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活力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金融高质量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3300字》

《金融高质量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3300字》

金融高质量发展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文献综述国外有大部分学者就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Panicos (1996)等探究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他们对16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相当多的国家,经济增长系统性地导致金融发展,总的来说,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1]。

Simon (2004)等以中国为例进行研究金融开放与地理位置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尽管信息的电子传输会大大减少由于距离而导致的金融信息获取受阻,但地理因素仍然为金融服务主要集中于北京等特定地区的关键性因素[2]。

Arjana (2007)等利用了宏观和行业数据,分析国际金融一体化与金融发展对欧洲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结果显示出具有显著的非线性效应,认为金融一体化可能不会对增长本身产生积极的影响,其影响取决于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宏观经济的稳定和机构的质量[3]。

Matías (2007)等认为国内金融发展对贸易和资本流动开放的国家的增长影响要小于在两个方面都封闭的国家,在允许资本流动的情况下,非贸易部门的规模对于国内金融体系自由化的机会具有重要作用[4]。

在对金融发展的衡量标准方面,King与Levine(1993)认为金融发展质量的各种衡量标准与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实物资本积累速度以及经济体使用实物资本的效率提高密切相关[5]。

Pagano(1993)认为金融市场的产生与发展是对“金融发展”概念的重点,要研究金融的发展对经济的增长影响是否存在,以及具体的影响是什么,必须要具体说明相关的特定金融市场[6]。

2. 国内文献综述目前有关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分成三方面,学者对于金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的研究、学者对金融发展质量内涵的界定以及学者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对于金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诸多学者基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李伟(2019)提出标准化建设对于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并就我国金融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见解[7]。

《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探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400字》

《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探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400字》

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Economides N. C. Himmelberg(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建立在传统金融业务基础上的新兴业务。

以传统业务为切入点有助于顺利提升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水平,夯实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基础,促进互联网金融快速步入到良性的发展轨道[5]。

Kirsty Best (2015)的研究表明,2002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为发展中国家建构网络金融提供了广泛的认知,其建构了覆盖发展中国家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条件和发展形势,这也是本文研究中对于互联网金融类别进行划分的重要依据[6]。

其认为,互联网金融涵盖电子银行、电子支付、电子贸易、网络借贷等不同领域,其总体发展规模是互联网金融的体量。

Andrew Crockett (2017)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概况进行了研究。

其认为,物理网点应将支付结算功能过渡为营销服务,推动业务转型,将用户体验管理和交易成本控制作为提高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措施[7]。

同时,应当优化远程协助业务的发展,提高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硬件建设水平。

Chester Brown(2017)认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背景下,应当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特征和产业特点,积极引进人才,提高人才的储备水平,重视互联网金融的特征,提高互联网金融各主体对人才的吸纳水平,完善人才的知识结构,推动互联网金融人才具有扎实的业务功底和理论功底,使得人才兼备金融实操经验和互联网意识,提升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水平[8]。

Muneer M.Abbad (2016)《约旦网上银行》中认为,农村金融机构应当有效协调传统支付模式与购买模式和当前技术环境和需求环境之间的鸿沟。

推动技术的高速发展,并将信息化的发展经验建构成量化的风险管理模型,提高对于客户信息的管理水平,建立客户潜力管理机制,提高对客户潜力的挖掘水平。

2.国内研究现状第一,农村互联网金融研究方面。

姜颖(2016)针对农村互联网金融工具进行了研究,将农村金融工具划分为投资、储蓄、信贷、结算、证券买卖、商业保险等类别的基础上,诠释了农村金融工具的功能。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管理学最新研究动态及未来发展趋势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管理学最新研究动态及未来发展趋势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管理学最新研究动态及未来发展趋势管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领域,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管理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拓展。

本文将对管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进行综述,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管理学研究的最新动态1.数字化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管理成为管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数字化管理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帮助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

在数字化管理领域,涌现出了许多新理论和方法,如数据驱动决策、智能供应链管理等,为企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供了新思路。

2.可持续发展管理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可持续发展管理成为管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需要考虑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

可持续发展管理强调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注重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效率和社会效益,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创新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创新管理成为管理学研究的热门话题。

创新管理包括组织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等多个方面,涉及到企业的各个环节。

如何激发员工创新潜力、构建创新文化、推动创新成果转化,都是当前管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4.全球化管理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面临着来自全球市场的竞争和挑战,全球化管理成为管理学研究的热门议题。

全球化管理涉及跨文化管理、国际市场拓展、全球供应链管理等多个方面,要求企业具备全球化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以适应全球化竞争的挑战。

二、管理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1.跨学科融合未来管理学的发展趋势之一是跨学科融合。

管理学需要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进行深度融合,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管理环境。

跨学科融合能够为管理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推动管理学不断创新和发展。

2.人文关怀未来管理学的发展将更加关注人文关怀。

管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组织运作和效率提升,更应关注员工的幸福感和成长。

人文关怀管理强调关爱员工、尊重个体,注重员工的自我实现和工作满意度,从而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潜力。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基本路径文献综述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基本路径文献综述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基本路径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基本路径文献综述》旨在全面梳理和评述中国经济在追求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困境,以及针对这些困境提出的各种基本路径。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日益凸显。

因此,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现实困境,以及探索有效的解决路径,对于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首先概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特征,明确高质量发展的定义和衡量标准。

在此基础上,系统回顾和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困境的研究成果,包括但不限于经济增长动力转换、产业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资源环境约束、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还将评述针对这些困境提出的各种基本路径,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区域合作和协调发展等。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本文旨在揭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其成因,评估各种基本路径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也期望能够推动学术界和政策界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多元的局面。

一方面,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健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在于其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庞大的市场规模。

中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和日益完善的产业链,使得其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

同时,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然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现实困境。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本科生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花境在南京城市绿地中的应用姓名:***学号:n*********学院:风景园林学院专业:园林年级:2017级指导老师:***一、前言近年来,在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些发达城市中,花境被应用于城市绿地的各类形式逐渐兴起。

花境以其景观的丰富性、生态性、长周期性、低养护性等优点,非常适宜道路绿化的景观要求。

在现如今的园林景观中,花境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其中,而且采用不同的方式,对整个布局进行改革,使其中的植物种类更加丰富,外观造型更加吸引眼球是整个城市绿化中的亮点部分。

通过这种革命性变动,使得花境不再束缚于较小的庭院景观应用中,更是在大型城市绿地中广泛应用。

伴随经济的发展与开放的深入,南京已经成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交流经验、互动发展的重要平台。

在南京大力推进城市绿化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作为体现城市精神与品味的城市道路景观,在提升城市地位、打造城市形象的过程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花境的推广和运用,一方面迎合了人们追求自然气息的需求,另一方面契合了建设与国家文明城市相匹配的城市绿化的需求,与此同时花境的成功规划与设计营建,亦将会成为古都南京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二、花境在国内外发展历程及养护管理(一)花境景观的溯源与发展通过对国内外书籍、期刊杂志、网上信息所做的搜集研究发现,国内外对有关城市道路花境设计方面的研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鲜有理论结合实际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国外,在这方面的文献资料亦十分匮乏,这将有待发展并渐成体系。

故能够参考的多是关于花境应用、花境设计方面的国内研究动态,通过总结,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2003年,徐冬梅、周立勋提出了花境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相关建议。

2004年,徐冬梅在哈尔滨地区花境专家系统的研究中,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和物候观测,建立了一个适合在哈尔滨地区使用的花境专家系统。

2005年,陈志萍针对上海地区城市绿地中的花境应用,对花境植物材料的选择、花境植物的配置形式和花境应用的景观效果等进行了分析。

数字化转型文献综述

数字化转型文献综述

数字化转型文献综述摘要:随着互联网网络的不断发展,经济在互联网的加持下不断发展壮大,数字经济热度不断增加,企业也不断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探索,本文回顾了数字化转型的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外文献对数字化转型的研究主要是聚集在动因、路径及经济后果上,研究方式多使用实证方式。

本文以文献综述的方式对数字化转型相关文献进行总结概括,有利于推动数字化转型相关理论研究。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理论研究引言数字经济背景下,随着大智移云互联、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普及以及应用,企业不断应用各种数字化技术来为企业生产经营赋能,试图以数字技术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各种数字技术的不断出现及应用对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巨大的机遇。

学术上也不断有专家学者对数字化转型的定义、动因、过程以及经济后果做出实证或理论研究,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不断提供理论支撑。

宏观上,不断有学术理论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整体的理论构架,微观上,企业不断进行适应数字化转型的手段措施,推动企业转型,适应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数字技术在企业的不断应用,推动建设数字中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保证实体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数字化转型的定义吴江等(2021)将数字化转型定义为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通过信息、计算、沟通和连接技术的组合,重构产品和服务、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商业模式和合作模式,旨在更有效地设计企业商业活动的过程,从而帮助企业创造和获取更多价值。

Nambisan (2017)认为,数字化转型成功公司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数字组件、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平台。

王核成等(2021)建立的数字化成熟度评价模型,包括5个关键过程域(战略与组织、基础设施、业务流程与管理数字化、综合集成、数字化绩效)、19个一级指标与63个二级指标,科学和系统地反映了企业数字化的总体水平和具体问题。

陈剑等(2020)将数字化转型定义为商业模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性改变,重塑企业价值增长模式。

文献综述(15篇经济类中外文)

文献综述(15篇经济类中外文)

⽂献综述(15篇经济类中外⽂)国际经济形势特点与中国外向型模式转变张燕⽣、国家发展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前⾔2008年得⾦融危机对世界不同的经济体产⽣了不同的影响,因此引发了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主要国家对全球经济均衡⾏问题的思考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但是主要经济体对承担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责任存在很⼤分歧。

对世界经济形势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抓住机遇,深化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正⽂⼀、国际⾦融危机影响的严重性和复苏的曲折性超出预期从美国的“⽹络泡沫”“⾦融与楼市泡沫”的形成与破灭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加剧,以及主要经济体国家对引发经济失衡责任的推诿和对⾦融监管的缺失。

如美国在承担全球经济失衡调整代价和全球治理责任⽅⾯企图想把代价对外转嫁,如责难中国的制度和产业政策,控诉中国倾销和政府对汇率的操纵等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经济复苏⾯临着严峻的考验。

西⽅国家多想尽快的⾛出经济的低迷期,也提出了⼀些具体的措施,如奥巴马要为美国社会在未来5年内创造出200万个新的⼯作岗位和提出了”再⼯业化“的⼝号等等,但是其⾯临着⾼失业率、主权债务⾼筑和严重的内需不⾜以及近⼏年在技术专利申请领域增长率下跌了20%左右,同时随着国内的经济刺激政策的到期,都会使得这些措施举步维艰。

总的来说全球经济现状不容乐观,西⽅主要经济⼤国没有很好的监管⾦融市场,由于其奉⾏的⾃由市场和⾃有竞争,缺少政府的宏观调控,是经济危机产⽣的重要因素。

⼆、2010 年下半年的出⼝形势和引资环境由于⾦融危机的影响导致全球市场的需求减少,加之⼈民币汇率的提⾼,势必会使得我国的对外出⼝降低,挑战与机遇并存,此时也是贸易增长⽅式转变的契机,中国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得中国从⾦融危机中较早的⾛出,国内投资环境良好,但很多投资商从原来的制造业转向房地产业和服务业等。

三、关于我国外向型模式转变的建议中国现在是世界的制造⼯⼚,对外贸易的顺差很多是由处于全球供应链低附加值的环节创造的,因此要强调中国制造,创造⾃⼰的品牌和拥有核⼼竞争⼒,多制造和出⼝⾼附加值的产品。

经济增加值的文献综述

经济增加值的文献综述

经济增加值的文献综述在当今社会中,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已经成为了企业绩效分析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自上世纪80年代末起,EVA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绩效评估与管理中,成为企业商业成功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对EVA的概念及其在相关文献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1. EVA 的概述EVA = 净利润 - 资本成本EVA的本质是透过计算资本支出得出企业利润是否超过了资本的成本。

EVA对企业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管理决策方面,还可以对于股东、管理层和投资者提供完整的财务信息和经营决策的指南。

2. EVA 的相关文献研究EVA的概念在提出以来逐渐被许多学者和专家关注,文献研究十分丰富。

研究基于的角度不同,有的研究着眼于EVA的应用,有的研究在EVA的测算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还有部分研究从EVA在企业管理中的优势入手进行探讨。

以下是EVA的相关文献研究摘要:(1)EVA的应用EVA在企业的战略管理中被广泛应用。

研究表明,EVA可以有效地识别企业的优势并量化企业的投资回报。

EVA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突出了资本回报的重要性,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决策,确保资本合理配置。

(2)EVA的测算问题尽管EVA在实际应用中表现良好,但在对EVA进行具体测算时,需要考虑到一些问题,例如财务会计准则的认定、有关EVA计算的资产负债表项等。

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以确保在实际应用中不出现误差。

(3)EVA在企业管理中的优势EVA被认为是评价企业绩效的性价比最高的指标之一。

通过EVA指标的应用,可以为企业提供准确、全面的财务数据,帮助企业管理层更好地制定决策和规划战略。

同时,EVA还可以有效地激励管理层、员工和投资者的积极性,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

3. 结论综上所述,EVA是一种重要的财务指标,对企业管理、投资分析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EVA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使之更加完善和可靠。

能源转型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

能源转型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

能源转型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引言能源转型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它既是环境保护的需求,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如何实现能源转型,并在此过程中实现经济增长,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能源转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能源转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 能源转型的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加,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耗量大幅增加。

这不仅带来了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问题,也引发了对能源安全的担忧。

推动能源转型成为各国政府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

能源转型的核心是转变能源结构,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能源转型不仅是环境保护的需要,也为经济增长带来机遇。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蓬勃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

能源转型将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经济的竞争力。

能源转型被认为是实现“绿色经济”的重要途径,能够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2. 能源转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能源转型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影响。

能源转型将促进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一些研究发现,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繁荣。

能源转型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链效应,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将需要相关设备、技术、人才的支持,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链,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

能源转型对经济增长具有环境外部性。

传统的化石能源开采和利用会对环境造成重大危害,而发展清洁能源将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为经济增长创造有利条件。

能源转型被认为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的重要途径。

3. 能源转型中的经济挑战能源转型也会面临一些经济挑战。

能源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涉及固定资产的更新和改造,这将对企业和政府带来一定的财务压力。

由于清洁能源的技术门槛较高,江湖本身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实现盈利,这也给投资者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浅谈国内外工业经济发展的研究进展及综述

浅谈国内外工业经济发展的研究进展及综述
的历 史性 变 化 。 2 0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使 中国经 结构问题 , 01 但对工业结构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 其 济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 工业原材料和工业 研究首先是从对发展中国家 的工业和英国工业 产 品 的价 格 受 到世 界 市场 变 化 的 冲击越 来 越 大 。 的研究开始, 随后进一步扩展到对若干发展 中国
升 和人 民生活 质 量 的改 善 做 出 了重大 贡 献 。
十一届 三中全会 以后 ,党的工作 中心转到 了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 的轨道上来 ,对内搞活, 对 外开放 , 给工业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 和活 力。 改革开放之初 。 工业改革从放权让利 、 扩大企 业 自主权人手 , 逐步使企业从管得过严 、 统得过 死的框架下解放出来 。 成为独立 自 、 主 自主经营 、 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 极大地调动 了 企业 和职工 的积极性。随着 乡镇企业的迅速崛 起, 为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蓄积了超常的扩张能 量。 同时 , 通过对外开放 , 大量引进外资和国外先 进技术 , 加快了我国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技术 装备水平的提 高。2 世纪 9 年代 , O 0 特别是进入 2 世纪以来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l 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 , 国又迎来了新一轮发 我 展高潮 , 各地紧紧抓住这难 得的机遇 , 牢固树 立 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 不断调 整产业结构 , 工业经 济在改革调整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经过 3 年 O 的改革开放 , 我国工业的所有制结构 、 企业组 织 结构 、 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等都发生了深刻
不同的要素对经济增 长的贡献也不同泼 展 中国 家同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过程具有实质性的不同, 结构转变在发展 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潜力和意义 上 比发达国家要更为突出。 22国内工业经济 . 国内工业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是在引入 国 外经验统计学派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 中国 结合 数据对 中国工业发展 中的工业结述 21 .国外工业发展研究进展及文献综述

我国营商环境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营商环境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营商环境研究文献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当下,我国营商环境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我国营商环境也逐步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和研究。

我国营商环境的改善,不仅关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各类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和地位。

深入研究我国营商环境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下,我国营商环境如何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如何优化法律法规、简化审批手续、降低行政成本等方面,一直备受关注。

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策改革、外商投资、民营企业发展等因素都对我国营商环境的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我国营商环境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当前形势的认识,还能为优化我国营商环境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我国营商环境的研究,深入了解政策改革、外商投资、民营企业发展等因素对营商环境的影响,探讨营商环境评价指标的建立与应用,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营商环境之间的关系。

具体目的包括:一、揭示政策改革对营商环境的影响机制,为政府部门制定更有效的政策提供依据;二、探讨外商投资对我国营商环境的影响,为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三、分析民营企业在营商环境中的地位与作用,为优化经济结构、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建议;四、研究营商环境评价指标,提高对营商环境的评估水平和科学性;五、探讨经济发展水平与营商环境的关系,为深化改革、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对以上目的的实现,可以全面了解我国营商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提出未来发展方向建议奠定基础。

1.3 研究意义营商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政策、制度、市场环境等综合因素对企业经营和投资活动的影响情况。

研究营商环境的意义在于探讨如何优化政策、改善环境,促进企业发展,提升经济竞争力。

对于我国而言,营商环境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优化营商环境有利于吸引更多外商投资。

文献综述写作方法

文献综述写作方法

一、撰写文献综述的根本要求文献综述是由学生通过系统地查阅与所选课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 进行搜集 , 整理 , 加工 , 从而撰写出综合性表达和评价的文章。

在文献综述中, 要较全面地反映与本课题直接相关的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 最新进展 , 研究动态 , 前沿问题等 , 特别是近年来的最新成果和开展趋势, 也要指出该课题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通过文献综述对中外研究成果的比拟和评价 , 不仅可以进一步说明本课题选题的意义, 还可以为本课题组织材料, 形成观点奠定根底。

综是要求对某一时期同一课题的所有主要研究成果的综合概括。

因此 ,要尽可能把所有重要研究成果搜集到手 , 并作认真的加工 , 整理和分析 , 使各种流派的观点清楚明晰 , 更有逻辑层次 , 不要遗漏重要的流派和观点 ; 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展比较专门的 , 全面的 , 深入的 , 系统的评述。

在对各种流派的观点作介绍时, 要求对被介绍的观点作客观性的描述 , 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转述各派的重要观点。

同时 , 在归纳各种观点时要抓住要点 , 表述时应简明扼要。

同时 , 文献综述不能局限于介绍研究成果 , 传递学术信息 , 还要对各种成果进展恰当而中肯的评价, 并说明作者自己的观点和主X。

文献综述重点在于述, 要点在于评。

由于评价的倾向性, 通过文献综述, 就会引导出对课题今后开展动向或趋势的说明。

文献综述主体局部的构造 , 应该包括该课题的研究历史的回忆 , 研究现状的比照 , 以及研究的开展趋势。

二、文献综述格式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1.文献综述的标题: 一般采用与选题同样或相关的文献综述的表述. 例如 : 白酒企业营销渠道模式研究文献综述2.文献综述的根本内容提要或摘要, 关键词3.文献综述的引言〔前言〕 :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 意义 , 文献的X围( 简单写 );4.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 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 寻求研究问题的开展历程), 现状 , 根本内容( 寻求认识的进步),研究方法的分析( 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 ), 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 重点 , 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开展趋势, 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 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 是在他人研究的根底上有所创新;5.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 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 , 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6. 文献综述的附录 ( 或参考文献 , 即撰写文献综述所参阅的文献 , 与论文正文的参考文献格式一样 ): 列出参考文献 , 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 , 增加综述的可信度 , 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三、撰写文献综述的根本考前须知1、要围绕毕业论文主题对文献的各种观点作比拟分析, 不要教科书式地将与研究课题有关的理论和学派观点简要地汇总陈述一遍。

绿色金融:一个文献综述

绿色金融:一个文献综述

绿色金融:一个文献综述引言近年来,全球对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的关注不断增加。

人们意识到,全球经济的发展已经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影响,而传统的金融体系也难以应对环境问题所带来的挑战。

绿色金融逐渐成为了全球金融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

本文将对绿色金融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讨其发展的历程、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绿色金融的概念和发展历程绿色金融是指将环境保护与金融发展相结合,引导资金流向环境友好型产业和项目,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金融模式。

在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发展绿色金融”,并将其作为了政府重点工作之一。

绿色金融的提出,为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的应对提供了新的金融工具和模式。

绿色金融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

1997年,世界银行首次提出了“绿色金融”的概念,并在其日内瓦会议上倡导了环境投资和发展的理念。

随后,在200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金融发展机构共同发起了“绿色金融倡议”。

该倡议旨在通过金融手段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环境友好型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自此,国际上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标准,推动了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

截至目前,国际上已经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出台了相关绿色金融政策和标准,推动了绿色金融的发展。

在中国,绿色金融也逐渐成为了国家金融政策的一部分。

2015年,中国提出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了要发展绿色金融,并推进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中国还于2016年设立了绿色金融委员会和绿色金融试验区,并在2017年发布了《金融机构绿色信贷指引》,全面推动了绿色金融的发展。

国际机构也在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

201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欧洲投资银行共同成立了绿色金融研究小组,致力于推动环境友好型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在2015年成立的《巴黎协定》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发展绿色金融,并设立了“绿色气候基金”,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的低碳和绿色发展。

绿色金融的发展也得到了金融机构的积极响应。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文献综述2014 年 1 月 19 日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一号文件连续第十一年聚焦“三农”。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升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尤为重要,新常态下如何发展好农村经济是“十八大”后研究的核心问题。

新常态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近几年,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倾斜,资本和资源的大力投入,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业生产能力增强,粮食连年增产,农村居民收入普遍提高,农村环境大为改善,农村的经济正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农村土地制度、产业结构、农业科技体制、投融资体制等方面都面临一些新问题。

目前,国内有关研究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农村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时期,农村的经济结构也需要调整。

李建华、景永平(2011)研究了三种显著的农村经济结构对农业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认为要转变农村增长方式,提高农村资源的使用效率。

牛凯(2012)认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

他采用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建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自回归模型,揭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贾长杰(2012)认为要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促经济发展。

他指出,农村经济调整具有多层次性,因此经济结构的调整要有目标,把握重点。

(二)关于农村土地制度的研究。

王小映(2015)认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是保障土地流转交易安全、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确认和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基本手段,保障土地流转健康发展是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前提条件。

贾晓娟(2015)认为应建立农村宅基地制度,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等农村土地改革举措,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的合理流转,做好农民承包土地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依法保护农民对土地的合法权益。

《2024年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范文

《2024年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范文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篇一一、引言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已成为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市场环境变化、利率波动、信贷风险增加等,进而对商业银行的运营、风险管理和盈利模式带来重大挑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以期为商业银行应对不确定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二、文献综述以往研究指出,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对商业银行的绩效具有显著影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影响银行的信贷决策和风险管理,二是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三是影响银行的业务创新和国际化发展。

在文献回顾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研究都强调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但也存在部分研究指出,适度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可能激发银行的创新活力,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三、理论分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来源主要包括政策调整、政治事件、国际关系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市场信心下降、投资者情绪波动,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运营和绩效。

在理论分析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机制;二是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结构的影响;三是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商业银行创新和发展的影响。

四、实证研究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选取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构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指标体系,分析其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

实证结果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商业银行的绩效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降低银行的信贷规模和资产质量;二是降低银行的盈利能力;三是增加银行的风险承担。

然而,我们也发现,那些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的银行,能够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环境下更好地应对挑战,实现稳健的绩效。

五、案例分析本文选取了我国几家具有代表性的商业银行进行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这些银行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环境下的经营策略、风险管理、业务创新等方面的实践,我们发现,这些银行在应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时,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降低信贷风险和操作风险;二是加大业务创新力度,拓展业务领域和客户群体;三是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文献综述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文献综述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文献综述张馨月1,王秋2(1.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 2.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6)[摘要]基本经济制度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它决定了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十大报告对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作出了科学的概括,同时也对中国今后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

为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蓝图、奋进新征程,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国内学者对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梳理国内学者现有的学术成果,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在此基础上找到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突破点。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制[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23)06-0001-03Abstract:The basic economic system is the cor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which determines the development mode and trend of the economy.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vides a scientific summary of th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and also sets new goals and requirements for China's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In order to better achieve the blueprint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mbark on a new journey,we need to further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basic economic system among domestic scholars.By reviewing the existing academic achievements of domestic scholars,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m from three aspects:theoretical logic,historical logic,and practical logic,hoping to find breakthroughs in achiev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goals on this basis.Key words: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basic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socialist market economy,ownership[作者简介]张馨月(1995—),女,回族,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王秋(1979—),黑龙江双鸭山人,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固定资产投资、老龄化与经济活力——基于省域视角研究

固定资产投资、老龄化与经济活力——基于省域视角研究

固定资产投资、老龄化与经济活力——基于省域视角研究逯进; 王晓飞【期刊名称】《《人口学刊》》【年(卷),期】2019(041)005【总页数】15页(P57-71)【关键词】老龄化; 固定资产投资; 经济活力; 机制分析【作者】逯进; 王晓飞【作者单位】青岛大学经济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3.6一、引言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海量人口在市场机制的逐步激励下被有效盘活,释放出充足的劳动力,从而出现了有中国特色的“劳动力无限供给”增长模式,逐渐形成了经济发展的“劳动路径依赖”。

同时,伴随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医疗科技水平的持续进步,人口健康保障得以全面提升,人均预期寿命也随之逐步提高,从1990 年的68.55 岁增加到2015 年的76.34 岁;而人口出生率却持续下降,从1982年的22.3‰下降至2016 年的13.0‰。

人口年龄结构两端的非合理反向升降严重冲击到整体人口结构平衡,导致我国人口老龄程度的快速加深,至2016年老年人口占比高达10.8%。

快速老龄化引发了中国整体人口结构的持续变动,有效劳动开始出现不足态势,社会抚养负担持续加重,从而引致近年来储蓄率的下降以及社会福利支出的大幅增加。

由此加重了财政负担且固定资产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

2003-2016年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26.7%下降为7.9%,除去宏观经济走弱、经济脱实向虚、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快速老龄化造成的诸多困境也拖累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

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基本逻辑看,人均收入的持续提高是意图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前提,而收入的提高则主要依赖高强度投资带动的宏观经济持续增长。

这一具有典型“凯恩斯循环”特征的消费、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表现形式正受到由于人口老龄化引发消费水平与层次的变动而形成的新的冲击;进一步分析表明缺乏固定资产投资的根本性支撑会引致经济增速的持续下滑。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论文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论文
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
强化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就业创业、改革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行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主要基于宏观数据进行分析,未来可考虑增加对特定地区、行业和群体的微观数据 进行深入研究。
创新发展理论
创新发展理论强调技术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 作用,主张在创新引领下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注重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 未来世代的需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04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回顾
经济增长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 持续高速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 济体。
贫困减少
中国成功实现了减贫目标,减少了 绝对贫困人口,为全球减贫做出了 巨大贡献。
结构调整
中国经济结构正在逐步优化,第三 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
国际地位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全球 治理的参与和贡献也不断增加。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经济增长放缓
结构性问题
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经济增长的 速度也在逐渐放缓。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 的挑战,应采取有力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
THANK YOU.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 键,政府应加大对科研机构、高校等创新主 体的支持力度。
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 局
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制约经 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应优化产业结构和区 域布局,促进协同发展。

关于范围经济的文献综述

关于范围经济的文献综述

关于范围经济的⽂献综述关于范围经济的⽂献综述⼀、范围经济概念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对范围经济的概念有不同的表述⽅式,其形成和发展主要经历以下阶段:范围经济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潘扎尔和威利格(1975),他们指出范围经济是联合⽣产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的⽣产成本低于这些产品单独⽣产的成本总和, 强调⽣产的范围经济。

David J.Teese(1980)指出范围经济是建⽴在多元化经营基础之上、与多元化经营相关联的,是降低⽣产成本提⾼企业活⼒的有效途径。

钱德勒(1990)将范围经济定义为: 联合⽣产或销售经济,是利⽤单⼀经营单位的⽣产或销售过程来⽣产或销售多种产品⽽产⽣的经济, 强调的是⽣产和销售的范围经济, ⽐⽣产的范围经济更进⼀步。

Robert S.Pindyck,(2000)在其著作《微观经济学》中认为假如两个经营部门分配到的投⼊要素等量时,那么范围经济产⽣于单个企业的联合产出⼤于两个单独⽣产⼀种产品的企业所达到的产量之时。

平狄克鲁宾菲尔德(2006)指出范围经济存在于单个企业的联合产出超过两个各⾃⽣产⼀种产品的企业所能达到的产量之时(两个企业分配到的投⼊物相等)。

平新乔(2001)指出范围经济是当⼀个经营单位以同⼀种资源(或等量的资源量)⽣产⼀种以上的产出品时,因为⽣产经营活动纬度的扩⼤(即⽣产范围在横向上的扩展)⽽带来的企业效益的增长(或成本节省,或利润上升)。

范围经济可以“使单个企业以相同的资源⽣产的两种产品⽐两个单独的企业⽣产出的产品更多。

”周天勇(2005)指出范围经济不仅指⼀⼚商同时⽣产多种产品的⽀出⼩于多个⼚商分别⽣产,同时范围经济需要引⼊时空概念,区分⼚商范围经济和时空范围经济。

丁晓正(2005) 认为范围经济是由于投⼊要素、⽣产设备的联合运⽤, 或联合市场计划, 或共同管理, 企业在⽣产两种以上产品时拥有的成本优势。

这⼀定义说明了范围经济可能来⾃⽣产、销售、管理或资⾦使⽤等各个过程, 拓展了⽣产、销售意义上的范围经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活力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易伟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年第10期
[提要] 学术界对经济活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五个方面:经济活力相关概念界定、经济活力构成要素、经济活力定性与定量评价、经济活力评价的方法,以及提升经济活力的对策建议,本文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指出研究的不足以及需要继续研究的领域。

关键词:经济活力;文献;综述;问题
本文是四川省教育厅课题:“四川省经济活力研究”(课题编号:15SB0258)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4月17日
一、经济活力相关概念界定
(一)活力。

孙发平、马洪波、王兰英等认为:“活力”是指某个主体在生命机能方面所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

从一个地区来说,“活力”是指一个城市、区域或国家对于生命机能、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支持程度。

(二)经济活力。

孔淑红、曾铮认为:经济活力是指一国一定时期内经济中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增长速度及其潜力。

从投资角度,主要涉及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经济增长率)、固定投资率(资本积累率)和储蓄率及其变化等。

张洪东认为:经济活力与社会活力、环境活力以及文化活力共同构成了整个活力体系。

目前,中国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其经济活力主要表现为经济成长的能力,引进资本和吸引高素质劳动力的能力。

楼海淼、孙秋碧认为:经济活力主要表现为经济的成长性,对资本、劳动力、企业家才能、科技创新等的吸引力以及利用这些要素过程中的效率。

二、经济活力的构成要素
(一)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与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和国际地位息息相关。

陈伟认为:创新是现代企业和经济活力之源,是经济发展、生产率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本驱动力。

马丁·桑德布认为:破产是美国经济活力的象征。

曹梦瑶认为:中国要继续保持生产率和工资水平的快速增长,就必须加速自主创新。

(二)外国投资。

崔健认为:日本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给日本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主要表现在:振兴了地方经济,更活跃地进行设施设备投资和研究开发、提高了全要素生产力,
对雇佣的调整更迅速等。

金延杰认为:外贸与外资是衡量城市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

资本是城市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子之一,先进的技术又是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吸引大量外资,发展对外贸易,是目前中国城市实现资本和技术两者结合最快捷的途径。

陆晓丽认为:一个具有经济活力的城市,应该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特别是能吸引人力、资本等流动性很强的生产要素,成为令市民向往的活力之都。

(三)企业家。

江三良认为:对于地区经济活力,企业家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区经济的创新与增长,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企业家的作用。

企业家的成长存在集群现象,企业家集群增长的规模与地区经济活力高度正相关。

城市中新兴的产业发展需要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及其开展风险投资的行为,企业家精神作为一种发现市场机会并借助开办企业的方式来抓住这个机会的能力,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四)经济成长性。

陆晓丽、郭万山认为:经济的成长性,即一个城市是否具有经济增长的潜力与发展后劲。

该层次着眼于未来,从动态角度对城市经济活力进行阐释,这是评价一个城市是否具有经济活力的首要因素。

(五)技术水平。

技术的进步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也对城市外的高素质生产要素形成巨大的吸引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教育水平是城市经济活力的灵魂。

它影响劳动力的素质及城市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影响着城市整体的技术水平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

三、经济活力评价
侯景新、尹卫红认为:经济活力主要是发展速度的计量,通常用人口的机械增长率,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表示。

陆晓丽、郭万山从经济的成长性、对资本和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就业及居民生活质量以及创新能力四个方面通过定性分析选取了23个指标构建了城市经济活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金延杰则从7个方面选择了19个指标,对我国50个重要城市的经济活力进行了定量评价,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50个城市的经济活力进行了分类,最后得出:我国东部城市经济活力居前,中西部城市经济活力居后。

楼海淼和孙秋碧选取了12个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各省市的经济活力进行了计量评价,评价得出:我国经济活力最强的省集中在东部沿海,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以及环渤海经济区,经济活力弱的省则集中于中西部地区。

四、经济活力评价方法
目前,对经济活力进行评价的主要的方法有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法、专家评分法等。

楼海淼、金延杰等应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区的经济活力和城市经济活力进行了评价;孙发平等用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法结合因子分析法对西部五省区的经济活力进
行了分析;中央电视台分为主客观两个层次的指标应用专家评价法评选了“中国十大经济活力城市”。

五、促进经济活力提升的建议
要让经济充满活力,赵晓勇认为:需要推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快催生一大批中小企业、加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激励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建立针对民营企业的政府服务工作体系以及积极缓解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一个最具有经济活力城市的形成,隋映辉认为,需要充分利用城市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发挥城市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增长的极核作用,形成以城市创新圈为“增长极”、以创新网络的开发为系统扩张的城市发展模式。

需要将城市创新系统、企业创新系统共同构成一个功能协调、结构合理的战略生态系统。

需要充分利用城市技术资源、人才优势、创新环境、产业布局,吸引跨国公司进入产业链、创新域,承接跨国公司的知识外包和科技产业转移。

需要以高端产业的聚集带动一大批具有高附加值、市场需求大的零部件配套企业,形成以城市为主体的产业集群。

六、经济活力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体系不具有通用性。

学术界对经济活力进行了不少的探索,但还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结论,尤其是将相关方法(指标体系)应用于具体区域经济活力评价时,指标体系并不通用。

可以看到,不同学者在对不同地区经济活力评价时,所选指标并不相同,有的甚至差异很大,说明经济活力评价的具体指标体系尚未形成。

(二)缺乏纵向及纵横向对比。

众多学者在进行经济活力比较时,都选择的是截面数据,进行的是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经济活力的横向对比,对于同一地区时间序列数据的纵向对比还没有,更不要说使用面板数据进行横向纵向混合对比,这也是学术界需要关注的领域。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发平,马洪波,王兰英.增强青海经济活力问题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07.7.
[2]金延杰.中国城市经济活力评价[J].地理科学,2007.2.
[3]孔淑红,曾铮.国际投资学(第二版)[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8.
[4]张洪东,秦振艳.城市经济活力构成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1.
[5]楼海淼,孙秋碧.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各省经济活力评价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6]马丁·桑德布.破产是美国经济活力的象征[J].再生资源,2013.8.
[7]曹萌瑶.经济活力源于自主创新[J].中国投资,2013.10.
[8]崔健.日本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与提高经济活力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08.3.
[9]陆晓丽,郭万山.城市经济活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J].统计与决策,2007.6.
[10]江三良.企业家集群与区域经济活力[J].浙江经济,200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