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风散文之初心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通用17篇)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通用17篇)《张晓风散文》读后感(通用17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张晓风散文》读后感(通用1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张晓风散文》读后感篇1我喜欢张晓风,喜欢她的散文—把我带进一个美丽的世界,让我有无穷的幻想。
张晓风的大多数散文是先讲一个故事,有的甚至是几个故事,都是那么生动有趣——先是引人发笑,然后又让人深思。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咏物篇》里的《木棉花》了。
文章开头先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木棉花的美,还运用了外貌描写,把木棉花的样子写的生动有趣,让读者脑海里想象出了画面。
接着又写了木棉树的树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树枝比作了手,把木棉花比作了火焰,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树枝的枝干。
最后又写作者小时候的观点——是世界上最高的树,尽管只有几丈高,写出了木棉树在作者眼中高大的形象,也体现了作者小时候的天真可爱。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木棉花比作了天空上折翼的云朵,展现了木棉花的纯洁,洁白。
张晓风的散文总是娓娓道来,深意令人不可捉摸,最后才隐约而神秘的把道理叙述出来。
另一个另我印象很深的是《木林篇》里的《白千层》。
开头先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千层的成熟稳重,又通过外貌的细致描写,写出了他对白千层的看法。
读了她的散文,总是把我带进各种各样的意境,我的心仿佛也融化在其中了。
此刻,那一篇篇引人入胜的故事,总是牵动着我的心,留给我无尽的思考与遐想,无尽地想去续写这个故事。
合上《张晓风散文》,慢慢闭上眼睛,回想着每一篇优美的散文,每一个生动的故事,用心灵感受着。
喜欢,我喜欢张晓风和她的散文。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篇2自从阅读《张晓风散文》之后,我对散文有了另一番见解。
以前读散文感觉都是比较肤浅的小故事,只有看见有意思感兴趣的才会仔细品味一番,所以不常读散文。
而张晓风的散文却显得截然不同。
[读张晓风散文有感]张晓风《初心》读后感
[读张晓风散文有感]张晓风《初心》读后感在我看来,张晓风不仅是一位资深教授,更是一位对万物有情的女子。
她不仅有秀健的笔风,更有一颗热爱身边事物的心灵。
如在《我喜欢》一文中,冬天的阳光、窄窄的山径、油油亮亮的稻田、夏日的永昼、满山芦苇这些极为平常的景色,经过她的解读、经过她的诠释,竟变成了“原始而纯朴的意象”“通向天堂的道路”“集许多翠禽的羽毛织成的毯子”“舒服的包厢”“美而孤立的意境”,无不焕发出奇异的色彩,无不释放出耀眼的光芒,令人读后心旷神怡,不由得与她产生了共鸣。
怪不得有人称赞她的文章“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她不仅热爱自然景物,更热爱自己生活中的人和事。
如在《种种可爱》一文中提到的卖牛肉面短小精悍的广告词、出租车司机充满善意的一个小举动、隔壁邻居上供的洋芋沙拉、店员富有哲理的一句话……这些平常人平常事都被热爱生活的她尽收眼底,并从中品出了生活中的种种可爱。
有人说,她是从纯净的少女情怀起步,步下红毯,穿越丑恶,见证伪善,最终成就了悲悯大爱。
正是对世间万物的爱,让生活中的景色与事物通过她的思想、她的手,在她的笔下流淌出优美动人却又恍若出世的汩汩文思。
读她的散文,会使你感觉到一股清新之风,似远离喧嚣,驾着一叶扁舟去寻觅一个尘世之中安静的角落。
其实只是心在平静中静静流淌,流淌出一字字一句句的沁人心脾的馨香。
这就是传说中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吧!一声声发自内心深处的低吟浅唱,不知叩开了多少人浮躁的心门……如果不是学校的推荐,还真难遇上张晓风这样的奇女子,读到她这样有才情的文章。
这一回,我真算得上是孤陋寡闻了。
作为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名声绝不局限于岛内。
张晓风的散文,实在值得我细细品味。
这本集子令我心有触动的,如《平视,也有美景》、《生命,以什么单位计量》、《许仕林的对白》等篇章,令我心生怅惘的,却是那篇:《不识》。
文中写道:两个人坐着谈话,其中一个是高僧,另一个是皇帝,皇帝说,你认得我是谁吗……不,不识。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张晓风《初心》阅读练习及答案
张晓风《初心》阅读练习及答案(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初心张晓风一、初哉首基肇祖元胎…… 因为书是新的,我翻开来的时候也就特别慎重。
书本上的第一页第一行是这样的:“初、哉、首、基、肇、祖、元、胎……始也。
” 那一年,我十七岁,望着《尔雅》这部书的第一句话而愕然,这书真奇怪啊!把“初”和一堆“初的同义词”并列卷首,仿佛立意要用这一长串“起始”之类的字来作整本书的起始。
也是整个中国文化的起始和基调吧?我有点敬畏起来了。
那时我刚入中文系,刚买了这古代第一部字典《尔雅》,立刻就被第一页第一行迷住了,我有点喜欢起文字学来了,真好,中国人最初的一本字典(想来也是世人的第一本字典),它的第一个字就是“初”。
“初,裁衣之始也。
”文字学的书上如此解释。
我又大为惊动,我当时已略有训练,知道每一个中国文字背后都有一幅图画,但这“初”字背后不止一幅画,而是长长的一幅卷轴。
想来这是当年造字之人初造“初”字的时候,煞费苦心的神来之笔。
“初”无形可绘,无状可求,如何才能追踪描摹? 他想起了某个女子动作,也许是母亲,也许是妻子,那样慎重地先从纺织机上把布取下来,整整齐齐的一匹布,她手握剪刀,当窗而立,屏息凝神,考虑从哪里下剪。
阳光把她微乱的鬓发渲染成一轮光圈,她用神秘而多变的眼光打量着那整匹布,仿佛在主持一项典礼。
其实她努力要决定的只不过是究竟该先做一件孩子的小衫好呢,还是先裁自己的一条裙子?而在她思来想去的当际,窗外陆陆续续流溢而过的是初春的阳光,是一批一批的风,是雏鸟拿捏不稳的初鸣,是天空中一匹复一匹不知从哪一架纺织机里卷出的浮云…… 那女子终于下定决心,一刀剪下去,脸上有一种近乎悲壮的决然。
“初”字,就是这样来的。
人生一世,亦如一匹辛苦织成的布,一刀剪下去,一切就都裁就了。
整个宇宙的成灭,也可视为一次女子的裁衣啊!我爱上“初”这个字,并且提醒自己每个清晨都该恢复为一个“初人”,每一刻,都要维护住那一片“初心”。
精微体物,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
打通感官
马克思说:“人在对象世界中得到肯定,不仅凭思维,而且要凭一切感觉。”在写作中,我
们通过感觉来捕捉意象,感知世界。但感觉往往是复杂的,在有些情况下,感觉可以产生变异。 如芬兰音乐家西贝柳斯曾说:“A大调是青的,C大调是红的,F大调是绿的,D大调是黄 的„„”这里以视觉论听觉,使感觉产生转移,即通感。 感官之间原本是可以互通的,打通感官之间的联系,虽然呈现的是心理的幻觉和错觉,却更 有助于表达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直感和体验。 唐代诗人白居易就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化听觉为视觉,写出了乐声的清 越圆润和铿锵悦耳。宋代宋祁《玉楼春》中有佳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只一“闹”字就境界全
让感觉从粗糙走向精微,这是避免写作“套板效应”的不二途径。清末古 文家林纾曾指出柳宗元散文的特色:“穷形尽相,物无遁情,体物直到精微 地步矣。”“精微体物”,是说作者对外物作精致、细微的观察,唯有如此, 才能“穷形尽相”,练就佳作。著名作家曹文轩先生曾说:“一个艺术家的
本领并不在于他对生活的强信号的接受,而在于他能接收到生活的微弱信
出——“闹”字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有声的波动,让读者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从而带 给读者一种春意蓬勃的美感。
再如刘鹗《老残游记》中描写王小玉唱腔的一段文字:
(王小玉)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转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
初学拉胡琴的音调,也是如此。听好手拉胡琴,我也喜欢听他调弦子的时候,试探的,断续
的咿哑。 有一天晚上在落荒的马路上走,听见炒白果的歌:“香又香来糯又糯!”是个十几岁的孩子, 唱来还有点生疏,未能朗朗上口。我忘不了那条黑沉沉的长街,那孩子守着锅,蹲踞在地上,满 怀的火光。 (有删节) 其中的一段文字尤为精彩:“我们从家里上办公室,上学校,上小菜场,每天走上一里路, 走个一二年,也有几千里地;若是每一趟走过那条街,都仿佛是第一次认路似的,看着什么都觉 得新鲜、稀罕,就不至于‘视而不见’了,那也就跟‘行万里路’差不多,何必一定要漂洋过海 呢?”把“每一趟”都看作“第一次”,这份“如初见”的“新鲜、稀罕”,正是张爱玲保持旺 盛不竭的创作才能的重要源泉。
初心张晓风读后感
初心张晓风读后感《初心》是张晓风的一部作品,它讲述了一个平凡的人在生活中不断追寻初心的故事。
这是一部充满温情和力量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坚持和努力,让人感受到了初心的重要性和力量。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感动,也有了很多的思考。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小职员,他在工作中受到了很多的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初心。
他坚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正是因为这种坚定的信念,他在工作中不断取得了进步,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在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初心的重要性。
初心就是一个人最初的理想和信念,它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只有坚持初心,才能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才能在迷茫中找到前进的方向。
正如主人公一样,他在工作中遇到了很多的挫折和困难,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初心,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让我深刻地明白,只有坚持初心,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另外,这部小说也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生活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有时候会感到迷茫和无助。
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初心,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坚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信念,不断提升自己,不断寻找前进的方向。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实现自己的梦想。
通过这部小说,我也深刻地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成功与否,而在于我们在追寻初心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坚持。
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能真正地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所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初心,而是要坚持不懈地追寻,相信自己,相信生活,相信未来。
总的来说,这部小说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感悟。
它让我深刻地明白了初心的重要性和力量,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努力地追寻自己的初心,不断提升自己,不断努力,相信自己,相信生活,相信未来。
因为只有坚持初心,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实现自己更大的梦想。
张晓风的散文,总会有一句如轻风细雨般潜入心怀
张晓风的散文,总会有一句如轻风细雨般潜入心怀
近日又读起张晓风的散文,一字一句间流露出的丰厚意蕴、生活气息,总会让我想起那段痴迷于散文的日子,那些独自面对内心的宁静时刻,远离喧嚣,暂时忘掉那些压抑、无奈。
我们总说着珍惜眼前,可回忆却在不经意间铺满脑海,禁不住想着该怎样与自己心里的诗和远方相处。
“我不知道,天为什么无端落起雨来了。
薄薄的水雾把山和树隔到更远的地方,我的窗外遂只剩下一片辽阔的空茫了。
” ——《雨天的书》
“从疾风中走来,觉得自己是被浮起来了。
山上的草香那样浓,让我想到。
要不是有这样猛烈地风,恐怕空气都会给香得凝冻起来。
”
“并非由于我厌恶你,而是因为我太珍重这份素净的友谊,反倒不希望有爱情去加深它的色彩。
”
“我忽然发现,我关心你的成功,远远超过我自己的。
”
——《地毯的那一端》
在别人的文字里读到自己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张晓风的散文或许就是如此,总会在你心里的某个角落激起些波澜。
生活中有些事情看起来没有答案,可是走着走着,就慢慢云开雾散,明朗起来了。
2023年《张晓风散文》读后感
2023年《张晓风散文》读后感2023年《张晓风散文》读后感1落了许久的雨,天忽然暗了。
心理上就觉得似乎捡回了一批失落的财宝,天的蓝宝石和山的绿翡翠在一夜之间又重现在晨窗中了。
阳光倾注在山谷中,如同一盅稀薄的葡萄汁。
——这是张晓风散文《画晴》中的一段。
张晓风生于1941年,原籍江苏铜山,笔名晓风、桑科、可叵。
作品多以散文戏剧为主,旁及童书、评述和小说、诗作,曾获中山文艺散文奖、吴三连文学奖等。
散文作为文类,时常叼陪末座。
它是作家进入文坛的入场券。
似乎无人不能。
可是在所有文类中,散文最是易写难工,尤其在中国,在白话文兴起之后,散文写好更难。
《画晴》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从清晨到中午到傍晚再在晚上观察一天的变化。
张晓风向往那种“富贵于我如浮云”的风度。
几只羊依旧低头择草,恍惚间只让她觉得它们嚼的不只是草,而是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
“坐对当窗木,看移三面阴。
”是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和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之后在张晓风散文中的让我平静得感动的话。
一扇轩窗倚靠,便可以静静的守在阳光下看树荫一寸寸的移动。
这一定不是那种汲汲名利的人可以做到的。
看窗外的树木在阳光的照射下,影子一点一滴的移动。
待到夜阑静处,月牙上梢才焚明香,淡月观书。
只是短短一句话,就悟出了对生命永恒的本真领悟。
偶抬头,只见微云掠空,斜斜地徘徊着,像一首短诗,像一阕不规则的小令。
看着看着,就忍不住发出许多奇想。
记得元曲中有一段述说一个人不能写信的理由:“不是无情思,绕青江,买不得天样纸。
”而现在,天空的蓝笺已平铺在我头上,我却苦于没有云样的笔。
如果有人学会云的速记,把天上的__流传几篇到人间,却又该多么好呢。
2023年《张晓风散文》读后感2飒爽的秋风徐徐吹来,金黄的落叶翩翩起舞,在这如诗如画的秋天,我读一本同样如诗如画的书,那就是《张晓风散文》。
张晓风的语言清新隽永,善于从小事中写出深刻的哲理,《瑕》就是这样一篇发人深思,引人联想的好__。
张晓风散文读书心得范文700字2022
张晓风散文读书心得范文700字2022人生的风风,轻盈而柔软,吹过大地,吹过江河,也吹进人生。
晓风,则又添了一份希望与光芒。
她的文章也是如此,充满光明,轻抚人生。
这本书是散文集,即是由一个个零散的故事拼凑起来的,像一本课本。
不同的篇目隐含着不同的人生哲理,串起来,便是一阵吹抚人生的风。
看似杂乱无章,却包含了人生深处的规律。
每个人都很伟大,都是英雄,正如第一篇中所说的宝石,我们的眼睛亦可折射出万道彩华。
我们处于平凡之中,向往着天马行空的神话,菩萨头上的宝石便成了通往神话的大门,聚集着人们的思念。
人们却忘记了自己的存在的庄严,亦可灿烂无比,尤胜于深山莲座上的石佛。
繁重的课业,疲惫的身躯,血红的眼睛,让我们忘却了自己存在的目的,痴迷于卷子上的评分,如同供奉神明一般。
还有谁记得那个光彩照人的自己在读“生命的计量单位”时,也会感叹自己的特别,人生不需要单位,不以金钱、学业、名誉计量,因为一个人的伟大,无法用来计量。
生命就是这么特别,人生就是平凡而又辉煌。
青春也是本书的一个重点,“林中杂想”里无所畏惧的武松;只因革命热情而回国冒险的孙中山,都体现了一个道理----年轻拥有大把岁月的筹码,不应该踌躇。
年轻的孩子害怕仇恨,害怕受伤,害怕绝望,害怕结束,害怕后悔,看似单纯的青春却让人捉摸不透,只是因为年轻。
少女们站在秋千上,以那微微扬起的角度,窥探外面的世,只因为年轻的心向往着外界。
这就是青春,生机勃勃而任性无比。
读罢张晓风的散文,我更加深入的感受到了散文的魅力,她一直在讲故事,这些故事乍看很陌生但细读进去就会发现这些故事竟组成了人生——每一个人都需经历的一生。
与其说她是在讲故事,不如说她是在解读人生。
世间本无事,庸人方自扰。
人生为何人生本身就是没有谜底的谜语,在《人生的什么与什么》中有这样一句话“可是,有必要吗四十多岁的人了,还要知道人生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和什么’吗”人生真是太复杂了,如果人生是全集,那么里面的元素需要自己去填充,集合中没有重复的元素,人生中也没有重复的时光。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张晓风散文》读后感1打开这本书,翻动着纸页,字里行间透露着深沉的韵味,一幅幅美丽的景象展现在我的面前,这一本书中,仿佛每一个字都有它独特的感情和意义。
这本书便是《张晓风散文》。
她的__总能让我悲喜交加,让平凡的事物都有了生命,各具自己的一番特色。
“落了许久的雨,天忽然晴了。
心理上就觉得似乎捡回了一批失落的财宝,天的蓝宝石和山的绿翡翠在一夜之间又重现在晨窗中了。
阳光倾注在山谷中,如同一盅稀薄的葡萄汁。
”这选自书中的其中一篇:《画晴》。
晴天可以画出来吗?当然可以了。
就如这段,这是环境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天空蓝得像宝石,山绿得像翡翠。
洒在山谷上的阳光无比温柔,就如一盅稀薄的葡萄汁。
立即,一种欢快,轻松,愉悦的心情油然而生。
此时的心情不也如那阳光一般明媚、晴朗起来了,那“画晴”也画到了心中,原来晴天不仅是晴朗的天气,它还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也是一个个奇妙的文字。
可以生动地画在心中,也可以温柔地写在心里。
此时,我就像与张晓风心连心,因为我读懂了她的内心。
当进入她的写作世界时,便没有了自己的情感,一会儿为那无私奉献、生命力脆弱的昙花默然流泪,一会儿又为那浪漫、可爱、美丽的桃花飞舞的景象赞不绝口。
就是这种悲喜结合,咖啡与方糖融合的感受,让我读懂了张晓风的散文。
这种感觉是美妙的,因为它让我走进了另一个书的世界。
一会儿忧伤,一会儿欢喜,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
当我读它的时候就像书中所说的那样:“有一种陶然的幸福。
”合上书,望着远处,我忽然对这些平凡的事物有了全新的认识……《张晓风散文》读后感2我不禁被这深厚的书香味吸引了。
没错,这就是《张晓风散文精选》。
这本书以一篇篇有意义的散文的形式使人懂得一个个人生哲理,并令人从她细腻的__中备受感动、启发以及深思,还从她不华丽而朴实真诚的话语中感受到生命的可贵。
在这本书中让我最记忆犹新的还要属《人生的什么和什么》了。
这篇__是以第二人称的形式为大家叙述的,写了一个人正在开车,收音机转到一个不知什么台的台上,正播着安静讨好的小提琴。
《张晓风散文集》读后感优秀范文精选
打开这本书,翻动着纸页,字里行间透露着深沉的韵味,一幅幅美丽的景象展现在我的面前,这一本书中,仿佛每一个字都有它独特的感情和意义。
这本书便是《张晓风散文》。
她的文章总能让我悲喜交加,让平凡的事物都有了生命,各具自己的一番特色。
“落了许久的雨,天忽然晴了。
心理上就觉得似乎捡回了一批失落的财宝,天的蓝宝石和山的绿翡翠在一夜之间又重现在晨窗中了。
阳光倾注在山谷中,如同一盅稀薄的葡萄汁。
”这选自书中的其中一篇:《画晴》。
晴天可以画出来吗?当然可以了。
就如这段,这是环境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天空蓝得像宝石,山绿得像翡翠。
洒在山谷上的阳光无比温柔,就如一盅稀薄的葡萄汁。
立即,一种欢快,轻松,愉悦的心情油然而生。
此时的心情不也如那阳光一般明媚、晴朗起来了,那“画晴”也画到了心中,原来晴天不仅是晴朗的天气,它还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也是一个个奇妙的文字。
可以生动地画在心中,也可以温柔地写在心里。
此时,我就像与张晓风心连心,因为我读懂了她的内心。
当进入她的写作世界时,便没有了自己的情感,一会儿为那无私奉献、生命力脆弱的昙花默然流泪,一会儿又为那浪漫、可爱、美丽的桃花飞舞的景象赞不绝口。
就是这种悲喜结合,咖啡与方糖融合的感受,让我读懂了张晓风的散文。
这种感觉是美妙的,因为它让我走进了另一个书的世界。
一会儿忧伤,一会儿欢喜,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
当我读它的时候就像书中所说的那样:“有一种陶然的幸福。
”合上书,望着远处,我忽然对这些平凡的事物有了全新的认识……飒爽的秋风徐徐吹来,金黄的落叶翩翩起舞,在这如诗如画的秋天,我读了一本同样如诗如画的书,那就是《张晓风散文集》。
张晓风的语言清新隽永,善于从小事中写出深刻的哲理,《瑕》就是这样一篇发人深思,引人联想的好文章。
文中她回忆自己曾买来一串很便宜但有瑕疵的项链,手中这串项链引发作者的思绪,转而用精炼的文字准确而详尽地道出了对“瑕”的理解。
生活中,能把自身的瑕疵像这串项链般坦然相呈的人不多,人们往往是不遗余力地精心掩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而如果我们正视自己的这些瑕疵并坦然接受,这些瑕疵也就不算什么瑕疵了。
【最新】读张晓风《初心》有感
【最新】[读后感]读张晓风《初心》有感读张晓风>有感城阳第四中学刘梦梦>是台湾女作家张晓风所著的散文集,我是在心情沉郁的时候随意翻开看看,看着看着一颗沉重的心却不自禁地轻松起来.书中所述一切不过是生活中的琐事小情,读起来却情致盎然.张晓风赞赏那些有神气的小生意人.她说: 一个城,住不住得下去,不在市长大人好不好,不在议员先生够不够格,而在生意人,特别是小生意人够不够神气. 什么是神气 ?我想是一股发自骨子里的自信从容.不卑不亢.不急不燥.香港餐厅门口的一个裁缝,牌子上写道贵客交来物件/如有任何损失/各安天命 ,张晓风一看这话就说: 中国香港这城可以住,因为有个如此富有禅意的流动洋裁师傅. 是呀看惯了敬请原谅的礼貌疏离, 概不负责的官僚霸道.我品来咂去,只觉这各安天命四字太妙,配上那不疾不徐地踩缝纫机的景象,真觉得这个裁缝师傅是制衣界的扫地僧了.前天晚上我在小区的一家卖豆浆馄饨煎饼果子的小店,点了一杯紫米豆浆.不料店员却说: 豆浆我们可以送你一杯,但不卖因为已经是温的了. 我当时和张晓风一样,也油然生出此城可居的感慨.张晓风的笔下有温婉动人的情感.她说爱一个人,原来就只是在冰箱里为他留意只苹果,并且等他归来. 你看,爱情不是人人可以拥有的么?前两天听歌,听到我和你是河两岸,永隔一江水. ,觉得分外耳熟.突然想起张晓风不是也说: 我们总是聚少离多,如两岸吗?只是那歌听起来全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迷茫忧伤,可张晓风却说纵然被河道凿开,对峙,却不曾分离. 可见,张晓风理想的爱情是独立自主且富烟火气的.对于亲情,张晓风在>中写道: 他有属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场,只能看作一把借来的琴弦,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总是有其归还期限的. 这话和龙应台的>何其相似,我读了看着两个娇憨的女儿且喜且忧,既盼她们快快长大懂事,又盼她们永远是依偎在膝下撒娇的小儿.诗是一种情缘,该碰上的时候就会碰上,一花一叶,一蝶一浪,都可以轻启某一扇神秘的们. 这是张晓风在>里写的一段话.娇女自然指的是她的女儿晴晴,晴晴的童言稚语在妈妈眼中就是诗呢.这我也有同感,我还记得三岁的女儿指着窗外的大树说: 冬天来了,树叶都掉光了,大树说,没有了头发,我还怎么做大树呢? 那一刻我的惊喜真的和文中的张晓风如出一辙.张晓风是不是女性主义者?这我不确定.查了她的简历也未有结果,但她文中时常流露出对女子的同情却是实实在在的,比如>>>等.只是她的同情和愤慨都不锋利,却有看透世事的洞然.有人说,张晓风的散文亦秀亦豪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 ,诚然如此.她说: 每朵小白花都是白昼的遗民,坚持着前朝的颜色.她说: 最精致最恣纵的聊天应该是读书.或清茶一盏邀来庄子,或花间置酒单挑李白.她说: 把咸蛋和清粥并列,自有无限田园佳趣.但如果放它在茄汁明虾或北京烤鸭旁边,它立刻变得什么都不是了,恰如草莽布衣,一入庙堂便生机斫尽.读完>,我不求能像张晓风一样妙笔生花,只愿能像她一样从琐事小情里享受生活的种种可爱。
精选《张晓风散文》读后感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张晓风这个名字从来就没有听过,于是忍不住的想去看看他写的文章,没有想到,会给我这么大的感触,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这《我在》了。
这是一篇散文,讲述了作者的一些想法。
“我在。
”本来就是一个简单但蕴含了深层含义的话语,可以读到的有万万千千,而作者表达的就是“我在”那坚定的灵魂。
有一些事、一些人、一些物,被作者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直达我们内心。
比如点名,一个小小的、我几乎每天都在做的事就可以有震撼人心的哲理。
仅仅是回答一句“我在”也能为内心增添一阵狂风暴雨。
不得不感叹着作者的思绪了。
而在群山环绕间,山水交错处,如果你有满腔的热情想倾诉,那何不大喊一声“我在”呢?“‘我在’和‘某某到此一游’不同,后者张狂,而说‘我在’的仍是个清晨去上学的孩子,高高兴兴的回答长者的问题。
”作者想说的就是这样一种感情吧,清清脆脆的声音就如明明朗朗的心,为我在这里开心,如果要问为什么开心的话,也许作者也答不出来吧。
还有哪怕是犯了什么滔天的大错,在人们寻找你时,还是要说声“我在”。
如当上帝寻找堕落的亚当时,作者仍会坚定的站出来。
“上帝啊,俯察我,我在这里。
”更是透露出无比的真诚。
“我在”,如果在对手面前说出这句话,想必也是无比自信而坚强的。
我在就是表示我,就在这里,不论你看得到或看不到,我就在这里。
和这里的人、情感在一起,我也许很渺小、也许很强大、也许很重要、也许我只是万千沙粒中的最小的一粒,但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在,就在这里。
树在。
山在。
大地在。
岁月在。
我在。
你,也在。
“为什么不让我今生今世看见一次哈雷!”也许是因为阴雨挡住了日食时,我也发出过类似的感慨,这句话激发了我心中的共鸣,就好像第一次遇见朋友时,找到共同语言的激动。
我一下子喜欢上了这篇文章。
“男孩一手拿着电筒,一手拿着星象图,颈子上挂着望远镜。
”不知为何,我从这句话中看到了自已的影子。
我何尝不像张晓风女士笔下的男孩一样痴痴地站在窗前,努力地辨认着哪是天狼星,哪是猎户坐……可我从没有像她那样用心考虑过星空背后藏着什么。
初中读后感作文写作范文汇总:读《张晓风散文》有感等5篇合集
初中读后感作文写作范文汇总5篇篇一:读《张晓风散文》有感自打我认字以来,书就一直陪伴着我。
从《安徒生童话》到《西游记》,再到《骆驼祥子》,这一本本书为我铺出了一条走向成熟的路。
不过,这么多书中,真正打动我,改变我的就只有张晓风的文章了。
在我第一次翻开张晓风的散文集时,我就被她清新的文字所吸引住了。
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些文章,我才发现,它们不仅仅是打动了我,还教给我许多。
淡泊名利,做真实的自己是《生命,以什么单位计量》教给我的。
一个小孩都能说出“我的电动玩具比你多”之类的话语,何况其他年岁上更成熟的人呢!现在我们所生活的,是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人都为金钱,势力或者学位乐此不疲地奋斗着。
又有谁抛去一切杂念地想一想,我们这些奋斗都是为了些什么呢?拥有财富就是真的幸福了吗?杰克?伦敦写出《马丁?伊登》之后,文名鹊起,财源滚滚,不仅在加利福尼亚建了别墅,而且在大西洋海滨购置了豪华游艇。
然而,当他拥有了这一切后,厌倦、空虚、失落和无聊也接踵而至,最后他被这些弄疯了,吞枪自杀。
在作者的眼里,自己就是自己,不应该纳入任何单位。
“栋”“辆”“艘”“克拉”这些单位与生命比起来,都显得太轻太轻。
真正的财富是精神上的富足,譬如理想,只有我们为了理想,不断的拼搏,勇敢地前进,才能使我们获得一种充实的感觉,到老了的时候,我们才能发自肺腑地感叹自己的一生没有荒费。
学会忍耐孤独是《雨荷》这篇文章告诉我的。
雨中的红莲是迷人的,是婀娜的,是洁净的。
可是谁看到了它在绽放之前所经历的呢?天气固然有晴好的时候,但在那些飘着绵绵细雨的阴天里,它独自孤零零地立着;在那些大雨滂沱的日子里,它又多少次地被淹没在密集的雨点中。
生老病死都是世间常事,释迦牟尼却非要寻根知底,独自思索了几十年。
这几十年里,没有几个人和他说过话,他没有几次走出自己的屋子,他却能耐得住如此的寂寞,抛去心间的私欲和杂念,潜心探索,最终找到了答案,创立了佛教。
是啊,我们就像那雨中的红莲,虽然有阳光照耀的日子,但在雨天里,得忍受那些寒冷与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寥,并以晴日的幻想度日。
张晓风写的散文随笔
张晓风写的散文随笔张晓风写的散文随笔穿风衣的日子香港人好像把那种衣服叫成“干湿褛”,那实在也是一个好名字,但我更喜欢我们在台湾的叫法——风衣。
每次穿上风衣、我曾莫名其妙的异样起来,不知为什么,尤其刚扣好腰带的时候、我在错觉上总怀疑自己就要出发去流浪。
穿上风衣,只觉风雨在前路飘摇,小巷外有万里未知的路在等着,我有着一缕烟雨任平生的莽莽情怀。
穿风衣的日子是该起风的,不管是初来乍到还不惯于温柔的春风,或是绿色退潮后寒意陡起的秋风。
风在云端叫你,风透过千柯万叶以苍凉的颤音叫你,穿风衣的日子总无端地令人凄凉——但也因而无端地令人雄壮:穿了风衣,好像就该有个故事要起头了。
必然有风在江南,吹绿了两岸,两岸的杨柳帷幕……必然有风在塞北,拨开野草,让你惊见大漠的牛羊……必然有风像旧戏中的流云彩带,圆转柔和地圈住一千一百万平方公里的海棠残叶。
必然有风像歌,像笛,一夜之间遍洛城。
曾翻阅汉高祖的白云的,曾翻阅唐玄宗的牡丹的,曾翻阅陆放翁的大散关的,那风,今天也翻阅你满额的青发,而你着一袭风衣,走在千古的风里。
风是不是天地的长喟?风是不是大块血气涌腾之际搅起的不安?风鼓起风衣的大翻领,风吹起风衣的下摆,刷刷地打我的腿。
我瞿然四顾,人生是这样的辽阔,我觉得有无限渺远的天涯在等归去终于到了,几天来白日谈着、夜晚梦见的地方。
我还是第一次来到这重叠的深山中,只是我那样确切感觉到,我并非在旅行,而是归返了自己的家园。
我已经很久没有像这次这样激动过了。
刚踏入登山的阶梯,就被如幻的奇景震慑得憋不过气来。
我痴痴地站着,双手掩脸,忍不住地哭。
参天的黛色夹道作声,粗壮、笔直而又苍古的树干傲然耸立。
“我回来了,这是我的家。
”我泪水微泛地对自己说:“为什么我们离别得这样久?”一根古藤从危立的绝壁上挂下,那样悠然地垂止着,好像一点不觉察它自己的伟大,也一点不重视自己所经历的岁月。
我伸手向上,才发现它距离我有多远。
我松下手,继续忘神仰视那突出的、像是要塌下来、生满了蕨类植物的岩石。
《张晓风散文集》读后感优秀范文_张晓风散文集感悟
《张晓风散文集》读后感优秀范文_张晓风散文集感悟《张晓风散文集》是我近期读到的一本非常优秀的作品集合。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张晓风在文学上的独特性和思想深度,他的文字朴实而又真挚,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温暖和力量。
首先,在张晓风的文学作品中,我很喜欢他那种深邃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种种感悟。
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和事件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在细节中呈现出来的情感十分真实。
例如,他的作品《草地上的平常人》中,描述了一个普通而又朴实的草原牧民,他忠诚坚韧的性格、奋斗的人生态度和对生命的感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篇作品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宝贵和奋斗的力量,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
其次,张晓风在他的作品中也热情讴歌了祖国大地和人民。
他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展现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怀念和珍视。
例如,他的《险峰悬崖上》中,描述了抗日英烈韩德衡在险峰悬崖上的壮举,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和力量。
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祖国大地和无数为国家和人民默默付出的人们,让我不禁为之感动。
最后,张晓风的作品也时常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人类的本质。
他笔下的人物与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不谋而合,让我感受到了他深刻的洞见力和作者在人性上的思考。
例如,在他的《孩子的眼想祖母》中,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亲情关系,让我感受到了家庭和亲情给我们带来的温暖和力量。
总的来说,我非常喜欢张晓风的作品,他的文字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深感教诲和力量。
他笔下的人物和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在阅读过程中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温暖和真实的情感。
我相信,这些作品将永远陪伴着我,为我指引人生的方向,给我带来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晓风散文之初心
张晓风散文之初心
1、初哉首基肇祖元胎……
因为书是新的,我翻开来的时候也就特别慎重。
书本上的第一页第一行是这样的:"初、哉、首、基、肇、祖、元、胎……始也。
"
那一年,我十七岁,望着《尔雅》这部书的第一句话而愕然,这书真奇怪啊!把"初"和一堆"初的同义词"并列卷首,仿佛立意要用这一长串"起始"之类的字来作整本书的起始。
也是整个中国文化的起始和基调吧?我有点敬畏起来了。
想起另一部书,《圣经》,也是这样开头的:"起初,上帝创造天地。
"
真是简明又壮阔的大笔,无一语修饰形容,却是元气淋漓,如洪钟之声,震耳贯心,令人读着读着竟有坐不住的感觉,所谓壮志陡生,有天下之志,就是这种心情吧!寥寥数字,天工已竟,令人想见日之初升,海之初浪,高山始突,峡谷乍降及大地寂然等待小草涌腾出土
的刹那!
而那一年,我十七,刚入中文系,刚买了这本古代第一部字典《尔雅》,立刻就被第一页第一行迷住了,我有点喜欢起文字学来了,真好,中国人最初的一本字典(想来也是世人的第一本字典),它的第一个字就是"初"。
"初,裁衣之始也。
"文字学的书上如此解释。
我又大为惊动,我当时已略有训练,知道每一个中国文字背后都有一幅图画,但这"初"字背后不止一幅画,而是长长的一幅卷轴。
想来当年造字之人初造"初"字的时候,也是煞费苦心的神束之笔这件事无形可绘,无状可求,如何才能追踪描摹?
他想起了某个女子动作,也许是母亲,也许是妻子,那样慎先纺织机上把布取下来,整整齐齐的一匹布,她手握剪刀,当窗而立,她屏息凝神,考虑从哪里下刀,阳光把她微微毛乱的鬓发渲染成一轮光圈。
她用神秘而多变的眼光打量着那整匹布,仿佛在主持一项典礼。
其实她努力要决定的只不过是究竟该先做一件孩子的小衫好呢?还是先裁自己的一幅裙子?一匹布,一如渐渐沉黑的黄昏,有一整夜的美可以预期——当然,也有可能是恶梦,但因为有可能成为恶梦,美梦就更值得去渴望--而在她思来想去的当际,窗外陆陆续续流溢而过
的是初春的阳光,是一批一批的风,是雏鸟拿捏不稳的初鸣,是天空上一匹复一匹不知从哪一架纺织机里卷出的浮云。
那女子终于下定决心,一刀剪下去,脸上有一种近乎悲壮的决然。
"初"字,就是这样来的。
人生一世,亦如一匹辛苦织成的布,一刀下去,一切就都裁就了。
整个宇宙的成灭,也可视为一次女子的裁衣啊!我爱上"初"这个字,并且提醒自己每清晨都该恢复为一个"初人",每一刻,都要维护住那一片初心。
2、初发芙蓉
《颜延之传》里这样说:"颜延之间鲍照已与谢灵运优劣,照曰:'谢五言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如铺锦列绣,雕缋满眼。
'"
六朝人说的芙蓉便是荷花,鲍照用"初发芙蓉"比谢灵运,实在令人羡慕,其实"像荷花"不足为奇,能像"初发水芙蓉"才令人神思飞驰。
灵运一生独此四字,也就够了。
后来的文学批评也爱沿用这字归,介存斋《论词杂著》论晚唐韦庄的词便说:"端己词清艳绝伦,初日芙蓉春日柳,使人想见风度。
"
中国人没有什么"诗之批评"或"词之批评",只有"诗话""词话",而词话好到如此,其本身已凝聚饱实,全华丽如一则小令。
3、清露晨流新桐初引
《世说新语》里有一则故事,说到王恭和王忱原是好友,以后却因政治上的芥蒂而分手。
只是每次遇见良辰美景,玉恭总会想到王忱。
面对山石流泉,王忱便恢复为王忱,是一个精彩的人,是一个可以共享无限清机的老友。
有一次,春日绝早,玉恭独自温步一幽极胜极之外,书上记载说:"子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
"
那被人爱悦,被人誉为"濯濯如春月柳"的王恭忽然怅怅冒出一句:"王大故自濯濯。
"语气里半是生气半是爱惜,翻成白话就是:"唉,王大那空伙真没话说——实在是出众!
"
不知道为什么,作者在描写这段微妙的人际关系时,把周围环境也一起写进去了。
而使我读来怦然心动的也正是那段"于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的附带描述。
也许不是什么惊心动魄的大景观,只是一个序幕初启的清晨,只是清晨初初映着阳光闪烁的露水,只是露水妆点下的桐树初初抽了芽,遂使得人也变得纯洁灵明起来,甚至强烈地怀想那个有过嫌隙的朋友。
李清照大约也被这光景迷住了,所以她的《念奴娇》里竟把"清露晨流,新桐初引"的句子全搬过去了。
一颗露珠,从六朝闪到北宋,一叶新桐,在安静的扉页里晶薄透亮。
我愿我的朋友也在生命中最美好的片刻想起我来,在一切天清地廓之时,在叶嫩花初之际,在霜之始凝,夜之始静,果之初熟,茶之方馨。
在船之启碇,鸟之回翼,在婴儿第一次微笑的刹那,想及我。
如果想及我的那人不是朋友,而是敌人(如果我有敌人的话),那也好——不,也许更好,嫌隙虽深,对方却仍会想及我,必然因为我极为精彩的缘故。
当然,也因为一片初生的桐叶是那么好,好得足以让人有气度去欣赏仇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