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卫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表现
毒素型中毒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 潜伏期10-15h,表现为水样 腹泻、腹痛、恶心、发烧38-40℃。易患人群主要 是婴幼儿和旅游者。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前驱症状为突发性腹部痉挛性 疼痛和短时间的自限性发热、呕吐,1-2d内出现 非血性腹泻,后转为血便,甚至全为血水,重者出 现溶血性尿毒症。病死率3-5%。
(2)引起中毒的食品
绝大多数为家庭自制的低盐并经厌氧条件的 加工食品或发酵食品。 新疆察布查尔:自制谷类和豆类发酵食品 如臭豆腐、豆酱、面酱、豆豉等。 青海:越冬密封保存的肉制品 日本:自制鱼类罐头或其它鱼类制品 美国:自制蔬菜、水果罐头、水产品、肉、奶制品 欧洲:火腿、腊肠及其它肉类制品
(3)中毒机制 肉毒毒素为嗜神经毒物,经消化道入血后, 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核、神经 肌肉连接部和植物神经末梢,抑制神经末 梢乙酰胆碱的释放,导致肌肉麻痹和神经 功能的不全。病理可见脑脊髓软膜充血、 脑内血栓形成和脑干点状充血等。
肉类食品污染途径
1.生前感染 生前感染是健康带菌家畜 在疲劳、衰弱时,自身肠道所带细菌进入 血液而致全身感染,引起继发性沙门菌病。 这种家畜的肉和内脏处理不当,可引起食 物中毒; 2.宰后污染 畜禽从屠宰运输到烹调加工 各个环节中被粪便、带菌的容器、污水、 苍蝇和带菌者等污染。
其他食品污染途径
蛋类:可因家禽带菌而污染
4.化学性食物中毒 因误食有毒化学物质 或食用被其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二、常见食物中毒及预防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
流行病学特点 1.发病率高
最高,病程短、恢复快、预后好 病死率低。 2.夏秋季发病率高 5-10月高发 3.动物性食品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 食品 畜肉类及其制品>变质禽肉>病 死畜肉
食源性疾病的三个基本要素
1.食物是传播疾病的媒介
2.引起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是食物中的致病 因子
3.临床特征为急性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
食源性疾病的各类
食物中毒 食源性肠道传染病 食源性寄生虫病 食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 食物污染所致慢性中毒性疾病 营养不平衡所致慢性退行性疾病
不包括进食者本身有胃肠道疾病或因过敏体 质等摄入食物后发生的疾病,有毒食物导致 的慢性毒性损害(如致畸、致癌、致突变)。
2.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1)病原 副溶血性弧菌,存在于近岸海水、海底沉 积物和鱼、贝类等海产品中。 革兰氏染色阴性,在30-37℃、pH7.4- 8.2、含盐3-4%培养基上或食物中生长良 好。无盐条件下不生长,故又称嗜盐菌。 该菌不耐热,90℃1分钟即刻灭活;对酸敏 感,2%醋酸或50%食醋1-3分钟即可灭活。 在淡水中生存不超过2天,海水中可生存47 天以上,对常用消毒剂敏感。
(2)治疗原则
①处理原则:迅速排除毒物常用催吐、洗胃法。 对肉毒毒素中毒,早期可用1:4000高锰酸钾液或 清水洗胃。时间较久者可导泻、灌肠排出 ②对症治疗:治疗腹痛、腹泻;纠正酸中毒和 水及电解质紊乱;抢救呼吸和循环衰竭。
③特殊治疗:对细菌性食物中毒可选用合适的抗生 素,但对葡萄球菌肠毒素引起的中毒,一般不用抗 生素,以保暖、补液、调节饮食为主。对肉毒毒素 中毒应及早使用多价抗毒素血清,试用盐酸胍等以 促进神经未梢释放乙酰胆碱
奶:牛羊带菌而污染 水产品:可因水源污染而带有沙门菌
(3)中毒机制
感染型:胃肠道症状、暂时性菌血症和全 身感染 毒素型:肠炎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
(4)临床表现(急性胃肠炎型) 潜伏期12-24h,长则2-3d,超过72h少见。 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黄 绿水样便,可带脓血和粘液。 体温高达38-40℃,重者出现寒战、惊厥、 抽搐和昏迷等。 病程3-7天,多数预后良好。但老年、儿童 和体弱者,如急救不及时,偶见死亡。
(4)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多为12-48h,可长达8-10d。 早期表现为头痛、头晕、乏力、走路不稳、 视力模糊、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对光反 射迟钝。逐渐发展为语言不清、吞咽困难、 声音嘶哑等。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呼吸衰 竭而死亡。 病死率较高,经积极治疗可逐渐恢复健康, 一般无后遗症。
5.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诊断原则
临床分型
胃肠炎型 类霍乱型 类伤寒型 类感冒型 败血症型
预防措施
防止污染 控制细菌繁殖 杀灭病原菌
控制污染 采取积极措施控制沙门菌污染的病畜肉流入 市场,宰前严格检疫; 凡属病死、毒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兽的 肉及内脏一律禁止出售和食用。 家庭与集体餐饮业,刀、菜板、盆等要生熟 分开,防止交叉污染。
第四章
第一节
食品卫生
常见的食物中毒及预防
一、食物中毒的概念、特征与分类
(一)定义
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是指进食被 致病性细菌及其毒素、真菌毒素、化学毒 物所污染的食物,或误食含有自然毒素的动 植物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 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 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的一类疾 病。 即通过食物传播的方式和途径致使病原物质 进入人体并引起的中毒性或感染性疾病。
(二)真菌毒素和霉变食物中毒 人们可通过食用被真菌毒素污染的粮食、食 品而中毒或食用被真菌毒素污染的饲料喂养 的畜禽肉、奶、蛋而致病。 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季节性、地区性;反复 接触,机体不产生抗体;用化学药物或抗菌 素治疗无效。
1.赤霉病麦食物中毒
(1)病原 赤霉病麦是由于霉菌中的镰刀菌感染了麦子 所致。发生赤霉病的病麦,其麦粒颜色灰暗 带红,谷皮皱缩,胚芽发红。其有毒成分为 赤霉病麦毒素,该毒素对热稳定,加热120℃ 并不能破坏其毒性;用酸及干燥的方法处理 后,其毒性不减;用碱及高压蒸汽处理后, 毒性可减弱,但不能完全破坏。
3.肠致病性大肠杆菌 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 不产生肠毒素,侵袭点是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4.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主要感染5岁以下儿童,有 极强的致病性,临床特征是出血性结肠炎、剧烈 的腹痛和血便,严重者出现溶血性尿毒症。
(2)引起中毒的食品 各类食品均可受其污染,多由于加热不彻底 或生熟交叉污染而引起中毒。
预防措施 注意食品的烹调加工方法
海产品和其它肉类要煮熟煮透,海产品蒸煮 时需达到100 ℃,持续30min。 凉拌的海产品要置食醋内浸泡或在沸水中漂烫;
食品要当餐吃完,不宜在室温下放置过久,剩余 食物食用前应再彻底加热。 不生吃海产品及盐腌不当的贝壳类,不吃腐败变 质的食物
3.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 (1)病原
(二)特征 1.突然爆发,潜伏期短; 2.临床表现相似,且多为胃肠道症状; 3.发病者均与某种食物有明确的关系, 停止食用该种食物后,发病即停止; 4.易集体发病,但一般无传染性。
(三)分类 1.细菌性食物中毒 因摄入被致病菌或其 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2.真菌毒素和霉变食物中毒 因食用被产 毒真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食 物中毒。 3.有毒动植物中毒 因误食有毒动植物或 摄入因加工、烹调不当未除去有毒成分 的动植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4)临床表现 潜伏期2-40小时,多为14-20小时。 发病初期为腹部不适,上腹部疼痛或胃痉挛。 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频繁腹泻。 发病5-6小时后,腹痛加剧,以脐部阵发性 绞痛为本病特点。 大便多为水样、血水样、粘液或脓血样便, 里急后重不明显。重症病人可出现脱水、 意识不清、血压下降、循环障碍等。 病程3-4天,一般预后良好。
病原菌 食物 肠道 生长繁殖 附于肠粘膜 侵入粘膜及粘膜下层
吞噬细胞
充血 浸润 水肿 渗出
粘膜固有层
吞噬、杀灭 体温调节中枢
内 毒 素
体温升高
2.毒素型
病原菌 食物 外毒素 食物 肠道 腺苷酸环化酶 鸟苷酸环化酶
Fra Baidu bibliotek
Na+、Cl-水潴留
细胞对Na+和水的吸收抑制 对Cl-的分泌亢进
腹泻
3. 混合型
粘膜 细菌 肠道 外毒素
在水、肉类和乳类食品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 在20-37℃温度下迅速繁殖。
可被氯、石炭酸、升汞等杀死。
(2)引起中毒的食品
主要是动物性食品,特别是肉类、蛋类、奶 类和豆类食品,水产品和其它食品亦可引起。
该菌属食物中毒全年皆可发生,但主要发 生在夏秋季。由于沙门菌属不分解蛋白质, 被污染的食品无感官性状的变化,常易被 忽视。
(3)中毒机制
致病性大肠杆菌进入消化道后,可侵入肠粘膜上 皮细胞并繁殖,致回肠和结肠有明显的炎症改变, 引起急性菌痢样症状。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可释放 肠毒素,引起腹泻。
(4)临床表现
潜伏期4-48小时,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水样,伴有脓血,体 温升高。病程7-10天,预后一般良好。临床上常 见的胃肠炎型,多见于婴幼儿,因腹泻失水,后果 严重。
(1)有明显的发病季节 (2)同时用餐者一起发病,中毒者有相似的 饮食习惯。 (3)找到引起中毒的食品,并查明引起中毒 的具体原因。 (4)符合该食物中毒的临床特征 (5)有细菌及毒物检测结果证明 (6)进行动物毒性实验
6.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防治原则 (1)预防原则 ①防止宰前、宰中和宰后的污染
②严格消毒,避免生熟交叉污染;食品加热充分, 在低温或通风阴凉处存放食品 ③认真执行就业前体检和定期体检
发病原因
1.屠宰牲畜时及畜肉在运输、贮藏、销售等过 程中受到致病菌污染
2.被致病菌污染的食物在较高的温度下存放, 食品中充足的水分、适宜的pH值及营养条 件使致病菌大量生长繁殖或产生毒素
3.被污染的食物未经烧煮透或煮熟后又受到带 菌容器或食品加工工具的污染或食品从业 人员带菌者的污染
发病机制 1.感染型
炎性反应 Na+、Cl-水潴留
急性胃 肠道症 状
1.沙门菌属食物中毒
(1)病原 现已知有2000多个血清型,我国已发现130多 种。 常引起食物中毒的有猪霍乱沙门菌、鼠伤寒 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
该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有鞭毛,需氧或兼 性厌氧菌。不耐热,55℃1小时、60℃15-30 分钟或100℃立即被杀死。
控制细菌繁殖 低温储藏食品
是预防食物中毒的重要措施。
沙门菌繁殖的最适温度为37℃,但在20 ℃以 上即能大量繁殖,因此,食品工业、集体食 堂、食品销售网点均应有冷藏设备,并低温 储藏食品以控制细菌繁殖。
杀灭病原菌
对污染沙门菌的食品进行彻底加热,是预防 沙门菌食物中毒的关键措施。 一般高温处理后可供食用的肉类,肉块应在 1kg以下,持续煮沸3h,或肉块深部温度至 少达到80 ℃,并持续12min.
(2)引起中毒食品
主要为鱼、虾、蟹、贝类等海产品或腌菜。 尤以生食海产品引起中毒多见。 亦可因被污染海产品间接污染的食品如肉、 禽、蛋等引起。 也能发生带菌者传播。
(3)中毒机制 感染型:
Na+、Cl-、水潴留 ↗ 毒素型:肠毒素 空肠、回肠淤血、糜烂
溶血素对心脏、肝脏等器官均有 毒性,可引起粘血便样腹泻、肝 功能障碍等。
致病性大肠杆菌具有致病性,可引起食物中毒。 该菌再室温下可生存数周,在土壤和水中可存 活数月。 加热60℃15-20分钟可杀死大多数菌株。不耐热 性肠毒素60℃1分钟即被破坏;耐热性肠毒素 100℃30分钟尚不被破坏。
致病性大肠杆菌种类
1.肠产毒大肠杆菌 是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的病原 菌。致病物质是不耐热和耐热肠毒素。 2.肠侵袭性大肠杆菌 少见,主要侵袭较大儿童 和成人结肠的肠粘膜细胞,不产生肠毒素。
(1)病原 肉毒梭菌,为厌氧性革兰氏阳性杆菌, 广泛分布于土壤、淤泥、尘土和动物粪便中,鱼 贝类中亦有检出。在厌氧环境下18-30℃能生长 并产生肉毒毒素,我国发生的肉毒毒素中毒大部 分为A、B型所致,少数为E型。 肉毒毒素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素,比氰化钾强一 万倍,对人的致死剂量约为0.1μg,不耐热,在 80℃30min或100℃10-20min均可完全破坏。 pH>7时,可迅速分解。该毒素含有神经毒蛋白和 红细胞凝集素。本菌的芽胞抵抗力强,湿热100℃ 5小时才能将其杀死。
感染型中毒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 死亡后产生内毒素,引起肠粘 膜细胞的炎性反应和溃疡,出现血便、脓血便、里 急后重、发热等,病变酷似志贺氏菌感染,临床上 出现痢疾样症状。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 临床上表现为水样腹泻、腹痛 易感人群为幼儿和儿童。
4.肉毒梭菌食物中毒
是由肉毒梭菌产生的外毒素即肉毒毒素所引起的 神经型食物中毒。发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 危害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