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非遗档案保护及数字化管理_李青
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的困境与出路【摘要】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是对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方式。
目前数字化保护面临诸多困境,包括技术和资金不足、保护标准和规范缺失、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人才短缺和保护意识不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加大技术研发和资金投入、建立合理的保护标准和规范、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措施、加强人才培养和社会意识提升等措施。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其在数字化时代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为后人留下更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困境、出路、重要性、问题、技术、资金、标准、规范、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人才短缺、保护意识、技术研发、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社会意识。
1. 引言1.1 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的独特文化表达形式,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非遗档案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保存的载体,是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的重要保障。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数字化保护成为非遗档案保存的新途径。
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数字化可以实现非遗档案的永久保存和传承。
传统的非遗档案保存存在易损坏、难以保管等问题,数字化可以将非遗档案转化为电子形式,通过互联网等平台进行存储和传播,确保非遗文化传承不断。
数字化保护可以帮助非遗档案更好地与时俱进。
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将非遗档案与当今社会进行互联互通,使非遗文化更广泛地为人们所了解和接受。
数字化保护能够促进非遗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数字化不仅可以使非遗档案更容易被利用和参考,还可以为文化研究和传承提供更多便利和可能。
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对于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通过数字化保护,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使其持续绽放光芒,为我们的文化传统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1.2 当前数字化保护存在的问题技术和资金不足是当前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数字化保护
4、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非遗保护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数 字化保护理念和技术,促进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的全球发展。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数字化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 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通过不断努力和创新,我们有信心在非遗传承与保护方 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感谢观看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数字化 保护
01 引言
03 现状分析 05 实践案例
目录
02 概念阐述 04 方法介绍 06 思考总结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 遗”)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非遗档案的数字化保护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 越来越受到广泛。本次演示将探讨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性、现状、方法及 实践案例,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概念阐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利用过程中形成的 各种记录和资料,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数字化保护则是通过数字技 术将非遗档案转化为数字格式,以实现永久保存和传承。数字技术的运用对于非 遗档案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提高档案的存储效率和安全性,还可以 促进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3、中国非遗数据库:该数据库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主办,收录了大 量非遗档案数据。通过数字化手段,这些资源得到了永久保存,并为学术研究、 文化传承等工作提供了便利。
思考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数字化保护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对于传承中华民 族优秀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具有积极意义。针对当前数字化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 挑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实践案例
1、故宫博物院非遗数字化保护项目:故宫博物院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院内 丰富的非遗资源进行了全面梳理和保护。通过建立数字化博物馆和非遗数据库, 实现了资源的整合、共享与传播,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和学术研究资料。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与档案信息化建设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与档案信息化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已经进入信息化的时代。
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数字化,以数据库和档案的形式保存,不仅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同时也可以优化社会人文环境,促进文化交流。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与档案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首先,这项工作是在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必须要完成的。
通过建立数据库和档案,可以更好地保存和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这样就可以避免遗失和流失,促进保护。
其次,信息化建设也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可以更好地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技艺,也可以培养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爱好者,从而传承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和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加强。
首先,需要完善数据库和档案的建设。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需要收集本地区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称、特征、传承历史和文化价值等。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广泛征集各类相关信息,采用多种渠道和方式进行搜集。
同时,也需要加强档案管理,完善散文档案的资源整合、加工和维护。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技术也需要不断提升。
数字化技术是整个信息化过程的基础,只有完善的数字化技术才能达到良好的保护和传承效果。
目前,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技术也在不断地提升,可以在更多的领域应用。
比如,采用三维数字化技术,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存打印出来,达到真实展示的效果,真正的呈现出我们的传统文化。
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的宣传工作,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的重要性向更多的人群展示。
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如报纸、电视、互联网、手机APP等宣传方式,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
总的来说,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与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的困境与出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是每个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支柱。
由于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压力,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数字化保护成为一种可行的途径。
数字化保护也面临着很多困境,需要找到出路。
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的困境可谓诸多。
非遗档案的数字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设备和技术人员的培训等方面。
而目前我国的数字化保护工作依然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
非遗档案的数字化还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目前我国的数字化保护技术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缺乏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门保护技术。
数字化保护也需要依托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和政策支持,而目前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不少缺陷。
针对这些困境,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需要找到出路。
需要加大财政投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增加对非遗保护的资金投入,确保数字化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需要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数字化保护的专业水平。
可以通过设立相关专业的培训机构或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培养一批非遗数字化保护专业人才,保障数字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还需要加强与国际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的非遗数字化保护经验,提升数字化保护的技术水平和保障。
还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只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才能更好地解决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的困境,推动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的困境与出路,需要各界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才能更好地解决非遗数字化保护所面临的问题,保护和传承非遗,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文章字数不足,以下是进行扩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遗数字化资源管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遗数字化资源管理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代代相传的各种非物质性文化现象,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日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智慧,对于维护民族的多样性和传统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的冲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非遗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中。
数字化资源管理是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进行数字化整理和存储,以便更好地管理和传承。
数字化资源管理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将非遗资源转化为数字形式,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方便人们进行存储、查询和传播。
同时,数字化资源管理还可以通过建立数据库和平台,实现对非遗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共享,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非遗数字化资源管理的实施需要依托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专业的人才。
首先,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是实施非遗数字化资源管理的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包括数字化采集、数字化存储、数字化处理和数字化展示等方面。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非遗资源的全面数字化管理和保护。
其次,专业的人才是非遗数字化资源管理的重要保障。
只有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才能够进行非遗数字化资源的采集、整理、存储和展示。
因此,加强非遗数字化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对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非遗数字化资源管理的实施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参与。
政府在非遗数字化资源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规范非遗数字化资源管理的实施和运行。
同时,政府还可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促进非遗数字化资源管理的发展。
社会的参与是非遗数字化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各界可以积极参与非遗数字化资源的采集和整理工作,提供相关的资料和信息,为非遗数字化资源管理提供支持。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几点建议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几点建议【提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丧失了生存空间,甚至遇到了生存危机。
运用数字化技术将非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更形象、准确、完整的保存,让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
但是,数字化保护也具有两面性,它一方面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技术,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
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提出几点个人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建议当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确保它的发展活力。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网络手段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数字化技术不仅在各种工业领域得以广泛应用,而且给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开辟了新的途径。
由于目前各种各样因素的制约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总结与改善,来更好的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第一,我国还没有健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由于数据库资源的不完善,导致了很多学术方面的研究受到了限制。
第二,有关管理部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缺乏有效的监控与指导,使對资源的收集与数据储存方面不能够有效完成。
第三,投入的资金不能有效维持数字化软件的开发工作。
第四,有关工作人员能力与水平不能够满足数字化保护的需求,不能高质量的提供数据信息采集工作。
二、数字化保护的优势现代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破坏,赖以生存的环境被改变,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在濒危状态,面对这种情况,应采取数字化手段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
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多而复杂,采取数字化记录,囊括更多全面内容,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工作,储存更多资源。
传统的介质保存不方便,多数通过录音、录像记录。
若不能妥善保存很容易丢失,采用数字化技术可随时记录,能实现资源共享,节约更多空间,更有利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利用。
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的困境与出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数字化也被广泛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保护工作中。
尽管数字化可以提高非遗档案的保存和传承效率,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存在着一系列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围绕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的困境和出路展开讨论。
困境一:技术条件不足非遗档案的数字化保护首先需要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专业的技术人员。
在一些贫困地区和偏远地区,由于经济条件落后、科技设备匮乏和人才匮乏,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工作进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出路一:政府支持和合作共建政府应该加大投入,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和偏远地区解决技术条件不足的问题。
可以引入社会力量,开展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的合作共建,通过合作共建的方式,能够整合资源、减少成本,提高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的效率和覆盖面。
困境二:信息安全和技术风险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数字化档案的存储和传输也面临着诸多安全风险和技术风险。
一旦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工作中存在信息泄露或者技术故障,将会给非遗档案带来严重的损失和影响。
出路二: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和技术创新对于信息安全管理,可以采用加密技术、权限管理等手段,确保非遗档案的数字化信息安全。
还可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研发高效、稳定的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提高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的水平和质量。
困境三:档案内容整理和标准建设非遗档案的数字化保护工作中,档案内容的整理和标准的建设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由于非遗档案的内容种类繁多,涉及的领域广泛,并没有统一的整理和标准规范,导致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工作的难度增大。
出路三:加强研究和标准化建设可以通过加强研究工作,建立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的整理和标准规范,确保非遗档案的数字化保护工作能够有章可循、有条不紊地进行。
还可以培养更多的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专业人才,提高整理和标准建设的水平和效率。
困境四:社会认知和意识不足部分人群对非遗档案的认知和意识不足,缺乏对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工作的支持和关注。
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的困境与出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民族传统文化、习俗、技艺、表演艺术等形式存在并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智慧,对维护民族文化认同和传统文化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传承环境的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保护与传承困境。
档案数字化保护是当前非遗保护的一种新模式,可以有效地记录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由于受到技术、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的限制,档案数字化保护仍然面临着一系列困境。
本文将就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的困境与出路进行探讨,以期为非遗数字化保护提出可行的建议。
1. 技术水平不足。
档案数字化保护需要涉及多方面的技术支持,包括数字化设备、数据存储、网络传输、信息安全等技术问题。
目前我国在这些领域的技术水平相对滞后,特别是在非遗数字化保护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较少,这就给非遗数字化保护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2. 资金投入不足。
档案数字化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数字化设备、技术研发、数据存储、人才培训等方面。
但目前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导致数字化保护工作无法得到有效开展,从而影响了非遗档案的传承和保护。
3. 政策支持不足。
非遗数字化保护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
但目前我国在非遗数字化保护方面的政策支持不足,相关法律法规也较为滞后。
这就给非遗数字化保护带来了不小的困扰,使得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难以有效进行。
1. 提高技术水平。
应当大力加强非遗数字化保护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提高数字化保护的技术水平。
可以通过加强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的合作,推动数字化保护技术的升级和人才的培养。
2. 增加资金投入。
政府应当增加对非遗数字化保护的资金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非遗数字化保护,扩大非遗数字化保护的资金来源。
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税收优惠政策等方式,增加资金投入。
3. 完善政策支持。
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支持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政策导向和扶持措施。
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的困境与出路1. 引言1.1 什么是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传统文化遗产档案进行数字化保存、管理和传播的过程。
这种保护方式通过数字化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转化为数字数据,可以更好地保存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档案可以为非遗的研究、展示和传播提供更加便捷的途径,使非遗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
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信息、图片、视频、声音等形式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数字档案库,方便进行长期保存和利用。
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非遗档案可以更好地实现互联网化、智能化,拓展其传播渠道和形式,增强非遗文化的传播力和感染力。
数字化将非遗档案从物质形态解放出来,实现了信息的多样化和立体化表达,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2 为什么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面临困境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包括技术手段不足、资金支持不足、法律法规缺失、人才短缺等多方面的因素。
技术手段不足导致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工作的效率低下和成本较高。
现有的数字化技术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准确记录和保护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很好地满足实际保护需求。
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也是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面临的难题。
数字化保护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而目前很多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项目缺乏持续的资金来源,难以保障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法律法规缺失也是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工作面临的困境之一。
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导致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工作的政策保障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保护机制。
人才短缺也制约了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工作的开展。
缺乏专业人才和技术人才会影响数字化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面对这些困境,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需要寻找切实可行的出路,加强技术研发与应用、增加资金投入、完善法律法规支持等成为当前工作的重要任务。
【2000字】2. 正文2.1 技术手段不足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在技术手段不足方面面临着诸多困境。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王 箐(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文化传播系 山西太原 030031)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对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一直处于较边缘的地位。
文章通过调研山西省和其他省份非遗档案管理工作,发现在工作中存在着以下问题:重视非遗档案第一价值,轻视非遗档案第二价值;非遗档案保管分散;缺乏权威高效的非遗档案开放平台;非遗档案化保护制度不完善;相关学者人数少,研究成果少。
因此需要从思想上重视非遗档案工作,完善非遗档案管理制度,大力建设及拓展非遗档案开放平台,加快建立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运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变革原有的申报、审批、存储非遗档案方式,加大非遗档案化保护研究力度,促进山西省非遗档案化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山西省;非遗;档案;区块链中图分类号:G2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652(2019)02-0062-005山西省历史悠久,地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和“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
2017年12月26日,文化部数据显示,全国现有348个剧种,其中山西省拥有38个,同其他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相比,数量居全国第一。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山西省拥有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为143项,居全国第二,如表1所示。
其中包括民间文学(尧的传说)、传统音乐(如左权开花调)、传统舞蹈(如翼城花鼓)、传统戏剧(如晋剧)、曲艺(如莲花落)、传统技艺(如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如风火流星)、传统美术(布老虎)、传统医药(如中医养生)、民俗(大槐树祭祖习俗)等十个种类。
批次浙江山西山东江苏广东河北四川云南福建贵州第一批39302437293126343731第二批(新入选)59404327292939352323第二批(扩展项目)1412171716201331216第三批(新入选)25171457471258第三批(扩展项目)242313191511691212第四批27211915151519161715项目总数188143130120111110110109106105表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前十名省份统计表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为保护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地记录和收集整理而形*【作者简介】王箐(1986-),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文化传播系讲师,研究方向:档案管理。
山西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如何
山西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如何山西,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承载着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从古老的石窟艺术到巍峨的古城墙,从精美的传统建筑到珍贵的文物古籍,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瑰宝。
然而,在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中,山西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现状究竟如何呢?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保护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手段。
在山西,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逐渐意识到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
一方面,数字化技术在文物的记录和存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高精度的扫描、摄影和三维建模等技术,许多珍贵的文物得以以数字化的形式被精确记录下来。
比如,山西博物院对其馆藏的众多文物进行了数字化采集,建立了详细的数字档案。
这些数字档案不仅为文物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便利,也为后续的展示和传播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些专门的网站和数据库应运而生,为公众提供了了解山西文化遗产的便捷渠道。
例如,“山西文化遗产数字化平台”整合了大量的文化遗产信息,包括图片、文字介绍、视频资料等,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山西文化遗产的魅力。
然而,山西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资金投入不足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数字化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购置先进的设备、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以及进行长期的维护和更新。
但目前,部分地区由于财政资金有限,导致数字化保护工作进展缓慢,一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无法及时得到有效的数字化保护。
技术人才的短缺也是制约数字化保护的一个重要因素。
数字化保护需要既懂文化遗产又精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但在山西,这样的专业人才相对匮乏,很多基层单位缺乏能够熟练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保护工作的人员。
此外,数字化保护的标准和规范尚未统一。
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在进行数字化保护时,采用的技术标准和数据格式不尽相同,这给数据的整合和共享带来了困难,也影响了数字化保护的整体效果。
同时,数字化保护成果的利用和推广也存在不足。
山西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新举措有哪些
山西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新举措有哪些山西,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从古老的石窟寺庙到壮丽的古城堡,从精湛的传统技艺到独特的民俗风情,山西的文化遗产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华夏文明的长河中。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瑰宝,山西采取了一系列新的举措。
一、数字化保护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山西积极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
通过高精度的扫描、摄影和三维建模等技术,将文化遗产的形态、结构和细节以数字形式保存下来。
比如,对于古老的寺庙建筑,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以精确地获取建筑的尺寸、形状和纹理信息,建立起详细的数字模型。
这些数字模型不仅可以用于文化遗产的记录和存档,还可以为后续的研究、修复和展示提供重要的参考。
此外,数字化还为文化遗产的展示和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建立虚拟博物馆、线上展览等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欣赏到山西的文化遗产。
一些珍贵的文物和历史遗迹,通过数字化的手段,以更加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增强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兴趣。
二、加强立法保护为了给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更加坚实的法律保障,山西不断加强相关的立法工作。
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明确了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主体、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
对于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提高了违法成本。
同时,加强执法监督,建立了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区域的巡查和监管。
严厉打击非法盗掘、盗窃文物以及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有效地遏制了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违法现象。
三、社区参与和公众教育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广大民众的参与和支持。
山西积极推动社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通过开展社区活动、建立志愿者队伍等方式,让居民们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增强他们的保护意识。
山西的文化遗产保护有哪些新举措
山西的文化遗产保护有哪些新举措山西,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承载着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从古老的石窟寺庙到传统的民间技艺,从雄伟的古城墙到悠扬的戏曲唱腔,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生动见证。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守护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山西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
近年来,山西加强了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通过制定更加严格和具体的法规,明确了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加大了对破坏文化遗产行为的处罚力度。
这使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效地遏制了非法破坏和盗窃文化遗产的行为。
数字化保护成为了山西文化遗产保护的一大亮点。
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的扫描、拍摄和记录。
比如,对于古老的壁画,通过高分辨率的数字图像采集,不仅能够精确地保存壁画的原始面貌,还能为后续的研究和修复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对于珍贵的古籍文献,数字化的存档方式有效地解决了纸质文献容易损坏和丢失的问题,同时也方便了学者和公众的查阅和研究。
在文化遗产的修复和保护方面,山西也引入了科学的理念和技术。
不再是简单的“修旧如旧”,而是更加注重对文化遗产原有工艺和材料的研究和分析。
修复工作者们深入探究历史文献和传统工艺,力求使用与原物相同或相近的材料和工艺进行修复,以最大程度地保持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
同时,加强了对修复过程的监测和评估,确保修复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山西加大了宣传教育的力度。
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讲座和文化活动,向公众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的知识和重要性。
走进校园、社区和企业,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活动,培养了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此外,还利用现代媒体手段,如网络、电视和社交媒体等,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让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
山西还注重推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其中的瑰宝。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因此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旨在探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目的与任务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具体任务包括: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料,建立档案数据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提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政策建议。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
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其次深入基层进行实地调查,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真实情况和第一手资料。
然后通过案例分析,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最后综合以上研究成果,提出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政策建议。
四、预期成果与进度安排本研究预期将形成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和一份高质量的政策建议报告。
具体进度安排如下:第一阶段(13个月),完成文献综述和理论框架的构建;第二阶段(46个月),开展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工作;第三阶段(79个月),进行案例分析和数据整理;第四阶段(1012个月),撰写调查报告和政策建议报告。
五、参考文献(此处列出已收集到的相关参考文献)六、结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本课题将致力于探索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有效途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期待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和支持,共同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研究的开题报告(1)一、研究背景与意义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其中的瑰宝。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5.10.25•【字号】晋政办发[2005]77号•【施行日期】2005.10.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晋政办发[2005]77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以下简称《意见》),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意见: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我省地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深厚,内容丰富,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非常重要。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建设科学的、大众的、民族的先进文化为宗旨,认真贯彻落实《意见》,从文化发展战略高度出发,把握全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努力做好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使具有杰出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展。
二、工作目标和指导方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是: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我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
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导方针,正确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抢救、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误解、歪曲或滥用。
要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社会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
三、建立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要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建立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
山西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新技术应用有哪些
山西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新技术应用有哪些山西,这片古老的土地承载着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从古老的寺庙、城墙到精美的石窟、壁画,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瑰宝。
然而,时光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使得这些文化遗产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幸运的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一系列新技术在山西文化遗产保护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传承和守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无人机技术在山西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成效显著。
在对大型文化遗址如古城墙、古长城的巡查和监测中,无人机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它可以轻松飞越复杂的地形和难以到达的区域,快速获取高清影像和数据。
通过对这些影像的分析,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墙体的裂缝、坍塌等病害,为制定科学的保护方案提供准确依据。
同时,无人机还可以用于文化遗产的测绘工作。
相比传统的测绘方法,无人机测绘不仅效率高,而且精度高,能够生成更加精确的三维模型,为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修复提供了详细的基础资料。
三维扫描技术为山西的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对于一些造型复杂、雕刻精美的文物,如石窟佛像、古建筑构件等,三维扫描技术能够精确地捕捉其形状、尺寸和纹理等信息。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处理,可以建立起文物的三维数字模型。
这些数字模型不仅可以用于文物的虚拟展示,让更多人能够近距离欣赏到珍贵的文化遗产,还可以为文物的修复提供精确的参考。
在修复过程中,修复师可以根据数字模型准确地还原文物的原有形态,最大程度地保留文物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数字化技术在山西文化遗产的记录和保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系统的记录,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
这些数字化资料不仅可以长期保存,避免了因时间流逝和环境变化导致的信息丢失,还可以方便地进行传播和共享。
例如,建立文化遗产数据库,将各类文化遗产的信息整合在一起,为学者、研究人员和公众提供了便捷的查询和研究平台。
此外,数字化技术还可以用于制作文化遗产的数字档案,为每一件文物建立专属的“身份信息”,从来源、历史背景到保存现状,一应俱全,为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最新-非遗档案数字化管理措施 精品
非遗档案数字化管理措施一、山西省非遗普查工作的开展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其进行普查保护是对濒危遗产进行抢救的有效措施,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根据文化部2005年6月关于在全国开展非遗普查工作的部署,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的非遗普查工作有序进行。
2005年省政府办公厅颁布《关于加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对非遗普查作出具体要求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各市要将普查摸底工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统一部署,有序进行……通过普查,记录或录制流传了千百年、与民众生活有密切关系,甚至影响着民众生活和群体社会的各类民间作品和民间技艺,以及岁时节日、庆典仪式、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等民俗事象。
自2006年到2010年1月初,非遗普查工作人员遍访山西全省,按照试点先行,取得经验,由点到面,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非遗普查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宣传、田野调查、建立数据库等多项工作,确保了普查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不完全统计,这次普查工作,直接参与人员约80万人,其中包括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和大同大学的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共271人。
非遗普查工作同山西各高校展开合作,不仅提高了普查工作的效率,而且带来了大量可以深入到普查一线的优秀人才。
另外,通过各种媒体了解非遗的群众约1000万人,普查真正成为了一个社会性的大行动。
这是山西历史上首次针对16大类非遗资源开展的全面普查,其中民间文学40306个……游艺、传统体育和竞技2584个。
普查遍及全省所有119个县市、区和1198个乡镇,足迹遍及全省28万多个村庄。
共搜集线索205万条,采录信息823万条,发现重大项目135条,采访并登记了传承人88万人,拍摄照片213万张,拍摄视频资料3091小时,录制音频资料3366小时,命名了山西非遗普查十大发现花腔鼓、蒋村麻纸制作技艺、晋中妈祖信仰、临猗地台戏、四句秧歌剧、翅果油熬制技艺、汾西地灯秧歌、灵丘制针、中和节、迎喜神。
山西省财政厅、山西省文化厅关于印发《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山西省财政厅、山西省文化厅关于印发《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法规类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文字号】晋财教[2016]49号【发布部门】山西省财政厅山西省文化厅【发布日期】2016.04.19【实施日期】2016.06.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山西省财政厅、山西省文化厅关于印发《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晋财教〔2016〕49号)省直有关部门,各市财政局、文化局:为规范和加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2]45号)、《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山西省财政厅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晋财预[2015]70号)和有关法律制度规定,结合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际,我们制定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山西省财政厅山西省文化厅2016年4月19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2]45号)、《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山西省财政厅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晋财预[2015]70号)和有关法律制度规定,结合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专项资金是指由省级财政设立,专项用于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和保护。
专项资金的年度预算根据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及省级财力情况核定。
第三条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合理安排、专款专用”的原则。
用于保护补助的专项资金,应适当向濒危项目和重点项目倾斜。
第四条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并接受财政、审计和文化等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2山西档案山西省非遗档案保护及数字化管理The Intangible Culture File Protection and Digital Management in Shanxi Province摘要:非遗档案是开展非遗保护和研究的一手资料,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山西省作为非遗大省,建立完善的非遗档案管理体系,是对该地区的非遗进行有效保护的重要方法。
本文通过介绍山西非遗普查情况及其与科学化档案管理的关系、非遗档案建立的过程中取得成就、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几方面的内容,确保山西非遗能够长久传承下去。
关键词:山西省;非遗档案;数字化管理中图分类号:G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652(2015)02-0072-04文/李 青 Li Qing一、 山西省非遗普查工作的开展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其进行普查保护是对濒危遗产进行抢救的有效措施,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根据文化部2005年6月关于在全国开展非遗普查工作的部署,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的非遗普查工作有序进行。
2005年省政府办公厅颁布《关于加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对非遗普查作出具体要求:“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各市要将普查摸底工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统一部署,有序进行……通过普查,记录或录制流传了千百年、与民众生活有密切关系,甚至影响着民众生活和群体社会的各类民间作品和民间技艺,以及岁时节日、庆典仪式、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等民俗事象。
”自2006年到2010年1月初,非遗普查工作人员遍访山西全省,按照“试点先行,取得经验,由点到面,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非遗普查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宣传、田野调查、建立数据库等多项工作,确保了普查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不完全统计,这次普查工作,直接参与人员约80万人,其中包括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和大同大学的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共271人。
非遗普查工作同山西各高校展开合作,不仅提高了普查工作的效率,而且带来了大量可以深入到普查一线的优秀人才。
另外,通过各种媒体了解非遗的群众约1000万人,普查真正成为了一个社会性的大行动。
这是山西历史上首次针对16大类非遗资源开展的全面普查,其中民间文学40306个……游艺、传统体育和竞技2584个。
普查遍及全省所有119个县(市、区)和1198个乡镇,足迹遍及全省2.8万多个村庄。
共搜集线索20.5万条,采录信息8.23万条,发现重大项目135条,采访并登记了传承人8.8万人,拍摄照片21.3万张,拍摄视频资料3091小时,录制音频资料3366小时,命名了山西“非遗”普查十大发现(花腔鼓、蒋村麻纸制作技艺、晋中妈祖信仰、临猗地台戏、“四句”秧歌剧、翅果油熬制技艺、汾西地灯秧歌、灵丘制针、中和节、迎喜神)。
山西省“非遗”普查所取得的这些成绩受到文化部的高度肯定,当年2015.0273档案信息化·RESEARCH OF ARCHIVES《中国文化报》分别以《三晋“非遗”宝藏令人兴奋》、《发现一个藏着的山西》、《山西“非遗”普查十大发现》为题,报道了山西普查的经验和成果,并且受到当时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通过非遗普查工作的开展,使我们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山西各地区非遗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使我们认识到了建立非遗档案以保证非遗长久存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即非遗的科学化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二、非遗普查与科学化档案管理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为保护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地记录和收集整理而形成的对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的历史记录。
[1]“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存活、流传民间文化的需要,是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也是丰富历史档案馆藏,建立特色档案的需要。
”[2]所以,对非遗档案科学地开发利用,有助于非遗的传承传播,我们要改变传统对待非遗的态度,积极地“走向田野”,开展非遗普查活动并对普查结果建立合理完善的档案管理机制,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顺利进行。
一方面,非遗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有利于非遗普查活动科学有序地进行。
如果在保护非遗的过程中,我们只重视非遗普查工作,发现、收集散落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不重视将收集到的这些珍贵资料进行档案化管理,非遗普查工作就会陷入一种无序混乱的局面,最终影响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
只有将非遗普查过程中收集到各种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进行分类整理,建立科学化档案管理机制,将这些能够反映非遗的历史起源、表现形式、传承情况等各方面技艺以文献典籍、影音资料、实物道具等方式保存下来,才能更新非遗保护的工作人员的观念,多渠道、全方位地进行非遗普查工作。
另一方面,非遗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还有利于非遗普查结果长久稳定地传承下去。
“档案是固化的历史信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活态遗存,两者具有紧密的时空联系和本质联系。
”[3]非遗档案是非遗的有形载体,它系统记录非遗普查的内容,确保非遗普查结果传承下去。
许多原本已经濒临消亡的非遗,通过文献记载或录音录像等档案资料,能够重新生动鲜活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留住非遗的影像和记忆,使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它的传承脉络,对非遗的保护起到促进作用,促进非遗的传承和发扬。
三、 山西省非遗科学化档案管理的成就与问题(一) 非遗科学化档案管理取得的成就为确保非遗普查过程中获得的珍贵的文字、图片、录像、录音等档案资料能够很好地得以保存,山西非遗科学化档案管理已经进入到“数字化”时代,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非遗资源数据库系统。
2006年山西省非遗保护中心自行开发了非遗数据库普查管理系统软件,通过互联网直接上传文字、图片、录像、录音等各种资料,实现全面、真实的记录,并依此建立系统、完善的非遗档案;2008年正式开通“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网站,它是山西非遗保护专业性门户网站,使全省非遗保护拥有了一个重要的网络平台,这使得征集和建立非遗档案及相关资料的工作由非遗保护中心统一保存和管理,而且该网站的建立也使非遗的申报工作实现数字化。
如今项目申报、普查管理、专家评审、传承人、保护经费管理等子系统已构成了山西非遗保护数据库体系。
2012年又颁布《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提出建立科学化档案管理的要求。
第九条指出:“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对发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确认、记录,并收集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代表性实物,整理调查所取得的资料,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
”同时还确定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为非遗项目的保护单位,履行收集实物、资料,并登记、整理、建档等职责。
可见,山西省政府已对这项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倡导下,社会各界积极地投身到非遗档案建设的事业之中。
(二)非遗科学化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1.科学化档案管理的意识淡薄在非遗保护的过程中,山西各级文化管理等部门过多地重视非遗项目的申报,忽略了非遗档案的抢救与保护,特别是县级以下,其建档意识还没形成,建档工作不及时甚至不建档,使得很多地区的非遗没有相关的文献、音频、图像资料,即使有也是零星地散存在各地,收集的档案资料不完整、不系统,流失现象严重。
而且各部门之间缺乏紧密地团结合作,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没有及时给予准确的指导,重复征集、征集不全面、记录形式单一等问题凸显出来。
在乡村中,由于缺少非遗知识的普及,人们认识不到档案资料的重要性,使得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非遗档案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这些问题都使得山西非遗档案保护工作处于被动地位。
2.科学化档案管理的队伍不健全非遗档案化保护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的工作内容包括全面普查非遗项目、广泛收集非遗资料、运用各种现代化手段记录非遗的原貌、建立完整的非遗档案和数据库以及科学的管理、保护、开发利用非遗档案,它涉及到的学科门类十分繁杂,需要各部门和具备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知识人才。
目前,山西各级文化管理部门“仍处于没有明确的组织机构地位、没有明确的规划指引、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的状态、始终处于边缘地带”。
[4]非遗档案管理的整体文化队伍建设参差不齐,专职从事非遗档案式保护的人员较少,专业知识匮乏,与非遗专业性的要求差距较大。
在非遗科学化档案管理的过程中,高校参与度还比较低,需要政府部门更加积极地倡导,推进这项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
3.科学化档案管理的资金投入不足近年来,山西非遗档案管理在资金投入和使用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由于山西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财政支持力度参差不齐,大笔资金投入后,由于分散到各地区、各项目上,使资金显得不够,具体统计数字也不得而知,非遗科学化档案管理还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其次,由于各地官员素质高低有差异,许多经费下拨之后没有切实有效地运用在保护非遗及其档案资料上,成为制约非遗档案管理的一大瓶颈;再次,由于资金投入和运用不合理,许多非遗工作人员所具备的知识水平也参差不齐,专业程度不够,降低了资金的使用率,严重影响这项工作的开展;同时监管部门在非遗经费的使用过程中监管不力,国家、省市级财政部门将资金下拨后,没有充分履行职责,使得经费浪费严重,大笔资金流失,这都值得引起各部门的注意,及时解决非遗档案管理资金投入不足问题。
四、山西非遗科学化档案管理改进措施(一)强化非遗建档意识,壮大对其保护的队伍各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扩大非遗档案化保护的主体单位的范围,加强档案馆、群艺馆、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机构之间的合作,并且充分调动山西各高校、专家学者和民众的积极性,使社会各界力量在非遗档案保护工作的各个环节各尽其责。
第一,政府要重视与各级档案馆的合作,依托其专业技术、设施和管理团队,让其充分发挥有序管理档案,合理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利用档案等独特优势。
第二,发挥各地群艺馆的主角作用,重视在田野调查中运用文字、录音、录像等手段收集散落在民间的非遗相关资料;加强后续的保存管理工作,对一手档案资料进行专门维护,防止文献化的档案资料老化,减缓其损坏速度。
第三,发挥各级博物馆和图书馆的优势。
在博物馆和图书馆里常存有文献、图片或金石类的非遗档案,为珍贵资料和实物档案的修复、抢救提供保证,在非遗科学化档案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其优势。
第四,重视各高校、专家学者和民众的参与。
山西非遗内容丰富,需要不同学科的人才加入到保护它们的行列中,这就需要山西乃至全国各高校和专家学者们的支持。
加强与山西各高校的联系,与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是壮大非遗保护人才队伍的有效措施。
此外,人民也是保护非遗档案的重要力量,是当之无愧的非遗档案保护与管理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