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结构设计方案选择
工程设计方案目录
工程设计方案目录一、前言1.1 项目背景1.2 设计目的1.3 设计范围1.4 设计依据1.5 设计内容1.6 设计原则二、项目概况2.1 项目概述2.2 项目定位2.3 项目规模2.4 建设条件三、勘察设计3.1 勘察设计范围3.2 勘察设计内容3.3 勘察设计依据3.4 勘察设计方法3.5 勘察设计成果四、城市规划设计4.1 城市规划设计范围4.2 城市规划设计内容4.3 城市规划设计依据4.4 城市规划设计方案4.5 城市规划设计效果五、建筑设计5.1 建筑设计范围5.2 建筑设计内容5.3 建筑设计依据5.4 建筑设计方案5.5 建筑设计效果六、结构设计6.1 结构设计范围6.2 结构设计内容6.3 结构设计依据6.4 结构设计方案6.5 结构设计效果七、给排水设计7.1 给排水设计范围7.2 给排水设计内容7.3 给排水设计依据7.4 给排水设计方案7.5 给排水设计效果八、电气设计8.1 电气设计范围8.2 电气设计内容8.3 电气设计依据8.4 电气设计方案8.5 电气设计效果九、暖通空调设计9.1 暖通空调设计范围9.2 暖通空调设计内容9.3 暖通空调设计依据9.4 暖通空调设计方案9.5 暖通空调设计效果十、水利设计10.1 水利设计范围10.2 水利设计内容10.3 水利设计依据10.4 水利设计方案10.5 水利设计效果十一、环境设计11.1 环境设计范围11.2 环境设计内容11.3 环境设计依据11.4 环境设计方案11.5 环境设计效果十二、安全设计12.1 安全设计范围12.2 安全设计内容12.3 安全设计依据12.4 安全设计方案12.5 安全设计效果十三、施工图设计13.1 施工图设计范围13.2 施工图设计内容13.3 施工图设计依据13.4 施工图设计方案13.5 施工图设计效果十四、工程造价14.1 工程造价范围14.2 工程造价内容14.3 工程造价依据14.4 工程造价方案14.5 工程造价效果十五、设计实施15.1 设计实施过程15.2 设计实施方法15.3 设计实施措施15.4 设计实施效果十六、项目评估16.1 项目评估目的16.2 项目评估内容16.3 项目评估方法16.4 项目评估结论16.5 项目评估效果十七、设计总结17.1 设计总结内容17.2 设计总结效果十八、设计文件18.1 设计文件范围18.2 设计文件内容18.3 设计文件效果十九、附录19.1 参考文献19.2 相关标准19.3 设计图纸19.4 设计数据二十、致谢以上是工程设计方案的目录,其中包括项目概况、勘察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给排水设计、电气设计、暖通空调设计、水利设计、环境设计、安全设计、施工图设计、工程造价、设计实施、项目评估、设计总结、设计文件、附录和致谢等内容,总结了整个工程设计方案的内容和结构,为后续的工程实施提供了重要参考。
密封圈结构设计技术规范方案
WORD格式可编辑1适用范围本技术规范适用于灯具外壳防护使用密封圈的静密封结构设计。
包括气密性灯具密封结构设计。
2引用标准或文件GB/T 3452.1-2005 液压气动用O形橡胶密封圈第1部分:尺寸系列及公差GB/T 3452.3-2005 液压气动用O形橡胶密封圈沟槽尺寸GB/T 6612-2008 静密封、填料密封术语JB/T 6659-2007 气动用0形橡胶密封圈尺寸系列和公差JBT 7757.2-2006 机械密封用O形橡胶圈JB/ZQ4609-2006 圆橡胶、圆橡胶管及沟槽尺寸《静密封设计技术》(顾伯勤编著)《橡胶类零部件(物料)设计规范》(在PLM中查阅)3基本术语、定义3.1密封:指机器、设备的连接处没有发生泄露的现象(该定义摘自《静密封设计技术》)。
3.2静密封: 相对静止的配合面间的密封。
密封的功能是防止泄漏。
3.3泄漏: 通过密封的物质传递。
造成密封泄漏的主要原因:(1)机械零件表面缺陷、尺寸加工误差及装配误差形成的装配间隙;(2)密封件两侧存在压力差。
减小或消除装配间隙是阻止泄漏的主要途径。
3.4接触型密封:借密封力使密封件与配合面相互压紧甚至嵌入,以减小或消除间隙的密封。
3.5密封力(或密封载荷):作用于接触型密封的密封件上的接触力。
3.6填料密封:填料作密封件的密封。
3.7接触压力:填料密封摩擦面间受到的力。
3.8密封垫片:置于配合面间几何形状符合要求的薄截面密封件。
按材质分有:橡胶垫片,金属垫片、纸质垫片、石绵垫片、塑料垫片、石墨垫片等。
3.9填料:在设备或机器上,装填在可动杆件和它所通过的孔之间,对介质起密封作用的零部件。
注:防爆产品电缆引入所指的填料在GB3836.1附录A2.2条中另有定义,指粘性液体粘接材料。
3.10 压紧式填料:质地柔软,在填料箱中经轴向压缩,产生径向弹性变形以堵塞间隙的填料。
3.11 密封圈:电缆引入装置或导管引入装置中,保证引入装置与电缆或导管与电缆之间的密封所使用的环状物(该定义摘自GB3836.1第3.5.3条对防爆产品电缆密封圈的定义)。
钢桁架连廊工程控制要点
钢桁架连廊工程控制要点1、钢桁架连廊结构的验算分析及调整1.1 钢桁架连廊的整体提升应对钢桁架连廊作施工阶段的结构验算和分析。
1.2 钢桁架连廊在施工阶段的受力宜与最终使用状态接近,宜选择原有结构支承点的相应位置作为提升点。
1.3 钢桁架连廊结构的验算分析应包括各提升点的不同步效应及支承系统分步卸载拆除阶段的效应。
1.4 提升点的连接验算时,其抗力应除以附加抗力分项系数1.2。
1.5 应对钢桁架连廊的提升状态和最终设计状态的体系转换进行结构分析,选择合适的转换顺·序,设计钢桁架连廊与支承结构的连接转换构造。
1.6钢桁架连廊提升点的确定、结构的调整和支承连接构造,应由结构设计单位确认。
施工阶段的结构验算,应由结构设计单位审核。
2 提升支承系统的验算与设计2.1 钢桁架连廊整体提升时,宜利用原有结构的竖向支承系统作为提升支承系统或作为提升支承系统的一部分,应验算提升过程对原有结构的影响,并要求结构体系边界条件的假定与提升状态相符。
2.2 利用原有结构作为提升支承系统进行钢桁架连廊整体提升时,应由原结构设计单位确认。
2.3提升支承系统的验算分析和设计,应考虑上部结构、安装、工作、加固和卸载拆除全过程。
5.2.5 提升支承系统结构验算分析和设计时,应计入提升不同步的附加效应及分步卸载效应。
3 钢桁架连廊的安装和验收3.1上部结构提升点的位置应位于对于提升点的垂直下方,水平误差宜控制在提升高度的1/1000以内,且不大于30mm。
3.2 提升点的连接构造和结构调整、加固的部位均应按设计要求检查验收。
5.3.3钢桁架连廊的组、拼装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及结构设计的相关规定。
4 提升支承系统的安装和验收4.1 应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及提升支承结构的参数,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4.2 提升支承系统的安装过程中,应确保全过程结构稳定可靠。
5、计算机控制液压提升系统的设计与配置5.1. 计算机控制油压提升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5.1. 1 钢桁架连廊整体提升宜用计算机控制油压提升系统(简称液压提升系统)。
建筑设计方案目录
建筑设计方案目录建筑设计方案目录一、前言1.1 项目背景1.2 设计原则和目标1.3 设计范围和内容二、场地分析2.1 场地位置和环境2.2 地形地貌分析2.3 周边交通配套2.4 场地规划和利用现状三、设计理念3.1 设计理念和方向3.2 设计风格和表达手法3.3 设计概念和主题四、功能布局4.1 建筑功能划分与规模4.2 空间组织与布局4.3 功能流线设计4.4 各功能区域介绍五、建筑形态5.1 建筑外观设计5.2 建筑体量与高度控制5.3 建筑立面设计5.4 建筑材料与表皮装饰六、结构设计6.1 建筑整体结构方案6.2 结构安全与稳定性分析6.3 结构材料与施工工艺七、设备系统7.1 给排水系统设计7.2 电气系统设计7.3 通风与空调系统设计7.4 智能化系统设计八、景观设计8.1 建筑与景观的融合8.2 建筑外部绿化与景观区域划分 8.3 景观元素和景观特色设计九、可持续性设计9.1 节能与环保设计措施9.2 可再生能源利用方案9.3 水资源利用与节约设计9.4 耐久性和维护性设计十、安全保障10.1 火灾安全设计10.2 地震安全设计10.3 交通安全设计10.4 人员疏散与逃生设计十一、建筑经济11.1 建筑造价估算11.2 建筑材料和设备选型11.3 施工工艺与周期计划11.4 建筑运营与费用预算十二、展望与总结12.1 设计成果回顾12.2 设计后续规划和建议以上是建筑设计方案的目录,涵盖了场地分析、功能布局、建筑形态、结构设计、设备系统、景观设计、可持续性设计、安全保障、建筑经济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详细的目录,可以使读者快速了解到设计方案的主要内容,便于查阅和参考。
在每个章节中,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分析和论述,为方案提供更具体和详细的设计思路和方案。
软件工程导论第6章
70年代初N.Wirth在Pascal语言中设置支持“顺序 结构”、“IF-THEN-ELSE选择结构”、“DO-WHILE 重复结构”或“DO-UNTIL重复结构”三种基本控制 结构语句。
25
3种基本控制结构
(1) 顺序型
A B
(2) 选择型
F P A B T
(2) 多情况选择型(case)
T T
P=1 F P=2 F P=n F
…
A1 A2
T
An
(3) 先判定型循环
后判定型循环
(do-while)
F
(do-until)
P T S
S P F
T
例1、某模块有两个输入a和b,一 个输出c,当满足条件(a>0)and(b<2) 时,c=a+b,否则c=a-b。画出该模 块的程序流程图。
a b
第6章 详细设计
6.1 结构程序设计 6.2 人机界面设计 6.3 过程设计的工具 6.4 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 6.5 程序复杂程度的定量度量 6.6 小结 习题
1
详细设计阶段的根本目标:确定应该怎样具体地 实现所要求的系统。 为软件结构图中的每一个模块确定使用的算法和 块内数据结构,并用某种选定的表达工具给出清晰 的描述。
100 110
120
130 140
Eq:等于 ne:不等于 gt:大于 lt:小于 ge:大于等于 le:小于等于
例:打印A、B、C三数中最小者的程序 if (A.LT.B .AND. A.LT.C)then write(6,*) A else if (A.GE.B .AND. B.LT.C) then write(6,*) B else write(6,*) C endif endif
不规则结构设计及规范要求
建筑方案是否“规则”的判定及设计控制1、不规则的划分抗震规范把不规则的建筑方案分为三个级别,区别对待:∙一般不规则——按规范、规程的有关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经过专门研究和论证后采取高于规范、规程规定的加强措施,对于高层建筑应严格按建设部令第111号进行抗震设防专项检查;∙严重不规则——应要求建筑师予以修改、调整。
抗震规范原文如下:3.4.1 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规则的建筑方案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方案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建筑方案。
[修订说明]:本次修订,对建筑方案的各种不规则性,分别给出处理对策,以提高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的协调性。
2、不规则的判定(1)抗震规范正文——比较含糊3.4.2 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建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当存在表3.4.2-1所列举的平面不规则类型或表3.4.2-2所列举的竖向不规则类型时,应符合本章第3.4.3 条的有关规定。
表3.4.2-1平面不规则类型表3.4.2-2竖向不规则类型(2)抗震规范条文说明——稍微清晰,仍笼统3.4.1条之条文说明:规则与不规则的区分,本规范在第3.4.2条规定了一些定量的界限,但实际上引起建筑结构不规则的因素还有很多,特别是复杂的建筑体型,很难一一用若干简化的定量指标来划分不规则程度并规定限制范围,但是,有经验的、有抗震知识素养的建筑设计人员,应该对所设计的建筑的抗震性能有所估计,要区分不规则、特别不规则和严重不规则等不规则程度,避免采用抗震性能差的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
这里:“不规则”指的是超过表3.4.2-1和表3.4.2-2中一项及以上的不规则指标;特别不规则,指的是多项均超过表3.4.2-1和表3.4.2-2中不规则指标或某一项超过规定指标较多,具有较明显的抗震薄弱部位,将会引起不良后果者;严重不规则,指的是体型复杂,多项不规则指标超过第3.4.3条上限值或某一项大大超过规定值,具有严重的抗震薄弱环节,将会导致地震破坏的严重后果者。
玉景花园商住小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玉景花园商住小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1章总论 ................................................................................................................................... - 3 -1.1项目概况 ............................................................................................................................ - 3 -1.2项目建设的理由与过程..................................................................................................... - 7 -1.3编制依据 ............................................................................................................................ - 9 -1.4研究结论 .......................................................................................................................... - 10 -1.5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 11 - 第2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14 -2.1项目背景 .......................................................................................................................... - 14 -2.2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 15 -2.3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 20 - 第3章市场分析 ......................................................................................................................... - 28 -3.1呼和浩特市“城中村”改造潜力分析........................................................................... - 28 -3.2呼和浩特市2011年“城中村”改造项目形势分析与预测......................................... - 29 -3.3项目区进行“城中村”改造的意义............................................................................... - 31 -3.4本项目建设需求分析....................................................................................................... - 33 - 第4章场址选择 ......................................................................................................................... - 39 -4.1 场址现状 ......................................................................................................................... - 39 -4.2场址条件 .......................................................................................................................... - 39 -4.3 场址评价 ......................................................................................................................... - 44 - 第5章建设内容与规模.............................................................................................................. - 45 -5.1 建设指导思想.................................................................................................................. - 45 -5.2建设内容与规模............................................................................................................... - 47 - 第6章工程建设方案.................................................................................................................. - 49 -6.1总体规划设计理念........................................................................................................... - 49 -6.2建筑设计方案.................................................................................................................... - 50 -6.3结构设计方案.................................................................................................................... - 60 -6.4电气工程 .......................................................................................................................... - 62 -6.5 给排水设计 ..................................................................................................................... - 68 -6.6 采暖、通风及空调系统.................................................................................................. - 71 - 第7章节能节水措施.................................................................................................................. - 78 -7.1节能原则 .......................................................................................................................... - 78 -7. 2编制依据与原则............................................................................................................. - 79 -7.3节能措施 .......................................................................................................................... - 79 -7.4节水措施 .......................................................................................................................... - 83 - 第8章环境影响评价.................................................................................................................. - 85 -8.1环境现状 .......................................................................................................................... - 85 -8.2项目建设与运营对环境影响........................................................................................... - 85 -8.3 环境保护措施.................................................................................................................. - 87 -8.4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 89 - 第9章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 91 -9.1 劳动安全 ......................................................................................................................... - 91 -9.2 卫生防护措施.................................................................................................................. - 92 -9.3 消防 ................................................................................................................................. - 93 - 第10章组织机构与开发进度安排.......................................................................................... - 101 -10.1 组织机构 ..................................................................................................................... - 101 -10.2 开发进度安排.............................................................................................................. - 102 - 第11章项目招投标方案.......................................................................................................... - 104 -11.1 编制依据 ..................................................................................................................... - 104 -11.2 招标要求 ..................................................................................................................... - 104 -11.3 招标方案 ..................................................................................................................... - 105 - 第12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 107 -12.1 投资估算 ..................................................................................................................... - 107 -12.2 资金投入与筹措计划.................................................................................................. - 111 - 第13章项目财务评价.............................................................................................................. - 114 -13.1 评价依据与基础数据.................................................................................................. - 114 -13.2 营业收入与经营成本.................................................................................................. - 115 -13.3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 116 -13.4 项目偿债能力分析...................................................................................................... - 118 -13.5 临界值分析.................................................................................................................. - 118 -13.6财务评价结论............................................................................................................... - 120 - 第14章结论与建议.................................................................................................................. - 122 -14.1 研究结论 ..................................................................................................................... - 122 -14.2 提出建议 ..................................................................................................................... - 123 -第1章总论1.1项目概况1.1.1项目名称“玉景花园”商住小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1.2开发企业内蒙古玉泰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1.1.3项目建设地点本项目位于赛罕区巧报镇双树村新村,宗地四至范围为:东至散赛罕区政府,南至世纪三路及丰华小区,西至呼伦贝尔南路,北至新希望家园。
软件工程与实践第6章
6.1 6.2 6.3 6.4 6.5 6.6
结构程序设计 人机界面设计 过程设计的工具 面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 程序复杂程度的定量度量 小结
详细设计阶段的根本目标是确定应该怎样具体地实 现所要求的系统。 详细设计阶段的任务还不是具体地编写程序,而是 要设计出程序的“蓝图”,以后程序员将根据这个 蓝图写出实际的程序代码。 详细设计的目标不仅仅是逻辑上正确地实现每个模 块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设计出的处理过程应该尽可 能简明易懂。 结构程序设计技术是详细设计的逻辑基础。
6.2.3 人机界面设计指南
用户界面设计主要依靠设计者的经验,总结众多设 计者的经验得出的设计指南,有助于设计者设计出 友好、高效的人机界面。下面介绍3类人机界面设 计指南。 1. 一般交互指南 一般交互指南涉及信息显示、数据输入和系统整体 控制,因此,这类指南是全局性的,忽略它们将承 担N-ELSE型分支和 DO-WHILE型循环这3种基本控制结构,则称为经 典的结构程序设计;如果除了上述3种基本控制结 构之外,还允许使用DO-CASE型多分支结构和 DO-UNTIL型循环结构,则称为扩展的结构程序设 计;如果再加上允许使用LEAVE(或BREAK)结构, 则称为修正的结构程序设计。
6.3.6 过程设计语言
过程设计语言(PDL)也称为伪码,它是用正文形 式表示数据和处理过程的设计工具。 PDL应该具有下述特点: (1) 关键字的固定语法,它提供了结构化控制结构、 数据说明和模块化的特点。 (2) 自然语言的自由语法,它描述处理特点。 (3) 数据说明的手段。应该既包括简单的数据结构 (例如纯量和数组),又包括复杂的数据结构(例如, 链表或层次的数据结构)。 (4) 模块定义和调用的技术,应该提供各种接口描 述模式。
建筑结构设计模型一个简单的方案
建筑结构设计模型一个简单的方案一:概述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个简单的建筑结构设计模型方案,以供参考使用。
二:项目背景1.1 项目需求1.2 项目约束1.3 项目目标三:设计方案3.1 结构类型选择3.2 结构材料选用3.3 结构荷载计算3.4 结构分析方法3.5 设计计算四:主要设计指标4.1 建筑物高度4.2 结构稳定性4.3 结构抗震能力4.4 结构安全系数五:结构设计计算5.1 垂直荷载计算5.2 水平荷载计算5.3 风荷载计算5.4 地震荷载计算六:结构节点设计6.1 地基基础设计6.2 柱设计6.3 梁设计6.4 墙设计6.5 框架节点设计七:结构施工图设计7.1 结构平面图设计7.2 结构立面图设计7.3 结构剖面图设计7.4 结构节点图设计八:设计评估8.1 结构可行性评估8.2 结构经济性评估8.3 结构可靠性评估九: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设计图纸、设计计算表格等。
十:法律名词及注释1. 建筑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中与建筑有关的规定。
2. 建筑结构设计规范: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关于建筑结构设计的规定。
一:简介本文档提供一个简单的建筑结构设计模型方案,旨在满足特定项目的需求并确保其结构的安全稳定。
二:项目概述2.1 项目背景2.2 项目目标2.3 项目约束三:设计方案3.1 结构类型选择3.2 结构材料选用3.3 结构荷载计算3.4 结构分析方法3.5 结构设计计算四:主要设计指标4.1 结构的安全性4.2 结构的可靠性4.3 结构的可持续性4.4 结构的经济性五:结构计算5.1 垂直荷载计算5.2 水平荷载计算5.3 风荷载计算5.4 地震荷载计算六:结构分析6.1 结构的静力分析6.2 结构的动力分析6.3 结构的抗震分析6.4 结构的变形分析七:结构设计7.1 柱的设计7.2 梁的设计7.3 墙的设计7.4 地基基础的设计八:结构施工图设计8.1 结构平面布置图8.2 结构立面剖面图8.3 结构节点细部图8.4 结构构造图九:设计评估9.1 结构的合理性评估9.2 结构的可行性评估9.3 结构的经济性评估十: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设计图纸、设计计算表格等。
中小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中小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中小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一、引言本文档旨在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种合理有效的组织结构设计方案。
组织结构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及其职能之间的合理分工和协调关系,能够帮助企业实现高效运营和优化管理。
中小企业在组织结构设计上面临着特殊的挑战,包括资源有限、人员紧缺等问题。
因此,本文档将重点关注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设计建议。
二、主体部分1.公司目标与发展策略1.1 公司目标1.2 发展策略1.3 市场分析与定位2.组织结构概述2.1 概念与定义2.2 组织结构的重要性2.3 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3.中小企业组织架构设计 3.1 集中式组织结构 3.1.1 优点3.1.2 局限性 3.1.3 适用场景 3.2 分散式组织结构 3.2.1 优点3.2.2 局限性 3.2.3 适用场景 3.3 矩阵式组织结构 3.3.1 优点3.3.2 局限性 3.3.3 适用场景 3.4 混合式组织结构 3.4.1 优点3.4.2 局限性 3.4.3 适用场景4.组织层级与职能划分4.1 组织层级4.1.1 高层领导4.1.2 中层管理4.1.3 基层员工4.2 职能划分4.2.1 行政管理4.2.2 营销与销售4.2.3 财务与人力资源4.2.4 技术研发与生产4.2.5 售后服务与客户关系5.组织沟通与协调机制5.1 内部沟通5.1.1 会议制度与沟通流程 5.1.2 内部通讯工具5.2 跨部门协作与沟通5.2.1 跨部门工作流程5.2.2 跨部门协作平台 5.3 外部合作与沟通5.3.1 供应商关系管理5.3.2 客户合作与沟通6.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6.1 目标设定与绩效评估 6.2 薪酬体系与奖励机制6.3 职业发展与培训计划7.管理体系与流程优化7.1 内部管理体系7.1.1 决策层级7.1.2 内部控制流程 7.1.3 绩效管理体系 7.2 流程改进与优化7.2.1 流程识别与评估7.2.2 流程重组与优化三、结论中小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在实际操作中应考虑到企业的规模、行业特点以及资源限制等因素,合理的组织结构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运营效率。
高层住宅楼建筑结构设计(校优秀毕业设计)
分类号编号X X 大学毕业设计金都广场1#高层住宅楼建筑结构设计Architectural and Structural Design of NO.1 Apartment in JinduSquare Residential Community申请学位:工学学士院系:土木工程学院专业:土木工程姓名:X X X学号:XXXXXXXXX指导老师:X X X (教授)XXXX年X月X日XX大学[摘要]本设计为XX市金都广场1#高层住宅楼建筑结构设计。
依据XX市市中心规划和住宅建筑使用要求,综合考虑与周围建筑协调、层高、总高、平面布置、立面处理等建筑设计因素,使本建筑建筑风格保持与周围建筑基本一致。
结构体系选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
在结构设计中,主要进行了刚度计算、荷载计算、内力组合、截面设计和楼梯设计等,绘制了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
整个结构在设计过程中,严格遵循相关的专业规范的要求,参考相关资料和有关最新的国家标准规范,对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全面的科学性考虑,严格遵守适用、安全、经济、使用方便的设计原则。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刚度;地震;风荷载;竖向荷载;内力组合;截面设计;楼梯设计。
目录任务书 (i)摘要 (iv)第1章工程概况及结构选型 (1)1.1 工程概况 (1)1.2 结构选型及布置 (1)第2章结构抗侧刚度计算 (5)2.1 结构计算单元和计算简图 (5)2.2 总剪力墙的等效抗弯刚度 (6)2.3 总框架的抗推刚度 (14)2.4 连梁的约束刚度 (20)2.5 结构刚度特征值 (22)第3章重力荷载及重力荷载代表值 (24)3.1 重力荷载标准值的计算 (24)3.2 重力荷载代表值 (30)第4章横向荷载计算 (32)4.1 横向风荷载 (32)4.2 横向水平地震作用 (34)第5章水平荷载作用下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 (37)5.1 位移计算与验算 (37)5.2 剪重比验算 (37)5.3 总框架、总剪力墙和总连梁内力计算 (38)5.4 横向风荷载作用下构件内力计算 (42)5.5 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下构件内力计算 (48)第6章竖向荷载作用下结构内力计算 (53)6.1 计算单元 (53)6.2 荷载计算 (53)6.3 构件内力计算 (56)第7章内力组合及抗震调整 (59)7.1 抗震等级的确定 (59)7.2 框架梁内力组合及抗震调整 (59)7.3 框架柱的内力组合及抗震调整 (61)第8章截面设计 (64)8.1 框架梁截面设计 (64)8.2 框架柱截面设计 (67)8.3 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截面抗震验算 (73)第9章板的配筋计算 (76)9.1 板的设计资料 (76)9.2 板的内力计算 (76)9.3 板的截面设计 (77)第10章楼梯设计 (80)10.1 基本资料 (80)10.2 梯段板设计 (80)10.3 平台板设计 (81)10.4 平台梁设计 (82)附录内力组合表 (85)致谢 (88)参考文献 (89)第1章工程概况及结构选型1.1 工程概况1.1.1 建筑概况该工程为XX金都广场1#高层住宅楼,建设地点为XX市XX区。
民用建筑设计与构造任务6 民用建筑构造概论
• (2)自然气候的影响 •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地理环境不同,大自然的条件也多有差异。由
于南北纬度相差较大,从炎热的南方到寒冷的北方,气候差别很大。 因此,气温变化,太阳的热辐射,自然界的风、霜、雨、雪等均构成 了影响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建筑构件使用质量的因素,如图6-2所示 。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6.3 影响建筑构造的因素
上一页 返回
6.4 建筑构造设计原则
• (1)必须满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 • 由于建筑物使用性质和所处条件、环境的不同,对建筑构造设计有不
同的要求。如北方地区要求建筑在冬季能保温;南方地区则要求建筑 能通风、隔热;对要求有良好声环境的建筑物,则要考虑吸声、隔声 等要求。总之,为了满足使用功能需要,在构造设计时,必须综合有 关技术知识,进行合理的设计,以便选择、确定最经济合理的构造方 案。 • (2)必须有利于结构安全 • 建筑物除根据荷载大小、结构的要求确定构件的必需尺度外,对一些 零部件的设计,如阳台、楼梯的栏杆,顶棚、墙面、地面的装修,门 、窗与墙体的结合以及抗震加固等,都必须在构造上采取必要的措施 ,以确保建筑物在使用时的安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6.4 建筑构造设计原则
• (5)必须注意美观 • 构造方案的处理还要考虑其造型、尺度、质感、色彩等艺术和美观问
题。如有不当,往往会影响建筑物的整体设计的效果。因此,亦需事 先周密考虑。 • 总之,在构造设计中,全面考虑坚固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美 观大方是最基本的原则。
结构专业重点、难点及设计要点
一、结构专业重点、难点及设计要点根据本工程建筑方案特点,结合吴江区当地自然条件,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是本项目施工图阶段设计的关键内容,也是为业主节约造价,缩短工期的核心问题。
服务用房为多层房屋采用框架结构比较合理,根据现有建筑方案功能要求,合理布置柱网,使结构平面质量,刚度尽量对称,避免造成扭转影响。
建筑长向长度为70m,超过规范允许要求,应采取措施避免砼收缩的不利影响。
在适当位置设置施工后浇带或在砼中掺入外加剂,同时结构计算时应考虑温度作用的影响。
1#、2#楼为高层建筑,也是本次工程中占整个造价比重较大的部分,合理造型非常重要。
建筑方案平面尺寸为69.6m×13.2m,长宽比为5.3,接近规范限值6,为长矩形平面。
采用框架结构方案无疑是最为经济的结构方案,但设计中重点需要解决框架结构扭转刚度比较弱的弱点。
控制层间位移角,满足规范要求。
方案中1#、2#公寓楼同服务用房间二层人性化的用连廊连接,设计上要处理好各单体与连廊的关系,应设置伸缩缝断开。
由于连廊仅二层,同1#、2# 相比,竖向荷载相差较大,基础设计时应注意采取措施减小不均匀沉降的影响。
基础设计时,应考虑服务楼下人防地下室深基坑给连廊、1#、2#高层公寓带来的影响,尽量减小土方开挖,以节约投资。
1#、2#高层下未设地下室,应注意基础埋深满足《高规》要求,保证水平荷载作用下,剪力的有效传递。
本次工程是一项人的福利工程,体现了政府对人民的关怀,对设计人来说一定要非常细致,精心设计,任何微小的失误都会给使用者带来不便。
设计时一定要制定周密的技术措施,保证各项指标达到、优于规范要求。
设计前要注重合理优择结构方案,设计时精确计算分析,不断优化完善。
以使结构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达到最节约投资,所以控制工程造价是在结构设计工作中自始至终的一条主线。
二、结构的优化1.结构优化思想结构专业非常重要,结构设计方案的优劣的整个工程造价和质量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
工艺管道支架设计规范
工艺管道支架设计规范1. 引言本文档旨在规范工艺管道支架设计,确保管道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设计人员在进行工艺管道支架设计时,应按照以下规范执行。
2. 设计原则2.1 安全性原则:工艺管道支架设计应符合相关安全规范,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2.2 稳定性原则:工艺管道支架设计应保证管道稳定运行,防止管道位移或倾斜。
2.3 可靠性原则:工艺管道支架设计应可靠地承受管道荷载,并具备一定的冗余能力。
3. 设计步骤3.1 初步设计:根据管道参数、荷载计算和支架类型选择,进行初步设计。
3.2 详细设计: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对支架结构、材料和连接方式进行详细设计。
3.3 校核计算:进行支架的强度、稳定性和振动等计算,并进行必要的校核。
3.4 绘图与标注:按照设计要求,绘制支架布置图和详图,并标注必要的参数和尺寸。
3.5 编制报告:整理设计计算结果和绘图,编制详细设计报告。
4. 设计要求4.1 管道荷载:根据实际工艺流体、温度和压力等参数,综合考虑静态荷载和动态荷载。
4.2 支架材料:选择合适的材料,考虑材料的强度、耐腐蚀性和使用寿命等因素。
4.3 支架类型:根据管道尺寸、重量及周围环境条件等,选择合适的支架类型。
4.4 支架间距:根据管道的灵活度、荷载分布和结构的稳定性,确定合理的支架间距。
4.5 连接方式:选择合适的连接方式,保证支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6 防震设计:对于易受地震影响的区域,应进行抗震设计,并考虑排水、防腐等特殊需求。
5. 设计验收与审查5.1 设计验收:设计人员应按照相关规范和要求,完成设计并进行验收。
5.2 设计审查:由专家组成的设计审查小组对设计方案进行审查,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6. 参考标准和规范6.1 《工业管道设计规范》6.2 《建筑结构设计规范》6.3 《钢结构设计规范》6.4 《石油化工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本文档为工艺管道支架设计提供了基本的规范和指导,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应严格按照以上要求执行,并参考相关标准和规范。
变电站建筑结构设计技术规定(完整)
2防火墙上不宜通过管道,如必须通过时,应采用防火堵料将孔洞周围的空隙紧密堵塞。
3设计防火墙时,应考虑防火墙上支撑的或防火墙一侧的屋架、梁、楼板等构件,受到火灾的影响破坏并塌落时,也不致使防火墙失去稳定而倒塌。
4当屋外油浸变压器之间需设防火墙时,防火墙的高度不应低于变压器油枕的顶高,其长度宜大于变压器贮油池两侧各1.0m。
6楼地面、楼地面沟槽、管道穿楼板及楼板接墙面处应严密防水、防渗漏。
5.1.1.2平台、楼梯孔周围应设护沿和栏杆。吊物孔及电缆竖井周围应设护沿和活动栏杆,并根据需要设盖板。
护沿的高度不宜小于0.10m,栏杆的高度不应小于1.05m,栏杆离地面0.10m高度内不应留空。
5.1.1.3室内外台阶踏步宽度不宜小于0.30m,踏步高度不宜大于0.15m,并不宜小于0.10m,踏步应防滑。室内台阶踏步数不应小于2级,当高差不足2级时,应按坡道设置。
5.1.2.4建筑物外墙距屋外油浸变压器外廓5m以内时,该墙在距变压器外廓投影面外侧3m内,不应设有门窗和通风孔;建筑物距变压器外廓5~10m范围内的外墙,可设甲级防火门,并可在变压器总高度以上设非燃烧体的固定窗。
5.1.2.5屋内配电装置室内的油断路器、油浸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高压电抗器,应安装在有防火隔墙的间隔内。总油量超过100kg的屋内油浸电力变压器及站用变压器,宜安装在单独的防火间隔内,并应有单独向外开启的甲级防火门。
5.1.1.5楼梯
1建筑物主要楼梯梯段的净宽不应小于1.2m,每个梯段的踏步不应超过18级,亦不应少于3级。
2梯段改变方向时,楼梯平台净宽不应小于梯段净宽,不改变行进方向的平台,其净宽不应小于3级踏步的宽度;当有门开向楼梯平台或有其它突出物时,应适当增加平台的宽度。
工程施工各类方案目录
工程施工各类方案目录一、工程前期准备方案1.1 工程前期调查方案1.2 土地清理方案1.3 工程勘查方案1.4 施工环境治理方案二、基础工程方案2.1 基础设计方案2.2 地基处理方案2.3 基础材料选用方案2.4 基础施工工艺方案三、结构工程方案3.1 结构设计方案3.2 结构材料选用方案3.3 结构施工工艺方案3.4 钢结构方案四、建筑装饰工程方案4.1 建筑装饰设计方案4.2 建筑装饰材料选用方案4.3 建筑装饰施工工艺方案4.4 室内外装饰方案五、给排水工程方案5.1 给水排水设计方案5.2 给水排水材料选用方案5.3 给水排水施工工艺方案六、暖通空调工程方案6.1 暖通空调设计方案6.2 暖通空调材料选用方案6.3 暖通空调施工工艺方案6.4 暖通空调设备选用方案七、电气工程方案7.1 电气设计方案7.2 电气材料选用方案7.3 电气施工工艺方案7.4 电气设备选用方案八、消防工程方案8.1 消防设计方案8.2 消防材料选用方案8.3 消防施工工艺方案8.4 消防设备选用方案九、道路桥梁工程方案9.1 道路桥梁设计方案9.2 道路桥梁材料选用方案9.3 道路桥梁施工工艺方案9.4 道路桥梁设备选用方案十、园林绿化工程方案10.1 园林绿化设计方案10.2 园林绿化材料选用方案10.3 园林绿化施工工艺方案十一、环境保护工程方案11.1 环境保护设计方案11.2 环境保护材料选用方案11.3 环境保护施工工艺方案11.4 环境监测方案十二、施工工序管理方案12.1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12.2 施工方案编制12.3 施工前期准备方案12.4 施工过程管理方案十三、施工安全管理方案13.1 安全管理组织设计方案13.2 安全生产培训方案13.3 安全防护设备选用方案13.4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方案十四、质量管理方案14.1 质量管理组织设计方案14.2 质量控制方案14.3 质量检验方案14.4 质量评审方案十五、工程验收方案15.1 工程完工验收方案15.2 竣工验收方案15.3 完工资料归档方案以上为工程施工各类方案目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路工程方案设计编制目录
公路工程方案设计编制目录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和目的1.2 研究范围和原则1.3 前期调查和资料概述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区域环境分析2.1 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分析2.2 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分析2.3 区域交通现状及问题分析2.4 区域交通需求分析2.5 区域规划与政策分析第三章:工程选址与线路设计3.1 工程选址依据与要求3.2 工程选址分析与评价3.3 线路走向以及设计参数确定3.4 线路设计的技术经济评价3.5 线路设计图纸绘制第四章: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勘察4.1 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和意义4.2 勘察范围和内容4.3 工程地质勘察方法和技术路线4.4 环境地质勘察的要求和方法4.5 勘察成果的分析与评价第五章:路基与路面工程设计5.1 路基设计的基本原则5.2 路基设计的技术要求5.3 路面设计的原则和方法5.4 路面结构设计方案比选5.5 路面设计图纸绘制第六章:桥梁设计6.1 桥梁设计的基本原则6.2 桥梁设计的技术要求6.3 桥梁结构形式和风险评估6.4 桥梁设计图纸绘制6.5 桥梁施工方案编制第七章:隧道设计7.1 隧道设计的基本原则7.2 隧道设计的技术要求7.3 隧道结构形式和隐患分析7.4 隧道设计图纸绘制7.5 隧道施工方案编制第八章:交安设施设计8.1 交通标志与标线设计8.2 交通信号与警示系统设计8.3 照明与排水设施设计8.4 设施管理和维护要求8.5 设施设计图纸绘制第九章:交通工程设计9.1 交通设施规划与设计9.2 交通设备配置与管理9.3 交通监控系统设计9.4 交通信息传输与处理9.5 交通工程设计图纸绘制第十章:工程施工方案10.1 施工总体方案10.2 施工组织设计10.3 施工工艺和技术要求10.4 施工进度计划10.5 施工现场安全与环保措施第十一章:工程造价与投资估算11.1 工程造价的构成及影响因素11.2 工程造价控制与预算估算11.3 投资回报分析和成本效益性评估11.4 工程造价估算依据与方法11.5 工程造价预算编制第十二章:工程管理与监理计划12.1 工程管理组织机构与职责12.2 施工管理与质量监督12.3 工程进度与质量控制12.4 工程安全与环保管理12.5 工程监理计划与内容第十三章:项目风险评估与应对方案13.1 项目风险分析13.2 项目风险评估13.3 风险管理与控制13.4 风险因素应对方案13.5 风险评估报告编制第十四章:综合效益分析与成果总结14.1 工程综合效益评价14.2 工程成果总结与启示14.3 工程设计方案总体评价14.4 工程设计成果展示第十五章:参考文献15.1 工程设计相关法规15.2 工程设计技术手册15.3 工程设计相关学术论文15.4 工程设计相关专业书籍15.5 工程设计前期调研报告以上为公路工程方案设计编制目录,详细涵盖了公路工程设计的方方面面,旨在为公路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提供全面的指导和参考。
三防设计规范素材
1.0目的为了使公司设计的电子设备能够符合业界对于结构件的三防技术的一般要求,特制定本标准。
.2.0范围公司产品结构件的设计〔包含选择外购件〕。
.3.0定义3.1 腐蚀:材料受环境介质的化学作用而发生性能下降,状态改变,直至损坏变质。
.金属材料在潮湿大气中的腐蚀破坏是电子设备防腐蚀设计重点考虑的问题。
非金属材料〔主要指高分子材料〕在一般大气环境中的老化〔大气老化〕是电子设备中常见的腐蚀现象。
3.2 三防:对“防湿热、防盐雾和防霉菌〞的通俗称呼,其最终目的是预防腐蚀。
3.3 Ⅰ型结构件:指当设备处于工作状态时,零件外表直接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并且会受到雨、冰雹、雪、日光照耀和风沙的直接作用的结构件。
3.4 Ⅱ型结构件:指当设备处于工作状态时,其零件外表不直接暴露在自然环境中,或不会受到雨、冰雹、雪、日光照耀和风沙的直接作用的结构件。
3.5 拉丝:是一种用砂带进行磨削的加工方法。
通过砂带对金属外表进行磨削加工,去除金属外表缺陷,以形成具有肯定粗糙度、纹路均匀的装饰外表。
4.0输入无5.0输出无6.0工作程序6.1三防设计总则全过程操作原则:在产品设计的全过程中应始终注意腐蚀操作问题,即在方案论证、技术设计、材料与工艺选择、研制和生产过程中都要考虑腐蚀及其操作。
综合操作原则:产品设计时,主要从以下方面综合考虑腐蚀操作问题:环境条件、结构设计、材料选择、金属腐蚀与预防、外表防护、有效的防护包装。
预防腐蚀的根本方法:a 采纳高耐蚀性材料;b 排解或减弱环境中的腐蚀性因素;c 对不耐蚀材料进行耐蚀性外表处理;d 防腐蚀结构设计;e 电化学保护。
防腐蚀设计的根本步骤:在开始结构设计时,首先需要了解或定位产品的工作环境〔包含自然环境和诱发环境,参见表一环境分类〕、产品的使用期限,确定产品中各部位结构件的类型,再依据零件的功能目的进行详细的选择、设计。
在详细设计过程中,每一个零件都需从结构形状、受力状态、材料、外表防护层、生产加工、装配、储存运输、工作寿命等以及与其相关的环境条件方面加以考虑,以使零件既能满足功能需求、又能到达最正确的防腐蚀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3、结构与设计方案选择
6.3.1、系统组成
某型微型车的转向系由方向盘、转向轴管、万向节、转向下轴、万向节、转向器、转向拉杆和转向节等零部件组成。
6.3.2、方向盘
方向盘的尺寸和形状直接影响转向操纵的轻便性。
为防止车辆碰撞时,转向系对人造成的伤害,采用在方向盘上安装安全气囊的措施。
6.3.3、转向轴与万向节
转向上轴与转向下轴之间的连接方式保持原来的十字万向节。
因转向下轴的空间位置与转向柱上段不在同一轴线上,故在转向下轴与转向器之间也采用十字万向节的连接方式。
利用两者轴向伸缩的特点来弥补制造和安装误差,以适应因车身变形而使转向轴与转向器之间距离的变化。
采用双万向节,并适当布置转向下轴上主、从动万向节叉所在平面的夹角,可将万向节的不等速传动的波动范围减至最小。
6.3.4、转向器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结构简单、布置方便,制造容易;因无转向摇臂和直拉杆,转向轮转角可以增大;传动比较小,目前,已广泛用于微型汽车和轿车上。
例如, CH6370型微型车空车前轴负荷489kg,满载前轴负荷606kg,因两种载荷下的前轴轴荷均小于1.2t,采用了齿轮齿条式转向器。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正效率高、可逆性大,使司机的路感好。
在汽车转向后能保证转向轮与转向盘的自动回正,使转向轮行驶稳定。
根据某改型车行驶路面状况,决定采用转向器侧面输入,两端输出的形式,且位于前轴前方,前置梯形。
6.3.5、悬架与转向系统有关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