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野中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德

合集下载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措施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措施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措施摘要:在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方法和理念是做好保护工作前提,要使保护工作落到实处还必须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参与,采取合理有效的保护方法与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仅是个人利益的实现,更是政府公共职能的体现,是社会公益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的系统工程。

要搞好这项工程,不仅要发挥政府、组织、民众等不同保护主体的作用,还要有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措施,政府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国家,政府,人民都倾尽全力,但是要搞好这项工程,科学合理的方法与措施是最重要的。

首先:一、立法保护,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必须致力于对它们的保护。

在人们的文化保护意识还没有充分树立起来之前,立法显得格外重要。

况且,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一项长期并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代一代做下去。

要实施好这项工程,仅有应急性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坚实的法律和政策的规约及保障。

可以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是进行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首先是从地方开始的①。

这部保护法审议通过、颁布实施后,还需要出台相关条例。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因此一部法律不可能包罗万象地涉及到每个问题,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法规条例。

各级人大也要相应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尽快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纳入立法、司法日程。

健全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才能由无序到有序,并走向层层深入的发展阶段。

然后:二、加强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保护意识的有效措施人民群众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又是传承者,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

乡村振兴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研究作者:杨洁施琳洁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4年第05期【摘要】乡村振兴是走中国式现代现代化道路的一项重要战略,在这样的背景下,传承和保护好根植于人民群众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

通过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价值意蕴、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了传承和保护非遗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5—106—03一、乡村振兴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价值意蕴(一)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赋能乡村振兴的新选择非遗是历史留给当代社会的人类优秀明成果,经过長期不间断的文化实践流传至今,并且以其独特的传承方式依然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精神追求。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我国摆脱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实现乡村振兴是接下来乡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乡村建设是弱项、是短板、也是关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厚的滋养,根植于中国农耕文化土壤,是乡村中贴近人民群众、凝结民众精神纽带的一种文化体现。

乡风文明所展现的“乡愁”,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乡村振兴中的具体展现,呈现出具有地域风情的乡村特色,将非遗与旅游、饮食等多元素融合,能够更好地赋予乡村振兴新的选择,也是乡村建设重要的任务,最终能带动乡村的经济发展。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也在迎接快速发展的春天,逐步走向更加明确的方向,为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注入精神动力,成为稳固乡村建设的精神宝藏。

(二)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擦亮乡村文化资源的新名片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持续的精神动力。

乡村文化资源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份财富,构筑于乡土社会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第1 O卷
第1 期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OuRNAL OF JXIUNI I VER I Y ST
V0 . 0 No 1 1 1 . Fe . 0 0 b 2 1
21 00年 2月
文章 编 号 :6 2— 78 2 1 ) 1— 15— 17 6 5 (0 0 0 0 4 2

这些技艺不能成 为他们 的生 存 之道 , 与社 会 上 的其他 职 业 相 比, 既不 能带来带来较 高的收入 , 不能提 供较高 的 也 社 会地位 。他们也 不愿 去学 习和继 承这些将要 消失 的东 西。所 以, 该给予从事此业 的人员一定 的工 资或补贴 , 应 提高他们 的生 活保 障 , 使他 们既可解决 自己 的生 存 , 可 又 满足 自己的兴趣 , 愿意把这 作为一生 的职业来做 , 使某 些 工艺走 向职业 化。 2 人才保 障。 . () 1 专业学 者队伍 。凭借着专 业的知识 、 前瞻的眼光 和持续 的探索 , 学者可 以提供开发与保 护的方案 , 为非 物 质文化开发 的尺度做 一个衡 量 和评 估 , 为政 府 的宏观 调 控提供咨询 意见。对 非物 质文 化资 源开 发 的选择 、 样 怎 开发 , 康的文化 定位 、 何包 装宣 传 , 健 如 如何 利 用现代 技 术展 示 , 者可 以进行 科学 的阐释 , 出科学 合 理 的建 学 提
方法 ; 四是 法律 保障 , 这是所有保护方 式的基 础。 关键词 : 物质文化遗产 ; 护传承 ; 发利 用 非 保 开 中 图分 类 号 i 12 G 2 文献标识 码 : A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 某个民族或地域 的民众千 百年社 会生活的产物 , 是一个 民族 古老 的生命 记 忆和 活态 的文 化基 因, 现着 一个 民族 的智慧 和精神 , 体现 了一个 民 体 它 族特有 的文化形态 和文化 个性 , 民族凝 聚力 和亲 和力 是 的重要源泉 。但是 随着 全球 化趋 势的 加强 , 化 的地方 文 性和多样性在逐渐 消亡 , 些 旧的文 化传 统正从 人 们 的 一 消费视野 和审美视 野中消失。 中国有着悠久 的历 史 和多样 化 的民族 文化 , 物质 非 文化遗产 丰富 , 但是现状不容乐 观。虽然遗 产 比较 丰富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作者:吴颖靓周梦杭郑秀华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18期摘要:为不让优秀的本土道情文化消失,找到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法,作者对义乌道情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实地走访、馆藏资料查询、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道情发展的方式及变化的原因,对道情现有的保护方法进行整理评价。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活态传承”的设想及方案,并进行探索性的实践,力求将道情的保护方式从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转变为“还俗于民”,使传统道情文化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从而引发全社会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义乌道情传承保护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城市化的推进使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道情就是其中一个最突出的例子。

浙江本土道情文化深厚丰富(主要集中在金衢地区),其中义乌道情最具代表性。

但现阶段社会对其的认识和了解不深刻,甚至浙江某些地方的道情文化已经濒临失传,对其保护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对道情现状的调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的根源,找到保护和传承的方法和途径,不仅使道情文化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中,还让其焕发新的活力且为今所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积累可供借鉴的经验。

一、义乌道情文化的现状分析(一)现状。

根据走访调查,义乌地区专职的道情艺人不过零星几人,以唱道情为职业能勉强维持基本的生活,生活水平普遍不高。

这是道情艺人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有的道情艺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烦恼——找不到接班人。

愿意学习表演这门艺术并以此为职业的年轻人无迹可寻,而热爱并懂得道情艺术的人多已年逾半百,维持这门艺术已显得力不从心,道情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再看道情艺术的市场同样不容乐观。

目前对道情艺术仍有兴趣的大部分为老一辈的听众,其中愿意付费欣赏表演的仅占少数,对道情有深入了解的更是微乎其微。

半数以上的群众仅知道道情这门艺术的存在,且认为对其的保护并不是非常必要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完)详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完)详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空间:“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传承主体:指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传承人或传承群体,即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着具有重大价值的可以延续和发展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技术、本领,并且具有最高水准层次的个人或群体。

文化自觉:文化自觉的要义是民族意识,任何民族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自我。

一旦丧失其结果必然是被异族同化。

文化自觉就是指某一文化圈内的民众从意识上对自己的文化价值的肯定和自我珍视。

如何培养文化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鲜活的文化,是文化活化石,是原生态的文化基因,对其进行保护、发展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文化自觉,这样既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延续,又有利于文化生态的规划、建设。

1.迫切需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2.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刻不容缓;3.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不断努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和解放文化生产力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精神需求。

4.要处理好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和“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相结合,将文化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相结合。

5.培养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最重要的是将宏观的理论建构与微观的生活世界相统一。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状地保存在其所属区域及环境中,便众多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活文化”得到整体性保护,这标志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开始进入整体性,活态性,保护的新阶段。

民间文学: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人民的口头创作。

这种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区别:①物质文化遗产强调了遗产的物质存在形态、静态性、不可再生和不可传承性,保护也主要着眼于对其损坏的修复和现状的维护;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遗产,注重的是可传承性(特别是技能、技术和知识的传承),突出了人的因素、人的创造性和人的主体地位。

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习题与答案

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习题与答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习俗、节庆活动、传统知识和技能等。

2. 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传承人是指掌握并传承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技艺的人,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传播者。

3.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社会科学和人类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主要通过实地观察、访谈、参与等方式,对某一社区、群体或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

4. 非遗名录:非遗名录是指由各国政府或国际组织编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旨在记录、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5. 文化空间:文化空间是指特定的地理区域或场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和象征意义,是人们进行文化活动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二、填空题: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五类。

答案: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习俗、节庆活动、传统知识和技能。

2.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于________年。

答案:2004年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

答案:真实性、完整性、可持续性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主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

答案:口传心授、实践传承5. ________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答案:数字化保护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A. 昆曲B. 京剧C. 瓷器D. 中医针灸答案:C. 瓷器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是谁?A. 政府B. 学校C. 社区D. 个人答案:A. 政府3. 下列哪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口头传统和表述类别?A. 剪纸B. 竹编C. 舞狮D. 民间故事答案:D. 民间故事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标是什么?A. 维护社会稳定B. 推动经济发展C. 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D.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答案:C. 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5. 下列哪个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A. 中国B. 日本C. 韩国D. 法国答案:A. 中国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A. 口传心授B. 实践传承C. 数字化保护D. 制定法律法规答案:A、B、C、D2. 下列哪些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A. 京剧B. 茶艺C. 端午节D. 春节答案:A、B、C、D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考虑哪些因素?A. 真实性B. 完整性C. 可持续性D. 创新性答案:A、B、C4. 下列哪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A. 非物质性B. 世代相传C. 地域性D. 活态性答案:A、B、C、D5. 下列哪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职责?A. 传承技艺B. 创新发展C. 教育培训D. 参与保护活动答案:A、B、C、D五、判断题:1. 非物质文化遗产只存在于发展中国家。

德昂族传统龙阳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德昂族传统龙阳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德昂族传统龙阳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李旭
【期刊名称】《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5
【摘要】德昂族传统龙阳文化源远流长,而从其形成和演变的角度出发,研究其面临流变和消失的严峻现状,探讨传承、保护德昂族传统龙阳文化的思路,其意义重大.德昂族只有在保持、传承和发掘自己独特的优良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强自身的文化自觉、自信意识,并主动向其他民族学习,摈弃、改变与现代文明不吻合、不合时宜的传统保守观念,这样才能发展自我,改变经济贫困的状况,提高生活质量,进而推动本民族的文化发展.
【总页数】6页(P9-14)
【作者】李旭
【作者单位】云南教育出版社,云南昆明6500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81
【相关文献】
1.多元文化视野中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德昂族水鼓舞为个案 [J], 周灿
2.现代文化发展中的德昂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 [J], 焦丹
3.文化传承背景下德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J], 周灿;钟小勇;
4.地方高校对人口较少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路径探析——以佳木斯大学保护
与传承赫哲族传统文化为例 [J], 孙彦峰; 谭杰
5.旅游视野下德昂族宗教文化与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 [J], 周灿;钟小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探析——以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铁芯子”为例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探析——以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铁芯子”为例

2023年第5期- 93 -非遗大视野Wide Field of Vision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近年来,高台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采取项目保护与产业开发并重、创新载体与加强交流并举、静态展示与活态传承并行等措施,使非遗保护焕发出了生命力。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生活越来越现代化,传统的民族文化也不断经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

如何持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必将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长期性问题。

下面笔者以高台县“铁芯子”保护与传承为例,找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短板,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建议。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台县“铁芯子”简述高台县铁芯子是历史悠久、流传较广的一种地方民俗文艺活动,追本溯源,最早开始于人们为拜神祭祖,用面团捏成鸡、牛、羊、猪和各种人物造型,供奉于桌上,焚香化纸顶礼膜拜,以表达一年来人们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喜悦之情并祈求先祖神灵的护佑和降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更多人的观瞻愿望,每年正月里闹社火时,组织者将八仙桌与供品抬街游行,迎来很多人围观。

发展至今,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创新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文化娱乐形式,而且在造型、内容、制作工艺、表演技巧等方面逐渐丰富和完善,有较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广受群众喜爱。

高台县“铁芯子”特点是设计奇巧惊险。

一台铁芯子展现的就是一个戏剧故事的经典部分,把十二三岁的男孩女孩装扮成某一故事中的人物,分两层或三层固定在铁支架上,铁支架不外露,而是隐藏在戏装下面、相互连接在一起的,支架根端固定在平台上。

有的人物看来悬浮在空中,实际上有一根与支架连接的铁圈把人物稳定在铁架上,各种各样独特的造型,使得观众看了回味无穷。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铁芯子”的价值及保护传承的时代意义高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铁芯子”就形式上来说,随着表演场地和现代设备的变化不断地进行改进发展,有的设置于四轮推车上,有的安装在小型拖拉机上,改变了过去靠人抬的单一表演形式,更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

多元文化主义视野中的贵州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

多元文化主义视野中的贵州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

代 化 的潮流 中实现 着潜 移默 化 的演变 ,这种 演变 本 身似 乎不 可避 文化 学 者 已经意 识到 了贵州 各少 数 民族文 化 之 间的差 异性 并试 图 免 。但 在提 倡 文化 多 元化 的今天 ,文化 多样 性 正如 生物 多样 性一 为这 种 差异 性保 留适 度 的存 续空 间 ,但 关键 问题 是如 何使 民族 文 样 重要 ,因此 民族 民间文 化 的保护 与传 承对 每 一个 不论 是置 身其 化 在遭 遇主 流文 化冲 击 时不 被边 缘化 或 同化 ?我 们首 先会 习 惯于 从 历史 发展 的脉 络 中寻 求答 案 。在历 史 的叙 述和 书写 中 ,一个 少 中还是 身处 其外 的人来 说都 有着 非 同寻常 的意义 。 数 民族 的 形成 和发 展往 往 与部落 间 的战 争或 融合 有密 切 的关 系 , 从 历史 的 角度阐释 对文 化属 性 的理 性 认知 如 何 保 护 与 传 承 贵 州 民 族 文 化 并不 是 一 个 新 课 题 , 很 多 学 当然其 中还 贯 穿着 中原 汉文 化无 所 不在 的传 播与 影 响 ,这种 发生 然 而 然 的 ,而 民族 文 化在 这个 者早 已对 此提 出了 自 己的建议 ,综 合起 来 大致 有如 下几 种模 式 : 和 演变 被 认为在 民族 的历史 中是 自
大众 文 艺 ・ 民族 民 间文化 研 究 ・
多元文化主义视野中的贵州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
马 预其 ( 黔 南民族 师 范学院 贵 州都 匀 5 5 8 0 0 0 )
摘 要 :近年 来 ,随着文化全球 化浪潮 的 日趋 深入 ,文化 多元主 扬 了 民族 文化 ,又 发展 了地 区 经济 ,看 上去 很美 ,但表 面 的繁荣 义的主 张越 来越 受到 学界 的广泛 关注,因为它意味着 当中西方文化 、 却 难掩 深层 文 化 内涵 的衰退 。当然 , 民族文 化 的保 护与 传承 并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种以人类为载体传承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工艺等,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学科研究提供参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最早见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是指被视为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的文化表现形式。

根据公约的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分为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仪式、节庆、认知领域和相关的实践等多种形式。

二、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政策体系中国政府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条例》等。

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三、地方政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各地政府通过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活动、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培训班、加强与民间文化艺术家的合作等方式,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积极的成果。

四、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研究动态国内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研究,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条例》等法规文件的解读和评价;二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模式的探讨,包括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口头传统的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等;三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研究,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社会融合的推动作用展开深入的研究。

“文化自觉”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以国家级非遗“赶茶场”为例

“文化自觉”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以国家级非遗“赶茶场”为例

“文化自觉”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以国家级非遗“赶茶场”为例周帆(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义乌创新研究院,浙江义乌322000)[摘要]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构者和传承者,唯有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感的回归,才能实现非遗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存续和活态保护。

文章阐述了“文化自觉”的理念以及其在非遗保护中的倡导,在对国家级非遗“赶茶场”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非遗传承的关键在于:非遗和民众生活的强关联性,民众对非遗传承的自主选择以及非遗传承路径的创新。

[关键词]文化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赶茶场;生态存续[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621(2021)01-0091-04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

文化来源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民众的集体智慧创造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的宝贵文化记忆和文化载体。

在文化的活态传承中,民众是非遗文化的建构者和传承者,唯有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感的回归,才能实现非遗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存续和活态保护。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实际上是对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及延续,是“文化自觉”的体现。

一、“文化自觉”理念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1世纪以来,“文化自觉”理念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倡导在中国被相继提出。

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文化事项,其中“文化自觉”理念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一“)“文化自觉文化自觉””理念的提出“文化自觉”理念由费孝通先生最先提出,它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最终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

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之初,梁启超先生在《欧游心影录》中倡导:“‘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同时也要吸纳西洋的成就,‘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一个新文化系统’。

“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答案(精选五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答案(精选五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答案(精选五篇)第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答案“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答案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

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下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它强调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追力;二是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标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

所有这些形式都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生长在一起,构成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

以我国的古琴艺术为例。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的价值不只在于古琴这种乐器本身,也不限于古琴曲目和弹奏技术,更重要的在于以古琴为聚合点而构建的传统美学特质及哲学意味,并且这种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贯穿于中华雅文化的发展当中。

由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故事是以古琴为依托的,所以不仅深邃感人,而且历久弥新。

可以说,知音意识和获得知音的愉悦成为雅士阶层不可分割的一种人生内容,于是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文品都互相沟通。

而遵循大音希声的哲学原理,古琴艺术又将儒家的中正平和、道家的清静淡远融汇于乐曲之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习题与答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习题与答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之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但不限于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它们在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价值上具有重要意义。

2. 口头传统:口头传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指通过口耳相传,不依赖文字记载而世代传承下来的故事、歌谣、谚语、史诗等民间文学作品。

3. 传承人:非遗传承人是指在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熟练掌握并能够传承该项遗产核心技艺或知识,经政府认定的个人或群体。

4. 非遗名录:非遗名录是各国或地区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设立的官方清单,将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其中进行重点保护。

5. 活态传承: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理念,强调的是在实际生活中,通过师徒、家庭、社区等方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鲜活生动的形式得到持续传承和发展。

二、填空题1. 我国于2004年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__________》公约,正式开始系统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答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真实性和完整性、__________、社区参与和__________等。

(答案:尊重传承人群的权益;可持续发展)3. 在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认定工作由__________负责。

(答案:国务院)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大类别主要包括:口头传统及表现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答案: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5. _________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旨在记录、整理、保存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答案:数字化保护)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A. 昆曲B. 端午节习俗C. 故宫D. 剪纸答案:C. 故宫(故宫属于物质文化遗产)2. 国际上最早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文件是:A. 《世界遗产公约》B.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 《文化多样性宣言》D.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宣布办法》答案:B.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3. 对于面临失传危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国采取的主要保护措施是:A. 设立专门基金B. 开展传承人培训C. 进行数字化保护D. 以上皆是答案:D. 以上皆是4. 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同时也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A. 京剧B. 越剧C. 昆曲D. 黄梅戏答案:C. 昆曲5.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 只能通过书面资料传承B. 主要依靠学校教育传承C. 仅限于家族内部传承D. 包括口耳相传、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答案:D. 包括口耳相传、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A. 确定代表性传承人B. 建立非遗名录体系C. 实施抢救性记录工程D. 开展传承人群培训E. 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答案:ABCDE2.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B. 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的是其动态传承的过程和方式C.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尊重当地社区与群体的意愿D. 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必须原封不动地保持原有形态E.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记录有助于其传承与传播答案:ABCE3. 下列哪些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A. 中医针灸B. 昆曲C. 二十四节气D. 宫廷紫砂壶制作技艺E. 皮影戏答案:ABCE4.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际社会采取的主要方法包括:A. 制定国际公约B. 建立全球非遗名录C. 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D. 强制各国统一保护标准E. 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活动答案:ABCE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体现在:A. 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B. 维护人类精神家园C.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D. 为当代及未来提供创新源泉E. 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答案:ABCDE五、判断题1. 非物质文化遗产只存在于发展中国家。

谈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谈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322018年1月下半月刊谈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苏启民1 苏栋栋2 卫润丰3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一部分民族文化正逐渐消逝于人们的视野中。

当昔日的辉煌成为今日的悲歌,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便成为了一项时代课题。

这是对先贤圣哲智慧结晶的守候,也是坚持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它们蕴含着民族精神,承载着民族印记,有着重要的历史和人文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流行文化的冲击下,民族文化正失去着广阔的青年市场,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民族的发展需要文化作为支撑。

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史,每一个强大的民族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一个民族成长和强大的必备因素,所以文化保护和传承势在必行。

二、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措施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要有情怀、有措施,力争通过努力,将民族文化推向更广阔的平台。

为此,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紧跟时代发展的趋势,保持高度的自觉性,多方面、多角度打磨民族文化,探索文化保护传承的可行性措施。

(一)坚持文化自信,强化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是让传统文化走出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坚持文化自信是对文化的认同,这将为保护与传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这也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还是要坚持文化自信。

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在我国拥有广阔的受众群体,这就是我们自信的源泉。

(二)坚持精神引领,牢固民族文化民族文化长久不衰地发展,离不开民族精神涵养,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孕育和发展的精神产物,是一个民族的无形支柱,民族绵延发展的重要枢纽。

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内在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并作用于建筑风格、文化习俗、传统节日、语言文字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答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答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答案《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答案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规定中指出:列入《名录》作品必须是代表性的传统杰出工艺,有代表性的非文字形式的艺术、文学,突出代表民族文化认同,又因种种原因濒于失传或正在失传的文化表现形式。

这些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各类戏曲和相关的面具、服装制作工艺;舞蹈,如民族民间节日舞蹈、祭祀舞蹈、礼仪;音乐,如各类民族民间音乐以及乐器制作工艺;口传文学,如神话、传说、史诗、游戏和故事;各种精湛杰出的工艺、手工艺:比如针织、织染、刺绣、雕刻、竹藤编织、面人制作、玩具制作和剪纸等。

回顾历程,可以看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熟悉而又陌生的民间现实的认识过程,同样经历了时间的代价。

三十年前,形成了最早的世界遗产公约(1972),当时主要是历史遗产和自然遗产两项,主要指有固定空间形式的文化遗产,简称物质遗产或有形遗产。

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逐渐形成强势文化对弱势边缘文化的侵蚀,当经济迅猛发展到每个地域后,相应而来的是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导致许多民族的无形文化发生急剧消亡和流变。

经济的迅猛发展并没有解决人类和谐生存的精神问题,幸福的概念被物化。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本土化的问题,关注人类自己生存的根系,关注不同族群的历史生命记忆和独特的生存象征,开始关注人类文化不同的精神存在,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统存在与可持续发展。

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公布了世界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亚洲四项,中国的昆曲入选。

围绕着口头文化传承下来的习俗生活,我们能列举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像陕北春节习俗中的民间艺术:古老的社火、民间剪纸、民间秧歌、转九曲、燎火塔、皮影戏、面花等,还有南方的难戏,少数民族地区的苗族刺绣一部穿在身上的神话史书,藏族的口传史诗《格萨尔》,纳西族的《东巴红》,彝族的民间漆器,土家族的西兰卡普,蒙古族的史诗《江格尔》,蒙古长调,都蕴含着古老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了鲜活野性的生命风采。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范文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范文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ICH)作为文明积淀的独特产物,其价值不言而喻。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递过程,更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体现。

本文旨在通过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那些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应的、无法触碰但却深深根植于民族记忆和文化基因中的无形文化元素。

这些遗产通常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以及相关的工具、实操等知识或技能。

其具有时间久远、种类多样和独特的传承价值。

三、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联文化人类学以研究人类文化现象及其变迁为宗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是文化的传递,更是一种社会互动和人类行为模式的体现。

它关注的是文化背后的社会结构、价值观、信仰和习俗等深层次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1. 家庭传承:家庭是文化传承的基本单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手艺、民间舞蹈等通过家庭内部的代代相传得以延续。

2. 社群传承:某些节庆活动或民间习俗,需要社群共同参与和维持,这种社群性的活动促进了文化的共享和传承。

3. 教育传承:现代教育机构如学校、培训机构等通过课程设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下一代。

4. 数字化传承: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与挑战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多样,但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许多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由于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影响,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减弱,传统技艺的传承人出现断层。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维系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纽带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桥梁。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危机,许多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都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都濒临灭绝。

因此,传承与保护我国少数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国家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话题。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西北"花儿"、传承、保护正文:文化是民族之魂。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光辉灿烂、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

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中华民族在和平发展的宏伟战略指引下扬帆奋进时,中华文化是我们满怀自信地走向未来的精神支柱,也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力量。

少数民族文化是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和宝贵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成果。

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同时,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成为国家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话题。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少数民族都居住在远离城市的偏远乡村,还保留着许多以乡村生活为基础的农业文明的特征。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地区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原生态非物质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维系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纽带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桥梁。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贯穿着一条穿越时空、保持民族文化连续性的血脉,充分地表现出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优秀文化价值观和审美理想,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基因,体现了中华民族充沛的创造力。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历史的见证,是我们从过去走向未来的桥梁。

它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情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挑战,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成为了我们刻不容缓的责任。

文化遗产的范畴广泛,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如古老的建筑、历史遗迹、文物等,它们以实体的形式存在,直观地展现着过去的辉煌。

像我国的故宫、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雅典卫城等,都是举世闻名的物质文化遗产,吸引着无数游客前去参观,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包括民间艺术、传统技艺、民俗活动、口头传说等,它们通过口口相传、师徒传承等方式延续至今。

比如京剧、昆曲、剪纸、皮影戏等,这些都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情感。

然而,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却不容乐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古老的建筑和街区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一些历史遗迹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遭受着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

在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对文化遗产进行过度开发,导致其原真性和完整性受到损害。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面临着困境。

许多传统技艺后继无人,一些民俗活动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不足,缺乏保护意识。

在一些人的观念中,文化遗产是陈旧的、过时的,没有意识到它们对于民族文化传承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其次,保护资金的短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修缮、维护、研究等方面,但很多时候资金无法得到保障。

再者,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持,对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难以进行有效的惩处。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通过学校教育、媒体宣传等多种途径,让人们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的自觉性。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保护对策与建议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保护对策与建议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保护对策与建议
云南省民族宗教委文化宣传处
【期刊名称】《今日民族》
【年(卷),期】2015(000)006
【摘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薪火相传者,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首先就耍着眼于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的抢救和保护。

结合近年来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实际,针对传承人的“活态”传承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总页数】4页(P43-46)
【作者】云南省民族宗教委文化宣传处
【作者单位】云南省民族宗教委文化宣传处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社会性别视野中的非遗传承人保护路径探索——基于回族女性传承人的讨论
2.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非遗”传承人的生存与保护研究——以浦北“跳岭头”传承人为例
3.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传承人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调查研究——以广西壮锦非遗传承人为例
4.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传承人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调查研究——以广西壮锦非遗传承人为例
5.传统手工技艺非遗传承人保护新路径
——以内蒙古农业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班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西藏地区民歌研究r——以藏族、珞巴族、门巴族为例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西藏地区民歌研究r——以藏族、珞巴族、门巴族为例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西藏地区民歌研究r——以藏族、珞巴族、
门巴族为例
黄维
【期刊名称】《歌海》
【年(卷),期】2017(000)002
【摘要】西藏地区的民歌是由藏族和多个少数民族(族群)共同创造的一种多元的音乐文化.目前对于西藏民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藏族,甚至把藏族民歌等同于西藏民歌,对门巴族、珞巴族、夏尔巴人等的民歌少有涉及,或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对西藏地区的民歌展开研究,探寻藏族、珞巴族、门巴族三个西藏古民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民歌的形态特征与其差异性.同时,探究在高原文化的大背景下,在民族间频繁交流与融合过程中,三个民族的民歌所体现出来的共性.
【总页数】4页(P59-62)
【作者】黄维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团委艺术指导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少数民族地区课程开发研究——以通辽市部分蒙古语授课初中为例 [J], 包乌力吉仓;齐阿娜尔
2.珞巴族婚姻制度的变迁研究--以西藏林芝地区琼林村为例 [J], 符琼
3.多元文化视野下本土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教育之践行--以甘南藏族民间音乐为例[J], 李淑红;高嵬;
4.多元文化视野下本土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教育之践行--以甘南藏族民间音乐为例[J], 李淑红;高嵬
5.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区域性文化空间思考
——以西藏林芝地区门巴族、珞巴族和僜人为例 [J], 艾菊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德昂族水鼓舞蹈为例 ,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 通过分析人 口较少 民族 德昂族水鼓 舞的延续 困境 , 探讨多元 文化
视野 中的德昂族水鼓舞保护与传承 的路径 。
关键词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德 昂族 ; 水鼓舞 ; 保护与传承
中 图分 类 号 : G1 2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7 2 3 X( 2 0 1 5) 0 4— 0 1 3 0— 0 5
德 昂族在中国仅有人 口2 0 5 5 6人 ( 第六次人 口普 查) 。历史上 , 德 昂族发 生 了数 次大规模 的人 口 迁 移 和 民族融 合 。 目前 在 中 国 , 德 昂族 主要 分 布 在云南西南部的德宏 、 临沧、 保 山、 思茅等边境地 区和偏远 山区 , 多数村寨与邻近的汉族 、 傣族 、 景
颇族 深度 杂 居 , 少数 村 寨 仍 然 保 持 聚 居 。缅 甸 同
族跨境而居 , 主体在柬埔寨。
作者简介 : 周
1 3 O
地处于多方面的强势 , 其文化的态势较人 口较少 民族 , 也 往往 表现 主 导性 的影 响 。 从 多元 文化 发展 来 看 , 人 口较 少 民族 的文 化
这 种居住特 点会对 人 口较 少 民族 文 化 的形 成
和 流变造成 影响 。大杂居便 于文化交 流 , 如 中国德
昂族 最大 聚居 区的芒市三 台山乡 , 德 昂族村 寨往往
与景颇、 傈僳 、 傣族和汉族村寨错落相邻 , 易于形成
相 对强势 的文 化对 弱 势 文 化 的较 大 影 响 和 冲 击 。 人 口较少 民族 村寨往往 由单一 民族高度 聚居 , 同一 民族住在一 个村寨 或一个较小 的地域 范围 内 , 相互 之 间多具有 亲缘 关 系 。小 聚居 有 利 于增 强 民族凝 聚力 , 有利 于民族 文 化传 统 的保 护 与传 承 , 同时 又 会 在一定程 度上减缓 文化 同化的速度 。
线, 主体 在 外 的 民族
人 口较 少 民族 由于 自然 环 境 、 历史 、 人 口等
按照 2 0 1 0年 以前 的划 分 标准 , 把 民族人 口在 1 0万 人 以下 的 中国少 数 民族 称 为人 口较少 民族 ,
原 因, 总体 发 展水 平 多处 于相 对 落 后 状 态 。在 普 遍 大 杂居 的居 住 格局 中 , 几 乎 都 与 多 个 民族 相 邻 或混居 , 民族 之 间相依 相 存 , 民族 关 系错 综 复 杂 。 多个 民族 在 同一 地域 范 围 内世 世代 代 共 同生 活 , 相 互依 存 , 其 民族 文 化也 在 不 断 地 交 流 与 交融 之 中。相邻 或混 居 的 民族 中 , 至 少 有 一 个 以上 在 当
( 三) 有语 言 无文字 , 交通不便 , 交 流 困难 , 关 系复 杂
历史密切相关 的表现 形式 , 是各 族人 民在 长期 生产生活实 践 中创造 的珍 贵 的、 具有 重要 价值
的文 化 资 源 。


人 口较 少民族非物质 文化
遗产保 护的特殊性
( 一) 人 口数量 特别 少而 分 散 , 聚居 于边 境 一
限, 在未来经济、 社会 、 政治等多方 面的转型牵 引 下, 以及 外 来 文 化 的 冲击 和 碰 撞 下 , 人 口较 少 民
20l5.4


探 索
2 01 5 年 4 月
A pr ., 201 5
N o. 4, 201 5
Ac adem i c E xpl or at i on
多 元 文 化 视 野 中人 口较 少 民族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保 护 与 传 承
— —
以德 昂族水 鼓 舞 为 个 案
灿, 女, 德宏师 范高等专科学 校经管系副教授 , 主要从 事旅游研究。
由于其 文 化 核 心 区 范 围较 小 , 人 口数 量 较 少 , 文 化 势 能相 对较 弱 , 与 其 他 民族 杂 居 容 易 受 当地 主 体 民族 的 影 响 , 加 之 对 外 来 文 化 冲 击 的 抗 力 有
周 灿
( 德宏师 范高等 专科 学校 经 管系,云 南 芒 市 6 7 8 4 0 0 )
摘要 : 德昂族水鼓舞源于德 昂先 民的生活 , 是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 是德 昂族人 民在 漫长 的岁月 中, 通过不 断的总 结和改 良而形成 的最具代表性 的民俗文化活动 , 是德 昂族民族精神 和文化价值 的结晶 。本文 以地处云南 边疆 山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承 载着 一个 民族 的记 忆 ,
( 二) 大杂居 与小聚 居 并存
“ 既 是 民族 历 史 发 展 的 见证 , 又 是极 其 重 要 的 民 族文化资源 ” 。 … 每 个 民 族 的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 均 蕴 含 本 民族 独 有 的 民 族 文 化历 史 演 变 轨 迹 和 宗 教 信 仰, 是各 族 人 民世 代 相 传 承 、 与 日常 生 活 和 文 化
战, 通 过一 场 厮 杀后 , 终 于 打 死 了 害 人 的 两 只 老 虎 。他把 虎皮 剥下 , 绷 在 一节 空心 楠 木 树 桩 的 两 头示 众 。气愤 的族 人 用木 棒 击 打 虎 皮 泄愤 , 总 是 会 发 出洪 亮 的 声 音 , 吸 引 了 众 多 族 人 围 观 。 后 来, 虎皮 干 了 声 音 变 小 , 但 族 人 们 发 现 树 筒 积 水 后, 声音 又会 变 大 。数 年 后 虎 皮 破 了 , 族 人 模 仿 制作 了第 一 个 水 鼓 , 正 式 作 为 部 落 的打 击 乐 器 。 每次 阿龙 国扎 率 领族 人 出 战 , 只要 水 鼓 一 响 , 勇 士们 斗 志就 十 分 昂 扬 , 从此 , 鼓 声 便 统 一 了 各 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