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数学 第二章 平面向量 第五节 平面向量应用举例(第二课时)示范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4
2019_2020学年高中数学第二章平面向量2.1.1向量的概念学案新人教B版必修4
2.1.1 向量的概念1.了解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2.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两个向量相等的含义. 3.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1.向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1)向量: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 (2)向量的表示方法2.与向量有关的概念(1)零向量:长度等于零的向量,记作0. (2)向量共线或平行基线:通过有向线段AB →的直线,叫做向量AB →的基线.如果向量的基线互相平行或重合,则称这些向量共线或平行.共线向量的方向相同或相反.向量a 平行于b ,记作a ∥b .(3)相等向量:两个向量a 和b 同向且等长,即a 和b 相等,记作a =b . (4)向量的长度(模)如果AB →=a ,那么AB →的长度表示向量a 的大小,也叫做a 的长(或模),记作|a |. 3.用向量表示点的位置任给一定点O 和向量a (如图),过点O 作有向线段OA →=a ,则点A 相对于点O 的位置被向量a 所唯一确定,这时向量OA →常叫做点A 相对于点O 的位置向量.1.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向量的模是一个正实数.( ) (2)向量就是有向线段.( ) (3)向量AB →与向量BA →是相等向量.( )(4)两个向量平行时,表示向量的有向线段所在的直线一定平行.( ) (5)零向量是最小的向量.( )答案:(1)× (2)× (3)× (4)× (5)× 2.已知向量a 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也可以用MN →表示 B .方向是由M 指向N C .起点是M D .终点是M 答案:D3.如图,在⊙O 中,向量OB →、OC →、AO →是( )A .有相同起点的向量B .共线向量C .模相等的向量D .相等的向量 答案:C4.若A 地位于B 地正西方向5 km 处,C 地位于A 地正北方向5 km 处,则C 地相对于B 地的位移是________.解析:如图所示C 地相对于B 地的位移是西北方向5 2 km.答案:西北方向5 2 km向量的概念[学生用书P34]下列关于向量的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①起点相同,方向相同的两个非零向量的终点相同;②起点相同,长度相等的两个非零向量的终点相同;③两个平行的非零向量的方向相同;④两个共线的非零向量的起点与终点一定共线.A .3B .2C .1D .0【解析】 起点相同,方向相同的两个非零向量若长度不相等,则终点不相同,故①不正确;起点相同,长度相等的两个非零向量的终点不一定相同,其终点在一个圆上,故②不正确;两个平行的非零向量的方向相同或相反,故③不正确;两个共线的非零向量的起点与终点不一定共线,所对应的直线可能平行,故④不正确.【答案】 D对于概念性题目,关键把握好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正确理解向量共线、向量相等的概念,清楚它们的区别与联系.给出下列几种说法:①若非零向量a 与b 共线,则a =b ; ②若向量a 与b 同向,且|a |>|b |,则a >b ; ③若两向量有相同的基线,则两向量相等. 其中错误说法的序号是______.解析:①错误.共线向量是指向量的基线互相平行或重合,其方向相同或相反,所以共线向量未必相等.②错误.向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不能比较大小.③错误.两向量有相同的基线表示两向量共线(或平行),但两向量的大小和方向都不一定相同.答案:①②③向量的表示[学生用书P34]一辆汽车从A 点出发向西行驶了100千米到达B 点,然后又改变方向向北偏西40°走了200千米到达C 点,最后又改变方向,向东行驶了100千米到达D 点.(1)作出向量AB →,BC →,CD →; (2)求|AD →|.【解】 (1)如图所示.(2)由题意,易知AB →与CD →方向相反, 故AB →与CD →共线, 即AB ∥CD . 又|AB →|=|CD →|,所以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AD →|=|BC →|=200(千米).用有向线段表示向量的步骤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纸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画出下列向量.(1)|OA →|=3,点A 在点O 正西方向;(2)|OB →|=32,点B 在点O 北偏西45°方向; (3)|BC →|=6,点C 在点B 正东方向. 解:(1)(2)(3)如图:相等向量与共线向量[学生用书P35]如图所示,O 是正六边形ABCDEF 的中心,且OA →=a ,OB →=b ,OC →=c .(1)与a 的长度相等,方向相反的向量有哪些? (2)与a 共线的向量有哪些?(3)请一一列出与a ,b ,c 相等的向量.【解】 (1)与a 的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反的向量有OD →,BC →,AO →,FE →. (2)与a 共线的向量有EF →,BC →,OD →,FE →,CB →,DO →,AO →,DA →,AD →.(3)与a 相等的向量有EF →,DO →,CB →;与b 相等的向量有DC →,EO →,FA →;与c 相等的向量有FO →,ED →,AB →.相等向量与共线向量的判断(1)如果两个向量所在的直线平行或重合,那么这两个向量是共线向量. (2)共线向量不一定是相等向量,但相等向量一定是共线向量.(3)非零向量共线具有传递性,即向量a ,b ,c 为非零向量,若a ∥b ,b ∥c ,则可推出a ∥c .[注意] 对于共线向量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判断,要注意直线平行或重合两种情况.如图所示的▱ABCD ,OA →=a ,OB →=b .(1)与OA →的模相等的向量有多少个? (2)与OA →的模相等且方向相反的向量有哪些? (3)写出分别与OA →、AB →共线的向量.解:(1)与OA →的模相等的向量有OC →,AO →,CO →三个向量. (2)与OA →的模相等且方向相反的向量为OC →,AO →.(3)与OA →共线的向量有AO →,AC →,OC →,CO →,CA →;与AB →共线的向量有DC →,CD →,BA →.1.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但不能比较大小,向量的模是数量,可以比较大小.对于一个向量,只要不改变它的大小和方向,是可以任意平行移动的.2.平行(共线)概念不是平面几何中平行线概念的简单移植,这里的平行是指方向相同或相反的一对向量,它与长度无关,与是否在一条直线上无关.向量平行与直线平行的区别1.直线的平行具有传递性,即a ∥b ,b ∥c ⇒a ∥c .2.向量的平行不具有传递性,即若a ∥b ,b ∥c ,则未必有a ∥c ,因为若b =0,它与任意向量共线,故a ,c 两向量不一定共线.1.下列物理量:①速度;②位移;③力;④加速度;⑤路程;⑥密度.其中不是向量的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解析:选B.由于速度、位移、力、加速度都是由大小和方向确定,具备了向量的两个要素,所以是向量;而路程、密度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所以不是向量.故选B.2.下列关于零向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零向量是没有方向的向量 B .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 C .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 D .零向量只能与零向量相等解析:选A.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是有方向的.3.如图,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AB →|=________;|CD →|=________;|EF →|=________.解析: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B →|=32,|CD →|=26, |EF →|=2 2. 答案:3 226 2 24.在四边形ABCD 中,若AB →∥CD →,且|AB →|≠|CD →|,四边形ABCD 为________. 解析:由题意可知,对边AB 与CD 平行且不相等,故四边形ABCD 为梯形.答案:梯形, [学生用书P103(单独成册)])[A 基础达标]1.下列命题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 ①单位向量都共线; ②长度相等的向量都相等; ③共线的单位向量必相等; ④与非零向量a 共线的单位向量是a |a|. A .3 B .2 C .1D .0解析:选D.根据单位向量的定义,可知①②③明显是错误的,对于④,与非零向量a 共线的单位向量是a |a|或-a|a|,故④也是错误的. 2.若a 为任一非零向量,b 的模为1,给出下列各式: ①|a |>|b |;②a ∥b ;③|a |>0;④|b |=±1. 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④ B .③ C .①②③D .②③解析:选B.①中,|a |的大小不能确定,故①错误;②中,两个非零向量的方向不确定,故②错误;④中,向量的模是一个非负实数,故④错误;③正确.选B.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a 与b 平行,b 与c 平行,则a 与c 一定平行B .终点相同的两个向量不共线C .若|a|>|b|,则a>bD .单位向量的长度为1解析:选D.A 中,因为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平行,若b =0,则a 与c 不一定平行.B 中,两向量终点相同,若夹角是0°或180°,则两向量共线.C 中,向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不可以比较大小.4.若|AB →|=|AD →|且BA →=CD →,则四边形ABCD 的形状为( ) A .正方形B .矩形C .菱形D .等腰梯形解析:选C.由BA →=CD →,知AB =CD 且AB ∥CD , 即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 又因为|AB →|=|AD →|, 所以四边形ABCD 为菱形.5.如图,在正六边形ABCDEF 中,点O 为其中心,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AB →=OC → B .AB →∥DE → C .|AD →|=|BE →|D .AD →=FC →解析:选D.由题图可知,|AD →|=|FC →|,但AD →、FC →不共线,故AD →≠FC →,故选D. 6.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O 为其中心,则|OA →|=________.解析:因为正方形的对角线长为22, 所以|OA →|= 2. 答案: 27.给出下列三个条件:①|a |=|b |;②a 与b 方向相反;③|a |=0或|b |=0,其中能使a ∥b 成立的条件是________.解析:由于|a |=|b |并没有确定a 与b 的方向, 即①不能够使a ∥b 成立; 因为a 与b 方向相反时,a ∥b , 即②能够使a ∥b 成立; 因为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共线, 所以|a |=0或|b |=0时,a ∥b 能够成立.故使a ∥b 成立的条件是②③. 答案:②③8.已知A ,B ,C 是不共线的三点,向量m 与向量AB →是平行向量,与BC →是共线向量,则m =________.解析:因为A ,B ,C 不共线, 所以AB →与BC →不共线. 又m 与AB →,BC →都共线, 所以m =0. 答案:09.在如图的方格纸(每个小方格的边长为1)上,已知向量a .(1)试以B 为起点画一个向量b ,使b =a ;(2)画一个以C 为起点的向量c ,使|c |=2,并说出c 的终点的轨迹是什么. 解:(1)根据相等向量的定义,所作向量b 应与a 同向,且长度相等,如图所示.(2)由平面几何知识可作满足条件的向量c ,所有这样的向量c 的终点的轨迹是以点C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如图所示.10.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 中,AB →=DC →,N 、M 分别是AD 、BC 上的点,且CN →=MA →.求证:DN →=MB →.证明:因为AB →=DC →, 所以|AB →|=|DC →|且AB ∥CD , 所以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DA →|=|CB →|且DA ∥CB .同理可得,四边形CNAM 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CM →=NA →. 所以|CM →|=|NA →|, 所以|MB →|=|DN →|, 又DN →与MB →的方向相同, 所以DN →=MB →.[B 能力提升]11.在菱形ABCD 中,∠DAB =120°,则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与AB →相等的向量只有一个(不含AB →) B .与AB →的模相等的向量有9个(不含AB →) C .BD →的模恰为DA →模的3倍 D .CB →与DA →不共线解析:选D.两向量相等要求长度(模)相等,方向相同.两向量共线只要求方向相同或相反.D 中CB →,DA →所在直线平行,向量方向相同,故共线.12.如图所示,已知四边形ABCD 是矩形,O 为对角线AC 与BD 的交点,设点集M ={O ,A ,B ,C ,D },向量的集合T ={PQ →|P ,Q ∈M ,且P ,Q 不重合},则集合T 有________个元素.解析:以矩形ABCD 的四个顶点及它的对角线交点O 五点中的任一点为起点,其余四点中的一个点为终点的向量共有20个.但这20个向量中有8对向量是相等的,其余12个向量各不相等,即为AO →(OC →)、OA →(CO →),DO →(OB →),BO →(OD →),AD →(BC →),DA →(CB →),AB →(DC →),BA →(CD →),AC →,CA →,BD →,DB →,由元素的互异性知T 中有12个元素.答案:1213.某人从A 点出发向东走了5米到达B 点,然后改变方向沿东北方向走了102米到达C 点,到达C 点后又改变方向向西走了10米到达D 点.(1)作出向量AB →,BC →,CD →; (2)求向量AD →的模.解:(1)作出向量AB →,BC →,CD →,如图所示:(2)由题意得,△BCD 是直角三角形,其中∠BDC =90°,BC =102米,CD =10米,所以BD =10米.△ABD 是直角三角形,其中∠ABD =90°,AB =5米,BD =10米,所以AD =52+102=55(米).所以|AD →|=55米.14.(选做题)如图所示方格纸由若干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并在一起组成,方格纸中有两个定点A ,B ,点C 为小正方形的顶点,且|AC →|= 5.(1)画出所有的向量AC →;(2)求|BC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解:(1)画出所有的向量AC →,如图所示.(2)由第一问所画的图知,①当点C 位于点C 1和C 2时,|BC →|取得最小值12+22=5;②当点C 位于点C 5和C 6时,|BC →|取得最大值42+52=41.所以|BC →|的最大值为41,最小值为 5.。
2.5平面向量应用举例
ur G
|
,
分 的析 关绳 系子?受到的拉力大小FuFr 1与两绳子间的夹角θ
u ur
u ur
F1 F2
uur | F1
|
ur |G |
2
cos
2
ur G
2020/1/16
uu r
|G u r(4|)如20果0绳3N 子,的θ在最什大么承范受围力内为,绳|F 子1|才2 不0会0N 断u,r ?
关系?
D
C
结论:
A2C D2B 2(A2B A2D )
A
B
矩形两条对角线的平方和等于两条邻边平方和 的两倍。
探索:
平行四边形 ABCD中,以上关系是否
依然成立?
2020/1/16
结例1、论证:明平行四边形两条对角线的平方和等于两
条条邻邻边边平平方方和和的的两两倍倍。。
D
C
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3)问题的答案,即回到问题的初始状态,解释相关的物 理现象.
2020/1/16
如图所示,用两条成120º的等长的绳子悬 挂一个灯具,已知灯具的重量为10N,则每根 绳子的拉力是____1_0_N__.
120º
|
uur F1
|
ur |G |
2 cos
ur
2
G
2020/1/16
例艘4船.如从图A处,一出u条ur发河到的河两对岸岸平,已行知,河船的的宽速度度d=|5vur10| 01m0k,m 一/h, ,水流速度 |v2|2km/h,问行驶航程最短时,所用时间 是多少?(精确到0.1min)
F
由
200 2 cos
3
2
高中数学第二章平面向量向量应用举例例题与探究(含解析)
2.7 向量应用举例典题精讲例1用向量法证明平行四边形两对角线的平方和等于四条边的平方和。
思路分析:把平行四边形的边和对角线的长看成向量的长度,转化为证明向量长度之间的关系.基向量法和坐标法均可解决.答案:已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求证:|AC|2+|BD|2=2|AB|2+2|AD|2。
证法一:如图2—7—1所示,设AB=a, AD=b,∴AC=AB+AD=a+b,BD=AD-AB=b-a。
图2-7—1∴|AC|2=(a+b)2=a2+2a·b+b2,|BD|2=(b—a)2=a2-2a·b+b2。
∴|AC|2+|BD|2=2a2+2b2.又∵2|AB|2+2|AD|2=2|OB|2+2|OD|2=2a2+2b2,∴|AC|2+|BD|2=2|AB|2+2|AD|2,即平行四边形两对角线的平方和等于四条边的平方和.证法二:如图2—7-2所示,以A为原点,以AB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设A(0,0)、D(a,b)、B(c,0),∴AC=AB+AD图2—7-2=OB+OD=(c,0)+(a,b)=(a+c,b),BD=AD—AB=OD—OB=(a,b)-(c,0)=(a-c,b)。
∴|AC|2=(c+a)2+b2,|BD|2=(a-c)2+b2.∴|AC|2+|BD|2=2a2+2c2+2b2。
又∵2|AB|2+2|AD|2=2|OB|2+2|OD|2=2a2+2c2+2b2,∴|AC|2+|BD|2=2|AB|2+2|AD|2,即平行四边形两对角线的平方和等于四条边的平方和。
绿色通道:1。
向量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步骤:①建立平面几何与向量的联系,用向量表示问题中涉及的几何元素,将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②通过向量运算(有基向量法和坐标法两种),研究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③把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关系。
这是用向量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三步曲”.又简称为:一建二算三译;也可说成为:捡便宜(建算译)。
高一数学必修4课件:2-5平面向量应用举例
第二章
2.5
成才之路 ·数学 ·人教A版 · 必修4
[证明] c.
→ → → 如图所示,设CB=a,CA=b,AB=c,则a=b+
∴a2=(b+c)· a=a· b+a· ① c 又a与b的夹角为∠C,a与c的夹角大小等于∠B的大小, 故①式可化为:|a|2=|a||b|cosC+|a||c|cosB, 即|a|=|b|cosC+|c|cosB, 也即a=b cosC+c cosB.
第二章
2.5
成才之路 ·数学 ·人教A版 · 必修4
命题方向
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
用向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1)求力向量,速度向量常用的方法一:一般是向量几 何化,借助于向量求和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 (2)用向量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步骤: ①把物理问题中的相关量用向量表示; ②转化为向量问题的模型,通过向量运算使问题解决; ③结果还原为物理问题.
1 1 [答案] 10 -2
第二章
2.5
成才之路 ·数学 ·人教A版 · 必修4
新课引入 任何一种工具的发明,都是为了方便解决问题.蒸汽机 的发明推动了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 经济的发展,而网络的发明与发展则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和 地球村的形成.
第二章
2.5
成才之路 ·数学 ·人教A版 · 必修4
2.5
成才之路 ·数学 ·人教A版 · 必修4
→ → 1.若向量 OF1 =(1,1), OF2 =(-3,-2)分别表示两个力 → → → → F1 ,F2 ,则|F1 +F2 |为( A.(5,0) C. 5 )
识讨论力及角的关系.
第二章
2.5
成才之路 ·数学 ·人教A版 · 必修4
[解析]
第二章 平面向量应用举例
思路分析:由题目可获取以下主要信息: ①△ABC 的三个顶点坐标已知; ②D、E、F 分别为三边的中点. 解答本题可利用向量共线及垂直关系进行处理.
人教A版必修四· 新课标· 数学
版块导航
解:(1)由已知得点 D(-1,1),E(-3,-1),F(2,-2), 设 M(x,y)是直线 DE 上任意一点, → → → → 则DM∥DE.DM=(x+1,y-1),DE=(-2,-2). ∴(-2)×(x+1)-(-2)(y-1)=0, 即 x-y+2=0 为直线 DE 的方程. 同理可求,直线 EF,FD 的方程分别为 x+5y+8=0,x+y=0.
人教A版必修四· 新课标· 数学
版块导航
人教A版必修四· 新课标· 数学
版块导航
平面向量在平面几何中的应用 【例 1】 已知 Rt△ABC,∠C=90° ,设 AC=m,BC =n, 1 (1)若 D 为斜边 AB 的中点,求证:CD= AB; 2 (2)若 E 为 CD 的中点,连接 AE 并延长交 BC 于 F,求 AF 的长度(用 m,n 表示).
答案:B
人教A版必修四· 新课标· 数学
版块导航
4. 一艘船从 A 点出发以 2 3 km/h 的速度向垂直于对岸 的方向行驶,而船实际行驶速度的大小为 4 km/h,则河水的 2 km/h 流速大小为________.
解析:
由图可知 v 水=2 km/h.
人教A版必修四· 新课标· 数学
版块导航
答案:B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教A版必修四· 新课标· 数学
版块导航
3.用力 F 推动一物体 G,使其沿水平方向运动 s,F 与 垂直方向的夹角为 θ,则 F 对物体 G 所做的功为( ) A.F· cosθ s· B.|F|· sinθ |s|· C.|F|· cosθ s· D.|F|· sinθ s·
利用平面向量知识求解平面几何中的比例问题
例 题改 编 1 如 图 2所 示 ,平 行
C
四边形 ABCD中 ,点 E,F分别是 AD,
DC 边 上 的 点 ,DE = -AD,CF = A
- CD,AF与朋交与尸点,求筹与
图 2
的值 . 分析 本题利用平 面几 何 的知识 不容 易解 决 ,但利 用
解 设 A--g:n, :b,设 :A商 , :
A(一 +丢6),则 = + ,即 =n+A(一n+ )=
(1一A)口+ .
再令 = ,日9(1_A)n+ 6= ( 2+西),
所 以
2
’
… 知 ÷,
所 以, AP: 1 ,丽BP= .
例 题 改 编 2 如 图 3所 示 ,AABC
中,点 E,F分 别 是 AB,AC边 上 的 点 ,
面 几 何 问 题 的一 般 方 法 ,即所 谓 的 “三部 曲 ”: (1)建立平 面几何 与向量 的联系 ,用 向量 表示 问题 中涉
及的几何元素 ,将 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 向量 问题 ; (2)通过 向量运算 ,研 究几何元素之 间的关系 ,如距 离、
夹 角 等 问 题 ;
(3)把运算结果 “翻译”成几何关 系. 关于距离和夹 角的 问题 ,往往 通过 向量 的数 量 积 的运
平 面 上 选 取 两 个 适 当 的不 共 线 向 量 (两 个 足 够 ,这 是 平
面 向量 基 本 定 理保 证 的 )作 为 基 底 ,来 表 示 图 形 中 的 有 关 向
量.利用 与 共线,引入一个未知数,表示出a -g;把赢用
赢和 表示出来,再利用赢与齑 共线,再引入一个未知数.
主要探讨利用 向量知识解决 与 比例有关的问题. 例题 (教 材的例 2,本 文从方法
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最新目录(2020年整理).pptx
第一章 三角函数 1.1 任意角和弧度制 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1.4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5 函数 y=Asin(ωx+ψ) 1.6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第二章 平面向量
2.1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 2.2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2.3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2.4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2.5 平面向量应用举例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 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第三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3.1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 3.2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
选修 2-3
第一1章.计 1 分数类原加理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1.2 排列与组合 1.3 二项式定理
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1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 2.2 二项分布及其应用 2.3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 2.4 正态分布
必修 5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2 应用举例 1.3 实习作业
第二章 数列
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2.2 等差数列 2.3 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 2.4 等比数列 2.5 等比数列前 n 项和 第三章 不等式 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3.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3.3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 划问题 3.4 基本不等式
第三章 统计案例
3.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3.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选修 4-1
第一讲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 一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二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三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 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四 直角三角形的射影定理
【高中数学】平面向量的应用 典型例题课件 高一下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
+
.
×
+ ×
=
题型8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
典例8、[分析计算能力]在△ 中, = ∘ , = ,其面积为 ,则
++
等于(
+ +
A.
思路
B.
)
C.
D.
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分析计算,再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三角形进行
由余弦定理得
即 =
=
+
− = + − × = ,
++
,由于
+ +
=
=
=
.
的值;
(2)若 = , =
思路
,求△
的面积.
本题通过直观图形,利用正、余弦定理进行分析计算.(1)在△ 和△ 中,利用
正弦定理表示出和,从而运算求解比值.(2)直接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题型6 正、余弦定理在几何中的运用
.
典例6、[分析计算能力、观察记忆能力]如图,在△ 中,平分∠,且
− ,从而得
出角的值;(2)先利用余弦定理找出, 的关系,再利用基本不等式放缩,求出 +
的取值范围.
题型4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应用
典例4、[分析计算能力]在△ 中,角, , 的对边分别为, , ,且 +
( + ) − = .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人教B版必修4教学案:第二章 2.2 向量的分解与向量的坐标运算 Word版含答案
2.2.1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预习课本P96~98,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 (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内容是什么?(2)如何定义平面向量基底?(3)直线的向量参数方程式是什么?[新知初探]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1)定理如果e 1和e 2是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平行的向量,那么该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 ,存在唯一的一对实数a 1,a 2,使a =a 1e 1+a 2e 2.(2)基底把不共线向量e 1,e 2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记为{e 1,e 2}.a 1e 1+a 2e 2叫做向量a 关于基底{e 1,e 2}的分解式.[点睛] 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三点:①e 1,e 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②该平面内任意向量a 都可以用e 1,e 2线性表示,且这种表示是唯一的;③基底不唯一,只要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都可作为基底.2.直线的向量参数方程式已知A ,B 是直线l 上的任意两点,O 是l 外一点(如图所示),则对于直线l 上任意一点P ,存在唯一实数t (1-t );反之,对每一个实数t ,在直线l 上都有唯一的一个点P 与之对应.向量等(1-t )叫做直线l 的向量参数方程式,其中实数t 叫做参变数,简称参数.当t =12时,=12,此时P 点为线段AB 的中点,这是线段AB 中点的向量表达式.[点睛] 1.[小试身手]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任意两个向量都可以作为基底.( )(2)一个平面内有无数对不共线的向量都可作为表示该平面内所有向量的基底.( ) (3)零向量不可以作为基底中的向量.( ) 答案:(1)× (2)√ (3)√2.如图,向量e 1,e 2,a 的起点与终点均在正方形网格的格点上,则向量a 用基底e 1,e 2表示为( )A .e 1+e 2B .-2e 1+e 2C .2e 1-e 2D .2e 1+e 2答案:B3.设e 1,e 2是同一平面内两个不共线的向量,以下各组向量中不能作为基底的是( ) A .e 1,e 2 B .e 1+e 2,3e 1+3e 2 C .e 1,5e 2 D .e 1,e 1+e 2 答案:B4.设e 1,e 2为两个不共线的向量,若点O 是▱ABCD 4e 16e 2,则3e 2-2e 1=________.解析:3e 2-2e 1=12(6e 2-4e 1)=12(=12((答案不唯一)用基底表示向量[典例]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 b ,试用基底a ,b 表示AB ,BC .[解] 法一:由题意知,AO =OC =12AC =12a ,BO =OD =12BD =12b .所以AB =AO +OB =AO -BO =12a -12b ,BC =BO +OC =12a +12b ,法二:设AB =x ,BC =y ,则AD =BC =y ,又⎩⎪⎨⎪⎧AB +BC =AC , AD -AB =BD ,则⎩⎪⎨⎪⎧x +y =a ,y -x =b ,所以x =12a -12b ,y =12a +12b ,即AB =12a -12b ,BC =12a +12b .用基底表示向量的方法将两个不共线的向量作为基底表示其他向量,基本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运用向量的线性运算法则对待求向量不断进行转化,直至用基底表示为止;另一种是通过列向量方程或方程组的形式,利用基底表示向量的唯一性求解.[活学活用]如图,已知梯形ABCD 中,AD ∥BC ,E ,F 分别是AD ,BC 边上的中点,且BC =3AD ,BA =a ,BC =b .试以a ,b 为基底表示EF ,DF ,CD .解:∵AD ∥BC ,且AD =13BC ,∴AD =13BC =13b .∵E 为AD 的中点, ∴AE =ED =12AD =16b .∵BF =12BC ,∴BF =12b ,∴EF =BA +AB +BF =-16b -a +12b =13b -a ,DF =DE +EF =-16b +13b -a =16b -a ,CD =CF +FD =-(DF +FC )=-(DF +BF )=-⎝⎛⎭⎫16b -a +12b =a -23b .直线的向量参数方程式的应用[典例] 已知平面内两定点A ,B ,对该平面内任一动点C ,总有OC =3λOA +(1-3λ)OB (λ∈R ,点O 为直线AB 外的一点),则点C 的轨迹是什么图形?简单说明理由.[解] 法一:3λ+(1-3λ)=1且λ∈R ,结合直线的向量参数方程式可知点C 的轨迹是直线AB .法二:将已知向量等式两边同时减去OA ,得OC -OA =(3λ-1) OA +(1-3λ) OB=(1-3λ)( OB -OA ) =(1-3λ) AB ,即AC =(1-3λ) AB ,λ∈R ,∴A ,B ,C 三点共线,即点C 的轨迹是直线AB .直线的向量参数方程式的两方面应用(1)若A ,B ,C 三点共线,则有OC =x OA +y OB ,且x +y =1;(2)若OC =x OA +y OB ,且x +y =1,则有A ,B ,C 三点共线. [活学活用]在△ABC 中,D 为AB 上一点,若AD =2DB ,CD =13CA +λCB ,则λ=________.解析:法一:∵AD =2DB , ∴AD =23AB =23(CB -CA ).∵在△ACD 中,CD =CA +AD =CA +23(CB -CA )=13CA +23CB ,∴λ=23.法二:A ,B ,D 三点共线, 又∵C 在直线AB 外,则13+λ=1,∴λ=23.答案:23[典例] NC ,AM 与BN 相交于点P ,求AP ∶PM 与BP ∶PN .[解] e 1e 2,3e 2-e 1,BN =BC +CN 2e 1+e 2. ∵A ,P ,M 和B ,P ,N 分别共线,∴存在实数λ,μ=-λe 1-3λe 2,2μe 1+μe 2.(λ+2μ)e 1+(3λ+μ)e 2.2e 1+3e 2,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得⎩⎪⎨⎪⎧λ+2μ=2,3λ+μ=3, 解得⎩⎨⎧λ=45,μ=35.∴AP ∶PM =4∶1,BP ∶PN =3∶2.[一题多变]1.[变设问]a b ,试用a ,b解:由本例解析知BP ∶PN =3∶2CP =CN +NP =CN +25NB =b +25(―CB -CN )=b +45a -25b =35b +45a .2.[变条件]若本例中的点N 为AC 的中点,其它条件不变,求AP ∶PM 与BP ∶PN . 解:如图,设BM =e 1,CN =e 2,则AM =AC +CM =-2e 2-e 1,BN =BC +CN =2e 1+e 2. ∵A ,P ,M 和B ,P ,N 分别共线, ∴存在实数λ,μ使得AP =λAM =-λe 1-2λe 2,BP =μBN =2μe 1+μe 2.故BA =BP +PA =BP -AP =(λ+2μ)e 1+(2λ+μ)e 2. 而BA =BC +CA =2e 1+2e 2,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得⎩⎪⎨⎪⎧λ+2μ=2,2λ+μ=2, 解得⎩⎨⎧λ=23,μ=23.∴AP =23AM ,BP =23BN ,∴AP ∶PM =2,BP ∶PN =2.若直接利用基底表示向量比较困难,可设出目标向量并建立其与基底之间满足的二元关系式,然后利用已知条件及相关结论,从不同方向和角度表示出目标向量( 一般需建立两个不同的向量表达式),再根据待定系数法确定系数,建立方程或方程组,解方程或方程组即得.1.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中,P 是对角线AC (t -t =( )A .0B .1C .-1D .任意实数解析:选B P ,A ,C 三点共线,所以t +t -1=1,故t =1,故选B.2.设点O 是▱ABCD 两对角线的交点,下列的向量组中可作为这个平行四边形所在平面上表示其他所有向量的基底的是( )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③④解析:选B 寻找不共线的向量组即可,在▱ABCD3.若AD 是△ABC 的中线,a b ,则以a ,b ( )A.12(a -b ) B.12(a +b ) C.12(b -a ) D.12b +a解析:选B 如图,AD 是△ABC 的中线,则D 为线段BC 的中点,从=12(=12(a +b ).4.在矩形ABCD 中,O e 1e 2( ) A.12(e 1+e 2) B.12(e 1-e 2) C.12(2e 2-e 1) D.12(e 2-e 1)解析:选A 因为O 是矩形ABCD e 1e 2,=12=12(e 1+e 2),故选A.5.(全国Ⅰ卷)设D 为△ABC ( )ABCD解析:选A=-136.已知向量a ,b 是一组基底,实数x ,y 满足(3x -4y )a +(2x -3y )b =6a +3b ,则x -y的值为______.解析:∵a ,b 是一组基底,∴a 与b 不共线, ∵(3x -4y )a +(2x -3y )b =6a +3b ,∴⎩⎪⎨⎪⎧ 3x -4y =6,2x -3y =3,解得⎩⎪⎨⎪⎧x =6,y =3,∴x -y =3. 答案:37.已知e 1,e 2是两个不共线向量,a =k 2e 1+⎝⎛⎭⎫1-5k2e 2与b =2e 1+3e 2共线,则实数k =______.解析:由题设,知k22=1-5k23,∴3k 2+5k -2=0,解得k =-2或13.答案:-2或138.如下图,在正方形ABCD a b c ,则在以a ,b 为基底______,在以a ,c ______.解析:以a ,c B 与A 重合,再由三角形法则或平行四边形法则即得.答案:a +b 2a +c9.如图所示,设M ,N ,P 是△ABCa b ,试用a ,b=13a -23b ,=-13b -23(a -b )=-23a +13b ,=13(a +b ).10.证明:三角形的三条中线共点.证明:如图所示,设AD ,BE ,CF 分别为△ABCa b .b -a .设G 在AD 上,且AG AD =23a +12(b -a )=12(a +b ).=12b -a .=13(a +b )-a =13b -23a=23⎝⎛⎭⎫12b -a∴G 在BE即G 在CF 上.故AD ,BE ,CF 三线交于同一点.层级二 应试能力达标1.在△ABC 中,点D 在BC a b 用基底a ,b 表示为( )A.12(a +b ) B.23a +13b C.13a +23b D.13(a +b )解析:选C+23(=13a +23b .2.在△ABC 中,M 为边BC 上任意一点,N 为AMλ+μ的值为( )A.12B.13C.14D .1解析:选A ∵M 为边BC 上任意一点,x +y =1) ∵N 为AM 的中点,=12x +12y ∴λ+μ=12(x +y )=12.3.如果e 1,e 2是平面α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那么,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A .若存在实数λ1,λ2,使得λ1e 1+λ2e 1=0,则λ1=λ2=0B .平面α内任一向量a 都可以表示为a =λ1e 1+λ2e 2,其中λ1,λ2∈RC .λ1e 1+λ2e 2不一定在平面α内,λ1,λ2∈RD .对于平面α内任一向量a ,使a =λ1e 1+λ2e 2的实数λ1,λ2有无数对解析:选B A 中,(λ1+λ2)e 1=0,∴λ1+λ2=0,即λ1=-λ2;B 符合平面向量基本定理;C 中,λ1e 1+λ2e 2一定在平面α内;D 中,λ1,λ2有且只有一对.4(λ∈R),则x ,y 满足的关系是( )A .x +y -2=0B .2x +y -1=0C .x +2y -2=0D .2x +y -2=0解析:选A λ,(1+λ)又∴⎩⎪⎨⎪⎧x =2+2λ,y =-2λ,消去λ得x +y =2. 5.设e 1,e 2是平面内的一组基底,且a =e 1+2e 2,b =-e 1+e 2,则e 1+e 2=________a +________b .解析:由⎩⎪⎨⎪⎧a =e 1+2e 2,b =-e 1+e 2,解得⎩⎨⎧e 1=13a -23b ,e 2=13a +13b .故e 1+e 2=⎝⎛⎭⎫13a -23b +⎝⎛⎭⎫13a +13b =23a +⎝⎛⎭⎫-13b .答案:23 -136.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C ,BD 相交于点O ,E 为线段AO(λ,μ∈R),则λ+μ=________.解析:EBλ=12,μ=14,λ+μ=34.答案:347.设e 1,e 2是不共线的非零向量,且a =e 1-2e 2,b =e 1+3e 2. (1)证明:a ,b 可以作为一组基底;(2)以a ,b 为基底,求向量c =3e 1-e 2的分解式; (3)若 4e 1-3e 2=λa +μb ,求λ,μ的值.解:(1)证明:若a ,b 共线,则存在λ∈R ,使a =λb , 则e 1-2e 2=λ(e 1+3e 2).由e 1,e 2不共线,得⎩⎪⎨⎪⎧λ=1,3λ=-2⇒⎩⎪⎨⎪⎧λ=1,λ=-23.∴λ不存在,故a 与b 不共线,可以作为一组基底. (2)设c =ma +nb (m ,n ∈R),则 3e 1-e 2=m (e 1-2e 2)+n (e 1+3e 2) =(m +n )e 1+(-2m +3n )e 2.∴⎩⎪⎨⎪⎧ m +n =3,-2m +3n =-1⇒⎩⎪⎨⎪⎧m =2,n =1.∴c =2a +b . (3)由4e 1-3e 2=λa +μb ,得 4e 1-3e 2=λ(e 1-2e 2)+μ(e 1+3e 2) =(λ+μ)e 1+(-2λ+3μ)e 2.∴⎩⎪⎨⎪⎧ λ+μ=4,-2λ+3μ=-3⇒⎩⎪⎨⎪⎧λ=3,μ=1.故所求λ,μ的值分别为3和1.8.若点M 是△ABC (1)求△ABM 与△ABC 的面积之比.(2)若N 为AB 中点,AM 与CN 交于点O x ,y 的值. 解:(1)可知M ,B ,C 三点共线,BM =AB +λλ=(1-λ)λ=14,所以S △ABM S△ABC =14,即面积之比为1∶4.(2)O ,M ,A 三点共线及O ,N ,C 三点共线⇒⎩⎨⎧x +y2=1,x4+y =1⇒⎩⎨⎧x =47,y =67.2.2.2 向量的正交分解与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预习课本P99~102,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 (1)两个向量垂直如何定义?(2)一个向量如何正交分解?(3)向量的直角坐标定义是什么?(4)如何由a ,b 的坐标求a +b ,a -b ,λa 的坐标?[新知初探]1.两个向量的垂直与正交分解如果两个向量的基线互相垂直,则称这两个向量互相垂直.如果基底的两个基向量e 1,e 2互相垂直,则称这个基底为正交基底.在正交基底下分解向量,叫做正交分解.2.向量的平面直角坐标的定义(1)基底:在直角坐标系xOy 内,分别取与x 轴和y 轴方向相同的两个单位向量e 1,e 2.这时,我们就在坐标平面内建立了一个正交基底{e 1,e 2}.这个基底也叫做直角坐标系xOy 的基底.(2)坐标分量:在坐标平面xOy 内,任作一向量a (用有向线段),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可知,存在唯一的有序实数对(a 1,a 2),使得a =a 1e 1+a 2e 2,(a 1,a 2)就是向量a 在基底{e 1,e 2}下的坐标,即a=(a 1,a 2),其中a 1叫做向量a 在 x 轴上的坐标分量,a 2叫做a 在 y 轴上的坐标分量. 3.向量的坐标表示xe 1+ye 2=(x ,y )(x ,y )⇔点A 的坐标(x ,y ). 4.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1)若a =(a 1,a 2),b =(b 1,b 2),则a +b =(a 1+b 1,a 2+b 2),a -b =(a 1-b 1,a 2-b 2),λa =(_λa 1,λa 2).(2)若A (x 1,y 1),B (x 2,y 2),=(x 2-x 1,y 2-y 1);线段AB 中点公式⎩⎨⎧x =x 1+x 22,y =y 1+y22.[点睛] (1)向量的坐标只与起点、终点的相对位置有关,而与它们的具体位置无关. (2)当向量确定以后,向量的坐标就是唯一确定的,因此向量在平移前后,其坐标不变.[小试身手]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相等向量的坐标相同与向量的起点、终点无关.( )(2)当向量的始点在坐标原点时,向量的坐标就是向量终点的坐标.( ) (3)两向量差的坐标与两向量的顺序无关.( ) (4)点的坐标与向量的坐标相同.( ) 答案:(1)√ (2)√ (3)× (4)×2.若a =(2,1),b =(1,0),则3a +2b 的坐标是( ) A .(5,3) B .(4,3) C .(8,3) D .(0,-1) 答案:C3(1,2)(3,4)( ) A .(4,6) B .(-4,-6) C .(-2,-2) D .(2,2)答案:A4.若点M (3,5),点N (2,1)______.答案:(-1,-4)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典例] 如图,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 中,AB 与x 轴正半轴成30°角.求点B 和点D 的坐标和AB 与AD 的坐标.[解] 由题知B ,D 分别是30°,120°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 设B (x 1,y 1),D (x 2,y 2). 由三角函数的定义,得 x 1=cos 30°=32,y 1=sin 30°=12,∴B ⎝⎛⎭⎫32,12.x 2=cos 120°=-12,y 2=sin 120°=32,∴D ⎝⎛⎭⎫-12,32.∴AB =⎝⎛⎭⎫32,12,AD =⎝⎛⎭⎫-12,32.求点和向量坐标的常用方法(1)求一个点的坐标,可以转化为求该点相对于坐标原点的位置向量的坐标.(2)在求一个向量时,可以首先求出这个向量的起点坐标和终点坐标,再运用终点坐标减去起点坐标得到该向量的坐标.[活学活用]已知O 是坐标原点,点A |OA |43,∠xOA =60°, (1)求向量OA 的坐标;(2)若B (3,-1),求BA 的坐标.解:(1)设点A (x ,y ),则x =43cos 60°=23, y =43sin 60°=6,即A (23,6),OA =(23,6). (2) BA =(23,6)-(3,-1)=(3,7).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典例] (1)已知三点A (2,-1),B (3,4),C (-2,0),则向量3AB +2CA =________,BC-2AB=________.(2)已知向量a,b的坐标分别是(-1,2),(3,-5),求a+b,a-b,3a,2a+3b的坐标.[解析](1)∵A(2,-1),B(3,4),C(-2,0),∴AB=(1,5),CA=(4,-1),BC=(-5,-4).∴3AB+2CA=3(1,5)+2(4,-1)=(3+8,15-2)=(11,13).BC-2AB=(-5,-4)-2(1,5)=(-5-2,-4-10)=(-7,-14).[答案](11,13)(-7,-14)(2)解:a+b=(-1,2)+(3,-5)=(2,-3),a-b=(-1,2)-(3,-5)=(-4,7),3a=3(-1,2)=(-3,6),2a+3b=2(-1,2)+3(3,-5)=(-2,4)+(9,-15)=(7,-11).平面向量坐标运算的技巧(1)若已知向量的坐标,则直接应用两个向量和、差及向量数乘的运算法则进行.(2)若已知有向线段两端点的坐标,则可先求出向量的坐标,然后再进行向量的坐标运算.(3)向量的线性坐标运算可完全类比数的运算进行.[活学活用]1.设平面向量a=(3,5),b=(-2,1),则a-2b=()A.(7,3)B.(7,7)C.(1,7) D.(1,3)解析:选A∵2b=2(-2,1)=(-4,2),∴a-2b=(3,5)-(-4,2)=(7,3).2.已知M(3,-2),N(-5,-1),MP=12MN,则P点坐标为______.解析:法一:设P(x,y),MP=(x-3,y+2),MN=(-8,1),=12(-8,1)=⎝⎛⎭⎫-4,12,∴⎩⎪⎨⎪⎧ x -3=-4,y +2=12.∴⎩⎪⎨⎪⎧x =-1,y =-32.法二:P 为MN 的中点,由中点坐标公式得 P 点坐标为⎝⎛⎭⎫-1,-32. 答案:⎝⎛⎭⎫-1,-32t AB ,t 为何值时,点P 在y 轴上?点P 在第二象限?[解] (1,2)+t (3,3)=(1+3t,2+3t ), 若点P 在x 轴上,则2+3t =0,所以t =-23.若点P 在y 轴上,则1+3t =0, 所以t =-13.若点P 在第二象限,则⎩⎪⎨⎪⎧1+3t <0,2+3t >0,所以-23<t <-13.[一题多变]1.[变条件]本例中条件“点P 在x 轴上,点P 在y 轴上,点P 在第二象限”若换为“B 为线段AP 的中点”试求t 的值.解:由典例知P (1+3t,2+3t ), 则⎩⎨⎧1+1+3t2=4,2+2+3t2=5,解得t =2.2.[变设问]本例条件不变,试问四边形OABP 能为平行四边形吗?若能,求出t 值;若不能,说明理由.解:OA =(1,2),PB =(3-3t,3-3t ).若四边形OABP 为平行四边形,则OA =PB ,所以⎩⎪⎨⎪⎧3-3t =1,3-3t =2,该方程组无解.故四边形OABP 不能成为平行四边形.向量中含参数问题的求解(1)向量的坐标含有两个量:横坐标和纵坐标,如果横或纵坐标是一个变量,则表示向量的点的坐标的位置会随之改变.(2)解答这类由参数决定点的位置的题目,关键是列出满足条件的含参数的方程(组),解这个方程(组),就能达到解题的目的.1.如果用i ,j 分别表示x 轴和y 轴方向上的单位向量,且A (2,3),B (4,2),则AB 可以表示为( )A .2i +3jB .4i +2jC .2i -jD .-2i +j解析:选C 记O 为坐标原点,则OA =2i +3j ,OB =4i +2j ,所以AB =OB -OA =2i -j .2.已知AB =a ,且A ⎝⎛⎭⎫12,4,B ⎝⎛⎭⎫14,2,又λ=12,则λa 等于( ) A.⎝⎛⎭⎫-18,-1 B.⎝⎛⎭⎫14,3 C.⎝⎛⎭⎫18,1D.⎝⎛⎭⎫-14,-3 解析:选A ∵a =AB =⎝⎛⎭⎫14,2-⎝⎛⎭⎫12,4=⎝⎛⎭⎫-14,-2, ∴λa =12a =⎝⎛⎭⎫-18,-1. 3.已知向量a =(1,2),2a +b =(3,2),则b =( ) A .(1,-2) B .(1,2) C .(5,6)D .(2,0)解析:选A b =(3,2)-2a =(3,2)-(2,4)=(1,-2).4.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C 为一条对角线,AB =(2,4),AC =(1,3),则DA =( )A .(2,4)B .(3,5)C .(1,1)D .(-1,-1)解析:选C =(1,1).5.已知M (-2,7),N (10,-2),点P 是线段MN P 点的坐标为( )A .(-14,16)B .(22,-11)C .(6,1)D .(2,4)解析:选D 设P (x ,y )(10-x ,-2-y )(-2-x,7-y ),⎩⎪⎨⎪⎧ 10-x =4+2x ,-2-y =-14+2y ,所以⎩⎪⎨⎪⎧x =2,y =4.6.(江苏高考)已知向量a =(2,1),b =(1,-2),若ma +nb =(9,-8)(m ,n ∈R),则m-n 的值为________.解析:∵ma +nb =(2m +n ,m -2n )=(9,-8),∴⎩⎪⎨⎪⎧ 2m +n =9,m -2n =-8,∴⎩⎪⎨⎪⎧m =2,n =5,∴m -n =2-5=-3. 答案:-37.若A (2,-1),B (4,2),C (1,5)________. 解析:∵A (2,-1),B (4,2),C (1,5),(2,3)(-3,3).(2,3)+2(-3,3)=(2,3)+(-6,6)=(-4,9). 答案:(-4,9)8.已知O 是坐标原点,点A =6,∠xOA =150°________.解析:设点A (x ,y ),则x =6cos 150°=-33,y =6sin 150°=3,即A (-33,3)(-33,3).答案:(-33,3)9.已知a B 点坐标为(1,0),b =(-3,4),c =(-1,1),且a =3b -2c ,求点A 的坐标.解:∵b =(-3,4),c =(-1,1),∴3b -2c =3(-3,4)-2(-1,1)=(-9,12)-(-2,2)=(-7,10),即a =(-7,10)又B (1,0),设A 点坐标为(x ,y ),(1-x,0-y )=(-7,10),∴⎩⎪⎨⎪⎧ 1-x =-7,0-y =10⇒⎩⎪⎨⎪⎧x =8,y =-10, 即A 点坐标为(8,-10).10(4,3)(-3,-1),点A (-1,-2). (1)求线段BD 的中点M 的坐标.(2)若点P (2,y )(λ∈R),求λ与y 的值. 解:(1)设B (x 1,y 1),(4,3),A (-1,-2), 所以(x 1+1,y 1+2)=(4,3),所以⎩⎪⎨⎪⎧x 1+1=4,y 1+2=3,所以⎩⎪⎨⎪⎧x 1=3,y 1=1,所以B (3,1).同理可得D (-4,-3), 设BD 的中点M (x 2,y 2), 则x 2=3-42=-12,y 2=1-32=-1, 所以M ⎝⎛⎭⎫-12,-1.(2)(3,1)-(2,y )=(1,1-y ),(-4,-3)-(3,1)=(-7,-4),(λ∈R),所以(1,1-y )=λ(-7,-4)=(-7λ,-4λ),所以⎩⎪⎨⎪⎧1=-7λ,1-y =-4λ,所以⎩⎨⎧λ=-17,y =37.层级二 应试能力达标1(2,4)(0,2)( )A .(-2,-2)B .(2,2)C .(1,1)D .(-1,-1)解析:选D=12=12(-2,-2)=(-1,-1),故选D. 2.已知向量a =(1,2),b =(2,3),c =(3,4),且c =λ1a +λ2b ,则λ1,λ2的值分别为( )A .-2,1B .1,-2C .2,-1D .-1,2解析:选D ∵c =λ1a +λ2b ,∴(3,4)=λ1(1,2)+λ2(2,3)=(λ1+2λ2,2λ1+3λ2),∴⎩⎪⎨⎪⎧λ1+2λ2=3,2λ1+3λ2=4,解得λ1=-1,λ2=2.3.已知四边形ABCD 的三个顶点A (0,2),B (-1,-2),C (3,1)点D 的坐标为( )A.⎝⎛⎭⎫2,72B.⎝⎛⎭⎫2,-12 C .(3,2)D .(1,3)解析:选A 设点D (m ,n ),则由题意得(4,3)=2(m ,n -2)=(2m,2n -4),故⎩⎪⎨⎪⎧2m =4,2n -4=3,解得⎩⎪⎨⎪⎧m =2,n =72,即点D ⎝⎛⎭⎫2,72,故选A. 4.对于任意的两个向量m =(a ,b ),n =(c ,d ),规定运算“”为m n =(ac -bd ,bc +ad ),运算“”为m n =(a +c ,b +d ).设f =(p ,q ),若f =(5,0),则f 等于( )A .(4,0)B .(2,0)C .(0,2)D .(0,-4)解析:选B 由(1,2)⊗f =(5,0),得⎩⎪⎨⎪⎧ p -2q =5,2p +q =0,解得⎩⎪⎨⎪⎧p =1,q =-2,所以f =(1,-2),所以f =,-2)=(2,0).5.已知向量i =(1,0),j =(0,1),对坐标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 ,给出下列四个结论: ①存在唯一的一对实数x ,y ,使得a =(x ,y );②若x 1,x 2,y 1,y 2∈R ,a =(x 1,y 1)≠(x 2,y 2),则x 1≠x 2,且y 1≠y 2;③若x ,y ∈R ,a =(x ,y ),且a ≠0,则a 的起点是原点O ; ④若x ,y ∈R ,a ≠0,且a 的终点坐标是(x ,y ),则a =(x ,y ). 其中,正确结论有________个.解析: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可知①正确;例如,a =(1,0)≠(1,3),但1=1,故②错误;因为向量可以平移,所以a =(x ,y )与a 的起点是不是原点无关,故③错误;当a 的终点坐标是(x ,y )时,a =(x ,y )是以a 的起点是原点为前提的,故④错误.答案:16.已知A (-3,0),B (0,2),O 为坐标原点,点C 在∠AOB 内,|OC |=22,且∠AOC =π4.(λ∈R),则λ= ________.解析:过C 作CE ⊥x 轴于点E ,由∠AOC =π4知,|OE |=|CE |=2,所(-2,0)=λ(-3,0),故λ=23.答案:237.在△ABC 中,已知A (7,8),B (3,5),C (4,3),M ,N ,D 分别是AB ,AC ,BC 的中点,且MN 与AD 交于点F解:∵A (7,8),B (3,5),C (4,3),(3-7,5-8)=(-4,-3),(4-7,3-8)=(-3,-5).∵D 是BC 的中点,=12(=12(-4-3,-3-5)=12(-7,-8)=⎝⎛⎭⎫-72,-4.∵M ,N 分别为AB ,AC 的中点,∴F 为AD 的中点.=-12⎝⎛⎭⎫-72,-4=⎝⎛⎭⎫74,2.8.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点A (1,1),B (2,3),C (3,2),(1)0(2)(m ,n ∈R),且点P 在函数y =x +1的图象上,求m -n .解:(1)设点P 的坐标为(x ,y ),0,(1-x,1-y )+(2-x,3-y )+(3-x,2-y )=(6-3x,6-3y ).所以⎩⎪⎨⎪⎧ 6-3x =0,6-3y =0,解得⎩⎪⎨⎪⎧x =2,y =2.所以点P 的坐标为(2,2),(2,2).(2)设点P 的坐标为(x 0,y 0), 因为A (1,1),B (2,3),C (3,2),(2,3)-(1,1)=(1,2),(3,2)-(1,1)=(2,1),所以(x 0,y 0)=m (1,2)+n (2,1)=(m +2n,2m +n ),所以⎩⎪⎨⎪⎧x 0=m +2n ,y 0=2m +n ,两式相减得m -n =y 0-x 0,又因为点P 在函数y =x +1的图象上, 所以y 0-x 0=1, 所以m -n =1.2.2.3 用平面向量坐标表示向量共线条件预习课本P103~104,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如何利用向量的坐标运算表示两个向量共线?[新知初探]两向量平行的条件[点睛] 两向量的对应坐标成比例.这种形式较易记忆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而且不易出现搭配错误.[小试身手]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已知a =(a 1,a 2),b =(b 1,b 2),若a ∥b ,则必有a 1b 2=a 2b 1.( ) (2)向量(2,3)与向量(-4,-6)反向.( ) 答案:(1)√ (2)√2.若向量a =(1,2),b =(2,3),则与a +b 共线的向量可以是( ) A .(2,1) B .(-1,2) C .(6,10) D .(-6,10) 答案:C3.已知a =(1,2),b =(x,4),若a ∥b ,则x 等于( ) A .-12 B.12 C .-2D .2答案:D4.已知向量a =(-2,3),b ∥a ,向量b 的起点为A (1,2),终点B 在x 轴上,则点B 的坐标为________.答案:⎝⎛⎭⎫73,0向量共线的判定[典例] (1)已知向量a =(1,2),b =(λ,1),若(a +2b )∥(2a -2b ),则λ的值等于( ) A.12B.13C .1D .2(2)已知A (2,1),B (0,4),C (1,3),D (5,-3)的方向相同还是相反?[解析] (1)法一:a +2b =(1,2)+2(λ,1)=(1+2λ,4),2a -2b =2(1,2)-2(λ,1)=(2-2λ,2),由(a +2b )∥(2a -2b )可得2(1+2λ)-4(2-2λ)=0,解得λ=12.法二:假设a ,b 不共线,则由(a +2b )∥(2a -2b )可得a +2b =μ(2a -2b ),从而⎩⎪⎨⎪⎧1=2μ,2=-2μ,方程组显然无解,即a +2b 与2a -2b 不共线,这与(a +2b )∥(2a -2b )矛盾,从而假设不成立,故应有a ,b 共线,所以1λ=21,即λ=12.[答案] A(2)(0,4)-(2,1)=(-2,3)(5,-3)-(1,3)=(4,-6),∵(-2)×(-6)-3×4=0,∴AB ,CD 共线. 又CD =-2AB ,∴AB ,CD 方向相反. 综上,AB 与CD 共线且方向相反.向量共线的判定方法(1)利用向量共线定理,由a =λb (b ≠0)推出a ∥b .(2)利用向量共线的坐标表达式a 1b 2-a 2b 1=0直接求解. [活学活用]已知a =(1,2),b =(-3,2),当k 为何值时,ka +b 与a -3b 平行,平行时它们的方向相同还是相反?解:ka +b =k (1,2)+(-3,2)=(k -3,2k +2), a -3b =(1,2)-3(-3,2)=(10,-4),若ka +b 与a -3b 平行,则-4(k -3)-10(2k +2)=0,解得k =-13,此时ka +b =-13a +b =-13(a -3b ),故ka +b 与a -3b 反向.∴k =-13时,ka +b 与a -3b 平行且方向相反.三点共线问题[典例] (1)已知OA =(3,4),OB =(7,12),OC =(9,16),求证:A ,B ,C 三点共线; (2)设向量OA =(k,12),OB =(4,5),OC =(10,k ),当k 为何值时,A ,B ,C 三点共线?[解] (1)证明:∵AB =OB -OA =(4,8),AC =OC -OA =(6,12),∴AC =32AB ,即AB 与AC 共线.又∵AB 与AC 有公共点A ,∴A ,B ,C 三点共线. (2)若A ,B ,C 三点共线,则AB ,AC 共线, ∵AB =OB -OA =(4-k ,-7),AC =OC -OA =(10-k ,k -12),∴(4-k )(k -12)+7(10-k )=0.解得k=-2或k=11.有关三点共线问题的解题策略(1)要判断A,B,C三点是否共线,一般是看AB与BC,或AB与AC,或AC与BC 是否共线,若共线,则A,B,C三点共线;(2)使用A,B,C三点共线这一条件建立方程求参数时,利用AC=λBC,或AB=λBC,或AB=λAC都是可以的,但原则上要少用含未知数的表达式.[活学活用]设点A(x,1),B(2x,2),C(1,2x),D(5,3x),当x为何值时,AB与CD共线且方向相同,此时,A,B,C,D能否在同一条直线上?解:AB=(2x,2)-(x,1)=(x,1),BC=(1,2x)-(2x,2)=(1-2x,2x-2),CD=(5,3x)-(1,2x)=(4,x).由AB与CD共线,所以x2=1×4,所以x=±2.又AB与CD方向相同,所以x=2.此时,AB=(2,1),BC=(-3,2),而2×2≠-3×1,所以AB与BC不共线,所以A,B,C三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A,B,C,D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向量共线在几何中的应用题点一:两直线平行判断1.如图所示,已知直角梯形ABCD,AD⊥AB,AB=2AD=2CD,过点C作CE⊥AB于E,用向量的方法证明:DE∥BC;证明:如图,以E为原点,AB所在直线为x轴,EC所在直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设|AD|1|DC|=1|AB| 2.∵CE ⊥AB ,而AD =DC , ∴四边形AECD 为正方形,∴可求得各点坐标分别为E (0,0),B (1,0),C (0,1),D (-1,1).(-1,1)-(0,0)=(-1,1),(0,1)-(1,0)=(-1,1),DE ∥BC . 题点二:几何形状的判断2.已知直角坐标平面上四点A (1,0),B (4,3),C (2,4),D (0,2),求证:四边形ABCD 是等腰梯形.证明:(4,3)-(1,0)=(3,3),(0,2)-(2,4)=(-2,-2).∵3×(-2)-3×(-2)=0(-1,2)(2,4)-(4,3)=(-2,1),∵(-1)×1-2×(-2)≠0 ∴四边形ABCD 是梯形.(-2,1)(-1,2),∴=5BC =AD . 故四边形ABCD 是等腰梯形.题点三:求交点坐标3.如图所示,已知点A (4,0),B (4,4),C (2,6),求AC 和OB 交点P 的坐标.解:法一:t (4,4) =(4t,4t ),(4t,4t )-(4,0)=(4t -4,4t ),(2,6)-(4,0)=(-2,6).(4t -4)×6-4t ×(-2)=0,解得t =34.(3,3).∴P 点坐标为(3,3). 法二:设P (x ,y ),(x ,y )(4,4).∴4x -4y =0.①(x -2,y -6)(2,-6),∴-6(x -2)+2(6-y )=0.②解①②组成的方程组,得x =3,y =3, ∴点P 的坐标为(3,3).应用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求解几何问题的步骤层级一 学业水平达标1.下列向量组中,能作为表示它们所在平面内所有向量的基底的是( ) A .e 1=(0,0),e 2=(1,-2) B .e 1=(-1,2),e 2=(5,7) C .e 1=(3,5),e 2=(6,10) D .e 1=(2,-3),e 2=⎝⎛⎭⎫12,-34 解析:选B A 中向量e 1为零向量,∴e 1∥e 2;C 中e 1=12e 2,∴e 1∥e 2;D 中e 1=4e 2,∴e 1∥e 2,故选B.2.已知点A (1,1),B (4,2)和向量a =(2,λ),若a λ的值为( ) A .-23B.32C.23D .-32解析:选C 根据A ,B (3,1),∵a 2×1-3λ=0,解得λ=23,故选C.3.已知A (2,-1),B (3,1)a 是( )A .(2,1)B .(-6,-3)C .(-1,2)D .(-4,-8)解析:选D (1,2),向量(2,1)、(-6,-3)、(-1,2)与(1,2)不平行;(-4,-8)与(1,2)平行且方向相反.4.已知向量a =(x,2),b =(3,-1),若(a +b )∥(a -2b ),则实数x 的值为( ) A .-3 B .2 C .4D .-6解析:选D 因为(a +b )∥(a -2b ),a +b =(x +3,1),a -2b =(x -6,4),所以4(x +3)-(x -6)=0,解得x =-6.5.设a =⎝⎛⎭⎫32,tan α,b =⎝⎛⎭⎫cos α,13,且a ∥b ,则锐角α为( ) A .30° B .60° C .45°D .75°解析:选A ∵a ∥b , ∴32×13-tan α cos α=0, 即sin α=12,α=30°.6.已知向量a =(3x -1,4)与b =(1,2)共线,则实数x 的值为________. 解析:∵向量a =(3x -1,4)与b =(1,2)共线, ∴2(3x -1)-4×1=0,解得x =1. 答案:17.已知A (-1,4),B (x ,-2),若C (3,3)在直线AB 上,则x =________.(x +1,-6)(4,-1),(x +1)+24=0,∴x =23. 答案:238.已知向量a =(1,2),b =(-2,3),若λa +μb 与a +b 共线,则λ与μ的关系是________. 解析:∵a =(1,2),b =(-2,3), ∴a +b =(1,2)+(-2,3)=(-1,5),λa +μb =λ(1,2)+μ(-2,3)=(λ-2μ,2λ+3μ), 又∵(λa +μb )∥(a +b ), ∴-1×(2λ+3μ)-5(λ-2μ)=0, ∴λ=μ. 答案:λ=μ9.已知A ,B ,C 三点的坐标为(-1,0),(3,-1),(1,2),证明:设E ,F 的坐标分别为(x 1,y 1), (x 2,y 2),(2,2)(-2,3)(4,-1).(x 1+1,y 1)=13(2,2).∴点E 的坐标为⎝⎛⎭⎫-13,23.同理点F 的坐标为⎝⎛⎭⎫73,0⎝⎛⎭⎫83,-23.又83×(-1)-4×⎝⎛⎭⎫-23=010.已知向量a =(2,1),b =(1,1),c =(5,2),m =λb +c (λ为常数).(1)求a +b ;(2)若a 与m 平行,求实数λ的值. 解:(1)因为a =(2,1),b =(1,1), 所以a +b =(2,1)+(1,1)=(3,2). (2)因为b =(1,1),c =(5,2),所以m =λb +c =λ(1,1)+(5,2)=(λ+5,λ+2). 又因为a =(2,1), 且a 与m 平行, 所以2(λ+2)=λ+5, 解得λ=1.层级二 应试能力达标1.已知平面向量a =(x,1),b =(-x ,x 2),则向量a +b ( ) A .平行于x 轴B .平行于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C .平行于y 轴D .平行于第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解析:选C 因为a +b =(0,1+x 2),所以a +b 平行于y 轴. 2.若A (3,-6),B (-5,2),C (6,y )三点共线,则y =( ) A .13 B .-13 C .9D .-9解析:选D A ,B ,C 三点共线,(-8,8)(3,y+6),∴-8(y+6)-8×3=0,即y=-9.3.已知向量a=(1,0),b=(0,1),c=ka+b(k∈R),d=a-b,如果c∥d,那么() A.k=1且c与d同向B.k=1且c与d反向C.k=-1且c与d同向D.k=-1且c与d反向解析:选D∵a=(1,0),b=(0,1),若k=1,则c=a+b=(1,1),d=a-b=(1,-1),显然,c与d不平行,排除A、B.若k=-1,则c=-a+b=(-1,1),d=a-b=-(-1,1),即c ∥d且c与d反向.4.已知平行四边形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1,0),(3,0),(1,-5),则第四个顶点的坐标是()A.(1,5)或(5,5)B.(1,5)或(-3,-5)C.(5,-5)或(-3,-5)D.(1,5)或(5,-5)或(-3,-5)解析:选D设A(-1,0),B(3,0),C(1,-5),第四个顶点为D,①若这个平行四边形为▱ABCD,D(-3,-5);②若这个平行四边形为▱ACDB,D(5,-5);③若这个平行四边形为▱ACBD,D(1,5).综上所述,D点坐标为(1,5)或(5,-5)或(-3,-5).5(6,1)(x,y)(-2,-3)x+2y的值为________.解析:(6,1)+(x,y)+(-2,-3)=(x+4,y-2),(x+4,y-2)=(-x-4,-y+2).∴x(-y+2)-(-x-4)y=0,即x+2y=0.答案:06(3,-4)(6,-3)(5-m ,-3-m ).若点A ,B ,C 能构成三角形,则实数m 应满足的条件为________.解析:若点A ,B ,C(3,1),(2-m,1-m ),∴3(1-m )≠2-m ,即m ≠12.答案:m ≠127.已知A (1,1),B (3,-1),C (a ,b ).(1)若A ,B ,C 三点共线,求a 与b 之间的数量关系;(2)C 的坐标.解:(1)若A ,B ,C(3,-1)-(1,1)=(2,-2)(a -1,b -1),∴2(b -1)-(-2)(a -1)=0,∴a +b =2.(2)(a -1,b -1)=(4,-4),∴⎩⎪⎨⎪⎧ a -1=4,b -1=-4,∴⎩⎪⎨⎪⎧ a =5,b =-3,∴点C 的坐标为(5,-3).8.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 中,已知A (2,6),B (6,4),C (5,0),D (1,0),求直线AC 与BD 交点P 的坐标.解:设P (x ,y )(x -1,y ),(5,4)(-3,6)(4,0).由B ,P ,D (5λ,4λ).(5λ-4,4λ),(5λ-4)×6+12λ=0.解得λ=47,⎝⎛⎭⎫207,167,27 7,16 7.∴P的坐标为⎝⎛⎭⎫。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第二章 平面向量2.1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 练习(P77)1、略.2、AB u u u r ,BA u u u r. 这两个向量的长度相等,但它们不等.3、2AB =u u u r , 2.5CD =u u u r ,3EF =u u u r,GH =u u u r4、(1)它们的终点相同; (2)它们的终点不同. 习题 A 组(P77) 1、(2). 3、与DE u u u r 相等的向量有:,AF FC u u u r u u u r ;与EF u u u r相等的向量有:,BD DA u u u r u u u r ; 与FD u u u r相等的向量有:,CE EB u u u r u u u r .4、与a r 相等的向量有:,,CO QP SR u u u r u u u r u u r ;与b r 相等的向量有:,PM DO u u u u r u u u r ; 与c r 相等的向量有:,,DC RQ ST u u u r u u u r uu u r5、AD =u u u r6、(1)×; (2)√; (3)√; (4)×.习题 B 组(P78)1、海拔和高度都不是向量.2、相等的向量共有24对. 模为1的向量有18对. 其中与AM u u u u r同向的共有6对,与AM u u u u r 反向的也有6对;与AD u u u r 同向的共有3对,与AD u u u r反向的也有6的向量共有4对;模为2的向量有2对 2.2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练习(P84)1、图略.2、图略.3、(1)DA u u u r; (2)CB u u u r . 4、(1)c r ; (2)f u r ; (3)f u r ; (4)g u r.练习(P87)1、图略.2、DB u u u r ,CA u u u r ,AC u u u r ,AD u u u r ,BA u u u r. 3、图略. 练习(P90) 1、图略.2、57AC AB =u u u r u u u r ,27BC AB =-u u u r u u u r .说明:本题可先画一个示意图,根据图形容易得出正确答案. 值得注意的是BC uuu r 与AB u u u r反向.3、(1)2b a =r r ; (2)74b a =-r r ; (3)12b a =-r r; (4)89b a =r r .4、(1)共线; (2)共线.5、(1)32a b -r r ; (2)111123a b -+r r; (3)2ya r . 6、图略.习题 A 组(P91)1、(1)向东走20 km ; (2)向东走5 km ;(3)向东北走km ;(4)向西南走;(5)向西北走;(6)向东南走km. 2、飞机飞行的路程为700 km ;两次位移的合成是向北偏西53°方向飞行500 km.3、解:如右图所示:AB u u u r 表示船速,AD u u u r表示河水的流速,以AB 、AD 为邻边作□ABCD ,则 AC u u u r表示船实际航行的速度.在Rt △ABC 中,8AB =u u u r ,2AD =u u u r,所以AC ===u u u r 因为tan 4CAD ∠=,由计算器得76CAD ∠≈︒所以,实际航行的速度是km/h ,船航行的方向与河岸的夹角约为76°.4、(1)0r ; (2)AB u u u r ; (3)BA u u u r; (4)0r ; (5)0r ; (6)CB u u u r ; (7)0r . 5、略6、不一定构成三角形. 说明:结合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让学生理解,若三个非零向量的和为零向量,且这三个向量不共线时,则表示这三个向量的有向线段一定能构成三角形.7、略. 8、(1)略; (2)当a b ⊥r r 时,a b a b +=-r r r r9、(1)22a b --r r ; (2)102210a b c -+r r r ; (3)132a b +r r; (4)2()x y b -r .10、14a b e +=r r u r ,124a b e e -=-+r r u r u u r ,1232310a b e e -=-+r r u r u u r .11、如图所示,OC a =-u u u r r ,OD b =-u u u r r,DC b a =-u u u r r r ,BC a b =--u u u r r r .12、14AE b =u u u r r ,BC b a =-u u u r r r ,1()4DE b a =-u u u r r r,34DB a =u u u r r ,34EC b =u u u r r ,1()8DN b a =-u u u r r r ,11()48AN AM a b ==+u u u r u u u u r r r .13、证明:在ABC ∆中,,E F 分别是,AB BC 的中点,所以EF AC //且12EF AC =,即12EF AC =u u u r u u u r ;同理,12HG AC =u u u r u u u r,所以EF HG =u u u r u u u r .习题 B组(P92)1、丙地在甲地的北偏东45°方向,距甲地1400 km.2、不一定相等,可以验证在,a b r r不共线时它们不相等.3、证明:因为MN AN AM =-u u u u r u u u r u u u u r ,而13AN AC =u u u r u u u r ,13AM AB =u u u u r u u u r,所以1111()3333MN AC AB AC AB BC =-=-=u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4、(1)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证略 (2)四边形ABCD 为梯形.证明:∵13AD BC =u u u r u u u r,∴AD BC //且AD BC ≠ ∴四边形ABCD 为梯形. (3)四边形ABCD 为菱形.证明:∵AB DC =u u u r u u u r,∴AB DC //且AB DC =∴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 又AB AD =u u u r u u u r∴四边形ABCD 为菱形.5、(1)通过作图可以发现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第11题)(第12题)EHGFC AB乙(第1题)(第4题(2))BCD(第4题(3))DCB证明:因为OA OB BA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OD OC CD -=u u u r u u u r u u u r而OA OC OB OD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所以OA OB OD OC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所以BA CD =u u u r u u u r,即∥.因此,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2.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练习(P100)1、(1)(3,6)a b +=r r ,(7,2)a b -=-r r ; (2)(1,11)a b +=r r ,(7,5)a b -=-r r;(3)(0,0)a b +=r r ,(4,6)a b -=r r ; (4)(3,4)a b +=r r ,(3,4)a b -=-r r. 2、24(6,8)a b -+=--r r ,43(12,5)a b +=r r.3、(1)(3,4)AB =u u u r ,(3,4)BA =--u u u r ; (2)(9,1)AB =-u u u r ,(9,1)BA =-u u u r; (3)(0,2)AB =u u u r ,(0,2)BA =-u u u r ; (4)(5,0)AB =u u u r ,(5,0)BA =-u u u r4、AB ∥CD . 证明:(1,1)AB =-u u u r ,(1,1)CD =-u u u r,所以AB CD =u u u r u u u r .所以AB ∥CD .5、(1)(3,2); (2)(1,4); (3)(4,5)-.6、10(,1)3或14(,1)3-7、解:设(,)P x y ,由点P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且32AP PB =u u u r u u u r ,得32AP PB =-u u u r u u ur(,)(2,3)(2,3)AP x y x y =-=--u u u r ,(4,3)(,)(4,3)PB x y x y =--=---u u u r∴3(2,3)(4,3)2x y x y --=---- ∴32(4)233(3)2x x y y ⎧-=--⎪⎪⎨⎪-=---⎪⎩∴815x y =⎧⎨=-⎩,所以点P 的坐标为(8,15)-.习题 A 组(P101)1、(1)(2,1)-; (2)(0,8); (3)(1,2).说明:解题时可设(,)B x y ,利用向量坐标的定义解题.2、123(8,0)F F F ++=u u r u u r u u r3、解法一:(1,2)OA =--u u u r ,(53,6(1))(2,7)BC =---=u u u r而AD BC =u u u r u u u r ,(1,5)OD OA AD OA BC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所以点D 的坐标为(1,5).解法二:设(,)D x y ,则((1),(2))(1,2)AD x y x y =----=++u u u r,由AD BC =u u u r u u u r 可得,1227x y +=⎧⎨+=⎩,解得点D 的坐标为(1,5).4、解:(1,1)OA =u u u r ,(2,4)AB =-u u u r.1(1,2)2AC AB ==-u u u r u u u r ,2(4,8)AD AB ==-u u u r u u u r ,1(1,2)2AE AB =-=-u u u r u u ur .(0,3)OC OA AC =+=u u u r u u u r u u u r,所以,点C 的坐标为(0,3);(3,9)OD OA AD =+=-u u u r u u u r u u u r,所以,点D 的坐标为(3,9)-; (2,1)OE OA AE =+=-u u u r u u u r u u u r,所以,点E 的坐标为(2,1)-. 5、由向量,a b r r 共线得(2,3)(,6)x λ=-,所以236x =-,解得4x =-.6、(4,4)AB =u u u r ,(8,8)CD =--u u u r ,2CD AB =-u u u r u u u r ,所以AB u u u r 与CD uuur 共线.7、2(2,4)OA OA '==u u u r u u u r,所以点A '的坐标为(2,4); 3(3,9)OB OB '==-u u u r u u u r ,所以点B '的坐标为(3,9)-; 故 (3,9)(2,4)(5,5)A B ''=--=-u u u u r习题 B 组(P101)1、(1,2)OA =u u u r ,(3,3)AB =u u u r.当1t =时,(4,5)OP OA AB OB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所以(4,5)P ;当12t =时,13357(1,2)(,)(,)22222OP OA AB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所以57(,)22P ;当2t =-时,2(1,2)(6,6)(5,4)OP OA AB =-=-=--u u u r u u u r u u u r,所以(5,4)P --; 当2t =时,2(1,2)(6,6)(7,8)OP OA AB =+=+=u u u r u u u r u u u r,所以(7,8)P .2、(1)因为(4,6)AB =--u u u r ,(1,1.5)AC =u u u r,所以4AB AC =-u u u r u u u r ,所以A 、B 、C 三点共线;(2)因为(1.5,2)PQ =-u u u r ,(6,8)PR =-u u u r ,所以4PR PQ =u u u r u u u r,所以P 、Q 、R 三点共线;(3)因为(8,4)EF =--u u u r ,(1,0.5)EG =--u u u r,所以8EF EG =u u u r u u u r ,所以E 、F 、G 三点共线.3、证明:假设10λ≠,则由11220e e λλ+=u r u u r r ,得2121e e λλ=-u r uu r .所以12,e e u r u u r 是共线向量,与已知12,e e u r u u r是平面内的一组基底矛盾,因此假设错误,10λ=. 同理20λ=. 综上120λλ==.4、(1)OP =u u u r (2)对于任意向量12OP xe ye =+u u u r u r u u r,,x y 都是唯一确定的,所以向量的坐标表示的规定合理.2.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练习(P106)1、1cos ,86242p q p q p q ⋅=⋅⋅<>=⨯⨯=u r r u r r u r r .2、当0a b ⋅<r r 时,ABC ∆为钝角三角形;当0a b ⋅=r r时,ABC ∆为直角三角形.3、投影分别为0,-图略练习(P107)1、5a ==r ,b ==r ,35427a b ⋅=-⨯+⨯=-r r .2、8a b ⋅=r r ,()()7a b a b +-=-r r r r ,()0a b c ⋅+=r r r ,2()49a b +=r r .3、1a b ⋅=r r ,a =r b =r88θ≈︒.习题 A 组(P108)1、a b ⋅=-r r222()225a b a a b b +=+⋅+=-r r r r r r a b +=r r 2、BC uuu r 与CA u u u r 的夹角为120°,20BC CA ⋅=-u u u r u u u r.3、a b +==r r a b -==r r4、证法一:设a r 与b r的夹角为θ.(1)当0λ=时,等式显然成立;(2)当0λ>时,a λr 与b r ,a r 与b λr的夹角都为θ,所以 ()cos cos a b a b a b λλθλθ⋅==r r r r r r ()cos a b a b λλθ⋅=r r r r所以 ()()()a b a b a b λλλ⋅=⋅=⋅r r r r r r;(3)当0λ<时,a λr 与b r ,a r 与b λr的夹角都为180θ︒-,则 ()cos(180)cos a b a b a b λλθλθ⋅=︒-=-r r r r r r所以 ()()()a b a b a b λλλ⋅=⋅=⋅r r r r r r; 综上所述,等式成立.证法二:设11(,)a x y =r ,22(,)b x y =r,那么 11221212()(,)(,)a b x y x y x x y y λλλλλ⋅=⋅=+r r所以 ()()()a b a b a b λλλ⋅=⋅=⋅r r r r r r;5、(1)直角三角形,B ∠为直角.证明:∵(1,4)(5,2)(6,6)BA =---=--u u u r ,(3,4)(5,2)(2,2)BC =-=-u u u r∴6(2)(6)20BA BC ⋅=-⨯-+-⨯=u u u r u u u r∴BA BC ⊥u u u r u u u r,B ∠为直角,ABC ∆为直角三角形(2)直角三角形,A ∠为直角证明:∵(19,4)(2,3)(21,7)AB =---=u u u r ,(1,6)(2,3)(1,3)AC =-----=-u u u r∴2117(3)0AB AC ⋅=⨯+⨯-=u u u r u u u r∴AB AC ⊥u u u r u u u r,A ∠为直角,ABC ∆为直角三角形(3)直角三角形,B ∠为直角证明:∵(2,5)(5,2)(3,3)BA =-=-u u u r ,(10,7)(5,2)(5,5)BC =-=u u u r∴35350BA BC ⋅=-⨯+⨯=u u u r u u u r∴BA BC ⊥u u u r u u u r,B ∠为直角,ABC ∆为直角三角形6、135θ=︒.7、120θ=︒.22(23)(2)44361a b a b a a b b -+=-⋅-=r r r r r r r r ,于是可得6a b ⋅=-r r ,1cos 2a b a bθ⋅==-r r r r ,所以120θ=︒.8、23cos 40θ=,55θ=︒. 9、证明:∵(5,2)(1,0)(4,2)AB =--=-u u u r ,(8,4)(5,2)(3,6)BC =--=u u u r, ∴AB DC =u u u r u u u r ,43(2)60AB BC ⋅=⨯+-⨯=u u u r u u u r∴,,,A B C D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矩形.10、解:设(,)a x y =r,则2292x y yx ⎧+=⎪⎨=⎪⎩,解得55x y ⎧=⎪⎪⎨⎪=⎪⎩,或55x y ⎧=-⎪⎪⎨⎪=-⎪⎩.于是a =r或(a =r . 11、解:设与a r 垂直的单位向量(,)e x y =r,则221420x y x y ⎧+=⎨+=⎩,解得55x y ⎧=⎪⎪⎨⎪=-⎪⎩或55x y ⎧=-⎪⎪⎨⎪=⎪⎩.于是e =r或(e =r . 习题 B 组(P108) 1、证法一:0()0()a b a c a b a c a b c a b c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证法二:设11(,)a x y =r ,22(,)b x y =r ,33(,)c x y =r.先证()a b a c a b c ⋅=⋅⇒⊥-r r r r r r r1212a b x x y y ⋅=+r r ,1313a c x x y y ⋅=+r r由a b a c ⋅=⋅r r r r得12121313x x y y x x y y +=+,即123123()()0x x x y y y -+-= 而2323(,)b c x x y y -=--r r,所以()0a b c ⋅-=r r r再证()a b c a b a c ⊥-⇒⋅=⋅r r r r r r r由()0a b c ⋅-=r r r得 123123()()0x x x y y y -+-=,即12121313x x y y x x y y +=+,因此a b a c ⋅=⋅r r r r2、cos cos cos sin sin OA OBAOB OA OB αβαβ⋅∠==+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3、证明:构造向量(,)u a b =r ,(,)v c d =r.cos ,u v u v u v ⋅=<>r r r r r r,所以,ac bd u v +<>r r∴2222222222()()()cos ,()()ac bd a b c d u v a b c d +=++<>≤++r r4、AB AC ⋅u u u r u u u r的值只与弦AB 的长有关,与圆的半径无关.证明:取AB 的中点M ,连接CM ,则CM AB ⊥,12AM AB =u u u u r u u u r又cos AB AC AB AC BAC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而AM BAC AC∠=u u u u r u u u r所以212AB AC AB AM AB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u r u u u r5、(1)勾股定理:Rt ABC ∆中,90C ∠=︒,则222CA CB AB +=u u u r u u u r u u u r证明:∵AB CB CA =-u u u r u u u r u u u r∴2222()2AB CB CA CB CA CB CA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由90C ∠=︒,有CA CB ⊥,于是0CA CB ⋅=u u u r u u u r∴222CA CB AB +=u u u r u u u r u u u r(2)菱形ABCD 中,求证:AC BD ⊥ 证明:∵AC AB AD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DB AB AD =-u u u r u u u r u u u r∴22()()AC DB AB AD AB AD AB AD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四边形ABCD 为菱形,∴AB AD =,所以220AB AD -=u u u r u u u r∴0AC DB ⋅=u u u r u u u r,所以AC BD ⊥(第4题)(3)长方形ABCD 中,求证:AC BD =证明:∵ 四边形ABCD 为长方形,所以AB AD ⊥,所以0AB AD ⋅=u u u r u u u r∴222222AB AB AD AD AB AB AD AD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22()()AB AD AB AD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所以22AC BD =u u u r u u u r ,所以AC BD =(4)正方形的对角线垂直平分. 综合以上(2)(3)的证明即可. 2.5平面向量应用举例 习题 A 组(P113)1、解:设(,)P x y ,11(,)R x y则1111(1,0)(,)(1,)RA x y x y =-=--u u u r,(,)(1,0)(1,0)AP x y x =-=-u u u r由2RA AP =u u u r u u u r 得11(1,)2(1,)x y x y --=-,即11232x x y y =-+⎧⎨=-⎩代入直线l 的方程得2y x =. 所以,点P 的轨迹方程为2y x =. 2、解:(1)易知,OFD ∆∽OBC ∆,12DF BC =, 所以23BO BF =.(2)因为1()2AE a b =+u u u r r r所以23AO AE =u u u r u u u r ,因此,,A O E 三点共线,而且2AO OE = 同理可知:2,2BO CO OF OD ==,所以2AO BO COOE OF OD===3、解:(1)(2,7)B A v v v =-=-r u u r u u r;(2)v r 在A v u u r方向上的投影为135A Av v v ⋅=r u u ru u r .4、解:设1F u u r ,2F u u r 的合力为F u r ,F u r 与1F uu r 的夹角为θ,则31F =+u r ,30θ=︒; 331F =+u u r ,3F u u r 与1F u u r的夹角为150°.习题 B 组(P113)1、解:设0v u u r 在水平方向的速度大小为x v u u r ,竖直方向的速度的大小为y v u u r,则0cos x v v θ=u u r u u r ,0sin y v v θ=u u r u u r.ODFEABC(第2题)(第4题)设在时刻t 时的上升高度为h ,抛掷距离为s ,则001sin ,()2cos h v t gt g s v t θθ⎧=-⎪⎨⎪=⎩u u r u u r为重力加速度 所以,最大高度为220sin 2v gθu u r ,最大投掷距离为20sin 2v gθu u r .2、解:设1v u r与2v u u r 的夹角为θ,合速度为v r,2v u u r与v r的夹角为α,行驶距离为d .则1sin 10sin sin v v vθθα==u rrr ,0.5sin 20sin v d αθ==r . ∴120sin d v θ=r . 所以当90θ=︒,即船垂直于对岸行驶时所用时间最短. 3、(1)(0,1)-解:设(,)P x y ,则(1,2)AP x y =--u u u r . (2,22)AB =-u u u r.将AB u u u r 绕点A 沿顺时针方向旋转4π到AP u u u r ,相当于沿逆时针方向旋转74π到AP u u u r ,于是7777(2cos 22sin ,2sin 22cos )(1,3)4444AP ππππ=+-=--u u u r所以1123x y -=-⎧⎨-=-⎩,解得0,1x y ==-(2)32y x=-解:设曲线C 上任一点P 的坐标为(,)x y ,OP u u u r绕O 逆时针旋转4π后,点P 的坐标为(,)x y ''则cos sin 44sin cos44x x y y x y ππππ⎧'=-⎪⎪⎨⎪'=+⎪⎩,即2()2()x x y y x y ⎧'=-⎪⎪⎨⎪'=+⎪⎩又因为223x y ''-=,所以2211()()322x y x y --+=,化简得32y x=-第二章 复习参考题A 组(P118)1、(1)√; (2)√; (3)×; (4)×.2、(1)D ; (2)B ; (3)D ; (4)C ; (5)D ; (6)B .3、1()2AB a b =-u u u r r r ,1()2AD a b =+u u u r r r4、略解:2133DE BA MA MB a b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r r2233AD a b =+u u u r r r ,1133BC a b =+u u u r r r1133EF a b =--u u u r r r,1233FA DC a b ==-u u u r u u u r r r1233CD a b =-+u u u r r r ,2133AB a b =-u u ur r r5、(1)(8,8)AB =-u u u r ,82AB =u u u r;(2)(2,16)OC =-u u u r ,(8,8)OD =-u u u r ; (3)33OA OB ⋅=u u u r u u u r.6、AB u u u r 与CD u u ur 共线.证明:因为(1,1)AB =-u u u r ,(1,1)CD =-u u u r ,所以AB CD =u u u r u u u r . 所以AB u u u r 与CD u u ur 共线.7、(2,0)D -. 8、2n =. 9、1,0λμ=-=.10、34cos ,cos 0,cos 55A B C ===11、证明:2(2)22cos6010n m m n m m -⋅=⋅-=︒-=r u r u r r u r u r ,所以(2)n m m -⊥r u r u r . 12、1λ=-. 13、13a b +=r r ,1a b -=r r . 14、519cos ,cos 820θβ==第二章 复习参考题B 组(P119)1、(1)A ; (2)D ; (3)B ; (4)C ; (5)C ; (6)C ; (7)D .2、证明:先证a b a b a b ⊥⇒+=-r r r r r r.222()2a b a b a b a b +=+=++⋅r r r r r r r r ,222()2a b a b a b a b -=-=+-⋅r r r r r r r r .因为a b ⊥r r ,所以0a b ⋅=r r ,于是22a b a b a b +=+=-r rr r r r .再证a b a b a b +=-⇒⊥r r r r r r.由于222a b a a b b +=+⋅+r rr r r r ,222a b a a b b -=-⋅+r r r r r r由a b a b +=-r r r r可得0a b ⋅=r r ,于是a b ⊥r r所以a b a b a b +=-⇔⊥r r r r r r. 【几何意义是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3、证明:先证a b c d =⇒⊥r r r u r(第6题)又a b =r r,所以0c d ⋅=r u r ,所以c d ⊥r u r再证c d a b ⊥⇒=r u r r r.由c d ⊥r u r 得0c d ⋅=r u r,即22()()0a b a b a b +⋅-=-=r r r r r r所以a b =r r【几何意义为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如图所示】4、12AD AB BC CD a b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r r ,1142AE a b =+u u u r r r而34EF a =u u u r r,14EM a =u u u u r r ,所以1111(4242AM AE EM a b a =+=++=u u u u r u u u r u u u u r r r r 5、证明:如图所示,12OD OP OP =+u u u r u u u r u u u u r ,由于1230OP OP OP ++=u u u r u u u u r u u u r r,所以3OP OD =-u u u r u u u r ,1OD =u u u r所以11OD OP PD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所以1230OPP ∠=︒,同理可得1330OPP ∠=︒所以31260P PP ∠=︒,同理可得12360PP P ∠=︒,23160P P P ∠=︒,所以123PP P ∆为正三角形.6、连接AB .由对称性可知,AB 是SMN ∆的中位线,22MN AB b ==-u u u u r u u u r r 7、(18=沿与水流方向成60°的方向前进; (2)实际前进速度大小为 沿与水流方向成90︒+. 8、解:因为OA OB OB OC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所以()0OB OA OC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所以0OB CA ⋅=u u u r u u u r 同理,0OA BC ⋅=u u u r u u u r ,0OC AB ⋅=u u u r u u u r,所以点O 是ABC ∆的垂心.9、(1)2110200a x a y a y a x -+-=; (2)垂直;(3)当12210A B A B -=时,1l ∥2l ;当12120A A B B +=时,12l l ⊥,夹角θ的余弦cos θ=;P 2(第5题)(4)d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3.1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练习(P127)1、cos()cos cos sin sin 0cos 1sin sin 222πππαααααα-=+=⨯+⨯=.cos(2)cos2cos sin2sin 1cos 0sin cos παπαπαααα-=+=⨯+⨯=.2、解:由3cos ,(,)52πααπ=-∈,得4sin 5α==;所以34cos()cos cos sin sin ()444252510πππααα-=+=-+=.3、解:由15sin 17θ=,θ是第二象限角,得8cos 17θ===-;所以81158cos()cos cos sin sin 33317217234πππθθθ-+-=+=-⨯+⨯=.4、解:由23sin ,(,)32πααπ=-∈,得cos α===又由33cos ,(,2)42πββπ=∈,得sin β===.所以32cos()cos cos sin sin ((()43βαβαβα-=+=⨯+⨯-=.练习(P131)1、(1 (2 (3 (4)2-2、解:由3cos ,(,)52πθθπ=-∈,得4sin 5θ===;所以413sin()sin cos cos sin ()333525πππθθθ+=+=⨯+-=3、解:由12sin 13θ=-,θ是第三象限角,得5cos 13θ=-;所以5112cos()cos cos sin sin ()()66613213πππθθθ+=-=--⨯-=.4、解:tan tan314tan()241311tan tan 4παπαπα+++===--⨯-⋅. 5、(1)1; (2)12; (3)1; (4);(5)原式=1(cos34cos26sin34sin 26)cos(3426)cos602-︒︒-︒︒=-︒+︒=-︒=-;(6)原式=sin 20cos70cos20sin70(sin 20cos70cos20sin70)sin901-︒︒-︒︒=-︒︒+︒︒=-︒=-.6、(1)原式=cos cos sin sin cos()333x x x πππ-=+;(2)原式=12(cos )2(sin cos cos sin )2sin()22666x x x x x πππ+=+=+;(3)原式=)2(sin cos cos sin )2sin()444x x x x x πππ=-=-;(4)原式=12(cos )cos sin sin )cos()2333x x x x x πππ=-=+.7、解:由已知得3sin()cos cos()sin 5αβααβα---=,即3sin[()]5αβα--=,3sin()5β-=所以3sin 5β=-. 又β是第三象限角,于是4cos 5β===-.因此55534sin()sin cos cos sin ()()()()444525210πππβββ+=+=--+--=. 练习(P135)1、解:因为812παπ<<,所以382αππ<<又由4cos 85α=-,得3sin 85α==-,3sin385tan 484cos 85ααα-===- 所以3424sinsin(2)2sin cos 2()()48885525αααα=⨯==⨯-⨯-=2、解:由3sin()5απ-=,得3sin 5α=-,所以222316cos 1sin 1()525αα=-=--=所以2221637cos2cos sin ()25525ααα=-=--=3、解:由sin2sin αα=-且sin 0α≠可得1cos 2α=-,又由(,)2παπ∈,得sin α===,所以sintan (2)cos ααα==-=. 4、解:由1tan 23α=,得22tan 11tan 3αα=-. 所以2tan 6tan 10αα+-=,所以tan 3α=-5、(1)11sin15cos15sin3024︒︒=︒=; (2)22cos sin cos 8842πππ-==;(3)原式=212tan 22.511tan 4521tan 22.522︒⋅=︒=-︒; (4)原式=cos452︒=. 习题 A 组(P137)1、(1)333cos()cos cos sin sin 0cos (1)sin sin 222πππαααααα-=+=⨯+-⨯=-;(2)333sin()sin cos cos sin 1cos 0sin cos 222πππαααααα-=-=-⨯-⨯=-;(3)cos()cos cos sin sin 1cos 0sin cos παπαπαααα-=+=-⨯+⨯=-; (4)sin()sin cos cos sin 0cos (1)sin sin παπαπαααα-=-=⨯--⨯=.2、解:由3cos ,05ααπ=<<,得4sin 5α==,所以431cos()cos cos sin sin 666552πππααα-=+=+⨯=.3、解:由2sin ,(,)32πααπ=∈,得cos α==又由33cos ,(,)42πββπ=-∈,得sin β==,所以32cos()cos cos sin sin ()(43αβαβαβ-=+=-+⨯=4、解:由1cos 7α=,α是锐角,得sin α=== 因为,αβ是锐角,所以(0,)αβπ+∈,又因为11cos()14αβ+=-,所以sin()αβ+==所以cos cos[()]cos()cos sin()sin βαβααβααβα=+-=+++ 5、解:由60150α︒<<︒,得9030180α︒<︒+<︒又由3sin(30)5α︒+=,得4cos(30)5α︒+===-所以cos cos[(30)30]cos(30)cos30sin(30)sin30αααα=︒+-︒=︒+︒+︒+︒ 6、(1) (2) (3)2-7、解:由2sin ,(,)32πααπ=∈,得cos α==又由3cos 4β=-,β是第三象限角,得sin β===.所以cos()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8、解:∵53sin ,cos 135A B ==且,A B 为ABC ∆的内角 ∴0,02A B ππ<<<<,124cos ,sin 135A B =±=当12cos 13A =-时,sin()sin cos cos sin AB A B A B +=+A B π+>,不合题意,舍去∴124cos ,sin 135A B ==∴cos cos()(cos cos sin sin )C A B A B A B =-+=--9、解:由3sin ,(,)52πθθπ=∈,得4cos 5θ===-.∴sin 353tan ()cos 544θθθ==⨯-=-. ∴31tan tan 242tan()311tan tan 111()42θϕθϕθϕ-+++===--⋅--⨯.31tan tan 42tan()2311tan tan 1()42θϕθϕθϕ----===-+⋅+-⨯. 10、解:∵tan ,tan αβ是22370x x +-=的两个实数根.∴3tan tan 2αβ+=-,7tan tan 2αβ⋅=-.∴3tan tan 12tan()71tan tan 31()2αβαβαβ-++===--⋅--.11、解:∵tan()3,tan()5αβαβ+=-=∴tan()tan()tan 2tan[()()]1tan()tan()αβαβααβαβαβαβ++-=++-=-+⋅-3541357+==--⨯12、解:∵::2:3:6BD DC AD =∴11tan ,tan 32BD DC AD AD αβ====∴tan tan tan tan()1tan tan BAC αβαβαβ+∠=+=-⋅1132111132+==-⨯ 又∵0180BAC ︒<∠<︒,∴45BAC ∠=︒ 13、(1))6x π+; (23sin()3x π-; (3)2sin()26x π+; (47sin()12x π-;(5)2; (6)12; (7)sin()αγ+; (8)cos()αγ--; (9) (10)tan()βα-.14、解:由sin 0.8,(0,)2παα=∈,得cos 0.6α=∴sin22sin cos 20.80.60.96ααα==⨯⨯= 15、解:由cos 270ϕϕ=︒<<︒,得sin ϕ==∴sin 22sin cos 2((3ϕϕϕ==⨯⨯=16、解:设5sin sin 13B C ==,且090B ︒<<︒,所以12cos 13B =. ∴512120sin sin(1802)sin 22sin cos 21313169A B B B B =︒-===⨯⨯=(第12题)17、解:22122tan 33tan 211tan 41()3βββ⨯===--,13tan tan 274tan(2)1131tan tan 2174αβαβαβ+++===-⋅-⨯. 18、解:1cos()cos sin()sin 3αββαββ+++=⇒1cos[()]3αββ+-=,即1cos 3α= 又3(,2)2παπ∈,所以sin α==∴1sin 22sin cos 2(3ααα==⨯⨯=∴78cos(2)cos2cos sin 2sin (444929218πππααα-+=-=---⨯=19、(1)1sin2α+; (2)cos2θ; (3)1sin 44x ; (4)tan2θ.习题 B 组(P138) 1、略.2、解:∵tan ,tan A B 是x 的方程2(1)10x p x +++=,即210x px p +++=的两个实根∴tan tan A B p +=-,tan tan 1A B p ⋅=+ ∴tan tan[()]tan()C A B A B π=-+=-+tan tan 11tan tan 1(1)A B pA B p +-=-=-=--⋅-+由于0C π<<,所以34C π=. 3、反应一般的规律的等式是(表述形式不唯一)223sin cos (30)sin cos(30)4αααα++︒++︒=(证明略) 本题是开放型问题,反映一般规律的等式的表述形式还可以是:223sin cos sin cos 4αβαβ++=,其中30βα-=︒,等等思考过程要求从角,三角函数种类,式子结构形式三个方面寻找共同特点,从而作出归纳. 对认识三角函数式特点有帮助,证明过程也会促进推理能力、运算能力的提高.4、因为12PA PP =,则2222(cos()1)sin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αβ+-++=-++即22cos()22cos cos 2sin sin αβαβαβ-+=-+ 所以cos()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3.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练习(P142)1、略.2、略.3、略.4、(1)1sin 42y x =. 最小正周期为2π,递增区间为[,],8282k k k Z ππππ-++∈,最大值为12; (2)cos 2y x =+. 最小正周期为2π,递增区间为[2,22],k k k Z ππππ++∈,最大值为3;(3)2sin(4)3y x π=+. 最小正周期为2π,递增区间为5[,],242242k k k Z ππππ-++∈,最大值为2.习题 A 组( P143)1、(1)略; (2)提示:左式通分后分子分母同乘以2; (3)略; (4)提示:用22sin cos ϕϕ+代替1,用2sin cos ϕϕ代替sin 2ϕ;(5)略; (6)提示:用22cos θ代替1cos2θ+;(7)提示:用22sin θ代替1cos2θ-,用22cos θ代替1cos2θ+; (8)略.2、由已知可有1sin cos cos sin 2αβαβ+=……①,1sin cos cos sin 3αβαβ-=……②(1)②×3-①×2可得sin cos 5cos sin αβαβ=(2)把(1)所得的两边同除以cos cos αβ得tan 5tan αβ= 注意:这里cos cos 0αβ≠隐含与①、②之中3、由已知可解得1tan 2θ=-. 于是2212()2tan 42tan 211tan 31()2θθθ⨯-===---- ∴tan 24tan()4πθθ=-+4、由已知可解得sin x θ=,cos y θ=,于是2222sin cos 1x y θθ+=+=.5、()2sin(4)3f x x π=+,最小正周期是2π,递减区间为7[,],242242k k k Z ππππ++∈.习题 B 组(P143) 1、略.2、由于762790+⨯=,所以sin76sin(9014)cos14m ︒=︒-︒=︒= 即22cos 71m ︒-=,得cos7︒= 3、设存在锐角,αβ使223παβ+=,所以23απβ+=,tan()2αβ+=又tantan 22αβ=tantan 2tan()21tantan 2αβαβαβ++=-,所以tantan tan()(1tan tan )3222αααβββ+=+-= 由此可解得tan 1β=, 4πβ=,所以6πα=.经检验6πα=,4πβ=是符合题意的两锐角.4、线段AB 的中点M 的坐标为11((cos cos ),(sin sin ))22αβαβ++. 过M 作1MM 垂直于x轴,交x 轴于1M ,111()()22MOM βαααβ∠=-+=+.在Rt OMA ∆中,cos cos 22OM OA βααβ--==. 在1Rt OM M ∆中,11cos cos cos22OM OM MOM αβαβ+-=∠=11sin sin cos22M M OM MOM αβαβ+-=∠=. 于是有 1(cos cos )cos cos222αβαβαβ+-+=, 5、当2x =时,22()sin cos 1f ααα=+=;当4x =时,4422222()sin cos (sin cos )2sin cos f ααααααα=+=+-211sin 22α=-,此时有1()12f α≤≤;当6x =时,662232222()sin cos (sin cos )3sin cos (sin cos )f ααααααααα=+=+-+231sin 24α=-,此时有1()14f α≤≤;由此猜想,当2,x k k N +=∈时,11()12k f α-≤≤6、(1)345(sin cos )5sin()55y x x x ϕ=+=+,其中34cos ,sin 55ϕϕ==所以,y 的最大值为5,最小值为﹣5; (2))y x ϕ=+,其中cos ϕϕ==所以,y ;(第4题)第三章 复习参考题A 组(P146)1、1665. 提示:()βαβα=+- 2、5665. 提示:5sin()sin[()]sin[()()]44ππαβπαββα+=-++=-+--3、1.4、(1)提示:把公式tan tan tan()1tan tan αβαβαβ++=-变形;(2 (3)2; (4) 提示:利用(1)的恒等式.5、(1)原式4sin(3010)4sin 20︒-︒==︒;(2)原式=sin10sin10sin 40(sin 40cos10cos10︒︒︒︒=︒⋅︒︒=2sin 40cos40sin801cos10cos10-︒︒-︒==-︒︒;(3)原式=tan 70cos101)tan 70cos10︒︒=︒=sin702sin10sin 20cos101cos70cos20cos70︒-︒-︒⋅︒⋅==-︒︒︒;(4)原式=sin50(1sin50︒⋅= 6、(1)95; (2)2425;(3). 提示:4422222sin cos (sin cos )2sin cos θθθθθθ+=+-;(4)1725.7、由已知可求得2cos cos 5αβ=,1sin sin 5αβ=,于是sin sin 1tan tan cos cos 2αβαβαβ==. 8、(1)左边=222cos 214cos232(cos 22cos21)αααα-++=++22242(cos21)2(2cos )8cos ααα=+===右边(2)左边=2222sin cos 2sin cos (sin cos )2cos 2sin cos 2cos (cos sin )αααααααααααα+++=++sin cos 11tan 2cos 22αααα+==+=右边(3)左边=sin(2)2cos()sin sin[()]2cos()sin sin 2cos (cos sin )αβαβααβααβααααα+-+++-+=+sin()cos cos()sin sin sin sin αβααβαβαα+-+===右边(第12(2)题)(4)左边=222234cos22cos 212(cos 22cos21)34cos22cos 212(cos 22cos21)A A A A A A A A -+--+=++-++2224222(1cos2)(2sin )tan (1cos2)(2cos )A A A A A -===+=右边 9、(1)1sin 21cos2sin 2cos222)24y x x x x x π=+++=++=++递减区间为5[,],88k k k Z ππππ++∈(222,最小值为2210、2222()(cos sin )(cos sin )2sin cos cos2sin 22)4f x x x x x x x x x x π=+--=-=+(1)最小正周期是π;(2)由[0,]2x π∈得52[,]444x πππ+∈,所以当24x ππ+=,即38x π=时,()f x 的最小值为2-()f x 取最小值时x 的集合为3{}8π.11、2()2sin 2sin cos 1cos2sin 22)14f x x x x x x x π=+=-+=-+(1)最小正周期是π21;(2)()f x 在[,]22ππ-上的图象如右图:12、()3sin cos 2sin()6f x x x a x a π++=++.(1)由21a +=得1a =-;(2)2{22,}3x k x k k Z πππ+∈≤≤.13、如图,设ABD α∠=,则CAE α∠=,2sin h AB α=,1cos hAC α=所以1212sin 2ABC h h S AB AC α∆=⋅⋅=,(0)2πα<<当22πα=,即4πα=时,ABC S ∆的最小值为12h h .第三章 复习参考题B 组(P147)1、解法一:由221sin cos 5sin cos 1αααα⎧-=⎪⎨⎪+=⎩,及0απ≤≤,可解得4sin 5α=, αh 1h 2l 2l 1BDE AC(第13题)13cos sin 55αα=-=,所以24sin 225α=,7cos225α=-,sin(2)sin 2cos cos2sin 444πππααα-=-=. 解法二:由1sin cos 5αα-= 得21(sin cos )25αα-=,24sin 225α=,所以249cos 2625α=.又由1sin cos 5αα-=,得sin()410πα-=.因为[0,]απ∈,所以3[,]444πππα-∈-.而当[,0]44ππα-∈-时,sin()04πα-≤;当3[,]444πππα-∈时,sin()4πα->. 所以(0,)44ππα-∈,即(,)42ππα∈ 所以2(,)2παπ∈,7cos225α=-.sin(2)450πα-=2、把1cos cos 2αβ+=两边分别平方得221cos cos 2cos cos 4αβαβ++=把1sin sin 3αβ+=两边分别平方得221sin sin 2sin sin 9αβαβ++=把所得两式相加,得1322(cos cos sin sin )36αβαβ++=,即1322cos()36αβ+-=,所以59cos()72αβ-=-3、由sin()sin 3παα++=可得3sin 2αα=4sin()65πα+=-. 又02πα-<<,所以366πππα-<+<,于是3cos()65πα+=.所以cos cos[()]66ππαα=+-=4、22sin 22sin 2sin cos 2sin 2sin cos (cos sin )sin 1tan cos sin 1cos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由177124x ππ<<得5234x πππ<+<,又3cos()45x π+=, 所以4sin()45x π+=-,4tan()43x π+=-所以cos cos[()]cos()cos sin()sin 444444x x x x ππππππ=+-=+++=,sin 10x =-,7sin 22sin cos 25x x x ==, 所以2sin 22sin 281tan 75x x x +=--,5、把已知代入222sin cos (sin cos )2sin cos 1θθθθθθ+=+-=,得22(2sin )2sin 1αβ-=. 变形得2(1cos2)(1cos2)1αβ---=,2cos2cos2αβ=,224cos 24cos 2αβ= 本题从对比已知条件和所证等式开始,可发现应消去已知条件中含θ的三角函数. 考虑sin cos θθ+,sin cos θθ这两者又有什么关系?及得上解法. 5、6两题上述解法称为消去法6、()21cos22sin(2)16f x x x m x m π=+++=+++.由 [0,]2x π∈ 得72[,]666x πππ+∈,于是有216m ++=. 解得3m =.()2sin(2)4()6f x x x R π=++∈的最小值为242-+=,此时x 的取值集合由322()62x k k Z πππ+=+∈,求得为2()3x k k Z ππ=+∈7、设AP x =,AQ y =,BCP α∠=,DCQ β∠=,则tan 1x α=-,tan 1y β=- 于是2()tan()()x y x y xyαβ-++=+-又APQ ∆的周长为2,即2x y +=,变形可得2()2xy x y =+- 于是2()tan()1()[2()2]x y x y x y αβ-++==+-+-.又02παβ<+<,所以4παβ+=,()24PCQ ππαβ∠=-+=.8、(1)由221sin cos 5sin cos 1ββββ⎧+=⎪⎨⎪+=⎩,可得225sin 5sin 120ββ--=解得4sin 5β=或3sin 5β=-(由(0,)βπ∈,舍去)所以13cos sin 55ββ=-=-,于是4tan 3β=-(2)根据所给条件,可求得仅由sin ,cos ,tan βββ表示的三角函数式的值,例如,sin()3πβ+,cos22β+,sin cos 2tan βββ-,sin cos 3sin 2cos ββββ-+,等等.。
高中数学2.5平面向量应用举例(教、学案)
2. 5平面向量应用举例一、教材分析向量概念有明确的物理背景和几何背景,物理背景是力、速度、加速度等,几何背景是有向线段,可以说向量概念是从物理背景、几何背景中抽象而来的,正因为如此,运用向量可以解决一些物理和几何问题,例如利用向量计算力沿某方向所做的功,利用向量解决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垂直位置关系的判定等问题。
二、教学目标1.通过应用举例,让学生会用平面向量知识解决几何问题的两种方法-----向量法和坐 标法,可以用向量知识研究物理中的相关问题的“四环节” 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体验向量在解决几何和物理问题中的工具作用,增强学生的 积极主动的探究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向量加减法与向量数量积的法则解决几何和物理问题. 难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将几何问题或者物理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加以解决. 四、学情分析在平面几何中,平行四边形是学生熟悉的重要的几何图形,而在物理中,受力分析则是其中最基本的基础知识,那么在本节的学习中,借助这些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熟悉的内容来讲解向量在几何与物理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1.例题教学,要让学生体会思路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节课本上的基本内容,初步理解向量在平面几何和物理中的 应用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教师首先提问:(1)若O 为ABC ∆重心,则OA +OB +OC =0(2)水渠横断面是四边形ABCD ,DC =12AB ,且|AD |=|BC |,则这个四边形为等腰梯形.类比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你会想到向量运算之间都有什么关系?(3) 两个人提一个旅行包,夹角越大越费力.为什么?教师:本节主要研究了用向量知识解决平面几何和物理问题;掌握向量法和坐标法,以及用向量解决平面几何和物理问题的步骤,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2019_2020学年高中数学第2章平面向量2.3.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课件新人教A版必修4
a与b 7 __同__向______ a与b 8 __垂__直______,记作 9 _a_⊥__b______
a与b 10 ___反__向_____
‖小试身手‖
3.若向量a,b的夹角为30°,则向量-a,-b的夹角为
() A.60°
B.30°
C.120°
D.150°
答案:B 4.在等腰
Rt△ABC
题型二 向量的夹角
【例 2】 已知|a|=|b|=2,且 a 与 b 的夹角为 60°,设 a+b 与 a 的夹角为 α,a-b 与 a 的夹角是 β,求 α+β.
[解] 如图,作O→A=a,O→B=b,且∠AOB=60°,
以O→A,O→B为邻边作▱OACB, 则O→C=a+b,B→A=O→A-O→B=a-b, B→C=O→A=a.
解:解法一:∵A→B=e2,DABC=k, ∴D→C=kA→B=ke2. ∵A→B+B→C+C→D+D→A=0, ∴B→C=-A→B-C→D-D→A =-A→B+D→C+A→D=e1+(k-1)e2. 又M→N+N→B+B→A+A→M=0,
且N→B=-12B→C,A→M=12A→D, ∴M→N=-A→M-B→A-N→B =-12A→D+A→B+12B→C=k+2 1e2. 解法二:同解法一得,D→C=ke2, B→C=e1+(k-1)e2.连接MB,MC, 由M→N=12(M→B+M→C)得,M→N=12(M→A+A→B+M→D+D→C)=12(A→B +D→C)=k+2 1e2.
A.a-12b
B.12a-b
C.a+12b
D.12a+b
解析:选 D 连接 CD,OD,如图所示.∵ 点 C,D 是半圆弧 AB 上的两个三等分点,∴ AC=CD,∠CAD=∠DAO=30°.∵OA=OD, ∴∠ADO=∠DAO=30°,∴∠CAD=∠ADO, ∴AC∥DO.由 AC=CD,得∠CDA=∠CAD=30°,∴∠CDA=∠ DAO,∴CD∥AO,∴四边形 ACDO 为平行四边形, ∴A→D=A→O +A→C=12A→B+A→C=12a+b.故选 D.
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目录(全)
必修 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 集合1.2 函数及其表示1.3 函数的基本性质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2. 1 指数函数2.2 对数函数2.3 幂函数第三章函数的应用3. 1 函数与方程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必修 2第一章空间几何体1 .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 .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第三章直线与方程3. 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3.2 直线的方程3 . 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必修 3第一章算法初步1 .1 算法与程序框图1.2 基本算法语句1.3 算法案例阅读与思考割圆术第二章统计2 .1 随机抽样阅读与思考一个著名的案例阅读与思考广告中数据的可靠性阅读与思考如何得到敏感性问题的诚实反应2 .2 用样本估计总体阅读与思考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图人教 A 版高中数学目录2. 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阅读与思考相关关系的强与弱第三章概率3 .1 随机事件的概率阅读与思考天气变化的认识过程3. 2 古典概型3. 3 几何概型必修 4第一章三角函数1 .1 任意角和弧度制1. 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 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1. 4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 5 函数 y=Asin (ωx+ψ)1. 6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第二章平面向量2 .1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2. 2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2. 3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2. 4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 5 平面向量应用举例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 .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3. 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必修 5第一章解三角形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2 应用举例1.3 实习作业第二章数列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2.2 等差数列2.3 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2.4 等比数列2.5 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第三章不等式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3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3.1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3.3.2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4 基本不等式选修 1-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及其关系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4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椭圆2.2 双曲线2.3 抛物线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3.1 变化率与导数3.2 导数的计算3.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3.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选修 1-2第一章统计案例1.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1.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合情推理与演绎证明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3.2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第四章框图4. 1 流程图4. 2 结构图人教 A 版高中数学目录选修 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及其关系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曲线与方程2.2椭圆2.3双曲线2.4抛物线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3.2 立体几何中的向量方法选修 2-2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1.1变化率与导数1.2导数的计算1.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1.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1.5定积分的概念1.6微积分基本定理1.7定积分的简单应用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3数学归纳法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3.2 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选修 2-3第一章计数原理1.1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1.2排列与组合1.3二项式定理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2.1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2.2二项分布及其应用2.3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2.4正态分布第三章统计案例3.1 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3.2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选修 3-1第一讲早期的算术与几何第二讲古希腊数学第三讲中国古代数学瑰宝人教 A 版高中数学目录选修 3-2选修 3-3第一讲从欧氏几何看球面第二讲球面上的距离和角第三讲球面上的基本图形第四讲球面三角形第五讲球面三角形的全等第六讲球面多边形与欧拉公式第七讲球面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第八讲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第二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三讲圆锥曲线性质的探讨选修 4-2第一讲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第二讲变换的复合与二阶矩阵的乘法第三讲逆变换与逆矩阵第四讲变换的不变量与矩阵的特征向量选修 4-3选修 4-4第一讲坐标系第二讲参数方程第四讲平面解析几何的产生第五讲微积分的诞生第六讲近代数学两巨星第七讲千古谜题第八讲对无穷的深入思考第九讲中国现代数学的开拓与发展选修 3-4第一讲平面图形的选修 4-5对称群第一讲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第二讲代数学中的对称与抽象群的概念第二讲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第三讲对称与群的故事第三讲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选修 4-1第四讲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第一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选修 4-6第一讲整数的整除第二讲同余与同余方程第三讲一次不定方程第四讲数伦在密码中的应用选修 4-7第一讲优选法第二讲试验设计初步选修 4-8选修 4-9第一讲风险与决策的基本概念第二讲决策树方法第三讲风险型决策的敏感性分析第四讲马尔可夫型决策简介高中人教版( B)教材目录介绍必修一第一章集合1. 1 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1.2 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人教 A 版高中数学目录第二章函数2.1 函数2. 2 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2. 3 函数的应用(Ⅰ)2. 4 函数与方程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Ⅰ)3 .1 指数与指数函数3. 2 对数与对数函数3.3 幂函数3. 4 函数的应用(Ⅱ)必修二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1.1 空间几何体1. 2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2 .1 平面真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2. 2 直线方程2. 3 圆的方程2. 4 空间直角坐标系必修三第一章算法初步1.1 算法与程序框图1. 2 基本算法语句1. 3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第二章统计2.1 随机抽样2. 2 用样本估计总体2. 3 变量的相关性第三章概率3.1 随机现象3. 2 古典概型3. 3 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3. 4 概率的应用必修四第一章基本初等函(Ⅱ )1 .1 任意角的概念与弧度制1. 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 3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第二章平面向量2 .1 向量的线性运算2 .2 向量的分解与向量的坐标运算2. 3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4 向量的应用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 和角公式3.2 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3.3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必修五第一章解直角三角形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2 应用举例第二章数列2.1 数列2.2 等差数列2.3 等比数列第三章不等式3 .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2 均值不等式3.3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4 不等式的实际应用3.5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选修 1-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与量词1.2 基本逻辑联结词1.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四种形式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椭圆2.2 双曲线2.3 抛物线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3.1 导数3.2 导数的运算3.3 导数的应用选修 1-2第一章统计案例第二章推理与证明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第四章框图选修 4-5第一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证明的基本方法1 .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2 基本不等式人教 A 版高中数学目录1.3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1.4 绝对值的三角不等式1.5 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第二章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及其应用2. 1 柯西不等式2.2 排序不等式2.3 平均值不等式 ( 选学 )2.4 最大值与最小值问题,优化的数学模型第三章数学归纳法与贝努利不等式3. 1 数学归纳法原理3.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贝努利不等式。
1-7 平面向量的应用举例(教学课件)——高中数学湘教版(2019)必修二
(2)通过向量运算,研究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如距离、夹角等问题;
(3)把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关系.
4.几何法和坐标法
(1)几何法:
①选取适当的基(夹角、模易知),将题中涉及的向量用基表示;
②利用向量的运算法则、运算律或性质计算;
2
3
2
3
6
2
由
又O为和 的公共点,∴ 点E,O,F在同一直线上.
1
= = .
2
高中数学
必修第二册
湖南教育版
3.平面几何中的长度问题
例 3 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E∥AC,AC=CE,EC的延长线交BA的延长线于点F.
求证:AF=AE.
证明
如图,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A(-1,1),B(0,1).
(2)计算得出1 2 + 1 2=0,从而得到⊥ ;
(3)给出几何结论AB⊥CD.
高中数学
必修第二册
湖南教育版
跟踪训练
1-1
(1)若M为△ABC所在平面内一点,且满足(- )·(+ - 2)=0,则△ABC为( B )
A.直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证明:(方法1)∵ 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ACB=90°,∴ 2|AC|= 2|BC|=|AB|.
1
2
2
3
2
3
2
3
1
3
∵=- = - ,=+ =+ =+ (- )= + ,
高中数学 平面向量应用举例
分割 A(0, 0), B(1, 0), 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
(A) C 可能是线段 AB 的中点
(B) D 可能是线段 AB 的中点
(C) C, D 可能同时在线段 AB 上
(D) C, D 不可能同时在线段 AB 的延长线上
分析: 点 C, D 调和分割 A, B, 则
AC = l AB,
证明: ∵∠A 是直角,
A
AB AC = 0.
BD, BC 同向,
2 BD
C
BDBC = |BD||BC | = AB .
于是 ADBC = (AB BD)BC
= ABBC BDBC
2
= ABBC AB
= AB(BC AB)
= AB AC =0. ∴AD⊥BC.
例1. 平行四边形是表示向量加法与 减法的几何模型. 如图, AC = AB AD, A
在向量中判定平行, 可用共线的条件 b=la, 可
用坐标 x1y2-x2y1=0. 判定垂直, 用向量的数量积为零. 平面几何用的几何方法, 几乎完全在图形中找关
系. 向量方法是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用代数 计算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例(补充). 如图, 在直角三角形ABC中, 角A是直 角, D是BC边上一点, AB2=BD·BC. 求证: AD⊥BC.
(B) D 可能是线段 AB 的中点
(C) C, D 可能同时在线段 AB 上
(D) C, D 不可能同时在线段 AB 的延长线上
分析: 点 C, D 调和分割 A, B, 则
AC = l AB,
AD = AB,
1
l
1
=
2.
即 (c, 0)=l(1, 0), (d, 0)=(1, 0).
高中数学《第二章平面向量2.5平面向量应用举例阅读与思考向量的运算(...》43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
rr
当0°≤ < 90°时 a b为正;
rr
当90°< ≤180°时 a b 为负。
当
=90°时
r
a
r
b
为零。
rr 注意:零向量与任意向量的数量积为0,即 a 0=0
例1.已知|a |=5,|b |=4,a与b的夹角 120 ,求a ·b.
解: a ·b =|a | |b |cosθ
5 4 cos120
课堂小结: 1.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 2.投影的定义 3.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几何意义
课后作业:
1.课本P106 1题 2题 3题
敬请指导
.
例3
求证:(1)
(a b)2
a
2
2a
b
2
b
;
2
2
(2) (a b) (a b) a b .
证明: (1) (a b)2 (a b) (a b)
aaabbabb
a
2
2a
b
2
b
;
(2) (a b) (a b) a a a b b a b b
2
2
a b .
例 4 已知 | a | 6,| b | 4,a 与 b 的夹角为 60,
1. 一种新的运算
2. “ · ”不能省略,也不能写成“×”
3.
a
b表示数量而不表示向量
,与实数a
b
不同,ar
br,ar
r b,
ar
都是向量;
思考:向量的数量积是一个数量,那么它什么时候为正,什 么时候为负,什么时候为0?
rr r r
a b | a || b | cos
rr
若向量 a,b 为非零向量,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数学第二章平面向量第五节平面向量应用举例(第二课时)示范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4教学分析向量与物理学天然相联.向量概念的原型就是物理中的力、速度、位移以及几何中的有向线段等概念,向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它与物理学中的力学、运动学等有着天然的联系,将向量这一工具应用到物理中,可以使物理题解答更简捷、更清晰.并且向量知识不仅是解决物理许多问题的有利工具,而且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审视相关物理现象,研究相关物理问题,可使我们对物理问题的认识更深刻.物理中有许多量,比如力、速度、加速度、位移等都是向量,这些物理现象都可以用向量来研究.用向量研究物理问题的相关知识.(1)力、速度、加速度、位移等既然都是向量,那么它们的合成与分解就是向量的加、减法,运动的叠加亦用到向量的合成;(2)动量是数乘向量;(3)功即是力与所产生位移的数量积.用向量知识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1)通过抽象、概括,把物理现象转化为与之相关的向量问题;(2)认真分析物理现象,深刻把握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3)利用向量知识解决这个向量问题,并获得这个向量的解;(4)利用这个结果,对原物理现象作出合理解释,即用向量知识圆满解决物理问题.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对现实原型的观察、分析和比较,得出抽象的数学模型.例如,物理中力的合成与分解是向量的加法运算与向量分解的原型.同时,注重向量模型的运用,引导解决现实中的一些物理和几何问题.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现实原型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支撑作用.三维目标1.通过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物理模型,速度的合成与分解的物理模型,掌握利用向量方法研究物理中相关问题的步骤,明了向量在物理中应用的基本题型,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向量的概念和向量运算的认识.2.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究解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养成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善于发现物理及其他科目中的数学及思考领悟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良好习惯.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运用向量的有关知识对物理中力的作用、速度的分解进行相关分析和计算.2.归纳利用向量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将物理中有关矢量的问题转化为数学中向量的问题.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路 1.(章头图引入)章头图中,道路、路标体现了向量与位移、速度、力等物理量之间的密切联系.章引言说明了向量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那么向量究竟是怎样应用于物理的呢?它就像章头图中的高速公路一样,是一条解决物理问题的高速公路.在学生渴望了解的企盼中,教师展示物理模型,由此展开新课.思路 2.(问题引入)你能举出物理中的哪些向量?比如力、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都是向量,学生很容易就举出来.进一步,你能举出应用向量来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例子吗?你是怎样解决的?教师由此引导:向量是有广泛应用的数学工具,对向量在物理中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这方面问题的认识.我们可以通过对下面若干问题的研究,体会向量在物理中的重要作用.由此自然地引入新课.应用示例例1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有这样的经验:两个人共提一个旅行包,夹角越大越费力;在单杠上做引体向上运动,两臂的夹角越小越省力.你能从数学的角度解释这种现象吗?活动:这个日常生活问题可以抽象为如图1所示的数学模型,引导学生由向量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力的平衡及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来思考探究这个数学问题.这样物理中力的现象就转化为数学中的向量问题.只要分析清楚F 、G 、θ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F 为F 1、F 2的合力),就得到了问题的数学解释.图1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采用多媒体,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让学生来动态地观察|F|、|G |、θ之间在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相互影响.由学生独立完成本例后,与学生共同探究归纳出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的解题步骤,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还可以用信息技术来验证.用向量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步骤是:①问题的转化,即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②模型的建立,即建立以向量为主体的数学模型;③参数的获得,即求出数学模型的有关解——理论参数值;④问题的答案,即回到问题的初始状态,解释相关的物理现象.解:不妨设|F 1|=|F 2|,由向量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力的平衡以及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可以知道cos θ2=12|G||F 1|⇒|F 1|=|G |2cos θ2. 通过上面的式子,我们发现:当θ由0°到180°逐渐变大时,θ2由0°到90°逐渐变大,cos θ2的值由大逐渐变小,因此|F 1|由小逐渐变大,即F 1,F 2之间的夹角越大越费力,夹角越小越省力.点评:本例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也会有两人共提一个旅行包以及在单杠上做引体向上运动的经验.本例的关键是作出简单的受力分析图,启发学生将物理现象转化成模型,从数学角度进行解释,这就是本例活动中所完成的事情.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模型,为解决其他物理问题打下基础.得到模型后就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向量问题,这也是向量工具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图2,实际风速为v .端,子弹击中砂箱后,陷入箱内,使砂箱摆至某一高度h .设子弹和砂箱的质量分别为m 和M ,求子弹的速度v 的大小.图3解:设v 0为子弹和砂箱相对静止后开始一起运动的速度,由于水平方向上动量守恒,所以m |v |=(M +m )|v 0|. ①由于机械能守恒,所以12(M +m )v 20=(M +m )gh . ② 联立①②解得|v |=M +m m2gh . 又因为m 相对于M 很小,所以|v |≈M m 2gh , 即子弹的速度大小约为M m2gh . 知能训练1.一艘船以4 km/h 的速度沿着与水流方向成120°的方向航行,已知河水流速为2 km/h ,则经过3小时,该船实际航程为( )A .215 kmB .6 kmC.84 km D .8 km答案:B点评: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所以要通过作高来求.2.如图4,已知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则合力的大小为________ N ;若在图示坐标系中,用坐标表示合力F ,则F =________.图4 答案:41 (5,4)3.一艘船以5 km/h 的速度向垂直于对岸的方向行驶,而该船实际航行的方向与水流方向成30°角,求水流速度与船的实际速度.答案:如图5所示,设OA →表示水流速度,OB →表示船垂直于对岸的速度,OC →表示船的实际速度,∠AOC =30°,|OB →|=5 km/h.图5因为OACB 为矩形,所以|OA →|=|AC →|·cot30°=|OB →|·cot30°=53≈8.66 km/h,|OC →|=|OA →|cos30°=5332=10 km/h. 答:水流速度为8.66 km/h ,船的实际速度为10 km/h.点评:转化为数学模型,画出向量图,在直角三角形中解出.课堂小结1.与学生共同归纳总结利用向量解决物理问题的步骤.①问题的转化,即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②模型的建立,即建立以向量为主体的数学模型;③参数的获得,即求出数学模型的有关解——理论参数值;④问题的答案,即回到问题的初始状态,解释相关的物理现象.2.与学生共同归纳总结向量在物理中应用的基本题型.①力、速度、加速度、位移都是向量;②力、速度、加速度、位移的合成与分解对应相应向量的加减;③)动量m v 是数乘向量,冲量Δt F 也是数乘向量;④功是力F 与位移s 的数量积,即W =F·s .作业1.课本习题2.5 A 组3、4,B 组1、2.2.归纳总结物理学中哪些地方可用向量.设计感想1.本教案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由于本节重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把物理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也就是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抽象成数学模型;二是如何用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解释和回答相关的物理现象.因此本教案设计的重点也就放在怎样让学生探究解决这两个问题上.而把这个探究的重点又放在这两个中的第一个上,也就是引导学生认真分析物理现象、准确把握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抽象、概括,把物理现象转化为与之相关的向量问题,然后利用向量知识解决这个向量问题.2.经历是最好的老师.充分让学生经历分析、探究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这也是学习数学,领悟思想方法的最好载体.学生这种经历的实践活动越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就越恰当而简捷.教科书中对本节的两个例题的处理方法,都不是先给出解法,而是先进行分析,探索出解题思路,再给出解法,就足以说明这一点.3.突出数形结合的思想.教科书例题都是先画图进行分析的,本教案的设计中也突出了这一点.让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就先想到画图,并在这个活动中,体会数形结合的应用,体会数学具有广泛的应用,体会向量这个工具的优越性.备课资料一、向量与重心问题假如有两个质点M 1,M 2,它们的质量分别是m 1,m 2,由物理学知识,这两个质点的重心M 在线段M 1M 2上,并且分此线段为与质量成反比例的两部分,即M 1M MM 2=m 2m 1,或m 1M 1M →=m 2MM 2→. 现设点M 1、M 2、M ,对应的向量分别是r 1、r 2、r ,则上式可以写成m 1(r -r 1)=m 2(r 2-r ).所以r =m 1r 1+m 2r 2m 1+m 2,点M 处的质量为m 1+m 2. 现求三个质点的重心问题.三个质点M 1、M 2、M 3的质量分别是m 1、m 2、m 3,所对应的向量分别是r 1、r 2、r 3,我们可设M 1,M 2的重心在点D 处,该处对应的向量为r D =m 1r 1+m 2r 2m 1+m 2,该点的质量为m 1+m 2,然后求点D 与点M 3的重心M 所对应的向量r ,易得r =m 1r 1+m 2r 2+m 3r 3m 1+m 2+m 3. 二、备用习题1.作用于同一点的两个力F 1和F 2,|F 1|=5,|F 2|=3,夹角为60°,则F 1+F 2的大小为________.答案:72.一条渔船距对岸为4 km ,现正以2 km/h 的速度向垂直于对岸的方向划去,到达对岸时,船的实际航程为8 km ,求河水的流速.答案:解:如图7所示,设AB →表示船垂直于对岸的速度,则AB →+BC →=AC →,图7知AC →就是渔船实际航行的速度.因为航行的时间为4÷2=2(h),所以在Rt△ABC 中,|A B →|=2 km/h ,|AC →|=8÷2=4 km/h ,则|B C →|=2 3 km/h.答:河水的流速为2 3 km/h.3.在半径为15 cm 的均匀铁板上,挖出一个圆洞,已知圆洞的圆心和铁板中心相距8 cm ,圆洞的半径是5 cm ,求挖去圆洞后所剩下铁板的重心.答案:解:如图8所示,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两圆的圆心分别为O 1(0,0),O 2(8,0),圆O 2是挖去的圆,不妨设铁板的密度为ρ=1,则小圆的质量m 1=25π,挖去圆洞后,铁板的质量为m 2=(225-25)π=200π,设所求的重心为O 3.图8根据物理学知识,知O 3在直线O 1O 2上,即可设O 3(x 3,0),且满足O 3O 1→=λO 1O 2→,其中λ=m 1m 2=25200=18.由定比分点坐标公式知0=x 3+18×81+18,解得x 3=-1, 即O 3(-1,0)为挖去圆洞后所剩下铁板的重心.4.如图6所示,重力为G 的均匀小球放在倾角为α的斜面上,球被与斜面夹角为θ的木板挡住,球面、木板均光滑,若使球对木板的压力最小,求木板与斜面间夹角θ的大小.图6答案:解:对小球的受力分析如图6所示,重力为G ,斜面弹力为N 2(垂直于斜面向上),木板弹力N 1(垂直于木板),其中N 1与N 2的合力的大小恒为|G′|,方向向上,N 2的方向始终不变,随着木板的转动,N 1的方向始终垂直于木板,N 1的大小在变化,且满足|N 1|sin α=|G′|sin θ,又|G′|=|G |,∴|N 1|=|G |sin αsin θ.∴当sin θ取最大值1时,|N 1|min =|G |sin α,此时θ=π2.2019-2020年高中数学 第二章 平面向量 第四节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第二课时)示范教案 新人教A 版必修4教学内容分析以物体受力做功为背景引入数量积的概念,使向量数量积运算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向量数量积与向量的长度及夹角的关系;进一步探究两个向量的夹角对数量积符号的影响及有关的性质、几何意义和运算律.本节内容安排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4》(A 版)第二章、第4节第1课时.它是平面向量的核心内容,向量的平行、垂直关系是向量间最基本、最重要的位置关系,而向量的夹角、距离又是向量的重要数量特征,向量的数量积恰好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工具.本节的知识结构: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本节以力对物体做功作为背景,研究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以及对运算律的理解和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灵活应用.但是,学生作为初学者不清楚向量数量积是数量还是向量,寻找两向量的夹角又容易想当然.通过情境创设、探究和思考引导学生认知、理解并掌握相关的内容.利用向量数量积运算讨论一些几何元素的位置关系、距离和角,这些刻画几何元素(点、线、面)之间度量关系的基本量学生容易混淆.利用数量积运算来反映向量的长度和两个向量间夹角的关系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重点又是难点.由向量的线性运算迁移,引申到向量的乘法运算这是个很自然的过渡,深入浅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明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设计思想《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参与到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来,这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还明确提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为此,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中注重过程、方法,注重引导学生自觉去看书,不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重视在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通过师生互动、学生的自主探究:(1)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含义及其物理意义;(2)掌握向量数量积的性质和运算律,会进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3)能运用数量积表示两个向量的夹角,会用数量积判断两个向量的垂直关系;(4)通过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多项式乘法运算的对照,强化学生的类比思想;通过数量积的性质、运算律的灵活应用,发展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教材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和性质;用平面向量数量积表示向量的模及向量的夹角;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的探究及应用.难点是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及对运算律的探究、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灵活应用.教学过程情境1问题回忆物理中“功”的计算,它的大小与哪些量有关?结合向量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若一个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产生的位移为s,那么力F所做的功W等于多少?图3设计意图以物理问题为背景,初步认识向量的数量积,为引入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作铺垫.师生互动生:W=|F||s|cosθ(其中θ是F和s的夹角).师:功是一个矢量还是标量?它的大小由哪些量来确定?显然功是一个标量,它由力和位移两个向量来确定.从中我们得到一个启发:能否将功看成是两个“向量相乘”的一种运算的结果呢?从而得出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情境21.定义向量数量积.弄清定义中涉及哪些量?它们有怎样的关系?运算结果是向量还是数量?2.如何确定两个非零向量的数量积的符号,什么情况下值为零?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去认知数量积的定义.通过对概念的认识、分析和探究,使学生加深理解,并掌握相关的性质及几何意义.同时加深对投影的认识.师生互动1.仿照物理问题建构“数学模型”,引入“向量数量积”的概念: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与b,把数量|a||b|cosθ叫做a与b的数量积(或内积),记作:a·b,即a·b=|a||b|cosθ(其中θ是a与b的夹角).|a|cosθ(|b|cosθ)叫做向量a在b方向上(b在a方向上)的投影.图42.规定:零向量与任何向量的数量积为0.3.(1)数量积运算结果的符号取决于a与b的夹角θ(θ∈[0,π])的大小;(2)两个向量的数量积是一个数量,它与两个向量的长度及其夹角有关;(3)符号a·b不能写成ab 或a×b的形式;(4)找向量的夹角时,应将两向量的起点平移到同一个点上.4.探究其性质:(1)a⊥b⇔a·b=0(a与b都是非零向量);设置情境:若a·b=0,则向量a与b至少有一个是零向量.类比a,b∈R时,若ab=0⇔a=0或b=0.而且此性质在解决有关线段垂直问题时具有很好的作用.(2)当向量a与b共线同向时,a·b=|a||b|;当向量a与b共线反向时,a·b=-|a||b|.特别地a·a=a2=|a|2或|a|=a·a=a2(与二次根式性质:a2=|a|进行类比).这是求向量长度的又一重要方法.情境3由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书本例题1.设计意图通过计算巩固对数量积定义的理解,进一步引导学生对|a·b|和|a||b|的大小关系进行一般的研究比较.师生互动从例1容易得出性质|a·b|≤|a||b|和数量积的几何意义.情境4给学生2~3分钟时间,阅读教材,并对前面所学的内容及研究方法作一个归纳小结.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及时进行归纳小结的学习习惯.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师生间的合作探究,不管是老师还是课件,都是为学生服务的,都在同步配合学生的学习和探索.师生互动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总结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方法点拨,并指出对学习过程进行及时反思的重要性.情境5运算律和运算是紧密相联的,类比实数运算中的运算律,探究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设计意图通过类比、探究使学生得出数量积的运算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师生互动1.回顾实数运算中有关乘法的运算律.类比数量积的运算律,体会不同运算的运算律不尽相同,需要研究.已知向量a、b、c和实数λ,则(1)a·b=b·a;(2)(λa)·b=λ(a·b)=a·(λb);(3)(a+b)·c=a·c+b·c.2.对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进一步研究.(1)a(b·c)=(a·b)c成立吗?显然,等式左边与向量a共线,右边与向量c共线,而向量a与c不一定共线,因此结论不一定成立;(2)由a·b=b·c能否推出a=c?(反例:当a=0,b⊥c时,有a·b=b·c=0.但不能得到c=0).结合实数a,b,c(b≠0),有ab=bc⇒a=c进行类比,辨析.3.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进行纠错,理解不同的运算具有不同的运算律,体会到数学的法则与法则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同时注意利用学生的错误这一重要资源,让学生更容易找到易错点和易混点,从而更清晰、准确地掌握知识.情境6例2、例3、例4的教学.设计意图1.要求学生体会实际解题中运算律的作用,比较向量运算与多项式乘法运算的异曲同工.2.学会利用数量积来解决有关垂直问题,体会运算律带来的优越性.3.上面几个例题,层层递进,都是把较难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的较易的标准问题,体现了知识和方法上的转化.师生互动1.老师可以将例题内容与多项式乘法运算进行类比.2.让学生自己体会用数量积将“几何问题”化归为方程问题来求解的简练,进一步体现向量的工具作用.情境7课后反思:让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整理相关的学习内容,使得“知识系统性、技能熟练性”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体会所学知识的引入基础及探究、解决问题时用到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不错,主要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注意学生的主动探索、思考及师生互动,还以物理知识为背景,建立了数学的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概念和运算.使得学习内容直观、生动,抓住重点.使学生懂得对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采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交流,体验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培养学生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在课堂中会体现自我,学会自己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在探究中学会思考,在合作中学会推进,在观察中学会比较,进而推进整个教学程序的展开.但自我感觉“讲”的还是偏多了一点,对于学生解题中出现的错误这一资源展开、分析得不够,以后应该更加注意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