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小说中植物精怪形象的文化内涵及流变
中国古代植物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植物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植物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追求的对象。
植物在古代文化中有重要的symbol 象征意义,同时也与哲学、诗词、书法等多个方面相互交融,构成了古代中国独特的植物文化内涵。
首先,植物在古代中国的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象征角色。
很多植物被赋予了吉祥、美好或者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含义。
比如,梅花是中国文化中的高洁、清雅、坚强的象征,经常被用来比喻忍受寒冷,迎难而上;竹子则被视为坚贞不屈、清廉自持的象征,有“四君子”之一的雅称;菊花则代表着寿命长久、坚贞不屈和高洁的品德。
这些象征意义的赋予使得植物成为中国文人的情感寄托,通过描写植物,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其次,植物与哲学和道德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古代中国的思想体系中,很多植物被用来表达深邃的哲理和道德追求。
比如,松树象征着松柏延年益寿的美好寓意,被视为不畏艰难、经受风雨洗礼的象征,它的挺拔和力量成为文人追求高尚品质的象征;荷花则是佛教净土观念中的象征,代表着纯洁、清净、超脱尘世的境界,也成为文人对自身心灵境界的追求。
另外,植物在中国古代文化的诗词艺术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许多著名的古代诗人和文人都将植物作为创作的题材,通过对植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比如,王安石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了荷花的美丽和凄婉,通过植物的形象,抒发了对过往荣华的怀念和对人生变迁的哀思。
植物还常常被用来与人的情感相类比,从而形成丰富的意境和象征。
这些作品不仅富有艺术性,也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植物的文化内涵。
最后,植物在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植物的形态、姿态和笔意相互结合,成为了书法艺术中的写意对象。
中国古代书法追求意境和形神的结合,植物常常被用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比如,梅、竹、菊被称为“文人三友”,它们都是中国古代书法文化中常见的题材,通过对植物的书写,书法家们表达了对自然之美和人文境界的追求。
中国古典小说中植物精怪形象的文化内涵及流变
鉴赏中国古典小说中植物精怪形象的文化内涵及流变关 宇 辽宁社会科学院摘要:精怪形象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一直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的出现并非古人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偶然为之,而是可以溯源到原始社会先民们的植物图腾崇拜,而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儒释道各家都对部分植物赋予了极其丰富的思想意蕴。
所以植物精怪中化形为人者颇多,而且都是形神兼备,外形美丽,心怀善念,而又多是才华横溢者。
可以说,在植物精怪的身上寄托了中国文人对于至美、纯善、守真和治学等方面的精神追求,以及在艺术创作中将植物之性与人性巧妙融合的奇妙构思。
关键词:植物精怪;文化内涵;流变《礼记·郊特牲》中有云:“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
”言人死之后,灵魂不灭,另有归处。
中国古人不仅相信人的生命可以借灵魂的形式在另一个飘渺的境界中延续,世间万物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灵性,虽不可称之为灵魂,古人则多谓之曰“精怪”。
《素问》中有言:“故天有精,地有形。
”认为精是指物质中的纯粹之物,是构成天地之间万物的灵气。
而《庄子·秋水》中亦说:“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而“怪”即可指怪异之物,又可以解释为怪异现象。
所以古人将各种器物和动植物之灵名之为精怪。
而植物精怪相对于动物精怪而言,出现在古典文学作品中的频率较低,但是其艺术形象的流变和文化内涵却十分丰富,不仅可以窥见远古自然崇拜的痕迹,而且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也被赋予了多种文化意蕴。
一、古典小说中植物精怪形象的文化溯源中国古典小说中植物精怪形象的出现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至繁的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文化意识的融合也给形象的发展带了多种变化,本文将对出现古典文学作品中的部分植物精怪形象进行分类和推测其产生的文化渊源。
第一,原始宗教的植物崇拜和上古神话的演绎是植物精怪出现的基础。
原始社会,人类的能力还无法与自然抗衡,残酷的生存环境使得原始社会人的平均寿命比较短促,而对于生命的本能渴望让人类开始注意到植物秋枯春荣的特点,同一株植物的生命在不同的季节经历着不同的阶段,这一点和人类很像,但是人的生命一旦走到了尽头,却无法像植物那样在春天来临时再度重生,于是人类渴望能同植物一样拥有那样长久的生命。
论《文心雕龙》中的草木意象
论《文心雕龙》中的草木意象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著作,草木意象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草木意象是指文学作品中运用草木作为形象象征或意境渲染的手法。
在《文心雕龙》中,草木意象被视为艺术表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诸如竹、梅、松等作为“君子风范”的象征,通过在作品中运用形象的植物,加强艺术作品的表现效果。
同时,草木意象也可以在情感和思想方面发挥作用,相比直接表现的文学手法,它具有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和更大的感染力。
在草木意象的运用过程中,对于每一种植物的特性和象征意义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例如,松树象征顽强不屈、坚韧不拔,而梅花则寓意坚贞不屈、高洁清雅。
在文学作品中通过草木意象所展现出的意境美,往往能深刻地触动读者的情感,让人倍感心醉。
综上所述,《文心雕龙》中的草木意象是一种富有内涵和“文化记忆”的文学表现方式,它不仅让文学作品的形象更为生动,还能在心理、情感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论《聊斋志异》中的精怪形象
论《聊斋志异》中的精怪形象摘要:《聊斋志异》作为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语言凝练,寄寓深远,作者以他奇特的想象,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一个绚丽多彩的花妖狐魅的奇幻世界,让人为之沉迷。
精怪形象是我国志怪类小说中不可缺少的经典形象,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随着朝代的更迭,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
《聊斋志异》中的精怪形象种类繁多,亦物亦人,千姿百态,寓意深刻,揭示了作者隐秘的内心世界,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
关键词:《聊斋志异》;精怪形象;千姿百态;思想意蕴精怪形象是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扩大了人们的想象空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奇幻色彩。
《聊斋志异》中的精怪形象包罗万象,姿态各异,在蒲松龄的笔下,不论是飞虫走兽、山精水魅,还是花草树木都可以披上人的外衣,走进人间,深入世俗生活,与凡人发生各种各样奇妙的联系,演绎着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故事。
一、精怪的起源及发展精怪是指由非人的自然物幻化而来,它们或者尚未化作人形,呈现出半人半兽的形态,或者化成人形,具备人的一些特质,并进入到人的社会生活中来,通过人际交往产生各种联系,生发出一系列曲折离奇的动人故事。
这些自然物包括鸟虫花木、水族走兽、天地山川,风雨雷电等一系列有生命或者无生命的事物。
总之,通常认为,精怪需要具备两个特质,一是有自然物作为原形,还要具备一些神力。
关于精怪的起源,刘仲宇在《中国精怪文化》中提到:“精怪观念,最初发端于原始时代对自然物的拟人化或曰人格化。
”魏晋六朝是志怪小说的繁荣时期,小说中的精怪形象类型逐渐丰富,突破了半兽半人的形态,能够幻化成完全的人,但是并没有完全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仍然被人们看作是一种异类的存在。
这些精怪大多被看作是邪恶的象征,会给人带来灾害。
到了唐代以后,小说中的精怪形象不再是单一的邪恶势力的代表,个性鲜明多变,开始向世俗化转变,大多数的精怪形象变得有血有肉,有人情味。
人和精怪开始能够和平相处,逐渐改变以前那种水火不容的状态。
植物文化内涵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体现
植物文化内涵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体现植物文化内涵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体现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以其独特的美感和精致的设计而闻名世界。
在这些园林中,植物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园林景观的构成要素,更展示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崇尚。
植物不仅仅是植被,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文化内涵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植物的选择和布局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中国古典园林注重以自然造景为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植物的选择受到四季变化和地域特点的影响,展示了中国人对季节变迁和环境因素的敏感和理解。
例如,在南方园林中,常见的水池边或庭院中栽植着南方特有的荷花、草莓藤、芦苇等,既为观赏,又能营造出湖光山色的意境;而在北方园林中则更常见松柏、榆树、柳树等,以其坚韧不拔的特性展现了中国人对坚定和永恒的追求。
其次,植物在古典园林中的布局和形态呈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文化意涵。
中国人崇尚自然、和谐而柔美的审美观,这在园林的植物布局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植物的位置、形状和数量都受到严格的规划和设计,力求在园林中塑造出美丽的景致。
例如,在一些园林中,会栽植多种不同高度的植物,通过层次的变化来制造出错落有致的美感。
同时,对植物的修剪和造型也注重体现对自然的尊重和对生命形态的追求。
修剪后的植物,形如山石或禽鸟,不仅美观,更代表着中国人对自然变化的精细观察和赋予生命以形式的能力。
植物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园艺疗养方面也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自古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描写,表达出中国人喜欢在自然环境中沉淀,寻找希望和宁静的愿望。
植物作为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人们提供舒缓心灵、减轻压力的作用。
古典园林常常设置小桥流水、蜿蜒曲径和静谧的庭院,配以花草树木,给人们创造出闲适雅致的环境。
园林中的植物也常常被用于医疗、调养身心的目的。
栽种花草树木,人们可以闻其芬芳,观其繁盛,乐其美丽,以此达到舒缓身心的效果。
《庄子》草木意象中的“道教”思想
《庄子》草木意象中的“道教”思想草木意象是中国文学书写的一个传统,自从先秦开始,就有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出现在作品中,构成了一个浪漫优美的自然世界,而且为后世文学所继承。
一草一木总关情,《庄子》中的草木描写有其特定的内涵,都离不开庄子思想中最核心的“道”。
文章选取植物世界来写,由庄子笔下的草木描写来探寻蕴藏在其背后的大道。
一、先秦文学中草木描写的情况作为中国文学发展源头的《诗经》和《楚辞》,都不约而同的出现了大量的花草树木。
《诗经》中有关植物名称的研究有很多,早在汉代就有人开始关注到这个现象,而我们更熟知的是屈原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浪漫的楚文化世界,它更象征着屈原高洁的人格特征。
如果说《诗经》是比较单纯的以物的角度歌颂自然生命力的话,那么《楚辞》便是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将物与人本身对照起来,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楚辞》写的就是屈原的情语,是他的人格理想。
通过阅读,笔者发现庄子也喜欢写山水草木,而《庄子》中的草木最终都归结到他所阐发的“道”,材与不材之间,有用与无用之间,是与非之间,生与死之间都存在着“大道”,庄子认为“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屈原和庄子都是在荆楚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长期受着楚地浪漫主义文化的浸染,并且由于楚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他们对自然更为真切的感受着,写作时也就更容易将视野投向自己最为熟悉的自然世界。
荆楚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生长着各种奇花异草,此外,为了驱蚊和美观,他们有佩戴香草的习俗,草木与他们的生活生生相息,因此写起来也就信手拈来了。
二、《庄子》中的草类(一)大瓠——用大惠子以瓠大不能做水浆和瓢,就认为它大而无用,以此来讽刺庄子之书恢宏而不切实际,而庄子认为惠子“固拙于用大”,他举“不龟手之药”的例子来反驳惠子,认为“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异也”。
同一个东西,在不同人的手里,能发挥出截然不同的效果,惠子之所以纠结于大瓠的大而无用,是因其境界限制了他,使心灵被堵塞,而庄子则不同,他认为:“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大瓠有它发挥作用的地方,如果把它置于江湖之中,它就会悠游于江湖之上,它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因此用大也是一种智慧,要学会善于利用它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首先,古典园林中的植物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天人合一”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
古典园林就是通过植物的选择和布局,再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敬和热爱。
园林中常见的植物如松、竹、梅、荷花等,都被视为志士君子的象征,寓意着坚贞不屈、清雅高洁的人格品质。
其次,古典园林的植物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理解和追求。
中国人对生命的看法与西方文化不同,更加强调“道法自然”,注重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古典园林中的植物往往表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无论是屹立不倒的古树,还是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荷花,都承载了人们对生命的理解和追求。
古典园林通过植物的运用,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生命的奇妙。
另外,古典园林中的植物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象征和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意境和情感的表达,通过植物的选择和摆放展现出独特的文化内涵。
比如,古典园林常常种植松树,松树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长寿的意义;而竹子则寓意着正直高洁和坚韧不拔,常被用来表现君子的气质和人格;梅花象征着坚韧不屈的品质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荷花则寓意着纯洁和宁静等等。
通过这些植物的运用,古典园林创造了独特的意境和情感,让人们沉浸在一种雅致和静谧的氛围中。
最后,古典园林中的植物还反映了中国人对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追求。
中国古典园林常常以四季景观的呈现方式,通过植物的选择和布局呈现出季节之美和变幻之美。
春天的草木葱茏、夏季的绿树成荫、秋天的红叶满园、冬天的雪景皆以植物的生长和变化为基础。
这不仅让人们享受到四季交替的美景,更体现了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表达了中国人对自然、生命、文化和社会和谐的理解和追求。
这些植物不仅为园林增添了美景,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文的独特理解和态度。
通过欣赏古典园林中的植物,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更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古代文学中的植物形象
古代文学中的植物形象植物,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一直以来在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代文学中的植物形象多种多样,它们不仅是文学作品中的装饰元素,更是作品中寄托情感、表达思想的象征。
本文将从植物在古代文学中的象征意义、植物与人物形象的关系以及植物形象的变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古代文学中的植物形象往往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在《诗经》中,植物形象被用来表达作者对爱情的思念和渴望。
例如,杨柳被描绘成柔软婉约的形象,代表了恋人之间的柔情蜜意。
而菊花则象征着高洁和坚贞的爱情,它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被用来赞美女性的美德。
植物形象还可以用来表达人物的性格特点。
例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与花草树木相似,她娇媚而又敏感,像一朵娇艳的花朵,但又像一株垂垂老矣的柳树,这种对比使得她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植物形象与人物形象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在古代文学中,植物形象常常与人物形象相互映衬,从而突显人物的特点和情感。
例如,在《西游记》中,孙悟空被描绘成一棵参天大树,他的形象与植物的生命力和力量相呼应,彰显了他的英勇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而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形象与花草树木相联系,他娇媚而又敏感,像一朵娇艳的花朵,但又像一株垂垂老矣的柳树,这种对比使得他的形象更加鲜明和深刻。
古代文学中的植物形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植物形象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古代文学中,植物形象往往与自然景观相联系,它们被用来描绘自然的美丽和壮丽。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感受也发生了变化,植物形象在文学中的意义也发生了一些转变。
例如,在现代诗歌中,植物形象常常被用来表达对自然环境破坏的忧虑和对生态平衡的呼吁。
植物形象不再仅仅是美丽和壮丽的象征,更成为了对人类行为的反思和警示。
总之,古代文学中的植物形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它们可以用来表达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与人物形象相互映衬,从而突显人物的特点和情感。
随着时代的变迁,植物形象在文学中的意义也发生了一些转变,不再仅仅是美丽和壮丽的象征,更成为了对人类行为的反思和警示。
《山海经》植物文化内涵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记载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和奇幻故事的古籍,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植物的描写和文化内涵。
这些植物形态各异,神秘而又神奇,既代表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又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文化内涵。
首先,《山海经》中的植物往往以其独特的形态和属性来吸引读者的注意。
例如,书中记载了一些奇特的巨木,如昆仑背后的赤木、南海神木等。
这些巨木高耸入云,树冠犹如云朵,有着神奇的生命力,象征着自然界的壮丽和神秘。
同时,书中还记载了一些有毒的植物,如侥幕、花菌等,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它们的怪异和危险。
其次,《山海经》中的植物不仅形态独特,同时也富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和文化内涵。
书中常以植物来寓意人生哲理。
例如,《山海经》中记载了一种名为“梓菜”的树木,它的根柢粗大,象征着人生的根基,而枝叶茂盛则寓意着人生的辉煌和成功。
这种象征意义的描写不仅给予了植物精神层面的意义,也给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
同时,书中还以植物为喻,比喻人们对于欲望的追逐和贪婪的态度。
例如,描写了一种称为“桃”的植物,它的果实美味诱人,但却对人类产生了危害,以此来告诫人们淡泊名利、珍爱身心健康。
此外,《山海经》中的植物还与传统神话和寓言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记载了嫦娥奔月的传说。
传说中,仙女嫦娥因酷爱仙果而误食人间藤,结果不仅变得魅力无穷,还意外奔赴月宫生活。
这个故事既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又表达了爱慕虚荣的警言。
同时,《山海经》中还记载了一些奇特的植物,如能长双头的葫芦,能变为人形的木瓜等,这些奇幻的形象生动地将植物与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丰富了神话的想象力。
总之,《山海经》中的植物文化内涵丰富多样。
通过对植物形态和属性的描绘,书中向读者展示了自然界的神奇和壮丽;通过对植物象征意义的阐述,书中引导人们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通过将植物与神话传说和寓言相结合,书中展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无论是在形式还是文化内涵上,《山海经》中的植物都是独一无二的,为我们理解古代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和审美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山海经》植物文化内涵
《山海经》植物文化内涵《山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神话地理著作,其中记载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自然景观,包括了丰富的植物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山海经》中植物文化的含义。
首先,《山海经》记载了许多神话传说中的神奇植物,如“合欢树”、“桃树”、“蓬草”等等。
这些植物在传说中常常与神人相连,具有神奇的力量和象征意义。
例如,“合欢树”被描述为具有魔力的植物,可以与人类交流,并且被认为是爱情的象征。
这种对植物的人格化和象征化,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崇拜,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
其次,《山海经》中的植物多样性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关注。
在书中记载了大量的植物名称、特征和用途。
例如,“葛藤”在书中被描述为可以用来编织绳索、作为军队攀爬的工具;“纣木”被描述为可以吸引瘟疫和疾病,帮助治愈病人。
这些描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植物的熟悉和运用,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植物的敬畏和尊重。
此外,《山海经》中还记载了许多植物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如“牡丹”、“桑树”等。
这些故事中的植物往往与历史人物、文化符号和民俗传统相联系,为植物赋予了更加深远的文化内涵。
例如,“牡丹”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视为富贵、繁荣和美丽的象征,而《山海经》中的故事则为这一象征赋予了更加鲜活的形象和内涵。
最后,《山海经》中的植物描写也展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感悟和赞美。
书中对于植物的描写语言生动形象,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例如,“桃树”被描绘为“众木之尊,以赏物之名”,展现了植物的崇高地位和美丽之处。
同时,《山海经》中还通过对植物的描写和赞美,传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顺应自然规律的思想。
综上所述,《山海经》中的植物文化内涵体现在其人格化和象征化、多样性的呈现、传说和神话故事的编织以及对植物的赞美和感悟等方面。
这些植物文化的内涵不仅丰富了《山海经》的神话世界,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界的敬畏和热爱,体现了古代人们对植物世界的认识和智慧。
浅谈《红楼梦》中所有有名的花草树木及其艺术效果
浅谈《红楼梦》中所有有名的花草树木及其艺术效果《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其中描绘了丰富多彩的花草树木,这些花草树木形象生动,富有艺术效果。
本文将就《红楼梦》中所有有名的花草树木及其艺术效果进行浅谈。
第一,花草树木在《红楼梦》中的作用《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主线,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贾政与王熙凤等情感纠葛为故事中心,展现了封建官僚社会的种种腐朽现象。
作者通过花草树木的描写,不仅为小说增添了生动的色彩,更通过花草树木的变幻多端,反映了人物的命运凄凉、家族的兴衰沉浮。
花草树木在小说中扮演着多种多样的角色,勤劳勇敢的香菱就象征着“劳苦功高”、“默默奉献”。
当时一大家的角色麝月则象征“恣意纵欲”;多情善感的鲁姐则象征着“刚柔相济”、“虚怀若谷”。
这些人物形象与花草树木的形象相互衬托,使得小说情节更加曲折离奇,更加贴近生活。
第二,荷花《红楼梦》中多次描写了荷花的景象。
在第五十八回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在怡红院的荷花池边游玩,荷花绽放的景象令人感到恬静、优美。
荷花象征着清净、高贵和坚韧,寓意清宫鸣凤,众人慕之。
在小说中,荷花也与林黛玉的人物形象联系在一起,表现了林黛玉清丽高洁的品性。
荷花也与贾宝玉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表现了他一生坎坷的命运。
荷花的艺术效果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为小说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牡丹牡丹常常被描写为“风骚”和“狂放”,在小说中,牡丹不仅是一种美丽的花卉,更是一种对牡丹花形象的美好神往和赞美,牡丹花常用来比喻妇人的美丽。
在《红楼梦》中,牡丹花象征着富贵与尊荣,也体现出贾府与荣府家族的富贵荣华。
在第九十八回中,贾珍与贾蔷在牡丹园交谈,正是借用了牡丹花的形象,来表现出贾府显赫的地位和贾珍自视清高的性情。
第四,石榴石榴在古代被视为吉祥和富贵的象征,在《红楼梦》中也有多次描写。
石榴花形象饱满、红艳,并且多籽,象征着家族繁荣昌盛,也体现了贾府家族的显赫地位。
在小说中,林黛玉有“石榴裙”之称,不仅因为石榴的形象饱满美丽,也体现了她高贵的身份和良善的心灵。
文学与植物的隽永关系——《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欣赏
文学与植物的隽永关系——《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欣赏一、古典文学中的草木情缘中国古代的文人,在作品中表达内心情感时,往往喜欢借用自然中的山水、草木、虫鱼。
翻开厚厚的中国文学史,各种动物、植物都会纷纷涌现在我们的面前,中国文人为什么对动植物情有独钟?这一方面昭示着他们热爱自然,另一方面也传递出自然世界中隐藏着各种神秘和力量。
《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这本书,梳理了文学与植物的关系,还原几千年来文人笔下的植物原貌,解析不同时代赋予植物的文学寓意,为我们重新发现中国古典文学魅力提供了新视角。
本书作者潘富俊是美国夏威夷大学农艺及土壤学博士,现担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景观系教授,主要讲授植物景观学、植物与文学等课程。
虽然他是学理工出身,可自幼痴迷中国古典文学,他将植物学与文学两者融通,著有《草木》《诗经植物图鉴》《楚辞植物图鉴》《唐诗植物图鉴》等。
而《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这本书,算是他在植物学与文学两个看似毫不搭界的领域多年思考的智慧结晶。
潘富俊一手文学、一手科学,游走在这两者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文学与科学的鹊桥。
中国历代诗词歌赋、章回小说中,无论是神怪传说或吟咏感物的作品,大都有植物的描写。
有的以植物起兴,有的以植物取喻,更多的是对植物的直接吟诵。
而各类诗歌选集中,植物在诗词中占去了一半。
潘富俊认为,中国历代诗歌中,出现植物最多的是兰、荷、柳、松、竹、桂、桑、桃、桐、茶、苔、菊、梅、茅等等。
这些植物,在不同年代的文人笔下,其精神寓意也有所别。
另外,由于中国历史上版图的差异,文学作品的植物种类也有着直接的表现。
比如,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朝代,中西之间的文化交往频繁,如桄榔、沉香、龙脑香、婆罗蜜原本产自东南亚,黄瓜、棉花、胡麻等,产自印度和西亚,唐诗中首次出现这些植物。
潘富俊对于唐代文人传世的作品里,对所引植物总数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并且以图表方式予以精确呈现。
他认为,唐代诗文作品中囊括植物次数、种类最多的诗人依次是:王维、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柳宗元、钱起、孟郊、元稹、李贺、杜牧、刘长卿、温庭筠、韦应物、刘禹锡、贯休、许浑、陆龟蒙等等。
红楼梦里的植物学知识
红楼梦里的植物学知识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植物学知识。
在小说中,作者曹雪芹巧妙地运用植物的形象和特征来描绘人物,以此展现出深刻的情感和寓意。
下面将从植物的角度展开,探讨红楼梦中的植物学知识。
第一章:植物的象征意义在红楼梦中,植物经常被用来象征人物的性格、命运和情感。
比如,贾母在书中被描绘为“如松如柏”,寓意她的高尚品质和坚毅的性格;而黛玉则被比作“落红不是无情物”,表达了她的哀愁和无奈。
通过这样的比喻,作者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第二章:植物的景观描绘红楼梦中的花草树木描写非常细腻,给人以如临其境的感觉。
比如,书中描绘了贾府的花园,其中有“红藕香残玉簟秋”、“绿杨满院风初起”等美丽的景象。
这些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花草的芬芳和树木的清凉。
同时,这些描写也反映出人物的情感和命运,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第三章:植物的药用价值红楼梦中还涉及到了一些植物的药用价值。
比如,书中提到了当归、川芎、白芷等草药,它们被用于治疗贾母的病痛。
这些描写不仅展示了作者对植物药物的了解,还突出了贾母的身份和地位,为故事增添了一丝神秘感。
第四章:植物的季节变化红楼梦中的植物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展现出不同的美丽景象。
比如,书中描绘了春天的柳絮飞舞、夏天的莲花盛开、秋天的菊花争艳、冬天的松柏挺拔等。
这些描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气氛,还反映了人物的情感和命运的变化,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的发展。
第五章:植物的美学价值红楼梦中的植物描写充满了美学的意味,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
比如,书中描绘了黛玉的“梅雪争春未肯降”,以及贾母的“菊花残满地霜”。
这些描写既展示了作者的艺术功底,又表达了人物的情感和命运,使整个小说更加具有艺术性和韵味。
总结:红楼梦中的植物学知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为小说增添了一抹瑰丽的色彩。
通过植物的描写,作者成功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命运和情感,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的内涵和意义。
文学作品中的植物文化内涵
文学作品中的植物文化内涵
文学作品中的植物文化内涵指的是作品中植物元素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这些植物元素可以是植物的形态、颜色、气味、象征意义等,它们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植物作为自然界中的元素,在文学作品中起着象征性的作用。
例如,草原上的蒲公英可以象征着自由和追求,而森林中的大树可以象征着庇护和安全。
植物还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态度,如果一个人物喜欢的是野花和野果,这可能意味着这个人物是自由奔放的。
此外,植物在文学作品中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在中国文化中梅花可以象征着坚毅和寒冷的冬天,而在西方文化中玫瑰象征着爱情。
植物也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充当某种象征意义, 比如在中国文学中梅花常常用来表示“韵律美”,象征着不屈不挠。
总之,植物在文学作品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它们为作品增添了深度和多层次的意义。
走进精怪的前世今生,尘封在古籍的神秘生物
走进精怪的前世今生,尘封在古籍的神秘生物源于人们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自古以来一些关于精怪的神话传说都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图为纪晓岚所著的《阅微草堂笔记》记录民间传说,精怪异事。
说到精怪,就不得不说,中国最早的一部神话地理著作《山海经》,其中所记载的奇怪的生物,引来历朝历代人们的争论。
有的生物,至今我们仍然可以见到,但有的生物已经无迹可寻。
《山海经》第二卷西山经中有所描述:“有鸟焉,其状如鸮,青羽赤啄,人舌能言,名曰鹦鹉。
”这种生物我们至今可以见到。
有的学者认为,在山海中的那些无迹可考的生物和民俗,其实是记录的上古海外的风土人情。
《山海经·大荒经》记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
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
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图中为海牛,与山海经中记载的夔,极为相似,但是目前海牛,只有三种,分别是:美洲海牛、亚马逊海牛和非洲海牛。
但是在《山海经》中,对于精怪的定义还没有明确的划分出来。
多被成为怪兽,怪鱼。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这些奇怪的生物开始渐渐变得多样化,自然而然也分出了种类,植物一类的为一般称之为精,动物一类的一般称之为怪。
(但是古人用起来也是比较混乱的)《搜神记》中说:“中土多圣人,和气所交;绝域多怪物,异气所产也。
”古人认为,怪物源于阴阳因异气,而产生于环境险恶的地方。
时至今日,我们也通过一些仪器也可以在深海,或者火山口,热带雨林,热带沙漠,发现一些奇怪的生物。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我们不难推理出来,在一些恶劣条件下生存下来的生物,也一定进化出了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
看起来这是对于古人认知的一种合理解释,但是当小编细细琢磨后,却发现这个推论并完全不符合古人对精怪的认识。
《国语·鲁语》季桓子穿井,获如土缶,其中有羊焉。
使问仲尼,曰:“吾穿井其获狗,何耶?”仲尼曰:“以丘闻之,木石之怪,夔,蝄蜽;水中之怪,龙,罔象;土中之怪,曰:“贲羊”。
古书的动物与植物
古书的动物与植物古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智慧。
在这些古书中,我们可以发现关于动物与植物的描述和描绘。
这些古代文献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欣赏和研究古代动物与植物的宝贵资料。
本文将就古代文献中出现的动物与植物进行探讨。
一、古书中的动物1. 《山海经》中的神奇动物《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了很多神奇动物的古代文献。
其中有许多令人咋舌的生物,如九头鸟、独角兽、白龙等。
这些奇幻的生物不仅在古代被描述为巨大而具有异能的存在,也成为了后来许多神话和传说中的重要角色。
2. 《本草纲目》中的动物分类《本草纲目》是一部集草药学、动物学及矿物学于一体的医药类书籍。
在这部古书中,作者李时中把动物按照其形态、特征和功效进行了详细分类。
其中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等,对古代动物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二、古书中的植物1. 《神农本草经》中的植物分类《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植物学著作,对古代植物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描述。
它将植物分为上中下三品,详细介绍了各种植物的形态特征、药用功效和种植方法等信息。
这部古书为我国古代植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 《植物志》中的植物研究《植物志》是古代中国唐朝的一部植物学著作,对当时的植物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并将其系统地整理了出来。
这部古书为后来的植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对植物分类和命名都有很大的影响。
三、古书中动植物的意义1. 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古书中对动植物的描述和研究,提醒着我们对自然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动植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角色,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维持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而通过对古代文献中动植物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积极保护生物多样性。
2. 人与自然的关系古代的人类与动植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书中的动植物不仅给人们提供了食物、药材等生活所需,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对动植物的研究和认识,揭示了古代社会的农业、养殖、药物运用等方面的发展历程,丰富了我们对古代文明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小说中植物精怪形象的文化内涵及流变作者:关宇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2期摘要:精怪形象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一直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的出现并非古人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偶然为之,而是可以溯源到原始社会先民们的植物图腾崇拜,而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儒释道各家都对部分植物赋予了极其丰富的思想意蕴。
所以植物精怪中化形为人者颇多,而且都是形神兼备,外形美丽,心怀善念,而又多是才华横溢者。
可以说,在植物精怪的身上寄托了中国文人对于至美、纯善、守真和治学等方面的精神追求,以及在艺术创作中将植物之性与人性巧妙融合的奇妙构思。
关键词:植物精怪;文化内涵;流变《礼记·郊特牲》中有云:“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
”言人死之后,灵魂不灭,另有归处。
中国古人不仅相信人的生命可以借灵魂的形式在另一个飘渺的境界中延續,世间万物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灵性,虽不可称之为灵魂,古人则多谓之曰“精怪”。
《素问》中有言:“故天有精,地有形。
”认为精是指物质中的纯粹之物,是构成天地之间万物的灵气。
而《庄子·秋水》中亦说:“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而“怪”即可指怪异之物,又可以解释为怪异现象。
所以古人将各种器物和动植物之灵名之为精怪。
而植物精怪相对于动物精怪而言,出现在古典文学作品中的频率较低,但是其艺术形象的流变和文化内涵却十分丰富,不仅可以窥见远古自然崇拜的痕迹,而且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也被赋予了多种文化意蕴。
一、古典小说中植物精怪形象的文化溯源中国古典小说中植物精怪形象的出现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至繁的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文化意识的融合也给形象的发展带了多种变化,本文将对出现古典文学作品中的部分植物精怪形象进行分类和推测其产生的文化渊源。
第一,原始宗教的植物崇拜和上古神话的演绎是植物精怪出现的基础。
原始社会,人类的能力还无法与自然抗衡,残酷的生存环境使得原始社会人的平均寿命比较短促,而对于生命的本能渴望让人类开始注意到植物秋枯春荣的特点,同一株植物的生命在不同的季节经历着不同的阶段,这一点和人类很像,但是人的生命一旦走到了尽头,却无法像植物那样在春天来临时再度重生,于是人类渴望能同植物一样拥有那样长久的生命。
所以在植物崇拜中主要以树神崇拜最为普遍。
因为树相对于其他植物类型更为强大,生存时间也更久,作为人类崇拜对象的树,往往也都是些百年或者千年的古树。
北方的很多少数民族都保留了原始的树神崇拜,比如满族的“佛朵妈妈”、“他拉罕妈妈”,还有锡伯族的“锡利妈妈”等等。
“佛朵妈妈”是满族萨满教中的重要神灵,她也被称为“佛立佛多鄂谟锡妈妈”,译成汉语就是“求福柳枝子孙娘娘”,因此可以推测出满族她应该是对柳树的崇拜而衍生出的神灵。
在萨满神谕中也有关于“柳树生人”的传说,远古时期,天神阿布卡恩都里从自己的腰间摘下几片柳叶,从这些叶子里生出了飞虫、爬虫和人类。
而满洲镶黄旗富察氏家祭神谕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洪水漫延,淹没了世间的一切,最后一个人类在水中漂流的时候抓住了一截柳枝,被带进了一个石洞,而柳枝化为美女与他一起生育后代。
不能看出满族的崇柳是源于柳树的生殖崇拜。
时至今日,这种树神崇拜仍在民间留存,在一些偏僻的村落里依旧可以看到系着红布条的老树,被当地人当作神明一样敬畏着。
在西南少数民族中也有类似的植物崇拜,比如摩梭、彝族、苗族、布依族和夜郎等少数民族的竹崇拜。
华夏上古神话中也有夸父逐日死后手杖化为桃林的传说,而在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里,盘古的骨节化为山林,毛发化为草木,这些神话传说赋予植物以神秘的色彩和神奇的力量。
植物崇拜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留下了明显的痕迹。
比如《搜神记》中的出现的庇佑百姓的“树神黄祖”,还有《华阳国志》中“竹中生人”的故事,都有明显是原始植物图腾崇拜的痕迹。
也使得万物有灵的观念影响到文学作品的创作。
第二,儒释道三教为植物赋意是植物精怪形象丰富多样的前提儒释道三教在华夏文化的包容下融合,而在其各自的文化领域里都不约而同的赋予一些美丽的植物以特别的意蕴。
而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在儒释道文化思想的影响也将这些意蕴丰富的植物纳入到不同的作品中。
佛教传自印度,在其发展流传过程中产生了大量与之相关联的植物形象。
比如莲花、菩提、娑罗、曼陀罗、柳、桂树等等,因为中国与印度在地理自然环境和文化审美上的一些差异,一部分佛教植物被打上了汉地文化的色彩。
而这些佛教植物的文化内涵也被引入到文学作品中。
以莲花与柳为例,莲花在佛学典籍中是作为真善美的象征,有“七宝莲花”之说,并称莲花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
莲蕴菩提心,慈悲而追求至洁至净。
以《聊斋志异》第五卷中的《荷花三娘子》为例,在荷花三娘子与宗湘若之间的爱情故事中,她始终以纯洁坚贞的形象示人。
相对莲花传自印度,柳则更具有中国特色。
在印度菩萨手持莲花,在传入中国之后,观音菩萨就变成了手持柳枝。
而柳也变成消除苦疾之物。
《聊斋志异》第四卷中《柳秀才》一篇中,明末,蝗灾逼近沂县,忧虑不已的县令在梦中得到一位高官绿袍,身形魁梧的秀才指点抵挡蝗灾之法。
秀才要县令于次日往西南道中拦住一骑驴妇人,言其为蝗神,可以向她祈求避过蝗灾。
县令依言而行,那妇人虽然答应了县令的请求,却留言给县令说柳秀才多言泄密,虽然不损稼禾,却必让柳秀才身受蝗灾之苦。
此后蝗虫过境之时果然不损庄稼,而此地柳树却被啃噬叶尽。
县令方悟出柳秀才乃柳树之神。
损自身而荫庇苍生的柳神与以身饲鹰拯救生灵的佛祖何其相似。
植物精怪大多心存善念,很少故意作恶,祸害生灵的行为出现,这应该是因为其艺术形象收到佛家慈悲为怀的思想的影响吧。
道家追求修仙长生,所以道藏中多有对各种奇花奇草的记载,而在文学作品中此类记载也是颇多,特别是在各种笔记小说中,比如《汉武帝别国洞冥记》卷三中记载了一种明茎草,不仅可以在黑夜里如灯火般发出光芒,而且能够照出鬼物的原型,所以又被称之为洞冥草。
这种灵草被赋予了辨识鬼物的能力,就已经初步具有了一定了灵异属性。
是本体类植物精怪形象出现的基础。
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而它自身又具有兼容性,对佛道两家的思想都有所借鉴吸收。
儒者追求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境界,以此常常在济世与修身之间踯躅徘徊。
梅花、兰花、菊花、莲花、青松、翠柏、绿竹等等都是备受儒者推崇的植物。
梅之傲骨,兰之优雅,菊之隐逸,莲之高洁,松柏不惧严寒,绿竹谦逊有节,文人雅士将自己的精神追求寄托于这些汲取了天地灵秀的植物身上。
因此文学作品中的植物精灵形象都是为善者多,为恶者少的。
唐代《龙城录》中记载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隋朝开皇年间,文士赵师雄在天寒日暮之时,半醉半醒的把马车停在了松林间的酒肆旁,忽然看见一个淡妆素裹的女子出来迎接他,彼时月映残雪,女子言语清丽,身携异香,二人相携对饮,后又有一绿衣童子前来以歌舞娱兴。
不久,赵师雄醉倒,醒来之时,却发现自己置身梅树之下,树梢有翠鸟鸣啾,不禁怅然若失。
梅花化身美女与文士宴饮清谈,无一丝一毫邪僻之念,清雅而又不失情趣,缘来之时尽兴谈笑,缘尽之际复归本体,并没有牵扯不清的过多牵绊,这才是梅花独有的清冷孤傲。
《聊斋志异》第十一卷中《黄英》篇,菊精黄英以陶为姓,以示不忘陶渊明对菊花的眷顾。
黄英与弟弟贩菊为业,并不以固守清贫为荣,而是认为清者自清,富贵可享,惟不贪慕荣华即可,并说自己所为只是为我家彭泽解嘲罢了。
菊精黄英的身上不仅有儒者追求的不贪慕浮华的品行,又具有儒家积极入世的性格特点。
此外,植物精怪还常常在故事里与文人骚客互相吟诗作文,尽显其清雅之性。
二、古代文学作品中植物精怪形象的分类与流变植物精怪的种类众多,本文根据目前出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中的植物精怪的外在形象将之分为本体类,物化类和人化类三种。
第一种是本体类的植物精怪形象,是指那些没有脱离植物本体的外在形象,但是已经拥有一定的超自然能力,比如预测吉凶祸福,或者达成人类的各种祈愿等。
早期的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植物多为奇木、异花和灵草等,在汉魏六朝的笔记小说中出现了许多拥有神秘力量的植物的记载,比如干宝在《搜神记》卷六中记录的《树出血》和《孙亮草妖》两则故事,前者讲述魏武帝在洛阳建造殿宇,伐木而有血出,武帝心中厌恶,不久就疾发而亡。
而后者与此相类,吴主孙亮五凤元年六月,稗草变化为稻,不久之后孙亮被废黜。
与这两则故事中的植物精怪形象一样的还有很多,如唐代《朝野佥载》中预兆荒年的的终南山竹,《宣室志》卷五中所记录的可以预示凶兆的梨木;宋代《杨文公谈苑》中提到的预示丧礼将至的千叶牡丹等等。
本体类的植物精怪形象在宋代的《贾氏谈录》中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再只是简单的预示吉凶祸福,而是拥有了和人相近的情绪变化,书中记载了在褒斜山谷中生长着一株虞美人草,行路之人经过它时若唱《虞美人》之曲,它的两片叶子就会渐渐摇动,如同人随着节拍抚掌一般,若是唱其他的曲子,则安然不动。
这大概可以视为植物精怪形象由本体类向着物化类转化的雏形阶段吧。
第二种是物化类的植物精怪形象,它们可以偶尔摆脱植物的本体原型,变成各种异物,在一定范围内游走,具有一定的动物性,善恶不一,但是法力低微,可以轻易被人类制服,甚至毁灭。
《搜神后记》卷三中载有一篇《蕨茎化蛇》的故事,太尉郗鉴带领随从出猎,时当二月,蕨菜初生,鲜嫩可爱,随行的一个甲士便踩来生食,归来后心腹疼痛,半年后,竟然吐出一尾赤蛇。
将它挂在屋檐下,一夜之后,赤蛇化为昔日所食的一茎蕨菜。
蕨菜化为赤蛇,已经脱离了植物本体的束缚,但是在外形上仍旧保留了许多的相似点,由此可见,植物精怪有本体向物化类转变是由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
至唐代以后,文学作品中的植物精怪形象物化类增多,且与本体的外在形象罕有相似之处了。
《酉阳杂俎》、《宣室志》中都录有此类故事。
以《酉阳杂俎》中《僧智通》一篇为例,寺僧智通在人迹罕至的寒林静地禅修,至夜有人环绕寺院呼唤智通的名字,天明之时声音方息。
如此历经三夜,智通不胜其扰,只能应声询问其意欲何为,于是一个“长六尺余,皂衣青面,张目巨吻”的怪物出现在他面前,对他合手为礼,智通邀其向火而坐。
智通自顾自念诵经文,而怪“闭目开口,据炉而鼾”。
智通就用稥匙将灰火投入怪物的口中,怪物大呼逃窜却被门槛绊倒。
天明时分,智通在怪物被绊倒的地方发现了一片木皮,于是登山寻觅,数里之后见到一株大青桐,智通以所拾取的木皮与树上的缺失树皮處比对,完全吻合。
青桐树上有昔日樵夫所砍的一个缺口,貌似人口一般,里面盛着香灰,灰火尚有余烬,智通就放火烧掉了青桐树,此后那个怪物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此故事中的青桐树妖外形已经与其本体外形相去甚远了,会发出人的声音,又懂得对僧人合手为礼,显然已经具备的人的意识,虽然外形为怪,而心智已开。
植物精怪由物及人的形象过度的痕迹已经非常明显了。
第三种就是人化类的植物精怪形象,它们已经摆脱了植物本体的原型,幻化成人,甚至在尘世中与人接触,共同生活,拥有着人的才情和欲望,而同时又具备精怪所有的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