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档案4全本免费_《档案:一部个人史》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犯罪心理档案(共4册)

犯罪心理档案(共4册)

目录犯罪心理档案犯罪心理档案.2犯罪心理档案.3犯罪心理档案.第四季犯罪心理档案作 者:刚雪印责任编辑:李 鹏本书由天津博集新媒科技有限公司授权亚马逊全球范围发行目录版权信息人物介绍第一卷 碎尸血证◎引子◎第一章 碎尸再现◎第二章 抛尸现场◎第三章 抛尸解析◎第四章 碎尸报告◎第五章 犯罪侧写第二卷 虐童疑云◎第六章 连环失踪◎第七章 猥亵少女◎第八章 虐童恶鬼◎第九章 人间炼狱◎第十章 案中追案◎第十一章 地狱来电第三卷 小镇狂魔◎第十二章 强行征调◎第十三章 死亡之径◎第十四章 动机毁灭◎第十五章 墓穴残尸◎第十六章 微笑杀手◎第十七章 嫌疑作家◎第十八章 宿舍血字第四卷 杀人魔咒◎第十九章 无头女尸◎第二十章 云谲波诡◎第二十一章 人肉饺子◎第二十二章 头颅仰视◎第二十三章 神灵诅咒◎第二十四章 以爱之名◎第二十五章 书稿之谜◎第二十六章 嫌疑闺密◎第二十七章 解离人格第五卷 心理证供◎第二十八章 犯罪升级◎第二十九章 看见头颅◎第三十章 尸体证据◎第三十一章 杀手显现◎第三十二章 凄惨身世◎第三十三章 终极较量尾声韩印 性别:男 年龄:30岁职业:应用犯罪心理学讲师。

外貌性格:斯文俊朗,亲和沉稳,惯常一抹浅笑挂于嘴角。

擅长:犯罪侧写。

经历:曾在地方警队挂职一年,目前任教于某警官学院。

他通过对微表情的解读,识破嫌疑人谎言;通过对行为证据的分析,准确预判案件性质;通过对罪犯的侧写,将犯罪嫌疑人缩小在极小的范围内。

他充分运用所研究专业,在挂职期间协助警方破获多起重大案件,在警界渐有知名度,并成为任教学院中的明星讲师。

叶曦 性别:女 年龄:34岁职业:刑警队长。

外貌性格:漂亮妩媚,成熟大气,女人韵味浓烈,平日总是一身职业套装。

擅长:刑事侦破,警队管理。

经历:S省警官学院毕业后,即进入J市公安局刑警队,由于性别以及惹眼的外表,怀疑甚至鄙夷的目光以及风言风语始终围绕着她,但一路由小警员晋升至刑警队长,被列为S省公安厅重点培养对象,完全是凭借自身的天赋和努力。

犯罪心理档案4对应真实案件

犯罪心理档案4对应真实案件

犯罪心理档案4对应真实案件【原创实用版】目录1.引言2.案例一:南京杀妻案2.1 案例背景2.2 案例经过2.3 案例结果3.案例二:厦门走失女孩案3.1 案例背景3.2 案例经过3.3 案例结果4.案例三:武汉碎尸案4.1 案例背景4.2 案例经过4.3 案例结果5.总结正文犯罪心理档案 4 是一部热门的犯罪心理学题材电视剧,该剧以真实案件为原型,通过对案件的深入剖析,展示了犯罪心理学在侦破案件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三个案例来分析这部剧所对应的真实案件。

案例一:南京杀妻案2.1 案例背景南京杀妻案发生在 2016 年,是一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命案。

案件的罪犯和受害者是一对夫妻,两人因感情不和导致矛盾升级,最终酿成了悲剧。

2.2 案例经过受害者是一名年轻的女子,与丈夫结婚后因种种原因导致感情破裂。

在一次争吵后,丈夫失去了理智,将妻子残忍地杀害。

为了掩盖罪行,他还伪造了现场,试图误导警方的侦查。

2.3 案例结果然而,南京警方通过细致的现场勘查和尸体解剖,发现了诸多疑点,最终锁定了犯罪嫌疑人。

在铁一般的证据面前,罪犯承认了杀害妻子的罪行。

此案充分体现了犯罪现场勘查和法医鉴定在破案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案例二:厦门走失女孩案3.1 案例背景2017 年,厦门一名年仅 10 岁的女孩在放学途中失踪,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女孩的失踪背后,隐藏着一起令人震惊的罪行。

3.2 案例经过女孩失踪后,警方通过调查发现,她最后的行踪出现在一个废弃的工厂附近。

警方立即对该区域进行搜查,发现了女孩的尸体。

经过尸检,女孩死于窒息。

3.3 案例结果警方通过排查,锁定了犯罪嫌疑人。

原来,女孩的邻居因心理变态,对她产生了邪恶的念头,将其诱骗至废弃工厂杀害。

此案的破获,离不开警方对犯罪心理的深入分析和紧密排查。

案例三:武汉碎尸案4.1 案例背景2018 年,武汉发生了一起令人发指的碎尸案。

一名男子将自己的前女友杀害后,残忍地将其尸体解剖,分装到多个塑料袋中,丢弃在荒野。

《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

《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

《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1《犯罪心理学》一书中提到,在犯罪心理学当中,研究者从各种立场出发,得到了一些重要的发现。

研究者多次发现,人们对于道德的理解和知识不一定和道德行为一致。

也就是说一个人即使有某种道德观念,也可能做出与此相悖的行为来。

从违法少年的家庭环境研究和教育研究中可以发现,严厉地惩罚犯罪者能够带来短时间的顺从,但是并不能让道德价值内化,也就是说,惩罚并不能帮助形成道德价值,强化行为的意志力。

精神分析理论重视在异常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和紧张心理。

希利(Healy)认为违法犯罪者与双亲的情感当中产生的情绪障碍是不法行为的主要原因。

如果直接惩罚这种行为,会提高紧张心理和导致更强烈的抵抗,可见简单粗暴的惩罚是无效的,而且还有一定的害处。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中,社会性学习被用于解释一些现象。

社会性学习的表现形式是社会群体各种交流活动和交流过程,学习内容多样化,并且可以在群体交流的过程中动态产生。

弗洛伊德认为,犯罪者的超我发展程度不够,所以不能抑制一些本能的冲动。

洞察、净化、宽容等等概念都是由这一学派首先提出的。

但是这种方式对心理学者的要求过高,难以推行。

罗杰斯认为治疗没有必要纠结于过去,主张“非支持性疗法”和“来访者中心疗法”。

通过谈话治疗让患者洞察问题。

这种方式是一种个别人格治疗,研究者指出,这种方式和家庭的支持有关系。

治疗的成功率并不乐观,仅有20%非常有效,42%无效。

或许有些已经根植于人格当中的东西,不会通过简单的对话就加以改变。

但是无论如何,罗杰斯的方法给予了研究者希望。

犯罪行为的心理疏导意义大于惩罚。

《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2犯罪心理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790年德国人明希编写的《犯罪心理学在刑法制度中的影响》;而最早以犯罪心理学为书名的著作是1792年德国人绍曼编写的《犯罪心理学论》。

读书笔记:《犯罪心理档案》

读书笔记:《犯罪心理档案》

读书笔记:《犯罪心理档案》
人们总是合法地让自己陷入困境,这样他们就会合法
地被拯救。

——罗伯特·弗罗斯特这是一部深度剖析犯罪心理、囊括了几乎所有犯罪元
素的惊悚之书——一连串神秘莫测的死亡;一系列诡异老
练的犯罪手法。

真凶以伪善之名隐藏在我们身边,与我们同
眠共餐。

善与恶的殊死角逐后面,是深不可测的人性。

由韩印、顾菲菲、杜英雄、艾小美、吴国庆等刑侦精英组成的团队,穷尽毕生所学,孜孜不倦地与一个又一个变态心理杀手
展开缠斗。

他们通过微表情解读,识破犯罪分子的谎言;通
过行为证据分析,洞悉犯罪分子的心理动机;通过犯罪侧写,还原犯罪现场,让罪犯无处遁形。

犯罪心理侧写、“心理剧”、微表情解读、尸体解剖、骨
骼检测……反社会人格障碍、边缘人格障碍、分裂人格障碍、表演人格障碍、偏执人格障碍……
犯罪心理学专家带领的刑侦精英队伍与高智商反社会连
环杀手狭路相逢;谁引导谁?谁操纵谁?谁战胜谁?专业!烧
脑!紧张!
这是一部深度剖析犯罪心理、囊括了几乎所有犯罪元素
的惊悚之书:一连串神秘莫测的死亡;一系列诡异老练的犯罪手
法。

真凶以伪善之名隐藏在我们身边;与我们同眠共餐。

善与恶的殊死角逐后面;是深不可测的人性。

犯罪心理档案4对应真实案件

犯罪心理档案4对应真实案件

犯罪心理档案4对应真实案件【原创版】目录1.引言:介绍《犯罪心理档案 4》及其对应真实案件2.案件一:南京医科大学碎尸案3.案件二:武汉理工大学投毒案4.案件三:佛山市顺德区“割喉”案5.案件四:沈阳市和平区爆炸案6.结语:对《犯罪心理档案 4》的评价和启示正文《犯罪心理档案 4》是一部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的犯罪心理学小说,通过剖析各种犯罪心理和行为,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黑暗。

在本书中,作者选取了四个极具代表性的案件,分别为南京医科大学碎尸案、武汉理工大学投毒案、佛山市顺德区“割喉”案和沈阳市和平区爆炸案。

案件一:南京医科大学碎尸案这是一个令人发指的残忍案件。

凶手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将一名南京医科大学的女生残忍杀害并分尸。

在经过一番周密的调查和分析后,警方锁定了凶手,最终将其绳之以法。

此案反映出犯罪者对生命的漠视和道德的沦丧,同时也提醒人们要加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案件二:武汉理工大学投毒案这是一起因感情纠葛而引发的投毒案。

凶手为了报复前女友,在其所在学校的食堂投放剧毒物质,导致多名学生中毒。

案件的侦破过程充分体现了犯罪心理学在分析犯罪嫌疑人行为和动机方面的重要作用。

此案警示我们要处理好感情问题,避免因一时冲动而酿成悲剧。

案件三:佛山市顺德区“割喉”案这是一起典型的仇杀案件。

凶手因与被害人有深仇,潜入其家中将其残忍杀害。

令人惊悚的是,凶手在作案过程中并未表现出恐慌和紧张,反而表现得非常冷静。

警方通过对凶手的行为和心理进行分析,最终成功将其抓获。

此案让我们看到了犯罪心理学在侦破案件中的重要地位。

案件四:沈阳市和平区爆炸案这是一起报复社会的恶性案件。

凶手因为对社会不满,制作爆炸物并在公共场所实施爆炸,造成多人死伤。

在犯罪心理学专家的帮助下,警方成功锁定了凶手,并揭示了其扭曲的价值观和反社会人格。

此案教育我们要关注社会底层矛盾,加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和疏导。

结语:《犯罪心理档案 4》通过对四个真实案件的深入剖析,让我们更加了解犯罪心理和行为。

犯罪心理学(大全集)

犯罪心理学(大全集)
我就没办法总结那么精辟啦!所听所感。)三、小时候,原来麻麻没有骗我,她说的都是真的。四、很有缘分, 前几天才在S·J·沃森的《别相信任何人》中评论这本书中一个关于“爱”而施暴的事例,哈哈哈,这本书就举 出那本书的事例《不要相信任何人》,不过她说的可能不是看的同一本,内容有点雷同。
这本书以实际案例作支持,但对案例中跟深层次的心理分析却不是很详尽,我们学习犯罪心理学除好奇心外, 更大的目的是预测以及防患于未然。
文中别字很多,人物指代不清,不知所云,还有评论说文中的一些法律知识不正确或不准确。
精彩摘录
《失乐园》中的语句——基督教的七重罪孽:暴食、贪婪、懒惰、愤怒、骄傲、淫欲和嫉妒。
人的灵魂中存在着善与恶两个方面,如果个人受到良好的教育,灵魂中的善就能控制住恶的部分,人就不会 去犯罪,否则人就会犯罪。 ——柏拉图
别忘了我看不到我自己,我的角色仅限于看向镜子里的那个人。 ——JacquesRigaut
人们都说时间可以治愈一切伤口,我可不这么认为。伤口是一直存在着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出于保护,伤 口被覆盖上疤痕,疼痛随之减轻,但这一切永远也不会消失。
目录分析
01
第1章前言
02
第2章推开 迷失世界微 敞的门—— 犯罪心理学 导读
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 ——管仲
犯罪是一种行为,然而也有着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是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结合的产物。每一个犯罪行为人都 有其特定的人生轨迹,有其独特的心理素质。
将邪恶的产生归结于超自然的因素是没有必要的,人类自身就足以实施每一种恶行。 拉德
——约瑟夫·康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读书笔记
犯罪是一种行为,人心才是一切的本源,后面的测试还是挺有意思。

《犯罪心理学 大全集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犯罪心理学 大全集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第9章 失落的弱势群体——女 性及老年人犯...
第10章 愈演愈烈的悲剧—— 家庭暴力与伤...
第11章 在钢丝绳上独舞—— 现代社会特殊...
第12章 附录1 犯罪心理诊断 及矫正
第13章 附录2 犯罪心理预测 与预防
第14章 附录3 艾森克情绪稳 定性测验
谢谢观看
04 第4章 凡走过必有 痕——不同经历犯罪
第5章 最恐惧的发
05 泄——缺陷人格与面 具
第6章 他为何成为杀
06 人狂魔——变态心理 与...
目录
07 第7章 不同的原因, 相同的归属——两类 特...
第9章 失落的弱势群
09 体——女性及老年人 犯...
第8章 花季中的空虚
08 与失落——青少年犯 罪... 第10章 愈演愈烈的
第1章 前 言
第2章 推开迷失世界微敞的 门——犯罪心理...
第3章 不是我,是风——犯罪 心理与动机
第4章 凡走过必有痕——不同 经历犯罪
第5章 最恐惧的发泄——缺陷 人格与面具
第6章 他为何成为杀人狂魔— —变态心理与...
第7章 不同的原因,相同的归 属——两类特...
第8章 花季中的空虚与失落— —青少年犯罪...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犯罪心理学 大全集 》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人生
世界
少年人
法律
因素
芝麻小事
罗丝肯尼迪
社会
犯罪第章 灵魂源自时间心理心理学住恶
伤口
柏拉图
弱者
失乐园
01 第1章 前 言
目录
第2章 推开迷失世界
02 微敞的门——犯罪心 理...

犯罪心理档案(共4册)

犯罪心理档案(共4册)

目录犯罪心理档案犯罪心理档案.2犯罪心理档案.3犯罪心理档案.第四季犯罪心理档案作 者:刚雪印责任编辑:李 鹏本书由天津博集新媒科技有限公司授权亚马逊全球范围发行目录版权信息人物介绍第一卷 碎尸血证◎引子◎第一章 碎尸再现◎第二章 抛尸现场◎第三章 抛尸解析◎第四章 碎尸报告◎第五章 犯罪侧写第二卷 虐童疑云◎第六章 连环失踪◎第七章 猥亵少女◎第八章 虐童恶鬼◎第九章 人间炼狱◎第十章 案中追案◎第十一章 地狱来电第三卷 小镇狂魔◎第十二章 强行征调◎第十三章 死亡之径◎第十四章 动机毁灭◎第十五章 墓穴残尸◎第十六章 微笑杀手◎第十七章 嫌疑作家◎第十八章 宿舍血字第四卷 杀人魔咒◎第十九章 无头女尸◎第二十章 云谲波诡◎第二十一章 人肉饺子◎第二十二章 头颅仰视◎第二十三章 神灵诅咒◎第二十四章 以爱之名◎第二十五章 书稿之谜◎第二十六章 嫌疑闺密◎第二十七章 解离人格第五卷 心理证供◎第二十八章 犯罪升级◎第二十九章 看见头颅◎第三十章 尸体证据◎第三十一章 杀手显现◎第三十二章 凄惨身世◎第三十三章 终极较量尾声韩印 性别:男 年龄:30岁职业:应用犯罪心理学讲师。

外貌性格:斯文俊朗,亲和沉稳,惯常一抹浅笑挂于嘴角。

擅长:犯罪侧写。

经历:曾在地方警队挂职一年,目前任教于某警官学院。

他通过对微表情的解读,识破嫌疑人谎言;通过对行为证据的分析,准确预判案件性质;通过对罪犯的侧写,将犯罪嫌疑人缩小在极小的范围内。

他充分运用所研究专业,在挂职期间协助警方破获多起重大案件,在警界渐有知名度,并成为任教学院中的明星讲师。

叶曦 性别:女 年龄:34岁职业:刑警队长。

外貌性格:漂亮妩媚,成熟大气,女人韵味浓烈,平日总是一身职业套装。

擅长:刑事侦破,警队管理。

经历:S省警官学院毕业后,即进入J市公安局刑警队,由于性别以及惹眼的外表,怀疑甚至鄙夷的目光以及风言风语始终围绕着她,但一路由小警员晋升至刑警队长,被列为S省公安厅重点培养对象,完全是凭借自身的天赋和努力。

《犯罪心理学》笔记-读书笔记1000字

《犯罪心理学》笔记-读书笔记1000字

《犯罪心理学》笔记-读书笔记1000字山根清道的《犯罪心理学》一书,尽管年代久远,但是对于犯罪心理相关研究作出了一个比较系统而完善的归纳。

在犯罪行为分析方面,作者总结了一些研究者的观点。

阿德勒认为,在家庭当中被娇纵或者是受忽视,会带来长时间的心理不适感,这也是许多罪犯所承认的。

希利和他的妻子布朗纳认为,一些不能得到满足的欲望也是犯罪的动机之一。

对于爱情的失望,对于家庭当中一些行为的不满,内心深处压抑的不幸感等等,都包括在其中。

弗洛伊德以及他之后的研究者认为,强烈的罪责感带来的自我惩罚,也可能变成报复社会的举动。

研究者约翰逊和焦勒克认为儿童的有一些反社会行为是父母鼓励的结果,也就是说孩子把父母一些无意识的敌对态度转化成了行为。

挫折和冲突也会导致攻击性的行为。

每个人在心理上都拥有防御的机制,用以调节负面情绪,来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冲突,缓和精神上的紧张状态。

如果防御的行为越过了应有的界限,那么就形成了犯罪。

有些人把自己的敌意投射在对手身上,因此深信对方对自己也怀有深深的敌意。

所谓没有理由的犯罪也有可能是所要攻击的对手太强,而随意找来弱者进行代替的结果。

这些都是防御机制过分发挥其功能的一种表现。

有研究者基于学习理论对于犯罪心理学进行了探讨。

根据认知不协调的理论,也能够分析出认知的不平衡与不协调,可能是导致犯罪的原因。

但是缺陷和不满,只是犯罪的动机之一。

作者认为要分析犯罪的行为和动机,还需要从更广阔的人格发展角度来入手进行分析。

施耐德的“病态人格”概念当中提出了几个关键因素,如爆发性、无情性、意志薄弱性、易变性等。

反社会人格也用于解释一些犯罪行为,患者行为与社会规范相背离,不在意他人的感受,同理心缺失,社会道德感淡薄,不负责任。

詹金斯认为,成长过程中社会化的失败是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他将这种情况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没有被社会化的攻击型,这一类人在成长过程中往往有过被父母多次拒绝的经历;第二类是受过度压制的类型;第三类是表面上被社会化,实际上可能与违法犯罪集团联系比较多,父母监管不严,在一个被忽视的环境当中成长起来,会受到周围一些行为不良者的影响。

犯罪心理档案4对应真实案件

犯罪心理档案4对应真实案件

犯罪心理档案4对应真实案件
【最新版】
目录
1.引言
2.犯罪心理档案 4 简介
3.真实案件一:南京杀妻案
4.真实案件二:白银连环杀人案
5.真实案件三:武汉碎尸案
6.结论
正文
【引言】
犯罪心理档案 4 是一部描绘犯罪心理的电视剧,它将许多真实的案件搬上荧幕,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犯罪者的心理和行为。

本文将对其中三个真实案件进行介绍,它们分别是南京杀妻案、白银连环杀人案和武汉碎尸案。

【犯罪心理档案 4 简介】
犯罪心理档案 4 是一部根据我国真实案件改编的电视剧,它深入剖析了犯罪者的心理,展示了许多犯罪行为的背后原因。

该剧通过展现犯罪者的生活和心理,以及他们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揭示了犯罪的根源。

【真实案件一:南京杀妻案】
南京杀妻案是一起发生在南京的真实案件,案件中的犯罪者因为与妻子感情不和,竟然将自己的妻子杀害并藏尸于家中。

犯罪心理档案 4 对这起案件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犯罪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真实案件二:白银连环杀人案】
白银连环杀人案是一起发生在白银的真实案件,案件中的犯罪者在十年间连续杀害了十名女性。

犯罪心理档案 4 对这起案件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犯罪者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真实案件三:武汉碎尸案】
武汉碎尸案是一起发生在武汉的真实案件,案件中的犯罪者因为与被害人有经济纠纷,竟然将被害人杀害并碎尸。

犯罪心理档案 4 对这起案件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犯罪者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结论】
犯罪心理档案 4 通过对真实案件的深入剖析,揭示了犯罪者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犯罪行为的背后原因。

犯罪心理档案读后感1500字

犯罪心理档案读后感1500字

犯罪心理档案读后感1500字这是一部囊括了几乎所有犯罪元素的惊心之书,每一起凶案都让人头皮发麻,真凶一直藏在我们身边,与我们同眠共餐。

善与恶的殊死角逐背后,充满着绝望、怨恨、嫉妒、贪婪、傲慢。

公安厅最隐秘最不可告人的犯罪档案完全揭露,你将深入一线的犯罪现场,深入剖析诡谲罪案,展现不寒而栗的凶案全记录令人心惊。

直面最令人恐惧、最沉重难解的人性之恶!犯罪心理档案读后感既精彩又揪心的犯罪故事,环环相扣,每个细节都暗含线索,对犯罪心理的刻画不仅有条不紊,而且极其考究。

这个故事的原型应该就是南京大学杀人碎尸案,没有明说但是影射的全是南京的各个角落,给人的感觉是,原作者真的参与到了真实案件中、真实案件真的是如此跌宕起伏。

感受1,致敬所有奋战在罪案现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追捕一个个嫌疑人的人民警察。

2,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和经历对人生的观念心理带来的影响比我们想象中大的多,变态杀人狂十有八九源于童年阴影,他们更多的是延续父母的暴力、心理变态、冷漠、双重标准、没有敬畏、心中无爱和善,并把这种扭曲施加给无辜之人。

所以我们的社会是不是对儿童的关爱至少是心理方面的关爱还不够全面?很多人在讲到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凌晨的太阳是民族的希望时,往往寄予他们的厚望是:学习更多的知识,拥有更好的能力,找到自己的岗位,做一个“成功”的人,拥有一个家庭。

然而常被忽视的是,和他的身体共同长大的心理是不是也同样是健康的,父母亲戚有没有给他一个不受刺激的环境,老师同学有没有给他一个正气积极的氛围。

都觉得社会可以改变一个人,但儿童和成人的恶劣变化不同之处在于,成年人伴侣和朋友带给人的如果说是消极情绪,那童年时父母带给小朋友的就是人格缺陷。

作者丝丝入扣的呼吁在性格养成时期,社会能给孩子多一点的积极引导和爱。

在医学上预防胜过治疗,社会也是,长治久安的根基不在于警署的报案能力,报案设备的发展,而是让越来越少的人远离病态心理,不走违法犯罪的道路。

这是值得儿童教育学家钻研的问题,也是每一个准父母应有的准备,每一个邻居该伸出的善意援手。

犯罪心理学档案第四季读后感

犯罪心理学档案第四季读后感

犯罪心理学档案第四季读后感
这一季啊,那真叫一个刺激。

里面的犯罪案件就像一个个超级复杂的谜题,每一个都挠得我心里痒痒的,就盼着主角们赶紧把谜底揭开。

书里描写的那些罪犯的心理,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

有些罪犯的想法那是扭曲得像麻花一样,你根本想不到为啥他们能因为那么奇怪的理由就去犯罪。

比如说,有的就因为一点小事儿,在他心里却被无限放大,最后就酿成了大错。

这让我感觉啊,人的心理就像个神秘的小宇宙,要是哪颗“星星”出了问题,就可能引发大爆炸。

主角们呢,那些犯罪心理学专家可太酷了。

他们就像超级侦探一样,从犯罪现场那些不起眼的小细节,就能推测出罪犯的心理特征。

他们分析的时候,我就跟着在那点头,心里想:“哇塞,还能从这儿看出来啊!”他们可不像一般的警察,光靠找证据,他们还能钻进罪犯的脑袋里,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不过呢,他们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会有判断失误的时候,这就让他们显得更真实了,毕竟人又不是神仙嘛。

而且啊,这一季的故事特别有代入感。

我读着读着就感觉自己好像也在那个犯罪现场,或者是在主角们的办公室里,听他们讨论案件。

有几个案件是发生在那种很平常的地方,像普通的小区啊,小街道啊,这就让我觉得犯罪可能就隐藏在我们身边的任何一个角落,真有点吓人。

在感情线方面呢,也让我看得津津有味。

主角们在紧张破案的同时,他们之间的那些小互动、小摩擦,就像是给这道“大菜”加了点调味料。

他们之间的友情或者是那种暧昧的小情感,在那种充满悬疑和紧张的氛围里,就显得特别温馨和有趣。

《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好久没写东西,提起笔来不知道怎么写了,写点东西算是我不多的兴
趣爱好,看来要维护笔耕不辍的勤奋是必要的。

想了半天又不愿意放弃,
还是选择最简单的读书笔记来写吧。

爱缺失是从小很少受到家人亲人同学朋友的关爱关注,体会不到温暖,人变得麻木而冷漠,对别人做残忍伤害的时候,内心毫无知觉。

爱太多是
因为家人的过份溺爱,形成唯我独尊的思想,变得自私自利,从不会考虑
其他人的感受,失去与人合作的能力,无法融入这本需要协作的社会,将
情绪归为外因。

而家人的过度保护,也会让人失去面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一旦遇见一些难以应付的情况,心态失衡,以致走上变态极端的道路。

所以也时时提醒自己,教育孩子不要太过溺爱,也不要太过严厉。


然这个度的把握,就叫艺术了。

这门艺术是需要长期摸索和学习。

极端的犯罪心理离我们说远不远,说近不近,对于自身是需要尽量避
免去和这类极端人群接触,就是常说的远离“垃圾人”。

遇见极端的人,
认怂不争远离,生命安全是第一位,把时间留给值得的人和事才算创造了
时间的价值。

《《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doc
复制全文。

犯罪心理第四季观后感

犯罪心理第四季观后感

犯罪心理第四季观后感《犯罪心理》是一部备受观众喜爱的心理悬疑剧,第四季的剧情再次给观众带来了紧张刺激的体验。

本文将从角色塑造、剧情发展和主题思考三个方面展开,分享我对《犯罪心理》第四季的观后感。

首先,第四季的《犯罪心理》在角色塑造方面表现出色。

整个剧集为我们呈现了一支由精英心理学家组成的联邦调查局行为分析部门(BAU)的团队。

在这个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和专业技能。

其中,犯罪心理学家亚伦·霍奇纳饰演者扮演的霍奇纳一角愈发扣人心弦。

他是一个智慧深沉、善于洞察人心,并且对于犯罪有着独到见解的人物。

每当他出现在剧中,总是能够给观众带来一种深入探寻人性的感觉。

此外,其他角色的塑造也极具特色。

摩根是一个腼腆内向却具备卓越洞察力和枪法的年轻研究员,他在团队中成为了团结力量。

本·史密斯是一个沉稳有智慧的副手,他不仅在案件分析方面出色,还经常充当团队中的顾问。

剧中还有不可忽视的女性角色,她们不仅展现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还给我们带来了坚强和勇敢的气质。

其次,第四季的剧情发展引人入胜。

每一集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通过展现不同的案件和细节,构筑了一个庞大的心理画面。

剧中呈现了各种各样的罪犯和犯罪案件,从连环杀手到性犯罪,从精神病患者到绑架案件,每一集都给观众带来了新的震撼和挑战。

《犯罪心理》第四季巧妙地将心理学和犯罪案件相结合,通过情节的发展逐渐揭示出犯罪背后的心理动机。

每一个案件都经过了仔细的推理和分析,让观众在感受紧张刺激的同时也思考着犯罪心理的奥秘。

剧集中的转折点和悬念层出不穷,总能让我们始终保持警觉和兴奋。

最后,第四季的《犯罪心理》让我们有机会思考人性与犯罪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个心理悬疑剧,影片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和消遣,更是通过镜头下的犯罪事件和人物的塑造,让观众有机会深入探索人类内心的阴暗面。

剧中的犯罪分析师们不仅需要掌握心理学的知识,还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坚定的直觉。

他们通过仔细分析罪犯的行为、心理和背景,试图解开犯罪的谜团。

《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读后感)

《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读后感)

《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好久没写东西,提起笔来不知道怎么写了,写点东西算是我不多的兴趣爱好,看来要维护笔耕不辍的勤奋是必要的。

想了半天又不愿意放弃,还是选择最简单的读书笔记来写吧。

昨天空闲时间,在微信读书上看到同学推荐这本书,下来当作小说翻了翻,似乎又回到看CSI的情形里了,只不过这是国内的书本版。

CSI追到后面,我几乎将它当作一部家庭育儿教育片来看,罪犯各有不同,整体看下来,很多的犯罪都是同心理心态的失衡有关,而追溯心理不健康的形成原因,大致都可以回到童年,回到原生家庭去,归结为两种,爱缺失和爱太多。

爱缺失是从小很少受到家人亲人同学朋友的关爱关注,体会不到温暖,人变得麻木而冷漠,对别人做残忍伤害的时候,内心毫无知觉。

爱太多是因为家人的过份溺爱,形成唯我独尊的思想,变得自私自利,从不会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失去与人合作的能力,无法融入这本需要协作的社会,将情绪归为外因。

而家人的过度保护,也会让人失去面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一旦遇见一些难以应付的情况,心态失衡,以致走上变态极端的道路。

所以也时时提醒自己,教育孩子不要太过溺爱,也不要太过严厉。

当然这个度的把握,就叫艺术了。

这门艺术是需要长期摸索和学习。

极端的犯罪心理离我们说远不远,说近不近,对于自身是需要尽量避免去和这类极端人群接触,就是常说的远离“垃圾人”。

遇见极端的人,认怂不争远离,生命安全是第一位,把时间留给值得的人和事才算创造了时间的价值。

某次骑车到路口,稍看了一下红绿灯,迎面逆行而来的壮汉对我吼“看到点嘛!”我看了他一眼,没说话骑车走掉了。

先生骑在后面说他“吼啥子吼”!我说,你理他干嘛?他说“他个逆行的还骂你?”我说,是觉得有点气,但想想,和这种垃圾人争浪费时间,还有可能后续花更多时间和他争执。

一瞬间是有点气,但把远离垃圾人的原则一拉出来,就为自己节约了时间而庆幸了。

终于提起笔来了,也终于在沉寂一段时间后开始重新进入新生活。

犯罪心理学读后感

犯罪心理学读后感

犯罪心理学读后感犯罪心理学(Criminal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应的学科,和犯罪人类学相关联。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犯罪心理学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犯罪心理学读后感(一):由于经常看美国大片的缘故,我对犯罪心理学有很深的兴趣。

于是在课余的时间我在图书馆借来一本《犯罪心理学》的书认真的品读了起来。

一读起来就被深深的吸引,直到全书结局。

犯罪心理学的含义是一门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应的学科,和犯罪人类学相关连。

这一门学科主要深入研究的部分在于有关“是什么导致人犯罪”的问题,但也包含人犯罪后的反应,在逃跑中或在法庭上的。

犯罪心理学家也可以做为证人,以帮助法庭了解犯人的心理。

精神病学亦有处理到一部分的犯罪行为。

这本书仅仅十万字左右,但是充分运用了犯罪心理学的知识。

其内容真的太吸引人了。

让我在书中的情节中遨游了很久很久...读完这本书也让我感触颇多。

好了,现在我就来介绍介绍这本让我如此兴奋的著作。

刚开始书中所提到的面具杀手,一次次的杀人,一次次的以一种非常变态的方式去善后,并且让尸体非常快速的让别人发现,让我感到有点兴奋。

毕竟这么一个变态的杀手的背后肯定有更加有趣的故事。

其次,那就是一个个的谜团和断断续续的描述,所以情节的跳跃下无法很清楚的弄清楚。

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同时发生的事情分了好几个段来描述。

故事中的问题一扣接一扣,感觉上看我的思维还是很快就把握住了所有的细节。

整本书从一开始就设下悬念,重重的疑问萦绕着我,杀手的一系列反常的动作,一些些点点滴滴的暗示,让我被书中的情节深深的吸引,迫不及待的去搜寻每一个疑问的答案。

直到文章的结局我才明白整个故事的究竟,找到了凶手。

整个故事情节相当的精彩,文章结构循序渐进,环环紧扣,不留破绽。

不枉费我这么认真的去读。

令我相当的有感触。

本书从心理学观点来探讨犯罪问题,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从罪犯和被害人的角度探讨了犯罪的行为、情绪和认知方面的问题。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心理档案4全本免费_《档案:一部个人史》读书笔记二战过后,冷战时期。

德国被一分为二,分为美国控制下的西德和苏联控制下的东德。

一夜之间,一堵柏林墙被砌成,将柏林一分为二,你在这头,你的家人在那头。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书《档案:一部个人史》,就是发生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本书作者蒂莫西·加顿艾什是一个历史研究者,最初为了研究“希特勒统治下的柏林”他以一个交换生的身份来到了东柏林。

结果在这里发生的事情却对作者的人生轨迹产生了重大的影响……01.被迫的分离与惊悚的怀疑年轻的加顿艾什在东柏林期间,曾在一个酒吧中,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是一个穿着加州大学T恤衫、右手少一根手指头的年轻人告诉他的:他现在二十二岁,父母都居住在西柏林。

柏林墙堆高起来的那一天,三岁的他,正好到东柏林的祖父、祖母家过夜。

东德政府从此就不让他离开,他被人认养、长大,在军中服役时丢了一根手指,现在是电车司机。

有的时候,他的父亲会开着发亮的奔驰汽车,带着小礼物,从西柏林过来看他。

他身上穿着的加州大学T恤便是父亲送的礼物。

据估计,1961年8月围墙一夜间砌起来时,有四千多名之多的儿童因此和父母分割开来。

加顿艾什朋友和他的儿子也被分隔两地,他生活在西德,而他的儿子却生活在东德,他的儿子一直梦想着旅行到西德去见一见他的家人。

后来,在他到匈牙利度假时,和许多同伴一样,从已变得很松懈的奥地利边境逃了出来。

从那以后,他经历了一个难民接待营,回到西柏林,来到一个离他父亲的地方不到几里的地方。

但是,他无法去探望他的家人,而他的家人也无法探望他——这情形可能会持续很多年。

在当地,有一个地方,如果人在站在旧水泥砖块上,可以远眺柏林墙,看到西柏林的一个铁路车站。

有一天,通过事先的电话安排,他站在车站月台上,而他的弟弟、妹妹则站在那旧水泥砖块上,遥遥相望。

在围墙的两边,他们相互招手、吼叫。

1980那一年,年轻的作者蒂莫西·加顿艾什还是一个在东柏林当交换生的英国青年。

有一天晚上,他和当时的女友安德莉一起躺在床上,忽然她站了起来,把衣服脱了,走到面对街道的窗户旁边拉开窗帘,接着又开了足以点亮整个房间的大灯,然后才回到床上。

这个举动似乎没有什么太深的含义,顶多是年轻人那种没来由的浪漫罢了。

可是近二十年后,已在牛津大学教授历史,同时替英国各式报刊撰写评论及报道的加顿艾什,却对这件小小的往事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他怀疑安德莉其实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安插在他身边的线人;她那天晚上脱衣服开窗帘,为的是要方便外头的同伙拍照。

他之所以生起这种疑惑,是因为他看到了当年东德国安部(俗称“斯塔西”)的一份档案。

这份档案夹封面上盖着的OPK三个字母,代表的是Operative Personenkontrolle,也就是作战性个人管制档案。

根据东德国家安全部的高等法律学院所订立的1985年版《政治作战工作辞典》,所谓作战性个人管制是指;辨识可能违反刑法、可能抱持“敌意负面态度”,或可能被敌人基于敌对目的而利用的人。

作战性个人管制的中心目的,根据字典的解释,是要回答“谁是谁”的问题。

而加顿艾什的档案,就是东德国安部对于加顿艾什“是谁”的回答。

而档案所收集的信息都是从何处来的呢?02.“非正式合作者”提供了大量信息东德国安部心目中,最宝贵的信息来源就是“非正式合作者”,也就是线民——IM了。

东德国安部对于IM所提供的信息特别重视。

那些琐琐碎碎、看似没有任何重要性的信息被放在一起以后,杀伤力便相对加大,而那正是整个体系能作业的原因。

线民的数目大得惊人。

根据东德内部统计,1988年,也就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最后的一个“正常”年份,“非正式合作者”的人数达17万,其中有11万定期提供情报,其他则提供“共谋式服务”,例如,将公寓让出来给秘密集会使用,或仅仅被视为可靠联络人等等。

东德国家安全部本身另有9万名全职人员,其中只有不到5千名属于HVA海外情报组织。

如果将这些数字与东德全部的成人数目相较的话,就表示每50名东德的成年人中,就有一名直接与秘密警察相关。

即便是每一名直接相关者只有一名眷属的话,那么每25名东德人中便有一名是与秘密警察有关联的。

有这样一段描述,足以证明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东德国安部的地位可见一般:“到处疑神疑鬼,它可能存在电话中,可能坐在酒吧里,可能与你一起乘火车旅行。

只要有两三个人在一起,就不能不生疑。

”西方世界估计,东德国安部至少雇佣了十万名线民,替他们工作。

在这样密集的线人网络下,被搜集的情报经过加工处理被做成关于每一个被监控者的绝密档案陈列在档案部门。

两德统一后,受迫于民间力量的压力,存放档案的东德国安部大楼被蜂拥而至的人群冲入了,国安部工作人员加班加点的紧急处理并不能完全销毁数量庞大的“档案资料”,最后被两德统一后新成立的高克机构统一管理,并可供民间自由查询。

加顿艾什就是这样申请查看了自己的档案,并发现了在别人眼中“另外的自己”,而这些向东德国安部提供资料的别人,却可能是自己身边的朋友、恋人以及师长……03.档案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档案中的情报即使在今天仍然相当有力量。

过去国安部军官手上掌握的力量,转移到了高克机构办事员的手上,通过他们再传给个别的读者、记者、学者,或想要知道员工或未来员工的档案资料的老板。

一旦拿到了高克档案资料后,这些人就必须做出决策:要雇佣?要解雇?要揭发?要原谅?更严重的是,当线民两字出现,就像其后面被涂黑的名字,代表的是污点。

就算它背后存在着可以理解的善意,就算在法律的严格保护及公众的审慎监视下,那一抹涂黑代表的就是力量。

这些档案可以改变人生。

一位前来向高克工作人员调阅档案的读者,曾因想逃亡西方而被关了五年。

从档案中,她发现当初告密的竟然是与她同居的男子。

两德统一后,他们仍然住在一起。

在她要去调阅资料的当天,他还在她出门前一天祝她一天愉快。

那名妇女最后哭倒在工作人员的双臂中。

到1996年6月时,高克机构已经回答了170万人次的公务及民间询问。

换句话说,每十名东德人中,便有一人有过“高克经验”。

在此同时,超过100万的男男女女正式提出申请,索阅他们的档案。

其中将近42万人已经读过了自己的档案,而有36万以上的人——不知识令他们松了一口气还是失望地发现,他们并没有档案。

一位调阅档案的女士发现她丈夫就是专门监视她的线民,许多人发现了令他们惊愕及震怒的事。

只有他们自己有资格说,知道是否比不知道更好。

有许多人因为档案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失去工作,被原工作单位解职,还有人在匆忙中不及申诉,就自动提前退休。

另外,档案带来了无数的冲突,造成朋友绝交、婚姻破裂、家中的玻璃被突如其来的砖块打碎、莫名其妙地遭人动粗。

最糟糕的是,有好几件自杀事件,部分原因必须归咎于高克文件的曝光于媒体的报道。

当然在这些负面成果之外,还有更多、更多的人在阅读过档案以后,不但松了一口气,而且能更踏实地继续现在的生活。

从档案工作人员的经验看来,大部分人在阅读后都认为能够一览自己的文件是非常值得的。

一名老先生告诉工作人员:“至少我知道怎么写遗嘱了。

我原本以为我的女婿在背后打我的小报告,所以一直告诉自己:我要是把房子留给他,就罪该万死。

但是现在我知道我还是该留给他了。

”“现在我知道了”是一个大家共同有的感觉,就好像在彻底洗涤以后,大家建立了一个更好的基础,可以共同努力向前。

加顿艾什被“档案”背后的种种所深深的吸引,放弃了自己原本的研究方向,他希望可以通过对自己“档案”的深入调查,可以还原出这一段无法忘怀的历史。

04.关于“线人”的再调查从档案中,你会发现,我们每个人的行为受到环境的影响有多深。

认得心中所能容纳的,可为律法与君王所随意予夺的那部分能有多大?你所看到的其实并非那么多恶意,而毋宁(宁可,不如。

副词。

表示两相比较以后选取这一面)是人类的脆弱和人性中无尽的弱点。

当你和那些与档案相关的参与者谈话时,你发现的也不是那么多蓄意的欺骗,而毋宁是我们无尽的自我欺骗的能力。

向东德国安部报告加顿艾什信息的线人有五位,分别是加顿艾什在东德交换学习时的“指导教授”、交谈过多次的普通朋友以及“被偶遇”的聊天对象。

他在后期根据档案所披露的历史,重新调查线人情况时,将一名线人的情况告诉了两人原来共同的朋友,她们之间也有多年未联系。

结果可想而知,在作者展示新文件给他朋友看时,等于为她重新开启了一扇新的记忆之窗,但也因此关上了其他的窗户。

她再也无法回到过去对这个线人朋友或两人之间发生的事件的回忆中了。

这就好像一个人在经过多年以后,对自己所钟爱的人做不忠的表白,或一对夫妻经过一件丑恶的离婚官司,会降过去两人之间所有共享过的欢乐时光完整、全部、永远、惨痛地摧毁一样。

只不过,连这一份痛苦的会议也会随着时间的流转而有所改变。

每个人的回忆都随着时光的流转以及环境的变化,有的变得模糊,有的反更清晰,有的逐渐圆润,有的则越发尖锐。

一名线民如何逐渐地被拉近“组织”之中,就好像鱼被引诱上钩的过程一样,一开始的时候线民决心“只谈专业的事”,最后连最亲密的关系也可以出卖了。

就报告加顿艾什的其中一名线人而言,到后期,她连自己的继女有一名西德男友都招了。

在这次寻觅中,作者并没有看到一个明显天性邪恶的人。

但是,每一个人都很软弱,任由环境塑造他们。

人性,他们都太人性了!然而,他们的行为的总和却是一大邪恶。

如果,有这样一份“档案”摆在你的面前。

你会如何选择呢?看还是不看?如果,有这么一天被诱惑的人是你,你会选择透露一些你自以为无关紧要的信息么?最后,你可能会发现……告密者就在我们身边。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