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患儿腰穿检查60例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60例疗效观察
析, 小地 该病 t能多为柯萨奇病毒感染 叮
引起 。发病 龄可 以从 6个月 的婴儿到 3 5岁的, J , 『 3岁 以下 婴幼儿发病 . b Lf 以 I 率最 高 , 岁 以 内 | 病 数 的 8 % ~ 4 发 5 9 % 。临床表现 为患 儿 、 、 5 足 口腔 及臀 部f 现斑 匠疹 、 疹 ,1 内的疱疹 破溃 f l 疱 『腔 后即m脱 溃疡 , 患儿常有流涎 、 拒食 、 烦躁 不安等 状 。皮 疹 于 2~ I f 4天 吸 收 于 煤 , 收 卜燥 后 结痂 , f 发 J 结痂 后 不 留瘢 痕。 于足口病 的潜伏期 通常 为 3~ 4天, 一般 症状轻者 ・ 白愈 , 叮以 町伴发热 、 流涕 、 轻微 咳嗽 、q Ⅱ 部疼痛等症状 , } 一般症状轻 , 但多 数起瘸急 , 患儿 门咽喉部 分泌 物及唾液 中
例 , 8例 , 女 男女 之 比 15 1 年 龄 1~3 .: ;
岁, 平均 2岁 , 中 1~ 其 2岁 1 例 , 3岁 1 2~ 9例 , 3岁 以下 为 高发年 龄 , 以 一年 四季 均可发病 , 以夏秋 季多 见 , 明捏 的群 但
吸氧 , 限制 液体景 , 择性 给 病 毒 选 唑 、 洛书 、 阿 痫毒 灵 口服 ,\ / 并感 染时给
底、 臀部及四肢 , 个别 病例 全身性皮 疹 , 皮疹不痈 、 痒, 后 留痕 迹。6 不 愈 0例患
J q , 多 数 忠 儿 症 状 比 较 轻 ,一 无 并 L ,大 般
流通 的场 所活动 。本 病如单 纯用 西医治
疗 , 效欠佳 , 疗 病 较 长 , 用 中 医结 合 治 加 疗 , 明 显 缩 病 程 。 因 此 , f 中 西 医 可 采 H
予 ¨服抗 牛素 , 时 给 'J 药 物 ,  ̄ bt J 口腔 溃疡用 5 %碳 酸氢钠 ¨腔涂抹 , 局部 2门 腔溃疡膜 , 皮疹给予炉 “ 洗 剂涂抹。治 ‘ 疗组 述西医治疗 的基础 卜, 应用 l f 理论进行辨证分型治疗 。存发病早期 , 伞 身症状轻 , 疱疹稀疏 , 采用清热解毒 , 多 如 邪伤肺卫证可采用“ 银翘散”J , J _减 常用的 I 1
手足口病60例临床分析
手足口病60例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7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1-0065-02手足口病(HFMO)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 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
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ХA)坷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
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爆发流行。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院自2008年5月至2008年10月收治患儿60例,男45例,女15例,年龄为10个月—7岁,其中小于5岁占80%,其中流行季节为6—9月份,8月份为最高峰期。
1.2临床表现以皮疹及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所有病例均有皮疹,好发部位为手心,足心,口腔黏膜,肛周,臀部,四肢,可见皮疹,躯干部少见。
皮疹特点为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疱疹多见于颊黏膜及舌尖,易破溃成溃疡引起疹痹,流涎和拒食,全部病例95%以上有发热,体温在38℃-40℃,热型不规则,热程3-7天,体温越高,病情越长,病情较重,2例患儿出现心率加快,脑炎症状。
1.3实验室检查患者的粪便标本,咽试纸标本中病毒分离阳性,白细胞总数多正常,中性粒细胞比例正常。
1.4治疗及预防治疗以抗病毒为主,对症治疗,支持疗法.一般患儿我们应用炎琥宁或喜炎平静脉滴注,辅以板兰根冲剂,较重患儿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及二羟丙茶碱静注,同时给予支持疗法,尤其是口腔溃疡患儿我们给予自行配制的口腔涂抹药物及较重且伴有呼吸道症状者给予雾化吸入,注意热量及电解质平衡。
本组患儿经过积极治疗都已痊愈,从中可看到年龄小的患儿发病较重,易出现并发症。
重症手足口病68例临床分析
重症手足口病68例临床分析【关键词】手足口病;临床特征;治疗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感染引起的以发热和手、足、口腔黏膜、臀部等部位疱疹、丘疹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性疾病,近年来儿童中常见流行,我国台湾省及东南亚地区不断有手足口病爆发流行,并在5岁以下儿童中出现严重并发症。
2008年3月以来,我国以安徽省阜阳县发生手足口病疫情,短时间内即出现22例死亡[1],2010年5月至7月,笔者在北京地坛医院进修时,门诊及住院部手足口病患儿急剧增多,共收治580例,其中68例为重症手足口病,1例因脑干脑炎并神经源性肺水肿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均救治成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68例重症患儿中,男40例,女28例,男女之比10:7,年龄最小284 d,最大5.2岁,平均年龄2.1岁,病程最长18 d,最短5 d,平均8.82 d。
68例患儿均符合新版《实用儿科学》手足口病重症诊断标准[2]及卫生部印发《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重症的临床诊断标准。
1.2 临床表现68例患儿均有发热体温,其中<38℃8例(11.76%),38~39℃42例(61.76%),39℃以上18例(26.47%)。
68例手足口病均有皮疹,其中62例臀部有皮疹,皮疹为红色疱疹和(或)丘疹。
68例手足口病患儿均出现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受累症状,但临床表现迥异。
病情进展初期以头痛呕吐、高热神萎,易惊、肢体抖动,脑膜刺激征和(或)病理征阳性为主,病程进展极期以持续嗜睡,意识模糊、心动过速、呼吸增快、感觉过敏及烦躁,血糖、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其中易惊、肢体抖动56例;持续嗜睡(48~72 h)4例;感觉过敏3例,主要为痛觉过敏致烦躁不安;排尿障碍5例,其中尿潴留2例,需导尿处理,排尿困难、用力排尿3例;肢体活动不灵、站立不稳10例;共济失调3例;下肢单侧轻瘫2例,患儿伴尿潴留,腹壁反射消失,膝反射减弱,但头颅及脊髓MRI平扫未见异常;1例临床诊断为脑干脑炎患儿2岁5个月,病情进展迅速,病程第2天即出现左上肢活动减少,肌力、肌张力减弱,呼吸、心率明显增快,血糖增高,持续低氧血症,咯粉红色泡沫痰,查脑脊液脑压250 mmH2O,白细胞440/ul,单核80%,蛋白44.1 mg/dl;病程中伴血压升高8例,血糖升高5例。
手足口病患儿腰穿检查60例临床分析
次性 5ml 射 器 针 头 连 接 注 射 器 进 行 腰 穿 , 头 斜 面 向 注 针
上 , 针 2 3c 有 突 破 感 时 , 止 进 针 , 察 有 无 脑 脊 液 流 进 ~ m 停 观
出 , 脑 脊 液 流 出缓 慢 , 能 为低 颅 压 或 脑 脊 液 黏 稠 , 用 注 如 可 可 射 器 轻 轻 抽 吸 标 本 ; 脊 液 流 出过 快 , 动 注 射 器 活 塞 外 移 脑 推
1 0 需做 腰 穿 的 手 足 口病 患 儿 , 据 小 儿 解 剖 、 理 特 点 , 良方 法 组 6 2例 根 生 改 O例 采 用 一 次 性 静 脉 穿 刺 头 皮 针 或 5
ml 注射 器针 头进 行腰 穿 , 前 给予 1 水 合 氯 醛 保 留灌 肠 镇 静 , 统 方 法 组 6 术 O 传 O例 采 用 常 规 方 法 操 作 。 结 果 改 良方 法 组 一 次 性 成 功 率 达 9 . , 统 方 法 组 一 次 性 成 功 率 为 8. ,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义 ( < O0 ) 结 论 改 良方 法 组 应 用 改 良腰 83 传 50 其 P .5 。
病 患 儿 1 0例 , 为 改 良方 法 组 6 2 分 O例 , 统 方 法 组 6 传 O例 , 2 组 间 性 别 、 龄 、 情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 O 0 ) 年 病 P .5 。
部 炎 症 水 肿 而 刺 激 颈 上 交 感 神 经 节 发 出 的 神 经 末 梢 , 射 性 反 地 引 起 椎 动 脉 痉 挛 而 致 椎 基 底 动 脉 供 血 不 足 或 是 通 过 上 部
的脊 髓 神 经 传 导 引起 眩晕 ] 。超 短 波 能 使 血 管 扩 张 , 环 改 循 善, 降低 神 经 兴 奋 性 , 进 水 肿 及 炎 症 性 物 质 吸 收 l 。结 果 促 3 ] 表 明 : 短 波 治 疗 颈 性 眩 晕 , 使 水 肿 吸 收 , 解 脊 髓 、 经 超 能 缓 神
小儿手足口病70例临床分析
小儿手足口病70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了解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和临床特点,为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
方法对7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病例以1—3岁患儿居多,男女比例1.41:l;患儿均有皮疹,以手和足最常见,其次为口腔、膝和臀部;发热是常见症状;重症病例血常规白细胞、c一反应蛋白可升高;约1/3患儿出现心肌酶谱改变。
所有病例经及时、早期治疗,均获痊愈。
未出严重并发症。
结论手足口病只要及时、早期治疗.给予重视,预后良好。
【关键词】手足口病临床分析小儿【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2-0093-01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l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
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于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1]。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70例患儿均符合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41例,女29例。
年龄最小者4个月,最大者12岁,其中6个月~1岁21例,1岁~ 3岁35例,3岁~6岁11例,大于6岁者3例。
1.2 临床表现70例均有皮疹,皮疹见于手、足、肛周、口腔等典型部位者41例,皮疹见于手足的22例,皮疹见于手足及躯干的5例。
其中发热的患者24例。
多数患者病情轻微,部分伴有流涕、咳嗽、呕吐等症状,有l例并发脑炎。
1.3 实验室检查所有病例均检查了血常规、胸片、心电图。
血常规中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相对增加。
仅为口腔黏膜病变的患儿血白细胞总数增高。
多数患儿的胸片正常,少数表现为肺纹理增多。
心电图检查基本正常。
重症病例血常规白细胞、C.反应蛋白可升高;约1/3患儿出现心肌酶谱改变。
6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诊治分析
6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诊治分析发表时间:2012-11-23T09:33:49.04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3期供稿作者:黎正[导读] 目的探讨治疗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体会。
方法对2008年以来,分析了我院诊治的6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数据。
结果一些患儿没有出现并发症,他们均在1周内得到治愈。
黎正 (四川省富顺晨光医院 643200)【摘要】目的探讨治疗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体会。
方法对2008年以来,分析了我院诊治的6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数据。
结果一些患儿没有出现并发症,他们均在1周内得到治愈。
4例伴合并症及2例被认为有发展为重症倾向可能性的患儿经治疗7—12天后痊愈。
结论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并隔离患儿,做好对患儿家属的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及时给予综合治疗是有效预防及控制手足口病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手足口病诊治分析【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3-0147-02 肠道病毒感染可引起手足口病(HFMD)的发生,它是一种急性的传染病。
年龄<5岁的婴幼儿是手足口病的主要发病群体,其中年龄<3岁的患儿更容易发生手足口病[1]。
近年来,我国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呈较快的上升趋势。
该病传染性较强,易在婴幼儿中发生流行,严重影响我国患儿的身心健康。
我们分析了2008年以来收治的60例手足口病患儿,结果分析见下。
1 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60例手足口病患儿都由我医院在2008年2月和2011年12月之间诊治。
男性患儿39名,女性患儿21名。
患儿的年龄从5月至5.5岁不等,平均是2.8岁,9例患儿的年龄在5个月~1岁之间(15.0%),1岁~3岁42例 (70.0%),4—5.5岁9例(15.0%)。
有52例患儿在托儿所发病,其余8例患儿为在家散居儿童。
患儿多在春季(3—7月)和秋季发病(9—12月),具有明显的季节集中性。
它们的病程在5天到10天之间,平均为7.5d。
50例手足口病的临床诊疗分析
50例手足口病的临床诊疗分析目的:探讨手足口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措施。
方法:对5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50例患儿全部治愈,无死亡病例。
结论:对手足口患儿早期确诊、综合性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确保患儿生命安全。
标签:手足口病;诊断;治疗手足口病是近几年临床较常见的一种丙类传染性疾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因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而得名,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1]。
我科2011年6月~2013年10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儿50例,现将其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50例患儿均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技术指南》诊断标准[2],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6个月~5岁,其中<3岁48例,占80%;病程8~118天,平均12天;流行季节主要集中在6~8月份,7月份为高峰期。
1.2临床表现及诊断本病主要诊断依据(1)流行病学资料:好发于夏秋季节,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常在婴幼儿集聚的场所发生,呈流行趋势。
(2)临床表现:发热,多为中度或中度以上发热;疱疹,以手足掌部疱疹为特征,疱疹基底部围以红晕,部分病例疱疹发生在肛门周围;口腔疱疹常与手足疱疹同时存在或先于手足部疱疹。
(3)实验室诊断:病毒分离: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中分离到肠道病毒;血清学检验: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核酸检验:自病人血清、脑脊液、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等标本中检测到病原核酸。
近年来,PCR 技术已成为诊断肠道病毒感染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PCR测序技术则可用于肠道病毒分型。
本组50例患儿出现不同程度发热,体温最高达39.6℃。
热程1-4天,所有患者均出现了手、足、口疱疹,其中2例合并心肌损害,1例合并病毒性脑炎和3例合并肺部感染。
手足口病患儿脑脊液检验结果分析
手足口病患儿脑脊液检验结果分析目的探究手足口病患儿脑脊液的检验结果,以供临床参考以及研究。
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的病情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
A组为轻症组,B组为重症组,均对其进行脑脊液检查,探究检查结果的差异性。
结果通过本文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在白细胞计数阳性、脑压、蛋白、糖等指标的比较中,A组患儿的白细胞计数阳性、脑压、蛋白、糖等指标均低于B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手足口病患儿实施脑脊液检验,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判断患儿的疾病严重程度,从而指导后续临床医生用药治疗干预,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稳定患儿的病情,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以及推广。
标签:手足口病患儿;脑脊液;检验结果;分析手足口病主要是一种由肠道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1],好发人群在三岁以下的婴幼儿,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病情严重还会导致患儿出现生命危险,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临床诊断,从而对其进行干预治疗。
本文研究中主要针对60例手足口病患儿实施脑脊液检验,探究检验结果的差异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家长均知情,且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根据患儿的病情分为A 组和B组,各30例。
A组为轻症组,男21例,女9例;年龄4个月~6岁,平均年龄(2.65±0.21)岁。
B组为重症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3个月~5岁,平均年龄(2.44±0.27)岁。
两组各项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检验方法针对60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脑脊液检验,即在检查前,对患儿实施镇静,采用静脉穿刺甘露醇[2],腰椎穿刺脑脊液,然后在脑脊液流出之后测量患儿的脑压,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3 观察指标观察60例手足口病患儿经脑脊液检验后相关指标的差异性。
手足口病66例临床分析参考模板
手足口病66例临床分析【关键词】手足口病近年来手足口病有增多趋势,2001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小儿手足口病66例,将其发病特点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发病人群 66例均为平谷地区0~6岁儿童,其中散居(未入托)儿童23例,占34.8%;群居(入托)儿童43例,占65.2%。
1.2 发病年龄及性别 66例患儿男36例,女30例,年龄:<1岁10例(15.2%),1~2岁21例(31.8%),2~3岁33例(50.0%),3~4岁2例(3.0%)。
1.3 时间分布 5月份1例(1.5%),6月份28例(42.4%),7月份33例(50.0%),8月份4例(6.1%),其他月份无病例发生。
1.4 临床表现1.4.1 皮疹部位及形态(1)手部皮疹55例(83.3%),足部皮疹54例(81.8%),多在手掌、手指屈侧、脚掌、脚趾屈侧,为红色丘疹或水疱,水疱为白色,周边有红晕。
(2)口腔黏膜皮疹39例(59.1%),多在软腭、硬腭、舌尖、颊黏膜上,为红色丘疹、小溃疡,个别患儿在悬臃垂、咽后壁出现丘疹、溃疡。
(3)臀部皮疹36例(54.5%),多发生在肛周、骶部皮肤,以红色丘疹多见。
(4)四肢出现丘疹4例(6.1%)。
(5)面颊部丘疹1例。
1.4.2 其他症状发病前患儿一般无明显不适,大部分患儿在家长发现皮疹后就诊,部分患儿因发热、食欲减退、拒食等原因就诊。
出疹同时可出现发热、恶心、精神差等症状。
1.5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无明显变化,分类中16例(24.2%)淋巴细胞增高。
1.6 治疗方法让患儿多饮水,注意口腔卫生。
全部患儿给予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B 2 、利巴韦林、板蓝根,较大患儿给予硼酸液漱口,幼儿给予2%龙胆紫涂于口腔溃疡处,四肢皮肤外用炉甘石洗剂,发热者给予退热等对症治疗。
1.7 结果 66例患儿均在1周内治愈,皮疹消退后症状基本消失,未发现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
小儿手足口病60例临床分析
小儿手足口病60例临床分析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柯萨奇病毒A16和肠道病毒71型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原,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尤其是2岁以下最多见,成人亦可发生。
每年6-8月为流行季节,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也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经口传播。
潜伏期4-7天。
近年来手足口病有增多趋势,2009年6月至2012年10月我科共收治小儿手足口病60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0例均为0-6岁儿童,其中散居儿童28例占46%,群居儿童32例占54%。
男36例,女24例。
0-1岁8例,1-2岁16例,2-3岁24例,3-6岁12例。
5月份发病6例,6月份发病12例,7月份发病36例,8月份发病6例。
1.2临床特点皮疹部位及形态:手部皮疹48例(80%),足部皮疹54例(90%),多在手掌,手指屈侧,足掌,足趾屈侧,为红色丘疹成水疱,水疱为白色,周边有红晕。
口腔粘膜皮疹42例(70%),多在软腭,硬腭,悬雍垂,咽喉部,出现丘疹,溃疡。
臀部皮疹18例(30%),多发生在肛周,底部皮肤,以红色丘疹,疱疹多见。
面部丘疹6例(10%)。
其他症状:发热24例(40%),食欲减退28例(46%)。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增高36例(60%)。
1.3治疗方法让患儿多饮水,注意讲究卫生,无发热患儿口服利巴韦林,维生素C,板蓝根,口腔疱疹溃疡处涂西瓜霜喷剂,发热患者服退烧药对症治疗。
高热,白细胞增高,拒食患者收住院,给予利巴韦林,炎虎宁,抗生素输液治疗。
1.4结果60例患者中58例在一周内治疗痊愈,皮疹消退后症状基本消失。
2例出现较为严重的并发症,表现为高热抽搐,呕吐,对症治疗后转上级医院治疗。
10天治愈出院。
2 讨论手足口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能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面积流行。
本病属于自限性疾病,多数1周内自愈。
且由EV71GR感染的少数患者可并发脑炎,下呼吸道感染,心肌炎,个别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治疗过程中稍有失误可能危及生命,这要求我们基层医护人员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因此一旦出现重症倾向即可送上级定点医院治疗,挽救生命。
60例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60例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发表时间:2017-04-21T14:59:59.620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2期作者:王风梅邓春燕[导读] 若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减轻疾病对患儿造成的伤害.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促使患儿早日康复。
(新疆克拉玛依市独山子人民医院新疆克拉玛依 833699)【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手段。
方法:选择我科2014年4月-2016年10月收治的60例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采取积极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结果:60例患儿无1例发生并发症,全部治愈出院。
结论:对小儿手足口病采用有效的治疗护理干预手段,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重预防、重护理,能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手足口病;临床观察;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2-0227-02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4月-2016年10月我科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8个月~6岁,平均年龄2.5岁;住院时间5d~10d,平均7d。
1.2 临床表现60例患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37.5~39℃,病程结束时,体温也逐渐降至正常;均有皮疹,发病后手、足、口、臀等部位迅速出现散在的红色斑丘疹或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入院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口腔内疱疹或溃疡病变,因口腔疼痛而出现流涎、拒食等症状。
2.治疗根据患儿病情的轻重程度,给予抗病毒、抗感染、降温、补液等对症治疗,并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
用药时,一般口服或静点利巴韦林,合并细菌感染时加用抗生素,发热时给予布洛芬等退热剂,拒食严重的患儿静脉补充营养。
病房内光线充足、温湿度适宜。
定时开窗通风,每日2次,每次30min,避免对流风;病房内空气消毒,每日1次,每次60 min;地面、物体表面、用物均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每日1次;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操作前后均应执行手消毒规范,防止交叉感染;出院后彻底做好终末消毒处理,隔离期为2周。
手足口病患儿腰穿术后舒适度改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手足口病患儿腰穿术后舒适度改变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摘要】目的通过对手足口病患儿腰穿的护理,总结影响患儿术后舒适度的原因及护理体会,探讨提高患儿舒适度的护理措施。
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2年6月中,我院98例手足口病行腰穿术后的患儿及家属进行术后舒适度改变的原因问卷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总结影响腰穿术后患儿舒适度的相关因素和影响程度。
结果 98例手足口病患儿行腰穿术后舒适度改变的主要因素依次为:腰疼、活动受限、头疼、四肢麻木、恐惧。
结论了解患儿行腰穿术后舒适度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能显著改变患儿术后的舒适度。
【关键词】手足口病腰穿舒适护理【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9-0108-02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多为Cox16型和EV71型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热、手足疱疹以及口腔炎症[1]。
严重的手足口病可并发脑炎、脑脊髓膜炎、肺水肿、心肌炎等,其中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如不能及时救治可危及生命。
临床上常通过腰穿术抽取脑脊液进行检查,从而做出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
腰穿是一种侵入性操作,术后患儿会有头痛、腰痛等不适感。
收集2010年4月~2012年6月,我院98例手足口病行腰穿术后的患儿及家属进行术后舒适度改变的原因问卷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总结影响腰穿术后患儿舒适度的相关因素和影响程度。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98例,排除患者有基础疾病的。
其中男57例,女41例。
年龄在8月~5岁。
患儿腰穿术后伴高热者98例,伴惊跳者98例,伴肢体抖动者76例,伴站立不稳者21例。
1.2检测方法此次研究使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手足口病腰穿术后3天的患儿及家属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98份,回收98份,回收率100%。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系统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调查所得数据采用等级资料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小儿重症手足口病 60 例的临床分析
小儿重症手足口病 60 例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小儿重症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amouth disease HFMD)的临床表现及治疗预后,以期指导临床医生更好地认识此病,早期诊断,规范有效治疗,减少死亡及并发症和后遗症。
方法对2013年07月01至2013年07月31日在重庆医科大学出院收治的60例重症HFMD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基本信息:60例HFMD年龄分布于4岁6月以内,平均1岁9月,中位数年龄1岁8月,男女比例33:27,地区分布:重庆地区37人(61.7%),四川地区22人(36.7%),西藏地区1人(1.6%)。
城镇患儿17人(28.3%),农村患儿43人(71.7%)。
2)本组HFMD病例全年均可发病,但在7月份左右有集中趋势。
4)多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呕吐,头疼,意识障碍,惊跳和惊厥。
5)病原学检测:50例病人做了血EV71-IgM抗体检测,39例阳性(78%),其中合并麻疹病毒IgM抗体阳性1例(2%),合并EB病毒IgM抗体阳性1例(2%),PCR检测,,但患儿并无麻疹和EB病毒感染的相应临床表现,考虑麻疹病毒IgM抗体、EB病毒IgM抗体与EV71-IgM抗体有交叉抗原的可能。
9例病人做了脑脊液检查,EV71抗体阳性7例(77.8%);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多为正常或轻度升高,糖及蛋白多为正常。
6)本研究头疼6例(10%),共济失调2例(3.3%),脑膜刺激征5例(8.3%)。
7)影像学检查:43例做了CT 检查,异常4例(9.3%)。
7例做了MRI检查,异常5例(71.4%)。
MRI优于CT。
52例做了脑电图检查,异常26例(50%)。
8.治疗转归:46(76.6%)例临床治愈出院,9例(15%)好转要求出院;1例放弃治疗;3例转ICU治疗,1例死亡;4例遗留不同程度迟缓性瘫痪。
结论本研究EV71感染率最高,重症病例多见于EV71感染;血清学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率高于脑脊液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率。
100例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100例手足口病临床分析手足口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其特征为:手,足,口腔内发生散在丘疹及水疱。
我院从2009年5月-2010年10月,共接诊100例手足口病的患儿。
现在就这些病例的儿科治疗及随访结果予以分析。
1 临床分析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年龄2-16岁,男:女为3:1,以2-5岁最多,病史2-3天。
均确诊为手足口病。
1.2诊断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体征,病后做粪便培养均为柯萨奇病毒及埃克病毒。
1.3 治疗方法均可以用抗生素静点,喜炎平,穿琥宁氯化钠注射液静点。
100例均已治愈。
2 讨论2.1 手足口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50年代末在英国流行,以后美国等地相继报道,太原也有散在发生,主要是通过呼吸道的飞沫直接传染,粪便污染的食物和用具也能引起间接传染。
2.2 患病后,首先在口腔黏膜,如硬腭,颊粘膜,唇舌齿龈处,发生1-3mm大的红色、紫红色的丘疹、丘疱疹或水泡,之后很快破溃,形成糜烂或潜在溃疡,数目多少不定,痛时影响进食,发生于手掌、足趾的皮损为米粒至豌豆大小的红色斑丘疹及水疱疹,发生于趾指背或侧缘的典型皮损与趾指的皮纹走向一致,也可累及全身,发生广泛性丘疹及水泡。
90%的患儿上腭伴有疱疹,整个病程1周左右,很少复发。
2.3 我院发现100例患者均有手足口病密切接触史,大多数发热,体温在37.5-38.0之间,很少高热,但不及时治疗,虽然不像FV71病毒病情危重,但累及心肌炎的也占大多数。
患儿往往表现不思饮食,精神萎靡,所以给予适当的治疗,即营养心肌治疗亦起到非常重要的的作用。
2.4 对于手足口病并发心肌炎的处理。
除给予抗炎,抗病毒处理外,还要给予营养心肌治疗。
如静点丹参,或生脉1周后心肌炎症状如胸闷、气短均得到改善。
2.5 关于FV71手足口病轻重型的处理。
轻型:临床表现为轻度上感症状,口腔黏膜疹出现较早。
位于舌两侧颊部,流涎,拒食,手足肛周有疱疹,5天后变暗红,消退。
重型:典型手足口均可见疱疹,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不精神,呕吐,肢体抖动,四肢无力,弛缓性麻痹。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析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发病、流行及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206例住院病例的一般情况,主要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病毒分类情况及治疗预后情况。
结果 206例病例中,以CA16为主,有EV71病毒同时存在,普通病例症状轻,无严重并发症,要注意发热、血糖、心肌酶谱及合并症等。
尽早发现重症病例。
结论充分重视重症趋势,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是目前减少重症患者死亡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手足口病发病流行【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50-0102-02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5岁以下儿童及婴幼儿常见,青少年及成人可见,但症状多较轻[1、2]。
3岁以下儿童易出现重症病例,每年四季均有散在发病,以春、秋季为流行季节,病原为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
两者所致的HFMD在临床上难以区别,与CA16不同,EV71所引起的HFMD可导致严重的中枢神经并发症,如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瘫痪等,重症病例可发生肺水肿,危及生命。
2010年5月至2011年8月,我市手足口病流行,我院儿科收治206例HFMD患儿,就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该病的发病、流行及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
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2010年5月至2011年8月寿光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206例病例,均符合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的《手足口病防治指南(2008年版)》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标准。
1.2 一般资料本组206例其中男125例,女81例,平均年龄2.71岁,1岁以下11例,最小5个月,最大14周岁;平均住院天数3.5天,最长住院天数15天;散居儿童57例,幼托班106例,小学生41例,中学生23例。
1.3 主要症状及体征 (1)发热:186例,平均体温38.1℃,最高41.9℃,持续发热最长5天,平均发热天数2.2天,呈弛张热型和稽留热型。
腰椎穿刺术脑脊液引流治疗手足口病重症患儿临床分析
腰椎穿刺术脑脊液引流治疗手足口病重症患儿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腰椎穿刺术脑脊液引流治疗在手足口病重症患儿治疗中的作用及价值。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分析法,对120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对手足口病重症患儿早期行脑脊液引流治疗的效果以及雨后评估。
选择未经脑脊液引流治疗,常规脱水降颅压治疗组做对比。
结果 120例手足口病重症患儿在神经系统损伤早期,在常规应用脱水降颅压治疗基础上行腰椎穿刺术脑脊液引流治疗,引流时间为手足口病重症1-3天,引流量为5-10ml,引流后患儿神经系统损伤改善明显,持续高热,肢体抖动,阵挛,惊跳,眼位改变等改善显著。
同时减少激素,人免疫球蛋白应用计量,缩短疗程,降低病死率。
结论手足口病重症患儿早期行常规脱水降颅压治疗同时行腰椎穿刺术脑脊液引流治疗可显著减轻神经系统损伤,缩短疗程,降低并发症及病死率。
【关键词】腰椎穿刺术脑脊液引流手粗口病重症1 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2009年5月-2011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手足口病重症患儿120例,男:70例,女:50 例,年龄:8个月-5岁,平均年龄3.3岁,体重8-18kg,平均体重12.5kg,所有患儿均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1版》重症病例诊断标准。
起病至住院时间2-5天,平均2.7±1.2天,120例患儿中,持续发热38摄氏度以上,超过3天106例,嗜睡:75例,肢体抖动68例,惊跳55例,易激惹82例,眼球震颤32例,呼吸节律改变62例,软瘫40例,粪便分离EV71病毒阳性101例,Cox-a:5例,未检出病毒4例,血常规:WBC>12*109:95例,血糖>8.5mmol/l:75例,行头部核磁扫描延髓改变:42例,典型皮疹105例。
在确诊为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后,在常规应用脱水降颅压(甘露醇,呋塞米,白蛋白)基础上于病程2-4天行脑脊液引流治疗,选择紧常规应用脱水降颅压重症病例做对照,其中男65例,女55例,年龄:9个月-4.5岁,平均2.9岁,在性别,年龄,分期上与引流治疗组五差异(P>0.05),在手足口病重症临床表现基础上(出现嗜睡,易激惹,肢体动动,四肢软瘫,发热,惊跳,震颤,眼位改变,呼吸节律改变)与引流治疗组无差异(P>0.05),粪便EV71阳性:88例,柯萨奇A病毒5例,磁共振显示延髓病变37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足口病患儿腰穿检查60例临床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研究改良腰椎穿刺术联合术前镇静进行手足口病患儿腰穿的临床应用,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腰穿痛苦。
方法120例需做腰穿的手足口病患儿,根据小儿解剖、生理特点,改良方法组60例采用一次性静脉穿刺头皮针或5 ml注射器针头进行腰穿,术前给予10%水合氯醛保留灌肠镇静,传统方法组60例采用常规方法操作。
结果改良方法组一次性成功率达98.3%,传统方法组一次性成功率为85.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改良方法组应用改良腰椎穿刺术联合术前镇静进行手足口病患儿腰穿检查,明显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减轻了患儿腰穿痛苦,操作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腰椎穿刺术;术前镇静;手足口病
自200904开始,手足口病在我省爆发流行,我院接诊手足口病患儿300余例,为确诊是否重症患儿,需行腰椎穿刺术检查。
但传统腰椎穿刺术方法一次性成功率较低,为此,笔者应用改良腰椎穿刺术联合术前镇静进行手足口病患儿腰穿检查60例,明显提高了穿
刺成功率,减轻了患儿腰穿痛苦,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04~200908需做腰穿的手足口病患儿120例,分为改良方法组60例,传统方法组60例,2组间性别、年龄、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操作方法
1.2.1 改良方法组:对于6个月~4岁手足口病患儿,术前给予10%水合氯醛(0.5 ml/kg)保留灌肠镇静, 4岁以上口服10%水合氯醛8~10 ml。
(1)静脉穿刺头皮针腰穿法:适用于3岁手足口病患儿。
1岁以内用5号半头皮针,1~3岁用6号半头皮针,此两种针的长度均为2.5 cm,胶管长度均为25 cm。
腰穿体位及穿刺部位与传统方法相同,取左侧卧位,选L4-5椎间隙进针,穿刺时术者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拇指、食指持针柄,针头斜面向上,进针1.5~2.0 cm有突破感时,停止进针,观察有无脑脊液流出,如脑脊液流出缓慢,多为胶管长度所致(因胶管长度均为25 cm),可用注射器轻轻抽吸标本;脑脊液流出过快,可将胶管折叠控制流速。
(2)注射器针头腰穿法:适用于3~8岁手足口病患儿。
腰穿体位及穿刺部位与传统方法相同,取左侧卧位,选L3-4或L4-5椎间隙进针,穿刺时术者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一次性5 ml注射器针头连接注射器进行腰穿,针头斜面向上,进针2~3 cm有突破感时,停止进针,观察有无脑脊液流出,如脑脊液流出缓慢,可能为低颅压或脑脊液黏稠,可用注射器轻轻抽吸标本;脑脊液流出过快,推动注射器活塞外移时,
立即控制注射器活塞外移速度,留取标本量后,马上拔针,以免诱发脑疝。
1.2.2 传统方法组:手足口病患儿取左侧卧位,选L4-5椎间隙为穿刺点,常规消毒、戴手套、铺巾,用2%利多卡因皮下及逐层麻醉成功后,用7号小儿腰穿针穿刺,进针2~3 cm有突破感时,停止进针,拔出枕芯,留取脑脊液标本。
1.3 评定标准穿刺分别以一次进针成功(不退针或重进针);二次进针成功;失败指3次进针(不论成功与否或损伤出血)。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3.0软件包分析,采用χ2检验,P0.01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儿穿刺成功率比较改良方法组一次性成功率达98.3%,传统方法组一次性成功率为85.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1。
2.2 配合腰穿程度改良方法组:完全配合者31例;部分配合者27例;不配合者2例;传统方法组:完全配合者19例;部分配合者31例;不配合者10例。
表1 2组患者穿刺成功率比较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不良反应改良方法组:头痛1例;腰背痛7例;传统方法组:头痛11例;腰背痛14例;2组患儿均无脑疝发生及呼吸抑制。
3 讨论
腰椎穿刺术是临床常用的诊疗操作之一,也是一种安全可靠的
检查方法,经常用来诊断和鉴别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也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1]。
确诊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必做腰椎穿刺术检查,但普通操作方法由于穿刺针又粗又长,多次使用后穿刺针尖常常变钝,导致穿刺部位组织损伤增多,尤其在一次进针不成功的情况下,反复改变方向穿刺,更进一步增大了损伤及出血的几率,不仅影响临床诊断,也给手足口病患儿带来较大痛苦。
改良腰椎穿刺术联合术前镇静进行腰椎穿刺术检查,进针如一般肌肉注射,操作简单,针短容易固定,针细,拔针后脑脊液外渗少见,术后头痛、腰背痛发生率低,同时,婴幼儿椎间韧带组织发育不成熟,进针时落空感常常不明显,极易引起穿刺损伤,改良腰椎穿刺术为空针穿刺,可以便进针便观察有无脑脊液流出,一旦看到脑脊液流出则马上停止进针,避免了穿刺损伤。
术前镇静处理[2],明显改善了手足口病患儿的心理体验,消除了紧张恐惧,很快加入了配合状态,体现了目前临床治疗的人文化关怀,也使患儿家长更好地配合临床诊疗,加强了医患沟通,避免产生医疗纠纷。
在目前我们应用的改良腰椎穿刺术联合术前镇静进行腰穿检查过程中,发现有以下不足:如对于肥胖患儿,穿刺针可能长度不够[3];其次,由于头皮针胶管长度过长,在患儿颅内压较低时,需用注射器抽取标本。
总之,经过目前临床应用,我们认为改良腰椎穿刺术联合术前镇静进行腰穿检查,较传统方法具有较大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肖茜,陈东霞,张淑芬,等.应用5 ml注射器联合术
前镇静进行小儿腰椎穿刺术的临床体会[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8,29(11):912913.
[2] 王惠萍,石世同,安昆,等. 改良小儿腰椎穿刺术600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11):68.
[3] 杨玉霞.应用5ml小儿腰椎穿刺方法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9):111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