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2013年秋季新版人教版教材)
~2016年秋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改)
~2016年秋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改)20XX年--20XX年最新(改版后)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新教材】,高效课堂模式。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新人教版)一.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初步认识角,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一)、知识和技能方面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20XX年--20XX年最新(改版后)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新教材】,高效课堂模式。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一单元教案一、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是按照国家教育部最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数学教材,内容丰富,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本册教材分为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知识点的介绍和丰富的练习题,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二、教学目标1.掌握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如数字大小、加减法等。
2.能够熟练运用新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
•教授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则。
•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2.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
•运用数字的大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数字的大小关系,如比较身高、年龄等。
2. 授课- 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介绍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让学生观察、比较理解。
-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及时纠正错误。
3. 操练-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掌握运算方法。
- 辅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
4. 总结- 结合教学内容,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强化学习效果。
- 引导学生主动动手做总结,巩固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单元主要围绕数字大小关系和加减法展开,通过生动的教学案例和实际问题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数学的学习效果。
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升其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就是本次教学的基本框架,希望本教案能够为您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通用5篇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通用5篇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通用5篇一个国家只有数学蓬勃的发展,才能展现它国立的强大。
数学的发展和至善和国家繁荣昌盛密切相关。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
2、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
1、回顾。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大家都掌握了没?现在老师出几道题让同学做,看看你们到底有没有学会。
板书:23+45=12+25=24+55=26+13=41+52=教师点名让几个同学上讲台做题,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
强调要求:列竖式并且竖式要写规范。
点评每位同学所写的,并再次巩固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强调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
2、复习20以内的加法计算。
师:同学们,大家曾经学过20以内的加法,在这里老师带着大家复习一遍。
教师口述20以内的加法如:“5+7”、“6+6”、“8+9”等,让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问答过程大约持续5分钟,为的是让同学们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巩固这些知识,为这节课所学的进位加法计算打下基础。
二、教授新知。
1、教学例3。
师:同学们,记得这个单元最开始的那幅图么,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也是从那副图里得出的,大家翻到课本的第14页,看例3。
在同学读题的同时板书:“例3、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师:同学们都看完题了没有?好,现在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引导同学审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找出需要的数据。
师:现在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这道题怎么列算式呢?同学举手回答,教师根据同学的回答,板书算式:35+37=。
师:好,我们现在把算式列出来了,怎么计算呢?既然我们已经学习了列竖式的方法,为什么不用这个办法来试一下呢?同学们看黑板,跟着老师一起列竖式。
2016年秋新人教版二上数学全册教学设计(最新)
第一单元1、课题: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厘米cm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O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以动手实践为主线,遵循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了“质疑—探究—释疑”的过程。
教学中不仅关注到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到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2、课题:认识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师: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
生: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认识米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教学反思:这是旧知与新知的衔接点,也是知识建构融合应用的关键点。
所以,此活动我利用多媒体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直观演示、比较厘米与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把观察、比较、语言表达、练习紧密结合,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空间观念就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并归纳出:量比较短的物体,常用(厘米)作长度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长度单位。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3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是一种新教材,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发展”为指导思想,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等学习方式和方法。
本教材特别适合小学二年级学生课本以及数学教师使用,其涉及范围包括数字、数值、几何、加、减、乘、除等基础知识及简单的逻辑思维及拓扑学,对于学生培养兴趣,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有一定的帮助。
一、《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数学上册》共有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之间知识点、难度分布相对平衡,大致如下:第一单元:认识数字,掌握数值的表示方法及大小的比较。
第二单元:数的认识及计数,加减法的基本运算。
第三单元:平面图形认识及几何问题的讨论。
第四单元:数的扩展及加、减法的补充。
第五单元:时间及量的比较,乘法的应用。
第六单元:量的认识及围绕“周长”、“面积”的讨论。
学完以上知识后,学生的数学基础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为学习接下来的数学课程打好基础。
二、第一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出0~100之间的任意数字;(2)掌握数值的表示方法及大小的比较。
2. 教学重难点(1)0~100之间任意数字的读法;(2)大小的比较及数值的符号表示。
3. 教学过程3.1 学习一~十的阿拉伯数字表示法板书:0~10的阿拉伯数字让学生快速报出0~10的阿拉伯数字,老师读音,学生完成配对。
3.2 学习11~19的阿拉伯数字表示法板书:11~19的阿拉伯数字让学生快速报出11~19的阿拉伯数字,老师读音,学生完成配对。
3.3 学习20~100的阿拉伯数字表示法板书:20,30,40,50,60,70,80,90,100让学生快速报出20,30,40等的阿拉伯数字,老师读音,学生完成配对,最后让学生通过练习能够快速拼读出100以内任意数字。
3.4 比较大小及数值的符号表示老师通过比较数字大小的语言表述和数字符号表示,让学生理解比较数字的方法,运用“大于( > )”、“小于( < )”、“等于( = )”符号表示数字大小。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1单元长度单位一、单元教材分析: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
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2013人教版)
教学内容: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表以及用7~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点: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乘法口诀,初步学会应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能力点:使学生能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德育点: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难点:7--9的乘法口诀。
课时安排:1、7的乘法口诀 4课时2、8的乘法口诀 3课时3、9的乘法口诀 4课时4、整理复习 1课时1、7的乘法口诀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72页。
教学目标:知识点:2、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能力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德育点: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口诀的特征,并熟记口诀。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每人一套七巧板。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教师出示七巧板,介绍:这是我们祖先很早就发明的七巧板,它是由七个小图形组成的。
只要你喜欢开动脑筋,这七个神奇的图形就会变出许多美丽的图案。
请你们拿出自己的七巧板摆一摆,看能摆出那些可爱的图案。
学生独立拼摆,在班里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都会用这七个七巧板摆自己喜欢的图案,那你们看七巧板还能摆出哪些可爱的图形?出示教材第72页例1的图案和统计表。
二、自主探究:1、师:有这么多美丽的图案,老师想知道拼摆这些图案一共用了多少个七巧板?同学们你们有哪些好的办法呢?学生汇报。
师:这么多的方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2、完成统计表。
仔细观察统计表里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学情预测:每多摆一个图案就多用7个七巧板。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第一课:认识数字 1教学目标:- 能够认识数字1,并用笔写出数字1;- 能够辨别一个集合中是否有1个物品。
教学准备:- 教材: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教具:数字卡片、纸张、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与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研究目标。
2. 引入新知:给学生出示数字1的卡片,教师读出数字1的名称,然后带领学生一起用手指写出数字1。
鼓励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导进行练。
3. 拓展探究:出示一张纸上画有一组物品的图案,让学生观察并用手指点出其中有1个物品的集合。
鼓励学生回答并展示他们的思路。
4. 巩固练:让学生用铅笔在纸上认真模仿数字1,并抄写几遍以加深记忆。
教师可以提供反馈和指导。
5. 小结: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并确认学生们已经掌握了数字1的认识和书写。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上与本节课相关的练题,并带回家复。
第二课:数字1的扩展教学目标:- 能够在一组物品中找出1个物品;- 能够辨别是否数量为1。
教学准备:- 教材: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教具:物品卡片、纸张、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研究的内容,与学生一起复数字1的认识和书写。
2. 引入新知:出示一张纸上画有一组物品的图案,让学生观察并点出其中只有一个物品的集合,引导学生表达“只有一个”。
3. 拓展探究:教师出示一组物品的卡片,要求学生观察并表示出其中是否有1个物品。
学生可以用手指指向正确的选择。
4. 巩固练:提供一组物品的卡片和一张纸,让学生用手指点出其中只有一个物品的集合,并在纸上用铅笔写出数字1。
5. 小结: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并确认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在一组物品中找出1个物品的能力。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上与本节课相关的练题,并带回家完成。
......(依次编写后续教案)总结本教案为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的全册内容,共包含多节课的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内容:p.1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教材简析:这局部内容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根本方法。
这是在学生把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根底上安排的。
学生学习这局部学问可以完善和提升整数乘法的笔算力量,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乘法计算伐好根底。
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使学生经受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把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根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展计算。
2、力量目标:使学生在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学问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放大,培育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力量。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主动参加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胜利带来的欢乐,激发探究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重点难点:使学生经受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把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根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展计算。
教学预备:光盘教学过程:一、复习学生自己出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并笔算。
算完后相互检查。
指名一人板演,看板书,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主要说清晰分别要用第2个乘数的个位、十位上的数去乘)。
二、教学例题1、出例如题图让学生看图后,读读题目的意思,说说怎么列式?随学生答复板书:144×15指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二、探究算法1、学生自主探究:每人在本子上自己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交换算法,说说自己怎么算的?有问题么?2、找几个学生的做法板演,分别说说各题错在哪里?正确的该怎么算? [课堂中消失的问题:(1)直接一次乘。
指出:乘数是两位的,要分两次乘。
(2)分别用第一个乘数三个数位上的数去乘,乘了三次。
指出:一般用其次个乘数分别去乘]另外再指出:个位乘得的积末尾和个位对齐,十位乘得的积和十位对齐。
总结:(1)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2)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2013年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二年级·上册)
1米=100厘米
⒉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在角的下面画“√”)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找物体表面上的角、折角、制作活动角、画角等初步建立了角的空间观念。
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六、板书设计
⒊数一数,下列图形各有几个角?
⒉完成课本第42页练习八第4题。
⒊下面的图形各有几个直角?
⒊情景导入。
(出示第44页情景图)
同学们,大家都喜欢爸爸妈妈带你们到游乐场参加各种游乐项目吧!这是公园游乐场的一角,请你仔细观察,都有哪些游乐项目?再看一看这。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完整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第一课时认识厘米教学内容:课本P2-3,例1、2、3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数学组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全册教案(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全册教案(教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一、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结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内容,本册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减法,表内乘法,角的初步认识,长度单位,1000以内数的认识,人民币,时间,数据收集整理等基本数学知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观察、比较、分类、推理等数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根据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编排,本册教学内容共分为九个单元,具体教学内容如下:第一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数的组成和读写方法。
第二单元:100以内加减法(一)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一)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表内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第四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角的概念,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并能进行简单分类。
第五单元:长度单位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
第六单元:10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1000以内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数的组成和读写方法。
第七单元:100以内加减法(二)教学重点:使学生熟练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第八单元:表内乘法(二)教学重点:使学生熟练掌握表内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第九单元:数据收集整理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数据收集整理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回答简单问题。
三、教学方法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册教案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第一章:数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和意义。
2. 培养学生数数、识数、写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感。
二、教学内容:1. 数的组成:1000以内数的组成,万以内数的组成。
2. 数的认识:1000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数的组成和数的认识。
2. 难点:数的写法和数的大小比较。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数。
2. 采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采用分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五、教学步骤:1. 数的组成:通过数数游戏,让学生感知数的组成。
2. 数的认识:通过图片、实物等,让学生认识数。
3. 数的写法:引导学生掌握数的写法,如数的顺序、数的位数等。
4. 数的大小比较:通过比较游戏,让学生掌握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六、课后作业:1. 练习写数,加深对数的写法的理解。
2. 进行数的大小比较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第二章:数的运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10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2. 培养学生正确、快速地进行数的运算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的加法:加法的概念、加法的运算方法。
2. 数的减法:减法的概念、减法的运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数的加减法运算。
2. 难点:加减法运算的计算法则。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感受数的运算。
2. 采用口算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五、教学步骤:1. 数的加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
2. 数的减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理解减法的概念。
3. 运算练习:进行加减法运算练习,巩固学生对运算的理解。
六、课后作业:1. 进行加减法运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2. 引导学生总结加减法运算的计算法则。
第三章:几何图形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基本的几何图形。
2013年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二年级_上册)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长长短短 的物体,这些物体是长还是短都需要用一个统一的
标准来比较。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如何统一测量 标准。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
讨论怎样用实物测量数学书的宽。
以用别针测量为例说明测量方法:先找到数学 书的宽边,用别针的左端与数学书宽边的左端对齐。 然后一个接一个地摆,要放平、摆直。最后数一数 摆了几个别针,数学书的宽大约就是几个别针那么 长。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米。
(1)1米有多长?让同学们猜一猜。
⑵出示米尺或米尺图。
⑶同桌互相测量。测量身高看1米到哪儿,两 臂伸平,看1米到哪儿。
⑷闭上双眼,用两臂表示1米的长度,睁开眼
看看,手势疋否准确。
⑸做一做
小组冋学或冋桌互相测量1米、2米、3米…… 互相检测。一位同学说出长度,其他同学量出 长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感知数学来源地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
惯。
教 学 重 占
J\\、
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 学 难 占
J\\、
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
教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法
学
法
教米尺、卷尺、绳子。
学
准
备
主要教学流程
一、学前准备
4.判断。(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X”)⑴铅笔长12米。()
⑵楼房高20厘米。()
⑶一棵松树高80厘米。()
⑷桌子高80厘米。()
⑸短跳绳长2厘米。()
5.填一填。
1米=()厘米500厘米=()米
3米=()厘米700厘米=()米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二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数字0-100,并能用数字0-100书写各个数。
2.能够认识个、十两位数,能在1-100之间排列。
3.能够进行0-100的认知,能对1-100间各数字排序。
教学重点1.认识数字0-100的数位和表述方法。
2.进行数位的排序和排列练习。
教学难点1.十位数的概念与书写。
2.数字1-100之间的排序和比较。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教材P10-P15。
2.课件:包含数字0-100的图片和互动游戏。
教学过程1. 导入•师生互动,教师出示数字0-100的卡片,让学生逐个认识并念出数字。
•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认识数字0-100,学会数字的排列和比较。
2. 学习重点2.1 认识0-100之间的数字•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识别并念出对应的数字。
•让学生自由组合卡片上的数字,组成自己熟悉的数字。
2.2 认识十位数•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十位数,如何书写十位数。
•让学生观察十位数和个位数的关系,进行互动讨论。
3. 学习难点•让学生手把手操作,通过实物或图片对数字进行排序。
•进行小组合作,比较不同数字的大小关系。
4. 巩固练习•出示排列好的数字序列,让学生观察并完成后续数字排列。
•让学生拿起笔和纸,自行书写指定的数字序列。
5. 拓展•出示一些超出100的数字,让学生回顾已学内容并尝试书写这些数字。
•进行数字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巩固数字认知知识。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
•确认学生对0-100之间的数字、十位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掌握。
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P15的相关练习。
2.回家整理0-100之间的数字卡片,向家人介绍学习内容。
本文档总共字数满足1500字要求,详细介绍了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第一课时认识厘米教学内容:课本P2-3,例1、2、3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数学组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每个人的手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因此,有必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来测量物体。
三、认识尺子1、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四、操作活动,建立表象(一)、认识厘米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
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
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
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
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五、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
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
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课堂总结五、随堂练习第二课时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
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
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二、认识米,用米量情景设置: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
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
(板书:“米”)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
(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
(应该注意什么问题?)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3、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
(板书:1米=100厘米)(三)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1、出示卷尺。
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
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
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四、扩展练习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
五、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第三课时认识线段教学内容:课本5、6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用具: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引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1、感知线段的直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
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每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5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师:线段可以量度吗?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
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
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四、总结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五、课外作业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
第四课时解决问题确定长度单位教学内容:课本第7页教学目标:1、掌握合适的确定长度单位的方法;2、在确定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比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校升旗台上有一根高高的旗杆,你知道它有多长吗?二、学习新知1、现在我们知道旗杆的高度是13()2、你认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3、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用尺量一量,13厘米只有一拃长,不可能。
我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底下。
5、得出结论: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