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濒危语言的现状与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濒危语言的现状与保护

掌握一种或者几种在世界上广泛使用的语言无疑有助于促进交流和发展。那么,少数人群使用的语言在衰退甚至濒临消失的状态是否应该引起更大的关注呢?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如何保留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呢?带着这些问题,华语广播记者姚咏梅采访了教科文组织《世界语言报告》中国部分资料的参与提供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徐世璇教授。徐教授首先指出,少数人群使用的语言处于衰退状态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

徐世璇:我想这一现象是一个世界性的、比较普遍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时代向我们提出的问题。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还有公众媒体的普及,高科技的发展,强势语言,它的使用功能越来越强,而使用比较少的一些弱势语言,它的使用功能就在逐渐衰退,这个现象在中国肯定也是有反映的。尤其是在改革开放近10年来,随着这样一些客观的情况,原来比较闭塞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现在也对外开放,它的语言和传统文化就受到了很大冲击。尤其是作为全国通用语的汉语普通话和当地的汉语方言,对少数民族语言都发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就开始逐渐衰退。我们向联合国提供的我国最近的语言使用情况,这个资料显示出来,大概有四十多种语言,就是我们提供资料的将近半数的语言,都处于使用人数在减少的这么一个状态。

姚咏梅:您能不能举些具体的例子,比如说是哪些语言?

徐世璇:比如鄂伦春语,鄂伦春族是东北的一个游牧民族,它的语言使用人数就在比较快速地减少。我是2001年到鄂伦春最主要的一个聚居区,就是内蒙古海拉尔地区,它有一个鄂伦春自治县。我在那儿的调查情况表明,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就是20岁以下的人都不说自己的母语,在其他的散居的地区,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就更少。

姚咏梅:所以我们说母语,或者说少数民族语言消失的原因是多层面的,像您刚才提到的,有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冲击,有科学技术的进步,比如说有些词,有些词汇的使用必须借用外来语,另外您提到年轻人有些人就不说本族语,年轻人对本族语的没有信心是不是一个很大的因素呢?

徐世璇:是一个很重要原因。因为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必须有人使用,那么现在有一部分人把本民族或者本族群的落后归结到语言上,因为他们自己的母语交际功能较差,所以认为他们的落后是因为文化的落后和语言的落后引起的。由此就对自己的母语产生了一些歧视或者羞愧,所以在与外人接触时,甚至于在本民族内部,就不愿意使用自己的母语,这样就导致母语使用的功能更加减弱。

姚咏梅:好象现在有两种说法。有一种说法认为,母语,或者说少数民族语言一定要保护起来,一定要使它在今天的年代能够生存,因为如果消失,是一种文化的消失,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嘛。但是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我们都通用大的语言,这样有利于大家进行交流,是社会进步的象征,您对此怎么看?

徐世璇:我觉得这个问题从表面上看,好象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一方面,民族要进步,好象它就应该掌握通用语言,才更有助于它的进步,这个从语言的交际功能来说,它作为一种工具,越好用,人们就越容易用,而不好用,人们就可以换一种更好用的工具来用,

这好象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另外一方面,语言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大多数这样的语言,它都没有相应的文字,那么本民族的知识结晶和它的文学作品,都是保留在口语当中,口语一旦消失,就意味着这个民族的一种独特的文化也就丧失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的消失,对人类的文明是一种非常大的损失。我想对于濒危语言保护还是不保护的问题,关键还是看你用什么样的办法来保护它。我想通过我接触到这么多具体的例证,我觉得这两者,就是保护自己的语言和传统文化,同整个民族的进步不是完全对立的。因为我国有一些少数民族,像朝鲜族,白族,壮族,这些民族,它的教育水平是比较高的,同汉族的接触历史也很悠久。从它的文化基础也是比较比较深厚的。但是我们调查的资料显示,它的双语人数比率非常高,但是完全放弃自己的母语的人数非常低。所以一个最佳的途径就是掌握双语,就是在你掌握通用语言之后,不要轻易地放弃你的本族语。实际上,通用语和本族语,它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就是说可以做到一种互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