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法制报告会讲座发言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制报告会
各位老师、同学:
下午好!
这次应校领导的安排,由我来给大家讲法制报告会,我非常荣幸地来为大家讲解一些法律知识,解决一些大家在成长中所遇到的困惑与不解。再次感谢校领导、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时间!今天,我主要讲四个问题:第一、心理健康问题;第二、网络问题;第三、青少年日常行为习惯,第四、毒品问题。
首先,我从一些社会现象开始谈谈我们的社会定位及我们的将来。
作为未来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力军之一的我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因此具备良好的法律修养,较强的法制观念,能够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无论是对于自我保护,还是维护自身形象,乃至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然而,我国现实中青少年的知法、懂法、守法现状却是不容乐观的。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25岁以下青少年犯罪人数已占我国所有犯罪人数的70%左右,青少年犯罪比例之大、增长速度之快可谓触目惊心。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来自于社会的。我国社会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多岔路口,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利益多元化、人的社会角色多样化等问题,使人们深刻感觉到:社会不稳定了、社会规则和人的行为规范不断地受到挑战和冲击;因此也导致了人们行为的“失范”,即违规、越轨。
二是来自于自身的。一些青少年朋友法制观念淡薄,不少人甚至还是法盲,更有甚者,认为法律是多余的,无用的,甚至是敌对的。在不知法不懂法的情况下,当然守法就无从做到。
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无论其政治或经济制度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的发展方向:法治化。通俗的形容“法治化”,就是在表象上社会是规则有序的,在大众内心深处法律是普遍得到信仰的。法治文明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法治文明的程度甚至标志着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因此,我们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成员,未来法治国家的建设者,从自身做起,知法、懂法、守法就显得十分必要,同时也是必须的,否则,将与社会脱节,甚至格格不入,最后被社会淘汰。
今天,针对这些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你们,我谈谈围绕学习、生活、做人与守法,远离毒品有关的四个话题。
第一个话题:注重心理健康,学会自我调节与控制,杜绝违法犯罪。
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是我国校园暴力犯罪的一个令人发指的惨剧。2004年2月23日,云南大学2000级学生马加爵打牌时被怀疑作弊,与同学发生争执。马加爵竟将四名同学残忍杀害,而后逃至海南三亚;3月15日,公安部A级通缉犯马加爵在三亚市经群众举报后被公安机关抓获;同年6月17日,马加爵被执行死刑。
本月4号上午9点50分左右,无锡校园又发生一起学生持刀刺死同学的惨案。因体育课上发生争执,无锡电子信息技工学校的安徽籍学生19岁的甲某,持刀刺死同班17岁的徐州籍学生乙某。2个多小时后,逃窜至该校东亭分校区的犯罪嫌疑人甲某被警方抓获。事情的简单经过是这样:学生甲某与乙某在玩篮球的时候发生了口角,下课后同班同学还把这个情况向班主任老师汇报过,班主任也找了甲某与乙某谈话,想劝解他们之间的矛盾,而乙某也当场表示不会再与甲某争执。但没想,班主任老师离开后,
乙某就找来了4个老乡同学将甲某打了一顿,后来甲某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一把刀在教室外将乙某捅倒。
本该是花季的年龄,他们对生命为何如此冷漠,而选择一条不归路?实在是让人痛心!通过这一些案件,我们可以一起探讨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点,人都是善恶并存的,我们要懂得警觉自己人性中的恶。
人们要想实现利益最大化,需要作出一定的自我约束,因此,日常生活中,人人都做了大量的扬善抑恶的努力,所以,我们轻易不会看到人性中恶的一面。但是,正因为一直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如果一旦爆发,其能量就非常巨大。马加爵在打牌受到指责时,他的心理现实是:“当时我真的迷失方向了,觉得不知道该怎么生活下去了……,于是,就有点想不开,自己不想活了。又想我之所以会这样,是他们三个人造成的,就恨他们。”
当这种恨被付诸行动后,当恶被释放时,很快,它以几何级数增长,以至于完全处于了自动生成状态,使当事人被操控、被驱使,欲罢不能,从而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发生。避免这种恶的方式很多,最简单的就是立刻脱离刺激环境,绝不在情绪冲动时做出决定。平时,在学习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火冒三丈或者心里极不平衡的时候,我们要调整心态,求助于学校、老师,使自己得到及时地疏导,凡事三思而后行,不要因为一时冲动造成终生遗憾。同学们,“冲动是魔鬼呀”,有时候,你的一拳头,就要用你的青春、乃至你的一生去承担。
第二点,避免过度的“去圣化”的倾向。
“去圣化”是一个心理学上的一个术语,某种意义上,这是现代人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指的是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由于在生活中见到太多欺骗行为,或者由于在生活中受挫,因而怀疑价值观和美德的存在。他们不愿听从任何人的劝告,不相信生活中还存在值得珍视的、神圣的、具有永恒意义的事物。
尽管所有的青春期都会有“去圣化”倾向,这是青春期反叛的结果,也是青春期的表现形式之一。但现在的问题是,青年人的“去圣化”倾向有些过度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削弱了他们的幸福感,这从他们中流行的口头语,如:“没意思”、“还行”、“郁闷”以及“无所谓”、“随便”等中就能看出。
当前,青少年中“去圣化”倾向所导致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缺乏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感情;在涉及有可能伤害生命的重大问题上缺乏应有的恐惧感。不仅是对别人,也包括对自己。
常见的表现有:一些学生会毫无感觉地、无端地随口说出一些极端伤人或侮辱人的话;或因一点不顺心就轻生,等等。
记者曾经问马加爵:“4个年轻同窗的生命在你的铁锤下消失了,你对生命有过敬畏感吗?”,他回答地非常明确:“没有。没有特别感受。我对自己都不重视,所以对他人的生命也不重视。”
可见马加爵的“去圣化”倾向是多么严重,以至于丧失了人所拥有的一种最基本和最健康的本能:悲悯之心。他因为不懂得珍重自己的生命,而轻视别人的生命,并最终毁掉自己。
2004年4月6日,马加爵在看守所内写的忏悔书这样写到:“当你想犯罪的时候你要明白——最大的受害者其实是你最亲最爱的人!”马加爵还忘了一个很重要的受害者:就是他自己!
第三点,我们要学会用建设性方式帮助自己,并逐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要确立建设性帮助自己的理念,使自己进入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
马加爵显然缺乏这种理念和相应能力。平时,他缺乏与别人交流和沟通;事发时,他不知道该怎样处理人际冲突,以及怎样寻求帮助。在他周围有那么多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老师、同学,心理咨询电话等等;他以为只有杀人才是解决问题的惟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