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下页素心学精选

合集下载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财产权利是指个人或集体拥有、占有和支配财产的权利。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财产权利的定义和限制发生了许多变迁,这一过程也伴随着各种社会制度的变革。

在封建社会中,财产权利是极度不平等的。

封建贵族拥有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而平民百姓则几乎没有私有财产。

个人财产权利受到统治者的任意控制,财产分配极为不公平。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近代社会的出现。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资本主义逐渐取代了封建主义,财产权利开始有了一定的保护。

在资本主义制度中,个人财产权利是基本的法律保护对象。

个人可以通过劳动或经商获得财富,并享有对其合法占有和支配的权利。

同时,财产权利的保护也为投资和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然而,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也暴露出财产权利存在的问题。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富人往往能够通过占有更多的资本和资源而积累更多的财富,形成财富不均的现象。

这种不均衡的财产权利也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分裂,为保护社会的稳定和公平,必须对财产权利进行一定的限制和调整。

在社会主义制度中,财产权利被重新定义和分配。

社会主义强调公有制和公有财产,认为财产权利应当为整个社会所拥有和管理。

个人财产权利受到国家的解释和限制,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均衡,国家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需要进行财产的占有、分配和调整,这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集体财产权利。

然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也面临着财产变迁的问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逐渐放弃了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这种变革也伴随着财产权利的重新定义和分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财产权利的保护和限制需要更加细致和完善,以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社会公平的实现。

总的来说,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密切相关。

不同社会制度对财产权利的定义、保护和调整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正确认识和处理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的关系,可以为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福祉提供有益的启示。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3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3

03、关于产权的理论当一种交易在市场中议定时,就发生了两束权利的交换。

权利束常常附着在一种有形的物品或服务上,但是,正是权利的价值决定了所交换的物品的价值。

提出权利束构成的形成与结合的问题比经济学家所共同探讨的问题更为重要。

经济学家常常将产权束作为一个论据,来寻求对决定价格和这些权利所附着的物品的单位数量的力量的解释。

在本文中,我将试图形成一些关于产权的经济理论的基本原理。

全文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简要地讨论了在社会体制中产权的概念和作用。

第二部分为研究产权的形成提供了一些指导。

第三部分阐述了一些将产权结合成特定的权利束以及那些决定与这些权利束相联系的所有制结构的基本原理。

产权的概念和作用在鲁宾逊的世界里,产权是不起作用的。

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其重要性就在于事实上它们能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

这些预期通过社会的法律、习俗和道德得到表达。

产权的所有者拥有他的同事同意他以特定的方式行事的权利。

一个所有者期望共同体能阻止其他人对他的行动的干扰,假定在他的权利的界定中这些行动是不受禁止的。

要注意的很重要的一点是,产权包括一个人或其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

通过生产更优质的产品而使竞争者受损是被允许的,但是如果诋毁他就不行了。

一个人可能被允许去诋毁他的入侵者而受益,但是他在一个价格下眼下销售产品则会受到禁止。

那么很显然,产权是界定人们如何受益及如何受损,因而谁必须向谁提供补偿以使他修正人们所采取的行动。

这一认识能很容易地导致产权和外部性之间的密切关系。

外部性是一个意义不明确的概念。

为了本文的目的,这一概念包括外部成本、外部收益以及现金和非现金的外部性。

没有一种受益或受报效应是在世界以外的,有的人或人们常常会遭受或享有这些效应。

将一种受益效应或受损效应转化成一种外部性,是指这一效应对相互作用的人们的一个或多个决策的影响所带来的成本太高以至于不值得,这就是该词在这里的含义。

将这些效应“内在化”是指一个过程,它常常要发生产权的变迁,从而使得这些效应(在更大程度上)对所有的相互作用的人产生影响。

(管理制度)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下素心学苑

(管理制度)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下素心学苑
壹个产权的基本内容包括行动团体对资源的使用权和转让权,以及收入的享用权。它的权能是否完整,主要能够从所有者对它具有的排他性和可转让性来衡量,如果权利所有者对他所拥有的权利有排他的使用权,收入的独享权,和自由的转让权,就称他所拥有的产权是完整的。如果这些方面的权能受到限制或禁止,就称为产权的残缺。
有了上面这些规定后,所谓的私有产权、共有产权和国有产权,实质上是将上述权利界定给了壹个不同的行动团体。私有产权就是将资源的使用和转让以及收入的享用权界定给了壹个特定的人,他能够将这些权利同其他缚着了类似权利的物品相交换,他也能够通过自由合约将这些权利转让给其他人,他对这些权利的使用不应受到限制。共有产权则意味着于共同体内的每壹成员均有权分享这些权利,它排除了国家和共同体外的成员对共同体内的任何成员行使这些权利的干扰。而国有产权于理论上是指这些权利由国家拥有,它再按可接受的政治程序来决定谁能够使用或不能使用这些权利。
从经济学意义来讲,壹种产权结构是否有效率,主要视它是否能为于它支配下的人们提供将外部性较大地内于化的激励。于共有产权下,由于共同体内的每壹成员均有权平均分享共同体所具有的权利,如果对他使用共有权利的监察和谈判成本不为零,他于最大化地追求个人价值时,由此所产生的成本就有可能有部分让共同体内的其他成员来承担。且壹个共有权利的所有者也无法排斥其他人来分享他努力的果实,所有成员要达成壹个最优行动的谈判成本也可能非常之高,因而,共有产权导致了很大的外部性。于国有产权下,由于权利是由国家所选择的代理人来行使,作为权利的使用者,由于他对资源的使用和转让,以及最后成果的分配均不具有充分的权能,就使他对经济绩效和其他成员的监督的激励减低,而国家要对这些代理者进行充分监察的费用又极其高昂,再加上行使国家权力的实体往往为了追求其政治利益而偏离利润最大化动机,因而它于选择其代理人时也具有从政治利益而非经济利益考虑的倾向,因而国有产权下的外部性也是极大的。相比之下,于私有产权下,私产所有者于作出壹项行动决策时,他就会考虑未来的收益和成本倾向,且选择他认为能使他的私有权利的现期价值最大化的方式,来作出使用资源的安排;而且他们为获取收益所产生的成本也只能由他个人来承担,因此,于共有产权和国有产权下的许多外部性就于私有产权下就被内于化了,从而产生了更有效地利用资源的激励。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作者:科斯译者的话这是一本关于产权与制度变迁理论的论文集,由译者根据50年代以后兴起的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的浩繁文献选编而成。

论文选取的基本考虑是:(1)所选文章在该学派中的经典性,尤其是它被引用的次数,它所提出的概念和方法在学派发展中的重要性;(2)通过这些论文所组成的文集能基本反映这两个学派的分析特征、重要假说和政策意义。

我们期望它有助于促进国内关心我国改革和现代化进程的人们对产权和制度问题有立足于经济学意义的理解。

1本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学对人的行为的分析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些进展大多是在对传统经济学的一些不现实假定的批评与修正中取得的。

首先,现代经济分析尽管仍然假定人是理性的,但它已用效用最大化替代了传统的利润最大化假定,理性被理解为人能根据自己所面对的约束来作出反映一系列欲望、期望与偏好的选择,且所作出的选择宁愿更多,而不是更少。

第二,按照传统理论,对整个经济活动的协调与组织最好依靠那只“看不见的手”来不受干预地发生作用。

只要存在完全竞争,生产者和消费者就能根据价格信号作出决策,并能实现最有利的结果,资源能被投入最有价值的使用,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也使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大化。

在这种分析逻辑下,其他一些协调与组织经济活动的制度和组织则被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法律和政府的存在仅仅是作为保护私有产权和完全自由竞争的工具,企业和家庭则仅仅是一部部计算机器,它们的功能就是将最大化方案投入价格/数量矩阵中去,人们在市场中的交易过程则被过滤为单纯的价格机制的操作。

这样,市场的运作被假定为完全无摩擦的过程,且人们为达成交易而搜寻信息的费用也不存在了。

但事实上,撇开交易费用和信息费用,我们就很难理解交易的过程本身。

因为任何一项经济交易的达成,都需要进行合约的议定、对合约执行的监督、讨价还价以及要了解有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生产与需求的信息,等等。

这些费用不仅存在,而且有时会高到使交易无法达成。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下素心学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下素心学
我的计划是,首先定义和评价为经济提供服务的制度的特性,然后陈述和评价现有的三种分析方法,最后用第三种方法来解释特定的制度为适应人的经济价值的提高所作出的滞后调整。
为经济提供服务的制度
我将一种制度定义为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例如,它们包括管束结婚与离婚的规则,支配政治权力的配置与使用的宪法中所内含的规则,以及确立由市场资本主义或政府来分配资源与收入的规则。由于我仅考虑这些制度中执行经济功能的部分,因此,我将把那些执行社会功能的制度搁置一边。我的目标是要考虑特定的政治法律制度对经济增长动态的影响方式,以及后者对前者的影响。正是制度概念将我引入政治经济学领域。我们可以部分列举出如下的制度:(1)用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如货币,期货市场);(2)用于影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配置风险的制度(如合约,分成制,合作社,公司,保险,公共社会安全计划),(3)用于提供职能组织与个人收入流之间的联系的制度(如财产,包括移产法,资历和劳动者的其他权利);(4)用于确立公共品和服务的生产与分配的框架的制度(如高速公路,飞机场,学校和农业试验站)。
我们的下一步分析是要将这一供求分析方法置于均衡框架中。其中的一个关键假定是:当这些制度所提供的服务与其他服务所显示的报酬率相等时,关于这些制度的每一经济服务的经济就达到均衡。
现在让我们来考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几个关键变量。假定当每一物品在一段时期内都以完全相同的比例增加时,一个经济就能产生追加的收入流。如果这一假定成立,无疑就不会产生非均衡。因而一个经济也不会遇到回到一个均衡对的问题。但在解释我所观察到的现实经济增长时,这些建立在此种假定基础上的增长模型在我看来仅仅是一些游戏,而不是分析工具。
这些制度的经济作用的某些精巧之处是可以一一列举的。有些是属于较古老的制度,货币就是其中的一种。随着国际交易量的增加,国际货币的供给就变得十分紧张。考虑现在正进行的“纸币兑换黄金”的国际化进程,我们推测它会使很坚挺的货币从黄金生产的制约中解脱出来。与之密切相关的是信用工具,其中包括债务。我很高兴地回想起康芒斯在他的课堂上布置的第一次作业是要我们研究引起债务参与流通的历史情况。产权的法律安排仍是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它的经济含义在威斯康星大学的课堂上仍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尤其是在农业经济系。合约当然是一种可行的制度,它们也在经历着变迁,比如为获取更近的资本市场而对它进行投资,人力资本的形成。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科斯)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科斯)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作者:·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著01、社会成本问题出售谷物量的减少,但既然养牛者将为损失的谷物支付市场价,所以农夫从既定产量中得到的收入不变。

当然,放牛一般都会造成谷物损失,因此养牛业开始出现时会抬高谷物的价格,那时农夫就会扩大种植。

不过,我只想将注意力限于单个农夫的情况。

我说过,养牛者占据邻近土地不会促使农夫增加产量,确切地说是种植量。

实际上,如果说养牛会有什么影响的话,那它只会减少种植量。

理由是,就既定的某块土地而言,如果受损害的谷物价值是如此之大,以致于从未被损害的谷物的销售中得到的收入少于耕种该块土地的总成本,那么对于农夫和养牛者来说,达成一笔交易而不将这块土地留作耕种是有利可图的。

通过一个算术例子可以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

假定起初耕种某块土地所收获的谷物价值为12美元,耕种成本为10美元,纯收益为2美元。

为简明起见,假设农夫拥有土地。

现在假定养牛者开始在邻近的土地上经营,谷物损失的价值为1美元。

在此情况下,农夫在市场上销售谷物获得11美元,因蒙受损失得到养牛者赔偿1美元,纯收益仍为2美元。

现在假定养牛者发现扩大牛群规模有利可图,即便损害赔偿费增加到3美元也不在乎,这意味着追加牛肉生产的价值将大于包括2元额外损害赔偿费在内的追加成本。

但是,现在总的损害赔偿支出是3美元。

农夫耕种土地的纯收益仍是2美元。

如果农夫同意在任何损害赔偿低于3美元时就不耕种他的土地,则养牛者的境况就好转了。

农夫为任何高于2美元的陪偿费都会同意不耕种那块土地。

显然,使农夫放弃耕作而达成满意交易的余地还是有的。

但同样的观点不仅适用于农夫耕作的整块土地,而且也适用于任何分成小块的土地。

例如,牛有相当固定的通往小溪或树萌地带的路线,在此情形下,沿途道路两旁的谷物损害量也许较大,因此,农夫与养牛者将发现,达成一项农夫不耕种这块狭长土地的交易会对双方拥有利。

然而,也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况。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概述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概述

05
结论

研究结论
财产权利的明确界 定和保护是经济发 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 迁之间存在相互促 进的关系。
制度变迁对财产权 利的分配和保护具 有重要影响。
研究不足与展望
现有研究尚未完全揭示财产权 利与制度变迁之间的内在联系 和相互作用机制。
对不同国家和地区财产权利与 制度变迁的研究尚不充分,缺 乏比较分析和系统性研究。
03
研究社会制度变迁对财产权利的影响,如人口结构变化、社会
阶层变化等。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的互动关系
1 2
财产权利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分析财产权利对制度变迁的影响,如产权保护 、利益驱动等。
制度变迁对财产权利的影响
探讨制度变迁对财产权利的影响,如法律制度 的完善、市场交易规则的变化等。
3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的相互作用
强制性制度变迁
由政府或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制度变迁,这种变迁往往基于政治权力的考虑和社会整体利益的需要 。
制度变迁的机制
需求诱因
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原有制度不能满 足实际需求,从而产生对新制度的渴求。
政治决策
政府或统治者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整体利益 ,对制度变迁进行政治决策和推动。
供给响应
个人或团体为满足新制度需求,积极寻求 替代方案并付诸实践。
02
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的定义
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替代、改进和演化过程。它涵盖了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变更,以及这些制度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调整。
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人类对制度效率及适应性的追求。
制度变迁的类型
诱致性制度变迁
由个人或群体自发倡导并推动的制度变迁,这种变迁通常是对经济环境变化做出的积极响应。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ppt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ppt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
1
基本概念
目录
2 3
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
启示
一、基本概念

制度的含义

按舒尔茨的观点, 制度被定义 为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 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
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 度变迁的含义
诺斯则认为,制度应分为制 度环境与制度安排 , 前者即法律 规则 , 如支配选举, 产权与合约 权利的规则。后者则可能是正式 的或非正式的 , 可能只包括单个 人, 也可能是一批自愿合作者, 或 政府性安排
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 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 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 一群(个)人,在响应获利机会 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 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 和法律引入和实行。
二、分析过程
01
分析制度不均衡原因
分析过 程
02
诱致性制度变迁动力学
03
强致性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
01.制度不均衡的原因

THANKS
03.强致性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
分析方法:
把国家的决策过程看作是通过国家政治者的行为来完成的过程。 这个统治者可以是国王、总统、首相或幕后最高领导人。 只要统治者的预期收益高于他强制推行制度变迁的预期费用, 他将采取行动来消除制度不均衡。
03.强致性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
国家不能建立合适的制度安排原因: 1 2 3
1 2 3 4
制度选择集合的改变
技术的改变
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动
其他制度安排的变迁
02.诱致性制度变迁动力学
建立新的正式制度安排:
在这种制度安排中规则的变动或修改,需要得到其行为受这一制度 安排管束的一群(个)人的准许。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概述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概述
,推动社进步。
风险分担
财产权利制度允许个人和企业将 风险分散到不同的财产上,降低 单一风险对经济活动的冲击,增
强经济系统的稳定性。
财产权利的保护与维护
法律保障
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确保财产权利的有效实施。通过司 法途径解决财产纠纷,维护财产权利的正常运行。
监管机制
政府应加强对财产权利市场的监管,防止市场失灵和侵权 行为,确保市场秩序的公平、公正和公开。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概述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财产权利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 制度变迁的含义与类型 •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的关系 • 中国历史上的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 •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
01
财产权利的基本概念与理 论
财产权利的定义与种类
定义
财产权利是指个人或团体对其拥有的财富、资产和资源的法 定权利。这些权利决定了所有者对其财产的使用、转让、收 益和处置方式。
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作用。
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
1 2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完善
阐述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与 完善过程,分析其对于促进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性 。
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
讲述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推 动知识产权转化、应用和保护方面的作用。
3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分析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过程中的战略选 择与实践,探讨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变革
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市场化
01
阐述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由行政主导转向市场化的过程,分析
其中的利弊及挑战。
农民土地权益保障
02
讲述在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变革过程中,如何保障农民的合法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概述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概述

制度变迁对财产权利的保障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制度变迁将更加注重对私有 财产权的保障,推进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体系。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协同发展的未来展望
协同发展是未来趋势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的协同发展是未来发 展的必然趋势。在推进制度变迁的过程中 ,需要充分考虑对公民财产权利的保护和 尊重,实现制度的优化和进步。
美国苹果公司的财产权利保护
苹果公司通过申请专利、版权和商标等方式,保护公司的知识产权和产品创 新。同时,苹果公司也通过建立内部合规管理体系和风险控制机制等措施, 保障公司的经营安全和稳定发展。
06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的未来趋势
财产权利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财产权利的进一步细化与拓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产权利将更加注重对个人和集体财产的保护和发展。例 如,数字货币、虚拟货币等新兴财产形式的出现,将推动财产权利的进一步拓展 和深化。
重要性
财产权利是保障市场经济运行和个体自由的基础,它提供了 激励机制,促进了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发展,同时也为风险 投资和社会财富创造提供了保障。
制度变迁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制度变迁是指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制度安排、规则和结构所进行的调 整和变革。
重要性
制度变迁是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关键,它能够解决由于技术变迁和市场环 境变化所引发的制度不适应问题,提高社会效率和公平性。
共有财产权
指一定范围内的群体或组织共同拥有的财产, 如国有企业、集体所有的土地等。
3
社会财产权
指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公共财产,如国家 财产、公共道路等。
财产权利的特征
排他性
财产权利具有排他性,即权利人对于自己的财产享有独占性的支 配权,不容他人侵犯。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读后感.doc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读后感.doc

绝大多数的数学公式早已记不起来了,所以本着借鉴分析角度、结合生活实例,力争“知其然”,不深究“所以然”。

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学对人的行为分析取得了重大进展,相较于传统经济学主要是批评和修正了其一些不现实的假定,比如:交易费用和信息费用为零的假定;完全界定的私有产权等。

此书分上下两篇,主要聚焦于影响人的行为决定、资源配置与经济绩效的经济学模型的诸多变量中的产权功能和制度内涵两个变量。

归结为学术派别的话是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对产权及其重要性的初步认识,可以从小时候亲身经历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说起。

记事起,村子的土地是集体所有的,大家伙一起劳作,被划分成了若干个生产队,孩提时代最喜欢夏收和秋收,生产队的大大小小、男女老少都在农场上忙碌着,夏收主要是收小麦,秋收主要是小米和玉米,但热闹一过去后,令人印象很深的便是粮食的紧缺了,饿肚子在我小时候不是经常的事,但确实发生过,特别是快到了季节交替时(新的粮食分配未到位时),一个四合院(两层楼房和角楼)里住着十几户人家,经常会有人敲开邻居家的门,借上点米或面,等自家粮食分配到位后再归还。

但在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偷着立下“生死状”,再到1982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因此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世界上22%人口的奇迹。

地还是那些地,人还是那些人,产权制度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产权学派,主要着力于产权、激励与经济行为的关系研究,着重探讨了产权结构对“收益-报酬制度”及“资源配置”的影响。

罗纳德.H.科斯(RonaldH.Coase)是新经济学代表人物,1991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书中分享了《社会成本问题》一文,文中的主要思想被总结成著名的“科斯定理”。

科斯提出的论点是具有颠覆性的,它揭示了传统教条的错误,提出了“权利界定”和“权利安排”在经济交易中的重要性。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一、译者的话文体:论文集内容:产权与制度变迁基本假设经济学对人的行为与分析取得的进展建立在对传统经济学一些不现实假定的批评与修正之上:1.经济分析假定人的理性体现在效用最大化而非利润最大化,宁愿选择更多而不是更少2.重视交易费用和信息费用。

3.产权结构往往是多重而非单一的(完全界定的私产只不过是一种理论期望)。

从动态来看,还会发生权利的重组和产权安排的变迁。

研究主题:产权、激励与经济行为的关系,esp 不同的产权结构对收益-报酬制度及资源配置的影响。

产权的特点:排他性,可转让性。

私有产权:将资源的使用与转让及收入的享有权界定给了一个特定的人,他可以将这些权利同其他附着了类似权利的物品相交换,也可以通过自由合约将这些权利转让给其他人,他对这些权利的使用不应受到限制。

共有产权:共同体内的每一成员都有权分享这些权利,它排除了国家和共同体外的成员对共同体内的任何成员行使这些权利的干扰。

国有产权:在理论上指这些权利由国家所有,它再按可接受的政治程序来决定谁可以使用或不能使用这些权利。

产权学说的几个重要的应用领域:企业制度的分析,土地制度安排的分析局限性:1,模型化程度不足,经验分析较多,传播受限;2,集中于对私产制度结构下的不同产权安排的分析,有一定的局限性。

除了将产权作为变量引入以外,还要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即制度范畴。

制度: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

二、社会成本问题[英]R.H.科斯问题引入:对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工商业企业行为(工厂烟尘给临近财产所有者带来的有害影响)。

三、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经济组织理论:1。

解释决定通过专业化与合作生产的所得是否比在一个组织内或是通过市场更高的条件2.解释这种组织的结构队生产定义:1.使用集中类型的资源;2.产品不是每一参与合作的资源的分产出之和,由一个追加的因素创造了队组织问题;3.队生产所使用的所有资源不属于一个人例:大学行政人员对资源的分配使用队生产组织形式:1.没有奴隶;2.避免风险是一个人不去借足够的钱来购买所有的资产或服务而是去租的一个原因;3.购买—再售卖很普遍,以至于短期所有成本超过了租赁成本。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下素心学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下素心学
第三种方法是由我们要提出(de),在此,我视这些制度为经济领域里(de)一个变量,而且这些变量是对经济增长(de)反应.尽管并非所有(de)制度变迁都可以这样来分析,但大量(de)十分重要(de)制度都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分析.
我们没有将这些被认为处于“自然状态”(de)制度忽略掉或剔除掉,我们也不会在一个特定(de)基础上来将它们引入.我们(de)分析任务就是要将它们引入经济学(de)理论核心中去.要着手这项工作,需要有两个关键(de)概念,即一种制度所执行(de)功能(de)经济价值以及经济均衡(de)概念.第一,怎样才能了解它们(de)经济价值以及决定其价值(de)因素呢 我们先假设:这些制度是某些服务(de)供给者,它们可以提供便利,便利是货币(de)特性之一.它们可以提供一种使交易费用降低(de)合约,如租赁,抵押贷款和期货;它们可以提供信息,正如市场与经济计划所从事(de)那样;它们可以共担风险,这是保险,公司,合作社及公共社会安全安排(de)特性之一;它们还可以提供公共品(服务),如学校,高速公路,卫生设施及试验站.对每一种这类服务都有需求,这正好可以在经济理论(de)范围内,用供求分析来探讨决定每一种服务(de)经济价值(de)因素.
现在让我们再在规范(de)和更加可以检验(de)意义上来对它们进行系统阐述,并提出一些更为相关(de)问题.当农业获得了一个增长契机时,如近来亚洲许多国家所发生(de)那样(其中中国由于缺乏资料除外,日本则由于先前(de)农业成功(de)现代化除外),一个增长契机是有利(de)农产品价格,可以得到相应于肥料(de)新(de)食物种子,更廉价(de)和更大量(de)肥料供给(de)结果.这一增长动态诱致亚洲地区(de)农民对制度调整(de)需求.如果有必要(de)话,他们还会组织合作社以实现这一目(de).他们还会要求有更为灵活(de)租佃合约,他们将联合邻里开掘管井,并承担能增加水(de)供给(de)小型投资.佃农与地主也会利用其政治影响以促使政府提供更多更好(de)大型灌溉与抗旱设施.这些都是一些可以检验(de)看法,有大量(de)证据可以支持这些看法.由于离题太远,现在让我们回到分析(de)主题.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页下页素心学苑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页下页素心学苑
继科斯的大作发表之后,阿尔钦、登姆塞茨以及张五常等人的研究又大大推进了产权领域的发展,可以说,他们的许多研究成果为形成一个严密的产权经济学分析框架做了铺垫。
什么叫产权?按照阿尔钦的定义,“它是一个社会所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值得注意的是,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产权,它不是指一般的物质实体,而是指由人们对物的使用所引起的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它用来界定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受益,如何受损,以及他们之间如何进行补偿的规则。因而,产权的主要功能就是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预期。
科斯的文章“社会费用问题”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在揭示传统教条的错误时,提出了权利的界定和权利的安排在经济交易中的重要性。科斯认为,当人们在面对A损害B(即庇古认为的外部性)这类问题时,往往是考虑应该如何阻止A。其阻止的办法无外乎要么要求A向B赔偿损失,要么向他课税,或者干脆要他停止工作。这些办法都不尽人意,因为其结果尽管可能使B免遭损害,但却有可能使A遭受损失。要使当事人所遭受的损失都尽可能的小,正确的思考逻辑应该是:我们应准许A损害B,还是准许B损害A。换言之,就是A是否有权损害B,或B是否有权要求A提供赔偿。
当然,从理论上或在一个社会被证明为比较有效的产权结构,在另一个社会未必就有效,或一定会被采纳。因此,一个社会产权结构的选择,以及从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的变迁,除了上面讨论的产权的经济功能外,它还要受到以下几方面的影响:(1)一个政府对所有制的偏好,而这一偏好又主要以它所能给政治家带来的收益而定;(2)一个社会群体对一种产权结构或一项具体产权安排的接受程度;(3)能促进人们将外部性内在化的技术状况和技术创新;(4)在面对新的获利动机时,原有产权结构下的受益者和受损者所可能作出的反应。
1
本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学对人的行为的分析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些进展大多是在对传统经济学的一些不现实假定的批评与修正中取得的。首先,现代经济分析尽管仍然假定人是理性的,但它已用效用最大化替代了传统的利润最大化假定,理性被理解为人能根据自己所面对的约束来作出反映一系列欲望、期望与偏好的选择,Βιβλιοθήκη 所作出的选择宁愿更多,而不是更少。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下页素心学精选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下页素心学精选
在新古典制度学家那里,为了考察能管理技术变迁的“非人性”力量的制度的设计,技术对制度现代化的影响已被抛在一边。他们在关于技术变迁的福利意义上有很大的分歧,但无论是老的还是新的制度学家似乎都认为技术变迁是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的自动内在逻辑的产物。
制度决定论
波拉伊在分析工业革命的原因时形成了一个不十分有力的传统,即他们主张制度变迁(而不是技术变迁)是经济发展的动态原因。按照这一线索,道格拉斯·诺斯和P.托马斯将西方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在人口对稀缺资源赋予的压力增加时,那些支配产权的规则的制度发生了变迁。这些作者试图论证,技术创新与生产率的增长表明了对要素与产品的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化与市场规模的变化的滞后回应。
诺斯和托马斯对欧洲发展得出了制度变迁是对劳动力-土地价格率变化的回应,在对当代发展中国家的报告中也得出了同样的结果。印度尼西亚在1868-1928年间是经济普遍加速增长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主从庇护责任的修正有利于佃农和无地的劳动者。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由于土地价格相对于工资率的上升,平衡又转向有利于土地所有者,而不是佃农和劳动者。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更为集约的农作制度的使用已导致水的经济价值的增加,这一增加的价值已诱致了能更明确地定义灌溉的产权,以及在分配水时更大地使用市场机制。
在本文中,制度概念将包括组织的含义。因此,制度创新或制度发展一词将被用于指(1)一种特定组织的行为的变化;(2)这一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变化;(3)在一种组织的环境中支配行为与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化。⑤
对技术与制度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明确理解一直是那些对发展的历史和制度方面感兴趣的经济学家和其他社会科学家所感到困惑的。不过,在这一研究领域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是制度变迁依赖于技术变迁,另一种则认为技术变迁依赖于制度变迁。技术决定论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下页素心学格式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下页素心学格式
本文的基本论点如下:在任何社会(无论原始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都面临不确定性和灾难发生的可能性,除此之外,他拥有工作能力的生命周期又很有限。他希望活下去,并希望达到高层次的满足。制度可以定义为社会中个人所遵循的行为规则。制度可以被设计成人类对付不确定性和增加个人效用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无论它是市场的还是非市场的都可以提供有用的服务。与任何其他服务一样,制度性服务的获得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在技术条件给定的前提下,交易费用是社会竞争性制度安排选择中的核心,用最少费用提供给定量服务的制度安排,将是合乎理想的制度安排。从某种现行制度安排转变到另一种不同制度安排的过程,是一种费用昂贵的过程;除非转变到新制度安排的个人净收益超过制度变迁的费用,否则就不会发生自发的制度变迁。制度变迁通常需要集体行动。因此“搭便车(freeriber)”是制度变迁所固有的问题。而且,制度安排一旦被创始就会成为公共货品。所以,由自发过程提供的新制度安排的供给将少于最佳供给。社会中各种制度安排是彼此关联的。不参照社会中其他相关的制度安排,就无法估价某个特定制度安排的效率。因此,在一个社会有效的制度安排在另一个社会未必有效。在社会所有制度安排中,政府是最重要的一个。政府可以来取行动来矫正制度供给不足。然而,需要有一个关于国家的理论来说清楚政府是否有这样做的激励。只有在政府收益高过费用时,政府才建立新制度。政府在建立最有效的制度安排方面导致失败的原因很多,例如: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集团利益冲突以及社会科学知识的限制等等。经济增长将由于制度性服务供求变动而废弃某些现行的制度安排,新的制度安排将因此而创始以捕捉伴随经济增长而至的获利机会。所以,制度变迁在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
安全和经济是制度安排,从而也是制度结构存在的两个基本原因。出于安全目的而存在的制度安排有家庭、合作社、保险和社会安全项目。实现经济功能的制度安排有公司、灌溉系统、高速公路、学校和农业试验站。以上所列只是制度安排中的几个例子。应该指出的是,像家庭和合作社这样的制度安排可以同时实现多种功能。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读后感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读后感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读后感《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是石永波教授的著作,对于理解财产权利和制度变迁的演化历程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本书主要围绕财产权利和制度变迁的关系,从理论探讨到实践案例展示,对于读者来说具有很好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在阅读过程中,我领悟到了一些深刻的思考,下面就分享我的读后感。

制度变迁的演化历程制度是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以维持社会秩序。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度也需要不断变迁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在本书中,石永波教授讲述了制度变迁的演化历程,从古代到现代,从西方到中国,阐释了制度的演化规律和变迁原因。

其中,中国的制度变迁历程尤为引人关注。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朝代的统治者通过建立不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来维持政权。

但是,这些制度并非永久不变的,随着经济结构、科技发展、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变化,中国的制度也在不断变迁。

本书深入挖掘了中国制度的变迁模式,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财产权利的理论与实践作为现代社会的核心概念之一,财产权利对于经济、法律、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财产权利的理论和实践是本书另一个主要内容。

作者详细解释了财产权利的含义、来源、特征、分类和权利保护等方面知识。

同时,作者还通过对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案例来展示财产权利在现实中的运作机制和影响。

财产权利不仅是一个抽象概念,也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社会现象。

作者通过多方面的研究和案例分析,向读者传达了财产权利的重要性和实践应用。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中,财产权利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维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理解和实现财产权利保护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和积极参与的事情。

完善法制建设,保护财产权利财产权利和制度变迁是本书的两大主题,这两个方面的关系密不可分。

财产权利需要制度的保障和支持,而制度变迁也离不开财产权利的作用和推动。

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展开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剧烈的内部分裂,保护财产权利、完善法制建设尤为重要。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读后感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读后感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读后感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财产权利越来越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财产权利的保障与制度变迁密切相关,正确理解和适当应对财产权利的变迁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都至关重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财产权利的制度变迁,对阮兴成的《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一书的阅读和思考进行总结和归纳,希望能够对今后的研究和生活有所启示和帮助。

财产权利的含义与历史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什么是财产权利。

在阮兴成的书中,他指出了财产权利的三个要素: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

所有权指财产物品的所有人享有对财产物品的占有、使用和处分权等权利;使用权指所有人在享有所有权的同时,赋予他人使用财产物品的权利;收益权指所有人享有财产物品所带来的利润和增值等权利。

财产权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起始阶段。

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财产权利的可侵犯性、分配方式、转让与流转方式等也在不断变化。

例如,在古代社会,财产权利主要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且不可侵犯;而在现代社会,财产权利逐渐成为人人平等享有的基本权利,但同时也受到了国家的干预和调节。

制度变迁对财产权利的影响随着社会制度的变迁,财产权利的保障和制度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阮兴成的书中指出了四个影响财产权利的制度变迁:土地制度变迁土地制度变迁是对财产权利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

在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中,土地被认为是祖先留下的公共财产,人们只能在土地上耕种,而不能拥有土地;而在现代社会,土地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资产和财产,人们可以拥有和买卖土地。

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在现代社会,知识产权得到了比以前更好的保护,这也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资产托管制度的建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财产的管理意识的提高,资产托管制度的建立为财产的安全管理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新兴经济形态的出现新兴的经济形态如互联网经济、共享经济等的出现,不仅对传统经济形态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对财产权利的认定带来了新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的收入流的分割所导致的与技术变迁或制度绩效的增进相联系的效率收益,这是进行进一步的制度变迁的一个主要激励。在一个古典的或新古典的世界,政治资源的使用妨碍了经济目标的实现,新的收入流是按照李嘉图的分配模式来分配要素的技术变迁所形成的,来自于要素所有者的收益将具有相对无弹性的供给函数的特征。不过,我们很容易地看到,无弹性要素的供给者对新的收入流的获取只提供一种功能——这些要素所起的作用是对增长的制约,而不是增长的一个来源——即确立一种对社会产品的权利。其结果是,技术的进步可能会调动个人对其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的积极性,以及为了再确定产权以实现新收入流的分割而组织和引进集体行动的积极性。与有组织的公司(或合作社)形式增加相联系的制度效率的提高,引起了股息的增长,从而带来了对劳动法人组织的需求,它们以工会、农会或合作社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使每个团体都能更有效地参与对新收入流的分割。
诺斯和托马斯反复强调了制度变迁比技术变迁更为优先且更为根本的观点。他们将更为集约的耕作制度(比如二田制对三田制的替代)视为一种制度对相对要素价格变化而不是技术变迁的回应。进而,他们强调了一个市场经济的扩张即便在没有发生技术变迁时也能为人均收入的提高作出贡献。
小阿尔弗雷德·钱德勒在一个范围不很广的研究中论证到,美国工业于本世纪50和60年代发生的管理革命,同它对技术变迁可能实现的潜在规模经济的经济收益的回应相比,它更多的是由市场机会扩张所诱致的制度变迁的产物。这一革命发端于本世纪20年代,这时在杜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新泽西的)美孚石油公司和西尔斯公司开始发展一些新的组织模式。这一体制一方面由所有各部的决策高度集中的经营公司组成,另一方面它又包括松散的分散持股公司。在这一新体制的演进中,当对一个多重分工的结构所进行的决策高度分散的同时,对整个团体的战略计划和金融控制又仍然由一个集中的机构来裁决。在主导性企业中,“通过建立一个通用的办公室和处理产品发展的日常事务来使战略决策系统化……分散化决策的制度化。”钱德勒论述到,由这些结构性创新所导致的制度效率的收益,又创造了一种传导技术创新的环境。在他看来,美国工业中的规模经济更多的是制度创新的产物,而不是技术变迁的结果。
更为近期,环境从农业与工业及工业生产中吸收了残余,这一需求与对环境服务和舒适的需求产生了激烈冲突。这一竞争导致了原来被视为免费品的公共资源的经济价值的显着上升。相对于这些价值日益增加的公共资源,其结果是形成了一些用于区分个人、企业和共同体产权的新制度。
诺斯和托马斯也分析了当工资相对于土地的价值提高时的经济迅速增长时期。他们发现在这一时期,当给予农民和土地所有者对他所使用的土地有更大的控制权时,就会发生制度变迁。在上一世纪的一半时期,制度变迁是由人的经济价值的显着加速提高所引致的。我们已从一个否定人对自己的投资机会和激励与受奴役很普遍的状况,变成了现在的对人的代理人的私人与公共投资制度化了的状况,如教育与卫生条件的改善。
人们常常将制度与组织区分开来。一种制度通常被定义为一套行为规则,它们被用于支配特定的行为模式与相互关系。一种组织则一般被看作是一个决策单位——一个家庭,一个企业,一个局——由它来实施对资源的控制。就我们的目的而言,这是一种没有差别的区分。一个组织(例如一个家庭或一个企业)所接受的外界给定的行为规则是另一组织的决定或传统的产物,诸如有组织的劳工,一个国家的法院体制或一种宗教信仰。
我们已经说明了制度在技术变迁的形成与扩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它们是技术努力与生产率增长方向发生偏差的重要原因。宾斯旺格已讨论了市场结构对研究资源配置的影响,桑德斯和拉坦已讨论了公共政策,尤其论证了利率的补贴是巴西农业的技术变迁方向发生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德杰维已概括了技术变迁与制度组织之间的动态影响模型。
按照诺斯与托马斯的观点,只有当经济组织是有效的时,才会发生增长。有效的经济组织可能要求产权的修正,以便减低创新活动中私人与社会报酬的差别。要素市场的组织的改进(其中包括对土地与劳动的产权的再确定),主要是对土地与劳动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即相对稀缺性的变化)的回应。之后,一个扩张了的市场经济所产生的需求又对产品市场组织的改进施加了压力,并诱致了政治单位规模的扩大。在诺斯与托马斯看来,荷兰和英国在1500-1700年间的发展比法国和西班牙更快的事实,就是正在形成的国家对持续的财政危机的回应所产生的特定的产权形式的结果。
制度变迁的供给
相对要素价格的变化在诺斯-托马斯和舒尔茨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型中所起的作用,非常类似于我们已分析的它在诱致性技术变迁模型中所起的作用。不过,无论是诺斯和托马斯还是舒尔茨都没有试图提供一个制度变迁供给的理论,而且我们发现老的和新的新制度学派文献对此都少有助益。
12 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
V.W.拉坦
我们已给出了一个新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投资模型,并用西方与非西方经济的农业发展经验对这一模型进行了检验。我们已在理论与实证的基础上论证了技术变迁的方向与速度是对需求的增长率与相应的资源条件的回应,我们还揭示了技术在地区及国家间的转化实质上是对诱致由新知识演化而来的技术变迁的同一自发进程的回应。
在新古典制度学家那里,为了考察能管理技术变迁的“非人性”力量的制度的设计,技术对制度现代化的影响已被抛在一边。他们在关于技术变迁的福利意义上有很大的分歧,但无论是老的还是新的制度学家似乎都认为技术变迁是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的自动内在逻辑的产物。
制度决定论
波拉伊在分析工业革命的原因时形成了一个不十分有力的传统,即他们主张制度变迁(而不是技术变迁)是经济发展的动态原因。按照这一线索,道格拉斯·诺斯和P.托马斯将西方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在人口对稀缺资源赋予的压力增加时,那些支配产权的规则的制度发生了变迁。这些作者试图论证,技术创新与生产率的增长表明了对要素与产品的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化与市场规模的变化的滞后回应。
诺斯和托马斯对欧洲发展得出了制度变迁是对劳动力- 土地价格率变化的回应,在对当代发展中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报告中也得出了同样的结果。印度尼西亚在1868-1928年间是经济普遍加速增长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主从庇护责任的修正有利于佃农和无地的劳动者。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由于土地价格相对于工资率的上升,平衡又转向有利于土地所有者,而不是佃农和劳动者。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更为集约的农作制度的使用已导致水的经济价值的增加,这一增加的价值已诱致了能更明确地定义灌溉的产权,以及在分配水时更大地使用市场机制。
我们在这里假定,制度变迁可能是由对与经济增长相联系的更为有效的制度绩效的需求所引致的,我们还假定,制度变迁可能是关于社会与经济行为、组织与变迁的知识供给进步的结果。
对制度变迁的需求
从文献中我们可以获得关于制度变迁的需求理论的几个要素。正如我们在前面已注明的,诺斯和托马斯主要根据支配产权的规则的制度变迁解释了西欧在900-1700年间的经济增长。在他们看来,制度变迁是由人口对稀缺的资源赋予的压力增加所引致的。T·W·舒尔茨在考察更为晚近的经济史时,验证了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人的经济价值的上升是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因。诺斯和托马斯对舒尔茨下面的观点似乎毫无疑义是同意的,即“我们很难想象任何趋势性的经济运动对于制度的改变比对于工资相对于租金的运动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
在欧洲中世纪的成熟时期(1000-1300年),“土地变得稀缺,土地的价值处于上升中,”由于土地的稀缺性变得普遍起来,它对限制共有财产使用的压力增加了。对土地使用的更为有效的控制是与更为集约的农业生产体制的采用相联系的,三田制开始替代传统的两年一次的轮作制。
在现代早期,人口对土地的持续压力导致公地的废除和从以使用奴隶劳动为基础的耕作制转向由农民所有的所有者经营,或转向由资本主义所有的对工资劳动力的使用。其结果是更为集约的作物生产体制的演进,这在低地国家和英国尤其如此。这些体制以后在德国、丹麦和法国也同样占支配性地位。在20世纪,由于土地对农业生产的制约变得不很严重,相应于农地产权的制度演进的推动力削弱了单个生产者的私有产权。
制度变迁的理论
在过去的20年间,我们的分析能力大有提高,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如果我们要完全实现对经济发展中技术变迁的作用的理解,我们就必须具备用于分析的知识和能力。不过,正如找们已注明的,我们现在已开始理解那些能使一个社会在对技术和经济机会或制约作出回应时,形成不断的制度创新力量的进程。
什么叫制度变迁?
一个制度变迁模型
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中有一种倾向是,它们或者将制度变迁抽象掉,或者视制度变迁是一个经济体制所外生的。这些方法都是不恰当的。在现实世界中,产权的执行是有成本的,市场的交换要消耗资源,信息是稀缺的。制度变迁不仅会影响资源的使用,而且它本身也是一种资源使用性的活动,由于对这一事实的忽略,因此我们对制度变迁进程的理解还有待提高。我们同样在一个不很满足的条件下将制度变迁融入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去,这与我们在50年代中期处理技术变迁的经济学的方法相同。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尽阐述一个制度变迁理论的要素。在这里,对制度变迁需求的转变是由要素与产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化以及与经济增长相关联的技术变迁所引致的;对制度变迁供给的转变是由社会科学知识及法律、商业、社会服务和计划领域的进步所引致的。然后,我们将考虑市场组织不完善的含义,在这里,经济和政治资源是为了制度创新与制度绩效的增进而交换的。
技术决定论在美国制度学派的着作中也是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论点。凡伯伦和他的追随者将技术视为经济进步与增长的动态因素,而制度是静态的因素。埃尔文·K·青格勒指出,在凡伯伦的体系中,“正是动态技术与静态制度之间的辩证斗争与冲突导致了经济与政治制度被慢慢地置换与替代,经济组织的体系经历了历史的变迁与调整。”西蒙·库兹涅茨在他的数量研究中讨论现代经济增长的原因时,他所使用的术语也与凡伯伦所使用的术语非常类似。
马克思比他的同时代学者更深刻地洞见了技术与制度变迁之间的历史关系。他将发明看作是一个社会进程,而不是先验的洞见或偶然的天赋灵感的结果。在马克思的体系中,阶级斗争反映了经济制度的演进与生产技术进步之间的不断“冲突”。尽管马克思强调了生产方式的变化(技术变迁)与生产关系的变化(制度变迁)之间的辩证关系,但他相信前者提供了社会组织变迁的更为动态的力量,他的观点继续支配着许多马克思主义者关于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之间的关系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