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读书杂志·汉书杂志》的训诂方法
《读书杂志·史记杂志》中“审文例”方法的运用
管叔 , 放蔡叔” 今本无“ 字者, , 杀” 后人 以“ 与“ ” 义相 杀” 诛 意
馥 而删 之 也 , 知 “ 武庚 , 管叔 , 蔡 叔 ” 对 为 文 。 古人 不 诛 诛 杀” “ “ 条: 周公奉 成 王命 , 伐
诛武庚管叔 , 放蔡叔 。 念 孙案 : ” 史公 原文本 作 “ 伐诛 武庚 , 杀
锢传 - 贾彪》 “ :彪兄弟 三人 , 并有高名 , 最优 , 而彪 故天下 称
日 :贾 氏三虎 , ‘ 伟节最 怒。 此外 , ” 诸如怒 马 、 涛 、 怒 百花怒放
大夫 以上 日嫁 , 行於 士 、 人 日适 人。 按 : 庶 ’ 此亦对 文耳 , 若散 文则嫁亦为适 , 适亦为嫁 , 、 嫁 适俱训为往。 ”
二、 连 文
今按 : 古 人 之 文 , 嫌 於 梭 ” 王 氏 习 用 之 语。《 “ 不 乃 说
文》 “ , : 诛 讨也 。从言 , 朱声 。 本为“ ” 谴责 ” 之义 , 后有 “ 杀戮 ”
之文 , 不嫌 於 祓 也 。
注释家用来分析古籍 中同义词 用法的。“ 对文 ” 强调 具体语
境 中同义词“ ” 异 的一面 ; 散 文” 说 明具 体语境 中同义词 “ 则 的“ 。类 似的例子 还有 : 尔雅 ・释诂》: 如 、 、 、 、 同” 《 “ 适 之 嫁 徂、 , 逝 往也 。 郝懿行 义疏 :《 ” “ 仪礼 ・ 丧服》 注云 : 凡女行於 ‘
五 色 , 言 “ 金 ” 别之 ; 唯 一 色 , 须 言 白 , 删 去 “ 故 黄 以 银 不 故 白”
训诂学知识训诂的方法
某启:昨日蒙教。(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⑸启发(心﹢打开) 启叔孙氏之心。(《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启”字是一个多义词,粗看一下各个义项之 间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我们认真分析各个义 项的义素构成情况(义素分析的结果附于各个 义项后面),就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的核心义素 “打开”。而这个核心义素是通过汉字字形来 具体体现的。《说文解字》:“启,开也。从 户从口。”甲骨文“启”字有几个不同的字形, 从户从口(开门与人说话之形),或从户从日 (门开见日之形),或从户从手(以手开门之 形),或从户从口从手(以手开门与人说话之 形),从不同字形构成的分析不能看出词义引 申的线索。
• 历代注释家的注释中也常常使用形训。 如: • 《周礼·大司徒》:“知仁圣义忠 和。”郑玄注:“忠,言以中心。” • 陆德明《经典释文·周易·讼卦》: “讼,争也;言之于公也。”
• 古代字书中也采用形训的方法解释字 (词)义。例如: • 《说文解字》:“刀,兵也。象形。” • 《说文解字》:“八,别也。象分别 相背之形。” • 《说文解字》:“告,牛触人,角着 横木,所以告人也。从牛从口。” • 《说文解字》:“禮,履也。从示从 豊,豊亦声。”
• •
《广雅·释训》:“踌躇,犹豫也。” 《广雅疏证》:“嫌疑、狐疑、犹豫、蹢躅 皆双声字,狐疑与嫌疑,一声之转耳。后人 误读狐疑二字,以为狐性多疑,故曰狐疑。 又因《离骚》犹豫、狐疑相对成文(心犹豫 而狐疑兮),而谓犹是犬名,犬随人行,每 豫在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故曰犹豫。 或又谓犹是兽名,每闻人声,即豫上树,久 之复下,故曰犹豫。或又以豫字从象,而谓 犹豫俱是多疑之兽。以上诸说,具见于《水 经注》《颜氏家训》《礼记正义》及《汉书 注》《文选注》《史记索隐》等书。夫双声 之字,本因声以见义,不求诸声而求诸字, 因宜其说之多凿也。”
论王念孙《读书杂志》对《史记》、《汉书》的语法研究
论王念孙《读书杂志》对《史记》、《汉书》的语法研究研究生姓名:居加一导师姓名:伍和忠年级:2011级学科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摘要清代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黄金时代”,尤其是乾嘉时期,一批治学严谨的学者促使文字、音韵、训诂及校勘等方面都有了突出的发展。
王念孙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其《读书杂志》可以说是清代规模巨大、内容精审的著作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法分析。
《读书杂志》对《史记》、《汉书》下了一番改讹补脱,去衍勘误的功夫,是帮助我们研读《史记》、《汉书》重要的文献资料。
本文就《读书杂志》涉及《史记》、《汉书》语法方面的内容进行探究,从而管窥王念孙的语法学成就,明确其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地位。
本文据江苏古籍出版社的《读书杂志》2000年9月重印本进行研究。
从汉语语法学的角度,主要依据现代语法学理论,运用描写、比较、分析等方法,关于王念孙《读书杂志》对《史记》、《汉书》的语法(重点是词法)研究进行比较系统的论述。
第一,分析了王氏《读书杂志》对《史记》、《汉书》研究的不同类型的构词法,如单字音变构词,同义复合构词、偏正复合构词、动补复合构词等双语素构成合成词,附加式合成词。
第二,分析了王氏词性观念的主要表现:以专门用语揭示某词词性;以释义方式表示某词词性;以相关案语提示某词词性。
讨论了《读书杂志》对《史记》、《汉书》研究涉及的词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量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等。
第三,发现王氏的词的功能观念包括词的句法功能观念和词类活用观念两种情况。
有关词的句法功能观念,主要由释语中对应成分提示;由词与词的组合分析提示;由专门术语提示;由语序调整提示。
被提示的词的句法功能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介词和连词。
有关词的活用观念,主要由释语中对应成分提示和由词与词的组合分析提示。
被提示的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和形容词。
第四,关于词语的组合,王氏常常在案语分析中直接或间接地反映词语组合中的某些重要规律或原则,比如制约词语组合的合理、合用、合法三个角度,就近似于今天学界所经常提到的语法研究中的语义、语用、句法三个平面。
训诂的方法
• 枚乘《七发》:“ 犹将销铄而挺解也。”李 善注引高诱《吕氏春 秋》注曰:“挺,犹动 也。” • 王念孙《读书杂志· 余编下》指出:“李训挺 为动,则分挺与解为二义矣。今按铄亦销也, 挺亦解也。《吕氏春秋· 仲夏纪》:‘挺 众囚, 益其食。’高注曰:‘挺,缓也。’…… 《后汉书· 臧宫传》„宜小挺援’,《傅燮传》 „贼得宽挺’,李贤注并云:‘挺,解也。’” • 按:王念孙之所以知道挺有缓解之义,是根 据《吕氏春秋》高诱注和《后汉书》李贤注 这两条古注。
• 《论衡· 定贤》:“或骨体娴丽,面色称媚。” 娴丽、称媚为对文,娴丽是同义复词,则称 媚也应是同义复词,称亦媚也。 • 《论衡· 幸遇》:“无德薄才,以色称媚。” 以色称媚即是以色取悦于主上之意,称、媚 乃同义复词,称决不作称赞解。 • 《荀子· 礼论》:“吏死生终始莫不称宜而好 善,是礼义之法式也,儒者是也。”称、好 对文,是称亦好也,好、媚义近,则称、媚 亦义近。 • 根据以上语言材料,并加以类比推勘,我们 得出了“称有媚义”的结论。
• 《史记· 刺客列传》:“因自皮面决眼。” 司马贞《索隐》曰:“皮面,谓刀 割其面皮, 欲令人不识。” • 王念孙《读书杂志· 史记第五》“皮面”条指 出:“如小司马说,则当云割面皮,,不当 云皮面矣。《广雅》曰:‘皮,离也。’又 曰:‘皮,剥也。’然 则皮面者,谓以刀自 割其面也。” • 按:王念孙之所以知道皮有剥、离之义,是 根据古代《广雅》这部辞书。
赵振铎训诂方法
赵振铎在《读书杂志》所写序言运用的训诂方法?“王念孙的《读书杂志》是继其《广雅疏证》之后写成的一部校读古籍的专注”,这句话是赵振铎在所作《读书杂志》序言中对这部著述的总结性评价。
除此之外,他的近30页的序言中简略谈到了一些校读古书的小学科以及具体的案例展示,主要涉及校勘学、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等等。
但是,正如赵振铎在序言中所写到的“通观《读书杂志》全书,校勘的比重较大,此外就是解释词句,还有一些关于句读的,也有兼而有之的”。
而本篇文章则是针对《读书杂志》序言,发现其中所运用的训诂学方法,并作详细的记录。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它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
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我们所了解到的训诂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声训、形训、义训。
从赵振铎的序言来看,其第六部分谈到了训诂,其他部分也兼而有之。
其中声训、形训较少,义训涉及较多,且索义方法多于释义方法。
义训,相对于形训和声训,指不通过语音和字形的分析,不考词义来源和形义分析,而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包括索义和释义两种。
这里的索义方法不同于周大璞先生《训诂学初稿》中提到的释义。
本文是从所以角度来谈赵振铎先生这篇序言中所运用到的训诂方法,主要有:利用辞书勾稽古注、对比文句、参考异文、印证方言等,也可以包括上下文意的体会,每部文献具体体例的探求,传统习俗文化的追求,被释文做成书年代的考察等。
赵振铎在序言中所涉及到的训诂方法具体分析如下:(1)利用辞书、勾稽古注纵观整篇序言,《尔雅》、《说文》《史记》索隐、集解等解释词义的辞书多次出现。
《史记.曹相国世家》:萧何为法,顜若画一。
王念孙根据《说文》、《玉篇》、《广韵》都没有顜字,而顜字出现于《集韵》,并根据字形和字音,认为顜是另一个字的讹传字。
《汉书.高五王传》:或白画使赢伏。
王念孙提到《说文》中赢字的释义:赢,袒也,从衣,贏声,或从果声作裸。
《读书杂志·汉书杂志》与其他辞书比较互释两则
《读书杂志·汉书杂志》与其他辞书比较互释两则摘要:通过对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杂志》部分相关注释与现代大型辞书的相关解释进行比较分析,本人发现其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阐释了自己的看法,以期对其中含义有正确的理解。
关键词:《读书杂志》《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比较互释清代音韵训诂学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世称高邮二王,王念孙的《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的《经义述闻》《经传释词》并称高邮王氏四书,是王氏父子校读经史书、探索古语词形音义的的典范之作。
尤其是王念孙的《读书杂志》,将校勘与训诂结合,用丰富的材料校正原书中的文字讹误和句读错乱,是阅读古籍和研究古代词语的重要参考书。
其中《汉书杂志》一十六卷对颜师古校注的《汉书》中的诸多讹误给予考释,可谓是阅读《汉书》比较互证的经典,对于王念孙在《汉书》颜注基础上所做的约280条校雠匡正,和其他的辞书相关解释比较起来,本人有些许疑惑,同时给出自己的的拙见,现举例两则,且作芹献。
1、与苦甚与嘉之高帝纪中,兵不得休八年,万民与苦甚。
如淳曰:“与音相干与之与。
”師古曰:“音弋庶反。
”刘攽曰:“与读曰欤,助辞。
”又文帝纪:今乃幸以天年得復供养于高庙,朕之不明与嘉之,其奚哀念之有?如淳曰:“与,发声也,得卒天年,已幸矣。
晋灼曰:“若以朕不明,当嘉善朕之俭约,何哀念之有也。
”師古曰:“如、晋之说非也。
与读曰欤,音弋於反。
帝自言或者豈朕见之不明乎,以不可嘉为嘉耳。
然朕自谓得终天年,供养高庙,为可嘉之事,无所哀念也。
今俗语犹然,其意可晓矣。
”刘攽曰:“言得以天年供养高庙,我之不明而蒙此欤,是可嘉也,其奚哀念乎。
念孙按:如解文帝纪,以与为发声,是也。
万民与苦甚:万民苦甚也。
朕之不明与嘉之:朕之不明嘉之也。
与皆助句之词,本无意义,亦不当读为欤。
与嘉之三字连读,颜、刘以与字绝句,尤非也。
(《读书杂志·汉书第一》,180页)按:《汉语大词典》解释,与:助词。
也谈《读书杂志·汉书杂志》“庸身”条
也谈《读书杂志·汉书杂志》“庸身”条该文以语言的社会性为尺度,从训诂、语法、校勘等角度权衡,对王念孙《读书杂志》“庸身”条以及杨树达、吴蕴慧的解释提出了异议,阐释了自己的看法。
标签:《读书杂志》;《汉书》;训诂;校勘《汉书·武五子传》“死不得取代庸身自逝”师古注:“言死当自去,不如他徭役得雇①庸自代也。
”王念孙案:“庸用古字通②,言死不得取代,当以身自往也。
如师古说,则当以‘以死不得取代庸’为句,大为不词矣。
”(见《读书杂志》第330页)。
关于这一条,杨树达的《汉书窥管》提出异议,吴蕴慧在《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发表《〈读书杂志·汉书杂志〉训诂二则》对王念孙和杨树达说皆提出了异议,笔者认为,王、杨两位前辈的说法值得商榷,但吴的批评未言中要害,提出的新看法仍然值得商榷。
对于“死不得取代庸身自逝”这个诗句句意的理解,诸家并无实质不同,言人固有一死,死是自然规律,不可避免,没有人可以代替,如吴蕴慧所引《大目于连冥间救母变文》上说的:“我等生时多造罪,今日辛苦方始悔。
纵令妻妾满山川,谁肯死来相替代”,但说到断句以及对“庸身”的理解,就存在争议了。
吴按:“王念孙所说不确。
‘代庸’指受雇佣的人。
引申指替身。
‘庸’即‘佣’字。
该句句读当为‘死不得取代庸,身自逝’,即常言所说死是任何人取代不了的。
”首先,笔者认为,吴说“‘代庸’指受雇佣的人”有问题,根据现在的工具书可知,古代他书不见有“代庸”这个词,王力先生在《龙虫并雕斋文集》第一册《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第333页)一文中指出:“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词的意义是被社会制约着的……如果某词只在一部书中具有某种意义,同时代的其它书中并不使用这种意义,那么这种意义是可怀疑的……如果我们的词语解释只在这处解得通,在别的书上再也找不能同样的意义,那末,这种解释一定不符合语言事实。
”所以,我颇怀疑“代庸”为一个词的说法,进而怀疑这句诗文字上有错讹。
训诂学的运用
言,今本饱下则脱“则”字,“赢饱”又讹作“羸 饱”,则
义不可通。
2、训诂与标点 正确地理解古书的文意,是对古书进行断句和
标点的前提,而要正确地理解古书的文意,必须通
训诂。
《三国志·魏书·华佗传》:“复与两钱散,成得 药,去五六岁,亲中有病如成者,谓成曰:‘卿今
白居易《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 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有的注解说:“声声思,一声声都含有
哀怨的情思。”(十三校编《中国古代文学 作品选》)这是以“情思”释“思”,未为 确切。“思”字古有忧、悲、哀、愁之意。 《诗经·大序》:“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 困。”《淮南子·缪称》:“春女思,秋士 悲。”思、悲对文,则思即是悲。《洛阳伽 蓝记》卷一引北魏庄帝五言诗:“思鸟吟青 松,哀风吹白杨。”思、哀对文,则思即是 哀。
5、训诂学能够使我们不但知其然,而且知 道其所以然
《孔雀东南飞》:“举手常劳劳,二情常依 依。”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注:“劳劳,怅然若失 的状态。”这是讲的通的。但是为什么“劳劳” 会有此义呢?《诗经·陈风·月出》:“劳心悄兮” 《诗经·邶风·柏舟》:“忧心悄悄”,两文相照, 可知“劳”即“忧”也。《汉书·谷永传》:“损 燕私之闲以劳天下。”颜师古注曰:“劳,忧 也。”《淮南子·汜论》:“以劳天下之民”高诱 注:“劳犹忧也。”此均证明“劳”字古有忧义, 而忧义与怅然若失之义是相通的,所以,“劳劳” 可以训为怅然若失。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壮士, 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 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 彘肩。樊哙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剑切 而啗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
其中的“卮”一般译作“杯”“碗”, 这样就会使人产生疑问,项羽为何会有此问 话。其实,“卮”是一种圆形的酒器。应劭 说:“卮,饮酒礼器也,古以角作,受四 升。”这样疑问自然就解除了。
训诂学性质研究述评
评说训诂学的性质闫萍陇县城关镇杨家庄小学 721200内容摘要:训诂学是汉文古籍释读本,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学科。
释读汉文古籍均从词句入手,最终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
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综合性学科,它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技术科学。
本文就常见的有关著述,对训诂学性质的研究状况作一概述并加以评说。
关键词:语义词义阐释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综合性学科,它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技术科学。
尘封已久的训诂学自本世纪80年代复兴以来,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学术论著纷纷发表。
这门几成绝学的古老学科已经走出了曾经鲜为人知而备受冷落的窘境,又生机勃勃地立于当代中国之学林。
举凡涉猎中国古代文化的学人,均不同程度地向训诂学界投以关注、期待的目光。
10余年的训诂学研究,有对前人成果的整理爬梳,有前贤未及的新领域的开辟,也有为传统学术现代化所做的努力。
可以说成绩显著,功不可没。
然而对于本学科的性质这个最根本的理论问题长期以来却一直很少有专门深入的探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尽管如此,这毕竟是研究训诂学难以回避的问题,不少学者也曾粗略地描述过它在科学坐标系上的位置。
这些论述散见于训诂学概论一类的著作。
一、训诂学即语义学|词义学周大璞《训诂学要略》:“训诂学研究语义。
训诂学也就是语义学。
”(湖北出版社,1980年,1页)吴孟复《训诂通论》:“训诂学就是研究语义的。
”“我国传统的训诂学与语义学相当。
”(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1页,16页)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它(指训诂学,作者)实际上就是古汉语词汇学。
”“训诂学就是科学的汉语词义学的前身。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5页)齐佩róng@①《训诂学概论》:“‘训诂学’是研究我国古代语言文字的意义的一种专门学术。
训诂的方法
• 李商隐《俳谐》:“莺能歌子夜,蝶解舞宫城。” • 杜牧《寄浙西李判官》:“青云满眼应骄傲,白发 浑头少恨渠。” • 杜牧《见吴秀才与池妓别因成绝句》:“红烛短时 羌笛怨,清歌咽处蜀弦高。”
• 《离骚》:“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抑 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 • 张渡《然疑待徴录》认为“志当读作帜……抑志承 云旗句,弭节承八龙句。” • 其说似甚有理,故近人游国恩《离骚纂义》(485 页)、姜亮夫《屈原赋校注》(135页)及北京大 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533页)均取张说。
• 《史记· 刺客列传》:“因自皮面决眼。”《索隐》 曰:“皮面,谓刀割其面皮,欲令人不识。” • 王念孙曰:“如小司马说,则当云割面皮,不当云 皮面矣。《广雅》曰:‘皮,离也。’又曰:‘皮, 剥也。’然则皮面者,谓以刀自割其面也。”
二、破假借
• 王引之云:“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有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往 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 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 • 本来有表示某个意义的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古人不用它,而用 另一个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这种现象,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写别 字。遇到这种本有其字的假借时,要特别小心,千万不要被这个假借 字所迷惑,要想方设法找到它所代表的那个本字,用本字的意思去解 释,才能讲得通,这个,便是所谓破假借
• 《汉书李广传》:“胡骑得广,广时伤,置两马间。络而 盛卧。行十余里,广阳死,睨其傍有一儿骑善马,暂腾而 上胡儿马,因抱儿鞭马南驰数十里,得其余军。匈奴骑数 百追之,广行取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 《史记· 李将军列传》:“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 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 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 驰。”裴驷《集解》引徐广曰:“一云‘抱儿鞭马南驰’ 也。” • 按:一云“推堕”,一云“抱”,于是推堕与抱便构成了 异文。 • 根据这条异文,可以推断抱有堕义,抱当读为抛。由此又 可推知:成语“抱薪救火”,
《读书杂志》点校商榷
便 利。然而其标 点方 面仍存 有五大失宜之处 , 即 当读而 失读 、 不 当读而读 、 当属上读 而误 属下、 当属 下读 而误属 上 以及现代 引号使用 失 当; 其校勘 方面也尚有数处 因文 字讹误 、 字句脱 漏而导 致 的新讹 误。 由此可见 , 古籍整理 更为严苛 的要 求。 关键词 : 《 读 书杂 志》 ; 上海古籍本 ; 标 点; 校 勘 中图分类号 : 2 5 6 .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3—6 8 7 3 ( 2 0 1 7 ) 0 3— 0 0 9 4— 0 5 收稿 日期 : 2 0 1 7— 0 2— 2 5
Vo 1 .3 7 No .3 Ma v .2 01 7
《 读 书杂志》 点 校 商榷
潘 文 竹 ’
( 1 .山东大学 儒学 高等研究 院 , 山东 济南 2 5 0 1 0 0 ; 2 .青岛大学 东方论坛编辑部 , 山东 青岛 2 6 6 0 7 1 )
摘
要: 上海古籍 出版社 2 0 1 5年 出版 的《 读书杂志》 点校 本 , 为《 读 书杂 志》 及王 氏校 勘学 的研 究提 供 了极 大
成 为 清 代 笔 记 体 校 勘 类 著 述 的 开 山 之 作 。该 书 原 书之 旨。 因 此 , 句 读工 作 至 今 仍 是 古 籍 整 理 的 正编 8 2卷 、 余 编 2卷 , 计约 8 0万 字 , 对 先 秦 至 中 首 要 任 务 ; 而句读失宜 , 则 是 古 籍 整 理 之 大 忌 。 统 古时期史 、 子二部 1 8种 古 籍 的 5 8 0 0余 条 讹 夺 衍 观 上 海 古 籍 本 《 读 书杂志》 之标 点 , 虽 基 本 正 确 无
丞 弹 劾 一 事 , 详见《 汉 书 ・龚 胜 传 》: “ 先
《汉书注》声训法举例
《汉书注》声训法举例《汉书注》提出的“声训法”是宋代法客孔方兴提出的一种政治手段,用于减轻人们的精神苦恼,使人们更加自律。
声训法主要是通过宣扬救苦帮困、拨乱反正、继行先之道德原则,以宣传民情信礼,来激励人们乐于助人,并重视国家规律而有可能达到减轻人们的精神苦恼和减轻社会压力的效果。
一个典型的声训法可以见于《汉书》中——司马迁,帝尧时代下令把书库建在东边,于是司马炎就命令把一些特别的短语刻在宁东城门上以及桥头——“助孤儿,施仁义,遵章制度,睦和邻里”。
他的目的是让人们铭记救苦帮困和拨乱反正等道德原则,激励人们乐于助人、德育有道、恪守法令,以营造温柔的社会环境。
古代的声训法既可用于政治上的警示和调节,也可以用于调剂家庭情绪等,以达到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目的。
比如苏东坡在书中写出,“天道有冤,人应报;家门贫贱,耻不忍受”,更加明确地提出了担当家庭责任和负责任的信念,号召家庭成员都应该共同坚持节约禁欲,关系事业、家务。
另一方面,声训法还是一种文化传播的手段,它可以弘扬传统道德礼仪,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以及振奋精神,培养成宽广的胸怀。
比如古公望在《山海经》中写道:“夏山大,日月圆,小君子孝乎偪,志士助其才德,先贤崇之贤良,以昭天下兴衰”,他弘扬了尊师重道、孝顺父母、心向先贤等传统道德价值观,提醒人们注重孝道,勤助君臣,以达到国家治理的目的。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汉书注》中的“声训法”不仅仅是政治安排和秩序维护,而且也是政治安排在精神上对社会的影响,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文化传播手段。
它以一种活泼的方式传播其价值观和启迪人们,使政治生活更加文明,使政府更加有效,使社会更加有序。
因此,古代所应用的声训法在当今社会也能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开展有效的社会教育和宣传。
《汉书杂志》所校讹字及其启示
《汉书杂志》所校讹字及其启示何和平【摘要】《汉书杂志》是王念孙《读书杂志》的重要组成,其中共校出讹字361例.通过对《汉书杂志》进行穷尽性统计和比较,发现讹字成因有形讹、音讹、涉上下文而讹、因史实不明而讹、因误本妄改而讹,以及多重嵌套之讹六类;其中形讹数量最多且古今汉语都会出现.针对讹字成因语料如何以古为鉴,纠正错别字,推进汉字书写规范化,值得深思.【期刊名称】《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4页(P51-54)【关键词】王念孙;《汉书杂志》;讹字成因;古今汉语;形讹;汉字书写规范;启示【作者】何和平【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山东青岛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09.2清代小学繁荣,江苏高邮的王念孙就是著名的小学家和校勘家。
《读书杂志》是其代表性著作,《汉书杂志》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共1067条,约25万字,从形式上说,每条杂志都由中心论点、文献旁证及原因分析三部分组成;从内容上说,《汉书杂志》综合运用了声训、书体、辞例、旁证等方法,共校出361例讹字及六类成因。
关于《汉书杂志》的专门研究,目前只检索到李先华先生的《〈读书杂志〉误校〈汉书〉一例》、吴蕴慧先生的《〈读书杂志·汉书杂志〉训诂二则》、程艳梅先生的《〈读书杂志〉所纠颜师古〈汉书注〉讹误类型举隅》《颜师古〈汉书注〉讹误举隅》和孙玲先生的《试论〈读书杂志?汉书杂志〉的训诂方法》。
鉴于各家著述尚未对其所校361例讹字进行全面分析,本文就其所校讹字成因和意义分类探讨,具体如下(括号内小字是王氏双行小注)。
(一)形讹,即因字形相似而讹误此类讹误在王著中数量最多。
1.因书体而形讹。
具体说来,(1)因篆书而讹的,例如“终陵”当为“於陵”,篆文“於”字作“”,与“终”相似而误[1]P199;(2)因隶书而讹的,例如“雷”当为“盧”,隶书“盧”字作“”,其上半与“雷”相似[1]P192;(3)因草书而讹的,例如“殷容”当为“殷宏”,草书之误也[1]P207;(4)因俗书而讹的,例如“勁”当为“”,字之误也(俗书“”字作“”,“劲”字作“”,二形相似)[1]P309;(5)仅言因古字而讹的,例如“役”字,古文作“”,与“使”相似而误[1]P323:数量上,以隶书之讹为最多,“俗书之讹次之。
《读书杂志·汉书杂志》训诂二则
《读书杂志汉书杂志》训诂二则
吴蕴慧
【期刊名称】《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5(016)001
【摘要】本文借助现有工具书和中国传统文献,就清代学者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杂志》部分进行商榷,以期对《汉书》有正确的理解.
【总页数】2页(P57-58)
【作者】吴蕴慧
【作者单位】苏州职业大学,管理系,江苏,苏州,215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1.7
【相关文献】
1.全面挖掘王氏校勘、训诂精髓的一部力作——评张其昀《<读书杂志>研究》[J], 祝鸿熹;王国珍
2.试论《读书杂志·汉书杂志》的训诂方法 [J], 孙玲
3.《读书杂志》与训诂学习 [J], 萧德铣
4.王念孙《读书杂志》:校勘和训诂的结合——以《逸周书杂志》为例 [J], 彭晓艳
5.也谈《读书杂志·汉书杂志》"庸身"条 [J], 刘精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书杂志》所纠颜师古《汉书注》讹误类型举隅
2006年9月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Sep ,2006第5期(总第123期)Journal of Shandong Youth Administrative Cadres CollegeNo .5Sep .No .123收稿日期:2006-06-13作者简介:程艳梅(1977-),河南南阳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语言学史、训诂学。
《读书杂志》所纠颜师古《汉书注》讹误类型举隅程艳梅(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97)摘要:唐初颜师古的《汉书注》,学界一致视之为研究《汉书》的必读之书。
由于种种原因,颜师古注有些与《汉书》本义相戾。
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对此多有匡正,本文拟对这些匡正加以梳理,探索《读书杂志》匡正《汉书》颜师古注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颜师古注;校勘;词义;因声求义;语法分析中图分类号:K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06)05-0117-03Abstract :YAN Shi -gu 's annotation of Hanshu has very high value to study Hanshu .However ,there was some con -fusing explanation which was corrected by Dushu Zazhi .The thesis analyzes and s ummarized main methods of correcting YAN Shi -gu 's annotation in Dushu Zazhi .key words :YAN Shi -gu 's annotation ;check ;the meanin g of a word ;in ference meanin gs from sounds ;analyzing grammar 《汉书》,汉班固承其父业而撰,后其妹班昭补遗,集一门父子兄妹三人之力以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 代学 者 治 学 严谨 , 大 兼 综 ,王 念孙 的朴 学 成就 更 是 博 独步百代 。 王念孙晚年所作 《 读书杂志》虽是对史部 、 子部、 集部诸 书及汉代碑文材料的读书笔记 , 然更可看作清代著名 的训诂学和校勘学 巨著 。 本文即择取 《 读书杂志・ 汉书杂志 》 为观 照 对 象 , 析王 氏在 校 注 古籍 时所 采 用 的 形式 多样 的 训 分 诂 方 法 ,以 期 深刻 领 悟 王 氏在 《 书杂 志 ・ 南 内篇 杂 志 》 读 淮 中所 归 纳 的 古书 通 例 。 综 观 《 书 杂 志 》全 文 ,可 以 把王 念 孙 训释 《 书 》的 汉 汉 方 法 归纳 为如 下 几 种 : 1 .据 古训 所 谓 “ 古训 ” 据 ,即通 过 搜集 其 他 文 献 中 相 关 语 言材 料 的办法来求得古书中疑难词语 的确解 。 氏非常善 于运用这 王 种 训诂 方 法 , 在 《 书 杂志 》 中此 种 方 法用 力 最 勤 。 汉 如 :《 读书杂志・ 汉书第九 ・ 蒯伍江息夫传》“ 东崖 ”条: “ 使 狂夫 嘿 罅於 东崖 ,匈 奴饮 马於 渭 水 。 如 ”师 古 曰 : 东崖 , “ 谓 东 海 之 边也 。 嚎 ” ”“ ,古 “ ”字 。念 孙 案 :东 崖 , 犹 东 叫 方 耳 ,非 必 东 海之 边 也 。《 雅 》日 :“ ,方 也 。 广 压 ”是 “ ” 压 与 “ ”同义 ,故 《 选 ・ 方 文 苏武 诗 》 日 :“ 在 天… 方 。 古 各 ”《 诗》日: 各在天一涯。 “ ”李善注 引 《 广雅 》 涯,方 也。压、 :“ 涯 并 与崖 通 。 ” 今按 :《 说文 》 压,山边也 。 集韵》 “ ,或作崖 。 :“ ”《 :压 ”
试论 《 读书杂志 ・ 汉书杂志 》的训诂方法
、
孙 玲
பைடு நூலகம்
( .合肥 师 范学院 中文 系,安徽 合肥 2 00; 1 361 2 .安徽 大 学 中文 系 ,安徽 合肥 2 03 ) 309
[ 内容提要] 《 读书杂志》是清代朴学大师王念孙所作 的一部校读古籍的专著 ,其在训诂学上的成就独步当 世 。 本文 以 《 书 杂志 ・ 书杂 志 》 为 例 , 详尽 分 析 其 训 诂方 法 , 以期 深刻 体会 王 氏所 归 纳 的 古 书通 例 。 读 汉 [ 键 词] 《 书杂 志 》 汉 书杂 志 》 关 读 ;《 ;训 诂 方 法 [ 中图 分 类号 ] H1 3 [ 献 标 识码 ] A 文 [ 章 编 号] 10 —4 7 (0 0 90 9 -2 文 0 87 2 2 1 )0 —0 00
《 汇 》 “ ,今 山边 字 加 ‘ ’ ”《 字 : 匪 山 。 玉篇 》 涯 ,水 际 也 。 :“ ” 《 韵 》 涯 ,水 畔 也 。 广 :“ ” 又 如 : 读 书杂 志 ・ 书第 十 五 ・ 莽 传 》 民怨 ” : 莽 《 汉 王 “ 条 “ 知 民怨 。 《 典 ・ 货 一 》作 “ ”通 食 莽知 民愁 ” 孙案 :作 “ ” 。念 愁 者 ,原文 。 “ ”者 ,后人 不 晓 古 义 而改 之 也 , 即怨 也 。 作 怨 愁 《 说文 》 愠 ,怨 也 。 恚 ,恨 也 。 广 雅 》 愠 、 愁 , 恚 :“ ”“ ”《 :“ 也。 《 汉书・ ”后 明帝 纪 》 : 百姓 愁 怨 , 无 告 诉 。 是 “ ” 云 “ 情 ” 愁 与 “ ”同 义 。 怨 今 按 :《 文 》 愁 ,忧 也 。 《 韵 》 “ , 也 。 《 说 :“ ”广 :愁 苦 ” 后
某 些 词义 。
3 .破 假 借 王 念孙 曾云 :“ 训诂 之 指 存 乎 声 音 ,字 之 声 同 声近 者 , 经传往往假借 ,学者 以声求义 ,破其假借之字而读 以本字, 则焕然冰释 ,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 ,则诘诎为病矣。 ” 古籍中通假现象很普遍 , 通假使形义分离, 造成 阅读上的障 碍 ,容易使人 望文生义 ,从而误会古文的意思。王 氏由于 自 身 具 备 的 古 音 素养 常 能于 众 人忽 略处 发 现 假 借 现象 , 疑 惑 则 之 字 “ 然 ” 可解 矣 。 焕 如 :《 读书杂志・ 书第一・ 汉 高帝纪》“ 辨告 ”条 :“ 以 吏 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 。 ”念孙案 :辨读为班。班 告,布告 也 ,谓 以文法教训布告众民也。《 王莽传 》日: 辨 社诸侯 。 “ ” 孟康曰:“ ,布也 。 辨 ”师古日:“ 辨读日班 。 ”萧该日:“ , 班 旧作辨 。 ”韦昭曰:“ ,布也,音班 。 辨 ”皆其证 。师古 日: “ 辨告者,分别义理 以晓喻之。 ”此望文生训而非其本 旨。 今按 :《 类篇 ・ 辨部》 ‘ ’ :“ 辨 ,次也,班 或作 ‘ ’ ”可 辨 。 补 王 氏之 证 。 4 .辨 字 形 古 书 由于传 抄 、刊 刻 过程 中产 生 的文 字 讹 误 现象 甚 多 , 王 氏的 小 学功 底 甚 为 扎 实 , 故往 往 能有 精 到 之判 断 。 如 :《 书 杂 志 ・ 书 第 一 ・ 读 汉 高帝 纪 》“ 阳 ”条 :“ 荥 陈平 灌婴将十万 守荥阳 。 宋祁 日: 荥 ,旧本作炎 。 又 《 “ ” 高后纪 》 “ 灌婴至荣阳。 ”宋祁 日:“ 景德本 ‘ ’作 ‘ ’ ”念孙案 : 荥 焚 。 作 “ ”者 是也 。凡 《 炎 史记》 汉书》中 “ 阳”字作 “ ” 、《 焚 条
第3 0卷
第 9期
湖 北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掌 报
J m a fHu i ou lo Be TV i e st Un v r iy
V l 0 No9 o _ . . 3
21 0 0年 9月
S pe e. 0 0 0 0 0 1 e tmb r 2 1 , 9  ̄ 9
确。
汉书 》中 “ 愁怨 ” 甚至同义连文 ,故而王 氏可 以判断 “ 民怨” 原为 “ 民愁” 。 2 .考异文 异 文 是指 同一 书 的不 同版 本 或前 后 不 同位 置 , 不 同 典 或 籍 记 载 同一 事 物 而 文 字 互异 。 它 们 之 间 常 常 有 通 假 字 与本 字、异体字、音近通用字的关系 。利用异文可 以探求或证 明
又 如 :《 书 杂 志 ・ 书 第三 ・ 武 昭宣 元 成 功 臣表 》 陆 读 汉 景 “ 疆 ”条 :“ 遁簇陆疆 。 ”念孙案:陆疆 ,《 表》作 “ 史・ 隆疆 ” 。 《 索隐》本作 “ 李隆疆 ” ,而不言 《 表》作 “ 汉・ 陆疆” ,则今 本 作 “ ”者 , 也 。《 经 注 ・ 陆 水 马河 》 注 云 :“ 水 东 南 流 涞 迳遁县 , 故城东。 汉景帝中三年, 以封匈奴降王隆疆为簇国 。 ” 字亦作 “ ” 隆 。 今 按 : 通过 异文 对 比 ,王 氏改 “ ”为 “ ” 陆 隆 ,判 断 准