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比较之人文主义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
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一)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二)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四)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五)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报告
大家知道,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源远流长,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我们说西方文明如果从克里特文明开始算起的话,距今已经有4千5百年左右的历史了。
而我们中国文明呢,我们常说中国文明5千年的历史,而实际上只有3100年左右,即便是从夏代开始,至多也只有4100年。
但是西方学术界只承认我们的文明史是从商代而不是从夏代开始。
因为,他们认为夏代只是一种传说,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它是一个文明,尤其是没有找到文字。
没有文字的文化只能算是一种原始文化或者是一种传说。
不过,我们自己还是坚持我们的文明是从夏代开始,也就是和西方的文明历史大抵一致。
人类世界是由多民族复合组成的。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同民族在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下生存、繁衍、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在人类文化发生之初,生活在不同地理背景的人所面临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
环境的差异构成民族文化差异的最初动因。
在漫长的人类文化与自然界的互动过程中形成了民族文化的特色。
一、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质中华民族文化诞生于东亚大陆,东濒茫茫沧海,西北横亘漫漫戈壁,西南耸立着世界上最险峻的青藏高原。
这种对外交通不便和内部回旋余地相当开阔的环境,造成了一种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离的状态。
中国古代文化系统从半封闭的地理环境中获得了比较完备的隔离机制,加之适宜发展农业的气候条件和土壤,决定了中国人之能以农耕为主。
农业是中华民族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中国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华民族的生产方式,而农业的生产方式又决定了中华文化具有与其他文化不同的特征。
在形成中华民族独特文化的过程中,中华民族文化心了结构也逐步发育成熟,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二、西方民族文化的特质西方文化的源头在古希腊。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西方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具有鲜明的特质。
西方民族文化同样具有的独特风格主要表现在古代西方的生存自然环境和西方民族富有的探索精神。
中西文化比较
世界文化丰富多彩,今天我们来盘点一下那些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首先,在饮食文化方面,中国人十分注重形式,所以对于菜品的要求就是色香味都要“上道”,而且餐具方面中国人习惯使用筷子,因为其灵活轻巧的特点也让它一直流传至今。
而西方的人们则比较看重实际,对于食品的外貌要求并不是很多,所以他们的菜品也相对简单和单调,在餐具方面则喜欢使用刀叉。
在文化观念上,我们的东方文化一直讲究和谐的观念,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以和为贵,人与自然以顺应为主,主张合乎天道,孟子也提出,人类的很多活动应该在不影响自然的前提下进行。
所以,在这种观念下,古往今来的很多人也愿意依附自然,比较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
而西方的文化观念则比较注重理性,主张从本源出发,要从根本上认识世界,要善于运用理性的思维来对世界进行积极的改变,所以,西方的思维更多着重在改造世界并使其适应人类方面。
因此,在这种观念下,人们也更加注重物质生活。
在隐私方面,西方人比较尊重人权和个人自由,所以不会窥视和传播别人的隐私和秘密,对此,他们认为,热衷于别人隐私的人事不道德和令人厌恶的。
而东方的人们对这个没有那么敏感,相反,很多人对别人的隐私还会有一些莫名的兴趣,总喜欢打听和讨论,甚至有的还会把别人的隐私当做一种娱乐工具,用以寻找话题和娱乐消遣,其实这是东方文化里面的一种愚昧。
在教育文化方面,我们受封建儒家文化影响较深,所以虽然看重学习,但是大多数都是为了一张文凭,并且很多单位在人才的取向上也对文凭有着要求。
在求知上也比较死板,习惯于循规蹈矩死记硬背。
而西方在这方面则截然不同,他们注重的是个人能力,所以对于文凭也没有很多硬性要求。
在求知上西方人提倡的是创新和批判能力,要求学生善于创新并且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这也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大多来自西方的国家的原因。
在竞争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核心,所以儒家所主张的“中庸之道”也十分深入人心,尽管现在很多领域竞争都十分激烈,但是从观念来看,儒家所表达的竞争是不道德的说法,依然在人们心目中有一定地位。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一、xx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xx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中西方文化比较视角的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3.管理中的“法本”与“人本”之争
无论是在经验管理时代,还是在科学管理时代,西方管理一直将人视为“经济人”和“理性人”。技术的发展,使物质的攫取越来越成为可能,而科学管理的实施,也使人越来越成为组织、制度、流程等“法度”约束下的“简单机器”。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使人们已经不再需要简单的“物质刺激”,而企业中森严的科层组织、严密的制度条例、刻板的指令、流水线似的作业方法等等——这样一些“法本”,都对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随着现代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企业管理中的“以人为本”终于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也是能够促进企业创新与持续发展的潮流。
由上面论述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传统中“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在反对“神本”的前提下进一步强化“君本”,与现代企业管理中所要倡导的“以人为本”大相径庭!
二、西方文化传统中的“以人为本”
在西方文化史中,“以人为本”也有其久远的历史。总体看,“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普罗泰戈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物存在的尺度,也是非存在物存在的尺度”的学说。英国学者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指出:“古希腊思想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在于它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但是,随着宗教神学的扩展、技术理性的发展和法治理念的不断延伸,“以人为本”在西方文化中也经历了“人本—神本—物本—法本—人本”的一个变革过程。
但是,从中国历史的发展与演革看,中国文化中的“重人”,并非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是倡导将个体融入群体中,强调个人对加“家”——家庭、宗族和国家的义务,构成了一种实际意义上的宗法集体主义。在此基础上,所谓的“重人”,更多的是重视以“天子”为首的统治者集团,因为中国文化中的“天道”、“天命”、“天理”等等的“天”,并不是非人化的,相反它往往最终又被当作人间最高意志和力量的化身。这样一来,在反对“神本”的旗帜下,中国历史上的“以人为本”实际上更多地演化成了“以统治者为本”。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2011-11-17 嘉陵山水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中西方人文主义思想
课题:中西方人文主义思想重点:了解中西方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派别及思想主张难点:认识中西方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影响一、问题提出:古希腊先哲的思想闪耀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经过文艺复兴之后,人文主义发展为西方社会的主流观念之一。
但是,人文主义并非西方所独有,中国古代思想民本主义思想也包含着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中西方体现人文主义思想有哪些派别、思想主张和历史影响。
二、学生自主学习:A、西方人文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古希腊先哲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洞察宇宙,探索人生的思想主张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1、公元前五世纪,智者学派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
但其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也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2、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认识人自己”的思想,强调人自己的自觉,而不依赖于信仰。
这种哲学追求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柏拉图则认为现实世界没有绝对的美德,他设计的理想国,理性要占绝对统治地位,由哲学家当统治者,但统治者不能有私人财产等。
3、亚里士多德对人的研究深入到了人的思维形式及规律方面,创立了逻辑学,将希腊的理性精神发展到了顶峰。
(二)欧洲中世纪,封建神学统治西方近千年,个人意识惨遭压制,人成了上帝的羔羊,人文主义思想几近湮灭。
1、14~18世纪的欧洲,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力量壮大的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反对封建思想和封建专制的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标志人文主义在近代欧洲的兴起;宗教改革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启蒙运动则将人文主义发展到了理性阶段。
(1)文艺复兴中的思想巨人,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反对教会宣扬的神性第一,主张人性至上,强调人的地位和价值,否定出世思想和禁欲主义,号召人们谋求现世幸福和追求人生享乐,把人们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人文主义”传统文化人本思想之二
“人文主义”传统文化人本思想之二一提到“人文主义”这个词,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想到西方,想到14-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似乎人文主义是欧洲的专利。
其实中国早在商周时期就产生了古典人文主义,而且与欧洲的人文主义一样,它也是相对于神本主义而言的。
它的基本精神也是提倡人性和人道主义,反对神性和蒙昧主义。
然而,中国传统的人文主义与欧洲相比,两者又有所区别。
正是这种不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具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重人轻神、以人为本,二是重道轻器、以德为先,三是重民爱民、民为邦本。
一,重人轻神、以人为本同世界许多国家和民族一样,中国文化早期也曾有过原始宗教笼罩的时期。
但从西周时期疑“天”思潮和“敬德保民”的思想观念产生之后,人们就不再像以前那样,消极被动地祈求上天的恩赐,而是把着眼点放在人事的力量上。
神的地位逐渐下降,人的地位慢慢上升。
春秋末年,诸子百家兴起,尤其是儒家,开始重视对人的研究,他们以人为中心,以人伦道德为本位,全面地探讨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从而使中国文化完全摆脱了原始宗教的桎梏,走上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道路。
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人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相参”,考察事物,明辨物理,不仅要“上揆之天”,“下察之地”,还要“中考之人”,人是恒定万物的尺度。
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学派尤突出了人在天地之间的地位,把天地人并列为“三才”,并充分肯定了人有“下长万物,上参天地”的能力,“天地之性人为贵”。
道家重“道”,而“道”效法自然,也就是说道家把人还给了自然,认为人能自觉地效法自然规律,领悟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人和天、地、道一样伟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二十五章》)。
这种肯定人在天地间的崇高地位和人的价值,一切为了人,把人视为人类活动的目的思想,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
正因如此,中国古代大多数思想家对宗教都缺少热情,他们所关心的乃是社会、人生的现实问题,即孔子所说的“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庄子所说的“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 报告
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报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西方文化差异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言行举止上,也体现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历史传统等方面。
要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同时也需要去探索其中的共通之处与融合之道。
要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就需要认识到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性和特点。
中西方文化源自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因此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
在价值观念方面,中国人注重集体利益和家庭观念,而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主义和个体价值。
在饮食习惯方面,中国人喜欢煲汤炖菜,而西方人更倾向于简单的烹饪和生吃食材。
在礼仪习惯方面,中国人讲究尊重长辈和传统,而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平等。
这些差异是由各自的文化传统和生活环境所决定的,因此我们要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而不是简单地对其进行评判或排斥。
要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就需要认识到文化之间的差异不是非黑即白的。
中西方文化之间虽然存在着差异,但也有许多共通之处。
在对待友情和人际关系方面,中西方文化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关爱。
在对待自然和环境方面,中西方文化都倡导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
我们要重视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以实现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要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就需要积极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通过交流与对话,可以增进中西文化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促进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组织文化交流团等方式,让中西方文化能够相互借鉴和吸收,实现文化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话题,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以实现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只有通过积极的交流与对话,才能促进中西文化之间的互相理解与和谐共处,实现文化多样性的共同繁荣。
让我们携手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文化交流环境。
【这篇文章旨在辅助理解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并非文化研究报告,仅供参考。
论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学习的重要意义
论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学习的重要意义论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学习的重要意义内容简介:论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学习的重要意义一、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有助于正确认识与理解各种文化的本质和特征,从而理性看待中西方文化文化就其本质就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
在人类千差万别的生存模式和价值观中,中国文化和西方两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论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学习的重要意义一、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有助于正确认识与理解各种文化的本质和特征,从而理性看待中西方文化文化就其本质就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
在人类千差万别的生存模式和价值观中,中国文化和西方两大迥异的文明形态与冲突及其富有戏剧性的历史命运,更是引起了东西方学者的高度关注和认真思索。
延续了5000年,从未中断,给世界以巨大影响力的中华文明,在其漫漫发展的历史长河过程中,其优秀传统是什么,其留给后人的负面影响又有什么?当今在世界上借助于资本和科学技术优势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文化,其精华和糟粕又各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只有把他们放到人类文明发展演化的大背景下。
放到全球文化多元共生的大视野中,才能得出清醒的判断。
那么,遵循怎样的逻辑起点才能进一步把握某一特征文化系统的特征与性质,并正确鉴别其中积极与消极的因素呢?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目前,学术界比较通行的逻辑起点是站在文化的地域和民族特征基础上,并把东西方文化不同的文化传统的剖析和文化基本精神的比较作为统摄整个文化比较的中心线索。
在彼此的文化比较中,从东西方文化形成的背景与基础人手,通过分析不同文化赖以产生的不同地理条件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原初生产方式及经济社会结构模式等文化景观,由此导引出对不同民族精神的初步探讨。
在此基础上,再选择一些在文化系统中有着最普遍联系和广泛影响的文化现象展开具体分析。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
在进行对比分析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即中西方文化的概念是广泛而抽象的,无法覆盖所有的细节和特例。
因此,本文将着重讨论中西方文化的一些主要差异。
首先,宗教信仰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西方文化主要基于基督教的价值体系,信仰上帝和耶稣基督是西方社会的普遍信仰。
相比之下,中国的主要宗教是佛教、道教和儒教,这些宗教更注重道德、修身养性和社会和谐。
宗教信仰的不同也导致了在价值观、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差异。
其次,中西方在礼仪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以礼仪文化著称,强调尊重长辈和重视家庭关系。
例如,在家庭聚餐中,中国人通常会按年龄和地位的顺序就座,并倒茶、夹菜等行为来表达对长辈的尊重。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比较突出,尊重个人权利和个体自由更重要,因此礼仪行为的约束相对较少。
再次,中西方的音乐、艺术和文学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异。
中国古典音乐以其儒雅内敛、充满哲学意味而闻名,注重表达情感和内涵。
而西方古典音乐更注重技巧和乐理的完善。
在艺术和文学方面,中国注重意境和隽永,追求形式的美感和审美感受;而西方艺术和文学更注重个人创造力和个体表达。
此外,中西方在食物文化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人重视烹饪技巧和传统食材的搭配,追求食物的味道和色彩的协调。
中餐以米饭和面食为主食,强调菜肴的多样性和口味的层次感。
而西方饮食相对简单,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和新鲜度,通常以面包、肉和蔬菜为主食。
最后,中西方在时间观念和生活方式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时间是相对灵活和弹性的,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人际关系的建立。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强调时间的准确性和效率,看重时间的价值和利用效果。
在生活方式上,西方更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体权益,注重自我实现;而中国则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注重群体价值和集体利益。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在宗教信仰、礼仪、音乐艺术、食物文化、时间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
中国文化概论及中西方文化比较
中国文化概论及中西方文化比较任何一种文化,必须能自成体系,方可成为一种文化。
中国文化当然是自成体系的文化,这个体系,不仅符合人道,而且符合天地之道,因此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西方文化也自成体系,与中国文化不同的是,它是一种人为建立、专门为人类谋求利益的文化,所以,它能给人类在局部、在短期内带来利益,甚至是极大的利益,但是,当全人类都采用它的时候,极大的利益之后所带来的是极大乃至更大的祸患与灾难。
当我们用中国文化之道去衡量西方文化的时候,可以知道其利弊,衡量的标准是道义;当我们用西方文化之说去衡量中国文化的时候,或许会否定中国文化,因为衡量的标准是局部和短期的利益。
打个比方来说,如果把中国文化比喻为一个自然而然的、活生生的人,那么,西方文化则好比是技术高超的机器人;如果说中国文化关注的不仅仅是人本身,而且还关注天地万物。
一、太极思维方式《周易•系辞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又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但这种整体综合性的思维方式,目前已经被西方传来的解剖式的、条分缕析的“科学辩证思维方式”所代替,因此,导致了国人难以读懂千年流传的华夏典籍,加大了华夏文化中断的力度,加速了华夏文化中断的速度。
1.整体综合思维:天地是与人相关的天地,人是天地之间的人;阴阳是太极之中的阴阳,太极不是任何阴阳的拼凑;天地人以及万物都是有生命和灵性的,不是机器零件的组合,因此,不能采用解剖的方式。
如言君臣,是一朝之君臣;如言夫妻,是一家之夫妻。
2.以一贯之思维:太极分出阴阳,以中贯穿,由此而有三才;两仪分出四象,以中贯穿,由此而有五行。
无论分出多少,均以中贯穿之。
其次,中既属于阴,也属于阳;既不属于阴,也不属于阳。
再次,中能贯穿阴阳,区分阴阳,联系阴阳,调节阴阳。
最后,由太极所分出的一切,均不存在对立关系,而是和而不同的关系;当任何一方以对立心态对待其他的时候,便已经违背太极之道。
中西方文化对比——中西方小说的比较
中西方文化对比——中西方小说的比较一、中西方小说的发展史中西方的小说,都是以神话传说为其渊源的。
古时候,科学不发达,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劳动人民想象出了许多主宰世间的“神”,对神人格化的描写,就是神话;将人神化的描写,就是传说。
中国的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三皇五帝的故事,西方的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北欧神话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作品。
东西方最初的小说,是与历史紧密相连的,是作为史料的补充记载事件的。
中国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故事,汉代史书中的人物传记,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西方古巴比伦的《吉加美士史诗》,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都属于这一类小说,这类小说已具有小说讲求虚构的特点,但仍不是文人的创作,是直接从民间搜集记录下来的,所以这类小说情节比较简单,文笔比较粗糙。
班固所说的“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造”是对这类小说准确、形象的评价。
中国的小说是到唐代才脱离历史记录而成为文学创作的。
唐代的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文人的思想也更加开阔,这时传奇应运而生,李朝威的《柳毅传》、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等,都是依照传说创造而成的。
唐代小说多为虚构想象而讲求文采,不仅仅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小说也并没停止。
传奇小说到宋代就逐渐衰落了,随之而兴起的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了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
这类小说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再创作的,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跃的人物性格见长,有明显的说书人的语言风格。
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创作而不再加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开辟一条写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是现实主义文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后的《红楼梦》更是把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推到了顶峰。
“五四”以后,中国小说家开始借鉴西方小说的写作手法,逐步走出了一条新路。
西方小说,则是在“文艺复兴”后快速的发展、成熟起来的。
中世纪的西方小说发展近乎停滞,14世纪末的“文艺复兴”推翻了教会对文学的控制后,15世纪末西方出现了提倡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以描写现实生活和刻画各阶层的人物形象为内容的人文主义小说,这类小说是为配合当时欧洲反封建而产生的,同时它也定下了西方小说以记叙凡人凡事为主的基调。
浅析中西文化之异同
浅析中西文化之异同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中国文化认为,为人处世,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
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而西方国家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
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1、思维模式的差异形象的来说,中国人的思维是螺旋状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是直线型的。
在语言交际中,直接表现为中国隐晦含蓄,西方很直白,从不拐弯抹角。
东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社会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维方式、认识方式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西方思维重逻辑、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
西方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基本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思维方式则以直观综合为基本特征。
这两种不同的认识方式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理论思维和科学文化之路沿着不用的方向发展。
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
这深刻的体现在了姓名排序上,中国姓氏先是姓氏在前,名在后,突出了的是家族这个整体,而在西方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姓氏在后,突出的是自己,也就是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
思考角度的不同,中方习惯站在高处思考生命,习惯于跳出现实,思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与肉体之间的关系。
西方则注重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道德观念的差异西方重视人的个体,而方强调群体。
西方自古强调私有财产,“私”一词则突出了道德观念的核心。
从中西方的伦理体系比较来看,西方重契约,重理智;中国重中庸,重人情。
这体现在了中西方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方重视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充满了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
中西方文化比较
中西方文化比较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由于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等不同,导致了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言谈的差异;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社会礼仪的差异;社会习俗的差异等。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下面从民族性格、宗教文化、礼仪三方面对中西方文化做一个比较。
一 中西方民族性格差异(一)天人合一与天人二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
所谓“天人合一”,是指人们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大自然的崇拜,人们把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更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于不断的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
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自古以来,中国人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和言语行为等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综合。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主张人与自然的分离,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对立,强调“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
西方文化不是将人类看成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将人类看成自然万物的主宰者,认为人的价值高于自然万物,自然万物都要为人类服务,都得听从人类的摆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因此西方人总是试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
(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形态是农耕经济,经济上对土地的过度依赖,限制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对集体或群体怀有强烈的归属感,这样就形成了集体主义。
在社会秩序中每个人都必须严格遵从并适应他在家庭关系网络乃至整个社会结构中被确定的身份和角色,不能有所逾越。
因此,中国文化中“自我”意识缺乏或丧失,个人作为个体的独立人格和地位也无从谈起。
个人主义是西方民族性格的突出特征。
西方社会遵循个人价值至上的原则,提倡个人利益为最高利益,强调主动进取,追求自由平等、自立自强,注重个人自由和权利,并把它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表现。
中西方文化概括知识点总结
中西方文化概括知识点总结中西方文化是指中国文化和西方国家的文化。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国家,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自古以来就以礼仪、孝道、忠诚、信义、和谐、道德、礼仪等社会价值观念闻名于世。
西方国家以欧洲为主要地域,其文化主要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现代资本主义文化等,以个人主义、人权、自由、民主、平等等价值观念为主要特征。
中西方文化之比较:一、宗教信仰方面:中国传统宗教主要是儒教、道教、佛教,其中儒、道两教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是深远广泛的,但是中华文明的传统信仰不是一种宗教的教条式的宗教信仰,而是一种哲学性的精神信仰,一个方式德性和思维。
西方主要宗教是基督教,除此之外,还有天主教、东正教等,基督教的大上帝观和救赎观的理念,深深影响了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文化艺术创作及个人精神生活。
二、社会制度方面: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传统,至今没有彻底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变革与制度转型,晚清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民族耻辱感”。
而西方尤其是欧洲社会制度的变革,起源于人文主义思潮的复兴运动,推动了文艺复兴和法国大革命,从一种宗教政权到政教分离,从地主封建制度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结构变革。
西方社会在自由权利、平等机会和法治民主等制度上取得了重大进步。
三、价值观念方面: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道德理念及礼仪观念,强调敬老尊贤、重亲宗尊师德,强调良知、孝道、忠义、礼仪、礼仪、博爱等价值观念。
而西方文化更强调的是个人主义、人权、自由、民主、平等等价值观念,尊重个体的独立尊严,提倡追求个人利益。
西方文化是一个高度个性化的文化,建立在个人力量的基础之上,强调个人的独立自由和权利。
西方文化是一种相对性文化,是一种相对灵活而自由的人生观。
四、审美观念方面:中国文化是以“情义几何”的审美理念得到的尊重,强调内心的启蒙和灵魂的觉醒,提倡向心灵深处探索。
中外史书文化的比较与交流
中外史书文化的比较与交流历史是人类社会演变的见证,而史书则是记录历史的重要载体。
中外史书文化在不同的地域和历史时期中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如何比较和交流这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史书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首先,中外史书文化的比较需要考虑到历史发展的差异。
中国古代史书以编年体和纪传体为主要形式,注重以正史流传。
而西方历史学发展于希腊和罗马时期,注重于论述历史的哲学性和宏观性。
中西两种文化对史书的关注点和形式都有所不同,中式史书更注重线性叙述和细节,而西式史书更倾向于总结和概括。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汉英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上,也反映在历史学理论和思想观念上。
其次,中外史书文化比较还需要考虑到社会和政治背景的差异。
中国古代历史学受到封建官僚体制的影响,帝王将相们有着自己的政治目的和权谋手段,这些因素也反映在史书的编写和流传中。
而西方古代史书由于希腊和罗马文化的特点,更注重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思想,历史性和理性并重。
在现代历史学中,西方对史书的研究更加注重学术性和科学性,中国古代史书则更注重文学性和艺术性。
这些差异使得中外史书文化在主题和风格上有所区别。
同时,中外史书文化比较还需要考虑到时代背景的变化。
史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例如,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中,电子媒体的出现使得史书的形式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西方国家普遍倡导多元化的历史观,注重“史事件”和“史官”之外的其他历史来源的利用,倾向于辩证和多样性的观点。
与之相反,中国古代历史学更侧重于正统性和权威性的史书,官方的史书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中外史书文化比较的背景下,中外历史学者之间的交流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通过学术会议、翻译和合作研究等形式,可以促进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历史学术交流。
西方历史学者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以及对中国史书的翻译和介绍是促进中外史书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环。
在这个过程中,中外历史学者可以互相学习,借鉴对方的研究经验和方法论,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人文主义概念
人文主义概念人文主义(humanism)是一种理论体系,该主义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类的人性尊严,提倡宽容的世俗文化,反对暴力与歧视,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并发展成为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
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简要历程古希腊先哲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洞察宇宙,探索人生,他们的思想主张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之后,封建神学统治西方近千年,个人意识惨遭压制,人成了上帝的羔羊,人文主义思想几近湮灭。
文艺复兴中的思想巨人,以自己的作品抨击封建教会的虚伪和腐败,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追求自由和幸福,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旗帜高高飘扬。
宗教改革中"因信称义"的先定论",否定了教皇的绝对权威,是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弘扬。
启蒙运动思想家高举理性的旗帜,批判宗教迷信,封建制度和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强调人的尊严,追求自由平等,主张人权神圣不可侵犯,人文主义思想达到新的高度。
人文主义特点第一,神学观点把人看成是神的秩序的一部分,科学观点把人看成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两者都不是以人为中心的,而与此相反,人文主义集中聚焦在“人”的身上,从“人”的经验开始。
第二,人文主义信念的第二个特点是,每个人在他或她自己的身上都是有价值的——我们仍用文艺复兴时期的话,叫做人的尊严——其他一切价值的根源和人权的根源就是对此的尊重。
第三,人文主义传统的第三个特点是它始终对思想十分重视,它一方面认为,思想不能孤立于它们的社会和历史背景来形成和加以理解,另一方面也不能把它们简单地归结为替个人经济利益或阶级利益或者性的方面或其他方面的本能冲动作辩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Βιβλιοθήκη 古希腊先哲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洞察宇宙,探索人生,他 们的思想主张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之后,封建神学统治西方近千年,个人意 识惨遭压制,人成了上帝的羔羊,人文主义思想几近湮灭。 文艺复兴中的思想巨人,以自己的作品抨击封建教会的虚伪 和腐败,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追求自由和幸福,解放 了人们的思想。 宗教改革中“因信称义”,“先定论”,否定了教皇的绝对 权威,是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人文主 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弘扬。 启蒙运动思想家高举理性的旗帜,批判宗教迷信,封建制度和 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强调人的尊严,追求自由平等,主张人 权神圣不可侵犯,人文主义思想达到新的高度。
之 人文主义
主讲人:吕焜垚 制作团队:法学全体
度娘百科说: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 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 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 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 世界观。 维基百科说:人文主义是一种基于理性和 仁慈的哲学理论的世界观,作为一种生活 哲学人文主义从仁慈的人性获得启示,并 通过理性推理来指导。
再 见 啦 宝 贝 们 ! ~
【扩展知识】 法律价值的位阶顺序 自由>人权>正义>平等>秩序>效率
苏格拉底 思想主张: (1)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的真谛 (2)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 (3)提倡善良的道德,强调“知德合一” (4)优秀个人应具备心地善良、知识渊博、 富于教养、崇尚理性的素质 柏拉图 关注焦点在于人类社会,代表作有《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 关注焦点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张在自 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文学三杰: 但丁 代表作:《神曲》 皮特拉克 代表作:《歌集》 薄伽丘 代表作:《十日谈》
美术三杰:
米开朗基罗《大卫》
拉斐尔 《圣母画像》 达芬奇《蒙娜丽莎的微笑》
智者学派 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 • 人是万物尺度; • 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国家治 理好坏的标准,要看他是否对人有利和 符合人性。
第一,人是信仰价值观等一切事物的中心,人们 应当宽 容仁慈的对待他人; 第二,人有价值与尊严,为了让人有价值与 尊严,需透过教育和争取自由,让人 有选择能力与意志自由; 第三,重视思想理性,既不让思想孤立于社会和 历史背景,也不想简单的归因,不管是 归因于阶级利益、经济利益、性或其它 本能冲动。
商、周之际,原来神灵崇拜风气浓厚的殷商宗教社会在周 代逐渐产生出理性思想,有了“天命靡常”、“惟命不于 常”乃至“天不可信”等观念。周公在《易经》基础上演 化出《周易》,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主张“以 德配天”。崇尚德化政治,重德行扬善罚恶。 儒家思想里大量的人文,人本的内容。孔子的“仁”、 “智”、“泛爱众”、“君子和而不同”,黄宗羲的“民 本”思想等等,进一步奠定人文主义思想。 近代中国的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三民主义”的民权思想。 中国第四代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是以人为 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