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食用菌合作社”走出来的百万富翁

合集下载

小蘑菇撑出“致富伞”

小蘑菇撑出“致富伞”

小蘑菇撑出“致富伞”作者:来源:《农民科技培训》2014年第08期戴建良,天津蓟县新型职业农民的优秀代表,现任蓟县农广校兼职教师,天津市蓟县中亿建良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多年来一直从事食用菌培训、示范、栽培和技术推广工作。

戴建良先后荣获县级优秀共产党员、县级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蓟县优秀科技特派员、天津市农村青年科技兴农带头人、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项目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目前,合作社种植食用菌3300亩,种植社员1068户,年产鲜菇14000吨,年创纯收入5000多万元,安置剩余劳动力8000余人,食用菌种植成为出头岭镇主要的经济支柱,出头岭镇种植、销售食用菌的火爆场景成为蓟县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官员及市、县有关领导多次考察合作社及下属基地,并给予充分肯定、高度赞扬。

身份转型,我先行几年前,戴建良也和大多数村民一样,每天重复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

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南方水果大量涌入北方市场,造成本地水果滞销,价格压低,丰产不增收。

在做了深入的调研后,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如今食用菌的营养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能不能把现有的葡萄大棚进行改造,种植食用菌呢?戴建良决定率先尝试。

他找农广校的老师请教咨询,踊跃报名参加农广校计算机培训班。

一有空闲时间,就用拿惯锄头的粗手开始笨拙地敲打键盘,学会了计算机的使用,方便了与专业老师的沟通,也增加了他种植食用菌的决心。

百姓看到戴建良实验成功后,纷纷建起了大棚,和他一起种植香菇。

蓟县农广校帮助菇农联系了天津师范大学的食用菌专家郭成金教授,请郭教授到大棚现场指导,提高食用菌的质量和品质。

农广校根据出头岭镇的发展情况,在该镇中裕村开办了农民田间学校,免费配备了电脑、复印机等设备。

农广校还在村里举办了农村信息员培训班,教菌农学会计算机,戴建良担任班主任。

当地香菇质量好,销路顺畅,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提高,每个菌棚年收入达到10万元,带动本镇建设食用菌大棚100余座。

汤义:培植食用菌 致富帮他人 - 种植新闻

汤义:培植食用菌 致富帮他人 - 种植新闻

汤义:培植食用菌致富帮他人-种植新闻汤义是阿里河森工公司的食用菌培植户。

他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和对食用菌培植的执着,不但自己增收致富,还带动了多名职工走上了培植食用菌脱贫致富的道路,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发展家庭经济的创业致富能手。

2005年,还是齐奇岭林场森林管护工的汤义到牡丹江参加亲属家孩子的婚礼,亲属带他参观了培植的黑木耳和滑子菇。

看到晾晒几天后的食用菌被客商抢购一空时,他动心了。

亲属介绍他到培植户家里帮工学习了一个月。

帮工的时候,他认真学习掌握了技术要领和操作过程。

回到家就跑到市场上买回培植的原料,按照学来的技术和配方做起了二级木耳和滑子菇菌。

他和妻子精心培育,细心晾晒,卖出了全部木耳和滑子菇,净挣6000多元钱。

第二年他培植了1万袋木耳和5000袋滑子菇,由于夏季阴雨连天,加上人手少,采摘不过来,好多木耳都烂到了地里,不仅没赚到钱,还亏了2000多元钱。

妻子为此大病了一场。

单位领导知道后来看望他,林场工会又为他申请办理了2万元无息贷款,还把林场原学校两间的校舍让他使用,给他两车伐区剩余物盖大棚。

2009年,他培植木耳3万袋,滑子菇1万盘。

夏季连雨天时,林场机关干部助力他采摘晾晒,保证了品质和售价。

当年他获利6万余元,不仅还清了外债,还有余富。

他十分重视食用菌培植技术知识的学习,多年来一直订阅多种有关培植食用菌的杂志。

从制作菌种到木耳和滑子菇下地坐床,每一道工序他都严格按照技术要求操作。

严格接菌,对发菌场地严格消毒灭菌,控制发菌室的温湿度,培植的菌种质量全部符合技术要求。

近几年,他的木耳和滑子菇培植量达到10万袋(盘)以上,纯收入超过13万元。

自己富了没有忘记林场的扶持,他凭借着丰富的食用菌培植技术,主动加入了林场发展食用菌培植家庭经济协会并担任副会长。

他把自己的食用菌培植地作为“困难职工致富工程”示范区,为参观人员解答各种提问,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培植木耳和滑子菇的经验和技术。

通过上查寻和向书本请教以及牡丹江食用菌研究所专家教授的助力,他掌握了培植木耳和滑子菇一级菌、二级菌和三级菌的技术,出菌率也有了很大提高,每年节约菌种成本1.1万元以上,他还无偿地将这些技术传授给其他职工家属。

蒋远旺和他的食用菌王国

蒋远旺和他的食用菌王国

农家之友6三农聚焦SAN NONG JUJIAO蒋远旺和他的食用□本刊记者郎昆谢青夏“获得这个荣誉是意料中的事,所以没觉得心情有什么特别激动。

”近日,刚荣获“全区十大专业合作社组织理事长”称号的广西兴安县宏旺菌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蒋远旺面对又一个新头衔是那么的淡定。

他曾经获得区内外无数荣誉、被称为“西南食用菌大王”。

不过当了解到他如何白手起家建立起巨大的食用菌王国后,你就会明白,他这份淡定是由二十多年摸爬滚打铸就的。

他用120元敲开食用菌王国大门和很多同龄人一样,6年代末出生在桂北山区的蒋远旺家里很穷,初中未毕业便辍学了。

看着哥哥姐姐及村里人在生产队里一天到晚干着粗重活,却挣不到几个钱,年少的蒋远旺就暗下雄心:一定要为自己及村里人找个既轻松又能赚钱的营生!上世纪80年代初,欧美国家从中国大量进口双孢蘑菇罐头,当时兴安县罐头厂专门收购蘑菇制成罐头出口。

蒋远旺家旁边就是生产队的蘑菇房,每次生产队里采摘蘑菇卖给罐头厂的时候,都会剪掉一大截蘑菇蔸蔸,生产队把大量剩下的蘑菇蔸蔸分给队里的村民。

“第一次尝到蘑菇蔸蔸的那种清甜、鲜香和爽口的感觉,虽然至今时隔20年,但是我现在一闭上眼睛还能马上感受到那种美味。

”蒋远旺回忆道。

1981年,改革大潮席卷全国,中国的农民手中终于有了真正意义上“自己的土地”,这时候蒋远旺马上想到种双孢蘑菇,他想方设法从信用合作社贷到120元钱。

第一次种蘑菇,蒋远旺除去还贷款外还赚了100多元。

捏着那100多块钱,蒋远旺想第二年扩大蘑菇的种植面积。

因为国际市场的波动,罐头厂第二年不再收购双孢蘑菇了。

蒋远旺便改种平菇,这一年赚了近800块钱。

尝到了甜头的蒋远旺,在1984年开始琢磨着种香菇,由于技术不过关,最终亏了1000多元钱。

经过一番琢磨后,蒋远旺重新种回平菇,每天早上4点起床,点着火把采菇,然后挑着菇再坐上两个半小时的早班车到桂林东江菜市卖菇。

“因为路途遥远,到桂林总是很晚了,菇虽然好,但是卖价总比别人的低,人家卖1块钱1斤,我们只能卖5-6毛钱1斤。

世界“菌草之父”林占熺:让千万农民都富起来才是真正的富有

世界“菌草之父”林占熺:让千万农民都富起来才是真正的富有

影。

电视剧《山海情》中的凌教授,是福建来闽宁村教村民种蘑菇的专家。

他凭着一腔热情、一份情怀,真正融入到这片土地,帮群众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他执著、可爱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而他的原型就是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福建省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林占熺。

他发明的菌草技术,解决了“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

来,林占熺一直活跃在菌草研发和推广一线,帮助数以千万计的农民种菇脱贫,在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面也作出巨大贡献。

同时他奔赴多个发展中国家,菌草生产技术在全球已推广106个国家与地区。

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一等功、获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最美奋斗者”称号。

光荣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

破解世界级难题在中国现代农业科技领域,有几位专家深刻改变了多数农民的命运。

其中一位,便是“菌草之父”林占熺。

作为电视剧《山海情》里凌教授的原型,林占熺逐步为人们所知。

“扶贫扶出一个领域,扶贫扶出一个产业,扶贫扶出一个学科。

这就是我的扶贫之世界“菌草之父”林占熺:让千万农民都富起来才是真正的富有※文/恒利22的贫穷。

国内外绝大多数食用菌是用林木栽培:先砍树做菌棒,然后将菌种播在菌棒上。

林占熺在考察中发现,当地群众砍伐森林资源栽培香菇,不仅造成水土流失,还加剧了贫穷,这深深刺痛了林占熺的心。

考察结束,他作出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辞去行政职务,专心寻找林木栽培香菇替代方案。

林占熺突发奇想,能否用草来取代树木栽培菌类。

然而,这在全球都没有先例,这可是个世界级难题。

没有参考资料,没有前人实践,没有仪器设备,只有一腔热情的林占熺就这样走上了探索之路。

当时林占熺把目光投向一种叫“芒萁”的野草。

芒萁在闽西此后的3年,林占熺前后奔走:没有实验场所,他向学校工程队借来5万元钱建实验室;没有菌种接种针,就把家里自行车拆了,将辐条磨光来代替;没有粉碎机,借用学校农场的饲料粉碎机,把野草芒培养基……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奋战,1986年秋,第一朵用芒萁培育出来的香菇,在试验瓶里破土绽放。

扶贫状元林占熺 让千千万万农民富起来

扶贫状元林占熺 让千千万万农民富起来

发展方向迈进,由此开创了“菌草 业投资带动生态建设,形成以菌草
学”这门新型学科,催生了“菌草 为核心的产业体系。
业”这一新型产业。
始终不渝地坚持以农民为中
在林占熺的办公室里,挂着两 心、以农户为导向,这位年近八旬
张“作战地图”,一张是中国地图, 的老“科技特派员”逐渐形成了自
一张是世界地图,地图上满满地标 己的技术扶贫观:把扶贫技术的门
贫困生活刻骨铭心。早在小学读书 所,二缺科研资金,三少设备资料,
的时候,他就知道米丘林把苹果北 林占熺就贷款 5 万元建起了第一个
移而使农民获得收获的故事。他希 实验室,开始了艰难的研究历程。
1986 年 10 月,林占熺的野草栽培 食用菌技术终于面世。这项食用菌 生产新技术很快受到社会的重视, 连续获得国际国内发明大奖。是用 这项技术去办公司挣大钱,还是把 技术推广到农村去,帮助农民脱贫 致富?林占熺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 “当时的福建省委书记项南曾对我 说,‘虽然你的这项技术能让自己 成为千万甚至亿万富翁,但这不是 真富有;只有让千千万万的农民都 富裕起来,你才是真正的富有’。 我永远记住了这句话。”林占熺说。
用草种菇、用草养牧、用草发 电、用草治沙……视草如命的林占 熺,把自己的一个个梦想变为现实。 三十多年如一日,凭借着坚韧不拔 的毅力和耕耘奉献的精神,简朴的 他终于迎来今日的菌草青青,成为 “真正最富有的人”。
图 | 新华国际
悠 久 深 厚 的“ 农 民 情 结”, 让林占熺永远站在农民的立场,瞄 准脱贫攻坚最短板之处。为了扶贫 攻坚,他跋山涉水,在全国 500 多 个贫困县来回奔波劳累,几次差点 付出生命的代价。“数十年的扶贫 路,他失去一位亲人,断掉两条肋 骨,让三代人受累,遭遇四次生命 危险。”人们这样总结林占熺的扶 贫历程。

石志辉:农家学子回乡创业,成为食用菌“状元”

石志辉:农家学子回乡创业,成为食用菌“状元”

创业就业在桂林,有一位学习生物工程学专业的农家学子,大学毕业后返回家乡种植食用菌,坚持走高效特色农业的路线,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农户共同发展食用菌产业。

如今,白手起家的他不仅还清了大学期间欠下的学费贷款,还获得了第十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广西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第一名、广西食用菌种植标兵、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及奖项。

他,就是食用菌种植“状元郎”石志辉。

回乡做创客,赚得第一桶金石志辉出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灵川县东皋桥村。

作为农家子弟,他深知家里供他上大学的不易,大学4年,在努力学习之余,勤工俭学,靠打工赚取生活费。

然而即便如此,为了供他上大学家里还是欠了近5万元的债务。

为了帮家里还清债务,正在上大学的他,一直在寻找创业项目。

读大二时,石志辉在专业选修课上得知,食用菌种植是一个短平快的致富项目,这使他有了眼前一亮的感觉。

之后,他向老师表明自己想要深入学习食用菌种植的意愿,老师为他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决定帮他实现愿望。

于是,在之后的几年间,老师带他参观了一些食用菌种植基地,并让他参与到自己所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项目中。

2010年6月石志辉本科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创业,流转土地种植食用菌。

对于他的回乡,乡亲们在奇怪之余,议论纷纷,好不容易考上大学走出大山不在城市里找份安逸的工作,为何又回到了山村,这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要搞什么“名堂”?满怀创业雄心壮志的石志辉,没有时间在意乡亲们不解的眼光。

为了筹到创业的启动资金,他开始筹措资金,远在南宁工作的姑姑得知他创业遇到困难后,主动为他提供了3万元的启动资金,并鼓励他好好做,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姑姑的鼓励更加坚定了石志辉的创业决心。

拿到启动资金后,他用5000元租金租下了离家不远的一所废弃小学作为种植场地。

刚开始,创业资金紧张,为了节省人工与原料费用,他没有请工人,自己与两个表弟一起,就地取材用一根根竹木搭建起了菌棚。

菌棚建起来后,他开始种植第一批食用菌。

许忠_一簇蘑菇撑起来的“致富伞”

许忠_一簇蘑菇撑起来的“致富伞”

人物PERSONAGE50一簇蘑菇撑起来的“致富伞”许忠2017年,许忠的公司企业营业额只有8.5万元,2018年,则达到了1050万元,到了2019年,更是翻了一番,突破了2100万元!截至2022年,许忠的南京康之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带动服务江苏省及其周边的蘑菇种植户15217户,户均平均增加收入42500元,为农民致富、实现共同富裕、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小油漆工”的蘑菇梦1964年,许忠出生在安徽省芜湖市的一个农民家庭里,“那个时候,大家都困难,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中毕业就没在读书了,成为了一名油漆工,干了好几年”人生的第一次转机出现在1983年,许忠在工作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一张“小广告”,上面写着“安徽大学开设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班,正在招收学员”息一下子就击中了他的神经,虽然当时食用菌还没有成为“家常便饭”走上老百姓的餐桌,但是直觉告诉他,个事儿,能成!就这样,不到20岁许忠跟父亲开口借了200元,来到了合肥,报名了培训班。

两个月的学习转瞬即逝,文 / 本刊记者 马思遥51科技创新与品牌识到各种新技术的许忠越发兴奋,他幻想着自己终于能大展宏图了,日子马上就好起来了。

回到家后,他迫不及待地挖了一个地窖,铺上了种植膜,满心欢喜地期待着明年春天,一簇簇食用菌能改善家里的生活。

初尝败绩,“回炉重造”天不遂人愿,第二年春天,许忠种下的蘑菇种并没有成为簇簇“致富伞”,200元学费和前期投入的时间、精力都打了水漂,最折磨人的还是那种希望落空的挫败感。

“我倒是没有很沮丧,没有谁是天生种蘑菇的好手,都得试,这次出现啥问题,解决了以后不就能出菇了吗?”良好的心态给了许忠百折不挠的勇气,他赶紧回到安徽大学“回炉重造”,和自己的老师请教菌种的问题,是温度不合适还是湿度没达到要求,是菌种选错了还是培育方法有瑕疵?再次回到家乡的时候,许忠决定还是要把蘑菇种下去,和第一次种蘑不同的是,这次除了期待,内心里更多的是忐忑和不安。

靠食用菌走上致富路

靠食用菌走上致富路
系 . 也 进 一 步 扩 大 了 品 牌 的 知 名 度。
随 着 最 后 一 车 西 瓜 运 往 大 连 . 乾 安 县 让 字 镇 西 露 村农 民今 年 的 西瓜 销 售
又 画 上 了一 个 圆 满 的 句
如今 .在德 惠乃 至 长春 地 区 . 只要 一 说 起 西 红 柿 .人 们 就 会 想
度 成为 市场 上 的 “ 稀罕物” .常
看 到 姜 家 的 西 红 柿 越 来 越
己种植 反 季节西 红柿 技术 的同 时 . 常是供 不应 求 还 意 外 选 到 了一 种让 他 满 意 .也
是 日后 令 菜 园 子 镇 西 红 柿 热 销 大 “ 红” .小 日子 越 过 越 富 有 . 同村
t o ) 《 农 村 科 学 实 验 》
姜 世 和 被 评 为 全 国 劳 动 模 范
西露村的
为 了进一 步提 高 产 品竞争 力 . 2 0 1 0年 .姜 世 和 联 合村 民成 立 了
世和农 业种植 生产专业 合作社 .
西 红 柿 更 好 卖 .他 千 里 迢 迢 地 跑 植 技 术 的提 高 .姜 世 和 的 西 红柿 到 山东 寿 光 等地 取经 .在 提 升 自
村 民毛 国江 高 兴 地说 : “ 今 年 老 天 帮 忙 . 市 场 价 格 又
好 ,客 商抢着要 货 ,种植 西瓜让 我们 的腰 包鼓起 来 了 ! ” 西 露村 有 耕 地 4 5 2公 顷 .人 口 9 0 0人 . 人 多地 少 .且 土地 瘠 薄 。以前 单 一种 植 玉米 收I X . 甚微 .为 了让 村 民尽 快 富裕 起 来 ,村 里 通 过到 外地 参观 考 察 .2 0 0 4年 引进 了生长周 期 短 、见 效快 、适 合 本地 土壤 的双膜 西瓜 栽

从食用菌合作社走出来的百万富翁

从食用菌合作社走出来的百万富翁

从食用菌合作社走出来的百万富翁提起河南省驻马店市政协委员、正阳县人大代表、民营企业家鲁新爱,当地农民称赞他是“从食用菌合作社走出来的百万富翁”。

他从2006年创建正阳县第一家食用菌合作社以来,推动食用菌从分散栽培向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走出了建一个合作社、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农民社员与合作社共享经营成果的“双赢”之路。

合作社如今社员已发展到500多户,股金达200万元,发展菌类产品20种,年产“长寿”牌黑木耳等无公害食用菌1.2万吨。

合作社主任鲁新爱被省、市、县评为“食用菌栽培技术能手”、“杰出青年创业标兵”、“优秀民营企业家”。

2004年,时任正阳县新阮店供销社主任的鲁新爱看到企业经营不景气,便摸索着干起食用菌品种培育和种植业。

2005年鲁新爱到安徽阜阳和全国金针菇基地河南汤阴县参观拜师学习,聘请县农广校食用菌专家为技术顾问,投资100多万元,创办占地1.6公顷、拥有10多个菌种的正阳县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当年销售食用菌200多万元,获利100多万元。

2006年7月,鲁新爱创办了正阳县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制定了章程,下设财务部、技术部、销售部。

当年入社社员153户,种植白灵菇、鸡腿菇等20多个品种。

鲁新爱为了提高种植食用菌经济效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是为菇农分析行情,义务提供市场信息250条,提供菌种3600袋。

二是建立县、乡、村三级食用菌技术服务网络,服务覆盖率达100%,在基地举办“田间课堂”,对社员提供科技指导。

三是完成了黑木耳、香菇无公害产品的认证,并注册了“长寿”牌商标。

四是制定了《正阳县食用菌标准化和无公害生产操作规程》等地方标准并推广实施,建立食用菌栽培标准化示范基地3个。

五是建立互助基金会。

合作社已对28户“零就业家庭”成员及特困菇农支付补助资金3余万元,帮助他们发展生产。

发展才是硬道理,合作才能天地宽。

正阳县食用菌合作社已发展成为由龙头企业法人牵头、产业大户集聚,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经营实体。

丁平凉的香菇致富路

丁平凉的香菇致富路

35丁平凉的香菇致富路
撰文、摄影/郝艳琴
丁平凉现年70岁,是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泾龙
村建档立卡户,也是该村第一批承包食用菌大棚的
村民之一。

泾龙村科技扶贫园区一落地,老丁就在
园区内帮着拉料、拌料、装袋,按天领工钱。

看着
企业员工每天忙着生产菌棒、接种、养菌,看着温
棚里的香菇一天一天长出来、卖出去,老丁动了心。

2017年底,他主动提出承包一栋大棚,开启了他脱
贫致富的梦想之路。

种植香菇,对于老丁来说是新鲜事物,但他毕
竟是个“门外汉”,为此,园区聘请专业的技术师
傅提供无偿指导,老丁勤学好问肯钻研,终于掌握
了这一技之长。

很快,丁平凉在银川市金凤区食用菌科技扶贫
产业园承包的食用菌大棚迎来了大丰收,根据园区
核算,老丁这茬冬菇总产1万多斤,扣除菌棒成本,
一栋棚净收入超过18000
元。

接着再种茬夏菇,收
入比冬菇还要高出不少。

除此之外,老丁于2017年12月还享受到了扶贫专项补贴5000元。

通过香菇种植不但增加了家庭收入,他还被良田镇政府评选为2018年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为抓住夏菇价格高的赚钱机会,老丁又为两个儿子(建档立卡贫困户)包棚两栋,一家人种植香菇三栋。

预计2018年一家三口将全部实现脱贫。

目前,金凤区像老丁这样从事食用菌产业的专业合作社12家、科技企业4家,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0户参与香菇产业种植和推广。

“闯”出这条增收新路径后,金凤区的农户在脱贫致富路上迈的步子更稳了。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蘑菇大王”的致富之路

“蘑菇大王”的致富之路

“蘑菇大王”的致富之路“蘑菇大王”的致富之路“别看现在别人都叫我”蘑菇大王“,说实在的,以前甭说是种蘑菇了,想都没想过,这多亏了农商行给我送来了技术和资金,才有了”蘑菇大王“的今天啊!”山东省临淄区金山镇边河村村民张志福满怀感激地说道。

前些年,张志福一直在外面化工厂打工,谁知,天有不测风云,生了一场大病,不仅把赚的钱都用了,家里攒下的积蓄也用去大半,眼看着家里条件越来越困难,心里真不是滋味。

后来,身体有所好转,也能帮着干些轻松的体力活,有天从报纸上无意看到一个残疾人种植蘑菇致富的故事,联想到了现实中的自己,便动心了。

他说:“一开始都是自己摸索,也向别人请教了种植的技术,尝试着在自家的平房里养蘑菇,看着长出的一个个喜人的蘑菇,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

”可想要一门心思专门种植蘑菇还得费心下工夫,为此,张志福专门到山东理工大学请教这方面的专家,又向年轻人学习上网,从网上搜集他人的成功案例及种植经验,一切功夫都做足了,准备放手大干一场的时候,发现这一切都变成了空想,以自己当前的积蓄只够架起大棚,菌种、肥料的资金却没了着落。

听闻当地农商行有小额贷款业务,他当即就去寻问详实。

边河支行的客户经理老李跟随他来实地考察,给他评估了蘑菇种植的市场风险,帮他备齐了申请贷款的资料,不到一周的时间,张志福就拿到了10万元的贷款。

有了资金,张志福说干就干,当年就建起了两个大棚。

虽然身体有所起色,但种植蘑菇是一个细致、耗时的活,一度因此累得倒下了,因此,边河支行的客户经理还经常主动来到张志福家探望。

2012年,去除各项成本,两个棚的蘑菇给他带来3万元的收入,2013年他再次找到农商行申请了20万元,新开拓了三个大棚,一年下来他的年收入达10万元。

张志福在致富的同时也积极帮助周围农户共同致富,平日里为其他种植户义务提供技术指导,对别人的请求也从不说不,就这样他“蘑菇大王”的名气越来越大,从一名普通的农民,变成当地小有名气的专家,实现了创业的梦想。

邵文云香菇种植致富“香菇王” 不忘乡亲

邵文云香菇种植致富“香菇王” 不忘乡亲

邵文云香菇种植致富“香菇王” 不忘乡亲邵文云香菇种植致富“香菇王” 不忘乡亲在上林县镇圩瑶族乡,香菇王邵文云这个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在他的带领下,镇圩瑶族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把单一的蘑菇产业发展为香菇、脆皮金橘相结合的综合种植产业,年产值达到30多万元,40多户返乡农民工家庭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在试验田的遮阳棚里,小小的菌种罐一个接一个,密密麻麻地摆满了大棚。

菌种罐里的蘑菇如一把把撑开的小伞,长得密密实实,一片连一片,种植这些蘑菇的就是邵文云。

合作社2013年4月才成立,短短一年时间,合作社就发展到员工40多人,占地30多亩、房屋4间、6个大棚、1个脆皮金橘种植基地,产值达到30多万元,解决了40多户返乡农民工家庭的就业问题,每年给每个返乡农民工家庭增收3万元。

回想创业初期,资金短缺、技术缺乏、人员紧张等一系列问题让邵文云的蘑菇种植事业无法迈步。

就在这时,上林县工商局和乡政府在了解到他的情况后,扶持他成立了农村合作社并为他申请了相关的资金补助,工商局和乡政府的帮助大大缓解了他创业初期的困难,对做强做大蘑菇产业,邵文云更加充满干劲。

他一边钻研种植技术一边亲身实践,甚至亲自去浙江请技术专家来现场指导,渐渐地,他掌握了全套香菇种植技术,确定了以香菇种植为主的鲜菌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育菇能手。

但是邵文云的视线没有只停留在香菇种植上。

他多次去到广西农科院学习考察,确定引进脆皮金橘种植。

脆皮金橘效益好、产量稳定、适合种植,而且可以充分利用菌棒的菌糠作为肥料,实现综合利用,环保又高效。

问及今后打算时,他面带笑容地说:我的今天离不开县工商局和乡政府的帮助,因为他们的帮助,我的事业才可以发展成今天的规模。

有了政府支持,对于未来,我信心满满!我计划继续扩大规模,多方向发展,形成技术+合作+项目的综合产业,争取打造成为镇圩瑶族乡特色基地,带动父老乡亲们一同致富!。

从大田里走出来的百万富翁

从大田里走出来的百万富翁

从大田里走出来的百万富翁
赵军鸽
【期刊名称】《兵团工运》
【年(卷),期】2013(000)009
【总页数】1页(P30)
【作者】赵军鸽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食用菌合作社走出来的百万富翁——记鲁新爱创办食用菌合作社 [J], 范杰;陈俊章;余国清
2.从百姓中走出来的人大代表--记河南省人大代表买世蕊 [J], 新仁
3.一个从公交车厢走出来的全国人大代表——王曼利 [J],
4.深山沟里走出来的药王—记中药材王国里孕育的百万富翁周文宇 [J], 唐云永
5.从食用菌合作社走出来的百万富翁——记鲁新爱创办食用菌合作社 [J], 范杰; 陈俊章; 余国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食用菌趟出致富路——记东丰县佰晟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付盛

食用菌趟出致富路——记东丰县佰晟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付盛

2020年第4期—记东丰县佰晟源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付盛思博用菌趟出致富路作为一名80后,付盛毕业后来到了北京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在一家企业任产品工程师。

但是,丰富多彩的都市生活并没有让他沉醉。

2013年,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家乡,开始了自己的食用菌产业创业之路。

创业初期赢信任付盛走访了多个乡镇和农户详细了解情况,在深知农民的艰苦和他们迫切需要摆脱单纯依靠种植粮食致富的愿望后,他便将创业的致富目标放在了食用菌产业上,他三上黑龙江东宁,四下河南平泉,多次往返北京、河北、湖北、福建、上海等地,考察了大山合、雪榕、裕国等企业,在了解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模式后,经过紧张的筹备,他建起厂房,盖起大棚,购买设备,引进了全国领先的食用菌生产线,建成吉林省东丰县沙河镇的产业园区。

在企业建立的第一年,他没有到任何农户家去推荐,而是将全部的力气化作了沉甸甸的果实。

就这样,在2013年,春季摆放的食用菌木耳菌棒,迎来了丰收的时节,让远近的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呈现在他们的面前,一经推向市场,效益的增收让人们心中都鼓足了劲儿,都想要发展食用菌。

待到第二年,他向周围的农户先行提供菌棒,免费提供技术支持,并负责回购,让农户接受“零”风险的投资,待食用菌产生效益后再支付菌棒款,慢慢地,“佰晟源木耳”成为这些农户心中发家致富的希望,一份创富增收的希望,一份信任与尊重为辽源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5年被评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学基地,2016年被评为吉林省标准化示范种植园区,2017年升级为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被评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2018年被评为辽源市科技园区。

公司总经理付盛获得了东丰县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吉林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东丰县优秀政协委员等称号。

2020年第。

任章云:香菇铺就致富路

任章云:香菇铺就致富路

任章云:香菇铺就致富路作者:孙红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上半月)》 2021年第1期栏目编辑:王河涛投稿邮箱:hexiesannong@本刊全媒体记者孙红从一个仅有初中文化的山里娃,成长为一个现代化年产3000万袋成品菌棒生产流水线企业的厂长;从自己单打独斗圆了致富梦,到带领贫困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河南省卢氏县潘河乡上川村39岁的任章云,用不懈奋斗书写了动人的励志故事。

2012年秋,任章云在乡政府帮助支持下租下6亩地,联合6户村民成立了潘河乡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这是全乡第一家香菇生产基地。

他借贷、自筹资金50余万元,购置拌料机、装袋机等全套食用菌生产加工设备,建起了养菌室,搭建了香菇棚。

任章云和家人起早贪黑装袋、点种、养菌、出菇等,熟练掌握了香菇生长习性、管理方法,为开展规模标准化经营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7年,全国最大的工厂化香菇菌棒生产加工企业河南信念集团(以下简称信念集团)落户卢氏县。

当年5月,任章云从信念集团涧北菌棒厂(以下简称涧北菌棒厂)赊欠成品菌棒5万袋,到10月这一批夏菇纯盈利20多万元,他和妻子李聪霞的劲头更足了。

2019年,任章云承包了信念集团在潘河乡、杜关镇食用菌扶贫基地的标准化香菇大棚24个20万袋;2020年,又扩大到34个大棚30万袋,并在附近建起了70吨的香菇保鲜冷库。

规模标准化袋料香菇产业,让他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2018年,任章云鼓励支持同乡阳坡村贫困户李武生承包潘河乡扶贫基地的17个香菇大棚。

当年,李武生就实现脱贫致富,并被评为标兵户,成为全县奋勇争先致富带头人。

2019年,任章云又引领当地16个贫困户承包68个香菇大棚,这些贫困户当年全部实现了脱贫致富的目标。

为尽快让更多菇农走上规模标准化生产经营之路,任章云将家门口的香菇大棚交给李聪霞,每月以3000元的工资到信念集团杜关镇食用菌扶贫产业基地担任技术员。

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任章云强忍腿痛,带领生产工人、大棚承包户上下菌棒、输水、采菇,观察不同季节、不同温度中香菇的生长规律,指导菇农科学经营管理。

灵宝食用菌 开启致富“大梦想”

灵宝食用菌 开启致富“大梦想”

灵宝食用菌开启致富“大梦想”冯月【期刊名称】《乡村科技》【年(卷),期】2014(000)019【总页数】1页(P15)【作者】冯月【作者单位】鑫联菌业有限责任公司【正文语种】中文河南省灵宝市有位“创业之星”,他建过加油站,干过果品包装,开过火锅店,还创办过塑料加工厂。

现如今,他的公司以年经济效益千万元的优异“成绩”被评为三门峡市、灵宝市“优秀龙头企业”,灵宝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他就是灵宝市鑫联菌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志强。

今年47岁的张志强是土生土长的灵宝本地人,1990年从河南省财经学院工业管理系毕业后,便凭借年轻人的创业激情创建了一家加油站,之后的创业梦想就一发不可收拾。

1993年,张志强创办了灵宝市焦村镇果品包装公司。

此后,他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星火科技带头人,被三门峡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民营企业家”称号,被灵宝市委、市政府授予“灵宝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998年,他分别在卢氏、西峡等地开办了大胖火锅店,高峰期解决剩余劳动力200余人,取得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2005年,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他又利用原纸箱厂便利场地,创办塑料加工厂,为后期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2012年,张志强牵头成立了鑫联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及鑫联菌业有限责任公司,将资金投向了农村,开始扎根基层,服务农业,服务农民,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鑫联菌业有限责任公司先后累计投资1 000余万元,占地面积超6.7公顷,建成现代化食用菌生产大棚30余座,配套设施全面到位,附属设施齐全,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条基本形成,是中原地区规模较大的一家民营食用菌企业。

该公司采取“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坚持统一购置原料、统一菌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回收加工、统一调运销售的“五统一”原则,为基地社员免费提供养菌大棚和机械设施,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力求最大限度降低社员的投资风险,为菇农取得最大经济效益提供全面保障。

该公司着力打造一流花园式食用菌生产基地,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拓宽外销渠道,在国内重点大中城市扩建直销网点,搭建快捷高效的营销平台。

正阳县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架起农民致富的“金桥”

正阳县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架起农民致富的“金桥”

正阳县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架起农民致富“金桥〞正阳县城东五公里处坐落风景如画一个百“菇〞园,这里树影婆娑,水波荡漾。

这里更是食用菌海洋,香菇、平菇、白灵菇菇菇散发馨香,断木木耳、毛培木耳、地栽木耳颗颗茁壮成长。

这就是正阳县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办公地,也是在这里合作社完成对全县食用菌产业指导,走出了一条建一个合作社、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农民社员与合作社共享经营成果“双赢〞之路,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架起了农民致富“金桥〞。

目前,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辐射全县19个乡镇,1360户农民社员参加,开展菌类产品10余种,年产“俊恒牌〞黑木耳、香菇等无公害食用菌鲜品500万公斤,干货5万多公斤,并开展带动周边县乡2680户农民从事食用菌生产,年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年累计实现助农增收8500万元。

先后被河南省食用菌协会授予食用菌生产“先进单位〞、被共青团河南省委授予“青年文明号〞,被河南省农业厅评为“河南省示范专业合作社〞,2021年被团中央授予“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

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鲁新爱经过市场调查,走访食用菌种植大户、经销商,他发现开展食用菌种植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致富工程。

他开场尝试种植食用菌,没资金,他四处奔波;没场地,租赁供销社闲置仓库,没人,找亲朋帮助;没有技术,就外地取经。

他很快掌握了技术。

于是他就打响食用菌种植第一战:在新阮店乡电影院与供销社五名下岗职工合伙种植了8万袋金针菇。

鲁新爱对他们五个承诺,赔了钱算我,赚了钱按比例分成,资金不够帮助筹措。

技术加上管理,金针菇长势良好,形势喜人,年前年后总计采3次,第一次采菇就卖够了本钱,收回了投资,年后通过算帐,每人平均赚了1.5万元,鲁新爱首战告捷。

2005年,鲁新爱在多年实践根底上,在正阳县工商局正式注册成立了全县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阳县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鲁新爱典型做法得到县委、县政府认可,县主要领导屡次深入到鲁新爱合作社、食用菌基地进展指导,鼓励他把合作社办好,引导农民与大市场对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以此来增加农民收入。

三百六十行 我是蘑菇王

三百六十行 我是蘑菇王

三百六十行我是蘑菇王导语: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话在退伍老兵孙贵生身上得到了准确的印证。

从最初有种植食用菌的想法,到连续四年的经营惨败,孙贵生在经验和教训中成长起来,十年后孙贵生单靠种植蘑菇每年收入就有30多万,不仅如此,垄断了市区的蘑菇市场,孙贵生的蘑菇事业还达到了废物利用、增加了农民就业机会的效果,而今的孙贵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蘑菇王。

记者出镜: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小黑河的食用菌培育大棚里,从我身后可以看到很多蘑菇正在旺盛的生长着。

食用菌以独特的营养价值被很多消费者喜爱,但是可能您还不知道,在我们黑河的市场上,大部分的食用菌都是产自这里,甚至,这里所生产的平菇占了黑河市场份额的100%。

解说:这个食用菌大棚的主任叫孙贵生,眼前这个满脸笑容,刚派送蘑菇回来的中年男人就是他,操着南方口音,孙贵生跟记者讲述起了自己的创业经历。

原来孙贵生是一名退伍军人,退伍以后和爱人经营着蔬菜生意,蔬菜销售的过程中出现的小问题让孙贵生夫妇萌生了种植食用菌的想法。

同期声:孙贵生:当时我发现很多运过来的食用菌都过期了,就想能不能自己种植食用菌,好让消费者能够吃上新鲜的食用菌。

解说:2000年,和妻子商量过后,孙贵生东拼西凑凑足了4万多元,种植起了食用菌。

当时孙贵生经营了3个600多平的食用菌大棚,但是刚开始的效益几乎为零。

同期声:孙贵生:最初的四年一点钱都不挣,我们卖菜挣钱就往这里填,一直坚持我的梦想。

解说:由于缺乏经验和技术知道让孙贵生的事业几次陷入困境。

同期声:孙贵生:刚开始缺乏经验,2008年的时候,当时温度很高,我蒸的一锅菌都失败了,直接损失10万多元。

还有一次因为租赁大棚的原因,准备的材料没用上,结果又损失了几十万。

解说:经过长期的摸爬滚打,在失败中总结教训,如今的孙贵生一家已经拥有了6个一亩地的食用菌大棚,种植食用菌的种类也由原来的单一种植增加至平菇、滑子蘑、金针菇等7种。

平均算下来,每天供应到黑河当地市场的平菇有1500到2000斤,每个大棚的年产值都在5万元左右,他家的平菇占我市市场份额的100%。

“蘑菇大王”带领多农户走上致富路

“蘑菇大王”带领多农户走上致富路

“蘑菇大王”带领8000多农户走上致富路“蘑菇大王”带领8000多农户走上致富路在利津,提起王忠春的名字,大家都知道他是远近闻名的“蘑菇大王”。

他三十多年如一日,痴心发展蘑菇产业。

在他的带领下,利津县的食用菌产业从无到有,如今25个食用菌专业村,8000多户农民靠种蘑菇走上了致富路,大量菌类加工食品也走上了寻常百姓的餐桌。

炕头上支起小拱棚罐头瓶里长出蘑菇来王忠春生于利津北岭,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之家,家里姐妹众多,不过高中毕业的他却不甘心种一辈子地。

1982年,不到20岁的他在农村大众上看到一则山东省举办食用菌培训班的广告,王忠春感觉到这是改变自己命运的良机。

“当时10元的培训费还是骗出来的,父母也不支持”,王忠春硬是带着被褥坐上了去济南的公共汽车。

为期一个月的培训,让王忠春初步了解了食用菌这一技术,可当他兴冲冲带着菌种回家想试验时,却遭到了村民们的耻笑。

“蘑菇是打雷震出来的,还能种出来?”这样的反对声不绝于耳,他选择回到小屋,默默地迈出了向食用菌进军的第一步。

王忠春终于培育出了第一代菌种,可难题出现了,食用菌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而当时还没有温控条件。

靠炕上的余热蒙上被子,人为去调节温度,“食用菌菌丝25度左右的适宜生长温度都是估摸出来的”,王忠春说。

于是,春节前后,王忠春在炕上支了个小拱棚,温度高了就把被子掀开,温度低了再盖盖它。

就是靠着这样人为的温控方式,纸箱子的罐头瓶竟然长出了几撮蘑菇来。

初步成功后,第二年,他借上三四十元,在自家的院子里开辟了三分地,产出了1000斤的蘑菇。

“当时卖蘑菇很难”,当地平菇在没有人工栽培前,人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为了推广,他一边搞种植,一边带着自己的蘑菇去饭店和油田施工队上门推销,因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王忠春的蘑菇很快得到了认可。

1983年夏天,他开始想大面积种植平菇,却遇到了人生的第一次挫败。

“整个两席,种上之后出现了绿霉菌,资料上介绍,出现绿霉菌就是绝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食用菌合作社”走出来的百万富翁
作者:范杰陈俊章余国清
来源:《农民科技培训》2008年第09期
河南省驻马店市政协委员、正阳县人大代表、民营企业家鲁新爱,是从“食用菌合作社”走出来的百万富翁。

他从2006年7月创建正阳县第一家食用菌合作社以来,充分发挥合作致富功能,使食用菌从分散栽培到有组织的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走出了一条建一个合作社、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农民社员与合作社共享经营成果的“双赢”之路。

变“单枪匹马”为“联合舰队”
2004年,时任正阳县新阮店供销社主任的鲁新爱看到企业经营不景气,便千方百计为全社职工寻找致富门路。

他从订阅的《农民科技培训》、《农家顾问》、《中国特产报》等科技报刊上发现了种植食用菌能致富的消息,便摸索着干起了食用菌品种培育和种植。

万事开头难。

没有资金买菌种,鲁新爱就四处向亲朋好友借来2万元作为创业本钱;没有场地,他就向县供销社领导求助,利用乡供销社闲置的仓库栽培白色金针菇;没有员工,就找一些亲戚朋友帮忙。

从购原料到拌料,用旧油桶制作简易锅炉,鲁新爱忙了一个多月。

蒸锅灭菌,就要用三天三夜72小时,蒸了三锅,也就用了整整九天九夜。

鲁新爱被熬得头晕目旋,迷迷糊糊,但后来却因接种、消毒不规范,又缺乏具体的操作方法,本该销售旺季的腊月出菇,却迟迟不见动静,没有生长出来。

通过找技术员了解,才发现是前期生产过程不规范造成的。

由于没有实践经验,第一次培育菌种失败了,投入的2万元也算交了学费。

2005年,鲁新爱克服重重阻力决定再种一年试试,先后到安徽阜阳和全国三大金针菇基地河南汤阴县参观拜师学习,回来后又参加了县农广校举办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班。

还聘请了县农广校食用菌专家做技术顾问,投资100多万元,在新阮店人大代表生态园、中心庙村政协委员示范园里创办占地20多亩,拥有10多个类别菌种生产的“正阳县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

多方面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当年销售食用菌200多万元,获利100多万元,并在武汉、郑州等地打开了销售市场。

致富思源,富而思进。

通过种植食用菌,鲁新爱自己富裕了,也没有忘记乡亲们。

2006年7月,鲁新爱带头创办了正阳县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制定了章程,召开了社员代表大会,完善了机构,专业合作社下设财务部、技术部、销售部。

合作社按章程规定领导经济工作,理事会对经营班子实行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奖罚分明。

并把管理制度、岗位职责、经营状况、费用开支以及重点工作的年度工作指标等,张贴在《社务公开栏》内,接受社会的监督,消除社员对合作社的疑虑。

变“间接输血”为“直接造血”
为提高食用菌种植效益、增加菇农收入、推进食用菌产业化经营,他坚持全心全意为社员服务。

一是为菇农分析行情,义务提供市场信息250条,提供菌种3600袋。

二是建立县、乡、村三级食用菌技术服务网络,服务面达到100%。

在基地举办“田间课堂”,对社员进行分批培训,并向菇农提供科技指导。

三是完成了“黑木耳”、“香菇”两个无公害产品的认证,注册了“长寿牌”商标,提高了市场准入度,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

并开拓了武汉、长沙、广州等地的销售市场,对社员实行保护价收购,规避了市场风险。

四是制定了《正阳县食用菌标准化和无公害生产操作规程》等地方标准,并推广实施,依循规程建立并申报了国家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从栽培环境、原料、水质、仓储、包装等方面严格要求。

同时建立食用菌栽培标准化示范基地3个,围绕“四个统一”,即统一原料供应、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负责技术指导、统一收购和销售,确保食用菌质量和品牌效应。

五是建立互助基金会。

合作社至今已对28户“零就业家庭”成员和因意外遭受损失的社员及特困的菇农支付补助资金30余万元,帮助他们在从事食用菌生产中度过难关,尽快恢复生产,共同合作致富。

阮店乡老阮店村农民张君民,原来家庭贫困无致富门路,在合作社帮扶下,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办法,两年来种植2万棒椴木黑木耳,获利5万元,依靠栽培食用菌彻底脱贫致富。

县供销社下岗职工马国富,在合作社免费提供菌种,免费技术指导的情况下,2006年种植了以草腐菌为原料的毛背木耳,年底纯收入1.6万元。

变“风险增收”为“保险增收”
在正阳县,与以前农村的专业技术协会不同,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已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除了具备提供技术、信息咨询等服务职能,还具备独立的经营职能。

目前,在食用菌行业,农民主要以卖鲜菇为主,由于收购价格不稳定,一些外地客商和商贩专门收购卖不出去的鲜菇,加工后出口到国外,利润很高,而菇农的收入得不到保障,甚至增产不增收。

自从成立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菇农可以与外界洽谈业务,还可以通过互联网销售产品。

合作社有自己的品牌,有自己的网络,有自己的经济法人代表。

通过签订合同,收购产品,可以简单的加工、包装后统一商标品牌,统一出售,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以保护菇农的利益不受侵犯,增加社员收入。

入社农民除得到自己的农产品收益外,还可以参与利润分红。

吕河乡农民马春红自加入合作社后,按照《香菇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栽培香菇500袋,生产的鲜菇由合作社统一收购、统一商标、统一销售,每公斤香菇售价比未入会前多30元,增收1.8万元。

发展才是硬道理,合作才能天地宽。

正阳县食用菌合作社已发展成为一个由龙头企业法人代表牵头,相关产业大户集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合作经济组织经营实体。

已有500个食用菌专业大户与之签订了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的经济合同书,建立互利互惠、共同致富、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

实行产区定向发展,所需原料、菌种定点收购,购销订单年初签订,采购保护价年初定出;在服务上实行“三保”:保证产前技术培训到位、保证产中科技服务指导到位、保证产后产品收购质量检验监督指导到位。

通过这些措施,提高了社员扩大生产规模的积极性,由最初的阮店乡发展到目前的兰青、西严店、吕河、慎水、雷寨等11个乡镇近千户人家,户均收入3万元以上,累计年实现助农保险增收1500万元,使500多户农民依靠栽培食用菌撑满了钱袋子,步入了小康家庭。

范杰陈俊章余国清
河南省正阳县政协办公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