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传播领域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及应对研究
微传播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知安全的挑战与应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微传播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知安全的挑战与应对王英英,吴兴华(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芜湖241002)摘 要:微传播作为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是意识形态发挥社会效应的重要载体之一,其作用与影响在本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体现得更加充分㊂一方面,微传播以其即时性㊁便捷性㊁一体性㊁开放性㊁隐匿性等特征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在微传播视域下,这种便捷的传播方式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知安全带来一系列挑战,主要体现在 微话语”的现实性和 微内容”的复杂性对其话语建设及规范性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方面㊂为加强微传播视域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知安全,需从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微话语”建构,丰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以及加强微传播主体的规范性建设三个方面入手㊂关键词:中国;微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维护路径作者简介:王英英(1994 ),女,安徽池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吴兴华(1970 ),女,安徽舒城人,教授,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㊂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研究”(AHSKY2019D111)成果㊂DOI 编码:10.13356/ki.jdnu.2095-0063.2020.03.003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063(2020)03-0017-08 收稿日期:2019-12-12任何一种思想观念要想对社会产生影响都需要借助于一定的传播媒介,而不同的传播媒介形成不同的传播方式㊂意识形态要想发挥其社会作用,也需要借助于一定的传播媒介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人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精神层面,还表现在现实生活中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知是这种影响产生的第一步㊂为此,要通过不断加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知以使其更好地渗透到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㊂然而,当下传播媒介的不断更新与广泛使用,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环境的复杂性与日俱增,对人们形成正确的认知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㊂微传播作为当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正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一种重要途径㊂微传播的出现给人们带来观念共享的福利,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㊂因此,为了正确发挥微传播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避免带来的挑战,首先就需要对微传播有个清晰的认识㊂一、微传播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中的突出作用互联网空间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舆论阵地㊂微传播作为一种依靠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传播方式,使用手机㊁计算机和其他微载体,通过微博㊁微信和其他客户端等在线平台与人们交流和共享信息,为意识形态传播发挥了重要的媒介作用㊂71第40卷 第3期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Vol.40 No.3 2020年5月 JOURNAL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May,2020随着微传播时代的到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创新,立体化信息传播渠道得以构建㊂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得以在一个新的平台进行传播,即创新了信息共享平台㊂信息共享,是这个平台与以往的信息传播平台存在根本性差别之处㊂共享意味着共同享有或共同分享某种事物和某种思想观念㊂由微传播催发的信息共享平台,满足人们探索外部世界的需要,毕竟 人是社会的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人在社会生活中渴望着与他人的共享”㊂①通过信息共享的平台,每个人都能够发表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看法与观点,而他人也可以由此对别人的看法与观点进行回应㊂信息的发布与回应,表现了不同的人群之间的思想观念发生冲击与融合,在冲击与融合中达到一致㊂信息的共享,不仅扩大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范围,还提高了其传播的有效性㊂国家政府机构通过微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相关信息,广大网友发表其看法,并与其它网友进行讨论㊂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随着讨论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加深,在认识的基础上与个体的价值观不断发生作用,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解更加深刻㊂另一方面,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有赖于微传播时代下构建的立体信息传播渠道㊂在微传播中,微主体㊁微受众㊁微媒体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构建一种立体的信息传播渠道㊂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传播媒介代表着传播渠道㊂在微传播中,微媒介是其主要传播渠道㊂在微传播时代,由于微媒介的便捷性与普遍性,一个人既可以是消息的接收者,也可以是消息的传播者㊂这种转变逐渐模糊了传播者和接收者的界限㊂随着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界限不断打破,传播者与接收者也增加了另一项功能,即传播渠道㊂在微传播时代,通过传播主体㊁传播受众以及传播媒介之间的有效循环,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构建立体的传播渠道,使意识形态传播变得更加高效与全面,进而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㊂相较于传统传播方式,微传播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方面具有许多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便捷性拓宽了意识形态传播的渠道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载体形式也发生重大变化,由大型载体转到微型介质㊂随着微媒介的普遍使用,对信息传播的速度以及便捷程度带来巨大影响㊂即时性是指信息从传播者转移到接收者之间的时间之短,意味着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不受时间㊁空间的限制㊂微博㊁微信等APP 的广泛使用,能够帮助人们及时了解社会发展动向㊂便捷性是指信息传播相较传统的传播方式,从信息生产㊁传播到消费都比较简单方便㊂在微传播中,信息的生产变得更加容易与便捷,人们通过手机上的微博㊁微信等软件,瞬间就可知道国内外发生的大事㊂微传播的即时性与便捷性,不仅帮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拓宽了渠道,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传播㊂第二,信息生产㊁传播㊁消费的一体性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得到加强㊂保罗㊃莱文森曾说过: 他们可选择生产和消费新新媒介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又是千百万其他新新媒介消费者 生产者提供的㊂”②信息生产㊁传播与消费的一体性是微传播的一个典型特征㊂微传播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新平台㊁获取信息的新途径㊁解析信息的新方法,其本身就代表着信息的生产㊁传播与消费㊂微传播与以往的传播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的传播方式体现了一种自上而下式的传播,微传播则体现了一种自下而上式的传播㊂在传统的传播方式中,传播主体对信息的传播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传播对象被动地㊁机械地接收信息,传播主体与传播对象之间存在着81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Journal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No.3,2020①②吴兴华:‘大数据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及其防范“,‘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第97 102页㊂保罗㊃莱文森:‘新新媒介“,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页㊂单向性的关系㊂而在微传播中,二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意味着由传统媒体所建立的话语控制正逐渐走向削弱㊂在微传播中,没有固定的传播主体和对象,每个人都是沟通者,传播主体与对象之间存在强烈的互动,传播主体能够通过信息传播影响传播对象,传播对象也可以通过信息传播反作用于传播主体,而传播内容在传播主体与传播对象的循环中不断深化,不断加强人们对传播内容的认识㊂利用微传播的信息生产流通的一体性这一特征,可以扩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广度与深度㊂第三,传播的开放性与隐匿性加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㊂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微传播同样也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㊂开放性是指传播群体通过微媒介进入网络空间时,没有门槛要求,面向广大社会群众㊂传播主体通过微媒介进行微传播时,不受年龄㊁性别㊁学历㊁种族的限制,也不受社会地位㊁收入以及阶层身份的限制,只要拥有一个移动终端,人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络进入网络空间,进而成为网络信息的生产者㊁传播者与接收者㊂隐匿性包含的内容则比较丰富,既包括传播内容暗含价值观传播等隐匿效果,也指传播主体与传播对象进入网络空间时进行的身份隐匿㊂微传播作为一种传播方式,不仅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还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功能㊂微传播的意识形态功能,不仅指其传播内容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还指其本身就具有意识形态色彩㊂因此,在微传播中,信息的生产者在传播信息时,其信息内容就包括一种意识形态的引导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微传播的过程中,不仅有传播内容的直接影响,还暗含价值观的隐性渗透,扩大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渗透作用㊂第四,传播效果的强大性使微传播这一形式正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途径㊂由于网络的普遍使用㊁微媒介的广泛使用㊁微群体的广泛性,微传播对信息传播的影响也是很强大的㊂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准则产生影响,但是微传播的出现,则进一步加强了其对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准则的影响㊂这主要是由于微传播中微媒介的广泛使用与微群体的不限制性㊂在微传播中,信息的生产者呈现下移的趋势,代表着信息的生产者正逐渐走向大众化㊂消息的生产㊁传播与消费之间的无限循环,加强了人们与信息传播媒介之间的衔接效果,进而扩大了微媒介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效果㊂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重要的凝聚作用㊁导向作用以及引导作用,也有赖于其传播效果的强大性㊂随着微传播的传播效果与作用的不断扩大,微传播正逐渐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㊂微传播的巨大社会作用,使其正逐渐成为当代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途径,也使人们逐渐关注到微传播这一形式对意识形态传播的巨大作用㊂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微传播也毫不例外,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知安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㊂二、微传播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知安全面临的挑战基于以上的认识,微传播虽然拓宽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渠道,扩大了其价值观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渗透作用,但是它也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知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㊂ 从直观的实践观出发,社会活动本质上是个人的自发活动㊂”①人们进入社会的目的除了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还自觉不自觉地与社会互动,因为人的本质就是社会性,人是社会的产物㊂在微传播中,人们既会发表积极健康的消息,同时也会引起一些不良的声音,对意识形态话语建构和意识91 微传播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知安全的挑战与应对①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418页㊂形态认知提出了挑战㊂(一) 微话语”的现实性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建构提出新要求当一种主义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人们自然就会加强对主义的认识,并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并信仰主义,这是一种由自发转向自觉的过程㊂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由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受经济影响,并具有一定的阶级色彩㊂意识形态之所以能发挥如此大的作用,是因为国家权力机构将统治阶级的利益通过话语的形式表述为广大群众的普遍利益㊂按照福柯的观点,话语与社会权力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㊂西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是当今世界的一种强势话语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建构,正面临着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媒介的隐性渗透所带来的冲击㊂面对强势的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话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从理论与实践上对其做出一系列的回应与反击㊂但是,在一定范围内,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还不能保证一定安全㊂随着时代任务的变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仍然面临挑战㊂一方面,在微传播中,如何平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宣传的 普遍利益”和个人利益这一难题正逐渐显现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建设不仅面临外部挑战,还要面对来自内部挑战㊂微传播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在传播主体㊁传播载体以及传播方法上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㊂微传播的载体具有多样性,从传统的书籍报纸传播发展为现在主要依靠网络媒体传播㊂这对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既具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管理困难㊂在微传播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建设面临极高的现实要求㊂由于传播载体的改变,直接导致人人都是微信息传播的传播者与接收者㊂随着微传播的发展,人们对国家大事与方针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更有利于表达自身诉求㊂在国家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时,需要通过话语这一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与精神㊂人们通过微传播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认识与了解,并与其现实活动联系起来㊂但是,如何平衡个人利益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宣传的 普遍利益”这一难题也逐渐浮现出来㊂因此,在微传播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必须充分表达时代要求与人民利益,丰富其话语建构,才能更好地为平衡个人利益与 普遍利益”㊂另一方面,根据现实要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建构在微传播中既要注意到 官方语言”,又要考虑到 日常语言”㊂ 官方语言”与 日常语言”之间的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功能与意识形态功能之间的分裂㊂①这主要是由于意识形态话语不仅代表着利益集团思想体系的表达,同时也代表着一种社会意识形式㊂作为利益集团思想体系的表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是一种集团性的话语㊂而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需要表达个体性利益的话语㊂并且,随着时代任务的改变,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建设中,既要注意到话语体系的转换,又不割裂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发展保持紧密联系㊂(二) 微内容”的复杂性使受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解产生偏差微传播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信息生产主体的下移是其主要发展特征㊂信息生产主体的下移,意味着信息生产不再局限于以往权威㊁官方的介绍,也不再受限于个人知识素养㊁职业㊁地位等的限制㊂这也就意味着信息生产的内容由以往的正式介绍开始转向为正式与非正式兼具的信息㊂非正式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在一定程度上与个人的现实生活加强联系,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更加 接地气”㊂但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本质理解受到02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Journal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No.3,2020①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第422 426页㊂信息内容的复杂性和个体素质的差异性的影响,可能产生一些偏差㊂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在我国的生产与发展的实践中发挥着重大的理论指导作用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政治统治趋向于稳定,经济基础得到改善,文化生活正在不断丰富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运用也为世界提供中国案例㊂这些足以表明,马克思主义已经成功渗透到中国生活的各个方面㊂但是,在新的环境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仍存在一些问题㊂微传播的典型特征是 微”,既有信息内容之微,也有信息涉及之广泛㊂传播内容的复杂程度,主要归因于传播主体的多样性㊂在微传播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是由多种媒体进行宣传㊂在非主流媒体中,由于传播的微形式,以及传播主体自身原因,导致在传播中可能存在错误理解或歪曲理解,影响受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精神本质的理解㊂微传播是个体主体性得到显著增强的一种新型传播方式,也是个体主体性得到显著下降的一种传播方式㊂个体主体性得到显著增强,是因为每个个体按照自己的思维理解在微传播中发布信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信息,具有独立性㊂同时,个体由于自身差异原因,很容易受到舆论导向的影响,人云亦云,对他人的观点具有深深的依赖性㊂因此传播的 微内容”对受众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本质存在一定的影响,受众只有真正认识到其精神本质,才能从根本上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㊂三、微传播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知安全的维护路径在微传播时代,微传播这一传播方式既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带来巨大机遇,也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知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㊂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㊂”①随着中国国情和自身需求的变化,人们对物质生活需要的追求逐渐转变为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㊂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也应该随着时代任务的变化不断丰富自身内涵,话语形式更加贴近社会实际㊂尤其是在微传播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建设要符合微传播的语言特征㊂(一)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 微话语”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要永葆活力,就必须与新的实践相结合,形成新的理论创造㊂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内容建设㊁丰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形式也一直都是完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㊂在微传播背景下,根据微传播的语言传播特征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㊂ 微话语”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在微传播背景下的一种表现形式㊂ 微话语”并不是指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分裂化㊁话语形式简单化,而是通过话语形式之微,更加精准凝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思想,使其在话语形式与内容上呈现出短小而精悍的特征㊂一方面,随着实践的不断变化,要积极转换意识形态话语的内容㊂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随着社会经济基础与政策方针的转变而不断发生变化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任务,此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述主要围绕着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展开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国家制度与经济基础的逐渐稳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述由 阶级斗争为纲”转化为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最终转化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㊂社会主12 微传播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知安全的挑战与应对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09页㊂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一种理想目标与实践形式㊂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转变,如何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更加贴近亟待解决的任务,是微传播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的主要任务㊂在积极转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中,也要注意话语创新这一方式,话语创新并不是一种胡编乱造,既要有理论溯源,也要有现实依据㊂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创新中,要突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㊂另一方面,要注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的转变㊂微传播作为当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要将微传播纳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的主要平台,建设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主阵地㊂由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宣传的 普遍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宣传的 普遍利益”的话语表达方式㊂只有使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表达方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才能更具有有效性,被广大群众轻易接受㊂在微传播时代,宏观而全面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不再适应网络群体的需求㊂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要积极注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的转变㊂微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 微”是其传播的主要特征㊂因此,在转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方式中,不仅要突出核心,还要注重微话语的表达形式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微话语,不仅要体现话语形式之微,也要体现话语内容之精㊂不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如何转换与转变,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㊂总之, 微话语”的建构,不仅要注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容与新的实践的结合,还要注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与 微”语言特征的结合㊂(二)丰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丰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既是理论追求,也是现实诉求㊂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社会主要矛盾随着时代任务的改变也发生相应的变化㊂随着中国国情和自身需求的变化,人们对物质生活需要的追求逐渐转变为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㊂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也应该随着时代任务的变化不断丰富自身内涵㊂ 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观察审视意识形态建设形势㊁解读意识形态建设内涵㊁引领意识形态建设方向㊂”①在新时代,丰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就是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紧密结合起来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新的理论要求和实践目标,要求党根据现实状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为人们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用以理解和改造世界㊂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具体国情,总结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和贯彻的一项治国理论㊂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展现了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的价值追求,也表现了党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发展的理性反思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任务的发展和中国具体国情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㊂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将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紧密结合在一起,既是现实发展的需要,也是理论追求的必然㊂丰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完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设的一项22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Journal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No.3,2020①王永贵:‘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境界 新中国70年意识形态建设的历程㊁经验和新时代前景“,‘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年第5期,第88 96页㊂。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已经成为了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
在这个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而且这些威胁的形式也越来越复杂多样化。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对策,建立起一套严谨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体系,保护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
1.信息泛滥与真实性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速度变得极快,使得大量信息在短时间内传播到全球各地。
但是这也带来了信息真实性的问题,网络上存在大量虚假信息和谣言,误导了公众的认知。
2.网络舆论的操控与引导一些组织或个人利用网络舆论的特点,通过人工操控、网络水军等手段,对网络舆论进行操控和引导,以达到他们自身的目的。
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网络信息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3.网络暴力与极端思想的传播一些极端思想和暴力行为在网络上得到传播,给社会稳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威胁。
这种现象也加剧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
4.隐私泄露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个人隐私泄露问题日益严重。
不法分子通过黑客技术或其他手段,窃取用户的个人信息,给用户的合法权益带来了损害。
5.网络攻击和恶意代码网络攻击和恶意代码不断演变,对网络系统和用户数据造成了威胁。
这种威胁包括了计算机病毒、网络钓鱼、DDoS攻击等。
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1.建立健全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法律制度需要建立完善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法律制度,明确规定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标准和要求,对网络上存在的违法行为进行严惩,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
2.加强网络舆论监管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加强网络舆论监管,对于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进行查处和管理,维护网络舆论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也需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网络意识形态。
3.加强个人信息保护需要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网络企业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行为,加强对用户隐私的保护。
也需要提高用户的信息安全意识,避免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微传播视阈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微传播视阈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微传播视阈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微传播视角出发,探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1.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在微传播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也通过这些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影响着学生和社会各界的思想观念。
2.主流意识形态对学生的影响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术观念,还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主流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在不同的高校中,主流意识形态存在着多样性,有些高校更加注重学术研究,有些高校则更注重实践教学。
这种多样性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挑战,也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
1.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在微传播时代,信息传播变得更加碎片化,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为多样化。
这就给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带来了挑战,如何在碎片化的信息中传递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2.信息过载和真实性问题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而信息的真实性却难以保障。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需要面对信息过载和真实性问题的挑战,如何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中传递真实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1.加强新媒体平台的运用针对微传播时代的特点,高校应加强新媒体平台的运用,如微博、微信等平台,以此来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增强其影响力。
2.增加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高校应增加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内容,通过课程设置、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传递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3.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研究和宣传高校应加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研究和宣传,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使之成为学生思想观念的引领者。
4.建立健全的主流意识形态管理制度高校应建立健全的主流意识形态管理制度,加强对新媒体传播的监管,确保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真实、准确。
关于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调研报告
意识形态领域是一个涉及观念、信仰、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的领域,是社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调研和分析。
一、信息传播的多样化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的途径变得更加多样化。
人们可以通过电视、电台、网络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这为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影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然而,信息传播的多样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难以保障,容易出现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困扰。
二、意识形态认同的多元化在一个多元化、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人们的意识形态认同也变得更加多元化。
个体对于宗教、政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观念和信仰差异变得更加明显,这对于构建共同的意识形态观念和价值观带来了挑战。
如何在多元化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实现共识和统一的意识形态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国际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意识形态交流在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意识形态交流日益频繁。
人们可以更容易地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和地域的意识形态观念,这对于传统意识形态的维护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在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环境中维护本国的意识形态优势、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成为了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四、技术和科技的进步对意识形态的影响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为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了许多新的影响因素。
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对于意识形态认同和塑造具有深远影响。
如何科学地利用技术手段,塑造积极健康的意识形态环境,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教育和宣传工作中的问题和挑战在教育和宣传工作中,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教育体制的改革、宣传手段的更新、信息传播的规范化等方面,都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
如何通过教育和宣传工作,传承和发展正确的意识形态观念和价值观,也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塑造积极健康的意识形态环境,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大课题。
微传播视阈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微传播视阈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微传播成为一种越来越受欢迎的传播模式。
在高校中,微传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途径,用于宣传学校的形象和优势,宣传教育教学成果,传递校园文化,甚至宣传主流意识形态。
本文将从微传播视角分析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
1.部分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存在问题高校作为教育机构,承担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责,同时也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传播者和推动者。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存在问题。
比如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宣传和推动的主流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值得商榷,过度商业化和功利化等。
2.高校微传播成为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高校微传播已成为学校宣传的常用手段,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传播学校的发展成果,特色教育模式等,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同时,在宣传学校的同时,也可以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如爱国主义,中国梦等,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1.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探索中国特色教育模式高校是承载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场所,应该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开展中华文化课堂等活动,让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同时,也应该探索中国特色教育模式,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到教育教学中。
2.用微传播塑造校园文化高校可以通过微传播塑造自己的校园文化,提升学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宣传学校的校训、校歌、校徽等,让师生认真领悟学校的精神内涵,增强校园文化的凝聚力。
3.加强主流价值观的宣传高校应该加强主流价值观的宣传,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
可以通过微传播平台宣传毛泽东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主流价值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
4.优化微传播策略,增强传播效果高校在微传播的过程中,需要优化相关策略,以增强传播效果。
可以制定有效的传播策略和措施,不断创新传播形式,提高传播质量和效果,使微传播成为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指网络空间中对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信仰和文化观念等的传播和表达的安全状态。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问题。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多种挑战,例如网络舆论引导、虚假信息传播、极端主义思想传播等,对此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保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1. 网络舆论引导网络平台成为大众获取信息和交流意见的重要渠道,因此网络舆论引导成为一种潜在的威胁。
一些组织和个人利用网络平台散布不实信息、煽动仇恨、挑动民族情绪等,导致公众观念受到误导,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
2. 虚假信息传播网络上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很难通过途径判断信息的真伪。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虚假信息进行网络诈骗、传播谣言,造成社会负面影响。
3. 极端主义思想传播一些极端主义思想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对年轻一代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引发暴力事件。
1. 完善法律法规针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打击网络传播的虚假信息、极端主义思想等行为。
加强网络监管,规范网络平台的内容管理。
2. 提高网络素养加强对公众的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公众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避免受到不实信息的误导。
3. 强化网络安全技术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提高网络平台的安全性和可信度。
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对网络信息进行筛查和过滤,防止虚假信息传播。
4. 强化主流价值观宣传通过网络平台积极传播主流价值观,引导公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公众的道德水准和文化素养。
5. 加强国际合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全球性的问题,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网络安全挑战。
建立国际性的网络安全合作机制,共同打击网络上的违法行为和有害信息。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多种挑战,我们应采取综合性的对策,加强网络技术、法律法规、教育和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共同维护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在网络空间中建立一个健康、和谐和有序的信息传播环境。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1. 引言1.1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指的是在网络空间中针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信息内容和传播方式进行保护和管理,防止恶意信息和不良影响对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包括信息泛滥、信息篡改、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问题。
这些挑战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加以应对。
为了应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我们需要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
这包括加强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监控和管理,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对恶意信息和不良影响的监测和处置。
也需要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提升公众的网络安全意识,净化网络空间,消除不良影响。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下,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是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
2. 正文2.1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定义与重要性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保护和维护各种意识形态信息不受恶意攻击、篡改或传播,确保网络环境的健康和稳定。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对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具有重要保护意义,可以有效防范个人信息泄露和网络诈骗等问题。
而且,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还对社会文化发展和民族精神传承产生深远影响,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总的来说,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不仅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更是推动社会文化发展和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基础。
因此,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建设,提高网络空间的安全防护水平,对于实现网络空间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及防范化解措施
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及防范化解措施引言意识形态是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一个社会中重要的思想文化力量。
然而,随着信息传播的迅速发展和多样化,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风险隐患也逐渐增加,对社会稳定和和谐产生了潜在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化解措施。
风险隐患1. 极端主义思潮的传播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极端主义思潮的传播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风险隐患。
极端主义思潮往往宣扬暴力、仇恨和分裂,对社会稳定和民众安全构成威胁。
2. 意识形态洗脑和思维控制在某些情况下,个别团体或势力会利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洗脑和思维控制,以达到操纵他人、胁迫和违法行为的目的。
这种行为极大地侵犯了个人的思想自由和人权。
3. 偏激言论和信息传播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为个人发表偏激言论和传播误导信息创造了条件。
这些言论和信息可能引发社会冲突,破坏社会稳定和和谐。
防范化解措施1. 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加强意识形态教育是防范风险隐患的关键措施之一。
通过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价值观念,能够增强个体对于极端主义思潮的抵抗力,提高社会整体的稳定性。
2. 加强监管和管理针对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风险隐患,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于极端主义组织和个人的监管。
加强网络空间的管理,减少有害信息的传播,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
3. 提高媒体素养和传媒道德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之一,应该提高员工的媒体素养和传媒道德。
在意识形态领域中传播信息时,应关注事实真相,避免误导公众。
同时,媒体应该积极宣传社会正能量,传递积极、健康的意识形态信息。
4. 增强民众对于信息的辨别力在信息时代,个人接触到的信息来源广泛且多样化。
为了防范风险隐患,个人应该提高对于信息的辨别力,学会分辨真假信息、正确处理个人情感和判断。
5. 建立多元化的意识形态体系为了有效化解风险隐患,社会应建立多元化的意识形态体系。
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观点都应有表达的权利,社会要容忍不同的声音,同时保障公众基本利益和社会稳定。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意识形态多元化对社会稳定的挑战,意识形态宣传与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冲突,领域缺乏公平竞争开放互动,对话交流脆弱性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采取一些对策,如加强对话机制,提倡公平竞争,加强管理和引导等。
综合思考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从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加强政策引导,促进领域健康发展。
未来,应该密切关注领域发展的前景,并制定相应策略规划,以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健康稳定发展。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有效应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为社会稳定和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问题、多元化、社会稳定、意识形态宣传、人民群众思想观念、公平竞争、开放互动、对话机制、发展不平衡、协调发展、综合思考、未来发展、政策引导、健康发展。
1. 引言1.1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多个方面,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提出有效对策。
意识形态多元化对社会稳定造成挑战。
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和对立,容易导致社会动荡和分裂。
为此,我们需要加强多元文化教育,推动各种意识形态和谐共处,建立包容性的价值体系。
意识形态宣传与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冲突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一些意识形态宣传可能会误导人民群众,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
我们需要建立更加科学和客观的宣传机制,引导人民群众正确理解和对待不同意识形态,增强辨别谣言和假信息的能力。
意识形态领域缺乏公平竞争与开放互动也是一个问题。
一些意识形态权力集团垄断了资源和信息,限制了其他意识形态的发展。
我们需要推动意识形态领域的公平竞争,加强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对话交流,创造开放互动的环境。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面对和解决。
只有通过有效的对策和改革,才能实现意识形态领域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2. 正文2.1 意识形态多元化对社会稳定的挑战与对策在当今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是指在线上社交媒体、网络论坛、新闻网站等平台上,个人或组织通过宣传特定的意识形态观点,扩大影响力,操纵公众意识,干扰社会秩序的行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表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恶意传播:有些个人或组织利用网络平台宣传谣言、假新闻、极端主义思想等,故意制造混乱,煽动仇恨,甚至引发暴力事件。
2. 舆论引导:一些个人或组织通过网络平台操控和控制舆论,利用舆论的力量来影响公众意识,并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3. 政治渗透:某些政治组织或国家通过网络平台,以各种方式进行渗透,扩散特定的意识形态观点,以达到政治目的,干扰他国的内政事务。
4. 暴恐宣传:恐怖主义组织利用网络平台宣传、招募和煽动暴恐活动,通过网络来寻找新的成员和支持者,威胁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1. 信息泛滥:互联网时代,信息的获取变得极其容易和快速,个人和组织可以迅速传播大量信息和言论,导致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虚假和误导性的观点。
2. 缺乏核心价值观:社会道德观念的淡漠和缺失,使得个人在网络上发布言论时缺乏对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的意识,只追求个人利益和短期利益。
3. 技术发展不平衡:虽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便利性,但是现有的技术手段并不能完全防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产生。
4. 社会动荡:一些个人或组织利用网络平台来煽动社会不满情绪,扩大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甚至通过网络策划恐怖活动,对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1. 完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界定和处罚标准,加大对网络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并加强跨国合作,形成有效的执法合作机制。
2. 提高网络素养:加强对公民网络素养的培养,提高公众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辨识能力,增强对网络虚假信息和极端思想的抵御力。
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和对策建议
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和对策建议总览意识形态领域一直以来都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信息时代,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渠道,意识形态观点的传播和影响力越来越大。
然而,意识形态领域也存在着一些风险隐患,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甚至产生冲突。
本文将探讨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并提出对策建议以应对这些挑战。
风险隐患1. 极端思潮滋生在意识形态领域,极端思潮往往容易滋生。
一些极端主义者利用社交媒体等平台传播极端观点,吸引追随者,并可能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这可能导致社会的分裂和冲突。
2. 信息传播不对称在意识形态领域,信息传播的不对称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些意识形态理念的传播往往受到特定群体或组织的操纵和控制,容易形成信息的片面性和偏见。
这种不对称性可能导致群体间的隔阂和争议。
3. 群体极化现象加剧在意识形态领域,群体极化现象日益加剧。
不同意识形态观点的人们往往会聚集在自己的社交圈子中,与其他群体保持距离甚至敌对。
这种极化现象可能导致社会的撕裂和冲突。
对策建议1. 加强信息传播的监管和引导针对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加强对信息传播的监管是重要的一步。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规范和引导意识形态信息的传播。
同时,引入多方参与,包括专家学者、社会组织等,共同监督信息传播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2. 提升公众意识形态素养公众的意识形态素养提升是预防风险隐患的关键。
教育系统应将意识形态教育纳入课程内容,加强对公众意识形态观点的引导和培养。
同时,大众媒体和社交平台也应承担起责任,推动公众的多元思维和开放对话。
3. 加强跨界合作与交流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隐患需要跨界合作与交流。
政府、学界、媒体、社会组织等不同领域的参与者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挑战。
促进各方的对话与交流,形成共识和共同行动,是预防和化解风险的有效途径。
4.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多元观点在意识形态领域,培养公众的批判性思维和多元观点是必不可少的。
“微舆论场”中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
- 17 -收稿日期:2018-05-3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以‘一带一路’华人社群为纽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研究”(17XKS013);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党的十九大精神研究专项“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广西高校来华留学生国家安全问题研究”(2018)作者简介:石奎(1972—),女,河北东光人,博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基地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微舆论场”中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1004-6917.2018.06.004石奎a,b(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b.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基地,广西 桂林 541004)摘要:“微舆论场”已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主流平台,在这一场域中意识形态斗争激烈,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突出。
“微舆论场”具有工具属性、文化属性、社会属性和政治属性,从而决定了其理应为国家所建构用以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但从当前看,“微舆论场”国家建构滞后是造成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原因。
因此,应从主体建构、内容建构、形式建构和技术建构等四个方面加强“微舆论场”国家构建的力度,以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关键词:微舆论场;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国家建构;主体建构;内容建构;形式建构;技术建构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18)06-0017-0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主流意识形态事关国家的盛衰兴亡,尤其在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维系着国家的政治安全、政权安全,是确保党的执政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保障,也是维护党和政府公信力的关键所在。
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是什么?从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角度来看,是指使主流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领域居于主导地位,能够在意识形态斗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地位,主流与其他非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有着明确的主次之分,是一对多的关系,主流的核心地位不可撼动,简而言之,就是“立得稳脚”的问题。
微传播领域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及应对研究
工作研究Work study微传播领域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及应对研究文/北京联合大学 高蕾【摘要】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使传统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发生了重大变化,开辟了意识形态斗争的新战场。
在这一新的斗争领域,网络新媒体大大改变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冲击了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消解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功能,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要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其前提是管控自主,根本目的在于服务社会,总要求是传递正能量,基本途径是坚持国际合作。
【关键词】微传播;意识形态安全;管控一、前言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手机4G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微信为代表的微传播媒介,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与方式。
微传播带来的不仅是传播方式上的改变,更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社会舆情形成、发展和传播的新态势,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意识形态与网络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这个概念自法国思想家特拉西在其论文《关于思维能力的备忘录》中提出以来,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历史。
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是一个具有强烈政治倾向的专用术语,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而建构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观念上层建筑,它是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形态和社会政治制度的完整思想体系,具有浓厚的阶级性、实践性和理论性。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大大地改变了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基本认识和思路,网络技术的出现不但没有消除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也没有改变意识形态斗争的性质,反而使网络信息空间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新场域,使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上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三、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现阶段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网络新媒体使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发生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微传播缩短了空间地域限制所造成的信息传播障碍,大大降低了信息交流和获取成本,通过建立双向沟通机制,实现了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有机的互动和交流,增强了信息传播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微博传播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关联性研究
微博传播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关联性研究褚玉晶 聂东雪 燕山大学党委宣传部摘 要:微博以其发布消息的便捷性、强大的用户参与性以及构建交流圈的功能性,成为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年一代获取信息、发表观点和社会交往的主要渠道之一。
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们必须对微博的生产和传播规律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把握其特点,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关键词:微博 意识形态安全 舆论引导 媒介素养教育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和无线网络速度的大幅提升,微博用户呈现爆发式增长。
微博以其发布消息的便捷性、强大的用户参与性以及构建交流圈的功能性,受到越来越多网民的青睐,已然成为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年一代获取信息、发表观点和社会交往的主要渠道之一。
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不仅冲击着传统媒体,同时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一方面,微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刺激主流意识形态改变自身宣传手段,拓宽传播渠道,发挥更大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也为一些不良倾向、低级趣味以及西方价值体系的渗透提供了便利。
作为一个开放的舆论场,微博传播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一些抹黑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论在微博平台上广泛传播,以话语暴力和谣言的方式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严重冲击,因此,维护微博意识形态安全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微博传播给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挑战媒体环境发生改变。
自媒体时代,人人皆可对重大政治事件发表个人看法,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心理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加上微博管理机制尚不健全,信息缺乏筛选和编辑,对于威胁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信息和言论很难进行拦截。
大多数网民对于信息缺乏判断力,很容易因为从众心理而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1.微博的全时性传播使得非主流舆论在短时间内得以迅速扩张,形成巨大影响力。
一些负面信息容易非常迅速地对主流意识形态和国家整体形象造成威胁。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保护国家和社会意识形态秩序,对抗网络信息传播和利用的一系列威胁和挑战。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网络舆论引导、网络谣言传播、网络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渗透等。
针对这些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本文将从挑战和对策两个方面来探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和应对之策。
一、面临的挑战1. 网络舆论引导网络舆论引导是指通过对网民的情绪、意见和价值观进行引导和操控,从而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
在民主国家,网络舆论引导可能会影响到选举结果和政府决策,而在专制国家,网络舆论引导可能会成为维护现行体制的手段。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论引导已成为了一种全新的威胁和挑战。
2. 网络谣言传播网络谣言是指在网络上散播的虚假信息,它可能会给社会带来失误的决策和负面的影响。
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很难加以遏制,从而给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3. 网络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渗透随着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势力的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和宣传,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这些势力通过网络渠道进行招募、筹款、组织和宣传,对国家和社会的安全构成了不容忽视的威胁。
二、对策1. 增强网络素质教育网络素质教育是提高广大网民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认识和防范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开展网络素质教育,可以让网民更清楚地了解网络舆论引导、网络谣言传播和网络极端主义的危害,增强他们的辨识能力和抵御力,从而减少其受到网络威胁的可能性。
2. 建立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建立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是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举措。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参与网络舆论引导,引导网民合理表达观点,引导社会正能量的发声,阻止不良信息和不实信息的传播,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利益。
3. 加强网络舆论监管加强网络舆论监管,是防范网络谣言传播的关键。
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以下问题:一是暴露在外部压力的影响下,一些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外部势力的干扰和渗透。
二是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受到了信息传播难以控制的影响。
三是高校师生多元化的思想和文化差异,增加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管理的复杂性。
面对这些问题,高校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高校可以通过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增强他们对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师生的政治教育和思想引导,引导师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信仰,增强他们的思想自觉性和理论自觉性,防止他们受到错误观点的影响。
二是加强信息管理和传播监管。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高校可以采取相关措施加强对信息的管理和传播监管,防止意识形态安全受到信息传播的负面影响。
高校可以建立健全信息管理制度,明确信息发布的权限和责任,加强对信息发布的审核和监管,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
高校可以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配备专业人员负责对互联网平台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信息。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和差异化管理。
高校师生的思想和文化差异增加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管理的复杂性,高校可以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和差异化管理来应对。
高校可以加强对师生进行文化教育,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提高他们对多元文化的接受和包容能力。
高校可以制定差异化管理政策和措施,针对不同群体实施差异化管理,充分发挥高校各类组织和团体的作用,加强对师生的引导和管理,防止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差异化的冲击。
高校在新形势下,面临着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可以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加强信息管理和传播监管,加强文化建设和差异化管理。
这些对策的实施将有助于高校有效应对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保障高校师生的意识形态安全。
微传播视阈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微传播视阈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微传播。
微传播是指通过新媒体平台,通过微博、微信等表达工具进行信息传播的一种方式。
与传统的大众传媒相比,微传播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参与度高等特点。
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微传播是一种有效的传播手段。
对于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而言,传统的宣传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需求。
学生们更倾向于通过新媒体获得信息和参与讨论。
高校应该积极主动地利用微传播平台,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需要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微传播平台具有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但是也存在信息不准确、信息变形等问题。
高校在进行微传播时,需要对信息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审核。
还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信息的有效传播。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进行针对性的传播。
学生群体是一个多样化的群体,他们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
高校在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时,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采取不同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还需要加强对微传播网红的引导和培养。
微传播平台上出现了很多网红,他们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很大。
高校可以利用这一现象,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网红,引导他们正确传递主流意识形态,发挥他们的影响力。
这对于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在微传播视阈下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需要注重微传播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加强信息的筛选和有效传播,培养网红的引导作用。
只有这样,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为学生的思想观念提供良好的引导和教育。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安全问题。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是指在网络传播和交流过程中,由于信息传播渠道和信息内容的特点,可能会引发的一系列安全问题。
这些问题涉及到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等方面,对个人和社会的安全都会带来威胁。
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索解决之道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1.信息传播速度快:互联网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一条消息可以在短时间内瞬间传播到全球各地。
这意味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一旦出现,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扩散造成重大影响。
2.信息真实性难以鉴别:互联网信息的真实性很难鉴别,人们往往很难分辨哪些信息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假的。
3.信息来源不明确:互联网上信息的来源具有不确定性,有可能是虚假造假的信息。
4.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互联网上信息传播的渠道非常多样化,包括社交媒体、新闻网站、博客等,这意味着信息的传播难以控制。
5.信息内容多样化:互联网上的信息内容非常多样化,不同的信息可能会对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表现形式1.网络谣言传播:网络上经常出现各种虚假信息、谣言,这些信息往往会误导公众,诱发社会恐慌。
2.网络暴力言论: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的恶意言论、辱骂等,有可能伤害他人身心健康。
3.网络信息窃取:互联网上的个人隐私信息很容易被窃取,对个人安全造成威胁。
4.网络诈骗:利用互联网进行的各种诈骗活动,给人们带来经济损失,让人们丧失对网络的信任。
5.网络侵权:互联网上出现大量的侵权行为,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带来不良社会影响。
1.技术发展不平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技术手段被用于制造虚假信息、违法活动。
2.监管不力:互联网空间的自由度比较高,监管部门难以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进行全面监管,使得一些违法行为难以制止。
融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新闻传播语境中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融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新闻传播语境中的挑战与对策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融媒体时代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主流模式。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网络新闻传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影响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
融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新闻传播语境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现实情况,对融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新闻传播语境中的挑战与对策进行研究。
1.信息过载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人们可以轻松获取海量的信息,然而这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面临着竞争激烈的局面,如何在众多信息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大挑战。
2.话语权争夺在网络新闻传播语境中,各种声音和意见可以流通,主流意识形态往往面临着与其他意识形态的竞争,话语权争夺成为了一大挑战。
如何保持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优势,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舆论引导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舆论引导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舆论引导的方式和手段也发生了变化,主流意识形态在舆论引导中面临着新的挑战。
1.加强内容建设在信息过载的情况下,主流意识形态需要加强内容建设,打造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内容。
可以通过创新的方式和手段,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
2.扩大话语权在话语权争夺方面,主流意识形态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扩大话语权,可以通过与公众互动、积极参与话题讨论等方式,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3.精准舆论引导针对舆论引导的挑战,主流意识形态需要进行精准的舆论引导,可以通过与新媒体平台合作、制定舆论引导策略等方式,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在舆论引导中的影响力。
融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新闻传播语境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同时也存在着应对的对策。
通过加强内容建设、扩大话语权和精准舆论引导等方式,可以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传播领域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及应对研究
作者:高蕾
来源:《办公室业务·上半月》2017年第04期
【摘要】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使传统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发生了重大变化,开辟了意识形态斗争的新战场。
在这一新的斗争领域,网络新媒体大大改变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冲击了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消解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功能,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要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其前提是管控自主,根本目的在于服务社会,总要求是传递正能量,基本途径是坚持国际合作。
【关键词】微传播;意识形态安全;管控
一、前言
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手机4G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微信为代表的微传播媒介,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与方式。
微传播带来的不仅是传播方式上的改变,更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社会舆情形成、发展和传播的新态势,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意识形态与网络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这个概念自法国思想家特拉西在其论文《关于思维能力的备忘录》中提出以来,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历史。
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是一个具有强烈政治倾向的专用术语,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而建构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观念上层建筑,它是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形态和社会政治制度的完整思想体系,具有浓厚的阶级性、实践性和理论性。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大大地改变了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基本认识和思路,网络技术的出现不但没有消除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也没有改变意识形态斗争的性质,反而使网络信息空间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新场域,使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上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三、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现阶段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新媒体使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发生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微传播缩短了空间地域限制所造成的信息传播障碍,大大降低了信息交流和获取成本,通过建立双向沟通机制,实现了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有机的互动和交流,增强了信息传播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但正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一样,微传播的运用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既提供了便利也带来了挑战。
网络的虚拟性、即时性、随意性、多元性、隐匿性等特征使在传统意识形态传播中充当信息资源调控的“舆论把关人”角色弱化,凝聚力下降。
(二)网络微传播方式冲击了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
网络新媒体以其独特优势和长处既给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对主流意识形态基本内容造成了冲击。
借助于现代互联网等微传播方式的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及社会思潮不计其数,最为典型的如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网络无政府主义、网络恐怖主义、民族主义以及与之相关的极端宗教势力等泛滥成灾。
种种思潮以各种手段和方式诋毁、歪曲、肢解、否定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和价值取向造成了严重冲击。
(三)网络新媒体微传播消解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功能。
现阶段,由于我国对网络信息管控的重视程度不够、措施乏力,致使网络空间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例如“网络大V”恶意传播谣言、侵害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是非真假难辨、善恶美丑不明,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被严重弱化、边缘化。
这些现象的存在消解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阻碍和遮蔽了公共理性的建构,降低了政府公信力和社会凝聚力。
四、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管控自主是前提。
管控自主是实现我国微传播领域形态安全的前提条件。
微传播领域意识形态是否安全,微传播领域阵地能否守得住,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实现网络完全自主可控。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建立网络信息安全立法体系到信息安全保护工作的开展,从信息技术设备的生产到我国网络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在许多行业和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
但我们面临的问题也十分突出,缺乏产业核心技术,掌握不了网络信息安全主导权仍然是我们当前实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最大制约因素。
(二)服务社会是根本目的。
微传播领域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牵涉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和功能,其最终落脚点是服务社会。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微传播领域意识形态安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完善网络信息安全发展和保障的相关律、法规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网络犯罪、侵权行为,保护国家和公民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三)传递正能量是总要求。
网络信息是人们的社会生活在虚拟空间的拓展与延伸。
相对于传统媒体及信息传播途径而言,网络信息发展具有一系列独特优势,其信息量大,交互性、时效性强,使得社会网络主体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各种方式,如微博、微信、发帖、转帖和跟帖等积聚起海量的意见、主张和呼声,使某一问题以最快的方式上升为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
因此严格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审查和监管,使网络信息发布最大限度地传递“正能量”、凝聚“正人心”和宣传、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营造积极向上、温暖人心、公平正义的文化与道德氛围。
五、微传播环境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思考
在微传播环境下,大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新兴的媒介,与各类知名人士、专家学者进行直接互动和对话,分享各种以往没有的资源。
相较于工作职责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同龄人或某领域专家的影响。
因此,紧密结合微传播的特点,创新教育理念和方
法,提升教育者的话语权与权威性,抢占话语权、稳固“意见领袖”地位。
可以通过引进专业人才,扩充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养提高利用微传播媒体的理念和能力。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通过真正的思想交流来引导教育大学生。
高等学校要构建校园微传播体系,提升学生对校园微传播平台的关注度,紧密结合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相关话题的设置、策划宣传和引导,增强大学生的兴趣。
【基金项目: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校共青团课题研究资助项目“高校青年意见领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实证研究”(课题编号:2016LX003)项目主持人:高蕾】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于微信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HXSY-DW0309)项目主持人:高蕾】
(北京政治文明建设研究基地课题“新常态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郑宁.2011年下半年中国传媒法治发展报告[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2]江泽民论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主要篇目介绍[N].人民日报,2009-04-23(02).
[3]张宽裕,丁振国.论网络意识形态及其特征[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8(2).
[4]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2013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综述[EB/OL].
[5]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EB/OL].
[6]陈实.网络的底线[J].四川党的建设,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