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专题复习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城市化-(教师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城市化-(教师版)

城市化(教师版)【构建知识体系】【自主梳理归纳】——课前填写落实梳理归纳一、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___________、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水平衡量指标:。

3.影响:带来了的变化及生产、生活方式和等的巨大变化。

【答案】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聚落形态价值观念【注意提示】1.图表法记忆城市化标志3.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不同表现阶段。

郊区城市化:二战之后,若干发达国家从乡村到城市人口迁移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一个全新的规模庞大的城乡人口流动的逆过程开始出现。

据统计,几乎4 000万(占全美人口1/5)的美国人因变换工作及其他原因,每年至少搬家一次,而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这就是郊区城市化。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改变自然地理环境要素(1) 减少。

(2)水质、水量和发生变化。

(3)废渣影响城市。

(4)出现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2.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包括、水污染、和噪声污染。

3.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答案】生物多样性地下水运动土地质量城市“热岛”大气污染垃圾污染【注意提示】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两个方面【课前基础练习】——学生课前基础知识检测读“九大都市圈分布图”,完成1~2题。

1.九大都市圈都具备的优势条件是( )①地形开阔、土壤肥沃、水网密集②气候适宜、取水方便③交通便利、工商业比较发达④人口自然增长快、科技水平高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读世界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对比图,完成3~4题。

3.依图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城市人口 ( )A.总数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B.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增加C.欠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减少D.两地区所占比重基本持平【解析】由图中水平坐标可知,1975年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大致相等,各占约50%。

工作室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专题复习讲义与个性化备课

工作室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专题复习讲义与个性化备课

专题四 人口与城市第2讲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体化讲义)【考试要求】1. 举例说明城市功能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 举例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3.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4. 根据图表资料分析影响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 5. 说出城市化的标志、动力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 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1.城市功能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3.城市化的标志、动力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1.城市功能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3.影响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 4.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核心考点】一、城市功能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1、城市功能分区⑴功能区的分布按离市中心由近到远一般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干线;远离市区,大气噪声等污染小;盛行风上风向;河流上游;地势高;文化区等。

⑷商业区布局原则:市场最优——接近最大消费人群,交通便捷;交通最优——位于城市主干道与城市环路或高速公路交汇处,地价低,交通便捷⑸工业区趋向于城市外围,沿交通线分布的原因:降低生产成本,保护城市环境。

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1)经济因素(最主要因素):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个方面。

(2)社会因素:收入、宗教、种族等影响住宅区的分化(3)历史文化因素:工业惯性等(4)交通运输状况:4、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⑴空间形态(美国中心为摩天大楼,欧洲为广场、教堂及事务所);⑵建筑结构(中国为皇宫,内向;西方为教堂,外向开放);⑶建筑形式(中国讲究含蓄,忌直求曲,再现自然;西方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宗教);⑷建筑风格(中国宫殿有楼、台、殿、阁或四合院,西方宫廷有喷泉、雕塑或民居花园、洋房等)。

城市化一轮复习 (2)

城市化一轮复习 (2)
3.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策略 (1)发展低污染的 节能建筑 和 绿色交通 ,减少 城市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 自然景观 保持协调,建
立一种良性循环。
两大高频考点:1、世界城市化进程
2、城市化问题及解决措施
高频考点一:世界城市化进程 世界城市化进程应该从以下两个 方面加以分析: 1、时间变化
(2)不仅给人们带来了 聚落形态 的变化,还带来
价值观念 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等的巨大变化,
它是一个地区 社会进步
的必然结果,是 社会经济发展
的表现。
紧扣课本,夯实基础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1.特点:其变化曲线为一条稍被拉平的 曲线。 “S”形
2、表现: (1)发达国家: 后期成熟 初期或中期加速阶段 (2)发展中国家:
(
)
答案:B
(2)解决漫画所反映问题的合理措施是 ( )
A.建设新城区,扩大城市规模
B.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削弱城市热岛效应 C.研制新型制冷设备,减少氟氯烃化合物排放
D.建设卫星城,分散城区的人口与工业
答案:D
[习题1]
(2010·北京高考)下图为中国某平原
城市地区7月地表平均温度分布图。读图,回答 (1)~(2)题。
高频考点二:城市化问题及对策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 表现在环境污染方面,另外还会 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典型的城 市化问题如下:
1、主要的城市环境问题 (1)大气污染
(2)城市水污染
(3)固体垃圾污染
(4)噪声污染
(5)住房紧张、交通拥挤、 就业困难、治安混乱
爸爸说还是 去郊区住爽
高频考点二:城市化问题及对策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不合理的城市化改变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1) 生物多样性 减少。 (2)水质、水量和 地下水运动 发生变化。 (3)废渣影响城市 土地质量 。 (4)出现 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 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高中地理高考一轮复习-第7章 第2讲 城市化

高中地理高考一轮复习-第7章 第2讲 城市化
必考部分 第七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2讲 城市化
研析高考·明规律 研清教材·固基础 研析考点·破疑难 研透技法·提素养
返回导航
研析高考·明规律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课程标准
考情统计
命题分析
1.以示意图、地理统计图表
2021·山东,1~2题 为背景,考查城市化的进程、
运用资料,说明不
(D)
A.城市总人口数量持续减少 B.人口由边缘区向核心区集聚
C.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改善 D.城市对人口迁入的拉力下降
(2)从Ⅲ到Ⅳ阶段过程中
(C)
A.城市规模持续扩大
B.郊区城市化水平提高
C.新兴产业不断兴起
D.城市居住环境恶化
第七章 城市与城市化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解析] 第(1)题,都市区由都市核心区和都市边缘区组成,由图可 知,Ⅱ阶段都市区人口数量仍在增加,但人口增长速度由变慢到停止增 长,都市边缘区人口增长率为正值且由变大再变小(都市边缘区人口数量 仍在增加且人口增长速度由变快再变慢),都市核心区人口增长率由正值 变为负值,即都市核心区人口数量由增加变为减少,这说明城市发展到 第Ⅱ阶段,因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地价昂贵等问题,都市区 及都市核心区对人口迁入的拉力下降,城市边缘区对人口迁入的拉力先 变大再变小,因都市区人口增长率为正值,城市人口数量仍继续增加; 因都市核心区对人口迁入的拉力下降,人口不会由边缘区向核心区集 聚;因都市区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城市环境质量不会得到改善。
返回导航
①时间变化
阶段
特点
A: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B:中期阶段 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很多城市化问题 C: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城市化(知识精讲+思维导图+对点专练)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城市化(知识精讲+思维导图+对点专练)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复习知识
(2019年江苏卷)2018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 旨在将其培育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地处 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面积17.5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138.4万人,城市化率 达69.3%,目前已拥有呼和浩特、包头两座大城市和鄂尔多斯、榆林两座中等城市, 有世界最大的稀土矿床以及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石墨、铁矿等矿产资源。 读“呼包鄂榆城市群概况图”,和“呼包鄂榆城市群演化示意图”,回答问题。
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 能源;重化工;冶金;纺织;农畜产品加工

录 02 核 心 突 破
CONTENTS
核心问题一
Problem exploration I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复习知识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区域工业 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时间 表现 成因
3.空间地域利用方式变化带来的影响
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郊区农业用地将转化为城 镇用地,将增加城镇用地和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并带 来郊区农民就业方式、农业生产结构等的转化。
核心问题四 “大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Problem exploration4
人口密集 就业困难 环境恶化 交通拥挤 住房紧张 社会不安定
9. 21世纪初苏州市建设用地主要
D.水域
(2020福建福州期末)读江苏省苏州市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 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统计表,完成下面两题。
20世纪80年代
耕地
林地 建设用地 水域
合计
耕地
23.96
2.10
2.09
3.41
31.56

专题13 城市与城市化-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解析版)

专题13 城市与城市化-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讲精练(解析版)

专题13 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和特点(1)形成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集聚效应。

通过集聚效应,功能区逐渐形成。

(2)特点①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①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主要的城市功能区现分化知识点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城市功能区在空间的分布与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具有代表性的三种模式是同心圆模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因素(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在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影响租金高低的因素是: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①距市中心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商业、住宅和工业的付租能力随空间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趋势①交通通达度:一般来说,交通通达度越好,地租越高。

城市内不同区位土地的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2)社会因素:包括收入状况、知名度和因种族宗教、人种的聚居等;①收入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①知名度对于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①种族因素对住宅区分化的影响也很大(3)历史文化;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可继承和改造;①城市早期的土地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在的功能分区。

①城市的发展和更新要考虑继承和保持原有特色。

①城市的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原有的功能分区现在也可能完全改变。

城市化知识复习2

城市化知识复习2

第二产业
城市人口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练习8】读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我国目前城市化正处于 大城市化 和 郊区城市化 阶段,结果是 使城市得规模不断扩大。 2)阶段Ⅱ中,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城市中心区地价昂贵; 环境污染严重。
【高考真题】某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快速推进,环境问 题日益突出。根据所给资料,结合知识,回答:
2、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
3、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 4、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 5、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 6、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练习13】工业化率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城市化 率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读 右图(中国和日本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 比较),回答问题。 1)图中表示中国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 日本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曲线依次是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③④①② 2)中、日两国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分析错误的是 A.中国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 B.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过程而发生的现象 C.中国工业化水平高于日本 D.中国城乡发展差别比日本大
主要表现 环 境 质 量 下 降 成因 危害 整治措施
大气 环境
水 污染 固体 垃圾 污染
居民燃煤等排出的烟 尘,工矿排放的烟气,交 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 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工业生产发展、建设 规模苦熬大、居民消 费水平提高,产生大 量垃圾
使城市环境质量日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 益下降,危害人体 较重的企业,实行集 健康 中供暖,建隔离带
A. 天然调蓄能力强 C.下垫面透水能力好 B.城市热岛效应 D.植被覆盖率降低

新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专题十一城市与城市化课件(共54页)

新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专题十一城市与城市化课件(共54页)

考点梳理
考点一 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基础导学
1. 城市与城市区位
(1)城市 ①含义:城市是1 人口 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2 非农业 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 3 经济 、文化中心。 ②特点:人口和4 产业活动 密集、生产效率和5 经济效益 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
发展趋势
城市化速度大大放慢,甚至停止;一些大城市中心区 人口向郊区移动,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
合理性问题
农业现代化使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相对合理
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许多社会问 题
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生的问题 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 环境质量下降 城市交通问题 城市住宅问题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 城市化推进很快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 通拥挤、住房紧张、环 境恶化等问题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 象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国 家
发达国家 城市化起步 早(自产业革命开始)
目前水平 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
发展中国家 晚(自“二战”结束后开始) 较低,城市人口比重不足40%
(2)交通通达度与城市功能用地的关系 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地租越高;交通通达度越差,土地价格、地租越低。具体如图所示:
①市中心(O处):因有多条道路穿过,通达度最高,故地租最高,形成地租最高峰,一般为商业用地。②从 市中心延伸出来的主要公路(如OA、OB、OC、OD、OE、OF)两旁、公路交会处(如图中A、B、C、D、 E、F处):通达度高,地租高,形成地租次高峰,多为商业用地。 ③城市外环路及公路干线两侧(如图中G点):通达度较高,地租较高,一般为住宅用地。

高一地理城市化知识点复习

高一地理城市化知识点复习

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4、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5、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商业付租能力AB 住宅付租能力BC工业付租能力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6、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高中地理城市化知识点复习(三)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或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

4、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2022公需课-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复习题

2022公需课-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复习题

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1.国际上,伴随工业革命,最先发展起来城市化的国家是()。

[ 单选题:10 分]A 英国B 美国C 中国D 日本您的答案:A 回答正确2.我国城市化的根本特征是()。

[ 单选题:10 分]A 合理、有效的利用有效资源,走城市现代化道路B 城乡协调发展,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道路C 大力发展城市地产经济,带动经济增长D 城乡逐步统一发展,走城市化经济社会道路您的答案:B 回答正确3.现代化城市最基本的条件是()。

[ 单选题:10 分]A 具有现代化的居住条件和环境配备,充分满足城市人口的各种不同居住需求B 具有现代化的生产力和先进合理的经济社会空间结构,满足现代化发展进程的需求C 具有现代化的公共交通体系、道路体系以及各种交通设施,充分满足城市各种交通需求D 具有丰富的城市文化和优美的城市环境,充分体现城市现代化的形象和文化元素您的答案:C 回答正确4.()是城市规划的精髓。

[ 单选题:10 分]A 协调统一B 合理规划C 快速发展D 统筹兼顾您的答案:D 回答正确5.现在国际上一般是()来表示城市化发展的程度。

[ 单选题:10 分]A 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楼宇数量占其总楼宇数量的比例B 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人口数量占其总人口数量的比例C 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企业数量占其总企业数量的比例D 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收入占其总经济收益的比例您的答案:B 回答正确6.()是现代化城市的基本条件。

[ 单选题:10 分]A 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先进合理,并相互有机的结合B 人口结构、城乡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先进合理,并相互有机的结合C 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和空降结构的先进合理,并相互有机的结合D 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先进合理,并相互有机的结合您的答案:B 回答正确7.我国城市发展的各种规划之间缺乏必须的合作与协调,体现在()。

[ 多选题:10分 ]A 缺乏系统的认识B 产业结构的雷同C 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D 城镇的体系不协调您的答案:BCD 回答正确8.我国重化工业的布局需要注意的问题有()。

地理高考一轮复习城市化专项练习(含解析)

地理高考一轮复习城市化专项练习(含解析)

地理高考一轮复习城市化专项练习(含解析)城镇化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以下是地理2021年高考一轮复习都市化专题练习,请考生及时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1.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都市进展一样规律的是()【答案】A【解析】A图显示出都市规模扩大,都市数量增加,最后显现卫星城甚至形成都市群,符合区域内都市进展的一样规律。

2.在都市化过程中()A.都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连续上升B.劳动力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逐步转移C.都市数目增多,规模缩小D.都市数目减少,规模扩大【答案】A【解析】在都市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逐步转移。

(2021山西太原高一期末检测)读农民工回流地点选择的推力、拉力示意图,完成3~4题。

3.在农民工回流的推力和拉力中()A.拉力Ⅰ可能表示较好的医疗卫生条件B.拉力Ⅱ可能表示完善的基础设施C.推力可能表示环境质量日趋恶化D.推力可能表示高昂的生活成本4.农民工回流对都市产生的阻碍是()A.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进展B.促进了都市化水平的提高C.缓解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D.显现劳动力供应紧张的状况【答案】3.D 4.C【解析】第3题,尽管县镇、农村的生活水平、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条件与过去相比得到了改善,但与都市相比仍没有优越性,因此这并不是导致农民工回流的拉力,故A、B选项错误;经济因素是导致人口迁移的要紧因素,故排除C选项;由于都市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优于农村,大量的乡村人口向都市迁移,但随着经济的进展,都市住房、子女教育等生活成本提高,使这些农民工在都市生活的压力增大,导致农民工回流,D选项正确。

第4题,农民工由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在都市要紧从事工厂流水作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等,因此农民工回流可能导致这些产业受阻碍,使其显现用工荒现象,但可不能阻碍高新技术产业的进展,而且农民工回流与对劳动力需求大的产业外迁等有专门大关系,因此A、D错误;农民工回流可不能促进都市化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还会阻碍都市化水平的提高,因此B错;都市人口减少,会使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都市问题得以缓解和改善,C正确。

市政学重点复习简答题

市政学重点复习简答题

市政学重点复习简答题市政学重点复习简答题1 城市化的特点?P39答:⼀、城市化的发动与发展以政府为主导。

中国的城市化是政府为主导型,这是与其他国家最主要的区别。

中国的这种政府主导型城市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城市的建⽴和发展受政府控制,形成政治中⼼、经济中⼼与⾏政中⼼三位⼀体的地市体系。

(2)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受政府控制。

(3)城市化初始阶段的资⾦积累以政府政策为保障。

(4)城市化速度受政府调控。

⼆、中国的城市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破产和城乡之间的尖锐对⽴⽽展开的三、中国城市化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四、农村剩余劳动⼒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五、⼈⼝的⾼增长量是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城市结构的优化(城市功能结构的合理化基本途径)?P54答:城市功能的优化,是指在⼀定区域范围内,在现有社会经济技术和资源条件下,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城市功能的发展规律,调整原有城市功能中的不合理部分,建⽴合理的城市结构和⾼效的城市功能运得⽅式,以取得较⾼的城市社会经济效益。

基本途径:第⼀、实现以市场中⼼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多元化发展第⼆、因势利导地确定和发展城市的主导功能第三、增强城市外部功能,完善城市内部功能。

3、经济区的运⾏必须坚持的原则?P79答:第⼀、经济开放、横向联合的原则。

⼀⽅⾯,经济区成员内部必须是互相开放的,⽽且经济区的对外交往也必须是完全开放的,不排除新成员的加⼊和区外要素的加⼊。

第⼆、平等竞争,利益共享的原则。

经济区必须根据平等、互利、⾃愿的原则组织起来。

第三、依托中⼼、统⼀规划的原则。

经济区必须以⼀个或⼏个⼤中型城市为中⼼,它们既与区内城乡有着传统的密切联系,⼜与区外的地域存在频繁的经济交往,要充分发挥经济区中⼼城市的先导作⽤和⽰范效应。

第四、⽣态独⽴、突出特⾊的原则。

每⼀个经济区在⽣态环境上应该是⼀个相对独⽴的系统,以便把⽣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统⼀起来。

第五、区域协调、优势互补的原则。

(中图版)2020高考总复习 地理:第2讲 城市化

(中图版)2020高考总复习 地理:第2讲 城市化

第2讲城市化最新考纲核心素养定位考情报告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1.了解城市化的表现及城市化的过程。

(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或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3.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针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1.以区域图或模式图为背景,考查城市化问题,考查频度高,考查形式主要为选择题。

2.与城市人口流动、城市内涝等实际问题相结合,考查读图能力、信息提取及整合能力,考查频度较高,考查形式多为综合题。

[梳理知识体系][再现基础知识]一、城市化及城市化进程1.城市化的动力和表现(1)城市化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如下所示:特别提醒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成为城市人口是城市化的主要表现之一。

但是发达国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而产生的,而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则主要是因农村人口增长过多过快产生的。

因此,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并不是城市中二、三产业迅猛发展的真实反映。

(2)城市化的表现结合下图,归纳城市化的表现。

城市化表现具体表现人口的集中过程(丁乡村→甲城市)城市人口总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镇数量增加,城镇密度加大;每个城镇的规模扩大地域的转换过程(乙乡村→乙城市新区;丙乡村→丙城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农业用地发展为城区;城市用地功能进一步分化;土地景观发生较大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伴随经济结构变化,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读下图,填表并回答问题。

(1)阶段和特点阶段特点A: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B:中期阶段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很多城市化问题C: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2)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晚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晚(20世纪中叶以来) 原因工业化早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目前速度快慢趋缓(甚至停滞) 快原因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城市人口比重大小大(70%以上) 小(不到40%)原因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所处阶段C阶段A阶段和B阶段城市化表现及原因表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发展不合理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特别提醒发达国家城市化一般经历了如下过程:【疑难辨析1】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的区别是什么?提示前者主要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百分比越高,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

2024届全国高考(统考版)地理复习好题专项(城市与城市化)练习(附答案)

2024届全国高考(统考版)地理复习好题专项(城市与城市化)练习(附答案)

2024届全国高考(统考版)地理复习好题专项(城市与城市化)练习一、选择题[2023ꞏ浙江绍兴模拟]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能有效反映城市建设与发展状况,下表为长沙市部分片区1990~2019年城市部分建设用地贡献率表(单位:%)。

据此完成1~2题。

1.甲、乙、丙分别代表的城市建设用地类型是()A.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B.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C.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居住用地D.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2.岳麓片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贡献率偏高,与其相关性最密切的是()A.政府机关集中B.高等院校众多C.交通用地为主D.休憩绿地广阔[2023ꞏ安徽六安测试]都市会展业为全球型新兴行业,该行业包含上游的会展公司、中游的场馆、下游的会展服务配套产业等部分。

上海依托大型会展场馆等设施,举办大型会展、节事活动,促进了城市空间的发展与变化。

下图示意2020年上海会展企业密度分布。

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会展业空间密集区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A.政策扶持B.土地租金高C.人口素质高D.经济活动频繁4.高密度会展区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是()A.提升商业区的价值B.促进住宅区的扩建C.减少城市绿地的面积D.利于工业区的集聚[2023ꞏ陕西省丹凤高三测试]始建于百余年前的某城市位于9°N,下图示意该市多年平均气候资料。

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描述符合该城市特点的是()①炎热草都 ②热带春城③富氧大都 ④温润山宫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6.该城市吸引人口定居的自然条件是()A.光照充足B.降水丰富C.海拔较高D.土壤肥沃[2023ꞏ浙江金华模拟]建设用地爬坡是指通过平整和梯化改造坡地进行城乡建设的过程,在空间上表现为建设用地向坡度大的地区发展。

下图是中国四大地区平均建设用地爬坡指数(指数越大表示建设用地爬坡程度越强烈)与上限坡度图。

据此完成7~8题。

7.属于西部地区的是()A.甲B.乙C.丙D.丁8.乙地区建设用地上限坡度较高的原因是()A.城市化水平高B.城市化发展快C.地形条件复杂D.社会经济发展快[2023ꞏ全国高三专练]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我国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式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

高考一轮复习城市和城市化综合训练

高考一轮复习城市和城市化综合训练

高考一轮复习城市和城市化综合训练特色小镇是指有效集合了新型城镇化发展区、特色产业和旅游景区的地域类型,建设特色小镇可以疏解过度发展的大城市的某些功能。

浙江省是我国首个建设特色小镇的省份,现有海宁皮革时尚小镇、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等23个国家级特色小镇,是全国最多的省份之一。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城市功能疏解,正确的举措是A. 加快城市新区建设,迁出污染企业B. 严格审批程序,合理控制城市规模C. 优化产业结构,适度产业转移D. 建设特色小镇,规划其为住宅区2.浙江省的特色小镇A. 由乡镇发展而成,是农村的一部分B. 独立于城市和乡镇,有特色产业的小城镇C. 由小城市发展而成,是城市的一部分D. 承接大城市产业转移,以旅游业为主的小城镇3.浙江省特色小镇众多,主要原因是A. 自然条件优越B. 人口众多、素质高C. 国家政策优惠D. 特色产业占比高【答案】1.C2.B3.D【解析】1.建设特色小镇可以疏解过度发展的大城市的某些功能,城市功能疏解,疏解的是过度发展的某些功能,不是加快城市新区建设,迁出污染企业,A错。

不仅是合理控制城市规模,B错。

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适度产业转移,C对。

城市基本功能区是住宅区,不是要建设新城区,规划为住宅区,D错。

2.建设特色小镇可以疏解过度发展的大城市的某些功能,属于城市的一部分,A错。

浙江省的特色小镇是独立于城市和乡镇,有特色产业的小城镇,B对。

特色小镇是指有效集合了新型城镇化发展区、特色产业和旅游景区的地域类型,不是由小城市发展而成,C错。

不是以旅游业为主的小城镇,D错。

3.浙江省特色小镇众多,主要原因是特色产业占比高,D对。

自然条件优越,人口众多及素质高,国家政策优惠不是特色小镇形成的主要原因,A、B、C错。

英国伦敦东部三英里泰晤士河沿岸的道克兰地区原来是繁忙的码头,随着其货运需求的降低,港口逐渐衰落。

伦敦的老城金融城地区虽早已经成为世界最著名的金融中心,但其很多建筑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金融业办公条件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化专题复习
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城市
材料一:唐朝时期,帝国都城长安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约有居民200万。

宋朝时期,中国是世界上城市文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在13世纪末,南宋都城杭州居民人数超过100万。

他们支撑着数以百计的饭店、旅馆、茶馆、妓院、乐坊、戏院、娱乐会所、园林、市场、作坊,以及专门经营丝绸、珠宝、瓷器、漆器及其它商品的商铺。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见,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大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唐宋城市的不同特点。

材料二: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

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

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

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文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重镇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

(12分)
材料三: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经过的交通要地兴起了一座座繁盛的城镇。

子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向西,敦煌、楼兰、龟兹等,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丝绸之路上。

唐宋时期,海上“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

除早已发展起来的广州之外,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扬州、登州(今蓬莱)等都繁盛一时。

各港口城市“蕃客”(来自波斯、阿拉伯、印度和欧洲各国的客商)云集,船舶数不胜数,货物堆积如山。

(3)结合以上内容和所学知识总结推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因素(一)中国古代城市
(2)特点: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6分)
背景:江南地区农副业迅速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 6 分)(3)政治中心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商品经济的发展
对外贸易和交通的繁荣发达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农民人身依附减轻等
(二)中国近代城市
材料一: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较大的发展。

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

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无力吸引多数游民无产者。

“外国商品来得愈多,制造游民无产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国工业发达愈慢,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

(12分)
材料二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0万人,到1893年增至2350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为6.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般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摘自皮明麻《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材料三时至今日,农村破产,日益激烈,农民痛苦,日益深刻,各乡村普遍出现了一种杌枸不安的现象。

农民莫不纷纷离村,徙居城市。

——摘自董汝舟《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检讨》[来源:学|科|网]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6分)
材料四:《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农村和城市人口统计表》
材料五: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

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

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1801年的15个增长到1891年的63个。

从1820年到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二等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

—摘编自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3)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发展的差异很大,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8分)
(二)中国近代城市
(1)特点: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近代工商业的推动;铁路等新式交通的影响;带有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

(6分)
影响:改变城市布局;成为列强商品、资本输出的基地;加速自然经济的瓦解;引起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6分)
(2)西方列强侵略下,通商口岸被迫开放;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小农经济日益破产,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6分)
(3)中国:列强经济侵略,近代工业发展缓慢,破产农民难以转化为产业工人。

(4分)
英国:工业化快速发展,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社会经济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4分) (三)中国现代城市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之时,全国城市人口只有5765万人,城市化水平仅为10.6%,不仅远远低于当时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28%,而且还低于当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平均水平16%。

材料二:1978——2000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3各,城市化水平由17.9%提高到36.1%。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

材料三:我国现有的663个建制市中有400多个缺水,其中100多个严重缺水。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较低,近70%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

改善人居环境,建设节约资源型、生态型城市成为实施城市化战略的主要任务之一。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从城市化的角度来观察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亦有“黄金发展”
或“矛盾凸现”,的双重表现。

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三)中国现代城市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推动。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乡镇企业推动了城市化发展。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及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2)角度①黄金发展:乡镇企业成为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重要途径;大批农民进城经商;形成了城市群的雏型,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城市
居民衣食住行等发生深刻变化或城市发展带动人民生活质量迅速提高。

(6分。

答对其中3点可给满分)
角度②“矛盾凸现”:城市化进程加快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差距;城市面临资源、环境、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巨大压力(6分,言之有理皆可给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