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客从何处来视频观后感(优秀范文)-推荐word版 (3页)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800字5篇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800字5篇有关《客从何处来》观后感800字1〝人生是一连串的连锁反应,环环相扣.而当下便是总合,无一例外.〞节目组要我写一篇参与《客从何处来》的行后文时,我心里是有点抗拒的.我的祖先,并不像其他参与的嘉宾们,有着可歌可泣.足以载入史料的过去,说到底,翻遍祖宗十八代,我的家族其实平凡到无足挂齿,一字排开其实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但在追寻的过程中,走过长辈们曾经踏过的土地,那些排山倒海.涌上心头的情绪却又那么地真实.我心想,不就是这一个一个在主流史料中没有脸孔.没有名字.甚至连最亲的家人都未必知道的他们,经历过什么没有选择的选择.但又切切实实地活过的人们,加总在一起,才能成为历史的洪流吗?想到这,我便释然了.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那在历史课本上寥寥数语.不带感情的几行字,都是他们有血有泪.真实活过的人生.走上追寻这条路前,想了很多,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正式开始前,我甚至告诉自己,不管找到了什么,我还是我,并不因此而有任何改变.走完以后,我还是我,但我理解了,若把所有人的人生拉开来看,当下好的未必以后就好;曾经有过的苦痛,看到结局,或许会喜剧收场.每一个人似乎都有选择的自由,却又被先人不知何时种下的因牵着走.祖先的功名,会在时局大洗牌后,成为当时的污点;与生俱来的污点带来的无奈苦难,走到下一代,却又变成重生的转机.人生啊!我们是如此的巨大却又无比的渺小啊!还是感谢节目组愿意花大量的.不符成本的时间在我这样的小人物家族上,能为曾经真实存有的过去留下些什么,对共同走过那段大历史的人来说,还是很有意义的.这些故事能给大家些许的触动,看完节目后,若你能有这个冲动,转头问身边的长辈那些他们或许觉得渺小.无足挂齿的过去,然后笃定地跟他们说:〝正因这些微小的因缘际会,我们才能走到这里,谢谢你!〞这样,也就功德圆满了.有关《客从何处来》观后感800字2央视播出的一档纪录片节目《客从何处来》,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去寻访自己的家史,去走近自己的先辈.纪录片中每集片子讲述一位嘉宾的故事,通过阐释个体与家庭.民族之间的关系,还原我们的家国情怀精神线索.我觉得它是一部有趣的纪录片,也是一部可以真正具体的,真切的,无法被篡改的,关于我们自己的家国史.民族史.从纪录片里可以看得出来,《客从何处来》的制作团队在搜集材料上下了很大功夫,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寻觅,常常会有惊人的发现.纪录片中易中天第一次发现,爷爷易翰鼎当年写的书在湖北省图书馆里,而自己之前住的地方,离那里几步之遥,他却从不知道.曾宝仪第一次得知,少年漂泊来台.对自己的家史从来不提的外公,曾是经历了龙应台笔下的千里大撤退.也许直到这一次,先辈们才真正被了解,他们才第一次与先辈心灵相通.其实,他们并没有远去,他们依然在我们的血脉里.只是我们并没有去发现他们.但本人觉得有一点小感受就是,纪录片中仅靠一份死亡名单就做足噱头去吊足观众的胃口,或许能吸引人,但后来证实真实的大部分信息是从仅两年没见的姑妈那里得到.看到这里我有点疑惑,这或许算是纪录片的纪实表现手法,但我认为这不免有用纪录片的模式做真人秀的内容,故作高深,反而让人有点看着不太舒服.在该片试映会后,易中天说,之前忙于各种事物,从来没有想过要追溯一下自己家族的往事.当节目组找到他的时候,他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就欣然接受.而在追溯家族历史的过程中,内心受到的震撼和感动前所未有, 通过参与这个节目,我搞明白了我的十八代祖宗是谁,也让我有机会真正认识自己. 一部好的纪录片不仅能让人有所思,而且要能让人有所为.我们国人历来有孝敬长辈的传统,今天我们理解孝顺,绝不仅仅是在物质上赡养老人,更要关注老人的精神需求,再进一步说,还要努力把先辈良好的精神品质传承下去.做到这些,不容易,也才是真正的孝顺.这也是这部优秀纪录片带给我们的闪光之处.有关《客从何处来》观后感800字3终日奔波,各种忙乱.等时光匆匆流逝,回首才发现原来自己的青春,自己的每一段过往就是一场兵荒马乱.从英语的`学习中短暂抽出身来,静下心看完了这一季的中国网友原创投递大型寻根纪录片——《客从何处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对于我来说,这首短短的小诗是在熟悉不过了,甚至今日背起,依然会在眼前浮现出当年那种青葱的散发着香草芬芳的童年时光.记得第一次接触,是在小学四五年级的课本上,摊开课本跟着老师,笨拙的用手指着字,一个个的念.时不时旁边还有一个调皮的二愣子少年发出一声怪叫,惹得全班哄堂大笑.总之,这就是我关于这首诗的全部童年回忆.然而,现在,眼下,当我看完这部纪录片,所思所想当中却已经不是那么简单了.什么是血?什么是缘?什么是亲?什么是戚?什么是家?什么是国?这一切的一切,被裹挟在风驰电逝的历史中,从眼前飞驰而过,我来不及惊叹,来不及感慨,甚至来不及擦拭一下眼角的泪滴:易中天的十八氏祖易先奋勇守卫交趾县城,终因孤立无援城破自杀;阿丘无辜的外祖父祖母被士兵拉到橡胶林斩首,匆匆消逝在了历史的尘埃;曾宝仪的外祖父被迫远离大陆半个世纪,而后返乡扑倒在父母的墓前失声痛哭;马未都的父亲因为胞弟之死而顿悟生命的价值,背着家人毅然参军抗日......这一个个历史事件对我来说都是那么亲切,仿佛就发生在我眼前,和历史书上的寥寥数行不同,毕竟当年的伤亡人数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有名有姓.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甚至当你静下心来细细聆听.观察,都可以感受到他们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历史,一个所有人都无法绕开的壁垒,如此真实的矗立在了面前.观看片子时,发现有一句话在弹幕中反复滚动出现:大历史中的小人物.起初看到这句话很感慨,但是现在再想却觉得这种想法有一些肤浅.要我来说,反而是大人物从小历史中走来.因为在我看来,这次节目的价值不单单是让我们回顾历史,揭开那些多年无人问津的先祖的传说,比起这些,我感受更强烈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生存,顽强生存,以一种无法预料的命运同自己.同自己同时代的人.同自己的祖先.同自己的后代在时间的夹缝中相遇,自己的每一个决定,不论重大或是轻微,都对他人产生了影响,轻者是觥筹交错,相忘江湖,重者则是命运悲喜,沉浮此生.在这一整个寻根过程中,是人,被摆到了我们的面前.不论是权倾朝野.烜赫一时的名门望族,还是卑微低贱.埋没荒野的布衣平民,他们无一例外,都通过自己顽强的生存方式,在历史上留下了一笔,以飨后人.作为后人的我们,在千百年后,面对祖上遗留下来的〞财富〝,无需多言,稍稍鞠上一躬,奉上一炷香即可,毕竟时间留给我们的沉思也还不够,历史带给我们的细节也还太少.甚至再仔细回想一下,岂止是祖先,我们又对自己了解多少?茫茫人海,身世浮沉,不知道明天自己将要往何方.如果这时候再有一个人从几个世纪后穿越而来,指着你的鼻子大骂,因你的无所作为而害的后世颠沛流离时,不知心里究竟作何滋味?前朝陈子昂有诗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历史所给予每个人的沧桑感,都需要我们独自来背负.然后在我们行将就木时,把这个包袱郑重的交给下一代,顺便捎上一句嘱托:〞小子,你给我好好活!〝最后,简单谈论下其他的细节方面.陈冲的两集略感不满,有充数之嫌,陈冲自己貌似也是完全一直在出戏状态,独白贫乏且缺少真情实感.剪辑有些确实啰唆,不过总体瑕不掩瑜,还是四星好评.在评论区发现一句经典:〝王侯将相确有种乎〞,很值得一赞!有关《客从何处来》观后感800字4《客从何处来》这种题材的纪录片是我没有看过的,所以一开始就有一种新鲜感.并且这部片子是以明星为主人公,就更加吸引人.我们都知道,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欣赏纪录片的人越来越少,但是追星的人确是越来越多,所以让明星变成主人公能吸引很大一部分的追星族.从明星的家族史回顾那个动荡的年代,从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了解那个时代人的生活.除了易中天那一集,我看到的更多的是生活和真情.不可能每个人的家族史都有易中天那样厉害,我们只是小人物,但是小人物也有自己的过去,比如曾宝仪的外公那样,更加贴近我们普通人.阿丘的外公外婆在南洋讨生活,结果外公外婆好像是在游击队跟英军斗争中死掉了,外公的姐姐来接阿丘妈妈四姐弟时,由于回国路费不够,将阿丘妈妈的姐姐卖掉了.然后阿丘的姨妈真是受折磨了10多年,先是被主人折磨,后又被恶霸官员霸占,27岁才结婚,好在晚年生活还不错,子孙满堂.虽然是一个家族的故事,但何尝不是我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啊,两岸斗了这么多年,真正开心的是美日,是那帮猴子;苦的是两岸人民,是海外华人(两岸斗,海外华人也斗,不团结).我也不指望台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献什么力了,只要不捣乱就行了.希望我大中华早日重返NO1,主宰东亚和东南亚.以后尽量少关注点台湾事情了,努力提高自己,不拖民族复兴的后腿.本来,追寻一个先人的旅程不会是这么一个侦探片一样的故事.中国人对于血缘传承和家族势力的执念在某种程度上一直战胜着改朝换代的战火离乱.你家有家谱,你村里有祠堂,你看见小伙伴们两个字的名里头一个字跟你一样,所以你知道你们是一辈的人.但是现在,你得靠着躺在善本室里好多年没人看过的,因为拍电视的噱头才拿出来的只字片语来确认你爷爷奶奶甚至爹妈的事迹.中国人对于历史的尊重,用孔子的话说,是〝慎终追远〞,对于过去的学习和尊重,最早来自于祭祀时候对于祖先故事的恭敬了解.有关《客从何处来》观后感800字5本来,追寻一个先人的旅程不会是这么一个侦探片一样的故事.中国人对于血缘传承和家族势力的执念在某种程度上一直战胜着改朝换代的战火离乱.你家有家谱,你村里有祠堂,你看见小伙伴们两个字的名里头一个字跟你一样,所以你知道你们是一辈的人.但是现在,你得靠着躺在善本室里好多年没人看过的,因为拍电视的噱头才拿出来的只字片语来确认你爷爷奶奶甚至爹妈的事迹.中国人对于历史的尊重,用孔子的话说,是〝慎终追远〞,对于过去的学习和尊重,最早来自于祭祀时候对于祖先故事的恭敬了解.在这个古老的农业文明里,家族不仅代表着生活在一起的一群人,也是荣耀,身份和信誉,它更是一种最终成为政治势力的家族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成为一种历史发展中与朝代更迭时而并行又时而分开的隐形实力.除非被另一种政治力量专门针对,否则,它具有我们根本无法想象的活力.举个例子,除了没有军事力量自我防备之外,易老师家的言馨堂里有书斋等各种生活配套设施,这很像魏晋时候的坞壁——可以在乱世里自我供给自我保存.而现在,需要后人这么费力去探究家族历史的原因不外乎不问和不说.不问的原因很简单:忙,没兴趣,或者反正时间还长,以后慢慢说.然而何至于一无所知,恐怕是因为〝不说〞.易老师虽然演技一般又有表现欲,所以看起来总有点违和.但是易老师也时而说点真话:比如说听到他的继外婆是燕京大学外文系的毕业生,但他从来没听她说过一句外语的时候,找来捧哏的专家糊弄说,那是因为你挖掘不够深.然而易老师说,那时候谁敢说外语啊,那不是美国特务嘛.易老师的表现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他几次的转头叹息.大家可以留意留意.〝不能说〞还是〝不愿说〞才是这么多长辈对于家族故事讳莫如深的原因.它隐藏着历次政治势力对于〝家族〞这个概念的清洗,某些希望打破社会结构的政治力量首先需要打破的是家族这样一个稳定的层层叠叠的忠诚的`构架.请别误会,不独我朝,从娜拉出走.涓生子君私奔就开始了.战争和改朝换代都有意无意的推波助澜着,而后我们这个自古最重血统的民族走到了这一步——你爹妈的事迹成了一个谜.需要向天要答案.这节目原先只想搏人眼球,嘉宾的选择,故事的裁剪都简直如同春晚一样照顾到了方方面面:港澳同胞,海外侨胞,本季当红,国际知名人士,还要有文化人.于是有了易老师版的《走进科学》,硬凹的侦探式的〝死亡名单〞开局.然而这个故事的内容让制作方不得不正视这个节目里相似外国节目永远不会有的沉重——这个国家在这一百年间经历的战火和离乱,被屠戮的生命,被践踏的尊严.但是欲言又止.所以所有的宣传都往煽情的方向狂奔不止——我们要去了解过去,要去抚平伤疤.然而,这伤疤从何而来,又为什么受伤的人如此讳莫如深?或许是节目的定位,或者是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这些问题浮浮沉沉,欲言又止.然而,作为观者,你不去想这些问题,其实永远也不能真正知道,客到底从何处来.有关《客从何处来》观后感800字。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客从何处来观后感客从何处来观后感当我们观看最新的高水平影片时,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每个观看完影片的人都有不一样的感受与想法。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五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客从何处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人文纪录片重新回归,即人文价值的回归与升华。
不仅是因为人文类纪录片过去灿烂的
历史地位,更是一种人性生命高度的追寻。
《客从何处来》兼具真人秀与纪录片的节目特质,并且集两者的优势于一体,给观众带
来一场视、听、思的心灵旅程。
个人化的叙述表达可以凸显个人家族历史的独特性和唯一性,通过展现个人的、可触摸的、有温度的家族历史,可以使得观众
产生代入感,形成有效的自我关照心理,同时也可以使其保持对
节目的收视期待。
《客从何处来》节目具备相关史料佐证,使得其整体风格严肃认真。
但是,其中不乏个性化的表达和感人情景的
再现。
例如易中天被塑造的电视形象是具有知识性、严肃性甚至
有点苛刻的百家讲坛的学术明星。
但是,当他去见身患癌症的堂
哥时,温情一面的展现。
为了满足堂哥的临终嘱托,他继续寻根
之旅,甚至远赴越南河内追寻祖先遗迹,在这个过程中,展现了
易中天的家族温柔的一面,使得他多了几分人情味,少了几分学
术权威的冷峻。
正如《客从何处来》易中天在探寻营田惨案前夜家族的大逃亡,自己就分析家族可以提前逃走的种种原因,以及他自己的各
种猜测,甚至自己都说“这也太小说了吧。
”种种悬念的设置,
都在一步一步地吸引观众继续观看下去。
另外,《客从何处来》曾宝仪这一期的开头,就是她面对镜头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这使得观众瞬间一头雾水,同时也吸引观众继续观看,才能解开这期节目开头的疑惑,这些剧情片的叙事策略增添了节目的观赏性,加快节目的叙事节奏,消减观众收视的疲倦神经和心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客从何处来》观后感之前我看过一些纪录片,说实话,我心里没多大感觉,没什么意思,最起码比起娱乐电视节目来说显得有些枯燥无味了。
然而看过《客从何处来》萧敬腾和曾宝仪的两篇之后,我感受颇深。
首先,《客从何处来》拍摄的主角基本都是名人,这有很好的宣传效果,更能吸引群众来观看这部纪录片。
萧敬腾的那一集讲述了追寻他奶奶的过去的故事,在这里面他竟然不记得他爷爷的名字叫什么!一开始觉得他是不是太过不孝了,连他自己爷爷的名字都不记得了。
后来听到他说因为一直都叫爷爷奶奶,就会忘记他们的名字。
仔细想想这确实无可厚非。
之后他去他奶奶过去卖东西来养活一家人,奶奶的辛苦以及自己的叛逆,甚至最后都没能见上她的最后一面的后悔。
在与故人相遇之后聊起自己的奶奶,互相追念,互相落泪。
这一集里面包含了很多,老一辈对小辈的慈爱与无私奉献,小辈对老一辈的忽视,小辈对逝去的老一辈的追念后悔,这就是很多家庭的缩影。
一个只是因为一点帮助就将奶奶的东西保留了十几年的人,这种品质也是这一集的闪光点。
另一集曾宝仪的,光是片头就让我好奇起来。
剪辑得很不错,设置悬念,勾起观众的好奇心。
这一集是寻找她外公的过去,外公从来不跟她聊这些事。
她先去找了一个老奶奶,从她那里知道了外公的一点过去,而且那个老奶奶还是他以前的未婚妻!老奶奶等了他三年,为他服侍他的父母三年,之后只能离开开始自己的人生。
我从中感受到了当时那个时代的残酷,命运的玩笑,以及对老奶奶的敬佩和惋惜。
花儿一样的年龄蹉跎了三年,如何不令人为她难过!而外公一开始还认不出老奶奶的照片,让人有些难过的同时,还有种岁月无情的感慨。
之后曾宝仪去南京得到了宝贵的资料,也联系到了谭釐芝的家人,他们一家的和蔼与善良让我颇受震动。
只是一个小学徒而已,还为他做了那么多,甚至到现在还记得他,这对于当时是多么的难得啊!更遑论还是有权势的富贵人家!到了外公老家,亲人们的的朴实和蔼让曾宝仪很高兴。
四外婆对曾宝仪说起了那段过去,在外公走后,家里最贫困的时候,从小裹脚的四外婆出去讨饭养活一家人,还让她不要告诉外公,他也很苦。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想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想该节目的主旨就在于“感悟历史,审视自我”现在的我们似乎缺乏一种归属感,漂浮在社会中,似乎从来没有思考过我们是谁,我们从何处来。
在古代,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他们都有自己家族的族谱,寻根也更容易方便,现在的我们还有吗在节目中,萧敬腾被问到了一个问题:你还记得你阿公叫什么名字吗他似乎是不知道的。
反思我们,还记得祖辈或者更前者的名字吗,大多数也是不知道的。
在我的家乡,有一次,村里的祠堂要求交费翻新祠堂以及开始写族谱,当时我觉得这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现在想来,我对我的根一无所知,那里一片空白。
曾宝仪在她的寻根路上收获了那个年代的感情与感动。
她的阿公与一位老奶奶年轻时定了娃娃亲,在他远走大陆之后,等待他多年,住在他家帮他侍奉父母,她的坚持最终没有圆满的结局,但是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女人的忠贞与执着,她是令人敬佩的。
在如今出轨离婚率越发高的现状下,这种单纯的执着更加显得珍贵。
曾宝仪的四外婆,在外公去南京做工,三外公夭折后,侍奉老人,在家里状况非常艰难的时期,一人外出讨饭养活全家,更甚者不让告诉曾宝仪的外公,怕她难过,她的故事无法不令人感动。
那个历史时期中,虽然艰难,但是其中的故事也数不胜数,让人感动,同时让人心酸。
无论是小人物还是大人物,从过去到现在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故事,这段历史必然是丰富的,然而我却对此一无所知,经常听奶奶讲起过去的事,或许是未认真听过,现在什么都想不起来,历史的故事也从我们这一代断片了,更严重一些,我们成了自己家族历史上的“罪人”。
《客从何处来》不仅是一个严肃的寻根纪录片,在其中也掺杂了一些趣味性,曾宝仪那期节目的开头,一个男人对曾宝仪说:“我的母亲与你的外公有一些特殊的关系”这里设置了悬念,吸引观众的注意,让人不禁猜想到底有何关系。
最后得知老人与外公曾有娃娃亲这一特殊关系,让人意外又给节目增添些许趣味。
这样的一档节目,既有真实性,又有故事性,还在寻根的过程中带给嘉宾和观众惊喜与意外,意义深远。
有关《客从何处来》观后感800字
有关《客从何处来》观后感800字有关《客从何处来》观后感800字1“人生是一连串的连锁反应,环环相扣。
而当下便是总合,无一例外。
”节目组要我写一篇参与《客从何处来》的行后文时,我心里是有点抗拒的。
我的祖先,并不像其他参与的嘉宾们,有着可歌可泣、足以载入史料的过去,说到底,翻遍祖宗十八代,我的家族其实平凡到无足挂齿,一字排开其实我都有点不好意思。
但在追寻的过程中,走过长辈们曾经踏过的土地,那些排山倒海、涌上心头的情绪却又那么地真实。
我心想,不就是这一个一个在主流史料中没有脸孔、没有名字、甚至连最亲的家人都未必知道的他们,经历过什么没有选择的选择、但又切切实实地活过的人们,加总在一起,才能成为历史的洪流吗?想到这,我便释然了。
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
那在历史课本上寥寥数语、不带感情的几行字,都是他们有血有泪、真实活过的人生。
走上追寻这条路前,想了很多,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正式开始前,我甚至告诉自己,不管找到了什么,我还是我,并不因此而有任何改变。
走完以后,我还是我,但我理解了,若把所有人的人生拉开来看,当下好的未必以后就好;曾经有过的苦痛,看到结局,或许会喜剧收场。
每一个人似乎都有选择的自由,却又被先人不知何时种下的因牵着走。
祖先的功名,会在时局大洗牌后,成为当时的污点;与生俱来的污点带来的无奈苦难,走到下一代,却又变成重生的转机。
人生啊!我们是如此的巨大却又无比的渺小啊!还是感谢节目组愿意花大量的、不符成本的时间在我这样的小人物家族上,能为曾经真实存有的过去留下些什么,对共同走过那段大历史的人来说,还是很有意义的。
这些故事能给大家些许的触动,看完节目后,若你能有这个冲动,转头问身边的长辈那些他们或许觉得渺小、无足挂齿的过去,然后笃定地跟他们说:“正因这些微小的因缘际会,我们才能走到这里,谢谢你!”这样,也就功德圆满了。
有关《客从何处来》观后感800字2央视播出的一档纪录片节目《客从何处来》,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去寻访自己的家史,去走近自己的先辈。
你从何处来——《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你从何处来——《客从何处来》观后感从我上小学起,我的父亲总喜欢在厨房的那一方小桌旁,边喝着小酒边和我说起家族的历史。
我的曾高祖来自安徽,后来至盐城成为大盐商,染上了阿芙蓉癖败光家财;曾祖年少盲了眼,一路乞讨来到泰州飘荡在一尾破渔船上;我的爷爷奶奶在长江流域打渔谋生计数十载,直到我的父母结婚拿出了捌佰元才在陆地上买了一处小小的茅草屋定居下来。
后来,我的父母有了我。
相比之下我的外祖家就显赫多了,外祖家是那个地方远近闻名的大户,外祖父姓杨外祖母姓孔,两家都是大家族,现任的泰州市市长便是孔氏的子孙。
家中亲族众多,族谱更是密密麻麻,有时我甚至有种大清还未亡的错觉。
说了这么多,其实是为了告诉正在看这篇文的你,我来自哪里,我是谁。
我觉得《客从何处来》是一档非常优秀的纪录片。
在未知的过去到底是怎样的因缘际会让祖辈们走到一起,然后有了我们。
清爽的画面、不做作的人物,一字一句我都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起伏。
这是一部纪实的纪录片,可能是这一点为它的停播埋下了伏笔。
《客从何处来》这部纪录片看似说的是一些人、一些家族的故事,其实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去回顾那个大历史,以半故事片半纪录片的形式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把某些历史事拍摄成纪录片。
在曾宝仪篇中,一个苏北农村来的20岁小伙,在1949年跟随印刷厂去了台湾,而他的父母兄弟姐妹都留在了大陆,结果,命运天地之间。
这期节目采用倒序的手法,从曾宝仪做完节目回到外公家开始展开故事。
节目中将出现外公和宝仪一系列的对话片段,关于外公人生经历的转折关头,曾经拍过一些旧照片,生命中出现的一些人等。
这就和我们回到家,和父母、爷爷奶奶坐下来,请他们聊一聊他们年轻时候的故事一样,从中找到一种跨越时空、消弭隔阂的理解和共鸣。
就像曾宝仪在节目中说的那样:“了解历史是为了理解,真正理解后才能放下,然后义无反顾往前走。
在寻根的过程中,最触动我的,是爱我们的人会希望我们往前走时带着爱,而不是仇恨与愧疚。
也因此,这样的追寻才有宇宙的意义。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3篇_应用文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3篇《客从何处来》纪录片分八集,每集片子仅讲述一位嘉宾的故事,通过阐释个体与家庭、宗族、民族之间的关系,复原我们的故土牵挂、追思念旧、家国情怀的精神线索。
多集拍摄下来后就不断的接近“我们是谁”、“我们的民族是谁”的意义。
它不仅是一部有趣的纪录片,更是可以撰写出真正具体的,真切的,无法被篡改的,关于我们自己的家国史、民族史。
下面是关于客从何处来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客从何处来》观后感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已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
写出了重回家乡的些许无奈之情,这里明明曾是我的家园,可是时过境迁,世事无常,人也许会就这么阴差阳错的远离故土,待到重回之时却已是一片荒芜。
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这个名字就选自这首诗。
中国人向来重视对血缘的传承,重视家的概念。
寻根,就是寻找从何处来,为何来,这中间有多少难以启齿的话语,有多少不能触碰的伤疤。
在看曾宝仪那一片的时候,内心波澜。
她的外公在没有一点预兆一点防备,就这么突然的要离乡,来不及说一声再见,一声嘱托。
不知道去哪里,去多久,还会不会回来。
这样的经历是多么令人感到痛苦,仿佛一霎那间就失去了自己的依靠。
不能与自己为完婚的妻子创1 / 6造家庭,不能为自己的父母养老送终,这是多大的遗憾。
其中,当曾宝仪回到淮安老家,她的四奶奶对他说:不用常常回来时。
看到这一幕,潸然泪下,哪位老人不希望看到有出息的孩子经常来看看他,可是他却说不用常常回来,这确更真真切切的体现了他们之间浓厚的亲情。
在这部片子里,你会看到曲折起伏的命运,颠沛流离的人生,你所熟悉或者不熟悉的命运坎坷。
有时候,历史只是拐了一个小小的弯,但却让后人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历史无法改变,但是现在却是你能真实把握的,所以无论从哪来,珍惜眼前人,善待长辈们。
观《客从何处来》有感《客从何处来》这种题材的纪录片是我没有看过的,所以一开始就有一种新鲜感。
并且这部片子是以明星为主人公,就更加吸引人。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600字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600字《客从何处来》观后感600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看到这档节目的名字时,就知道出于这首诗:《回乡偶书》。
这是一档真人寻根节目,在这样一个喧闹急躁的世界里,明星通过节目静下心来、小心翼翼地寻找并讲述着祖辈的经历。
不仅是关于个人的故事,更是复原那个时代的记忆。
故事是讲不完的,但是人性、情感这亘古不变的主题是人类不断探索的。
一共看了两期节目,邀请的嘉宾分别是萧敬腾和曾宝仪。
首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该节目的音乐音效。
主题曲,充满着思念的气息,透着无名的悲伤意味。
像缓缓的小溪不经意间流入心间,某种情绪逐渐涌出,很好的将观众引入节目特定的气氛和心情。
而他们在寻根的过程中,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事情。
配有急促而富有强烈节奏感的背景音乐,牵动着观众的心,此时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对找寻的资料既好奇又焦虑。
我有留意到,节目中不止一处有空白:画面中没有任何人声或是背景音乐。
感觉是人物情绪的酝酿过程,而观众也会有点不知所措,却也好奇着接下来会说什么。
没有过度的音乐煽情,这种适当的留白能更好的理解嘉宾具体的情感变化。
其次,我想谈谈该节目的内容创新方面。
它是第一个寻根的节目。
不是普通的寻亲,还有对国家、历史的思考。
中国自古以来,人走得再远,也不会忘记最初生活的那片土地,人们称其为根。
嘉宾前往根所在城市,听当年相关的人诉说,通过个人的变故,了解家族,国家。
国和家从来不是别离的,一个个小家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国家。
像这种类似的打情感牌的节目,都有一个通病:煽情主义。
如果拍出来的东西不能得到观众的理解、产生共鸣,此时再丰富、真挚的感情也会变成无病呻吟,令人反感。
该节目将寻根的过程真实的呈现给观众看,曾宝仪那一期确实触动到我了。
像她这样一个明明不算感性的人,以为大大咧咧的性格,在寻根的过程中,从好奇、惊讶到后来的震撼、沉默甚至有些沉重。
这种自然的转变,反映了她的真性情,保证这个节目的真实性。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客从何处来》是一部纪录片,通过讲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旅行者在中国旅行的故事,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
观看这部纪录片后,我深受触动,对中国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这部纪录片以旅行者们与中国人民的交流和互动为主线,展现了他们与中国人民共同分享文化、观光景点以及美食的点滴。
片中的旅行者们来自世界各地,他们对中国的热爱与好奇心促使他们踏上了中国之旅。
通过这些旅行者的视角,影片带领观众了解了中国的地理、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首先,影片中的旅行者们对中国的地理和自然景观深感惊叹。
纷纷向中国的壮丽山川、广阔的草原和神秘的湖泊表达了赞叹之情。
中国的壮美自然风光给旅行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纷纷表示中国的自然景观是世界上少有的宝藏。
其次,这部纪录片也展示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
旅行者们参观了众多中国的历史古迹,如万里长城、故宫和兵马俑等。
他们对中国的古建筑和艺术品的精湛技艺无不赞叹。
同时,他们还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太极拳、茶道和中国书法等。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旅行者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特点。
影片中还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友善和热情。
旅行者们与当地人民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共同分享了自己的文化和经历。
在与中国人民的互动中,旅行者们深刻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友善。
无论是在古老的村庄还是现代繁华的城市,他们都能感受到中国人民拥抱他们的善意和温暖。
最后,纪录片中还展示了中国的美食文化。
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美食,如麻辣火锅、北京烤鸭和粤菜等。
旅行者们品尝了各种地方特色美食,畅享中国独特的烹饪艺术。
他们纷纷表示,中国美食的博大精深令他们流连忘返,每一次的品尝都是一次独特的享受。
通过观看《客从何处来》,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其魅力和吸引力不仅仅源于其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更在于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客从何处来》观后感1《客从何处来》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打造的一档明星真人寻根,追溯历史的纪录片。
最近观看了其中的两期节目,略有所感。
这档节目的名字________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节目中曾宝仪的外公年少时被迫离乡,远离大陆半个世纪,再次回乡,已是物是人非。
他们那个时代发生了什么?为何被迫远走?为何迟迟不能归?我们何曾思考过这些问题。
落叶归根,那我们又清楚自己的根到底在哪里吗?该节目的主旨就在于“感悟历史,审视自我”现在的我们似乎缺乏一种归属感,漂浮在社会中,似乎从来没有思考过我们是谁,我们从何处来。
在古代,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他们都有自己家族的族谱,寻根也更容易方便,现在的我们还有吗?在节目中,萧敬腾被问到了一个问题:你还记得你阿公叫什么名字吗?他似乎是不知道的。
反思我们,还记得祖辈或者更前者的名字吗,大多数也是不知道的。
在我的家乡,有一次,村里的祠堂要求交费翻新祠堂以及开始写族谱,当时我觉得这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现在想来,我对我的根一无所知,那里一片空白。
曾宝仪在她的寻根路上收获了那个年代的感情与感动。
她的阿公与一位老奶奶年轻时定了娃娃亲,在他远走大陆之后,等待他多年,住在他家帮他侍奉父母,她的坚持最终没有圆满的结局,但是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女人的忠贞与执着,她是令人敬佩的。
在如今出轨离婚率越发高的现状下,这种单纯的执着更加显得珍贵。
曾宝仪的四外婆,在外公去南京做工,三外公夭折后,侍奉老人,在家里状况非常艰难的时期,一人外出讨饭养活全家,更甚者不让告诉曾宝仪的外公,怕她难过,她的故事无法不令人感动。
那个历史时期中,虽然艰难,但是其中的故事也数不胜数,让人感动,同时让人心酸。
无论是小人物还是大人物,从过去到现在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故事,这段历史必然是丰富的,然而我却对此一无所知,经常听奶奶讲起过去的事,或许是未认真听过,现在什么都想不起来,历史的故事也从我们这一代断片了,更严重一些,我们成了自己家族历史上的“罪人”。
【教育学习文章】寻找流落的根——《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寻找流落的根——《客从何处来》观后感在电视作品选讲课上,我观赏到了系列片《客从何处来》,它的主题很简单,“寻根”。
虽是简单的两个字,其中却包含着无限的深意。
它酝酿着历史,从时光中抽丝剥茧一点点将属于自家人的过去还原到我们的眼前。
第一次听到“寻根”这个词,还是在初中的英语课上。
那时对于这个词的概念模糊,并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
直到上了大学,和同学们一起坐在教室里共同看着片中的一个个主人公踏上自己不曾涉足的故土,挖掘出被历史掩埋的真相,才渐渐仿佛身临其境,心情与他们一起联系起来。
寻根作为一个电视片的选题,可以说是新意与深意并存。
每个人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逐渐被人忘记。
但它们是曾经真实存在过的,这个电视片的主题就是将它们从历史厚重的尘埃中发掘出来,让它们重见天日。
我看见萧敬腾,曾晓彤等人从他们的所在地出发,奔赴台湾、南京等地,回到他们的故乡,寻找和自己家世相关的人,和那段尘封过往相关的物件,将一块块碎片逐渐拼凑成形。
对于漫漫的历史来说,这些碎片只不过是连尘埃都不及的冰山一角,甚至连历史书上都不会记载他们的姓名。
但对于一个人而言,那是属于他们的一生。
当我们通过探寻这些碎片,最后将它们组成一幅画的时候,就完成了一次与历史的对话。
通过寻根之旅,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在脑中想象着先人可能走过的路,可能遇到的人和事。
不仅仅是主题的深度,从制作上来看,这部片子的风格审美也深得我心。
和现在普遍浮夸的综艺节目不同,《客从何处来》没有五花八门的华丽后期,也没有明星刻意的作秀。
参加这个电视片节目录制的主人公们虽然每一个都是活跃在人们视野中的明星,但脱去了节目的包装,在这部片子里的他们也只不过是一些普通人。
他们在车上和节目组的人员笑着拉家常,面对祖辈曾遇到过的波折苦涩,他们也会触景生情,会流泪。
在萧敬腾为主人公的那集片中,有一个镜头我印象深刻。
萧敬腾从过世奶奶的同事阿姨那里拿到了她生前的遗物,在整理遗物的时候萧敬腾忍不住痛哭失声。
观看纪录片《客从何处来》有感
观看纪录片《客从何处来》有感《客从何处来》观后感篇一央视播出的一档纪录片节目《客从何处来》,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去寻访自己的家史,去走近自己的先辈。
纪录片中每集片子讲述一位嘉宾的故事,通过阐释个体与家庭、民族之间的关系,还原我们的家国情怀精神线索。
我觉得它是一部有趣的纪录片,也是一部可以真正具体的,真切的,无法被篡改的,关于我们自己的家国史、民族史。
从纪录片里可以看得出来,《客从何处来》的制作团队在搜集材料上下了很大功夫,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寻觅,常常会有惊人的发现。
纪录片中易中天第一次发现,爷爷易翰鼎当年写的书在湖北省图书馆里,而自己之前住的地方,离那里几步之遥,他却从不知道。
曾宝仪第一次得知,少年漂泊来台、对自己的家史从来不提的外公,曾是经历了龙应台笔下的千里大撤退。
也许直到这一次,先辈们才真正被了解,他们才第一次与先辈心灵相通。
其实,他们并没有远去,他们依然在我们的血脉里。
只是我们并没有去发现他们。
但本人觉得有一点小感受就是,纪录片中仅靠一份死亡名单就做足噱头去吊足观众的胃口,或许能吸引人,但后来证实真实的大部分信息是从仅两年没见的姑妈那里得到。
看到这里我有点疑惑,这或许算是纪录片的纪实表现手法,但我认为这不免有用纪录片的模式做真人秀的内容,故作高深,反而让人有点看着不太舒服。
在该片试映会后,易中天说,之前忙于各种事物,从来没有想过要追溯一下自己家族的往事。
当节目组找到他的时候,他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就欣然接受。
而在追溯家族历史的过程中,内心受到的震撼和感动前所未有,"通过参与这个节目,我搞明白了我的十八代祖宗是谁,也让我有机会真正认识自己。
"一部好的纪录片不仅能让人有所思,而且要能让人有所为。
我们国人历来有孝敬长辈的传统,今天我们理解孝顺,绝不仅仅是在物质上赡养老人,更要关注老人的精神需求,再进一步说,还要努力把先辈良好的精神品质传承下去。
做到这些,不容易,也才是真正的孝顺。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二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客从何处来》观后感很多情感就只隔着一层薄薄的冰片儿。
不去想我是谁了,不去想这对社会什么用,是政治经济的什么形态表现了,那些真的都不重要了。
看萧敬腾的寻根之旅,这一期做得很平,但是我留意到一个细节,当爸爸和叔叔告诉他,爷爷晚年是遭贩毒的亲戚陷害而坐牢时,由于缺乏其他证据的支持,萧表达了对这一说法的存疑。
而我们可以合理地怀疑,这种说法很可能是习惯了为尊者讳、美化先人的后辈编造的。
当时我就在想,嗯,这个节目的编导不错,前期试图寻找过其他证据,而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选择了最理性的表述。
换言之,如果按照国内真人秀的套路,此处大可以直接取信长辈的说法,或者,做点修辞之后情愿认为说法不虚。
不然,堂堂大明星竟然有个犯过事的爷爷,家丑哇。
在电视上放大来看,当年那就是让我们皮连着肉掉着泪的,有伤痛,抚平他。
一切波澜落幕之后,我们作为受害者施暴者谋反者甚至是陌生者的骨肉,在上一代人的手心手背下长大了,去学习历史。
如果放在一条时间轴上,距离我们几十年几百年的过往在我们的课本里连一句话都没有,就好像我们什么都没有。
寻根,寻过往,最直接的就是再去迎接那些熟悉的而素未谋面的疼痛,流泪,当我们触及“再也不回来”“最后一面”“不知道在哪里了”这样的字眼,那随之而来的不舍含着今世的温度,然后我们回首我们仰天,我们长叹。
现在的历史老师讲过一句话“在座的诸位都生活在一个很好的时代啊”,当时仅仅觉得有道理,现在想起来,后面的抽筋扒皮连着丝儿的苦难是我们这一代只隔着十几年却完全无法想象的。
我们根本什么都不用做就纵情消费着社会资源,我们每天都挺着胸膛在走路,我们每天都有睡觉的权利,有讲话的权利,哇,多好。
当然,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曲折,我们在和平年代中,人们相互却越来越复杂,当一切慢慢落入正常轨道之后,道路往往就开始不知不觉地偏移。
以至于了解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岭南人士大量南下远洋,到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在最基层里谋生,那时候,管这样的人叫“猪仔华工”,我很心酸的,那时候中国才多少人,战争打的人们受不了了,抱个包袱就远远地离开了飘荡着这家香那家闹的土地,年纪很小,还很有可能,再也回不来了。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300字
客从何处来观后感300字客从何处来观后感我有幸在近日观看了一部名为《客从何处来》的电影,这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
电影以一对来自不同背景的男女为主线,以智慧与感情的碰撞为题材,带给观众一种独特的观影体验。
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首先,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了对于家庭和亲情的思考。
男主角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而女主角则来自一个富裕的城市家庭。
两个背景截然不同的人走到一起,通过帮助对方克服困境和面对自己的过去,他们逐渐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家庭是人们成长的基石,也是人们温暖的港湾。
不管来自哪里,家庭都承载着爱和希望,我们应该珍惜和守护这份宝贵的情感。
其次,电影中呈现出了地域差异对人们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
男主角习惯性地保守和内向,而女主角则充满活力和阳光。
他们的相遇和相互影响,让他们变得更加开放和理解。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只有打破地域的束缚,才能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只有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观点,才能既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又与他人和谐相处。
另外,电影中感人的剧情和细腻的表演,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两位主演通过出色的演技,将角色的情感与内心世界完美地展现出来。
他们无需过多的言语,通过微笑、眼神和动作,传递出深沉的情感。
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情感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只要真挚的心灵,就能触动他人的内心。
影片中的音乐和布景也相得益彰,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情感色彩。
最后,这部电影在让我思考智慧和心智成熟的问题上也有一定的启发。
男主角虽然在学问上不及女主角出众,但他用智慧和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他选择坚持和奋斗,取得了成功。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智慧并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背景和家庭条件,而是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和坚持。
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权力,通过努力和智慧,我们可以追求更好的未来。
总之,电影《客从何处来》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的表现,让观众在情感和思考上得到了深刻的启发。
家庭、地域差异、情感表达以及智慧和心智成熟等都是这部电影中引人思考的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客从何处来视频观后感(优秀范文)
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这个名字就选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
中国人向来
重视对血缘的传承,重视家的概念。
寻根,就是寻找从何处来,为何来,这中
间有多少难以启齿的话语,有多少不能触碰的伤疤。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
的客从何处来视频观后感,欢迎阅读!
客从何处来视频观后感(一)
我平时都不看电视,看也是只看纪录频道等几个台。
早上4点多醒了,无
聊中打开电视,就看到了客从何处来,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小时候偶尔会听老人们说说祖上那些事儿,有的还真就比电影的剧情还要
跌宕起伏。
家族的兴衰,颠沛与流离,聚散的悲欢,就在老人娓娓絮叨中平静
的展现出来。
但隐隐的,总是感觉到那一代人是有很多难以言说的痛埋藏在心里,这些无法愈合的伤口甚至也被他们自己选择了遗忘。
马未都说我们中国的汉族早就不是纯粹的人种,这血脉的混杂中也交织着
错综的历史,许子东说中国的历史都在人身上,秦晖老师说,说一套做一套是
我们古人常有的习惯,他研究认为中国的宗族社会是一直受到大共同体政治的
压制、破坏甚至清洗的。
陈丹青说中国人的信仰就是他妈的,活着最重要。
邓
晓芒说实用主义就是中国人的价值观。
看了这部探寻家族史的纪录片,相信每
个人会对这些学者们的话有更深的体会,也会更深刻的理解鲁迅深恶痛绝的民
族性又是怎样成长起来一回事。
那一代人为什么会选择遗忘一段历史,那一代人又为什么会出现不断的洗
脑式运动,我们为什么读主流的历史课本只看到一种简化的二元对立的史观?而鲁迅、柏杨他们又为何把我们人性的一部分视为恶心的垃圾必欲除之而后快?我们在逃避什么,我们不愿意面对什么?
从精神分析的视角,逃避面对也是面对的一种方式,只是这种方式其实对
自己更残忍,因为为了不直面和剖析这种创痛,当事人会塑造一个他者来代替
自己,会把一些为了忘却而专注于自认为美好的东西强加给自己和自己的未来,于是那一代人和子女的代沟就成了一个历史问题。
碎片化的还原几段家族的历史,已经能够震慑每个中国人的心灵,可见我
们在这个领域的缺课是多么明显。
作为活生生的人,我们的先祖曾经经历了什
么样的伤痛,以至于他们对自己选择了这么残忍的方式?答案在这部纪录片里可以略窥一二。
可以明确的是,如果我们不睁开眼看这段历史,如果我们还是选择简单的
立场,盲目的赞扬或是厌恶的排斥自己的一部分人性历史,而不能平静的和自
己好好谈谈,那么也没有能力好好展开我们的未来生活。
这个纪录片拍的很专业,从策划、选材、构架、剪切、视效和配乐都达到
了很精益的水平,不过从观者的视角,忍不住稍微吐槽一下,央视那种倪萍大
姐的煽情情怀还有舌尖的人文卖弄冲动还是需要再收敛一下,几位学者跟易老
师的对话每次都跟说相声猜灯谜似的,动不动就卖关子,能不那么矫情吗?我也觉得易老师那段可以放到最后压轴,从阿丘的那段历史入手更合理,也更能体
现我们探寻百姓家族史的精神。
我们的主流历史中脸谱化的王侯将相英雄,恶匪奸佞小人这些脸谱化的东
西听得太多了,是时候睁开眼看看真实的人的历史了。
客从何处来视频观后感(二)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的这首《回乡偶书》在年少时就背诵过,却没有真正体悟到其中
的情感,看了《客从何处来》再读,心中多了些唏嘘与无奈。
中国人对于血缘传承和家族观念向来有一种执念。
在这个农业古国,家族
不仅代表着生活在一起的一群人,更代表着荣耀和身份的认同。
这种凝聚力在
历史长河中几经浮沉愈显得深刻和坚固。
节目在嘉宾的选择上,故事的裁剪简直如同春晚一样照顾到了方方面面:
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知名人士,还有文化人。
名人作为主角,首先博
人眼球,其次他们在寻根过程中显露出那种普通人的情感,褪去了名人的光环,引发共鸣。
易中天教授为主角的这一集中,以一份“死亡名单”开局,硬凹出来的悬
疑之感,略显矫情,让人怀疑这是否是一部纪录片。
虽然节目某些形式有硬伤,但是这个故事的内容避免不了沉重——这个国家在这一百年间经历了战火和离乱,波澜壮阔的历史似乎吞噬了个体人的自尊与存在,人的命运与历史大事件
环环相扣。
但是节目在这一方面的表达欲言又止。
流程的设置、人物的特写、
配乐的选择等等都是比较煽情的,事实是观众的确受到了感染。
节目在努力传
达这样一个思想,我们要去了解过去,要和自己和解,要抚平伤疤。
至于伤疤
从何而来,由于我们心知肚明的原因或者历史疑团,就让它飘散在风中。
然而,作为普通观众,我们会忍不住思考而有可能永远不会知道,客到底
从何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