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濒危语言的现状与保护

合集下载

新疆濒危语言研究报告

新疆濒危语言研究报告

新疆濒危语言研究报告

新疆是我国众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语言资源。然而,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原因,新疆的濒危语言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衰退。本研究报告旨在对新疆濒危语言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其现状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一、新疆濒危语言的现状

1. 濒危语言种类:调查发现,新疆濒危语言种类繁多,包括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土耳其语等。这些语言在新疆的部分地区面临着边缘化和衰退的状态。

2. 衰退原因:濒危语言的衰退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使新疆地区的人们更加追求使用通用语言,降低了濒危语言的使用比例;二是经济发展带来的移民潮,导致外来语言的冲击;三是教育体系中对新疆濒危语言的忽视和偏见,使得濒危语言的教育机构和教材缺乏,学习者减少。

二、新疆濒危语言的保护和传承

1. 教育资源的增加:加大对新疆濒危语言的教育资源投入,设立濒危语言学校和专业,编写相关教材和课程,培养更多的濒危语言教师和研究人员,提高濒危语言的传承和使用率。

2. 社区意识的增强:加强对濒危语言的社区意识和认同感,促进社区内的濒危语言使用和传承。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活动、举办文化节庆等方式,激发人们对自己民族文化和语言的自豪

感和保护意识。

3. 多元文化的尊重:在社会和政策层面,应加大对新疆濒危语言的保护力度,建立相关政策和法规,保护民族语言的权益,鼓励多元文化的发展。

4. 科技手段的应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濒危语言的数字化资源,包括语言学习软件、线上课程等,使更多的人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和使用濒危语言。

我国濒危语言研究综述

我国濒危语言研究综述

我国濒危语言研究综述

我国拥有众多语言,其中不乏濒危语言,因各种原因导致这些语言的使用和传承受到

威胁。近年来,我国开始加强对濒危语言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本文将综述我国濒危语言研

究的现状和对策。

目前,我国濒危语言的数量大约有130多种,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等地的少数民族

地区。这些语言的濒危主要是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导致。经济发展不均衡,农村贫困等使得许多少数民族辍学、离散,随之而来的是濒危语言的逐渐消失。而对于那

些富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他们拥有大量口头传统文学和音乐,但由于语言和文化的流失和

丧失,这些传统文化逐渐消失。

因此,保护和挽救这些濒危语言和传统文化显得至关重要。为此,政府、学界和民间

组织都在进行多种形式的研究和保护活动。政府在投入巨资支持下,成立了一些相关机构,如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民族语言研究与应用中心等,为濒危语言的研究和教育提供

了一定的经费和支持,强化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教育。学界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对濒危语

言进行的语言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为准确掌握这些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乃至语

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而民间组织方面的工作,就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积极开

展的各种语言和文化活动,如为青少年们开设各种语言活动、建立小型语言学校等。

总之,我国的濒危语言保护工作采取了多种措施,使以往只有科学研究的工作逐渐走

向了实际应用,丰富了我们对语言和文化的认识,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社会

环境和文化氛围。对于这些民族而言,这项工作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是他们作为民族的

长久记忆和哲思的证明,同时这项工作也是我们保护多元文化的责任和应和之举。

濒危语言的研究及保护策略

濒危语言的研究及保护策略

濒危语言的研究及保护策略

作者:申丽娜

来源:《文教资料》2015年第18期

摘要:濒危语言的保护是一项备受社会和政府关注的工作。女书是一种仅在女性中代际传承的特殊语言。本文主要针对女书目前濒危状况,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以期对濒危语言的保护工作提出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濒危语言女书保护措施

1.女书的基本情况

1.1女书的内涵

女书是一种特殊的流传在女性当中的文字,是一种基于传统江永方言的语音符号系统。可以被看做一种文化工具,当地妇女用它建立了一个女性王国,在这里,她们可以自由地凝聚和表达意见。还可以被看做一个争取文化权利的旧社会制度下东方女性的象征。但这是一个明显的弱势文化,女书当中体现的自我意识与群体意识是含糊的、象征性的。所以女书很难大范围内形成系统,同时对男性社会没有威胁。旧社会结束以后,女性有更多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女书已完成使命逐渐走向衰落。

1.2女书传播的地理位置

女书的产生和发展与当地文化传统和环境背景密切相关。江永县位于湖南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边境地区,是楚文化与越文化的分水岭。江永县远离主流社会,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山区县,主要依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江永县,女性结婚前不可以与男性接触。通过编织、缝纫、唱歌等活动,妇女之间渐渐形成一个女性社会。

1.3女书的构成

女书共包括四部分:女书书法;女书作品;女书习俗及女书音乐。

1.3.1女书书法

它来源于中国传统汉字,形似甲骨文,同时略有不同。女书字符的形状如菱形:字符的右上角高于左下角,显得如此优雅和独特。

1.3.2女书作品

根据女书的载体,它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纸、扇、书、手帕。根据女书内容,又可以被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描述自己的经历;二是描述地域文化;三是女书翻译作品,它来源于主流社会的话语。

我国濒危语言研究综述

我国濒危语言研究综述

我国濒危语言研究综述

濒危语言是指因各种原因而濒临消亡的语言,这些语言通常由于使用者减少或者失去

社会认同感而濒危。濒危语言的研究对于保护、传承和研究人类语言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

意义。本文将综述我国濒危语言的研究现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语言资源,其中包括了大量的濒危语言。这

些濒危语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地区、新疆地区、东北地区和台湾地区等地。

在世界范围内,濒危语言的研究主要包括语言调查、语言文献收集和语言保护等方面。在我国,濒危语言的研究也以这些方面为主。

语言调查是濒危语言研究的基础工作,其目的是收集和记录濒危语言的语音、词汇、

语法等系统信息,以便于进一步研究和保护。我国的语言调查工作主要由语言学家和民族

学家进行,通过采集和记录实地调查,获得大量的语言数据和语音样本。

语言文献收集是濒危语言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濒危语言往往缺乏书面文字和正式的

文字材料,通过收集和整理口头文献、民间故事、歌谣、诗歌等口头传统文化作品,可以

为濒危语言的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源。

语言保护是濒危语言研究的最终目标。濒危语言的保护工作包括语言教育、数字化保

存和社区参与等方面。语言教育是濒危语言保护的重点,通过建立语言学校或者课程,培

养年轻一代对濒危语言的学习和使用能力,可以有效地传承和保护这些语言。

目前,我国的濒危语言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濒危语言的调

查和研究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目前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濒危语言的保

护工作需要政府、学术界、民间组织等各方的积极参与和支持,缺乏整体的协调和规划。

中国濒危语言介绍

中国濒危语言介绍

中国濒危语言介绍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众多的濒危语言。这些濒危语言是中国文化和民族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各种原因,包括人口减少、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缺乏兴趣等,这些语言正逐渐消失。

濒危语言是指仅剩下极少数使用者的语言,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消失。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濒危语言可分为四个等级:危险、严重危险、极度危险和灭绝。

中国濒危语言的数量众多,各具特色。例如,藏语是中国重要的濒危语言之一。它主要在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地使用。由于现代化的冲击、汉语的普及以及年轻人对西方文化的追求,越来越多的藏族人放弃使用藏语,导致该语言面临严重危机。

另一个重要的濒危语言是满语。满语是满洲族的母语,曾经是清朝的官方语言。然而,随着清朝的灭亡和汉族文化的传播,满语的地位逐渐下降。如今,只有极少数的满洲族人仍然能够流利地使用满语,这使得满语面临着极端危险。

壮语、彝语、维吾尔语等也都是中国的濒危语言。这些语言是中国少数民族的重要文化象征,但由于各种原因,包括教育体系的改革、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使得这些语言的使用者越来越少。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保护,这些语言很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消失。

面对濒危语言的现状,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开始采取行动。国家教育部成立了濒危语言保护与发展中心,致力于濒危语言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各地政府也在积极推动少数民族语言的教育,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使用濒危语言。

民间组织和学者们也积极参与到濒危语言的保护工作中。他们通过记录和整理语言材料,建立语言数据库,开展语言研究和教育活动,努力传承和弘扬濒危语言。

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

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

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

一、本文概述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语言多样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其语言资源的丰富性举世瞩目。然而,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许多濒危语言正面临着消亡的危机。本文旨在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对中国濒危语言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以期为濒危语言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生态语言学作为语言学与生态学交叉的新兴学科,为研究语言与环境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本文将从生态语言学的视域出发,综合运用文献分析、田野调查、定量统计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中国濒危语言的现状、成因、发展趋势等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通过对濒危语言的社会生态环境、自然环境、语言生态位等多维度的考察,揭示濒危语言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并探讨濒危语言保护的可行性策略。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中国濒危语言的认识,也为濒危语言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和建议,本文旨在为政策制定者、语言学家、教育工作者和公众提供有益的参考,共同推动中国濒危语言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维护语言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促进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语言学的理论框架

生态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旨在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语言现象。其理论框架主要基于生态系统的观点,将语言视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语言的产生、发展、变化都与环境密切相关。在生态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中,语言被视为生物群落的一部分,与其他生物种群以及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生态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强调语言的多样性和共生性。多样性是指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独特性,这些差异使得人类的语言世界丰富多彩。共生性则是指语言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不同语言在共同的生态空间中相互竞争、相互合作,形成了复杂的语言生态系统。

从全球的濒危语言现象看我国民族语言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利用问题

从全球的濒危语言现象看我国民族语言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利用问题

普忠良:从全球的濒危语言现象看我国民族语言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利用问题

一语言濒危的全球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人类社会的发展正日趋走向国际化,跨越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交际显得越来越重要而频繁。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和通讯条件的改善,不同地区与国家之间的距离在逐渐缩短。语言作为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也随着经济、科技和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发生变化,于是语言求同(或语言趋同)已逐渐成为世界语言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种趋势,并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在发展。在这种语言趋同的大趋势下,不同的语言面临着不同的生存空间,有的语言跟不上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日益贬值,进而出现母语危机,并可能走向消亡。自八十年代以来,这种濒危语言现象已逐渐成为全球化的一种趋势并在不断发展,同时濒危语言问题也成为国际语言学界倍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而被提升上了议事日程。1992年国际语言学委员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的国际语言大会(International Linguistics Congress)上,濒危语言问题被定为这次年会的主题;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该年为抢救濒危语言年,并在1995年11月18日至20日,在日本东京召开了关于濒危语言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会上成立了国际濒危语言咨询交换中心(International Clearing House FOR Endangered Languages)和亚太地区语言研究部,以协调濒危语言工作;同年,美国和英国也相继成立了濒危语言基金(Endangered Language Fund)。

中国的语言濒危与语言消失

中国的语言濒危与语言消失

中国的语言濒危与语言消失关于中国的语言濒危研究,目前做得非常不够。几乎没有这方面的专门课题,也没有出版过这方面的专著。中国语言衰退的表现:一、汉语的衰落;二、汉语方言的衰落,其中以客家话为典型;三、少数民族语言的消失。少数民族语言在法律上有一定的保障,但是由于汉语的压力和族际生存竞争,一些民族语言消失的势头目前仍不可逆转。除了在历史上已经消失的显赫语言(均为少数民族语言)如西夏语、满语之外,土家语、畲语正在消失之中。另有一些是在1950年以后,才开始进入濒危处境的。其中,如鄂伦春族、仡佬族、毛南族、等等。第三、关于少数民族语言的衰退,我可能一是容易注意历史上就已经消失或者正在消失的语言,二是注意到人口特少民族的语言。因为这两种情况很容易发现和认可。但是,实际上,几乎每一个少数民族语言都面临着衰退的危机,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一般情况下,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情况会稍好一些。举个例子说,苗族算是少数民族中人口比较多的。但是,在全国看,它是一个中型民族。苗族在1950年时,总人口约250余万,其中汉语为母语的人口大约十万,民族语言失落人口占4%左右。1980年左右,总人口500万,其中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口约25万,民族语言失落人口占5%左右。2000年,总人口大约900万,其中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口将近70万,民族语言失落人口占7%以上。而且,另一方面,有大约100万的苗族人懂苗语,但是汉语是他们的日常语言。他们主要是移民城市者及其后裔,还有就是杂居区居民。这代表着一种强大的增长势头。直白地说就是,他们还算是懂本民族语言的人口(虽然事实上是以汉语为主要使用语言的双语人口),到其第二代、第三代,绝大部分将变成失落本民族语言的人口。所以说,在许多居住在城市的少数民族家庭里,小孩听不懂爷爷奶奶甚至是父亲母亲的话,有少数是听得懂不会说。与这种势头相伴随的是,不断地逐渐增长的乡村人口移入城市,越来越多的懂本民族语的人变成不懂本民族语的人。我们认同发展的权利,但是发展并非只是经济的发展,并非必须以文化的失落为代价。一种语言的灭绝,一个民族文化的失落,都是全人类文化多样性悲剧个案的码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中,应该增加和强调文化的意义。

濒危语言挽救还是放弃

濒危语言挽救还是放弃

濒危语言挽救还是放弃

濒危语言是指在语言使用者数量急剧减少,濒临灭绝的语言。随

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主流语言的普及,许多濒危语言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开始讨论濒危语言是否值得挽救,或者应该放弃。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濒危语言是

文化遗产,应该尽力挽救;而也有人认为资源有限,应该优先保护主

流语言。本文将探讨濒危语言挽救的重要性,以及应该如何有效地保

护濒危语言。

首先,濒危语言的挽救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每一种语言都是一

个民族或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濒危语言所包含的词汇、语法结构、口头传统等,都是人类文明的宝

贵财富。如果任由濒危语言消失,将意味着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丧失,

这对整个人类社会都是一种损失。因此,从文化保护的角度来看,挽

救濒危语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濒危语言的挽救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也具有重

要意义。语言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许多濒危语言都包含了

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丰富描述和认知。这些语言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方式,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

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挽救濒危语言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也是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呵护。

然而,要有效地挽救濒危语言并非易事。濒危语言的挽救需要政府、学术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应该出台相

关政策,制定濒危语言的保护计划,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进行挽救工作。其次,学术机构应该开展相关研究,记录和整理濒危语言的词汇、语法和口头传统,为后续的挽救工作提供支持。同时,社会组织和个

我国濒危语言研究综述

我国濒危语言研究综述

我国濒危语言研究综述

一、濒危语言的定义和特征

濒危语言是指那些仅在有限的社会群体中使用的语言,使用者数量逐渐减少,且未来

传承和使用的前景堪忧。濒危语言通常存在以下特征:

1. 少数使用者:濒危语言的使用者数量通常较少,可能只存在于某个村庄或社区中,甚至只有一两位使用者。

2. 传承困难:由于使用者数量少,濒危语言的传承面临严重挑战,尤其是在现代化、城市化过程中,年轻一代对濒危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意愿逐渐减弱。

3. 缺乏书面或标准化形式:大多数濒危语言并没有书面形式或标准化的语法规范,

传承依赖于口头传统和社区内长辈对年轻一代的传授。

濒危语言的保护和传承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各国政府和学术界长期

关注的问题。在中国,也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濒危语言保护的政策和规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我国濒危语言的现状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使用数百种语言的多民族国家,尤其在西部地区和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有着丰富的濒危语言资源。据统计,中国目前有100多种民族语言,其

中有30多种语言面临濒危状态。

主要因素包括:一是社会环境的变迁,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

加速了濒危语言的消亡;二是教育制度的传承不足,学校教育和社会宣传主要以汉语为主导,导致濒危语言的年轻一代传承压力巨大;三是社会文化交流的加剧,国家主流语言和

全球化的影响使得濒危语言的使用者日益减少。

针对我国濒危语言的现状,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全国民

族自治地方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濒危语言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法律

【免费下载】濒危语言的保护

【免费下载】濒危语言的保护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由于种种原因已有 1,000 多种语言消亡。 同时,我们不难预见,在今 后的大约一个世纪中,目前世界上尚在使用的 6,000 余种语言中,有一半左右将不再使用。也 就是说,3,000 种或更多一点的语言在 21 世纪中将不复存在。而这意味着,在世界上,每两 周之内便会有一种语言消亡,余下的许多语言将会开展一场争夺使用者的激烈竞争。
网络时代的语言竞争:文化生态学的思考
作者:黄长著 主题类号:H1/语言文字学 【 文献号 】1-181 【原文出处】国外社会科学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101 【原刊页号】20~25 【分 类 号】H1 【分 类 名】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105 【 标 题 】网络时代的语言竞争:文化生态学的思考 【标题注释】本文原为 2000 年 11 月 2—3 日在北京召开的“21 世纪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 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原用英文撰写,译成汉语在本刊发表时,作了部分删改。—— 作者 【 作 者 】黄长著 【内容提要】本文探讨了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上许多语言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特别是探讨了 人类进入信息和网络时代以来,在英语等大语种的冲击下,大批使用人数很少的小语种逐渐成 为濒危语言的不利境遇,而这些语言的最终消亡将导致它们作为其载体的文化的消亡。文章提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通保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配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问总中题体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中卷下,安与要全过加,度强并工看且作护尽下关可都于能可管地以路缩正高小常中故工资障作料高;试中对卷资于连料继接试电管卷保口破护处坏进理范行高围整中,核资或对料者定试对值卷某,弯些审扁异核度常与固高校定中对盒资图位料纸置试,.卷保编工护写况层复进防杂行腐设自跨备动接与处地装理线置,弯高尤曲中其半资要径料避标试免高卷错等调误,试高要方中求案资技,料术编试交写5、卷底重电保。要气护管设设装线备备置敷4高、调动设中电试作技资气高,术料课中并3中试、件资且包卷管中料拒含试路调试绝线验敷试卷动槽方设技作、案技术,管以术来架及避等系免多统不项启必方动要式方高,案中为;资解对料决整试高套卷中启突语动然文过停电程机气中。课高因件中此中资,管料电壁试力薄卷高、电中接气资口设料不备试严进卷等行保问调护题试装,工置合作调理并试利且技用进术管行,线过要敷关求设运电技行力术高保。中护线资装缆料置敷试做设卷到原技准则术确:指灵在导活分。。线对对盒于于处调差,试动当过保不程护同中装电高置压中高回资中路料资交试料叉卷试时技卷,术调应问试采题技用,术金作是属为指隔调发板试电进人机行员一隔,变开需压处要器理在组;事在同前发一掌生线握内槽图部内 纸故,资障强料时电、,回设需路备要须制进同造行时厂外切家部断出电习具源题高高电中中源资资,料料线试试缆卷卷敷试切设验除完报从毕告而,与采要相用进关高行技中检术资查资料和料试检,卷测并主处且要理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我国濒危语言研究综述

我国濒危语言研究综述

我国濒危语言研究综述

濒危语言是指那些即将消失或者正在逐渐消失的语言,有可能仅剩下若干使用者,甚

至已经没有人使用了。而我国濒危语言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其研究不仅关乎着语言学,也涉及到文化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本文将对我国濒危语言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首先,濒危语言在中国的分布非常广泛。据统计,中国目前有130多个少数民族,而

这些民族使用的语言种类更是繁多。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许多

这些语言的使用者正在逐渐减少。其中,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彝语、侗

语等语言的消失速度更是惊人。这些语言的消失不仅意味着语言的减少,更意味着一种文化、一种民族的逐渐消失。

其次,对我国濒危语言的研究存在一些特点。首先,研究这些语言的学者需要具备相

关的语言学和人类学知识,这对于研究人员的要求比较高。其次,由于濒危语言的使用者

数量较少,研究人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接触语言的使用者,进行田野调查,这也

增加了研究难度。再次,不同的濒危语言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

此研究人员需要依据不同的语言特点,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目前,我国对濒危语言的研究已经开始逐渐展开。从学术界的角度来看,国内外学者

已经开展了一系列濒危语言的研究项目,如哈尼语、彝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其研究成果主

要集中在语音、语法、词汇、语言习得和多语言语境等方面。此外,有些学者还通过调查、采集和整理濒危语言资料,编写语言资料库和词典,便于对这些语言进行研究和保护。

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来看,随着我国对于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提高,濒危语言的保护工

濒危语言的保护与传承

濒危语言的保护与传承

濒危语言的保护与传承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语言正面临着濒危的威胁。本文将探讨濒危语言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濒危语言及其影响

濒危语言是指由于种种原因,如人口迁移、教育普及、语言同化等,逐渐被主流语言替代,甚至消失的语言。这种语言的消失不仅意味着文化的断裂,更可能导致历史、文学、宗教等领域的损失。同时,濒危语言也会对当地人的身份认同、社会凝聚力产生负面影响。

二、保护与传承濒危语言的重要性

1.维护文化多样性: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濒危语言就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有助于维护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2.促进社会和谐:濒危语言往往代表着一种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保护它们有助于增

进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和包容,促进社会和谐。

3.传承历史与知识:濒危语言往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学、宗教等知识,保护它们有助

于将这些知识传承下去,避免历史被遗忘。

三、面临的挑战

1.人口迁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濒危语言的使用者纷纷迁移到城市,导致语言

环境的缺失,加速了语言的消亡。

2.教育普及:现代教育体系通常以主流语言为主,忽视了其他语言的存在,导致濒危语言

的学习和传承被忽视。

3.语言同化: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各种语言相互融合,主流语言的强势地位使得濒危语言

逐渐被边缘化。

四、解决方案

1.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濒危语言的研究、传承和保护工作。

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提供培训资源等方式,支持濒危语言的使用者和研究者。

中国和世界濒危语言现状调查与拯救

中国和世界濒危语言现状调查与拯救

中国和世界濒危语言现状调查与拯救中国濒危语言现状调查

2004年美国科学界最盛大的活动——科学促进会在西雅图举行。会上来自耶鲁大学和乔治敦大学的几位科学家说,目前各种语言正以极快的速度“死亡”。已知世界语言有6000多种,研究人员预测,在21世纪,将有半数语言会消失。这种现象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引了美国一些学者的关注。他们注意到,像美洲的印第安语,澳大利亚的土著语都在大规模地快速消失。

2000年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语言报告》提供的中国部分资料包括82种语言,学术界估计,如果算上那些尚未进行系统调查研究的语言,中国的语言大约有120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濒危语言研究》一书介绍目前这120种语言近一半处于衰退状态,有几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

如赫哲语,目前能用本族语交际的只有十几个60岁以上的老人,将稍微能讲一些赫哲语的人也包括在内,最多不超过50人;满语,现在只有约100人能够听懂,约50位老人还可以说;塔塔尔语,塔塔尔族总人口5064人,本族语的使用人口不足1000人;还有仙岛语,是阿昌族一个支系使用的语言,使用人数约100人左右……

云南大学民族史博士生导师方铁教授说,现在基诺族的语言也在缺失。基诺族有2,3万人口,目前,这个民族已经放弃了双语教学,

统一用汉语授课。有专家预言,20年后这个民族的语言将会彻底消失。

这些语言消失的原因,一方面,是一种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冲击。兰州大学研究西北民俗方面的专家柯杨说:“当时民族语言中没有政治、科技的名词,像现在的好多现代词汇都沿用汉语的说法。这些民族语言的使用范围很有限,许多年轻

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管窥中国濒危语言

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管窥中国濒危语言

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管窥中国濒危语言

语言作为人类最为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在社会和文化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上许多语言正在面临濒危甚至消失的命运。而在中国这样一

个多民族国家中,濒危语言问题更加突出。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来看待中国濒危语言问题,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多样性的重要性,还能为濒危语言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

方法。

生态语言学是一门探讨语言与环境、社会、文化之间关系的学科,它关注语言使用与

环境的相互作用、语言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强调语言对环境适应的动态性和灵活性。

在生态语言学的视角下,语言不再是一种与人分离的存在,而是与人类社会、自然环境密

切相连的整体。意识到语言多样性的重要性是生态语言学的一个核心理念。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民族众多的国家,中国的语言资源非常丰富。但中国也是全球

濒危语言最为集中的国家之一,约有三分之一的濒危语言分布在中国。濒危语言的消失不

仅意味着语言多样性的减少,更意味着文化和知识的丧失。许多濒危语言所包含的传统知识、文化内涵以及对自然环境的认知都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濒危语言不仅

仅是为了语言本身,更是为了保护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

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来看待中国濒危语言问题,需要分析濒危语言是如何与本土独特

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相联系的。濒危语言所处的地域往往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例如丰

富的植被、特有的动植物物种等。这些自然环境为濒危语言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

化资源和语言生态环境。濒危语言所包含的丰富的自然知识、文化传承和生活方式与其所

我国濒危语言研究综述

我国濒危语言研究综述

我国濒危语言研究综述

濒危语言是指在逐渐消失的语言,因为语言的使用者越来越少,或者新一代不再使用这种语言,致使语言面临消失的危险。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众多少数民族,因此也存在着大量的濒危语言。这些濒危语言代表了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和传统,保护和振兴濒危语言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本文将对我国濒危语言研究进行综述,分析目前研究的现状和问题,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我国濒危语言的现状

根据《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纲要(2012-2020)》,我国共有55个少数民族的语言被列入濒危语言名录。包括5个国家级“重点保护语言”、14个省级重点保护语言、36个市级重点保护语言。这些濒危语言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使用者日益减少、语言传承链断裂、语言使用范围减小等。许多地区的濒危语言已经处于十分危急的状态。

濒危语言的消失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许多少数民族的年轻人不再使用自己的母语,而是选择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这导致了濒危语言的逐渐消失。全球化的影响也加速了濒危语言的消失,因为国际通用语言对濒危语言的冲击和排挤。

在我国,濒危语言的研究工作已经开展多年,涉及语言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多个领域。目前,濒危语言研究的重点包括对濒危语言的调查、记录和整理、语言保护和振兴等方面。

1. 调查、记录和整理

对濒危语言的调查工作是濒危语言研究的基础,通过对使用者的访谈、录音、记录等方式,收集和整理濒危语言的词汇、语法、语音等信息。这些工作对于保护和振兴濒危语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濒危语言的现状与保护

掌握一种或者几种在世界上广泛使用的语言无疑有助于促进交流和发展。那么,少数人群使用的语言在衰退甚至濒临消失的状态是否应该引起更大的关注呢?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如何保留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呢?带着这些问题,华语广播记者姚咏梅采访了教科文组织《世界语言报告》中国部分资料的参与提供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徐世璇教授。徐教授首先指出,少数人群使用的语言处于衰退状态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

徐世璇:我想这一现象是一个世界性的、比较普遍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时代向我们提出的问题。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还有公众媒体的普及,高科技的发展,强势语言,它的使用功能越来越强,而使用比较少的一些弱势语言,它的使用功能就在逐渐衰退,这个现象在中国肯定也是有反映的。尤其是在改革开放近10年来,随着这样一些客观的情况,原来比较闭塞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现在也对外开放,它的语言和传统文化就受到了很大冲击。尤其是作为全国通用语的汉语普通话和当地的汉语方言,对少数民族语言都发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就开始逐渐衰退。我们向联合国提供的我国最近的语言使用情况,这个资料显示出来,大概有四十多种语言,就是我们提供资料的将近半数的语言,都处于使用人数在减少的这么一个状态。

姚咏梅:您能不能举些具体的例子,比如说是哪些语言?

徐世璇:比如鄂伦春语,鄂伦春族是东北的一个游牧民族,它的语言使用人数就在比较快速地减少。我是2001年到鄂伦春最主要的一个聚居区,就是内蒙古海拉尔地区,它有一个鄂伦春自治县。我在那儿的调查情况表明,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就是20岁以下的人都不说自己的母语,在其他的散居的地区,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就更少。

姚咏梅:所以我们说母语,或者说少数民族语言消失的原因是多层面的,像您刚才提到的,有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冲击,有科学技术的进步,比如说有些词,有些词汇的使用必须借用外来语,另外您提到年轻人有些人就不说本族语,年轻人对本族语的没有信心是不是一个很大的因素呢?

徐世璇:是一个很重要原因。因为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必须有人使用,那么现在有一部分人把本民族或者本族群的落后归结到语言上,因为他们自己的母语交际功能较差,所以认为他们的落后是因为文化的落后和语言的落后引起的。由此就对自己的母语产生了一些歧视或者羞愧,所以在与外人接触时,甚至于在本民族内部,就不愿意使用自己的母语,这样就导致母语使用的功能更加减弱。

姚咏梅:好象现在有两种说法。有一种说法认为,母语,或者说少数民族语言一定要保护起来,一定要使它在今天的年代能够生存,因为如果消失,是一种文化的消失,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嘛。但是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我们都通用大的语言,这样有利于大家进行交流,是社会进步的象征,您对此怎么看?

徐世璇:我觉得这个问题从表面上看,好象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一方面,民族要进步,好象它就应该掌握通用语言,才更有助于它的进步,这个从语言的交际功能来说,它作为一种工具,越好用,人们就越容易用,而不好用,人们就可以换一种更好用的工具来用,

这好象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另外一方面,语言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大多数这样的语言,它都没有相应的文字,那么本民族的知识结晶和它的文学作品,都是保留在口语当中,口语一旦消失,就意味着这个民族的一种独特的文化也就丧失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的消失,对人类的文明是一种非常大的损失。我想对于濒危语言保护还是不保护的问题,关键还是看你用什么样的办法来保护它。我想通过我接触到这么多具体的例证,我觉得这两者,就是保护自己的语言和传统文化,同整个民族的进步不是完全对立的。因为我国有一些少数民族,像朝鲜族,白族,壮族,这些民族,它的教育水平是比较高的,同汉族的接触历史也很悠久。从它的文化基础也是比较比较深厚的。但是我们调查的资料显示,它的双语人数比率非常高,但是完全放弃自己的母语的人数非常低。所以一个最佳的途径就是掌握双语,就是在你掌握通用语言之后,不要轻易地放弃你的本族语。实际上,通用语和本族语,它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就是说可以做到一种互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