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与高考制度改革研究()
“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学科教学变革
“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学科教学变革【摘要】高中学科教学正面临着新课程和新高考改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首先介绍了背景情况,然后详细探讨了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新高考改革对学科教学的影响,以及学科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更新。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培训也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文章总结了“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学科教学变革的意义,展望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并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总结。
新的课程和考试改革为高中学科教学带来了更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同时也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适应教学新要求,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关键词】“新课程”“新高考”、高中学科教学、变革、课程改革、主要内容、学科教学内容、方法更新、跨学科融合教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培训、意义、展望、未来发展、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学科教学变革中,背景介绍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变革。
为了适应这种变革,教育部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和高考改革方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
“新课程”是指教育部颁布的新的高中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新课程突出了学科之间的融合和跨学科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高中学科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高考改革着重于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科教学向更开放、灵活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学科教学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和创新,以适应新的教育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本文将深入探讨“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学科教学变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展望未来发展的方向,并总结本文所述内容。
2. 正文2.1 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高中学科教学变革的课程改革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目标的重新定位、课程结构的重新设计、教材教辅的全面更新、评价体系的完善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三新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与实践
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三新"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与实践摘要:在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制度的不断推进,历史教学模式也发生了较大改变,教师需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水平,从而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高中历史;教学1引言目前,我国大部分高中历史教师都是通过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虽然该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到一定知识,但在实际教学中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部分教师缺乏专业素养,没有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等。
2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三新"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要点2.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高中历史教学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主动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放在教学的核心地位,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教师在组织高中历史教学时,要想提高教学效率、提升课堂质量,就必须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只有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才能在新课程背景下更好地开展历史课堂教学活动。
比如在开展“中外文明的碰撞与融合”这一节课前,教师可以先通过提问形式进行导入,让学生通过思考提出自己对文明交流的看法;同时可以让学生看一些历史相关的纪录片或影视作品来进一步激发他们对这一节课学习的兴趣[1]。
2.2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在新课程背景下,为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在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和创新,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历史学习中。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展开学习。
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变化及新高考改革的推进(2020.12)
●到202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 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普通高中 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
●创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 革深入推进,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基本完善;
●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 师资和办学条件得到有效保障;
●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 成。
●“3+2+1”模式可以避免出现弃考物理、 弃考化学现象!物理、历史还能同时选。首 选科目采用卷面原始分根据首选科目制定招 生计划。
(2)怎样实施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教学? ●开设生涯课程,指导学生合理选课。高校要
提前公布报考科目要求; ●开发多样化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选课要求; ●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 ●探索与选课走班教学相适应的学校教学管理
100分 中选2科各100分
750分
●“物理”和“历史”的首选原始分计入高考 总分,确立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大方向的分野, 让学生缩小了选择的范围,克服了盲目性;
●由20种高考选科组合为12种高考选科组合, 克服了大范围内走班制带来的师资、教室、班 级等软硬件的不足,又给学生的生涯发展提供 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四)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保障
1.提出了需要完善的配套制度:学生发展指 导、选课指导、校本教研、教学管理、考试评 价等制度。
2.增设“条件保障”部分。提出调整高中教 师编制标准、完善图书资料技术装备教学设施 标准和经费投入标准。
3.增设“管理与监督”部分。强化各级教育 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的责任。建立国家、 省两级课程实施监测制度。
●7省市各科目的选报呈现新情况。
●首选科目中的历史占比普遍升高。
●“3+1+2”模式存在问题。物理、历史 不能同时选;化学、生物、政治、地理4科中 化学最难,将会出现弃考化学现象。
新课程背景下福建省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
操 群 英
杨 李 娜 : 课 程 背 景 下 福 建 省 高 中招 生考 试 制 度 改 革 研 究 新
扩 大 逐 步完 善 。 随着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的推 进 ,
20 年全 国所有初中毕业学生进入“ 08 新中考” 2 1 。 00
年教育部 提 出要 进一 步推 进 义务 教 育 均衡 发展 , 高 中招生考试制度 改革得 到切实 的保 障 。
试科 目逐 渐增 多 , 分值 逐 渐增 加 , 测试 形 式逐 渐 走 向多样 化 和体 育科 考试 越 来 越 受到 重视 等特 点 ,
同时也 存在 着招 生腐 败 的争议 和在 等级 划分 、 综合 素 质评定 偏 差等诸 多治标 不 治本 的 问题 。 因此 , 积极探 索和 尝试 建 立招 生监 督机 制 的第 三方机 构 , 加招 生透 明度 和 借 鉴高 考 “ 长 实名 推荐 制” 增 校
我 国高 中入 学考试 制度改革 由国家 出台宏观 的 指导性 文件 , 各省 根据 自身 情 况采 取 相应 的考试制 度改革的特点 福
( ) 中入 学考 试制 度 改革特点 一 高 1 .考 试科 目逐渐 增多 。 自从 2 0 年新课程改 01
等方法, 对改革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有一定 的意义。
关 键 词 : 中招 生考 试制 度 ; 点 ; 高 特 问题 ; 思考
高 中招生 考试 , 简称 中考 , 义务 教育 阶段 影 响 是 最 深 远 、 争 最激 烈 的选 拔 性 考试 。高 中招 生考 试 竞 制度 改革 成为 基础 教 育课 程 改 革 难 以 突破 的瓶 颈 , 制 约着课 程改革 的进 一步 推进 。初 中毕业 生学 业考 试 是义务 教育 阶段 的终结 性考 试 , 目的是全 面 、 准确 地反 映初 中毕业 学生 在学 习方 面所 达 到 的水 平 。考 试 结果 既是 衡 量 学 生 是 否 达 到 毕 业 标 准 的 主要 依 据 , 是高 中阶段 学校 招生 的重 要依 据 之一 。 国高 也 我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五期课题申报指南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五期课题申报指南一、项目简介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经省教育厅批准,1995年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设立。
研究领域重点关注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突出研究的科学性、创新性、实践性、应用性、时代性与针对性等。
课题设有普通与专项两类,专项课题主要设置有:“新课程标准落实与育人方式改革研究”、“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研究,“基础教育教材建设研究,“学科发展示范<创新>中心研究工“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管理改革研究,今年开放申报的专项课题为“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研究”与“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管理改革研究”两类。
根据研究的难易程度、研究价值、创新性等标准分为重点课题(重点资助、重点自筹)与立项课题两类。
对于重点资助课题,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将会资助一定的研究经费,重点自筹及立项课题的研究经费由课题研究负责人所在单位承担。
课题研究周期一般为2-3年,每两年申报一次,今年申报的是第十五期课题。
二、指导思想与总体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坚持以基础教育课程教学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倡导证据为本的实证研究,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问题导向和创新意识,着力推出高质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繁荣全省教育科学事业发展服务。
三、申报资格1.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普通课题的申报对象为本省普通中小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师范院校、教育行政、教育科研、教师发展等单位的集体或个人。
“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研究”专项,申报对象主要为向省里确定的基于测试分析跟进式改革重点区域名单中的集体或者个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管理改革研究”专项,申报对象主要为教育行政、教育科研、教师发展、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等单位的管理人员。
2.课题负责人原则上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否则,须由两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研究人员书面推荐。
3.课题主持人原则上只能有1・2人,同一申报人不得同时申报两项及以上课题,同一课题不能同时跨类别申报。
新课程实验与高考改革——区域性高考改革中应协调的几对关系——兼论我省新高考改革的走向
,
,
,
.. .- _ . - . _ - —_ —_ 一 —_ —- 一
_。
_。
-_
-
.
_
_-
.
.
..
.-
.-
_
-
-
_
.
-
.
..
..
..
_-
-
一
_
-
—_
—_
—_
—_
—_
一
一
一
—_
—_
—。
-。
一
一
—._Biblioteka .,_.‘
区
应 协 调 的几 对 关 系
兼 论 我 省 新 高 考 改革 的走 向
矛 盾 。 改革 高考 制 度 ,体 现 新 课 改 要 求 ,将 随 着
越 来 越 多 的地 市 参 与 新 课 改 而 成 为 各地 高 考 改 革
的 重 点 与 难点 。
往 改 革 所 能及 。 1 9 年 实行 3 X,将 x科 目的选 择 99 + 权 下 放 到 地 方 ;2 0 年 北 京 、 安 徽 两 省 试 行 春 、 00 秋 两 次 高 考 ,增 加 考 试 次 数 ;2 0 年 广 西 推 行 02
关注
高 考 改 革 不 仅 要 作 为 教 育 问 题 来 考 量 , 更 要 作 为 社 会 问 题 来 考 量 。 在 改 革 过 程 中 如 何 处 理 推 进 改 革 与
保 持 稳 定 、 借 鉴 经 验 与 立 足 本 土 、 高 考 改 革 与 社 会 环 境 、整 体 改革 与兼 顾 城 乡这 几 对 关 系?
改 革 能 否 成 功 , 不 仅 取 决 于 改 革 方案 的设 计 能 否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考制度的变革
农f 济 技2 9 第2 卷 期( 第2 期) 『 1 科 Biblioteka 年 O 第9 总 2 经 0 9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考制度的变革
刘 志 良
( 枣阳市 白水 高级 中学 , 湖北 枣 阳
【 摘
4 10 ) 4 2 0
要】 的课 程改革是一次课程设置 、 材编撰 、 法应 用的根 本性 “ 新 教 教 革命 ” 。新课程的 实施 必然导致 高考制度
[ 关键词1 新课程 ; 素质教育 ; 高考制度
我 国 当前 正在 进 行一 场 史 无 前 例 的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 新
一
新 课 程 改 革 的根 本 任务 是 全 面 贯 彻 党 的 教 育 方 针 。 整 和 调
轮 课 程 改 革 是 一 次 课 程 设 置 、 材 编 撰 、 法 应 用 的 根 本 性 教 教
人 已经 “ 现 ” 知 识 。在 这 种 教 育 观 念 的指 导 下 , 校 教 育 必 发 的 学 然 会 出 现 书本 中心 、 师 中 心 、 记 硬 背 的 现象 。这 种 基 础 教 育 教 死
的课 程 , 科 学 、 合 实 践 等 课 程 的 比 重 呈 上 升趋 势 , 强 学 生 使 综 加 创 新 精 神 和 实 践 能 力 的培 养 。课 程 结 构 的转 变 与课 程功 能 的转 变 遥 相 呼 应 。 射 出 我 国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的基 本 思 想 和 新 时 折 期 的培 养 目标 , 进 学 生 全 面 、 衡 、 有 个 性 地 发 展 。 促 均 富 1 . 密 切 课 程 内 容 与 时代 的联 系 。 改变 课 程 内 容 “ 、 、 、 .3 2 繁 难 偏 旧 ” 过 于 注 重 书 本 知识 的 现 状 . 强 课 程 内 容 与 学 生 生 活 以 和 加
浅析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教育改革
浅析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教育改革随着中国高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高考改革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新高考改革的背景是什么?高中教育改革又意味着怎样的改变?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教育改革进行浅析。
一、新高考改革背景新高考改革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部分,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一改革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国家经济发展需求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巨大变化。
高等教育的扩招使得大学生人数快速增加,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就业难、毕业生质量不高等。
高考改革旨在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2. 教育不公平问题长期以来,高考制度对家庭背景和地区因素较为敏感,使得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容易导致教育不公平。
新高考改革旨在提高教育公平性,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优质教育,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3. 人才培养目标变化传统的高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应试教育的盛行,而新时代需要培养更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高中教育改革需要围绕培养人才的新需求,提出更合理的培养目标和方法。
二、高中教育改革内容1. 课程改革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课程设置较为固化,注重基础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高考下的高中教育改革强调课程多样性和个性化,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
2. 考试评价改革传统的高考评价方式主要以笔试为主,注重对学生记忆和理解能力的考查,而非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新高考改革下的高中教育改革则推行多元化评价体系,包括文化课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等,使学生的评价更加全面化和客观化。
3. 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师主导教学过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新高考改革下的高中教育改革则提倡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育资源配置改革传统的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名校”和一线城市,而乡村和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新课程教学评价视界下高考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探究
系 的丰富性 ,尤其 是将 非智 力 因素纳 入教学 评价 指
标 维度 中 。 弥补 了以往 评价 内容过 于刚性 化 的不 足 。
然而 , 期 以来 , 长 高考 制 度 发 挥 的多 是 “ 挥 棒 ” 指 功 能。 只是 更 多强 调选 拔 、 甄选 的传 统 功 能 , 于现 时 对 已经形 成 的较为 系统 的新课 程教学 评价 理念 并 没有 做 出应 有 的适应性 变革 ,也 因此导 致 了现在 学校 教 育工作 的价 值 困境 ,即应然 的教学 评价 观影 射在 实 然 的高 考制 度上显 得 略发苍 白和无 力 。我们 因此 不
维度 ,也 要考 量教 学评 价诸 多 因素 的变革需 求 。总 之 , 考制 度不 是 最终 的 目的 , 只是 教育教 学评 价 高 它
的一种 方 式和 手段 , 种手段 能 否具 实效性 , 这 能否 在科 学评 价受 教育 者 学业水 平 的基础 上得 到现 代人 的进 一步 肯定 则要 依赖 于 高考制 度在 变革 之路 上 的 价值 取 向 ,而 高考 改革 价值 取 向的抉 择离不 开 的正 是新课 程 关于 教学 评价 的变 革理 念 。 因此 , 在高 考制
( 化 师 范学 院 通 教科系 , 林 吉 通化 14 0 ) 3 0 2
摘
要: 新课 程 教 学评 价 向 高考 制度 改 革提 出 了适 应 性 变革 要 求 . 合 考 察 新 课 程 教 学 评 价 的 具 体 变革 思路 , 综
我 们 以为 , 考 制度 应 以 “ 高 发展 ” 为 其 改 革 的基 本 价 值 取 向 , 应 在 改 革 过 程 中遵 循 本 土 性 、 态性 和 差 异 性 等 具 作 并 动
基金项 目: 本论 文 是 通 化 师 范学 院社 科 课 题 “ 课 程 背 景 下 高 考 制 度 的 教 育哲 学 研 究 ” 阶段 性 成果 。 新 的
有关高考政策改革的研究性专题学习报告
有关高考政策改革的研究性专题学习报告小组组长:郑莉蓉小组成员:马文娟、秦晴、熊婧娴、白雪、江维、刘君、杨维、白平研究课题:高考政策改革是利还是弊研究目的:针对网上公布的北京教育考试院召开的媒体通气会,网民对北京高考改革方案进行了热议,基本围绕此次高考政策改革是利还是弊。
同样,新的高考政策方案详解及进程安排引起了我们的关注,高考政策改革关乎广大学子的前程,我们希望通过有关高考政策改革的研究,探讨出高考政策对于学子来说是利还是弊的答案,使广大中学生可以了解高考政策,对应作出改变,全面发展。
研究意义:高考政策改革的目的一是科学选拔人才,二是有利于加强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维护社会公平,四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等等。
而高考政策改革也关乎我们广大学子的学习生活、面向大学的走向以及前程问题,因此,我们对于高考政策改革是利还是弊的研究性学习,可以使我们了解最新高考改革的政策,分析其改革方向,可以让广大中学生对应作出改变以适应新的高考政策,加强其自身学习能力。
摘要:2013年11月20号,北京教育考试院召开的媒体通气会,公布了北京高考政策改革方案及进程安排。
我们通过调查知道其具体改革方案和实施时间,网民热议内容,分析了各地高考政策,得出了高考改革趋势,并以北京高考政策改革为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进行调查得出高考政策改革是利还是弊的答案,总的来说,此次改革利大于弊,需要政策的不断深化和学习等各教育机构进行改革,学子自我调整来适应新的政策,使自身全面发展。
关键词:北京高考政策、内容改革、各地高考政策前言:2013年11月20号,北京教育考试院召开的媒体通气会,公布了北京高考政策改革方案及进程安排。
新的高考政策方案详解及进程安排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围绕此次高考政策改革,联系各地高考中的部分组成,我们想到该政策是利还是弊的问题,通过研究性学习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解新的高考政策。
此次学习我们可以通过上网查询、查阅资料、咨询老师来得到一些有关信息,这使我们进行学习更加方便,但是,这些得来的信息始终带有主观意见,不能公正看待北京高考政策改革的利弊,使我们得出的学习结论也有个人倾向。
新课改背景下高考制度的改革
新课改高考的改革趋向
• 1.改革高考形式与内容,注重能力考试。
• 新课程确立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作为各学科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高考应在 知识考试的基础上更注重能力考试,重点放在对知识的独立分析、综 合应用和创新能力的考查上。 • 2.体现地区特色和差异,逐步下放高考权利。 • 3.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考试选拔制度。 • 建立分层次、分类别的考试选拔制度,变高考“独木桥”为“立交 桥”,应该成为高考改革的有益尝试。在考试层次上,可以考虑将一 般本科、重点本科和高职院校的招生考试分开进行, 每个层次的考试 采用不同的科目、不同的内容。或者也可以采用不同的考试形式,各 高校依据自己的培养需求,通过统一高考、自主招考、毕业会考、综 合素质评价等方式中的其中一种或多种方式的组合对学生进行考查并 择优录取。
高考改革与新课改的关系
1.理论与实践的矛盾问题。 • 理论上高考是作为课程改革的一部分,但实际上却 在一定程度上“指挥着”新课程改革。 •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两难问题。 •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发 展,因此人们担心考生单凭个人爱好、兴趣去选课, 而忽视了高中本该掌握的基础课程。与此相反,还 有部分教师和家长担心新高考方案的出台将隐性加 重考生的学业负担。虽然为扩大考生的自主权, 高 考新方案增加了许多选考模块和科目,评价标准也 从单一迈向了多元,但同时也扩大了考试范围,拉 长了考试战线。由于高考仍然是选拔性考试,为了 争取多次机会、提高竞争筹码、保证高考成绩,考 生容易陷入新的备考误区,形成新的应试学习现象, 继而影响素质教育的开展。
新课程改革下的新理念、新观点的 主要内容
• 1.新的课程观 • 新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儿童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 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 意义的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 为根本;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 • 2.新的学生观
新课程新高考备考的政策与策略研究
新课程新高考备考的政策与策略研究――珠海市2007年高考备考方案珠海市教育指导中心杨志伦一、2006年高考回眸2006年,我市高考再创辉煌,创下了高分总人数、总上线率、重点本科和本科总上线率的历史新高,均列全省第三;近40%学生可上本科大学。
2006年,我市共有6681名普通高考考生和1299名高职类考生参加高考,其中6700人上线,总上线率为84%,比2005年总上线人数多711人,总上线人数比2005年增长了12个百分点。
今年我市高考重点本科上线825人,比2005年增长30%,普通本科1648人,比2005年增长21%,取得了重大突破。
其中700分以上高分层面的人数段分布状况是:各类总分800分以上20人30人次,增长43%;总分700分以上287人395人次,增长24%。
单科800分以上84人,增长29%;单科700分以上1210人次,增长51%。
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我市普通高考所有学科成绩全面提升。
学科平均分全省排名,地理第一名,物理第二名,英语第三名,语文、综合、政治第四名,英语2第五名,数学第六名,生物第八名,化学第九名,历史第十一名。
二、今年备考形势和目标(一)新高考的基本特点从外部形势看,解读《广东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普通高考改革方案》,07年的新高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方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以高中课程改革提出的跟以往不同要求为出发点(2)以新课程规定的合格高中毕业水平为前提(3)与现行的高考方案有一定的延续性07年我省高考方案的变化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变化一:由标准分计分改为原始分计分变化二:“普通类”分为“文科类”和“理科类”变化三:文理分科各划录取线变化四:“大综合”分成“文/理科基础”变化五:数学分为文理科考试变化六:文/理科基础全部采用选择题变化七:“X”科目删除“英语(2)”变化八:统考时间减半天变化九: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录取依据之一(二)影响我市高考成绩的不利因素从内部形势看,影响我市高考成绩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随着我市高考成绩连续几年的不断提升,进一步提高高考成绩,难度将会有所提高。
新高考改革实施的探索与思考
新高考改革实施的探索与思考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的高中阶段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
新高考改革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新高考改革的实施,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新高考改革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对新高考改革实施的探索与思考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新高考改革的背景和意义新高考改革实施的背景是什么?在我国教育制度中,高考一直被视为升学的唯一途径,传统的高考模式存在着严重的应试倾向,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死记硬背,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行新高考改革,试图打破传统高考取向,更加注重对学生成绩以外的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施新高考改革,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新高考改革强调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多方面发展,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而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新高考改革的实施还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
传统的高考模式存在着单一评价标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导致了应试教育和功利性教育的盛行。
实施新高考改革,引入多元评价方式,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减少了应试教育对学生的束缚,增加了学生的发展空间,有利于缩小教育资源的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二、新高考改革实施的探索和思考新高考改革的实施,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系统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不过,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学校和教师的思想观念的转变。
由于长期以来高考制度的影响,教育者和学生都习惯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对于新高考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尚未完全认同。
在实施新高考改革过程中,需要加强教育者和学生的教育意识和素质培养,引导他们适应新高考改革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新高考制度改革下学校的变革性实践探索(2018年3月)
技术 高三上 10月份
高三下 4月份 高三下 6月份
外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建议:第二次学考科目:政生技 建议:第二次学考科目:语数
语
徐扬同学课程安排表
节次 第一节 星期一 数学B4班 刘瑾 高二(6)班 语文B4班 张国英 高二(6)班 英语B4班 袁熙红 高二(6)班 历史A6班 胡宁宁 高二(11)班 政治A3班 张小萍 高二(8)班 化学A2班 林世强 高二(4)班 通用X6班 王鲁 科学馆305 星期二 历史A6班 胡宁宁 高二(11)班 化学A2班 林世强 高二(4)班 政治A3班 张小萍 高二(8)班 自习10班 高二(6)班 生物X5班 杨凤霞 高二(2)班 信息X6班 高成英 科学馆409 英语B4班 袁熙红 高二(6)班 星期三 英语B4班 袁熙红 高二(6)班 数学B4班 刘瑾 高二(6)班 语文B4班 张国英 高二(6)班 历史A6班 胡宁宁 高二(11)班 美术12班 李成利 老行政楼113 生物X5班 杨凤霞 高二(2)班 通用X6班 王鲁 科学馆305 星期四 化学A2班 林世强 高二(4)班 政治A3班 张小萍 高二(8)班 自习14班 高二(6)班 生物X5班 杨凤霞 高二(2)班 自习22班 高二(9)班 英语B4班 袁熙红 高二(6)班 体育 星期五 语文B4班 张国英 高二(6)班 英语B4班 袁熙红 高二(6)班 数学B4班 刘瑾 高二(6)班 化学A2班 林世强 高二(4)班 历史A6班 胡宁宁 高二(11)班 政治A3班 张小萍 高二(8)班 化学竞赛 王声榜 科学馆112
构建基于学习力提升的“目标—类别—层级”求是课程结构体系
统筹高中三年教学安排
☉学校选学考的初步安排
考试时间
高二上 10月份 高二下 4月份
《2024年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研究》范文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化学试题的命制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科学、合理地制定化学试题,从而更好地考查学生的化学知识和能力。
本文将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研究背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化学学科的教学和考试提出了新的要求。
化学试题的命制需要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也需要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反映化学学科的最新发展。
因此,对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三、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如何更好地命制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以达到以下目标:1. 更好地反映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2. 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反映化学学科的最新发展;3. 提高试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化学知识和能力。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等方法,对新课程高考化学学科试题命制进行研究。
1. 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化学试题命制的研究现状和趋势,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 问卷调查:针对化学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化学试题命制的看法和建议;3. 实证分析:对近年来高考化学试题进行实证分析,总结命题特点和规律,为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的命制提供参考。
五、研究内容与结果1. 命题理念与原则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的命制应遵循科学性、公平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的原则。
试题应紧密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要注重试题的实用性和生活化,使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化学知识和能力。
2. 试题类型与结构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应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题等多种类型。
其中,选择题应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填空题和简答题应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分析能力;实验题应注重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浅谈新课程实施与高考改革的关系
浅谈新课程实施与高考改革的关系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我国教育系统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
其中,新课程实施和高考改革是教育领域的两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就新课程实施与高考改革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分析其互相促进和制约的因素。
新课程实施是指在传统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引进创新元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
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性活动和跨学科的学习方法。
而高考改革则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提高高考制度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高考改革主要包括考试科目及内容的调整、改变评价方式和培养多元化人才等内容。
新课程实施与高考改革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新课程实施提供了高考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与高考改革要求培养的多元化人才目标是一致的。
实施新课程可以为高考改革的目标提供更多的途径和方法。
其次,新课程实施对高考改革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性活动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高考改革中综合素质考核提供了实践基础。
例如,实施新课程后,学生可以参与更多的实验、实践项目,通过实际操作来提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样,就可以补充高考改革中传统考试的不足,更加全面地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然而,新课程实施与高考改革之间也存在相互制约的因素。
首先,新课程实施需要时间,而高考改革常常要求较短时间内实现。
这就给学校、教师和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和挑战。
因此,在推进新课程实施的同时,也需要适当考虑高考改革的时间节点和进度,以确保两者的有机结合。
其次,新课程实施与高考改革之间存在观念和评价体系的不协调。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而传统高考评价体系主要以考试成绩为导向。
这导致了学生和家长对于新课程实施的疑惑和担忧,同时也增加了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负担。
因此,在推进新课程实施的同时,也需要逐步调整高考评价体系,更加贴合新课程实施的要求,使两者能够相互促进。
综上所述,新课程实施和高考改革是教育领域的两大变革,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新高考政策对教研的影响
新高考政策对教研的影响近年来,新高考政策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这一重大变革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给教育教学研究(简称教研)带来了诸多挑战与机遇。
新高考政策的核心变化之一是考试科目的组合选择更加多样化。
学生不再被固定在传统的文理分科模式中,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在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科目中进行自主选择。
这种变化要求教研工作者重新审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以往的教研往往侧重于整体的学科体系和知识点的传授,而现在则需要更加关注不同科目组合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例如,对于选择物理、化学和生物组合的学生,教研可能要侧重于培养他们的科学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而对于选择历史、地理和政治组合的学生,教研则要着重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
新高考政策还强调了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性。
这意味着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都将成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在这种情况下,教研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的传授,还要关注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研人员需要探索如何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日常教学中,设计相应的课程和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活动,并引导他们在活动中进行思考和总结,提升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新高考政策带来的选考制度也给教研带来了新的课题。
由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部分科目参加高考,这就导致不同科目在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选课人数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这对教学资源的配置和教师的教学安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研工作需要深入研究如何合理调配师资力量,优化教学设施,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选课需求。
同时,对于选考科目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也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比如,对于选考人数较多的科目,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选考人数较少的科目,则要探索个性化教学的模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研究【摘要】在当前新时代的背景之下,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22 年前全国普通高中将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
这一改革政策的实施,必将对高中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带来新的挑战。
面对这一影响深远的高考制度改革,作为高中一线教师应该如何应对变革,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新课标;新高考;高中数学;教学研究新高考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对高中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教师要不断调整教学方式,以满足新高考要求和高中生的学习需求。
对于数学教师来说,其所面临的挑战更多,新高考的实施以及新教材的编写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核心素养,帮助学生从容应对高考。
针对此,笔者在本文详细阐述了如何在新课程、新教材与新高考背景下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活动。
一、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和不足(一)课程内容实用性不强长期以来,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注重教材内容,围绕高考大纲,大多数是以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为主,辅助一定的习题练习来完成。
存在教学内容与实际运用之间脱节的问题。
在即将到来的新高考时代,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和整体思路上存在明显的僵化和滞后。
同时,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沟通联系很少,没有很好地体现数学作为基础性学科的作用。
(二)教学方式创新性不强传统的课堂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直接掌控课堂的内容和教学的进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师生的互动交流很少。
而对于数学这种理论性、抽象性很高的学科,这种一边倒的单向知识传输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厌倦情绪,进而逐步降低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三)训练方式灵活性不强目前的数学学科课后训练主要以题海战术为主,用大量的习题训练实现教学内容的巩固提高。
但这种机械性和重复性太强的训练方式,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减弱,也会制约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研究(一)注重问题探究高中数学题目难度比较大、逻辑性比较强,学生仅仅依靠死记硬背公式、定理是无法灵活解决数学问题的,而是需要有技巧、有方法地分析数学问题,由此,教师需要注重问题探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养成良好的探究、思考习惯。
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选课走班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选课走班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摘要】选课走班作为一种新型育人的模式,同时也是高考改革后高中学校改革的重点问题。
但就现阶段实际应用情况来看,仍存有诸多不足,比如选课程设置不够恰当、教师资源匮乏等等。
基于此,文章主要就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的选课走班制展开探究。
【关键词】高考改革; 选课走班;课程设置; 教师资源; 学习管理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1-018-01引言2014,《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标志着我国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拉开帷幕。
至今的五年间,我国已全面实行了新高考改革。
此种背景下,为顺应新课程、新高考的需求,选课走班制应运而生,其作为一种新型育人模式,具有许多教学优势,但在实际的应用阶段,同样表现出来了一系列困难以及挑战。
文章首先就选课走班制相应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就其完善提出了几点建议。
1、选课走班制的现实问题1.1课程结构与数量有限就课程结构而言,新高考同样带来了新的要求,针对选考科目以及学考科目分别有着不同的学习要求,前者体现的是“竞争”,而对于后者满足一定标准即可。
学校应当按照课程标准以及考试大纲设计就相应的课程加以,从而恰当科学的安排学时与进度。
对于学校而言,其应当促使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互融合,从而构建出良好的课程体系,并且需要注重课程顶层设计,按照自身实际情况开发“特色课程”。
1.2教师资源有限,评价难度增大走班制要求校方开设足够多的课程以便于学生选择。
但随着整量的增加,所需要的教师也就越来越多。
针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水平也有较高的要求,但就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师资无论是在数量,亦或是质量与结构上均表现出来了严重的分布不均衡,从而使得难以满足学龄人口差异性的教育需求。
除此之外,选课走班下学生可以就教师、所学科目、专业等进行自主选择,但考虑到学科分类多等问题,便会增加许多教学班,在教师压力得不到减轻的情况下便引发了“教不过来、管不过来”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97年实行高校招生计划的并轨改革,将原来的两轨变为 一轨。
• 1999年,为促进素质教育改革,扩大高校自主权,广东省 率先实行“3+X”科目改革,到2002年,推广至全国。
• 1999年,天津、广西等省市开始试行网上录取,用现代化 的技术手段保证了录取制度的公平,至2002年全部实现网 上录取。
技能、学习的经历、经验及方法,还应包括学生的综合素质, 建立知识技能评价与能力方法、情感态度评价三结合的全方位 评价
• ⑷高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即以单一纸笔测验为主体,试 卷增加小论文形式,适当增加口头检测、行为展示、成果 展示、实作评价等作为单一纸笔测验的补充以全面体现新 课标要求。
• ⑸高考评价过程的多元化,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 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 2.理论分析的视角 • 高考对教育的作用机制,通过“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或
者严格说来的“招考标准的科学化程度”起作用,从而促进 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 从消极面说,通过“不考什么,往往就不教什么不学什么” 或者严格意义上通过“招考标准的缺陷”起作用。
• 高考对社会的作用机制,则通过录取结果来反映,这客观上 形成了“成功者”与“失败者”心态,进而左右了教育的心 态。
完整和模块的必修保证了课程基础性和均衡性,又以科目 和模块的多样和选学增加了课程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二是高中新课程兼顾了认知类学习课程和体验性学习课程。
这两类学习活动应该寓于所有的课程科目之中,但不 同课程科目对认知学习和体验学习总是有着不同的要求和 侧重。
• 高考纸笔考试,对检测认知学习水平有优势,体验性学习 水平却难以通过纸笔考试检测出来。因此,体育、音乐、 美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除特殊专业外,一般不列入纸 笔考试的范围。
• 高考评价结果的多元化。
• 即从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两个方面从多个纬度进行全方位 的评价,打破传统评价以卷面分为唯一标准的闭卷考试一 统天下的局面。
• 采用分数制、等级制、评语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学业情 况形成综合评价量表,以适应高考录取的需要。
4、2007年新课程高考方案 高中新课程在结构上有两大特点:一是以课程领域的
• (3)比较公平; • (4)学生的高考成绩与大学学习成绩的相关性较高; • (5)学生的高考成绩与平时学习成绩的相关性较高; • (6)现行高考制度带来的竞争压力,其积极意义大于消
极意义; • (7)统一考试是学生最好的升学竞争手段。
• 现行统一高考制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5个方 面:
• 2000年,北京、安徽等省市开始实行春季高考改革,开始 改变一试定终身的体制,为考生增加了选择的机会。
• 2003年,清华、北大等22所高校试行自主招生的改革试 验,进一步扩大了高校的招生自主权。
• 高考时间由7月改为6月。
• 对考生年龄的限制也逐步放开等。
• 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推动了高考制度逐步走向公平、科学 与完善
• 新课程高考方案与往年相比概括起来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 (1)科目设置体现了新课程既有共同基础要求,又让学 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理念;
(2)考试范围为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模块和选修I 的部分选修模块 (3)试卷形式设置“选做题” 。同科考试试卷分为必 做与选做两类试题。
采取“超量给题,限量做题”的办法,试卷提供 的考题要对应和满足学校和学生对课程选修模块的不同 选择。这是高中新课程开设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在高考中 的体现和反映。
新课程与高考制度改革研究
教育部考试中心
研究背景
近三十年来,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为我国高等教育事 业的蓬勃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日益凸 显的时代背景下(毛入学率超过20%),高考制度渐渐暴 露出许多不适应之处。社会各界要求改革和完善高考制度 的呼声日益强烈。当前,教育战线无论是一些高校还是教 育行政管理部门都在积极探索高考改革的路径与方法。高 考改革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加速之势,对若干问题的认识 亟待理清。
• 高考过程的基本规律,即高考过程的双面性规律、导向性 规律、竞争性规律。
• 就高考结果而论,它事实上对学校教育造成了双面影响, 我们要继续凸显的是高考的正面功能,对于客观存在只能 逐步减轻的负面影响,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并依赖全社会 正确的处理方式。
• 按照“多元综合评价”的招生方案,或者按照培养目标的 理论与技术或者技能定位,来招录学生,就会加强高考的 正面影响,凸显高考对教育的正面功能,引导教育的多元 健康发展。
逐渐降低高考分数在录取中的比重,将考文化与考素质结 合起来。 • 全国命题、分省命题、分类命题。与其照顾地区差异,不 如照顾人才差异;与其分省命题,不如分类命题。可考虑取 消春季考,借鉴台湾联考做法,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分开考, 两种高考各司其职。
• 科目设置模式,坚持“高中水平考试+高考”模式,高中水 平考试达到一定水平即可,建立在高中水平考试基础上的 高考笔试不存在偏科的问题。
。
• (4)考生普遍实行分文理科类报考,高校招生计划分文理 类进行招生,录取分数线分文理类分别划线;划分文、理, 将更有利于中学按新课程方案充分开设选修课,使学生可根 据个性特长和职业发展意向选择学习内容,形成个人修习计 划。
• (5)设置了文科基础和理科基础这一新高中水平考试性质 的科目,同时适当调整考试难度,减轻学生负担;
• ( 1)通过 综合评价方案,很好的促进了学生知识、技能、 情感领域的全面发展,促进了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提高 了认知同化、顺应的质量;
• (2)通过该方案,充分发挥了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 用,提高了学习热情和兴趣及创造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 (3)通过该评价方案,促进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保障了 素质教育目标的实施。
• 在高考的高利害性不减的情况下,高考的任何改革对学生 的学习,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 要减轻学生的负担,一是减轻高考的客观压力,二是增大 学生的承受力。
• 3.比较的视角 • 美国、欧洲的英国、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家高校的招生
考试,和我们面临不同的国情,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不同的科技发展水平,不同的教育传统与现状,借鉴他们 的改革需要慎重。
• 针对新一轮课改的实质,以多元评价理论为指导探讨了新 课程标准下,评价多样化的新理念。
1.中学学业水平评价机制的理论与实践
• 学业水平评价就是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学生学习情况做 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具有功能很多,主要有导向、鉴定和 诊断、调节、激励以及发展的功能。
• 具有一定的选拔功能。
根据理论研究提出的评价方案及具体测评方法,对学生 综合素质的提高实际效果可以得出了以下结论:
• (8) 考试目标增加探究能力的考查。这体现新课程倡导 的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和创新意识。
• 从高考科目设置、计分方式、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评价 机制的改变,我们看到的是教育理念在高考中的变化。
四.高考制度改革趋势的探讨
• 1、如何更科学、准确地选拔人才? • 从共性角度看,评价和选择人才应该是综合应用多种标准,
Hale Waihona Puke 二.高考制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研究
• 素质教育作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 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其核心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 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教育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从课程、教学模式、招生制 度等方面进行了诸多的改革。尤其是2002年以来,部分省 市采用了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习方式 都有很大的不同。
• (1)现行高考制度的最大弊病是,评价指标不全面,高 校过分倚重一次高考成绩录取学生。高中教师认为这不利 于对他们教学水平的真实评价,家长认为这不利于孩子的 身心健康发展,大学教师认为这不利于大学的人才培养, 大学生认为这不利于他们进入大学后的后续学习。
• (2)没有体现出高校各类人才培养对考生科学素质的不 同要求。
• 就与教育关系的基本理念而言,可以表达为“分别责权, 综合评价,双向选择,多元招考”。尽管如此,高校招生 考试依然是一把“双刃剑”。克服它或者减轻它的负面影 响,依然只能是各相关主体,各尽其责,各行其权。
三.新课程标准下,高考及评价多样化的研究
•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评价应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标准,而我 们缺乏与新课程标准目标一致的评价机制,必将影响素质 教育的实施。
主要研究内容
一、高考制度的历史演变与作用 二.高考制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研究 三.新课程标准下,高考及评价多样化的研究 四.高考制度改革趋势的探讨
一、高考制度的历史演变与作用
• 作为我国基本教育制度之一的高考制度,形成于上世纪五 十年代,定型于八十年代。
• 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就提出了研究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的 问题。
• 在高考就高考目的、过程、结果考察,外部社会功能日渐 强化的背景下,在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的数量与质量矛盾 情况下,高考目的与高等教育目的、高中教育目的之间存 在着一定的矛盾冲突。
• 就过程而言,高考过程作为选才的过程,是高考目的的展 开过程.它由选拔者—高校、被选拔者—高中生、选才标 准、选才方法四个基本的要素集合体组成。
• 近30年来,我国在改革与完善高考制度方面所作的探索从 来没有停止过。
• 1985年开始了标准化考试的试验;同年,为纠正以高考成 绩评价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开始试验高中毕业 会考。
• 1993年,实行了会考基础上的“新高考”改革,也就是 “3+2”科目改革,确定了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 查能力的指导思想。
• (3)大学新生在综合素质方面最欠缺的是道德素质,其 次是心理素质。
• (4)大学新生在知识素质上最欠缺的是知识宽度。
• (5)大学新生在能力素质上最欠缺的是应用能力,其次 是创新素质。
• 调查显示,两个十分集中的焦点问题: • 一是关于高考志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