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践行“生”“动”、有“数”的课堂——兼评周莎执教的“从分数到分式”一课
八年级数学上册高效课堂(人教版)15.1.1从分数到分式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针对分数与分式的知识点,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如分数与分式的区别与联系、分式的性质等。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共同探讨分数与分式的性质、运算规则等。小组合作任务包括但不限于:讨论问题、共同完成练习、互相讲解解题思路等。在此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小组的整体学习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和信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具备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3.通过数学学习,引导学生认识数学在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具备诚实、公正、合作的人格品质。
3.分式的性质与运算:结合教材,讲解分式的性质和运算规则,如分式的乘、除、加、减等。通过具体例题,让学生掌握分式的运算方法。
4.分式方程的解法:介绍分式方程的解法,并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本节课学习的分式性质、运算规则等方面进行讨论,共同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互动
小组合作是本案例的一大亮点。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成果,激发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同时,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人教版从分数到分式说课稿(1)
在探究拓展作业部 分,对于本节课的难 点,分式有意义时满 足的条件进行考察, 通过在分母也带上分 式,考察学生要记得 分母的分式也要满足 分母不能为 0.
板书设计:
16.1.1 从分数到分式 一、整式 二、分式:
一般地,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叫做分式。 三、分式有意义:
加的提高学
在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出上面的结果之后,我就会给学生总结出分式的概 生的积极性,
念:一般地,如果 A,B 表示两个整式,并且 B 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 提 高 学 生 学
A 叫做分式。 B
习的兴趣。
在给学生概括完分式的概念之后,给学生提出一个思考:
设计意图:
分式中的分母应满足什么条件?
引导:分式的分母表示除式中的什么呢?(除数) 除数应满足什么条件?(不能为 0)
说教法:
③、自主探究、研讨发现的教学方法: 知识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 脑、与同学合作交流,积极思考探究获得,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 得到成功的喜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 趣。
说学法:
由于八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表现欲强, 但是思考问题不全面, 已 有的认知水平不强, 所以根据教材和新课标对学生知识及能力层面的要求, 以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接受能力, 在本节课中, 我将让学生 采取小组合作, 讨论交流, 观察发现, 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 并在学习中渗 透观察、类比、归纳的数学学习思想。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主动探究--主动总结----主动提高, 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让他们在感知知识的过程中, 提高他们的探索----发现----实践----总结的能力。
会很有兴趣想要去
1、 100 20 v
境
类比分数学习分式 发展数学抽象素养——对“从分数到分式”一课的点评
“从分数到分式”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分式”一章的起始课,主要内容就是分式的概念以及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对于这节课,可能很多教师会认为内容很简单,但实际上,这节课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分式概念的建立体现了通过数学抽象建立数学概念的一般过程,而这一过程又是通过与分数进行类比来完成的,这也体现了研究分式的基本方法.执教教师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这节课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到数学思想、数学活动经验的处理都是比较到位的.具体地讲,有以下几点.一、类比分数学习分式,体现学习分式的基本方法本节课教学起点把握明确,充分体现了这节课的标题——从分数到分式,处处渗透类比分数学习分式的思想.在分式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执教教师首先结合对三个实际问题的讨论,同时得到分数和分式;接下来通过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分数与分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一步通过类比、观察,发现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是整式,并且分母中含有字母的特征.从而类比分数概念给出分式的概念;再通过问题,辨析数字系数的整式与分式的本质区别.这一过程如同抽丝剥茧,使学生逐渐明晰分式概念的内含和外延.在类比分数学习分式概念的过程中,执教教师还注意让学生体会从数到式的拓展对数学发展的作用.我们知道,从算术到代数是数学的一大进步,这一进步就体现在由于字母表示数,字母可以和数一样进行运算,这样首先使得问题的表示和解决变得简单,这实际上也是代数方法比算术方法优越的原因.另外,由于字母可以表示不同的数,因此式比数更具有一般性,因此式也是对数的抽象.执教教师的这节课也注意了让学生经历由数到式的抽象过程,并且专门设计了问题让学生体会式比数更具有一般性这一特点.在分式有意义的教学过程中,也是从数式通性出发,让学生理解因为分式的分母表示除数,而除数不能为0,因此要使分式有意义,分式的分母不能为0.二、结合列式问题引出分式概念,体现分式表示数量关系的基本特征式的内容不仅仅是学习方程和函数的运算基础,它还有表示数量关系的基本特征,这与方程表示等量关系、函数表示变量关系是一致的,并且列式表示数量关系也是用方程表示变量关系和用函数表示变量关系的基础.因此,引入分式的概念要像引出整式的概念一样,即要从列式表示数量关系出发,这实际上也是在为后面学习分式方程分散难点.在本节课中,执教教师设计了具有浓厚新疆地域特色的去喀纳斯旅游中的三个问题,包括一个面积问题、一个行程问题、类比分数学习分式发展数学抽象素养——对“从分数到分式”一课的点评李海东摘要:分式起始课的学习,应重视通过列式问题引出分式概念,体现分式表示数量关系的基本特征;应重视问题设计,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类比分数学习分式概念及分式有意义的条件,体现学习分式的基本方法.关键词:分式起始课;类比;列式表示数量关系收稿日期:2017—12—26作者简介:李海东(1973—),男,编审,主要从事中学数学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国数学教育2018年第5期(总第185期)№5,2018General ,№185ZHONGGUO SHUXUE JIAOYU··19中国数学教育2018年第5期(总第185期)一个体积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列出分式表示数量关系,体现分式是对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抽象.三个问题中,每个问题都涉及用分数表示结果和列分式表示数量关系的内容,又进一步体现了分式是对分数的抽象,进一步发展了学生数学抽象的素养.三、精心设计问题,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本节课从教学设计到具体课堂,执教教师都重视问题设计,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引导,通过问题引导学习.整堂课下来也比较流畅,提出的问题比较到位,对学生的引导也比较到位.板书,以及让学生板书也比较规范.例如,课上,执教教师设计了一个表格,通过计算一些分式的值,自然地探索出了分式有意义和分式值为0的条件.学生在填表的过程中,再次感受到了分数与分式的关系,感受到了分式的值会随字母取值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等.再如,在处理分式的值何时为0时,开始学生的回答只是指出分子为0,并没有说明分母不为0,这时执教教师并没有立即纠正,而是先放了过去(在黑板相应位置留了位置);在后面处理分式x 2-1x-1时,学生出现了问题,执教教师再将原来的结论补充完整.这样的处理是按照学生的认知思路进行的,让学生通过认知冲突来理解概念、辨析概念,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四、利用微视频进行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学习内容执教教师采用了一段视频微课,对本节课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包括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知识中蕴涵的思想方法、本节课的研究方法等.这种总结形式很新颖,概括总结也比较到位.通过对多媒体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是在利用微课视频进行小结之前,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主要还是在知识方面.例如,分式的概念、分式与分数的区别、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为0的条件等.缺少对本节课蕴涵的思想方法,以及本节课研究过程和方法的总结.实际上,这节课在前面对这些方面的处理还是比较好的,这里直接用视频替代,学生体会不够深刻,还是有些遗憾.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其中,分式有;整式有.【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分式概念的了解情况. 3.当m时,分式2m3m+2有意义.【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分式有意义条件的理解情况.六、教学反思为了让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将要得出的三个分数、三个分式纳入喀纳斯之旅的故事情境中,达到了从分数到分式的自然过渡,但是故事情节稍显牵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列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是初中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并用字母表示数,让学生列式得到足够多样的分式,感受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事物的过程.通过学生活动类比分数,抽丝剥茧,得到分式的特点,从而抽象分式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数学抽象的素养.表格的设计蕴含多个结论,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得到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感受分数是分式中字母取某些值时的结果,分数与分式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顺便得到分式值为0的条件.通过表格中的分式,让学生得到分式值为0的前提是分式的分母不为0这一结论有困难,故设计了拓展应用.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尊重学生,顺应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数学知识的自然生长,这是每位数学教师不断追求的方向.参考文献:[1]吴增生.发展抽象素养视角下的分式概念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7(7/8):3-7.[2]罗增儒.核心素养与课堂研修(续)[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7(9):2-5.(上接第18页)··20。
从分数到分式教学设计(共5篇)
另一方面,本节课在处理分数与分式的不同时,老师板书到黑板上,引导学生再次发觉“类比”这一思想方法的的好用性,并通过找寻、表述共同点,进一步总结出“分式的意义”。
这样的设计技能培育学生的发散思维,也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实力,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中驾驭了对比总结定义的方法。
)练习1:下列各式中哪些是分式?哪些是整式?它们的区分是什么?①1x142a-5xm-n,②,③,④,⑤,⑥,⑦ , 222x33b53x-ym nx22x1c4a2⑧2,⑨ ,⑩ 。
x-2x13(a-b)a分式有:;整式有:。
两类式子的区分是:在学整式时,给出其中字母一个确定值,能够求出整式的值,类比整式,给出其中字母一个确定值,我们也能够求出分式的值,咱们以1为例,请自选一个你喜爱得数,代入分式中x1求值。
由于我们选的数不同,代入到同一个分式中,得到的答案不同,看来分式比分数更具有一般性。
是不是全部的数都能带到分式中来?为什么?接下来咱们再次类比分数有意义的条件再探究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设计意图:老师在“分式的定义”与“分式有意义的条件”两个环节的过度上特别自然,在“分式比分数更具有一般性”“是不是全部的数都能带到分式中来?为什么?”问题及其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在无意识中总结出来,效果较好。
)二、再探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加深理解例1 下列分式中的字母满意什么条件时分式有意义? (1)x yx12.; (2);(3);(4)x yx153b3x学生解答后,小组展示,并总结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老师最终强调分母B的整体性。
(板书:整体性)以上题目,假如不变更解题思路,你还可以怎么问?引出分式无意义的条件(板书:分母=0分式无意义。
)(设计意图:此环节接着以问题作为激活学生思维的刺激因素,激发学生产生合理的认知突变,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爱好;“以上题目,假如不变更解题思路,你还可以怎么问?”用问题作为探究的前提,引导学生探究的爱好,在探究的基础上获得学问。
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
《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云阳县实验小学李萍尊敬的各位领导、亲们:大家下午好!今天就周老师这节《分数的初步认识》,听课后谈谈我的一点感受,不足之处,请各位多多指教。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提出:“让学生从做中学。
”周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了“做数学”的过程。
她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灵活的引导,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习的舞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抓住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以“平均分”为分数初步认识的核心。
(平均分)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的常识”。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本节课,周老师一开始就通过操作,直观展示平均分的过程,让孩子们感悟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初步理解1/2的含义,经历分数形成的认识过程。
二、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在认识了1/2的基础上,周老师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学生,放手让学生借助学具自己去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分数、研究分数。
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
在本节课上,我们欣喜地发现,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不仅顺利地创造出了四分之一、八分之一,而且还认识了四分之三、八分之七等分数,说明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
三、有层次的练习设计是提高有效课堂的保证。
(拓展训练)1.看图写分数从具体到抽象,进一步加深了对分数的认识。
孩子们明白了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分数来表示,突出了对分数本质含义的理解。
2.判断题重点检查了学生对分数含义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只有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才能用分数来表示,再次强调了分数的本质属性“平均分”。
听完周老师这节课,我深切地体会到,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仅是关注学生获得怎样的结果,更应该关注他们是否经历了自主探索的过程。
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实践、探究与交流的过程,才有可能懂得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有关从分数到分式说课稿优秀15篇
有关从分数到分式说课稿优秀15篇从分数到分式说课稿精选篇1各位评委: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式的乘除法(第1课时)》,选用是人教版的教材。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这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等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是八年级数学第十六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分式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和因式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分式的乘除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分式加减法和分式方程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因此,这节课在整个的初中数学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这节课内容特点,考虑到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对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理解并掌握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能进行简单的分式乘除法运算,能解决一些与分式乘除有关的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经历从分数的乘除法运算到分式的乘除法运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类比的探究能力,加深对从特殊到一般数学的思想认识。
3.情感目标: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渗透类比转化的思想,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运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运算。
教学难点: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乘除运算。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二、说学情1.学生已经学习分式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和因式分解,通过与分数的乘除法类比,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2.八年级的学生接受能力、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有很大变化和提高,自学能力较强,通过类比学习加快知识的学习。
三、说教法学法(一)说教法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标改革的`目标,新课标要求把过去单纯的老师讲,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
数学课堂实录--从分数到分式
课题:从分数到分式【设计思路】学生在小学学过分数,其实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所以其性质与运算是完全类似的.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用字母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其中包括整式与分式等数量关系.在相关的学习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类比、猜想以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解决相关问题.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意在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类比、归纳、概括等途径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课堂流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整式?什么是单项式?什么是多项式?(学生口答)2、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不是整式?两者有什么区别?a 21;2x+y ;2y x - ;a 1 ;xy x 2- ;3a . 3、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分式的概念:一般地,形如B A 的式子叫做分式,其中A 和B 均为整式,B 中含有字母。
分式BA 中,A 叫做分子,B 叫做分母。
提问:我们小学里学过的分数有意义的条件是什么?那么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什么? 归纳:分式的分母也表示除数,由于除数不能为0,所以分式的分母不能为0,即当分式B A 中B ≠0,分式BA 才能有意义,否则无意义。
4、例题讲解: ①当x 时,分式11+-x x 有意义; ② 当x 时,分式11--x x 有意义;③当x ,y 满足关系 时,分式yx y x -+有意义; 分析:已知分式有意义,就可以知道分式的分母不为0,进一步解出分母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5、聪明的你能写出以上各式无意义的条件吗?他们值为零的条件呢?归纳: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什么?分式无意义的条件是什么?分式值为零的条件是什么?6、练习:测学【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加深对分式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式概念理解上的难度,但有一些内向的孩子回答问题不积极,也不喜欢和同学交流,甘当一个观众而不是课堂的主角。
听课后心得体会
听课后心得体会巫师附小刘时菊带着期盼,带着对教书的那份不变的激情,我有幸走进了平湖小学几位教师的课堂。
听了四节课,每个教师都展现了他们的风采,各有千秋,让我受益匪浅。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百分百的完美。
现就给我影响最深刻的一节数学课《分数的意义》谈几点体会。
一、关注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学的艺术,不是传授而是激发和唤醒,所以老师要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材料,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在《分数意义》教学中,教师课前谈话非常富有调动性。
一幅神奇的变换图把孩子带入一个奇妙的世界。
“一个苹果,一盘苹果,一桶苹果、、、、”把孩子带回课堂。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接下来的数学教学进行了情感铺垫。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新课标强调: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变为“会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引导者。
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只作恰如其分的点拨,不能一问一答的大包大揽。
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主动探索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上,老师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分棋子,分饼干。
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获得知识。
我觉得让学生自己创造分数这个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三、教师的激励到位唐老师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不断。
如“你说的真好”“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等。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
对于整个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
四、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唐老师在在课堂上能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与同伴交流,并给足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具体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如《认识四分之一》中,生生合作、师生合作。
达到了预设的效果。
六.练习设计有层次性练习设计重视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不断发展。
八年级数学上册听课记录:第十五章分式《分式:从分数到分式》
新2024秋季八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第十五章分式《分式:从分数到分式》听课记录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分数与分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分式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能够识别并写出简单的分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数到分式的过渡学习,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概念的扩展与深化,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面对新知识时的积极态度。
二、导入教师行为:•教师首先回顾分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如分数的表示方法、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等。
•接着,教师展示一个实际问题,如“一个长方形的长为a米,宽为b米(b=0),求其面积。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表达式表示这个面积。
•教师提出疑问:“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都是变量,那么它的面积应该如何表示呢?”由此引出分式的概念。
学生活动:•学生回忆分数的相关知识,为学习分式做准备。
•认真听取教师的问题,思考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长方形的面积,并尝试给出答案。
过程点评:•教师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分式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3.1 从分数到分式的过渡教师行为:•教师明确指出,当分数的分子或分母(或两者)由数变为整式时,就形成了分式。
•通过对比分数和分式的表示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举例说明,如分数21变为分式2x,再进一步变为x−1x+1等,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分式的一般形式。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理解分数到分式的过渡过程。
•观察教师给出的例子,尝试总结分式的一般形式,并与同学交流讨论。
过程点评:•教师通过举例和对比,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分数与分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学生掌握分式的概念。
•学生通过观察和总结,提高了自己的归纳能力。
3.2 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师行为:•引导学生探究分式的基本性质,如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母不能为0)、分式相等的条件等。
从分数到分式优质课教学设计一等奖及点评
《22.1.1 从分数到分式》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分式的定义、分式有意义的条件.2.内容解析数与式是数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分数与分式是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即相对于分式而言分数是具体的、特殊的对象,分式是把具体的分数一般化后的抽象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数式通性,寻找分数与分式的联系,在学生对分数已有的认知基础上类比分式与分数,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地去认识分式,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刻,仅从形式上了解,缺乏对本质属性的认识,因此需要引导学生从分式的分子、分母构成方面来分析和研究,同时也明确整式和分式是两种不同的代数式,这样的学习过程对于本章接下来的学习起到了引导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分式的定义.二、教学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掌握分式概念,能用分式表示数量关系.(2)掌握分式有意义的条件.(3)经历分式概念的自我建构及用分式描述数量关系的过程,学会与人合作,并获得数学学习常用的类比、转化、抽象概括等数学方法.(4)通过亲身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2.目标解析分式与分数具有类似的形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分数的认知基础,借助小组合作交流,加强归纳总结;并使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突出类比在本节课学习的作用,也为后续本章的学习奠定基础,注意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练习使学生切实掌握它们.三、学生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分数和整式的相关知识之后,进一步将知识拓展,引入分式的概念,设计开放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前面整式的研究,学生已经对“式”的探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乐于参与探究性活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在分数学习中,学生了解了分数无意义的条件,而本节课分式的学习是从数到式的抽象,学生在探究分式有意义时会出现困难.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四、教学策略分析学生通过列式、观察、思考、归纳得出分式的概念,但是学生得出的概念相对零散,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学生互相补充,明确分式的特点,将概念补充完整.在独立思考总结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时学生会遇到困难,我设计了活动,也采用了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互帮互助,从而解决问题. 同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内容,我选取学生所提供的分式,并为学生设计了材料单,利用表格,让学生通过计算求值进而进行直观对比,体会并发现得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并在小结时进行全面总结,加深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理解.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师生活动】学生观看PPT并回答问题.问题:某健美操小组共有3名男生和7名女生,买男款体操服共花费500元,女款体操服共花费n元,则男款体操服每套( )元,女款体操服每套( )元,平均每套体操服( )元.变式1:某健美操小组共有3名男生和b名女生,买男款体操服共花费500元,女款体操服共花费n元,则男款体操服每套( )元,女款体操服每套( )元,平均每套体操服( )元.变式2:某健美操小组共有a名男生和b名女生,买男款体操服共花费m元,女款体操服共花费n元,则男款体操服每套( )元,女款体操服每套( )元,平均每套体操服( )元.【师生活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列出整式和分式,并说清依据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计的数学问题由学生感兴趣的学校活动小组进行延伸,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并且解答问题时都利用了数学的除法运算原理,使学生们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在原有题目中进行变式,人数、钱数由具体数字变为字母,体会字母比数字更具有一般性,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而解决这几个问题的答案分别出现了分数、整式、分式,符合数学知识发展与延续的过程,同时也为本节课接下来的研究奠定基础.(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500 3,7n,500n+,50010n+,nb,5003nb++,500a,m na b++观察这些式子,其中哪些是整式?【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初步感知整式与分式的区别,及学习分式的必要性,也为接下来本节课的教学奠定基础.活动一n b ,5003nb++,500a,m na b++1.这些式子有什么共同点?2.这些式子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活动要求:1.独立思考;2.小组交流;3.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师生活动】学生首先通过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找到分式的共同点及与分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类比分数尝试描述分式的定义.教师同时板书课题:22.1.1从分数到分式及分式定义.1.分式定义:一般地,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AB叫做分式.其中A叫做分子,B叫做分母.【设计意图】让学生发现有的实际问题通过列整式是无法解决的,明确本章学习分式的必要性.教学过程中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初步建立本节课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学生的作答,培养学生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对分式逐渐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而对比分数与分式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更加直观的理解分式的定义.同时,通过类比分数得出分式定义,使学生初步体会类比的学习方法.说一说请说出一个分式.【师生活动】学生说出一个分式,教师把所写分式板书到黑板上,其他同学进行判断.阶段总结:判断一个式子是否为分式,只需要观察这个式子是否满足分式的定义.【设计意图】在开放的情境下,学生说出分式首先就是一个自我判断的过程,是对定义的自我理解的过程,而在经过思考并判断其他同学所说的是否为分式进行理由描述过程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分式概念的初步理解进行说明,又一次检验对分式定义的掌握情况,然后再一次夯实分式的定义,从而顺利突破本节课的重点,也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素材.辨一辨下列式子中,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两类式子的区别是什么?1 x ,3x,3435b+,253a-,22xx y-,m nm n-+,222121x xx x++-+,3()ca b-.【设计意图】由于分数是整式的一部分,让学生明确分式与整式的区别,并再一次以其中的一个分式为例,说明这个式子为什么是分式,进一步夯实分式的定义,突破本节课的重点.活动二。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5.1.1《从分数到分式》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5.1.1《从分数到分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5.1.1《从分数到分式》是分式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分数与分式的概念及其性质。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分式的基础,对于后续的分式运算、分式方程等知识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材从学生已知的分数入手,通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引出分式的概念,并介绍了分式的基本性质。
教材的处理方式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知识,对于分数的加减乘除等运算比较熟悉。
但是,学生对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理解并不深刻,对于分式的概念和性质的认识还是陌生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从已知的分数知识出发,建立起分式的概念,并理解分式的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分式的概念,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能够进行简单的分式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分式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式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2.教学难点:分式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分式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分式的概念和性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分数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从而引出分式的概念。
2.新课讲解:讲解分式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分式的性质。
3.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并提供解题指导。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式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并分享讨论成果。
巧用类比实施自主学习——“从分数到分式”教学设计
巧用类比实施自主学习——“从分数到分式”教学设计作者:周莎,王瑛来源:《江苏教育·中学教学》 2017年第8期周莎1 王瑛2【摘要】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自主观察、猜想、归纳等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关注数学思想方法和探究数学问题的一般路径,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依据数学学习的有效路径,在同分数的类比中引入分式的概念。
【关键词】分数;分式;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59-0035-03【作者简介】1.周莎,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江苏泰州,225300)教师,二级教师;2.王瑛,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江苏泰州,225300)教师,高级教师。
本节课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利用类比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自我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复习分数的结构特征,再类比分数得到分式,本节课具体程序为:(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
(2)学生自我分析,类比分数,比较异同,初步形成分式的概念。
(3)学生自主操作,深入探究,逐步形成分式的概念。
(4)学生概括形成概念,巩固概念。
基于“人在课中央”的主题,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初识分式情境引入:观看“天舟一号”发射的视频,点燃学生探索科学的激情。
提出问题:1.天舟1号货运飞船的推进舱两侧安装了一对长方形太阳能电池帆板,每个长方形的面积大约为16m2,宽约为3m,则长为__________m;若长方形的面积为xm2,宽为3m,则长为________m;若长方形的面积为16m2,宽为ym,则长为________m;若长方形的面积为xm2,宽为ym,则长为________m。
2.天舟1号货运飞船的推进舱呈圆柱形,体积为(v+a)m3,它的底面积约为6m2,则高度为_________m;若飞船推进舱的体积为(v+a)m3,底面积增加bm2,则高度为____________m。
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从分数到分式》评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从分数到分式》评课稿一、课程背景《从分数到分式》是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的一节重要课程。
本课主要介绍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运算方法,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分数的意义和实际价值。
本评课稿将从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学习效果等方面对此节课进行评价和反思。
二、内容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 理解分数的概念,并能够将数值表示为分数形式; - 熟练进行分数的四则运算;- 通过实例应用掌握分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 - 分数的基本概念:分子、分母、假分数、真分数等; - 分数的相互转化:将整数转化为分数、将分数转化为整数; - 分数的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 分数的实际应用:如在配方、比例等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分数的四则运算。
•教学难点:分数的实际应用,如在生活中的配方和比例问题中的运用。
4. 教学准备为了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准备: - 准备教案和课件,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教授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 准备一些生动有趣的实例,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分数的概念; - 准备小组活动练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与激发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问题、有趣的故事或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小明家里有4个苹果,他吃了1个苹果,这是几分之几?”。
通过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分数的概念,从而激发学生对分数的学习兴趣。
2. 理解分数的概念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课件的配合,学生将逐步理解分数的概念。
教师可以用鲜艳的图表或几何图形来直观展示分子和分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构成和含义。
3. 分数的相互转化在学生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后,教师可以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进行分数与整数的相互转化练习。
数学分数的认识教研活动
一、活动背景分数是数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反映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为了提高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提升教学质量,我们学校数学教研组决定开展一次以“数学分数的认识”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教学观摩、讨论交流等形式,探讨分数教学的策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分数概念的理解,掌握分数教学的策略。
2. 通过观摩优秀课例,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分数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4. 培养学生认识分数、运用分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时间2022年10月25日(星期二)下午2:00-5:00四、活动地点学校会议室五、活动流程1. 2:00-2:10 集合,签到,活动开始2. 2:10-2:40 观摩优秀课例3. 2:40-3:00 教师点评,交流讨论4. 3:00-3:30 分组研讨,制定教学策略5. 3:30-4:00 分享教学策略,交流心得体会6. 4:00-4:30 总结发言,活动结束六、活动内容1. 观摩优秀课例本次教研活动观摩了由我校优秀教师张老师执教的“分数的认识”课。
张老师通过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分数意识。
在课堂上,张老师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折纸、涂色等活动,直观地感受分数,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2. 教师点评,交流讨论观摩课后,各位教师对张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点评。
大家认为,张老师的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方法灵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老师们也提出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数意识等。
3. 分组研讨,制定教学策略根据研讨内容,教研组将教师分为三个小组,分别针对以下问题进行研讨:(1)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2)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数意识?(3)如何将分数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各小组通过讨论,形成了以下教学策略:(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抽象的分数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从“分数”到“分式” 从“学会”到“会学--李庾南老师“从分数到分式”课例的教学实践、反思与感悟
从“分数”到“分式” 从“学会”到“会学--李庾南老师“从分数到分式”课例的教学实践、反思与感悟
戴文革
【期刊名称】《中学数学(初中版)》
【年(卷),期】2016(000)008
【摘要】近期,笔者学习了著名特级教师李庾南老师的教学设计案例“从分数到分式”,获益匪浅.恰逢第十一届“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在睢宁县菁华学校举行.我县一位青年教师参与了此次活动,她执教的课题是苏科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10章第1节“分式”,与李老师的这节课同题.在与这位教师磨课的过程中,笔者把李老师的不少好的设计提出来供她借鉴,
【总页数】3页(P7-9)
【作者】戴文革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教育局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
【相关文献】
1.类比分数学习分式发展数学抽象素养r——对"从分数到分式"一课的点评 [J], 李海东
2.李庾南初中数学"学材再建构"r——《认识分式》教学案例分析 [J], 席兆军;邵正
3.赏析经典课例,感悟"三学"要义r——李庾南老师"等腰三角形(第1课时)"赏析
[J], 刘才云
4.从"分数"到"分式"从"学会"到"会学"r——李庾南老师"从分数到分式"课例的教学实践、反思与感悟 [J], 戴文革
5.基于“数学现实”,探索“未知领域”——李庾南老师“分式方程”课例赏析 [J], 葛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让素质教育从课堂开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仇莎
让素质教育从课堂开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仇莎发布时间:2021-08-10T00:00:21.124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12期作者:仇莎[导读] 促使学生能够增强思想道德水准,如需要通过数学之美培育审美能力,需要运用课堂活动培育探究精神,这就能够有效地施展德育。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城关镇东区小学 711700摘要: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各项学科应当兼顾德育展开教学工作,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找寻若干可行的引导策略,促使学生能够增强思想道德水准,如需要通过数学之美培育审美能力,需要运用课堂活动培育探究精神,这就能够有效地施展德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数学课堂教学;德育引言:纵观数学课程的内容,隐藏着诸多对学生有利的精神品质,如探究仅是、兴趣意识、辩证法思想等,这些都会成为推动学习的精神力量,并且在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背景下,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数学史,增强自身的爱国之情,从而有利于培养爱国思想。
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一)能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无论从数学教材中看,还是从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来看,都有学生需要学习的思想精神,如勤奋好学、科学探究等,这就需要经过教师的指引,利用德育教育促使每位学生从数学学习中汲取正确的思想,从而可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当前的素质教育中,要求每门学科都要从知识和思想两个方面展开教育,促使学生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品行。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需要与学科教育进行整合,培育数学学科中蕴含的思想道德,从而可以促使其全面发展。
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一)找出数学之美其实,在数学教材中包含有许多可以呈现数学之美的内容,在教学时可以充分运用该种内容,引领学生欣赏数学中的美妙之处,有利于培养审美能力,如在讲述关于黄金比例的内容时,可以展示许多能够体现出黄金比例的事物,如蒙娜丽莎画作、埃菲尔铁塔等,令学生欣赏优美的艺术作品;如在讲述关于轴对称的内容时,可以展示传统剪纸作品,令其欣赏传统艺术作品。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5.1.1 从分数到分式》优质教学课件
分数线
分母
不
同
点
分数:分子、分母都为
数字
分式:分子、分母都为
整式,且分母中必须含
有字母;分子中可以不
含字母
探究新知
素养考点 1 分式的识别
例 指出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x 2x 1 1
x 1 x 2 a 2 2ab b 2
,
, (a b),
,
,
2 3x 2
x
探究新知
说一说 请大家观察式子
请大家观察式子
S
V
和 S
a
和
,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特点?
它们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都具有分数的形式
不同点(观察分母)
分母中有字母
探究新知
分式概念
一般地,如果A、B都表示整式,且B中含有字母,那
么称
为分式.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子,B为分式的分母.
注意:分式是不同于整式的另一类式子,且分母中含有字母是分式的一大特点.
33
V
的圆柱形容器中,水面高度为____.
S
S
V
探究新知
3. 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是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
大船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时间,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
60千米所用的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是多少?
如果设江水的流速为v千米/时.
最大船速顺流航行
100千米所用时间
=
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
60千米所用的时间
义的条件
B=0
分式的值
为0的条件
B≠0,A=0
你还有什么疑惑?
请与同伴交流!
浅谈初中语文创新之路
浅谈初中语文创新之路发布时间:2021-07-23T15:16:00.537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8月作者:周佩[导读]周佩湖北省十堰市实验中学湖北十堰 442000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8-105-01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创新,与理论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是新课程标准的重点。
创新理论与实践案例似飓风迭旋,为新时期教育革新推波助澜,厚实了社会主义特色教育的奠基,让社会各界“刮目”,实乃教育界一大盛事。
笔者截取了教学生活中亲为的几个片段,谈不上创新,却也付出了不少心血,效果也不错,希望以此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一)质疑问难手段的运用“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者先要会疑”。
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
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前提。
具体地讲,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小到课题、遣词、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前后文探究篇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努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欲望。
例如执教《地毯下的尘土》一课,学生从课题入手,问:米妮是怎样的一个人?这篇童话的主人公究竟是谁?随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过程的层层推进,学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
(二)演讲手段的运用笔者在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时,突发了一种想法:《《马说》都是文质兼美传阅千古的文言名文,学生虽能顺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感情,但对其中的思想内容、反映的历史必然性以及作品的现实意义的认识还处于肤浅阶段,如何让学生深入探讨呢?备课时,“演讲”的字眼突现出来。
于是我把学生分为四组,每组分别以上述四篇中的一篇为议论对象,冠以“小议”一词,对于演讲的内容我稍作提示,重点强调在全面把握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努力践行“生”“动”、有“数”的课堂——兼评周莎执教的“从分数到分式”一课笔者有幸参加了在江苏省海门中南东洲国际学校举行的以“人在课中央”为主题的第12届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展评活动,听了10节初中数学课,在领略苏派青年教师风采的同时,笔者关注着数学课堂上人的表现,思考着本次活动的主题,琢磨着如何让课堂中的人即学生和教师组成一个有生命力的学习共同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先从本次展示活动中周莎老师执教的“从分数到分式”谈起。
一、人在课中央要做到心中有“数”,让鲜活的数学思想在课堂流淌笔者的导师江苏师范大学黄晓学教授曾指出数学课有3种:“教师教学生”型课,黄教授认为这种课型只侧重于学生活动,课堂上只能看到学生看不到数学;“教师教数学”型课,该课型过于侧重内容,课堂上看不到学生;黄教授比较欣赏既能看到学生又能看到数学的课堂,应侧重于过程的,他将这种课型称之为“教师教学生怎样学数学”型课。
在本赛区的10节数学课中,周老师的“从分数到分式”一课脱颖而出,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探究性的学习过程,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具体而言有两个亮点。
1.让学生带着问题串感受由“数”到“式”走入课中央。
周老师很好地把握住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先从学生感兴趣的热点出发,从生活走进课堂,观看短小的视频,围绕视频自然地给出由4个小问题组成的问题串,学生列出了“太阳能电池帆板的长”的代数式,初识分式,感受学习分式的必要性。
再针对2个问题组成的新的问题串列代数式,与前4个代数式类比,进一步认识分式,由分数到整式,再到分式,类比分数,观察得出分子分母都是整式,对比整式的概念,得出分式的分母中必须含有字母。
学生自主思考,互动交流,共同研讨,归纳、总结,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类比分数的基本概念,生成分式的概念,用语言叙述出分式的基本概念。
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抽象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到了提高。
“明言知识”只有靠相应的“缄默知识”的支撑才能被理解,有学者指出:知识创造的关键在于缄默知识的动员和转换。
数学教师应通过有效情境让学生“走进”课堂,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而通过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由学生自己得到概念、定理与法则。
这样的数学活动经历,非常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经验,经过数学思考、形成观念,可以使之连续地向形式的、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
用小学的分数来类比初中的分式,由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扩充,由整式到分式是“式”的扩充,类比分数与分式,说明“数”“式”相通,体现数学学科内在的逻辑性。
周老师很好地把握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利用类比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自我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复习分数的结构特征,分子、分母、分数线,再类比分数得到分式。
学生自我分析,类比分数,比较异同,初步形成分式的概念。
让学生自主思考,互动交流,通过共同研讨,学生在脑海中生成分式的概念,践行了学生为主体的“人在课中央”的教学理念。
2.让学生通过数学游戏站稳于课中央,知识树生长于学生的心中。
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解决微小但具有数学思考价值的实际问题所积累的学习经验,应在教学过程中受到重视。
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看,一个人在愉快、压力小的时候,接受的信息最多,学习效果最好。
数学游戏是一种数学活动,相对轻松,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轻。
数学游戏材料呈现新颖,学生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学习压力小,这样,自觉主动参与的欲望就比较强。
游戏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达成目标的手段。
本节课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分式的概念,周老师设计了一个数学小游戏帮助学生进一步对比整式与分式、区别分数与分式。
这个数学小游戏实际上是一个数学小实验。
小游戏:请同学们从4张卡片中任意抽取两张,卡片上的整式分别作为分子和分母,使得所组成的式子为分式。
(每个学生都有4张卡片,确保了游戏确实可以实质性进行)此游戏有一定的挑战性,据课堂现场观察,刚一开始,学生的排列杂乱无章,教师问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够清楚地解决好这个问题?学生经过讨论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确定分母,再确定分子,学生能有序地解决好这个问题,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自主操作,深入探究,逐步形成分式的概念。
进一步对比整式与分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意识。
借助游戏得到的分式,教师引导学生回答3个问题组成的问题串,并由此引出分式有意义、无意义条件的探讨,突破本节课难点,水到渠成,分式概念的这个知识树在学生心中悄然成长起来了,整个过程中充满着学生的探究,没有教师的说教,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思维得到充分的拓展。
二、数学课堂应该是“生”“动”课堂,学生是课堂中央的主角1.初中数学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应该“动”起来。
数学是一门抽象度极高的学科,若想学好数学,学习者的直接经验非常重要,因为间接经验必须靠学习者的直接经验来支撑。
数学教学专家吕林海在《数学理解性学习与教学》书中指出:“数学知识不只是数学符号的堆积,数学学习也不只是操练毫无意义的符号运算以及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缺乏深度的掌握,数学学习应该是在对数学整体文化的深刻领悟下的数学知识、方法、思想及观念的深层次理解与建构。
”教师在课堂上单纯地讲授一些数学知识不是真正的数学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只有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动”起来,让学生经过实践,学生经历了“悟”的过程和体验,才可以真正去理解数学,体味数学的精神实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才可以得到发展。
2.学习共同体中的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角,教师是导演兼配角。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教学是一项关乎人的事业,追求课堂教学的本意和灵魂,就是要从人出发,服务于人的生命成长。
笔者非常认同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的观点:“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才能尊重教育,它包括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
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人性,就是指在教育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关注学生是如何思考、如何理解的,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课堂上,师生亦是“同学”,双向同生同长,互相汲取营养,而一切的教学内容、手段、方法、设备、环境皆是基于人,成全人,为人所用,促人成长。
全体学生与数学教师组成了课堂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在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编好剧”,考虑好预设与生成等方面。
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是配角,是学生的“同学”,为每一名学生做好服务,要有“眼色”适时观察学情及时调控。
当教师真正学会倾听,真正读懂学生、读懂学情时,我们的“教”才更有针对性,才更深刻。
每一名学生都要“动”起来,不能只关注所谓的“尖子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还要善于把自己“隐起来”,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师退生进。
三、开展数学实验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关于核心素养,史宁中教授多次在报告中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
”在我们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总有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对数学失去信心甚至抵触数学学习,造成这种现象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部分数学教师的教学过于抽象。
初中数学课堂对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比较重视,而在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方面稍显不足,这样的数学教学显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需要一个过渡或者说缓冲。
历史表明,数学不只是逻辑推理,还有实验,数学实验可以很好地起到这个过渡缓冲的作用。
数学实验与传统数学教学的区别在于数学实验侧重于引导学生从“图形”和“数量”的观念去观察和把握现象、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使学生的数学素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提升。
无论是代数、几何、还是概率与统计的教学,都可以通过一些数学实验探究找到其数学模型。
数学实验有机地进入课堂教学,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从中获得对数、形的理解,并逐步对其适度抽象,进行更高层次上的“再实验”,从已有的“数学经验”出发,形成、优化知识谱系,最后获得知识与技能,获得新的数学经验,理解和解决问题。
数学实验不只是让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有突破,也会让学生在思想、方法和经验上得到积累,其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会得到一定的培养。
学科核心素养指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
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包括知识的掌握、思维方法和经验积累。
其中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
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在《数学的精神》一书中指出:“学生在初中或高中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
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推导方法和着眼点等,都随时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1]黄晓学.从惑到识——数学教学中学生认识的发生原理[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2]董林伟.初中数学有效设计与研究[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吕林海.数学理解性学习与教学:文化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4]米山国藏.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M].毛正中,吴素华,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5]弗赖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陈昌平,唐瑞芬,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6]王宗信.在数学实验中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J].中国数学教育,2015(11).[7]王宗信.初中数学实验方式摭谈[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16(03).[8]史宁中.推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J].中小学管理,2016(02).[9]谭顶良.初中数学实验的心理功能[J].数学教育学报,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