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城市化
专题八 城市化及城市地域结构——第一讲 聚落的形成和城市区位
)
A. 边 形 聚 落 多 c. 状 聚 落 环
B. 状 聚 落 带 D. 状 聚 落 团 )
D. 江 面 海 的 地 理 位 置 临 【 案】 答 C ( 0 6年 北 京 卷 ) 0 3 说 明 下 图 所 示 地 20 4()
2该 村落按 图示分 布 的原 因是 ( .
5 使 辽 宁 成 为 拥 有 人 口超 百 万 城 市 最 多 . 的地 区 的主要城 市 区位 因素 是 ( A. 源 开 发 资 B. 通 交 )
我 国省 会 城 市 中 区 位 主 要 受 此 因 素 影 响
的 有 、 。
C.自然 因 素
D. 教 宗
【 案】 . 答 1 D 2 A 3 C 4 A 5 A . . . .
4 导致 清朝 时辽 宁城 市 发展 缓 慢 的 区位 . 因素是 ( ) A. 治 政 C. 通 交 B 宗 教 . D. 事 军
( ) 认 为 老 城 区 中 ① 区 域 和 ② 区 域 哪 2你
个形 成较 早 ?原 因是 什么 ?
( ) 城 区 出现 主 要 是 受 什 么 因 素 影 响 ? 3新
)
C. 源 资
D. 事 军 )
8 图中城 市 的共 同区位 因素 是 ( .
A. 地 地 形 山
3 城市 B形成 的 主要有 利条 件是 ( .
)
B 亚 热带 季风 气候 .
A. 利 的 水 运 条 件 便
B 雄 厚 的 农 业 基 础 .
C. 路 沿 线 铁
【 案】 . 答 1 B 2 C 3 C . . 【 考 回放】 高
( 0 3年 全 国 卷 ) 江 三 角 洲 地 区 与 城 市 20 长
高中地理城市化问题
高中地理城市化问题近年来,城市化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大趋势。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问题也日益突出。
高中地理课程中,城市化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下面我们将从城市化的定义、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来探讨高中地理城市化问题。
一、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流动和集聚过程。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面积的扩大,城市化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
城市化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人口的迁移,还包括城市经济、社会结构、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二、城市化的原因城市化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人口增长、农业现代化、工业化进程等因素。
首先,人口增长是城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有限,许多人选择迁往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
其次,农业现代化也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使得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大量释放,这些劳动力往往选择迁移到城市从事非农产业。
此外,工业化进程也是城市化的重要原因。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城市。
三、城市化的影响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加速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作为经济中心,集聚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促进了产业的集中和规模化发展。
其次,城市化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提高了人们的收入和生活质量。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了城市资源的紧张,交通拥堵、住房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
同时,城市化也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四、应对城市化的措施为了解决城市化问题,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
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其次,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加强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服务水平和生活质量。
此外,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专题21城市化-课件
特点:4、世界城市化的主流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当前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地区和年份 城市化指标 发达国家 1950年 2000 年 发展中国家 1950年 2000年
不同 》500万 6 10 2 31 人口 规模 100 - 500 万 43 109 32 261 城市 四、城市化的主流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数
吴 淞 江 黄
浦
江
吴
淞
江
黄
浦
江
1911年用地
1949年用地 上 海 市 外 环 线
(A20)
黄 吴 淞 江 浦 江 黄 吴 江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
淞
江
浦
1990年用地
当前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47%
411
29.7%
1、城市化进程 加快
2、城市规模不断 扩大
城市 群 3、出现_______
思辩
城市化太快 造成城市“消化不良”,产生大量的贫民窟。 城市化太慢 无法促进工业化市场化,限制农村富余劳动力移动。
关键:与经济发展速度协调
近年来上海地区人口数量统计表
地区
中心市区
人口数量(万)
1990年
265.02
2000年
217.93
边缘市区 近郊区
全市
672.76
1348.35
770.44
亭子间 倒马桶 轧车子 生煤炉 荡马路
上世纪80年代
和谐
民生
节能减排
公交优先
廉租房
动拆迁
.....
上海将建新城,分流百万人
嘉定—安亭新城
松江新城
临港新城
上海率先在1000试行四色垃圾分类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如城市化率、城市化速度等。
(2)学生能够掌握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3)学生能够分析城市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关注城市化进程,关心城市发展的态度。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关注国际城市化发展趋势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城市化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城市化的魅力。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城市化的了解和印象。
2. 学习新课:(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关于城市化的课文,了解大意。
(2)教师讲解:针对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等方面,教师进行讲解和解析。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4)整体理解:教师带领全班同学共同梳理城市化的知识点,确保每个同学都能理解城市化。
3. 深入探讨:(1)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让学生分析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如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创造等。
(2)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让学生分析城市化对社会结构、人口流动等方面的影响。
(3)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让学生分析城市化对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影响。
(4)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对城市化的看法和建议。
新高考专版2024_2025年高一地理专题06城市化同步有效作业必修2
专题06 城市化一、基础主干学问理解和牢记【学法提示】课前预习教材,提炼学习重点,做预习笔记;课堂听课理解学问,补充和完善笔记;画思维导图,构建学问体系。
【学习内容】1.城市化内涵(1)城市化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三个标记: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城市化动力因素:推力和拉力。
推力是指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如,乡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的压力大;乡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乡村受自然灾难影响大。
拉力是指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如,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城市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
概括而言,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主要缘由是经济发展不平衡。
(4)城市化给社会带来的改变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聚落形态的改变;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巨大改变。
2.城市进程(1)世界城市化特点:总体趋势是不断提高;世界城市化水平和发展速度又具有阶段性特点;世界城市化具有地区差异,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在起步、速度和水同等方面存在差异。
(2)城市化进程的阶段和特点70%)至停滞村推动逆城市化等“S”形曲线(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差异国家类型起步早晚城市化水平目前速度所处阶段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现象发达国家早高缓慢后期相适应逆城市化发展中国家晚低快中期不相适应郊区城市化(4)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人口迁移方向乡村向城市;市区向郊区城市向乡村小城镇城市人口改变增加削减(5)英国城市化进程(城市化举例)19世纪城市化起步;20世纪郊区城市化;20世纪下半叶逆城市化;近30年来再城市化。
(6)我国城市化进程(城市化举例)新中国成立至1965年发展速度较快;1965年至1975年发展速度下降,甚至出现停滞;1975年后发展速度加快;目前仍处于中期加速阶段。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利影响和有利影响)不利影响:A使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如生物多样性削减、土地质量下降、影响水循环、对气候产生影响(如热岛)。
专题13 城市与城市化-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解析版)
专题13 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和特点(1)形成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集聚效应。
通过集聚效应,功能区逐渐形成。
(2)特点①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①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主要的城市功能区现分化知识点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城市功能区在空间的分布与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具有代表性的三种模式是同心圆模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在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影响租金高低的因素是: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①距市中心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商业、住宅和工业的付租能力随空间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趋势①交通通达度:一般来说,交通通达度越好,地租越高。
城市内不同区位土地的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2)社会因素:包括收入状况、知名度和因种族宗教、人种的聚居等;①收入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①知名度对于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①种族因素对住宅区分化的影响也很大(3)历史文化;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可继承和改造;①城市早期的土地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在的功能分区。
①城市的发展和更新要考虑继承和保持原有特色。
①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原有的功能分区现在也可能完全改变。
专题11-城市与城市化
潍坊滨海中学高三二轮复习地理学案专题十一——城市与城市化2009.5.18【基础要点归纳】知识网络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形态的概念: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3、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4、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5、功能区比较6、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7、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8、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9、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10、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依据:城市人口规模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 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 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 工业付租能力最强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高考地理专题4.4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解图释含义含解析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知识点拨]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描述,来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的图示,通常以过程图、坐标图等形式呈现,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对比。
(2015·安徽高考)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
完成1~2题。
1.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 )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D.生物多样性增加【思维流程】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1.D 2.C第1题,根据图中所示的土地利用类型及柱的高低,可以判断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
路延长,因此居民平均通勤距离会延长;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导致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的人口、工业越来越多,会加剧城市的“热岛”效应;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势必会造成耕地和林地面积有所减少,很多生物失去了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项。
[对点练习]下图示意安徽省1990~2030年城市化水平统计及预测。
读图,完成1~2题。
1.安徽省城市化进程的表现是( )A.2000~2010年已进入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B.2020~2030年城市化速度最快C.2010~2012年城市化速度减缓D.1990~1995年城市化速度最慢答案D2.目前安徽省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是( )A.水平较低,发展较快B.水平较高,发展快C.水平低,发展慢D.水平高,发展慢解析从图中看出,安徽省的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快,处于城市化中期加速增长阶段。
因此A项正确。
答案 A下图是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阶段Ⅰ中,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 )A.初期阶段B.郊区城市化阶段C.逆城市化阶段D.再城市化阶段4.阶段Ⅱ中,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①交通通达性差②地价昂贵③污染严重④远离商业中心A.① 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第3题,阶段Ⅰ,人口密度由市中心向郊区递减,市中心人口密度远大于郊区,表明城市化进程尚处于初期阶段。
“城市化”专题解读
0
考点 二
自然条件
地 形
考 点 专 题
城市化 过程 对地 理环 境 的影 响
评价
2 . 保 护和 改善城 市 环境 的主要 措施
( 1 ) 建 立卫 星 城 , 开 发新 区 。 有效 控制 城市
1 . 城市 化过 程对 自然地 理 环境 的影 响
对 自然地理环境 的影响 对原来 的地形 地貌 进行 容易造 成水 土流失 、 滑 改造 趋 向平坦 坡、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强 烈 改变了下 垫 面的原 形成城 市风 , 将城 市大 气 候 有性 质 , 使城市产生热岛 气污 染物带 到郊 区, 也 效应 不 同程度地影响 肴 可把 郊 区 厂 的废 气
,
周围局部 地区的气候 城市 建没过程 破坏 r 原
带到城I = 】 (
有的河网系统 , 有的河流 容 易 使城 市在 暴 雨 时
人 口和 产 业 向 城 市
发 起 步 晚 , 发 “ 二 战” 后 才纷纷独 立 , 但独立后 , 经 济迅
展 展 快 速发展 , 人 口迅 速 增 长
期, 问题少
中 城市化水 平 国 较低 农村人 口基数大 , 增长快
劳 动 力 过
发展 中 国
家 很
城市化 水平
起步早 工业化早 城市化水 平 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 大量农 村人 E l 转
发 高 为城市人 口 达 出现逆城 市 市中心区的居住环境渐趋恶化 , 人们对环
国 化现象
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 乡村和小城镇 基础设 施完善 现代交通条件 的改善
,
家 出现高水 平 的大都市 连 人 口高度 集 中, 大城 市密集分布 , 加 工制
专题21城市化-教案(详案)
中学地理教案
教学过程:
作业:
练习册P17-19
板画:
专题21 城市化
一、城市化水平的标志
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三、郊区化人口
用地
人口中心郊区
逆城市化化人口
用地
人口城市郊外或小城镇
四、城市问题
附:
学生课堂练习单
1、利用书本P54 表6.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比较)
让我来设计一图表(折线图,柱状图均可)
要求:
✓反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反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简单明了
绘图区:
2、让我找一找:当前世界城市化主流特点以及其证据
3、我所关注到的城市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高考地理-城市与城市化-专题练习有答案
9.卧城是指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卫星城。
该市卧城位于该区的()A.东部B.东南部C.北部D.西南部10.下列对图中功能区的判断,正确的是()A.①为高新产业区B.②为休闲娱乐区C.③为中心商务区D.④为商住混合区(2015·山东青岛5月质检)城市地域功能区地租指数是指城市某功能区单位面积土地租金与该区人口日流通量的比值。
下图为“世界某城市地域功能区地租指数与布局方位雷达图”。
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该城市商业区地租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城市中心()A.金融机构较多B.环境质量较差C.日流通人口较多D.商品流通量较大12.若图中有高级住宅区分布,最可能分布在该城市的()A.西北方向B.西南方向C.东北方向D.东南方向二、非选择题13.(2016·四川成都高三质量调研)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4月,国务院发布《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三大省会为中心的特大城市群组合,规划正式定位该城市群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旨在推动中国经济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12.TOD开发模式可以()A.完全用步行替代公共交通B.降低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C.降低土地利用密度D.减少人口“钟摆式”流动导致的交通拥堵(对接2016·北京文综卷,11)图1是我国南方某大城市地铁线分布图,图2是该城市某地铁站一天中部分时段进出站人数统计图,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1分析,甲、乙、丙、丁四地中可能位于中心商务区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4.据图2分析,该地铁站所在的功能区是()A.中心商务区B.住宅区C.工业区D.文化区命题角度二:城市化及其影响(对接2014·新课标Ⅱ,1~2)城市渠化是指将城市内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天然河道变成人工明渠。
如图所示。
据此回答5~6题。
5.我国各地在城市化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渠化现象,其主要作用是()A.改善城市供水条件B.增加休憩娱乐场所C.提升内河航运能力D.增强排污排涝能力6.城市渠化对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是()A.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重B.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C.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水位上升D.河道取直,水质恶化(对接2015·重庆文综卷,4~5)下图是某权威机构对不同地区城乡人口变化趋势的预测图(单位:亿人)。
新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专题十一城市与城市化课件(共54页)
考点梳理
考点一 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基础导学
1. 城市与城市区位
(1)城市 ①含义:城市是1 人口 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2 非农业 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 3 经济 、文化中心。 ②特点:人口和4 产业活动 密集、生产效率和5 经济效益 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
发展趋势
城市化速度大大放慢,甚至停止;一些大城市中心区 人口向郊区移动,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
合理性问题
农业现代化使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相对合理
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许多社会问 题
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生的问题 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 环境质量下降 城市交通问题 城市住宅问题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 城市化推进很快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 通拥挤、住房紧张、环 境恶化等问题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 象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国 家
发达国家 城市化起步 早(自产业革命开始)
目前水平 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
发展中国家 晚(自“二战”结束后开始) 较低,城市人口比重不足40%
(2)交通通达度与城市功能用地的关系 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地租越高;交通通达度越差,土地价格、地租越低。具体如图所示:
①市中心(O处):因有多条道路穿过,通达度最高,故地租最高,形成地租最高峰,一般为商业用地。②从 市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如OA、OB、OC、OD、OE、OF)两旁、公路交会处(如图中A、B、C、D、 E、F处):通达度高,地租高,形成地租次高峰,多为商业用地。 ③城市外环路及公路干线两侧(如图中G点):通达度较高,地租较高,一般为住宅用地。
高三历史复习城市化专题
②1957—1975曲折: 反“右”扩大化; 国民经济调整; “文革”、“上山下乡”; 人民公社体制的推行。 (4分。任答2点即可得4分,其他符合史实, 言之成理的答案也酌情给分)
举措: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对外开放; 户籍制度改革; 政府城市发展政策。(2分。任答2点即可 得2分,其他符合史实,言之成理的答案也 酌情给分)
• 认识:城市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有 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也会带 来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不同的城市 化模式会产生极不相同的社会效果。 因此我们应该坚持从国情出发,选择 城市化道路,要循序渐进
配套练习
(1、1)(不27均分衡)的城主市要是原文因明:的载体,是文明的 沿产海物城。市请化根发据展材较料快,:结合所学知识,在下 ①列外问国题资的本指主引义下入,侵进,行通深商入口探岸究的中开外放城;市 ②化自进然程经。济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中国材民料族一工:业从的19发世展纪(下包半括叶官,僚到企20业世、纪民 族中资叶本,主…义…企我业国)城,市工化业的化发、展近十代分化不的均努衡力,; ④有交些通地便区利,,比文如化上较海发,达城。市迅速扩张,另 (一4些分地。区每则1点完2全分处,在任工答业2化点的即进可程得之4分外,。其 他符合问史题实:,(言1)之分成析理1的9世答纪案下也半酌叶情到给2分0世)
(4)此外,关于城市化,你觉得还有哪些 方面需要探究?(3分)
探究: 城市化的规模与速度;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如土地、环保、住房、社 会福利等。(3分,SOLO分层给分)
(民运21间动、)材自是阅不料发由读同一的转材::行为料1如为8大,世果;租回纪说1佃答8之,世主问前此纪的题,前之各。圈几后庄地个,园运世圈主动纪地在主的运各要圈动个是地 是形村的政式子有府进进计行行行划为)的实;。,施圈(的18地6世性分运纪质)动的。成圈16为8地8合就年法带政(有变通集后过团…立性…法 代表新贵族利益的议会积极支持扩大本阶 级的地产……通过立法形式采取的合法行 动(进行圈地运动)。圈地从道德评判层 面上讲,给小农带来深重灾难,使大批农 民无家可归……
专题21 城市化过程及进程 测试题
专题21 城市化过程及进程测试题1.下列现象中,与城市化进程有必然联系的是 [单选题] *A. 绿化面积不断减少B. 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正确答案)C. 住房紧张与交通拥挤D. 耕地越来越少,粮食产量下降答案解析: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历史过程。
在此过程中,大量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必然导致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
故B正确;绿化面积不断减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住房紧张与交通拥挤是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化速度过快导致的,并非城市化的必然结果。
所以A、C、D不是与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联系。
2.粤港澳大湾区由珠三角9个城市、香港和澳门组成,人口超过6600万人。
面积5.6万多平方公里,GDP约1.3万亿美元。
作为中国城市化的典范,关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化说法错误的是 [单选题] *A.优化城市之间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加强整体规划B.加强户籍管理,限制低收入人群进城务工(正确答案)C.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完善交通建设,形成“一小时生活圈”D.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大研发创新,发展智能制造业答案解析:关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化说法,可以优化城市之间实现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加强整体规划;加强户籍管理,限制低收入人群进城务工不符合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完善交通建设,形成“一小时生活圈”;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大研发创新,发展智能制造业。
3.下图为江苏省主要城市经济指标与城市化率指标。
由图可见,多数城市的城市化发展特点是[单选题] *A. 城市化水平总体较低B. 城市化水平高低与人均GDP呈正比C. 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小D. 第二产业是城市化的主要促进因素(正确答案)答案解析::A、据图可知,江苏省各大城市城市人口比重均在65%以上,城市化水平总体较高,故不符合题意;B、据图可知,城市化水平高低与人均GDP不是呈正比关系,例如常州市,人均GDP较高,而城市人口比重下降,故不符合题意;C、最高达83%,最低为65%,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故不符合题意;D、江苏省各城市第二产业比重较高,因此城市化平均高,因此第二产业是城市化的主要促进因素,故正确。
“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题研修班”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题研修班”培训学习心得体会参加“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题研修班”培训学习的这段时间,我深刻感受到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也深入了解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对我个人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以下是我在培训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培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城市是现代化的引擎和经济发展的中心”这一观点,了解到城镇化不仅是人口城镇化的过程,更是经济结构优化、转型升级的需要。
城镇化能够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农村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次,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注重人本理念。
在培训中,我们了解到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并通过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这让我深思,作为城市建设者,我们需要从人们的需求和利益出发,推动城镇化的深入发展。
再次,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创新思维和实践经验。
培训中,我们学到了很多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创新理念和实践经验,如绿色低碳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
这些都是新时代对城镇化建设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挑战,需要我们以创新思维和实践经验为基础,推动城镇化建设向着更加可持续、生态友好、人文关怀的方向发展。
最后,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多元参与和合作共赢。
培训中,我们讨论了城市规划、土地管理、环境保护、产业布局等众多领域的问题,意识到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各部门的协同合作和多元参与。
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合作,才能够实现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局面。
总之,参加“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题研修班”的培训学习,让我深入了解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基本理论,拓宽了我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我将以学习到的知识和理念为指导,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为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城市规划原理专题
1、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以你的预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2、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3、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4、你认为哪些古代经典城市的规划案例,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5、试比较城市规划各层面规划类型在内容和深度上的不同?6、城市用地评价应当考虑哪些因素?在你所居住的城市中,对城市安全影响最大的自然或工程要素是什么?7、城市用地选择的影响要素是什么?如果你所居住的城市需要进一步发展,主导方向应该是什么?为什么?8、选取2-3个你感兴趣的城市,比较城市定位、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等方面的异同,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9、你所知道的国外城市战略性规划有哪些?比较他们与我国城市总体规划在内容上的区别?10、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各项指标是如何确定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如何与城市设计相衔接?11、建设生态城市的相关技术要求如何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相结合?12、居住区规划结构有哪些基本形式,分别适用于什么类型的的居住区?13、如何确定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规模与布局方式,未来居住区建设中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与布局将产生哪些新的趋势?14、城市居住区更新规划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它对于城市更新具有什么意义?15、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应重点考虑哪些因素?16、雅典宪章对城市规划目的的界定。
17、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意义)和基本任务。
18、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19、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20、对城市用地自然环境条件分析的内容。
21、进行用地评定时要注意哪些因素?22、城市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
23、城市总体规划中有哪些布局方式?并论述其优缺点。
24、城市的发展的根本动因?25、论述田园城市的空间模式及其社会目标26、城市居住区的用地组成分为哪几类?27、城市化具体内容包括哪几方面?28、居住用地选择要考虑那些方面?29、阐述《马丘比克丘宪章》与《雅典宪章》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的城市化率的统计标准是以行政建制为基础的,城市人口即 为城镇常住人口,它等于居住在城市及市辖区、县级市市区、县人民 政府驻地及县以下小城镇满半年以上的人口总数。按照国际标准,人 口集中度高、市场规模庞大以及拥有高生活品质的现代城市居民概念 显然远远超出了中国的低标准,因此,尽管在中国县级市被称为城市, 但是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城市。如果扣除县镇人口,那么中 国的真实城市人口约为3.8亿。然而,在我们看来,即便是这一数字 也是明显高估的,因为其中约有30%左右的“城市”人口实质上是住 在郊区的农村人口,但在统计上这些人也属于大城市管辖。如果把这 部分人口也除掉,那么中国核心城市居民数量应在2.7亿左右。因此, 根据联合国人口发展报告的预测,中国的城市化率在2030年达到60%, 那么在未来20年应该被城市化的真实人口数量应约为5亿,保守估计 应在3亿-5亿之间。这说明未来我们将面临规模十分庞大的城市化空 间 。2009年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约33% 。
我国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
1949~1957年-城市化起步和健康发展时期
1958~1978年-城市化的不稳定发展时期 1979~1999年-城市化稳定快速发展时期 2000年~至今-城市化加快发展时期
比前一阶段有进一步提高。
2、城市化的区域格局 从中国不同区域、不同省份的跨地区比较看,东 部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而且不同省市之 间差距较大,这说明中国内部的城市化发展是很 不平衡的。自1980年起,沿海省份城市的发展速 度已远远超过内陆城市,上海和北京更为明显。 东部沿海省份的平均城市化为49%,而内陆省份 仅为35%。只有1/4的内陆省份达到了全国的平 均城市化率。
———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恩格尔系数高出4城市一倍左右,人 均住房面积仅为4城市的一半水平,人均生活用电只有4城市的1/4左 右。 ———教育发展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每万人大学生数与4城市相比 还低不少。 ———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差距很大。市区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 积仅为4城市的1/10左右,全市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也仅为4城市的 1/5左右。 ———生态环境仍有一定的差距。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除了高于 东京外,还明显低于其他3个城市;空气质量与纽约、伦敦、东京还 有一段距离,与巴黎的差距更大。 ———信息化水平差距明显。居民电脑普及率不到伦敦、巴黎和东 京的一半,不到纽约的1/5;国际互联网普及率、电视普及率和电话 普及率大都低于4城ຫໍສະໝຸດ (仅国际互联网普及率一项高于巴黎)。
• 我国的城市化低于其他国家相似状况下的 速度大约 2个百分点,而且这个差别已经积 累了好多年。
2、城市规模不合理 阿诺特:最优城市规模应是实现总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人口 规模。 吉普塔:最优城市规模应是使公共服务的平均成本最小的规 模。 王小鲁:城市相对规模收益减去相对外部成本 100万-1000 万都有正的规模收益;100万-400万规模收益最大。 中国的城市化模式效率不高,包括规模分布不够合理和 专业分工不足。中国目前人口规模在100万至1200万的城 市的数量不够多,许多地级市的人口规模仅为有效规模的 一半。有研究表明,地级市的人口规模如果翻番,有望使 单位员工的实际产出增加20%至35%。
专题六 我国的城市化问题
一、城市化是21世纪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基本途径 二、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及总体评估 三、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四、着力解决的问题及措施
一、城市化是21世纪中国实现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1、现阶段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两大基本问题:增 长方式转变,缩小城乡差距 • 现有增长方式:靠投资拉动、出口驱动、问题: 高投资不可持续;出口过快增长所面临的风险越 来越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 • 城乡差距 • 城市化:提升产业结构不合理,解决内需,缓解 资源压力,缩小城乡差距 • 此外,产业集聚(规模效应,学习效应—知识经 济,创新),提升竞争力
2、
(二)总体评估 1、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 • 度量城市化最简便最常用的指标就是城市化率即 一个国家城市人 口 占总人 口 的比重 。 • 评估城市化进程是否适度的常用方法是参照某些 工业化国家在某个特定的发展阶段工业产值 占 GNP 的比重与城市化率进行对 比。 • 另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将城市化率与人均 GNP相似 的国家进行对比。
横向比较北京与四大国际都市差距 (2003)
与纽约、伦敦、巴黎、东京4个国际化大都市比较,北京的 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8个方面: ———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人均GDP只相当于伦敦、 巴黎的1/8,纽约、东京的1/10。 ———产业结构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第一产 业增加值和劳动力比重较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劳动力比 重还有着较大的升级空间。 ———城市化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按照世界各国和一 般城市地区城市化的现代化标准,北京在城市化方面已经 达到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水平。但是,与世界先进的现代 化大城市相比,市区城市化水平与比较的4个城市还有6个 以上百分点的差距,全市城市化水平与这4个城市地区的 差距则在10个百分点以上(这4个城市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都 在90%以上)。
• 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有不同模式:如韩国是通 过发展城市工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转移 的 ; 台湾是农村工业分散化的模式 。如果采用韩 国模式,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大城市中,势 必会加剧, 也可能使本来就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 加霜”。 • 从生活舒适度上看,特大型城市并不适于人类的 居住。发达国家每一次评选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 市,大多是5万、1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没有一 个特大城市列入适宜人类居住城市。
2、大城市化战略 • 所谓大城市化战略是指主要依靠发展大城 市和超大城市以带动周边小城市的发展模 式。 • “大城市论”的主要理论依据在于 “集聚 效应”、 “辐射效应”和“溢出效应”等 规模经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3)城市现代化水平参差不齐 中国内地31个地区的现代化水平大体上构成了4个梯次,处在第一梯 次上的是北京、上海和天津3个直辖市,它们的人均GDP都达到了中 等收入国家的平均值(2000年为1970美元)以上,现代化综合指数已达 到了基本实现现代化国家的水平。处在第二梯次上的有辽宁、广东、 浙江和江苏4个省,它们的人均GDP已达到中下等收入国家的平均值 (2000年为1130美元)以上,现代化综合指数达到40分以上。处在第三 梯次的有福建、吉林、黑龙江、山东、湖北、河北、新疆、内蒙古8 个省、自治区,它们的人均GDP达到了中下等收入国家的初始值 (2000年为756美元)以上,现代化综合指数达到30分以上。处在第四 梯次的是陕西、山西、重庆、宁夏、湖南、四川、甘肃、青海、江西、 海南、安徽、广西、河南、云南、西藏和贵州16个省、市、自治区, 它们的人均GDP属于低收入国家水平(2000年为755美元以下),现代 化综合指数大多低于30分。
——生活品质指标 恩格尔系数35%以下 人均年收入4万元人民币 人均居住面积30平米以上 ——环境质量指标 绿化覆盖率35%以上 污水处理率70%以上 固体废料无害化处理率80%以上 空气质量二级以上 ——知识创新指标 R&D占GDP比重1.8%以上 信息化综合指数60%以上 科技进步贡献率55%以上
2)城市现代化的指标体系 ——经济发展指标 人均GDP 8000美元以上 第三产业比重 60%以上 高新技术增加值15%以上 ——社会进步指标 城市化率75%以上 基尼系数0.25 教育投入占GDP比重5%以上 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95%以上 适龄人口大学生比重30%以上 平均预期寿命75岁 每万人拥有医生数13人以上
——环境的现代化。这里的环境包括两个方面,即自然环境 与人工环境。自然环境现代化要求有周全的环卫设施和优 美的园林绿化,无污染、无公害,保持生态的平衡和良性 循环。而人工环境的现代化则主要是指城市建筑的艺术化、 田园化、宜人化,做到建筑空间丰富多彩、建筑风格和谐 统一、建筑审美高雅大方,使城市设计与细部处理既有民 族化,又有时代性。 ——居住方式的现代化。城市能为市民提供高质量的居住 条件,保证其舒适、安全、私密性和服务方便。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建立起高质量的科研机构并拥有 相当规模的科技人员;有充足稳定的科研投入和发育良好 的科技市场;能追踪、引进和吸收世界最新科技成果;科 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不断扩大。
二、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及总体评估
(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 1、城市化水平 2007年中国总人口为13.21亿,其中城市人口5.93亿,城 市化率达到44.9%。 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是46.59% 从城市规模来看,在过去20多年里,中国的城市化速度似 乎也有惊人的表现。目前而言,中国已有660多个城市, 包括287个地级以上城市,平均辖区人口125万人,另外 还有374个县级市,辖区平均人口为15万,其中120个较 大城市所创造的GDP总和占全国GDP总量的75%(世界 银行,2007)。按照联合国统计署的数据,中国已有8个 人口超过500万的大城市,其中北京和上海人口超过1000 万,并有88个人口介于100万-500万之间的城市。在当今 全球人口最多的30多个城市中,中国有4个城市名列其中, 分别是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
——政治的现代化。即城市政府拥有高效率的行政机构、高 水平的管理手段、高层次的公众参与,以及科学的决策系 统和民主的监督方式。 ——经济的现代化。城市的经济实力雄厚、经济功能全 面、产业结构合理、对外交流活跃,微观经济主体富有创 造力和开拓力,从而使城市的宏观经济充满活力与张力, 并建立起良好的自我更新机制和完善的内部协调机制。城 市的第三产业高度发达,并成为较大区域范围内的经济中 心、商业中心、金融中心和服务中心。 ——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架,城市必 须骨胳强壮,才能肌肉丰满(经济发展)和血气充沛(精神文 明)。因此,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必须有便捷通达的内外交 通、高效优质的通讯服务、充足的水电供给、良好的废污 处理和可靠的防灾系统。
3、城市体系不合理 4、城市现代化水平各地参差不齐 1)城市现代化一般是指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 及生活方式等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 转变过程,它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概念。具体表现 在城市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以及工厂、住宅、 道路、通讯、生态环境、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等各 项建设中,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体现现 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从而使城市 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全面地运行与协调发展, 以为城市居民提供最佳工作、学习、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