,经典在,没有人去研究它,所以现在佛经哲学在经典里头。
他叫我从经典上下手,这条路指得非常正确,所以以后我们就进入寺院,也参加些活动,主要的目的是找经书。
以后我认识章嘉大师,这是藏传的四大喇嘛之一。
我的佛学基础是他老人家奠定的,这位大师非常开明,真的一点迷信都没有,跟方东美先生一样。
什么是佛法?为何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什么是佛法?为何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什么是佛法?佛法,是让人们认识思想、摆脱思想束缚、进行自由创造的教学观照体系。
【佛法】佛所说之教法,包括各种教义及教义所表达之佛教真理。
成实论卷一举出六种‘佛法’之同义语,称为佛法六名,即:(一)善说,如实而说。
(二)现报,使人于现世得果报。
(三)无时,不待星宿吉凶而随时得修道。
(四)能将,以正行教化众生至菩提。
(五)来尝,应当自身证悟。
(六)智者自知,智慧者自能信解。
又佛法为佛教导众生之教法,亦即出世间之法;对此,世间国王统治人民所定之国法,则称为‘王法’。
印度及中日佛教史中,有关佛法与王法之关系,因时因地而异,有以王法而护持佛法、推动佛法者,如阿育王、迦腻色迦王、梁武帝等;有以王法而抗衡佛法,乃至摧毁佛法者,如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之厄。
此外,佛所得之法,即缘起之道理及法界之真理等;又佛所知之法,即一切法;以及佛所具足之种种功德(十八不共法),均称佛法。
故知,广义而言,‘佛法’一词,包含极广,上记之外,举凡诸法本性、一切世间之微妙善语,乃至于其他真实与正确之事理等,皆属佛法。
然狭义而言,则一般所说之佛法多指佛所说之教法。
为何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大圣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广说一切佛法,已道尽世出世间法、有为无为法、凡夫法圣人法、世俗谛真谛、佛法魔法、善法恶法、四圣六凡之一心十法界,正报依报、色心二法、空有二法、实相中道法、不二门法、缘起法,全都被佛陀说尽无遗,故曰:一切法皆是佛法。
一切法经由佛陀讲述因而正觉法之实相,不偏不失,真相大白,故曰:一切法皆是佛法。
法若无佛陀演说,法之实相、因缘果、体相用、事理之真谛毕竟亦然,法尔如是、必然性、平等性,而四生六道也不觉知法之真谛,但经大圣佛陀演说诸法(一切法)后,法法皆是佛法,因为佛法是正觉之法故。
什么是佛教
一、。
创始者是谁?
所谓佛教,狭义的说,是指佛的言教,或者也可称为佛法。
但我们一般所说的佛教,都是从广义上去理解的。
广义的佛教,就是由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一种宗教,它包括由信奉佛的言教,按照佛的教导去实践的信徒所组成的宗教团体;包括佛的言教内容以及论述、发挥佛的教义思想的宗教经典;信徒所信奉的宗教仪式等。
按佛教所说,则包括佛、法、僧三宝。
佛即指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
法指佛教所教导的教义,即佛法。
僧即信奉佛教的信徒。
三宝具备,才构成完整的佛教。
佛教起源于古代xx。
创始人“xx”
佛的意思是觉,即觉悟了人生真谛的意思。
佛教基本教义有“四谛”“十二因缘”等。
“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谛即指“苦、集、灭、道”。
苦―――人生充满痛苦,集―――造成痛苦的原因,灭―――按佛教真理教导修行,就能脱离苦海,达到不生不灭,永恒寂静的境界,道―――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经过一定的宗教修行。
二、“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生公――晋宋年间僧人xx。
1/ 1。
佛的境界究竟是什么
宣化:一言以蔽之,就是虚空。空无所空,所空亦无,这就是佛的境界。
问:什么叫佛法?
宣化:佛法,就是世间法;不过是世间人所不愿意行的法。
问:佛为什么要度众生?
宣化:因为他看“是男子皆是我父,是女子皆是我母。”他的父母在六道轮回中受苦,所以无论如何他也要度众生,希望他的父母离苦得乐。
问:为什么人不成佛呢?
宣化:就因为所做的事善恶夹杂,有时想做善事,可是内又掺一点恶;有时恶中又加善,故是非混浊,是非不清。我们在佛教中做事,必须因果分明,善恶清楚。若明知故犯,是罪加三等。
佛教的核心思想总结是什么
佛教的核心思想总结是什么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一种广泛传播的宗教和哲学体系,源自公元前5世纪的印度。
佛教强调个人自觉和自我觉醒,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虽然在不同的传统和地区可能有一些差异,但佛教的核心思想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点。
首先,佛教信仰中的核心概念是“佛陀”或“释迦牟尼佛”。
佛陀被视为第一个觉者和教导者,他通过个人的觉悟实现了超越痛苦和无明的境界。
佛陀的教诲将解脱之道传授给他的追随者,这个道被称为“佛法”或“四圣谛”。
其次,佛教的核心思想包括“四圣谛”:痛苦(苦谛)、起因(集谛)、止息(灭谛)和实修的道(道谛)。
佛陀教导人们,生活是痛苦的,这种痛苦的起因是贪欲、仇恨和无明,并且要通过摆脱贪欲、仇恨和无明的束缚来达到痛苦的止息。
通过遵守八正道,即正确的看法、意念、语言、行为、职业、努力、冥想和专注,人们可以脱离这个无休止的轮回。
第三,佛教强调“无我”的概念。
佛陀认为,一切现象都是无常、无我和无实的。
他否定了永恒和自我存在的观念,认为个体的存在是短暂且相互依存的。
通过认识到自我的虚假性,人们可以超越自我的限制和束缚,实现心灵的解脱和觉醒。
第四,佛教倡导慈悲和为他人着想。
佛教强调消除痛苦和利益众生的重要性。
慈悲是佛教修行的核心,包括愿意为他人的幸福和解脱而付出努力,并对众生心存爱和善的情感。
慈悲的实践可以通过培养智慧、坚持正念和行善来实现。
第五,佛教认为修行的目标是实现“涅槃”或解脱。
涅槃是一个超越痛苦和欲望,达到内心平静和境界无边的状态。
佛教鼓励修行者通过觉悟和探索内心来达到涅槃的境界。
涅槃不是一种永恒的存在,而是停止轮回和痛苦的最高境界。
总之,佛教的核心思想包括佛陀的教导、四圣谛、无我、慈悲和涅槃。
佛教鼓励个人通过修行和觉醒,超越无明和痛苦的境界,实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这些思想和教导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实践的路径,帮助他们在人生中寻找智慧和满足。
佛学词语大全
佛学词语大全
佛学词语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领域,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佛学词语:佛:佛教中修行者的最高境界,代表着觉悟和智慧。
法:佛法,指佛陀的教导和佛教的教义。
菩萨:修行成佛的菩萨,具有慈悲和智慧,旨在帮助众生解脱苦难。
涅槃:指解脱生死轮回,达到永恒宁静的境界。
因果:因和果的关系,强调一切事物都有其原因和结果。
无常:世事无常,一切都在变化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轮回:生命在生死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修行:通过修行来提升自己的心灵和道德品质。
慈悲:对众生的同情和关爱,以及帮助他们解脱苦难的愿望。
般若:智慧,特别是指洞察事物真相和超越生死的智慧。
正念:专注于当下的思维状态,保持警觉和觉察。
缘起: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关系的原理。
业力:行为和思想所产生的力量,影响着个体的命运和未来。
解脱:从痛苦和轮回中解脱出来,达到自由和宁静的境界。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指感知外界的六种感官。
什么是佛法(下)
作者: 张澄基
出版物刊名: 法音
页码: 20-27页
主题词: 禅定;成佛;佛性;一切众生;修持;密宗;本具;习定;无分别智;佛菩萨
摘要:<正> 怎样消灭病态既然明白了人类心识的六大特性,实是障碍成佛的主要因素;而人如想成佛,则非要根本消除这六种病态不可,然则,这六种病态,怎样才能消灭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讲到佛法中最重要的教导——“定”、“慧”(“禅定”及“智慧”),或“止”、“观”的学问了。
定、慧实在是对治这六种根深蒂固的心识毛病之基本方法。
禅定非佛法中所仅有,印度教及中国的道教,对禅定也都有极深刻的了解和精博的成就。
在佛法中解说禅定和智慧的书籍,真是汗牛充栋,这里只能概括的向各位介绍,作一个开端。
人类心识的六大病态,虽然其表相与功用皆互不相同,可是他们却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
什么是“佛”、什么是“法”、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什么是“佛”?什么是“法”?为什么要学佛?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丹真绒布上师开示一、什么是佛简单地说,“佛”就是慈悲心加智慧。
平时我们说的佛,不是神,而是一个人;不是指他的身体,而是指他的内在,指慈悲心加智慧。
慈悲心是什么呢?我们平时说的爱心,并不等于慈悲心,而只是慈悲心的一部分。
智慧跟聪明,也是不同的。
一般的学佛人也有慈悲与智慧,但那还是很普通的;动物也有慈悲与智慧,但只是停留在很低的层次而已。
真正高层次的慈悲与智慧,可以通过佛法的训练生起,当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巅峰境界时,就是“佛”。
平时佛教中经常提到的尤其禅宗一再强调的,很多人都喜欢说的“佛在心中”,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有两种不同层次的理解:第一种理解: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成佛。
为什么呢?因为佛陀不是神仙,而是一个人,只是他的慈悲与智慧达到了最高的境界,所以叫佛,因此可说佛在心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佛。
第二种理解是较深的理解。
我们的本性就是佛性,就是汉语所说的“光明”。
我们真正的本来面目,就是这个佛性。
无论已经证悟的人,还是没有证悟的人,本性都是佛性。
我们佛教经常讲,证悟后在不生不灭的境界中见到佛,其实就是见到自身具备的佛性,见到自己本来的面目即光明,而并不是见到2500年前在印度菩提伽耶示现成道的释迦牟尼佛。
无论见到佛性也好,见到释迦牟尼佛也好,都一定要承认,佛教并不像其他宗教那样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人类。
佛教认为轮回与因果其实全部都是自然规律,佛陀是发现这个规律、而不是创造这个规律。
佛并不是万能的,如果佛是万能的话,那么这个世界就不会有受苦的众生。
佛不能像抛石头一样将众生抛到净土令其直接解脱。
那佛给我们带来什么呢?佛给众生很明确地指出了走向光明解脱的道路,这就是佛的作用。
但是,走不走这条道路,是众生的事,如果不走,佛是没有办法强制性地让众生解脱的。
还要弄清楚一件事,贪嗔痴慢疑五毒是否佛性呢?这些并不是佛性,也不是本性。
我们说的心的本性才是佛性。
佛性是平等的,没有身份与文化水平高低的分别,没有弱者与强者的分别,没有贫富的分别,所有众生都是平等的、心中都有佛性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佛法----仁焕法师(一)佛教的来由佛教是释迦牟尼创立的。
释迦牟尼原本是两千多年前古印度的一位王子,但是他却不贪享世间的荣华富贵,而常常对生命的生老病死与贫富贵贱等现象百思不解,于是毅然舍弃江山,去寻找生命解脱、离苦得乐的答案。
经过六年遍访明师与雪山苦修,通透世间所有学问,却仍不得到究竟圆满的答案。
最后他以一死之决心于菩提树下静坐,四十八天后终于大彻大悟。
后来,释迦牟尼就四处向有缘人宣说其觉悟之法,前后达四十九年,后人即称之为佛教。
(二)佛教讲的是什么佛教揭示了生命与宇宙万有的本质与规律,告诉我们生命了脱生死、离苦得乐的方法。
了脱生死,就是无论生还是死,都能安祥自在,没有痛苦烦恼。
佛就是了脱生死、离苦得乐、安祥自在的人,因为佛通透彻悟了生命与宇宙万有的本质与规律,也就是有无上的智慧、圆满的觉悟与无量的慈悲。
佛教,就是智慧、觉悟和慈悲的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让生命解脱,离苦得乐。
佛法,就是让人具足智慧、觉悟和慈悲的方法,也就是生命解脱的方式方法。
学佛,就是学做智慧的人,学做觉悟的人,学做慈悲的人,学做永远快乐没有烦恼的人。
也就是说,学佛能给生命有良好的定位。
所以,佛教是一种做人的教育,是一门圆满生命的学问;佛法,是觉悟科学的高等学问,是人类改良进化的究竟的科学观。
佛教所讲的道理无非是:一、如何做人——规范行为;二、如何改良进化生命——净化心灵。
佛是怎么成的?佛是先把人做好,然后修成的佛。
佛教更重在心灵的净化,因为行为是由心产生的。
所以,心好行为就好,行为好人就好,人好命就好,命好一切都好。
人的不良行为,首先给个人带来痛苦和烦恼;第二,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痛苦和烦恼。
因为人类有贪、嗔、痴,然后于贪、嗔、痴上形成了恶的行为。
贪不得就嗔恨,随着就不守本分,不守本分产生过份,人与人之间就互不相让。
这样,从人与人之间到团体与团体之间和国与国之间,就产生了矛盾,矛盾激化以后就互相伤害了。
所以佛教的道理是用来教育人类规范行为,改良生命,提高人类文明程度,使社会和谐,世界和平。
佛教的教育思想,完全是诚心愿望每一个人,都有缘享受到自在潇洒快乐每一天。
佛觉悟到,世界以人为本。
世间所有的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家庭问题以及个人问题带来的种种痛苦烦恼,根源都来自人的无明。
无明就是没有智慧,没有觉悟。
无明就是糊涂人,糊涂人就会做糊涂事,做糊涂事就会得到痛苦烦恼;智慧觉悟就是明白人,明白人就会知道怎么做才对,做得对就会得到安祥自在。
所以佛教育我们行善,因为行善能给生命带来安祥自在,行恶会给生命带来痛苦和灾难。
断恶行善就是人行为的规范。
从规范行为入手,以净化心灵为本,这就是佛教改良生命之法。
规范行为是形象修养,净化心灵是精神修养。
佛教是以戒为师,以心为法,以慈悲为怀,以教育为重,以离苦得乐为本。
佛教的大义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也是佛教的总纲。
(三)佛的智慧、觉悟与慈悲智慧,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明白”。
有智慧的人,就叫做明白人。
智慧就是明白把握自己的生命,既明白自己生命的缘起缘终,又明白自己的生命与周围一切缘份的缘起缘终。
这就是佛的智慧。
觉悟,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理解”。
觉悟就是理解周围的缘起缘终,理解大自然的缘起缘终。
这就是佛的觉悟。
一句话,智慧和觉悟就是明白和理解生命与大自然的一切因缘果报(简称因果)。
有了智慧和觉悟,才会懂得人该怎么做,健康怎样得到,家庭如何建立,事业如何兴旺,财富如何赚取,生活如何平安吉祥……人生的一切问题都自有答案。
因果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统统要报”。
因果并不是你信就有不信就没有,而是你信不信它都存在。
因为因果不是佛创造的,因果是宇宙天地的定律,佛只是发现和明白了因果定律。
明白因果,人才做得好,才会有好的结果;不明白因果,人做坏了,就会得到坏的结果。
所以说人命运的好坏以及这个世界的好坏,完全和人做好做坏直接有关。
世界本来没有好坏,都是人为影响了世界才有好坏。
人为坏,世界就坏;人为好,世界就好。
我们凡夫就是既不明白也不理解的人,连自己的本分都不明白,更难以理解周围和大自然。
佛对大自然有理解,才受用大自然;凡夫不理解大自然,才被大自然折磨。
有智慧就不会有烦恼,有烦恼就是没有智慧。
因为有智慧的人明白一切缘起缘终,懂得如何把握生命,所以知足常乐。
人能知足常乐了,就没有烦恼了。
没有智慧的人,就没有办法把握生命,常常为过去未来而烦恼。
所以很多人都想知道自己的过去和未来。
有智慧的人是不管昨天的事,也不管明天的事,只是把握今天的事,问自己今天应该做的事情做到位了没有。
有智慧的人,自然把本分的事情做好,专门做快乐的事;没有智慧的人,自己应该做的事始终不愿做,专门做痛苦烦恼的事。
智慧的人就懂得断恶修善,选择好的来做,不往坏的方面努力。
因为有智慧的人懂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所以有智慧的人,你叫他去做恶事,做不正当的事,他始终不会去做。
没有智慧的人则千方百计去做坏事,结果却毁了自己,毁了家庭,毁了一生的光辉。
有智慧的人能保持用乐观的心来面对环境,用乐观的心来面对生活,用乐观的心来面对人事;有智慧的人能做到:逢山过山,逢水过水;难忍能忍,难行能行;只有承受,没有偿还。
智慧的人,能知足常乐,知恩、感恩、报恩;觉悟的人,就会“我爱人人,从我做起;我为人人,从我做起”,就能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把本分做好就是有智慧;不麻烦别人、礼让人和尊重人就是有觉悟!有智慧的人,懂得完善自己,不障碍自己;没有智慧的人,就会自己障碍自己,成为无能的人。
觉悟的人,不但自己不障碍自己,也不去障碍别人,而且外在也障碍不了他,还能为别人排除障碍。
人有智慧之德,就会尊重因果;人有觉悟之德,就能改良因果。
智慧和觉悟,也是人的心量和肚量。
觉悟就是方方面都有整体观!没有整体的安祥就不会有局部的安祥,没有局部的安祥就没有个体的安祥。
为了世界和平,不管别人做不做,自己要先做好来,这就是整体观。
如果大千世界没有一个人愿做,那整个世界就完了。
佛觉悟到,生命是平等的。
生命之间,要树立互相平等尊重的观念。
有共同平等的理念,自然彼此相互尊重。
佛觉悟到,活在人世间,生命是需要相互缘起的,也就是需要相互依靠的。
有相互缘起才有共同升华的因缘。
如果只懂得照顾自己的利益,不顾别人的利益,结果自己的利益也顾不上。
所以佛教提倡“自利利他”。
自利,是完善自己;利他,是用圆满的形象感化人。
“自利”是度自己,“利他”是普度众生。
真正的度众生,不是哪一部经度众生,也不是哪一个咒语度众生,而是“慈悲”度众生。
经文是教育我们用慈悲去度众生,咒语是助导我们的慈悲去度众生。
所以要建立良好的慈悲心。
慈是爱心,我爱人人,从我做起;悲是帮助,我为人人,从我做起。
慈悲就是用爱心去帮助应该帮助的人。
真正的慈悲标准是什么?没有私心。
觉悟的人不着相,是非常无私的,觉悟的人就肯于帮助别人。
所以,有了智慧,有了觉悟,行慈悲才产生作用。
智慧的人、觉悟的人,他的慈悲才是真正的慈悲;没有智慧没有觉悟,慈悲是假的,因为自己私心很严重,说帮助别人,其实都是为个人打算。
有些人也想发心做好事,由于缺少智慧,缺少觉悟,结果容易好心办坏事。
因为不理解周围,凭着个人的感觉做事,不懂得观机因缘。
所以说,有智慧家庭才兴旺发达,有觉悟才能把这个世界担当起来。
智慧人没有烦恼,烦恼人没有智慧。
没有智慧,你的慈悲就是烦恼帮烦恼,结果更烦恼。
没有觉悟,你的慈悲说得非常好听,根本做不到。
有智慧就会明白:第一,对方需要不需要你帮;第二,你的能力能不能帮;第三,你的帮助是不是真正让人家满意。
这就叫做明白因果。
如果你是有觉悟的人,当你有能力想帮助对方,但是对方还不知道你有能力也不接受你的时候,你能通过你的智慧感化他,让他明白你,接受你。
有觉悟的人去帮助别人,能在别人的条件和成见下去帮助,不是以自己的条件和成见去帮助。
既然有心帮助人,就给人家满意。
人家满意,自己就满意。
高等的觉悟是:理解对方、理解周围、理解大自然。
要真正做好一件事,功德在理解。
理解到位才能把事情做到位。
又有智慧,又有觉悟,又有慈悲,这种人能达到什么层次呢?能做十方的事业,拥有十方的缘分。
没有这三方面的人,是专门做自己的事业,结果来来回回缘分只有自己。
这个世界的完美就是觉悟的人改造出来的,没有智慧没有觉悟的人就会破坏这个世界,所以我们要接受佛智慧的教育,接受佛慈悲的教育,接受佛觉悟的教育。
智慧的人能自利,慈悲的人能利他,觉悟的人能自利利他圆满!智慧,是完善生命;慈悲,是发挥生命;觉悟,是圆满生命!能完善生命,是罗汉;能发挥生命,是菩萨,能圆满生命,就是佛!佛教,是智慧的教。
智慧,是教人如何承担责任,如何完善自己。
既然是智慧的教,那么我们要用智慧来完善家庭、完善事业、完善生活。
佛教,是觉悟的教。
觉悟,是理解大千,洞察大千。
既然能理解大千,那么我们要用觉悟来圆满家庭、圆满事业、圆满生活。
佛教,是慈悲的教。
有了智慧、有了觉悟,家庭完善圆满、事业完善圆满、生活完善圆满,才能很好地发挥慈悲心去服务社会。
生命是无价的,佛法作为改良生命的学问,也是无价的。
既然佛有这么好的智慧和觉悟,我们就应该接受佛的智慧和觉悟来完善自己。
如果能真正做到位,就是善根福德圆满!宗教的含义是老祖宗的经验教育。
各种宗教都提倡断恶修善,只是智慧、觉悟与慈悲的层次不同而已。
佛教是一种圆满觉悟的宗教。
佛教的经验教育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佛教的精神是:尊重因果,尊重缘份。
佛教的教育思想是:慈悲为怀。
(四)学佛佛法,佛是觉悟的众生,法是觉悟的方法。
人不觉悟就很难得到进化,只有学佛才能觉悟人生。
学佛人基本上有四种:一种是宗教性的学佛,一种是迷信性的学佛,一种叫文化性的学佛,一种叫学问性的学佛。
真正的佛教,它既不是文化也不是学问,而是了脱生死的方式方法。
当文化来研究,永远不能通透佛教的含义。
当学问来研究,虽然明白一些道理,但不会得到受用。
真正的学佛人是把生死大事放在第一位,然后于完善自己上,发挥自己的生命,圆满自己的生命。
平时来寺庙烧两支香,拜拜佛,那不算是学佛,仅仅是跟佛菩萨结个缘分。
学佛是学解放自己,修道是修改变自己,修德是修成全自己,学智慧是学完善自己,学慈悲是学发挥自己,学觉悟是学圆满自己。
学佛是学习把握生命,在知足常乐的生活中,能透彻因缘的大智慧;是学习理解生命与大自然的一切缘起缘终,证无上觉悟。
学佛,是学佛的智慧,不是学烦恼。
学有佛的智慧才快乐,才能明白把握自己的生命。
学佛,是学佛的觉悟,不是学糊涂。
学有佛的觉悟后,才能理解感恩的好处,才能通透大千世界的实际学问。
痛苦烦恼都是命不好,命不好是我们人为不好。
学佛首先就是要改变人的行为。
佛法的作用,简单地说:第一改变人,第二改变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