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试体。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

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发生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

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

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

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

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暗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

倒是明末许学灵在《》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

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

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

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惑。

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

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干门,细柳新蒲为谁颦”(杜甫《襄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

抑扬顿挫,铿锵成韵。

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读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
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

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

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成韵。

【答案】
1.D
2.C
3.C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B项“因而”,强加因果;由文中内容可知,“格律限制并不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皆是古诗的特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C项“更似绝句律诗”没有依据。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概念类题目答题时要分期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本题前三个选项信息主要集中在文本第一段,但A项中的“逐渐走向衰微”和C项中的“更似绝句律诗”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来判断。

B项原文中各特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存在因果关系。

2.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指向明确,难度适中。

从选项设置来看,四个选项所涉及的信息集中在文本的第二自然段,位置都比较明显,考生稍加梳理筛选就可以找出,再将找出的信息与选项的内容一一对照,很容易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3.
试题分析:C项“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士禛的“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士禛对唐代古诗有偏见。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不仅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还考查学以致用的能力,指向明确。

A项信息在文本第二自然段后半部分,B项信息在文本第三段,C项信息在文本二、三两段,D项要求考生用选文文本内的观点解读课本内容,根据选文中“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

抑扬顿挫,铿锵成韵”,可判断出D项正确。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杨允恭,汉州绵竹人。

家世豪富,允恭少倜傥任侠。

乾德中,王师平蜀,群盗窃发,允恭裁弱冠,率乡里子弟寨于清泉乡,为贼所获,将杀之。

允恭曰:“苟活我,当助尔。

”贼素闻其豪宗,乃释之。

阴结贼帅子,日与饮博,阳不胜,偿以赀,使伺贼。

贼将害允恭,其予以告,因遁去。

内客省使丁德裕讨贼至州,允恭以策干之,署绵、汉招收巡检,贼平,补殿前承旨。

太平兴国中,以殿直掌广州市舶。

自南汉之后,海贼子孙相袭,大者及数百人,州县苦之。

允恭因部运入奏其事,太宗即命为广、连都巡检使。

又以海盐盗入岭北,民犯者众,请建大庾县为军,官辇盐市之。

诏建为南安军,自是冒禁者少。

贼有叶氏者,众五百余,往来海上。

允恭集水军,造轻舠,掩袭其首,斩之。

余党弃船走,伏匿山谷,允恭伐木开道,悉歼焉。

贼寇每遇风涛,则遁止洲岛间。

允恭领众涉海,捕之殆尽,贼皆望风奔溃。

又抵漳、泉贼所止处,尽夺先所劫男女六十余口还其家。

时缘江多贼,命督江南水运,因捕寇党。

行及临江军,择骁卒拏轻舟伺下江贼所止,夜发军城,三鼓,遇贼百余,拒敌久之,悉枭其首。

又趣通州境上蹑海贼,贼系众舟,张幕,发劲弩、短炮。

允恭兵刃所向,多为幕所萦,炮中允恭左肩,流血及袖,容色弥壮。

徐遣善泅者以绳连铁钩散掷之,坏其幕,士卒争进,贼赴水死者大半,檎数百人。

自是江路无剽掠之患。

先是,三路转运使各领其职,或廪庾多积,而军士舟揖不给,虽以官钱雇丁男挽舟,而土人惮其役,以是岁上供米,不过三百万。

允恭尽籍三路舟卒与所运物数令诸州择牙吏悉集允恭乃辨教授之。

江、浙所运,止于淮、泗,由淮、泗输京师,行之一岁,上供者六百万。

允恭有胆干,能以方略捕贼。

王小波之乱也,李顺之兄自荣据绵竹,土人多被胁从。

允恭兄允升、弟允元,率乡里子弟并力破之;又为王师乡导,执自荣诣剑门以献。

王继恩表其事,诏赐允升学究出身,授本县令,允元什邡令。

(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八)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允恭以策干.之干:干预
B.海贼子孙相袭.袭:继承
C.又趣通州境上蹑.海贼蹑:窥察
D.李顺之兄自荣据.绵竹据:占据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示杨允恭能以方略剿贼的一组是()
①阴结贼帅子,日与饮博,阳不胜②允恭因部运入奏其事
③允恭集水军,造轻舠,掩袭其首④择骁卒拏轻舟伺下江贼所止
⑤流血及袖,容色弥壮⑥徐遣善泅者以绳连铁钩散掷之
A.①③⑤B.②④⑤C.③④⑥D.①②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允恭是汉州绵竹人,出身于豪富之家,年轻时洒脱不拘,有侠气。

乾德年间,宋朝
军队平定蜀地,杨允恭年仅二十,就能凭借智谋成功地从贼人手中逃离。

B.姓叶的贼人聚集了五百多人在海上为寇。

叶氏被杨允恭的水军斩杀之后,他的余党弃船逃跑,躲进山中,杨允恭伐木开路,把剩下的叶氏余党全部歼灭了。

C.经过杨允恭的改革以后,江、浙所运的物品,到淮、泗就停下来,由淮、泗运送到京城,这个方法用了一年,进献供米达到六百万。

D.杨允恭不但自己擅长剿灭贼寇,还教导他的兄弟允升、允元。

王小波作乱的时候,允升和允元率领乡里的年轻人合力打败了李自荣,帮助朝廷的军队捉住了李自荣。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阴结贼帅子,日与饮博,阳不胜,偿以赀,使伺贼。

(2)又抵漳、泉贼所止处,尽夺先所劫男女六十余口还其家。

【答案】
4.C
5.C
6.D
7.(1)杨允恭暗中结识贼寇首领的儿子、天天跟他喝酒赌博,假装不赢,用钱财来满足他,让他窥探贼人。

(2)又追到漳州、泉州贼寇停息的地方,把他们先前抢来的男女六十多人全都解救出来让他们回家。

【解析】
4.
5.
试题分析:①跟剿贼无关,②⑤跟方略无关。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技巧点拨】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

还有是某人的什么做法,某人做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的分析分析,答题方式和人物性格分析类似。

此题是人物是“杨允恭”,事件是“以方略剿贼”,然后分析列出的各项①跟剿贼无关,②⑤跟方略无关,排除这三项,自然得到答案。

6.
试题分析:“教导他的兄弟允升、允元”没根据,捉住李自容的是允升、允元兄弟。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

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如此题选项D“教导他的兄弟允升、允元”没根据,捉住李自容的是允升、允元兄弟。

7.
试题分析:重点词语:“阴”“阳”“偿”“止”。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阴”“阳”
“偿”“止”等实词,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1)中的介宾短语后置句的翻译。

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杨允恭是汉州绵竹人,家世豪富。

杨允恭年轻时洒脱不拘,有侠气。

乾德年间,朝廷的军队平定蜀地,盗贼暗地里滋生出来,杨允恭才二十岁,率领乡里的年轻子弟在清泉乡筑起营垒(防备盗贼),被贼捉住,将要杀他。

杨允恭说:“如果你让我活下来,我会帮助你。

”贼寇一向知道他是豪富家子弟,于是放了他。

杨允恭暗中结识贼寇首领的儿子、天天跟他喝酒赌博,假装不赢,用钱财来满足他,让他窥探贼人。

贼寇将要害允恭,贼寇首领的儿子把这件事告诉杨允恭,杨允恭于是逃走。

内客省使丁德裕讨伐贼寇到了汉州,杨允恭带简策去求见,被任命为绵、汉招收巡检,贼寇平定后,补授殿前承旨的职务。

太平兴国年间,以殿直(皇帝侍从官)的身份管理广州对外贸易事务。

从南汉之后,海盗父子相承,规模大的有几百人,各州县深以为苦。

杨允恭趁往朝廷运送物品的机会入朝上奏这件事,太宗就命令他做广、连都巡检使。

又因为贩卖海盐的贼寇进入岭北,老百姓违反禁令(私自买卖)的人很多,于是请求把大庾县设为军,用官车装盐去卖。

皇帝下诏(把大庾县)设为南安军,从此以后违反禁令的人少了。

有个姓叶的贼寇,手下有五百多人,在海上为非作歹。

杨允恭集聚水军,造轻船,偷袭贼寇的首领,斩杀了他。

贼寇余党放弃船只逃跑,躲藏到山谷中,杨允恭伐木开道,把他们都歼灭了。

贼寇每遇到风浪巨大的时候,就逃到海上的洲岛之间停息。

杨允恭率领士兵渡海追击,把贼寇几乎全部捉拿,贼寇都望风溃逃。

又追到漳州、泉州贼寇停息的地方,把他们先前抢来的男女六十多人全都解救出来让他们回家。

当时沿江多有贼寇,朝廷命令他管理江南水运,于是捉拿贼寇。

到临江军,选健壮的士兵带着小船探访下江贼寇停息的地方,夜里从军城出发,三鼓时,遇到一百多贼寇,和贼寇长时间交战,把他们都消灭了。

又快速赶到通州境内追击海贼,贼寇把许多船系在一起,张开帷幕,发射劲弩、短炮。

杨允恭兵刃指向的地方,多被帷幕缠绕,炮打中了杨允恭的左肩,血流到衣袖,神色更显勇敢。

慢慢地派擅长游泳的人用绳子连着铁钩散乱地投掷,弄坏了帷幕,士兵们争着向前,贼寇跳到水里死掉的有一大半,捉拿了几百人。

从此江路没有被抢掠的担忧。

在此之前,三路转运使各自管理着自己的区域,有时仓库积压太多,但是士兵和船只不能供给,虽然用官钱雇百姓来拉船,可是当地人害怕这种差事,因此每年进献供米,不超过三百万。

杨允恭把三路的船只、士兵和所运物品的数量都登记起来,让各个州选择小吏,都召集起来,杨允恭根据数字交给他们任务。

江、浙所运的物品,到淮、泗就停下来,由淮、泗运送到京城,这个方法用了一年,进献供米达到六百万。

杨允恭有胆识才干,能用策略捕拿贼寇。

王小波作乱的时候,李顺的哥哥李自荣占据绵竹,当地人多被胁迫跟从。

杨允恭的哥哥允升和弟弟允元,率领乡里的年轻人合力打败了李自荣;又做朝廷军队的向导,捉住李自荣到剑门献给朝廷。

王继恩向朝廷上奏这件事,皇帝下诏赐允升学究出身,任命允升为绵竹县令,允元为什邡县令。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8.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9.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
【答案】
8.①动静结合。

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

②寓情于景。

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每条3分)
9.闲,闲适、闲静之意,秋天的原野显得格外闲静,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诗人远离时速喧嚣的闲适之情。

(5分)
【解析】
8.
试题分析:答出手法“动静结合”,分析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


出“寓情于景”,分析“秋原的空阔”之景,表达“诗人闲适的心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

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如此题动静结合的手法和寓情于景的手法。

9.
【名师点睛】诗歌的“诗眼”即为诗歌的关键所在,所谓“关键”无外乎两个方面,第一,诗歌的情感中心,或开头点明诗歌的主旨,统领全诗,或中间点明诗歌的主要情感,第二是诗歌的结构的关键,或使诗意自然转折,或让诗歌的情节发生变化等。

(三)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2)想当年,金戈铁马,。

(3)骊山北构而西折,。

(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5)春花秋月何时了,。

(6)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答案】(1)举世非之而不加沮(2)气吞万里如虎(3)直走咸阳(4)卷起千堆雪(5)往事知多少(6)其负大舟也无力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上下文默写的题目,不要出现错别字。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注意“沮”的写法。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材料之父”师昌绪
余玮
师昌绪不仅是我国材料科学与技术界的一代宗师,更是推动我国材料科学发展的杰出管
理者和科技战略家。

1955年师昌绪克服重重困难,从美国回到祖国。

回国后,师昌绪心花怒放地前往组织分配的工作单位——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

当时正值国内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高潮,金属所在李薰所长领导下,将大部分科研力量投入直接为国民经济服务,师昌绪被指定为金属所在鞍钢工作组的负责人。

他的专长本是物理冶金学,而新的任务却涉及到炼铁、炼钢、轧钢等工艺问题,他毫无怨言地挑起这副担子,边工作边学习,领导全组完成了多项重要课题,显示出他知识的渊博与处理大生产问题的能力。

他不懂俄文,为了需要,就依靠查字典,译出了《金属学物理基础》一书中液体金属结构与凝固两章。

1957年,金属所的研究工作重点转向军工尖端材料的研究。

他被任命为高温合金研究组的负责人,兼任合金钢研究室的主任。

从此,他开始从事高温合金及合金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20世纪50年代末,高温合金是航空、航天与原子能工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材料。

师昌绪从中国既缺镍无铬,又受到资本主义国家封锁的实际出发,提出大力发展铁基高温合金的战略方针。

为了克服一般铁基高温合金耐热性能差的弊端,师昌绪等人在设计成分时一反铁基高温合金中钛高铝低的常规做法,相应提高铝的含量,从而研制出中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808.代替了当时镍基高温合金GH33作为航空发动机的涡轮盘。

1960年冬,正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为了使中国高温合金的生产立足国内,师昌绪率队与抚顺钢厂共同攻关。

当时他的妻子正怀孕需要照顾,他便每天早晚乘铁闷罐车往返于沈阳到抚顺之间,即使最冷的2月也是如此。

在几年的时间里,为了高温合金的推广与生产,他几乎跑遍了全国的特殊钢厂和航空发动机厂,以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20世纪60年代初,国内发生了一起飞机坠机事故。

分析原因认为是轴承中混有空心滚珠造成的,从而导致数百架飞机不敢起飞,成为当时的“无头案”。

师昌绪对此进行冷静地分析研究。

根据金相观察,师昌绪提出滚珠是受到高速挤压造成局部熔化而失效的,而引起上述现象是由于冷却油不洁净所致,为此,只要加强油的过滤就可以把问题解决。

厂方接受了他的处理方案,使大批飞机得以重上蓝天。

1961年,美国研制成功了铸造空心涡轮叶片的技术,并投入使用,然而其技术是严格保密的。

1964年我国围绕如何使国产歼7飞机提高档次的问题,发动机设计适合材料工程师们展开了异常激烈的辩论。

航空研究院主管材料与工艺的副总工程师荣科教授大胆地提出了“采用空心涡轮叶片以提高涡轮工作温度”的方案。

荣科请师昌绪主持空心涡轮叶片的研制工作,并采用“设计、材料、制造一条龙”的方案。

很快,师昌绪便组织起100余人的攻关队伍。

为了国家的需要,师昌绪与大家一起日夜奋斗在金属所简陋的精密铸造实验室。

在设计、材料、制造三个环节的通力协作下,不到一年的时间,研制出我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采用这种叶片的国家。

此项科研成果使我国喷气发动机涡轮叶片技术跃上了两个台阶:由锻造合金改为真空精铸,由实心叶片改为空心叶片,而且我国涡轮叶片的制造工艺更精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