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坡规范

合集下载

道路纵坡规定

道路纵坡规定

精心整理道路纵坡规定8.0.3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表8.0.3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各种场地的适用坡度(%)表9.0.1 场地名称适用坡度密实性地面和广场0.3~3.0广场兼停车场0.2~0.5室外场地:1、儿童游戏场0.3~2.52、运动场0.2~0.53、杂用场地0.3~2.9绿地0.5~1.0节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3《住宅设计规范》条文说明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4《住宅设计规范》条文说明3一、基地地面坡度不应小于0.3%;地面坡度大于8%时应分成台地,台地连接处应设挡墙或护坡。

二、基地车行道纵坡不应小于0.3%,亦不应大于8%;在个别路段可不大于11%,但其长度不应超过80M,路面应有防滑措施;横坡宜为1.5~2.5%。

三、基地人行道的纵坡不应大于8%,大于8%时宜设踏步或局部设坡度不大于15%的坡道,路面应有防滑措施;横坡宜为.1.5~2.5%。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城市用地竖向规划概念:城市开发建设地区,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目的——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的需要对象——自然地形手段——控制与改造城市中心区用地应选择地质及防洪排涝条件较好且相对平坦完整的土地,自然坡度宜小于15度;居住用地宜选择向阳、通风条件好的用地,自然坡度宜小于30度;竖向与排水:地面排水坡度不宜小于0.2度,坡度小于0.2度时宜采用多坡向或特殊措施排水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各阶段主要内容及深度:可分为两个阶段、四个层次。

总体规划阶段:细分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两个层次详细规划阶段:细分控制性规划和修建性规划两个层次总体规划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配合城市用地选择与用地布局方案、作好用地地形、地貌与地质分析,充分利用与适当改造地形,确定主要控制点标高;分析规划用地的分水线、汇水线、地面坡向、确定雨水排除及防洪排涝方式;防洪防潮防浪堤顶及堤内地面最低的控制标高;无洪涝危害江河湖岸最低的控制标高;根据排洪、通航需要,确定大桥、港口、码头等控制标高;城市快速路、主干道与高速公路、铁路主干线交叉点的控制标高;城市主要景观点的控制标高。

道路纵坡规范

道路纵坡规范

道路纵坡规范道路纵坡规范是指道路纵向坡度的设计要求和施工要求。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道路纵坡规范。

首先,道路纵坡是指道路纵向的倾斜度。

它对于道路排水和车辆行驶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实际需要,道路纵坡可以分为对称纵坡和非对称纵坡两种形式。

对称纵坡要求道路两侧离中线的高度差基本相等,高度差不得超过规定的数值。

通常情况下,对称纵坡适用于平缓的地形,可以提高车辆行驶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非对称纵坡则要求道路两侧离中线的高度差不相等,一般较陡一侧用于排水和蓄水,较缓一侧用于车辆行驶。

非对称纵坡适用于较为陡峭的地形,可以提高道路的排水能力。

在确定道路纵坡时,还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道路功能:不同的道路功能对纵坡要求不同。

例如,高速公路要求较小的纵坡,以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而山区公路则需要适当的纵坡,以适应复杂的地形条件。

2. 水平曲线半径:在水平曲线处,较小的纵坡有助于减小车辆转向时的侧向力,提高行驶的稳定性。

3. 排水要求:道路纵坡的设计要考虑道路排水的需要,以防止积水对车辆行驶的影响。

4. 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合理的纵坡设计可以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减少车辆的损坏和疲劳驾驶。

在道路纵坡的施工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纵坡施工检查:施工人员应定期对道路纵坡进行检查,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2. 施工材料选择:施工中应选择合适的材料,保证道路纵坡的平整度和稳定性。

3. 施工工艺控制:施工中需要控制好施工工艺,保证道路纵坡的坡度和坡长符合设计要求。

4. 环境保护措施:施工中应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道路纵坡的设计和施工都需要遵守相关规范和要求,以保证道路的排水和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需要严格控制施工质量,确保道路纵坡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同时,道路使用者也应注意遵守交通规则,以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纵坡设计的一般规定与要求

纵坡设计的一般规定与要求

纵坡设计的一般规定与要求一、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的各项规定。

2.为保证汽车能以一定的车速安全舒顺地行驶,纵坡应具有—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及过于频繁。

尽量避免采用极限纵坡值.缓和坡段应自然地配合地形设置,在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之间,不宜插入最短的缓和坡段,以争取较均匀的纵坡。

垭口附近的纵坡应尽量放缓一些。

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应避免设置反坡。

3.纵坡设计时,应对沿线的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综合考虑,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妥善处理,以保证公路的畅通和稳定。

4.地下水位较高的平原微丘区和潮湿地带的路段,应满足最小填土高度的要求,以保证路基稳定。

5.纵坡设计在一般情况下应考虑填挖平衡,并尽量利用挖方运作就近路段填方,减少借方和废方,以降低工程造价。

民间运输工具、农业机械、农田水利等方面的特殊要求。

(一)最大纵坡最大纵坡是指各级公路容许采用的最大坡度值,它是公路纵断面设计的重要控制指标。

1.确定最大纵坡应考虑的因素(1) 汽车的动力特性:要根据公路上主要行驶车辆的牵引性能确定。

在一定的行驶速度条件下确定(2) 公路等级愈高,要求行车速度愈快,但从汽车的动力特性可知其爬坡能力愈低,因此不同等级的公路有不同的最大纵坡值。

(3)自然因素:公路所经地区的地形、气候、海拔高度等自然因素,对汽车行驶条件和爬坡能力也有很大的影响。

2.最大纵坡的确定最大纵坡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汽车的动力性能、公路等级和自然因素,但另一方面还必须保证行车安全。

高速公路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经技术经济论证合理.最大纵坡可增加1%。

在非汽车交通比例较大的路段,可根据具体情况将纵坡适当放缓,平原、微丘区一般不大于2%~3%;山岭、重丘区一般不大于4%~5%。

小桥涵处的纵坡可按表1-3-1的限值设计,但大、中桥上的纵坡不宜大于4%,桥头引道纵坡不大于5%;位于城镇附近非汽车交通量较大的路段,桥上及桥头引道纵坡均不得大于3%;紧接大、中桥桥头两端的桥头引道纵坡应与桥上纵坡一致。

(完整版)坡度的国家规范

(完整版)坡度的国家规范

控制高程和平面形式可分为平坡式、台阶式和混合式
最小坡度 最大坡度
0.2 10
0.2 10
0 2
0.2 5
0.2 8
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
150m。
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
,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
25%。
、建筑高度计算
1)平屋面建筑无女儿墙的屋面,从室外地面算至檐口顶面,如有女儿墙的屋面,算至女
2)坡屋面建筑,从室外地面算至屋檐口。坡檐建筑,从室外地面算至坡檐顶面。
3)楼梯间、电梯间、屋顶水箱、烟囱、屋顶装饰性建筑物不作建筑高度计算,如有净空
、建筑间距计算
、建筑层数计算
各种场地的适用坡度,应符合表9.0.1规定;
%) 表9.0.1
地 名 称 适用坡度
0.3~3.0
0.2~0.5
:
、儿童游戏场 0.3~2.5
、运动场 0.2~0.5
、杂用场地 0.3~2.9
0.5~1.0
0.5~7.0
、建筑容积率及建筑密度计算
1)商办及商住综合楼的容积率按不同性质的建筑面积所占比例,根据(附表二)规定的
2)商住或办公住宅楼,如商业面积或办公面积达不到该建筑总面积的10%,可全按住宅
3)无裙房底层为商业或办公的条式或点式住宅综合楼,其容积率、建筑密度按住宅计算。
、开放空间条件和计算
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

道路纵坡规定

道路纵坡规定

道路纵坡规定8.0.3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8.0.3.1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0.3规定;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表8.0.3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大纵坡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机动车道≥0.3 ≤8.0 L≤200m ≤5 L≤600m非机动车道≥0.3 ≤3.0 L≤50m ≤2 L≤100m步行道≥0.5 ≤8.0 ≤4注:L为坡长(m)。

8.0.3.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8.0.4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8.0.4.1 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8.0.4.2 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8.0.4.3 主要道路宜平缓;8.0.4.4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8.0.5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8.0.5.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8.0.5.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8.0.5.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8.0.5.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8.0.5.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8.0.5.6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8.0.5.7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8.0.5.8 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8.0.5规定;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量小距离(m)表8.0.5道路级别与建、构筑物关系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建筑物面向道路无出入口高层5 多层3 3 3 2 2 有出入口 - 5 2.5 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高层4 多层2 2 2 1.5 1.5 围墙面向道路 1.5 1.5 1.5 注: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面边线。

景观广场坡度竖向设计规范

景观广场坡度竖向设计规范

汽车道路坡度:常用0.3%-6.0%,最大8%消防车道坡度:常用0.3%-6.0%,最大9%(登高面2%)轮椅坡道:常用0.3%-6.0%,最大8%自行车专用道坡度:常用0.3%□-1.5%,最大5%步行道坡度:常用0.3%-8.0%,超过8%改为台阶停车场坡度:常用0.3%-1.0%,最大5%广场坡度:常用0.3%-1.0%,最大2%运动场坡度:常用0.2%-0.5%,最大1.5%中、高乔木种植:57%(30度)草坪修剪作业面:33%草皮坡面最大坡度:100%(45度)景观坡度竖向设计规范广场坡度——场地排雨水一、人工排水系统(一)地表雨水排除方式自然排水暗管排水明沟排水(便宜、技术简单)(二)场地排水坡度自然地面、人工地面(详表——摘自《建筑设计资料集》)例:0.3%≤粘土地面≤5%绿地:适宜坡度0.5%~1.0%广场兼停车场:适宜坡度0.2%~0.5%(三)场地排水方案1、建筑物标高和道路标高的协调关系(1)一般道路标高比地坪标高底0.25~0.30m,场地雨水通过道路两侧排除。

(2)建筑物低于道路时,散水处设明沟或暗沟2、绿地部分需要排除的地表水,适宜坡度0.5%~1.0%。

不超过10%的坡道宜于人活动和草皮生长。

3、广场和停车场(1)广场设计坡度——0.3≤平原地区≤1%停车场——最小坡度0.3%。

平行通道方向纵坡≤1%,横坡≤3%(2)与广场相连的道路——0.5~2%,困难时≤7%与停车场相连的道路——0.5~2%,困难时≤7%(3)积雪寒冷地区广场——≤6%(且出入口处设置≤2%的缓坡)(4)广场、停车场,符合下列情况,宜采用划区分散排水方式a、单向尺寸大于或等于150米b、地面纵坡≥2%且单向尺寸大于或等于100米4、体育运动场地(1)体育场a、每分钟排除10.8mm/平米b、三个排水分区——跑道横坡1%、2%,纵坡应≤1%(2)矩形场地排水坡形式:双坡式、横坡式、纵坡式、斜坡式排球场——0.5%羽毛球场——草皮≥2%,混凝土≥0.83%篮球场地——混凝土≥0.83%网球场——非透水型0.83%,透水型0.3~0.4%二、常见排水设施布置(一)雨水口1、积水点的判断,图4-60交叉口雨水口分布。

道路纵坡规定

道路纵坡规定

道路纵坡规定8.0.3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8.0.3.1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0.3规定;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表8.0.3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大纵坡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机动车道≥0.3 ≤8.0 L≤200m ≤5 L≤600m非机动车道≥0.3 ≤3.0 L≤50m ≤2 L≤100m步行道≥0.5 ≤8.0 ≤4注:L为坡长(m)。

8.0.3.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8.0.4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8.0.4.1 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8.0.4.2 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8.0.4.3 主要道路宜平缓;8.0.4.4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8.0.5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8.0.5.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8.0.5.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8.0.5.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8.0.5.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8.0.5.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8.0.5.6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8.0.5.7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8.0.5.8 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8.0.5规定;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量小距离(m)表8.0.5道路级别与建、构筑物关系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建筑物面向道路无出入口高层5 多层3 3 3 2 2 有出入口 - 5 2.5 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高层4 多层2 2 2 1.5 1.5 围墙面向道路 1.5 1.5 1.5 注: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面边线。

排水沟的纵向坡度规范

排水沟的纵向坡度规范

排水沟的纵向坡度规范
根据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 50037-96规范6.0.16章节
地面排泄坡面的坡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整体面层或表面比较光滑的块材面层,可采用0.5% - 1.5%。

2、表面比较粗糙的块材面层,可采用1% - 2%。

3、排水沟的纵向坡度,不宜小于0.5%。

4、建筑物四周应设置散水、排水明沟或散水带明沟。

散水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5、散水的宽度,应根据土壤性质、气候条件、建筑物的高度和屋面排水型式确定,宜为600 - 1000mm;当采用无组织排水时,散水的宽度可按檐口线放出200 - 300mm。

6、散水的坡度可为3% - 5%。

当散水采用混凝土时,宜按20 - 30m间距设置伸缝。

散水与外墙之间宜设缝,缝宽可为20 - 30mm,缝内应填沥青类材料。

道路纵坡规定

道路纵坡规定

道路纵坡规定8.0.3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8.0.3.1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0.3规定;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表8.0.3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大纵坡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机动车道≥0.3 ≤8.0 L≤200m ≤5 L≤600m非机动车道≥0.3 ≤3.0 L≤50m ≤2 L≤100m步行道≥0.5 ≤8.0 ≤4注:L为坡长(m)。

8.0.3.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8.0.4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8.0.4.1 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8.0.4.2 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8.0.4.3 主要道路宜平缓;8.0.4.4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8.0.5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8.0.5.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8.0.5.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8.0.5.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8.0.5.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8.0.5.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8.0.5.6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8.0.5.7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8.0.5.8 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8.0.5规定;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量小距离(m)表8.0.5道路级别与建、构筑物关系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建筑物面向道路无出入口高层5 多层3 3 3 2 2 有出入口 - 5 2.5 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高层4 多层2 2 2 1.5 1.5 围墙面向道路 1.5 1.5 1.5 注: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面边线。

坡道比例规范

坡道比例规范

坡道比例规范
道路坡道比例规范作为我国建设道路途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自行车,汽车等车辆通行性能及安全都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保证我国路面道路的安全,设计及施工过程中必须考虑到道路坡度的规范,主要有坡道宽度、坡
度比例及坡道最大长度等。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来介绍道路坡道比例规范。

道路纵坡最大长度遵循着设计应减少车辆启动能耗及连续行车能耗及
更换行车方向所需驾驶力的原则,且考虑到道路限界、桥梁及车辆本身技
术能力等多种条件影响,在不同路面车行场况下,国家明确了道路纵坡最
大长度应同时满足以下3种规范:
1、道路软式坡度比例:纵坡发生时,使用的软式坡度应为1:6~1:8,
其中以1:7为宜,硬路可分为:1:6~1:8。

2、中心线轴:中心线轴范围在宽度所限的范围内,一般采用 12m 以
内的宽度,以便减少对车辆移动影响;
3、道路纵坡最大长度:坡度<3°时,纵坡最大长度为100m;3°≤坡
度≤6°时,纵坡最大长度为75m;坡度>6°时,纵坡最大长度为50m。

道路纵坡要根据车辆技术能力及启动性能,采用分段式纵坡坡度来设
计坡度,使汽车可以轻松攀爬。

这样,车辆可以以恒定速度驾驶上坡,降
低发动机负荷,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降低燃油消耗,减少车辆的故障率,有利于提高交通运营安全能力。

道路坡道比例是路面设计及施工的技术要求之一,主要用于确定路面
坡度,确定路面纵坡最大长度,以保证我国路面道路的安全通行。

在设计
及施工中应遵守国家规定的道路坡道比例规范,按照规范要求,以保证我
们的交通运营安全,减少道路损毁根源。

加油站场地纵坡设计规范

加油站场地纵坡设计规范

加油站场地纵坡设计规范
加油站场地纵坡设计规范
加油站作为人们行驶终点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可靠
的设施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加油站的地面设计规范除了要达到
日常使用的短期安全要求以外,也要考虑道路交通的安全性以
及场地的日常维护。

按照国家现行的《建筑规范》,加油站场地的纵坡必须满
足以下要求:纵坡比不得小于5%,且沿着驾驶方向,纵坡可逐
渐降低到2%以下;因地形状及环境因素,可考虑最大纵坡可降
至10%;以及表面不宜凹凸不平,具有良好的抗滑效果,且需
采用新一代的复合草绿物及轻质防水层设施。

降低纵坡排水能
力更加强大,减少了交通意外概率。

在设施设计上,对于平地来说,在双(侧)向纵坡加油站,将加油口及停车位放在低坡位置,而办公楼及售货窗台设置在
相对高坡位置设计,从而可以获得高效排水。

多坡度场地设计,也可以有效改善空间布局,降低排水以及藩篱砌筑,避免施工
过程中的坡度尺度转移的安全隐患。

此外,加油站场地纵坡设计时,还必须加入崩塌沟槽,以
防止灾害性水流冲击;部分圹港安装及修建的停车位等场地控
制设施,应考虑储水容器的设置,有效提高排水力度;采用综
合结构,再结合现地环境,不但可以有效地改善空间视角,同
时也可以减轻洪水对加油站周边环境的影响。

综而言之,加油站场地纵坡设计规范不仅要考虑安全性,还必须考虑控制交通流动,以及环境及自然结构等等,从而让我们更安全可靠的按照实践进行规范的规划设计。

纵坡设计的一般规则和要求

纵坡设计的一般规则和要求

纵坡设计的一般规定与要求一、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的各项规定。

2.为保证汽车能以一定的车速安全舒顺地行驶,纵坡应具有—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及过于频繁。

尽量避免采用极限纵坡值.缓和坡段应自然地配合地形设置,在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之间,不宜插入最短的缓和坡段,以争取较均匀的纵坡。

垭口附近的纵坡应尽量放缓一些。

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应避免设置反坡。

3.纵坡设计时,应对沿线的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综合考虑,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妥善处理,以保证公路的畅通和稳定。

4.地下水位较高的平原微丘区和潮湿地带的路段,应满足最小填土高度的要求,以保证路基稳定。

5.纵坡设计在一般情况下应考虑填挖平衡,并尽量利用挖方运作就近路段填方,减少借方和废方,以降低工程造价。

民间运输工具、农业机械、农田水利等方面的特殊要求。

(一)最大纵坡最大纵坡是指各级公路容许采用的最大坡度值,它是公路纵断面设计的重要控制指标。

1.确定最大纵坡应考虑的因素(1) 汽车的动力特性:要根据公路上主要行驶车辆的牵引性能确定。

在一定的行驶速度条件下确定(2) 公路等级愈高,要求行车速度愈快,但从汽车的动力特性可知其爬坡能力愈低,因此不同等级的公路有不同的最大纵坡值。

(3)自然因素:公路所经地区的地形、气候、海拔高度等自然因素,对汽车行驶条件和爬坡能力也有很大的影响。

2.最大纵坡的确定最大纵坡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汽车的动力性能、公路等级和自然因素,但另一方面还必须保证行车安全。

高速公路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经技术经济论证合理.最大纵坡可增加1%。

在非汽车交通比例较大的路段,可根据具体情况将纵坡适当放缓,平原、微丘区一般不大于2%~3%;山岭、重丘区一般不大于4%~5%。

小桥涵处的纵坡可按表1-3-1的限值设计,但大、中桥上的纵坡不宜大于4%,桥头引道纵坡不大于5%;位于城镇附近非汽车交通量较大的路段,桥上及桥头引道纵坡均不得大于3%;紧接大、中桥桥头两端的桥头引道纵坡应与桥上纵坡一致。

道路纵坡规定

道路纵坡规定

道路纵坡规定8。

0。

3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8.0。

3.1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0.3规定;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 表8。

0.3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大纵坡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机动车道≥0。

3 ≤8.0 L≤200m ≤5 L≤600m非机动车道≥0。

3 ≤3.0 L≤50m ≤2 L≤100m步行道≥0.5 ≤8。

0 ≤4注:L为坡长(m).8.0.3.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8.0.4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8.0.4。

1 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8。

0.4。

2 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8.0。

4。

3 主要道路宜平缓;8。

0。

4。

4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8.0.5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8。

0.5。

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8.0。

5。

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8。

0。

5.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8。

0.5.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

5m,纵坡不应大于2。

5%;8。

0.5。

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8。

0。

5.6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8。

坡度的国家规范

坡度的国家规范

8.0.3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8.0.3.1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0.3规定;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表8.0.3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大纵坡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机动车道≥0.3 ≤8.0 L≤200m ≤5 L≤600m非机动车道≥0.3 ≤3.0 L≤50m ≤2 L≤100m步行道≥0.5 ≤8.0 ≤4注:L为坡长(m)。

8.0.3.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8.0.4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8.0.4.1 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8.0.4.2 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8.0.4.3 主要道路宜平缓;8.0.4.4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8.0.5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8.0.5.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8.0.5.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8.0.5.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8.0.5.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8.0.5.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8.0.5.6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8.0.5.7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8.0.5.8 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8.0.5规定;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量小距离(m)表8.0.5道路级别与建、构筑物关系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建筑物面向道路无出入口高层5 多层3 3 3 2 2 有出入口- 5 2.5 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高层4 多层2 2 2 1.5 1.5 围墙面向道路1.5 1.5 1.5注: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面边线。

纵坡规范

纵坡规范

第二节纵断面设计第5。

2.1条纵断面设计原则如下:一、纵断面设计应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并适应临街建筑立面布置及沿路范围内地面水得排除。

二、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

三、山城道路及新辟道路得纵断面设计应综合考虑土石方平衡,汽车运营经济效益等因素,合理确定路面设计标高.四、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得车行道,宜按非机动车爬坡能力设计纵坡度。

五、纵断面设计应对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与排水要求综合考虑。

1.路线经过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段时,应提高路基标高以保证路基稳定。

当受规划控制标高限制不能提高时,应采取稳定路基措施。

2。

旧路改建在旧路面上加铺结构层时,不得影响沿路范围得排水。

3.沿河道路应根据路线位置确定路基标高。

位于河堤顶得路基边缘应高于河道防洪水位0。

5m。

当岸边设置挡水设施时,不受此限。

位于河岸外侧道路得标高应按一般道路考虑,符合规划控制标高要求,并应根据情况解决地面水及河堤渗水对路基稳定得影响。

4.道路纵断面设计要妥善处理地下管线覆土得要求。

5.道路最小纵坡度应大于或等于0.5%,困难时可大于或等于0.3%,遇特殊困难纵坡度小于0.3%时,应设置锯齿形偏沟或采取其她排水措施。

六、山城道路应控制平均纵坡度。

越岭路段得相对高差为200~500m时,平均纵坡度宜采用4.5%;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宜采用4%,任意连续3000m长度范围内得平均纵坡度不宜大于4。

5%.第5.2.2条机动车车行道最大纵坡度推荐值与限制值见表5。

2.2。

第5.2。

3条坡长限制规定如下:一、设计纵坡度大于表5。

2.2所列推荐值时,可按表5.2.3—1得规定限制坡长.设计纵坡度超过5%,坡长超过表5。

2。

3-1规定值时,应设纵坡缓与段。

缓与段得坡度为3%,长度应符合本条第二款规定。

二、各级道路纵坡最小长度应大于或等于表5.2.3-2得数值,并大于相邻两个竖曲线切线长度之与。

第5.2.4条在设有超高得平曲线上,超高横坡度与道路纵坡度得合成坡度应小于或等于表5。

道路纵坡规定

道路纵坡规定

道路纵坡规定8.0。

3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8.0.3。

1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0。

3规定;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 表8。

0.3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大纵坡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机动车道≥0。

3 ≤8.0 L≤200m ≤5 L≤600m非机动车道≥0.3 ≤3。

0 L≤50m ≤2 L≤100m步行道≥0。

5 ≤8.0 ≤4注:L为坡长(m).8.0。

3.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8.0。

4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8。

0.4。

1 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8。

0.4。

2 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8。

0.4.3 主要道路宜平缓;8.0.4.4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8.0.5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8。

0.5。

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8。

0。

5。

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8。

0.5.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8。

0。

5.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

5m,纵坡不应大于2。

5%;8。

0.5。

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8。

0。

5.6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8。

景观广场坡度竖向设计规范

景观广场坡度竖向设计规范

汽车道路坡度:经常使用0.3%-6.0%,最大8% 之五兆芳芳创作消防车道坡度:经常使用0.3%-6.0%,最大9%(登高面2%)轮椅坡道:经常使用0.3%-6.0%,最大8%自行车专用道坡度:经常使用0.3%□-1.5%,最大5%步行道坡度:经常使用0.3%-8.0%,超出8%改成台阶停车场坡度:经常使用0.3%-1.0%,最大5%广场坡度:经常使用0.3%-1.0%,最大2%运动场坡度:经常使用0.2%-0.5%,最大1.5%中、高乔木种植:57%(30度)草坪修剪作业面:33%草皮坡面最大坡度:100%(45度)景不雅坡度竖向设计标准广场坡度——场地排雨水一、人工排水系统(一)地表雨水排除方法自然排水暗管排水明沟排水(廉价、技巧复杂)(二)场地排水坡度自然地面、人工地面(详表——摘自《修建设计资料集》)例:0.3%≤粘土地面≤5%绿地:适宜坡度0.5%~1.0%广场兼停车场:适宜坡度0.2%~0.5%(三)场地排水计划1、修建物标高和道路标高的协调关系(1)一般道路标高比地坪标高底0.25~0.30m,场地雨水通过道路两侧排除. (2)修建物低于道路时,散水处设明沟或阴沟2、绿地部分需要排除的地表水,适宜坡度0.5%~1.0%.不超出10%的坡道宜于人勾当和草皮生长.3、广场和停车场(1)广场设计坡度——≤平原地区≤1%停车场——最小坡度0.3%.平行通道标的目的纵坡≤1%,横坡≤3%(2)与广场相连的道路——0.5~2%,困难时≤7%与停车场相连的道路——0.5~2%,困难时≤7%(3)积雪冰冷地区广场——≤6%(且出入口处设置≤2%的缓坡)(4)广场、停车场,合适下列情况,宜采取划区分离排水方法a、单向尺寸大于或等于150米b、地面纵坡≥2%且单向尺寸大于或等于100米4、体育运动场地(1)体育场b、三个排水分区——跑道横坡1%、2%,纵坡应≤1%(2)矩形场地排水坡形式:双坡式、横坡式、纵坡式、斜坡式排球场——0.5%羽毛球场——草皮≥2%,混凝土≥0.83%篮球场地——混凝土≥0.83%网球场——非透水型0.83%,透水型0.3~0.4%二、罕有排水设施安插(一)雨水口1、积水点的判断,图4-60穿插口雨水口散布.2、一个雨水口汇水面积约2500~5000平米3、道路雨水口间距按照不合纵坡的规则(见表——摘自《修建设计资料集》)例:道路纵坡0.3~0.4时,雨水口间距30~40米(二)排水沟1、梯形沟2、矩形沟(最经常使用)沟深≥200,沟宽≥400,纵坡≥0.3%三、场地防排洪城市重要程度分类(按人口)1修建基地地面和道路坡度应合适下列规则:1.1、基地地面坡度不该小于0.2%,地面坡度大于8%时宜分红台地,台地连接处应设挡墙或护坡;1.2、基地灵活车道的纵坡不该小于0.2%,亦不该大于8%,其坡长不该大于200m,在个体路段可不大于11%,其坡长不该大于80m;在多雪严寒地区不该大于5%,其坡长不该大于600m;横坡应为1%~2%;1.3、基地非灵活车道的纵坡不该小于0.2%,亦不该大于3%,其坡长不该大于50m;在多雪严寒地区不该大于2%,其坡长不该大于1OOm;横坡应为1%~2%;1.4、基地步行道的纵坡不该小于0.2%,亦不该大于8%,多雪严寒地区不该大于4%,横坡应为1%~2%;1.5、基地内人流勾当的主要地段,应设置无障碍人行道.注:山地和丘陵地区竖向设计尚应合适有关标准的规则.2、修建基地地面排水应合适下列规则:2.1、基地内应有排除地面及路面雨水至城市排水系统的措施,排水方法应按照城市计划的要求确定,有条件的地区应采纳雨水收受接管利用措施;2.2、采取车行道排泄地面雨水时,雨水口形式及数量应按照汇水面积、流量、道路纵坡长度等确定;2.3、单侧排水的道路及低洼易积水的地段,应采纳排雨水时不影响交通和路面清洁的措施.3、修建物底层出入口处应采纳措施避免室外地面雨水回流.广场坡度:0.3-3% (最好0.5-2%)排水坡度绿地:适宜坡度0.5%~1.0%广场兼停车场:适宜坡度0.2%~0.5%(0.5%正常情况下,汽车没有手刹最大坡度)停车场:与车道标的目的平行纵坡1%,与车道标的目的垂直横坡3%残疾人轮椅基地通行坡度:修建物之间详细竖向安插指修建物室内、外地坪,修建物与修建物之间地坪标高的确定.应引导室外雨水顺利排除,避免室外雨水流入修建内,以包管修建物之间交通良好.场地修建至道路坡度最好为:1%-3%,一般允许0.5%-6%.。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纵断面设计
第5.2.1条纵断面设计原则如下:
一、纵断面设计应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并适应临街建筑立面布置及沿路范围内地面水的排除。

二、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

三、山城道路及新辟道路的纵断面设计应综合考虑土石方平衡,汽车运营经济效益等因素,合理确定路面设计标高。

四、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车行道,宜按非机动车爬坡能力设计纵坡度。

五、纵断面设计应对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要求综合考虑。

1.路线经过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段时,应提高路基标高以保证路基稳定。

当受规划控制标高限制不能提高时,应采取稳定路基措施。

2.旧路改建在旧路面上加铺结构层时,不得影响沿路范围的排水。

3.沿河道路应根据路线位置确定路基标高。

位于河堤顶的路基边缘应高于河道防洪水位0.5m。

当岸边设置挡水设施时,不受此限。

位于河岸外侧道路的标高应按一般道路考虑,符合规划控制标高要求,并应根据情况解决地面水及河堤渗水对路基稳定的影响。

4.道路纵断面设计要妥善处理地下管线覆土的要求。

5.道路最小纵坡度应大于或等于0.5%,困难时可大于或等于0.3%,遇特殊困难纵坡度小于0.3%时,应设置锯齿形偏沟或采取其他排水措施。

六、山城道路应控制平均纵坡度。

越岭路段的相对高差为200~500m时,平均纵坡度宜采用4.5%;相对高差大于500m时,宜采用4%,任意连续3000m长度范围内的平均纵坡度不宜大于4.5%。

第5.2.2条机动车车行道最大纵坡度推荐值与限制值见表5.2.2。

第5.2.3条坡长限制规定如下:
一、设计纵坡度大于表5.2.2所列推荐值时,可按表5.2.3-1的规定限制坡长。

设计纵坡度超过5%,坡长超过表5.2.3-1规定值时,应设纵坡缓和段。

缓和段的坡度为3%,长度应符合本条第二款规定。

二、各级道路纵坡最小长度应大于或等于表5.2.3-2的数值,并大于相邻两个竖曲线切线长度之和。

第5.2.4条在设有超高的平曲线上,超高横坡度与道路纵坡度的合成坡度应小于或等于表5.2.4规定值。

第5.2.5条非机动车车行道纵坡度宜小于2.5%。

大于或等于2.5%时,应按表5.2.5规定限制坡长。

第5.2.6条各级道路纵坡变更处应设置竖曲线。

竖曲线采用圆曲线。

竖曲线半径及最小长度见表5.2.6。

设计中应采用大于或等于表5.2.6一般最小半径值;特殊困难时,应大于或等于极限最小半径值。

非机动车车行道的竖曲线的最小半径为500m。

第5.2.7条桥梁引道设竖曲线时,竖曲线切点距桥端应保持适当距离,大、中桥为10~15m,工程困难地段可减为5m。

隧道洞口外应保持一段与隧道内相同的纵坡,其长度见表5.1.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