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关于推进科技系统分流人才、调整结构、深化

合集下载

地方科研院所改革现状及发展综述

地方科研院所改革现状及发展综述

作者简介:周舒敏(1996-),女,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创新与管理;张威(1988-),男,广西大学海洋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创新与管理;王英辉(1970-),女,广西大学海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科技创新与管理㊂地方科研院所改革现状及发展综述周舒敏1 张 威2 王英辉2(1.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广西大学海洋学院,广西南宁530004)摘 要:以科技体制改革为切入点,从改革发展历程㊁存在问题与分析㊁发展形势与对策等方面对地方科研院所的改革与发展研究进行了回顾与综述㊂重点总结理论和实证研究此类中关于改革发展的经验与主要结论,并揭示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发展趋势㊂研究已取得以下几点结论:目标的多重性是院所改革与发展问题的起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成为院所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功能定位不清和发展模式多元化是院所改革与发展的困境㊂目前改革已由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转为从事公益服务的科研院所法人化㊂未来地方科研院所的研究方向是明确其功能定位,构建法人化治理结构㊂关键词:地方科研院所;改革现状;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D 630.3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2272.2021010310 引言地方科研院所包括现存的地方科学院,也包括各地新进成立的工业技术研究院,是指隶属于各省(市㊁区)直属的事业单位,具有多功能㊁面向区域内产业科技需求,主要从事应用科学㊁共性或竞争前技术和应用技术的地方综合性研发机构[1]㊂1985年至今,地方科研院所经历了经费拨款制度㊁分流人才,调整结构的人事改革制度㊁ 下海 兼职㊁企业化转制和分类改革阶段㊂一系列的改革打破传统上政府包办所有科研机构的体制,激活了地方科研院所的活力㊂随着科研体制的深化改革,地方科研院所发展正逐步向现代企业化制度和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推进㊂已有研究对地方科研院所改革与发展给予了足够的重视㊂具体表现在:理论研究运用 组织再造理论 [2] 准公共品理论 [1] 制度变迁理论 [3]的理论,分析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背景下,公益类科研院所重组定位之后,继以 公益性 深化发展㊂并概括了产业共性技术供给具有市场失灵㊁政府失灵和组织失灵三大特征㊂从理论上诠释地方公益类科研院所存在与发展的必然性㊂理论工具的变化体现了科研院所改革的重点任务已由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转为从事公益服务的科研院所法人化治理领域㊂研究方法上运用 S I S 模型 [4]㊁ E F E /I E 矩阵法 [5]㊁B BC 和DE A 模型 [6]㊁ A H P 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 [7] P E S T 模型和S WT O 模型[8-9]㊂通过运用不同的建模方式分析地方科研院所(尤其是企转制院所)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的可行性,亦或是对组织创新发展能力做出绩效评价,通过工具的测量和评估可以起到提升和改善的院所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作用㊂而研究则围绕此类组织的功能作用㊁人才队伍㊁科技成果转化㊁创新发展能力及其绩效之间关系展开㊂地方科研院所改革与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其理论价值体现在丰富和延展了现有地方科研院所发展的内涵,进一步呈现出多元化和市场化的内部结构特征㊂这将为科研院所探索从内部治理结构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建立地方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提供了新的视角㊂现实意义则体现在明确发展定位和改善治理结构两个方面㊂首先,对功能定位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明确地方科研院所的改革方向,推进不同类型科研院所在科研布局㊁治理结构等方面的管理权责,实行精细化分类改革,建立起一批适应区域创新发展的特色研究院;其次,加强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此类组织改革困境与发展瓶颈,正确把握改革重点并找到有效的治理措施,充分发挥地方科研院所在区域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对科研主体演化和战略定位的升级与完善㊂68为此,本文将从体制改革㊁问题与分析㊁形势与对策等对地方科研院所改革与发展研究进行回顾与综述,梳理研究发展脉络,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㊂1 地方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的发展现状自1985年中共中央㊁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科研院所改革,主要以 稳住一头,放开一片 ,促进科研机构面向经济建设 和 简政放权 为改革思路,打破政府包办科研机构的体制,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以多种形式长入经济,发展成新型的科研生产经营实体㊂1992年国家科委㊁国家体改委印发‘关于分流人才㊁调整结构,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㊁1996年‘ 九五 期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时期的科研机构改革重点转向构建社会化㊁多元化的研发组织体系,尤其突出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将科研院所继续推向市场,以解决 科研机构与市场脱节 问题㊂各地方科研院所在一系列深化科技体制政策的指导下,由过去的单一课题承包形式改为 科研㊁生产㊁经营 一体化的新格局㊂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完善科研机构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当时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㊂1999年‘中共中央㊁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㊁发展高科技㊁实现产业化的决定“㊁2000年‘关于深化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明确科研机构深化改革的目标与方向,即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转为科技型企业,并继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公益类科研院所在重组定位后,继续深化和完善 一院(所)两制 ㊂科研院所的管理体制改革和企业化转制,进一步推进了科学技术面向市场的转变,科研机构改革进入了实质性阶段㊂然由于分类标准不一,各地方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参差不齐,两类性质的科研院所发展目标重叠,单位之间缺乏资源共享,一定程度上形成交叉㊁竞争和资源内耗,不利于科研院所核心竞争力形成㊂只有战略定位明确,地方科研院所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提供技术创新服务,真正发挥地方科研院所不可替代的作用㊂2012年‘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㊁2015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提高科研院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㊂按照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的要求,明确功能定位,优化布局,走内涵式发展道路㊂创造条件逐步取消科科研院所的行政级别,形成符合创新规律㊁体现领域特色㊁实施分类管理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科研院所制度㊂未来几年,地方科研院所在进一步深化地方科技体制改革中,其功能定位和发展模式如何与区域创新发展相适应,目前还需要进一步探索㊂然而发展地方经济,促进地方科技进步完全依靠中央所属科研机构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有一支具有地方特色的科研队伍,其在地方科技创新体系中独特的㊁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应该被忽视㊂因此,对当前地方科研院所的改革不应该是削减多少或保留多少的问题,而主要应该是明确地方科研院所在区域创新发展中独特的功能定位,加强和提高院所质量的问题[10]㊂2 地方科研院所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科技体制改革以来,地方科研院所已经从传统的政府统管科研任务的计划体制转变为承包责任制,分类改革后地方科研院所可依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发展模式,进一步扩大科研自主权,激发科研院所活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与进展㊂但是由于思想认识和配套政策㊁措施的引导还不够有力和同步㊂因此,地方科研院所的改革还存在弊端和问题尚未得到解决㊂目前主要存在问题有以下几方面㊂2.1 功能定位不明确地方科研院所功能定位不明确首先表现为其目标的多重性,该多重性目标具有以下含义㊂组织目标多重性㊂体现在其 双重职能 双重人格 和 双重身份 ㊂从职能来看,其不仅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技术研发或科学理论的探索,又得利用自身的部分资产进行市场化运作,从中获取回报,解决生存问题,从而产生其经营的职能㊂从人格上来看,履行其研究职能时,体现 科学人 的人格;在履行其资产经营职能时,体现 经济人 的人格㊂从身份看,既是事业单位又是企业法人的双重身份㊂当利益目标发生冲突时,很多时候后者上升为组织的首要目标㊂即重心偏移于市场效益,结果势必导致其共性技术被削弱[11]㊂由于科研项目及其研究成果的公益性与非公益性的划分是相对的㊂而作为科学技术的研究机构,其分类更为复杂㊂因为不仅其研究项目及其成果的公益性与非公益性的划分具有相对性,而在其内设机构的职能分工也是复杂的㊂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科研院所完全有可能为了追求单纯的经济目标而忽视公益目标,造成社会要求的共性技术研究的缺失,也有可能过度强调公益目标而影响到科研院所经济目标的实现㊂利益主体之间的目标冲突制约了管理者的决策行为,造成组织的双重目标出现非此即彼的现象㊂78导致目标主体之间利益冲突㊁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博弈双输[3]㊂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多重目标的存在,地方科研院所的功能定位不清㊁主业不明,不同程度存在 大而全 小而全 和低水平重复㊁同质化竞争㊁碎片式扩张等现象,导致基础研究急功近利㊁技术研发进度缓慢等问题㊂2.2 管理体制缺失事业单位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之后,地方科研院所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其管理体制的构建要适应区域创新发展的新要求㊂以面向市场发展为目标,科研院所决策层要将精力集中到找项目㊁寻合作和创效益上,而传统的以管理项目㊁传达文件精神为主要工作内容的科研管理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㊂在内部结构上,传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我国地方科研院所岗位设置中的管理岗位数量非常有限,每年招聘引进的各类专业人才只满足技术岗位需求,而管理岗位缺乏专业人才的引进,影响了科研管理效率的提高㊂科研管理中人事改革问题的探讨,张波[12]认为在现行科研管理和人事制度中,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㊁岗位晋升㊁绩效收入与获得的科研项目级别㊁数量及经费关联性较大,与项目实施情况㊁完成质量关联性较小或者没有㊂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多数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用于项目选题与申报过程中,而真正用在项目实施和科研成果转化上的时间和精力相对不足㊂另外,科研院所自身性质决定了科研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很强,其科研管理人员不仅需要掌握胜任岗位的管理技能,还需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沟通协调能力,三者缺一不可㊂进而提出了地方科研院所科技配置欠合理㊁科研管理模式落后及缺乏相关的激励与保障体制机制等问题㊂在经费管理上㊂袁有赋[13]从资产管理的角度出发,认为目前地方科研院所国有资产存在管理体制不顺㊁资产 缩水 严重㊁补偿严重不足㊁产权归属不清㊁资产的保值增值缺乏有效监督管理以及课题项目经费使用效果不佳的现象㊂池敏青[14]通过对福建省38家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科技经费的分析,指出目前地方院所科技经费内部支出较为单一,仍以政府资金支出为主㊂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地方科研院所面对的是市场需求㊂许多地方科研院所也已从过去求生存 到 求发展 的阶段,地方科研院所的供需关系发生了变化,地方科研院所必须逐步向现代企业制度转轨㊂然而政企不分还制约其由科研型向科研经营型转变,进行企业经营的转轨,实行企业化管理㊂2.3 发展模式有待创新谢国梁[15]提出地方科学院的发展实践与模式必然要反映当前时代的社会发展趋势和科技体制转化轨迹㊂地方科学院包括各省(自治区㊁直辖市)科学院,其发展模式除受其基本属性影响外,还因各区域的政治㊁经济㊁资源㊁文化等差异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多样性发展模式㊂但无论是哪一种发展模式均受经济社会的推动与制约㊂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只有当院所的发展模式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科技成果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时㊂经济与科技之间的关系才能从相互制约进入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㊂改革的实质就是改变发展模式进而完成科技的集成创新㊂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地方科研院所改革已获得很大的进展,发展模式由单一式向通过转变㊁进入㊁兼并㊁联合㊁内部转化为企业的多样化发展模式转变㊂为配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近年来出现一些科研开发新模式㊂广东 企业化转制 以及湖南 组建科技产业化集团军 ㊂但新的发展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技术成本过高㊁结构不符㊁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削弱化㊁企业化经营等问题㊂林志坚[16]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认为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和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开展共性㊁关键性技术研发是一种有效的发展形式㊂随着经济社会需求和科学研究对象越来越复杂,不同创新主体的有效协同与合作成为必然要求㊂但由于缺乏体制机制保障,往往难以深入㊁成效不彰,地方科研院所的发展模式要强调开放协同㊁多元化参与㊂2.4 人才流失较严重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一些科研单位尤其是地方科研单位的人才纷纷流失㊂许多学者开始试图分析影响和制约科研院所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因素㊂马铁军[17]认为地方科研院所转制后,由于思想认识滞后㊁人事改革的调整以及不合时宜的用人机制等主客观因素,造成了科技人才的大量流失,形成了人才梯队的断层㊂姜明超[18]分析新形势下各科研院所人才引进的现状,认为以高薪资和高待遇吸引人才,会造成社会中盲目提高工资㊁相互攀比的风气㊂此类做法不仅有损科研院所自身发展的利益,亦忽略人才就业环境以及自身价值的评价㊂孙熙文[19]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两个方面,概括了影响科研院所人才队伍建设的因素㊂第一,引进问题㊂体现在宣传面窄,渠道少㊁地域差别以及无专门对接平台㊂加之,基础建设平台投入不足,无法吸引高层次人才;第二,培养方面㊂人才引进后普遍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专业结构88与地方科研院所优势学科结合不紧密,缺少特色学科㊂此外,系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完善,也会制约地方科研院所人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㊂2.5 创新发展能力不足科研院所集聚了大量人才㊁技术等资源,有效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进程,是国家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的重要力量,在自主创新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㊂然而实践中科研院所,尤其是地方科研院所由于规模小㊁投入资金不足,科研设备陈旧等相关因素制约其创新能力的发展㊂与国家科研院所相比较而言,地方科研院所科研仪器设备落后㊁重大性成果匮乏㊁科技成果产出不高以及产学研结合亟待加强,导致地方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动不均衡,大多数科研院所特别是市州属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这就使得地方科研院所缺乏技术攻关的实力㊂如何提升地方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科技人才缺乏㊁科研经费不足㊁硬件基础条件差和对外合作交流少等是影响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㊂李柏洲[20]从创新绩效的角度出发,认为科研院所创新能力主要指获取与利用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生成新技术和工艺,并对新技术进行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最后通过合作将成果以技术或信息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实现其市场价值的能力㊂此外,另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制约地方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有:技术研发成本高㊁研究行为短期化㊁科技服务效益不足㊁共性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被削弱等㊂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与建设是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 瓶颈 ,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㊂因此,要高度重视影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相关因素,试图找出解决的路径与方法,提高地方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发展的能力㊂2.6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成果是一种无形资产,将科技成果进行应用和推广,形成新工艺㊁材料㊁产品㊁产业,从而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系列活动就是科技成果转化㊂目前,随着市场需求扩大化,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已成为实施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㊂地方科研院所集众多科研技术成果于一身,且靠近市场,了解市场动态与需求,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然其普遍存在理论成果多,应用和开发型的科技成果少,科技成果转化率低㊁转化渠道不畅㊁科技成果质量不高等问题㊂其结果不仅仅是对科研院所人力㊁财力以及物力的一种浪费,同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科研院所进一步地发展与创新㊂大众对于科技促动经济的飞跃必须依靠成果转化的观念,总体上仍停留于浅层次,流于一般化和表面化㊂为此,学者对制约科技成果转化为地方生产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㊂张树满[21]从选题立项㊁中试基地㊁人才培养㊁制定奖惩政策等梳理各环节与技术成果转化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然由于科研院所不需经历市场竞争,对科研活动动力不足,在选题与立项时,对市场了解不足,存在一定的盲目性㊁主观性,大部分科技成果存在与市场需求错位和脱节的问题,导致大量科技成果在课题或项目完成后即被束之高阁,未能得到应用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㊂同时,由于中试对技术和资金的需求较高,一些地方公益类科研院所不具备自主进行中试的能力㊂政府拨款主要用于完成科技研发,在课题结题后,基本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中试,致使完成的科技成果多为实验室阶段,一般仅处于样机或初级产品阶段而并未进行中试,难以即时转化㊂总之,影响科研技术成果转化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投入经费㊁转化平台的构建与专业性人才方面的问题㊂且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性服务远不能满足成果供需双方的要求,科研成果转化平台的缺失制约科技成果转化效率㊂3 改革发展形势与对策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㊂‘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年)“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步伐加快,各地方政府积极围绕国家区域规划展开布局,加大与科研院所合作的力度,努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构建区域创新体系㊂地方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也是区域创新的 助推器㊂近年来通过持续深化改革,地方科研院所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能力持续增强,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㊂但是在实践发展中地方科研院所在功能定位㊁管理体制㊁发展模式㊁人才㊁创新能力及成果转化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发展困境㊂如何有效的解决此类问题,增强科研院所自我发展能力,形成 以科研促开发,以开发求发展 的良性循环是其待解决的问题㊂3.1 功能定位从目标定位上,早期研究认为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后,具有市场发展能力的院所转为科技型企业,并继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公益类科研院所在重组定位后,按 一所两制 改革㊂ 一所两制 是一种过渡方式,随着将来国家科技发展目标的确定和公益类科研98院所定位的清晰,这种方式将完成其历史使命㊂然而面向市场是科研院所改革的主要发展目标,然其改革方向不能一味夸大市场的作用,应按自身能力和功能定位进行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㊂随着科研体制改革的推进,地方科研机构逐渐由传统的国家 科研产品生产单位 调整为以科研为基础,以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为导向的准企业化经营单位的一体化发展战略,解决发展中多元化主体和多重目标导致的定位不清问题㊂3.2 运行与发展模式新一轮的改革,关键是要找到地方科研院所发展存在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将研究院所推向市场㊂首先,目前地方科研院所管理体制以创新法人治理结构为突破,实现由自上而下的 管理 模式向开放协同的 治理 模式转变;其次,在发展模式上,引入中央科研院所的力量㊁建立现代科技示范园㊁实施科教融合,在一带一路 倡议下,加强国际科研合作㊂充分结合地域和资源特色㊁科技资源特色㊁特色产业需求㊂利用各类平台资源㊁会议和项目进行交流与合作[22]㊂3.3 人才、创新能力以及成果转化在人才方面㊂实施 以聘代评 ,打破 一评一聘 定终身的人事管理制度,改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㊂方式上,采取创新方式引进科技人才㊂继以优化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㊁完善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考核评价体系[23-24]㊂在创新能力方面㊂鼓励整合国家和地方科技优势资源,建设地方科研院所;从国家层面制定并完善权利与义务均衡的科研机构配套制度和政策;打破体制鸿沟,调动社会力量自主选择㊁公平参与创新体系建设㊁加强地方科研机构发展模式创新的研究㊂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㊂从融资㊁利益分配机制㊁成果转化平台㊁专业人才培育等提升科技成果源头供给质量,建立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机制㊁搭建产学研结合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㊂4 结语地方科研院所发展直接关系到当地科技创新㊁人才培养和知识经济等领域的竞争力,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㊂当前,区域科技创新转化和产业化速度不断加快,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的作用日益凸显㊂但是不同于其他的区域创新主体,地方科研院所拥有其特殊性㊂首先,目标多重化㊂此类科研组织的目标具有多重性,不仅有经济目标还有社会目标㊂经济目标强调面向市场,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㊁提供技术服务或进行产业化,最终取得收益或利润最大化以及组织的可持续发展㊂而社会目标则更关注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最大化或社会效益,如为整个区域提供关键共性技术和基础设施,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其次,治理行为分散㊂多头管理,分散行动,结构和发展模式多元化㊂强调地区㊁部门 分散突进 ,缺乏地方科研机构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各科研院所条块分割严重,部门利益突出;第三,功能多样化㊂集 科研㊁服务㊁经营 于一体,其不仅拥有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作为技术支撑,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以及技术服务与成果转化的适应性㊁区域性等问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进行产业化经营㊂然而此类机构在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方面存在缺陷,目前尚未摆脱科技与经济 两张皮 的标签㊂最后,强调 去行政化 ㊂此类机构强调政事分离,进一步的扩大地方科研院所的自主权㊂强调以 去行政化 为导向,打破陈旧僵化的一元化行政管理体制,逐步实现从政府主导向科研院所治理的转变,这一趋势将成为整个新一轮科研院所乃至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㊂综上所述,这一领域研究在研究角度㊁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方面具有以下特点:(1)目标的多重性是地方科研院所改革与发展问题的起点㊂这种多重性首先表现在,无论是开发类科研院所还是公益类科研院所均需要在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之间取得平衡㊂多重目标存在的交叉性和竞争性意味着科研院所在改革进行中,要处理好精细化分类与明确发展定位的问题㊂已有研究将地方科研院所定位问题概括为三类:①面向市场经济,此类院所进行企业化转制,逐步深化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②面向社会公益,此类院所提供行业共性技术,按事业单位性质或非营利性机构性质运行;③坚持承担共性技术研究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统一,即新型研发机构㊂其中,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是为了解决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㊂目前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是地方科研院所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㊂(2)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成为地方科研院所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手段㊂科研改革与产业发展模式有很强的联动关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相互制约相互影响㊂而且还涉及两类科研任务(科研业务和研发项目)㊁两个发展阶段(当前和未来)㊁两大变革领域(科研发展模式和科研管理体制)㊂目前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加强对科技产业发展规律及科研活动的认识和实践,革改科研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才能促进科研院所改革发展㊂同时,通过文献回顾和梳理发现,科研院所发展模式㊁功能定位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㊂且此类问题是09。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关于分流人才、调整结构、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关于分流人才、调整结构、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关于分流人才、调整结构、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委员会(已更名),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已撤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已更名),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1992.08.27•【文号】[92]国科发改字567号•【施行日期】1992.08.2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科学技术部关于对部分规范性文件予以废止或宣布失效的决定(发布日期:2011年1月26日,实施日期:2011年1月26日)废止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关于分流人才、调整结构、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1992年8月27日<92>国科发改字567号)当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战略任务,是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分流人才,合理调整结构,进一步转变科技系统的运行机制。

这项工作,对于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充分发掘科技潜力,对于优化我国科技系统的组织结构,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体制,解放科技第一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此,提出如下意见。

(一)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按照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战略要求,加快步伐,加大力度,推进科技系统的人才分流和结构调整。

科技面向经济,经济依靠科技,这条战略方针深刻体现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符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

在分流人才和调整结构中,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这条方针,推动科技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进入经济、长入经济,引导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推动企业、农村和全社会建立科技进步机制,真正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从而,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快科技产业的发展,更好地解决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问题。

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是科技工作的基本任务,是科技战线的历史使命,因而也是对分流人才、调整结构的战略要求。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草案)》的说明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草案)》的说明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草案)》的说明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公布日期】1992.10.30•【分类】立法草案及其说明正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草案)》的说明——1992年10月30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我受国务院的委托,现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草案)》作如下说明。

一、立法宗旨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

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

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国民经济,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二步、第三步目标的重大战略,关系着社会主义祖国的命运和前途。

制定科技进步法,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和战略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确定科学技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法律形式,总结我国科技、经济战线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促进经济建设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推进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推进科学技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这是为促进我国科学技术进步的一项基础性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应当指出,制定指导和推动科技进步的基本法律,不仅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当代世界各国科技立法的历史潮流。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制定了指导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法律,赋予其巨大权威和效力。

这些科技立法的目的,都是为建立有利于科技、经济发展的体制,并采取强有力的法律措施,保障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达到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目标。

这深刻反映了当代世界科技经济竞争的重要特征。

我国已有40多年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的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贯彻执行“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基础方针,在改革经济体制的同时,科学技术体制改革进行了成功的实践。

科技部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17.04.13•【文号】国科发政〔2017〕86号•【施行日期】2017.04.1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研机构与科技人员正文科技部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的通知国科发政〔2017〕8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中央、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科技司(局):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优化人才结构,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制度优势,努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科技部制定了《“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贯彻落实。

科技部2017年4月13日“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系列指示精神,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为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科技人才支撑,为2050年实现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按照《“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制定《“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以下简称《科技人才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科技人才是指具有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具备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从事科学技术创新活动,对科学技术事业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劳动者。

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关于高等学校发展科技产业的若干意见

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关于高等学校发展科技产业的若干意见

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关于高等学校发展科技产业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教育委员会(已更名),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已撤销),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已撤销)•【公布日期】1994.03.01•【文号】教技[1994]7号•【施行日期】1994.03.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企业技术进步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正文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关于印发《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关于高等学校发展科技产业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技<1994>7号)《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关于高等学校发展科技产业的若干意见》业经三委共同研究审定,现印发给你们,望结合各自地区、行业、部门特点与学校实际认真贯彻,并将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上报。

1994年3月1日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关于高等学校发展科技产业的若干意见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等方针的指导下,我国高等学校以开发、转化和推广科技成果、实现技术创新为主要任务的科技产业逐渐兴起,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建设的发展、高校改革的深化以及人才的培养。

我国高校已成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力量。

为贯彻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现对高校发展科技产业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方针1、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

发展科技产业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发挥高校优势与潜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自我发展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

2、高等学校发展科技产业,要以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为指导,与全国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紧密配合,带动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要与本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密切结合,着重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和其它知识密集型企业,使之成为教学、科研的实践基地,并在学科发展和专业调整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国务院批转国家体改委1994年经济体制改革实施要点的通知-国发[1994]35号

国务院批转国家体改委1994年经济体制改革实施要点的通知-国发[1994]35号

国务院批转国家体改委1994年经济体制改革实施要点的通知正文:---------------------------------------------------------------------------------------------------------------------------------------------------- 国务院批转国家体改委1994年经济体制改革实施要点的通知(国发〔1994〕3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同意国家体改委《1994年经济体制改革实施要点》,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认真贯彻。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今年的几项重大改革方案已经出台,从各方面保证这些改革措施真正落实,组织好整体改革的协调推进,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是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必须下功夫认真抓好。

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今年全党和全国工作的大局,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

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认真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抓住重点,加强协作,搞好配套,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密切注意并及时研究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确保各项改革任务的顺利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一九九四年六月八日1994年经济体制改革实施要点(1994年4月26日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国务院关于财税、金融、外贸、外汇体制等项改革的部署,1994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一是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途径;二是加快财税、金融、外贸、外汇体制改革。

围绕这两个重点,配套推进其他方面的改革。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要点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要点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要点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已撤销),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已撤销) •【公布日期】1994.02.17•【文号】•【施行日期】1994.02.1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关于发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要点》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门,中国科学院:改革和发展是当代中国两大主题。

以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

科技体制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工程,将走向全面推进、配套实施的新阶段。

为此,根据中央《决定》确定的科技体制改革目标,结合十多年科技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联合制定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要点》,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实施。

各地方、各部门在实施过程中,要在总结我国成功经验和借鉴国外有益做法基础上,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加速科技经济一体化。

要坚持改革与发展相统一,通过改革的深化促进发展,根据发展的要求深化改革。

要把统筹规划、宏观指导和分步实施、重点推进结合起来,抓好试点城市和试点单位,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要把改革决策与立法决策结合起来,运用法律手段推动、引导、保障和规范改革实践,促进科技战线改革与发展步入社会主义法制轨道。

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一九九四年二月十七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要点改革和发展是当代中国两大主题。

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事业的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合理配置科技资源,优化科技运行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是实现我国本世纪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宏观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部解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科技部解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科技部解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自2024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深化科技体制实施方案》以来,该方案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一方案是中国科技体制的重要举措,旨在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体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

首先,方案明确了深化科技体制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总体目标包括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构建开放协同的科技体系、建立促进创新创业的科技生态格局。

基本原则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市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结合、内外联动、分类施策等。

这些目标和原则为后续具体的措施提供了指导。

其次,方案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举措。

其中包括创新研究与组织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完善科技评价激励机制,优化科技管理服务,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等。

这些举措旨在通过创新的方式,解决科技创新中的体制机制问题,推动科技创新持续发展。

具体而言,方案提出加强科技顶层设计和政策协同,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和管理制度,推行科技项目立项制度,加强科技成果应用与转化,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构建科技创新生态等。

这些举措将有助于激发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和质量。

此外,方案还强调了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方案提出了建立更加开放包容的科技人才引进机制,推进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建设等措施。

这些举措将有助于吸引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科技人才,提高科技创新的人才支撑能力。

最后,方案还强调了加强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方案提出了深化科技对外开放,推动国际科技创新资源流动,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举措。

这些举措将有助于拓展科技创新的国际化合作空间,促进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总之,通过科技部解读《深化科技体制实施方案》,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方案对于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和具体措施。

方案的实施将有助于构建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融合,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关于深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改革,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

关于深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改革,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

关于深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改革,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委员会(已更名)•【公布日期】1991.10.07•【文号】•【施行日期】1991.10.0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文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关于深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改革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1991年10月7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使更多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能力,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实现经济发展的第二步、第三步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为了贯彻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决策,特作如下决定:一、从一九九一年起,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坚决地、有步骤地推进综合改革改革的目标是根据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促进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在开发区内建立起符合商品经济运行规律,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求和国际惯例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条件,以最大限度地解放科技生产力,促进经济繁荣昌盛。

企业制度、管理体制、劳动人事制度、社会化支撑服务体系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改革,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开展。

改革的重点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探索如何做到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程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方面,如何做到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既能克服平均主义,又能防止两极分化;在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方面,探索将计划与市场两者长处相结合、相辅相成的具体政策、措施和形式。

改革中要充分利用多年来我国科技进步创造的有利条件,认真贯彻国家鼓励开发区发展的各项政策,吸取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高技术园区的一些有益做法,努力把开发区建成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基地,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的辐射源,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化改革的试验区和示范区,优化小环境,形成大气候,促进我国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暂行管理办法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暂行管理办法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暂行管理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已撤销)•【公布日期】1993.02.04•【文号】[93]国科发计字060号•【施行日期】1993.02.04•【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暂行管理办法([93]国科发计字060号1993年2月4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的组建与运行管理,充分发挥其在工程化研究开发,转化科技成果方面的作用,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组建工程中心,旨在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途径,加强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中心环节,缩短成果转化的周期。

同时,面向企业规模生产的实际需要,提高现有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加速企业生产技术改造,促进产品更新换代,为企业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供基本技术支撑。

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结合人才分流、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科技工作运行机制,有重点地、分期分批地支持一批科技水平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贡献的科研机构,使之成为我国推动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出成果,出人才的主力军。

第三条工程中心是主要依托于行业、领域科技实力雄厚的重点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或高等院校,拥有国内一流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设计和试验的专业人才队伍,具有较完备的工程技术综合配套试验条件,能够提供多种综合性服务,与相关企业紧密联系,同时具有自我良性循环发展机制的科技开发实体。

第四条工程中心的主要职责和任务是:(一)根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针对行业、领域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问题,持续不断地将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为适合企业规模生产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工艺和技术装备,并不断地推出具有高增值效益的系列新产品。

推动相关行业、领域的科技进步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方面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方面的伟大成就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科技体制改革有些矫枉过正了。尽 管出发点和大方向都是正确的,但在政策措施上,多少有点忽 略了科技人员的承受能力。1985年全国范围内还没有确立市场 经济体制,在这种情况下,把大量科技人员推向市场,近乎残 酷。也就是说,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采用渐进式的路线,并取 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时候,我国科技体制改革采用的则是类似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休克疗法”。
1Hale Waihona Puke • 1988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 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肯定了上述改革思路, 同时强调积极推进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鼓励和 支持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以各种形式直接介入经济领域, 并支持集体、个体等多种所有制科研机构的发展。
这一阶段,国家出台的其他科技政策,都是在上述 三项政策规定的大框架下做出的。从1985年到1993年, 出台其他主要科技政策有: 1985年,国家科委、教育部、中科院开始试办博 士后流动站;
近几年,国家明显加快了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 1999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提出对科技产业化 项目实行财政、金融扶持政策,对科研机构专制为企业 给予专项政策支持。1999年5月,颁布国家经贸委管理 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转制方案;2000年7月,发 布建设部等11个部门134个科研机构转制方案。看起来, 这次转制,不再停留在文件上,而是动真格的了。转制 的具体结果不太了解,可能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这一阶段国家科技政策的特征,可以用调整和创新 来概括。这是因为:
1
• 中国科技政策环境的演化,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978年——1985年为“恢复与重建”阶段;1985 年——1993年为“竞争与市场”阶段;1993年至今为 “调整与创新”阶段。各阶段之间并不是界限分明的, 这样划分,主要是为了叙述方便。对三个阶段的政策 环境演变,分别简要评述如下:

【2016年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最新消息】2016年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工资表事业工资改革消息

【2016年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最新消息】2016年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工资表事业工资改革消息

【2016年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最新消息】2016年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工资表事业工资改革消息【员工个人工作总结】2014年7月初,人社部的一位官员对外表示,社会上有关从今日起,事业单位人员开始上调工资和上缴养老保险的说法,都纯属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误读、误传,事业单位在工资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方面的改革,还需要另行研究确定。

范文网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2016年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工资表事业工资改革消息,供大家参考选择。

2016年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工资表事业工资改革消息(1)个人工资的4%要拿来买年金日前,省政府出台我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改革的范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缴纳、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等内容。

意见指出:10月1日前(以下称改革前)已退休的人员,保持现有待遇并参加今后的待遇调整;10月1日以后(以下称改革后)参加工作的人员,通过建立新机制,实现待遇的合理衔接;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通过实行过渡性措施,保持待遇水平不降低。

改革范围包括三类人员本次改革适用于全省按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的工作人员。

意见提出,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建立独立于机关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

目前尚未确定分类类型的事业单位,已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继续参加;尚未参加的,暂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待其分类类型确定并改革到位后,纳入相应的养老保险制度。

目前划分为生产经营类,但尚未转企改制到位的事业单位,已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继续参加;尚未参加的,暂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待其转企改制到位后,按有关规定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

基本养老保险费怎么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

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

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

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委员会,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已撤销)•【公布日期】1993.06.28•【文号】[93]国科发改字第348号•【施行日期】1993.06.2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企业技术进步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正文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1993年6月28日[93]国科发改字第348号)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民营科技型企业,按照符合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新型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推动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是我国科技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成功实践,也是按照党的基本路线,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

为了促进我国民营科技型企业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在经济规模,技术水平、内部管理等方面再上一个新台阶,特提出如下政策性意见。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事业。

民营科技型企业是我国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是科技人员解放和开拓科技第一生产力的生动创造。

民营科技型企业是相对国有国营而言的,它不仅包括以科技人员为主体创办的,实行集体经济、合作经济、股份制经济和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民办科技机构;而且包括由国有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大中型企业创办的,实行国有民营的科技型企业。

十几年的经验证明,民营科技型企业是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有生力量,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民营科技型企业对我国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于:第一、创造了“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新型企业运行机制,并且在实践中有断丰富其内涵。

“四自”原则所包括的独立自主的决策机制,面向市场的经营机制,优胜劣汰的人才机制,工资与效益挂钩的分配机制,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行为机制等,不仅是民营科技型企业自身生机活力之所在,而且为深化科研院所改革,转变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经验。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进程及政策演变研究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进程及政策演变研究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进程及政策演变研究摘要:本文基于我国建国以来科技体制改革各个阶段的重点和方向不同,通过分析推动各个阶段改革的重要科技政策,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政策发展演变划分为四个不同时期,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科技政策60多年来不同时期的演变特点、不足和发展思路作相关说明,以期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展现一个比较全面的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及其政策演变历程。

关键词:科技政策;体制改革;演变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界定,科技政策是政府为促进科技有效发展,以实现其整体建设目标而实行的各种重要制度及施政方针。

因此,中国科技政策60多年来的演变无疑始终与国家科技整体建设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

由于在不同时期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和特点不同,科技政策的发展演变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如果将1985年3月中共中央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文件作为我国正式启动科技体制改革的标志。

大体上可以把我国科技政策60多年来的演变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一、我国科技政策起步及曲折发展时期(1949~1978年)1978年以前,我国仿照前苏联的科技发展体系,实行计划式的科技体系,实施赶超发展的战略。

采用的科技体系是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国防科研相互独立的结构,以计划来推动科技项目和任务,带动技术的转移,相应的组织结构按照功能和行政隶属关系严格分工,政府是科技资源的投入主体。

这一时期科技政策的基本特点便表现为运用行政的力量来推进科学技术体系的建立,推动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运用计划的方式来部署科技活动,配置科技资源。

1.第一阶段,奠基阶段(1949~1955年)这一阶段主要是建立科研机构和学科,组织队伍和人员。

新中国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四十三条规定"努力发展白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建设。

奖励科学的发明与发现,普及科学知识。

标志着新中国科技政策的开端。

这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科技工作总方针。

科技部解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科技部解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科技部解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深化科技体制实施方案》自2024年11月27日发布以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该方案是我国科技体制的重要举措,旨在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创新效率,使科技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该方案分为九个章节,分别是:总体要求、深化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团队和机构管理、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完善科技统计工作、强化科技制度创新等。

首先,《深化科技体制实施方案》明确了总体要求,提出“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效率为重点,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为主线,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

这一总体目标体现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其次,方案强调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提出了“科技领域行政审批制度,减少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等具体措施。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提高科技创新效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第三,《深化科技体制实施方案》提出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

此外,方案还提出建立面向世界一流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培训体系,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第四,方案强调创新团队和机构管理。

通过建设一支高水平、高效率的创新团队和机构,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第五,《深化科技体制实施方案》着重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提出“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优化基础研究机构的管理和评价体系”的具体措施。

这将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不断向前。

第六,《深化科技体制实施方案》强调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出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科技成果的研发、应用和转化。

第七,《深化科技体制实施方案》提出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体系,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第八,《深化科技体制实施方案》明确完善科技统计工作,加强对科技统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第九,《深化科技体制实施方案》强调强化科技制度创新,提出科技评价机制、科技项目管理制度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一系列具体措施。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人才 体制机制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人才 体制机制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人才体制机制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下的人才体制机制一、引言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国家科技创新已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

而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人才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也是影响人才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

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性作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指国家对科技创新活动进行组织和管理的体系,它包括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种科技创新主体。

这些主体相互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为国家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而在这个体系中,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

在这个阶段,国家需要大量拥有高水平科技能力的人才,以支撑国家的科技发展。

建设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已成为国家发展的当务之急。

而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人才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人才在国家科技创新中的作用1. 人才是源泉在国家科技创新中,人才是知识和技术的源泉。

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对于国家科技创新至关重要。

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国家才能有源源不断地创新能力,为国家的科技进步提供强大动力。

2. 人才是核心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人才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可以增强国家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力,推动国家的科技创新。

3. 人才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人才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

只有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才能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

四、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人才体制机制的重要性1. 人才体制机制对于人才引进的规范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人才体制机制对于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规范至关重要。

只有完善的人才体制机制,才能够吸引更多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加入国家的科技创新队伍。

2. 人才体制机制对于人才培养的保障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人才体制机制对于人才培养的保障至关重要。

只有完善的人才体制机制,才能够保障科技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效率。

科技部解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科技部解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科技部解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深化科技体制实施方案的解读近日,中国科技部发布了《深化科技体制实施方案》,意在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升科技体制建设水平,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下面就是对该方案的解读。

一、推进科技创新该方案中明确提出了推进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即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为此,将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加大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的支持力度。

同时,还将建立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

二、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该方案提出了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措施。

一是构建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资源体系,加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科研机构间、学术机构间的资源共享。

二是科研管理制度,完善科研经费分配机制,推动科研团队的社会化运作,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三是加强科技资源综合管理,推动科技资源的统筹协调和优化配置。

三、提升科技体制建设水平科技体制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和保障,该方案旨在提升科技体制建设水平,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环境。

方案明确提出加快推进科技人员评价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提高科技人员待遇和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高层次科技人才。

另外,方案还提出加大军民融合力度,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提高军事科技创新能力。

四、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科技创新是全球性的挑战,也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

方案提出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与国际先进科技创新中心的合作,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和标准制定,推动共同研究、共享成果。

在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同时,还将积极推进人才流动,吸引国际高层次人才来华工作。

总结《深化科技体制实施方案》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科技创新事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通过推进科技创新、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升科技体制建设水平和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将得到极大提升,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人才队伍结构调整

科技人才队伍结构调整

科技人才队伍结构调整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人才队伍的结构调整成为了推动创新和进步的关键因素。

科技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适应时代需求的科技人才队伍,对于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科技人才队伍结构的不合理,可能会导致一系列问题。

例如,某些领域人才过剩,造成资源浪费和竞争过度;而在一些新兴和关键领域,人才短缺又会制约技术的突破和产业的发展。

这种不平衡不仅影响了科技创新的效率和质量,也可能使得在面对重大科技挑战时,我们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

造成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教育体系的不完善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一些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可能没有及时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

其次,行业发展的不均衡也会影响人才的分布。

一些传统行业的吸引力下降,新兴行业的崛起又未能及时吸引到足够的人才,这就使得人才在不同行业之间的流动不够顺畅。

再者,社会对科技人才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过于注重学历、职称等硬性指标,而忽视了实际能力和创新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要实现科技人才队伍结构的调整,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在教育层面,学校应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可以增加实验课程、实习项目和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综合素质。

同时,鼓励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培养具备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科技融合发展的趋势。

对于企业来说,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招聘和培养机制。

在招聘时,不仅要看学历和工作经验,更要注重应聘者的实际能力和潜力。

为员工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和发展机会,支持他们在不同领域和岗位上进行学习和锻炼。

此外,企业还应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鼓励员工勇于尝试、敢于创新,对取得创新成果的员工给予充分的奖励和认可。

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联合颁发——关于分流人才、调整结构、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联合颁发——关于分流人才、调整结构、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联合颁发——关于分流人才、调整结构、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佚名
【期刊名称】《医学信息学杂志》
【年(卷),期】1993(000)002
【摘要】为推进我国科技战线的改革、开放,开拓和解放科技第一生产力,前不久,
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联合颁发了《关于分流人才、调整结构、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总页数】3页(P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
【相关文献】
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分流科技人才 [J],
2.关于分流人才,调整结构,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 [J],
3.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关于高等学校发展科技产业的若干意见 [J],
4.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国家科委、农业部、民政部关于印发《关于加
强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J], ;
5.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关于高等学校发展科技产业的若干意见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务院关于科技人员合理流动的若干规定-国发[1983]111号

国务院关于科技人员合理流动的若干规定-国发[1983]111号

国务院关于科技人员合理流动的若干规定正文:---------------------------------------------------------------------------------------------------------------------------------------------------- 国务院关于科技人员合理流动的若干规定(国发[1983]111号一九八三年七月十三日)当前,我国科技队伍的分XXX结构很不合理,一些部门和单位科技人员严重不足,而另一些部门和单位却存在科技人员积压或用非所学、用非所长的现象。

为了确保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完成,振兴经济,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对现有科技人员作适当调整,改善对科技人员的管理和使用。

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科技人员按照合理的方向流动,即从城市到农村;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从内地到边远地区;从科技人员富余的部门和单位,到科技力量薄弱而又急需加强的部门和单位。

要打破部门、地区界限,合理调配和使用全国科技力量,有计划地从一些重工业和国防工业部门中抽调一部分科技人员,加强能源、交通、轻工、农业等科技力量薄弱的部门;从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中抽调一部分富余的科技人员,充实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师资,支援新建院校和生产建设单位。

为此,特作如下规定:(一)为了确保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国务院各主管部门和省、市、自治区应统一筹划,精心选好各个重点项目的技术负责人(总工程师)。

科技骨干班子的人选,可由技术负责人提名,经上级审查确定。

所需要的科技人员,首先应从本部门、本系统中解决。

某些科技骨干在本部门、本系统解决不了,需要跨部门、跨系统调配的,可报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安排。

负责分配大学、中专毕业生的主管部门,应在计划安排上优先保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需要。

有抽调科技人员任务的单位必须顾全大局,支持被抽调的科技人员按期到达工作岗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关于推进科技系统分流人才、调整结
构、深化改革试点工作的报告
【法规类别】科技综合规定与体改
【发文字号】[92]国科发改字637号
【发布部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已变更)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 (已变更)
【发布日期】1992.10.28
【实施日期】1992.10.2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关于推进科技系统分流人才、
调整结构、深化改革试点工作的报告
((92)国科发改字637号一九九二年十月二十八日)
国务院: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工程,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新型体制。

当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抓紧有利时机,分流人才、调整结构,进一步转化科技系统运行机制。

做好这项工作对于充分发掘科技潜力,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对于优化科技系统组织结构,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体制,解放和开拓科技第一生产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近几个月来,国家科
委、国家体改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已提出了《关于分流人才、调整结构、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基本思路是,按照“稳定一头、放开一片”的原则,对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项目科技攻关,国家给予充分的保障和稳定的支持,并通过深化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和转变运行机制,形成一支能在国际前沿拼搏的精干力量;对技术开发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社会公益机构以及科技型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进一步放开搞活,推动科技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进入经济、长入经济,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

在具体实践中,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吸引、典型示范、舆论推动并辅之以适当的行政措施,进行大胆过细的工作,力争经过3至5年的努力,初步完成我国科技系统的这一结构性变革。

分流人才、调整结构是深层次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