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不断地发展和建设 和谐文化,其根本任务是用“和谐”的思想方法来思 考问题、解决矛盾。必须建立和发展以和谐为核心的 价值体系,作为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思想内核;大力 倡导和谐的思想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谐的价值 取向;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以及法律规范、行为准则, 以指导和约束各种社会行为。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
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 由发展的条件”,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 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 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 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
民公 诚 人充 安主平 信 与满 定法正 友 自活 有治义 爱 然力 序和谐相处
愿才依 积 调 到 善 社 就全望能法极,正,会是就体就就得得治因人确社保生就是人是是到到国素民处会持产是能民社社尊发方得内理秩安发全够平会会重挥略到部,序定展社使等主个组,,得广矛社良团,会一友义方织创创到泛盾会好结生互切爱民面机造造切调和公,。活帮有、主的制活成实动其平人富互利融得利健动果落。他和民裕助于洽到 益 全得得实社 正 群,、社相充得,到到,会义众生诚会处分到社支肯各矛得安态实进。发妥会持定方盾到居良守步扬善管,。面得切乐好信的,协理创业。,创完造,造 实维护和实现 。
(1)社会管理理念不科学 (2)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 (3)社会管理法律政策不完善 (4)社会管理方法不适应发展需要
三、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3.把握创新社会管理领域新特点
社会建设的名词解释
社会建设的名词解释社会建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人们共同努力,着力于改善社会环境、提升社会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活动。
它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和社会长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国家繁荣与稳定的关键。
一、社会建设的意义社会建设是一种全面的、长期的发展过程,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福祉和社会的进步。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建设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确保人民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社会建设对于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社会建设为人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社会建设包括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以确保人民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
同时,社会建设还关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问题,致力于打造一个宜居宜业的社会生活环境。
其次,社会建设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社会建设重视增加社会公平,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减少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公正和稳定。
通过建设法治社会和健全的社会制度,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再次,社会建设推动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社会建设强调提升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教育水平,培养人民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社会建设还注重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国家和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最后,社会建设促进了国家整体力量的增长。
社会建设强调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推动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社会建设还注重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二、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建设的内容涉及广泛,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环境建设、社会公平和法治建设等方面。
经济建设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
它强调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经济条件,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人民的收入和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繁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和进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历史进程,旨在不断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目标。
本文将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四个方面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就。
一、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核心是经济建设。
中国近四十年来的经济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的计划经济向开放市场经济的转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特点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中国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注重区域均衡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全面、快速和稳定。
二、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目标在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中国注重加强党的领导,并建立健全了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特点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依法治国,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在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中国注重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还注重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
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在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特点是坚持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中国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社会建设的内容包括
社会建设的内容包括一、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道路、桥梁、铁路、机场、港口、水利工程等。
良好的基础设施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
例如,畅通的道路和便捷的交通网络可以促进商品流通和人员往来,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教育体系建设。
教育体系建设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是国家长治久安、民族振兴的基石。
教育体系建设包括学校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
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
三、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健康是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包括医院建设、医疗设备更新、医护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
健全的医疗卫生体系可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繁荣。
四、环境保护与治理。
环境保护与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是维护人民生存环境、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环境保护与治理包括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五、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建设良好的社会治理体系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包括法治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
健全的社会治理体系可以提高社会管理效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总结,社会建设的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体系建设、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环境保护与治理、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等方面。
这些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建设体系。
只有全面推进这些内容的建设,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加强社会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加强社会建设的意义和作用摘要:一、引言二、加强社会建设的意义1.提升国家综合实力2.促进社会和谐稳定3.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三、加强社会建设的作用1.优化资源配置2.创新社会治理体系3.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四、我国在社会建设方面的经验与启示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3.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五、加强社会建设的路径探索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2.大力发展社会组织3.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六、结论正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已经成为新时代的重要任务。
社会建设既关乎国家的综合实力,也关乎人民的幸福生活。
加强社会建设,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
一、加强社会建设的意义1.提升国家综合实力。
社会建设涉及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多个领域,这些领域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综合实力。
只有加强社会建设,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
2.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社会建设,有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消除社会不平等,增进民生福祉。
这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社会建设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加强社会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二、加强社会建设的作用1.优化资源配置。
加强社会建设,有助于政府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的合理分配。
2.创新社会治理体系。
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创新,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效能,为维护国家安全、确保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3.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社会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加强社会建设,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在社会建设方面的经验与启示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五位一体指的是什么
“五位一体”是十八大报告的“新提法”之一,五位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大建设之间是有普遍联系的。
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这五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
中共党代会报告首次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建设并列,将为中国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把握五位一体总布局,必须深刻理解五大建设的丰富内涵。
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是一种辩证的思想,五大建设之间是有普遍联系的。
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这五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
五位一体总布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体现了我们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
五位一体总布局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依据、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有机统一,对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意义重大。
对社会建设的认识
对社会建设的认识
社会建设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不断提高社会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社会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和努力。
社会建设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和引导。
政府是社会建设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应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引导和管理,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企业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主体,应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企业应该注重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财富。
同时,企业还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组织是社会的重要力量,可以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促进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社会组织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同时,社会组织还应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为社会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个人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和动力。
个人应该注重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
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同时,个人还应该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社会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和努力。
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什么是社会建设
郁建兴教授、何子英副教授主讲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第一讲
什么是社会建设?
十八大报告论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目标和任务的提出,是对现代化建设内容的丰富 、拓展和完善。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这是对社会 建设概念的清晰、全面界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党委领导、 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 制,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源 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十七大报告》,2007)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 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 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 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能 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 会和谐稳定。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 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十七届五中全会)
偏好增长、出口、工业、小农和权力。
社会民生建设滞后
社会管理亟待加强
社会建设目标与任务的提出
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提出科学发展 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 发展”。
十六届四中全会(2004):首次把和谐社 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 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坚持用发展的 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 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 础。同时,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 调发展。
社会建设总体思路和目标: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 人人共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展道路的根本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方面。
社会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标是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幸福、富裕、和谐的社会环境。
一、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特点是:1.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人民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建设要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3. 均衡发展:社会建设要注重区域间、城乡间的均衡发展,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发展的红利。
4. 创新驱动:社会建设要紧紧围绕科技、教育、文化等创新领域,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
5. 网络普及和信息化:社会建设要紧密结合信息化,推动数字经济和智慧社会建设,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6. 依法治国:社会建设要坚持以宪法为核心、以法治国为基本原则,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社会公平正义。
7. 生态文明:社会建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1. 教育事业建设:加强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培养民族复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文化事业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
3. 卫生事业建设:加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改善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水平,构建健康中国。
4.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5. 就业和扶贫事业建设:积极推进就业政策,通过扶贫政策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6. 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内容
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内容
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基本需求,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系列举措。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 教育建设: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
建设优质的学校和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2. 医疗卫生保障: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力量的建设。
提供更公平、更可靠、更可及的医疗保障,确保人民的身体健康。
3. 就业创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政策支持,促进就业稳定和就业质量提高。
同时,加强职业培训,提升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和竞争力。
4.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住房保障等,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
5. 住房保障: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改善住房条件,推动农村危房改造和城镇棚户区改造,解决人民的住房困难。
6. 环境保护: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推动可持续发展,推广清洁能源和绿色生活方式。
7. 文化建设: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公共文化服务。
8. 社会治理创新: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
建设和谐社会,提高社会治理的效能和公信力。
以上是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一些主要内容。
通过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和保障人民基本权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位一体的社会建设的内容
五位一体的社会建设的内容五位一体的社会建设的内容分别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
其中,经济建设是国家全面发展的核心,而政治建设则是国家建设的重要保证。
文化、社会建设是实现全面发展的理念和方向,生态文明建设则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国家全面发展的核心。
它包括发展新型经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创新创造发展新动能等内容。
新型经济和科技创新是当前发展的重点,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推动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二、政治建设政治建设是国家建设的重要保证。
它包括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内容。
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是当前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党性教育,提高党员素质,加强组织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和领导力。
三、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实现全面发展的理念和方向。
它包括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文化产业质量和效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等内容。
加强文化建设,可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文化自信。
四、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是实现全面发展的理念和方向。
它包括加强社会治理、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和谐稳定等内容。
加强社会建设,可以增强社会治理能力,提高社会稳定性和公共服务水平。
五、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它包括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循环经济等内容。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促进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之,五位一体的社会建设是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过程,需要我们各门各派、各行各业共同努力,以实现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发展。
加强社会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加强社会建设的意义和作用摘要:一、引言二、加强社会建设的意义1.提升国家综合实力2.促进社会和谐稳定3.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三、加强社会建设的作用1.推动经济发展2.提升民生福祉3.促进文化繁荣4.强化社会治理四、加强社会建设的策略1.完善政策法规2.增加财政投入3.创新社会管理体制4.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五、结论正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社会建设涉及众多领域,包括民生、文化、经济、政治等,对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深远意义。
同时,加强社会建设还能推动经济发展、提升民生福祉、促进文化繁荣和强化社会治理。
首先,加强社会建设有助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
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体现在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上,更体现在社会建设水平上。
只有当社会建设达到一定水平,国家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加强社会建设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和谐稳定是国家和人民之福,是社会建设的基础。
通过加强社会建设,我们可以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增进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团结,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再次,加强社会建设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人民生活质量是衡量社会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
加强社会建设,就是要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实际工作中,加强社会建设还需注重发挥其在经济发展、民生福祉、文化繁荣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作用。
经济发展为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社会建设则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民生福祉是社会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加强社会建设应关注民生问题,切实改善人民生活。
文化繁荣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会建设应积极推动文化事业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社会建设应着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确保社会安定有序。
为加强社会建设,我们需要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完善政策法规。
加强社会建设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社会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概述
(一)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通常是指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相适应的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指以保障和改 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政 策、改进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力、促进社会 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等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 进步。
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
教育优先发展有两个内涵:
其一是社会用于发展教育的投资要适当超越于 现有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状态而超前投入;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从2002 年的15%提高到2011年的26.9%。1998年印度大学生数量是中国的两 倍,2007年中国大学生数量是印度的两倍。2010年,我国具有大学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亿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 化程度的由2000年的3611人上升为2010年的8930人,从业人员中有 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数已位居世界前列。
城 乡 教 育 设 施 差 距 之 大
第二,传统发展理念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 系上,往往注重经济建设,忽视社会建设,使社会 建设相对滞后。
仍 然
迅 速
两 图
滞 后
贫 困 ,
而 部 分
对 比 显
。社人示
会民
建 设
生 活
增 长
பைடு நூலகம்
GDP
第三,政策机制不完善,社会建设的政策 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不相符合, 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 十岁“优等生”申请退学争取“自由空 退
间”
学
什么是社会建设
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表面上看是对金融或经济的冲击,实质上 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乃至整个经济社会 发展模式的冲击。
争辩中国模式论
过度依赖出口、工业、土地、资源等自然 性、物质性的硬投入。
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社会建设与管理、生 态文明建设和政府转型明显滞后。
指标
期望寿命(健康水平) 受教育水平(识字率和入学率) 经济增长水平(GDP)
古典自由主义模式
• 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人们的收入会相应增长,社会发展水平 自然提高。
马克思列宁主义模式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
福利主义模式
•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增进全体国民的福祉 • 再分配干预是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功能要求
发展型社会政策模式
• 经济发展应包含社会发展的目标 • 社会政策与公共服务应促进经济发展,发挥更多的“生产性功能”
SUCCESS
THANK YOU
2020/1/2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经济建设、社会 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建设 来实现。革命是分阶段的,改革也有阶段 性,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任务。我国社 会建设比经济建设差了15年,加快社会建 设的步伐非常重要。
——米奇利:《社会发展:社会福利视角下的发展观》,第3页。
传统的发展指标:经济增长指标(GDP)
发展的重新定义:人的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全社 会成员的共同发展。
背景
以经济增长指标(GDP)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指标,导致 后发国家形成了扭曲的发展观,将社会发展剥离于经济 发展。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从1990年开始发布用以衡量 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准,即人类发展指标 (Human Development Index),并据此区分发达、中 等发达和欠发达国家。
第5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5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和制度。
2.掌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3.认识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意义、目标和着力点。
4.认识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任务要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现实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社会建设“社会建设”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
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建设,是指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就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政策、改进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等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对于社会建设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后,当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经济建设”成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概念。
但在经济建设的同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在实践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决定,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易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增加了“社会发展”内容。
此后,人口、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卫生健康、科技教育、社会管理等社会发展的内容逐步充实。
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加了“社会更加和谐”这一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社会建设”的概念,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变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新格局。
中共十七大进一步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对社会建设的任务和政策进行了专章论述。
伴随对社会建设认识的逐步深化,社会建设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其基本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
试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
试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建设: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实体经济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 政治建设: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组织、制度、纪律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3. 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
4. 社会建设:构建人人有责、人人有功、人人有获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社会管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5. 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这些主要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建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体系,不断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
社会建设的理解
社会建设的理解
社会建设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着力改善社会各个方面的状况,提高整体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这一概念涉及到经济、文化、教育、卫生、法治、环境等多个领域,旨在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社会建设的一些关键方面:
1. 经济建设: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促进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教育建设:投资于教育资源、改善教育质量,提高国民素质和综合素养,促使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3. 文化建设: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促进文艺、体育、科技等领域的发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培养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观念。
4.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为居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
5. 法治建设: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法治水平,加强司法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6. 卫生建设: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公共卫生防控。
7. 社会公平和公正:减少社会不平等,通过合理的财富分配、教育机会平等等方式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
8.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采取措施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9. 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的发展,加强公民的参与和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的自治和共建。
社会建设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
以及每个公民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通过社会建设,社会可以更好地适应变革、提高生活质量,并在整体上实现更好的社会发展。
社会建设的七个重点领域
社会建设的七个重点领域
1、改善人民福祉:妥善处理好棚户改造、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等政策,努力改善民生,创造良好条件,使人民群众有更多收获,提高民生福祉。
2、发展教育事业:教育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内需,深入
推进教育公平,提高师资力量,通过学校建设、考试改革、教学改革等措施,持续改善教
育环境,促进教育发展。
3、科学技术进步:加强科研工作,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信息技术、生
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推动科技及工业结构的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4、保障社会治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依法治国,加强反腐倡廉,强化社会体
制建设,提升法治水平。
加强舆论监督,及时查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秩序,打
击涉黑涉恶。
5、改善自然环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加强节能减排,严格污
染排放标准,促进绿色环保发展,防治污染和恶化自然环境,改善生态环境。
6、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公平正义,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国家和社会
养老保障制度,实物保障制度和待遇保障制度,提供全民健康保障,降低城乡居民生活成本,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7、加强文化建设:以爱国主义为引领,完善文化产业体系,加强政策改革,支持文
化创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扩大文化对外交流,构建文化强国。
名词解释社会建设
名词解释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是面向全体人民的大型社会工程,其目标是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基本内容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内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社会建设的实践要求有计划有效地实施社会改革,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维护社会稳定,调节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公正,改善人民福祉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社会建设是发展国家实力、满足全体人民需求和实现国家宏伟理想的重要措施。
社会建设要求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加强社会管理和社会结构的改革,尽可能减少社会矛盾,培养社会伦理,鼓励社会参与以及形成以公平、可持续为导向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模式。
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1)经济建设,即通过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逐步完善市场机制,加快现代化的发展步伐,提高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全民需求的质量和效率;(2)政治建设,就是按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发展路线,推进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形态建设,改革和完善政治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3)文化建设,指发展先进文化并用它影响、指导全社会各阶层,以强大的精神力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4)一般民生领域的建设,即以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为重点,改善生活质量和完善民生服务体系,全面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受;(5)环境保护,指发展科技和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国土、资源、环境和气候等自然优势,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可持续利用的建设。
社会建设的实现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这些措施包括:(1)加强党的领导和政府的职责责任,形成有效的社会建设制度;(2)统筹谋划和落实好社会建设的战略规划;(3)创新社会建设模式,加强社会管理、调节政治关系、深化社会改革、改善群众生活、维护社会稳定;(4)畅通社会信息,提高人们文化素质,增强全社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体意志和团结。
社会建设的终极目的是服务全民,满足人民的精神和物质需求。
当下,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改革,强化制度建设,增强公众参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实现全面发展、共同富裕、更高层次的社会建设。
五位一体 四个全面 简答题
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简答题五位一体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指导思想,它包括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
四个全面则是在五位一体的基础上提出的发展要求,包括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方面。
下面将分别对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进行简答。
一、五位一体的内容1. 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它强调要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为目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增强国家竞争力。
这包括了促进经济增长、改善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推动创新发展等方面。
2. 政治建设:政治建设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它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加强党的领导,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加强政府机构建设,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增强国家安全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能力。
3. 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
它强调要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4. 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它要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5. 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
它要求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四个全面的内容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发展目标,要求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它包括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的内容,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文化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2.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举措。
它要求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记· 礼运》:“大 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 独子其子,使老有所 终,壮有所用,幼有 所长,鳏、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 养”
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 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 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 美国进行共产主义试验,以“新和谐” 命名; 1842年,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 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 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 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 谐”。
• 4、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2014-12-1
28
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二元社会政策是导致城乡差距的核心原因
• 城乡差距:一个中国,两种制度 城市人口(36.2%),农村人口(63.8%)
– 城乡之间的两种制度
• • • • • • 身份制度 政治选举制度 教育制度 就业制度 公共服务制度 财政转移制度
–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3,但政府财政支出 直接用于农村人口的比重只有1/7到1/10之间。
• 我国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调整情况
• 目前的收入差距拉大有其客观性: • 其一,基本经济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是收入差 距拉大的制度原因。
• 其二,市场经济是收入差距拉大的体制原因, 包括不同产业之间的差距。
• 其三,不同人群、地区的先富是收入差距拉大 的政策原因。
• 一是把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作为再分配政 策的重要内容。 • 二是把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作为再分配政策 的重中之重。 • 三是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基础性建设。
• • • •
民生问题的三个层次: 生存状态 生计来源 生活质量
• 民生问题的主要表现
• 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必要性
1.改善民生: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 有所养,住有所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改善民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标
3、改善民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收入差距
和谐社会理想的理论渊源 1.我国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
和:和睦,有和衷共济之 意;谐:相合也,有协调、 顺和、无抵触、无冲突之 意。 孔子说过“和为贵”;墨 子提出了“兼相爱”、 “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 方案 。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视人之身若现其身,
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 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的社会状态 。
• 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 经济利益关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处于基 础地位,决定着人们的政治关系和其他 社会关系。
• 或者说,社会和谐的实质是经济利益关 系和谐。
• 首先,经济利益关系是形成政治关系的基础。利 益关系的实质是人们对社会财富占有和支配的关 系,或是人们对社会经济活动支配权力的关系。
• 其次,经济利益关系是形成社会关系的基础。 • 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以 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人们 不同的经济地位和关系,一定会形成不同的社会地 位和社会关系。
傅立叶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 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 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 个联合体,在那里,每 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 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 第1卷,第294页。
“什么是最智慧——数; 什么是最美好——和谐”
毕达哥拉斯
“公正即和谐”
柏拉图
保障和改善民生
•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社会建设有了新的时代内容
• • • • 第一,2003年应对非典的重要启示。 第二,科学发展与社会建设的良性互动。 第三,社会建设与发展战略的转变。 第四,社会建设与30年历史经验的总结。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 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调调指出,“我 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 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 会。”
• 当前各种利益矛盾的主要表现:
• 利益主体趋于多样化 • 利益差距有所扩大 • 利益冲突有所增强
• 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 1、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 收入差距拉大是有客观原因的,是不可避 免的,应该看到这一点,只有认识到这一 点,才能认真地去解决好问题。
• 收入差距的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或者是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 怎样解决好 这一问题,使差距不至于过大,或有所缩 小。
• 胡锦涛同志2005 年 2月 21 日,在主持中央政治 局第20 次集中学习时,事实上已经指出了:“我 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 有大量工作要做。因而尤其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 加强理论研究。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社会主 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并用来指导我们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要加强对我国历史 上关于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按照去伪存真、去 粗取精的要求,努力做到古为今用。要注意研究 国外社会建设理论,借鉴其积极成果。”
• 四重点是优化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 。
• 2、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政策要更加体现公平,这里的公平是指通过 政策使一部分高收入者的收入转移到低收入者手 中,既要考虑由国家财政支付工资的群体,要也 考虑由企业支付工资的群体
• 3、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 亚当·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说过:“如 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 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 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 胁社会稳定。
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27
• 2011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4万亿元,比 2010年增长16.7%;城镇消费品零售额 15.7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17.2%。城乡 消费品市场零售额增幅差距由2002年的7.7 个百分点缩小到2011年的1个百分点之内, 其中2011年乡村与城镇零售额增速差距比 上年缩小2个百分点。
《尚书》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 民生就是人民的生 活——社会的生存, 国民的生计,群众 的生命。
• 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说,民生或者民生问题, 就是社会的成员,如何从政府、市场、社 会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资源和社会 机会,来支撑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并逐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的 问题。通俗地说,就是老百姓遇到的与衣 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 也可以说是老百姓过日子所遇到的种种问 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王冬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
―社会建设”不是一个新概念。
孙本文在1933年曾创办过名为《社会 建设》的杂志, 并在1935年出版的 《社会学原理》对这一概念做了这 样的规定:“依社会环境的需要与 人民的愿望而从事的各种社会事业, 谓之社会建设。”
• 所谓社会建设,就是要在社会领域或社会发展领 域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能够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和 社会机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并相应地形成 各种能够良性调节社会关系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 量;从逆向说,就是根据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 社会风险的新表现、新特点和新趋势,创造正确 处理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新机制、 新实体和新主体,通过这样的新机制、新实体和 新主体,更好地弥合分歧,化解矛盾,控制冲突, 降低风险,增加安全,增进团结,改善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