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兰台述略
兰台故事:古代档案那些事儿
兰台故事:古代档案那些事儿│文本刊全媒体记者邓苗苗提到档案,便不得不提“兰台”一词。
在两汉时期,兰台是宫中档案、典籍收藏的场所,后来一度成为御史台、史官和秘书省的代称。
“兰台远望空蒙蒙,青云直上几千重”,“兰台公子王孙游,差池不与群鸥俦”,“兰台阁上望山川,千古文章盛世传”……在文人笔下,兰台寄托了他们拜相封侯、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成为意象丰富的典故。
总的来说,“兰台”二字始终与文书、典籍、档案有关,如今已成为泛指档案保管机构和档案工作的代名词,而档案工作者也往往自称为“兰台人”。
“档案”一词则出现得较晚,在清朝康熙年间成书的《柳边纪略》中,作者杨宾介绍了“档案”一词的来源,称:“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曰牌子,以削木若牌故也。
存贮年久者,曰档案,曰档子。
以积累多,贯皮条挂壁,若档故也。
然今文字之书于纸者,亦呼为牌子、档子。
”至少在此之后,“档案”才被广泛地使用。
在更早的时期,档案还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如商代为“册”,周代称“中”,秦汉叫“典籍”,汉魏及以后则有“文书”“文案”“案牍”“案卷”“簿书”等,档案管理思想也早有发端。
“以文书御天下”贞元十八年(802年),白居易入长安,参加吏部举行的书判拔萃科,并顺利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集贤校理,参与整理国家藏书。
在秘书省工作期间,他留下一句诗句,“犹喜兰台非傲吏,归时应免动移文”,既是对“兰台人”的赞美,也指出了档案管理中重要的归档工作。
目前,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档案就是甲骨档案。
甲骨档案是商朝统治者在占卜活动和政务活动中,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录,涉及重要的国家事务,因此,相关的管理工作也颇受重视,档案管理在此时便初具雏形。
两汉时期是古代中国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一个高峰。
《汉书》记载,刘邦首先入关,拿下咸阳后,“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正是因为在诸将兴奋地瓜分金银财宝时,萧何首先想到的是将秦朝留下的档案文件收藏起来,刘邦才得以知晓“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为取得最终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_兰台_遗风万古飘香_追溯_兰台_的历史渊源
聪敏好学,受到良好的教育。716 年被选为 官署,隶属于太子左春坊,校书郎为负责校 从于皇帝身边,言朝政之得失,评政令之当
遣唐学生,次年三月,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 理四部经籍的低级官员,仅为正九品下阶。 否,在唐代政治体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
团来到唐都长安。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 但按照唐代制度,只有科举及第者方有资 用。白居易在一篇文章中讲到“:国家公卿、
何不叫“阁”而称为“台”,它和其他藏书之 在百官朝见奏事时,尚书令、御史中丞、司 志,博招人才,傅毅被封为兰台令史。贾逵
所又有什么不同?兰台内部区分为“内阁”、 隶校尉专席并坐,被称为“三独坐”。
(30—101),字景伯,经学大师。章帝刘煜见
“外台”,都为藏书还须内外有别吗?至于说
兰台的首长是御史中丞,其下设的兰 五彩雀聚集皇宫,众人不知其名,于兰台召
遗风万古飘香
相等大典时,负责监察仪式。这只是一种表 面现象,御史中丞执行监察职责,应有所凭 借,比如,祭祀的时间、地点和规矩,应有历
— ——追溯“兰台”的历史渊源 史资料可资遵循;封侯拜将应有功勋、业
绩、履历等有关记录;甚至对百官监察、升
行“退功臣,进文吏”的政策,对功臣给予高 降等也需有关证明材料。可以推断,兰台掌
职随军、盛年殒命,命运相似,从史料中看 王犹豫不决时,他亲率 36 勇士夜袭匈奴使 兰台的书卷气,减少了其官衙气。
不出他们有什么不和谐之处。但是,三国时 者,使国王臣服于汉。他又以高超的政治谋
御史台习惯地赋予兰台这个称号,是
魏帝曹丕所作《典论·论文》中作为文人相 略,劝使疏勒、于阗归附,为再通西域立下 因为其楼台亭阁之间广种兰花,还是因为
鸿胪寺教之”,日本使者则按照中国儒家的 余卷,这些典籍就是由晁衡这样的校书郎 可以看出,从校书郎起步,历拾遗、补阙,至
档案知识问答100题
档案知识问答100题一、档案工作根本术语概念〔45题〕1、什么是档案、档案价值?答:档案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档案价值是指档案对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的有用性。
2、什么是档案工作、档案管理、档案学?答:档案工作是指管理档案和档案事业的活动。
档案管理是指档案的搜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提供利用等活动。
档案学是指研究档案的形成规律、性质、特点以及档案工作方法与开展规律的科学。
3、什么是公共档案、私人档案?答:公共档案是指国家机构或其他公共组织在公务活动中形成的为社会所有的档案。
私人档案是指私人或私人组织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为私人所有的档案。
4、什么是文书档案、科学技术档案?答:文书档案是指反映党务、行政管理等活动的档案。
科学技术档案是指反映科学技术研究、消费、根本建立等活动的档案。
5、什么是专业档案、音像档案、会计档案?答:专业档案是指反映专门领域活动的档案。
音像档案是指记录声音或影像的档案,包括照片、影片、录音带、录像带等。
会计档案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等会计核算专业材料,是记录和反映单位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
6、什么是文件、电子文件、归档文件?答:文件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履行其法定职责或处理事务中形成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记录。
电子文件是指以数码形式记录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系统阅读、处理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输的文件。
归档文件是指立档单位在其职能活动中形成的、办理完毕、应作为文书档案保存的各种形式和载体的文件材料。
7、什么是原件、复制件?答:原件是指最初产生的区别于复制件的原始文件。
复制件是指与原件内容一样的复制品。
8、什么是文稿、手稿?答:文稿是指文件起草过程中形成的历次稿子,可分为草稿和定稿两种。
手稿是指由作者用手写或打字等方式制作的原稿。
9、什么是文本、文种?答:文件是指同一文件由于作用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版本,可分为正本、副本、试行本、修订本,各种文字文本等。
兰台的历史典故
兰台的历史典故“兰台”最早是战国时期楚人的先祖为了抵御洪水而夯筑的高台,相传舜帝在此种植兰花而由此得名。
春秋战国时期兰台上宫殿辉煌因此史称“兰台之宫”,它是当时强大楚国的文化中心,楚顷襄王常在此召集群臣计议国事。
伟大诗人屈原多次到过兰台宫,著名的文学家宋玉为楚顷襄王侍从而伴楚王游兰台并作有流世之作《风赋》。
汉代时皇宫内建有藏书的石室作为中央档案典籍库而称为兰台,隶属于御史府并由御史中丞管辖,置兰台令史且史官在此修史。
兰台中的典藏十分丰富,包括皇帝诏令、臣僚章奏、国家重要律令、地图和郡县计簿等。
东汉明帝时任班固为“兰台令史”且受诏撰史,以后一批著名学者先后任兰台令史,他们在兰台管理档案的同时典教秘书和撰写史书。
唐代时的唐高宗龙朔年间曾将秘书省改为“兰台”,武则天时改称“麟舌”,唐中宗神龙年间又改回秘书省。
兰台对后世影响是很大的,因兰台典藏档案最初为监察弹劾百官之用,所以御史台也被称为兰台。
后经历史演变“兰台”一词就成了档案工作的别称。
有研究者认为汉代藏书处被称为“兰台”是由于当时普遍用兰草防蠹而得名的,这说明兰台不仅是一个存储机构还包含了档案保护的内涵。
兰草作为珍贵且独特的植物,其清净、高洁的特质与古代史官所追求的“秉笔直书”有暗合之意,这也使得“兰台”一词更具文化意蕴和象征意义。
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变,我国的中央档案保管机构从周朝的天府、汉代的兰台、宋元的架阁库到明代的皇史宬、后湖黄册库以及清朝的内阁大库,几经变迁“兰台”在历史的洪流中始终与文化、文人、文学、文字密切相关。
现在“兰台”一词已成为泛指档案保管机构和档案工作的代名词,档案工作者也被称为“兰台人”。
兰台不仅代表着档案的权威性和重要性,也承载着对档案工作者的崇高评价和期望。
兰台精神所指代的含义十分广泛,基本内涵包括档案工作者的价值观、职业道德和行业风尚。
其中包含着“兰台人”对档案事业的热爱以及对工作的执着、尽职尽责和无私奉献。
兰台精神是档案工作人员的灵魂和核心,不仅是一种默默无闻、淡泊名利的工作态度,更是团结和凝聚全体档案人为档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而拼搏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四部分类法由初创至成熟的发展史
四部分类法由初创至成熟的发展史摘要:我国古代图书分类主要以四部分类法为主,其从初创至完全成熟,大致经历了由七分法到四分法以至最终确立四部分类法的阶段。
汉刘向父子的《七略》开我国图书七分法的先河;而唐初官修《隋书·经籍志》以首次用经史子集四部命名分类的方式正式确立了四分法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直到清乾隆敕修《四库全书总目》,集四分法之大成,类目空前细密,分合也更趋合理,达到了我国古代四部分类法的高潮。
关键词:四部分类;七略;隋志;四库全书总目我国古代盛行的图书分类法,叫做四部分类法,其四大基本部类为“经、史、子、集”。
四分法发端于魏晋时期,至唐人编撰《隋书·经籍志》才正式确定“经、史、子、集”的名称和顺序。
一、有关四部分类法的简介(一)含义:经、史、子、集是我国图书分类的名称,统称“四部”,又可分为甲部、乙部、丙部、丁部。
“经部”指儒家的经典。
经部之下又有小类。
“史部”即历史,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
“子部”包括政治、哲学、科技和艺术等类的书。
“集部”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著作等。
经部代表著: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史部代表著:《史记》、《资治通鉴》。
子部代表著:《老子》、《庄子》。
集部代表著:《李太白集》、《杜工部集》。
这种四部分类法自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作为一种传统分法,它在类分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二)有关目录:四部分类法是目录学分类法中的一种,熟悉目录学的知识有助于对四部分类法的了解。
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有关目录学的知识。
目录分“目”与“录”两部分。
其中“目”指目次,为一书之篇名和次第,即《汉志》所谓“条其篇目”。
目录之“录”即指将校雠整理情况、著者生平、内容大要撰成的一篇叙录,即《汉志》所谓“撮其旨意”。
中国古代著名建筑与文化遗产
建筑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 等级制度和伦理观念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建筑材料:以木材为主,体现了中 国古代对自然的尊重和利用
建筑装饰: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 精湛技艺和审美情趣
著名古代建筑 介绍
北京故宫
历史背景:始建于 明朝,历经明清两 代
建筑特点:红墙黄 瓦,气势恢宏
中国古代著名建 筑与文化遗产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
目录
壹贰叁肆伍陆
添 概 中 介 著 承 文 与代古 对 中
加 述 国 绍 名 与 化 发社代 世 国
目
古
古 保 遗 展会建 界 古
录
代
代 护 产 的筑 的 代
文
建
建
的 应在 影 建
本
筑
筑
传 用现 响 筑
单击此处 添加章节标题
中国古代建筑 概述
保护:文化遗 产的保护是保 护人类文明的 重要手段,可 以促进文化交
流与传承。
传承方式与途径
教育传承:通过学校 教育、家庭教育等方 式,传承文化遗产的 知识和技能。
技艺传承:通过师徒 传承、家族传承等方 式,传承文化遗产的 技艺和技巧。
文化活动:通过举办 各种文化活动,如展 览、演出、比赛等, 传承文化遗产的文化 内涵和价值。
建筑风格演变
秦汉时期:以宫殿、陵墓、城墙等大型建筑为主,气势恢宏,注重对 称美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建筑兴起,石窟寺、佛塔等建筑形式多样,注 重宗教色彩
隋唐时期:建筑技术成熟,宫殿、佛寺、塔等建筑形式多样,注重装 饰美
宋元时期:建筑风格趋于简洁,注重实用,如园林、书院等建筑形式
简述中国古代的修史机构
(一)、唐初以前的修史机构
1、汉代的修史机构
在东汉以前,虽有太史令一类的官职,但既非专职 史官,也无修史之责,只有记录和保管有关史料的 责任。这种情况到东汉发生了明显变化。
《史通· 史官建置》
据唐代史学家刘知幾的考察,曹魏以前,历代并无 稳定的修史机构。他在讲到东汉的兰台和东观时这 样写道: “汉氏中兴明帝以班固为兰台令史诏撰光武本纪及 诸列传赞记又杨子山为郡上计吏献所作哀牢传为帝 所异征诣兰台斯则兰台之职盖当时著述之所也自章 和已后图籍盛于东观凡撰汉记相继在乎其中而都为 著作竟无他称” ——《史通· 史官建置》
唐初以前的起居之职
关于唐初以前的起居之职的由来、演进及其所属部 门,瞿林东先生归纳道:“第一,起居之职跟春秋 时期史官之‘君举必书’的职责有历史上的渊源, 两汉时期,这种起居之职很可能只限于官中,以女 官担任。第二,自魏至晋,起居之职由著作担任, 其后也有以近侍之臣担任的,始终是‘有其职而无 其官’。第三,历史上最早设起居之官的是北魏, 最早设职掌起居机构即起居省的是北齐。第四,隋 及唐初,起居之官或属内史省,或属门下省,而起 居之官的名称也屡变:在北魏,称起居令史、修起 居注;在隋,称起居舍人;在唐初,称起居郎。” 唐初以前的修史机构及其属官大抵如此。
北魏时又于秘书省下设著作局,“高齐及周, 迄于隋氏,其史官以大臣统领者,谓之监 修。”(《史通· 史官建置》)不过当时虽有 监修之名,但并无其实。这些实际与私人修 史无多大区别。
南北朝时期修史机构的四个变化
瞿林东认为南北朝时期修史机构有四个变化,他在《中国简 明史学史》中提出: ‚东晋、南朝以及北魏、北齐,均沿袭这一制度(指中书省 和秘书省的修史制度)。于沿袭中也有变化和发展。南朝改 佐著作郎为著作佐郎,这是一个变化。著作郎除有专职者外, 也可有兼职者,即:‘其有才堪撰述,学综文史,虽居他官, 或兼领著作。’这是又一个变化。南朝齐、梁、陈又设臵修 史学士(亦作撰史学士),这是第三个变化。北齐有时把属 于秘书省管辖的著作省(或称著作局)称为‘内阁’或‘史 馆’,这是‘内阁’、‘史馆’名称最早的由来。这是第四 个变化。上述情况,至隋及唐初没有大的变化。‛[1] [1] 瞿林东:《中国简明史学史》,第105页。
两汉的“兰台”与“御史台”
哲学史学研究两汉的“兰台$与“御史台$沈雷(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学系,上海200000)摘要:西汉兰台为藏书之所,由御史中丞执掌。
随着御史执掌的细化分离,东汉时,藏书类职能先后归于兰台令史、东观郎,至曹魏演成独立之官署秘书。
御史官署在西汉经历了由御史寺到御史府的变化后,东汉设于兰台,故得称御史台。
曹魏时,兰台藏书类职能彻底分离出去,使兰台成为御史官署之代称。
关键词:兰台御史台职掌专业化“兰台”和“御史台”两名俱可指称御史之官署,就此定义而言,两者往往可以相互指代,但两名定义内涵的确定都有一个发展历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此两名之所指并不完全相同。
西汉时只有“兰台”之名,而无“御史台”名;东汉时,出现“御史台”名,但“兰台”之所指并不全同于“御史台”;三国曹魏时,"兰台”成为御史官署之代称$但此后之正史中,此两名非可混用,不同朝代对御史官署有专名的不同,如《唐六典》所记:“御史台,汉名御史府;后汉曰宪台……魏、晋、宋、齐曰兰台,梁、陈、后魏、北齐、隋皆曰御史台。
”本文 就“兰台”与“御史台”两名为御史官署的定义而言,揭示定义内涵的程。
—、兰台兰台之名可于《国策》:“前夹林而后兰台$兰台在此为之台名。
《史记正义》曰:“兰台,之别名也$”冋引《括地志》曰:“北有五别名,一曰兰台府。
”冋此兰台为山名,并无关于为官署之兰台。
兰台与御史的最初联系见于《汉「百官公卿表》,记御史中丞之为“一曰中,在殿中兰台,,史,内御史五,,”叫在《'中此段的为,“一曰中,在中、兰台,,史,内御史五,,、”些中与兰台,指两者并非一$陈一指出&官'“在中”后脱“典”,有此,相内为“一曰中丞,在中,兼典兰台,”冏(述闯。
则知兰台非处于之“中”,而有其处$陈,与台北西的一有[71(37-"2)$西汉时期的兰台一之名,为之所,即如:“兰台,之所。
”内御史中丞所掌$御史中之与御史之官的成有$御史之名于《.官》:“御史国都及万民之令,以赞冢宰。
古代优秀史官案例
古代优秀史官案例古代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优秀的史官,他们以其卓越的才华和严谨的史学态度,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史书和史料。
以下列举了十位古代优秀的史官及其代表作品:1. 司马迁(《史记》):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史官之一,他的《史记》被称为古代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严谨的史料考证,成为后世史学家学习的范本。
2. 范晔(《宋书》):范晔是南北朝时期的史官,他的《宋书》是南朝宋历史的正史,详细记载了南朝宋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为后人研究南朝宋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3. 陆贽(《南史》):陆贽是南北朝时期的史官,他的《南史》是南朝梁、陈、宋三国的正史,内容详实,叙事生动,成为研究南朝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4. 崔鸿(《北史》):崔鸿是北魏时期的史官,他的《北史》是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四国的正史,对于了解北朝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情况具有重要价值。
5. 韩愈(《唐书》):韩愈是唐代文学家和史学家,他的《唐书》是对唐代历史的正史,以其较高的史学造诣和独特的文风备受赞誉。
6. 朱熹(《宋史》):朱熹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的《宋史》是对宋代历史的正史,以其严谨的史学态度和深入的思考备受推崇。
7. 曾巩(《明史》):曾巩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他的《明史》是对明代历史的正史,以其独到的见解和严谨的史学方法而闻名。
8. 陈寅恪(《资治通鉴》):陈寅恪是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通史之一,以其深入的史料研究和独到的历史观点而受到广泛赞誉。
9. 钱穆(《国史大纲》):钱穆是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他的《国史大纲》是对中国历史的系统梳理和总结,以其深邃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而成为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
10. 杨继盛(《中国古代史》):杨继盛是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中国古代史》是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综合研究,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入的史料考证而备受称赞。
中国古代出版历史知识资料
中国古代出版历史知识资料什么是竹木简牍?竹木简牍应用于书写的时间?其在内容、形式上有何特点?竹木简牍:把文字写到或刻到经过整治的竹片或木板上。
单片竹为“简”,编“简”成“策”,单片木未写字称“版”,写字称“牍”。
与书籍有关的字“篇”、“籍”、“簿”、“牒”。
时间从上古时期(甲骨文同期)到东晋末年(404)从出土的简策分析,其内容可分为:祭祷、记录遣策、书籍。
正式书籍包括儒家经典,编年体史书,地理书,科技书,再加上秦汉时期的法律书、兵书、历谱等,内容相当广泛形式固定。
简椟制度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制度。
以经过刮削的竹条、木板为书写材料,编连诸简,成为一策(册);以尾简为中轴从左向右收卷,成为一札。
此为我国汉代以前图书的普遍形式。
竹木简牍在出版史上的地位:在造纸术发明以前,通行时间最长,适用范围最广,已成为较为固定的书籍制度。
1)竹木取材容易、价廉易得;整治刮削工艺简单,方便书写修改;刻连缀成册,使容量加大,便于文化普及、学术发展,在中国发展史上十分重要;2)大量出版术语来源于此,如“册”、“篇”、“籍”、“笔”、“符”、“版图”、“杀青”、“尺牍”、“入木三分”、“连篇累牍”等;3)影响出版形制(卷轴、册页制度),行文格式(从上至下、从右到左)。
“赘简”为衬页和环衬的渊源。
对后世图书有重要影响。
杀青:“杀青”一词来源先秦时代,是古代制竹简程序之一,将竹火炙去汗后,刮去青色表皮,以便书写和防蠹。
后来人们将写定的书稿也称为“杀青”。
尺牍:长一尺的木简。
古代用以书写。
一尺牍多用于写书信,所以书信古称“尺牍”。
简牍制度:我国最早的书籍制度。
从上古到造纸术发明前是竹帛并行时期,通行的是简牍制度。
一部简牍书籍的制作方式及其形式,大致分为:刮削整治、编简成册、长度内容、书写字体、收卷。
两汉政府建立了哪些图书编撰机构?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兰台、东观及秘书监等。
试述熹平石经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背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后,儒家书籍被奉为经典,法定为教科书,设专门博士官讲授,成为判断是非标准与决策依据。
关于兰台
关于兰台这次作业,老师要求写一篇有关“兰台”历史源流考证的文章。
说实话,之前是听说过这个词的,但是却不理解其意思。
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来写,是因为觉得这个题目更有历史范和文学范。
由于对这个词语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积累,加之文字功底太过浅薄,这篇文章难免有词不达意之处,万望老师谅解。
兰台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也就是当时战国的楚台。
在当时,兰台就是一个台名,没有实际的意义。
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汉代的兰台,原指中国汉代中央档案、典籍库,用以收藏地图、户籍等档案及图书,也是当时名儒著述的地方。
我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汉代的兰台就是今天我们的国家档案馆、国家图书馆以及国家新闻出版总局合并而成的机构。
也就是说,汉代的兰台是一个地方,一个机构,一个真实存在的东西。
而其主要职能就是管理国家的档案、图书等。
后汉代的兰台又指御史台,是我国古代一种官署名。
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
这一点可以从著名的《资治通鉴》中找到根据;《资治通鉴·齐东昏侯永元二年》:“ 慧景烧兰台府署为战场。
” 胡三省注:“兰台,御史台也。
”这种变化说明兰台已经独立成为一个专门的监察机构,是国家重要的职能机器。
到了唐代,兰台泛指宫廷的藏书处。
也就是类似今天国家图书馆这样的地方。
这个说法可以从唐代李延寿撰的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的《南史》中找到。
《南史·徐勉传》:“方领矩步之容,事灭於旌鼓;兰台石室之典,用尽於帷盖。
”从汉代至唐代,兰台一词呗逐渐专业化,汉唐的兰台都特指一个机构,但是似乎唐代时期的兰台职能有所变化,变得更加专业了。
至于兰台也就是御史台的职能,在唐代的时候也仍然延续。
不同的是,唐贞观年间,御史台的职能增加了司法一项。
唐高宗时期,曾经把唐的秘书省改为兰台。
我们有诗为证;唐白居易《秘书省中忆旧山》诗:“犹喜兰台非傲吏,归时应免动移文。
” 唐李商隐《无题》诗:“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 冯浩笺注:“《旧书·职官志》:秘书省,龙朔初改为兰台,光宅时改为麟台,神龙时复为秘书省。
2019年度台湾地区中国法律史研究论著目录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第十四辑2020年,第445-461页2019年度台湾地区中国法律史研究论著目录”刘欣宁一通代【专著】1.〔日〕岡本隆司:《日中关系1500年:从朝贡、勘合到互市,政冷经热交错影响下的东亚历史》,郭清华译,麦田,2019年3月。
【论文】1.方潇:《天灾与人祸:传统中国对地震的政府问责机制及其现代启鉴》,《法制史研究》35,2019年7月。
二先秦【专著】1.陈炫玮:《考古发现与〈左传〉文献研究》,万卷楼,2019年7月。
【论文】1.李念祖:《从〈洪范〉到宪法典——天命哲学的典范转移》,《法制本目录由陈品伶小姐协助编制。
-445-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第十四辑】史研究》35,2019年7月。
2.林育瑾:《以韩非思想反思人权的本质与争议》,《台大文史哲学报》91,2019年5月。
3.洪巳轩:《谁能制定较好的法律?论〈韩非子〉法治理论的根本困难》,《政治科学论丛》81,2019年9月。
4.杨胜杰:《谈儒家对法治社会的省思——以“是否赞成废除死刑政策”为例》,《中国语文》125:6,2019年12月。
三秦汉魏晋南北朝【专著】1.王萌:《北魏北部边疆与民族政策研究》,花木兰文化,2019年3月。
2.彭丰文:《魏晋南北朝时期边政研究》,花木兰文化,2019年3月。
3.雷家骥:《中古大军制度缘起演变史论》(上、中、下),花木兰文化,2019年3月。
【论文】1.〔日〕水间大辅:《秦汉时期的死刑与暴尸、埋葬》,法律史研究室主编《中华法理的产生、应用与转变——刑法志、婚外情、生命刑》,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19年12月。
2.〔日〕佐佐木满实:《从简牍资料看秦代的夫妻关系及其建立》,黄人二等著《出土文献与中国经学、古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高文,2019年9月。
3.何有祖:《里耶秦简缀合札记(二则)》,《中国文字》新44,2019年3月。
4.沈培:《岳麓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和北大秦简〈教女〉“莫亲于身”及相关问题简论》,《中国文字》2019:夏=1,2019年6月。
名词解释叙录
名词解释叙录历史叙录是指记述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书面材料,也是人类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
以史书为主要代表,包括国别史、断代史、专门史及相关的其他资料。
历史叙录有口头传述和书面记录两种形式。
前者主要是出于口头传述和传播的需要而编制;后者则为了保存和传播史料而记录。
多半分布在欧亚大陆两侧沿海和内陆边疆地区,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和散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土著民族中也有大量的保存。
主要包括《尚书》、《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考古学叙录是指对考古遗址或遗物的文字、图形、符号等实物资料的研究与编写的书面材料。
主要包括《考工记》、《六韬》、《山海经》等。
《东周列国志》的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
《三国志演义》的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
《楚辞》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
先秦时期南方流行的一种文体,因作者、年代及写作目的的不同而称谓各异。
最早的楚辞作品都属于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骚体”,即因屈原的《离骚》等作品而得名。
在这些作品中,屈原表达了忧国忧民、美政治乱的思想情感,被后人概括为“忧心苦吟”。
到西汉时,王逸在其基础上加以整理完善,成为现存较早的版本。
现存楚辞都是屈原作品,西汉刘向编定的“楚辞”《楚辞》。
《楚辞》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后人汇集而成,为战国末年以前屈、宋作品的结集。
屈原,战国时楚人,其创作的诗歌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代表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九歌》等,我们今天所读到的楚辞,很多就是从屈原开始的。
屈原后来被流放,写下《离骚》等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诗篇,由于秦国的攻伐,最终在流放的途中自沉汨罗江。
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的史学著作按时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编年体,如司马迁的《史记》、《春秋》;第二类为纪事本末体,如《左传》、《资治通鉴》;第三类为纪传体,如《汉书》、《后汉书》。
这些史书在体例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按年月顺序记述历史事件。
档案学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一般档案的属性
根本属性:知识属性、信息属性 和原始记录性
一、档案是存贮知识的原始记录 二、档案是知识积累和社会进步的条件 三、档案是传播知识的形式和手段
第二节 科学技术档案的本质
一、科学技术档案的本质--潜在的、 间接的生产力
二、科技档案价值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 途径
第五章 档案的价值及 其实现途径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得名源自“文
件生命周期”概念的提出。据查证, 1940年,美国档案学者菲利普·布鲁克斯 (Philip Brooks)最早提出了“文件生命 周期”概念,后来其他国家采用了类似 的表述形式。
甘肃天水出土的西汉早期的纸
档案用纸应选择纤维含量高、酸 性残留物质少,最好是呈弱碱性 的纸张。
传真纸、新闻用纸不能作为档案 用纸。
三、新型载体材料
新型载体档案是以传统纸质为 档案载体以外的照片、影片、录音 带、缩微品、计算机文件以及磁带 、光盘为载体所形成的档案。
第四章 档案的属性 及其本质
“档案”一词最早起源于明代
第二节 档案定义的 历史演变
第三节 档案定义
一、档案的属概念
二、档案定义
1、定义表述
《档案法》为档案所作的定义
档案是记录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各种 信息的载体。
2、基本含义:
(1)档案来源于社会实践。 (2)档案的形成主体是人。 (3)档案的特有属性——原始记录
性。
(4)档案的基本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第四节 档案与图书、情报 、资料的关系
档案一般表现为一次文献 图书一般表现为二次文献、三次文献
第三章 档案的形成
一、纸质档案的形成 二、非纸质(新型载体)档案的
形成 三、档案的载体
档案知识50题
1.什么是档案?答: 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2、什么是石刻档案?答:亦称铭文档案或题铭档案。
以石为载体的书史铭文。
曾广泛产生于古代东方各奴隶制国家。
大凡纪功颂德、颁布宪令、誓盟立约以及一切重大事件,都要刻石述事,昭示方来。
中国收存年代最早的石刻档案是石鼓文,是公元前770年秦襄公送周平王东迁后的纪功石刻。
石刻档案范围,内容广涉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和个人记事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3、什么是甲古档案?答:中国古代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原始记事。
主要生产于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的占卜活动中。
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档案。
除在占卜活动中形成的大量卜辞外,殷墟甲骨档案中还有记事刻辞和表谱刻辞,记载方国、臣下的朝贡和田猎收获的多少以及干支表、族谱、祭祀谱等。
在殷代社会,商王与史官既是占卜活动的主持者,又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因而形成的这些材料,都是当时的政事记录,是商代重要的王家档案。
4、什么是声像档案?答:以音响、形象等方式记录知识信息的特殊载体形式的档案。
亦称音像档案、视听档案。
包括照片、影片、唱片、录音、录像档案等。
声像档案具有真实记录性、选材典型性、视听形象性、艺术美感性、交流通用性的特点,在宣传教育、传播知识、科学研究、艺术欣赏和历史凭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5.什么是电子档案?答: 电子文件是以代码形式记录于磁带和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系统存取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输的文件。
而电子档案是具有保存价值的,已归档的电子文件及相应的支持软件产品和软硬件说明。
6、什么是文书档案?答: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行政管理事务活动中产生的,由通用文书转化而来的那一部分档案的习惯称谓。
包括命令、指示、决定、布告、请示、报告、批复、通知、信函、简报、会议记录、计划和总结等。
史部典籍的分类
史部典籍的分类
史部是中国古代文献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中包括了历史、地理、人物传记等各种类型的文献。
史部典籍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正史:是指中国古代官方编纂的历史文献,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南北史》等。
2. 别史:是指非官方编纂的历史文献,包括《资治通鉴》、《续
资治通鉴》、《旧唐书》、《新唐书》等。
3. 地理志:是指对于中国各地的地理、历史、人物、风俗等方
面进行详细的记载,例如《山海经》、《水经注》、《郡县志》等。
4. 传记类:是指对于历史上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进行详细记载
的文献,例如《史记》中的列传、《全唐诗》中的人物传记等。
5. 编年史:是指按照年代顺序编写的历史文献,例如《春秋》、《战国策》等。
总的来说,史部典籍的分类主要是按照内容和形式进行区分,这些文献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的重要资料来源。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兰台述略古代兰台述略作者:胡明想现在档案工作者爱以“兰台人”自称,盖因兰台是西汉档案收藏之地。
但“兰台”一词早在战国时期即已出现。
楚国有一台名“兰台”(今湖北钟祥县,亦说在秭归县城),是楚王登高赏景处。
《文选·宋玉〈风赋〉》:“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
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这引发了宋玉的“大王之风”与“庶人之风”的高论。
文人与君王在兰台的问答,引起后世知识分子的歆羡。
李贺《自昌谷到洛后门》诗:“…始欲南去楚,又将西适秦。
襄王与武帝,各自留青春。
闻道兰台上,宋玉无归魂…”我国史书中第一次出现“兰台”,是《史记·楚世家》:“王綪缴兰台,饮马西河,定魏大梁。
”一位隐士对楚襄王说,如果依计而行,大王可以在兰台祝捷,到西河阅兵马,占领魏国的大梁。
此兰台应为《风赋》中楚顷襄王所游之台。
《史记》注引《括地志》,云兰台为北岳恒山,于理不合。
唐张九龄《登左阳云台》诗有“楚国兹故都,兰台有余址”。
楚兰台是楚王的游玩点,与我们档案界所说的兰台没有关系。
本文所述的是西汉兰台,她是收藏档案、图书的地方。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记载了此事:御史大夫“有二丞,秩千石。
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由于这个原因,兰台与我国档案工作者结下了不解之缘,有档案期刊名《兰台世界》,许多期刊有以兰台命名的专栏。
兰台是什么?台是古代很普遍的一种建筑,《尔雅》定义为“观四方高曰台,有木曰榭”,是一种高而平的建筑物。
古人好筑台,或望仙,或思贤,或眺蟾,也为斗鸡走狗。
台由土堆集而成,犹如河西走廊尚存的秦汉烽火台。
讲究的台以砖围砌,四面呈梯形,单面有狭窄阶梯供攀援。
①如果兰台确实是一个台,将图籍秘书等重要文献存放在上面,似乎合乎情理。
但是,西汉是简帛并存时代,且以简为主,将那些以简为载体的图籍秘书搬上搬下,实不方便,台的侧面与地面夹角70°以上,只手上下尤可,负重则艰难之至,没有必要,所以兰台不应是一个高台。
兰台非台,是不是其他什么建筑呢?兰台位于未央宫,但记载了未央宫形胜《三辅黄图》、《三辅旧事》、《三辅故事》等②,均不见兰台片语,即使是曾做过兰台令史的班固,在《两都赋》中也只提“天禄石渠,典籍之府”,不见兰台。
我估计,兰台应是办公处名称,是官署名。
御史中丞办公的地方称兰台。
理由有二。
第一,《汉书》明确使出兰台在殿中,殿中不可能再修一个建筑,只能是官署,相当于现在“检察院”。
第二,后代文献明确指明其为官署,《魏略》:“兰台,台也,而秘书署耳”③。
《魏略》又有:“兰台自以为台也,秘书丞时为署耳”。
④何时有兰台,史书没有记载。
《汉书》卷66《车千秋列传》第一次出现“兰台”,说的是汉武帝时,巫蛊事件不断,出现了“丞相亲掘兰台蛊验”的事件。
由于该句不是东汉班固的陈述,而是引用汉武帝自己所说的话,可以肯定,兰台出现不晚于武帝。
按照情理,可以推测兰台应早于武帝,可惜没有文字作证。
兰台虽然是官署,同时是文献收藏之地。
班固指出,兰台收藏图籍秘书,“图籍秘书”,又是些什么文献?这里要先了解我国古代文献的类型。
散见于史书的古代文献类型有书、籍、典、策、图等。
书本来指一切载体上的文字,所谓上古结绳而治,后世易之以书契。
西汉时则指用以表达思想并编成册的著作,与今义同。
籍指关于贡赋、人事及户口等的档案,《说文》:籍,簿书也。
典指古代重要的书,《释言》:典,经也;《说文》:典,五帝之书,从册在几上,尊阁之也。
策本义为马鞭,引申为驱使,又引申为帝王对臣下使用的一种文书,还泛指书籍。
由于书、籍文献中附有图,所以有图书、图籍等说法。
御史中丞监察百僚,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百官震悚。
那么兰台收藏的图籍秘书应与举劾按章有关。
因此,兰台收藏的有:全国贡赋、人事及人口资料;臣子的奏章;政府的法令;皇帝的命令;古代的法令等,这些文献可归于档案之列。
收藏的图书主要是“秘书”,秘书是些什么书呢?汉武帝以前,没有秘书一词,武帝泰山封禅埋在地下的书称“”。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了防止其他思想的传播,才出现了所谓秘书,因此,一切与儒家思想相左的书称秘书;与当时宣扬的儒家思想不一致的儒家书籍称秘书,如古文《春秋左氏传》;阴阳五行、神仙鬼怪等书也称秘书,如刘向向皇上献的《枕中鸿宝苑秘书》、王莽喜好的谶书等。
所以汉焦赣《易林·巽之明夷》有“典策法书藏兰台”。
这里我们必须指出的是兰台收藏的档案图书只是与御史中丞职务相关的,不是政府所有的档案图书。
史载,萧何接收的秦档案存放在石渠阁,石渠天禄也藏秘书,刘向、刘歆、班游等曾在天禄阁典校秘书。
西汉末年,全国动乱,未央宫大火,王莽被诛,刘秀登基。
东汉光武帝刘秀是一个喜爱图书的帝王,他将战时首都从河北迁到洛阳时,带来了战争年代收集的2000余册书。
刘秀都洛阳后,又建立了兰台,把从长安运来的西汉图书全部存放在兰台⑤建东观和仁寿阁存放新书。
南朝梁人阮孝绪《七录序》:“及后汉,兰台犹为书部,又于东观仁寿阁撰集新书。
”《隋书·经籍志》:“光武中兴,笃好文雅,明、章继轨,尤重经术。
四方鸿生钜儒,负裘自远而至者,不可胜算。
石室、兰台,弥以充炽。
”这充分说明东汉初年,兰台馆藏范围扩大,不仅藏与御史中丞职务相关的文献,班固、傅毅、贾逵等曾在兰台整理两汉旧藏。
显宗孝明帝时(公元一世纪),兰台又成为当时重要典籍———佛经的收藏地。
东汉明帝,派蔡和秦景到天竺取经。
蔡愔千辛万苦,用白马驮着佛经回来,东汉政府遂在洛阳雍门西建立白马寺,将佛经四十二章藏在兰台、石室。
⑥东汉出现了以兰台命名的官职———兰台令史,这是东汉新置的,其职掌是“掌奏及印工文书”,俸禄六百石,是御史中丞的属官。
东汉御史大夫更名司空,其职权大为削弱,他的部分职权由御史中丞袭,属少府。
御史中丞的佐属有:治书御史,通晓法律,“凡天下诸谳疑事,掌以法律,当其是非”;侍御史,掌察举非法,受公卿群吏奏事,有违失举劾之;兰台令史,掌奏及印工文书。
⑦然而,并非整个东汉时期兰台令史的职掌都如此。
兰台令史由光武帝设置,由于两汉旧藏咸集于台兰,所以专设此职,其任务是管理图书,典校图书,利用馆藏编修历史。
班固曾做兰台令史,以兰台、东观丰富馆藏,撰修汉史,故后人以台兰称班固。
拜为兰台令史的大多是博览群书、儒雅饱学之士,如李尤拜兰台令史是因其有相如、杨雄之风;傅毅是章帝召来的文学之士;贾逵则因博学多识供职于兰台。
恒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设置专门管理图书的官员———秘书监,兰台令史的职责缩小,只“掌奏及印工文书”。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军阀董卓入洛阳后,杀宦官,废少帝,立献帝,自封为相国。
为政治上需要,卓挟持献帝迁都长安,行前洛阳夷为废墟。
兰台、东观等机构收藏的文献,损失惨重,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文献损失。
一些军人将面积较大的帛书用来挡雨或盖物,面积较小的则缝成小袋,只有七十多车书西运长安,由于路途艰远,又损失了一半。
⑧不过,在这次文献厄运中我们要记住保护图书、档案有功的王允,这个在《三国演义》中使用美人连环计双赚董卓吕布的王司徒,当董卓迁都长安时,王允“悉收敛兰台、石室图书秘纬要者以从。
既至长安,皆分别条上。
又集汉朝旧事所当施用者,一皆奏之。
经籍具存,允有力焉。
”⑨三国曹魏建国之初,曹丕即“为金策著令,藏之石室”。
政府收集散落遗失的典籍,部分典籍就收藏在兰台。
从史书记载看,三国兰台并没有因袭东汉兰台,更象西汉兰台。
据《晋书·职官》:“魏兰台遣二御史居殿中,伺察非法”,兰台收藏典籍的功能越来越淡化。
司马炎建立晋朝,沿袭魏典章制度,兰台主要作为官署。
殿中侍御史,检校御史是掌兰台的官职名。
晋武帝曾将谒者并入兰台。
泰始九年(公元273年),武帝省并入兰台,置符节御史掌其事。
司马光《资治通鉴》则记载晋武帝咸宁五年(公元279年),中书监苟勖在关于精简政府机构的奏章中,建议“九寺并尚书,兰台付三府”,即把九个次要的部,并入国务院,把兰台并入三公府。
10晋武帝以后,兰台在史书中再难露面。
但兰台作为官署名,唐代曾使用过。
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李治重新订定文武百官及各机关名称,将门下省改称东台,中书省改称西台,尚书省改称中台,秘书省则改称兰台。
兰台是国务院下属机构,为皇家图书院,兰台首席长官称兰台太史,副职称兰台侍郎,属官有兰台大夫,兰台郎。
公元684元,武则天已掌握政权,为了显示其睿智,更改机构名称,将兰台改称麟台,唐中宗神龙年间(公元705年),武则天年老失势,复为秘书省。
晚唐诗人李商隐在开成年间曾调入秘书省,他满以自己终于有机会遍览煌煌政府藏书,不久却调补弘农尉,叹道,“嗟余所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断蓬”,表达其沮丧之情。
综上所述,兰台在历史上的角色代有变化,或为官署,或为图书档案收藏之所。
由于我国中古时期图书档案集中管理,且没有档案一说,将兰台看作是收藏文献的地方更为全面。
注释:①《三才图会》。
②《四库全书》。
③《太平御览》233卷。
④《三国志·王朗传》。
⑤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
⑥《隋书·经籍志》。
⑦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
⑧《后汉书·儒林传》。
⑨《后汉书·王允列传》。
10《资治通鉴》8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