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6学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二名著阅读与简析
江苏专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2大题文言文阅读考点2分析文章内容
考点二分析文章内容咧(2016 •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文本见考点一例1),完成后面的问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B. 邓文洁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
C. 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赖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
D. 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看看考生的失误听听老师的指导本题从曲解文意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D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第三段。
文中说“贞父黄先生善谑弄” “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
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 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
原文中黄贞父不是断案时遇到难题,而是故意为难张汝霖,但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才称赞他为奇才。
理理解题的技法仔细比对,识破6大陷阱(针对“短板一、二”)1•比对时间:命题者常把事情发生的时间故意颠倒、搞错。
考生作答时,要了解以时间、地点叙写的文言材料的顺序特点,要善于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注意敏感的时间顺序,识破“时间错误”的陷阱。
2 •比对地点: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识破命题者所设“地点错误”的陷阱。
3 •比对人物:辨析时应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等信息,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识破命题者所设“张冠李戴”的陷阱。
4 •比对关键细节:命题者常会对原文关键细节(关键词语)故意改变说法以迷惑考生。
这种方式正成为设题的主要陷阱。
因为变化极其细微,故要认真、细心比对,识破命题者所设“曲解文意”的陷阱。
5•比对添加内容:命题者故意添加一些貌似合理的内容“制造”出错误选项来。
辨析时应将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从而识破“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的陷阱。
江苏省扬州市2016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第二课 文科附加题之名著阅读 含解析
课题第二课文科附加题之名著阅读●教学目标1. 了解文科附加题第二项的命题思路和题型规律.2. 阅读高考文科规定的名著作品,积累有关名著的常识.3。
掌握该类题型的答题策略。
●重点、难点重点:1. 阅读高考文科规定的名著作品,积累有关名著的常识.难点:掌握该类题型的答题策略。
●设计思想文科附加题的第二大项名著阅读,由于知识点极为复杂琐碎,对学生平时积累的要求较高,因此是学生之间的得分差距较大的领域,因此要重视知识的储备和方法的总结,争取在此处尽量拉开差距。
●教学资源1.资料辑录.1)文件夹:茶馆(电影视频,原文,名著导读,PPT)红楼梦(120回内容概要,练习,阅读讲义PPT,主题分析,脂评本)呐喊(导读,高考题汇总,PPT,内容概要)欧也妮·葛朗台(导读,题目汇总)三国演义(100个重点情节,导读,习题,PPT)2)文档:《老人与海》导读;边城;飞鸟集;哈姆雷特;子夜;江苏高考名著阅读题分析图片版3)PPT:江苏高考名著名片复习课件1、哈姆莱特复仇延宕、犹豫的原因:1)主观上性格犹豫,过分谨慎;认为复仇应该有正当的名分,必须让克劳狄斯的罪行得到证实并当众暴露;2)客观上,恶势力过于强大,怀疑自己的行动能否起到惩罚罪恶、重整乾坤的目的。
2、《三国演义》“失街亭”这个故事中,马谡有三笑,请具体阐述,并概括由此表现出的马谡的性格。
“三笑”:一笑孔明“多心",他认为街亭这个地方地处偏僻,魏兵不敢来,而孔明煞费心机的安排实在有些多余;二笑王平“真女子之见”,否定了王平提出的“屯兵当道"的良策;三笑司马懿夜来巡哨,说“彼若有命,不来围山”.②表现了马谡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的性格.(4分,每点1分,“三笑”顺序不当不得分。
)3、请概括《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主要内容。
(6分)①香菱搬进大观园,拜黛玉为师学写诗;②黛玉给香菱讲诗,鼓励她作诗;③经历了两次失败,香菱终于成功,被邀入诗社。
江苏省2016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二名著阅读与简析.
名著阅读与简析考向一比较探究型1.(2015·卷)简答题(1)在《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鸳鸯说:“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篾片相公,拿他取笑儿。
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篾片了。
”鸳鸯她们要取笑的“女篾片”指谁?请结合本回情节,归纳她的性格特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边城》中,端午赛龙舟,二老失足落水,上岸后迎面碰上翠翠。
翠翠没有说话,到处找黄狗。
黄狗泅水而来,翠翠说:“得了,你又不翻船,谁要你落水呢?”翠翠对黄狗说话这一情节,体现了她什么样的心理活动?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鲁迅的《药》中,花白胡子等人说夏瑜“发了疯了”;夏四奶奶大声说道:“瑜儿,他们都冤枉了你……”请简要分析他们对于夏瑜态度的异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向二分条概述型3.简答题。
(1)《红楼梦》判词:“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判词所指是谁?“优伶”和“公子”指小说中的哪两个人物?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雷雨》中的侍萍经历了哪些人生悲苦?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评罗贯中写诸亮“多智而近妖”,请举出《三国演义》中的事例说明诸亮“多智而近妖”的具体表现。
2016高考全国卷2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1]
• 4【答案】 C【解析】 句子中的名字、称谓、地名、连词等一般为 断句标志,根据句子中意思,连词“且”前应断开,排除A、D两 项;B项中,“承宪妻每扬言”一句缺少宾语,不可独立成句;故答 案为C。 • 5【答案】D 【解析】移疾是指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 退的婉辞。文中没有提到陈登云受到权臣诋毁求退,属无中生有, 错误。 • 6【答案】B 【解析】文中没有说其中的大臣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 故错误。 • 7、(1)其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吗,但不胜被攻击倾轧,没有
•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 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答案】合适。 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俩人都是因为战争背井离乡,孤身一人, 才拿起的电话,从而有了后面的层层推进,看似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故事发展。 2.“战争”这个题目是一个画龙点睛之笔,文章中看似没有正面描写战争,但其实处处 在说战争,两人是因为战争相识、相恋到最后的永别。3.在艺术手法上,题目“战争” 是一个饱含象征寓意的词汇,战争代表着残酷和毁灭,无论多么美好的事物,在它面 前都会毁于一旦,这也预示着两人不得善终的结局。4.在情感表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因为“战争”,才使得俩人的性格表现充满矛盾,既防备又坦诚,既克制又浓烈,也 从而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的立体和丰满。5.在思想内容上,使小说的主题得到深化,控 诉了战争的残酷,讴歌了人性的美好。6.在艺术结构上,做到了跟前后文的呼应,给读 者留下了想象和回味的空间。尤其是最后作者突然挂断的电话,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和对两人恋情的无限惋惜之情。
• 8.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5分) • 【答案】①“一洗”句的意思是曹霸画的马,能够超越所有凡人俗匠画的 毫无灵气的马。②先帝的马本身气宇非凡,迎风站立在巍峨的宫殿前,更 显飒爽之姿。曹霸听命展开绢素作画,认真观察琢磨,用心思考作画,一 会儿的功夫,如“九重真龙”一样的马就跃然画卷上,远远超过了普通画 匠们的匠气之马。 •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题目要求回答的是怎样做,所以, 答案的重点构成在于曹霸作画前的观察琢磨、认真思考(颔联部分)和作画时 谨慎落笔、酣畅淋漓(颈联和尾联部分)两个部分。
2016高考全国卷II(语文)逐题解析
2016高考全国卷II(语文)逐题解析2016高考全国卷II(语文)逐题解析适用地区: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内蒙古、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云南、辽宁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
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其余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
但是,一名水手也许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
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
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
2016江苏高考文科附加题名著阅读命题预测
分析:
1、从简答题命题频率上看,《红楼梦》除了2011年未考外,每年都考,所以要最优先复习。
2、《欧也妮•葛朗台》《老人与海》简答题已经轮空了4-5年,很有可能今年考到,要重点复习,尤其是《欧也妮•葛朗台》。
3、《子夜》2014年进入考试范围,没有考简答题,不排除今年考,作为第三重点复习。
4、《三国演义》属于四大名著,考选择题居多,简答题四年没考,但不排除今年考。
请注意熟悉每章回的情节,读熟历次讲义中的简答题,重点关注原创性题目,要牢固识记,不能模糊和混淆。
说明:以上分析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2016江苏语文高考附加题名著阅读要求阅读的十部名著: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罗贯中《三国演义》、老舍《茶馆》、沈从文《边城》、鲁迅《呐喊》、郭沫若《女神》、莎士比亚《哈姆莱特》、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海明威《老人与海》、茅盾《子夜》。
高二上学期必读书目:巴金《家》、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茅盾《子夜》、老舍《茶馆》高二下学期必读书目:罗贯中《三国演义》、鲁迅《呐喊》
1。
2016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2016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版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3分)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人人都希望自己,却很少有人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
其实生活很,你是不是诚心待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你越,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作,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然而至。
A.与众不同机敏焦躁B.与众不同敏锐浮躁C.标新立异机敏浮躁D.标新立异敏锐焦躁【考点】13:字义、词义辨析;19:词语(熟语)使用.【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考生在作答前需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语意,选择合适的词语.【解答】①与众不同:跟大家不一样;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
带有贬义色彩。
②机敏:强调洞察力,机警敏锐,对情况的变化觉察得快;或形容动作敏捷。
敏锐:强调观察者本身,反应灵敏,目光尖锐。
③焦躁:指恼怒,焦急而烦躁,一般指情绪。
浮躁:指急躁,不沉稳,一般指做事和心态。
①强调“与其他人不一样”,并非强调“观点、主张”,不能用带贬义的“标新立异”;②强调观察者本身,形容目光尖锐﹣﹣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因而为“敏锐”;③强调面对生活心态急躁,没有情感恼怒的意思,因而为“浮躁”。
故选:B。
【点评】解答词义辨析类的题目,需注意词义适用的对象和含义,这样更容易得出恰当的答案.2.(3分)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B.人皆可以为尧舜C.化干戈为玉帛D.情人眼里出西施【考点】24:修辞方法.【分析】此题考查了借代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考生在作答时需注意熟语中使用的修辞手法.【解答】答案A。
借代,是指借一个事物代替另一个事物来出现。
比喻也是。
但两者之间存在差别。
借代仅仅是用代体来代替本体,重在指称,将本体化作一种可见的“符号”,意在揭示本体的特征;而比喻用毫不相关的事物来使抽象的本体形象化,重在表达事物之间的关联/关系。
A选项是将“人”(他人)比作“刀俎”,将“我”比作“鱼肉”,将“他人”和“我”之间抽象的关系形象化,因而为比喻的修辞手法。
2016年江苏省高考语文阅读题分析报告
2016高考语文阅读题分析(卷)总述2016年语文高考试题着眼于《2016年省高考说明》的相关要求,立足于大语文视野所关注的“传统与现代”的二重关系命题,基本保持了近几年试卷的结构、题型。
总体来说,题型规,难度较前几年有所降低。
下面就阅读考查的试题作一评述。
惊喜的发现,今年文言文终于没有考佶屈聱牙式的说理的论述文了,而是选用了明末清初文学家岱的一篇记叙类文本。
题型与去年一样,文言实词的理解较好解答,对文本的相关容的概括和分析也是表达简洁,意思清楚,没有故意在每个选项上设置重重机关为难考生。
古诗词鉴赏,依然是紧贴《考试说明》,材料选择了“唐诗宋词”中的宋词——辛弃疾的一首即兴感怀,借古讽今的词。
考题设置上由去年的三道题变成两道题变成了两道,比往年少了一道,主要考查对诗歌容的概括、表达效果的分析以及情感的感悟体会。
值得注意的是,此词涉及到《史记选读》中《将军列传》里的相关容。
同时,第11题的命题方式与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的第101页“品读与探讨”里第二题如出一辙。
可见,语文的教学要回归语文教材、注重知识积累,平时训练要扣本扣纲。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的是从文的短篇小说《会明》,文本讲的是一个旧时代军队中的伙夫的事情,借他的视角讲述那个时代生命的卑微和老百姓对生活的基本诉求。
选材的宽广程度超越了去年《比邻而居》,深入人性的根本,突显悲悯、卑微但又乐观、坚强的双面人格,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认识。
四个题目从概括情节、人物分析、情节作用和探究意蕴的角度出题,强调答题的精准度,答题角度的全面性。
答题过程中也可能遇到波折,但难度在正常围之,需要细心审题、理清答题思路。
论述类文本节选北师大教授郭英德的《成人不自在》,以悟空为例论述人面对“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中如何找到最佳位置。
选文体现对自由与约束的深层思考,摆脱了去年纯文艺理论的思考,既有文化色彩,又有现实反思意味,是一篇很不错的文化随笔,在设题上与去年类似。
2016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解析(精编)含附加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I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人人都希望自己▲,却很少有人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
其实生活很▲,你是不是诚心待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你越▲,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作,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然而至。
A.与众不同机敏焦躁B.与众不同敏锐浮躁C.标新立异机敏浮躁D.标新立异敏锐焦躁2.下列熟语中, 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B.人皆可以为尧舜C.化干戈为玉帛D.情人眼里出西施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B.“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岁月中大显身手。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渐渐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4.某同学从自己所写的文章里选出一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
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第一组:《看见<看见>》《书虫诞生记》《对话苏东坡》《家有书窝》第二组:《同桌的你》《伴我同行》《奔跑吧,兄弟》《没有麦田的守望者》第三组:《感悟青春》《我的“离经叛道”的话》《扪心自问》《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些什么》A.读书万卷寸草春晖我思我在B.悦读生活寸草春晖指点江山C.悦读生活那些花儿我思我在D.读书万卷那些花儿指点江山5.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③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④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A.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 B.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C.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 D.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2016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与解析(精编)含附加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I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人人都希望自己▲,却很少有人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
其实生活很▲,你是不是诚心待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你越▲,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作,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然而至。
A.与众不同机敏焦躁B.与众不同敏锐浮躁C.标新立异机敏浮躁D.标新立异敏锐焦躁2.下列熟语中, 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B.人皆可以为尧舜C.化干戈为玉帛D.情人眼里出西施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B.“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岁月中大显身手。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渐渐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4.某同学从自己所写的文章里选出一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
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第一组:《看见<看见>》《书虫诞生记》《对话苏东坡》《家有书窝》第二组:《同桌的你》《伴我同行》《奔跑吧,兄弟》《没有麦田的守望者》第三组:《感悟青春》《我的“离经叛道”的话》《扪心自问》《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些什么》A.读书万卷寸草春晖我思我在B.悦读生活寸草春晖指点江山C.悦读生活那些花儿我思我在D.读书万卷那些花儿指点江山5.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③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④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A.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B.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C.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D.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2016年江苏高考语文阅读
会明建从文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
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
事情已十年了。
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
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的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
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会明老早就编好了绳子三双草鞋,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
他算定这热闹快来了。
在开向前防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是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
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
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的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进哨兵旁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
”“我好象听见枪声。
”“说鬼话。
”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
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烂处就发了臭。
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虫爬行。
为了那太难看、与鼻子不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
④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
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太高兴的事情。
人人都并不欢喜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
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
于是,她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开火后就可以擢升营长。
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
⑤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有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些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来同这些副爷冒险做生意的。
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
一面是代连上的弟兄采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农民谈一谈话。
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的人,就很风光的说及十年前的故事,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只见过都督蔡锷两次,他说顺了口,就说是四五次。
2016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解析(完整、精校版)
2016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I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适当的一组是(3分)人人都希望自己▲,却很少有人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
其实生活很▲,你是不是诚恳待它,它一眼就能够分辨出来。
你越▲,越想取得,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尽力振作,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但是至。
A.不同凡响机敏烦躁B.不同凡响灵敏急躁C.独树一帜机敏急躁D.独树一帜灵敏烦躁2.以下熟语中, 没有利用借代手法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B.人皆能够为尧舜C.化干戈为玉帛D.情人眼里出西施3.以下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旧事历历,所有的经历都在光阴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B.“拣尽寒枝不肯栖,孤单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一辈子的喧闹,去寻觅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前人。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青年老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期望在以后的岁月中大显身手。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早春的小雨渐渐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4.某同窗从自己所写的文章里选出一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题目,编成集子。
所拟题目与各组文章对应最适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第一组:《看见<看见>》《书虫诞生记》《对话苏东坡》《家有书窝》第二组:《同桌的你》《伴我同行》《奔跑吧,兄弟》《没有麦田的守望者》第三组:《感悟青春》《我的“离经叛道”的话》《扪心自问》《当我发愣时我在想些什么》A.念书万卷寸草春晖我思我在B.悦读生活寸草春晖指点江山C.悦读生活那些花儿我思我在D.念书万卷那些花儿指点江山5.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预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适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①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③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④揭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A.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B.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C.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D.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2016江苏卷高考语文阅读题全解析
2016高考语文阅读题分析(江苏卷)总述2016年江苏语文高考试题着眼于《2016年江苏省高考说明》的相关要求,立足于大语文视野所关注的“传统与现代”的二重关系命题,基本保持了近几年试卷的结构、题型。
总体来说,题型规范,难度较前几年有所降低。
下面就阅读考查的试题作一评述。
惊喜的发现,今年文言文终于没有考佶屈聱牙式的说理的论述文了,而是选用了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一篇记叙类文本。
题型与去年一样,文言实词的理解较好解答,对文本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也是表达简洁,意思清楚,没有故意在每个选项上设置重重机关为难考生。
古诗词鉴赏,依然是紧贴《考试说明》,材料选择了“唐诗宋词”中的宋词——辛弃疾的一首即兴感怀,借古讽今的词。
考题设置上由去年的三道题变成两道题变成了两道,比往年少了一道,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概括、表达效果的分析以及情感的感悟体会。
值得注意的是,此词涉及到《史记选读》中《李将军列传》里的相关内容。
同时,第11题的命题方式与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的第101页“品读与探讨”里第二题如出一辙。
可见,语文的教学要回归语文教材、注重知识积累,平时训练要扣本扣纲。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的是沈从文的短篇小说《会明》,文本讲的是一个旧时代军队中的伙夫的事情,借他的视角讲述那个时代生命的卑微和老百姓对生活的基本诉求。
选材的宽广程度超越了去年《比邻而居》,深入人性的根本,突显悲悯、卑微但又乐观、坚强的双面人格,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认识。
四个题目从概括情节、人物分析、情节作用和探究意蕴的角度出题,强调答题的精准度,答题角度的全面性。
答题过程中也可能遇到波折,但难度在正常范围之内,需要细心审题、理清答题思路。
论述类文本节选北师大教授郭英德的《成人不自在》,以孙悟空为例论述人面对“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中如何找到最佳位置。
选文体现对自由与约束的深层思考,摆脱了去年纯文艺理论的思考,既有文化色彩,又有现实反思意味,是一篇很不错的文化随笔,在设题上与去年类似。
2016高考全国卷II(语文)逐题解析
2016高考全国卷II(语文)逐题解析适用地区:、、、、、、、、、、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
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其余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
但是,一名水手也许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
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
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
2016年高考试题(语文)江苏卷解析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I 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人人都希望自己 ______________ ,却很少有人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
其实生活很 ______________ ,你是不是 诚心待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
你越 ___________________ ,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作,默默耕耘,惊 和“异”,重在表示主观行为。
此处宜用前者。
“机敏”和“敏锐”的区别在于:它们虽都强调“敏”,但前者重在表示“机”,即“灵活”之意;后者重在表示“锐”,含“深刻”之意。
此处宜用后者。
“焦躁”和“浮躁”的区别在于:前者重在焦急,后者重在浮浅。
此处宜用后者。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
【名师点睛】解答这类题,一是要理解近义词语的含义和区别,二是理解句子的语境,要依据语境选择词语。
区别近义词,除了要注意构成语素的不同之外,还要注意词语在使用范围和表达程度以及感情色彩、 语体色彩等不同之处。
2 .下列熟语中, 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A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B .人皆可以为尧舜C .化干戈为玉帛D .情人眼里出西施 【答案】A 【解折】试題分析:題中,A 项的“刀姐"和腐鱼肉秤同k 所处的情境相似』所以是借喩。
其余三项中的血尧舜"是 用此词指代人群中的优秀人物,干戈”和'「玉帛"则分别次战争武器和友好物体指代战争和和平, 『『西術秤以美女名指代心爱之女子。
【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根据题目中的限定词语(比如此题中的“没有使用借代手法”),搞清“借 代”和比喻中的“借喻”的不同点:“借代”手法的特点是借某事物的特征代替某事物,借体和代体具有相 关性;而“比喻”中的“借喻”的特点则是,将某物比作另一物,借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著阅读与简析考向一比较探究型1.(2015·江苏卷)简答题(1)在《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鸳鸯说:“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篾片相公,拿他取笑儿。
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篾片了。
”鸳鸯她们要取笑的“女篾片”指谁?请结合本回情节,归纳她的性格特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边城》中,端午赛龙舟,二老失足落水,上岸后迎面碰上翠翠。
翠翠没有说话,到处找黄狗。
黄狗泅水而来,翠翠说:“得了,你又不翻船,谁要你落水呢?”翠翠对黄狗说话这一情节,体现了她什么样的心理活动?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鲁迅的《药》中,花白胡子等人说夏瑜“发了疯了”;夏四奶奶大声说道:“瑜儿,他们都冤枉了你……”请简要分析他们对于夏瑜态度的异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向二分条概述型3.简答题。
(1)《红楼梦》判词:“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判词所指是谁?“优伶”和“公子”指小说中的哪两个人物?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雷雨》中的侍萍经历了哪些人生悲苦?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评罗贯中写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请举出《三国演义》中的事例说明诸葛亮“多智而近妖”的具体表现。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向三提炼精要型5.概括说说《红楼梦》“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主要内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请简要说明林黛玉创作《葬花词》时的境遇。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简述《三国演义》“关云长水淹七军”的情节。
这一情节表现了关羽的什么性格特征?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向四鉴赏评价型7.《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结合人物形象,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试分析《老人与海》中“狮子”的形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综合巩固训练一、名著阅读题。
(15分)1.(2015·江苏卷)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三国演义》中,关羽接受曹操赠送的新战袍后,仍将旧战袍穿在外面,说明关羽生活简朴,对新战袍格外珍惜。
B.鲁迅《白光》中反复出现的“这回又完了!”既是指陈士成又一次的科举考试失败,也是暗示他对人生前景的绝望。
C.《子夜》开头,吴荪甫的一九三○铁笼汽车与吴老太爷的《太上感应篇》形成强烈比照,标志着资产阶级全面压倒了封建阶级。
D.第一幕开场时,哈姆莱特的父亲被克劳迪斯杀害,造成了哈姆莱特与克劳迪斯之间不断的争斗,全剧人物无一例外被卷入其中。
E.《老人与海》中,老人年轻时曾在黄昏时分看到海滩上的狮子,后来又多次梦到狮子,这里的狮子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青春。
2.(2014·江苏卷)简答题。
(10分)(1)《红楼梦》不同的版本中,凹晶馆联诗一回,黛玉的名句,一为“冷月葬花魂”,一为“冷月葬诗魂”。
请从小说情节和主题两个方面,分别说明“葬花魂”与“葬诗魂”的依据。
(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鲁迅《故乡》的结尾处,“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因为希望不过是“自己手制的偶像”。
接着,“我”又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两个想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反映了作家什么样的心态?(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名著阅读题。
(15分)3.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哈姆莱特》采用多线索布局,哈姆莱特、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三条线索安排得繁简得当、缓急有序,全剧气势跌宕起伏。
B.《子夜》中,当吴荪甫等待公债市场斗争能传来好消息时,王和甫却打电话告诉他,屠维岳已将资金投给了赵伯韬,这让吴荪甫深感大势已去。
C.《老人与海》的故事情节首尾呼应:开端是小男孩曼诺林在黎明时分送圣地亚哥出海;结尾是圣地亚哥扛着工具回来,小男孩再来看他。
D.《阿Q正传》中写阿Q临死前,感到最遗憾的事有两件:一是画押时,圆圈没有画圆;二是游街时,没有唱出几句戏。
E.《三国演义》中写诸葛亮出山时,先写司马徽推荐,后写徐庶再荐,之后用刘备三顾茅庐等情节来铺垫请出诸葛亮。
4.简答题。
(10分)(1)《红楼梦》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中湘云、袭人劝说宝玉,宝玉听了大觉逆耳,并称赞林黛玉从来不说这样的混账话。
他们跟宝玉说了什么混账话?黛玉听到宝玉的表白后又喜又惊,又悲又叹,请具体说明原因。
(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这是《茶馆》中谁的台词,他为什么要这样说?(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著阅读题。
(15分)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王熙凤设“调包计”定下宝玉和宝钗的婚事后,黛玉无意中从紫鹃处得知了消息,从此一病不起。
绝望之中的黛玉亲手将代表她纯真爱情的诗帕焚毁,切断一切与所爱的人的关联。
B.泰戈尔《飞鸟集》歌颂了自然、生命与爱情,诗句如格言般短小精致,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和隽永的哲理性,语言清新,意象美妙。
C.《茶馆》的语言既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
比如第二幕中,报童向王利发推销报纸,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这句话反映了政局动荡、军阀混战的现实。
D.《呐喊》塑造了一群独特的母亲形象:《药》中的华大妈、《明天》中愚昧而充满质朴母爱的单四嫂子,《风波》中生性懦弱隐忍的七斤嫂,《社戏》和《兔和猫》中和蔼可亲、勤劳善良的“我的母亲”。
E.《老人与海》描写了主人公圣地亚哥驾一叶小舟在海上捕大马林鱼时与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作品表现出来的硬汉精神具有象征意义:这样的硬汉,“你尽可能把他毁掉,但就是打不败他”。
6.简答题。
(10分)(1)“古怪形容异,清高体貌疏。
语倾三峡水,目视十行书。
胆量魁西蜀,文章贯太虚。
百家并诸子,一览更无余。
”这首诗写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哪一个人物?请简要叙述“目视十行书”所写的事件。
(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子夜》第七章结尾写到:“他(吴荪甫)已经突破了重围,在两条战线上都得了胜利;李玉亭报告的什么大计画——也不妨说是大阴谋,此时在这胜利光下也不再能够威胁吴荪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